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6 17:08:44
导语:在医药行业如何估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们对中成药行业目前整体上是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基调是看好多一点,即中性偏好一些。”瑞银证券中成药行业分析师邹敏近日表示,“乐观是因为医药行业相对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太确定的情况下,它的成长性还是比较确定和稳定的;谨慎是因为中成药行业目前面临着一个成本的压力。”
估值合理
邹敏认为,很多年以来,中成药行业所处的医药行业估值水平,对整个大盘都呈溢价状态,溢价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一般是15%至20%,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第二,A股市场的股份流动性较差,在交易过程中也会产生估值溢价。
“总的来看,目前中成药公司的估值水平是在历史估值溢价之内,相对处于一个平衡点,反映了投资者的偏好,不会给公司带来特别大的压力。”邹敏说。
增长较快 面临压力
资料显示,中成药行业在2003年到2007年的4年间,其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2.5%,高于整个医药工业和化学成药的平均水平。
4年以来,中成药的增速快于化学药的主要原因是,中成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以药店为主,受到医药系统反商业贿赂的影响比较小;其次,国家发改委对药品进行了24次的降价,其中涉及到中成药的仅有5次。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中成药的增速较快。
但是,中成药现在也面临着原材料长期价格上涨的压力。邹敏认为,一般中药材大多数是野生资源,势必面临资源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目前通货膨胀处于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给中成药行业带来成本上的压力,这个行业中能源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都使得成本压力比较突出。
医改提升支付能力
从政策的影响来看,国家产业规划不论是“十五”还是“十一五”,中药现代化都是作为行业的发展重点。而医疗体制改革,也将会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虽然医疗体制改革还没有详细方案出台,但是还是能看到政府的一些先期动作。比如,政府在农村继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计划在2010年达到全民保险,医疗保费标准也是在不断提高,等等。这些对药品是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支付能力的提升。
医疗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原来的一个治疗型卫生体系向加强预防卫生体系转变,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康复、治疗等,中医药在这些方面都有一些优势,社区加大中医药的使用也是可以预见的。
“不过,中成药行业还不是医疗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直接受益的首先是那些在医院作为主要销售终端的药品,而中成药大多数通过药房销售,所以中成药企业受益于医疗改革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邹敏强调说。
两大投资主题
今后中成药行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药店为主要渠道的一类企业,将来转向OTC,并且进一步延伸到药用消费者,一般称之为保健品或者是日化,在定价上有一定的空间,具有抵御原材料涨价的能力,一些传统的中成药企业更有优势,比如白药牙膏、凉茶等。
二是中成药企业向现代化中药企业发展,用西药的标准来对中药进行系统的改造,竞争关键是持续的研发水平如何。另外,药品的定价空间在医疗保险目录之内都会受到政府的管制。
基于以上分析,邹敏认为,中成药行业有两大投资主题,即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之下,可以选择能直接受益于医疗改革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是现代化中药企业,在医院或者在农村市场以及社区服务中心都在建立销售队伍;还有就是那些向消费者领域延伸的企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定价是它的关键。
在通胀的大背景下,邹敏认为,可以选择产品价格不是受政府管制特别严格的企业,并且其品牌也是市场能够接受的。
相关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速览
东阿阿胶(OD0423)抗通胀的好品种
大股东华润集团对东阿阿胶的定位明确。东阿阿胶定位于滋补保健,主要围绕阿胶系列,力争做成第一大滋补品牌。
公司文化营销的效果初步体现,一是耗用资源较多的阿胶块价格大幅上涨,初步呈现出价值的回归,2005年公司销售阿胶块1960吨,销售金额为3.1亿元,而2008年可能销售1800吨,销售量有所下降,但销售金额将达到6亿元左右;二是耗用资源较少的复方阿胶浆销量大幅增长,销售金额与阿胶块已不相上下,这意味着阿胶的消费人群已开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扩散。
东阿阿胶仍继续推行“以肉谋皮”策略。目前已建立十大养驴基地,并建有三个驴肉加工基地,2008年有望销售驴肉达2000万元左右,达到盈亏平衡。
目前公司的主导产品基本上是在OTC市场销售,而未来公司要形成OTC、医院和商超三足鼎立之势,规模均要达到10亿元。为了更好地进入商业超市和规避药品降价,公司可能将阿胶浆转为食品。另外,下半年将有新的产品推出,主要是休闲类食品和美容类产品。
申银万国认为,东阿阿胶是抗通胀背景下的极好投资品种,定义为药中茅台,从中长期看将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2009年业绩可能超出预期,维持买入评级,维持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0.60元、0.84元、1.17元,同比增长54%、40%、38%的预测。考虑到2009年认股权证存续期满行权导致股本扩大,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将被摊薄至0.67元和0.94元,给予2008年40倍市盈率,权证发行后股票目标价格24元。
云南白药(000538)产能释放待明年
云南白药是传统一中药企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卓越的营销管理能力,经营质量一直位居行业先进水平。2008年预计工业收入17亿元,其中药品8.5亿元、透皮剂4.3亿元,个人护理产品4.7亿元,比2007年14.6亿元增长约17%。
公司个人护理产品增长较快,主要是牙膏,处于快速成长期,2008年的增速将达80%,其中大约40%的成长来自于现有产品,40%的增长将来自于新品种。公司目前在商业超市和药店的销售比例大约是95%。
对云南白药来说,药妆是个新领域,公司必须经历从卖药到卖日化品种、从药店模式到商超模式的销售模式转变。目前在止血类牙膏上,白药已经战略性地达到了预期目的,未来将继续开发细分类产品。但公司产能释放要到2009年底才能发生,大约增加5 8倍,2010年将是业绩飞跃的开始。而在2009年中期以前可能较难获得超额收益。
申银万国认为,受非经常性因素影响,公司2007年盈利低估从而导致股价
低估,公司股票估值应该重回医药股高端,目前股价仍有上涨空间,上调评级至“买入”。预计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为0.85元、1.14元、1.48元。其中2008年仅上调0.04元
申银万国分析师比较分析了资源型中药企业后认为,5家公司都是A股市场的稀缺品种,但企业经营千差万别,云南白药战略、营销和管理领先于其他企业;东阿阿胶是非常好的长期品种;同仁堂和广州药业经营一般,但市值低估;片仔癀发展平稳,PE有所低估。
天士力(600535)发展前景明朗
2008年公司收入平稳增长。未来随着复方丹参滴丸进入销售旺季提价效应的全面显现和其他二线产品销售的上量等因素的刺激下,2008年公司医药工业的整体销售情况将好于2007年。
复方丹参滴丸的提价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海通证券认为,考虑到复方丹参滴丸的提价效益将在2008年得到全面体现,并凡该产品占到医药工业收入的75%以上,经测算,2008年提价将提升医药工业毛利率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公司建立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的优势凸显,目前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丹参和三七都能达到自给,很好地缓解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公司成本控制上带来的压力。
作为医药龙头企业,天士力的发展前景是十分明确的,其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竞争优势也正在逐步显现,加之后续还有大量独家的重磅品种上市,海通预计,公司2008~2009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53、0.64元,调低投资评级为增持。
广州药业(600332)业绩喜忧参半
广州药业业绩有喜有忧,虽然王老吉、小一药业的增长基本符合预期,但是也有星群药业的消化存货等不利的因素影响。综合考虑,预计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全年增长约为15%。
王老吉仍然快速增长。今年1~4月凉茶系列产品同比增长约为45%。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全年预计凉茶类产品将完成近10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50%。王老吉药品系列则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增长将维持在17%左右。
中一药业也稳定增长。2007年主打产品消渴丸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3亿元。通过专利保护,公司的潜在竞争者被拒之门外。在公司不断深化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提价等因素作用下,2008年有望达到约15%的增长。
虽然中一和王老吉依然优秀,但星群销售额下降超过30%,潘高寿、陈李济、奇星增速放缓,整体业绩平稳,难以出现较大波动。
由于星群业绩下滑超出预期,国信证券分析师小幅下调2008年整体业绩预测0.02元/股,预计2008~2009年主营业务每股收益为045元、0.56元,同比增长22%、24%。公司股票目前估值在同类中药股中较低,仍可作为防御品种。
康缘药业(600557)三大因素保盈利
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稳步增长。公司主营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2003年至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6%、27.3%。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梯度;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实施产品分线销售的独特营销模式。
公司未来盈利主要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现有产品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二是与国内医药商业巨头的合作,将拓宽营销途径,拉动销售增长;三是增发项目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好。
民族征券给予公司“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08、2009、201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7元、0.79元、1.06元。
国泰君安表示,由于公司对全年销售数据的规划是4:6,下半年的销售数据更加重要。考虑下半年存在所得税返还等诸多因素,维持前期预测的2008、2009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8元、0.78元。分析师认为,康缘战略定位清晰,做中医擅氏的药物;质量过硬+产品梯队已经建立、营销改革初见成效、民营企业有天然的动力做大做强,维持增持评级。同仁堂(600085)股价反映盈利增长同仁堂以品牌为依托,细化品种,重点加大新品种市场转换,力争在3到5年内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亿~10亿元。目前产品覆盖率在北京已达到40%~50%。公司将集中精力发展高毛利品种,限制微毛利品种。在公司内部加强控制,以控制成本。公司力争保持15%的增长速度。
公司的产品群中二线品种的比重不断提高。管理层规划将股份公司目前的3个上亿元品种增加到5~6个,21个上千万元品种增加到30~40个。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司成立专门机构,以扩大社区用药中标品种。
公司丰富的产品群将会受益于医改和社区用药增加,公司的营销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带动快速增长尚需时日,这与公司的整个体制有一定关系。
申银万国维持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为0.62元、0.74元、0.87元,同比增长15%、20%、18%,同仁堂股价已经反映了缓慢增长态势,维持增持评级。
片仔癀(600436)具有定价能力
郭海涛(高特佳投资集团合伙人):每个细分市场里都有机会,作为投资人要抓住细分市场机遇的关键能力是什么?例如博雅做血液制品,血浆资源是最重要的。在医药行业有很多服务的相对低端的领域,存在很多机会。像我们投资的项目众安康,是专门做医院后勤服务管理的一家企业。医药后勤服务管理包括一些低端的服务,这家企业通过两三年的投资,从之前一千万的利润到目前达到了四五千万。我认为作为一个投资机构能不能具有前瞻性去发现机会,是最重要的,要投资极具成长性的企业。成长性的核心体现在几个方面:团队领导者应该脚踏实地,有远见,所在的细分领域要有市场空间。
蒋晓冬(NEA基金合伙人):政策高度监管,政策走向决定医药行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过去几年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投入以及门槛极高。而后关乎我们投资生死存亡的关键是独特性。
独特性体现在别人眼里怎么看,如果能研发出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新药,哪怕暂时没有收入,都无所谓。医疗服务领域,经过三年的医改,现在到了一个行业大发展拐点的前夜。今年4月克强总理在京西宾馆总结上,第一次提出把医疗健康行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机会越来越多,40年前是公立医院占主导的局面,当时有8千家公立医院,现在不到两千。在未来15或20年,医疗健康行业会像中国房地产的发展,门一旦打开,发展的速度会超过美国。这是一个长线投资,我们非常有耐心做好我们的功课。
肖雪生(广发信德投资总经理):任何一个行业需求是一端,供给是另一端。供给过剩会造成这个行业的供需失衡。我们给消费者供给的产品或者服务,不应该投这种同质化的供给,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即便是好的产业最后都不一定能获利。
提供一种差异化的供给,才可能在医疗健康产业里获得比较好的回报:第一、医药产品方面主要是创新;第二、医疗服务方面品牌与人才非常重要;第三、养老的市场,最终可能会走向商业地产,社区的养老服务。应该是一种优质的服务,便利的服务。最后是社区化,跟商业地产、商业保险、金融结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会是一个方向。
问题二:关注哪些细分领域?
