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时间:2023-09-06 17:08:23

导语:在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第1篇

周鸿t:

1970年10月出生于湖北,毕业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后就职方正集团,先后任研发中心副主任、事业部总经理等职。1998年10月,创建3721。2003年3721被雅虎收购,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担任雅虎中国总裁。2006年3月投资奇虎公司,出任奇虎董事长。

软件的世界中从来不缺神话。大学没毕业就开始创业的比尔・盖茨成了全球首富,引得好多中国大学生放下学业去创业。可惜,中国至今还没出现第2个盖茨。

不少共享软件的作者都期望能写就新的创业传奇。但我们必须看到,不是每一个软件都可以做成QQ;即使今天那些拿到了风投的公司,它们也未必能做成功。因此,大家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否则,暴富的心理会驱使软件作者在一些“正常”的、小小的困难、挑战面前退缩,急功近利地投身去做流氓软件。顺带说一下,如今流氓软件也越来越难做了,因为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之间也在恶意竞争。

对共享软件作者而言,良好的心态远比技术重要。良好的心态体现在2个层面上:一是瞄准一个领域的某一个问题,通过你的软件去解决它。在你决定做一个软件之前,你应该想清楚:我为什么做这个软件?不要贪图一下子解决多大的问题――专注地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往往带给用户更实用的使用体验。二是在开始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大的情况下,不妨出于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去做,然后耐心等待这个软件成长,而不是一开始就商业化。如今比较成功的几款软件,如迅雷、Flashget、暴风影音等,它们从开始做到现在,时间都不短了。很多人做软件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这种心态使它们软件的品质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并且有足够的成长时间,积累了用户,形成了口碑,最终缔造了价值。很多成功的公司在起步的时候,都是无心插柳的。

很多共享软件作者是技术高手,凭着自己的热情在积极地做事。但是从一个技术亮点、一个产品,到一个公司甚至到一个产业,这中间的跨度很大。作为共享软件作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让可能的成功建立在过程的圆满上。希望一夜暴富的心理,往往会使软件作者屈从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生存的压力,极易导致共享软件滑向流氓软件的泥潭。

说起流氓软件,由于宣传的原因,现在不少人都认为只要是通过捆绑方式进行推广的软件都是流氓软件。单纯凭软件的推广方式作为其是否“流氓”的判断依据,这是一个危险的、起码是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其最大的危害,就是它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最终抓住并无情地以舆论或者法律手段去鞭挞的,往往并不是危害最大的流氓软件。而对流氓软件标准问题的模糊,不仅放过了真正的“流氓”,还极易殃及大量的共享软件作者,使本就弱小的共享软件的生存环境更趋恶劣。

在生存问题面前,纯粹从道德说教去呼吁共享软件作者不要捆绑这个,不要做那个。这样的说教很苍白,那么多大公司都因利在涉足恶意软件,而你却要求共享软件作者划清界限,有些勉为其难。要解决共享软件作者滑向流氓软件泥潭,最重要的是帮助软件作者找到更合理的商业模式。如果大家都能无须作恶就可以发展,不少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共享软件怎么挣钱?在中国是很现实的问题,大家靠收注册费的方式基本上就是不可行的,盗版是微软今天在中国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更何况我们很多共享软件凭借其质量和功效,也未必真的能拿到非常好的注册费。

我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把共享软件互联网化。如果你的软件仅仅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一定有过期的时候,大家未必愿为这个功能每个月向你付钱。如果能利用这个工具,逐渐把你的软件变成一个互联网服务,在这个服务的背后,能够通过用户对你的服务认知把用户连接起来建立起一个社区,也就是把你的软件用户,逐渐和你的网站和网络服务结合起来,你会形成自己比较忠诚的用户群。在这种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软件才会有很大的空间。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规模;并购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1-0111-05

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并购已经成为全球证券市场上的新宠,通过并购,尤其是大规模的并购,企业能够迅速实现对外扩张和资源优化配置。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明显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在竞争市场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在积极寻求快速扩张的对策,并购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家上市公司快速取得规模优势、提升经营业绩、解决经营困难的重要途径。中国铝业通过对包头铝业、山东铝业等进行大规模并购,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优势。然而,大规模并购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了风险,TCL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却使企业陷入了重大财务危机之中。并购过程中的规模效应对企业价值创造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 理论陈述与文献回顾

近些年来的并购实践表明,大公司参与的企业兼并收购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这当中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一家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资金和管理优势,在并购的过程中乃至以后都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长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更多的文献则认为规模小的主并企业参与并购能够更多地创造价值,作为规模小的主并企业,在并购中的交易成本低,对市场变化反应快,可以迅速地调节并购策略,促使并购成功。Moeller等(2004)在研究美国上市公司在1980―2001年期间并购案例后,总结出主并购方的公司规模和并购后的绩效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并提出小公司比大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1]。Roman Kraussl、Michel Topper(2006)通过对268家荷兰公司在1980―2003年期间并购事件样本进行研究,也得出了小公司并购的超额收益高于大公司2.45个百分点的结论[2]。

被并购对象的合适规模,对于并购后企业价值的创造具有重要作用。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可以实现主并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其并购中带来的大额财务支付压力和并购后带来的整合压力是影响并购价值创造的最重要的负面因素。当然,进行小规模并购能够克服主并企业财务和整合上的压力,但是要达到通过并购快速发展的目的,主并企业只能进行多次并购予以实现,而频繁的小规模并购累积的费用和管理层精力,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Kitching、John(1967) 经过分析发现失败的并购案例同公司的相似规模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公司同收购公司的规模越接近,则并购的失败几率越高[3]。Kusewitt(1985) 提出“临界规模”观点,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与目标企业对于并购发起方企业的相对规模呈正相关关系[4]。Franks等(1991)得出收购的相对规模是一项很重要的考虑变量[5],但是并未给出具体结果。塞罗沃(2000)通过总结前人文献以及自己的实证研究,发现目标公司的相对规模更大时,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通常会更差[6]。Tichy(2001)也将“相对规模与并购绩效负相关”列为并购的18个典型事实之一[7]。

