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茶艺的特征

时间:2023-09-07 17:39:46

导语:在茶艺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茶艺的特征

第1篇

一、采茶戏的发展

采茶戏指的是与采茶活动相关的戏曲种类。我国茶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因此采茶戏也是从我国长江以南的赣、鄂、湘、闽、粤、桂等地区兴起的。而由于不同地方的语言文化差异性,采茶戏根据地域又分为粤北(广东)、阳新(湖北)、黄梅(湖北)等许多细目。值得一提的是,采茶戏脱胎于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四句小调“采茶歌”,其曲调婉转清丽,久而久之在融入了舞蹈表演元素之后,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戏曲剧目。采茶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自于生活,是一种集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文化承载媒介。其中,舞蹈和音乐是采茶戏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采茶戏脱胎于传统的“采茶歌”,因此采茶小调也是采茶戏的音乐主体,曲牌一般包括杂曲类、小调类、茶腔类等,而茶腔是其中最为古朴和纯真的组成部分。“茶”腔具有浓郁的田园乡野气息和江南戏曲特色,其乐调高亢、爽朗,同时融合了抒情和甜美元素,能够形象地展现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茶腔的音乐通常都以“茶”为主题,如《摘茶》、《炒茶》、《点茶》、《进宝茶》、《十二月采茶》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十二月采茶》,它是单乐段、双句式结构,在五声音阶中属于羽调,其主题是刻画劳动者在12个月中采茶劳作的情景,体现人们收获的愉悦心情。《十二月采茶》旋律优美、流畅、平稳,曲调通常为二度、三度级进型,乐段末端切分节奏的特色较为明显。

采茶戏音乐中常见的乐器主要有弦、管、击三类。其中,旋律类的乐器有胡琴、扬琴、笛子等;节奏类的乐器有耳、鼓、钹、锣等;打击类的乐器有唢呐、大钹、大锣以及小钹、小锣等。例如,采茶戏中为“茶”腔伴奏的是一种类似二胡的竹制乐器,其学名叫“钩筒”,伴奏过程中采用正反弦的形式,在间奏和过门时以打击乐器作为辅助,是一种典型的采茶戏乐调形式。

采茶戏表演时通常选择民族五声音阶,主体调式为羽调、徽调、宫调,其中又以羽调数量最多。在音调选择时,多以小跳和级进的旋法,旨在突出其旋律的优美、平和。音型选择方面,主要以八分音为主,搭配十六分音,以增加旋律的平稳、和谐特征。尤其是切分音的采用,可以有效打破规律的整体律动,既活泼又平稳。这样的设计效果能够通过音乐这一表现形式,将和谐精神与愉悦情感融合为一体,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三、采茶戏的舞蹈特征

(一)采茶戏舞蹈的基本特点。采茶戏是劳动人民在茶叶采摘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戏剧形式,因此其舞蹈动作也多数都来自于采茶的动作。据统计,目前采茶戏中的舞蹈基本动作有五六百种之多,并且仍然在创新和发展。不同的舞蹈动作所表达的信息是不同的,其动作类型主要可分为装饰动作、生活动作、情态动作、造型动作以及特技动作等,各动作类型都尽可能地要求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例如,装饰动作主要起装饰作用,表演的要点在于连贯得体、富有美感,并且能给观众以良好的视觉享受;情态动作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及情绪的流露,表演时主张动作细腻温婉且富有情韵;特技动作具有很高的难度,对于表演者的技巧和功底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表演特技动作时,表演者一定要灵活多样,丰富采茶舞蹈的表现形式。

(二)采茶戏舞蹈的舞蹈形态。舞蹈的形态主要包括舞蹈服装、舞姿以及舞步三方面内容。虽然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和采茶舞蹈风格不同,但采茶舞蹈都和当地的民俗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很大程度上是从民俗舞蹈演化形成的。因此,研究某地方的采茶戏舞蹈时,首先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这些元素多在舞蹈道具、舞蹈舞姿、舞蹈步法以及舞蹈服装等方面体现出来。以著名的江西赣南采茶戏舞蹈为例,该地区的采茶戏舞蹈便融入了当地的民族器乐与戏曲元素,在舞蹈姿态和步法方面,在传统民俗舞蹈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2篇

关键词: 英汉句子 特征 差异 原因

1.引言

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表达一定的语意,包含说话人对陈述事件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人们对于句子特征的认识随着语言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有语法型语言与语义型语言之分,语言组织规则的差别使不同的语言在句子层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即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特征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从中西学者对句子的诸多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为语法型,汉语句子为语义型。换言之,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在汉语中,衡量一串词语是否能组成句子,要看这串词语能否表述出相对完整的意思。英语重形式,句法结构严谨,所以表意就十分精确,而汉语重意义,句法结构松散,所以表意比较模糊。

2.思维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同时,文化又是语言的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

语言面貌的迥异,因此两种语言的不同可以从文化上找到解释。环境、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同时,语言与思维又是分不开的。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脊梁,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造就了不同语言的句结构模式。汉语与英语成句特征的差异反映了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西语言结构基础上的差异是由中西语言的编码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徐通锵,1997)。西方思维方式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心理。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辞、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构建,形成一种由中心向外扩展的层次结构。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没有词类的严格区别,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汉语中“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往往让对话人意会,而不用连词。……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该从‘语象的结构’上着眼。说得浅些,就是体会中国人的心理”(王力,2000)。

同时,汉语的句子的铺排延展的过程是由已知语义生成未知语义,逐步交代,以二元互补的两个项为一组,层层叠加,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由于这种思维注重事物内涵间的横向联系和比类而不受事物外延上种、属制约,因而语言表述上多表现为言语非逻辑化。例如:“他来了,我走。”(陈安定,1998)这句话可以有四种理解:

如果他来,我就走。――If he comes, I will go.

既然他来,我可以走了。――Since he comes, I will go.

当他来时,我就走。――When he comes, I will go.

因为他来,所以我走。――As he has come, I must go now.

