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23-09-07 17:39:57

导语: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要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将有益于语文新课程的深化改革和发展。那么,如何实施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呢?

一、要树立大语文思想。

这个大语文思想,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语文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本身它只是精选的24篇优秀作品,属于名家名作,它远不能作为我们学习语文的全部,它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全部的话,我们的知识面会很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它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我们要以此为基,围绕这些根很好地做好知识的延伸,博览群书,尽最大可能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妨自己多去找书看,或多听广播,像日常生活中,《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书一者贴近生活,二者文笔也很美。另外要尽可能地涉略各方面的知识。

二、提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现大语文教学。

在听、说、读、写语文四项基本功训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教师要当一个好导演,而不是好演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当今的教师,应该是 “授之与渔”,更应该是“授之于渔场”。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从“神坛”上走下来,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同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自身素质,广博的兴趣爱好。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要敢于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放下架子,拜学生为师。

三、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重点。

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长期以来,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和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语文教师一上课,其过程一般是“题解--时代背景介绍一一字词学习一一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一一归纳课文写作特点”广枯燥、呆板、单调、乏味的固定模式,没有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重点来抓。枯燥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乏味,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头脑,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归纳段意,中心思想等”,学生学语文兴味索然,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建构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

1)、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虽然十分重要,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地采用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是因为学生发展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学中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己揣摩、体验,再达到目标。而教师还要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后,再给予他一定的评价。这样,也往往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延时评价尤其适用于在学习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在对他们进行评价之前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进行思维。这样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与即时评价所取得的效果是一样的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转变

所以,为了新课程的浪潮下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不断学习`实践和运用。语文教学是课改环节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有情感体验。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不断改变。

一.改变观念。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似乎老师只有高高在上,才算符合身份和地位.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双方是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特别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才有火花闪耀的光辉。因此新课改下,语文老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应该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是新课改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改变教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因此新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根据我个人的实践和经验,我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感教学。教育研究表明: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把阳光洒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理,一个激励的动作一个夸奖的眼神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语文教学充满了强烈的人文色彩,情感的相通才有情感的共鸣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2)问题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问题是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有怀疑探究的精神。课堂的学习,学生难免分散注意力,怎样能牵住学生的心这是教学成果能否巩固的关键,语文教学中以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地位。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如同导演,把主角应分配给学生教育这台戏才能演的更好。语文教学是一个审美的过程,美的感受因人而异,只有发自内心的爱才是真爱,这种体验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4)关注差异。一花一世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差距是真实存在的,教育者必须正视。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所以在教学中“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开放式;小学语文;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75-01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可以实现和谐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遵循这一教学原则和思想,可以确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做好课前铺垫,保证开放教学效果

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铺垫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在学习之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往往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存在困难,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在课前公布教学目标,让学生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课文《的扁担》时,教师应该做好课前铺垫工作,让学生对有所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在预习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语文教学效率会得到提高。

二、调节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创设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课文《晏子劝齐王》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的模拟中来。通过组织学生模拟文章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巩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应注重巩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拓展学习,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学习课文《三借芭蕉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观看影视资料,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应注重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空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开展语文学习,通过接触自然,启迪学生的艺术灵感,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开展语文学习。生活处处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既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应用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对巩固所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第三,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创设微信群和QQ群等,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浓厚氛围。

五、明确开放化教学目标,实行开放性评价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开放式教学,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实施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开放性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围绕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教学评价,摒弃追求升学率的考试和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中,不能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应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准确和清醒的认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开放式教学,是坚持新课标方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在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下,应该保证语文教学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双重开放,切实紧密联系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坚持开放性的教学方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在开放式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小平.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误区 解决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但有的教学只见活动热闹,只是追求新课改的形式,而忽略了课改的精神实质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走进了以下误区。

(一)过于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避免冷场,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绞尽脑汁,在教学中穿插了大量的游戏、表演、采访、辩论,播放了不少课件,气氛十分活跃。然而热闹的课堂能否等于高效的课堂呢?学生有多少收获呢?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呢?培养了哪些语文能力呢?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尤其突出。

(二)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加上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死记硬背”。

(三)过多讨论探究而忽略背诵积累。不少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时间已经被分析讲解、讨论探究所占用,课后时间被查找数据、完成练习占用,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读背时间。读背是语文学习的一种传统的有效方法,没有大量的读背,就没有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就没有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能简单地将必要的阅读背诵视为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而一概抛弃。

(四)过于强调个性而忽略培养共性。新课改倡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观点本没错,但并不代表教师只能对学生的回答一味给予褒奖,全然不顾学生的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理。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勇气,又要指出其偏颇之处,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允许有分歧,但绝不能没有共识,只有让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和谐统一,语文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五)课件成为“一枝独秀”。新课改的实施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开辟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

