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7 17:40:13
导语:在劳动教育的启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裴斯泰洛齐生平简介
约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齐是世界影响巨大的伟大的民主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瑞士社会处于封建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时期。在家庭、学校中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教师及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裴氏成为一个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者,他在青少年时便立志要献身于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事业,并为此奉献自己的一切。
二、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
1、实验和著述活动
裴氏自大学毕业后,就开办“新庄示范农场”,他试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农业种植示范实验,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结果实验失败。裴氏以不折不挠的精神总结失败教训,苦苦思索,选择—条通过教育贫苦儿童的手段,用教育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生活、改良社会的道路。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他从1774年开办新庄贫儿教养院开始,直至1825年伊弗东学院关闭为止,前后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在新庄、斯坦斯、布格道夫和伊弗东等地,结合教育实践,坚持不懈地长期进行教育实验,作教育演讲,宣传新教育观,推广民主教育制度,同时还以惊人毅力,在接受前人和当代科研新成就的基础上,以求知探索精神,寻找教育规律,开拓教育理论新领域。
2、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理论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一种思想主张不是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提出来的,但真正付诸实践把二者的结合看作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却是他的功劳。
裴氏重视劳动教育,视之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裴氏所说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器官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手工职业训练,以及其它一切有实践技能训练意义的教育。裴氏认为,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德、智、体(心、手、脑)的统一体。他从儿童个性发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不仅是向儿童传授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智力的过程,还必须是发展他们的手艺、活动技巧的过程,以及发展他们的道德、德性、心性的过程,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培养有智慧、能思想、能实干的道德完善的人。他从当时瑞士社会实际需要出发,突出强调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劳动教育是发展儿童劳作能力的民众教育所必需,也是对儿童进行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新庄时期,他就开始试验,每天既教儿童手工劳动和园艺劳动,又进行初等文化知识如读写算的教学。他认识到由于发展了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必然能给他们以后谋生的手段。因此他更深刻地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放在教育心理化的基本原则下来进行,他深信这样一来,必将在培养全面发展个性中发挥真正作用。教老结合思想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改革和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必将推动教育的面貌、人的发展出现崭新的一面。
裴氏还根据教育心理化原则,对劳动教育应如何实施和进行提出了看法。劳动教育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家庭实施最早的劳动教育,就应从手、臂、腿等的关节活动锻炼开始,并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裴氏还提出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应以家庭生活为教育中心,实施生活教育。他认为,意志的锻炼是人类才能的中心问题,也是其幸福的源泉。他把意志这个非智力因素突出地放在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看到家庭从儿童幼小时起,有意识培养吃苦耐劳、顽强奋斗、持之以恒进行劳动的意志力,会激发他们主动进取精神,而这是儿童的才能发展和将来能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保证。
由于时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齐提倡的教劳结合没有反映大工业生产发展趋势,两者间的结合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机的。但他通过长期实践,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上的意义,以及提出教劳结合是未来新教育的基本途径,这个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三、现实意义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目前学校存在的教劳脱离现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市场规则的趋利原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功利主义的泛滥,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滞后性还没有来得及对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作出思考,一是思维中的陈旧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传统管年根深蒂固,因此,导致了教育中出现了只学习不做事的现象。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出现了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有人说这种倾向的形成责任在于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这不无道理,但学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学校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开设了劳动课,但往往被一些考试科目挤占,而有些学校则干脆不开课。此外,劳动在一些学校被个别老师扭曲异化成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劳动教育中的“好逸恶劳可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观。它对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是非判断上,更表现在实践行为上。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企业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大量中外合资、外资企业的介入,导致企业对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虽然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为求职者提供了许多岗位。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颇为严峻。许多企业招聘更加严格,许多高校毕业生、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待业者等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
一、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每年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待业者等涌入市场,就业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等各种手段提高了就业率,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城镇就业为例,全国城镇就业状况较好,超额完成就业计划,如图1。但因各种原因部分职业人员流动率较大,其中,城镇失业率维持在4.1%左右,没有下降的趋势。
在待就业者人数增加的同时,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岗位。按供需人数而言,需求差距理应较小。但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求职者自身能力与企业招聘需求不吻合等原因,出现就业、招聘两难的局面: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人才。
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个人方面:从高校毕业生来看(1)自我定位不清晰,求职目标不够明确。(2)专业知识匮乏,缺乏工作经验,实践和动手能力也不足,难以胜任岗位要求。(3)心理素质低,承压和受挫能力较弱。(4)不了解经济、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多数人致力于进入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不愿进私营企业或其他小企业,不愿响应国家号召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以及艰苦边远的贫困地区就业。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他们文化知识匮乏,无技能、无学历,单纯的依靠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从下岗再就业者来看他们年龄偏大、记忆力较弱,学习能力和精力不足,缺乏技能,不易接受新知识和文化。
高校方面:(1)专业课程设置和使用教材老化。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更新教材,多数教材偏理论且老化。(2)老师教学内容僵硬,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实脱轨,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指导,不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轻视职业生涯规划。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毕业指导单纯的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方针,缺乏针对性的指导策略。(4)与社会和企业脱轨。多数学校与校外合作较少,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变化调整培养方案。由麦可思调查研究表明,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三大方面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1]
