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39:51
导语:在资金价值的含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企业理财;风险分析
1.资金时间价值含义。资金作为流通中的价值体现,主要通过周转来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务需要的价值,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不同时期所反映的价值量的差额,指出货币在时间因素的作用下具有增值性的规律,是决定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对现代公司理财起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在货币金额等值的情况下,不考虑风险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今天收到的资金一定比一年后收到的资金价值大。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
2.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值,二是终值。现值是指未来某时点的货币折算到现在的价值,终值是指现在时点的货币在未来某时点的价值。货币时间价值通常在没有风险,没有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计算得出,是相对数,主要用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表示。他是企业的最低利润率,也是企业资金的最低成本率,主要把货币的资金通过计算。折算到同一时点,进行企业资金的价值比较。
用复利计算现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现值=终值*(1+i)-n
用复利计算终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终值=现值*(1+i)n
二、在资金时间价值下的企业风险分析
1.投资收益不确定性。资金决策者对投资收益的未来估计作为预期收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际投资收益有可能偏离预期投资收益,即有可能高于或者低于投资收益。当实际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投资收益,甚至为负数时,而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率预期很高,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便形成了资金风险损失。
2.投资活动具有周期性与时滞性。在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投资决策者没有预先考虑到在实施周期中资金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便会引起巨大的投资风险。如人民币在国际上大幅度增值,而国内通货膨胀很高的情况下,将直接影响进出口企业的经营。对国外消费者来说,其进日成本增加,有可能直接减少对该产品的进口。对国内进出口企业来说,经营成本增加,营业额反而减少,引起企业经营的恶化,甚至破产。另外投资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例如当企业已经察觉到投资风险时,资金已经投资不可逆转,这也形成了投资风险。
3.投资活动的投资测不准性。资金投资风险不仅表现在对预期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上,还表现在对该投资项目所欲投资量预测不准,即投资项目所需试剂投资远远超过预期资金投资量。这会引起两种错误的投资预期,一方面。对资金投资过低估计,夸大投资的预期效益。势必会误导资金决策者在项目上的错误决策;另一方面。对资金量预估较低,引起项目上资金短缺。严重的可能导致项目延期或者中止,这又会引起各种费用和成本的增加,造成恶性连锁反应。
三、资金时间价值在现代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
1.在企业投资活动中的应用。企业投资活动中,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影响,这包括资金量大小,资金投入时间长短,资金投资收益等问题,这就需要运用科学价值评判方法来确定。引入时间因素。在考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对项目可行性做出评价,如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动态投资回收期等。财务净现值的原理是:假设年末资金预期收益可以完全实现,那么把初始投入金额看成是按照一定利率借入的。当净现值为正数时,说明该项目有利可图,在偿还借款本息之后。仍有盈余,当净现值为零时,说明资金可偿还本息,当净现值为负数时。表示资金投资成本高于资金收益额,企业项目亏损。通过这种资金价值评判,可以相对科学的对资金流和资金收入进行分析,对于传统的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直接对资金收益进行叠加而导致过于乐观的评判方法,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2.在企业进行项目的盈亏平衡分析中的应用。企业在进行项目评估时的基本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包括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
①净现值法。净现值,是指特定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净现值NPV=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
如果NPV>0。表明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该项目可以增加股东财富。应予采纳。
如果NPV=0,表明投资报酬率等于资本成本,不改变股东财富,没有必要采纳。
如果NPV
②内含报酬率法。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
内含报酬率的计算,一般情况下需要采用逐步测试法,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年金现值表来确定。
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
如果内含报酬率>资本成本。应予采纳。
如果内含报酬率≤资本成本,应予放弃。
3.开展商品保本保利期管理。商品保本保利期管理是指通过计算,算出商品资金保本周期或天数。确定商品储存的经济时间,将商品资金占用与时间联系起来,当商品储存时间大于保本天数是。则相当于耗尽了资金增值部分,发生亏损。
4.提高结算资金的时间价值。因为不同时点上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故加强结算资金管理,提高结算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非常重要,拖欠资金的行为与延期收回资金的行为在公司结算中损失了时间价值。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将延期收回的资金折算成现值,与拖欠资金进行比较,来判断在资金循环中受到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牛海霞,关于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的探讨,现代商业,2009
[2]刘晓梅,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不少学者对农村征用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规范及对策性探讨(黄祖辉等,2002;汪晖等,2004;陶然,2005),提出了一些规范性建议,但他们提供的政策建议,由于也未能廓清征地过程中的“约束条件”和准确理解行为主体特征,因此没有揭示出征地过程的内在规律和深刻含义。同时现在的研究文献过多借用西方主流范式,陷入了“庸俗化”的困境。比如“最高限价”说,曲福田(2004、2005)认为我国征地过程中政府采取了“最高限价”的价格管制,如果政府只是象外国政府那样为了公共目标而对征地过程进行必要的管制,那么政府用意是好的,它自身并不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然而大量的国家租金的存在表明,这样,“最高限价”说是无的放矢;再来看“边际”对等说,张宏斌等(2001)认为农用地边际收益与建设用地边际收益相等时决定了土地征用量,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农民与非农土地需求者之间并无讨价还价的现实基础,价格机制在这里微不足道,土地征用量是由寻租价值最大化决定的而不是象前面所说的方式决定的,如果用边际分析法表示,就是:征地寻租者为了获取租金价值最大,会将征地数量定在这一点上,在这一点上,增加一单位的征地量带来的边际收益与其边际转移成本相等;最后来看“买方垄断兼卖方垄断”说,钱忠好(2004)、李涛等(2004)认为在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既充当买方垄断又充当卖方垄断,然而标准的买方垄断仅能使用货币准则达成交易,绝不意味着在征地中政府可以低成本动用强制力量对其他交易主体的产权进行限制,卖方垄断也不意味着政府与企业可能合谋,可是在现实征地中,强行拆迁、暴力、上访屡屡发生,这似乎预示着非市场的运作方式,即使是垄断企业也没有“强买强卖”之说,真正的问题是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租金,采用强行手段转移成本,体现出整体性力量。因此必须首先对征地过程中政府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揭示其寻租者性质,征地过程出现各种矛盾与问题,都与其作为寻租者的性质紧密相关。
二、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
