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

时间:2023-09-06 17:08:21

导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

第1篇

1.在独特的设计之风下,彰显民族特色,弘扬民族优良传统

京剧脸谱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结晶,它以经典之姿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凝聚了浓烈的民族归属感。将它运用于广告设计中,一股全新的艺术之风渐渐刮起,风中飘逸着亲切的民族气息,留下了一阵阵向传统致敬的流风余韵,演绎着一段段民族情怀,感染着驻足者的心扉,如此一来,传统文化便在无声无息中深入人心。

2.装点消费者的审美心境

审美本就是人们放松自我,享受生活的活动,所以舒适化、轻松化的审美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消费者的审美意念日渐丰盈,京剧脸谱的古典诗意融合现代广告的时尚潮流,形成了一种轻松、舒适的视觉享受,迎合了消费者的审美欲望,装点了他们审美匮乏的心。

3.扩大京剧艺术的知名度

商品的消费对象是面向全世界的,因此广告的创作也应面向全世界。融合京剧脸谱的广告走向世界,意味着京剧艺术在世界上有了一个广阔的传播平台。渐渐地,京剧脸谱也会广为人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由此来看,将京剧脸谱融入广告设计中可谓是一举两得,既发挥了宣传的作用,又推广了民族文化。

二、京剧脸谱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举例

“宝马之悦”这则广告,由一开始的“纯粹驾驶乐趣”向“BMW之悦”转变,加入了散发着中国味道的元素,以饱含亲和力的办法,向消费者解析了宝马品牌的完整概念。车的前方模仿了京剧脸谱,从高贵的蓝白配色向满面油光的转变,遮盖了金属光泽映射出的高冷气质,凝聚了浓重的亲切感,使本来冰冷的难以靠近的感觉顿然消失,浮生的是深沉内敛淡定从容的意味,并吸取了中国人内敛从容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该广告创意的挖掘,展示了宝马公司品牌全方位的升级,它运用震撼所有人的创意元素,展现了宝马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信心,从内心共鸣的角度与消费者达成了一致,利用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宝马汽车顺利驰骋在中国市场,这是宝马广告设计的高明所在。某则廉政管理局的公益广告设计充分融合了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头戴乌纱帽的的脸谱出现在画面中央,作为官员的象征,图中蓝天白云之下映照出红色的脸谱面容,电闪雷鸣乌云笼罩下映射出的则是白色脸色,整幅画体现了官员在廉洁与腐败的临界点上做出的激烈的思想斗争,喻示着廉洁必将活在光明正大之下,阴险腐败只能承受雷电的抨击与乌云的笼罩。简洁明晰的创意表达,形象具体地警示了官员言行、品行的重要性。广告中对京剧脸谱的色彩特征巧妙运用,使看似单调的设计蕴含着高远的意义,将京剧脸谱传神表意的特征存进画面之内,不费周章便把广告的设计理念挥洒得淋漓尽致。

三、京剧脸谱在广告设计中的不足与建议

第2篇

中学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要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在中医、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各个领域积淀了无数令人为之倾倒的作品,其形态、功能、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财富。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当今中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丞待加强

“重知识,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低云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吸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重洋轻土”一度普遍存在。无庸质疑,当前我国中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表现为大量采用西方的美术教学模式,侧重西方美术能力锻炼,比如绘画上过分重视素描、色彩(水粉、水彩、油画“、速写等西方画种教育,忽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重视这些并无不妥之处,西方的焦点透视、解学、光影素描等能力的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妥的是此薄彼、“重洋轻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人在文化意识尚且模糊的状态下,盲目追求“中西结合”。追求表面形式,忽视精神内涵,这对培养真正优秀的美术人才并无益处。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拿来”得更理直气壮,避免陷入盲从和消极。

三、中学美术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工夫。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工夫。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呢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接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第3篇

关键字:传统文化符号;包装设计;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遗产为我们现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符号素材,这些的素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对环境中的文化全球化趋势下,包装设计在寻找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自己的品牌特点,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因此将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符号与包装设计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符号,使之富有神韵,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又不失传统风格的体现。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符号,并将各种传统文化符号内容精华化,让文化的传承应用到更有生命力,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式,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感,达到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包装设计的融合。其中国画、书法、年画、皮影、剪纸、刺绣等都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符号,其中书法和国画可以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法已成为现代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独具特色艺术风格。其深刻的韵味所表现的装饰性,体现独特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先生将包装进行了突破,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表现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特点。它的包装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巧,并结合现代包装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又不失现代感。因此,设计作品中借助书法艺术殊的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

