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

时间:2023-09-06 17:08:21

导语:在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

第1篇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正处在转型期,拓展金融资产服务是一条逼走的道路。本文选取了两家国外银行,纽约梅隆银行与加拿大皇家银行进行讨论,希望能为国内银行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模式

一、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体系:国际案例

(一)美国纽约梅隆银行专业化经营模式下的金融资产服务

1.纽约梅隆银行金融资产服务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1年6月,梅隆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3万亿美元,而代管与托管资产达到了26.3万亿美元。梅隆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管理、资产服务、财富管理、资金服务等,为全球36个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收益为中间收益。如下图所示:

2.纽约梅隆银行金融资产概述

(1)资产与财富管理

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面向的顾客为机构型,财富管理面向的顾客为个人型或社会福利型。见下表:

(2)机构服务板块业务

梅隆银行还是一家著名的证券服务商,其中托管和代管金融资产又包括了基金资产、托管资产、公司资产等,下表是梅隆银行该业务的规模。

(二)加拿大皇家银行综合化经营框架下的金融资产服务

加拿大最大的银行就是加拿大皇家银行(RBC),是一所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集团。该银行的主要收益来自非利息类业务。

1.加拿大皇家银行业务综述

主要包括:国内银行银行、财富管理、保险、国际银行、资本市场等,这些业务的年收益如下图所示:

2.加拿大皇家银行财富管理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服务对象为全球富裕及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业务有:资产管理、遗产、信托等。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提供的业务也相对简单,主要服务有:投资银行、资产托管、企业年金、基金、理财等,受我国法律限制,在私募资金、融资等方面还没有相关业务;而风险管理等服务也不太具有竞争力;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没有给一行带来过多利润;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推销困难;针对高净值客户的遗产规划、税务规划等服务还没有开发。另外,我国的银行多为本土经营,无法服务于国际化的公司、客户的需求,国外开展的业务也无法满足国外客户投资中国的需求。

我国的金融行业现在的局面正是“供不应求”,客户需求大,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却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金融资产,例如:债券、基金、理财产品等,这也带动了资金持有者对这些业务的需求。调查显示,我国有31.21%的客户希望银行开通多种投资渠道;42.97的客户希望银行能帮助其规避投资风险;25.82%的客户希望银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但是目前只有27.35%的企业对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有所了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中外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

以我国X银行为例,金融资产管理业务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

相比较为完善,主要包括结算、资产托管、养老金、理财、投行等;针对个体主要有个人理财与私人银行服务。

业务拓展重心方面,梅隆银行与RBC的服务重心在于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X银行的服务重心则在于研发与推销产品。梅隆银行与RBC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服务重心在于根据客户的特征、需求等提供个性化服务,除了对客户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以外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便捷化服务,有些服务没有涉及到客户的资产,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培养长期客户,同时挖掘客源;而X银行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重心在于研发与推销产品,例如国债、保险、基金等,单纯地为了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其他业务设置不多,即使有,也是一些实质性不强的业务,例如VIP尊贵身份等。总结起来一共有三点差异:(1)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与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的差异;(2)个性化服务程度的差异;(3)本土服务与全球服务业务运动模式的差异。

三、国内商业银行拓展金融资产服务的对策与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改变,一些限制逐渐被放开,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得以进入金融市场中,在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一些行业例如基金、保险等都在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另外第三方资产管理机构如诺亚财富等也加入到了竞争中。国外的金融机构也都发现了中国的市场前景,汇丰、花期等纷纷进入市场,拓展业务,梅隆银行也正在构思把独特的金融商业模式带进我国。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金融资产服务的市场潜力势必会被充分的挖掘。而我国极大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户源,在竞争中也会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占据先机,尽快发展自身的金融资产服务,在竞争开始前奠定优势。总结起来有三点:一上改变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二上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改变针对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模式,增加个性化服务;三是继续加大国际化业务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姜浩.现阶段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2014(08)24

[2]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詹向阳,樊志刚,姜烨,李卢霞.国际银行盈利结构与管理架构考察及启示[J].金融论坛,2012(07)1113

[3]闫峻,张毅,宁先明,陈瑾,袁媚,吴小安,钟莉萍,郑东.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方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3(10)78

