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时间:2023-09-07 17:40:03

导语:在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注重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以帮助学生把握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生物知识和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生物学新问题的能力[1]。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有关社会自然现象,使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逐步熟悉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熟悉生物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功能[2]。我们要通过生物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1.采用有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些事物感兴趣,那么对教学来说已经事半功倍[3]。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爱好多了,网络、手机游戏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在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4]。假如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就会不喜欢这门课程,也就不会主动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1激发学生热情,上好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5]。生物学的第一节课“致同学们”中,利用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特点,出示一些科技图片,另外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艾滋病、克隆、转基因等话题,播放一些影像资料,提出问题。如: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克隆人允许吗?与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让学生看资料、录像和回答问题的活动,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这样既突出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如“显微镜下的大世界”、“酵母菌的发酵试验”、“酸奶如何制作”、“血型鉴定”等,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注重不同的引课方式,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2.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以生物七年级(下册)《血管》为例,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一个人受伤,血液成喷射状从血管里流出,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止血怎么止,压住什么部位?用什么东西止血较好?这个描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之后,我再一一解答。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了解不同血管出血后的急救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1.2.2小品引入法

如在生物七年级(下册)《血型》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入:找几个善于表演的学生装扮成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急需A型血,但血库没有,这时旁边一小伙说:“我是O型血,这是万能血,输我的吧!”。医生在进行血型鉴定后给病人输入血液,病人得救,小伙安然无样。演出过程中表演者积极性很高,还有临场发挥,其他学生也挺兴奋。利用小品引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1.2.3诗词导入法

如讲解生物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的一生》时,我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被子植物的一生。又如《植株的生长》,引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述植株的生长过程。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美诗词,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我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也促使自己去寻找,去创造更多、更好的东西引进课堂中,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彩虹桥[6]。

1.3运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使枯燥的知识具有趣味性,从而有利于打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与学的统一[7]。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中关于消化道的功能时,我形象地比喻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吃饭时“谈笑风生”会使食物“误入歧途”、“乐极生悲”。又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我利用几则广告词以活跃课堂气氛:①蓝瓶的好喝的,哈药六牌钙加锌;②补铁、补血、效果好!补血口服液;③新钙中钙牌高钙片,一片顶六片。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语言会引发学生会心的笑声,学生感到轻松有趣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知识。因此,生动形象的幽默语言可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浅显易懂,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从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效果。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8]。”

2.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和选择权,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强调“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9];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导演”的身份和“演员们”共同演好这出戏。例如:在八年级陆地上的动物《蚯蚓》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蚯蚓较熟悉,但对其了解不深,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摘要:①找蚯蚓,去什么地方能找着蚯蚓?你认为它的生活环境怎样?②摸蚯蚓,摸它的背面和腹面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③看蚯蚓,你发现什么?你能正确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④为什么要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⑤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什么?⑥结合观察的结果,总结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课堂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中学会共同生活,学知,学做,学会发展,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生物学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角度深入,培养学生的能力

3.1因材施教,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10]。任何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要格外关注,注重不同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要求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面对发展中的人,生物学教学应格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应以现成的思路圈定预设线路,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的思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的方式去设计实验,而是把设计实验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分合作小组时让程度好的学生带动程度稍微差点儿的学生,一对一地互助,鼓励他们合作探究。这样后进生就能顺利地完成实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实验时,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空气都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而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些条件,由他们自己去探究。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条件不一样。比如:有的水分太多,有的温度不合适,有的空气不充足;特别是探究实验要设计对照实验,怎么设计更合理?针对这些实验条件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空气。最后,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新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实验的习惯,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常常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制作叶脉书签、制作酸奶、配制泡菜、制作米酒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学习于活动之中,探究于游戏之外,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树立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3.2重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综合化,缩小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重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11]。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涉及物理学上的压力、压强问题,促进学习物理相关的知识;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涉及到的气体,以及反应方程式与化学有关,因此提醒同学们要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这些课题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熟悉、分析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学和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多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12]。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特别是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时,联系日常生活中吃的食物,治疗一些相关疾病;学习《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有关乳酸菌的作用时,联系实际教学生制作酸奶和泡菜;而当学到酵母菌的作用时,联系实际制作甜酒和面包,大家一块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效果挺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活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人和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13]。但是对于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所以更要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使教学方法更多样、教学内容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王永胜.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余文森,郑金洲主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

[4]魏庆杰.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教学方法[J],2008,(8):23-24.