但是,在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中,从并购规模的角度来研究并购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学者尚少。梁铄等(2006)通过构建模型,分析表明在收购过程中如果拥有对被收购企业规模进行选择的能力,将使收购期权的价值大大增加[8]。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善民教授(2008)以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为典型案例,对“大吃小”和“强强联合”两种并购模式产生的绩效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大吃小”模式绩效更好[9]。

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并购规模大小对并购后企业价值创造会带来影响,但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国内的文献只有个案研究,缺乏系统性的论证。本文将立足于前面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主并公司规模和被并购公司规模的角度,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规模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结果将对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在参与并购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并购规模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2001―2007年沪深两市A股所有的收购兼并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购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所用的全部数据都来源于Wind资讯。

本文选取了我国2001―2007年沪深两市A股所有的收购兼并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公告的内容进行分类,满足以下条件的予以保留,否则予以剔除:第一,方案进度为实施,即已经完成的并购活动。第二,

信息披露方就是收购方公司本身。第三,交易金额和首次公告日明确。第四,为避免交叉影响,同一公司连续多次发生并购活动的,如果第一次和第二次并购的时间间隔大于一年半,则视为两次并购事件;否则只选取第一次并购事件。第五,一家公司在首次公告日内公布多家收购的,如被并购方之间有关联,则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否则就作为单独的并购事件。第六,主并购方是非ST上市公司和非金融企业。

经过按以上的标准处理筛选后,我们得到有效并购事件共358起,其中沪市212起,深市146起。

2.研究方法

(1)企业并购规模与并购事件大小的确定

首先,主并公司规模的确定。

本文依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国统字[2003]17号 )中的规定对所有的样本公司进行具体归类,我们参照证监会对样本公司所属行业的划分,针对文件中对各行业的不同规定,依据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的资产总额和销售总额将总样本划分成大、中、小三类企业。但鉴于小企业的样本容量为0,本文便把后两者一并称作小公司。经过上述划分后,我们得到了2个子样本,分别由大主并公司和小主并公司组成。其中,大主并公司共310家,小主并公司共48家。

其次,并购事件大小的确定。

并购在一个并购事件当中,起到影响作用的不仅仅是主并购方的公司规模,被收购公司的大小也会在其中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并购事件的大小就是从被并购企业相对规模大小的角度,来考虑主并企业在对相对规模大小不同的企业收购时,带来的并购后不同企业价值创造。我们引入“被并公司相对规模”来衡量并购事件大小,具体而言,被并公司相对规模就是用并购的交易金额比上主并购公司当年的资产均值而得出的值。这样就可以剔除在并购事件中,企业的绝对规模影响。

被并公司相对规模=并购的交易金额并购公司公告当年的平均总资产×100% (1)

其中,平均总资产=年初资产总值+年末资产总值2

由于原始样本中相对规模超过40%以上的公司较少,我们定义相对规模大于10%的并购为大并购活动,小于10%的并购为小并购活动。这种缘于此临界值所得出的结果最为理想。经过上述分类,共得到大并购样本35起,小并购样本323起。

(2)企业价值的衡量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样本企业并购价值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样本公司在窗口期内的平均超额收益(Average Abnormal Residuals,AAR)和累积平均超额收益(Cumulative Average Residual,CAR)来验证上市公司并购的业绩是否与并购规模有关,本文的观察窗口是(-15,15)。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

设定一个事件窗口期(Event Window)。将并购事件的首次公告日确定为第0日,事件期为-T1日至T2日,即从事件公告日前的第T1天到公告后的第T2天。本文的观察窗口是(-15,15)。

在上市公司间进行平均的目的就是尽量消除与事件无关的各种因素对股票超额收益的干扰,因此,可以对并购事件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加以识别。

计算在窗口期内每一天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CAR(-15,-t),将事件期内从第-15日到第t日各天的平均超额收益进行加总,并进行统计检验,即:

CARt代表了由并购事件带来的对样本中所有上市公司的总体平均影响。

同时,本文对CARt进行T检验,假设事件发生对股价无影响时的CARt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这样就可以对CARt是否显著异于0进行统计检验,即检验其统计量是否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

3.样本统计结果分析

(1)全部样本并购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CAR整体统计结果显著,而AAR统计结果不显著。在(-7,15)之间,CAR显著为正,市场对于公司的并购事件,呈现显著的正反应(T值为8.634805)。对于AAR,在(-7,-1)期间呈现了正向反应,但是在并购公告日后,出现了正负收益的波动性,但是统计结果不显著(T值为0.556984)。 图1 的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能够为企业创造并购价值。

(2)主并公司规模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在观察期(-15,15)内,不论主并公司的规模大与小,并购所产生的CAR都显著为正,表明公司在并购中创造了企业价值。规模大的主并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价值创造能力表现得更加稳定,规模小的主并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价值创造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如图2、图3所示)。

通过对图2的分析表明,大的主并公司在大规模并购事件中创造的价值远大于小规模并购。大主并公司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在(-7,-3)之间创造了比较大的并购价值,而在以后市场反应小,CAR只有1.5%左右,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8.811214);而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大公司在(-7,15)之间持续地创造了并购价值,CAR达到了7%,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681986)。

图3的结果表明,小主并公司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大于大规模的并购,并且表现得更加稳定。小主并公司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在(-15,-1)之间出现了持续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CAR达到3%以上,但是在公告日后,CAR出现了大幅波动,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535283);而小主并公司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在(-7,-1)期间出现了大幅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CAR达到3%左右,但是在(-15,-8)和(0,15)期间CAR则出现大幅波动,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289140)。

(3)被并公司相对规模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无论被并购事件大与小,公司通过并购能够带来企业的价值创造。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公司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表现得比较稳定,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主并企业能够发挥规模优势,大的主并公司能够取得稳定的大的并购价值,而小的主并公司在并购价值创造中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性(如图4、图5所示)。

通过对图4分析表明,在整个(-15,15)区间内,在小规模的并购事件中,规模小的主并公司相对于规模大的主并公司更能够创造价值;规模小的主并公司在(-7,-1)日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而后趋于平静,但是在公告后8日出现了负的并购价值创造,整个CAR呈现比较大的波动性,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13.34539);而规模大的主并公司在小规模并购中,在(-7,-3)日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以后市场表现平稳,且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535283)。