第2篇

【关键词】网路银行;现状;发展战略;调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银行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创建银行发展的新领域。但是由于我国网络银行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网络银行较为落后,形势过于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网络银行的发展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和错路,促进我国网络银行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银行开发网络银行的新领域,增加其竞争实力。我国是从90年后期各大银行逐渐推行网络银行的相关业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我国电子银行的功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和保密功能不断增加,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优秀服务。网络银行由于大大消弱时间、空间的限制,成本低,效率高,深受客户的欢迎,为客户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至今国内大部分英银行已经在网络中设立中资、外资银行,大部分客户已经享受到网络银行带来的便捷服务。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十分迅速,其领域仍存在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1.安全问题

网络银行是以网络为载体,虽然我们不断加强网络银行的防护功能,增加客户使用业务时的安全性能,但是仍然让一些高级犯罪分子发现其中的漏洞,利用这些漏洞使客户的财产、信息等权益造成损失,失去对某银行的信任,不利于网络银行长远的发展。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银行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在经后的发展中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2.网络的限制

网络银行离开网络相当于空中阁楼,毫无依据。我国网络的发展相较于国外的发展较为落后,在国外仅仅需要少量的资金就可享受到高速的网络服务,但是在中国则受到很大限制,从资金、覆盖面和网速等方面限制客户的使用状况,从而阻碍网络银行的发展。

3.法律问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新的领域都需健全的法律去维护其发展。但是法律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网络银行的相关技术都处于世界前端,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会增加网络银行业务承担的风险,网络银行与实体银行的运行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的法律法规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改进,制定出更加适于网络银行发展的法律法规。

三、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

1.创建双赢的局面

网络银行的建立不仅仅需要银行的支持还需要网络等的支持,银行与网络的联手必然可以创建双赢的局面。网络为银行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打破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强强联手显然更容易在残酷的市场中占取优势。网络银行的发展更需要多方强手联合,银行与金融网络、网络安全维护、支付宝、法律法规的维护和社会群众基础等多方面的合作,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强联手不仅仅增强彼此的实力,也具有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成本,分担风险的优点,为客户打造全方面的服务站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

2.人性化、个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银行的服务提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网络银行为了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创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想要建立客户需要的产品,首先银行要时刻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不满,为网络银行的改进提供依据。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客户资源,建立客户资料信息库,充分了解客户才能制定出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渠道,也有利于银行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扩充市场空间。其次是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网上银行和客户(企业、家庭或个人)使用的财务软件相互合作,在增加客户便捷的同时也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最后是根据调查可知网上银行的客户最为关心的就是其快捷性和安全性两方面的功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其作为核心内容建设。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根据网络银行现状的分析可知,我国网络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传统的监管制度并不是对网络银行量身定做的,其监管力度必然有所影响,达不到预期目标。网络银行具有经营结构简单、管理力度低、客户自主性高、运转高效等特点,导致其监管制度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既要辅助网络银行业务的创新,也要维护网络银行现有业务稳定发展;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要针对其业务的特点有效的约束,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双管齐下,促进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网络银行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安全问题、网络问题和法律问题方面进一步加强,强强联手,创建双赢的局面;建立人性化、个性化的网络银行,迎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和喜好;完善法律法规,改进和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网络银行的监管力度,提升网络银行的综合实力,在国内的市场占取优势地位,同时开发国外市场,多方面促进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并走出国际,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向敏,冯明君.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网络银行经济资本配制方法及调整[J].改革与战略,2010(2)

[2]程勇,胡光炜,薛亚男等.网络银行现状和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0(9)

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按照国际规则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其实行审慎监管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对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现状的分析,指出现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1.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3.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4.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5.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1.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2.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3.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3.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5.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资产;负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70-02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使竞争加剧,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当今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地位日益提升,中间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指出,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也就是说,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凭借自身资金、技术及信誉等多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各项金融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型的银行中间业务,如银行承诺汇票等担保类、贷款承诺类及国内外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二是创新型的银行中间业务,如封闭式或开放式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证券保险等类中间业务、信用卡和借记卡银行类中间业务、保管箱等其它类中间业务;三是技术型的银行中间业务,如金融期货、互换和期权等交易类中间业务和信息咨询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等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但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战略、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内部原因

1.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银行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并适时推动股份制银行改造后的上市,大大提升了了我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及其核心竞争力。在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方面进行重组以及是否上市等等,这些都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内部运营机制,同时还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这都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向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发展。