社会和政府方面:(1)指导力度不足。经济和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较大,但指导性和政策落实性不足。2)法律法规不完善。就业法律保障不健全,危害求职者合法权益,导致失业率增加。
二、企业需求现状及特点
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可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能吸纳的就业人数也不相同。相关信息表明: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5.6%,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0.9%,比之前的需求减少0.1%,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3.5%。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9.3%,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23.2%、33.1%和9.1%;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5.1%。由此可见,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容纳的求职人数最多。
对若干大城市的调查数据可知:(1)63.8%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对男性和女性的需求比重分别为34.6%、29.2%。(2)87.5%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有所要求。要求劳动者年龄在16–24和25–3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26.3%、36.8%。(3)约84%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分别为21.3%、36.6%、17%和8.9%。[2]
在求职中,应聘者是一个身具多种素质的综合体,有些能力是可以被看到的,有些能力是不易察觉的。Maclelland教授在人员招聘方面提出的素质冰山图表明:行为、知识和技能是水面以上的部分,可以合衡量;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是应聘者潜在的素质,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的。
央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过调查,结果显示:(1)雇主最重视面试者的素质主要有: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淡吐表达、个性特征、形象气质(重视程度由高到低)。(2)在实习期内企业家最关注应聘者的能力主要有: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创新精神(关注程度由高到低)。[3]
台湾青辅会对毕业生就业力进行调查,所归纳核心就业能力主要有:良好工作态度、稳定度及抗压性、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意愿及可塑性、表达沟通能力、发掘及解决问题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及外语能力。[4]
综上可知,企业招聘需求的一般特征可以归纳为:(1)基础能力(Basis)。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合作能力),适应能力(迅速适应环境,随机应变的能力),执行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等。(2)专业能力(Specialization)。主要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一定的工作经验,特殊的工作技能等。(3)创新能力(Innovation)。主要包括: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善于利用发散性思维,冲破沉浮观念,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他方面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水平,心理素质,职业素养,计算机应用技能,外语能力,职业规划,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其中,企业特别重视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有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较强的人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缩短培训期和磨合期,尽快创造工作效益。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就业对策分析
只有求职者拥有竞争优势或符合企业要求的就业能力,才会尽快找到合适的岗位。对于就业能力,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对此解读不一。综合而言是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是求职者利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抓住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并能胜任工作的实际能力。在分析企业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本文从个人、高校、企业和社会四方面着手,提出如下对策。
(一)全方位提升自身就业力
应届毕业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职业规划。进入大学后要尽快了解本专业的职业方向和动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职业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2)提高专业水平和其他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加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和外语能力,以便增加竞争优势,拓宽自己的就业面。(3)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前了解熟悉工作环境和本专业的工作内容。(4)关注时政和职场动态。关注经济动态、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调整求职心态。关注求职节目,听取职场达人意见,从应聘过程中学习应试技巧。全面培养创新意识,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当注意:(1)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2)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多元化就业,在农村从事畜牧业或自主创业。下岗再就业者应当回炉学习,并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提升自我。
(二)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学生的就业力
高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学分制改革和课程设置。放宽对学制的限制,学生在完成规定学分的基础上可自愿选择性学习。[5]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2)提高对老师招聘和授课的要求。逐步完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引入或参考国外的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在2002年推广试用的就业能力记分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专注和执着的态度等。(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就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制定初步的职业规划,逐步修改完善。毕业时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择业,讲解经济政策形势和应试技巧等。(4)注重专业实习。高校应与用人单位和其他高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5)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或毕业生到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职业规划,谈论求职准备,工作心得等。
(三)校企联合,缩小信息不对称差距
企业应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企业可以到高校招聘,送职工到高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学校签订协议委托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可以送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请企业负责人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传达职业箴言、就职前准备要求及职业精神等。双方互通招聘及就业信息,缩小信息不对称差距。
(四)国家和社会应当加强监督指引
辅助建立校企之间的联系并强化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合作法制化、公正化。实施政策激励制度,为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提供一些资金补助;对于支援边疆和偏远、贫穷村镇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奖励和优惠补助;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或其他人群给予政策优惠和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监督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应征入伍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四、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过热和金融危机等背景下,求职者若要顺利实现就业,必须综合利用各方资源,不断提升自身就业力;企业若要招聘到优秀的人才,提高职工素质,必须与学校联合、与社会接轨。政府和社会也应从各方辅助,致力于缩小信息不对称差距,努力打造满足企业招聘需求的优秀人才,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等的就难困难局面。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lO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3-204.