按照德姆塞茨(1967)的观点,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导引人们实现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激励,私人产权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然而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价值倍增,却为什么未能出现集体产权向私人产权转化,从而使农民内在化其征地收益呢?是什么力量阻止这种私人产权的实现呢?找出这些差异的原因是揭示问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我国征地过程中在农民与土地需求者之间强行塞入了政府“逐利的楔子”!征地问题的“约束条件”由此变得极为不同:1、征地过程中,强行加入了地方政府的逐利冲动。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这一价值,与企业“联手”攫取属于农民或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价值,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土地的价值越高,则政府逐利收益越多。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特征,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强制力榨取“农业剩余”的回归。尽管《宪法》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广大的农民作为公民实际上被排除在元权利之外。农村居民的意志和权利没有真正得到《宪法》的保障;相反,处在“强势”地位的地方政府,往往打着发展“公共利益的需要”,以低成本征用农民的土地,然后以垄断价格将所征之地出售给开发商,从中获得巨额租金,这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2、地方政府的强制力的租金价值。必须指出,西方契约型政府不存在我国政府的逐利特征,则强制的动因就只剩下公共利益,加上征地制度嵌入整个民主制度和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中,即使强制也不违背公平原则。西方国家的政府为了公共利益,也进行农村征地,但基本采取了市场交易的方式。也就是说,国家在给失地农户进行补偿的时候,基本上是按土地的市场价值来进行购买的,不存在严重的侵蚀农户利益的行为。而在我国征地过程当中,政府并不是按照市场交易的原则进行征地的,而是采取非市场的方式来征地的,在征地过程中体现出的国家强制特征,具有巨大的租金价值,严重侵蚀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因此,从理论上讲,租金的规模大小与这种强制性力量相关,也就是说,强制力越大,则政府转移成本的能力越高,因此租金越多。对政府来说,征地中的租金的均衡数量满足边际原则,但这个边际原则应该是征地的边际收益等于征地的边际转移成本,从而获得租金;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征地的均衡数量是征地的边际收益等于征地的边际成本,这个边际成本就是市场价格,这个价格远高于我国征用土地的边际转移成本从而不存在租金价值(图1)。一句话,强制力是租金的保证。如图所示,横纵坐标分别代表租金的规模R和转移成本C,其中一条45°线表示获得的租金价值与为获得此租金所付出的成本相等,即C=R,也就是说,政府没有转移成本的能力,因此没有租金,这非常类似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形;而在转型中的我国,由于政府拥有强制力量,因此它征地的转移成本曲线不是45°线,而是图示的C=C(R)曲线,这样,为了获得征地的净租金价值最大化,必定取收益减去成本最大的租金规模,即图形中的R*租金,净租金最大为线段AB。可知,如果没强制剥夺农民的收益,就不可能有净租金的存在,所以我们把净租金赋与这种强制力,即强制性权力的经济价值。
三、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分租模型
以上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征地过程当中的地方政府的性质是一个寻租者。为了以获得租金利益,地方政府开始实施其寻租计划,但地方政府要获得这些潜在的租金也不是没有困难和障碍的。转型中的政府已经渐渐失去象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身份,即使担任经济主体的角度,也会面临着流动性约束。在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是国家的钱袋,但现在转型中政府为了获得征地收益而向银行贷款已经变得不可行。再进一步,即便政府具有大量的征地所需要的资金,然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是一种商品,其价值实现必须通过市场来进行,这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市场风险,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要承担大量的风险显然是力所不及的。虽然政府拥有潜在租金的控制权,但政府要最终获得征地租金,必须要克服流动性约束、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理性的政府必须让渡部分租金给投资者或开发商,才能实现自己的租金价值(Jensen和Meckling,1976;Bebchuk,1999);而对于开发商而言,参与征地必须能够获得高于外部机会收益的利润才合算,即存在着“参与约束”。同时,必须指出,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需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控制权,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寻租产权的价值,增加自身的私人化收益,因此如果多征地,多建开发区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既能够增强自身在官员晋升竞争中势力(周黎安,2004),以便获得更大的寻租权力;另一方面能够扩大既定寻租产权的资源控制量,这对于寻租的地方政府官员来说总是有利的。这样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就会进行合作共同谋求征地租金,并就分租问题进行讨价还价谈判,分租的比例将由以上所述的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流动性约束、风险承担能力以及开发商的外部机会收益等来决定,因此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分租模型可表示如图2。理性的政府和开发商决定的征地数量首先使“馅饼”最大,然后通过讨价还价来瓜分这个“馅饼”,无论如何瓜分,将“馅饼”做得最大总是有利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政府与开发商合谋使得租金或利润最大化,首先将农村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然后通过与开发商合作并分租,这使得我们对征地中的政府的性质看得更加清楚。显然,如果没有政府强力,让开发商与农民之间直接形成市场关系,那么政府将不能获得租金,开发商也不能得到超过机会成本的超额利润;而政府强权的存在,使政府和开发商看到了农村征地中的巨大租金或利润,要获得巨大的利益,政府需要征地投入的资金,并面临着市场开发的风险,以及对政府职能偏离的压力,开发商虽然没有强力,但却刚好拥有政府缺乏的资金、风险承担能力以及完全的经济利益主体身份,所以二者当然一拍即合,合作共谋,实现了强权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即马克思当年所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合”,这二者的结合,体现出强大的寻租能力,农村土地征用因此以惊人的速度在城市四周向外扩展,中国的新开发区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征用时,必须从本质上看到二者的结合,否则很难解释中国征地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四、寻租行为的社会后果及其证据
从上面的分析发现,在征地过程中,政府的强权与开发商的资金的结合,体现出强大的寻租能力,我国的征地运动变得越来越像马克思当年所说的“圈地运动”,其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寻租者造成的经济后果,前面已经揭示,下面重点讨论其社会后果。笔者于2006年1月至2月对四川省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德阳市、绵阳市和成都市六市农村征地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获得了大量有关社会后果的证据。1、地方政府租金与农民的征地补偿的巨大差异:不平等的权利。笔者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建[2004]174号文件附件中查到四川省六地区的“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征收标准”,编制出表1。对照此表,笔者发现四川省各地区失地农民补偿标准极低(表2)。在内江和德阳,有心计的村民估算过,政府平均每征一亩地可获“利润”超过20万元,而每亩补偿给农民的青苗费、土地转让费和“农转非”人员安置费总共不到3万元。从这两张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征地出让后所获得的惊人的平均纯收益,这与失地农民所得形成了强烈反差!显然,权利的不平等导致了收益的不平等。2、寻租导致的冲突。由于赔偿过低,各地农民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上访告状、拒不搬迁、阻塞公路、Qe为征地均衡时的征地数量,满足征地边际成本等于征地的边际收益,πe为征地所带来的总租金或利润,为四边形abcd,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分租谈判取决于谈判价格的确定,线段ab为谈判空间,如果政府的谈判耐心越大,则纳什均衡的价格越向下移动,政府获租越多;如果政府的谈判耐心越小,纳什均衡的价格越向上移动,政府获租越小。阻挡施工、围攻政府等行为,四川省因征地拆迁引发的逐年增多,在中所占的比例加大,2001年l—9月,全省因征地拆迁引发132起,占总数的12%;2002年1—9月,征地拆迁引发137起,占总数的15%;2003年1—9月引发181起,占总数的16.3%。但政府为了获得最大化租金,政府有积极性通过创造相应的制度来降低农民反抗,比如(在法律和制度保障下)轻易动用警察或阻止媒体自由等措施来降低成本转移系数。面对各种反抗,政府采用了降低强制成本的诸多方法,政府的各部门通力合作、封堵信息等,如对征地问题引起的纠纷往往不予立案,上访则大多“石沉大海”。相形之下,农民则显得势单力薄。3、失地农民的生存挣扎。征地过程形成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结果特别体现在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严重缺失,笔者对这方面的调查证据参见表3。其实类似的证据大量存在:1998年宜宾市某镇在征地以后,没有得到土地转让费,而是以12.88亩土地来置换,原准备为全社老小修农贸市场和门面来解决以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许多人将所得安置补偿费投入其中,但2004年根据市22号文件,镇政府准备以8万元/亩买回村民子孙后代有所依靠的12.88亩土地,但村民不同意,据理力争,最后不得不以10万元/亩卖给政府。同样,在成都市郫县合作镇某村调查时,听说居民安置点工程很快要完工,居民用不着多久就可以入住,笔者正要为失地农民庆幸,因为我们在宜宾市看到成片的简易工棚里,失地农民一住就是5年,至今还过着“流浪者”的生活。但让我们惊讶的是,这里的居民并不急于入住,甚至发起愁,害怕入住。他们告诉我们,有耕地时,农民基本生活根本不用愁,许多东西不用买来吃;征地后到入住小区期间,政府发放过渡费,每人每月200元。而入住小区后,过渡费取消,农民成为“纯粹”的城里人,什么东西都要花钱,即使很节约,每月每人也要花费250—300元,城里物价又高,小区还要交物管费、水费、卫生费,如果就业困难,没收入,不知要愁到什么程度。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失地农民生存之艰辛,失地农民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生存困境。