其次,金融创新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至关重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树立金融创新的战略地位,完善中间业务的管理流程,加大了中间业务的营销力度和技术支持,加强了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不断推出中间业务创新产品。

2.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综合要求较高,如知识含量高、技术能力强等等,而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较多,高级人才十分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虽然已逐步提高,但仍认为存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对中间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意识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仍不足。而为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部分国内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开展呈现出少收费,甚至零收费的恶性竞争局面。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外部原因

1.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原因。

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收入可观、附加价值高的中间业务更是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抢占市场制高点,为其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冲击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运用途径,传统存贷业务已无法满足经营发展需要,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向中间业务发展,以应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三,电子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提高了中间业务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中间业务的运作成本,保障了中间业务的收益水平,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方式的完善。

2.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原因。

首先,金融立法是制约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约束力量。在我国,无论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金融监管机构,对中间业务都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金融立法滞后,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意识薄弱,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居民认为商业银行具有无偿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义务,而他们具有无偿享受中间业务服务的权利,这样意识偏差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运作。

三、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

首先,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猛,其带来的利润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大,经营范围广泛,业务品种丰富,科技手段先进。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较低、业务种类较少、所占的收入比较低、整体效益也较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发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人才、资金等,不断创新中间业务种类,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空间。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也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快,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现有中间业务范围,创新中间业务种类,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优化内部财务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再次,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断增多,对个人投资理财和日常消费的需求日趋增加;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显著增长;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对结算和担保等中间业务需求不断加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从满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理财和消费需求出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法制建设

加强金融立法建设,不断修改完善现行法律规范,使其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要求,防范中间业务特别是创新衍生产品交易产生的风险,合理设置金融监管部门,加大金融监管力度,确保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具有法律依据和科学监管体系。

(二)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从业人员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盟,从而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重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革新

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加强技术革新,建立及时、灵活、准确、高效的市场信息传递处理系统和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金融创新产品在中间业务领域的应用效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键词:银行 金融产品 创新

一、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逐步构建起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三大部分并存,众多地方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有效补充的银行体系。在这一形势下,我国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银行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就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现状来看,其金融产品创新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创新的品种并不多,并且缺乏自身独创性,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模仿方式。具体说来,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创新缺乏高度整合

从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的管理现状来看,我国银行通常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客户的关注,尚未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理念,这就导致银行创新的金融产品不一定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银行开展产品创新大多都是站在银行内部利益的角度进行的,而没有对客户进行科学的细分与整合,使得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的吸引力以及前瞻性较差。

(二)自主创新性不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但是金融产品能否进入到市场中仍然受到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直接干预。金融监管部门一旦发现其存在的风险就会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限制。虽然我国银行目前也在开展积极的金融产品创新,但是仍然严格受制于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安排,在这一环境下,我国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效率性以及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产品缺乏较高的独创性,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我们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可以看出,其大部分都属于原创性的金融产品,每个产品的特色都非常鲜明,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深度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银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缺乏高度热情,这也就使得我国银行之间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相互模仿。由于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存在,不仅使银行自身的利润得不到提升,而且还导致了大量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上述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而且也有银行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下面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导致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金融产品创新是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治经济环境的有利。西方国家的银行在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时,首先是通过银行自身自主研发,继而再通过政府开展进一步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市场需求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但是在我国,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则主要是依靠国家政策来开展的。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产品的种类、额度、价格以及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严格的监督管理。我国银行要想推出一项新的金融产品首先应当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够实现。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就被严重挫伤了。

(二)银行内部管理方面因素的影响

1.我国银行金融创新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产品创新活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金融产品创新的组织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这是制约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根本性原因。

2.我国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缺乏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再加上银行金融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其他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得银行新型金融产品在推出之后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3.缺乏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金融产品创新是一项具有较大风险的金融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始终比较薄弱。由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后,使金融产品购买客户对于风险获益类金融产品的接纳程度降低。

三、推动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改善产品创新的政策环境

目前,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所应当开展的首要工作就是完善政策环境、变革监管理念。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担保法规,促进财产担保类信贷产品的创新;其次,应当逐步健全信息披露以及信用评价机制,将信息披露标准进一步明确,发展信用评级市场,从而使金融产品创新的信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再次,应当加快推进金融监管改革,使银行获得较高的自主创新权,鼓励银行积极开展金融产品的创新。

