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特征

时间:2023-09-07 17:39:46

导语:在茶艺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茶艺的特征

第1篇

一、采茶戏的发展

采茶戏指的是与采茶活动相关的戏曲种类。我国茶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因此采茶戏也是从我国长江以南的赣、鄂、湘、闽、粤、桂等地区兴起的。而由于不同地方的语言文化差异性,采茶戏根据地域又分为粤北(广东)、阳新(湖北)、黄梅(湖北)等许多细目。值得一提的是,采茶戏脱胎于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四句小调“采茶歌”,其曲调婉转清丽,久而久之在融入了舞蹈表演元素之后,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戏曲剧目。采茶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自于生活,是一种集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文化承载媒介。其中,舞蹈和音乐是采茶戏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采茶戏脱胎于传统的“采茶歌”,因此采茶小调也是采茶戏的音乐主体,曲牌一般包括杂曲类、小调类、茶腔类等,而茶腔是其中最为古朴和纯真的组成部分。“茶”腔具有浓郁的田园乡野气息和江南戏曲特色,其乐调高亢、爽朗,同时融合了抒情和甜美元素,能够形象地展现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茶腔的音乐通常都以“茶”为主题,如《摘茶》、《炒茶》、《点茶》、《进宝茶》、《十二月采茶》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十二月采茶》,它是单乐段、双句式结构,在五声音阶中属于羽调,其主题是刻画劳动者在12个月中采茶劳作的情景,体现人们收获的愉悦心情。《十二月采茶》旋律优美、流畅、平稳,曲调通常为二度、三度级进型,乐段末端切分节奏的特色较为明显。

采茶戏音乐中常见的乐器主要有弦、管、击三类。其中,旋律类的乐器有胡琴、扬琴、笛子等;节奏类的乐器有耳、鼓、钹、锣等;打击类的乐器有唢呐、大钹、大锣以及小钹、小锣等。例如,采茶戏中为“茶”腔伴奏的是一种类似二胡的竹制乐器,其学名叫“钩筒”,伴奏过程中采用正反弦的形式,在间奏和过门时以打击乐器作为辅助,是一种典型的采茶戏乐调形式。

采茶戏表演时通常选择民族五声音阶,主体调式为羽调、徽调、宫调,其中又以羽调数量最多。在音调选择时,多以小跳和级进的旋法,旨在突出其旋律的优美、平和。音型选择方面,主要以八分音为主,搭配十六分音,以增加旋律的平稳、和谐特征。尤其是切分音的采用,可以有效打破规律的整体律动,既活泼又平稳。这样的设计效果能够通过音乐这一表现形式,将和谐精神与愉悦情感融合为一体,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三、采茶戏的舞蹈特征

(一)采茶戏舞蹈的基本特点。采茶戏是劳动人民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戏剧形式,因此其舞蹈动作也多数都来自于采茶的动作。据统计,目前采茶戏中的舞蹈基本动作有五六百种之多,并且仍然在创新和发展。不同的舞蹈动作所表达的信息是不同的,其动作类型主要可分为装饰动作、生活动作、情态动作、造型动作以及特技动作等,各动作类型都尽可能地要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例如,装饰动作主要起装饰作用,表演的要点在于连贯得体、富有美感,并且能给观众以良好的视觉享受;情态动作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及情绪的流露,表演时主张动作细腻温婉且富有情韵;特技动作具有很高的难度,对于表演者的技巧和功底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表演特技动作时,表演者一定要灵活多样,丰富采茶舞蹈的表现形式。

(二)采茶戏舞蹈的舞蹈形态。舞蹈的形态主要包括舞蹈服装、舞姿以及舞步三方面内容。虽然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和采茶舞蹈风格不同,但采茶舞蹈都和当地的民俗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很大程度上是从民俗舞蹈演化形成的。因此,研究某地方的采茶戏舞蹈时,首先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这些元素多在舞蹈道具、舞蹈舞姿、舞蹈步法以及舞蹈服装等方面体现出来。以著名的江西赣南采茶戏舞蹈为例,该地区的采茶戏舞蹈便融入了当地的民族器乐与戏曲元素,在舞蹈姿态和步法方面,在传统民俗舞蹈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2篇

关键词: 英汉句子 特征 差异 原因

1.引言

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表达一定的语意,包含说话人对陈述事件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人们对于句子特征的认识随着语言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有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之分,语言组织规则的差别使不同的语言在句子层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即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特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从中西学者对句子的诸多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为语法型,汉语句子为语义型。换言之,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在汉语中,衡量一串词语是否能组成句子,要看这串词语能否表述出相对完整的意思。英语重形式,句法结构严谨,所以表意就十分精确,而汉语重意义,句法结构松散,所以表意比较模糊。

2.思维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文化又是语言的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

语言面貌的迥异,因此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从文化上找到解释。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同时,语言与思维又是分不开的。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脊梁,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造就了不同语言的句结构模式。汉语与英语成句特征的差异反映了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西语言结构基础上的差异是由中西语言的编码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徐通锵,1997)。西方思维方式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心理。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辞、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构建,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外扩展的层次结构。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没有词类的严格区别,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汉语中“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往往让对话人意会,而不用连词。……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该从‘语象的结构’上着眼。说得浅些,就是体会中国人的心理”(王力,2000)。

同时,汉语的句子的铺排延展的过程是由已知语义生成未知语义,逐步交代,以二元互补的两个项为一组,层层叠加,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由于这种思维注重事物内涵间的横向联系和比类而不受事物外延上种、属制约,因而语言表述上多表现为言语非逻辑化。例如:“他来了,我走。”(陈安定,1998)这句话可以有四种理解:

如果他来,我就走。――If he comes, I will go.