刘杰(海达创投执行总经理):我们看好具备长远战略规划、产品规划的企业,包括有优质品种储备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会获得持久的成长。
除了主要关注制药领域、耗材和包材等,我们还关注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这个细分领域。如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降低药品的价格上,国家的医疗机构存在着降低人员的冗余,提高资金使用率,提高物流效率,在这方面存在巨大的提升效率空间。所以在这个领域能有所作为这些企业,都是我们关注的投资标的。
金炯(纪源资本合伙人):我们最近解读,新一届政府把城市化定位非常清晰的是城镇化,也就是城乡一体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也会更深度去寻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提升我们基层医疗资源水平的一些企业。
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发现,在医疗健康行业,一些颇具规模的企业在海外或者创业板上市了,我们面临又有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我们试图在一些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做资源整合,利用成熟的企业销售渠道和品牌经验,跟新兴有技术有创新的企业做一种合作,希望这种尝试能够有更好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层巨大缺少医疗资源的这个现象。
周逵(红杉资本合伙人):在医疗健康产业,比如医疗服务,服务类型是核心,但服务类型是市场化最慢的一个环节。我们逐渐感觉到市场化不是那么好,产业还相对弱。例如医疗的服务,B2B的服务,如何让医院提升效率。这个环节有投资机会,医院本身的投资机会。另外,IT不仅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的效率,还可以改变医疗服务的体验。IT技术尤其是移动技术都有很多的潜力。
问题三:有哪些政策风险?
郭克军(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目前,全国有10%的婴儿是早产儿,其中20-30%在成长过程存在风险。另外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到去年7月份全国民营机构将近9000家,卫生部在7月通过了关于“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的意见,有政策的支持,相关机构如果能抓住这个细分的领域相信是一个不错的机遇。
另外,据统计,预计到2015年,超过60岁的人将超过2亿。这证明养老的市场值得大家挖掘。我是从事法律服务的,我认为中国大的医疗健康产业,除了受法律影响之外,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在投相关医疗产业的时候,政策的导向和政策风险需要提前考量。我们之前代表基金投资了以抗生素为主的企业,最近国家出台政策,限制抗生素的滥用,结果导致企业利润大幅度的下滑。
肖雪生(广发信德投资总经理):实际存在两个风险,一是估值风险,一是政策风险,估值风险是对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不要过高给予期望。政策风险,医改一直处在过程当中,医改是两面性,一旦医改政策一变,风险巨大。
问题四:如何应对市场风险?
胡家武(中技富坤投资基金合伙人):医疗是很宽泛的行业,真正比较好的项目还是比较难找的。我们对其中医疗服务、器检、流通领域比较关注,这几块最重要的是医疗服务。最近我们投资了上海复旦医院后勤管理。医疗服务还是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
另外,尽管医疗健康领域在国内有非常大的空间,实际上在选项目上应该慎重了。持续的一级市场高估值,在医疗健康和医疗服务领域经过一年大幅度的调整,并没有明显下降,实际上一两年后,甚至两三年医疗健康行业可能出现最近二级白酒板块的特征,很可能出现估值的明显下降,包括再转让市场。
板块轮动较快
近期市场板块轮动较快。虽然基金在一季报中大肆唱多周期股,但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有基金开始减持周期股。有基金认为,二季度周期性行业的估值修复空间不大,宜适当减持周期性行业,重新关注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经过调整回到有投资价值区间的成长股。
据分析,对周期股估值修复行情持续性保持谨慎,主要是基于对流动性的判断。由于周期性行情主要是靠巨额资金推动,而今年全年流动性整体处于收缩状态,周期股行情要保持持续性就非常不易。
莫尼塔对基金经理的调查显示,公募基金经理5月看好的行业是金融、商业和低估值的板块。在周期和非周期的偏好上,有32%的受访对象看好周期,与上月相比大幅下降,而有21%的受访对象开始转向看好非周期性行业。而接近半数被调研的基金经理表示更多是关注具备估值优势的稳定增长行业,业绩与估值是其主要考虑因素。
事实上,在过去两个月,市场上行业表现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农业、医药、建材、信息服务、交运设备、机械设备、信息设备、电子元器件等行业板块连续调整,累积跌幅较大。3月有所表现的房地产、钢铁、采掘在4月出现明显调整,而公用事业行业等开始上涨,唯有金融服务行业连续两个月稳定、持续上涨。板块的轮动特征非常明显。
两条主线均衡配置
快速的热点轮动让投资者很难及时跟上市场节奏,或许只有在周期股和成长股中保持均衡配置,才不至于错过结构性行情的机会。
分析师建议遵循两条主线进行行业配置:一是低估值,即大盘蓝筹股的估值修复行情或继续展开,逐渐抬高上证综指,中小盘和创业板挤泡沫的过程尚未结束;二是业绩确定性,即寻找业绩确定、高成长的个股。
周期股看好保险、电力
在周期股中,保险股将成为金融板块中的亮点。信达证券认为,保险股具有相对合理的估值,未来比银行股更受益于消费升级的行业前景; 另一方面保险股在加息周期中相对于银行股有更占优势的基本面。
在加息周期中,银行股会受到资产质量下降、规模增速下降等问题,而保险股除了增速以外,主要反映出来的是利好。
除了保险股,在蓝筹板块中,电力板块被众多机构看好。由于在通胀环境下,煤电油运将会全面紧张,而产能扩张受到政策管制,产能缺口将增大,涨价预期增强。虽然部分省区已经小幅上调上网电价,但仍未达到电力企业的合理盈利水平。
根据中电联的预测,2011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下一步在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缺口会进一步扩大,预计缺口在3000万千瓦左右。而且考虑到气候、电煤供应不确定性因素的挤压作用,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
从股市投资来看,电力板块投资逻辑清晰,经济增速不减,对电力需求增加,电力企业机组利用小时数上升,利润增加。如果算上电价上涨预期,利润增长更大,电力板块投资机会将会来临。
而电力板块中水电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值得关注。水电股的历史包袱比较少,业绩相对于火电股又非常突出,以水电龙头长江电力看,目前动态市盈率不到15倍。
长期还看成长股
虽然成长股今年以来的表现并不理想,但目前的市场调整提供了去伪存真的良机,有利于成长股投资。嘉实领先成长基金经理邵秋涛表示,就长期而言,受益于扩大内需和经济转型的稳定成长公司,必将给持有人带来良好的长期回报,因此将继续维持对估值合理的优质成长股的配置。
在短期震荡平衡市中,市场的风格轮动会出现跷跷板效应。但从长期看,板块轮动跟投资的关联性、跟长期收益的相关性非常小。更多战胜市场的超额利润来源,是对未来两三年快速成长行业的选择,以及对于其中股票的选择。
在成长股行业中,可关注“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科技、节能环保的政策支持等行业,如信息设备、软件、节能环保、新能源、大农业。
寻宝消费股
消费板块一直被认为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在经历了连续调整之后,投资机会又有多少?