(二)深入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建设

一方面,应当立足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的产品研发以及推广流程。应当积极发挥客户经理作为市场前端在创新中的源头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产品经理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将客户经理培养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要力量。建立一个产品研发快速通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需求审批环节,直接抵达产品需求整合部门。应当彻底改变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的现状,单独指定一个部门承担产品需求整合的全部职责,开展产品服务创意、功能设计、流程设计、销售、推广、维护及售后的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应当制定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应当构建起鼓励创新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创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能够有效的保证金融创新收益的最大化。其次,还应当注重金融产品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引进海内外产品创新高端人才,加快创新发展;要制定具有长期性和规划性的人才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员工产品创新方面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力度以及合作范围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存在着非常广阔的互惠互利、协调合作的空间。在许多金融业务方面,中外资银行各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够开展有效的分工合作,共同创新产品和开拓市场。个人业务方面,考虑到中资银行在网点、门槛和本土化等方面的较大优势,预计较长时间内,“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将是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采取的阶段性策略。中外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阶段战略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在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拓宽视野,积极推动国外特色、精品银行和境内银行的合作,引入海外中小特色银行发展特色产品的丰富经验。

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推进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已成为当前提升我国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我国银行应当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开展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才能使我国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郭赛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11.4

[2]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2

[3]姚瑜琳.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制度约束及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09.4

第7篇

>> 从光线传媒的发展看娱乐经济 浅析国内传媒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 广播剧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 高校校报的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策略 民营医疗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从《东方卫报》看地铁免费报纸的发展现状及策略 从CCTV移动传媒看公交电视的发展 “五一”假日电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河北省民营艺术院团生存、经营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调查与研究 从传媒数据看汤森路透发展现状 传媒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民营银行的生存环境及发展策略分析 从深圳电视传媒的实践看地方电视产业的发展 从电视读网看传媒互动 中国民营快递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的思考 湖北民营电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谈我国民营电视传媒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策略 (原光线传媒电视部总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③ 刘远军:我国民营电视公司的政策空间分析,新闻界,2008年第1期。

④ 商建辉:论传媒内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现代视听(山东广播电视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61-63页。

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环境;融资环境;经营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阶段里,市场化改革成为主线,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并且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解决我国将近80%的人口就业问题,每年贡献税收超过50%,为我国发展创造大量物质财富,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进步,就没有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腾飞。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主要要从我国的中小企业入手,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是,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并且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中小企业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一、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遇到的问题

1.国际环境变化使我国一些出口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心大减,由此必定减少对商品的进口,而我国又是西方主要贸易国,就必然使得我国的出口大大减少,自然而然使我国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产品滞销;还有,近几年我国的人民币又处于不断升值状态,对于外国居民来说,这相当于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不断升高,这些商品的价格弹性又较高,进一步引起中小企业出口困境;再有,国际上的能源价格又不断攀升,这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再加上前两个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2.国内融资机制尚未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佳。我国的国有大型银行倾向于一些信用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差,自然而然不会受到青睐;还有,当下我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社会担保体系,中小企业难以寻求到较为合适的担保机构申请贷款,没有强有力的信用担保体系,银行也不会贷款给中小企业;再有,村镇银行、民间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的作用较小,不足以服务于中小企业;最后,我国的创业板以及发行债券门槛过高且审核过程较长,而且公司债券要交利息所得税使投资者投资热情降低,将大多数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3.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欠缺使其自身经营艰难。首先,我国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信用管理体系,在各金融机构也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在向银行贷款时又受到各种歧视。再加上其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产评估机构不能正确评估其价值,这便不能进行抵押贷款;金融机构也不能够评价其资信,使中小企业不能取得银行的信任。还有,现今的中小企业在经营初期利润较少,自身又受不住利益的诱惑,导致其不能专注于自身所从事的产业,将本就不充裕的企业资金用于非本企业专注的行业,大大减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使企业陷入生存困境。再有,中小企业现今并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经营管理上也没有创新活动。没有充分利用自身小而灵活的经营特色、瞄准目标客户群、发挥蓝海战略,自身小而弱的局面没有变为小而强。

