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39:54
导语:在地理学科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高中地理 课堂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17-01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比较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且能够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有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且还有助于解决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下文中我们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价值所在。
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掌握的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例如,在“地壳运动”学习的课堂上,首先可以将汶川大地震的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定能够触发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疑问?其次,教师可以找准契机,将地壳运用的相关事宜引入到课堂上,运用图片或者视频将地貌的变化展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直观的到,消除学生学习地壳知识的难度,还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寻找一些书籍或者视频,更加深刻的了解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更加认真的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水平和能力
地图是学生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但是,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到的图往往都是静止不动的,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得到结论的过程展现于学生面前,弥补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例如,在“洋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情景及在地球表面的流向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与真实的地图进行比对,使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地图结合起来,综合的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其一,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地理的教学素材整合起来,且能够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是学生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创新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其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且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成为自己的知识,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内心求知欲望。课堂虽然是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但是课外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多媒体技术是学生课外学习的教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探索,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观念,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和层面来讲,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多媒体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4 有助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声音、画面以及视频等为一体的技术,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是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必要。例如,学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章内容时会发现,以文字的叙述为主,理论性非常,而实际的案例和资料非常少,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且往往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将实际的案例和资料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运用PPT制作课件,将环境的前后景观,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各种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出各种环境问题的定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环境破坏的视频资料。
5 有助于解决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科尤其独特的特征,因此,要想学生能够真正的收获知识,就必须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目前,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还是比较匮乏的,这也是教师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原因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的淡化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内容时,很多学生始终无法真正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地球自转的动感画面,使地球秉持自西向东的方向不停地自转,请同学认真加以观看,之后切换不同的角度,分别从北极、南极、侧视等角度予以观察,在这种形象化的状态之下,学生可以很容易总结出结论,即“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进行自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可见多媒体教学在攻克教学重难点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确实能够提高其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具体教学内容出发,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合理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和益处。另外,我们还要尽量的避免其弊端。
参考文献
[1] 牛率仁.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4):263.
[2] 李汉英.例谈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2-53.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教学;价值研究
微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体现的价值是现在所探讨的一个流行主题,微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显而易见,其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教学内容要点突出、教学手段得到强化,其都是微课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所具备的价值以及作用。但是其所具备的价值并没有较为明显的特点,以及起到的作用较为表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微课的应用价值不高,而是对于微课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时间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而后进行其具体价值体现的探讨研究。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微课价值的具体方式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所倡导的是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深刻学习和理解记忆;对于抽象的知识概念进行具体形式的形象化;对于难以掌握的知识进行多形式教学。其应用的范围以及应用的方向主要以教育界为主,在我国发展的时期有限,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进行合理方向的改进。其主要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应用的位置较为随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有计划地使用微课这一辅助教学方式;微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较为生疏,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对微课进行全面的剖析,再将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多次实践,找出最恰当的有机结合方式;学生对于微课的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具体解决策略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微课形式多样化,并要求学生在课下使用微课进行巩固知识。
