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0:01
导语: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财务制度 创新 现代企业
财务制度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建立现代财务制度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也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
从广义上说,财务制度属于管理制度的一种,它跟会计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财务角度上来说,现代企业实行的法人制度,实际上就是企业出资人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一种财务安排。
大型企业的组织一般采用“三会制”。由股东大会掌控,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由总经理负责,而总经理的人选由董事会确定。企业的这种职能划分,包括了筹资、投资、经营的运作,形成了一个资金运作链。资金链的流动,就是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内部的权利划分和组织结构也是企业财务决策权的表现。从广义上说,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实际上包括投资人(股东、董事会、监理会)的财务制度和经营者的财务制度。
从狭义上说,财务制度制度是指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有利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有效分配资源的一种财务安排。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的筹措运作远没有大型企业那么复杂,甚至不存在董事会和监理会,那么,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属于管理制度的一种安排。
论文重点说明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问题。
二、当前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财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企业缺乏有效地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自身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而实际情况是,这个规定由于没有有效地法律制约,根本不具可操作性。而大多企业也根本不会去想这方面的问题。即使企业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也得不到指导。因此,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随意性很大,为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2.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僵化,管理内容不足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制度的支持,如果财务制度更新不足,就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我国已经对资金的筹措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内容作了规范,但是近几年新出的或需要加强的财务业务并没有得到重视。例如企业的财务预算,并购和重组,外资融合没有纳入进来。这使得企业在处理这类事务时,没有可参考的标准,束缚了企业的手脚。
3.我国特有的问题
虽然我们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并且坚定地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但是当中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过程中,会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例如员工的福利怎么分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怎么算,企业的债务,企业重整后的结构怎么划分。
三、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意义
现代财务制度涉及多个方面,建立现代财务制度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重要意义。
1.通过建立现代财务制度,可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重大投资行为,能从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防止高风险投资给企业留下的发展隐患。
2.现代财务制度对各方的利益做出了更明确的规范,可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也保护了企业管理者的能够合理行驶经营权和相应的财务运作权。
3.通过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可以为企业法人制度,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制度的完善是企业良好运行的剂,可以起到激励人心,凝聚动力的作用。而在这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科学有效地现代财务制度。
四、建立新型财务制度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财务制度应该具有宏观调整特性,既要对企业的财务行为作出具体的指导,又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现代财务制度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而不是对企业各方面进行限制,抹杀了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宏观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不能对企业有过分细化的要求,不能以行业划分标准,而应该坚持各类平等的原则,对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都应该平等的待遇,以为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
新的财务制度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界定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处理好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点,规范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益分配包括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这几种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分配问题,任何一方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的财务制度要求规范企业的财务评价系统。规范企业的财务评价系统,不仅是投资人对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的需要,也是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需要。新的宏观财务制度应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长远效益出发,建立一套科学、全面评价企业的标准和方法。新的财务制度把企业的运行置于透明的地位,社会能够实时监视到企业的运营情况,以便督促企业不断克服自身不足,实现自身的升华。
新的财务制度要全面完善,没有制度上的盲点,没有执行上的难度。制度建立后的最主要作用便是实行,简练高效的的制度本身就会被社会和企业所推崇,并被主动地实施。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且高效执行的制度一定是最优秀的。对于以往那种国家、行业要求含混不清,企业想改善而不知怎么办的情况,一定要尽量的避免。
总结: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大半。这一时期,本应该是我国各类企业突飞猛进的时期,事实上,我国的企业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自身的突破。
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经济环境要求我们不断保持新的头脑,作为居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财务制度,必须承担起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引入和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是大型企业突破自我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吉全贵.论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J].2003(1)
一、抓好油化服务
坚持“四共”方针,全力以赴搞好油化企业生产生活服务。
(一)突出保障4000万吨稳产
重点维护油田产能秩序,严厉打击偷盗油气和电力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整治产能区生产环境,加大违建和占压油气管线建筑拆除力度,消除外在安全隐患;保障油田勘探开采用地,协助做好占地、补偿等相关工作,为产能建设提供强力支持。
(二)服务石化项目顺利推进
大力支持120万吨乙烯改扩建、30万吨聚丙烯二期、千万吨炼油等项目按计划推进,确保年内建成投产。积极协助企业谋划争取“十二五”重点项目,力争在扩大炼油规模、推动石化延伸增值等方面有新进展。
(三)统筹和谐矿区与现代城市同步建设
支持创业大道升级、龙南医院扩建、商厦地区综合改造,促进矿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支持矿区开展综合治理。绿化生产区,美化居住区;支持创业城、石化会战园等居住新区建设和老居住区改造,进一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
二、抓好产业项目
深入实施“三百”行动计划,服务企业更好发展做优存量,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做大增量。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367个。建好“四大基地”和棚室经济为重点的现代农业项目。推进旱田节灌和水田灌区项目,全力建好3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膜下滴灌和喷灌110万亩,力争粮食增产10%。着力打造四季青温泉果蔬、大同青提、红岗花卉等10个特色基地。加快建设6000吨提子醋等加工项目,大力推进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农超对接等服务配套项目,扩大棚室经济综合效益。深入推进养殖方式“三进三退”,新建改建牧场和小区140个,奶牛肉牛集中饲养率提高到70%。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15%。建好立市龙头和战略新兴为重点的地方工业项目。加速推进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50万吨C综合利用等在建石化项目,谋划建设聚烯烃、合成橡胶、液态化工等延伸增值项目,拉长石化产业链条;全力推动沃尔沃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尽快形成整车生产能力,跟进引建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启动建设低碳光伏产业园,同步开工电池切片、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等全产业链项目,大力推进忠旺铝材、福瑞邦生物制药、三峡风电等项目,带动战略新兴产业更快发展。全市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建好名企引领和高端业态为重点的服务业项目。