图5的结果正好相反,在大规模的并购事件中,规模大的主并公司相对于规模小的主并公司更能够创造价值,在窗口期的末交易日,大公司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比小公司的要高出7个百分点,且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7.289140);规模小的企业在(-5,-1)日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但在以后表现比较平静;规模大的主并公司在-5日以后,持续地创造了并购的正向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小公司的大并购事件样本只有9个,只占到总样本的2.5%,但整体统计结果显著(T值为6.001498)。

三、 结 论

通过对并购规模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并购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统计结果表明,并购事件都为主并企业带来了正的CAR。规模大的主并企业由于存在资金和管理优势,在并购中呈现出更多的、更加稳定的并购价值创造能力,而小规模主并企业在并购中虽然能够创造并购价值,但是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所以,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并购可能是企业扩大规模最有效的手段。政府和其应该用并购的方式来加快企业的发展,在企业通过并购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一种节约,以免出现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2.被并购企业的相对规模大小对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价值创造能力

在大规模的并购中,大规模的主并企业能够利用其自身的资金和管理优势,抓住并购时机,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并购价值,而小规模的主并企业,由于其并不具备大规模企业的优势,难以抵抗大规模并购给自身带来的冲击,呈现出并购价值创造上的波动性。

在小规模的并购中,小规模的主并企业能够抓住并购机遇,克服自身的资金和管理上存在的劣势,发挥灵活优势,创造了比较大的并购价值,但是总体上还是呈现一定的不稳定性;由于并购对象相对资源少,小规模的并购很难对大规模主并企业带来深度影响,所以并购价值创造能力比较弱,但是因为其本身固有的规模优势,能够保持并购价值创造的稳定性。

所以,对于大规模的主并企业,应该更多地选择大规模的并购机会,因为自身存在的资金和管理优势,大规模的并购会带来更多的并购协同效应,从而为并购后的企业发展带来持续的价值创造优势。而对于小规模的主并企业,在并购中应尽量把握小规模并购机会,在降低并购对象给自身带来冲击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价值增长。

3.公司并购消息出现了提前泄漏现象,并购事件中的市场反应普遍提前于公告日

并购对企业自身价值肯定会产生影响,投资者往往把并购当作炒作股价的一个重要事件。统计结果表明,并购事件的市场反应普遍提前于公告日前7天,AAR在(-7,-1)为正,而在其它窗口日期呈现正负收益波动状况。在规模小的主并企业并购信息操纵更加严重,大部分市场正向反应发生在(-7,-1)之间,出现过度炒作现象,而当真正公告之后,市场反应出现波动,正向和负向相间的局面,甚至长期出现市场负反应,这不可排除其存在内部人员出现利用并购信息操纵股价的行为。而规模大的主并企业虽然出现了提前的市场正反应,但是没有过度炒作的现象,公告日后仍然能够出现持续的正向市场反应。所以监管部门要加大并购信息披露的监管,尤其是小规模主并公司的信息监管,达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oeller, S.B.,Schlingemann,F.P.and R.M.Stulz. Firm Size and the Gains from Acquisi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73):201-228.

[2] Roman Kraussl,Michel Topper.Size Does Matter - Firm Size and the Gains from Acquisitions On the Dutch Market[Z].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06.

[3] Kitching,John.Why Do Mergers Miscarr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7,45(6):84-101.

[4] Kusewitt,J.B.Jr.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rategic Acquisition Factors Relating to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5,(6):151-169.

[5] Franks J.,R.Harris ,Sheridan Titman.The Post-Merger Shave Price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1,(29).

[6] 塞罗沃.协同效应的陷阱:公司在并购中如何避免功亏一篑[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7] Tichy.What Do We Know about Success and Failure of Mergers[J].Journal of l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1,1(4):347-394.

[8] 梁铄,张立.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企业并购决策:目标企业规模可选[J].工业技术经济,2006,(4).[9] 李善民,郑南磊.目标公司规模与并购绩效――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产业整合策略比较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8,(4).

[10] 李善民,周小春.公司特征、行业特征和并购战略类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3).

[11] 李善民,郑南磊.股东―利益相关者博弈对并购方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7,(8).[12] 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并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3).

[13] 李善民,曾昭灶.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

[11] 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

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32-01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地方高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地方高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和对策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文化咨询策划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深圳康佳、联想等多家大型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生态山庄是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生态山庄,公司将负责山庄的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工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

第4篇

关键词: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盈利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6-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6.001

1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产生

共享经济对于中国而言是新生事物,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从实践领域来看,共享经济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如车辆出租、私人公寓、旅游产业等,并且在应用上已初见雏形,这与共享经济的实践驱动要素密不可分。第一,社交需求要素。社交网络的兴起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社交需求的满足,当社交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反思交往的利他性,既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如沟通欲望,被尊重、被需要心理等),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应用与发展;第二,过度消费要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缺乏计划性,大量地购买商品,导致商品整体或部分使用功能不能被充分使用,处于闲置状态。如何改变这种资源的闲置状态成为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之一;第三,技术创新要素。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在传统电商的基础之上又重新衍生出更为多元的交易方式,如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使共享经济能够形成完整的闭合回路,在入口上也有多种手段能够引导客户分流,如NCF、二维码以及电子钱包等,这些技术创新为O2O模式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 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2.1 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应用实践来看,O2O模式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2.1.1 在线产业发展迅速。随着O2O平台的发展与完善,共享经济的结合效益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主要表现在线产业快速发展,如“滴滴打车”的“顺风车”业务,将有共同出行需求的人群集中到一起,既能降低汽车污染,又能充分激活社会资源,本身就是共享经济的典型模式。

2.1.2 共享经济优势凸显。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闲置商品,如淘汰的手机、电器及其他家居商品等,如果通过O2O平台找到闲置功能的使用者,进行科学组合,能够有效提升闲置商品的利用率,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让需求人群降低开支。

2.1.3 业态创新成为主流。以往社会群体很少关注生活中商品的功能开发,对处于闲置状态的商品往往也是一直放到生命终结。从共享经济本身来看,闲置物品及功能交换仅仅是初级阶段,随着人们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必然会产生很多需求,因此业态创新正在逐渐成为共享经济主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存在问题及原因