[5]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9.

[6]刘宏业.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有效教学[J],2008,(10):63-65.

[7]刘良华.校本教学探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7.

[8]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Z].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8:173-185.

[9]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17):3-10.

[10]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J].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6):138-140.

[11]米福臻.浅谈有效教学的途径,中国基础教育研究[J],2008,(5):25-26.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学科来源于生活,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该学科涉及到生活多方面的,因而教师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实践教学,合理的渗透教材建立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气氛,改变课堂的枯燥无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同,要想打破传统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找准时机与学生互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应试教学模式。高效课堂需要师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同时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结合教材知识,找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从而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气氛。比如在教学《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然后选择学生喜欢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利用多媒体介绍该动物的结构层次,比如小狗、小猫、兔子等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生活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生物课堂别具另一番风味,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生物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合理的把生物学科的知识合理的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挖掘生活化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生物教材知识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合理的挖掘生活化教材,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挖掘生活化教材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现状以及对生物学科的接受能力,然后再把生活化教材与教学资源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是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衣服变黄或者是沾到血渍可能就很难洗得干净,那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的小常识,比如说可以采用加酶的洗衣粉清洗就很容易洗干净。又如在教学《植物蒸腾》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名言“大树底下乘凉”作为讲解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到大树底下乘凉,原理是什么?加入学生解释不出,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一步分析该原理,即:植物在蒸腾时会有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水要变成水蒸气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那么树底下的气温要比其他地方的凉。这样一来想,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同时促进学生学习。

三、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比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等等科目,如此一来就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课后作业,假如每个教师都布置一道作业,那么学生就会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科重拾兴趣。比如说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每天所吃的食物进行研究,分析所吃的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课本上找不到的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学生认真分析研究的同时,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有利无弊。

四、生物实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离不开实验,没有了实验这门学科就没有了灵魂。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育的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穿插生活化的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首先需要吃透教材并且设置好每一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把实验与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在教学《植物的嫁接》这节课的内容时,我们对仙人掌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植物。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仙人掌易存活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嫁接一个仙人掌,在半个月之后统计出嫁接仙人掌的存活率。通过这样实验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体验到动手做实验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充分体会到该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多多的结合生活教材让学生动手做更多的实验,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打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自然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对象,同时大自然生物具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因此,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奥秘性,把大自然与生物学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学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不仅是实现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方法,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提升各方面的生物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远辉.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49-250.

[2]江伟伟.生物课堂与生活同在——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文理导航,2014(17):72.

[3]缪辉萍.例析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5):35-36.

[4]张秋梅.生物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索[J].教育(文摘版),2017(1):67.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观念 观察能力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01

初中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可以拓宽其知识面,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对生物学科的教学,全面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探索欲望。当然,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对现有教学思路进行改变,对现有的课堂氛围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在课堂教学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充分的展示自己,使自己的优势得到发挥,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搞好关系,促使教师在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促使学生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一、初中生物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

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自主性做出了重点要求,要求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然后让学生独立的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一来,表面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实际上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水平,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教师应从教学观念上发生转变,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改往日在课堂教学中独断专行的做派,尝试着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努力融入到学生中,和学生成为朋友。这样,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使自身的生物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初中生物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生物学科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它是一门理科学科;而从知识的呈现上来讲,它又趋近于文科学科。正是这样一种特质,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演示完美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大量的试验穿插在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观察成为了学习生物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当然,现在的初中生物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部分,这些都是要教师进行演示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然后进行观察的。在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实验及实验观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其间的困难,激发出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生物实验养成学生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思维。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物实验中会涉及到一些植物,由于季节性的因素影响,教师需要适当的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或有计划的对实验材料进行预先准备,这样才能使得生物教学得以顺利的开展。

三、初中生物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来对自身能力进行培养,借此来对生物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实际操作,使所学知识能够的到及时有效的运用。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先不向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而是把生物实验的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相关的学习,教师在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对应的教学。在@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生物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自己动手来对实验进行相关的设计,然后做实验、填写实验报告,这样不光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能力。学生一旦拥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就意味着学生能够从一件事物中发掘出更多的有用知识,这能够让学生对生物教材把握得更为透彻,还能让学生以后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发展。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生物学习之中,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还能让学生培养起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四、初中生物教师要巧用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通过简单问答形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讲究一些技巧,尽量的让问题带有一定的启发性,不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过多的约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问题的回答时,将各自之间不同的观点予以表达,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激励的争论。生物理论知识的教学应当如此,生物实验教学更应如此,教师要留一定的悬念给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来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基本目的大致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跟着问题去进行深入的探索,再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生物学习。