《意见》提出要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加大对黄金市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黄金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这其中针对我国市场当前存在的地下炒金、黄金市场做市商对赌以及金店准入门槛偏低等行业现象实施的对策突出。虽然文件目前并没有明确管理意见,但是这种市场警示作用是值得关注的。由于国际黄金价格持续高涨,投资情绪高昂引起非法和违规现象增多,一些地下炒金公司的不合规做法,短期或许有收益,长期将潜藏风险,不利于我国黄金市场有序和规范发展,尤其是会给投资者带来严重损失,严重干扰黄金市场自然趋势和稳定状态。地下炒金危及金融安全,一方面是投资交易低级化和简单化,长远不利于金融市场有效发展;另一方面是市场简单追随短期价格,加剧投机性,不利于判断和稳定,甚至不利于我国外汇和黄金储备长期战略的实施,造成市场敏感和紧张扩大,不是积极有效的投资理念和技术推广。
《意见》主旨是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及完善投资环境和理念,抑制和减弱投机因素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有序地发展。黄金市场规范提示值得关注
德见》强调要充分认识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功能完善的黄金市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黄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产业发展;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满足居民的投资需求。《意见》要求切实明确黄金市场的发展定位,强调市场发展要服务于我国黄金产业发展大局,立足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力,切实加大创新力度,促进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发挥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商业银行的黄金市场职能。我国黄金市场是相对于国际接轨较为健全的市场,我们既有现货市场,也有期货市场,但是我们现货不足是一个发展缺失。
《意见》更加注重我国黄金市场结构和制度性的建设和发展,在黄金高涨趋势中的规范意义是十分重要的。面对国际市场错综复杂的环境,我国防范黄金市场风险的基点应继续细化到政策和机构履行职责、沟通协调、加强监管上,使风险控制更具有实际性,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黄金市场自律性、规范性,保障黄金市场秩序。
黄金市场长远战略组合明晰
《意见》提出着力加强黄金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黄金市场交易和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市场交易方式,健全黄金市场标准认定体系,完善黄金市场仓储运输体系,改善和加强黄金市场清算服务。同时,《意见》明确了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制度和相关政策,稳步推进黄金市场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建设。在税收政策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税收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研究推动完善投资性黄金和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税收政策。同时,扩大有进出口黄金资格的商业银行数量,进一步发展黄金租借市场,拓宽黄金实物供给渠道。明确完善黄金市场外汇政策,推动黄金市场对外开放,切实做好黄金市场融资服务。
目前全球黄金储备已经转入扩展阶段,过去各国央行的不储备战略已经转变为积极储备战略,各国央行储备战略已经是国际黄金价格高涨的推力。面对这种格局,我国黄金储备战略也在跟进和改变。虽然央行没有明确表示要大量增加黄金储备,但是从以上细则可看出,央行从另一种途径去增大我国的黄金风险储备。我国从去年开始鼓励民间收金,但传统上,国家对于黄金进出口的管制较严。《意贝》中指出允许更多银行进出口黄金,就是放宽了黄金进出口的限制,而且更多的是针对黄金进口。《意见》鼓励黄金公司发行债券,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我国增加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也应是外汇资金多元化投资策略的一部分。发展国内黄金矿业,增加黄金虚拟储量和产量,储金于国、储金于民,这样的策略只做不说,便不会导致金价飙升、美元快速贬值,不会影响现有储备资产价值。尤其是在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全面和综合考量我国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和国际化,黄金或许是一种隐性兑换担保,赋予外汇储备结构适度的合理化调整和价值保护,十分有利于分散国家金融资产风险。
增加黄金地质储量(即虚拟黄金储备),是金融与资源兼容性、战略与技术防守性的金融战略,具有国际经验与国内实际需求的可行性。所谓增持虚拟黄金储备,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如5年左右,通过发挥国家投资和市场机制两方面作用,集中勘探发现较多数量的黄金资源储量。即使这一资源储量并不马上开采进入官方储备资产,但它的探获相当于增加了国家的虚拟储备资产。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对今后我国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和走向国际化提供一种隐性兑换担保;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相匹配,增强国家信誉;赋予外汇储备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和价值保护;分散国家金融资产风险。
通过科学、合理和长远规划集中勘探黄金资源储量,使地下矿产资源变为有实际意义的金融资源。依据资本市场特点运作资源勘探与开采的资金和技术,实现勘探与开采的低成本和高效率。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源环境与生存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同时也具有增强金融实力和规模的实际作用。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强大和充足的实力和扩大金融规模,我国增强虚拟黄金及矿业储备的观念和机制,不仅可以增强虚拟黄金储备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实力基础,而且将在市场化结构与层次上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市场地位和形象,使隐性资源成为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支柱和保障。
黄金市场价格趋势高涨难以抑制
目前国际金融领域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是国际黄金价格突破1000美元,盎司,达到1200美元历史高点,未来价格预期逐渐高涨的共识较多。国际投资家罗杰斯甚至预测,10年后金价将升至2000美元。二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渐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面临挑战,而美国却大量持有黄金储备。这两件事情不是简单的短期现象,其深刻含义和长远战略值得研究与关注。
黄金的金融属性正得到重新审视,这种认识的强化应当逐渐体现在我国的金融战略规划之中。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预计未来出现一种超储备货币或某种主导货币独大的可能性都较小,而美元很可能与黄金存在一种挂钩关系,未来将形成组合效应,美元将借助黄金继续维持和稳固其地位。对此,偏重美元资产的中国外汇储备宜未雨绸缪、有所谋划,在遵循安全、流动、增值等原则下,实现投资组合的有效多元化。作为策略的一部分,增加一定数量的虚拟黄金储备显得非常必要,也具备现实可行性。目前,我国的官方黄金储备为1054吨,据世界黄金协会今年9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推算,这仅占中国所有官方外汇储备的1.9%。而美国黄金储备达8133.5亿吨,占其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为77.4%,欧元区整体接近60%,国际平均水平为10.3%。另外,各央行对黄金的态度变化也充分说明了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会计;应用