该例体现了汉民族心理偏重“体悟”和“意气”的倾向。汉语中非逻辑化表述方式之一体现在被描述事理之间虽具有很强的内在事理,但言语表达上却缺少显露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即缺乏西方意义上的严密形式逻辑(张思洁,2001)。

3.哲学的原因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西方哲学传统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物我合一,主客观统一,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不存在于一体之中,强调整体观。古希腊哲人的

“人为万物尺度”正好与我国的哲学思想“万物与我为一”相对,是物我分明、主客体对立的。

3.1整体观与个体观

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旨在对事物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这种整体观经历史的积淀、凝练和升华,使汉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呈现出长于整合、善于提纲携领,以纲统领全局的综合性思维优势。

西方哲学注重个体思维,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斯早就提出整体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之中才能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一般中的个体”之中。他们考察事物时,习惯于把考察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分离出来。

3.2在英汉句子中的体现

英语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都必须主谓两分,这种结构要求是与西方“人为万物尺度”、强调主客体对立、物我分明的哲学认识密切相关的。而汉民族“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主客观统一的认识反映在语言心理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有些自然现象,如下雨、刮风、下雪等,人都可以自己感受到,就融为一体,在汉语句子中就不可能也不必要出现主语,如:“下雨了”,“正刮着风呢”。但是在英语句子中就必须加个主语“it”才可以,至于这个“it”代表谁,谁也说不清楚。Quik认为在“It rained steadily all day.”这个句子中,“it”作为主语放在主位上,而如果因此说“it”代表“正在讨论的事” 就太荒谬了(Quirk,1972)。

汉语整体控制平面铺陈,英语主谓两分,主从层次结构分明。申小龙(2000)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申小龙,2000)汉语语句在行文上看似飘逸不定如行云流水而无定法可依,然而以“意”观之,汉语在句法观上则遵循着以意气为主、文辞为辅、意尽为界的文质一统理念,实为无规之法。以此反观语言,就是在理解和分析汉语语句时,要从意界整体上体察汉语小句的涵义与功用,利用综合思维进行整合,领悟语段整体意境的境界。

4.结语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制约,强调由一到多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焦点视;而中国则注重多元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其思维方式呈散点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造就了英汉语言相应的“焦点视”和“散点视”造句特点。汉语句子则没有主谓结构限制,句子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层层铺排延展,直到语义或意象完结,呈现出散点透视特点。

在哲学上,西方传统注重个体思维,强调整体与个体的对立,重视主客分治。中国传统注重物我合一、主客一体。所以英语句子一般都必须有主语并且主谓两分,而汉语句子并不把主语看成必需成分,重要的是整体意义控制铺排流程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第3篇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关 键 词】灰色文献/白色文献/黑色文献/文献信息

“灰色文献”即英文"Grey Literature"的意译。控制论、模糊论将文献划分为黑色文献、白色文献和灰色文献三种类型。“灰色文献”是相对于“白色文献”和“黑色文献”而言的,是西方文献信息界用来规范、界定具有“灰色”共同特征的文献类群,这里的“灰色”已不是灰色的本意,而是指获得渠道不同于正常出版物,情报界通常把公开出版的标准出版物称为“白色文献”,将具有密级性质的、非公开出版发行和交流的文献称之为“黑色文献”,而至于“灰色文献”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半公开的、非正式出版物。因此“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文献类型,有人称之为“非常规文献(non-convention literature)”、“非正式出版文献(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总之这种特殊的文献类型正已其独特的信息价值和实用价值来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瞩目,因此充分地揭示灰色文献的显性及隐性特征,使其地位与其他文献类型并驾齐驱,是当前图书馆界、科技情报界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

灰色文献(Grey literature)既指未经出版和法定权威机构公开发表的内部文献。首先此类文献交流范围只限本系统或机构内部,不能公开向社会发行和传播,因此属内部文献。其次除少数文献外多数文献的价值未经社会认可或法定机构认定,表现为潜在的价值形式,因而属于灰色文献范畴。基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物形式、如文物和物证等。二是个人形式,如手稿、私人信件、日记、以及电话记录等。三是组织或机构形式,如备忘录、技术档案、实验记录、会议文集和产品资料等。四是政府机构形式,政府文件和具有法律效力的专利文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全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等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报告等。五是内部出版形式,如未公开的学位论文和科技报告,以及互联网上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性的在线信息等。文献结构等级的划分、灰色文献、一次文献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等,笔者均已在其它文章中详述,对灰色文献的表性特征情报界也进行了充分的揭示,现就灰色文献的前沿性、时效性、动态性等信息形态的隐性特征,及初始预备性、规范性、权威性等信息质量的差异性特征作一分析。

1 灰色文献信息形态的隐性特征

灰色文献是反映当前经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诸多领域中最新科研成果或最新动态的情报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源,它往往通过正常的发售途径难以获得,具有出版灵活,刊期不规律,印刷数量小且非正式渠道发行,流通面窄而内容丰富等表性特征,即已知信息。而潜在的隐性特征,即大量的未知信息和非未知信息却更显其价值。

1.1 前沿性特征

灰色文献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属性,所反映的是科学技术领域内最前沿的信息,如科技动态、科技报告、市场调研、研究咨询等。科技动态的内容多数是该学科中最新的研究进展、新成果、新动态及前沿状况。尤其是国家级科技报告则更是各学科技术领域中前沿性的探索,如中国国家科委的“科学技术报告研究成果报告”;美国政府的AD报告,PB报告,NASA报告和DOE报告;英国UKAEA报告和ARC报告,法国的CEA以及德国的DVR报告等,均属当代该学科领域内最尖端性的信息。据统计,科研人员对科技报告的需求量,约占全部文献需求量的10%-20%,特别是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如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的科研人员需求量则更高。因而信息内容的前沿性是灰色文献最为重要的特征。

1.2 时效性特征

在现有的文献类型等级结构中,灰色文献比其他文献传播信息速度更为快捷,时效性更强。就标准文献而言,其时间性很强,它将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地弃旧更新。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每5年重新审订一次所有标准,个别情况下可以提前修订,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这对于了解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情况和科学技术水平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就期刊发行周期而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双月刊、季刊、年度报告等形式。一般情况,科技期刊发表成果的周期较长,不仅如此,编辑部三级审稿的时间周期也需数月,如果再包括编排印刷等程序所需的时间则更长,况且有30%的内部报告由于密级限制等原因而不能公开发表。灰色文献则不同,它能高速而快捷地将信息传播于有关科研人员或行业内。具体表现为:一是最新的科研成果或最新的发明创造,对本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首次报道率多出现于灰色文献中,如科技报告、会议资料等。二是为征求意见的预印本,其传递的范围比较窄,专业性较强,多数在本领域内交流,但其形式更为方便,速度更为快捷。由此可见灰色文献的时效性是现有文献结构诸层次中难以比拟的特征。转贴于

1.3 动态性特征

灰色文献可不受出版规律的限制,对于周期较长的科研开发项目可以分阶段的传播或发行,以增强信息的新动态,如科研报告(除终结性报告外),还有初步报告、进展报告、中间报告、分题报告、都可以分阶段反映或。三是灰色文献中的会议文献,如专业会议,地区会议或基层会议,政务信息及调查报告等,可随时报导,使之及时了解本专业或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掌握最新的时态和动向。因而可以说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由于灰色文献的信息内容新、情报价值高、传递速度快,而加快了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过程,对科研与技术开发具有其他文献层次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学研究重要的信息源,它的信息含量也是其它文献无法比拟的,所以灰色文献这些显性及隐性的信息价值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2 灰色文献信息质量的差异性特征

灰色文献作为特殊的文献层次,包括具体信息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出版形式的复杂性,出版规格的不规则性、发行途径的非统一性,同时也表现在内容及信息的质量和科技含金量上的差异性,有的是比较成熟的、有的则是正在探索中的,而且这种差异性往往具有递进性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4篇