坚持“随着城市进程走、迎着生活需求上、围着生产服务抓、跟着深度创意谋”,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新建续建服务业项目100个以上。加快建设唐人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和红星美凯龙、奥特莱斯等高端名店,带动形成城市商业商务和生活服务中心区,在满足市域需求的同时提升域外辐射带动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加快建设北国之幻城、龙凤湿地公园、阿木塔风情园等旅游项目,引进北京秦龙等旅游企业。高水平办好第五届湿地旅游文化节,旅游总收入增长30%,打造全季、全域、全业和全民旅游的新格局: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华08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黑鱼湖国际艺术村等文体项目,搞好大型场馆运营,推动发展创意设计、演出赛事、文博会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加快建设金融产业园区等金融项目,使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5%;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扩大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动漫设计和软件开发等高附加值业务比重,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0户以上,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建好基础承载和产业关联为重点的园区项目。建好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为重点的科技项目。推动政研校企协同创新,努力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促进“原字号”向“产业链”、“粗加工”向“高精尖”升级,建设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抓好高新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提升科技园、孵化器、中试平台等功能,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市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超过100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0亿元。
三、抓好城乡建设
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夯实市政基础。1.推进新城开发老区改造。2.推进重点工程建设。3.推进新型村镇建设。4.推进生态环境建设。5.加强现代城市管理。
四、抓好民生实事
(一)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要继续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增加民生方面的专项支出,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好百姓关注的大事、要事、急事、难事,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1.促进教育均衡。顺应群众期盼,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2.促进文化惠民。开展“百湖之春”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3.促进医疗优质。加快推进市妇女儿童医院、市三医院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乡镇和村医疗卫生条件,继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全面加强“六个对接”,深入推进与国内外名院名医合作,重点建好远程会诊系统,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4.促进保障提标。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性支付比例达到90%和70%以上。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
(二)倾力办好十件民生具体实事
一是幼儿入园。二是市民出行。三是小区环境。四是农民看病。五是大学生和退转军人就业。六是低收入群体住房。七是中小企业融资。八是社会化养老。九是物业供热管理。十是群众文化休闲。
五、抓好社会管理
(一)突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围绕“十类特殊人群”,全面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
(二)突出重点矛盾防范化解
围绕新形势下容易引发和影响社会安宁的征地拆迁、劳资矛盾、土地纠纷、文化冲突、违法犯罪、流动人口管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社会心态失衡、复杂场所整治、刑释解教人员继续教育等十个方面问题,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推进“百项服务”进社区,全面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强化互联网安全监管,依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
(三)突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围绕食品、药品、交通、建筑市场、消防、生产、校园、矿区等“领域”安全。着力增强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集中开展饮水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专项治理,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推进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确保社会平安和谐。
六、抓好改革开放
(一)推进重点改革
以组建文化体育旅游集团为牵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做好县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切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放事权、创新审批方式为突破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平稳完成新一轮岗位聘用为着力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二)扩大交流合作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新时代;水土保持
党的十提出了关于“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中,强调在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务必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从水土保持下手,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技术,采取新措施加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促进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下面,笔者就十报告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水土保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我国之所以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主要原因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着重大的环境难题,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速退化等严重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新时代下,如果想要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从环境入手,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经济增长方面,我国目前也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威胁,尽管国家GDP指数早在2011年就已经进入了中高等国家的行列,但是在整体经济结构上,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极不健全,贫富差距严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困境,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如果国家经济想要实现继续增长,就必须转变现有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应该做好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且强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重要工作,所以在新时代下,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并树立保护生态、保护自然环境的文明观念,从节约资源、能源做起,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基本方针,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水土保持的目的,发现其基本目标是为了保护地球的现有水资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相吻合,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全面贯彻实施十精神,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尊重自然及自然规律,坚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基本理念,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2、“五位一体”的布局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十给出了明确答复,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再提升,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新“四化”发展中的水土保持新机遇
十在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了新“四化”的要求,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目标是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水土保持行业的信息化应加快进程,推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再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也为城市水土保持提供了新的、更高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注意城市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应全面开展相关研究并提出城市水土保持对策、措施、技术标准,推动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
三、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在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中的作用
