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时间:2023-09-06 17:08:22

导语: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定义 意义 实施工作

1. 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包括:①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较高,保肥保水能力强;③田旱能灌、涝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无冷、烂、锈、毒等障碍物;⑤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机耕面积和运输能力要达到100%;⑥具备高科技应用的生态环境条件。

2.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的战略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出具有时代的意义,对管局乃至垦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务。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在当前“重农强农”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农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是明智之举,更是当务之急。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功能,进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4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为总局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和管局提出的建设三江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了总局管局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必将为两级党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围绕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遗余力地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为垦区350亿斤产能做贡献。

3. 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工作

本人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应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农场领导要十分重视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项目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场成立专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抽出水利等部门的人员,专们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农场要制定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承诺制,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承诺:一是同意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二是同意在项目建设期间,停止影响项目施工的其它活动;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响等;四是引导项目区农民配合工程建设,防止阻挠工程建设事件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用地调整和工程规划的顺利实施;五是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协调好块石、砂砾石、泥土等材料的价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费;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选派一名内行、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监管人员,脱产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3.2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提高项目区职工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认识

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将会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场宣传部和农发办工作人员将深入项目区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项目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为项目区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及时把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3.3坚持制度,从严把关

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标暂行办法》,对所有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筛选确定,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并与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明确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规划和图纸施工,继续推行工程监理制,要求监理单位派驻一名监理长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监理。同时,农场要成立工程质检小组,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此外,农发办也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项目区例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3.4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证。在资金管理上,一是加强对所有与项目有关单位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资金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规定,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场及时将自筹配套资金足额拨付到位,项目区发动群众采取种种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使群众自筹资金落到实处。三是严格实行场级报帐提款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按照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

第2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好坏对我国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使我国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

1、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 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 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 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条件,搞好项目区设定,以创现代农业粮食生产高效平台。 二是合理工程布局。 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条田化 、道路相通硬质化 、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措施现代化”的建设内容,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林网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

2、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综合配套,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做法。 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水系建设为核心,以土方工程建设为先导,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推磨转圈,大搞土方建设,一年一小片,多年如一日,土方到边到位,旧貌变新颜,在提高农田建设标准的同时,又新增了耕地,增长率在2%左右。

3、连续投入

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搞开发。坚持连续投入,不断扩大地域范围,实现集中连片治理,提高规模开发效益。连续安排土地治理项目,把一般项目与规模项目、产业化种植基地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三资” 项目与国开项目结合起来,围绕有机米、有机藕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4、整合资源

以农业开发项目区为平台, 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和“三资”项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及高效农业园区的重要途径之一。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跟进和统筹做好通达工程、碧水工程、科技工程、优质粮工程和财政小农水工程建设,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结合起来, 把生产设施与新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一并考虑、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科学管理、各计其功,整体推进项目区的现代农业建设。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涵、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土壤肥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农业、水利、财政、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无论是哪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不断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目标就是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任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应该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在建设的主体上,鉴于目前单个部门不具备完全实施高标准农田全部工作的职责,可以由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最切身相关的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一个可持续性机制

目前,高标准农田主要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不仅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部门致使农田在后期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由于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无法持续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目前,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确权工作、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土地转出者和转入者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在保证较大土地面积和较长承包期限的基础上,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因地制宜,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条件不一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规划统筹、分步推进。推动地方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地方政府牢固树立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事业、进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和林牧渔副业之间的关系。

第3篇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意义

(一)夯实农业基础,助推经济发展

三门峡市多为丘陵山地,山高坡陡,丘陵起伏,土地质量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三门峡市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采取生物、科技等措施,对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持续开发。