O2O模式在实践中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2.2.1 闲置产能调动不佳。人们通过淘宝、手机APP或者微店等O2O平台方式,让闲置的商品及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由买卖,但从实际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及条件,很多商品都处于以物易物或者低价交易状态。真正参与共享经济的人较少,现有闲置功能及商品重新进行流通的比重较低,大部分仍然处于“蒙尘”状态。

2.2.2 诚信体系建设失衡。国内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应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如商品细节描述是否属实、交易纠纷如何解决、双方权益如何保障等,造成共享经济很难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

2.2.3 移动优势调动不好。共享经济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人仍停留在“交换”层面,而且主要以价值较高的商品为主,对于大量的小件商品而言,所有者宁可闲置也不会选择去共享。这与电商发展融合程度有关,如不能构建与移动终端相连的O2O平台,那么该优势也就无法显现。

3 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策略分析

3.1 创新要素分析

3.1.1 建立有效网络。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和无法计量的物资,仅仅依靠传统实体销售模式实现经济共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借助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构建符合共享经济的O2O平台,通过网络的传播性、共享性以及无界性,才能将人资与物资有效联结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共享经济当中。

3.1.2 发挥闲置产能。过度消耗导致大量的闲置产能产生,其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价值,只有通过共享经济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尽可能发挥商品或功能的闲置价值,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1.3 挖掘社交需求。任何经济模式都是以人为依托的,人的消费、使用、选择等行为都与其社会心理需求相关,因而要注重对共享经济社会化要素的挖掘。既能有效消除资源剩余,又能够实现人的社交

需求。

3.1.4 完善信任机制。共享经济是典型的陌生人经济,交易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未知的基础上,客户主体本身的诚信无法显现,只能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衡量,以确保交易的真实性、对等性及有效性。

3.2 盈利模式分析

3.2.1 平台服务及推广费。共享经济与O2O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采取收取部分运营服务费的方式,如法国的客车共享平台,每次交易向消费者收到1~8欧元不等的M用,保证其正常有序运转。同时,利用线上线下优势,提升整体营销能力及水平,如采取广告投放方式,在不影响共享经济功能的前提下,获取广告收益。

3.2.2 线下展示费。对O2O平台进行相应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除网络宣传外,还可采取户外宣传,获得相应的广告收益,将广告与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获取运营费用。

3.2.3 增值附加费。随着O2O平台数据资源的逐渐积累,交易平台逐渐向数据中心演变,转化为另外一种共享经济业态。比如,部分企业希望能够通过每日签到提升客户的忠诚度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收益模式,使共享经济得到维护。

3.3 运营策略分析

3.3.1 诚信体系评级。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需要依托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即同事、亲戚、朋友等群体,由于彼此间存在特定的联系,信任程度也比较高,因而交易过程诚信度较高。随着共享经济不断发展,会逐渐由熟人经济转向陌生人经济,这就需要O2O平台形成良好的诚信评估体系。如通过历次交易行为及表现,确定其在交易体系中的等级等,使共享经济交易双方增强安全感,提高诚信价值。

3.3.2 互动口碑营销。共享经济产生于社交活动之中,因而更加重视互动与口碑,相互间信息越透明,信誉度也就越高,因此要构建符合供需双方利益诉求的互动模型。如借助社交网络互动营销的“病毒”效应,使口碑得以迅速传播,增强用户体验效果。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过程及满意度评价,使其他用户能够获得更多的了解。

3.3.3 移动终端营销。当前各大营销网站都开始制作微型化APP,通过设置相应的接口,实现客户的快速引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平台实现快捷支持,在线下收取商品及服务,评价后资金可以快捷进入卖家手中,如支付宝、微信、腾讯通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必然会推动共享经济更上一层楼。

3.4 推广对策分析

3.4.1 共享经济组织平台推广。西方国家O2O模式已经是主流的互动模式,国内也出现大量共享经济组织,通过商界精英、销售体系等,构建符合业界需求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拓展组织在业界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组织除了承担实践功能,还要承担理论创新与推广,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使企业及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方向性的指导,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参与共享经济发展,并从中获取收益。

3.4.2 社交网络和移动平台推广。共享经济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群体活动需求,O2O平台能够提供其必要的移动性与社交性,因此社交网络与移动终端能够很好地发挥推广作用。第一,社交件可以在移动终端上使用,如Facebook、QQ、微博、微信等,能够让更多的人群方便地参与到分享与互动环境,有利于聚集客户群;第二,通过多元的影响途径,如微信关注、链接转发、分享点赞等,将共享经济主体的需求无限扩大,不仅让自己的需求得到释放,还能够根据需求获得足够的回馈。

3.4.3 市场激励及优惠推广。共享经济作为新生的事物,还没有成熟的信用体系,要想实现有效推广,必须要打破受众的心理防线。第一是利益诱惑,如免费体验,吸引更多人关注与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品牌及经济模式的影响力;第二是优惠吸引,如在购买商品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并转发,可获得相应的折扣,利用朋友圈、亲戚圈的诚信度较高的优势,获得这部分潜在群体的认可,也是极为快捷的宣传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 赵斯惠.基于O2O视角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研究 [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 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3).

[3] 陈佑成,郭东强.基于多案例分析的中国O2O商业模 式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4).

[4] 牛全保,宋青.基于线上线下的O2O商业模式创新研 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3).

第5篇

【摘要】Airbnb商业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对闲置房屋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创造价值,它的本质是一家提供网络信息的服务平台,它的作用是打破房东和用户之间的沟通障碍,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双方之间的信息可以交换。Airbnb在交易中发挥的最大价值就是使得双方交易过程中信息可以有效的沟通。本文通过建立Airbnb商业模式模型,分析影响Airbnb商业模式的具体因素。

【关键词】Airbnb 商业模式

一、引言

2008年,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两位年轻人因为房租太贵而想出了一个可以分摊房租的方法。他们在客厅放置了几张充气床垫,然后出租给游客,并为他们提供早餐。公司名为Airbnb,中文名为爱彼迎。创业初期发展不顺利,直到2008年底,Airbnb正式加入硅谷创业孵化器才使得公司有一些好转。在2010年初,Airbnb的总预定天数只有10万天,而到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80万天。这时候的Airbnb才逐渐走入成熟,成为了一个国际网络服务公司,它的用户来自170个国家,已经有100多个多家的房东加入到了Airbnb的队伍中。