[2]中国就业网.http:///.
[3]范泽瑛,谢超,高磊.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4]台湾青辅会.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Z].2006.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1-0097-04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SUN Li GAO Lipi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on endur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mov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72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3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changes of 6MWD and IC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fatigue, breathing, emotion control ability scores change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6MW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6MW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6MWD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COPD patients; Stable stage; The elderly; Health education; Various forms; Exercise endur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引起的气流阻塞进行性加重的肺部疾病[1],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老年COPD患者目前只能控制,临床无法治愈,他们必须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来学会自理和调整生活方式[3]。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 COPD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加强预防措施,从而减少病情的反复加重,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72例,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理解能力差、长期卧床、语言障碍者。
72例COPD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8岁。病程12~3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中专39例,大专及以上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干预。老年患者因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通过制作VCD、多媒体、健康教育手册及便携式呼吸功能锻炼卡片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方便患者自我学习,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通过多方式、多感官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承受力等个体差异采取小组教育跟个案教育相互结合。小组健康教育是将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同一内容授课。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即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接受能力差、有焦虑情绪的患者采取“一对一”心理疏导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5]。同时可以邀请主要照顾者参与学习、分享及交流。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心理支持 COPD患者长期患病,易出现心理压抑、焦虑、烦躁等负性心理,因此,应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针对患者的烦恼和苦闷加以正确疏导,定期举办患者经验交流会,互相交流,彼此增强信心,鼓励家庭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1.2.2 饮食指导 向患者宣教饮食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饮食搭配要合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 mL以上,预防便秘发生。如有消化功能障碍、食欲减退,可采用软食或半流食物或少量多餐。对有明显缺氧者进食前后应吸氧,以帮助进食和消化。
1.2.3 用药知识指导 老年COPD患者接受学习能力差,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吸入疗法的重要意义,耐心细致的演示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每一步骤,再由患者亲自操作,护士观察并纠正错误,直到病人正确掌握。同时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作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有关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1.2.4呼吸训练指导 ①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时用鼻,呼气时口唇缩成“吹口哨” 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徐徐呼出,每次吸气后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要求呼气时间要长一些,尽量多呼出气体。按照以上方法每次10~15 min,每日数次。② 腹式呼吸:患者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力挺腹,呼气时稍用力压腹,使腹部内陷,每日2~3次,每次10~l5 min[1]。
1.2.5运动疗法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做广播操、呼吸操、太极拳等保健运动,适当调整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1.3 评价指标
1.3.1 运动耐力评价[7] 应用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深吸气量(IC)进行评价。6 min步行距离是测量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常用的亚极限量测验,可以在走廊里完成。
1.3.2 生存质量评价[8] 采用COPD生存质量问卷(CRQ)进行调查,包括喘息(5个问题)、疲劳(4个问题)、情感(7个问题)及病情控制(4个问题)四方面共20个问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运动耐力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6MW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6MWD较对照组升高极其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 6MWD及IC比较(x±s,n=36)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干预组的喘息、疲劳、情感、控制能力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x±s, n=36)
3 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COPD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期COPD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9]。
常规护理方式往往不考虑患者的需求,只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被动完成,在改变患者及家属知识结构、态度及行为上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流于形式,不能较好地达到临床护理的目标。
健康教育是帮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本身,充分考虑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因素,向患者传达积极的心理支持信息等,通过实施系统、动态、连续、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及采取一对一交谈、定期举行讲座、印发书面资料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健康教育干预形式,可以改善患者对疾病的不良认知,使患者以积极的求医行为改善不良的情绪[10]。
老年COPD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慢性疾病,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加重,肺功能进行性损害,出现呼吸困难,使劳动力逐渐下降,严重时患者甚至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另外,老年COPD患者往往年龄大、记忆力差,常因病程长、迁延复发,易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心理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进行健康干预,使患者了解稳定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另外,许多稳定期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有效的饮食指导对COPD患者的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呼吸训练也被证实为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干预方法之一。呼吸训练可以缓解和控制症状,消除或减少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对心理的影响,减少发病次数,改善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例如: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缩唇呼气训练,以及缩唇呼气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每日训练2次,每次10~15分钟[11-13]。另外,稳定期COPD病人仍须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进行维持和预防性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给予仔细的用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气雾剂。