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时间:2023-09-07 17:40:12

导语: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第1篇

关键词:指导 阅读 《语文读本》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改交流会上曾说过:“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也可以看出阅读与语言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根据新《大纲》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一套《语文读本》与高中语文新教材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套《语文读本》就像高中生的袖珍图书馆,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应充分利用。可是在实际教与学当中,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这套《语文读本》的教与学,甚至给遗忘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指导阅读《语文读本》重在积累语言。当然,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在课内组织对教材的教与学,精心备课,认真授课,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但毕竟教材篇目有限,课时定量,如果只凭课堂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能力。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著名作家韩少功说:“语文是一种慢功。”这里的“慢功”有一种基本含义: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读本》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种语感,那么学生说话、阅读、作文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一个以王蒙、碧野等少年作家群,他们读高中时就大量发表作品,甚至有的作品当时就收入在中学教材。他们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是: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在教学旧教材时,我也重视课外阅读。多读,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只有多读,多积累,才能步入语文的殿堂。

指导阅读《语文读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素质教育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要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和人格的养成。这就必须使受教育者的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同一要求、同一教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方法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就可能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过于轻松而抑制主动发展的个性,又可能使其他学有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分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方法。高中《语文读本》指导阅读,就是这种分层教学的很好实践。对一个班级学生,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部读完、读懂,但可分类指导,根据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提出不同要求。这样,既能满足优等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能减轻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

指导阅读《语文读本》要同教材结合起来。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课内知识的迁移,而《语文读本》是课内知识迁移和延伸的指南。只要我们认真阅读《语文读本》,就不难发现,几乎教材中的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都能在《语文读本》中找到延伸点。这样就能较好地把课内知识同《语文读本》阅读有科学结合起来,既扩充了教学容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如教学《内蒙访古》,《语文读本》讲的是其余部分,指导学生阅读后,就对这篇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作者撰写的这篇访问记所要表达的历史观的理解。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指导学生阅读同是选自《左传》的《段于鄢》并要求分析郑庄公人物性格。这样“一对一”的延伸,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指导阅读《语文读本》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前,高中进行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渗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季氏将伐颛臾》时,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读本》中的选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和《五蠹》(选自《韩非子》)并探讨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对我国当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针有何影响。

如何指导高中学生阅读《语文读本》,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且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态度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指导学生力求读好《语文读本》,用好《语文读本》,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天宝;提高阅读量 增强学生习作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2]刘叔瑜;抓住重点语段 提高阅读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3]李兰;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言刍议[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胡妍妍;读写结合 以情作文[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年01期

[5]董一菲;是“他们”让我的心灵与语文那么近[J];语文建设;2010年01期

第2篇

关键词:主动性 有效阅读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首先强调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一)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二)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上,可以进行5分钟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或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专题研究。组成有共同兴趣的文学社团。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运用语言表演课,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分角色表演是戏剧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因为它能够最直接地将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经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表现出来,所以,在戏剧阅读教学中,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说是学生最期待的上课形式,学生往往以最大的热情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舞台表演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了。例如,在表演中应该始终与台下的观众形成一定的交流,而学生在表演时常会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只顾相互对话,而长时间让观众看自己的耳朵甚至后背了。学生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际和内心世界,通过表演,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并将这种理解通过自身努力再度传达给观众,这一过程事实上是戏剧剧本阅读教学所独有的魅力。

四、在阅读鉴赏中进行美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成功的语文教学,往往能够在学生获得新知识、接受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又为学生展现绚丽多姿的美的画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识辨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创造美的过程。美育就是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和体验,进而提高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要求学生做到理解与思考

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各流派有基本的了解,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具有提出新颖见解的能力。探讨人生,感悟人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让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他们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自己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六、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促进更丰富的思考。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等等。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是对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弹奏美心曲,提高阅读效率.浙江教育研究.2001(3).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学习的诸类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为重视学生的个体阅读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阅读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合作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合作阅读的目的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建立小组探究式阅读模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理解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目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先由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辨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设想,允许他们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各种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全面掌握阅读的目标。二是老师提出目的和要求,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带着目的进行阅读,变抽象为具体,逐步融化知识点,以达到合作阅读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阅读:1.文中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背影”?2.是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3.作者为何不进行正面描写,而用“背影”来突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呢?阅读后各个小组讨论,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可让小组成员直接回答:文中着重写的是父亲在送我上车后,作者透过车窗看见父亲到月台为他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先组织学生在组内阅读讨论,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再由各小组辨析,师生共同总结:“背影”是在浦口惜别这个特定环境中,父亲留给作者的最后印象。买桔子的场面,作者看到父亲肥胖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履,但还是那样的坚忍不拔,看见父亲背影的一刹那,那种慈父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背影融进了父亲一生潦倒饱经风霜的苦涩,透视了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和爱子深情。作者选择了这个角度进行描写,所以以“背影”为题。