插画艺术的构思来源于灵感灵感——头脑风暴:成功的概念产生于许多构思和想法,从这里开始把所有想到的和项目有关的词语罗列出来,然后赋予他们图像。灵感来自大家都会接触的东西,像卡通、漫画、玩具、赏心悦目的包装。灵感的绘制与“迹”密不可分,不同的材质表现着不同的肌理和质感,不同的肌理表现不同的力度和效果,不同的效果赋予了插画的不同的风格趣味。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插画的概念以及应用远远不能从传统的意义上去加以理解,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插画利用各种工具进行创作,传统工具以及数字共组的两大结合,大大丰富了插画艺术元素的痕迹,再加上数码技术以及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是的现代插画呈现出多样性、多风格、多手法并且个性鲜明的发展趋势。

插画艺术元素中的“象”

“象”即插画艺术元素中的形象与构造,现代商业插画中的色彩与使用,插画的构造与对比、光度与色调、形状和比例、写实与抽象、拟人与夸张、平衡、重叠以及点线面的使用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元素中“象”的重要构成。一方面,“象”作为一种艺术元素中的语言化的表现手段,主要以视觉形象作用于人的视觉获得的效应来实现插画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它的主要职能在于运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抓住人们的视线,激发兴趣与欲望,让目标受众融于一种特定的感情氛围之中,从而发挥插画的传达作用。因此,对现代插画中“象”的良好的把握,既是张扬其艺术元素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的诉求力量,也是形成现代插画艺术性格的重要元素,它能美化版面,增强编码的吸引力,也提高了插画艺术元素的审美情趣。便于受众对插画所描绘的形象进行辨别并使人产生深刻的记忆。

现代插画艺术元素中的表达情感——"X"

创作和表达都是建立在迹象技巧基础之上的。有了"迹”和“象”的表达,那么包含于艺术元素中的“X”——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超乎迹象之外的因素和表达内涵就不言而喻了。现代插画艺术注重表达个性表达与情感诉求,它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观念、哲学思考以及心理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批判性的继承了传统的美学思想,追求新奇强烈的视觉效果。插画的精美不仅仅指形式上,还包括有格调、精神等内在品质。明确插画的内涵情感是插图设计的第一步和重要前提,是表达中心思想或诉求理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表达的基本概念,是艺术诉求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插画的格调与价值。表达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或形象激起他人在思想感情的认同。一幅商品推销广告插画,它的创意新颖就能激发起受众的兴趣。设计师将自身的情感植入作品之中,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来,让受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其内含就产生了。越是艺术性强的插画,情感的表达就越强烈,人们审视作品时被色彩、线条、韵律、意境深深地打动,人们审视作品时被色彩、线条、韵律、意境深深地打动,完成了一次审美的体验,得到了审美的享受,哪有不被感动之理。

现代插画的艺术元素的表达离不迹象的考究和审度

创意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创即创作。创造,表明用“迹象“作出前所未有的体态和质地;意即意象,意念、点子。插画的创意是插画师将积累的感性材料、理性认知和创作经验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时所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所有的都有一个服务对象,无论是纯粹的商业插画还是公益海报招贴画、儿童书籍插画,甚至包括艺术家门的自由创作类插画,都必须受到迹象的考究和审度,受到目的性的制约。插画的艺术表达境界应该传递特定的信息,就商品广告而言,广告客户要确定广告商品的定位,是着力宣传商品的款式,还是商品的耐用性,是着力宣传商品的价格优势,还是商品的与众不同的品质。作为设计师而言,需要根据广告客户的要求,清晰的传递某一特定的信息,这才是根本的目的。插画设计中,如果内容注重产品“实”的特征,如外形、色彩等,那么产品的的“迹”性的处理成分可以重些,如果注重插画“虚”的特征,如气味、感受等,则象的夸张尺度可以放宽一点,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不能片面的去追求“迹”的真实性,导致插花艺术元素情趣的丧失,亦不能一味的注重“象”艺术处理,那样可能造成虚假。恰到好处的对迹的处理,是其突出明确主题,让人一目了然,易于把握,不论采用何种痕迹媒介,何种象的表现手法,都应此作为首要的实际准则。

结束语

第5篇

关健词:超贫磁铁矿资源 特征 利用现状 建议

近年来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内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一些过去没有作为铁矿资源的含铁岩石被开采利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部分含铁岩石mFe平均品位一般在5%左右,低于圈定工业矿体的边界品位8%,有用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因此被称为超贫磁铁矿资源(简称“超贫磁铁矿”)。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地区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类型、特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勘查开发建议。

1. 价格上涨对铁矿资源的影响

矿山的开采品位下降,一些原来不具经济意义的已查明铁矿资源变得可以开采利用中国现行的勘查规范规定,圈定磁铁矿矿体、钒钛磁铁矿矿体及菱铁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均为mFe 20%,而圈定赤铁矿矿体、褐铁矿矿体和镜铁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均为mFe 25%。2002年以前铁精矿售价250~300元/吨,开采的铁矿石原矿品位在28%左右才可以保本。但是,在当前的市场价格条件下,开采mFe为品位20%~28%的铁矿石也可以盈利。鞍山-本溪地区的铁矿床中有大量品位在20%至25%之间的铁矿石,有用矿物以磁铁矿为主,选矿工艺简单,如果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可以利用。

一些过去不认为是铁矿的含铁岩石成了可以开发利用的超贫磁铁矿资源,按照勘查规范,mFe低于20%的含铁岩石没有被圈定为矿体,也没有进行过勘查工作。近年来随着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高位运行,有的低于原边界品位的超贫磁铁矿资源也被开采用于生产铁精粉,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呼和浩特市地区的超贫磁铁矿资源开采利用的平均品位为mFe 5%左右。

2. 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呼和浩特市地区目前开采利用的超贫磁铁矿资源主要有兴和岩群中二辉麻粒岩、二辉斜长麻粒岩。研究区二辉麻粒岩属兴和岩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乌兰不浪基性岩墙,前者多数薄层状与斜长麻粒岩、长英质麻粒岩呈不规则韵律产出,或是夹层产于斜长麻粒岩和长英质麻粒岩之中。岩石变形强烈,片麻状构造十分发育,多数为暗色矿物定向排列而成,并形成十分复杂的层内剪切褶皱。后者呈岩墙沿兴和岩群片麻理北西向分布[1]。

矿物粒度相对较粗,为灰绿色、灰黑色、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共生矿物组合为紫苏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也可以出现少量的黑云母和石英,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等,一般的暗色矿物总量大于40%,石英小于5%。其中二辉麻粒岩含磁铁矿品位在mFe 5% ~12%。为超贫磁铁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磁铁矿SiO2 30%~42%、CaO 10% ~23%、MgO 8%~12%、V2O5 0.12%~0.14%、TiO2 0.9%~2.3%、S 0.017%~1.15%、P 0.04%~1.15%、TFe 12%~20%、mFe 5%~12%。S,P含量较低,不伴生可被综合利用的其它有益元素。