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92-0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按照他的理解,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善、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现如今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完全停留在考分这一概念上,应试教育使学校一切工作以应试为中心,师生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把学习之母变成凶狠的后娘”,“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学校应大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限,逐步明确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职能,让每个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观,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使分数评估质量的模式转变为全面评估的模式。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所谓分数只是以书面知识的记忆量为主体的。这种评价必须彻底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情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二、确立正确的育人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书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工作育人。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常规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工具”作用。同时,注意开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信念”,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劳动和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从教育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劳动是绝对不可分的”,“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他的论点,十分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体力劳动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情神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充分发挥劳动的“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从一年级起抓劳动教育,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自尊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喜悦、慰藉的心情,达到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信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正如他说的:“使每个学生去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去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去思考自己人民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二是“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推动力”,课外阅读不仅使所学知识更深刻,更扎实,更牢固,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苏雷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中的作用比课堂教学还要大,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状况。三是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特长的发生发展,使学生“做他能做的事”,贯彻了“各尽所能”的原则。我们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把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五、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把优化校园环境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智力、道德、审美、身体诸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其大量的活动都是在课外发生的――在校园里发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等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对于校园环境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这个概念意义很广,方面很多。它既包括学生周围的事物,也包括成人的行为和教师的榜样,还包括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气氛(即关心人的思想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明确指出了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盛行应试教育多年,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形成。不论是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教育结果以学生的考分来定夺。教育事业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是把孩子“聪明伶俐地送进学校,呆若木鸡地出来”。升学几乎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唯一追求,由此,应试教育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里,课堂上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并不能按照校规上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自身素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被严重压抑,严重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从这一桎梏中解放出来,广大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所谓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每个学生都将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只限于上大学、就业,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的个人。这是人一生的基础,它有助于升学,也能促进就业,给社会提供创造型建设人才与合格公民,保证每个人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所以,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原来的教育制度方针、教育方法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政策都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彻底颠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状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人。”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已逐渐从对其定义、意义的思辩研究阶段转向了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使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内每一个角落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素质教育在我国顺利地开展,必须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和吸取有益的经验,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总的方针。我们应从理念上、操作手段上、评价标准上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良性合力,使我国素质教育走向正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范美.更新观念,成人为先――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1,(8).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3]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陈力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教育,2003,(3).
[5]左小文.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孙大君.手脑结合:新课程的选择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7]张桂霞.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思想与创造型教育[J].洛阳大学学报,2000,(3).
[8]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1999,(2).
[9]张金泉.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寻找学生的机灵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机灵点”的经验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10]刘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1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我们证大小学学生,来自全国16个省市,其中,随迁子女占了60%,留守儿童占了25%。学生们都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各种岗位上,辛勤劳动,努力创业。学生们还知道,地球上居住着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地球是一个大村落,而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一起居住在这个美丽校园里,校园是一个小村落,他们就是这个地球村小村落的村民,每周,村民们会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用勤奋努力创造最美的生活!学生们更知道,父母身上的勤劳品质,要在他们身上继续传承与发扬。
探寻真谛:劳动是什么?