以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为例,茶文化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从汉字的第一个“茶”字的出现,就是由书法字体书写,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的包装在视觉效果突出,给人印象深刻。茶是最契合自然之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的包装设计运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使茶的清香和高雅与中国书法的气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水墨结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意味,彰显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传统图形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图形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用勤劳智慧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说是图形确切的说因该是纹样,这些纹样有:人物类纹样有财神、门神;动物类纹样有龙纹、风纹、麒麟、狮、虎、鹤、规;植物纹样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符号纹样有万字、寿字、双钱、八宝等,这些吉祥纹样都表达了人们企盼幸福、长寿、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

中国传统图形造型方法与现代设计截然不同,现代设计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前后、虚实等关系;传统图形要结合它的外形和内涵进行灵活运用。如蝙蝠和寿桃代表“福寿呈祥”,牡丹代表“雍容华贵”,荷花代表“清明廉洁”,如意代表“可如人意”,明月代表“花好月圆”,麒麟代表“祥瑞”,松树、仙鹤、灵芝寓意长寿等等。使用这种传统的图形,用其精神属性上的某种特征,传达商品信息,更能深入人心。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符号进行表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如:龙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将龙纹作为一种装饰和主题图形用于包装设计中,对于创造这种商品的艺术形象,形成某种意境,表达主题,能起到很大的推销作用。在酒包装设计上龙纹的应用较为突出,例如: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接很好的表达了该商品的理念,给人们带来追求向上、吉祥的美好愿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色彩的处理上也是十分大胆,把红色、黄色、金色、银色、黑白色等很难调和的颜色搭配在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加强了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表达。

包装设计中,如何把握传统装饰图形的形式和应用,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包装设计的特有的民族风格。

三、传统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的传统色彩中,受戏剧、脸谱、民间木板年画等色彩以及本民族审美的影响,大多数传统包装采用暖色系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其中红色用的最多。中国人尚红,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美满等。黄色在中国古代是帝王之色,象征权利和地位。喜庆的礼品包装多采用红、黄两色。

就目前国内市场的酒包装,大多色彩都借助传统元素来设计。如:“汾酒”的包装色彩就来源于民间青花蓝、白色调,展示了酒的久远,还突出了传统文化符号特有的儒雅和深远;“金六福”酒的包装设计,大面积运用的红色,加之具有浓郁民间意味的剪纸,使之富有了浓厚的民族情意,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带来喜气洋洋的视觉感受;“孔府家酒”的包装盒采用蓝底红条纹黑色字传统的色彩搭配,不仅突出了孔府家酒的圣洁性,而且给消费者一种真实感和信任感。

第4篇

《郑义门》简介

动画片《郑义门》共12集,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4月党员活动日,我校党支部组织了全校党员教师们观看了动画片《郑义门》,观看后,教师们纷纷有所感想。

1

王丽

良好家风不仅仅有助于教师师德师风的建立,也是全体教师应有的修养。教师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到校园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大事。《郑义门》是一种创新的宣传教育方式,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领略到更深刻的廉洁奉公的道德教义,并在工作生活中实践出来。

2

王静

廉政动画片《郑义门》中的《教化为先》篇讲述了年幼的郑桐因家中困苦无钱给外婆治病,于是偷窃财物换取银子,此事被家族家长发现,经调查,家长们认为郑桐是因为尽孝才做出此举,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戒,而是在族人们面前承认自己力有不逮,挂一漏万,没有对家族族人困难尽到责任,希望族人责罚自己的错误。郑氏家族的家长以身作则教化族人,得到族人的认同和支持,使得家族更加凝聚。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事必躬亲,虽不说话,但自己的行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和证明,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我们应该把正确的思想理念融入工作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要从我做起,调高工作态度,自觉严格要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3

李海鹏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随着稚嫩的童声响起,故事徐徐展开。3月15日下午,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廉洁动漫片《郑义门》。

通过观看《郑义门》,让我在享受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廉政教育。观看结束后,我们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每一个党员都能汲取片中家规家风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4

陈健

不论是“江南第一家”的郑氏的家规,还是北宋名臣包拯留给子孙的家规,都体现了“家规”对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家风的深远影响。通过《郑义门》观看学习,及进一步的深化学习,不断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5