1.地理教师有计划地使用微课
地理教师在微课的使用上存在的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对微课的使用较为随意、无计划性,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使用的微课视频大部分都是直接引用网络上现成的或者其他教师的,因此,在使用上无法很好的驾驭。这一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无法顺利进展,一旦出现的图形或者字母具有个人特色,教师就很难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解释,会造成教师讲得笼统随意,学生听得一知半解,很大程度上导致地理教学的质量停滞不前。对这一问题提出的解决方式是教师对此进行合理的计划,即教师进行备课,教师在发现所应用的微课视频存在具有个人特色的符号时,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全面的剖析,或者将其进行修改。以高中地理所涉及的全球气压带为例,全球气压带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抽象的一个名词,主要是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这一知识,因此需运用微课进行具体化。教师在搜集大量的相关微课题材时,通常会出现标注的风带名字不同,以及会附带一些其他的知识等,教师就要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合理选择,这样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会得心应手,对于学生对此的理解和知识的吸收有利而无害。
2.地理教师全面了解微课并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教师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忽视一些必须考虑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实际地理知识储备量、教材内容重点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一旦忽略这些重要因素则会导致教师在学生对此无概念的时候进行直接的授课,没有相对的一个过渡期,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较为困难,难以吸收。其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将微课的实际应用与实际相结合,在对学生能力、教材重点等信息进行获取以及分析后,再进行相关知识微课的设计。以高中地理知识版块中的经纬度为例,地球仪上整体经纬度的辨认相对简单,但是拿出地球上一块区域的经纬度辨认则相对较难,经纬度与其他知识的结合学习则更加困难,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需要考虑学生对于经纬度这一知识没有概念这一问题,在微课的设计上讲求循序渐进。例如,从赤道入手,在初中地理的知识中学生接触过赤道这一概念,通过微课进行平行平均画线以及垂直平均画线,然后向学生阐述这就是所谓的经纬度,就像坐标一样用来确定位置,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经纬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地理教师客观增加学生接触微课的频率
学生接触微课往往都是在课堂之上,在课下学生没有进行微课的合理运用以及利用,微课是一个能够使得重点突出、知识概念巩固的工具,因此,合理科学地运用微课是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手段。以气候、海洋水循环、洋流等知识为例,学生对此的学习往往较为表面,以死记硬背为主,这对于该方面的知识学习较为不利,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借助微课这一工具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再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将使用的微课视频以及其他微课形式记录下来,将讨论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此过程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微课的接触以及交流,使得学生对此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
二、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学生理解一些气候变化的原理,拓宽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顺应时展的脚步,应用微课来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成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2):75-75.
2.郭晶晶,刘艳丽.浅谈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4(12):75-75.
3.袁君,马丹丹.基于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2):44-46.
【关键词】教科书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9-03
【Abstract】Textbook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l polices of textbook management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e will give us some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textbook management.
【Key words】Textbook Management policy
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教科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在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教科书的管理问题,并通过多种措施和制度,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完善教科书的审查与选用。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制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教科书管理制度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的教科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
1.美 国
美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州自己制定本州的标准。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的出版社主要依据各州的课程标准和需求来决定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为取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出版社在组织教科书编写时会主要依据几个大州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需求。
从教科书的评估和选用来看,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科书评审机构,教科书评估与选用依各州情况而定。在50个州中,有的由州一级教育机构来评估与选用教科书,有的则由各学区和学校自行决定。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20多个州实行州级教科书审定制度。尽管程序各有不同,但总体包括审查和决策两个阶段。其中,首先由州课程委员会组织教师和各学科的专家成立审查小组,对教科书的社会内容、教育内容等进行审核,意见确定后,汇报给课程委员会,由课程委员会向州教育局推荐审定。同时,全州设立若干教科书展览中心,展出所有送审的教科书,征求公众对教科书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课程委员会综合各方面意见,向州教育局提出选用建议,最后由州教育局决定选定的教科书推荐书目,供本州各学区选用。而在美国的其他州,教科书的评估与选用权限则下放到学区乃至学校,但也强调要先评审后购买。不少学区评审教科书时所依据的标准很细致,涉及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及其科学性、时代性等,编写、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是否涉及种族、性别、文化等方面有关的争议问题,也要考虑价格等。只有通过评审的教科书才能被选用。在评审之前,各出版社须填写评估申请表格,并严格禁止把教科书直接卖给学校。对于那些已获得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如有人提出异议,则需重新评估。