五、初中生物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初中生物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就要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新课程标准,围绕着课本来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有一定程度的深入理解,并对课本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新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将生物教材弄懂吃透,确切找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施以教学。而教师要找到初中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那么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考虑,从知识、能力、思想三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均衡的教育教学,让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案,同时需要保证教学方案具有足够的机动性,这样才能将教学方案具体的落实到生物教学之中,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初中生物教师要适当的引入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第4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生物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使得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传统被动式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式探究学习,对于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探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大胆猜想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没有验证实验结果之前,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实验结果,这样更能够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比如,在进行某种食物的能量测定活动中,生物老师要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有效引导,比如“花生的能量与核桃的能量相比较,哪个能量更多?”,再如“开心果有能量吗?”等。然后老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探究课题,尽量让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都不一样,进而促进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对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科是将实验作为教学基础的学科,观察与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关键方法,其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素质的养成等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比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学中,有一节是讲生殖发育的,当讲到鱼的生殖发育时,有的学生由于自家养育,并且观察过小鱼出生后能够立刻躲起来的情况,不免会认为大鱼产下的不是卵,而是小鱼。这时生物老师不要告诉学生鱼类生殖发育的知识,而是要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采取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在下一节生物课堂上,有的学生便能够给出鱼类生殖发育的相关知识了。一定会有学生通过查资料得到鱼类的受精发育有四种情况,即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体外受精、体内发育,体内受精、体内发育,以及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通过这样的生物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观察中的疑惑得到解决,而且使学生增长了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日后观察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理念之一,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初中学生在生物课程学生中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方法,生物老师要给以肯定,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比如在初中一年级生物教学中,进行“光对鼠妇的影响”这一节知识的教学时,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教材进行操作的,通过在鞋盒一侧盖上书来创造黑暗环境,通过在另一侧盖上无色玻璃来创造明亮环境。但是不乏有个别学生通过在无色玻璃的一面贴黑纸,一面不贴,然后将其盖在纸盒上,进而实现黑暗与明亮两种环境的创造。我们必须肯定个别学生的方法具有创新性,值得肯定。

4 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将生物知识学会,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并且要能够通过主动探究,逐渐摸索出更适合自己的生物课程学习方法,进而使得初中学生终身受益。初中生物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过程需要在生物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学会主动学习。而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问题。首先,生物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动手,亲自实践。其次,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加强合作,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第三,生物老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5 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

生物学科是实验学科,实验教学必然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活动。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生物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作为旁观者,没有参与权,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实验兴趣的产生,更无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将演示实验转为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定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学中,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多数学生都会根据课本的提示,验证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使得澄清的石灰水变的浑浊。但是,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很少有人知道是二氧化碳使得石灰水变浑浊的。这时,生物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是否是二氧化碳将石灰水变的浑浊的。由此学生的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便想到了通过吹气来验证这一事实,通过比较可知,种子在进行呼吸作用时释放出的气体与人呼出的气体是一样的,进而得出结论:是二氧化碳使得石灰水变浑浊的。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学习过程,更学会了思考与学习,必然也使得学生对生物学习更有兴趣。

6 适当延展探究空间

第5篇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和学习生物课程,这是为以后学习更多的生物知识奠定基础的阶段。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靠死记硬背学习生物知识,然后通过习题和试题加以巩固。这种被动单向的教学方式或许可以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却无法激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这样才能为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生物实验缺乏本质的认识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生物课,出于好奇心,学生对生物学习有着很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对生物实验很感兴趣。虽然学生对生物实验比较感兴趣,但是这也是出于好奇,对于没有明显变化的实验则兴趣不大,甚至不想动手操作。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F象,忽视了实验所包含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对实验缺乏本质的认识,因此达不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对生物抽象理论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初中学生是初次学习生物知识,对于一些熟悉的生物现象会有比较大的学习兴趣,但是学到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认知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会缺乏学习积极性。例如,学习DNA结构这一章节时,学生根本不能直接观察到DNA结构,也不能像观察细胞那样用实验感知,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熟悉感,同时这一章节的知识本身就比较有难度,更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物教学中还涉及不少抽象理论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往往会觉得困难,甚至厌恶,影响学习效果。

