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教育信息化

时间:2023-09-08 17:12:01

导语: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教育信息化

第1篇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华南师范大学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有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

从技术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从教育层面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学习生活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的数据文件、档案资料、软件程序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交互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向教师提问,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可以围绕当前或当时的学习主题进行相互讨论。协作性使教育者有更多的与他人协作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但目前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究其原因,首先是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在开发上大家各搞各的一套,造成重复建设,并为以后的兼容留下隐患;其次是各个高校各自为政,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协调和合作,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

(二)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协作机制

教育信息化将带来高校办学的开放化,办学开放化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共享和再利用。而在现有的高校体制下,一方面,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相对封闭的办学经济利益,如何解决因资源共享造成的各高校之间、教师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协作机制;另一方面,在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如何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工作予以认可和奖励,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教育信息化初期投入比较大,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除少数列入国家“211”工程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作较大的经费投入,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四、如何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网的建设要注意适当的超前性和高度的可靠性,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在信息点的分布上要考虑重要教学、科研、信息检索等空间的数据密度。同时要搞好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建设,建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二)做好信息资源开发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培养四方面的队伍,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第四是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四)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

教育信息化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其中经费的保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目前高校经费偏紧的情况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外,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2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作为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高校教师,面对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以及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

(一)教育观念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该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为应用的整个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变革,是有关教育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使命。

目前,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新理念。在大学里要求学生学到的不再仅仅是经验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倡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就要有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技能,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自然、了解世界;其次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授人以渔,使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生存。高校教师能够具备这样的新型教育教学的理念、策略、技能和能力的必要条件依赖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

(二)职业角色的转换

面对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高校教师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自身发展的机遇,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以满足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讲,一个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重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变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教与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源、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将要成为学习者的导航者、教学资源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必然对其传统意义上的从教执教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信息素养的提高

目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的时代性标志。一方面是教与学过程中教育观念需要转变、教育理论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提升,还要具备信息数字化时代从教执教的基本教学策略和技能;另一方面,面对各种学科的不断渗透和交融,高校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也急需不断地拓展,再学习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

终身学习目前已成为高校教师适应时展的必然,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知道如何快捷地寻找组织信息和有效地利用信息,使其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在教育现代化的职业环境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培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业务层面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根据我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职业要求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技术机构自2000 年开始,连续几年开展了从点到面分批分层的旨在提高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学校教师队伍信息素质普遍有所提高;同时,还加大了信息化设施的投入,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的两个方面为教师教育信息化推波助澜。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育领域与其它科技领域相比,变化甚少,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地沿袭至今。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当前的主流教学形式,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仍然主宰着广大教师。绝大部分的教师已经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教案和教学模式,仍靠一支粉笔论天下,并没有要改变它的需求和压力,甚至多少因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愿意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变自己和改变学生。

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不仅仅限于信息技术的技能掌握,而且有重点地让他们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展开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对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教学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面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广泛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职业需求,教师普遍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执教能力有了强烈的危机感,要求知识更新、角色转变、能力提高的愿望非常强烈。目前运用先进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成为各个学科教师的追求。

(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应用

我校是一所以两所中专学校为主合并升格不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的教师过去没有受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教育训练,因此,缺乏教学过程中有效设计和使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和需求,造成了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技能先天不足。另外,由于学校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及时地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致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十分有限。基于以上情况,对广大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应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来,学校将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范畴和组成部分,培训的内容和课程体系着重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技能在教育教学中综合应用的能力为目标;培训的方式分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同时,还参照上级教育机构有关的教学评估指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教师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政策,建立相应的教学信息化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将信息素养与教师晋职升级挂钩,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热情和追求。目前,全校50 岁以下的教师均分批分层地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培训,80%以上的课程能够部分或全部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学校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效性

我校是在2003 年开始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与国家教科网互联,2006 年完成校园一卡通建设的。学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信息化硬件设施,但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造成了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有路但无车无货现象,致使广大教师对信息设施的使用仅限于一般的网上信息浏览和发送邮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教学与科研的运用非常有限。因此,近年来,学校在完成了信息化设施基本建设的同时,开始重视本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到议事日程。