从已经公布的年报和一季报看,以商业、酿酒等板块为首的消费板块业绩增速最为平稳。
在投资机会上,食品、商业、医药等消费板块中的部分较高增长公司已经进入寻宝阶段。其中白酒、医药等消费股由于估值比较合理、业绩增长稳定,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品种。而在医药行业中,未来增长较好的子行业主要集中在消费性质更浓、公益性质更少的板块和公司中。
中小盘股机会未到
另外,创业板、中小板是今年以来下跌的重灾区。分析师认为,此次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大幅低于预期,短期内难以呈现整体性机会。
从刚刚公布完毕的年报和季报可以看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业绩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前者明显不如后者。创业板一季报净利润增速为26.4%,中小板增速为29%,均逊色于主板增速。在512家公布一季报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中,24%的公司出现净利润负增长;在199家创业板公司中,23%出现净利润负增长。
【关键词】换股合并,换股比例,现金选择权,价值评估
2008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城市产业发展和国资整体布局转换的要求,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重结构,鼓励国资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本次重组由三项交易构成,该等交易互为等效条件,共同构成本次重组方案不可分割部分。
按照上述方案,上海医药重组时曾提出以下三个现金选择权安排方案:
从以上比较方案中,公司最终会以方案二(中铝模式)为推荐方案。因为,方案二能够规避上实控股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潜在争议,且资金压力适中。由于中西药业的估值过高,为平衡中西药业与上实医药股东利益,考虑折价换股吸收吸并中西药业,所以给予中西药业全体股东现金选择权将有利于股东大会的通过和重组的进行。上海医药重组后,基于对“新上药”的估值分析,流通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的风险可控。
三家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对上海医药是否像合并预案中预测的那样起到了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或者说此次企业合并交易活动对上海医药的企业价值有什么影响?下面将运用三种主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1) 股价分析法
为了便于观察上海医药(“新上药”)在资本市场上的走势特点,我们特意选取了两个参照体来衡量:一个是标的主要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一个是同为医药流通行业的A股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广州药业。我们将2009年4月30日到2010年4月30日的期间走势分为四个阶段,结合K线图,分析各阶段股指、收盘价格变化如下表2所示:
综合考虑第一到第四阶段,在市场得到医药重组消息的初期阶段到实施换股合并后,上海医药的股价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良好的,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其中广州药业也走出了超过指数行情的良好走势,显示出了整个医药流通行业的盈利看好预期。
(2)财务指标分析法
为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评价换股吸收合并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效应,我们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备考利润表)、2010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一年)和2011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二年)上海医药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衡量换股合并活动对上海医药企业价值的影响。
①偿债能力分析 如下表 3所示:
从以上偿债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医药在重组以后的偿债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流动比率三年普遍好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率逐年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经过重组后,明显改变了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较2009年有所下降,处于同行业较优水平。因此,在偿债能力方面,上海医药通过重组上市后,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②营运能力分析 如下表4所示:
从以上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随着上海医药重组规模的急剧扩大,各项营运指标较同行业平均水平有所偏低, 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上海医药短期内密集的并购重组不无关系。新收购的各级子公司为上海医药带来大量资产,尤以CHS的影响最大。上海医药2011年应收账款较2010年增加了人民币36亿元左右,仅CHS的应收账款就高达人民币24亿元;同样的,CHS的存货金额占据了上海医药2011年存货总增量的接近一半。
③盈利能力分析 如下表5所示:
从以上盈利指标可以看出并购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逐年提高,各项盈利能力指标除营业毛利率以外,都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公司重组后的净资产逐年提高,资产收购速度迅速。但是,公司的营业毛利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制药业务2011年实现毛利人民币41.7亿元,较2010年下降了人民币3.1亿元,毛利率下降近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对原子公司广东天普实质控制权的变更使得两项具有较高毛利的产品被剥离,对制药业务的毛利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制药存量业务的毛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2011年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其中尤以中药材价格上涨最甚。中药产品占据了制药业务总量的近1/3。
2011年,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毛利人民币32.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人民币11亿元,增幅高达50.9%。医药分销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其毛利占比从2010年的30%扩大到了2011年的40%。但就7%的毛利率而言,则比2010年小幅下降了0.3%。受制于整个医药分销行业重组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对于分销产业链差价率的严格管控,分销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上海医药也受到影响。
重组完成后,在中国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中,拥有国药股份和一致药业的国药集团依旧主导行业发展,在经营与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而上海医药在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方面表现强劲,发展潜力亦不容小觑,只是营运效率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总体看来医药重组后价值效应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此次医药产业重组符合上海市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对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上海医药的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重组后的“新上药”成为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规模仅次于国药控股的标杆企业,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为上海医药带来了积极的重组效应。
但是,上海医药大规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后,由于资产重组规模大、涉及面广;重组完成后,上海医药无论是业务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将大幅度增加,且业务板块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内部组织架构复杂性大大提高,后续整合的难度依然很大,对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到位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可能存在整合后相关企业在盈利水平或是协同效应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上海医药内部仍亟需开展运营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
同时,医药板块行业增速放缓,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在国家推进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总额控费、零加成试点扩大,GSK事件影响加大,抗菌药物限用,全国各地重启药品(基药)招标工作等使得医疗机构用药金额增幅进一步受到遏制,行业增速有放缓趋势,整体利润率可能会继续走低。因此,医药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形式以及产业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并且行业走向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可能对医药板块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换股合并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改革,消除了长期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但是,我国还处于全流通初期,市场上还存在着非理性的赌博心理和投机炒作行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还不太完善,因此必须加快股票市场改革的步伐。
新的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购买法。换股合并是合并的一种方式,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换股合并也应当采用购买法核算。但以中国目前的国情看,换股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购买价格的确定,所增发股票的公允价值如果以其合并生效日的市场价格计算就需要我们的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同样,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目前尚无法提供各种资产准确的公允价值,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无法准确确定。
因此,为了防止股票价值中的虚高现象,建议在确定购买成本前,可以用同行业股票发行价格的平均价格对为实施换股而发行股票的价格进行调整。采用“基于账面价值的购买法”,不调整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将购买法与账面资产净值差额全部列为商誉,与合并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参考文献:
[1]陈革,2004,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博士论文
[2]陈亚民,2008,《战略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栗煜霞,2008,《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杜兴强,2007,《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我每天看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国金的各种报告。早上开盘前看晨报,前一天的大势分析,从宏观到行业到个股的顺序看报。开盘后继续看报告,和流动新闻(上证报,中证报,金融时报),联系当日盘面,了解基础知识,发掘问题.收盘后,问问题,听讲解。,跟随听取申银万国分析师对保险、银行、地产、投资策略的讲座。
二. 知识总结
1,一级市场运作
近日,ipo重启让我学到一些基础知识.例如ipo会在网上网下发行。机构和个体投资者可以在网上和网下申购。今年因为国家政策使机构投资者撤出网上。使的网上中签率升高.按规定,网下中签者需要在三个月后才能对手中持有股票进行交易,那时已有部分股票在二级市场流通交易,所以网下申购需要合理策略才能获益。在股票上市前,有相应部门对于公司未来eps、pe,、pb的估值,例如运用类比法.然后做出合理价格,同申购数量的估计,进入询价流程。如果通过竞价中签,就可以把资金汇去.过去,投资者买新股是一定会赚到利润。而现在会有些公司因为策略不当导致新股亏损。
另外,国家在市场初期对公司股量限制发售,国家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对公司进行分时段解禁,对每次解禁数量进行限制,并且对现有流通股东进行补偿。因为如果一次性解禁数量太大,企业从流通市场套利太大,这是我对限售股的了解。
2.二级市场运做
我国股市尚处于初级阶段,股市参与者包括各种各样的个体和机构,有专业的,有外行,有庄家.投资需要关注经济pe、eps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盘面我了解成交量、大盘指数、当日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等
长线价值投资
机构投资经理是长线投资主流,他们关注是宏观经济行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投资心理等,从多方因素考虑得到是一个稳定的目标增长价格。
其中,中国建材集团以344.6亿美元营收第三次上榜,列第319位、全球建材企业第2位;中国医药集团以261.9亿美元(合1650亿元人民币)营收第一次入围榜单,位列第446位、全球医药企业第10位。这也是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家跻身500强的企业。
4年前,宋志平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出任营收规模650亿元的国药集团董事长。彼时,宋志平在接受《英才》采访时给自己定下目标:十年后,全世界如果只剩下五个医药公司,其中应有一个是国药。
2013年9月,再次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他乐观地预计:“今年国药集团的销售可能要超过2000亿元。”
过去10年中,国药集团的营业收入年均增幅32%,利润总额年均增幅45%,总资产年均增幅32%。毫无疑问,从收入规模及增长速度来看,国药集团表现耀眼。
然而,在医药行业,大多数观点仍然认为只有研发才是王道。事实上,医药研发和制造业务的利润率也确实比流通业务高出许多。而在国药集团去年1650亿元的营收中,主要来自国药集团传统强项"医药流通配送",医药工业的收入仅为130亿,位居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十强榜中第8位。
作为一家以流通为主、利润率微薄的企业,国药集团如何与那些利润丰厚的跨国制药巨头竞争?
在医药流通领域,国药集团已经是国内市场上遥遥领先的老大;但在研发和制造方面,国药集团的优势并不突出,未来它将如何弥补“短板”?
疫苗、化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院与大健康产业……哪一个将成为国药集团的下一个发力点?