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母岩规模一般较大,矿床规模亦较大,长度为8-10公里,矿体宽为3-4.5公里,矿石体重取3t/m3计算,估算的超贫磁铁矿资源量约为5-8亿吨[2]。由于该岩石地表风化比较强烈,风化深度一般在50m左右,岩体强烈风化后呈砂状,用挖掘机可直接挖掘装车,加之磁铁矿颗粒粗,易于磁选。对这种超贫磁铁矿进行了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开发利用是可行的,并制订了边界品位(mFe)5%的工业指标。

大部分为角闪岩相,部分达到麻粒岩相,磁铁矿颗粒较粗,易于磁选。如果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可以采用边界品位mFe 5%指标圈定超贫磁铁矿。

3. 超贫磁铁矿选矿方法及技术指标

超贫磁铁矿资源全部采用磁法选矿。基性―超基性岩型超贫磁铁矿资源,磁铁矿一般结晶粒度较细,其磨矿粒度达-200目的一般在70%~80%之间,铁精矿品位可选至TFe 65%,磁性铁选矿回收率可达80%以上。含铁变质岩型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磁铁矿一般结晶粒度较大,磨矿粒度达-200目的一般在60%~70%之间,铁精矿品位可达TFe 65%以上,磁性铁选矿回收率可达85%以上。

选矿工艺流程为:原矿破碎磨矿磁选。铁选厂采用两段碎矿、两段磨矿的生产工艺,头段破碎采用500×750锷式破碎机,二段破碎采用G100型诺德伯格圆锥破碎机,头段磨矿采用一台3245球磨机和4台2376球磨机,二段磨矿均采用2145球磨机,选矿采用干式磁选机、电磁聚机、陶瓷过滤机等先进设备。其选出的精矿品位均可达TFe 65%左右。

不同成因类型、不同的磁性铁含量、不同的开采技术条件、不同选矿生产的外部环境,其吨铁精矿生产成本有着较大的差别。超贫磁铁矿的吨铁精粉生产成本在1999年为100多元;目前正规生产的超贫磁铁矿山吨精矿生产成本在185~340元之间。在当前铁矿采选企业执行的税种、税率的条件下,在超贫磁铁矿经过采选加工转变成商品的过程中,会发生资源税、增值税和其他常规的税费。资源税按2元/吨原矿计算,选矿比按1∶8~1∶10计算,吨精矿资源税为20元;增值税率铁矿采选业执行增值部分的13%,按铁精粉销售价格500元/吨计算,吨精矿增值税为21~40元;其他税费按增值税的5%计算,吨精矿为1~2元。计算吨精矿的销售成本为246~382元,在当前铁矿产品的市场价格条件下,超贫磁铁矿的采选加工业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3]。

4. 问题与建议

4.1存在问题

超贫磁铁矿资源量底数不清,勘查程度低:

超贫磁铁矿资源是近年来开发利用的新的铁资源类型,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勘查评价工作,资源底数不清。近年来虽然在开采过程中进行了部分勘查评价工作,但由于整体上属于无序群采,勘查程度低。以勘查程度最高的集宁地区为例,虽然有几个大中型二辉麻粒岩的铁矿资源情况已基本查明,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未进行正规勘查评价。勘查严重滞后于开发。大多数矿区资源底数不清,直接影响开发规划的制定及铁选厂的合理布局,影响铁选厂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确定[4]。

缺乏统一规划:

尾矿库管理粗放采选企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大矿小开,重复建设较为突出,争抢资源现象较为严重。一些矿山忽视尾矿库安全,尾矿库在沟里,选矿厂在沟口,极不安全;同时,存在尾矿排放和环境污染、尾矿库建设不达标、尾矿乱排乱放和尾矿库压矿等问题。

4.2建议

快速开展超贫磁铁矿资源的勘查工作建议对全区超贫磁铁矿资源进行系统、快速的勘查与评价,尽快摸清这类铁矿资源的家底,重点是其类型、分布、资源储量及可利用性,为尽快开发利用这类资源打下基础。

对超贫磁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根据超贫磁铁矿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对采矿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做好矿山规划、安全生产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开采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建议对尾矿进行覆土造田和覆土绿化工作。

大力开采超贫磁铁矿资源:超贫磁铁矿资源含铁量低,只有在当前的铁高价位条件下才具有开采价值,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这类铁矿资源将毫无价值。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开采超贫磁铁矿资源,既使得这类铁矿资源得利用,又可缓解当前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据当前铁矿石的价格水平,建议调整铁矿的工业指标,加强矿资源的开发监管,鼓励矿山贫富兼采,开采和综合用超贫磁铁矿资源;鼓励矿山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

参考文献:

[1] 卢良兆,徐学纯,董永胜.中朝克拉通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的三种主要样式及其地质动力[J].高校地质学报,1998,Vol.4(1).

[2] 李厚民,谢承祥,肖克炎等.沉积变质铁矿超低品位矿石量估算尝试[C]//陈毓川等主编,矿床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新机与新挑战――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2006:736-738.

第6篇

关键词:个体特征;策略;外语教学改革

一、语言习得个体差异性特征理论研究和启示

关于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外语习得影响的理论与两方面研究关系紧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成为出色的学习者的因素(Rubin,1975;Lightbown and Spada,1999)。对成为出色学习者的因素,特别是对其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和教学改革模式的确立更有借鉴意义。

1 语言习得最佳年龄阶段。学习者年龄因素始终是外语教育者制定外语教学策略时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学习年龄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上,研究者普遍认为在二语习得方面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乔姆斯基(1965)的“语言习得机制”(LAD)理论及其发展,特别是Lcnnebcrg(1967)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PH)构成了支持这种观点的基础。

2 成为好的学习者的因素。影响外语学习者成功与否的因素主要涉及几个方面:学习能力、性格、学习动力、学习风格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者策略。

学习者策略往往与一个人的学习风格、性格、习惯甚至文化背景之间相互关联。学习者策略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来归类。Cohen and Domyei(2000)等学者将二语习得学习者策略划分为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应用策略两大类。前者指语言学习者在提高其学习和理解目标语言速度和效率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后者指为有效地使用所学语言而采取的技巧。

语言学习策略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研究者开始对一些“优秀的语言学习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语言学习者成绩优秀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客观优势(例如天赋高)和主观优势(例如学习动力是),还在于他们主动的、有创意的学习策略。在对成功学习者的原因分析和探索中,研究人员历来看重对学习者有效学习策略研究,并强调教授学习策略在二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案例调查分析

案例主要调查和分析什么因素对外语学习者影响大、更有研究价值。受调查者是笔者所在的外语学院年龄在35岁至50岁之间的50名外语教师。之所以选他们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学习外语(特别是开始练习听说时)起步时间较晚,但都是外语学习成功的典范,他们的二语习得经历在我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笔者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较了解。