国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十报告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太效益相统一这一基本原则,合理控制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科学调整好空间结构。在这一宏观背景条件下,加强水土保持正好是一项有用的政策,在目标上与十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互重合,实际执行时不仅可以对国土的主体功能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还能调整和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比如水土保持工作中常见的对农村生活和农田生产环境的治理、对城市内涝灾害的控制等措施,都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行调整并优化的表现。
2、水土保持在资源节约中发挥着调控作用
新时代下,我们倡导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义社会,大力提倡保护水土资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资源,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其做好全面的保护。当然,在新时代下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资源节约和保护力度同时也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鉴于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资源,所以当真正采取治理措施来对两大资源进行保护时,所发挥出来的最大的作用是对资源节约的调控和保障。
3、在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十报告将生态环境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为此,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支撑,特别是“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两屏三带”既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加强保护、监督的重点区域,我们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承担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党的十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我们应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十的新思想、新要求,准确认识和把握时展特征,研究和探索水土保持新举措,为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雷霆,杨玉兰,杨智,宋日升.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 推进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水利. 2011(04)
一、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现实回应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交汇点上,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在国际上,全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因素依旧存在,贫富差距、贸易保护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正在不断威胁世界人民的安全。而就国内的形势来看,依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全面了解与深刻体会,他们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不断加强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不仅是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及时回应,更是提高小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体现,为小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举措
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我国教育就是要培养新时代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因此,重视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世情教育,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安全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保障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安全领域内涵深刻、边界清晰、层次分明,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两个层次,其中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属于高级层次,而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核安全处于基础层次。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了国家安全治理应该遵循的思维,为学校实施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同时,加强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也是对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落实与践行。
二、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困境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在2018年4月正式以文件形式提出,距今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仍在探索与完善中,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国家安全教育机制。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发展面临许多现实困境。
(一)缺乏对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充分重视
在当前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并没有形成层次性、系统性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少学校缺乏对国家安全教育的充分重视,导致国家安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一些小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薄弱,对国家安全概念模糊,加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将国家安全教育付诸实践就举步维艰。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帮助小学生了解中国版图,并结合中国的名胜古迹加深小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与民族认同感。但教材仅停留在了解与欣赏层面,并未重点围绕“国家”概念增强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难以唤起小学生对个人生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情感认知。
(二)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对比国家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强制性与系统性,国家安全教育作为新时代被重点关注的教育却缺乏健全与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机制。从学科建设上看,德才兼备的国家安全教育学科带头人较少,课程建设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动力;从内容上看,国家安全教育还未被正式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大纲之中,缺乏全国或地方性的教材、多媒体资料以及相应的资源;从方式上看,国家安全教育的渠道与形式较为单一,仅局限于教师传统讲授以及单纯宣讲;从考核上看,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细致的评价标准,没有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日常考查之中。因此,国家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体现得不明显,不利于达到其教育目标。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围绕我国法律展开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等国情介绍。其中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提到了宪法第二章的规定,公民具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但该内容仅有一页,主要是引导学生做好与公民其他义务的辨析,课程结构简单,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考评机制,难以引起小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视。
(三)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并非仅限于学校,而需要协调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就目前的教育来看,部分学校将国家安全教育当作学校的事情,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的重要作用,未形成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机制。当前各学段小学生教育都积极推行综合实践课程,提倡“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模式。但一些学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依旧停留在校内的简单宣讲,小学生难以切身体会国家安全的意义与重要价值,更难以将保卫国家安全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行动。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文明富强的发展历史,旨在培育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丰富且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形式也往往局限于学校课堂,未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资源,如红色基地、博物馆等,学生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认识。
三、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为切实推进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实施对策。
(一)融合国情教学与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
国情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国情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将国情教学与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能有效促进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深入研读现有教材,寻找教材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过程,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国情教学中。此外,教师在国情教学中还可以充分创设情境,通过反映国家安全形势的相关资料和新闻,拓展学生思维,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融会贯通。