笑言对国药最大贡献就是在国药主业"医药产业"中加了“健康”两个字的宋志平,虽然他和他的国药团队未来要走的路或许并不那么平坦,但令人期待。
重新讲故事
在今年的《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共有10家医药类企业。除国药集团外,其余9家都是以研发见长的跨国制药公司,其中辉瑞制药的利润率达24%,利润率最低的默沙东,也有13%;相比之下,国药集团不到2%的利润率,倒是更接近零售行业老大沃尔玛(利润率3.6%)。
对于“靠卖药发家”、低利润率的质疑,宋志平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用终端拉动实业”也是一种不错的打法,国药集团以流通商而非大药厂的身份跻身500强,并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没有配套的物流和服务来支撑,制造业其实是苍白无力的。过去很多人崇拜制造业,觉得工厂冒着烟才是在‘干正事’,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做的是无烟工业,没有污染、没有排放,也能做到500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型升级。”
4年前,宋志平出任国药集团董事长的同时,国药控股(01099.HK)已敲定上市。“国控本身是以医药流通配送为主的,上市后,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建全覆盖全国的商业配送网络。”两年前,宋志平曾对《英才》记者这样说。
在国药控股上市前,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内共有1.3万家医药批发企业,其中八成以上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到1亿元,前三家的总市场份额约20%。而在美国,三大医药批发企业麦克森药物批发(MCK)、卡迪纳医药(CAH)、美源伯根(ABC),占据了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医药商业网络急需整合。国药控股在关键时刻上了市、融了资。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分销配送及零售网络,正如宋志平说“先把网络搭好,剩下的事情都来得及。”
此后一年,商务部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跨地区、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元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占全行业年销售总额80%以上。”2011年,国药控股成为国内第一家销售额超千亿的医药流通配送企业。
如今,通过大规模的整合,国药集团的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176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率达95%;拥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30个配送中心和近300家分销中心。
曾经与国药集团规模相当、被业界并称“三驾马车”的另外两家央企——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201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0亿元人民币、981亿港元(约合789亿元人民币),与国药集团差距明显。
“国药的体系确实非常成熟,在国内没有人能超越他。”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认为,国药集团的整个体系基本已经搭全了,这让它相比其他同行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中国医药行业的“三驾马车”,都在全国配送网络的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在中国,医药流通有很多政策壁垒,每个省、每个区域的政策可能都不一样,而且上游的制药企业很少有特别强势的,不少制药企业必须借助有资质的流通商才能完成药品的配送和销售,这种背景造就了国药、九州通(600998.SH)这样的商业巨头;而在美国,像辉瑞这样的上游大药厂,非常强势、议价能力很强,而且其全国的流通体系基本是统一的。因此,药厂只需要找经销商代为销售,药品的价格和售后还是由药厂自己掌控。
不过,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虽然国药集团体量已经堪称“巨无霸”,但目前来看,并未对整个医药流通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是提高了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发展趋向规范。
除了传统的医院、零售药店等渠道,在电子商务领域,国药集团也开始发力。
今年7月,国药集团旗下的产业基金国药集团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向浙江珍诚医药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医药商业领域,面向医院的第一终端基本已被占领完毕,市场集中度很高;而以药店、诊所为主的第二、第三终端市场,被1万多家小型医药批发企业瓜分,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想象空间较大。这个市场的特点是客户数量多、地区分散、单位规模小,服务成本、服务难度都远远超出第一终端。
作为国内第一家B2B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珍诚医药在线已在这一市场上深耕10年之久,其创造的“药联5万家”、“云联千商”的模式,正是针对这一市场“多、小、散、乱”的特点。在此之前,其已经获得包括华睿投资、通联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
据统计,2011年,中国医药电子商务规模仅为4亿元,到2012年就超过15亿元,增长幅度高达300%。
“相比其他行业电商的持续烧钱、大起大落,网上药店相对更稳定,一般实现盈利也更快。”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药品比较特殊,相关部门对于网上药店的交易资质有着严格的管控,网络售药的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这就避免了“一窝蜂”式的恶性竞争。
“老大”的短板
201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国药集团旗下主营医药商业的上市公司国药股份(600511.SH)、国药一致(000028.SZ),净利润率分别为4.1%、2.6%;而专注生物制药和诊断试剂的天坛生物(600161.SH),净利润率则高达24.9%。
但在国药集团1650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制药工业板块的销售规模仅130亿元,天坛生物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仅9亿元。
谈及国药集团的发展前景,张发宝认为,“要成为真正的行业支柱,不仅要控制终端,还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
“商业零售网络可以通过并购在短时间里迅速做大,但医药研发和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高,靠并购快速做大的路不一定能走得通。”正略咨询合伙人陈庚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了这样的担忧。
宋志平也坦承,国药集团虽然在国内已是公认的“老大”,但要成为全球大佬,最大的门槛是技术,研发和制药是未来必须要补上的“短板”:“我们这几年主要把精力花在搭建商业网络上了,现在调过头来就要开始整合医药工业,这个进展也应该会很快。”
他对医药工业板块的期望是:在2015年之前做到500亿元营收,其中化学药在300亿左右,生物制药和中药各100亿元左右的规模。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对《英才》记者表示:“国药集团在意识到自己的研发能力弱后,也着重在此方面施力,拉高短板,能够容纳的财富就会更多。”
国药集团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制造板块收入的5%—6%,拥有2名工程院院士和几千名科学家。作为集团研发方面的核心平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为中国整个化学药行业贡献了50%的技术来源。
当初刚宣布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重组时,医工院里很多人都想不通:我们搞研发的为什么要“嫁”给一个卖药的呢?
为此,宋志复去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沟通,用协同效应去说服他们:“一旦大家联合起来,此国药就非彼国药,我们能做成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对大企业集团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协同效应。”
重组后,医工院的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11月,在上海医工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宋志平告诉《英才》记者,医工总院成立后,国资委拨付了5亿元资本金来支持它的发展:“这是这么多年来国家为医药集团拨付的最大一笔资本金。”
过去两年,国药医工总院向跨国公司出售了两项技术,作价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600万美元,在宋志平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过去都是我们从发达国家买技术,现在也有人家来买我们的技术了。”
在刚刚过去的10月,由国药中生成都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得到全球市场“通行证”的疫苗产品。
国药中生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疫苗生产商,在国家计划内免疫疫苗市场,占有80%的份额;在全球市场,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国药中生近3年的出口疫苗达到1500万美元左右。
陈庚认为:在医药工业方面,国药集团的实力虽然并不算最强,但它在疫苗、制剂、现代中药、器械等领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选中一两个重点发力,有可能很快做到老大。
对于医药工业板块,除了自主投入外,宋志平还打算将“并购重组”这把牛刀也拿来小试一番。
近几年来,国药集团先后收购了国内医用中间体7-ACA的主要生产商山西威奇达药业、印度仿制药生产商Aurobindo Pharma Ltd的中国子公司——阿拉宾度(大同)生物制药公司等。
2012年11月,宋志平还公开表示,国药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希望能收购海外科技企业。
在研发上,中国跟海外的差距确实很大,因此,最快的办法就是通过并购,把好技术拿过来。为了与强势的跨国制药公司合作,宋志平甚至愿意放弃他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屡试不爽的杀手锏——“七三原则”(见本刊2011年第3期,《宋志平:做好的逻辑》)。
大健康平台
“大健康平台”是宋志平为国药集团规划的一个发展方向。
今年6月,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国药集团以现金出资,占70%的股权,对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和新乡市中医院5家医院进行集团化管理。
“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是我们能分配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另一方面,对国药集团来讲,如果有自己投资的医院,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销售上,就又有了一块稳定的市场。”
在中国的药品市场上,医院占据了八成的市场销售,药店等零售渠道仅仅占两成左右的份额。因此,医院对于医药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
至于要把医院办成什么样?王永庆创办的台湾长庚医院是宋志平心目中的一个样本,他希望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也能在即将到来的公立医院改革中起到鲶鱼效应:“世界上最好的组织是企业。对于医院来说,企业化运作能使它效益更大化。”
“国药集团投资的医院,目前是不分配利润的。”按照宋志平的想法,要把利润先留在医院,用作再生产、再扩大。但从长远来讲,最终还是要用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甚至会培养它上市”。
宋志平的布局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医院进行试点,然后建立模型,再推广开。“如果有10个左右的医院在手上,一是可以总结经验,二是可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再去吸引投资,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继续做。”
其实,早在2004年前后,卫生部就曾出台过关于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的政策,当时,也有不少医药商业和生产企业以托管、收购的形式投资医院,但由于那时的市场开放程度有限,真正经营好的医院并不多。
现在,医院市场开放的信号渐趋明朗。10月14日,中国第一个健康服务业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
因此,资本市场对于医院的盈利能力十分看好。张发宝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现在是投资医院的黄金时间。
除了医院,国药集团在2012年底先后投资控股了“1健康网”、现代阳光体检公司,杀入体检行业,宋志平希望国药还能涉足养老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美国健康服务支出约占其GDP的17%,经合组织国家一般也在10%左右;而中国当前的比例只有5%。
“我总是讲央企要深根于大行业。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确是个大行业,但不局限于医药。美国的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大概有3.5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医药这一块只有3000亿美元。因此,不是说医药不重要,但作为国药这样的大型央企,又不能仅仅做医药,还应该拓展相关的领域。当然,不能搞简单的多元化和多角化,而应该从自身出发,做那些和原来的产业有关联的事情。”
轻资产并购
成立于1998年的国药集团,一向有并购重组的传统,至今一路合并了13个“中字头”的企业。
尤其是在2009—2010年,国药集团一口气与中生集团、上海医工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3家重量级央企进行了重组。
在并购重组中,最难的是文化的整合。而宋志平自豪地告诉《英才》记者,国资委领导曾经评价过,国药集团旗下4家央企的整合是所有整合里最成功的,“文化融合的非常好,迅速达到了合心合力。”
而新国药集团的快速增长,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间断地收购、兼并重组。
也有人曾质疑,为什么老要收购人家,自己建不行吗?
关于收购的好处,宋志平在前些年中国建材的发展过程中就深有体会。过去10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并购过600多家企业。在宋志平看来,有时候自己从零开始新建,对时间和资源都是一种浪费。
“海螺水泥用40年时间做成了全国最好的水泥企业,中国建材也想要做到最好,难道也要花40年吗?而且当时水泥产业已经处于过剩状态。那么我们就去整合现有资源,用了7年时间,做成了一个超过海螺的水泥企业。做医药也是一样。现有的药店已经在最好的位置上了,难道我们非得在它旁边再开一家吗?其实,把那些分散的药店和网络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模式和集团效应,也是一种价值创造。”
至于风险,宋志平认为并购要比自建的风险小,“比如说,并购一家水泥厂,你能够清楚地知道它有多少销售额、多少利润、市场在哪儿。要是自己建一个工厂,从设计到建厂、生产,再到把产品卖出去,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你有多大把握能预测三五年后的市场呢?”