如果三门峡市现有可开发利用的156万亩中低产田能够全面有效开发,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障碍全部解除,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小麦单产提高到650公斤/亩,玉米单产提高到900公斤/亩,果品单产提高到3500公斤/亩,那么在种植结构和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三门峡市粮食总产将由现在的6亿公斤增加到13亿公斤,果品产量将由现在的17亿公斤增加到70亿公斤,人均生产粮食由现在的260公斤提高到562公斤,人均生产果品由现在的735公斤提高到3043公斤。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会彻底夯实三门峡市的农业基础,将会为三门峡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以经济效益为主向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转变。形成资源配置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区域化,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因此,没有强大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就无法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对现有耕地的水利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土壤肥力、农业机械等进行全面物质装备和高标准建设,从而形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稳定可持续的生产局面,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陕县二仙坡果品有限公司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三门峡市现代农业的典范和排头兵。该公司经过对7700亩苹果基地进行高强度的物质装备和科技武装,所有果园全部采用了滴管微喷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灌溉供水不足的问题;全面实施果树整形、果实套袋、生物农药、杀虫灯灭虫、生物有机肥、反光膜增光、利用物联网墒情远程监控、灌溉自动控制等技术,果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2011年,该公司果品单产达3500公斤/亩,优质果率在70%以上,单个苹果售价10多元。如果三门峡市的苹果生产都能达到二仙坡的生产水平,销售收入将会成倍增长,效益十分可观。

(三)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三门峡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用地、住房用地、重点项目工程用地持续增加,人增地减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能源资源消耗量势必增加,碳排放量必然上升,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洪涝、干旱、沙尘暴等各种极端天气将会频繁出现,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一方面要扩大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面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土地产出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对耕地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装备和配套,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措施,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服务主导产业,突出果品产区,兼顾粮食产区;围绕解除主要障碍,突出水源工程建设,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突出农田设施装备,构建发展平台;围绕产业升级换代,突出科技推广强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三门峡市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山区特点,高标准规划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次建设,长期受益”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澄清家底。组织县、乡(镇)、村和规划设计部门有关人员,对全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田基础设施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分类建档立卡。根据普查情况,以县为单位,制定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规划布局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区域特点。在项目安排上,先开发沿河川区,再旱塬区,再丘陵区,再山区;在水资源利用上,先自流灌溉,再提水灌溉,再集雨灌溉;在产业发展上,灵宝、陕县围绕果品产业,卢氏县围绕大田露地蔬菜、烟叶,渑池县围绕粮食、烟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规划。三是明确建设标准,满足生产要求。

(二)狠抓工作落实,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大,事关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进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基础工程,因此,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把质量意识贯穿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严把每个环节,以一流的工作态度创建一流的工程。

一是对高标准农田进行一流的规划设计。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聘请具有规划设计资质的优秀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面向未来,强化项目区的功能,按30年使用年限对项目工程进行规划布局、对单项工程高标准设计,外在形象美观,内在质量求实。二是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承担项目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技术力量强、施工设备好、信誉度高的施工队伍吸纳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三是增加监理力量,实行全方位全程监理。在项目工程监理上,以专业监理公司进行专业监理,以聘请项目区水利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为质量监督员进行社会监理,解决丘陵山区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监理人员不足,监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四是实行分级督导,严把工程质量。在项目工程建设督导上,实行市级农开办每半月巡回检查督导一遍,县级农开办每周督导一遍,项目区乡(镇)抽派专人分片包干,每天督导一遍,村干部分包标段,全程跟踪督导。

(三)强化后续开发,高效益利用

竣工项目管护难,关键在于项目工程利用不充分,使用频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项目区的后续开发。要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三门峡市已形成了21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果品17.5亿公斤,年加工果品60万吨;35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年产8亿公斤;标准化养殖小区180个,年存栏生猪70万头、牛47万头、家禽110万只。这些基地的形成,对促进项目区后续利用和深度开发,并为区域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注入活力,提供支持。

三门峡市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对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各项措施的强化配套和完善,加大高标准农田后续开发利用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逐步建成100万亩吨粮田,5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示范园区的目标,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农民年度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限制,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与国土、水利部门同类工程相比显得较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和实际建设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建议上级逐步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

第4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对项目区各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各项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5篇

[关键词]灌溉 智能化系统 无线网络 物联网

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尤为重要。21世纪的农业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没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引入与应用,将是现代农业依托新型信息化应用上迈出的一大步。物联网可以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业发展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的科技保障,实现智能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新疆兵团已示范推广了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自动控制系统,这对促进兵团农业灌溉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兵团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世界领先,中国唯一的技术支撑。