3.初中生物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注重找寻合理的生物教学目标,进而有效地为后续的生物学习过程提供参考指标。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目标制定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生物教学的明确目的,对于目标的制定的参考原则也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进行对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将先进教学理念和生物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出,目前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在目标制定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教学观念过于传统,没能与时俱进

造成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观念古板的原因是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观念没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素质教学的要求,始终还停留在以前的思维模式中,只是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的最优化,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1.加强对生物实验的重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本质

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实验课感兴趣,是因为学生有好奇心理,出于好玩才热衷于生物实验课。在实践中,学生关心的只是实验中看到的实验表象,却不注重探究实验中所包含的本质原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不仅仅只是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

2.用直观的情境、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涉及一些抽象概念、理论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应该将其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或者通过建立一些有趣的模型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学习DNA结构知识时,可以将DNA、RNA等物质制作成一些可爱的人物形象,然后将其进行的生物活动用直观的影像表现出来,赋予其一些人的活动和思维,然后用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既能够对这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生物活动有直观的认知,又能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生物知识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明确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

为了有效地发挥出生物课程教学策略的长处,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初中生的实际特点,来制定出合适的生物课程教学策略,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贯彻教学的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初中生学会生物综合素质能力为首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例如,可以在进行生物名词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物基本概念的知识延伸。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偏离教学的中心目标,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对生物种类的分辨方法的猜测,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的基本原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生物的基本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理解程度。

4.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教学是由老师来进行组织和实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才能更好地去教导学生。然而,现在的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按照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思路进行,这样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参加教师培训,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我们要认清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做到对各科一视同仁,不能将生物作为不受重视的“副科”对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老师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教学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家积极地投入到生物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生物 初中 生活化 教学 初一

人教版《生物课程标准》,突破了原有本学科的系统性体系建设,不以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先,而是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的全新课程体系。该课程的研究,迎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在探究性学习方略中,寻求出一条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课程标准和体系。学生的对知识的脉络框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情感和价值的实现,初中生物的课堂开展,也更多的趋向“生活化”。

1. 初中生物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人教版生物课程教材的选定,就是开展生物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这是由生物学科的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在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活动的探索之中,寻到的一门超自然学科能力。这是一门研究生活世界的基础科学,也是探索自然和科学以及生物物种之谜的主要学科。作为生活世界的探究本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同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食物链、转基因、嫁接、自然现象、基因工程、试管婴儿等等趣味性和人们感兴趣话题的探讨和研究,由此而引发的生物学现象,都使得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施行成为必然。

从新课标新教材的自身特点来看,想要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和牢固掌握知识的方法去吸取知识的精粹,就必须实施生活化教学,才能被初中生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教科书的编写来看,是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创造性,是为了实现学生间的平衡发展,他从出书使用之日起,就有其存在的弊病,学科的前进和发展,是随着时代进步在不断演变的,在形成以生活化目标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应学生生活,满足时代要求,开展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成为必然。

2. 初中生物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略

课堂内的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师在安排课程时要注入大量新鲜元素,以敏锐的捕捉力和洞察力,将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将知识与生活现实合二为一,以全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现象以及生命规律的感受和认知。

生物学试验,是验证许多生命现象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在复杂的生物体现象之中,总结出一条适合课堂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试验是对生命现象感受和验证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走向真实生活的过程,挖掘教科书生活化要素,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以日常生活化案例,展开教学,在增加课堂吸引力同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开展多媒体情景式教学,以富有生活气息的多媒体工具,直观的讲述课程。

生物课堂课外化资源,可以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延伸。以极度的生活性和丰富性内容,实施基本的生活化资源讲评。从指导学生预习、对教材实施生活化调查、网络化远程教育格局、动手操作感悟等方式,体验生物课堂的美妙。

3. 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理性思考

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在探究生物本源方面,在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略中,基于对中学教学任务的“减负”,在形式上和内容架构上,更趋于浅显和简化。但是生活性和价值实用性意味更浓。在探究性学习方略之中,表面的知识效率似乎是下降了,但是基于对事物本源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能找出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技巧和方法。

生物教学的生活化气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处于学习转型中的初一学生。在对他们的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内容,学生了解生活实际,生物课堂成为满足学生求职欲望,扩充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堂。

当然,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趣味性,而是以凝练的课程讲解,让课程真正发挥出实效。在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这个大课堂,真正用社会化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在实施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同时,在新的指标体系建构中,组织知识和内容实践,都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深度。把握新教材脉络,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初一生物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为初二生物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要承担起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4. 结语

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质是为了实现生物课堂的实效性、实用性。在对初中生物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初中生物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略和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理性思考进行分析论述时,教师的努力和帮助,是活化课堂的必要无疑,在日常的建构活动中,也是比较重要和关键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黄沧波.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浅谈[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1):82-82.