对于中国建材和国药,宋志平认为二者的并购思路是一样的,都是以整合资源来实现快速成长,但具体操作方式则区别很大:“建材大多是‘短腿’产品,它的并购着重要考虑的是区域战略;而医药的并购几乎不需要考虑区域,其资产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并购时能否准确估值是最关键的问题。”
由于医药行业的技术门槛较高,其并购并不像建材行业那样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风险更大。
不过,宋志平并不惧怕风险:“高风险、高收益是通行的道理。风险和利润本来就是双刃剑。全世界做企业的,没有谁能获得高收益还能规避风险的。”
外行董事长
2009年6月的一天,宋志平正在前往首都机场的路上,突然接到国资委的通知,要他回去开会。
折回到国资委,宋志平听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国资委领导决定任命他担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要把我从中国建材调出去?
宋志平在中国建材集团干了30多年,带领这家当初只有20亿元年收入的公司上市,一路过关斩将、合纵连横,做到今天年收入2170亿元的行业巨无霸。
毫无疑问,他对中国建材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于医药,他从未涉猎。
因此,在接到任命通知后,宋志平答复的第一句话是“医药我不懂”;第二句话是“要是让我当国药董事长,建材这边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个开头,以后要逐步把我调走”,国资委领导答应派人去中国建材,把这件事情讲清楚:绝不把宋志平调走,只是让他当个“双料董事长”;第三句话是“如果组织上认为这种方式好,那我就去做,我服从安排”。
15分钟的会开完,宋志平赶到机场,还赶上了原班飞机。飞到伦敦落了地,他立刻打开电脑,看看国药集团都有哪些业务,经营情况如何。
后来,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内部报告会上讲:“来国药当董事长,其实我有挺大压力。社会上有一些看法,说怎么做建材的去做药。我只知道国资委在让我过来的时候,有一条选择标准就是要找一个学习能力强的人。既然来国药做董事长,就应该学些东西,至少要做到外行中的内行。”
正式走马上任后,宋志平很快去基层跑了个遍。有时候在药厂参观,他会详细询问关于各种萃取工艺等流程细节。大家觉得很好奇,董事长不是外行吗?怎么懂这个?
这时候,宋志平会笑着说:“我在大学里学的专业就是有机化学啊。说起来,建材是无机化学,制药是有机化学,制药才是我的本专业呢。”
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有人能靠30多年前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去掌管一家企业。事实上,宋志平接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后,几乎把原先还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和思考了。
“我不吸烟,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也不打高尔夫球。很多人说那你干嘛啊?我说想问题,想累了就去看书,看书累了就去想问题。”
几年下来,国药集团上上下下慢慢地忘记了宋志平原来是个“外行”。
“因为我太融入了,甚至在开董事会商量事情的时候,他们也经常忘了我其实是个外行”,宋志平笑道,“但是我必须提醒自己,我还是个外行,我有自知之明,虽然很多事情我想了很多遍,但我最大的担心就是自己想错了。”
怕自己想错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多听各方面的意见。
国药集团的董事会一般都是从早上9点开到晚上9点,中午吃盒饭,大家边吃边讨论,晚饭就要到9点之后再吃。这样可以保证9个董事人人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中国建材,宋志平身兼董事长和CEO,从战略决策到具体事务都得管,“在建材,你不让我做我也得做,大家也得要我做,我要是想当‘甩手掌柜’,他们会跑到我家里来找我。”
相比之下,他在国药集团做的是“纯粹”的董事长,在董事会里也就是“九分之一”,只管大方向和战略,不干预、不参加执行层面的事情。宋志平觉得这样的制度也不错:“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所有的制度都要和实际相结合。”
药价虚高:错不在流通商
《英才》:有人说,当前药价虚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流通环节加价太多。国药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流通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宋志平:道理很简单,如果真的是流通环节加价太多,我们不是应该挣很多钱吗?事实上,你看到流通业务的利润率是很低的。不过,因为这个行业比较混乱——美国90%以上的药品流通只有3家企业在做,而中国有1万多家——这的确造成了一部分资源的浪费。
此外,药价高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以药养医”。现在中国的医院里,药价实际包含了供养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
《英才》:国药集团的销售渠道里,零售和医院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宋志平:三四千万收入,这算很好了,普通位置的店,年收入不到1000万。
《英才》:基本药物配送占的份额大吗?
宋志平:占了一大块。做流通零售行业的,关键看规模,哪怕利润率很低,一旦规模大了,都能赚钱。所以我们一直在做基药配送。
《英才》:今年国药集团首次进入500强。不过对比来看,国药的利润率比500强中其他几家医药企业低不少。
宋志平:确实,老有人问我说,怎么国药全是靠卖药啊?工业做得这么少,怎么跟人家竞争啊?第一,我们也做工业,今后会加快速度;第二,靠销售做大不丢人。国药集团走的是终端带动上游的路。
在中国来讲,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如果你手上没有市场,你的药厂怎么做?所以你看现在国药这几年发展这么快,是因为我们在市场上占领了先机,很多药厂要通过我们的网络进行销售,这样密切的关系也为选择性并购提供了一个前提,很多药厂愿意被并入国药,因为国药除了投资,还可以帮他卖药。终端网络是一个基础,现在国药的基础已经打好了。
投资医院:做更大的事
《英才》:6月,国药集团在河南收了几家医院,今后会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吗?
宋志平:会。我认为医院是最后的一块资源,或者说我们能分配到的最后一杯羹,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一两个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加大力度。
《英才》:其实,除了国药,还有不少别的医药企业也在做这件事。你觉得国药有什么优势吗?
宋志平:会比他们都快,一定会做在别人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人,是一个想好了就做的人,不会拖泥带水。你别看我性情很温和,说话也慢吞吞的,但我做事不是这样。我是说做就做,而且会不断督促下面的人。
《英才》:对于投资医院,你心中有没有一个时间表?
宋志平:因为最近才刚刚进入,其实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我大致的想法是先在大中城市做10个左右的试点。一方面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能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之后拿这个再去吸引一些投资人,比如说一些基金、私募,再投入,形成更大的资本,再去做更大的事。
生物制药:先赶上再说
《英才》:在研发和制药领域,中国整个行业都相对落后,国药要在医药工业上发力,有哪些好方法?
宋志平:国外的跨国公司确实走在我们前面,不论从研发还是技术、产品,差距还是很大的。首先必须要承认这个差距,事实上,我觉得整个中国经济都是赶超型的,只有赶上了,才能谈得上超越。
至于追赶的方法,我们的想法还是要和跨国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比如说过去我们和跨国公司合作要求自己控股,现在就放弃了,可以采取我们参股,别人控股的方式。
《英才》:合作的具体形式呢?国药负责哪些工作?
宋志平:跨国公司有好产品、有完整的工艺,我们不参与太多研发。合作建厂,国药主要负责制造和流通。
《英才》:那国药能拿到核心技术吗?
宋志平:中国一开始制造汽车不也是引进嘛、手机不也是引进嘛。如果中国当年不跟人家合作,今天自己能会做吗?这其实就是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
《英才》:你去年也提到直接去海外收购生物制药公司。
宋志平:对,这也是一条路。主要是在研发领域,希望收购一些科研中心、高技术公司,毕竟在技术上国外比我们要先进很多,通过并购,充分利用国际上的优势,也是一种集成创优。
《英才》:去国外并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
宋志平:首先,挑选到一个好项目很不容易。找到项目后,怎么能够准确的估值?尤其是在生物科技领域,很多项目是正在培养发育过程中的,你怎么判断它是否能够做出来,这里面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是高风险高收益。一个项目看起来越好,隐藏的风险往往就越大。
《英才》:有没有你觉得很好的项目,但因为估值太高而放弃的?
宋志平:放弃的多了。其实国药集团的底子并不厚,要想进行大的收购,我们的实力还有欠缺,所以我们必须精挑细选、提高命中率,减少失误。
真正董事长:决策执行分开
《英才》:作为国药集团的外部董事长,有没有你提出的提案被否决的?
宋志平:当然有啊。在国药,不管是谁提的提案,都要首先经过经理层,再到董事会。在董事会上大家一人一票,董事会有九个人,我的意见只是九分之一。
《英才》:对你来说,在国药集团做董事长难吗?
宋志平:当时国资委说,我这个外部董事长不需要坐班。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是每周去两天,后来我发现我去了之后,总经理得不时地来我办公室汇报。我在国药是不管执行层面的事情,如果我讲了很多话,人家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后来我觉得还是不去为好,听国资委的,不坐班。结果一不坐班,我这个董事长就做得非常好,跟总经理关系也很好。他只要定期跟我汇报,我就管决策、战略思想,定期给大家上上课、分析分析问题。
《英才》:作为央企的第一位“双料董事长”,你觉得这种制度以后适合大范围推广吗?
Q:2004年,罗氏中国研发中心是落户张江的首个跨国药企,您当时的身份是罗氏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官。如今,张江还有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等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同时还有一批CRO(研发外包企业)和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公司,您是怎样看待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环境变迁的?