在“每月一事”开启之初,老师带领学生全面认识“劳动”。
低年级学生从绘本中寻找“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美丽鲁冰花的“花婆婆”,从剪羊毛开始到制作成一件羊毛衣服的勤俭牧羊人“阿利”,会做木工、会缝围裙、会烤蛋糕、会补轮胎的“小海狸”,孩子们感受到“劳动最美丽”。
中年级学生则在温习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王禹的《畲田调二首》、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名篇名著中,感受劳动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化中的价值,发现劳动的伟大。
高年级学生则沉浸于古往今来勤劳人物的探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发愤成史家之绝唱,诸葛孔明辅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中。随后,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解父母的工作”调查活动,请父母拍工厂工作照片,讲劳动故事,用心感悟父母的勤劳美德。孩子们发现,劳动很辛苦,劳动需要付出,但是劳动最光荣。
行动见证:我们在劳动
中……
现代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勤劳习惯的培养,更有其现代意蕴。
1.梳理劳动岗位,形成阶梯式劳动认领项目
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可以开展哪些劳动呢?学校德育处联合少先队大队委,把校园里可能由学生完成的公共服务、劳动项目进行了梳理,分为“校园小管家”“生命守护员”“卫生小使者”“用餐小帮手”“安全小卫士”等五大劳动服务岗位,讨论制订了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服务人数,形成了阶梯式的劳动认领项目:
适合低年级的劳动项目:是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简单劳动:比如教室生物角、图书角的管理,包干区的卫生保洁等;
适合中年级的劳动项目: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定协调能力的或者需要特殊才能的劳动:如体育馆、音乐室等各个功能教室器材的整理;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的工作人员;校园小导游等。
适合高年级的劳动项目: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劳动、需要一定体力的劳动:比如养殖热带鱼、盆景植物等;学校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场地布置、桌椅搬运等。
除了校级劳动项目,各个班级也根据具体情况,认领班级劳动项目。
2.融入生活元素,构建劳动教育机制
(1)发行校园劳动创业“星
光币”
校园内劳动项目那么丰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持续的劳动兴趣呢?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第十一章《经济学的天空》中,介绍了他在教室里通过开展工作薪水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理财理念、经济责任的做法。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决定:把学生的劳动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模仿人民币面值,在校园发行校园流通币,因“星光教育”是我校特色,故取名为“星光币”。
“星光币”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量性评价,也是对学生劳动积极性的正面奖励。
(2)成立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
学生们通过劳动获得星光币后,如何管理自己的星光币呢?我们模仿现代社会生活,继续为学生搭建劳动服务平台,筹划成立学生自己的“银行”。
星光币不能只存银行,积攒了星光币,要让它流通起来,发挥星光币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有人提议搞一个“拍卖行”,让学生把自己的私人藏书、个人集品等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用星光币进行拍卖。还有人提议开一个“商店”,让学生可以直接用星光币购买学习用品。
3.以隆重的典礼,启动勤劳好习惯“每月一事”
4月30日,全体师生集中体育馆,举行了“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启动仪式暨“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成立典礼。
于育强副校长详细讲解了校园劳动项目及认领方式,我为“星光银行行长”、星光拍卖行的“拍卖师”、星光创业商店的营业员授牌。
至此,我们从劳动内容,到劳动实施、管理评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机制。而我们星光币劳动创业教育的价值也直指核心素养:如热爱劳动、珍爱生命、合作担当、问题解决、健全人格等。
4.以勤劳的方式,擦亮每一个日子
【学生画外音1】
劳动创业岗位设立后,同学们都领到了自己的岗位。二(2)班的施艺侬就是一位称职的花草养护管理员。虽然她只有二年级,但是自从当上花草养护管理员以后,她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园丁。只要天气晴朗,她就会把底楼楼梯间的每盆花草放到太阳下面,让植物们享受阳光,并且定期浇水,把枯掉的叶子剪掉。在养护中,她发现有些植物似乎不是太喜欢晒太阳。于是,她又去请教科学老师,了解哪些植物不能晒太多太阳,哪些植物不需要一直浇水。自从当上小园丁后,施艺侬能够叫出很多植物的名称,还知道它们的各种不同习性。
【学生画外音2】
二楼棋桌和书吧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学生们在课间或者放学后会在这里读读书、下下棋,但是刚开始时总有同学会把书和棋子随便乱放乱摆,虽然老师们利用晨会课进行了规训,但是收效只是一时,没过几天就会又成老样子。自从有了书吧棋桌守护者以后,每次从边上经过都会发现书和棋子摆得整整齐齐。书吧棋桌管理员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天天要去整理几次,每次下课都会跑过去看看,但是我们慢慢发现这样太累了。于是我们调整了策略,给习惯好的同学以一元星光币作为奖励。果然,效果好多了,很多同学也慢慢养成了使用完以后主动整理的好习惯。”
每周五,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星光拍卖会”火热举行,拍卖程序完全仿照真实生活。从登记拍品,到展示、介绍拍品,小工作人员们备足了功课。这一天,星光银行的工作人员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星光创业商店更是“生意红火”。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挥洒汗水,在幸福成长中收获美德。
反思感悟:问耕耘,也问
收获
“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是以学校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教育,它以自由开放的劳动项目认领方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各项劳动中,把劳动教育融合在学校的德育体系中,突破了“为劳动而劳动”的单纯劳动教育方式。
自从开展“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后,“劳动”成了最美妙的字眼。大队长尹思源同学说:“我们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的小工作人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同学,比如怎样登记同学们的星光币又快又准确,这里学问可大了,我们感觉特别有意思。”三年级的陆海燕老师说:“自从孩子们担任了花草守护员,他们每天坚持把几十盆花草搬进搬出,呵护备至,除了劳动本身外,我更看到了孩子们身上可贵的责任心、恒心,通过劳动教育,我们收获了更多。”
一、生命教育内涵
纵观国内外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许多学者都对生命教育的含义有系统的阐述。刘翠花等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以及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2]。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的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惜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奠定基础。”[3]许世平则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4]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生命教育的含义上,诸学者尚未达成一致,但是大致上可以得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我们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泰戈尔曾经这样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这是生命教育最好诠释。
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1.苏霍姆林斯基智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智育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的时候,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5]。在智力教育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人的智能的发展,美好心性的培养以及人内在精神力量的增加。这样的教育目标为我们探索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逻辑中,要想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的知识,必须深入理解它,而要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6]。关于个人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很高兴沃洛佳的母亲对我讲,这个十岁的少年沉思地、聚精会神地埋头读书,好像有什么东西使他情绪激动。我劝他的母亲说:‘不要破坏他的这种情绪,不要对你的儿子说去找你的同学解解闷吧。这是他在进行自我教育,是学校里获得的精神上的弹药在起作用。’阅读一本好书,阅读一本激动人心的书,或者反复地阅读它,这是人精神活动中一个最丰富的内容[7]。”