陈晓菲

看完《郑义门》,大致了解郑氏家规,更加震撼,眼前时时浮现一幅幅和和气气的孝廉文化图景。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为官,没有出现过因贪污而遭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这是郑氏家族最重要的家训,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借鉴学习,身教更重于言传,学习郑氏家规,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家庭和工作中树立好榜样。在家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和睦相邻;在单位崇廉拒腐,公私分明,甘于奉献,作为教师更要感染学生能够言传身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家庭,让我们一起为共建社会主义文明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林晶晶

正像郑濂所说,有人监督时恪守规矩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在无人监督时也能抵制诱惑,坚持操守。郑浩在家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已将规矩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才能方寸不乱,百毒不侵。我们在教师岗位上,也会受到家教和家长物质诱惑,如何把规矩化为严以律己的自觉,做到不忘初心,不失公心,值得我们思考。

7

周冯娜

以仁德教化,用法纪规范,我们党员严以修身,讲规矩,守本分,认识到沉甸甸的责任,不忍为非。让规矩内化为心。安心教学,努力培养好下一代青少年。

8

李少妮

郑义门,一个遥远的故事,那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终于悄然隐退,藏入历史苍茫的暮霭。然而,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一方坐标。

9

葛佳敏

记忆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片段,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这大抵就是普通人家的家风和传承。

《郑义门》中《郑氏家规》有言:言传不如身教、齐家而后国治。在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民尽责的一路上,与君共勉。

10

李素芳

《郑义门》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用简易的形式将廉洁奉公的郑义门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通过这一系列动画的观看,我们于精神层面深受影响。愿秉承郑义门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11

郭h

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对于为官当权者,良好的家规家风,是廉政的“内因”,只有深深体会到,“家业之成,难如升天”,才能够“当以俭素是绳准”,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办事风格,才能够珍惜国家的每厘钱财,才能够做到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可为,才不敢乱伸手,才能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官。

12

胡佳妮

《郑义门》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用简易的形式将廉洁奉公的郑义门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通过这一系列动画的观看,我们于精神层面深受影响。愿秉承郑义门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13

金碧慧

郑义门几百年来凝聚而出的优秀文化,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淹灭,它依然活跃在当今郑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如今,人们在这里寻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养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14

孔敏娜

看了《郑义门》之后,深有感触,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我觉得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沉下心深刻感受 “郑义门“的传承精髓,感受颇多。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虽说那是明朝时期的家规,但就现在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5

李宝华

民风,说到底就是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近年来,从各种传媒报道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越来越少,感受最多的是“冷漠”二字。各地老人摔倒无人扶的尴尬场面不停地敲打着人们的内心,越来越多的人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成处事教条,这些冷漠的人、冷漠的事、冷漠的心并不触犯任何法律法规,却让整个社会变得冷冰冰。但我想有些事我们应该做,而促使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不是法律冰冷的条文,而是道德从内心深处推动人前行的力量,使人温暖的力量。

16

林珍

观看影片后,支部党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风正,由党风淳;家风正,由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党员干部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17

申志田

家风正,影响给孩子心灵和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

18

唐左英

郑氏义门,那本被视为其家族灵魂的《郑氏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或许与今天的人们产生了时空上的隔膜和认同上的疏离,但这种以一纸家规将“孝义”精神传承至今的创举,以及蕴藏其中的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今天的人们治国治家的启示和借鉴。

19

韦巧英

观后在精神层面上还是深受影响的,言传不如身教。纵观古今,大凡清正廉洁的官员,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建设和管理,其身后大都有一个家风正派的家庭。

20

俞晓明

金华郑义门历时八百年聚族而居,兴盛不衰。关键在家族有一百多条家规,代代相传。家规的作用在于让子孙“修身”。所谓“修身”说白了就是学习怎样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到时时自律。子孙做人好,家族就兴旺,反之家族就会衰败。建设国家,治理国家道理亦然。所以,无论家庭也好国家也好,都要讲规矩----做人做事的规矩。

21

章燕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小家,为大家。

22

赵颖飞

观《郑义门》后感,读出了温润人心的“孝”和“义”,读出了无处不在的“勤”与“俭”,读出了洁净如水的“清”和“廉”。这个故事,它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礼仪教化,映射着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源远流长,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

23

王红艳

一个人的性格来源于父母,取决于家风。家风的成败,决定一个人品行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我们成长的基石。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家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还包含着我们常说的家范,家范就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某些被认同的准则。

