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市场经济

时间:2023-09-07 17:40:13

导语:在企业市场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市场经济

第1篇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市场化改革政策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全面制定产品质量制度、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各种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调整各种机械性能,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另外,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3)金融支持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金融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对那些国家已经批准、有棉花经营许可证且管理完善、经营前景好的企业,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相反,对那些没有取得棉花经营许可证的棉花加工企业,不予信贷支持,已经贷款的应逐步收回。

参考文献:

[1]李明,.加工食品价格上涨棉花价格继续回落——2007年4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2]杨杰,马天云,尹凯,.议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报停制度[J].中国纤检,2007,(6).

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成本效益;技术创新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节约型到成本效益型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业绩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下,单纯谋求成本降低的节约与节省管理思想颇显狭隘,应当进行转变。因为现代企业经营目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降低成本只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某一项成本降低了,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得到提高,而增加某一费用开支,反而有可能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比如,片面追求成本的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产品卖不出去,价值不能实现,效益岂能提高,而通过市场分析,有针对性地适度增加一定成本投入,以提高产品性能,扩大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收入增加幅度大于成本的增加,则有利于利润的增加;又如引进新设备,增加了企业资本性支出与折旧费用,但由此可节省设备的维修费用,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最终可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还应树立“花钱即为省钱”的成本效益观念,重视各项支出与一定预期收益的对比,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应以成本、效益对比分析的结果为取舍的依据,在成本与效益之间寻求较佳的组合与统一。

二、如何实现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成本效益

(一)构建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尽的。这种无穷尽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但供应、生产和设计等各个部门,形成全厂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二是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规模开始就注入成本思考,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成本意识。

(二)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有产品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和产品生产成本等,所以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很多商品都都产生了滞销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短时期内增加销售量来创造收入也很困难。同时很多企业在此时采取降价促销,希望早点回笼资金,减少损失。所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或引进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拓展利润空间。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通过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上不断改进,以满足消费者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并保持成本领先的战略。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从短期看,技术改造需要投入,开发新产品也需要投入,这都是增加成本的因素;但从长期看、整体看,不仅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而且有利于争取竞争的主动权,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因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作出的目前投入是必要的,因为创新产品会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可以适当提高售价;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可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减废降损;通过技术创新可增加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三)利用战略管理模式的分析方法来控制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小同战略选择卜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其精髓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优势”,这是区别子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关键。总之,企业要取得战略成本优势,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只有控制其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企业可研究、分析如何重新设计、组合其主要价值链活动,如产品设计、生产、营销、运输等等,以取得成本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四)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

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管理水平尤为关键。具体内容为:1.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要发挥财务部门自身拥有大量价值信息的优势,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销量,减少无效劳动,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改变现行产品成本出现浪费后再控制的做法和只注重在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的片面行为,缩短产品成本控制时间差,从产品设计、论证抓起,把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2.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成本核算内容,不但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还要考核产品销售前成本、售后的后续成本;不仅要核算产品的有形成本,还要核算产品的无形成本;改目前的定额成本核算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

(五)引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手段和方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该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例如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将市场作为生产导向,为能够单独生产的进行利益规划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在产物生命周期的设计研究阶段将商品的成本预算好,而不是在制造过程中降低成本。这种成本控制方法是一种全过程、全范围和全团体的成本管理手段,以作业成本法为基地来考察工作效率、职工业绩和产品成本,由此清晰反映出每一项成本支出的来龙去脉和每一项工作对企业目标的作用。此外,企业在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应该将传统的预算控制法、标准成本法等与先进的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从根本上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企业也应该将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运用到企业中来,例如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率,也大大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几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对全国各类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高速发展经济提供了又一次良好的机遇。在当今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谁能获得市场、占领市场,谁就有主动权,谁就能生存,反之就被淘汰,这是无情的事实.市场的竟争,又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又是质量竞争.搞活企业的因素有若干条,而产品质量优劣又是头等重要的一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质量观”的重要性,目的是进一步提请企业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厂长、经理务必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里,用新的质量意识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去占领市场,这样企业才不至于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落位”.