(二)把握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规律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情感基础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品质,核心要义是坚定“四个自信”,实践平台是追梦圆梦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学校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规律,培养小学生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促进小学生对党、对国家形成理性认知,常怀真挚情感。在推进新时代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践相结合,使小学生坚定对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度认同,自觉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拥护者。
(三)统筹推进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教育对象获得感的获得程度是衡量教育水平的对象性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象至少能够产生思想被正面引导与“教化”,以及思想困惑被“点化”后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两个获得感,而解决思想困惑的需求日益高于知识性正面灌输的影响。[1]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探究其获得状况并如何提升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的关注点。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要多维度理解其内涵、认知其空间结构的多维分布、分析其多维提升路径,从内涵、结构和路径形成体系化研究。
一、多维理解: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的深层分析
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某些体验或感悟,精神世界产生了正面的积极的愉悦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多维度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从基本维度来理解知识体验的主客观统一性,从深层维度理解意义与发展对获得感的影响。1.主客观的统一及体验的相对性是理解获得感的基本维度。知识传授只有通过传授对象主观感知、内化提升,才能真正为传授对象所得。既然获得感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或之后产生的正面的积极心理体验,那么它就离不开学生主观上的体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所提供的知识及因此而形成的认知,二者具有统一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客观上对大学生产生了“有用性”,再加上大学生对“有用性”产生了主观上的体验就形成了获得感。知识提供的客观性和认知体验的主观性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上看,主客观的统一是理解获得感的基本维度。对于知识的“收到”不一定能够“感悟”,大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还需经过其内在感知的转化,才能转变为相应的获得感。同时,由于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不同传授对象之间的获得感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当供给无法供应或是超越需求,教育对象就会觉得教育过程枯燥无味。只有对应教育对象身心需求的供给,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获得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内容、话语等具有时代感和实效性,使供给本身符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精神世界的获得具有个体性和滞后性,也更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难以立竿见影,效果具有滞后性,甚至可能发生在若干年后。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带来的获得不仅包括当下的获得,也包括精神世界未来的隐性获得,在这种情形下,获得感就具有了相对性,成为理解获得感的另一基本维度。2.意义与发展是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深层维度。马克思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P530)。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目标牵引下,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及文化修养水平,这是超越知识之上的精神生产。相较于知识获得,“传道”重于“授业”,精神世界的获得感是更深层次的获得感,其滞后性无法以知识形式来量化,知识的深层意义在“未来获得”中得以延伸,并指向精神世界里人的终极价值。所以,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时候,承认“未来获得”的合法性,意义的未来延伸和未来的精神发展成为理解获得感的深层维度。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来自精神世界的获得感占比越来越大,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信仰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色和特殊使命所在,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根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发展意义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关联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和境界、自我发展,并能够即时性解决引起获得感主观差异的诸多因素如思想、情感、道德等困顿的实际问题,大学生的当下获得感就会更高。“当下获得感”越高,其对“未来获得感”的影响就越大。只有激发大学生当下获得的兴趣,才能在未来引起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未来获得感”。
二、多维分布: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空间结构
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性与教育目标的复杂性概括性之间的差别,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空间结构的复杂性、隐蔽性。空间结构的产生由教学内容(供给方)、教学方法(供给方法)、教学对象(获得方)决定,每一方又存在自身的空间结构。通过全方位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分布的结构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学内容(供给方)、教学方法(供给方法)、教学对象(获得方)三方流程式的系统性空间结构。1.获得供给:获得感的教学内容供给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学过程呈现给大学生的供给物,是大学生获得感的获得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将什么样的内容提供给大学生?根据国家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三部分,其中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内容、政治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对象自身的固化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加工对象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灵活性、变化性、不稳定性,它不仅随着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发生变化,而且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思想教育内容能够纠正大学生的认知偏差、解决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时,就会产生精神世界的愉悦感,进而产生获得感。另外,当政治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更好地政治化社会化,能够理解领会国家的政策方针,保持思想言行能够在正确轨道之上时,大学生就会产生政治清醒的获得感。当道德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塑造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各种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时,产生道德自信的获得感。2.供给方法:获得感生成过程的教学方法维度。从供给方到达获得方有一个中间过程,这个中间过程产生了供给方法。供给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程度直接影响供给力度和供给方的接受程度。要掌握供给方法,就要明白整个实践过程牵制大学生获得感的因素有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经由供给方(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传递给获得方(大学生),过程包含了教育者、教学方法和教育对象三个影响因素,三者同频共振才会产生获得感。恰当地运用供给方法就要理解供给内容,根据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感知水平掌握相应的方法。首先,从供给内容来讲,内容与大学生身心需求的切合程度是大学生能否有获得感的客观条件,完全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必定不为大学生所吸纳,更无从谈起从中而来的大学生获得感。因此,对内容判定与选择的方法是大学生获得感生成首先需要把握的方法。其次,教师是连接供给物和获得方的中间环节,教师自身对供给物(教学内容)的消化转化关系到传递效果,合格的老师会将供给物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体验转化为课堂内容,并采取合适的课堂话语和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的知识与教学技能提升不可忽略。再次,从获得方(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中的大学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方,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从“供给—中介—获得”三个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无外乎就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的规律,使中介环节能够根据三方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产生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来帮助大学生逐步接受和认同供给物内容。