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是一个把远程监测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或专家系统)及滴灌自动控制系统集成于一体,构成农业灌溉物联网综合技术体系。作物滴灌远程监控技术可通过该技术平台实现远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滴灌自动化及故障排除等功能,可以将触角伸入到现场的各个节点,在异地也可充分掌握现场信息。该平台可以满足不同级别用户在线浏览知识、获知实时数据和远程化化灌溉管理。这将成为灌溉信息化管理发展的方向,将推动兵团农业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灌溉管理逐渐向走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是兵团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近年来滴灌技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对大田作物肥水管理的可控性。因此,研发嵌套作物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灌溉管理自动控制系统更为必要和迫切。中国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对不同作物的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我国灌溉管理走向自动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的先进性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在这背后,则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各种信息,再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农业物联网由农业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网络层、应用服务层组成,可实现农业远距离、大范围的智能化管理。目前,我国已开发出一批农业专用信息感知和监控设备、适合农业特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低成本电子标识产品,并在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设施农业监控、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流通与质量安全管理等不同领域得到应用,推进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

三、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是一〇五团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探索了团场、科研院校,科技重心下移的新经验

作物智能化物联网平台依托新疆兵团科技成果(新兵鉴字[2011]第018号)“膜下滴灌远程墒情监测与灌溉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该平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五团与石河子大学多年的“产、学、研”结合背景,重点进行了滴灌作物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滴灌农田的蒸散模型、水分传感器的安装方法、低功耗阀门控制器(RTU)、基于GPRS墒情采集系统及农田墒情信息远程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研究,已实现了农田水分的自动采集、数据自动处理及墒情评价、滴灌自动控制等功能。实现了农田墒情监测实时化、决策专家化和灌溉自动化功能。在此基础上,应用Zigbee自组网和GPRS+INTERNET协作服务网络的关联,构建农田墒情远程监控系统和水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基于上述两个系统为基础的灌溉物联网应用管理平台和示范基地。

四、作物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建设平台建设在一〇五团建设情况

201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被列入“兵团农六师五家渠现代农业示范区”。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5万亩作物(棉花、加工番茄)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示范基地为基础,引入干旱区农田墒情监测与灌溉远程自动化管理技术等科技成果,在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国家高标准农田生产基地(农业部示范基地)进行墒情监测与灌溉远程自动化管理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建立农业灌溉物联网管理平台,为实现农田的土壤改良、肥水高效运筹、信息化管理目标、推动新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在一〇五团推广,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新路子

新疆兵团农六师一〇五团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建有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病虫害防治中心、气象站等机构。团场通过多种方式,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院校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促进和保证一〇五团棉花产业持续高效发展,专门成立了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建立了现代化的检测中心,并积极开展各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作为项目主持单位,近年来承担各级科技项目有:农业部高标准棉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棉花标准化体系制定与推广项目、棉花膜下滴灌墒情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示范推广等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科技成果。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环境,加快团场科技进步进程,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强团场科技创新和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团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科技进步政策法规以及兵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精神,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团场的实际先后制定了《一〇五团引进人才若干优惠政策》、《一〇五团科技工作奖励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制订,建立和完善了人才使用的新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大力发展棉花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高新技术,加快一〇五团科技示范园建设,进一步引进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科技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等。

为使一〇五团农业能够实现健康、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团场以此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认真做好高标准农田、智能化节水、农业机械化、高标准农田林网等的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的项目运行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其他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有序进行。如在农业高效节水方面:截止到2011年,团场已安装常规滴灌11.5万亩,普及率达到97.5%,农业灌水利用系数0.85。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团场现有各类拖拉机584台,农具862台(架),机具配套比1:1.5,农业机械化率80%以上。建设一〇五团农机服务中心,集停放、检修和保养等功能。在农业示范基地发展方面:建设优质商品棉基地,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2.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在一〇五团推广产生的优越性

新疆兵团农六师一。五团是以农业为主的团场,棉花是团场的主导产业。按照中央提出兵团加快推进“三化”建设和农业“三大”基地建设的要求,全面推广农田智能化灌溉物联网平台,切实发挥高新节水示范效应,推动团场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在在2连示范推广棉花自动化滴灌5000亩,节水明显,增产显著,具有省工等特点,其节水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平台示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使普通滴灌系统能够严格执行轮灌制度,由随意轮灌走向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和用电10%左右。2011年常规滴灌每亩水方量380方,滴灌自动化每亩350方,每亩节约用水7.5元。第二,使“少食多餐”、高频灌溉技术能够真正实现,促进了作物稳健、持续生长和高产、高效益,亩增产35公斤,产量提高8%以上。第三,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人均管理定额由50亩提高到300亩,管理费用由120元/亩降低到20元/亩。第四,避免了人为开关球阀对作物造成践踏、灌溉时间不一致导致作物生长不均匀等影响。