从教科书供应来看,美国主要是实行教科书无偿出借制度,也有个别州部分无偿或有偿使用,这主要由各州根据情况自己决定或个别由学校决定。
2.英 国
自由选择制、自由发行制是英国教科书制度的特色。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没有全国通行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但有统一性阶段考试。因此,传统的教科书编著常常会受到统一性考试的试题或其出题要目的影响,选用则主要是由老师决定。在英国,教师一直享有比任何其他国家教师更大的在课程设置、教科书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的自治权。
自1989年起,英国所有公立学校实行统一课程,取消了英国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影响课程的传统自由,许多课程决策权收回中央政府,削弱了教师及地方教育当局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限,但具体到选用何种教科书来实施课程这个层面,权力仍然主要在学校,特别是教师。
在英国,教科书的选用实际上听凭各校的自由。在学校的管理规则中,规定其为校长的权限者居多,但校长并非因此就自行决定,他仍然会征询教师的意见。因此,英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方法,各校仍有不同。根据相关调查,在中等学校中,大致由学科主任决定或负有较大的教科书决定权。至于小学则较为分歧,有的是校长具有主要权利,有的则由校长、教师协商决定。在英国,选用教科书问题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教科书在展览中心或教师中心展出,教师可以自由地研究。一旦选用后,教科书由学校订购,一次购入,各校根据本校财源的情况、学校的方针,决定新教科书的周转率,以及教科书选购的种类。教科书免费租借给学生使用,用完归还,寿命一般为5~6年。
3.法 国
法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但在国家一级上不设任何教科书评审和起草机构,不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没有中央级统一的教科书编写机构来协调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与审定,教科书的编写是由商业性出版社组织和约请社外作者来完成的。用法国教科书研究专家肖班的话说,“国家对其没有任何控制措施,在教科书出版之前、之中、之后都是如此”。更需注意的是,这样自由发展的教科书市场并没有和教育质量的保证之间发生冲突。
在法国,教师和家长都对教科书的选择有发言权,但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年级有几个平等班并有两个以上相同任课教师时,学校会要求教师们协商选择教科书。当教师们对教科书选择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校长会责成学科教学小组根据学校获得的拨款数额和课程标准对教师选用的教科书把关,做出最终决定。一般而言,学校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有很大的选择自由与弹性。对于教科书的依靠程度也因人而异,原则上只要不偏离教学目标与整体教学理念,或国家意识形态即可自由发挥。为配合开放式的教科书使用原则,教师的教学与选择或评价教科书的能力颇为重视,因此教科书评价能力的培养一并列入国家教育规则中,即教科书的评价能力亦属于师资训练的基本能力之一。
法国教科书费用由国民教育部负责提供。对初级学校实行教科书免费供应制度。从1980年以后,初中的教科书也开始免费供应,但中学教科书免费的范围只限于一定科目。教科书一般4~5年更新一次。
4.德 国
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教科书由各州自行管理。各州对教科书的要求、审查、选用等都有明文的规定,教科书的出版和编写本身是自由的,但任何教科书都要符合州的教学大纲,要通过州文化教育部的核准后才可进入具体选用环节。
在德国,教科书的最终选择权也在教师,教师从州文化教育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择教科书。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出版社营销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和教师接触,了解目前教师的需求,给教师介绍他们的教科书。例如在黑森州,依据州《学校法》的规定,学校内部的全校教师大会和专业教师会议掌握教科书选用的决定权。其中,前者决定选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后者则负责做出有关选用各学科教科书的具体决定。具体地讲,在考虑财力及教学需要的条件下,由专业教师会议从州文化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用合适的教科书。
德国总体实行教科书的免费供应制度,但在部分州则只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供应。
5.日 本
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教科书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审定制。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内使用的教科书必须通过文部省的审查或由文部省自己编著。不过,近年来在学校中使用的大多数教科书是经文部大臣授权,由出版商出版的。由文部省自己编著的教科书仅限于高中阶段的少许职业科目和特殊学校的盲、聋和其他残障学生。
在日本,只有通过文部省审查的教科书方可进入选用环节。按照规定,地方公立学校教科书的选用机构是所辖区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国立及私立学校的教科书由该校校长决定。日本的教科书选用使用的是广域地区统一方式,即在同一个教科书选用区域内要选用相同的教科书。
自1963年起,日本政府为国立和地方公立及私立学校的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学校教科书的发行者,依照免费措施法,采取指定制度。未接受文部大臣指定者,不得发行教科书。高中教科书的发行则无特别的规定。按照规定,出版商要将教科书的价格报文部大臣批准,文部大臣会向出版社通告教科书价格的上限。
6.韩 国
韩国对不同的教科书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根据2002年的总统令,韩国的教科书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教科书,它的编写、出版、选用等完全由国家教育部规定和控制,著作权也归教育部所有。近年来,韩国缩小了国家教科书的范围,从原来包括所有的小学和中学的历史、国语、道德课程所用教科书缩小到高级中学和特殊学校使用的这些科目的教科书。二是检定教科书。相对而言,这类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编写,但必须通过教育部的审定。目前,随着韩国教科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此类教科书的比例越来越大。三是认定教科书。此类教科书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认可、备案就可以,由学校、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提出相关要求而定,相当于我们的地方课程。
一般而言,韩国每5年组织一次对教科书的审定。具体作法是由一个国家认定的机构公布教科书的要求以及标准,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审查。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就可以在封面右上角印上教科书的标志和审定通过日期正式出版,供学生使用。
对于国家教科书,全国必须使用。而检定教科书和认定教科书的选用权力则在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韩国的小学教科书由政府免费供应,中学教科书则采用有偿使用的制度。
7.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在统一的课程纲要指导下,鼓励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各类教科书编成后都要送给教育署审查,教育署每年都将一份经过审查后认为可用的教科书书目送到各学校,并在教育署的网上发表,供各个学校选用。推荐书目中同一科的教科书可能有好几种甚至10 多种,是由不同的书店或出版社编印发行的。还有一些甚至是外国的出版社在外地编印的。
香港一般是由校长决定选用教科书,没有太多的分歧意见。在部分学校,也有教师自主选择教科书。
8.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的教科书制度经历了从“统编制”到“审定制”的变化。“统编制”时期只有“一纲一本”,由编译馆统一编写各学科纲要,以及编辑出版教科书。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地区逐步开放教科书市场,统编制改为审定制。1989年首先开放中学艺能科(音乐、美术等)、活动科(体育等),1990年开放选修科和非联考科目,1991年开放小学部分科目,1996年小学所有科目逐年开放为审定制。台湾地区中学教科书由编译馆负责审查,小学教科书由教师研习会负责办理,都不设专门的机构,审查委员和内地一样均为兼职。