调查目标包括四点:(1)概括对学生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的个性因素。(2)分析学生的年龄因素。(3)从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分析中提炼要点探讨学习策略对外语学习进步所起的作用。(4)从调查中总结要点指导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启示意义

1 影响外语学习的负面及正面因素。笔者发现被调查者中85%的人认为一些性格特点(例如内向)对于学习外语并不是一种优势:而其另一些性格特点(例如敢于冒险)则是有利因素。95%的人认为自己过去所采用的分析式学习方式在学习效果上比不上现在所采用的分析和整体关注综合的学习方式。50名教师都认为自己具有很强的外语学习动机,这显然对取得成功是有利的因素。95%的被调查者是从18岁以后开始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的,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外语听力和口语能力归功于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于学习策略的合理运用。

2 年龄和学习策略因素的影响。案例研究似乎不很支持CPH理论。按照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多数被调查者开始学习的年龄并不是其二语习得的有利时期,但是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年龄上的缺陷。50名教师都是初中开始起步学习外语(最早的几个人13岁开始),其中95%从18岁上大学以后才开始接触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但多年之后还是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被调查者大部分(90%)30至45岁才开始重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而且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这不足以否认二语习得中关键年龄阶段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情况对于那些教授成人学外语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成年人在二语习得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否认二语习得过程中关键性年龄阶段的重要性,否认的是对于那些在关键年龄阶段这一假说方面走极端的观点(例如“过了一定年龄之后,你的英语水平就停滞不前了”)。案例还有力证明了“学习者的某些个人特点和学习环境可以共同作用,足以弥补年龄上的劣势”(Bfown,2000:60)。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设计是有一定启示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问题,是否考虑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先培养哪些能力更合适?

95%的案例研究对象是18岁才开始接受英语听说方面的训练,他们上大学一年级时意识到自己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薄弱。在老师的引导和建议下,他们采用了积极的学习策略: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例如,采访中有人说自己曾不会区分|∫|和|s|两个音,经常受到嘲笑,在老师的建议下,自己每天都练习相关的英语绕口令,有意地在同学们面前练习,而且课上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演讲比赛,后来不仅发音标准了,英语口语能力迅速提高。他们的进步表明掌握学习策略的重要性。

3 调查分析的启示。外语教育应重视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但如果策略得当,训练外语能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在外语教学中,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就应强调外语听说以及书面交流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学生甚至许多外语老教师都在外语语法上比较擅长,在实际交流能力上比较欠缺。这或许是由于早期英语教育过分强调语法知识,忽略了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外语学习者使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二语习得的成绩,一名优秀的外语学习者懂得使用一系列不同的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明确可见的学习策略,而这些学习策略能弥补学习者自身的一些不足。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这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和树立学生自主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和策略方法。这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四、当前大学英语教改策略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都在尝试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分班分层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策略。这种模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外语教学应重视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特征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理念。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原则,只有当语言学习者所接触的学习材料处于其可理解的范围内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学习才会是有成效的。因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分级分班教授外语的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个体的具体需求。

第7篇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objective reality. Firstly, the author tests and evaluate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using the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severe. And then, the author checked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on UPI,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big difference in the year enrolled, the only -child or non -only -child, student leader or not, born in country or town, poverty or not etc. At last, a suggestion that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should pertinently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UPI;特征差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UPI;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32-02

0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学校等教育部门为此绞尽脑汁,而且理论界也纷纷研讨防范与治理对策。戴梅竞等(1995)以医科大学生15年健康档案资料和1~4年级学生198名(男91人,女107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大学学习阶段各年级学生健康的变化规律,对其死亡、疾病、退学、休学、学习疲劳、视力、吸烟等生活习性和人格类型与特征,采用Bech-H、Scl90、EPQ个性问卷和RRT调查技术,评价大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差,心理卫生问题最多,是高等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对象。Allen D. Kanner(1981),周生江等(2009),雒力静等(2009)的研究都表明个体的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很大。大学生特征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其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1学生样本特征描述

本文问卷表是从湖南某高校随机抽选5个班级,然后由班级辅导员老师发放问卷,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学生当场填写,辅导员老师对填表进行了简要的讲解,务必使学生理解。问卷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健康测量表(UPI,共64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问题)。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全部收回,最后确认有效问卷162份,即为研究样本,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样本涵盖了新生与老生、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基于样本特征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执行了样本中大学生的基本状况特征差异在UPI的得分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UPI的得分在性别差异、入学时间差异、独生与非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出生农村/城镇、贫困与非贫困方面不显著;然后,我们进行了具体问题上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某些问题上特征差异是具有显著性的。同时也采用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法),得到的结论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完全一致。

2.1 大学生性别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5)检验了性别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4、23、56等三个问题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多的“关注心悸和脉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焦躁不安”;女生比男生更在乎“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雒力静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海南省本岛籍贯大学生与内地籍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之间整体差异不显著,女生与男生相比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病性5个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人际交往是非多、多愁善感、易紧张、胆小有关与男生考虑问题好偏激、情绪好激动、争强好胜、易激怒有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国内的同类研究基本一致。

2.2 新生与老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3、15、23、53等四个问题上新生与老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得出:老生比新生更容易“拉肚子或便秘”;老生比新生“情绪起伏更大”;老生比新生更加“焦躁不安”;但新生比老生更加“对脏很在乎”。大学新生刚开始还很激动,觉得大学还挺漂亮。可是新鲜劲头一过,就觉得食堂太差,“学习上也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讲课容量很大,很大知识都需要自己自学,而且学习完全靠自觉,很多大学新生难以适应。但大学老生又面临着学业、社交恋爱、毕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老生更易焦躁不安等。

2.3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担任学生干部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13、50、53、54等五个问题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悲观”;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

2.4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5、53等四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食欲不振”;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易“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疼”;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学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都较大,心理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意向。多数农村大学生经济非常紧张,切实感到读书不容易,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又不能为家里分忧,还要让家人负担自己上学的费用而负疚感重,易伴有自卑、多疑、焦虑等倾向。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没什么社会背景,在求职择业上会比城镇大学生更难,对即将走上社会充满恐惧心理。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应该充分关注。

2.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24(容易动怒)、29(缺乏判断)等两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即非贫困生更容易动怒,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与之相类似的是,周生江等人(2009)研究认为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变故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主要压力。

2.6 大学生特征差异在“是否有过轻生念头”问题上的显著性检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项量表的162名大学生测量中,有21人回答“有过轻生念头”,占参加测量学生总数的12.96%,比例较高,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然后我们进行了相应的t值检验,发现了男生与女生、新生与老生在“有过轻生念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贫困生等方面不显著,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大学生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心理上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文化基础差,学业不顺,学习受挫,失恋、爱情受挫是大学生常见的轻生原因。值得高校注意的是,近期许多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轻生。

3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大学生特征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对UPI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特征差异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容易动怒”;但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表明了大学生的特征差异对于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地影响,而且各个特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面与程度有很显然的不同,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①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系统;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差异,进行心理预警及心理辅导工作,认识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劣势,从而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成效;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及时输入相应信息,及时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尽早识别心理健康高危群体,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本文的研究不足首先是限于财经院校,研究样本都来自经济管理类的文科大学生,缺乏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的分析,其次研究样本还不大,这些还有待于将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梅竞,王蓓,刘新军,王沁丹.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04).