全面质量观

近几年来,企业对全面质量管理有所认识和加强.但在一些同志中仍然存有与己无关的思想.有的认为解决质量问题只是质量检验部门的事或者只是有关同志的事,因而在工作中仅仅满足于事后把关或一般号召,孤立地就质量抓质量,而忽视了企业其它部门对企业整体工作质量的影响.全面质量观认为,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是企业所有部门、所有人员自始至终的重要任务.企业经曹中的各个科室、车间、班组,每个生产环节、每一个阶段的生产工序都必须严抓质量,道道把关,把质量问题消灭在任何可能发生的部位.PI:兀A循环正是全面质量观的体现。质量效益现时至今日,我们的不少同志,对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清楚,认为有产量才有效益.诚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产量不高,效益就不高.但反之我们的产品质次价高卖不出去,长期积压,效益又从何谈起?江苏省盐城市橡胶厂算了一笔账,全年生产6000万条自行车轮胎,如果产品合格率上升或下降1%,产品的差价就是几十万元.由此可见产品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何等重要,这仅是经济账,从社会效益来看,如果用户买了一次劣质车胎,用了几天就报销了,今后再买车胎,恐怕也会摇头摆手了.因此,我们不仅要强调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用高质量来保证高效益,尤其要强调工作、产品或服务质量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第4篇

1现阶段我国企业筹资渠道以及筹资方式

1.1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筹资渠道

企业的筹资渠道顾名思义也就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向、通道,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资本,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本依靠于政府机构,因此这种资本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受到外界影响的可能性较小,资本的数量也相对较大,因此企业对于政府的财政依赖性非常的强,一旦经营不善,极可能对国家的财产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更有可能会对民生领域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使用的是银行信贷的筹资渠道,银行信贷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不仅灵活性强,资本量大,而且资金的补充周期也非常的短,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银行信贷的筹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有着更为巨大的诱惑。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资本注入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固有资产。在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时候,这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显而易见的弊病,也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1.2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筹资方式

企业筹集资本所采用的工具也就是企业筹资的方式,企业的筹资方式可以反映企业筹资的资本属性和期限。谁也不能否认,最原始、最有效的资本筹集方式应该是投入资本筹资,投入资本筹资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可靠、风险率低。当然,投入资本筹资也具备自身的弊病,例如制约因素非常的大。除了投入资本筹资这种筹资方式之外,发行股票筹资方式筹资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筹资方法,在这种筹资模式之下,企业利用股票筹资获得的资金发展企业,利用企业盈利给予注资方一定的经济回报。股票发行筹资这种方式,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之下,这种筹资模式已经步入了稳定健康良性的运营模式之中,类似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在此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成功的企业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种筹资方式,债券筹资、商业信用筹资等也是现阶段非常常见的企业筹资手段。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筹资渠道

2.1企业的内部筹资渠道分析

企业的内部筹资渠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的固有资金,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在选择投资渠道的时候,首选都是企业的内部筹资渠道。企业内部的筹资渠道具备密度高、无借贷成本等特点,只需要从企业内部的某些部门调转,因此又具备快速风险小等特点,极大程度地节省了企业的开支,增加了企业的获利。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筹资渠道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第一,企业自有资金;第二,企业应付税利和利息;第三,企业未运作的专项资金。对自有资金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这种资金是企业可以自由使用,且不需要向第三者偿还利息的一种企业筹资渠道,虽然与其他的筹资渠道具备相同的目的,但是,自有资金投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与借人资金投资渠道是完全对立的。企业应付的利息和税利从本质上讲应该属于企业的利润的一部分,是企业应该交付但是实际情况为交付的税后利息。企业未运作的专项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之外,从某些特定渠道获得的专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形成于企业内部,而其中极大的一部分是依赖于企业的成本,而剩下的一部分则是企业留利形成的。