[2]徐广宇.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中,2012(12):40-41.

第7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人文教育 教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61-01

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而自然学科往往意味着满篇皆是科学知识,是不容置疑的科学真理,这样的观点在哲学看来可能犯了科学主义的错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不提供这种纯粹的科学教育,因为这可能只是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不是完整的科学教育。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是既包括科学知识的,也包括人文知识的。初中生物教学作为学生的一种相对系统的入门科学教育,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精神与知识上获得双丰收。

一、人文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如果注意研究当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会发现离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还存在不小的距离。这种距离体现在生物学科的边缘化倾向上:一方面其地位不及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学科;另一方面即使其被列为考试科目,也只是让学生在生物知识的掌握上多了一分重视,而对于生物学科的意义理解,并没有质的促进。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一周有两课时,这些时间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而言还是比较充裕的,在不影响学生面对考试评价的前提下,重点实施人文教育是必需且可行的。

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科学与人文是人类进步的一体两翼,有人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意思是说科学(此处是指包括生物在内的自然科学)注重理性,强调的是逻辑推理;而人文则关注情感,强调人的思想与人类的精神。生物教学中要不要进行人文教育,实际上不是一个问题。但从实际来看,其是一个现实问题,譬如当下对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是生动鲜明的事例。有研究者指出,可能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于转基因作物有着如此截然不同且力量均等的争议。而解决这一类问题(包括克隆技术),仅凭自然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必须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让将来的社会人能够拥有一双智慧的双眼,今天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就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例探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所处的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只是众多生物中的一个种类,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个生物链,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又常常被称之为万物之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往往处于这一链条的最顶端,人类往往是各类生物的中心。在今天的哲学家看来,这一观点并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不再是万物之灵,人应当是一个“理性生态人”,如果说人类确实存在着异于其他生物的某种不同,那只能说人在自然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道义与责任,而这正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关键。

在《人体的激素调节》(江苏科技出版社,生物,八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有着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等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能力,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要求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通过了解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当从人文视角来审视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会通过直觉认识到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属于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在笔者看来,在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中同样存在人文教育的因子。

比如在《观察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教学中,常常需要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主要有哪些内分泌腺;二是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对于后一个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在对前一个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既要让学生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性腺上,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男性的性腺为,而女性的性腺为卵巢,还可以通过引申,让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同保证了人类能够顺利繁衍,而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繁衍,才使得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能够得到传承,而在这种传承的过程中文化又常常会因为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作为器质性的性腺是人类繁衍的物质基础,保证了精神传承成为可能。

三、科学人文双重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

应当说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进行人文教育是需要勇气与能力的。即使只是考查科目,也面对着不小的应试压力,即使教师想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需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勇气又是必须具有的,这种能力又是必须具备的。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当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视角。

将生物教学置于这种双重视角,可以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不仅收获生物知识,还能收获人文知识,生成宽阔的人文视野,从而让科学知识可以在人文的驾驭之下成为学生内在的品德素养;而教师也可以在这种双重视角之下获得专业成长,因为在笔者看来,生物教学从来就不是生物知识的教学,而应当是对生物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生物知识与人类发展不断思考的过程。唯其如此,生物教学才能在课堂上绽放出美丽的科学与人文之花。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初中;高中;衔接

一、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体现

1.课程基本理念的衔接

初、高中生物课程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与衔接性。200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初中标准》)及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高中标准》)都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加注重(或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或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或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另外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都遵从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相同理念,且都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的(或核心任务)。

2.课程内容及标准的衔接

初、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出一致性、递进性和互补性。第一,《初中标准》与《高中标准》中有些内容标准的主题一致,但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不同。如初、高中都有《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这一内容标准,初中要求用低倍镜观察,高中要求用高倍镜观察;第二,《初中标准》与《高中标准》中有些内容标准呈递进关系。

3.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在教法上,初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图片、事例、实验引导学生去感知知识,通过观察、例举和描述,去领会和巩固知识,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少。由于高中知识系统性、抽象性较强,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学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教学法,辅以直观教学法。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高中教师则常常利用比喻和启发式教学法,来帮助学生领会、巩固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对于一些结构性的知识往往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的展示帮助学生领会和巩固知识。因此,初高中生物在教法上具有连续性、相关性和递进性。