既然他来,我可以走了。――Since he comes, I will go.

当他来时,我就走。――When he comes, I will go.

因为他来,所以我走。――As he has come, I must go now.

该例体现了汉民族心理偏重“体悟”和“意气”的倾向。汉语中非逻辑化表述方式之一体现在被描述事理之间虽具有很强的内在事理,但言语表达上却缺少显露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即缺乏西方意义上的严密形式逻辑(张思洁,2001)。

3.哲学的原因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西方哲学传统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物我合一,主客观统一,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强调整体观。古希腊哲人的

“人为万物尺度”正好与我国的哲学思想“万物与我为一”相对,是物我分明、主客体对立的。

3.1整体观与个体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旨在对事物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这种整体观经历史的积淀、凝练和升华,使汉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呈现出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携领,以纲统领全局的综合性思维优势。

西方哲学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一般中的个体”之中。他们考察事物时,习惯于把考察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分离出来。

3.2在英汉句子中的体现

英语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都必须主谓两分,这种结构要求是与西方“人为万物尺度”、强调主客体对立、物我分明的哲学认识密切相关的。而汉民族“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主客观统一的认识反映在语言心理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有些自然现象,如下雨、刮风、下雪等,人都可以自己感受到,就融为一体,在汉语句子中就不可能也不必要出现主语,如:“下雨了”,“正刮着风呢”。但是在英语句子中就必须加个主语“it”才可以,至于这个“it”代表谁,谁也说不清楚。Quik认为在“It rained steadily all day.”这个句子中,“it”作为主语放在主位上,而如果因此说“it”代表“正在讨论的事” 就太荒谬了(Quirk,1972)。

汉语整体控制平面铺陈,英语主谓两分,主从层次结构分明。申小龙(2000)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申小龙,2000)汉语语句在行文上看似飘逸不定如行云流水而无定法可依,然而以“意”观之,汉语在句法观上则遵循着以意气为主、文辞为辅、意尽为界的文质一统理念,实为无规之法。以此反观语言,就是在理解和分析汉语语句时,要从意界整体上体察汉语小句的涵义与功用,利用综合思维进行整合,领悟语段整体意境的境界。

4.结语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多元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特点。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

在哲学上,西方传统注重个体思维,强调整体与个体的对立,重视主客分治。中国传统注重物我合一、主客一体。所以英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并且主谓两分,而汉语句子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重要的是整体意义控制铺排流程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第3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差异 特征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从横向来讲,县域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经济各方面综合的发展概况;从纵向来讲,县域经济则是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及增长潜力。研究县域经济,能够更好的把握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格局与进展,进而为中长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合理、可靠依据。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特征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演变差异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主要表现为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核心及凝滞的都市边缘、乡村工共存;在新兴的经济发展地区,核心――边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我国中、东、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南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突出,尤其表现在东西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目前,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明显多于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而这些较高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体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的地区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差异明显。

从地方层面而言,各个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内部发展差异表现明显。如江苏省县域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次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位于苏北地区。表现出县域经济集聚性特点。总之,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发展尚未形成多层次、网络化格局,县域经济间实力高低错落分布,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总体上而言,县域经济仍呈“增长极”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局部空间演变差异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演变差异,主要是指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省际、省内性差异。其中省内差异是构成全国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全国整体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调控是巨大的。因而,全国各城市带有着地理空间边缘联系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县域经济表现出地理空间的集聚现象;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低水平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却明显增强,形成相对固定的县域经济聚集区域;发达地区经济极化现象明显,极化作用在整个县域经济作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够形成带动于辐射性作用;整体而言,县域经济差异在明显缩小,区域间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削减。

二、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

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由区域经济绝对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相对增长速度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参考人均GDP相对发展率与人均GDP平均增长率,得出全国现有经济增长水平下,县域经济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仍然有明显差异,最高县域经济增长值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值之比为两位数;通过对最高县域经济增长体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体之间的研究可以发现,拥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则为基础薄弱的地区;各县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地区大致处于核心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展为经济次级增长极。

三、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定位城市功能

结合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以突出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城市功能做出合理性定位。各县级单位要在遵循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经济发展规模与状况、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做出相应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以更好的实现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及优化开发区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合理定位城市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使各个区域承担不同的发展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县域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城市发展力度,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建设目标;以信息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要继续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做强、做大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支柱性产业,借助于区位优势,加强城市的开发力度;对于有着特色资源的城市,可以着力开发其特色资源,招商引资,走生态产业链的经济发展道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城市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县域经济呈现空间与时间的发展差异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发展速度不均衡、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而必须加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女子;百米;技术演进;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5-0097-03