第8篇

    关键词:入境旅游;旅游区域差异;时空演变特征;甘肃省

    目前旅游业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以缩小国际差距,而且中国也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1]。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已跻身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97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位居全球第6,旅游外汇收入居全球第8[2]。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区域不平衡已是客观事实。1990-2004年我国东中西地带间入境旅游省际差异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东部地带和中西部地带间差距较大。如2004年东部的广东和北京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达到53. 78亿美元和31. 73亿美元,分别是宁夏入境旅游收入0. 02亿美元的2689倍和1587倍。因此加强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研究,对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确定区域旅游发展重点,促进入境旅游区域协调发展,进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学者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研究表明国际旅游虽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往往还能导致区域差异加剧,主要是由沿海和内陆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和旅游供需分布不均造成[3-5]。国内学者虽然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关注相对较晚,但是已经从多学科角度并采用数学方法推进了入境旅游的研究。目前,国内对入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总体规模、旅游流空间分布、资源赋存和竞争力等方面[6-10];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中对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省级以及地带间的研究居多[1, 7, 11-16],但是对城市间尤其是省内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研究还存在不足[17-19]。同时对西北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的资源赋存、市场竞争态等,对区域差异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文中从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的角度入手,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入境旅游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我国对国际旅游统计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各地区对旅游外汇收入的统计时间较早且统计口径一致,并且旅游外汇收入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以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为核心思路,旅游外汇收入成为我国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入境旅游收入能较好的反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各省市区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了保证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区域间的可比性,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作为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衡量指标。通过查询1999-2008年《甘肃年鉴》获取此次研究所需数据。

    文中选择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20》中甘肃省旅游综合现状将甘肃省分为东部旅游区: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4个市;中部旅游区:白银、兰州、定西、临夏、甘南等5个市(州);西部旅游区: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包括敦煌)、嘉峪关等5个市。

    1. 2 研究方法

通过参考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方法[1, 7, 20],最终确定采用绝对差异(标准差)、相对差异(变异系数)、theil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综合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的旅游区域差异总体特征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绝对差异表示经济总量水平方面的差异,会受物价水平、量纲的影响,因而不同时点之间可比性较差。

    相对差异本身是一个比值,没有量纲,因而不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具有广泛的可比性[21],表示经济总量在综合中所占的比重的差异。文中采用标准差(st)和变异系数(vt)分别测算区域旅游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变化情况。

    st=∑

ni=1(yti-yt)2/n

(1)

vt=st/yt(2)式中:yti表示第t年第i个区域的旅游外汇收入;yt表示第t年省市区的平均旅游外汇收入; n表示区域个数。

    泰尔(theil)t系数最早由thiel和henri于1967年提出,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theil系数t越大,说明区域经济差异越大。theil系数可以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变量)的地区分布,该系数可分解为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两部分[22],总体差异等于地带内差异加上地带间差异,这就是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将甘肃省分为陇东、陇中及陇西三个地带作对比,并对三个地带内部的地级市之间的旅游差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依次分解为:(1)地带内市域间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i: tpi=∑jyijyilnyij/ytnij/ni(3)(2)地带间入境旅游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br: tbr=∑jyiylnyi/yni/n(4)(3)以市域为单元的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总差异程度泰尔指数tp:tp=∑i∑jyiylnyi/yni/n=∑iyiytpi+tbr=twr+tbr(5)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地带j省区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i和ni分别为i地带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y和n分别为全省入境旅游收入和人口数。

    地理集中指数可反映入境游客的城市分布状况, g值越接近100,游客越集中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反之, g值越小,游客越分散[1]。

    g=100× ∑

ni=1(pti/pt)2(6)式中:pti表示第t年第i城市入境旅游人数;pt表示第t年甘肃省总入境旅游人数; n表示区域个数。

    2 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2. 1 甘肃省入境旅游差异总体特征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甘肃省入境旅游差异总体特征作了分析(表1,图1),图1表明各市标准差整体波动大且明显,整体上呈\"m\"形。在2000年与2007年达到标准差峰值,分别为850. 30和671. 81。

    在2000年-2003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在2003年降到低谷,谷值为228. 23。其后转入上升态势,标准差由228. 23增长到2007年峰值850. 30,年均增长率为54. 51%,在2008年却急剧下降到222. 90达到10年间的最低点。标准差的明显波动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不稳定,并且绝对差异的扩大或缩小幅度都较大。

    用变异系数测度的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的相对差异,由图1知变异系数呈现出\"u\"形。从1999年的1. 9555下降到2005年的1. 4408,又从2006年的1. 4919上升到2008年的1. 9462,年均增长率达10.

15%。综上,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1999-2008年间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变异系数均大于1,这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仍极不均衡; 1999-2008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很显著。

    2. 2 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市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演变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研究仅表现其总体差异,而泰尔指数可对总体差异进行分解,即市际差异(总差异)等于地带内差异加上地带间差异,这就是泰尔指数的可加分解性。

    文中通过泰尔指数折线图来表示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动态过程。

    表2、图2显示, 1999-2008年

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市际差异出现了2001年、2004年、2007年三个波峰,2001年甘肃省地带内差异从0. 0279降至0. 0148,而地带间差异却从0.

0012升至0. 0386,与2000年相比地带间的差异扩大了0. 0374大于地带内差异的缩小程度0. 0131,故市际差异的扩大主要由于地带间差异的扩大造成,而地带间差异的扩大主要由于甘肃省旅游局加大了对陇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投资建设,拉大了陇西与陇中、陇东的地带间差异,进而使得市际差异上升至一个峰值。

     2004年是甘肃省旅游业遭受\"非典\"后全面振兴和恢复的关键一年,随着全省旅游的全面复苏,使得各城市特别是热点城市入境旅游得到迅猛复苏,陇中和陇西分别从2003年的0. 0023和0. 0016扩大到0. 0062和0.