在当前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以及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给予会计方面严格的标准,原始的会计方式已经无法迎合企业管理需求,而管理会计的出现得到了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了企业的高度应用。在管理会计背景下,给会计改革提供了条件,但是怎样才能把管理会计理念顺利的应用到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已经成为相关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针对内部控制体系来说,其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会计在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把管理会计理念成功的运用到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不但可以实现企业整体效益的全面提升,同时对企业管理模式优化起到了现实性的效果。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内部控制体系下的管理会计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内部控制体系下管理会计应用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在这种环境下,给我国会计体系以及管理机制的优化提供了条件。随着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之间联系逐渐紧密,企业迫切需要把管理会计运用到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从管理会计自身角度来说,其作为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保证财务数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给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另外,把管理会计运用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科学设定,以此提升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时效性[1]。因此,通过把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的高效融合,能够实现企业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让内部控制机制顺利的实施到实际工作中,将其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企业运营目标的落实,给企业运营决策设定提供依据,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均具备相同的产生条件
管理会计主要起源于现代管理学,是把会计学和管理学进行充分融合之后得出的产物,把其运用到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中,可以给企业运营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内部控制主要源于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环节中运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充分分离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竞争逐渐加剧,企业为了能够在这种环境中健康发展,就要给予内部控制管理充分注重,构建完善的考核、监管和约制体系,以此防止企业内部存在徇私舞弊的状况,从而约制企业今后发展。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管理会计,其产生条件均是迎合当前企业运营管理需求,由此可知,两者在产生条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处。
(二)两者均具备相同的管理标准
针对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来说,两者在管理标准上大致相同。即便管理会计作为对企业运营活动加以控制、管理和评估的工作,也就是把企业各项运营价值融合到管理工作中,注重给企业提供精准的财务数据;而内部控制则作为企业内部制衡管理体系,可以引导企业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资源应用效率,实现企业健康发展[2]。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的核心标准在于,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框架的优化,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和质量,给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由此可知,两者在管理目标方面存在相似性。
(三)两者均具备相同的内容
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都是把企业运营活动当作主体,把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水平当作核心目标。其中内部控制中涉及了不兼容岗位分离体系、财务监管体系、审批管理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而管理会计内容中涉及的内容由考核、预测、评估、监管等。即便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两者之间在管理侧重点方面存在差异,但是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在诸多环境上相互影响和渗透,所以,两者在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互性。
三、内部控制体系下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
(一)成本性态分析方面
成本性态分析作为管理会计中的核心内容,在成本性态分析作用下,其主要把成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混合成本;第二种是变动成本;第三种的固定成本。其主要是采用探究业务量和成本之间关系的方式,对企业业务量改变给成本改变带来的影响进行明确。把成本性态分析运用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能够实现对企业运营环节中各项成本投放情况的把控,可以引导企业在数量上认识业务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以此将企业发展潜力充分激发,让企业现有资源充分分配,在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基础上,给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3]。
(二)CVP分析方面
CVP分析作为管理会计中关键的分析方式,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企业业务量、成本以及效益之间关系加以探究的一种现代化方式。在CVP分析法的作用下,可以将企业营销量、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效益等情况进行体现,给企业决策、规划、评估等工作开展提供精准的财务数据。在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通过把CVP分析运用其中,能够对企业盈亏零界点加以预测,评估出企业效益预算情况,实现效益目标的科学规划,确保目标效益能够对所需目标营销量以及营销额的统一规划,以此给企业运营发展制定合理的决策,从基础上实现目标成本把控,提升企业整体效益。
(三)货币时间价值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得到了全面推进,在我国进入到国际贸易组织之后,外资引进规模得到了扩充,诸多企业开始把战略发展目标放置到对外投资上,同时这也成为企业实现效益水平提升的主要方式。在落实管理会计工作中,把货币时间价值运用其中的含义在于,不同的时间节点所形成的资金价值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进行资金价值对比的过程中,常常采用统一标准的方式实现各个时间点中资产价值换取,在相同资金价值机制中实现价值对比,进而让对比结果更具意义价值。针对企业投资收益来说,货币时间价值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货币时间价值给投资效益带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企业当前投资状况和需求,对投资获取效益以及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货币时间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实现对投资各个环节的科学把控,减少投资风险出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4]。
(四)责任会计方面
职责会计的核心内容在于责任预算编制、责任部门设定、责任考核工作执行等,是管理会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设定时,一般将其构建在领导层级,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及时的对非重要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无法从基础上调动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而把责任会计机制应用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可以对企业职工职责权限进行确定和统一,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以此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在责任会计的作用下,可以给企业人才团队构建提供条件,在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从而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把管理会计运用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中,可以从基础上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让企业处于良好的发展地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给企业创造更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慧琳.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7(23):92-93.