2.2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分析

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也就是指企业从自身以外渠道获取资金,外部筹资渠道具备灵活、快捷、资金量大等特点,是企业要筹集资金的众多渠道中比较好的一种,但是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也具备一定的弊端,风险性高成本高且资金获取渠道密度较低,一旦操作不慎,极可能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谨慎操作。比较常见的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资本循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资金,如果能够将这些资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那么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资本流动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资本循环是企业筹资到最基础的渠道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的壮大,在经营获利的同时弥补企业资金流动的缺陷。第二,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可以是国家为企业制定的特殊的帮扶政策,也可以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给予企业的拨款,虽然由企业自行决定使用,但是产权完全属于国家。国家财政的这种企业融资渠道具备风险小、资本量大等特点,也是企业筹资的比较好的渠道之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财政拨款具备针对性,主要针对那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国家财政投资。第三,银行信贷资金。由于制约因素较少,银行信贷资金的这种企业融资渠道一直都是企业流动资金的最主要的来源,广受全球企业好评。由于各国的资本发展程度不同,银行信贷资金的表达方式也有所区别,方式灵活、资金充足等使得银行信贷资金具备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在未来将会发展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这种筹资渠道需要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利息,因此企业在运用的时候,也需要重点注意,确保信贷资金的使用恰当。第四,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小额的信贷公司等,这些公司以发行股票提供保险等方法筹集资金,并将所筹集的资金提供给需要的企业,以放贷的手段获取收益,具备的最大优势是手续便捷、放贷灵活,特别是用于那些对资金筹集速度有较高要求的企业。第五,股权筹资。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利用发行股票的形式进行筹资,而在企业获利之后,给予持股人一定的分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股权筹资方式,股权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但是企业股份分裂的这种模式就导致企业并不能完整的拥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其经营和生产必须接受来自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因为社会公众具备一定的知情权,因此,一旦出现企业经营不善的情况,就极易产生“墙倒众人推”的后果,社会公众即便是无法对企业的决策进行左右,但是可以将自持的股票抛出,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第六,民间资金和外资投资渠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民间聚集了大量的资本。近些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外贸易的力度,很多持有大量资金的外资人士大量的涌入中国,这些人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目的,在遵循中国的法律法规条件下从事相关的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可以充分实现互利互惠的目标,对于发展我国的企业与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3结论

第5篇

2.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对于自身内部的管理制度都非常轻视。即使一些企业制定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往往存在和很多的漏洞,且企业人员也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好管理工作,因此缺乏一定的实用性。由于没有真正地落实好,使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大大地降低。

1.2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多

目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的人员素质较低,再加上缺乏一定的鼓励制度,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动荡比较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员的流动频繁,一些繁琐的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影响到企业工作的进度。第二,由于企业并没有设立相关的鼓励制度,企业的员工得不到更好的鼓励,大大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第三,一些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缺乏素质,再加上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工作,这些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都比较低下,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形象。

1.3企业的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

目前很多企业的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显得非常僵化,因而不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另外,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无暇顾及企业的组织机构,导致了该企业的组织机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探讨

企业如何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每个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变得更加科学可行,一定要从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入手,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本文针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2.1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具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运用管理制度对企业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使整个企业始终运行有序,管理受控,为企业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才能提供最有力度的制度保障。例如,公路施工企业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时,可以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项目运行成本费用控制,大力构建节约型项目,把实施精细化、精益化管理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具体到施工项目:一是积极推行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推动项目施工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益。二是加强现场质量控制,认真运行“三标一体”管理体系。三是提高全体员工精品意识,通过科学组织,精细化施工,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底。四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质量、技术难点进行攻关。

2.2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仅仅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优秀的管理者和优秀的员工,企业的最终竞争力,毕竟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这时,如何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如何培养优秀员工这一工作就突显出来。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就必须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一定要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尽量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导致优秀员工外流的结果。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念,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才能,给员工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员工有“我爱我家”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让员工充分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第二,对于企业的员工要给予充分的机会,不断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让他们的技能不断提升。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为重点,加快岗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层次、突出特色、增强技能。坚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大力推进师傅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比赛等有效做法,为培养技能岗位人才开辟成才通道。最终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