24

陈伟珍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思想启蒙学堂,通过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培育家风,奠定人性品质的基础。家风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沉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家教上的延续。家风正,则人品正,处世亦正;家风不正,则人易怠,处世亦疏。家风是人品的镜子,也是涵养作风的基石。把传统优秀品质延续及优良家风的传承,是我们每个家族的重任。

25

黄文超

小小的“郑义门”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坐标,这个问题放在国家统治需要的大背景下很好理解,它表明了不同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忠与孝与义是一源之水,家虽小,却是国之根本,只有将家的价值观与国的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才能最大化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朝廷需要“郑义门”这样的道德标兵,于是他们被一代代地旌表起来,朝廷希望天下人都像他们一样绝对服从指挥,为国家提供了家族生存的蓝本,为国人行为提供效仿的样板。

26

吴应湖

党员干部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27

方卓军

在新时代中,《郑义门》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点亮清廉为官的意识,更拥有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

28

周化胜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其中强调的就是不断提升的自己的修养,然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郑义门”那样修身治国的优良家风和家规,认真理清“贪”与“廉”两笔账,这样才能做到治家从俭,为官当廉,就能实现忠孝双全,万古流芳。

29

第5篇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漳浦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代社会传统文化被遗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被浅薄化、粗俗化,去除化。现实生活中的商家和房地产商利用传统节假日,大肆推销,进行浓厚商业活动,甚至扭曲传统文化,或是"挂羊头卖狗肉",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作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精华与节日文化内涵的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等,如春节社火表演、舞龙舞狮、年画,清明扫墓踏青,端午龙舟竞渡,中秋节馈送礼物与拜月等传统节俗被有意的漠视与边缘化;因而,传统节日渐失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日趋空洞与表层。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快餐式文化弥漫整个社会,造成了网络内容质量参差,杂乱无章,还有多少人会腾出时间来深刻反省网络对文学、艺术、历史、生活的种种不良影响?在这种浅薄、粗俗文化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偏离正轨,对主流社会理想、信念不屑一顾。

1.2 初中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在淡化。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美丑是非观念混淆、价值观念颠倒的现有社会文化正在毒害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也弱化了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力。传统文化中如《弟子规》《论语》《三字经》体现出来的尊老、谦让、诚信、自强不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思想日益淡化。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动漫书,科幻小说,一些休闲杂志小说等,还有一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在行为上就形成了一种追求单纯物质享受、及时行乐、自由放纵、自私狭隘、明哲保身的倾向。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漳浦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利条件

2.1 悠久历史文化。自唐初漳浦建县以来,这个县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她保存了极其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无愧于"闽南第一文化古县"的美称。在这一千多年里,漳浦的先辈们以身作则,尤其是从唐初开始,陈元光祖孙六代,开漳治州长达150年,传播中原文化,奠定漳州文明,形成"精忠报国"、"忠孝廉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拼"等宝贵开漳精神和开漳文化。

2.2 优秀历史名人。清朝蔡新家贫失读,从小就跟在闽倡导理学的叔父蔡世远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巨著《四库全书》整部典籍,蔡新付出不朽心血。蔡新通晓政治、军事、史地、理学、易学等,知识出类拔萃,才华洋溢,在为宦五十年里学以治国,贯穿在体国恤民、以民为本、为民谋利之中。蔡新还精于书法,漳潮各地祠堂庙宇皆有他题出的匾额楹联,署名"金浦蔡新"、"葛山蔡新"。他在家乡还设置义学,使无力延师的族亲子弟得以入学。

2.3 名胜古迹众多。漳浦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已发现的文物点120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等。漳浦湖西乡方圆五里范围内坐落着三座城堡,分别是赵家堡、诒安堡、蓝廷珍府第,合称为"五里三城", 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古迹胜地。也是漳浦县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三处,其他两处分别是文庙大成殿、锦江楼。

2.4 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唐宋以来非常活跃,明清以后,剪纸也逐渐脱离刺绣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漳浦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位置。2010年漳浦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漳浦人民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的智慧创造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它见证了漳浦民间习俗演化的进程,对了解漳浦民俗、闽南民俗进而陶冶民情民风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漳浦还保留着,如龙舟竞渡、布袋戏、歌仔戏、大鼓凉伞等其他一些古老的艺术。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漳浦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1 开发教学资源,收集储存漳浦优秀传统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利用工作之余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当然,"时时处处有学问",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参观游览文物古迹,拍摄照片,收集实物等。需要时,直接结合教学展示,为学生营造一种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让学生认知地域性文化中蕴含的爱国、诚信、重教、勤俭、自强、谦让等的传统美德,从中受到警示、营养、滋润,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可信度,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2 整合教学资源,漳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中。"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重要规律。对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圣殿,是学生品德修养的"源头"。教师充分利用地域性的伟人、名人、漳浦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提高自身的品德。