[2]刘冬梅,杨丽美,罗宇洁.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7(10):131-133.
关键词:煤炭企业;采购管理;降低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降低生产物资采购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是煤炭生产企业追求的目标。物资采购部门作为生产企业产、供、销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直接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煤炭生产物资的采购计划管理、如何通过运用灵活的付款方式对物资采购价格的影响降低采购成本,是增强经济效益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采购计划管理,避免采购资金浪费
充分发挥驻矿供应站的作用,通过驻矿供应站材料员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生产现场,掌握的物资消耗特点与规律,并与生产单位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等方式方法,对生产单位提报的物资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和控制,真正熟悉生产单位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摸清了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形成“你需要什么我知道”、“你的计划我帮你做”新的供应思路。同时,各业务科对生产单位的物资计划认真审核分析后,首先进行有效地平衡利库,仓库之间物资调剂使用,最终形成实际需要采购的物资计划,有效地解决采购物资“超储积压”、占用储备资金等不良现象。
二、运用灵活的付款方式节约采购资金,降低采购成本
1.突出加强采购价格管理,抓好性价比最优化基础上的物资采购
价格管理是物资采购资金合理运用的关键环节,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购资金合理需求及运营成本。同时,物资价格管理又是企业实现物资消耗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在加强价格管理的过程中,招标采购前全方位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全面提高采购价格的监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供应商参与竞争,是实现价格管理与市场行情合理对接,逐步提高采购管理的高效率和透明化的有效途径。
2.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资金支付方式
经济社会资金也是有价格的商品已经得到各方经济体的承认,并且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信用等级企业资金价格高底也不同。好的采购资金支付方式,不但能使资金支付更加简洁高效,解决购销双方的资金需求矛盾,而且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如河南煤化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其现金流的充沛、融资能力的强大是较大多数供应商不可比拟的,并且融资成本较大部分供应商也更低,对于吨煤消耗定额数量固定的材料以批量采购,并以现款支付的条件更易吸引供应商给予较大的优惠空间,得到较低的采购价格。
三、择合理的采购模式,降低采购成本
企业采购是争取以最低的采购成本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企业采购物流中,应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采购方式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有利于降低各种费用(如运费、仓储费等)的采购方法,如整合采购数量,集中批量采购,利用价值分析等;二是采购价格的确定方式,如公开招标,商务谈判定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定义的采购方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方式。但煤炭企业采购采用较少,根据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的特点,就着重采取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四种采购方式。
四、强化物资采购人员的培训,建设高素质的物资采购队伍,是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物资采购人员是物资采购整个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对采购成本的降低、质量的保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采购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企业要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利用各种讲座、培训班、人才交流等措施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有计划的对物资采购人员进行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物资采购人员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自觉维护本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形象。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采购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激发采购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责任感、事业心,从而全面提高物资采购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伟,高焕.加强煤炭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探讨[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S1).
[2]王忻宇,孙园梅.试论煤炭企业物资采购与管理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创造出来的将来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将来的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2、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固有特征
在目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共同构成,由于信用货币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货币也总是在价值上高于未来货币。市场利息率是可贷资金状况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货币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程度。
3、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由于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总是对现存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而对未来事物的认识较模糊,结果人们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比较重视现在而忽视未来,现在的货币能够支配现在商品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而将来货币只能支配将来商品满足人们将来不确定需要,所以现在单位货币价值要高于未来单位货币的价值,为使人们放弃现在货币及其价值,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利息率便是这一代价。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第二,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
比如,你计划投资钢铁厂,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开发,马上可获利50万元,如果5年后开发,由于钢材价格上涨,可获利80万元,此人该选择什么时候投资呢?有人主张在5年后投资,因为80万元明显大于50万,有人主张应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投资获利50万,这50万又可以进行新的投资,当时社会平均获利率是15%,那么5年后50万可变成100万[50×(1+15%)×1.15×1.15×1.15×1.15=100万],金额显然大于80万。这样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后,你赚的钱又多了,如果不考虑,你的钢铁厂投资虽然不至于失败,但肯定不是最科学的。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的应用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前面谈到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贬值,所以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灾难。有的企业由于乱投资,瞎投资,造成公司破产或寿命缩短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下面就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和企业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有两大类决策方法,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属于非贴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会计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会计收益率越大越好。
贴现法包括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四种方法。现值法是将项目投产到报废的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的总现值与投资总额进行比较,若大于,可行,否则不可行,而且差额越大越好。净现值法是现值法的变化形式,它直接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来判断(净现值=总现值-投资总额),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大小来进行判断可,大于1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法将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越好。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采取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A,B,C三个方案,投入与收益如下表:
1、采用回收期法:
Pa=1+(20000-11800)/13240=1.62
Pb=2+(9000-1200-6000)/6000=2.3
Pc=2+(12000-4600-4600)/4600=2.61
方案A的回收期最短,应选择A方案。
2、采用会计收益率法:
Ra=(1800+3240)/(2*20000)=12.6%
Rb=(-1800+3000+3000)/(3*9000)=15.6%
Rc=(600*3)/(3*12000)=5%
B方案的会计收益率最大,应选择B方案。
3、采用现值法:假设资本成本是10%
PVa=11800/(1+10%)+13240/(1+10%)(1+10%)=21669
PVb=1200/(1+10%)+6000/(1+10%)(1+10%)+6000/(1+10%)(1+10%)(1+10%)=10557
PVC=4600*(1/(1+10%)+1/(1+10%)(1+10%)+1/(1+10%)(1+10%)(1+10%))=11440
A方案的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4、采用净现值法:
NPVa=PVa-I=21669-20000=1669
NPVb=PVb-I=10557-9000=1557
NPVc=PVc-I=11440-12000=-560
A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5、采用获利指数法:
PIa=21669/20000=1.08
PIb=10557/9000=1.17
PIc=11440/12000=0.95
B方案的获利指数最大,应选择B方案。
6、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Ra=16.05%>10%方案可行。
Rb=15.24%>10%方案可行。
Rc=8.67<10%方案不可行。