五、作物智能化物联网平台强化了科技与团场发展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作物职能灌溉物联网平台建设将对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效益产生显著影响。棉花膜下滴灌的人均管理定额从当前的50亩增加到300亩,平均单产提高28kg/亩,单位面积棉花膜下滴灌生产综合效益增加260元/亩。当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时,将产生综合效益1300万元。对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显著作用。

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降低普通滴灌系统工程投入和运行管理成本,对加快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指导兵团灌溉自动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牌的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农田林网;建设现状;对策;河南漯河;平原区

中图分类号 S72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92-02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总面积2 617 km2,总人口276万人,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 mm,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漯河市大力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积极探索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新路子,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平原农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体。在政府主导、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和企业带动的多重助力下,农田林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对改善提高平原农区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漯河市农田林网建设基本情况

漯河市林业用地面积32 349.59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4%,其中有林地面积30 390.06 hm2,灌木林地面积705.6 hm2,四旁树总株数25 825 463株,四旁林木折算林地面积17 013.83 hm2。全市适宜农田林网面积17.27万hm2,已建林网面积16.60万hm2,控制率96%,初步形成了林带整齐,密度合理,点、片、带、网相结合的农田生态防护林体系。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显著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对中原粮食核心区基本农田防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2 漯河市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田林网发展不均衡

农田林网建设中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高标准粮食核心区以及路、沟、渠比较健全的地方林网建设的非常整齐,而在农田中路、沟、渠不完善的地段,林网大多不健全;二是在个别县区、乡镇有部分林网还有较大面积的空档;三是在县与县、乡与乡交界地段有空档部位;四是各个县区之间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林网内部也存在着缺株断带、林相不整齐的差别。

2.2 农林争地矛盾较大

由于农田林网建设主要是在田间的路、沟、渠两侧进行植树造林,农民普遍认为,在田地旁边栽树会遮挡光线,还会与粮食作物争养分,影响作物生长,减少粮食产量。同时,种粮收益也大于种树的收益。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忽视农田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这种利益的冲突常常会导致树木被破坏的现象,尤其是夏收秋种的时候,农田林网新植幼树损毁严重,保存率较低[1-2]。

2.3 树种选择存在误区

农田林网树种的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混交、乔灌搭配,应主栽乔木,选择高大挺拔、抗风能力强的树种。而杨树作为我国材质优良的乡土树种,成材快、轮伐期短、适应性强,是农田林网建设的主力军。目前,漯河地区农田林网新植树种大多为园林绿化树种,杨树林随着更新采伐越来越少,近几年杨树飞絮严重,导致种植杨树的热情下降。

2.4 资金投入不足

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的系统工程,应该是各级财政投入,但目前漯河农田林网建设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入为主,与造林实际投入相差甚远,防护林带完善建设、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管护等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缺口巨大,仅依靠林业部门根本无法满足资金需求[3]。

3 对策

加大农田林网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田林网的防护功能,是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打造河南粮食核心区高标准农田防护示范区的要求。巩固和完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生态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3.1 科学规划农田林网建设

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总体规划,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田林网的网络面积一般控制在20.00 hm2以内。首先,要保障种植质量,严格按照“一路一沟三行树、一路两沟四行树”的标准进行栽植,保证苗木质量、种植质量。其次,要及时调整树种结构,实行多树种、多层次混交种植,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增加林农收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结构稳定的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实现林茂粮丰。

3.2 明确责任,抓好管护

林木栽植容易管护难,农田林网中新植树木的管护更难,必须把造林营林机制创新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农田防护林管护的根本措施来抓,按照“谁栽、谁管,谁有、谁收益”的原则,处理和协调好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坚决不栽无主树,做到责任明确。同时,要及时颁发树木林权证,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切实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3.3 政策带动,加大投资

认真研究、用好国家涉农政策,大力争取各项政策的支持。帮扶规模较大的林业企业在完善复合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省、市资金扶持,用于高效生态林网规模建设,形成产业优势。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利高效生态林网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市内外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开发高效生态林网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网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农田林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4]。

3.4 广泛宣传,更新观念

农田防护林建设是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深化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作用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全社会的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宣传发展高效生态林网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意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创新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典型示范和利益驱动激发广大群众发展高效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张素芳.格尔木市农田林网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09(1):38-40.