把漳浦传统文化渗透入教学中,将深刻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行为、习惯等,所以我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具体如下:

(1)名人效应法。在讲述七年级下册有关青少年应培养心理品质时,利用漳浦本土优秀的仁人志士的事迹和故事,彰显主人翁的品德境界,让学生从形象而可信的榜样身上得到的教育,加深对漳浦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目标培养法。让学生制定培养历史名人身上品德目标,以此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提高修身的自觉意识。有目标的人,他的行动就能持续下去,就会自觉地克服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相反,没有明确行动目标的人的思维是混乱,遇事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但制定目标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为宜。

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吸收了法家、道家、佛教等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经过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后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阶段,逐步形成和发展。西方社会在古希腊时代就初步形成民主政治的文化,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反对神权统治的革命性逐步形成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提倡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和正义价值观,提出民主与科学,人民、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观念和思想,对于推动国内民主政治发展、二战后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1]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很多积极作用,但总体上说来仍存在很大差距,对人类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神和人的关系

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在中国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后来宗法伦理的确立与发展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直至被摆脱,神与伦理道德并存。孔子一方面要求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畏天命,并以信天命作为君子的标准。汉代董仲舒继承了自远古以来的宗教迷信观念,对汉朝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进行歪曲解释,把“天”说成至高无上的神。“王者承天意以行事”,君主就成了“天子”,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在宋朝的二程和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他们不仅要人们遵从天意,而且要人们抛弃人世的生活,过一种符合神的意志、充满神性的生活,“存天理,灭人欲”。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加剧了中国人的尊神和迷信思想,且与中国伦理文化相融合。中国人不仅尊神,且“造神”的能力、热心也特别强。如汉武帝后,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地位确立起来,并享受遍及全国各地人们的祭祀。[2]在欧洲,宗教的神或上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最高的信仰,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统治后,经过文艺复兴,欧洲人才逐步开始把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从来世转变为现世,实行政教分离。随着民主和科学的发展,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在某些方面,西方宗教中的神要比中国的神开明,他们创造人以后,就给人们自由行事的权力,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且实行自由。教权与君权存在竞争,宗教的职位可以通过选举、买卖产生。[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但由于崇神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王充在反对神学目的论的同时,自由也具有神学目的论的思想意识,存在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意识。人一生的轨迹早已为神所决定,所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在传统文化中十分明显。同时,人们被封建伦理道德文化所束缚,受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很多人采取消极无为的生活态度。

(二)处世与思想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讲“中庸”“执中”“致和”的处世态度,适应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成为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则,但缺乏生活中公平竞争、进取精神培育,忽视或轻视人们对社会平等、公平、公正、正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西方文艺复兴,从欧洲中世纪宗教统治中,建立人们的生活态度、观念,重视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重视乐观进取,反对悲观主义;强调发展个性,提倡个性解放;通过教育解放人的能动性,依靠知识改造现实社会;即使西方圣经也含有宗教迷信,但却教导人要积极面对逆境:事业上的成功,使你成为上帝的选民而不是弃民。

(三)科学理性精神

中国长期崇神,君权神话。封建君主,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愚民政策,甚至掀起文字狱。中国长期以来以儒家经学为主流。“经学”在政治力量的推动下,便渗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经学以它自成的体系,凌架于一切知识之上,无形中排斥科学的独立,轻视经济和科学技术。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清时期以来以朱熹注释为准,清朝形成八股文。过于夸大、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和圣人崇拜联系在一起,禁固了人们的思维,排斥独立的理性思考,它只要人们相信“圣人之道”,并不要求人们探索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尚未知晓的真理。这些束缚人们科学思想的培育与追求,“唯上”“唯书”,人情重于理性,重伦理轻知识、智慧,重道轻器,权力大于科学。以致有人称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盲从文化”。西方文化总体说来,具有崇尚理性的传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有一种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追根究底,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重视知识教育,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文艺复兴之后,以理性分析代替盲目信仰,用理性态度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西方社会各界总体上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西方国家教育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人们理性的发展。