二、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对待出口型中小企业,在现有优惠基础上加大出口退税比例,以增强出口产品国外竞争力。在外汇兑换上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灵活性,减少其汇率风险;还有,对待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对于有利于经济良好发展的企业当然要实行较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于资源浪费型企业要加大税收负担。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对于初创期企业,要加大减税幅度,等到企业发展成熟后,再恢复一般税收政策。与此同时,财政上要给予充分的补贴,使中小企业有充分的发挥余地;再有,政府要改变以往重国企轻中小企业的态度,对他们一视同仁,在政策公平对待,不因国企的利益而损害中小企业的利益;最后,在宏观调控上应该有利于中小企业能够快速融资并改变经营困境。

2.完善我国融资机制,增加金融服务机构。首先,全国性大银行,专门做中小企业,搞金融业务。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再弥补大银行所不能遍及的偏远地区。其次,完善直接融资机制。对待一些较好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创业板和债券发行应该降低门槛,发行的公司债券可以免征所得利息税。

3.对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建议。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制度。企业内部可以不断加强对相关财务人员的培训,并且要主动学习一些大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财务方面加以规范化以便将来在资产评估和申请抵押贷款方面有所帮助;还有,中小企业要坚守实业,做好专业,不要因为其他行业暂时的利润诱惑就转投资本,要清楚不能为了当前利益而毁了企业前程和长远利益。再有,中小企业要利用自身轻小灵活的特性,及时根据市场的状况来灵活决策,不仅效率高,而且可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并为自己赚取丰厚回报。

总结

我国的中小企业对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进步,就没有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腾飞。为此,需要对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解决,让中小企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松,孙靓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融资问题研究[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2).

[2]钱小利.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第9篇

摘 要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金融业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政策的导向、技术的创新以及“大金融”理念的传播推动了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交流和发展。跨行业合作已经成为了金融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贯三大行业的发展现状,银行与证券的合作已经日趋成熟,从产品到经营都相对完善。而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却仍然处在“磨合期”,产品研发、组织形式、权责分工、监管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 银行保险 组织现状 研究发展等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银行保险是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高度发达的背景下,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复合、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交叉、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相互渗透的产物。狭义的银行保险可以定义为银行作为保险公司人代为销售保险产品的关系;广义的银行保险是指银行与保险通过业务合作、资金融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手段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的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对于金融认知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银行以外的金融产品的的需求也显著提升。从实际的客观条件和消费者的主观意识出发,银行都具有卓越的品牌价值,良好的信誉保障,这一天然优势对于银行或保险公司拓宽其保险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极为便利的条件。在银行与保险公司客户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对目标群体细化和区分,使得保险业务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提升了保单的签单率,同时节约了经营成本。此外,银行保险提供了一站式服务的经营理念。当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服务效率的社会,各个职能部门都在此前提下进行合并重组,而银行保险的出现正顺应了当前的形式。

二、现阶段我国银保合作的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发展现状

可以说,欧洲是银行保险的发源地,也是银行保险制度最为完备的地区。早在十九世纪,比利时、西班牙以及法国的一些公司便开始全面提供银行和保险服务。但一般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银行保险业的真正开始。

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相对较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保公司恢复国内业务,部分地方的人民银行变代为办理保险业务。但这一时期我国处在金融市场建立的初级阶段,各方面技术都相对落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对于混业经营的监管经验。国内一度出现金融秩序混乱现象。

银行保险的发展契机在2000年,中国平安进行银保产品创新,开发了一种分红保险。2001年第四季度以后,银行保险人业务迅猛发展,截至2002年,银行保险保费高达388亿,增长速度高达940%,部分寿险公司的银保业务站总业务比例的50%以上,银行已经和个人、团体一道,成为人身保险展业的三大支柱。

2004年以后,前期银行保险的迅猛发展造成的问题逐一暴露,平安、泰康等寿险公司开始逐步限制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此后的几年内,平安集团不断地对深圳商业银行投资,收购股权,经过了一系列的并购。2012年1月,平安集团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组建新的平安银行正式对外营业。银行保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以说中国银行保险25年的发展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浓缩。

现阶段我国银保合作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两类

第一,双方通过签定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销售联盟销售保险产品。

这是我国当下较为普遍的银保合作的营销模式。保险公司为拓宽销售渠道,和商业银行等销售渠道通畅的机构签订代售保险、代收代付保费等协议。这也是较为狭义的银行保险合作组织形式。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品牌价值、客户资源、结算便捷以及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等便利条件,弥补销售渠道局限的不足。而银行则借机拓展中间业务,赚取费用以及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单和资金拆解便利。现阶段,该模式下开展的业务主要包括统的基本业务、利用互联网开展的“银保通”系统,以及保单抵押贷款等。