3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管理现状;建议措施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更多的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也是每个企业永恒不变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能够高效协调运转,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盈利,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经济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经济管理模式,则会使企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企业盈利的目标自然也难以实现。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发展和完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进入一个需要调整优化的关键阶段,过去单纯依靠增加产能来提高盈利的经营模式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一些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序、盲目投资,结果投入不小,盈利不高,甚至是连年亏损,究其原因,还是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转变思路,构建起以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经济管理新模式。如此才能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形势发展,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有序经营,高效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谋得一席之地。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1.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对企业资金、资产等各类经济资源进行规划、调配和监督使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企业经济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发展规划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润的最大化,而经济管理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更多、任务更重、涉及面更广。其内容不仅仅只是按照生产经营规律和自身特点来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和产品价格的制定,而是将企业看作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特点和规律,对整个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如企业资金的筹集、调配,人员薪酬的制定,生产经营的组织等。只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企业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2.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企业经济管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而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要紧跟市场形势,掌握企业实时动态,对经济管理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使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关联性。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如原料采购、人员聘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革新以及产品的运输、销售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都涉及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而经济管理则是对企业资产、资金的管理监督。因此,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其他各项管理工作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关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成败。指导性。企业经济管理形成的财务指标,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资金状况,往往是企业高层决策的体现。而这也为企业管理者构建企业发展蓝图,制定日常管理方针和经营目标提供了指导依据。干预性。企业经济管理的干预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渗透,通过经济管理措施,企业可以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控制,从而使企业运转更为协调高效,资源分配更为合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高。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几种模式。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这种环境下,经营主体的性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推动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侧重点的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将人才和技术作为核心资源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更为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对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此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财务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更注重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效率运作,从而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三是信息型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如原材料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产品信息等,都是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企业也只有加强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才能使企业经营与市场发展保持步调一致。

二、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理念落后。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其经济管理理念还较为落后,还遵循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生产指标的经济管理模式。管理中只片面重视产能、产量,而忽视对市场形势和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查分析,甚至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盲目经营,使企业发展与市场相脱节,继而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积压滞销以及资金周转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经营举步维艰。2.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对企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和经济管理模式的落后,一些企业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各项管理工作临时性、随意性较强。管理制度缺陷致使企业经济管理缺乏科学的工作计划和合理的任务目标,管理组织协调性不强,缺乏原则规范和监督管控。由于企业无法全面掌控经济管理活动,从而也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很大影响。3.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一些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还不够完善合理,缺乏灵活变通,致使企业经济管理难以正常高效开展。有的企业只是片面强调生产组织与技术,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事务往往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代办。此外,一些企业在组织管理权限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划分,开展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时,各部门职责也不明确,推诿扯皮现象较多,工作缺乏组织协调,管理过程混乱低效。4.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有的企业管理者只是单纯重视生产指标,认为生产技术人才才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因而在人才的招收和培养上,只是片面地重视生产技术人才的招收和培养,而忽视了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殊不知经济管理才是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的基础,这种情况也造成了企业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匮乏。由于专业化管理人才的缺失,经济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制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有时又不得不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各部门之间人员流动频繁,进而也导致了经济管理工作临时性和欠专业性的问题。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1.更新经济管理理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与完善,首先应转变思想,提高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管理新理念,并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紧跟行业动态、适应企业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新模式,并不断加以优化完善。企业管理者应通过制度完善、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措施将这种重视态度和理念自上而下地传达给企业各级人员,甚至是普通员工,将依靠市场、围绕市场、迎合市场的管理理念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在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还应强化员工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意识,以国家政策、经济法律法规为根基,市场需求为方向,企业形势为依据,不断探索企业经济管理的新模式,对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不断加以调整完善。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证经济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企业应完善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细则措施,包括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等,促进经济管理制度化运行,以确保经济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外,企业还应完善经济管理内控制度,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监督管控,使企业内部监督、审计常态化、规范化,规范管理人员行为,及时制止经济管理中不合规行为;同时完善考核奖惩,对于经济监督审计中查处的违规违纪、等问题要常抓不懈,严打严控,以确保企业各部门严格照章办事,认真贯彻执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制度方针,保障经济管理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3.健全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机构,专门负责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消除经济管理的临时性;同时明确企业其他各部门的任务职责范围,捋清责任关系,完善企业组织机构,使各部门分工明确、工作有序,成为一个高效运行的整体。企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优化更新离不开专业化管理人才的支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是比较匮乏的,企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面临着无人主管、少人执行的尴尬。因此,企业在重视生产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大投入,加快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将其补充到相关岗位,专门负责企业经济管理相关事务。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文生,赵国栋.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0).