(四)人权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尊重他人权利的思想,但总体上仍然属于重义务、重责任、轻权利,重权威胜于自由。强调个人对整体、对国家的绝对服从,但是,权力者绝对垄断了权力,轻视人民的利益,一方面提倡“天下为公”,但实际上权力为君主私有。西方文化重权利,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实行个人主义,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提倡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家国同构”,国家是封建君主的国家,人民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只有在国家面临危亡的情况下,才允许人民保家卫国;面对权力,往往是政治冷淡和政治参与并存。而西方则逐步形成了“契约论”“人民”,实行代议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性善及性恶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善的角度,重道德建设,轻制度建设,强调廉洁自律,但实则“腐败何其多,改革何其难”。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既重视文化建设,又重视制度建设;既重视自律,更重视他律。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质 儒、道、佛 传统文化

任何体育文化都是体现民族、本土的传统,民族心理的文化,都显示出本土、民族的特色,这种根植于本土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稳定、坚韧的形态,世代相承,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儒、道、佛三家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中国的武术,养生及其娱乐性体育文化,如围棋、蹴鞠等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主要方面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宏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极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古时代的易经八卦,汉唐前后,儒、道、佛、墨四大流派,经过碰撞和整合形成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等。从总体上来看,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三纲要”,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反映了身与心,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之整体效益的价值观,但缺乏积极探索自然的精神,缺乏对人体单项技能的开发。中国的传统体育由于受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在体育的价值取向上重视伦理教化而忽视其他,如为儒家先哲推崇的射礼,要求射者“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牢固,然后可言中”。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的标记。西周的射礼,不仅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之分,而且对同属于统治阶层的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弓箭靶、伴奏乐曲及司职人员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目的在于“明君臣之礼,长幼之序”。这种竞赛的不平等性,运动的过于伦理教化性,不仅有损于公平竞争精神,也不利于人的智能和体能的开发。在儒家学说里,体育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显得微不足道。崇礼风尚,等级制度,使中国围棋也蒙上了“温、良、恭、俭、让”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竞技围棋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宗法性使中国吸收异质文化的能力较弱。孔子曾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但,从汉代起“崇文尚柔”的风气开始流行,文武严重失衡,到宋元时“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

二、佛家的“禅”道与道家思想在中国武术的内涵

儒、道、佛等传统理论对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宗教以佛教影响最为广泛。“禅”是佛教的一派,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和儒家思想合流,成为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门派。中国的少林武术,都是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一体”。假如习武者无“禅”之修养,则为偏离正道,必定从超然于胜负,生死之上的“禅机”,堕落到奸诈毒辣的“杀机”中去。正如姚广孝大师叹息的那样“禅机末了说戒机”。少林拳以“禅门心法”为指导思想和拳术灵魂。达摩祖师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宋圆悟克勤大师曰:“损诸如见,拔弃妄缘,长教胸中洒洒落落,无一尘事。”这些大师所言,无非教人在坐禅或立禅时,放下一切思虑,湛然平静,不为善恶、生死等两种对立的矛盾景象所动而已。

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就直接来源于道家的本体论。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王宗岳《太极拳经》说:“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个“理”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和真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是“道”的体现,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练功中的“元气”即易经的“太极”,亦即老庄的“道”,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相通,强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在老子看来与“道”无本质差别。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记》)。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武术运动的客体――人体自身和宇宙自然和客体是内在联系着的。有着深厚内功的养生兼技击的《峨眉十二庄》其《天地庄合诀》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古人象天法地,体会到“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因此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作到活泼自如,变化无穷。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太极拳、少林拳亦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三、先秦尚武精神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包含着大量的禅宗和儒家思想,其道德内容来源于儒家经典,中国先秦武士时代对武士已有:“礼、义、忠、敬、勇、死”之说。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处世之道,“仁”成为儒家的修身之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止于善”。“义”即荣誉的意识,孟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先秦武士,人人带剑以示“义”。如中国之士所言:“士可杀不可辱。”“知书达礼”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礼就是维护等级制度,注重尊卑有别,礼即是法,要知礼,得读书修身,做到“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左传、襄公二年》)为下犯上是头等罪恶,强调无条件服从,“敬”是一种“持诚”之道,“敬”的意义是自敬而敬人,“敬”与“忠”相配合。勇是一种“致诚”之力,勇是一种实现之力,所谓万恶怯为首。