二、初、高中生物学科学段衔接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上的断层

初中个别学校存在着生物课临时开课应付中考,课时不足,实验设备无配备或配备不齐,部分教师由于非生物专业出身而难以把握知识的准确性等现象。加之初、高中有一年的“断层”,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导致高中生物教学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

2.高中生物课程章节顺序的设置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跨度的知识领会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以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为例,此节知识抽象又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而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的物质基础知识(化学课程还没有讲到),在非生物问题上存在门槛。

3.现实目标要求上的跨度

初中属义务教育,为了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学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教学的实际难度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难度。

4.初、高中学法上的差异

学生不仅要在短时间内接纳更多、更难的知识,同时需要旧的学习方法的转型甚至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学法的形成或转型的不顺利造成的学习障碍直接影响学生高中生物的学习。

三、教师对初、高中生物学科学段衔接的对策

1.教师应深入学习、研究《初中标准》《高中标准》和教材

教师在教学前可通过全科组集体讨论、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及《初中标准》与《高中标准》,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并通过一定方式摸清学生基础的真实情况,为实施初、高中生物学科学段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开展高中学段的生物教学。

2.教学方法上兼顾初中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导入时,可以以初中有趣小知识导入。此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有基础的学生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新课的学习,无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带着紧迫感快速投入学习。

3.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知识的有效兼顾

首先,要求学生带齐初中生物课本,教师花较短时间帮学生简单梳理知识结构。细节性知识,学生可在课余时间查缺补漏。其次,以初中知识作为导入,起到提醒、复习、巩固的目的。再次,初中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相关初中知识的学习或复习,使学生形成学习新课必有的初中知识储备。

4.了解学生的初中实际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

由于初中不重视生物课的学习,又经历了一年的断层,高中生学习生物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学习方法的调整。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清晰高考要求、端正学习态度。其次,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教会学生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善于总结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次,初高中很多实验具有衔接性,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实验。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l-3.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97-01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相对与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而言,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基本功要求更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强。如何在这样的背景,构建和谐、有效、高效的课堂是值得所有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传统生物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在初中阶段,生物学科知识对才进入中学学习阶段的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而枯燥的教学内容更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的元凶。就自然科学学科而言,如何让学生了解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是每个一线教师都重视的问题。

2、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生物教学的方式也开始朝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依据是毕业考试和学生的升学情况,初中生物作为非升学考试学科,开设的基本课时都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多媒体教学工具尚未得到普及,这让教师有心无力,不能实现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生生物教学活动的愿望;其次,教师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不具备开展丰富形式教学活动能力的教师存在。这方面的原因制约着,生物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从一元到多元,从枯燥乏味到兴趣盎然。

3、学生学习方式单一 传统教育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与学活动往往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开展的,及至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尚开始萌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则体现与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现今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枯坐于教室之内,神游于教室之外的大有人在,这一切都源于学生对生物这一科目不感兴趣,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让学生不只是静静的听,让他们动起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初中生物一科属于非中考科目,生物教学的评价方式往往依赖于数量极少的几次考试,教师也并不重视平时作业的评价。这让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目标、方式、内容等。

二、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有效教学的建议

1、拓展教学内容 生物的课程资源应当是相当丰富的,作为非中考科目的生物更是具备其他中考科目不具备的优势,即是可以大胆的“拓展校本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搜集生物科学进展和当地与生物学有关的生物学问题方面的信息, 挖掘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2、改变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绝对权威者,学生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选择,还是评价方式的选择上都没有权利。初中生物新课标指出“《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力合作,相互讨论,逐步的培养起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借用相对成熟的一些课改教学模式,如洋思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生物教学中的活动方式主要分为讨论类活动、收集类活动、观察类活动、调查(参观)类活动。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择取上面活动形式的一种和多种或者学生参与度更高,自主性更强的创新新型的活动应用于教学的组织中。

三、建立合适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现今针对初中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片面的,在评级对象上一般仅仅表现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标准上往往以为数不多的几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缺乏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专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专家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三个环节。教学评价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反应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反思,进步提高的重要方法。在生物教学中,不应当仅仅以学习成绩为评价的标准,还应该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束之后,还可以邀请专家对教师、学生的教学评价进行元分析。只有通过建立合适的、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从反方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生物教学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