上述6种方法,得到两种结果,哪种结果更准确呢?回收期法通俗易懂,大致能反映投资回收速度,而且计算简便,但是,它夸大了投资的回收速度,忽略了回收期后的收益,容易造成严重的退缩不前。因为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其次,决策者以回收期作参数,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它忽视了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这是不符合金融原理的。会计收益率法也比较通俗易懂,计算也不复杂,但它没有采用现金流量观,并与回收期法一样,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把第一年的现金流量与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看作具有相同的价值,其决策可能不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折现率)进行折现,使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可比性,较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盈利的不同作用。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货币时间价值,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多采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以贴现法为主,以非贴现法为辅。
此外,现值法、净现值法与获利指数法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投资额不同,投资收益的绝对与相对数之间有差异。在对几个独立方案进行评价时,我们多采用获利指数法,运用它对独立方案的投资效率进行排序,弥补净现值法不能在几个独立方案之间评价优劣的缺点,而在互斥方案的选择中,则应以净现值为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不管是涉及到个人投资决策,还是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当然,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只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还有项目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这些都要有相应地考虑。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1、在企业存货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企业会由于销售增加引起存货增加而多占用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也会由于存货周转慢而使存货滞销、积压严重,影响资金的周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经营者要处理积压存货,在权衡存货削价的得失时,要从货币的时间价值上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预计滞销积压存货时,不能按单利计算,而要按复利计算,如果企业积压滞销存货100万元,月息6厘,每季计息一次,积压一年的利息为:
单利计算I1=100*4*1.8%=7.2(万元)
复利计算I2=100*[(1+1.8%)4-l]=7.3967(万元)
第二,保管费用的货币支出也应按复利计算其终值,如上例每季末支付保管费用2000元,一年的开支为:
F=2000*[(1+1.8%)4-l]/1.8%=8219(元)
2、在企业销货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如企业采用分期付款销售方式,这里也有货币时间价值问题。如:一次性付款每辆自行车400元,顾客先付160元,以后每月初付20元,12个月付清,按月息0.6%计算,该项分期付款相当于一次现金支付的购价是:
P=20*(1+0.6%)*[1-(1+0.6%)-12]/0.6%+160=392.29(元)
分期付款比一次付款的时间价值小7.71元,这个时间价值相当于每辆自行车的待销期为:
N=7.71/400/0.02%=96(天)
如果自行车在96天之内卖不出去,经济效益就不如分期付款推销。
3、在企业设备投资中的应用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时,面临着是继续使用旧设备与购置新设备的选择。一般说来,设备更换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因此,较好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继续使用和更新的年成本,以较低的作为好方案,这时,就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某企业有一旧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更新要求,旧设备尚可使用6年,最终残值200元,目前变现价值600元,每年运行成本700元,新设备可使用10年,最终残值300元,变现价值2400元,每年运行成本400元,年利率15%,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600+700*6-200)/6=767(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2400+400*10-300)/10=610(元)
可以看出,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低,所以购置新设备。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
=[600+700*(1-(1+15%)-16)/15%-200*(1+15%)-16]/(1-(1+15%)-16)/15%=836(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
=2400/[1-(1+15%)-10]/15%+400-300/[(1+15%)-10-1]/15%=863(元)
[关键词]投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贴现法;非贴现法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创造出来的将来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将来的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2.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同有特征
在目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共同构成,由于信用货币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货币也总是在价值上高于未来货币。市场利息率是可贷资金状况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货币价值随时问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程度。
3.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由于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总是对现存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而对未来事物的认识较模糊,结果人们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比较重视现在而忽视未来,现在的货币能够支配现在商品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而将来货币只能支配将来商品满足人们将来不确定需要,所以现在单位货币价值要高于未来单位货币的价值,为使人们放弃现在货币及其价值,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利息率便是这一代价。
二、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由于货币时问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前面谈到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贬值,所以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灾难。有的企业由于乱投资,瞎投资,造成公司破产或寿命缩短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下面就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和企业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有两大类决策方法,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属于非贴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会计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会计收益率越大越好。
贴现法包括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四种方法。现值法是将项目投产到报废的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的总现值与投资总额进行比较,若大于,可行,否则不可行,而且差额越大越好。净现值法是现值法的变化形式,它直接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来判断(净现值=总现值-投资总额),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大小来进行判断可,大于I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法将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越好。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采取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
4.采用净现值法:哪一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应选择该方案。
5.采用获利指数法:哪一方案的获利指数最大,应选择该方案。
6.采用内含报酬率法:>10%方案可行。
上述6种方法,得到两种结果,哪种结果更准确呢?回收期法通俗易懂,大致能反映投资回收速度,而且计算简便,但是,它夸大了投资的回收速度,忽略了回收期后的收益,容易造成严重的退缩不前。因为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其次,决策者以同收期作参数,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它忽视了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这是不符合金融原理的。会计收益率法也比较通俗易懂,计算也不复杂,但它没有采用现金流量观,并与回收期法一样,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把第一年的现金流量与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看作具有相同的价值,其决策可能不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折现率)进行折现,使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可比性,较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盈利的不同作用。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货币时间价值,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多采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以贴现法为主,以非贴现法为辅。
此外,现值法、净现值法与获利指数法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投资额不同,投资收益的绝对与相对数之间有差异。在对几个独立方案进行评价时,我们多采用获利指数法,运用它对独立方案的投资效率进行排序,弥补净现值法不能在几个独立方案之间评价优劣的缺点,而在互斥方案的选择中,则应以净现值为准。
三、在企业经营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
1.在企业存货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企业会由于销售增加引起存货增加而多占用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也会由于存货周转慢而使存货滞销、积压严重,影响资金的周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经背者要处理积压存货,存权衡存货削价的得失时,要从货币的时间价值上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预计滞销积压存货时,不能按单利计算,而要按复利计算。
2.在企业销货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如企业采用分期付款销售方式,这里也有货币时间价值问题。
3.在企业设备投资中的应用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资产泡沫
一、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介绍
1.含义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指央行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购买中长期国债等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常常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其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期限也较长。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失效的情况下.央行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2.实施原因