首先,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来指导和协调全校信息资源的建设;二是对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遵循规范的标准定义数据以达到数据资源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三是要求教学资源的开发讲究教育性,注重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以提升教学应用的实效性;四是办好数字化图书馆和学校信息数据中心,提供通用快捷的数据检索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与数字化学习的支持。从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学校各个业务部门的应用得到了大力的开展,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拓展。然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部门将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解决大量的问题。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高校里的数字校园类似,就是利用现在的计算系技术,把相关信息放在网上,学生和老师都可以通过相关的登录密码进入数字化校园,查找自己需要的内容。教育信息化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修建而逐渐被提出来的,特别是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赞同和积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的教育信息化也迅速的发展起来。

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虽然相比较美国、德国等我国的教育信息发展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同时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发现,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还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1.发展情况较好,发展目标和规划清晰

9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发展壮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很快的融入到学校师生的大脑中。特别是国家政府相关教育部门更是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给与了较大的重视,促进了全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上面可以看出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也使高校本身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大力推广,发展情况较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全国各个高校加强对国外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使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形成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设备与科研资源共享交互平台,校内外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存储、交换、分析与备份容灾,网络与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与电子校务”为主的发展格局,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

2.各高校发展差异较大,发展特色明显

根据全国高校的分布,我们根据地区和高校的级别为特征,选取部分学习进行考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同级别学校经济地区发展较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较完善,主要原因是同级别的学校,也就是国家对这两学校在相同项目上给与的帮助是一样的,但是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的学校会获得当地政府更多的资金援助相比于经济发展差地区的学校。同时,不同级别的学校,级别较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更完善,更好。主要原因是首先级别高的学校获得国家的帮助较多(如985院校比211院校高);再者高等院校的学生或者老师的研发能力和相关的试验设备比较完善。

3.建设任务繁重,深化应用较难

由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的内容还是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永远是在建设中,从而,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永不停歇、任务繁重的项目。从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变宽带、更改校园网出口设备等;一方面还要更新各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学生经常光顾的教务系统、学生系统等,由于这些系统访问量比较大,如果应用系统建设不好,将导致这些系统无法使用或者只能接受较少量的学生访问,这样是不行的。

三、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地区、级别和任务繁重等问题。为了使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能够真真切切的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师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注重投入,建设队伍

通过上面的调差和文献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完全不一样。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就如先前分析由于不同地区当地政府部门给与学校的资金不一样;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各个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一个学校需要使用资金的地方很多,某些学校会认为建设这种虚拟的设施作用不大,并且由于资金的限制,再加上学校的重视程度问题,那么建设处一个不够完善的信息化则是件必然的选择。比如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的投入累计在5000万以上。为此,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体现就是要增加投入,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要投入系统建设费用,也要投入设施更新与软件升级费用。

2.面向对象,立足需求

俗话说有目标才能把这件事情,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样,如果可以找建设高校信息主要服务的对象,那么跟对这些对象去针对性的建设信息化,则会比较完善。首先去了解高校教育信息主要服务的对象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校内老师和学生;另一类主要是毕业的校友或者外界人士。由于是不同服务对象,那么他们所需要了解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老师主要关注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学生经常访问的是教务系统,特别是考试成绩的查询等内容,还有就是学生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比如学校现在每个学生会有一卡通等;校友的需求是了解信息,达到关心母校的目的;外界人士主要关注的学校整体情况,组织架构、科研情况等等。当前的信息化工作,就是要面向对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化工作,实现精细化服务。

3.围绕中心,把握重点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容分为很多版块的,并且这些版块中有些是比较重要的版块,老师和学生比较关注的版块,则要重点管控,重点建设这些内容。我们知道信息化工作随着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步的,信息化工作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上上网,发邮件等比较简单的形式,而是体现在基于共享平台的业务系统。在这一情况下,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围绕“教学、科研、管理”三大版块内容为重点,以服务于老师、学生、校友和外界人士为中心,做好应用系统建设,并逐步实现创新。就教务系统而言,教务系统包括内容很多,检查教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否完善主要看是否能够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就科研系统来看,能否实现搞科研的老师“申报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基地管理、成果管理、奖项管理、专家管理”等内容,是否可以做到信息共享,方便科研人员。

4.超前规划,高度集成

高校为了适应快速的科技发展需要,校园内也提出了一种智能校园的说法。即学生只要凭借学校发的“一卡通”则可以完成任何的事情,比如去图书馆,现在多数高校的图书馆都门禁,也就是学生没有一卡通是不能进入图书馆的;还有食堂学生也是用一卡通刷钱吃饭,没有一卡通也没有办法吃饭;再比如住宿,我国多数的高校也在宿舍内建立了门禁,像图书馆内一样,没有一卡通是没有办法进入宿舍的等等,学生在学校没有一卡通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