0166,加大了三大地带的内部差异,地带间差异略微下降,进而扩大了其市际差异。2007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使得陇中地带间的差异从2006年升至一个峰值。而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市际差异又出现了三个波谷,从整体上看市际差异波动明显,起伏较大,但总体趋势仍趋于下降,从1999年0. 1303下降到2008年0. 0092,下降了92. 94%。地带间与地带内差异除2001年、2007年、2008年是地带间差异高于地带内差异,其余年份均是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故地带内差异总体大于地带间差异,市际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构成。

    2. 3 甘肃省入境旅游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甘肃入境旅游市际差异的贡献率比较1999-2008年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甘肃入境旅游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有以下两个特征(表2和图2)。一是,地带内差异是甘肃省入境旅游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以地带内差异为主,平均占59. 64%,最高是2004年地带内差异占98. 15%。2004年地带内差异达到最大值是由于甘肃省入境旅游逐渐走出\"非典\"阴影,而且以快于人们预期的速度得到全面的复苏,尤其是兰州、酒泉、嘉峪关、甘南等旅游资源丰富和旅游热点地区恢复较快。地带内差异虽然波动明显,但是贡献率总体趋势则是下降。地带间差异贡献率相对较小,平均占40. 36%,最高是2007年地带间差异占93. 29%,最低是2004年1. 85%,地带间差异贡献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悬殊。二是地带间差异贡献整体波动较明显。地带间差异贡献率由1999年的39%降到2000年的4. 2%,降到低谷;在2001年上升到72. 3%,达到一个峰值;随后2002年迅速下降并稳定保持到2004年,降到10年间最低谷, 2005年有所上升但在2006年又下降到14. 4%; 2007年上升到另一个峰值,地带间差异贡献率达到93. 29%,而2008年下降到82. 23%。地带间旅游差异波动性频繁,出现了2000年、2004年、2006年的几个波谷。而总体趋势则是下降的,说明地带间的差距在缩小。因此,无论是地带间还是地带内城市间旅游区域差异大体上都呈缩小趋势。

    2. 4 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特征表1显示,甘肃省旅游地理集中度值相对较高,最高可达59. 10,最低为44. 23。说明该省的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几个旅游经济发达城市,而其他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则普遍偏低。但是g值仍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1999年到2004年呈下降趋势, 2004年降到最低点,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缩小,期间2003年出现波动,但起伏不大。而2004年到2008年g值不断上升,在2008年达到10年间最大值,说明在这期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增大。

   

通过对比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与全省平均旅游外汇收入的比率,分析得出1999-2008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表3显示,全省各市旅游外汇收入仅有少数几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999年甘肃省各地区旅游外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有兰州、武威两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倍多和5倍多,到2008年兰州虽有下降但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武威降至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平;而酒泉和嘉峪关分别从1999年的0和0. 733倍升至2008年的7倍多和1倍多,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甘南除1999和2008年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其余年份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2007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达到最高水平;而白银、临夏、金昌、张掖等城市的比值虽然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相对于兰州、甘南、酒泉、嘉峪关其旅游经济规模仍然不能相比。酒泉、嘉峪关、兰州三个城市2008年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之多,说明甘肃省入境游客的分布不仅集中,而且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图3显示,1999年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很低水平的市州较多,且三个地带均有分布,而达到极高水平的只有兰州和武威两个市,过度性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市较少;图4显示, 2008年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极高水平的市为三个,其中旅游资源丰富的酒泉和嘉峪关在政府投入和宣传力度加大之后,达到了极高水平;武威降至较高水平,甘南经过2000-2007年的极高水平发展后在2008年又降至较高水平,张掖发展至较低水平。10年间比率一直低于16%的市有白银、定西、庆阳、陇南、金昌五个市,说明甘肃省旅游经济规模处于很低水平的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旅游区。综上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仍然较大,且差异变化不稳定,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高低梯度跨度大,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很低的地区较集中,省内旅游经济发展缺乏过渡性。但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已逐渐体现出其发展优势,即级别较高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以及现代科技文化资源。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从时间动态演变和空间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分析,认为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且城市之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有明显的缩小趋势,市际差异下降了92. 94%,甘肃省入境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但城市间旅游经济的缩小趋势波动明显,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很显著,入境旅游的发展仍极不均衡,旅游经济差异高低梯度跨度大,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1999-2004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缩小,地理集中指数从53. 54降至44. 23,降至10年间最低点, 2004-2008年空间旅游差异程度不断增大,地理集中指数从44. 23升至59. 10,达到最大值,甘肃省入境旅游空间差异较大,进而导致甘肃省有入境旅游接待优势的地区长期以来几乎对甘肃省入境旅游有\"集中垄断\"的趋势,从而使甘肃省的入境旅游呈现出明显的\"收敛聚集\"型空间分布模式,因此真正缩小省内城市旅游经济之间的差距还需要长期的过程。并且甘肃省入境旅游分布的人文资源导向性明显,甘肃省入境旅游主要的目的地为酒泉、嘉峪关、甘南、兰州,根据四个地区的入境旅游优势来看,酒泉、嘉峪关有级别较高的历史文物古迹;甘南有神秘奇特的藏文化风情;兰州有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依此甘肃省的入境旅游多属于传统人文旅游,而区位和经济驱动型旅游次之,受观光、购物、娱乐等旅游资源的导向型旅游不十分明显。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反映了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格局。

    3. 2 建议

为了全面提高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效益水平,缩小区域差异,提高甘肃省旅游业整体水平,应当确立政府主导战略,强化政府对旅游的主导和调控职能,充分发挥甘肃省旅游资源潜在优势,加强区域联合与协作,整合资源,根据甘肃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打造\"三个中心\",即兰州、敦煌和天水;做好\"两个精品\",即潜力丝绸之路精华游、中华龙文化-始祖文化寻根游;开发\"四个产品\",即长城文化游、黄河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民族文化游。根据甘肃省特有的民俗特色,开发甘肃民族风情游,即甘南:香巴拉-梦境之旅;临夏:伊斯兰民族风情游-圣洁之旅;肃南:祁连晴雪,裕固花乡-欢乐之旅;肃北:透明梦柯,雪域蒙古-豪迈之旅;阿克塞:哈萨克风情旅游-塞上风情之旅。根据甘肃省独特的地质条件,开发冰川探险游、江河湖泊漂流游、沙漠戈壁游、古绿洲生态变迁游等。

    加大旅游促销投入,通过多种促销渠道相结合,重点突出、差异营销等策略,并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领导者及从业者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从而树立良好的甘肃旅游形象。不断完善省内及其与外省间交通网络,尽快改变阻碍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提高甘肃省旅游的可达性。

    参考文献

[1]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 2006, 61(12): 1271-1280.

[2]马耀峰,李天顺,等.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 bryden jm. tourism and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commonwealthcaribbean[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73.

[4] kadte. tourism passport to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79.