(1)QE1实施的原因分析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乃至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大受损失,牵连全球各大国实体经济遭受影响。
(2)QE2实施原因
现实和理论都已经说明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不能完全达到美联储声称达到的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对美国的货币地位造成负面的影响、此次美联储义无反顾的实施第二轮政策,此时的目的已经不是刺激信贷、增加就业了,从深层次来说,手握着占据绝对国际货币地位的美元这一有力武器,美国一直以来就有着这样一个传统:通过操纵美元与世界其他货币的汇率,从国外牟取金融货币利益来缓解国内经济问题,真正的实现美国转移债务风险,提升本土产业的优势和遏制新兴经济的增长的目的。
二、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增大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使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将导致货币内在价值下降,引发通胀。该政策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短期大量国际资本涌入中国,更加重了通胀压力。
(1)来自于国外的输入型成本推动型通胀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流动性泛滥的预期,美元被持续抛售,大宗商品将会持续走强。反映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水平的指标CRB指数成为衡量通胀压力的重要依据。2011年1月,世界金属市场、粮食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等价格都显著增长,已经造成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输入性通胀。在国际原油市场,因美元贬值和国际游资的双重冲击,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在黄金市场,价格涨速更为迅猛,黄金价格连创历史新高。作为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的美元,在贬值时会不断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就引发了输入性通货膨胀。
(2)来自于国内的需求拉动型通胀
中国为应对危机,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逐渐增加,但是经济慢慢回升后,通胀压力也逐渐明显。2011年1月中国CPI同比上涨4.9%,另外,因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在增加,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交易的最主要的是以美元计价,美元持续走弱,直接推动了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推动中国CPI和PPI指数上升。
2.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
“量化宽松”的直接结果是美元贬值,我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之一,外汇储备超过2.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储备约占70%,购买美国国债超过9000亿美元。“量化宽松”举措使美元大幅贬值,必然导致我国的美元资产损失严重。据数据显示,2011年7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6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36.28%,占美国公共债务总额的8%,是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人。美国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相对于美元,人民币逐渐升值,使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中国的美元资产不断缩水,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若在某个时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美联储必将大量抛售国债,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中国将遭受更惨重的损失。
3.中国资产可能会泡沫化
2010年7月以来,美元一次次贬值,中国若不跟进美元,人民币将可能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并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全球资金流向中国,中国外汇储备正重新加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可能再次重演,推高物价。但是,如果中国跟进,中国的金融机构并不存在“去杠杆化”的措施,中国货币供应量还将会十分充足。因此,无论中国跟随还是不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都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形。另外,如果美元成为套利对象,热钱就会进入中国的股市和房市,然而,一旦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阶段,美元形势走强,国债利率上扬,美联储必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并逐渐紧缩银根,美元套利平仓势必引起美元大规模回流,美元升值,而本币贬值,中国的资产泡沫可能随之而破裂,给中国人民带来劫难。
4.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宏观调控政策失效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将迫使中国被动跟随美国进行调整,因为如果不跟随美国进行调整,短期内热钱将大量流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因此,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波动风险,增加了人民币保稳和汇率机制改革的难度。在金融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人民币从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一直呈现出升值走势。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又称“蒙代尔三角”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多只可以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必须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因此,中国若想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流动性,不得不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实施的是联系汇率制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要阻止人民币过快升值削弱出口竞争力,就必须在控制资本流动和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作出抉择。如果追随发达国家降息,就会进一步扩大国内流动性,助长资产价格泡沫和提升通胀水平。如果提高利息,则会扩大与发达国家的息差,助长国际资本流人并提高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果干预汇市,则会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助长通货膨胀。控制资本流动可能在短期内维持汇率稳定,但这将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非长久之计。
三、中国挽救“量化宽松”政策影响损失应采取的措施
1.缓解调和通货膨胀压力
(1)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一是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基调,并适时-实施动态的预调和微调;二是寻求信贷规模调整与信贷结构优化的平衡点;三是当经济恢复全面增长势头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考虑加快退出,将适度宽松的政策调整为中性或稳健;四是加强舆论引导,避免由非理性通胀预期引发“羊群效应”。
(2)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组合抑制通胀
我国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三个产业结构更加协调的发展,降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的影响,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从而降低对能源原材料等的进口依存度;有助于改变过去那种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方式,将经济增长的动力真正转移至依靠消费和内部需求拉动上来。另外,要改变受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通胀风险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影响的状况,就必须改变某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的局面,应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采用超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弱化某一国货币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2.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我国适度温和的汇率调整不可避免,既有经济上的合理性,也是升值压力加大、资本流人冲击下的主动选择。从汇率制度转换的趋势上看,我国未来或将考虑的一个政策选择应是逐步从参考一篮子货币,转向或紧或松的直接盯住一篮子货币,给国际市场一个清楚的预期,确定相对稳定的升值幅度。这个制度转换的完成将有助于稳定货币与金融条件。
3.加强跨境投机资本的监管
在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资金大规模流人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所难免,为此我国央行将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特别是重点加强对外汇贷款的控制,以及对外债(下转第243页)(上接第241页)规模实施额度指标管理,以遏制热钱流人。此外,作为一种刊称性管制措施,我国或将在加强资本流人监管的同时,逐步放松讨资本流出的监管,鼓励金融机构与居民刊外投资。
4.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行渐成趋势,但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年,在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财政支出模式难做明显调整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能否主动接受并实现较低的增长水平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到量化宽松与政治周期的叠加影响,2011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应以回归常态化为主导,期间可择机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避免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偏热与通胀风险。
四、总结
中国在受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的方面应该认真积极的反思,在遭到损失的经济领域以本国实际状况为出发点,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扭住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负面影响的措施。总之,长期来说,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要减少或削弱美元本位制或美元霸权对全球尤其是中国货币、金融和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积极推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最终实现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从而打破美元独占的霸权局面。
参考文献
[1]谭小芬.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国际金融研究,2010(2).