二、Airbnb商业模式模型构建

Airbnb作为共享经济的领头羊之一,它的特点是将房源想着本地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它能够尽可能的让每一个旅客在Airbnb上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住一晚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体验当地风俗民情的地方。它有一套可以连接房东和旅客之间原本信息不对称的机制,用技术手段省去了传统酒店行业中的房屋所有权、房屋管理和人工费用这些最重的成本,让它可以很容易扩张到全球各地。

Airbnb商I模式主要构成要素具体可以分为:

(1)用户:用户数量作为共享经济平台规模的一个最重要衡量标准,它的增长会直接带动平台的发展。Airbnb作为一家提供租房信息的公司,用户体验是直接决定用户忠诚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较为满意的用户体验会形成口碑效应,可以为平台免费做宣传。

(2)房东:房东作为旅客房源的提供者,同样对Airbnb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提供优质的住宿服务是提高用户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平台用户增加会吸引更多的房东加入,同时越来越充裕的房源也会不断吸引更多的用户。

(3)Airbnb平台:共享经济的时代为Airbnb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一边是海量的闲置房屋资源,一边是急需住宿的用户资源,把握好这个商机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而一个平台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第一批用户,以及如何对用户进行相应的筛选,筛选出那些风险较低而可以带来较大利益的用户。

(4)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Airbnb的发展,人们在手机或者上可以直接付款,付款之后并不是完全与商家毫无关系了,平台还会保留你的个人信息,如位置、购物喜好等等,借助大数据进行客制化服务。

(5)移动网络提供商: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同样使得Airbnb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服务的地方使用智能手机登入Aribnb的APP,进行相应的查询。如果现在没有4G等高速网络,用户体验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同时,Airbnb作为共享经济在住房领域的典型代表,各国对共享经济的法律法规都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所以不同国家对Airbnb的监管机制也不尽相同。共享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打通了陌生人之间的屏障,所以,信任和安全问题同样是Airbnb所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房东是否如实提供相应的房源,房客是否能够遵守相关住宿规定等等。最后,Airbnb作为一家网络信息公司,如何借助大数据对平台进行推广同样影响其商业模式。

综上,Airbnb的商业模式模型构建如图1:

三、总结

(1)Airbnb作为一家信息服务公司,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房主在Airbnb平台上房源,用户在Airbnb上接受房源这个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房东和用户主动搜索所产生的,因此,Airbnb如何能够优化自身的服务体验是Airbnb发展的最大困难。

(2)共享经济在住宿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安全问题,对于旅客来说是入住一个陌生人的家中,对房东来说是招待一个素不相识人来家里过夜。所以,Airbnb为了降低这种危险性,会要求用户在确认租房的时候要通过身份证验证,主要是上传护照照片、身份证照片或者驾驶证照片等等。目前,双方还可以通过微博和脸书等社交媒体提前了解对方的信息。同时Airbnb为房东提供了高额的保险,使房东不会因旅客破坏或者偷窃而造成任何损失。

(3)Airbnb的两大优势就是价格和体验。旅客可以入住当地民宿,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可以融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他们相应的开支要比报旅游团或者住酒店要低的多,更加提升用户的幸福感。

(4)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Airbnb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前提条件,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方式,流畅的移动网络都极大地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01:94-97.

第6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12-3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Lu Yang Cai xi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ofindustrial innovation with collaborativetechnology andbusiness model of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创新是产业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面对日益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具有独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创新。

1 产业创新需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推动

产业创新是产业成长的原动力。产业创新在一定形式上表现为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新产业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即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价值实现过程;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创新,即指企业重新组合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引起新产业的形成,或者引起产业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新产业的形成。因此,产业创新需要企业通过发掘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协同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收益。

传统的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前提,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前瞻性和带动性作用。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单纯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形成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创新实现的保障[1],它通过对客户的了解,更好地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以此获取收益。产业创新需要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协同整合,发挥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创新收益,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图1 产业创新形成机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单个企业通过不间断地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中心的协同创新行为,不断发掘市场需求,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或者使原有产业实现高效率和高收益,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在国家意志的引导下,区域内产业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和政府通过不断的合作,促进技术、知识、资金等方面的流动,这一层面上的协同创新促使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发展,如此的良性循环下,当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和产业主体层面的协同创新将打破地域的限制,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2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运行

2.1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两类生产要素之外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技术进步的获取途径是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也正是因为模仿、扩散,才能使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石。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低的价格,从而减少成本和消耗,使企业更有竞争优势。而企业也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才能保证其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不断提高效益。此外,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特征使其具有增长效应,即技术创新可以使产出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3]。再者,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国家技术创新实力,转变传统产业落后的发展方式,甚至促进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乃至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引导了商业未来发展趋势,还驱动了当前商业形态的根基与模式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联动,技术创新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创新的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

2.2 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市场逻辑基础,是企业从客户角度出发,准确判断利润区所在,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战略定位,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利润而建立起来的商业系统结构[4]。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对其价值创造逻辑的重新塑造,通过重新定位现有产品与服务或重新确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来获取价值。商业模式创新以价值链为基础,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不断细分,寻求增值的空间。

产业创新的实现根本在于技术创新,但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技术创新时,就需要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来转变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利用商业模式创新缓解技术创新的时滞并为技术创新营造更多时间。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体现在商业模式的竞争上。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它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或者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形成具有优势的核心业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现行的模式,设计出全新的模式来满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新的或潜在的客户需求。当然,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都是颠覆性的,也可以是将现有的商业模式略作改进的创新行为。由于商业模式具有效用递减的特性,因而商业模式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即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可以被看作将技术潜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过程的桥梁,把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之一,也是新时期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5]。而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根本前提,因此,产业创新的实现必须要依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

3 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实施对策

3.1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企业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一个注重整体协同创新的企业,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在变化中学习的企业,也会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因而,企业需努力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企业要想转型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就要完善与优化企业内部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招聘及培训制度等,在企业内外形成注重协同创新的风气,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市场应用,更加注重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现有技术创新成功推向市场,并积极与区域内科研院校在内的中介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获得更多资源,共享收益。二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企业参与研发、生产、销售这一价值链的整个环节,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动主体。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企业应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投入,组建研发机构进行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创新开发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推进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以及各类产学研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价值链体系的关键节点。三是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当今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和谐有序、朝气蓬勃的创新氛围。调动员工的创新活力,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与创新相关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帮助员工获得创新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指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创新观。此外,企业领导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敏感性,积极引导企业向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