教科书的选用权在学校和教师。实际上,因改革不久,加上教科书的销售涉及庞大的商业利益,致使选用权问题产生争议,各地做法不一。有些县市由县市政府邀各校代表组成选购委员会,全县市统筹采购;亦有些县市将全县市学校划分成若干区,建立区选购委员会或小组,分区联合选择采购;另有些县市开放由各学校自组评选小组选购之。1999年修正公布的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之教科图书,由学校校务会议定办法公开选用之。”依此目前的法定制度,是以各学校为选用主体,而且选用办法须经学校校务会的通过,这有助于教科书选用的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据台湾学者2000年4月进行的调查,全台25个县市中,除金门县仍实施联合选购,基隆市于各学校选用书单后由市政府办采购手续外,其余均已由各学校自行选购和采用。中国台湾地区各县市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大都规定成立教科书选用委员会来进行教科书的评选工作。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编教科书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曾出现过一批一纲多本的教科书。为更好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教科书建设体系,从根本上引入教科书建设竞争体制,自2000年初开始,由国务院体改办牵头,教育部、国家计委、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参与,以降低中小学教科书降格为切入点,对中小学教科书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各部委联合下发的11个相关文件,对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核心是确定了中小学教科书建设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科书多样化政策。
自2001年开始,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逐步改变了以前统编教科书的格局,采取国家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教科书审查和公布目录的做法,通过审查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由地方选用,教科书的出版和选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83家出版社出版了相关科目的教科书,除极个别科目外,绝大多数科目都有2个以上的品种,同时教科书的使用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并初步形成了几个优势品牌。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对推动我国教科书建设,服务教育,尤其是提高我国教科书建设能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教科书建设涉及的环节较多,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加之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在教科书编写、审查、出版、选用和发行等各个环节中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教科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教科书到底应怎样管理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我们认为,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教科书管理的经验,总结其总体特征,可以为我们解答此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实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总体的特征。
第一,教科书管理权限越来越开放与分散。即便是以前实行统编教科书的国家和地区,也在逐渐地部分或全部开放教科书的管理。在多数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的选用,甚至包括审定下放的趋势都比较明显。学区、学校甚至教师、家长有了越来越多的教科书决定权。
第二,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审查和选用两个环节。审查主要是决定教科书进入市场的资格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教科书的质量问题。而选用则集中在程序、环节和办法上,以确保选用的公开和公平。可见,审查和选用是教科书管理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
第三,鼓励教科书多样化和市场充分竞争。除个别国家部分教科书由国家统一外,总体看各国鼓励各种力量参与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并通过各种措施使审查通过的教科书有公平的选用机会。各国家和地区教科书一纲多本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分析现有的市场格局可以发现,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出版虽然有很多出版社参与,但已经相对集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科书出版集中在几个大的出版社的现象。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我们建议:
第一,进一步坚持多样化的政策。多样化政策是我国教科书管理的基本政策和原则。教科书多样化对教育发展、教学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并已经在世界各国长期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差异显著的国家,教科书的多样性更是一个现实的需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我国教科书编写、出版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从国家管理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在各个层面确保教科书多样化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确保每个通过国家审查的教科书都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严厉打击恶意垄断,真正实现多样化。只有这样,通过多样化和有序的竞争,我国的教科书才可能实现高质量这一目标。
第二,进一步规范教科书的审核。目前,国家级的教科书审查制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但需要进一步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严格规范教科书审查的程序、标准和人员资格,确保审查通过的教科书质量过硬并各有特色,力争实现教科书真正的多样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教科书出版、编写中的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适当延长一套审查的过程,确保教科书研发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此外,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度化的审查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教科书的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科书,淘汰劣质教科书。
第三,进一步规范教科书选用管理。应逐步规范选用过程,而不是通过回收教科书选用的权力来回避目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评估督察,确保选用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廉洁,特别是需要逐步淡化各级行政力量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作用,消除地方垄断、行政权力对教科书选用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科书市场的良性竞争。
当然,教科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繁多,需要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但在坚持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前提下,抓住教科书审查和选用两个关键环节,规范管理,切实推进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顺利实施,应该是我国教科书管理制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一、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要达到为学习设计教学,学情分析是基础,也即要求教师一改从分析教材入手,而代之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地理知识存量和学习能力的分析作为教学任务研究的切入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专业学习需要为唯一目的来规划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这就致使地理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被无情地打入冷宫。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这些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失的,也是其他课程所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必须跨越地理教学唯职业学习需要的价值取向误区,而代之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现代职业教学理念。