运动成绩的提高伴随着的都是技术的革新。第30届奥运会女子100米决赛中出现了整体性的高水平,女子100米决赛中,第8名运动员11.01秒,第7名11.00秒,其余6名全部跑进11.00秒,平均成绩达到了10.879秒。为了探索百米世界运动员动作结构的内在变化,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长期徘徊在世界一流水平之外的我国短跑运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步长与步频为研究重点,对第29、30届奥运会女子100米决赛运动员成绩提高的技术发展的内部成因进行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2.2分析

2.2.1女子100米整体水平提高的差异化特征

3结论

3.1女子100米决赛运动员在第30届奥运会上步频与步长的同时增加,与第1名步频增加,步长降低的技术模式不同,反映出当今百米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差异化特征。

3.2第30届女子100米决赛名次与指数的关系表明,表明女子短跑运动员要取得好的成绩,应适当加大步长指数和缩小步频指数,身材矮小的尖子运动员尤应注重发展步长。

3.3依据当今选材标准,女子100米卫冕冠军弗雷泽并不适宜从事短跑运动。不可否认,跑速与身体形态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弗雷泽是当今世界上女子百米跑得最快的人。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书本教条办事,“运动天才”将可能被扼杀。现代短跑运动员身高的差异化特征揭示了选材理论的缺陷,用统一的身高模式来要求不同种族、年龄、身体训练水平、肌肉类型、神经类型、技术风格的运动员是不合时宜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健词:超贫磁铁矿资源 特征 利用现状 建议

近年来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内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一些过去没有作为铁矿资源的含铁岩石被开采利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部分含铁岩石mFe平均品位一般在5%左右,低于圈定工业矿体的边界品位8%,有用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因此被称为超贫磁铁矿资源(简称“超贫磁铁矿”)。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地区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类型、特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勘查开发建议。

1. 价格上涨对铁矿资源的影响

矿山的开采品位下降,一些原来不具经济意义的已查明铁矿资源变得可以开采利用中国现行的勘查规范规定,圈定磁铁矿矿体、钒钛磁铁矿矿体及菱铁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均为mFe 20%,而圈定赤铁矿矿体、褐铁矿矿体和镜铁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均为mFe 25%。2002年以前铁精矿售价250~300元/吨,开采的铁矿石原矿品位在28%左右才可以保本。但是,在当前的市场价格条件下,开采mFe为品位20%~28%的铁矿石也可以盈利。鞍山-本溪地区的铁矿床中有大量品位在20%至25%之间的铁矿石,有用矿物以磁铁矿为主,选矿工艺简单,如果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可以利用。

一些过去不认为是铁矿的含铁岩石成了可以开发利用的超贫磁铁矿资源,按照勘查规范,mFe低于20%的含铁岩石没有被圈定为矿体,也没有进行过勘查工作。近年来随着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高位运行,有的低于原边界品位的超贫磁铁矿资源也被开采用于生产铁精粉,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呼和浩特市地区的超贫磁铁矿资源开采利用的平均品位为mFe 5%左右。

2. 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呼和浩特市地区目前开采利用的超贫磁铁矿资源主要有兴和岩群中二辉麻粒岩、二辉斜长麻粒岩。研究区二辉麻粒岩属兴和岩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乌兰不浪基性岩墙,前者多数薄层状与斜长麻粒岩、长英质麻粒岩呈不规则韵律产出,或是夹层产于斜长麻粒岩和长英质麻粒岩之中。岩石变形强烈,片麻状构造十分发育,多数为暗色矿物定向排列而成,并形成十分复杂的层内剪切褶皱。后者呈岩墙沿兴和岩群片麻理北西向分布[1]。

矿物粒度相对较粗,为灰绿色、灰黑色、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共生矿物组合为紫苏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也可以出现少量的黑云母和石英,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等,一般的暗色矿物总量大于40%,石英小于5%。其中二辉麻粒岩含磁铁矿品位在mFe 5% ~12%。为超贫磁铁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磁铁矿SiO2 30%~42%、CaO 10% ~23%、MgO 8%~12%、V2O5 0.12%~0.14%、TiO2 0.9%~2.3%、S 0.017%~1.15%、P 0.04%~1.15%、TFe 12%~20%、mFe 5%~12%。S,P含量较低,不伴生可被综合利用的其它有益元素。

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母岩规模一般较大,矿床规模亦较大,长度为8-10公里,矿体宽为3-4.5公里,矿石体重取3t/m3计算,估算的超贫磁铁矿资源量约为5-8亿吨[2]。由于该岩石地表风化比较强烈,风化深度一般在50m左右,岩体强烈风化后呈砂状,用挖掘机可直接挖掘装车,加之磁铁矿颗粒粗,易于磁选。对这种超贫磁铁矿进行了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开发利用是可行的,并制订了边界品位(mFe)5%的工业指标。

大部分为角闪岩相,部分达到麻粒岩相,磁铁矿颗粒较粗,易于磁选。如果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可以采用边界品位mFe 5%指标圈定超贫磁铁矿。

3. 超贫磁铁矿选矿方法及技术指标

超贫磁铁矿资源全部采用磁法选矿。基性―超基性岩型超贫磁铁矿资源,磁铁矿一般结晶粒度较细,其磨矿粒度达-200目的一般在70%~80%之间,铁精矿品位可选至TFe 65%,磁性铁选矿回收率可达80%以上。含铁变质岩型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磁铁矿一般结晶粒度较大,磨矿粒度达-200目的一般在60%~70%之间,铁精矿品位可达TFe 65%以上,磁性铁选矿回收率可达85%以上。