A:落户张江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大都通过联合创新这一模式促进张江产业环境健康发展,为新药研发带来新理念、新运营模式和高端人才。
我在罗氏任职期间主要工作之一便是尝试联合创新模式。所谓联合创新,是指跨国公司和周边企业、研发单位、医院、大专院校等联合研究共同开发针对性药物。联合创新不仅提升了罗氏研发中心的效率,同时还培育了一批中国的CRO(研发外包企业)和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公司。例如罗氏研发中心刚落户张江之时,张江CRO企业十分稀少且能够研发的产品不多,于是罗氏帮助CRO企业共建实验室,并派科学家给他们做培训。
我一直在讲,我们在张江创业就要“Promote Zhangjiang”,要为打造产业的生态环境尽心尽力。如今,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环境已十分完善,人才、技术平台、新药研发理念都已达国际水平。因此当我离开罗氏创办华领医药的时候,再次采取这种联合创新模式,使得我们15人的团队能够完成150名科学家的首创新药研发工作。
其实在张江还有不少生物技术公司和我们的运作模式十分相似。我们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因为我们的实验室就在生态环境中间,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药明康德公司的实验室来开发产品。联合创新优势在于,我们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解决患者需求和开发一个安全可靠的产品上,而不再将科学家圈在一个公司,以及搞实验室的基建、IT等等。要做到这些事情,前提条件是张江具有非常强大的生态系统。
Q:应该说罗氏公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平台,您为何要离开罗氏创办华领医药?
A:中国新药研发生态环境已经逐步建立。ARCH Venture(在全球投资二三十家生物技术公司,是生物医药行业投资风向标)找到我,问我为什么不做一家引领中国创新的生物技术公司。我说我希望通过罗氏研发中心的建立,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他说当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思路和模式肯定会受到全球战略的限制,因此促进中国产业健康发展这件事情没有办法在罗氏完成。
这些话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对投资人说我离开罗氏创业有三个前提:一是产品必须解决临床需求;二是产业模式上有引领作用;三是必须在中国做。投资人说这正是他想要的。于是我在2010年,也就是我48岁的时候,创办了华领医药。ARCH Venture(投资过Decode、Illumina)、Venrock(投资过Apple、Intel)、富达亚洲(投资过阿里巴巴)、John Baldwin博士、李革博士等机构和个人成为华领医药的投资团队。
新机制新药研发拓路者
Q:谈谈公司的名字吧,为什么叫“华领”?
A:华领医药寄托了我们中华引领医药创新的理想。它的英文名字是Hua Medicine,我们没用Pharmaceutical(以药为中心)而用了Medicine(涵盖医和药的意思),是因为我们认为医药结合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此外,Hua中的H代表High caliber(高素质人才和投资团队)、u代表Ultimate resources(广聚国内外资源)、a代表Access global innovation(融汇全球创新)。
融汇全球创新
Q:传统生物技术公司,往往是先找到项目再向VC要钱。华领医药却在有想法没有具体项目的情况下融到A轮。先有创业想法再找项目,这是怎样一个过程?
A:我们选择项目的原则是:第一,对病下药,国内外患者需求大;第二,新机制、新疗效、全球第一或最佳;第三,在中国能够做好临床研究和开发,在中国首先上市;第四,完好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了200多个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项目评估团队非常专业,其中有三位中国院士、两位美国院士,还有四位美国药物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我们最终选择了三个项目进行运作,一个是Ⅱ型糖尿病项目,这个结合我国1亿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需求从罗氏引进的技术项目,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由110位受试者参加的I期临床研究。其他两个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自主研发的帕金森异动症和儿童自闭症项目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阶段。
Q:您曾提到,作用机制创新、能够解决患者临床需求的创新药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新药,Ⅱ型糖尿病项目即是新机制新药。在您看来,在中国做新机制创新药有哪些困难?
A:国家1.1类新药是指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得原料药及其制剂。其实围绕化学结构的创新属于技术创新,而非解决临床患者需求的产品创新。我所理解的新药应该是指作用机制创新、能够解决患者临床需求的产品。
在中国做新机制创新药的确遇上不少困难。首先是资本的问题。新药研发一定需要技术和资本结合,但目前中国相对创新药物开发的投资环境比较差,进入风险投资的机构很少,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生物技术公司应该如何估值。
其次,在药物审批方面也更加严苛。新机制原创新药在中国几乎没有,新机制原创新药在人体上进行医学研究更是在中国从未被审批过,因此我们扮演了拓路者的角色。Ⅱ型糖尿病项目从申报到拿到临床批文,并在上海中山医院临床中心首次进人,一共只用了1年不到的时间,开创了先河。药审中心也通过我们这一案例,开始尝试和国际接轨的新评审逻辑。
第三是临床研究实践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加强监管。新机制原创新药进人研究在中国从未做过,我们必须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增加用药的剂量和控制,例如我们本来在国外只需要3个剂量组就能够完成实验,但在中国我们做了6个剂量组。并且在临床研究启动之前,华领对临床中心进行了GCP稽查验收。虽然进度慢了,但我认为这十分值得,因为我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保证质量、培养团队、建立规范,同时也给了临床医生和监管人员更多信心。
从中国走向国际
Q:我看您不仅仅是Promote Zhangjiang,您还是Promote China!请问B轮融资之后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A:Ⅱ型糖尿病项目在中国完成I期临床研究之后,还要再做Ⅱ期临床研究。同时,我们将在明年3月份启动在美国的I期临床研究。事实上,国际上创新药早期临床研究放在中国开展的并不多,我们准备从中国走向世界。
此外,我们还要启动临床前动物实验,包括致癌实验的研究,来支撑Ⅲ期临床研究以及药品新药证书的申报。当我们在中国的Ⅲ期临床研究以及在美国的Ⅱ期临床研究启动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在纳斯达克IPO,并把糖尿病个性化治疗的药物开发作为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Q:您48岁创业,每一步都很扎实,也很成功。您认为拥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的创业者更容易成功?
A:第一,创业者必须有激情才能走得远,创业至今,我激情还在;第二,创业者必须能够整合资源,这可能是“高龄创业人”的优势吧;第三,需要一个和创业者理念一致的团队;第四,客观看待技术和资本,不要把科学和资本对立。但最重要的是把客户(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3年上证综指下跌6.75%,深证指数下跌10.91%,但同期中小板指数上涨17.54%,创业板指数则上涨82.73%。2013年各类基金产品均取得正收益,其中,股票基金全年平均上涨10.39%,混合基金平均上涨11.87%,均大幅跑赢大盘,而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则平均上涨0.13%和3.92%。
主动偏股型基金中,以中小板、创业板成长股为主要的投资对象的基金,很好地抓住了2013年A股结构性机会。其中,中邮战略新兴产业、长盛电子信息产业和银河主题策略3只基金分别以80.38%、74.26%和73.51%的涨幅居前三。上述3只基金在行业配置上,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信息设备和医药生物等行业。
指数类基金中,创业板指数基金的高涨幅非常鲜明地反映了2013年的结构性行情。易方达创业板ETF、融通创业板、易方达创业板ETF联接分别以78.51%、75.62%和71.42%的收益位居前三甲,招商深证TMT50ETF也取得50%以上的收益。
随着传统资源类行业的不景气,重配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采掘等行业的基金业绩遭遇重创,易方达资源行业、东吴行业轮动和华宝兴业资源优选排名后三,跌幅分别为28.73%、26.13%和25.78%,权益类基金业绩首尾相差108%。
股基冠军黑马
2013年的股基冠军可谓一匹黑马。
景顺长城旗下两只内需系列基金一度被市场认为夺冠热门,两只基金三季度占据股基冠亚军宝座,中邮战略新兴产业紧随其后。直到2013年11月,在创业板普遍回调之际,景顺系等基金受重仓创业板个股的拖累,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一举反超,收益率跃居第一。
2013年,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以80.38%的净值增长率问鼎年度基金收益冠军,远高于长盛电子信息和银河主题策略的74.26%和73.51%。此时,基金经理任泽松独立掌管这只基金刚满5个月,这也是他掌管的第一只公募基金。此前他在公募基金行业仅任职中邮基金研究员和中邮核心成长基金经理助理,至今只有3年证券、基金从业经历。
这位80后基金经理被媒体称为新公募“一哥”,但反观其投资经历,多少有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
作为一只主要投资新兴产业的基金,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契约要求80%的股票资产投资于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行业,也正好契合了2013年以来成长股大行其道的形势。
任泽松曾表示,在行业选择上一直重点投资科技含量高的TMT行业、政策大力支持的节能环保行业、市场空间广阔的化工新材料行业和稳定增长的医药行业。
“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在行业配置和个股投资这两个方面超高集中度地运作是基金业绩夺魁的最主要原因。”北京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在行业配置方面,该基金第二季度仅仅投资了两个行业,制造业、信息与软件业;第三季度,该基金虽然增配了一个行业,但配置量很小,前两个行业的集中度依然高达96.65%。在个股方面,第三季度末的信息披露显示,该基金非常偏好集中持有,前五大重仓股的仓位均高于9%,集中度为50.81%。”
2013年四季度,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仍大幅加仓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配置比例从三季度末的28.05%增至四季度末的40.42%;文化体育娱乐业也从3.07%增至5.37%;与此同时,大幅降低了制造业的配比,从三季度末的56.67%降至37.52%。
个股方面,持股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前十大重仓股中有6只未变,不过四季度持仓接近9%的重仓股增多。此外还买入天舟文化(300148.SZ)、准油股份(002207.SZ)、东土科技(300353.SZ)等。至此,其中前十大重仓股中,创业板个股占到了9席,累计持股市值占重仓股持股市值的93.96%,这一比例比上一季度提高了12.57%。
上述持续两个季度持有的TMT个股为基金带来很大涨幅,如旋极信息(300324.SZ)、国瓷材料(300285.SZ)、汉鼎股份(300300.SZ)2013年年初至今涨幅分别为62.92%、87.34%、59.89%。
“我们2013年初就认为A股是结构性牛市,随着市场认识的趋同,TMT、医药和环保的估值短期内不再具有估值的优势,但中长期来看仍然是未来的方向。”对于四季度的加仓创业板,任泽松如此解释。
2014年,任泽松将持续对TMT的热衷。他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精选个股为主,寻找真正能跨越经济周期的成长股;对于有实质性业绩支撑的个股,我们选择中长期持有;我们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十年十倍的大牛股将从消费、医药、环保和TMT等行业诞生;低估值、高增长和拥有较宽护城河的企业是我们配置的首选。”
此外,2013年8月9日,因“保持适度规模,保证基金平稳有序运行,并充分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由暂停申购的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规模仅有2亿份。在2013年业绩排名前十的股基中,比银河主题策略6亿份的规模还小。
“较小的资金规模便于灵活运作,大规模基金的操作难度比小基金大不少。”王群航表示。
而反观中邮旗下其他基金,同门基金业绩分化,首尾业绩相差达75%。
WIND数据显示,目前中邮旗下共有6只主动偏股基金,除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上涨八成以外,其余基金中业绩最好的是中邮核心主题和中邮核心优势,分别上涨29%和27%,其他的涨幅都小于20%,最差的中邮核心成长涨幅仅4%。
IPO开闸后,创业板是否还有2013年一样疯狂的涨势?基金规模扩大后,基金经理能否应对大规模资金带来的操作挑战,激进的投资风格能否适应公募基金的低风险需求?这些难题,都在2014年考验着这位80后冠军基金经理。
昔日冠军昙花一现
在新的业绩排名出炉之时,那些曾经的冠军基金们业绩如何?