教学任务分析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也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一堂课的新授内容都必须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这样才可能将新知纳入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既要分析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些什么、能说什么以及“实际是什么”等问题;又要预期地理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必须达到的状态,它反映了教学任务、学习目标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明确了“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两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当教师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时,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否则,教学只是教师单向“教”的活动,只完成了课堂教学形式化的任务。
二、职业分析: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将教材作为目标状态的来源,聚焦教学任务,就是分析教材内容、完成备课环节中的备教材这一个过程。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归属于专门教育,面向职业,通常是按职业(专业)要求组织教学,这也就导致了中等职校的地理学科常常因其对某些专业的针对性不强,而不能单列为必修课程甚至选修课程。即使出于专业需要,地理学科也免不了常常处于一种从属地位而不被人们所关注。
正是由于不同的专业对地理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又无法在中等职校地理教材中找到专业针对性强的通用教材,所以不同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取向上也相差甚远。地理教学任务分析,还就要求教师能从未来职业对人的需要和现在专业学习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要求两个方面出发来确立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确立的。内容是载体,任务是目的。对教学任务的分析,除了要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外,还有就是重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要达到上述要求,其一,教师要较强的课程意识。不同专业的地理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体现地理学科的职业(专业)特色、职校地理课程实施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其二,加强地理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地理学科教师要与专业教师一道通过对某些具体职业(专业)岗位分析,明确职业(专业)岗位对人才的地理素质要求,并共同确定特定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这种特定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价值取向,又能较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准备。其三,从专业(职业)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突破地理学科原来的知识体系,致力于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的富有职业特点的地理课程体系。在职校地理教学任务分析时,教师在固守地理学科自身最基本和核心原则的基础上,要做好对地理知识的删节、补充、拓展、综合等,从而保证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更好地与职业知识相互相联结、与实际的职业活动相互联系。例如,在化工类专业的地理教学中,应以“环境保护”作为教学重点,突出“环境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尽管现代课程理论要求我们突破“教材中心”,但并不否认教学中教材的重要地位。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形式也是通过教科书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内容也是以教科书为载体。教学任务分析,在学情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同时,有必要围绕课程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展开,并进行科学处理。中等职校地理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性;学科
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综合了天文、气象、地图、经济、生物等知识理论,涉及图像解读、逻辑分析等多种思维能力,因此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授课方法显然不够,需要多元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渗透领悟地理学科知识。
一、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弊端
首先,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只注重数学、语文、英语三大主要学科,认为只要把三大主要学科学好就可以了,地理只是副科。
其次,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书本内容中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精神价值观的培养。很多老师在考试前为学生划重点,学生临时抱佛脚、“打突击”,当一学期结束后,所记的知识又很快忘记。
最后,由于中学地理学习的不扎实,升入高中,学生面对更深层次的地理学习时,普遍感觉难度大,受挫感强烈,对地理学科更加厌烦和疏远。
二、如何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不应单纯是书本内容的灌输,更应该是精神价值观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地理学科的创新性教学。
1.注重课堂氛围的互动
学习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四川省华蓥市双河第二初级中学正在实施的“自学互助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为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来,摒弃教师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深入挖掘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互助解答,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必要时可让学生之间进行激烈讨论,让其将学习地理变成一种有趣的事情。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自学互助导学法”实施来看,我们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法,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再给出答案,这样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并鼓励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3.培养批判性思维
所谓除旧立新,不破不立,想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创新性思维,则必须对旧有的事物进行怀疑,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在老师的单向灌输下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教师应该多多发挥学生的个性主观能力,在自己的经验和价值判断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信心,然后再进行正确的引导。
4.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