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的结果,探究紧扣三个环节的方法是大学生获得感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3.获得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自身空间构成。当供给内容经由教师传达到大学生这里,大学生还需从获得转化为获得感,这个转化过程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身心特质的空间构成。构成大学生身心特质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情、意、行呈现出的特质,知、情、意、行特质影响获得感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并相互转化。第一,以知识获得为前提,用正确的认知激感。获得感的前提是获得,而获得的先决条件是有所得,这个有所得就是知识的获得。获得正确的知识是大学生正向获得感形成的起点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来指引大学生人生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观”,形成关于是非、对错、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把理论讲实、讲透、讲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国化的理论和现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形成正确思想、优化行为习惯的基本知识内容,通过这些内容激发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产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情感。第二,以由知识激发的情感作为意志转化的“催化剂”。情即情感、态度体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其内容、方法、手段等要素都会产生情感体验。正向的情感体验就会使大学生接近、信任、接纳、渴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之,则是否定和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机制源于人的内在需要,特别是人的思想更新的需要”[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入情入心、动之以情,才能以情感人,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共鸣,形成积极的态度体验。正向的肯定必然能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为信念、理想而奋斗的热情,必将对获得感的形成起到内在的推动作用。第三,将知、情、意执行落实到行为上。意即意志,行即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为。意志是克服困难的毅力,只有具备了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情感才能转化为一种信心、信念,从而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形成的根本保证。知、情、意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到行为上,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将大学生的知、情、意逐渐沉淀为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外显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价值。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形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期过程,而是一个有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三、多维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由“供给—教学—获得”的流程关系可见,教师在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过程中既是前提性条件又是关键性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有效途径。第一,从宏观建设方向角度来说,根据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将政治素养放在首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有过强的业务能力,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理论、教材内容和教学话语;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身教成为言教的一部分。第二,从微观教学实践角度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变社会形象和职业理念。多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被认为是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吹水”课,没实际价值,其形象被僵化、矮化为“灌输既定的意识形态的传声筒”[4](P349-350)。在这种社会形象之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了职业自卑感,因其身份被边缘化而存在感不足,职业幸福感也比较低下。虽然“传声筒”的论调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误解,但也侧面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地位的尴尬境遇。从职业成长的角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未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的内在驱动力。2.精研教材教法,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一要精研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课堂知识体系。教材通常是教育部统编教材,内容高度概括抽象,带有课堂教学的纲要性,要使之转化为利于学生吸收的课堂知识体系,必须通过教师从内容到语言上进行课堂转化,立足教材并超越教材来学习理论知识和指导社会实践。教育部统编教材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研教材,运用深厚的理论功底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课堂话语要始终围绕其课程特质和根本任务来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5](P50),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用学生真实感受的现实生活素材活现教材知识,运用动态话语展现教材的固化话语,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二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时代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除了认识、坚持“八个相统一”,还需将“八个相统一”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工作实际当中,能够熟练掌握案例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思想性、理论性直面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出深刻回答。通过一定教学方法把大学生迫切关心的问题讲清楚,立足学生,从获得方即需求侧来研究大学生的想法,学生关注什么样的内容、兴趣点在什么地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以提升大学生获得感能力。3.以“知行合一”理念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知与践行能力。第一,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大学生“行”的获得感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知情意”的获得感程度,因此,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知情意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体验更直接更深刻,会直接刺激其“情与意”。例如,在三个课时连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一课时专门开设“热点讨论”专题,这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上来,在搜集活动中产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另一方面,在课堂展现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互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教师教学可以有的放矢,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人生答疑解惑的需求,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带上温度和热度,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第二,将线上宣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知与行统一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知情意”获得感与“行”获得感其实就是“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变相表述。新媒体发达的年代,网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新契机。慕课、微课、视频、论坛等都成为学生课后参与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形式又反过来助力课堂教学,二者相辅相成。信息化时代运用网络媒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内化于心”已经成为常态,但“外化于行”需要靠社会实践来实现。学期内的实践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都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实践教学模式。学期内的实践活动如举办经典诵读、辩论、微视频制作等比赛,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写作社会实践报告,让枯燥的课堂具有立体性鲜活性,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6](P149),培养学生学与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觉性。从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四维路径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将影响大学生获得感的环节串成一条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精研教材教法,知行合一,通过线上线下、课堂与课外结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但是从“知情意”获得感到“行”获得感的转化还“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7](P321),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实践转化是一个伴随学生一生的长期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习胜.“思想咨商”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教学与研究,2018,(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Z1).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认真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应用工作。2020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进入数据查询、开发和公告阶段,区局将按照省、市局统一部署,认真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后续资料开发应用工作。