本刊记者统计发现,多数冠军基金昙花一现,除华夏大盘精选在2007年、2009年两次夺得基金冠军外,尚无获得两次及以上年度冠军的基金。相反,随着市场风格转换和基金经理变化,业绩起伏极大。
WIND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在近五年偏股基金的业绩排名中,仅有4只基金能在年终排名中两次进入同类前五,分别是前“公募一哥”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孙建波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梁永强管理的华商动态和马少章管理的国投瑞银稳健增长。
2012年以31.7%的收益获得股基冠军的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2013年以17.33%的业绩居同类336只基金中96名。
从配置情况来看,与2013年的市场风格不符成为基金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
本刊记者曾于2013年初采访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基金经理余广,其偏好稳健投资、均衡配置,表示投资注重规避风险,投资策略为自下而上精选个股,而非择时。在该基金的投资原则中提到“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裂岸。无论股票还是债券投资,基金的每个投资决策都是基于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情况判断,并通过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力求给投资人带来长期稳健的资本回报”。
从季度持仓来看,基金经理在仓位和配置上追求保持均衡配置,错失了结构性行情。三季度末数据显示,其制造业配置占比达到43.79%,房地产业配置占比为16.59%。
虽然该基金在二季度尚且保持同类排名65位,但2013年三季度对形势判断失误拖累了业绩。该基金在三季度新进保利地产(600048.SH)、招商地产(000024.SZ)、和佳股份(300273.SZ)、金螳螂(002081.SZ),减仓白云山(600332.SH)、华录百纳(300291.SZ)、索菲亚(002572.SZ)。随着房地产股的下跌,该基金排名也从二季度的65位跌至三季度的106位。
熊市中以抗跌能力获得业绩冠军的股基,在2013年结构性行情中也表现不佳。在2011年以0.74%的收益获得冠军后,交银优势行业随后业绩快速下跌,2012年跌至426只偏股型基金倒数第58名。2013年业绩仍居同类后二分之一。
华商盛世成长2010年曾以37.77%的回报夺得股基业绩冠军,此后,该基金的业绩和排名迅速滑落,2011年以-29.10%居同类234只产品第184位;在2012年,该基金以-4.51%的业绩滑到同类289类产品倒数18名。2013年,该基金有了一些起色,以29.06%的回报居同类产品71位。
同样作为2008年大熊市最抗跌的基金,泰达宏利成长夺冠后仅一个月,就跌到了152位,其基金经理王勇也请辞。
在王亚伟离任后,两次摘取公募冠军的华夏大盘精选没有了往日的光辉,2013年位居同类146只产品中的第63名,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对其的评级也首次从五星级降为三星级。
如果以长期业绩为评判标准,少有基金能穿越熊牛市。从绝对收益来看,据WIND统计,自2010年12月30日至2013年12月30日的3年里,总体给投资者带来正回报的基金只有350只,占比仅为44.6%。其中,3年来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在15%以上的只有47只。
如果从基金经理来衡量长期业绩,华宝证券统计显示,从2009年至2013年10月31日,纳入统计的323位基金经理仅4位基金经理穿越震荡市,在市场发生转换的时候仍能保持良好的业绩,即国泰基金的范迪钊、新华基金的崔建波、嘉实基金的张弢、景顺长城基金的杨鹏。
天弘搅局公募行业
随着互联网金融热潮兴起,公募基金规模排名发生剧烈变动。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基金公司规模排名前十名的分别为华夏、天弘、嘉实、易方达、南方、中银、广发、工银瑞信、博时和华安。与2012年相较,一些老牌大基金公司规模大幅下降,博时基金排名从第5滑落至第9,建信、大成也分别跌出前十。
天弘基金无疑成为最大的一匹黑马。
从2012年末资产管理规模的99.5亿元、排名第50位,到2013年末资产规模突破1900亿元,跃居行业第二,距华夏基金的2126亿元仅一步之遥,天弘基金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首只互联网基金——余额宝则是天弘基金实现逆袭的利器。
据天弘基金官方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规模达到1853亿元,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基金,在全球基金的规模排名中则为22名。而目前单只基金规模排在余额宝之后的产品为华夏基金现金增利,规模为437亿元。
天弘基金的数据显示,2013年末,余额宝客户数4303万人;成立以来累计申购金额4294.3亿元,累计赎回金额2442.9亿;成立以来累计发放收益17.9亿元,万份收益均值1.3043元,年化收益率(平均)4.8987%。
2014年刚半个月,余额宝规模保持35%的增速,相比2013年底的1853亿元,天弘基金余额宝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客户数超过4900万户。
这一数据,比2013年底的华夏基金规模2126亿元还大,天弘基金或已跃居行业第一。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2013年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逻辑和游戏规则都进行了颠覆,一些传统大型基金公司不得不奋起直追。
2013年年初,华夏基金推出现金管理账户“活期通”,此后与百度合作推出百度理财B、百赚,又在淘宝开店,与腾讯微信合作微信理财等。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活期通”对接的货币基金——华夏现金增利E2013年末规模达到437.34亿元,仅次于天弘增利宝。
嘉实、南方和易方达也不甘落后。
2013年12月18日,嘉实基金推出专门针对网上直销系统的“活期宝”,年底总份额3.41亿,还与百度理财平台推出嘉实1个月理财E,首发规模30亿元;2013年下半年,易方达在互联网金融上发力,先后在淘宝店开卖分级债基、在天天基金网推出10%收益产品、与微信理财合作等;通过开通“T+0”实时赎回等方式,南方现金增利A2013年年底规模为391亿元;2013年12月初,对接广发直销系统的广发现金宝成立,截至四季度末规模约60亿元。
各种与互联网对接的货币基金成为搅局公募基金排名的最大因素之一。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如果剔除货币与短期理财基金、联接基金重复口径之后,公募资产净值超过千亿的基金公司仅剩华夏、嘉实和易方达基金这3家,分别为1649亿元、1169亿元和1075亿元。
互联网基金受到追捧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对此表示冷静。“不要因为余额宝的一基独大而一叶障目,盲目地以为互联网金融就此繁荣起来了。在连第二例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大家还是冷静一点为好。”王群航表示。
“我们是一家生产快速消费医疗产品的企业,单位每瓶输液产品毛利率都很低,要靠规模制胜,必须注重对成本的控制。如果管理不好就赚不了钱,所以这个行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科伦药业CFO冯伟在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专访时揭开了近年来高速成长背后的秘密。
主攻三大成本高地
科伦药业凭借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大输液行业中长期保持高毛利,其市场占有率也逐年上升。2010年科伦药业共生产28.5亿瓶/袋,销售26.5亿瓶/袋,国内市场占有率约33%。“针对大输液的行业特点,我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聚焦在销售环节、物流环节和生产环节,力争把这三个环节毛巾里的水分挤干。”冯伟并不讳言其成本控制的“杀招”。
成本高地1、销售环节
资料显示,科伦药业在全国57个销售片区向5800余家各级经销商销售科伦产品,雇佣了4000多名销售人员;同时与2150家二级以上医院长期保持稳定的业务关系,并与各级经销商共同维护25000家二级以下的医疗终端机构。
每年科伦药业通过各级经销商将数亿袋输液产品销售到全国各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科伦药业只需通过销售服务部100多名员工管理整个经销体系,人力成本的运用非常精干。
由于57个销售片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客户消费能力、人口老龄化、市场竞争情况等存在差异,科伦药业则根据综合因素选择高、中、低端产品进行组合,以实现经济有效地满足当地的需求。当然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科伦药业对销售指标、销售品种的搭配、回款周期会进行综合考虑。产品生产数量、经销商的选择、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售后服务均由销售服务部统一管理。此外销售服务部还肩负一个重要的工作,即管理每条销售通道是否畅通,产品是否销售到终端机构。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部门的执行总经理负责,也叫大区经理。“他们长年在外出差,走访客户,对产品销售进行追踪跟进,了解经销商的销售情况和工作情况。”冯伟认为对市场的透彻掌握是整体营销成本优化的先决条件。
因此,科伦药业得以有效地掌握经销商库存量、资金量、补货速度、服务质量等详细情况,降低了风险。
同时科伦药业还通过建立PⅣAS(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配置药液,避免在传统的配液过程中出现污染问题。既给病人提供了无菌、安全的药品,又为医院提供了增值服务,同时也帮助经销商保持稳定的销量。目前科伦药业已建的PIVAS主要分部在云南、重庆、浙江、江苏等地。
成本高地2、物流环节
对于生产基地遍布全国、销售网络交错密集的科伦药业,必须想尽办法优化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的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在科伦药业内部由物流监管部管理。分管该部门的冯伟介绍,物流监管部的主要工作为,采集每个企业物流成本的变化情况,结合市场分析原因,同时找出最大化节约物流成本的方法。