地理教材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图表,这些图表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相比文字能更直观地表达内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种类繁多的图表进行解读、分析、描绘甚至延伸性理解,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应用能力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教师应该多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时事件相结合,使内容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发掘地理小知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天文、气候现象等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让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地理的意识。
6.人文情怀精神
地理不仅是一门文理综合性学科,更充满了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因此地理学科除了知识内容、思维能力上的教学,还有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培养。学习地理,应该让学生对自然、地理、民族、气候、宗教等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对破坏自然资源的不合理行为进行制止,崇尚文明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人文科学精神。
三、在实施创新性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李庆东 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
摘要: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多门学科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成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它巧妙地综合了旅游主体、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等三方面的要素,从而来对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娱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更多地与时代性、文化性、地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也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综述
1.对于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的研究
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旅游者是一切旅游行为的核心和主体,一切的旅游活动设计、路线探索、文化资源整合都要以旅游者的爱好、需求等要素为核心来进行。从根本上说,也正是因为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才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于旅游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个体的空间行为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明确旅游者的内在需求与旅游地理设计的统一性,以此来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
实现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是旅游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途径,是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得以完善的根本所在。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要善于从地理学、文化学、空间学等领域和角度来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开发,保证旅游产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善于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开发的角度来展开深入地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3.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
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一,从开发的区域上来讲,应该保证旅游空间需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统一性,从而来进行科学布局、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实现有效的旅游环境整合,理性地对整个旅游过程进行有效规划,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容量等要素,来对整个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和重新设定,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并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1.学科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多元化的学科,它与文学、地理、文化、科技等诸多个学科门类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学科发展,促进学科融合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园林艺术、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资源,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推进学科发展与进步。
2.研究内容的广阔性和多元性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在市场化发展体制中,如何有效地促进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整体的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机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整合,成为旅游地理学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将整个学科建设更好地与市场化背景结合,才能够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
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应该成为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方向。特别是对于旅游空间和旅游环境的开发时,需要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对具体的环境进行勘测和研究,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之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从而来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充分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4.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现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结合,是今后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与产业的整合,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积极地研究其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性和必然性,为旅游地理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这在根本上促进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对于整个学科建设和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旅游地理学作为时代旅游业与地理学科结合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整合、旅游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整合,从而来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充分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必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研究内容会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更多地融合;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等。总之,旅游地理学在新时期具有更加开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产业融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1-56.