在合作阅读教学中,上述两种途径可交替使用,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和自学精神

要使学生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最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在自学的基础上形成积极思考的探究意识。如果学生缺乏自学习惯,阅读教学很容易陷入教师以讲代读的泥潭。如果在自学过程中不强调思考和合作,那么,自学过程就会缺乏深度和广度。文章的主要写法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读者想从中获得什么,得到哪些启示,有哪些收获等,这些都是阅读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学生的个体阅读有时是解决不了的。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没有群体的思考和探究,那仅仅是一种肤浅化的阅读,是不可能使阅读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所以,必须使学生养成在合作中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自学包括两个过程:认真读原文和能对文章做出评价。评价的态度越明显,阅读的收获就越大,如果全盘接受书上的结论或老师的结论,那就是被动的阅读,其价值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发挥阅读的效能,应培养学生阅读中的群体意识,使他们能够融合大家的感受,形成自己深刻的判断。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时,可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课文:1.认真阅读全文;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作出较客观的评价;3.少年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口号,对我们这些21世纪初的青少年有无现实的意义?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为了集思广益,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各自组建小组进行深度合作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概括出问题的主旨:20世纪初,列强入侵,国家贫弱不振,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正是由于这样,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这一豪言壮语对于21世纪初中国的青少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他们只有认真读书,掌握高新技术,才能建设好祖国,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合作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比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事件,课外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对照课文,讨论明确: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增强国家实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新的崛起。

三、指导学生掌握合作阅读的基本技能

阅读教学中要顺利实施合作阅读,还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语文教学中基本的阅读方法有很多,而最基本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速读。阅读方法的选取应根据阅读内容及合作方式灵活确定。例如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时,笔者以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组织教学,每组阅读的重点分别是:

找出文章记叙的要素;

找出本文记叙的人物;

所表现的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由于这四个问题难易程度不同,阅读量也有大有小,所以阅读方法我们分别选取默读、速读、略读、精读。由于实行分组合作阅读,而且阅读方法选择得当,学生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讨论、交流,阅读效果非常好。比如对文中记叙要素的分析、归纳,学生的回答就非常准确:

时间:一个夏季的夜里。

地点:家里。

人物:我、我的母亲、蔡老师。

起因:思念老师。

经过: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往外走,走出席子六七尺远,要去找老师,让母亲给喊住了。

第4篇

1 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

1.1 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

1.2 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几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给扼杀。

1.3 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温柔的一面。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2 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2.1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3 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体验?这又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3.1 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3.2 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4 鼓励先进,促进阅读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指导 有效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要求。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至理名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 ,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依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为孩子推荐优秀课外阅读内容

一本好书,往往会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首先要给孩子们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例如,我们学校就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特点,为孩子们推荐中外优秀的课外阅读。

二、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1、精读和略读。要想查找资料,快速获取信息,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略读,这是课外阅读最常用的,但不作为唯一的方法,有时,遇到需要揣摩,玩味的精妙之处,也需要精读。

2、读、写、批、划、注。课外阅读极具个性化,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既因人习惯而定,也因阅读内容

3、读与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尤其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时,有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将他们吟咏甚至背诵下来

(二)学会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身阅读效果的评估与检查,并通过这种评价结果的反馈,促使阅读者及时调整阅读过程,有助于阅读过程的最优化,通过对所读书籍内容的回顾,检查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来确定自己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能否把握,对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思路能否理解,ψ髡咚采用的创作方法能否领会,它是考查学生阅读后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1、评价主体多层。课外阅读突出的个性化倾向,决定了对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内容多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可以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课外阅读反馈卡对所读数目、作者、每天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现场读书汇报、读书摘要卡,读书笔记检测等,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

3、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加大,对新知识的摄取量也日益增多,因此,墨守成规的阅读方法极不适应社会发展,要学会快速阅读。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默读。在美国有关的中小学校里,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每天抽是十分钟的时间,在教室内有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老师不提问,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三、设计多样活动,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尽量给学生创造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以读书汇报为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一方面结合教学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学生的阅读兴趣持久。

1、办班级图书角。结合本班实际办图书角,规模不大的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园地,创设课外阅读环境,成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严格的节约制度。

2、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组织在课外阅读中取得效果较好的学生,建立读书兴趣小组,以此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使班级的整体阅读水平有所提高。