[2]董艳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4(2).

[3]侯丽英.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商情,2013(7).

第7篇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凸显了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体现了科学性的特点,不仅对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也很有帮助。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开始发生了改变,在原来以生产为中心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经营的思想,形成了二者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模式。目前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评估能力,对市场潜在的需求进行挖掘,增强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促进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使企业获得高效、快速的发展。基于以上内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1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呈现出市场化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表现出了全球化的管理特征,这些企业面对沉重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重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都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希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突破,同时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情况下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开始消亡,高度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取而代之。

2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经济变化发展非常迅速,同时经济管理范围也在不断拓展,逐渐从原来的单纯对经济活动的计划和指挥,发展到现在的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决策,掌控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以不断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纵观现阶段各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日臻完善,管理方式也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通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

2.1人力资源问题复杂

现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培育和引进人才,对企业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的素质并不高,他们在工作中不重视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不重视自己的工作,整体工作水平不高。同时,目前多数企业缺乏有效的奖励制度,因此人力资源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使企业的正常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首先,员工的流动性大,工作的延续性比较差,严重影响到了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企业中员工的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在工作中没有动力,多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第三,一些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素质不高,也不重视业务培训,这种情况下员工的整体工作水平不高,对企业的发展及企业形象的打造非常不利。

2.2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多数企业管理者已经对管理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制度是所有管理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秩序得以保证的一项重要保证。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管理措施落实的重要性,但是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做指导,因此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的自然不容乐观,各种管理漏洞都暴露出来。正因为企业中管理制度不完善,使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2.3组织上缺少灵活性

虽然一些企业目前形成了明确的管理制度,经济管理体系的构建也算井井有条,但是在经济管理活动的安排上却普遍缺乏灵活性,不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管理计划进行安排,因此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组织部门必须与时展的需求相适应,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和工作计划进行不断的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3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化的策略

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应坚持做到科学、高效、人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线,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最后建立起高效的组织机构。

3.1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企业中制度是各项管理措施得以落实的一项重要保证,所以企业在内部管理活动中应该做到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3.1.1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制定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中充分征求意见,以增强管理制度的实际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企业各内部章程、文件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将各项管理制度明晰纳入到)文件中,将其作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3.1.2对制度责任落实进行强化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责任管理制度,目前很多企业管理活动之所以见不到成效,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责任心,这种情况下利用责任强化的方式可以增强管理人员对各项管理任务进行落实的任务感。

3.2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在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中所有员工的素质,同时还能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现阶段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才管理的优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非常关键。要想对企业人才管理进行优化,应该将以下几点工作做好。

3.2.1制定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对企业员工各方面素质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员工进入企业以后,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培训计划,并将员工培训考核与加薪升职紧密联系起来,使员工加强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3.2.2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应建立起科学的人才战略,引进和培养大量人才,这样才能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企业人才战略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企业应建立企业强大的人才储备库,其次,企业应对内部人员的流动进行合理控制,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人才流失。3.2.3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从企业内部来看,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非常重要,对推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应该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烈二者结合到一起,然后利用有效途径使员工对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3.3重视企业的组织机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使内部经济管理模式得以改进,应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要充分重视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中的组织结构的完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应该摒弃以前僵化的组织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合理的、灵活的组织结构,保证与企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符合,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愿望,应该充分重视对现有经济管理模式的完善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与改进[J].现代商业,2012,(30):244-245.