[2]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10:1184-1192.
关键词:影视资源 高中地理教学 优势分析 具体应用
目前,在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总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约束,无法去亲身感受地理世界的独特魅力,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对地理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有必要借助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资源。比如,与地理相关的一些电影、动画及录像视频等,虽然从本质上来看这些视频资源都具备一定的娱乐性质,但事实上,这一类的影视资源仍然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在影像记录的独特视角中领略地理世界的特殊气息,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加深入和直观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地理教学课堂的气氛活跃,从而实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及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往往缺乏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其原因就在于多对数学生并没有机会亲身体会世界上风格迥异的各国风情和奇妙壮观的自然奇观,但学生们渴望看到的这些情景却能以影视视频的方式被展现出来,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的应用影视资源,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动机。
2.提升学生对地理世界的审美能力
一般来说,高中地理学科中涵盖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其中在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学生在观看影视的同时把自己带入具体的情境,如在观看云海、瀑布、奇石等自然地理奇观的影视视频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的发挥想像力,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理学科特殊特点的需要。从地理学科的本质上讲,地理学科要研究的内容广度很大,数量也很多,如地球的结构和运行、地理环境及相关知识等。此外,它还包含繁杂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如自然地理现象及原因的分析等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影视资源的辅助让学生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讲到火山喷发的课题时可以给学生观看《世界地理频道》中关于火山喷发的节目视频,借助视频中真实的记录与讲述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火山喷发的震撼场景,这样也更易于让学生了解到自然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影视资源,可以为高中地理的教学课程做更充足的补充,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地理学科中的具体教学。
三、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借助影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难点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灵活生动的表现特点,可以将地理学科中刻板的知识结构体系转换成丰富多彩的故事陈述,也可以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成更易于被学生接收和了解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有关晨昏线的课题时,如果教师只是使用地球仪、蜡烛等一些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在教桌上进行一般的演示,那么座位在后排的同学就很难看清演示,或者也还有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会看不懂演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成效也就会大打折扣;但如果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晨昏线知识的影视视频,那么以上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2.借助影视资源缩短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让学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地理景观以及全世界每个角落的自然奇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观影时渐渐消除对地理世界的陌生感,而学生与地理世界之间距离也就可以在视频的情景中被缩短,从而也能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综合上述关于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影视资源的应用在当下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它能巧妙地与一般的地理教材充分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为单一的教材内容做补充;另一方面,还能使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化、多元化。由此可见,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卓琰.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城市地理,2015,(10).