苏霍姆林斯基还很重视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对现行课程中所包蕴的生命教育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8]。苏霍姆林斯基抓住一切适合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资源,利用科学的原理使学生明白生命过程的始终和延续,理解在人的一生中,人是要死的,但是整个人类却是永存的。生命教育的实施贯穿在教与学的始终,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要使儿童深刻地懂得: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伤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9]。
在道德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多多地体会和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表示关切并从认识上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他非常注重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并认为道德情感主要从敏感性、同情心和义务感三个方面来培养,培养学生细腻地体察感受人心灵深处的忧患、不幸和郁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倾心于道德教育实践,认为道德教育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细腻的感情,使学生对一切不幸和痛苦充满敏感和同情,并有义务感去帮助人,克服困难,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道德习惯就会对幸福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为自己,还要为别人、为社会带来幸福,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使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和满足。为了使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学校教育应培养孩子关心、珍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激励孩子去关心人,首先是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在开学的第一天在校园里为亲人种一棵苹果树,并精心照料,等果子成熟的时候献给自己的亲人,如果孩子觉得这是最快乐的时刻,那么道德价值就已经灌输到孩子的心灵深处了。
3.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生活;审美
最近,教育部宣布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提升审美素养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生活化阅读教学来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评价作品。高中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作用特别明显。下面我来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审美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理论知识准备
了解一些生活化阅读及与美学相关的基本理论。
(一)生活化理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启示。它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陶行知全面学习了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亲身实践,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实践美学理论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强调实践论。他的实践美学理论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劳动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当代的实践美学主要是指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构建起来的美学学说。王国维先生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二、选择生活化与审美元素兼具的阅读文本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推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同时又尊重学生个体生活的差异,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趣味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数据,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兼顾生活化与审美元素。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可与课内教材文本内容同步。比如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时,推荐学生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观赏经典影视剧《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眼睛来展现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从《红楼梦》中寻找更多展现出来的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拓展补充,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命运和环境间联系的思考。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还可与课内文本体裁样式同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个板块“向青春举杯”中选择了一系列现当代诗歌,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的《雨巷》等,教师在教这一板块时,推荐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例如朦胧诗派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代派戴望舒的《寻梦者》,新月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通过大量诵读现当代诗歌,感受诗歌的审美趣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可以联系时事、新闻、综艺影视等生活中的热点,进行课外的拓展。
关键词:职业中专 家长会 定位 准备 内容
一、职业中专家长会的定位
2012年11月,甘肃景泰职专召开秋季家长会。调查显示,60%的学生不愿意让家长来学校,30%的学生愿意让家长来学校,还有1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91%的家长想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8%的家长因工作忙来不了,1%的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来与不来作用不大。从家长的到会率来看,学校一、二年级共有学生824人,家长到会627人,到会率76%。
笔者认为,职高家长会应该是一个沟通、了解、展示、观看的平台。家长会是学校主动与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交流各方面情况的大好时机。通过家长会,每位学生的家长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动态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状态,对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全体学生情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二、职业中专家长会的准备
首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保证不向家长“告状”,不让学生和家长没面子。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后,单独和学生家长在会前或者会后面谈。
其次,告知学生和家长家长会的内容,内容设计应尽量轻松,比如开展演讲、科目简单问答、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展示,让家长做观众,这样不用老师告诉家长,家长也清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第三,班主任清楚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各种准备,充分考虑应对家长的技巧。
第四,会场的布置体现学校对家长的重视程度,教室应该整洁干净,黑板设计独特、新颖,让家长感到温馨。
三、职业中专家长会的内容
1.家庭教育情况展示