[2] 刘鹏飞,王晋旭,袁娟,等.小麦干热风害及预防措施:以山西省晋城市小麦生产为例[J].农民科技培训,2010(4):31-32.

第7篇

坚持管养和绿化并重构建通畅与优美交通

??镇人民政府

我镇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始建于20__年10月,四年多来,我们始终把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事工程来抓,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加强推进。截止20__年底,全镇建成通村四级水泥路面108公里,基本实现了村通组达目标。农村通达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完善农路养护机制,巩固农路建设成果

1、营造农路养护氛围,形成全民建养共识。农村公路建设,农民群众是行动的主体。如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的行动主体得到充分发挥,营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氛围是关键,我们通过召开会议、书写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宣传,大造声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沿线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养路护路积极性。与此同时,借助于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宣讲破坏交通设施的人和事案例,宣传农村公路建养的政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支持农路建养,关心农路建养,让全社会了解、支持农路建设和管理工作,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强大合力。

2、落实农路养护责任,提高农路养护质量。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惠及百姓、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而实现农路管养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是考验我们政府职能的又一体现,要求我们必须规范工作,强化管理。我们将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当作政府的重要职责,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部门及村(居)的实绩考核,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专人包干落实,实行目标责任考核。镇公路管理站全力服从服务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具体措施是:一是加强农路管养队伍建设,从全镇择优选用5名专职养护管理人员,聘用一线养护工22名,人平管养约5公里,负责日常保洁、清沟排渍、割除路边杂草等。二是对养护管理人员和一线养路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养路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对公路养护实行全程考核督查,确保不留空白。

3、明确农路管养措施,保证农路管养效果。一是养护方式坚持以季节养护与日常养护相结合。季节养护以每年春秋两季组织群众搞好路肩培土,边沟清理,日常养护以一线养路工为主,负责路容路貌整洁,路肩平整,排水通畅,做到路基、边坡稳定,从而保证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二是养护经费坚持以财政补贴与工程施工相结合。以公路站牵头,成立专业施工队伍,搞好全镇路桥工程施工,从中弥补养护经费不足,以保证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到位。三是养护考核坚持以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根据全镇实际情况,每年下达好路率指标,按指标考核验收,建立养护考评制度,做到养护效果与养护经费挂钩,与安排下年度建设项目挂钩,开展“优秀护路员”活动,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镇公路站对养护管理人员和一线养路工每月、每季检查考核一次,采取积分制百分评比,促进农村公路管养达标。

二、绿化美化交通环境,推进“绿色??”建设

今年是“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是实施“绿色??”建设重要之年,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通道,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将按照“生态??、绿化??”的要求,以构建绿色通道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一着不让抓好通村公路绿化建设。

1、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科学规划。为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全力打造“绿色??”,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镇制定新增成片造林面积5000亩,林木覆盖率增加4.3个百分点,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4000亩,林木栽植总量45万株。其中规划绿色通道:一是盐徐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步湖路、盐宁路,四条等级公路两侧各按30米宽全部建成绿色通道。二是通村公路两侧各5米建成绿色通道。

2、坚持实效为先,措施落实到位。为保证绿色通道的良好开展,主要采取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全镇四条等级公路以农业线牵头,组成四个专业班子,分工负责,分赴四条等级公路组织实施;二是绿化面积到位,全镇四条等级公路两侧30米宽绿化面积,至目前已全部界定落实,分界沟已全部放线到位,为绿色通道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三是实施机械到位,至目前四条绿色通道分界沟,调动10台挖机正在紧张施工中,确保本月底分界沟开挖全部完成。