2、坚持真抓实干,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将迎来十年一次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普查,全面掌握人口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口统计信息服务。为全面做好人口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提早谋划机构组建、方案制定、“两员”选聘培训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以“传统模式+新媒介”的方式,加大普查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充分利用大数据服务人口普查,确保调查数据质量。
3、着力做好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据质量。2020年,区局将以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分专业推进统计基础工作,对乡镇、开发区和一套表企业开展达标检查验收,同时不定期对档案盒工作进行抽查,切实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将继续推动重点企业统计资料巡查制度,加大对企业巡查力度,并定期通报,同时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推动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继续组织协调市局各科室来我区开展培训活动,努力提升基层统计员的业务水平。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持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为全县民政工作健康、有序、快速发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二、主要内容
(一)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坚持把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局法治宣传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法治在民政局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切实保障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民政局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
(二)深入开展宪法学习,牢固树立宪法权威
1.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在民政系统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宪法集中学习宣传和“12.4”国家宪法日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三)深入学习宣传与民政部门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
1.各业务股室应根据职能分工,重点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依法履职能力,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民政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
2.充分利用媒体普法,宣传民政政策法规,落实公益普法制度。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拓展普法网络空间。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媒体普法。
3.加强民政法治培训。建立健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落实党组中心组学法、重大决策先行学法等要求,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把法治教育纳入民政干部的必训内容,领导班子年度集体学法不少于2次,干部职工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
(四)深入开展民政法治文化建设
1.积极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建立民政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行政诉讼、处理疑难行政复议案件、提供法律咨询论证、开展法治宣讲等方面的更大作用,落实以案释法普法责任。
2.持续开展公益普法活动。结合民政重点工作,广泛利用媒体、电子屏、宣传展牌、宣传手册等向社会公众开展慈善、救助、婚姻、殡葬、社会组织、社区建设、行政区划、志愿服务等法治惠民活动,让民政政策法规主动走向社会。
3.推动民政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建单位法治角、宣传专栏等普法阵地。以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指导各地村、社区设立普法宣传专栏、橱窗等。
4.开展专题普法活动。充分利用国际社工日、清明节、5.12防灾减灾日、儿童节、建军节、重阳节、烈士公祭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大节假日,进社区、村、单位等开展宪法、法律、民政政策法规的专题宣传,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普法宣传
(五)认真开展法治建设基础工作
1.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完善民政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集体讨论决定制度,认真开展民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把法治观念贯穿民政建设全过程。
2.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功能,通过开展法治建设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促进基层民主自治管理。加大对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社会治理水平。
3.加强民政法治队伍建设。及时调整、充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发挥法律工作者、普法志愿者的作用,充实普法力量,开展民政普法骨干培训,加强普法专兼职队伍建设。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接受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监督;接受普法主管部门和上级民政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积极配合普法主管部门和上级民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把法制宣传教育摆上议事日程,列入民政事业现代化发展纲要。
(二)加强活动宣传。要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单位电子显示屏和网站等多种载体,加大宣传普法依法意识,报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优秀事迹,刊播普法依法公益广告,加强普法依法工作的理论研究,提高群众对普法依法工作的知晓率。
(三)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要将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列入预算,保证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四、主要措施
(一)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教育相结合。布置好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应学习的法律知识,制定学法制度,提出自学要求;同时,结合阶段性的民政工作重点,组织不定期的集中学习。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处于一个重要战略地位,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十以来党的宣传工作继续高歌猛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农村地区作为党宣传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必须要予以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正未有穷期,各种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同时物质生活的充足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对知、美、乐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宣传工作建设,敢于亮宣传利剑,找准宣传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打好农村宣传攻坚战。
1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现状
新时代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范式的转变,它为农村宣传工作提供丰富而海量的信息内容,不断拓展宣传范围,创新宣传载体,使党的思想政策方针快速传达到每一个农民群众耳中心中,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也日益活跃,给农村宣传工作带来了挑战。此外,封建迷信、教会等活动在农村地区蔓延,侵蚀农民的信仰和精神,加强农村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
1.1农村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时代新宣传。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村宣传载体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大喇叭、公告栏等传统媒介,互联网、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介脱颖而出,丰富了农村宣传工作的渠道,人们能够快速、及时、准确获得有关党的思想方针政策,又通过这些新兴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高政治参与度。新时代宣传媒介形态的变化,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县级融媒体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增强了农村宣传工作实效,促进了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
1.2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沧桑巨变,人们物质生活充足,精神和思想境界也日益提高,一些传统固化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向先进文明思想观念转变。他们视野开阔,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敢于走出农村走向城市,接受新鲜事物,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他们渴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给农村带了巨大的压力,受外来思想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农民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复杂多样化,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差别化明显,特别是一些农村青年人思想浮躁,功利性心理凸显,追名逐利,变得更加现实。