选矿工艺流程为:原矿破碎磨矿磁选。铁选厂采用两段碎矿、两段磨矿的生产工艺,头段破碎采用500×750锷式破碎机,二段破碎采用G100型诺德伯格圆锥破碎机,头段磨矿采用一台3245球磨机和4台2376球磨机,二段磨矿均采用2145球磨机,选矿采用干式磁选机、电磁聚机、陶瓷过滤机等先进设备。其选出的精矿品位均可达TFe 65%左右。

不同成因类型、不同的磁性铁含量、不同的开采技术条件、不同选矿生产的外部环境,其吨铁精矿生产成本有着较大的差别。超贫磁铁矿的吨铁精粉生产成本在1999年为100多元;目前正规生产的超贫磁铁矿山吨精矿生产成本在185~340元之间。在当前铁矿采选企业执行的税种、税率的条件下,在超贫磁铁矿经过采选加工转变成商品的过程中,会发生资源税、增值税和其他常规的税费。资源税按2元/吨原矿计算,选矿比按1∶8~1∶10计算,吨精矿资源税为20元;增值税率铁矿采选业执行增值部分的13%,按铁精粉销售价格500元/吨计算,吨精矿增值税为21~40元;其他税费按增值税的5%计算,吨精矿为1~2元。计算吨精矿的销售成本为246~382元,在当前铁矿产品的市场价格条件下,超贫磁铁矿的采选加工业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3]。

4. 问题与建议

4.1存在问题

超贫磁铁矿资源量底数不清,勘查程度低:

超贫磁铁矿资源是近年来开发利用的新的铁资源类型,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勘查评价工作,资源底数不清。近年来虽然在开采过程中进行了部分勘查评价工作,但由于整体上属于无序群采,勘查程度低。以勘查程度最高的集宁地区为例,虽然有几个大中型二辉麻粒岩的铁矿资源情况已基本查明,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未进行正规勘查评价。勘查严重滞后于开发。大多数矿区资源底数不清,直接影响开发规划的制定及铁选厂的合理布局,影响铁选厂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确定[4]。

缺乏统一规划:

尾矿库管理粗放采选企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大矿小开,重复建设较为突出,争抢资源现象较为严重。一些矿山忽视尾矿库安全,尾矿库在沟里,选矿厂在沟口,极不安全;同时,存在尾矿排放和环境污染、尾矿库建设不达标、尾矿乱排乱放和尾矿库压矿等问题。

4.2建议

快速开展超贫磁铁矿资源的勘查工作建议对全区超贫磁铁矿资源进行系统、快速的勘查与评价,尽快摸清这类铁矿资源的家底,重点是其类型、分布、资源储量及可利用性,为尽快开发利用这类资源打下基础。

对超贫磁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根据超贫磁铁矿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对采矿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做好矿山规划、安全生产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开采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建议对尾矿进行覆土造田和覆土绿化工作。

大力开采超贫磁铁矿资源:超贫磁铁矿资源含铁量低,只有在当前的铁高价位条件下才具有开采价值,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这类铁矿资源将毫无价值。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开采超贫磁铁矿资源,既使得这类铁矿资源得利用,又可缓解当前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据当前铁矿石的价格水平,建议调整铁矿的工业指标,加强矿资源的开发监管,鼓励矿山贫富兼采,开采和综合用超贫磁铁矿资源;鼓励矿山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

参考文献:

[1] 卢良兆,徐学纯,董永胜.中朝克拉通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的三种主要样式及其地质动力[J].高校地质学报,1998,Vol.4(1).

[2] 李厚民,谢承祥,肖克炎等.沉积变质铁矿超低品位矿石量估算尝试[C]//陈毓川等主编,矿床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新机与新挑战――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2006:736-738.

第6篇

关键词:个体特征;策略;外语教学改革

一、语言习得个体差异性特征理论研究和启示

关于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外语习得影响的理论与两方面研究关系紧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成为出色的学习者的因素(Rubin,1975;Lightbown and Spada,1999)。对成为出色学习者的因素,特别是对其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和教学改革模式的确立更有借鉴意义。

1 语言习得最佳年龄阶段。学习者年龄因素始终是外语教育者制定外语教学策略时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学习年龄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二语习得方面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乔姆斯基(1965)的“语言习得机制”(LAD)理论及其发展,特别是Lcnnebcrg(1967)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PH)构成了支持这种观点的基础。

2 成为好的学习者的因素。影响外语学习者成功与否的因素主要涉及几个方面:学习能力、性格、学习动力、学习风格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者策略。

学习者策略往往与一个人的学习风格、性格、习惯甚至文化背景之间相互关联。学习者策略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来归类。Cohen and Domyei(2000)等学者将二语习得学习者策略划分为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应用策略两大类。前者指语言学习者在提高其学习和理解目标语言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后者指为有效地使用所学语言而采取的技巧。

语言学习策略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研究者开始对一些“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语言学习者成绩优秀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客观优势(例如天赋高)和主观优势(例如学习动力是),还在于他们主动的、有创意的学习策略。在对成功学习者的原因分析和探索中,研究人员历来看重对学习者有效学习策略研究,并强调教授学习策略在二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案例调查分析