朴素廉洁,追求享乐是人之常情,动物也有此本能,作为人中俊杰的武士必须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武士们按照孔子的“君子居不求安”的精神来造就自己,把朴素廉洁看作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从汤商到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尚武文化经久不衰。到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旧贵族的统治越来越腐败无能,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造成先秦贵族时代的土崩瓦解,文武分离的局面的开始呈现。鉴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状,孔子大力倡导礼仪教育,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教育的肇始。到了汉以后,重文轻武的思想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汉高祖提倡文治,汉武帝采用董仲舒之策,崇尚儒术,“重文轻武”之风根深蒂固。汉代儒家提出“去武行文,废力尚德”批评“角抵戏”是“玩不用之器,”蹴鞠是费力劳体,不合“君子勤礼,小人尽力”之训。两汉之后,“重文轻武”的思想的日甚一日,好文者常为父兄所爱,好武者常为父兄所恶。南北朝时,不少贵族子弟,“肤脆骨柔,不堪行步,”宋明以后,由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重文轻武之风达到极至。儒家的“崇文尚柔”、“中庸”、“贵和”、“寡欲不争”、“以柔克刚”的思想,极大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致射礼演变成投壶,蹴鞠变成“不以勇敢,不以力争”的捶丸等。中和之道使得极具观赏和技击的体育运动变得面目全非。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身体活动的社会整体功能,而对单纯的体能性竞技活动不感兴趣。在中国古代“以礼法至上”的社会,严重缺少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自由、民主、平等原则。唐朝时期,是消闲娱乐性体育文化最昌盛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如蹴鞠,马球等。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体育异常兴盛。清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衰落时期,有些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消亡。由于其封建王朝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非理性的影响,体育竞技性几乎消失殆尽,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入侵,,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等,中国体育才有所起步。

随着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益融通,通过碰撞、同化、调节、吸收,有的走向成熟和现代竞技相联系,有的通过挖掘、整理、保护、转型使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有的逐渐走向消亡,这些演进推动了共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承载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符合体育原理的、适合于改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科学整理,譬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龙舟竞渡等,将实行“奥运战略”,真正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但是,为了适应现代国际竞技运动而自我摒弃,它所蕴含的许多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将面临较严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文仁:《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曲线》,《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盖世才:《少林“禅”与太极“韵”》,《武林》,2002.9。

[3]肖 冲:《从社会文化诸因素看先秦尚武精神》,《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4]周西宽、胡小明:《体育文化泛论》,《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5]王铁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理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悖谬》,《体育文化导刊》,2002.1。

[6]何云波:《儒家与围棋》,《体育文化导刊》,2002.1。

第8篇

1.1社会转型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诚信文化养成缺乏良好氛围

人是社会中的个体,思想行为总会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思想相互交织碰撞,从而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道德品质也开始分化。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信条,不遵守诚信。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部分大学生也开始出现不诚信行为,如在学习上学术造假、考试抄袭;在经济生活中弄虚作假、恶意拖欠学费;在就业过程中伪造学历、随意毁约;在人际交往中投机取巧、过于功利化等,给青年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诚信文化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重要的外部条件。

1.2高校诚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诚信文化教育存在不足

1.2.1高校诚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新时期,时代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诸多挑战,用人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还看重其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然而,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未适时改变,仍是一味强调学生的卷面成绩,忽视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高校虽规定了德育加分项目,但涉及具体事项又模糊不清,至于专门规定诚信考核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总体看来,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1.2.2高校诚信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单一

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许多高校并未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设为必修课,而是以其他类似课程作为替代。开设的类似课程多数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缺乏专业教师。在教育方式上,不能结合具体专业或对象开展诚信教育,仍坚持以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缺乏良好的衔接机制,容易变为空洞说教,没有可操作性。比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并没有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

1.3家庭诚信文化教育缺失,忽视诚信品质的养成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诚信文化的形成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播,还应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自觉形成。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工作上的业绩,忽视孩子诚信品德的训练和养成。此外,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始终存在“重智轻德”的误区,认为孩子只要成绩优异,其他方面无关紧要,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孩子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1.4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偏误,导致诚信缺失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据。诚信文化的教育固然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但根本途径在于大学生自身道德观的确立和道德意识的提升。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面对不良思想的诱惑,对很多现象把握不清,未能科学地预见道德失范的后果,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当然,大多数学生已意识到加强诚信品质修养的必要性,只是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道德自觉和自控能力。