3、坚持速战速决,新春确保到位。今冬明春,我们将迅速掀起造林绿化新,按照高标准、上水平的任务要求,在抓好科技兴林的同时,坚持把村庄庭院、四旁植树、圩堤绿化与经济效益、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整治结合起来,把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道路绿化与林经、林农、林牧结合起来,实行规范化推进。确定完善实施五大造林绿/,!/化重点工程:一是建设完善绿色通道工程,主要是完善补植宁靖盐高速路、步湖路、盐徐高速、盐宁公路两侧30米的绿色通道。二是农田林网工程,建成2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三是林业示范村工程,建成民生、花吉区级林业示范村,吴港、瓦屋镇级林业示范村。四是集镇绿化工程,建成卧龙路绿化景观带。

第8篇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办字〔〕78号)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字〔〕120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启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充分认识规划修编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常委会议就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认真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二是有利于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新民居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三是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土地供需矛盾;四是有利于区域内耕地的占补平衡,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2.完善规划修编的工作方法。

规划修编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全局和长远,必须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一要认真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二要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规划观念,理清规划思路,创新规划方法;三要在重要指标、重要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做到相互衔接,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积极探索既有利于发展经济,又有利于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土地利用模式,努力完善保障规划实施的机制和制度。

第9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质量;监督;材料

1严把环境勘测关

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节,防汛抗旱,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在工程建设之初,立项规划时一定要做好环境勘察,因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位置相对特殊,都是处在野外,一方面要确保工程不被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施工建设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影响程度,所以环境勘测工程十分重要,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对当地的地质、气候、工程周边的植被等都要进行考虑。农田水利建设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工程的环保性,避免因工程的建设而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2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1把好材料关

材料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水平,所以要严格把好材料关,确保工程所用材料都符合规划设计标准,保证高标准完成工程建设。一是要对送检的样品质量进行检测,根据工程建设标准,确定材料样品是否符合工程建设要求;二是对于材料进场前的检验,一定要按标准进行严格把关,对于不合标准的材料禁止入场,保证工程所需材料的质量;三是进场后的材料也要进行检验,避免因特殊原因造成一些个别材料有瑕疵而混入工程,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

2.2把好工程施工设备质量关

工程施工设备对于施工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要合理选择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设备。一是面要保证工程施工设备适合工程施工的需要,要科学合理,既能满足施工,保证质量,而且还要力求在成本投入上做到节约;二是要保证设备的质量及功能,避免因设备问题而影响到工程质量;三是在工程施工前一定要对设备进行检验和调试,使工程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消除农田水利工程设备安全隐患,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2.3把好混凝土浇筑质量关

混凝土是农田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施工项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质量,特别是对于一些工程细节的控制,例如模板的支设、钢筋的铺设、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振捣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浇筑质量。另外在劳动力数量投入、技术实力、施工的方案制定等细节上,也要进行严格把控,这些都是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混凝土浇筑前的检查和混凝土原材料、运输和浇筑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3设定管理质量控制重点

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必须要加强管控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但是在重要之中还有更重要的,这就是工程质量的重点管控部分,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要设定重点,例如对于施工中的一些环节及关键部分,要求专业性较强,对工程的质量影响意义重大,这就要进行重点设定,进行强行管理。一是在施工方案制定上,要结合对施工过程的分析,综合施工条件及工程特点,把质量管理点的关键进行确认;二是要确定目标参考指,按照参考值进行质量管理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对技术人员的确定,人员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技术水平也是质量的决定因素,所以需要确定有技术水平的人员进行具体施工,以实现质量的目标控制。

4组建控制工程质量队伍

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工程质量能保质保量完成,必须要设立专业的质检部门,建立专业的质检人员队伍。具有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质检工作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细节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的原材料及施工设备,质检人员要及时制止,在施工过程对于不能按照规范标准进行的施工行为,质检人员要及时向主管领导进行汇报,暂时停工,重新整顿,符合标准后再进行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项目经理每个月都要向监理提供工程质量表,以便对施工质量进行分析和控制。

5把控施工操作质量

工程的施工操作在整个工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施工操作者也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方,工程的质量除了设计方外,主要是由施工操作方决定,其技术水平、专业能力、队伍素质、施工管理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施工操作者的要求必须要十分严格。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及工程的重点部分,必须要由具备一定的施工经验及水平的人员来完成,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用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进行施工控制,操作者要自己检查、互相检查,在交接工作中也要检查。交接中,前一道工序检查要合格,合格后再交接,不合格的工序不交接。对每个工序的施工操作者实行挂牌制,明确责任质量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操作者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的施工质量意识,也可以做到施工质量责任明确。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