案例主要调查和分析什么因素对外语学习者影响大、更有研究价值。受调查者是笔者所在的外语学院年龄在35岁至50岁之间的50名外语教师。之所以选他们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学习外语(特别是开始练习听说时)起步时间较晚,但都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典范,他们的二语习得经历在我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笔者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较了解。

调查目标包括四点:(1)概括对学生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的个性因素。(2)分析学生的年龄因素。(3)从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分析中提炼要点探讨学习策略对外语学习进步所起的作用。(4)从调查中总结要点指导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启示意义

1 影响外语学习的负面及正面因素。笔者发现被调查者中85%的人认为一些性格特点(例如内向)对于学习外语并不是一种优势:而其另一些性格特点(例如敢于冒险)则是有利因素。95%的人认为自己过去所采用的分析式学习方式在学习效果上比不上现在所采用的分析和整体关注综合的学习方式。50名教师都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外语学习动机,这显然对取得成功是有利的因素。95%的被调查者是从18岁以后开始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的,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归功于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于学习策略的合理运用。

2 年龄和学习策略因素的影响。案例研究似乎不很支持CPH理论。按照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多数被调查者开始学习的年龄并不是其二语习得的有利时期,但是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年龄上的缺陷。50名教师都是初中开始起步学习外语(最早的几个人13岁开始),其中95%从18岁上大学以后才开始接触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但多年之后还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被调查者大部分(90%)30至45岁才开始重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且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这不足以否认二语习得中关键年龄阶段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情况对于那些教授成人学外语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成年人在二语习得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否认二语习得过程中关键性年龄阶段的重要性,否认的是对于那些在关键年龄阶段这一假说方面走极端的观点(例如“过了一定年龄之后,你的英语水平就停滞不前了”)。案例还有力证明了“学习者的某些个人特点和学习环境可以共同作用,足以弥补年龄上的劣势”(Bfown,2000:60)。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设计是有一定启示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问题,是否考虑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先培养哪些能力更合适?

95%的案例研究对象是18岁才开始接受英语听说方面的训练,他们上大学一年级时意识到自己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薄弱。在老师的引导和建议下,他们采用了积极的学习策略: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例如,采访中有人说自己曾不会区分|∫|和|s|两个音,经常受到嘲笑,在老师的建议下,自己每天都练习相关的英语绕口令,有意地在同学们面前练习,而且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演讲比赛,后来不仅发音标准了,英语口语能力迅速提高。他们的进步表明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3 调查分析的启示。外语教育应重视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但如果策略得当,训练外语能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在外语教学中,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就应强调外语听说以及书面交流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学生甚至许多外语老教师都在外语语法上比较擅长,在实际交流能力上比较欠缺。这或许是由于早期英语教育过分强调语法知识,忽略了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外语学习者使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二语习得的成绩,一名优秀的外语学习者懂得使用一系列不同的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明确可见的学习策略,而这些学习策略能弥补学习者自身的一些不足。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这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和树立学生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和策略方法。这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四、当前大学英语教改策略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在尝试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分班分层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策略。这种模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外语教学应重视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特征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理念。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所接触的学习材料处于其可理解的范围内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学习才会是有成效的。因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级分班教授外语的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

第7篇

关键词 沈山高速公路;大雾;气候特征;海陆差异

中图分类号 P4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22-02

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1-2],是由近地面空中悬游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的可见集合体,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使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 km以内的称为雾[3]。雾可缩短司机的可视距离,从而严重危害交通安全,致使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频有发生。因此,雾对高速公路安全的威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高速公路雾的发生特征、预测预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田 华等[4]对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雾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京津塘公路沿线雾大多在凌晨到日出前后生成,在日出后消失,并且雾持续时间随时间变化呈指数递减。张 飒等[5]分析了济青高速公路沿线雾的气候特征,并提出了开展高速公路大雾服务的构想。李 盾等[6]通过分析武汉地区雾的发生特征,估算出雾对武汉地区交通安全造成的损失。

位于辽宁地区的沈山高速公路是国家公路主骨架北京至沈阳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沿途雾的气候变化特征明显,并且沿海段与内陆段划分均匀。本文通过分析1981―2012年31年沈山高速公路沿线沿海和内陆的6个代表站的雾资料,归纳出该高速公路海陆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沿海与内陆雾的差异,为雾的服务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依据,从而降低雾对沈山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造成的风险。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辽宁省气候资料中心提供的1981―2012年31年盘锦、葫芦岛、绥中3个沿海站,及沈阳、辽中、台安3个内陆站的雾日及雾发生时间、结束时间,进而对沿海段与内陆段的雾日数分别做年平均、季节平均以及月平均处理。

1.2 统计方法

雾日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即当日20:00至次日20:00,24 h内任意时段出现雾记为1个雾日。雾持续时间统计以1个雾日内雾从开始至结束的持续时间为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陆雾日数年变化特征