3.2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政府对策

3.2.1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在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更贴近企业,想企业所想,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2.2 运用经济手段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要激发产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政府就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首先,对创新企业给予退税或减税,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对于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并成功投入市场取得收益的创新企业进行表扬和宣传,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以技术与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活动。其次,创新投融资模式,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并注重对创新的投入倾斜,利用信贷优惠、国家采购、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次,加大对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最终建成区域内产业创新的标杆。最后,通过人事改革、福利倾斜、创业基金等鼓励人才向企业流动和自主创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励有思想有行动力的人才通过创新行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和认可。

3.2.3 制定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创新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出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专利获得者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获得垄断利润的权利。在专利保护的垄断期过后,鼓励企业将其进行自由流动和付费使用,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更能推进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技术进步。为此,政府应当制订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动态的专利保护制度,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既能够保护专利获得者的权利,又能够使专利成果投入生产实践,既可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能使创新产出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3.2.4 建立与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是有限的,这限制了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速度和成效。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创新主体,并鼓励区域内外的创新主体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技术、知识、信息、政策等资源,从而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更大的区域内促进官、产、学、研、金的结合,鼓励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校、中介结构与政府合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共同开发、共享收益的形式,从互补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中获取组织协同的效应,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果,更大程度的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通过扩展和延伸协同创新平台,吸收和学习更多优秀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实现协同的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爱娟、郭振.基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视角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4(6):1-2.

[2] 高建新.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74-78.

[3] 阳双梅、孙锐.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3(10):1572-1580.

第7篇

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为了持续达到预定的主要目标而施行的运营体制和对所施行的体制进行扩展、利用的全部相关策略的总体。由各个相互支持、共同作用的不同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创新并不只是粗略的分为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比产品的创新和流程的创新带了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同于产品和流程的创新,因为后者是延续性创新,而前者是破坏性创新,它会打破原有的组织障碍,建立出新的标准,发展新的能力,会为企业带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自然也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与流程创新反倒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高技术远远没有商业模式重要,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立足的根本,也是先决条件,而高技术则不然。

2循环经济下企业商业生态的创新策略

循环经济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从三个重要层次出发:第一,从生产者满足消费者的层次;第二,从企业研发与生产制造或者提共服务层次;第三,企业价值网络层次。从消费者和企业这个构成经济社会的最小单位开始,实现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循环和减量,从而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型经济。因此,循环经济下企业商业生态的创新策略分为以下三种。

(1)将提品为主转变为提供服务为主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提供服务不只是销售产品,而是在经济与环保之间创造出一致性,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再是引导消费者去购买公司的新的有形的东西。而是相反,在以后生产者永远拥有他们生产的东西,因此,生产者将努力设计可以分解、重新制造的产品,这种方式更加经济。在设计中,生产者将采用标准设计,让一些装备可以便捷更新升级,而不用机器整体报废。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以后,也容易拆卸、综合利用。这种设计通过确保产品给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可以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并且,以低成本来获取成功。

(2)生态商业模式替代生产浪费模式生产过程中的所谓"废品"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一个生产流程中的废品放在另一个生产流程中便会变成资源。所有的生产模式都应该是遵循一条闭环生产模式,即:生产、回收、再利用。相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一条单线生产模式,即获取-制造-浪费。所以要发展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与自然原则相协调的工业系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废品流程的减少上是闭环的,而不是单一线性的,就是减少三个具体的浪费,即资源生产率、清洁的最终产品、再制造与再循环和沉淀;第二,在自然界可再生过程中进行投资,在保持自然资源方面加大投资,同时减少对有损不可再生资源的业务的经营;第三,探索开发利用新能源进行生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3)生态共同体替代独立的商业个体循环经济中,一个生产系统的废品可以是其他生产系统的原料,一个企业弃用的市场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新的市场。所以,循环经济提倡协作关系,在企业与行业间形成竞争同时协作的新关系,将生产系统中的资源能源都循环使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企业都切身明白相互之间的命运,形成共同运营的发展理念,真正明白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和竞争是同样重要的这个概念。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细分;商业模式创新;社会营销;竞合理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26

1引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成了大城市街头一道道崭新的风景线。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以ofo、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新创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丝新意和一缕清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这些共享单车企业所表现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使我们看到了年青一代凭借着他们精明的商业头脑,以及对新技术的熟稔,表现出了更强的商业创造性。他们的创业和创新使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希望。

前些年,随着“大城市病”的出现,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一些大城市的政府部门推出了有固定桩位的城市共享单车,但由于投放数量较少,使用起来并不很方便。而最近由民间资本投资的新型共享单车,不但投放的单车数量更大,而且使用了GPS定位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使客户可以在手机端快速完成找车、申请和支付,比原来的政府共享单车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加贴近市民需求。用户只要缴纳一定的押金就可以注册成为用户,然后根据骑行时间收费。这些共享单车的公司靠租金赚取收入,另外,用户的保证金也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利息收益也成为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当前,媒体上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讨论有很多,但更多是停留在商业模式、赢利前景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等,而对其带来的营销学方面的启发进行分析的文章并不很多。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共享单车的赢利前景还不清楚。笔者认为,只要切合了市场真实的需求,有大量用户在使用产品,笔者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完善,共享单车是可以实现赢利的。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本文尝试对其带来的营销学启示做出分析。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一方面,笔者借助有关文献平台,搜寻了当前关于共享单车的研究论文,另一方面则借助有关文献来佐证本文观点。在万方数据平台,和共享单车相关的论文有几十篇,多数论文都在讨论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或它带来的道德等问题。如杨绚然在2016年《创业邦》中《共享单车模式的危机》一文讨论了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周琳在2016年《决策探索》《共享自行车遭遇的文明尴尬如何前行》中讨论了共享单车面临的道德方面的威胁及解决办法。还有一些文章讨论了共享单车的竞争问题,但真正讨论它带来的营销学启示的几乎没有。另外,本文所引用的文献多是在正规网站的有关报道。

3共享单车带来的营销学启示

31共享单车的创业案例说明,在许多行业普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市场中仍有大量的潜在需求有待发现和满足