1.3政治意识弱化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民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权益意识不断增强,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能够积极参与进来,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同时部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信仰也不断弱化,对党的认识比较狭隘,对党的信仰不够坚定,更有甚者不信任党。此外一些农民主导精神的缺失和信仰上的真空,使得教会活动不断扩大,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组织趁虚而入,容易削弱党和国家在农村群众心中的信服力和影响力。农村群众在政治意识的弱化和信仰的缺失,迫切要求加强党在农村宣传工作能力建设,打好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
2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宣传意识淡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是否能够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决定了宣传工作成效的好坏。长期以来,经济建设是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再加上宣传工作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宣传成效好坏不像经济工作立竿见影,在较短时间凸显不出来,而且也不易评定。因此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从而忽视对农村群众的思想教育。即使是宣传,也只是形式主义,上级领导不重视,下级人员不作为,宣传工作只是走走过场搞表面文章,不能根据农村群众现有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对宣传的内容农民群众能否了解,了解的程度漠不关心,对农民群众关心的、表达的诉求不能形成良性的传达反馈机制,从而使党的宣传工作在农民和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不到实效。此外,由于乡镇领导以及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不够,使宣传工作在机制体制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得不到落实,影响宣传工作在农村顺利开展。
2.2宣传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农村现阶段最为常见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广播喇叭、公告栏、横幅、墙体标语等传统媒体,它们是做好农村宣传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媒介在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凸显,缺少交互反馈、更新速度慢、耗时多成本大。新媒体乃至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介以其时效快、强交互、成本低、省人力等优点脱颖而出,但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文化素质等限制,新兴媒体在部分农村的移植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宣传方式,促进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是农村宣传工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宣传内容上主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纲领等,宣传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创新,没有针对性,只注重将理论灌输到农民耳中,忽略了农民的文化素质能否了解和接受,从而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降低了宣传效果。
2.3宣传人员匮乏
当前农村宣传的主体力量主要是乡镇党委宣传委员、村级宣传员以及一些党员村干部等,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乡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揽宣传工作,很难将全部村级宣传工作逐个落实,村级宣传员又很难配齐一村一个宣传员,常常是村干部兼职做宣传员。此外由于缺乏对农村宣传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宣传工作人员不受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宣传人员的价值。在宣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不能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将工作重点放在文体娱乐活动上,忽视对村民精神层面的引领;宣传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宣传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将宣传工作当做是一项政治任务,上级发文件,便照搬照念给群众,对于要宣传的内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无法快速准确的将党的思想传递给农村群众,更不能根据村民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2.4宣传受众群体参与度低
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宣传覆盖全体农村群众成为一个重要难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化给农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移,农村宣传工作存在盲区,这些人员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流动,难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和宣传教育。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等是宣传工作的主要受众对象,除农忙时间外,还要在家或附近做工挣钱补贴家用,不愿在接受宣传教育方面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配合度较低、参与度不高,此外宣传人员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不能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难以贴近生活实际,没有吸引点,激不起群众的兴趣。
3做好新时代农村宣传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新时期新宣传,做好农村宣传工作,不能纸上谈兵、上行下效,要根据农村现有的条件和人民群众思想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宣传意识,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宣传人员。
3.1强化宣传意识
乡镇党委以及村级干部要有强烈的宣传意识,充分认识对农村群众做好宣传不仅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梦进程,更关乎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提高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以往重经济工作而忽略宣传工作的观念,明确宣传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并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杜绝将宣传工作形式化和任务化。其次,要明确宣传的任务。新时代做好农村宣传工作要巩固党在农村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的学习和了解有关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中国梦实现而奋进。最后,加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让党员活动室活起来,电影放映队动起来,文体广场和宣讲队建起来,使现有设施都能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
3.2创新宣传内容和手段
新时代农村宣传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路线为基点,辅以农民感兴趣的农业科学知识、法制宣传、民生、农业创业等内容,使宣传内容理论性与趣味性并存,富有吸引力。宣传手段和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要深入农民生活实际,以通俗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使党的思想理论深入人心。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对于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要充分利用大喇叭、宣讲团、文体活动、流动电影放映等传统宣传媒介,以活动吸引,寓教于乐地开展宣传;对于外出务工的中青年群体,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宣传网站等新媒体进行线上教育,或利用春节、假期等集中教育,使宣传面覆盖全体农村群众,进一步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引领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3.3培养专业宣传人员
宣传人员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和宣传能力直接关系到宣传工作实效的好坏。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宣传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宣传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宣传水平。首先,建立严格的宣传目标考核制度,通过评比表彰,对宣传成绩突出的宣传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模范,增加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将宣传工作落实做细。其次,充实宣传队伍,除了村级宣传员、农村党员干部外,大学生、创业返乡人员、农村教师、离退休干部也是宣传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素养高、经验丰富,能够全面改善和充实宣传队伍的素质结构。最后,通过在职培训、观摩宣传典型、挂职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村宣传人员的素质,不断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敏锐性,培养创新意识,更新宣传理念,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舆论是强有力的武器。做好农村宣传工作,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加强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权,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落到实处,推进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熊倩.江津县农村宣传网研究(1950-1956)[D].重庆:西南大学,2018.