如图1所示,从31年间沈山高速公路沿海段与内陆段城市平均雾日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一方面,海陆平均雾日数呈极缓慢的波动上升趋势,并且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沿海段雾日数平均为15.3 d,比内陆段的13.2 d多2.1 d;沿海段雾日数在20 d以上的年份有1990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4年,而内陆段只有2006年1年;沿海段雾日数极大值为23.3 d,比内陆段的21.3 d多2.0 d,极小值为9.3 d,比内陆段的8.7 d多0.6 d。

2.2 海陆雾日数季节变化特征

如图2所示,海陆雾日数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内陆雾日的季节差异较沿海更为明显。内陆雾主要集中在秋季、冬季,该季节占全年雾日的60.90%;沿海雾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该季节雾日占全年雾日的56.68%。

2.3 海陆雾日数月变化特征

辽宁省的雾各月都可以形成,但沿海和内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7]。如图3所示,根据31年海陆平均雾日的月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海陆雾日1―5月基本呈减少趋势,从6月开始快速增多,沿海段雾日在7月达到极大值1.68 d,8―12月再次波动减少;而内陆段雾日在8月达到极大值1.64 d,9月减少,10月再次增加到1.58 d,然后逐月递减。

2.4 海陆雾的日变化特征

沈山高速公路雾的日变化特征明显,统计31年间内陆城市沈阳与沿海城市盘锦2个代表站雾开始时间的分布规律(图4a),发现海陆雾开始的时间主要集中出现于一天中的3:00―9:00,其中6:00左右为雾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段,沈阳频率为0.41,盘锦为0.39;12:00―18:00沈阳、盘锦两站鲜有雾开始形成。3:00―12:00沈阳形成雾的频率大于盘锦,18:00―12:00沈阳形成雾的频率小于盘锦。

图4b为31年间沈阳、盘锦雾结束时间的分布频率曲线,可以看出,2个代表站雾结束时间主要集中于6:00―12:00,其中雾结束于9:00前后的频率最高,沈阳为0.49,盘锦为0.46;15:00―18:00之间两站鲜有雾消散。

统计2个代表站雾持续时间(图4c)发现雾持续时间基本维持在0~15 h之内,其中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1~5 h之内,频率均在0.1以上。沈阳雾持续4 h的频率最大,为0.18,锦州雾持续2 h的频率最大,为0.19。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别统计了沈山高速公路沿海段盘锦、葫芦岛、绥中与内陆段沈阳、辽中、台安共6个代表站1981―2012年31年雾日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特征,以及沈阳、锦州雾的日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

(1)从年变化特征来看,沈山高速公路海陆平均雾日数呈极缓慢的波动上升趋势,并且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一致性,而沿海段雾日总体多于内陆段,雾日数在20 d以上的年份出现的频率大于内陆段,雾日数的极值均高于内陆段。

(2)从季节变化特征来看,海陆雾季节变化明显,而内陆段雾日的季节性差异较沿海更为明显;沿海段雾日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内陆段雾日主要集中在秋季、冬季。

(3)从月变化特征来看,5月是沿海段与内陆段雾形成的低谷期;沿海段雾的高发期在7月,而内陆段在8月。

(4)从日变化特征来看,沿海段和内陆段雾多形成于凌晨至日出前后的时段,消散于日出之后,而凌晨至中午前后内陆段雾较沿海段更易形成雾,傍晚至夜间则相反;持续时间大多维持在1~5 h范围内,而内陆雾持续4 h的频率最大,沿海雾持续2 h的频率最大。

(5)鉴于公路雾很强的局地性特征[8],本文研究的沈山高速公路沿海段与内陆段雾气候变化特征的异同对于该高速公路雾的检测、预报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数据依据,但是在未来交通气象服务中需要从雾的产生机制着手,结合沈山高速公路沿线特有的地理、环境、生活特点进行雾的研究。做好高速公路沿线局地的雾的预报并能准确预报雾的产生时间和消散时间,将成为交通气象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4 参考文献

[1] 林建,杨贵名,毛冬艳.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2):171-181.

[2] 孙丹,朱彬,杜吴鹏.我国大陆地区浓雾发生频数的时空分布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8,24(5):497-501.

[3]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 田华,王亚伟.京津塘高速公路雾气候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2008,34(1):66-71.

[5] 张飒,冯建设.济青高速公路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J].气象,2005,31(2):70-73.

[6] 李盾,万蓉.武汉地区雾的特点及其对交通的影响[J].暴雨灾害,2000,19(3):20-22.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情意特征

数学在整个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在数学水平中得到体现。初中数学的学习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开端,将初中数学学习好是为将来在社会中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农村的教育设施落后,对于数学的空间思维抽象能力得不到开发,学生问题老师找不到解决方法,农村和城市学生的水平逐渐拉大。因此,必须要求老师了解每位学困生的问题,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推动农村数学教学的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择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的初中同学,将学生在初中生活中的数学成绩做一个整合,挑选出每次数学成绩都在及格线以下的,经过智商测试,智商都没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将学生和老师分开进行调查,用问卷以及座谈会和调查人员走进课堂,了解被调查同学的真实情况等多种方法结合的调查方式。被调查同学的家长也开展交流工作,不同年级的同学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分人调查,最终整合出结果。

二、调查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们发现这群数学成绩较低的同学在数学学习上有许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在数学学习上没有兴趣