3、结合读课外书活动,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课外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使专题性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汇。在我班,我结合课外阅读活动,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每个学期确定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推荐好书、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主题演讲。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并及时总结,给予恰当评价,评出班级“小小故事大王”“我是小小演讲家”“好书推荐大使”。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兴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大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有效阅读的指导,让孩子们有一个书香浸润的童年。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主动性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一个学生只有对英语有了兴趣,他才会主动去阅读一些有价值的书籍、报刊,才会在阅读中发现新知识,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从而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相信通过以上尝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学习英语的热情一定会大有提高。

二、 储备大量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掌握的词汇量的多少。首先,学生要牢记大纲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是高考题的主要词汇,熟记这些词汇就是为做阅读理解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积累一些超纲词汇,掌握一些超纲词汇可有效对付“猜测词义”的题目。同时,教师应教授学生学会利用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以及结合社会习俗、常识来推测词的意义,在对文章句子理解的基础上猜测词义,以此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 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1. 抓住题干,带着阅读材料后的问题来读文章

这个方法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再读整篇文章,了解问题以及各个选项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然后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行之有效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这样的方法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加强了学生阅读的针对性,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2. “文——题——文”

学生先快速地通读全文,形成了对文章的总体印象,然后读问题,再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材料,选择正确答案。这样的阅读方法较之上一种可能会相对来说浪费一些时间,但是正确率可能会较高一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分析了解题型,提高阅读能力

1.主旨大意题。这一题型是综合的归纳概括题,做此类题的关键是找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通常会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若没有主题句,这时就要利用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归纳和概括,同时要对作者的目的、观点进行深层的推断和分析,排除一些干扰项。

2.推理判断题。此类题型考查学生对隐含信息的掌握以及根据所给信息作出的判断。学生要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等深层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符合逻辑的判断。此类题型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揣摩作者的态度,领悟弦外之音。

3.细节题。此类题型是根据文章中的细节而设计的,只要认真细心得分是比较容易的。

4.词义猜测题。这一题型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含义以及逻辑关系,同时结合构词法、语法甚至于标点符号对词义进行猜测从而做出选择。

五、 养成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第7篇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生物学教科书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记忆,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提高读书的有效性,有些内容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就是把重要的内容、必须记忆的内容及关键性字、词、句等用各种符号标出,以利于学生复习。“增”就是增补。对于书本上描述不详细的地方给予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注”就是标注。为了使所学知识前后衔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指导学生将教科书的个别内容适当 “前挪”或“后移”,并将它们批注在旁以便加深理解和复习,阅读时可随时查阅。这些方法最好用在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以便督促学生完成。

二、隐含未显内容,启发阅读

教科书中有一些内容没有文字说明,而在课本插图或表格数据中隐含,容易被学生忽视。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习题的障碍,而吃透教材是充分发挥插图作用的关键。插图是形象化的教材,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它是对教材中文字部分的延伸,是为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服务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学生阅读,使隐含内容显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悟出课本插图中隐含的而没有文字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和解题能力。

三、构建知识体系专题,引导阅读

生物学教科书中前后呼应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可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或者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成知识体系,以小专题形式让学生阅读。如蛋白质的有关知识: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多肽——多肽与蛋白质的关系——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的鉴定——蛋白质的代谢——蛋白质的合成。这些类似的知识点都可以采用专题形式阅读,既可以使零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结构体系,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巧妙设问,激发阅读爱好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教学,每节课都可设置学案。教师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新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人的周围处处布满了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我们并未时时得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学案阅读,动手、动脑的同时,主动获取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能力。

五、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生物学教科书中很多内容仅靠机械的记忆很难达到目标,也极易遗忘。如果正确指导学生从中发现一些内在的规律,理解性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比的方法是人们区别易混内容时的首选方法。阅读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弄清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既可加深记忆,又利于准确把握。例如,在“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学习中,注重血液与血浆成分的比较、内环境三种成分的比较、神经调节中神经与神经纤维的比较、种群和物种概念的比较;必修一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等等。教师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方法,如列表比较、画概念图比较等,效果更佳。

六、概念阅读学会概括和“提纯”

第8篇

一、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

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点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爱好有所了解,这样介绍时就会有的放矢。

2.教师要加深对书的感受,以灵活的方式给学生推荐图书。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仅要熟知图书内容,而且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教师要注意推荐方式的灵活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1)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3)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有必要的指导。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一实例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则不仅会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强生活乐趣,而且高年级学生会起到“标兵”作用。比如:我在六年级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学生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绘声绘色,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4.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广泛阅读,先要解决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

二、进行阅读指导,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

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1)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或极少看书报;(2)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的。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有的不良书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时,要不断教育他们有选择地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让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阅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年轻时每天在阅览室都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4.教师的指导重点要统一,方式要灵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这一点对全体学生要统一。

第9篇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古诗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喧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预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引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深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度法。速度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度能力。利用速度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斟句酌字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度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者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