[2]蔡天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族企业的发展瓶颈与管理体制创新[J].长江论坛,2008,(6):44-48.

第8篇

1.企业投资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抗风险能力薄弱。很多企业缺乏投资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意识不到财务风险管理缺乏导致投资失败的严重性。特别对很多家族企业来说,投资的管理决策往往主要集中在某核心人物身上,而他们通常会盲目追求企业利润,一味通过加大投资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但在投资过程中往往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最终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化。

2.企业投资的财务控制能力不强,现金流容易出现问题。部分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水平不高,容易出现闲置浪费或“断流”现象。由于企业对投资资金管理缺乏刚性预算和计划,财务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导致企业在制定投资规模的时候脱离实际,在实施投资的时候无法有效控制节奏,最终会导致因投资控制不力造成企业垮掉。

3.小型企业缺乏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没有良好的投资财务管理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虽经过多次的调整,但是关注重点都倾向于大型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政策性投入比较少,致使该部分企业缺乏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使得许多小型企业不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中小型企业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投资资金来源复杂性、不透明性特征明显,没有形成对投资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

4.针对投资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投资财务管理本应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众多企业虽不断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完善,但在完善过程中,他们往往重点关注经营方面的管理问题,却忽视对企业投资的财务管理进行完善,缺乏投资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在投资论证、决策过程中,程序不严密、指标不合理等基础性问题突出,投资的财务管理形同虚设,导致投资风险不断累积。

二、解决投资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措施

面对以上问题,企业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提高对投资行为的财务管理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在投资行为中切实加强相关财务管理监管力度。二是提高对参与投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避免财务管理流于形式。三是对投资行为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现代化管理整体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明确投资财务管理的目标。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投资财务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始终贯穿于投资全过程。

1.加强对投资工作进行制度层面财务监管的力度。加强对投资工作制度层面财务监管的力度,主要是完善监管流程和监管制度建设。既不能单纯依赖财务部门来完成对投资的财务管理,更不能仅依靠投资部门进行自觉管理,必须采取多层次、交互式监管方可奏效。加强对投资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管的顶层设计,健全监管制度,理顺监管流程,做到投资业务从科研论证、研究立项、项目实施、事后评价等环节均设立明确的财务监管指标,以完善的决策流程来支撑决策结论,避免企业投资在制度监管层面出现财务风险。

2.提高对投资业务进行财务管理的人员的素质要求。对投资行为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关键除了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之外,参与投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加强对投资业务的财务管理,绝不是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员”的责任,即投资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置身其中,树立“投资财务管理”理念,牢记“投资回报”意识,强化投资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培训,自觉配合并参与投资业务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专业财务管理力量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投资工作的财务管理水平。

3.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投资的财务管理。对投资工作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采取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相匹配的管理手段,实现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系统化、信息化、流程化,避免出现管理“短板”和“盲点”,其中核心是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项目选取、过程控制、风险甄别、后续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财务管理,实现对投资的财务管理与企业总体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力求最大限度实现投资的总体目标。

4.转变投资财务管理理念。在对待投资财务管理问题上,往往存在一些偏颇的观念。如不重视对投资的财务约束、偏好投资规模与速度而厌恶财务风险管理、要项目争投资积极而对风险评估与财务管理消极等现象并非个例,认为财务部门履行完付款、记账程序即完成了对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如此种种片面观念必须彻底转变,培养投资团队自觉加强投资行为财务管理的意识,主动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将投资全过程的财务管理融入企业整体财务管理范畴,实现安全投资、高效投资。

三、结语

第9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为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阐述其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市场经济;高校;企业经济学;影响

高校企业经济学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微观经济学的学科,是通过综合分析考量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而设置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遵守基础性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改进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4]龚丽敏,江诗松.多理论视角的新兴经济企业战略与行为研究最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6(7):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