[2]穆争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7-15.
[3]吴秀波.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评析——兼评中国央行本次加息的意义[M].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
[4]沈建光.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经济展望[M].银行家,2010(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应对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age of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has become a trend, which in China's banking market and bring for the active competition also test in th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business structu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overall strength.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do deep understanding and ready.
Keyw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 influence, and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 O1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美国、欧洲乃至世界上各个经济独立体都在经历着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并都在为抵御这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问题和衰退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懈怠下来的理由,随着经济大国对日趋枯竭的人类资源的抢夺以及对中国大国崛起的恐慌,不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对中国进行打压。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中国要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一方面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坚定自己的立场,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控好国内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考虑到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各方面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又再一次被提到了议程上。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长期以来,我国都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呢?不进行改革的弊端又有哪些呢?对于依存利率较高的中国银行业又要在利率市场化面前何去何从呢?
利率管制的负效应与政策取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在工业,农业、外贸等行业和商品价格、劳动工资、房地产等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但利率的计划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利率管制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一)结构性缺陷突出。1、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合理,利率水平被人为的压的很低,存贷利率为零甚至为负,严重制约了利率的调节作用。2、利率结构不合理。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没有利率的风险结构,长短期信贷的利率档次区分不明显。3、利率倒挂。国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利率。
(二)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经过改革,尽管我国在价格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竞争有序的价格形成及管理机制,但在要素市场领域,价格约束机制仍然比较僵化,特别是利率仍然受到严格管制,弱化了利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引导功能,从而导致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
(三)利率管制牺牲了社会效益。在低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被控制在均衡利率水平之下,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超额资金需求。
(四)利率决定权高度集中。我国目前利率水平和结构高度集中统一,利率的决策主体是政府,作为金融管理部门的中央银行在贯彻国家利率政策中只具备执行权而非决策权。
(五)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实行人民银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商业银行执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利率水平及其调整由人民银行根据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社会资金平均利润率、企业和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水平等经济指标确定,但由于上述指标有的难以精确测定.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
二、利率市场化效应及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其对经济金融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宏观上讲,利率市场化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应、金融深化效应,最终将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从微观上讲,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配置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映资金供求,形成利率水平与风险水平相对称的联系机制,从根本上理顺被扭曲的社会资金配置关系。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和经营成本决定利率水平,竞争和创新上的自被扩大,自我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但是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也将会改变商业银行业已习惯了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乃至冲击,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一)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真正含义是银行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可以预见,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竞争更趋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强化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摒弃各种非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根据市场环境和内在条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银行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经营目标,按照市场原则安排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进一步向纯粹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过渡。
(二)利率市场化会改变银行业的竞争方式和机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严格管制。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是趋同化的,非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资金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进行自主定价,银行的竞争方式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是否具有科学合理定价的能力就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三)利率市场化将是中资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来源的赢利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益产生影响:一是在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将加大;二是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成为必然趋势。
(四)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提高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复杂化,从而使商业银行现实地面临一种新的风险形式即利率风险。从技术上讲,基本的利率风险包括四种形式:(1)利率变动时,因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所引起的收益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称为成熟期不匹配风险;(2)在存贷款利率产生不同步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存款利率上涨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涨幅度,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引起收益损失,这被称为基本点风险;(3)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长短期利率倒挂,会使银行预期的资产负债利差落空;(4)由于各国金融法中都规定存户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多数贷款合同中也规定贷款户有提前还贷的选择权,利率变动会引起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倾向。以上四种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都会存在,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现实的损失。
(五)利率市场化不但使商业银行更加现实地面临利率风险,而且还加大了潜在的信用风险,从而使整体的信用风险水平大大提高。其作用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1)利率水平提高之后,商业银行受短期收益驱动,倾向于把贷款投放到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对借款人来说,只有项目风险水平超过银行利率对应的风险水平才会有借款的意愿。这样银行提高利率实际上会筛选掉高风险项目而驱逐低风险的项目,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2)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为了支付高额贷款成本也倾向于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形成道德风险。可以预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必然导致信贷市场贷款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大大提高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资商业银行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参与利率市场化过程的,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不良资产占比过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只有及早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理顺管理体制,改进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培育竞争优势,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转变经营理念,全面实施以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获取利润的条件。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从根本上确立和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1)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评价体系,着眼于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效益指标的提高,银行要全面强化对自身业务发展的区域、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客户对象进行科学的效益核算和评价。(2)要按照效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将银行的人力、财力和资金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地区、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和客户对象中去。(3)实施全面的成本管理策略,以整体的财务成本控制为着力点,科学确定核算单位和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成本核算,强化每个部门、机构和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创立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不断提高效益。(4)按照扁平化、矩阵式的管理原则,推行集约化管理模式,强化总行对业务的集中处理和对风险的集中控制,突出分支行的市场营销功能。
(二)调整业务结构,积极推进经营与收益的多元化战略。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都把目光盯在新兴业务上。通过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利率市场化对传统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的影响,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快金融创新,以实现经营和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具体可考虑四个方面的策略措施:(1)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益,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收益的依赖。(2)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将零售业务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来发展。(3)通过加大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的金融创新,实现银行产品结构的升级,提高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赢利水平。(4)在合理确定客户定位和优化客户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全能化、综合化服务策略。
(三)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注重加强对利率走势、风险判断的研究,以便充分发挥出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2)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识别系统、计量系统、处理系统、评价系统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模型的建立,使银行达到将可能的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3)积极推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
(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客观上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1)加快建设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为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2)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充分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做法。通过与市场资金价格相联系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来调节总分行间、资金来源与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并影响业务部门的决策。(3)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关于信贷风险评估的要求,尽快开发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评级系统,能够正确地评估贷款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4)建立分级授权的金融产品价格决策与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