共享单车企业的出现就是瞅准了城市交通出行隐藏的“痛点”,人们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过程中,短途的接驳方面仍存在无法满足的潜在需求。具体地讲,就是从家到公交站点,从公交站点到目的地之间的短途交通工具是空缺。这时候走路太远,如能提供方便取用,方便停放,而不需要操心存车以及被盗等问题的自行车,显然就能解决人们的痛点。而且,在城市汽车堵车严重的情况下,骑单车出行既快捷、经济,又能健身、环保,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交通工具。总之,在大城市以及大学校园,具有上述需求的人数量不少,这是被人们忽视的一个可赢利的市场。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竞争加剧,导致企业赢利越来越难,这些是当前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企业要避开“红海”,去寻找“蓝海”,通过对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发现更多的市场空隙。其实,在一些更小的细分市场上,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问题。比如,虽然我国的钢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过剩的都是中低端产品,高端机械装备例如轮船、汽车用的高品质钢材则依然需要进口。[1]例如生产圆珠笔芯所需的钢材以及加工技术我国也刚刚开始掌握。当前供健全人使用的手机竞争激烈,但市场上供残疾人使用的手机并不多,等等。

要发现这些潜在的需求,往往是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或来自身边人的经历。比如摩拜单车的创始人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缺乏共享自行车的不便,才产生商业创意的。另外,通过市场细分也是发现潜在市场需求的有效方法。企业通过将一个大的市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就可能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利基,即更小的市场空隙。

32共享单车企业不仅仅是发现了潜在需求,而且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商业模式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更好地满足了需求

此前有固定桩的共享单车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产品,政府的出发点自然不为赢利,而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但由于其使用的是刷卡技术,需要有固定的锁车桩。而且,由于停放共享单车的地点有限,不能做到随时随地在靠近身边的地方取用和还回,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政府提供的共享单车没能火起来,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新型共享单车企业正是在政府共享单车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GPS和物联网技术,做到了用户可以在网上搜索附近车辆、只需在手机上操作就可以轻松实现开车、还车和支付。真正满足了随用随取、用完放在不影响行人的地方的便利性需求。相比较政府的共享单车,这无疑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另外,为了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这些公司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也绞尽脑汁,设计出既好骑,又好看的产品,仅仅摩拜公司一家在产品的研发上就有近六十项专利[2],也实现了产品的创新。总之,共享单车企业利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将机械工业时代的传统产品注入了新的生命,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正由温饱型上升为小康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消费则是从小康型向富裕型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以前粗放型的消费,更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消费的升级对于企业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谁能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产品的升级和创新,谁就能贴近新形势下的需求,实现赢利的目标。

例如我的家电行业,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水平的提高,家电产品结构也相应调整,智能电视占比继续扩大,超薄、曲面电视成为市场亮点,变频冰箱、滚筒洗衣机、智能空调保持快速增长,智能且清洁高效、大吸力成为吸油烟机标配。产品结构的升级为家电行业未来的增长提供了空间。[3]

33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醒其他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贯彻社会营销的理念

所谓“社会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和营销活动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和企业自己赢利的需要,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解决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4]只有通过维护而不是破坏社会公众的利益,才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创造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

共享单车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符合政府提倡的绿色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需要,因此是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正因为如此,政府对共享单车采取了扶持的做法。比如由公安部门协助公司对蓄意破坏单车的行为及乱放单车的行为进行治理。但对于乱放车辆影响城市秩序的现象,共享单车企业应该尽快进行管理,比如派员工走上街头管理,按照有关政府部门规定的区域来停放车辆,从而保持市容的整洁,使自身的商业模式得到完善。

34共享单车的行业目前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正当竞争的同时,竞争对手也要具有合作的意识,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行业的成长

对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市场中的竞争者跑马圈地,只争朝夕,这都是正常的竞争。比如共享单车的两大品牌摩拜和ofo之间,竞相融资,希望借助资本尽快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争取到更大的市场规模,享受规模效益,这种竞争是良性的竞争。然而,笔者注意到,共享单车在竞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的苗头,比如借助媒体抹黑对方,攻击对方的产品缺陷等,甚至不排除存在恶意损害对方产品的行为。要知道,一个新行业的出现,需要行业中的所有企业共同维护,恶性竞争、互相诋毁,只能使消费者选择其他的出行方式,使其他交通工具的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在现实中很多行业,比如瓶装水、凉茶行业中的某些企业,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不断贬低竞争对手,结果导致竞争对手互相攻击,行业进入恶性竞争,使彼此的品牌形象都大打折扣。另外,为了竞争投入了巨额广告费用,使双方都付出较高的成本,增加了赢利的难度。

现代管理思想中的竞合理论认为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是二元的,既存在着竞争关系,也存在着合作关系。当一个行业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或者行业需要容纳具有不同特色产品的情况下,竞争对手可以在竞争中寻找合作,也可以通过合作更好地展开竞争。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因为那样的竞争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使双方都承受本可以避免的损失。相反,良性的竞争加上适当的合作,既可以给自身发展带来压力和动力,又可以将行业的市场蛋糕做大,使彼此得到的利益大于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5]

共享单车的行业不妨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合作,抵制恶性的竞争,靠正当的产品和服务开展良性竞争。只有在良性竞争中展开一定的合作,比如共同研究行业所面对的共同的技术难题和市场营销方面的难题,使大家在合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竞争,这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壮大。

4结论

新型单车的出现不仅仅是政府“双创”政策的又一次成功实现,也从微观层面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很有借鉴意义的营销学启示,在产能过剩的市场格局下,企业只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挖掘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就能发现“蓝海”。同时企业应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实现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创新,更好地满足需求。但在营销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社会营销以及竞合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凤凰网资讯手握50余项专利的摩拜单车带着中国创造走向世界[EB/OL].[2017-04-02].http://newsifengcom/a/20170321/50808993_0shtml.

[2]我的钢铁网从进出口数据看中国钢材产品内外市场品种结构[EB/OL].[2017-04-02].http://newsmysteelcom/16/0407/17/EA66861CFA4FA0F0html.

[3]安卓资讯AWE2017开幕向全球展现中国家电业创新实力[EB/OL].[2017-04-02].http://newshiapkcom/contribute/s58c0c9cec13fhtml?from=haokan.