关键词:地理学科思想 地理知识模型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区域特征 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考中,其是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的重要依托,试题的设置往往从某一区域切入,由具体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在高考复习中具有“奠基地位”。其高考复习是建立在地理学科思想基础上的知识重组,是与高中地理原理紧密结合的能力分析过程,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地理基本观念和价值观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很多学生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总感到知识杂乱无章,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因而复习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很重要。现在简单谈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一、树立地理学科的三大基本观念,这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理论基础
地理学科最基本的特征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其中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而高中系统地理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因而,首先要树立区域差异的观念;地理科学涉猎面广,综合研究自然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要素,而这些要素又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要树立环境整体的观念;而地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又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三种观念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地理学科的三大观念是研究区域问题的灵魂,它要求我们对区域的分析应该是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进行,要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对某一区域作出正确的综合评价,这是区域地理复习的总体思路。
二、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形成区域地理知识模型
区域地理的复习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可以在地理学科思想的支持下,构筑一种凸现地理学基本观念的复习模式。所谓区域地理知识体系,是指区域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完全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固定的、容易识记的体系。该体系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具体复习模式如下:
这个复习模式的核心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系统地理的综合复习,简称为“区域的综合”。其中区域定位是地理应考的前提和基础,中学学习的主要区域有世界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中国及其分区,并且要关注一些热点区域。当然只记住这个模式本身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以这个复习模式为线索,把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知识纳入到这个知识模型中去理解记忆。
三、注重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地理区域定位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经常看图、读图、填图、绘图,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故区域定位一般要建立“脑图”:一方面,要选取重要的经纬线,在脑海中勾画经纬网图,建立地理事物的时空联系;另一方面,在各个区域中选取一些标志性的点作为参照,再由点扩大到整个区域。这种经纬网定位法,是地理区域定位中最常见也是最准确的定位法。区域经纬定位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经纬线是高考区域地理试题最基本的要素。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要综合各种方法加以判断,这样在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
四、综合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区域特征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区域差异是各个不同区域因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其方法如下:
1.掌握复习方法
抓住四个“?”。①Where――定位、分布;②What――自然、人文要素特征以及环境问题等;③Why――一般就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有时还需结合国家政策等原因;④How――评价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指导,抓住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培养地理的学科能力
新课程标准汲取了地理学科和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了广大地理工作者辛勤探索的实践结晶,是自新课改以来地理教育教学结出的丰硕成果。新课标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地理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广大地理教师要能在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审视新课标的价值与意义,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内涵与要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思想与内容。本文正是从新课标的变化之处入手来阐释其中所体现出的目标新趋向,并将其显性化为具体的行动和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师提供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激趣导学,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知识门类,其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地理环境。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感知地理环境、认识并了解地理环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使我们可达和可知的地理世界范围越来越广阔。也正是这种心理倾向和探索精神促进了地理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了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而作为基础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课程,其重要责任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这个缤纷的地理世界,去感知地理环境,探索地理知识。正如新课标在前言中所提出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
若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世界,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地理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们渴望了解周围和遥远地域的地理环境。地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这种求异心理和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地求知、探索。在激趣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亲临”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让他们体会不同地域的神奇与美妙。此外,地理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奥秘的领域,其中很多地理问题都值得研究与探索。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地理问题引入到课堂,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观察地理世界的同时,也能发现和探索地理问题。
二、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在新课标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将原有的条目进行了缩减,更加突出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核心理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秉持这一基本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地理课程这一理念和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地理学科从其建立之初发展至今,都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人地矛盾突出的今天,这种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地理学科由传统的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转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复杂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主题上来,其研究的对象被确定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类社会与其生存环境关系。[1]这也使得地理学科更富有内涵和生命力。而作为学科课程的地理课程无疑要体现出学科的特质与发展方向。
此外,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由期待因素、价值因素和情感因素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2]其中价值因素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要回答“我为什么要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问题。学生对学习任务的价值认同感越强烈,学习动机也就越强烈。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能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帮助自己认识地理环境,拓展全球视野,甚至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学生感受到所学东西对自己有用时,自然会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促进学习有效进行。
在教学中创设鲜活而真实的地理情境有利于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世界是鲜活生动、复杂多样的。学生对丰富的地理世界充满着好奇,也渴望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喜闻乐见的地理事件或地理问题,并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感兴趣的地理事件或问题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例如,教师通过展示上海世博会中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等国家展馆外形和展览主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国家典型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及其特征。
三、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