该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与保险展业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但是,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点不同,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保险网点销售人员缺乏对于银行业务的了解,对于客户的咨询缺乏积极态度。与国际上基于资本就带而形成的合作有所不同,我国的银保合作基本处在一个松散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合作中处在绝对优势地位,并且往往与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很容易受利益驱使而产生业务上的偏向。在这种运营模式下,销售产品的单一化、创新动力不足成为核心问题。此外,对于保险网点销售人员的权责分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

第二,通过集团化的方式,保险公司建立自己的银行或者银行建立自己的保险公司。

该模式即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交叉持股,相互并购,对资源整合再分配,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一体化经营。可以说,这是银保合作中最为理想的模式。利用金融集团化的理念,真正的实现银行保险的业务的开展。在我国,中国平安集团通过对深圳商业银行的一系列并购重组,已经实现这一模式。

平安集团近年来利用平安银行对保险产品进行推广,成效显著。

平安银行保险业务以人寿保险为核心,开展包括分红险、万能险在内的一系列险种,并将业务范围扩展到非寿险领域。各银行保险业务点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在规模保费收入方面,2008年至2009年保费收入的增长较为迅猛,2010至2012年,为了配合我国的相关政策,平安集团对于银行保险业务作出调整。总体来说,集团化的平安银行保险业务基本与国际的银行保险模式相接轨,除去国内政策因素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平安的银行保险为我国该业务的发展提供较为成功的援例。

三、适应国情下的银保组织形式的研究

根据我国现行的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政策导向。国内对于银行保险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强化银保合作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规范跨行业监管机制。2011年,银监会联合保监会发行的《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中经明确指出,要对银保业务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防止出现商业贿赂、销售误导、恶性价格竞争的违规行为。 保监会与银监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各出调人员对于保险业务进行监督和勘察,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业务勒令整改。同时,要保证相关监管部门的交流沟通,避免重复管理,重复审批、双向领导的监管混乱的局面。

其次,针对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组织形式多元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对于刚刚起步,资金相对薄弱的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前期的销售联盟,把重点落实在保险产品展业方面。针对自身产品的特点与银行合作。但是,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保证展业人员的素质。优化自身产品,加强对于技术型产品创新的投资。同时合作双方保持信息交流对等,最大限度的实现互利双赢。

对于有一定资本的中等保险企业来说,可以和银行合作建立银行保险业务公司,或对银行注资,实现资本融通。该模式下银行的收益将不仅仅局限于中介费用,而是获得保险业务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使得银行在合作地位中的主观能动性更高,扩展了业务范围,吸引了潜在储蓄者。同时,对于保险产品的创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银保双方的合作关系更为稳固。

对于资本较为雄厚,资金来源较为充足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集团化的手段对银行注资,并购银行成为其子公司。该模式即平安集团的现行模式。通过对于银行股权的收购以及稀释,使得保险公司成为控股公司。在金融集团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将不再是合作中的被动方,而成为银行保险业务的决策者。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模式下银保业务的合作是自身资产的一项优化行为,通过这种优化为集团带来更大的利益。合作基于集团内部,并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差异。当然,这种集团化的行为需要相当的资金作为支持。

此外,在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过程中,保险业对自身的定位要清晰。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开展银保合作是加快金融业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借用银行的良好平台,能够提高保险展业的成功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开展银保合作业务是机遇的同时更是挑战。2008年,保监会联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该政策的出台鼓励了银行与保险业双方在业务、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在此种前提下,银行业也可以借助自身资源优势独立开展保险业务,这也是国外银保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银行借助客户资源及累计的信誉优势,开展的业务与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相比,具有天然优势。因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在出台政策方面应该具有一定倾向性与保护性,毕竟我国保险业处在发展阶段,与相对成熟的银行业体系相比还是具有相当的差距。保险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产品的创新性、多元化、专业化等方面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鉴于我国目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状,大部分的银保业务的组织模式仍然集中在初级阶段。我们首先应该对现存问题进行优化,在金融市场与自身资本均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再考虑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逐步实现金融集团化的完备模式。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我国银保合作的渊源及发展[J].特区经济,2008.4.

[2]唐红.关于银行保险业务问题的讨论[J].西南财经大学,2007.5.

[3] 洪洁.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途径[J].上海金融,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