第9篇

关键词:大数据;商业模式;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个行业。高端装备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数据对于所有行业而言,都绝对是一个关键的竞争优势之源,那些很好地理解并且擅长利用大数据的组织,将有可能实现持续性的创新、保持敏捷性并且持久改善盈利状况。当前,全球化、经营化、协同化、服务化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势,而大数据将为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撑手段。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七大组成环节,本文重点分析大数据对其各个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七大组成环节

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同属制造行业,因而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诸多联系。根据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提出的“6+1”理论,制造业产业链可划分为七大环节,即原料生产、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制造、订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6+1”中的“1”指原料生产环节,“6”指后续的六个环节。前面的一个环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消耗劳工、产品附加值低,属于低端环节,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正是占有着原料生产环节。后面的六个环节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以吸纳大量高端人才就业,同时进一步促进产品技术提升,属于高端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显著区别就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尽量减少甚至摆脱制造业中的低端环节,而尽量占有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长期以来,受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所限,中国传统制造业只能占有制造业中的低端环节,而高端环节则长期由发达国家控制,因而通过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由低端走向高端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本节以“6+1”理论为依据,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特点,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归结为物流环节,将订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归结为市场环节,进而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归结为设计研发、物流、制造、市场四方面,各组成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于上文大数据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九要素中的影响,进一步对大数据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中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的概念来源于商业概念,其所包含的范围日渐广泛,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概念、供应链概念、营销概念、运作概念和市场概念,从而形成一个包含市场需求和资源的系统。Morris(2005)将商业模式的定义进行归纳,提出从经济、运营、战略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网络上对商业模式的最新理解是: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这个系统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具有自己能复制但不被别人复制的特性。

Viscio(2010)认为商业模式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核心观点、经营单元、服务项目、治理模式和系统联系。Osterwalder(2011)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企业的产品、客户、财政和基础设施管理四个构成要素。Morris(2013)则总结出商业模式六要素,分别是产品和服务组合、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市场范围、成本和收入、定价投资模式。

尽管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众多,然而学术界并没有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达成一致共识,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对某一时间、某一行业的商业模式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剖析,并结合时下的最新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主张、客户细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核心资源及能力、关键业务、重要伙伴、收入来源、成本结构九个方面。

三、大数据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本文先分别阐述大数据对商业模式9个核心要素的影响,然后将9个要素归结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而从研究大数据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1.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影响

(1)价值主张,即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具体载体即为产品或服务。在大数据影响下制造业由产品生产制造转向提供服务;由产品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这种创新属于制造业设计研发环节的创新。

(2)客户细分,即企业根据自身价值所定位的客户群体。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客户需求建立客户细分,使客户群体的划分更加接近于人的市场属性,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和批发零售环节。

(3)分销渠道,即企业将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群体的方式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将分销渠道由线下转至线上,这将更加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和分享,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4)客户关系,即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沟通的方式途径。通过大数据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防止客户流失、分享客户数据、规避客户风险,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5)核心资源及能力,即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环节中赖以生存的方式。大数据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资源,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分析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利用大数据建立决策机制,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制造、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6)关键业务,即企业运转中对于流程的安排和资源的配置。利用大数据收集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分析其中隐含的问题,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预测问题,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制造、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7)重要伙伴,即能够为企业生存提供有用价值而形成的关系网络。通过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重要伙伴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高效,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8)收入来源,即企业以何种方式建立现金流为自身创造财富。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行为,进而迎合客户需求、发掘潜在客户、拓宽收入来源,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9)成本结构,即企业需要以消耗成本为代价创造价值。利用大数据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由提品向提供服务的转变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制造环节。

2.商业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影响

图2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环节可按照生产流程划分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阶段,大数据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图中的S型曲线。其中原料制造不属于高端装备制造环节;前端和后端受影响程度最大,即前端和后端属于高附加值区;中端物流、制造环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以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注重对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在全球制造业中主要占有中端的制造环节,这种发展模式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浪费人力资源,使中国制造业发展逐渐陷入瓶颈。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中国传统制造业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相当显著。通过图2中创新商业模式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中的影响程度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发展思路,转而占领制造业的前端和后端。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初具现代制造业雏形。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是要打破国外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发展重心转向制造业前端的设计研发环节;另一方面是要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结论与启示

毫无疑问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所有行业的商业模式。爆炸性增长的数据将成为未来企业一项无形的战略资产,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市场选择、产品设计、商品定价、市场营销,乃至内部管理流程,将对企业商业模式将带来革命性改变。企业如何更好地将数据与商业模式相结合,从而对制造业各环节产生影响,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在这个变革时代把握发展先机,在未来市场中争取主动权。

1.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是设计研发,历来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长期由发达国家控制,通过大数据对前端的影响程度可以得知,任何先进技术的引入对前端的影响都是最为深刻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要特别重视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设计研发环节。

2.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端主要指物流和产品制造,相较于原料制造,中端部分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品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历的主要阶段,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端部分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可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长生巨大效益,是突破中端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

3.高端装备制造业后端包括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是最容易引入大数据实现创新的部分,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引入大数据促进营销、开拓市场,通过后端部分的创新可有效弥补前端先天性的不足。

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归结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部分,与此对应,大数据可分别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三个部分上实现创新,即通过大数据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建立大数据收集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走向。由此可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于大数据的创新过程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实现,创新环节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对于前端的设计研发环节,由传统基于产品的设计研发向基于服务的提供成套解决方案方向转变,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客户细分方法,通过走制造业服务化道路扩展收入来源;在中端物流和制造环节,建立大数据收集共享平台,将该平台应用于物流环节,可以将物流环节由线下转至线上,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将该平台应用于制造环节,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检测水平,优化流水线作业流程;在后端市场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走向,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管理机制,预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有效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坤,于渤,李清均.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理论分析:基于三维螺旋式技术协同创新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3,11.

[2]黄磊.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装备制造,2012(1):118-119.

[3]Morris M, Schindehutte M, Allen J.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726-735.

[4]张静.配套型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模式及价值分析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05):25-27.

[5]张军.商业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26-28.

[6]王鑫鑫.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31-33.

[7]胡晓鹏.基于扎根理论的ERP云计算商业模式构建与选择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