2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策略

2.1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诚信,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曾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此看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要求回归传统,批判性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诚信资源。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应将对大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相结合,使诚信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日常生活。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应作为高校必修课开设。传统文化中富含诚信因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利用网络、广播、电视、论坛、报刊等平台,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认识到缺失诚信这种无形的资本,会受到社会的负面评价和道义上的谴责,从而提升大学生践行诚信原则的自觉性。

2.2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和道德自觉,建立健全大学生自律机制

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的因素,大学生虽无法改变客观环境,但可以设法完善自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年学生接触的信息较为丰富,但理论一旦付诸实践,便容易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不仅要注重诚信意识的培养,还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践行诚信原则的道德自觉。大学生保持诚信品德,不仅要依靠外在力量的约束,关键要靠自省和自励。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应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时刻省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发现自身的诚信缺失现象,应及时改正。

2.3构建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完善各项诚信制度

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根本,社会、家庭发挥辅助作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

2.3.1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制度

高校作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主导力量,首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人际交往等情况分别录入个人资信系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增强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并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的事前防止;最后,健全诚信监督机制。高校为加强诚信行为管理,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失信成本。

2.3.2强化社会教育的辅助功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环境机制

首先,加强关于诚信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无专门规定诚信行为的法律法规,使得信用管理无法顺利展开,应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失信行为的惩处有法可依;其次,规范政府行为,打造诚信政府。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管理社会事务,政府一旦失信,便会丧失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作为政府,应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廉洁、高效、务实”的新形象。

2.3.3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构建完善的家庭诚信教育示范机制

第9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一、引言

群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社会文化范畴。不管做为传统文化,还是社会文化,群众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曾谈到,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的日益丰富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各地的群众文化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为抓手,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许多形态各异、特色鲜明、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正以极其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着,并对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端正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最好的方式之一,尤其在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文化体系的现状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保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群众文化,做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化方式,其中很多都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兼具了开展思想教育的功能。所以,本文拟通过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群众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这块新的战线上焕发出新的光芒,更好的展现我国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塑造优秀人格

群众文化的神髓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群众文化的发源,则是在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基于生活的实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真践行中总结出来的特殊文化方式,其本身处处都离不开对人格的塑造、对品行的教育、对高尚情操的培养,包括对爱国主义的弘扬[1,2]。比如在很多地方都开展群众书画艺术展,尤其一些老年朋友们,利用退休后的时间悉心研究,既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同时其中很多作品则由衷的展现出了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比如,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一些社区开展的书法展中,很多反应我党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现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展现我党执政以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米生活旧貌换新颜等素材的作品,这对于观看者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优秀人格塑造的过程。而且这种教育和意识的传达是潜移默化的,是让观看者在作品中逐步的感悟而自我酝酿形成,可以唤起观看者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一种民族自豪感。

(二)弘扬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作为社会文化的群众文化,包含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交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的和谐,便构成了社会大文化的和谐。而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会促进了全社会的和谐,进而构成了和谐社会[3]。中国很多传统文化都渗透着“推行仁爱,讲究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团结友爱,以集体和大局利益为重”。群众文化则充分践行了传统文化的这些准则,类似合唱、舞蹈、民间剧社等形式的群众文化,其中有很多题材都是反应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团结就是力量”,民间剧社自编自导的“和睦的邻里”等。抛开演唱水平如何,就群众自发的组织合唱,组织演出,这个过程中本身就是对集体协作,个体服从整体,互帮互助的一种完美的诠释。实际上,每一个参加合唱的群众也都会深有感触,何尝不是一个人的事,是集体的活动,这样就是得音乐具备了惊人的表现力和出众的和谐,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团结、协作带来的美感。而如果每个社区、每个村落,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以这样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在丰富着自己的生活,升华着自己的精神,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一种最大的贡献。

(三)激发积极想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合格公民

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激发积极想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是现阶段群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对于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所引起的负面影响,用丰富的群众文化端正人生态度,培养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在一些高校中,有很多社团,社区中的很多民间团体,都在不间断的通过自编自演的快板书、小品、评书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宣传着如何正确的培养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避免违法犯罪,塑造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虽然,这些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专业性也不是很强,但是其贴近群众生活一线、又是各自非常熟悉的身影,所以其表现力与思想政治的教育能力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三、结语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同时,群众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最朴素的表现,不夹杂任何矫揉造作的夸张成分,不附带任何的商业效应,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开展自民间,服务于人民生活,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支持[4]。所以,在未来的群众文化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阔的舞台,使其能更好的为思想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肖东.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18-20.

[2]郭馨元.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J].戏剧之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