通过问卷的形式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困生都在数学这门学科上没有自己的兴趣。座谈会中,专家会发现被调查的学生往往大部分时候都处在焦躁的状态,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劲头。在提到数学学习时,感受不到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他们把数学当做是讨厌的学科。

(二)不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

调查人员在座谈会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学困生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另外,大部分学困生注意力相较于成绩稍好的同学比较不集中,自觉性较差

(三)学习的耐久力差

在问卷调查中问到是否努力学习的问题时,大部分的学困生都选择“没有”,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较短。遇到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没有想钻研的精神。学习方法也常常用走马观花的方法,对于做错一次的数学问题不会主动寻找其原因,常常犯重复错误。

(四)学困生心理自卑

问卷调查表明,在问到自认为成绩差的原因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没有努力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紫的学习能力差,得不到老师的夸奖,恶心循环,学生的自信越来越少,更有同学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自暴自弃,放弃了这门学科的学习。

三、调查结果原因分析

(一)学困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学困生在平常人眼中都会认为是先天智力低下,老师就会直观的否定学生的能力。当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重复错误时得不到良好的反馈,老师也对这些学生没有期许。调查得知,初中数学课堂往往比较乏味,课堂模式较为古板,当学困生在学习难点中的不到透彻的教育,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其他学生,反复如此,数学学习越来越差。

(二)农村老师水平较低

调查显示,农村的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将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知道,这就是教学目的了。他们习惯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的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备等方面,只有少数的辅助设备,学生的数学课堂都是在听,练,考中度过的。通过座谈会,研究人员发现,农村中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思想都很古板,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的不到开发,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大部分老师都会忽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三)学生得不到鼓励

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打不到老师的要求,往往在自卑,苦恼中度过数学学习的课堂,老师在学困生有进步时不能及时鼓励,学困生就更加没有信心,从而自暴自弃,产生极大的消极情绪。逃避数学学习,更有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

(四)学困生家庭学习气氛不浓烈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困生家庭的学习气氛不高,课后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学困生中,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一般与长辈生活,而长辈的观念落后,学生在长辈身上吸收不到知识,缺少父母的关心。

四、解决方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到部分因素都在老师。许多老师的课堂气氛严肃,学生不能在轻松地课堂气氛中学习。调查人员认为,老师应该试图改变教育模式,将先进的教育模式引入数学课堂中,提高老师自身素质的同时,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二)重视学生心理

心理学研究得出,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会形成一个回路,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成绩好坏离不开老师。老师期望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学生希望能够吸收老师所教的内容。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自信,心理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的鼓励,使这些学生能对学习有兴趣有自信。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不光要注意将知识让学生们接受,还要注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多与学生交流,缓和师生关系,学生的数学成绩就会慢慢的提高,学习方法也能慢慢掌握,学习起来就更加轻松。

总结:帮助学困生学习室教师的责任,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气氛中,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来,我们国家的栋梁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美)Barry A.Farber等编,郑刚等译.罗杰斯心理治疗[M].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6.

[2]刘超.初中数学教法与学法探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z2).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审查 逮捕 证据

一、审查逮捕案件证据分析的特点

(一)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不充分、不确实,使证据分析存在局限性

逮捕在整个刑事诉讼中通常起着承上(立案、刑拘)启下(起诉、审判)的作用,但审查逮捕不是必经程序,(可以不经逮捕直接起诉),又处于立案后侦查阶段的初期,因此,审查逮捕阶段的证据往往不充分、不全面,许多案件事实和证据都有待于捕后的侦查阶段去查清和获取,而在捕后的侦查过程中逮捕当时据以认定的证据可能被进一步查证属实也可能因发生变化而被推翻。而且《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明确规定,审查逮捕案件不另行侦查,这表明在审查批捕中,如对报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证据有疑问,除了对关键性证据在有限的期限内进行必要复核外,只能根据报捕当时的证据依照刑诉法60条的规定,作出捕与不捕的决定。基于逮捕阶段证据的这一特性,此时的证据分析往往不能就案件的全貌,综合各类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对案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而仅仅只能局限于侦查部门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自己一贯的办案经验所收集的证明案件事实的初步证据进行审查判断。这就使得证据分析难免存在局限性。

(二)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最低程度保障性,决定了证据分析必须具备完整性

修改后的刑诉法取消了收容审查,不再保留原审查批捕阶段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权,逮捕的证据条件也由原来的“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变更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逮捕条件虽然放宽,但是逮捕时的证据必须具有最低保障性,即必须保证捕后的绝大多数人能够被起诉和判刑,因此对证据的要求必须限制在“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范围内,而“犯罪事实”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了达到犯罪起刑点的事实,“有证据证明”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事实已经查证属实,并排除了矛盾,得出的结论时唯一的,即犯罪嫌疑人同时具备了该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证据分析就是运用刑法理论对证据进行分析论证,排除矛盾、去伪存真,最终得出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过程,因此无论侦查部门报送的证据是否足以证实犯罪嫌疑人实施了达到犯罪起点标准的犯罪行为,在证据分析中都要结合犯罪构成要件一一加以审查分析,当分析中发现某一要件的证据缺失时我们就作出不捕决定,而当全部要件的证据均具备时我们便作出逮捕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证据分析必须具备完整性。