(六)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随意命题、随意指导、随意评改;生活积累意识欠缺,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象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七)教师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们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语文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从表面看气氛是否活跃,更要关注学生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认真考虑所有教学活动是否结合文本、符合学生实际,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不是最终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必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只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出花样,脱离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5篇

优点突出,比如文章正文与课后补充相补充,资料丰富。缺点同样明显,大段的文字表述有时缺乏连贯和统一,或者表述含糊不清;学术化、成人化倾向严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如古诗十九首、古诗体例、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等概念,教材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使得教师不得不留出大量的时间处理,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再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句式,内容就会涉及初中语文教学,而初中中考又不考,所以高中教师就得先完成初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问题,课时减少单任务量并没有减少。讲还是不讲?讲影响教学进度,不讲影响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进度慢。

二、对策与措施

面对问题与困难,一味地抱怨于事无补。我们首先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即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准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大胆合理整合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集体备课,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第一步备课程标准,力图科学完整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第二步依据课程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对于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不讲,或少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内容要讲充分,讲透彻。比如刚才提到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文言句式问题,教师要先讲句子成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和探索。

2.设计学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课前布置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调动学僧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3.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讲;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讲了也不会的问题不讲。同时,教师应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通过改变观念和制定措施,我们逐步走出困境,课堂教学也会变得越来越流畅。

三、尝试与探索

第6篇

一、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老师布置的内容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并对疑点、难点、重点、特点问题做好记录。如《台阶》这一课,首先用五分钟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自己扫除不认识的字词等障碍,再用10分钟左右根据《导学案》独立完成基本内容:“(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对基本内容有异议的可以画出标记。如在“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时不是很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就圈出来,之后进行合作探究。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事,就让他们自己解决。此时,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有哪些错误,并在头脑里分类,要把倾向性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讲评时用。

二、合作探究

经常会有学生问起,除了“考试”以外,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学习真的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教师不仅是课堂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引导、评价、总结时要集中精力,调动智慧,或归纳整理零散的意见,或提出肤浅粗陋的知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不能忘记给学生一个自己思索、研究、探讨的机会。“合作探究”是学习小组合作解决组内成员遇到的问题,然后各小组交流展示,教师引领帮扶掌控好各个学习小组的节奏。尤其是开放性问题,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小组合作探究自己的想法。试题在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一定要与文章的内容相联系,这样不至于让学生毫无目的地乱说一气。

如在人教版课本中,《愚公移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形象,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愚公这种做法值不值得提倡,现在如果你是愚公会怎么办?”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很兴奋,经过激烈的探讨,有以下几种说法:“移山费时费力”、“移不走山,因为后边是借助神力结尾”、“不行不行,自然环境会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移山虽笨,但他有远大抱负,坚定人定胜天”、“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可能啦,从功力角度说不值得”等,都成了学生的争论点。经过他们这么一说,愚公的形象活了起来,具有了立体感,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让他们多角度地看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片面看问题,使自己更进步。

合作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告别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一石激起千层浪”,逐步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当然这种合作探究要求教师掌握课堂秩序,而不是放任自流。

第7篇

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预习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预习是课前把要学的知识过一遍,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教师在课堂或者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跟不上节奏,反映迟缓,其中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自己可以试着去思考不会的地方。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预习的提纲,学生着手预习。那么,在课后,学生就会专注自己预习中的弱项,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有所得,或者产生困惑,正是这些所得或困惑,使学生产生了合作交流的渴望,也只有这些所得或困惑,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中互通有无,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高。这个过程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的,我们的课堂只有40分钟,在40分钟的课堂上要完成基本训练、新授、巩固练习和作业等环节,时间就成了制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一个因素。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或材料进行自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能有所得或者产生困惑。这样,预习的有效性就能够弥补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自学教材占用的大量时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讲话不能大声讲,心里有了想法也不敢提,这样势必就给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打了折扣。新课程强调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展示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同时也把自己产生的困惑呈现出来,以得到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帮助,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小组就会产生共识,把困惑反馈给教师,这些问题往往都是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教师就可以在全班中组织讨论,达到解决疑难,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活动,脱离了思维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如果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没有让学生很好地学习教材,学生还没有从教材中获得交流的材料,就让学生合作交流,那么,学生用什么来交流呢?既没有成功的体验,也没有失败的困惑,这就导致合作学习留于形式,更谈不上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智力与能力。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学生才有互通有无的材料,才有互相交流的欲望,也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就能充分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思维交替引申,最后达成认同。

二、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展开教学

新课改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比如,让学生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出格的行为,对学生过多严厉的批评教育等等。这就让教师越来越“孤陋寡闻”,不了解现在的中学生的心理,背离了他们的学习需要,师生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产生思想的隔阂,师生之间相处不融洽。导致教师的教陷入了恶性循环,不见效果。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立场来思考教学,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恩多德说:“一个不好的老师是给人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课堂上教师要展示可能给学生一片天空,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做学生的忠实听众,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为学生的灵感撑起一片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言语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要善于倾听和赞赏,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三、教师教学语言要合情合理