科伦药业输液产品到达终端分为一次运输、二次运输两个环节。一次运输由科伦药业承担运费,将产品运到客户指定地点,如仓库。二次运输则由经销商负责从仓库运送到医院和下属县城。为节省成本,科伦药业的运输主要通过外部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一般来讲,产品运输到目的地,有多种选择,科伦药业则从成本竞争的角度建议客户采取最佳方式。冯伟举例说明,“火车一次运输量是60吨,但客户不愿意要这么多。为鼓励客户大批量要货,我们不仅承担运费,还提供一定的仓储补贴费。同时考虑到经销商的二次运费,公司也会对产品价格相应调低。”
相反由于市场竞争或者没有仓库,经销商要求少量多次供货,在单位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则会收取超额运费。在科伦药业内部,玻瓶、塑瓶、软袋等不同包装材料的产品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运输成本。“如果车皮可以运800件,对方只要500件,但运费是一样的。我们还通过产品的组合,将空间最大化利用,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在冯伟看来,物流成本的优化是个长期而琐碎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持之以恒。
成本高地3、生产环节
对于科伦药业而言,分部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只是成本中心,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满负荷生产,保证销售供应。
科伦药业是一个典型的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这是充分竞争行业的一大特点。因此科伦药业每年都会根据生产企业现有产能和新增产品制定销售目标。然后得出每个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销售的月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以及资金安排。
冯伟表示,根据采购、水电气、人工成本,财务部会做付款资金计划,测算需要多少资金,如果回款不够,是否需要融资等。然后是周计划。周计划更为详细,直接告诉每个生产线生产哪些产品,什么时候生产。采购部也会提前安排库存,通知供应商。整个体系联动要非常灵活,反应迅速,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减少库存和占用资金。
科伦药业内部有一个口号“库存是万恶之源”,因此除了法定需要在库房待检、正常周转必须有一定的库存外,其他产品必须尽快销售出去。
在生产线员工管理方面,科伦更是发挥精益质量管理法精髓。首先,科伦药业核定了不同包装形式输液产品的成本,即水电气加人工。对员工的考核主要从产能、能耗、人均利润贡献水平三方面进行,所有指标考核均与员工的工资挂钩。产量高、能耗少、工资就越高,这种意识一直贯穿到最基层的员工。严格的管理给员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劳动效率最大化。
试水双引擎格局
2011年3月28日,科伦药业决定斥资40亿元在新疆伊犁建立抗生素生产基地,一期产品硫氰酸红霉素预计最先将于2013年实现部分产能,发挥规模优势集中生产几种抗生素中间体,以此来完善抗生素产业链。
之所以选址伊犁,是考虑到当地充足且相对廉价的粮食、煤炭、水等资源供应优势,能够实现全产业链的低成本优势。科伦药业预计新疆项目全部生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8亿元,净利润14.84亿元,
冯伟表示,新疆项目一年要消耗大量粮食、标准煤、水,资源就地转化出的产品近万吨。如果选择其他地方,仅物流成本一项就把原料成本的优势抵消了。充足价廉的资源供应,使科伦赢得了产业链上的初始成本优势。中间环节利用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线,过滤技术、发酵技术、环保措施等方面又拥有了后发优势。销售环节则可利用大输液原有的分销网络体系,最终实现产业链各环节整合的成本优势。
事实上,早在四年前科伦药业就开始筹建新疆项目,欲将之打造成与大输液产业等强格局的第二产业。科伦药业在2007年准备上市募集资金时就曾
有过动议,他们发现,大输液作为中国医药工业五大制剂之一,市场需求量大,销量稳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速的制剂细分行业。但市场容量最多每年消化100多亿瓶,行业规模几乎已触到“天花板”。
尽管科伦药业近年来不断通过产品创新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收入和利润,但终非长久之计。上半年,科伦药业进一步提高软塑化产品在输液产品中的比例,特别是自主创新研发的可立袋输液产品。其中,毛利率较低的玻瓶输液产量同比下降20.23%至4.7亿瓶,而毛利率较高的塑瓶、软袋产品同比增45.71%至0.4亿瓶。
冯伟表示,产品软塑化是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产品毛利率高。但即使促进包装更新升级,提高附加值,市场还是有限。而科伦药业则希望在未来的5~10年肉发展成全球中等发达医药企业。因此公司希望选择抗生素领域与大输液形成双引擎格局。
目前,科伦药业的非大输液产品有粉针、片剂、固体制剂等。由于药粉和输液是配伍使用,可以最大化利用大输液的销售平台和网络优势以及市场的影响力。
快速并购,快速整合
并购从来都是医药行业快速成长的捷径,大输液行业也不例外。
资料显示,科伦药业在2003年到2009年间,先后花费1.5亿元并购了13家公司。兼并收购形成了一张由生产基地和经销商形成的巨大网络,各种产品也通过这个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在这并购的13家公司中,当年盈利在,100万元以上的仅仅两家,其他均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2009年底,这13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已达14.62亿元,占科伦药业总收入的45%。
实践证明,科伦药业在资本市场是个长袖善舞的好手。相比之下,大输液领域的另一龙头――双鹤药业却在过去lO年中屡屡在收购上折戟,后来不得不通过一系列的资产剥离全面瘦身计划才走出漂亮的“U”型反转形态进而重回增长通道。
冯伟表示,并购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后期整合。一般公司买过来的企业要么股东有退出的需求,要么管理落后,要么竞争力弱。因此并购后要做很多工作。包括从决策层到执行层,怎么对待并购企业,文化的融合等。
今年年初,科伦药业用上市募集的部分超募资金收购桂林大华。桂林夫华是一家头孢类抗生素原料药及粉针剂生产企业。科伦药业收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员工的工资涨40%。然后再告诉员工如何进一步提高收入,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当然管理制度也很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不仅仅能提高收入,技术、管理方面也能借助科伦的平台得到迅速提高。”冯伟补充道。
收购后的业务重组、后续管理都必须跟紧节奏。按照过去科伦药业并购重组的惯例,总部一般外派一位主管和一位副总与公司前总经理组成核心领导团队,同时外派生产、设备、质量、后勤、财务这几方面的人组成核心团队。首先,对原先的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是否符合要求,能否胜任相关岗位。如果留下的人大部分是原来的人,科伦药业则会派一个“教导团”去支援,手把手按照科伦药业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行教导。少则果三月多则半年,只有企业的新领导团队达到要求,教导团才能回撤。如果辅导效果好还有奖金,这样达到了快速复制的功能。同时公司还鼓励现有企业培养后备干部,如果推荐的一个总经理级别的干部,经过一年实践检验证明确实能胜任,将对原来的团队进行奖励。不同级别奖励不一样,这叫“人才贡献奖”。
冯伟介绍,去年公司按照这套模式收购了五家企业,目前运行效果良好。
IPO一波三折
2010年6月3日,科伦药业成功登陆深交所,首日收于每股89.64元的高位,募集资金50亿元,超募资金高达30多亿元。
与主业发展得顺风顺水不同的是,科伦药业的IPO之路却一波三折。早在2000年,科伦药业销售收入仅1亿元、利润仅2000万元时就希望申请去香港创业板融资。当时科伦药业财务核算比较薄弱,所以希望引进外部人才进行改制,冯伟就是这个时候加入的科伦药业的。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科伦药业上市的进程因“非典”延迟,并在2005年通过有关部门聆讯。但香港市场交易不活跃,估值很低,科伦药业遂主动放弃了上市。
不久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科伦药业认识了一家美国上市公司,遂希望通过海外渠道进行曲线融资,其形式也就是近年颇为盛行的反向收购上市。上市谈判从2006底开始,2007年着手实际申报,最终双方签订协议后未获有关部门批准。
在经过两轮筹备上市失败后,科伦药业还是决定回归A股市场。2008年3月,科伦药业启动了A股上市计划,开始股权改革,并以每股40元的价格引入新股东新希望和湖南涌金,尽管途中遇到5.12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意外波折,但最终顺利登陆深市中小板。
虽然过去10年的三次IPO仅审计就花了2000万元,但冯伟却认为“很值得”。这一过程中通过多轮高水平的审计和外部机构的咨询建议,使得科伦药业财务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财务团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够励志,够精彩
说来也许难以置信,现已是300亿元市值医药巨头CFO的冯伟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锅炉工。可以说,冯伟的CFO职场生涯绝对是同行申难得一见的精彩励志故事。
1988年高考落榜的冯伟去一家国企烧了接近三年锅炉。在单调枯燥的工作期间冯伟报考电大学习审计和会计,1992年通过竞聘赢得了担任出纳的机会,自此职业道路进入了另一个发展轨道。1992年前后正是旧会计制度向新会计制度转换的一个过程,冯伟在电大学到的审计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并迅速成为业务骨干。之后公司开始改制准备上市,但由于外资化妆品企业加入国内竞争,这家公司的利润日益下滑,最终与上市失之交臂。
一个偶然的机会,冯伟作为外援帮助科伦药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意外发现这家民营企业的综合管理基础非常到位。
“当时为了盘点,我站在纸箱上面点数。马上就有人来指着我把我骂了一顿,说纸箱不让踩。基层员工都能不管不顾你的职位和权力,对工作这么有责任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冯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那次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