(三)审查逮捕阶段证明标准的一般要求,决定了证据分析具有单一性

由于逮捕是刑事诉讼的一种强制措施而非对案件的终结处理,所以在审查批捕阶段一般不要求对全案事实均查证属实,只要求符合逮捕证明标准。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更是对逮捕标准规定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具体化为: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有查证属实的三个同时具备的条件,并明确犯罪事实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数个犯罪中的一个。鉴于此,为了集中精力审查案件、提高办案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在短短的7天办案期限内,办案人员一般都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对单人或多人实施的多个犯罪中量刑较重、证据较充分的一个犯罪事实加以分析认定,而不会面面俱到对所有犯罪事实进行审查分析。因此逮捕案件证据分析在多罪名、多犯罪事实的案件中体现出明显的单一性。

二、审查逮捕案件证据分析的方法

由于侦查部门报请批捕的案件各不相同,其证据收集的状况、案件性质以及办案人员在审查中对案件最终的处的理意见“捕”或“不捕”均各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案件性质、证据收集程度和处理意见的不同,可以在证据分析中采用不同方法。

(一)对于“绝对批捕”的案件,可采用内容格式化,证据归纳化,分析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分析

“绝对批捕”是对于那些证据收集质量较高,所有证据能够形成一个证据体系,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得出唯一结论,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案件作出的批捕决定。这类案件由于证据比较充分,且其实体内容已不存在较大争议,所要解决的就是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问题,因此在证据分析中应侧重于程序方面,从来源是否可靠、取证方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证据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对于“相对批捕”的案件,可采用内容原文化、突出有罪证据,着重分析证据缺陷和补充侦查可能性的方法来分析

“相对批捕”即有条件批准逮捕,是针对公安机关办理的有严重刑事犯罪重大嫌疑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尚未达到批准逮捕标准,但确实具备补充、完善证据的条件和可能,公安机关愿意并已有补充侦查具体计划和方案的案件,检察机关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并要求公安机关进一步补充侦查的一种措施。对于这类案件的证据分析在注重上述所说的程序审查的同时,更要注重实体内容的审查,首先要通过对现有证据的分析论证明确案件的性质为严重刑事犯罪,其次要着重分析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相关犯罪行为的证据,得出犯罪嫌疑人是行为人或共同行为人的结论,再次要点明目前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哪一构成要件证据存在欠缺,最后对公安机关目前是否已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是否具有进一步收集、补充、完善、证据的可能性和意愿性进行分析说明并作出有条件逮捕的结论。

(三)对于“相对不捕”的案件,可采用性质区别化、证据焦点突出化、分析说理化的方法加以分析

“相对不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罪情节较轻的不批准逮捕,即检察机关对公安报请逮捕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因其犯罪情节较轻,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缓刑,且具备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而对其作出的有条件不批准逮捕。此类案件往往案情简单,证据充分,只是情节较轻无逮捕必要,故对案件犯罪构成方面的分析可参照“绝对批捕”案件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同时对案件的性质、同类案件的判决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在犯罪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其本人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不逮捕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等方面着重予以分析说明,论证对其相对不批准逮捕的可行性。另一种是虽有犯罪嫌疑但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经过补充侦查,在拘留羁押期限内仍不能达到证据要求而作出的有条件不批准逮捕。由于是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因此在分析这类案件时就要突出证据中的矛盾焦点和欠缺之处,如证实犯罪嫌疑人主观罪过的证据有哪些,是否足以否定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证实其实施或参与犯罪的证据之间存在哪些重大疑点和矛盾之处,还有哪些行为没有相关证据的印证;有无证据可以排除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合理怀疑等等,最终得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结论。

(四)对于“绝对不捕”的案件,可采用证据摘录与法律依据相对应,程序审查与实体审查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分析

“绝对不捕”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不符合《刑诉法》60条规定的逮捕条件或者具有《刑诉法》15条等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相对来说《刑诉法》15条所规定的情形及《刑法》第16条、17条、18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大多为程序方面的问题,因此一旦案件中出现这类证据,我们就不必再对其实体方面进行审查分析,只需摘录与此相关的证据并结合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得出不捕结论。而对于不符合逮捕证明条件的案件,由于其缺乏犯罪构成的某一要件,故在证据分析中应着重就构成该犯罪的主客观要件与现有证据一一对应进行分析,若某一要件没有证据证实时即可得出不捕结论。

三、审查逮捕案件证据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证据分析应注意“两个基本”的要求

“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是我们长期以来与严重刑事犯罪作斗争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司法实践中的宝贵财富。根据逮捕的性质和条件,审查逮捕阶段的“基本事实”是指构成起点犯罪的事实即起点犯罪构成的四要件,“基本证据”是指对以上构成起点犯罪的基本事实起决定性证明作用的证据。鉴于审查逮捕阶段“两个基本”主要是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因此我们在证据分析时对于自首、立功、数额大小、情节轻重、危害程度等属于量刑情节方面的事实和证据,除了与犯罪起刑点有关的以外一般均无需赘述,而对于数罪和多次犯罪的案件事实和证据,则应当以查清的基本事实予以认定,只要基本证据已经能够证实构成犯罪的基本事实,即便其他证据存在一些非原则性的矛盾,我们也不必舍本求末,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过多的纠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避免对分析结论产生误导。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