在家长会开始时,先由家长介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情况,采用案例的形式,带有展示性质。在甘肃景泰职专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都进行了记录,没有口头发言机会的家长留下了书面发言稿。
家长会后,教师对家长的发言进行整理,发现职校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很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男轻女思想造成农村家庭的男孩子的优势地位;二是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对学习、社会交往等情况产生了错误认识;三是家庭的娇生惯养让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怕苦怕累,不思进取。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通过校园规章制度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纠正学生对学习、社会交往等情况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勤俭节约教育。
2.学校教育情况展示
(1)学校管理展示。在甘肃景泰职专家长会上,在各年级各专业共23个班级中都安排一位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情况,引导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建议。
(2)班级管理展示。各班级班主任都利用多媒体向家长介绍了班级管理情况,并征求家长对班级管理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以改善班级管理环境。
(3)教师教学成果展示。此次家长会的亮点之一是教学成果展示,12级护理班语文老师卢守潮组织的学生“每日一页”行书练习、“每日一诗”朗读录音,化学老师杨伟军自编的药名识记口诀等,给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4)学生才艺展示。职业中专的家长会应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家长会。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可利用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专业情况。在甘肃景泰职专的此次家长会上,11级幼师班薛延金老师组织12名同学弹奏了自己最喜欢的曲子,学生还进行了表演、唱歌、跳舞和三笔字的才艺展示。焊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现场焊接,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专业学习情况。
(5)学生发言。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发言准备,代表所有同学发言,也可让学生通过其他方式与家长沟通,比如12级服务班的学生每人给家长写了一封信。
四、职业中专家长会的形式
家长会的形式有座谈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让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来探讨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及手机的使用、早恋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此次甘肃景泰职专的家长会主要采用了座谈会、辩论会、参观等形式,并确保家长始终是主角。
五、职业中专家长会的启示
关键词: 应试教育 舞蹈教育 作用
一、引言
应试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式形式教育。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模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素质,它往往作用于人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长期的应试教育给人才素质培养留下许多遗憾。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开设艺术类课程,有的学校有两张课程表,一张应付上级检查,另一张执行。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偏低,兼职艺术类教师占多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费器材设备严重不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在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评价和结果上,应试教育存在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舞蹈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素质、舞蹈教育与应试教育同样也是对立的。
二、应试教育没有摆正舞蹈教育的位置
谈到应试教育,更多的人持有一种极力反对的态度,但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却有许多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实行应试教育,甚至将本该开放的艺术类课程停止,占用所有空闲时间来强化文化知识。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开设艺术类课程,有的学校有两张课程表,一张应付上级检查,另一张执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偏低,兼职艺术类教师占多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费器材设备严重不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地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整个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模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素质,它往往作用于人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才素质培养留下许多遗憾。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
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倾向不能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会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给高校教学提出了新概念,提供了新空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舞蹈教育在应试教育中的作用
1.舞蹈教育的内涵
舞蹈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和社会性特征合理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人性的自然展现,又是社会生活和艺术升华的结果。舞蹈的人性特征预示着人对跳舞的自然需求,它是舞蹈的动力源泉,是人类舞蹈自古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舞蹈的社会性特征预示着舞蹈的交流功能,人类通过舞蹈相互沟通,传播情感,体验人类爱美的情怀。
舞蹈教育是以情启真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一个实体与价值的统一体,就使得教育具有二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任务,从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来说则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来说,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学校教育则应紧紧围绕二位一体的目标开展有效的育人活动。实际上,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体现善的教育的德育,还是真的教育的智育,美的教育的艺术,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舞蹈蕴涵的动态性揭示了人生美,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的动作是以虚拟、象征、写意、夸张、浓缩、扩大、变形与方式处理而成的舞蹈动作。表演者动作的起伏变化蕴涵的是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种用动态反映生活情感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将蕴涵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情善、人性美通过人体美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且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美化了的连绵不断的有节奏的运动中。所以舞蹈家以哲学的力度和诗意的柔情,最高理性和最大浪漫这一经一纬构成思维创造空间,并把人生体验世界和宇宙的内心独白,融解在人体文化延伸上,蕴涵了无限的人生美。