[3]毕耕,唐叶,祝健.农村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史博采(理论),2011(02):28-29.
关键词:新常态 公共管理 困境 发展策略
一、公共管理里新常态的概念
公共管理面临的新常态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方面,政治新常态首先要遵守目前国家的基本法治法规,公共管理的推行以国家相关宪法和法律作为变革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的新形势要求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体现民主参与决议、法制公平性和科学先进性。通过遵循政治新概念确保社会公共管理各方面的法制化进程。
第二方面,经济发展新常态表现为确保新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秩序的稳定和持续。结合新时期的各项相关市场发展策略,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利润增长点。通过重点培养经济发展核心力量和创新经济模式,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有升的长远发展目标。
第三方面,对于文化新常态的理解,首先,就是结合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精神和法治知识,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实现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优良文化氛围。其次,在社会各方面的公共管理方面,让法律法规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具体方式中来。通过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民众等多方团体的民主参与形式,形成多角度的公共管理体系。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
新常态必定带来新挑战。国内当前的公共管理面对着诸如目标和现状、技术和手段等一些困境。只有清楚的认识这些困境,才能对症下药的解除这些困境对社会改革发展方面的阻碍。
(一)公共管理能力和现实体系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呈现出一片良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持续着稳重有升的优良状态。目前的社会形态可以说法制相对健全、社会关系和谐、文化经济繁荣昌盛。但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接轨,国内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自身经营困难,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企业发展压力也困难重重。公共管理在法制化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度上还是需要进一步优化主体结构。在治理能力上,要实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的能提与具体工作人员的能力共同提升。使公共管理体系能实现与各组织体系的协调配合。
(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模式,对公共管理的方法要求也逐渐提升
现代社会的发展浪潮中,自动化和科技化越来越被广泛的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为公共管理跨入科技行列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手段。在当前的公共管理方面,各级单位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管理带来的便捷性和科学性。相关的公共管理流程审批和信息公开,通过软件系统,网站,办公平台等科技手段即可实现。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管理还是与民众期待的有所差距,这就要求公共管理必须紧跟科技步伐,摆脱落后和单调的工作手段,使工作方法完全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三)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公共管理工作做的好坏,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起着很关键的决定作用。就当前的公共管理工作来说,由于缺乏晋升和价值体系通道,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主动性和创新力不够,且工作呈现一副携带状态。如果不及时的对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进行调整,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效果将不断的恶化下去。这将给公共管理价值体现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
(四)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逐级渗透与基层公共管理缺乏健全执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中,公共管理改革基本都是从上级逐级渗透到基层。国家也考了了基层公共管理的地方发展因素。但是由于制度真正执行起来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再加上地方经济条件优先,使得最开始的公共管理无法很好的渗透到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中去。
三、关于如何摆脱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将公共管理的治理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首先就是注重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另外就要注意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通过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形式,激发社会组织公共管理方面的活力,并且对社会组织的公共管理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通过加强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养,使公众能够自觉遵循公共管理常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强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手段
公共管理的技术手段应该完全遵循现代经济发展的信息化节奏。在流程审批、风险评定、科技决策等方面,加强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不断的创新公共管理手段,促使公共管理工作能够完全适用于新常态下的各项社会工作,确保公共管理手段的效率和科学性。
(三)改善自上而下的公共管理实施方案
通过上层统筹指导的形式,促使地方政府建立符合本地公共管理的体制,使公共管理能够在坚持上层基本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更符合本地发展规划,上级政府做好基层公共管理监督和财政支撑。确保地方公共管理行为的法制性和持续性。
(四)重塑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
公共管理部门因为本身职责所在,很容易滋生腐败。要想使公共管理有里程碑似的突破,就必须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重新塑造。首先要讲公平、公正的核心意识作为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其次,在坚持国家基本国策和政治方针的前提下,公共管理的具体意识要以明确的制度来体现。最后,国家要对公共管理各级单位进行指责监督。通过树典型,立榜样的形式,形成公共管理体系内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四、结束语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中,要不断的进行自我体制的完善,通过加强公共管理手段创新和提升从业人员素养,来保证公共管理工作自上而下的顺利开展。通过良好的公共管理来构件社会主义和谐体制。
参考文献:
[1]任丙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问题、挑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3(5)
[2]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