教师传授知识要靠语言讲解,语言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课的效率。为什么学生们上不同教师的课反映不一样,就在于教师的语言能否吸引学生。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一字不差的把内容讲给学生,教师只是为了讲而讲,学生听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根本提不起听讲的兴趣。教学语言要饱满,恰到好处,有张力才能吸引学生。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下”不来,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教师语言要有针对性,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教育对象不同,教学语言自然也就应该变化。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必须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运用语言。高中生对生动、形象的语言容易接受,教学应具体、明确、亲切;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追求对事物的理性把握,教学语言应该深刻、隽永、灵活,具有哲理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语言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27-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们都在认真体会新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若干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很注意学生情感培养和熏陶,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传承与情感态度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如,某教师教学《月光曲》,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

(二)过于注重“课堂氛围”,忽视文本阅读指导

许多老师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地阅读,就来演一演,唱一唱,只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一堂课就这样片面地追求形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习活动缺乏内涵与深度。看似气氛热烈,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课文《这儿真好》:学生刚读完一遍,老师就忙着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小草、鲜花、树苗、小岛等图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小熊打扮荒岛,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是预料之中的。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

(三)过于注重教学媒体,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与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与传输梁道,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这种不顾教学内容而滥用多媒体的教学反而弄巧成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盛夏时节,南方的学生学习《荷花》,老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到荷池边观赏、欣赏荷花的千姿百态,近距离感受荷花的美,甚至还能让学生摸一摸荷叶、闻一闻荷花的清香,可偏偏有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课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视听影响,弱化文本解读。

如课文《鸟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凭借这段文宇,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到: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湖畔边、蓝天上,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叽叽啾啾,呼朋引伴翩翩起舞。这是多么热闹而壮观的场景。事实上学生根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而有些老师不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悟课文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多媒体课件:湖岸边,历历可数的几只鸟在漫步,隐隐约约的不远处,可见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鸟蛋。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运用的多媒体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还影响甚至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品味。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能离开对文字的感悟,用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这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的反思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前提是尊重主体、相信主体,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应加强。

(二)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

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

(三)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室里,小学语文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大力研究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在教室里上开放的语文课,要做到实而活,省时高效。我们还要探索在自然、在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新路子。特别是加强课外自主识字的引导,课外阅读以及课外练笔的指导,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形成语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语教学的水平。

总之,我们要脚踏实地的不懈地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是科学,需要学习,更需要自己求索。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方法;情感引育

自从我校实施义务教育教育阶段新课改的政策以来,大力提倡广大人民教师大胆进行改革建立高效课堂,要求尽一切可能改变传统课堂的应试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安静下来,从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为了把新课改下的教学一碗水端平,放慢节奏,就怕自己考虑不周没有讲到,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结果是成绩不甚理想。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究竟是如何对其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的呢?又得到了怎样的教学成果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大家都知道,人都是感性的,在社会生活中情感是最活跃、最深刻的主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产生的反应。在生活中,好的情感不仅能起到改善生活、和谐交际、调节心情的作用,更能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

情感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提高素质教育的组成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借助于教育教学中的因素,引导学生感知感悟,刺激学生抒发感情,达到丰富情感、培养移情能力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课中教师通常采取的是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老师是以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讲台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一个劲地讲述课文要点,学生则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在下面死气沉沉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许多学生受挫,学习受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表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说,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自行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分别描写了哪几件事?(2)是如何描写母亲品行的;(3)课文前为什么只有一句提及了母亲,作者这样布置结构的用意是什么?(4)作者主要从他的恩师角度写目前的关系,但仅仅写了母亲的训导,除此之外,用更多的笔墨写了她和家人相处的情形;(5)本篇课文表达的是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但是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当学生讨论完这些问题后,每组派出代表进行最后陈述,由教师讲评,共同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于课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另一方面落实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在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无非是较为简单的粉笔+黑板,这样一次两次还可以用粉笔将课文知识要点罗列在黑板上,要是经常这样就使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学生也无法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方法在丰富和活跃课堂内容中越突出,一幅漂亮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会使他们更加豁然开朗、赏心悦目;一个个动画形象地走进学生的视野,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学习,也利用电视、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例如,运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运用多媒体导入,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先看图片,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关于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时,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小组讨论思考(1)共有几种类型的云?(2)表格如何设计才能简洁明了?通过《观舞记》教学案、《绿色蝈蝈》教学案让学生看待多媒体的有效性与直观性。《黄河颂》教学案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制作切实可行的多媒体,《紫藤萝瀑布》课题研究方案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更有效果。

总之,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开拓与创新,再结合教学新技术、创设突出的情境、增加课堂互动和课外实践,更好地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掌握好这门基础课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鼓励、欣赏和赞美,让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阳光下,让师生绽放的笑脸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共同发展,情感交融、优化教学方法,享受语文的乐趣,享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