舞蹈的和谐律动性体现了人性美,舞蹈的律动性是指在舞蹈过程中全部人体形态动作是按一定的节奏有规律地流动的。舞蹈的律动性核心是节奏,节奏就是用人体动作不同的时间长度和强弱处理表现出来。而要把内在的情感用外部动作反映和体现出来,必然是在动作的快慢、强弱的节奏中得到表现,因而,我们内在的情感是节奏的基础,外部动作是节奏的表现形式。当然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舞蹈无声的人体节奏和音乐有声的节奏和谐统一地表现出来,以便给人从视觉和听觉上的韵律美感。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是节奏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音乐和舞蹈结合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形与神的统一,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财富,得到升华,从而强化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感染所产生的功能可以使冲动的人趋于平和,消沉的人振奋,喜悦的心情得以抒发,伤感的情绪得到抚慰,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2.舞蹈教育在应试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①
舞蹈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记忆水平、领悟水平和自觉主动性。首先,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参与意识,使大脑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舞蹈过程中,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必然会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做到训练有素,动作敏捷。再次,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游戏、舞蹈中启发想象力,通过用身体语言来描述和模仿大自然中诸如白云、流水、动物等事物和现象,不仅为舞蹈创作增添了基础,而且为学生写作文、谈感受提供了素材。据我观察,凡舞蹈跳得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是十分优秀的,说明舞蹈这种特殊的锻炼方式,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个性发展,使天赋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3.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②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忍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这些素质无疑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因为跳舞活动既重规律,又讲解决,舞蹈时身体要能操纵自如,在团体舞或任何种类的舞蹈中,个人更要依循规律;可是鼓励学生用舞姿动作,表达他们要表达的事物,跳出感受,在舞蹈的形式中,发现与舞伴的关系。
跳舞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外,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要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要把思想感情清楚地从编舞中传达出来,就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
4.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国民素质
若是从舞蹈教育的本质内涵观点出发,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时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很显然,舞蹈教育一能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鉴赏能力,③从而提高人的自信心;二能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以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所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的民族所接受,而且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来进行交流时,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对人生的珍重。因此,舞蹈教育于国民素质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广义上意味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它起源了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以肢体的造型、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鲜明地反映人们的思想,生动地塑造人生形象,表达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培养了人们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舞蹈教育可以达到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能够充分展示人的生命和内心世界的共鸣,使生命一次又一次地燃烧升华。④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为了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都在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并将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校园。在校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门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舞蹈教育和高校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欣赏、创作、训练、表演,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培育新人。在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四、怎样在应试教育中加强舞蹈教育
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在幼儿小学阶段,儿童生性好动、模仿能力强,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新鲜感。如能在应有的文化知识教育中加入以律动、唱游、歌舞为主的舞蹈教育用以培养学生的动作感、节奏感和协调性,这就能在增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在接受音乐舞蹈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到所学知识中所蕴涵的道德品质规范和科学文化知识。
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阶段,也是面临人生转折的中、高考紧张时期。在学习和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舞蹈无形地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缓解了因学习任务重而产生的疲惫和压力,起到了适时的调节作用。如果能够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以芭蕾基训和舞蹈欣赏课,那么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身型的训练,在舞蹈这门流动的艺术中得到了美的感悟,受到了形的启示,锻炼出开朗豁达的性格,以最好的身体和最佳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转折点。
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中小学生不仅能了解舞蹈艺术,而且在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都会得到良好规范,影响深远。
五、结语
舞蹈教育一能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二能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以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所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的民族所接受,而且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来进行交流时,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中小学生不仅能了解舞蹈艺术,而且能使其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影响深远。如果能够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以芭蕾基训和舞蹈欣赏课,那么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身型的训练,在舞蹈这门流动的艺术中得到美的感悟,受到形的启示,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以最好的身体和最佳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转折点。
注释:
①林艳红.浅谈舞蹈教育的功能.2003-11-1.
②赵艳.论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舞蹈(双月刊),2000,(3).
③张琳仙.论舞蹈艺术教育.
④刘浩.浅谈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论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舞蹈(双月刊),2000,(3).
[2]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舞蹈(双月刊),2001,(5).
[3]论舞蹈艺术教育的真善美.舞蹈(双月刊),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