[5] tosun c, timothyd j, ozturky. tourism growth, nationaldevelopment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turkey[j]. 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3, 11(2): 133-161.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审查 逮捕 证据

一、审查逮捕案件证据分析的特点

(一)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不充分、不确实,使证据分析存在局限性

逮捕在整个刑事诉讼中通常起着承上(立案、刑拘)启下(起诉、审判)的作用,但审查逮捕不是必经程序,(可以不经逮捕直接起诉),又处于立案后侦查阶段的初期,因此,审查逮捕阶段的证据往往不充分、不全面,许多案件事实和证据都有待于捕后的侦查阶段去查清和获取,而在捕后的侦查过程中逮捕当时据以认定的证据可能被进一步查证属实也可能因发生变化而被推翻。而且《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明确规定,审查逮捕案件不另行侦查,这表明在审查批捕中,如对报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证据有疑问,除了对关键性证据在有限的期限内进行必要复核外,只能根据报捕当时的证据依照刑诉法60条的规定,作出捕与不捕的决定。基于逮捕阶段证据的这一特性,此时的证据分析往往不能就案件的全貌,综合各类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对案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而仅仅只能局限于侦查部门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自己一贯的办案经验所收集的证明案件事实的初步证据进行审查判断。这就使得证据分析难免存在局限性。

(二)审查逮捕阶段证据的最低程度保障性,决定了证据分析必须具备完整性

修改后的刑诉法取消了收容审查,不再保留原审查批捕阶段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权,逮捕的证据条件也由原来的“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变更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逮捕条件虽然放宽,但是逮捕时的证据必须具有最低保障性,即必须保证捕后的绝大多数人能够被起诉和判刑,因此对证据的要求必须限制在“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范围内,而“犯罪事实”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了达到犯罪起刑点的事实,“有证据证明”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事实已经查证属实,并排除了矛盾,得出的结论时唯一的,即犯罪嫌疑人同时具备了该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证据分析就是运用刑法理论对证据进行分析论证,排除矛盾、去伪存真,最终得出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过程,因此无论侦查部门报送的证据是否足以证实犯罪嫌疑人实施了达到犯罪起点标准的犯罪行为,在证据分析中都要结合犯罪构成要件一一加以审查分析,当分析中发现某一要件的证据缺失时我们就作出不捕决定,而当全部要件的证据均具备时我们便作出逮捕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证据分析必须具备完整性。

(三)审查逮捕阶段证明标准的一般要求,决定了证据分析具有单一性

由于逮捕是刑事诉讼的一种强制措施而非对案件的终结处理,所以在审查批捕阶段一般不要求对全案事实均查证属实,只要求符合逮捕证明标准。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更是对逮捕标准规定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具体化为: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所实施的,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有查证属实的三个同时具备的条件,并明确犯罪事实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数个犯罪中的一个。鉴于此,为了集中精力审查案件、提高办案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在短短的7天办案期限内,办案人员一般都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对单人或多人实施的多个犯罪中量刑较重、证据较充分的一个犯罪事实加以分析认定,而不会面面俱到对所有犯罪事实进行审查分析。因此逮捕案件证据分析在多罪名、多犯罪事实的案件中体现出明显的单一性。

二、审查逮捕案件证据分析的方法

由于侦查部门报请批捕的案件各不相同,其证据收集的状况、案件性质以及办案人员在审查中对案件最终的处的理意见“捕”或“不捕”均各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案件性质、证据收集程度和处理意见的不同,可以在证据分析中采用不同方法。

(一)对于“绝对批捕”的案件,可采用内容格式化,证据归纳化,分析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分析

“绝对批捕”是对于那些证据收集质量较高,所有证据能够形成一个证据体系,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得出唯一结论,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案件作出的批捕决定。这类案件由于证据比较充分,且其实体内容已不存在较大争议,所要解决的就是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问题,因此在证据分析中应侧重于程序方面,从来源是否可靠、取证方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证据形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对于“相对批捕”的案件,可采用内容原文化、突出有罪证据,着重分析证据缺陷和补充侦查可能性的方法来分析

“相对批捕”即有条件批准逮捕,是针对公安机关办理的有严重刑事犯罪重大嫌疑的犯罪嫌疑人,认为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尚未达到批准逮捕标准,但确实具备补充、完善证据的条件和可能,公安机关愿意并已有补充侦查具体计划和方案的案件,检察机关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并要求公安机关进一步补充侦查的一种措施。对于这类案件的证据分析在注重上述所说的程序审查的同时,更要注重实体内容的审查,首先要通过对现有证据的分析论证明确案件的性质为严重刑事犯罪,其次要着重分析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相关犯罪行为的证据,得出犯罪嫌疑人是行为人或共同行为人的结论,再次要点明目前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哪一构成要件证据存在欠缺,最后对公安机关目前是否已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是否具有进一步收集、补充、完善、证据的可能性和意愿性进行分析说明并作出有条件逮捕的结论。

(三)对于“相对不捕”的案件,可采用性质区别化、证据焦点突出化、分析说理化的方法加以分析

“相对不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犯罪情节较轻的不批准逮捕,即检察机关对公安报请逮捕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因其犯罪情节较轻,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缓刑,且具备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而对其作出的有条件不批准逮捕。此类案件往往案情简单,证据充分,只是情节较轻无逮捕必要,故对案件犯罪构成方面的分析可参照“绝对批捕”案件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同时对案件的性质、同类案件的判决情况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在犯罪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其本人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不逮捕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等方面着重予以分析说明,论证对其相对不批准逮捕的可行性。另一种是虽有犯罪嫌疑但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经过补充侦查,在拘留羁押期限内仍不能达到证据要求而作出的有条件不批准逮捕。由于是证据不足不批准逮捕,因此在分析这类案件时就要突出证据中的矛盾焦点和欠缺之处,如证实犯罪嫌疑人主观罪过的证据有哪些,是否足以否定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证实其实施或参与犯罪的证据之间存在哪些重大疑点和矛盾之处,还有哪些行为没有相关证据的印证;有无证据可以排除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合理怀疑等等,最终得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结论。

(四)对于“绝对不捕”的案件,可采用证据摘录与法律依据相对应,程序审查与实体审查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分析

“绝对不捕”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不符合《刑诉法》60条规定的逮捕条件或者具有《刑诉法》15条等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的不批准逮捕决定。相对来说《刑诉法》15条所规定的情形及《刑法》第16条、17条、18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问题大多为程序方面的问题,因此一旦案件中出现这类证据,我们就不必再对其实体方面进行审查分析,只需摘录与此相关的证据并结合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得出不捕结论。而对于不符合逮捕证明条件的案件,由于其缺乏犯罪构成的某一要件,故在证据分析中应着重就构成该犯罪的主客观要件与现有证据一一对应进行分析,若某一要件没有证据证实时即可得出不捕结论。

三、审查逮捕案件证据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证据分析应注意“两个基本”的要求

“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是我们长期以来与严重刑事犯罪作斗争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司法实践中的宝贵财富。根据逮捕的性质和条件,审查逮捕阶段的“基本事实”是指构成起点犯罪的事实即起点犯罪构成的四要件,“基本证据”是指对以上构成起点犯罪的基本事实起决定性证明作用的证据。鉴于审查逮捕阶段“两个基本”主要是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因此我们在证据分析时对于自首、立功、数额大小、情节轻重、危害程度等属于量刑情节方面的事实和证据,除了与犯罪起刑点有关的以外一般均无需赘述,而对于数罪和多次犯罪的案件事实和证据,则应当以查清的基本事实予以认定,只要基本证据已经能够证实构成犯罪的基本事实,即便其他证据存在一些非原则性的矛盾,我们也不必舍本求末,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过多的纠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避免对分析结论产生误导。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