5.技术引领,注重推广

提高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效用正如前文所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展现着我们面前,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选择之一。在新的建设中,要优先使用新科学技术,特别是性价比高、适用性强、效果明显的技术。就当前而言,一定要做好校园无线网建设,并开始推广云存储,云计算等可以在邮件系统、个人网盘方面做一些尝试。信息化工作的成效,一方面是建设出来的,一方面是使用出来的。

第4篇

关键词:贵州高校;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00-02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2010年7月,教育部正式下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1]:“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截至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很多学校特别是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已经在各种程度上将教育信息化向前推进,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的高校已经在校园内掀起了一阵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浪潮并取得显著效果。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以贵州省为首的老、少、边、穷地区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由于各种原因现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2]。

2007年以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等贵州高校相继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以贵州省唯一的一所“211”大学——贵州大学为例,在2007年底就已经引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造。到目前为止,在对该校学生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学生方面,接近40%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学校有该平台的存在,或者从来没有登录使用过该教学平台;使用过该平台的同学中有73%的认为该平台对于他们学习的帮助很小甚至没有帮助,只有不到30%的同学认为该教学平台对其学习有帮助或帮助很大,这些同学认为教育信息化平台可以让他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95%以上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无法取代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到5%的同学曾经很少上课仅仅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就通过期末考试;由于学生登录平台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需要多次登录以后才能够完成平台登录,这给同学们使用该平台无形中增加了困难和麻烦,很多学生因为这样的麻烦而放弃了使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当然这也与贵州地区网络速度有限相关;超过85%的同学在使用该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时候更多仅仅是下载网络课程的相关资料,根本就没有把该门课程的其他互动环节利用起来。另一方面,57%的任课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平台上的课程对教学帮助很少甚至没有帮助,只有不到1/4的任课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教学过程帮助很大,并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超过三成以上的教师认为进行教育信息化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如果没有硬性安排,他们不会开展相关课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一半以上的网络课程的内容仅仅是教师上课时候的大纲、教案、进度表以及教案的资料堆积,几乎没有教师学生互动的内容,少部分有互动版块的课程,其互动也少之又少。从总体访问量来看,部分公共课课程、教学名师的课程、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明显高于普通课程的访问量,这表明优质课程还是同学们的首选。

以上的各种困难和状况不仅仅是贵州大学存在,省内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就引进了与贵州大学相同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但到目前为止其利用率与师生认可度都非常低;同样作为省直高校的贵州财经大学从2009年就引进了Blackboard教育信息化平台,在此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可利用的材料仍然很少,教师学生对其的认可度同样很低。随着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高等学校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综合实力以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本就处于落后地区的贵州高校来说,本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抓紧赶上发达地区,但是各种原因却使得教育信息化在贵州高校出现了如此的尴尬局面。在学校层面,学校缺乏持续性的相关投入,大多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政治任务,没有把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开展作为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来对待,缺乏对于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师的相应激励机制;在教师方面,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更多是在例行公事,部分教师甚至抵触教育信息化,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对教师、学生乃至教学本身的无端伤害,教师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完整认识和从事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动力与政策支持;在学生方面,学生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被绑架者而不是学习的主动者,他们无法在教育信息化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和知识,无法在这样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取得提高和发展。

贵州高校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让学生、教师、学校都在教育信息化中成为受益者而不是如今的被动参与者?作为贵州高校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首先是要端正认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是大家的需要。学校需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开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教师需要克服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桎梏,需要抛弃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偏见,把实践教育信息化当作丰富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和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过程。当学校和教师都认真对待教育信息化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来到教育信息化的课堂。其次在学校层面成立校级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做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安排,实事求是,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定期向该机构下拨充裕的相关建设经费,为该机构对应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最后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激励机制,确保教师在从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只有教师真正愿意在教育信息化中投入精力和心血了,学生对其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自然就会直线上升,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受益者。

在贵州省内高校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将是我省高校教育今后几年内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更是我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在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中的每个人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完成了各自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三到五年之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现就将会在祖国大西南的多彩贵州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7).

[2]罗子江,王继红.关于贵州高校开展网络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2009,(12).

第5篇

一、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祝智庭教授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使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社会特有的重要组织与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实现的一系列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以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相继诞生和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信息革命,人类开始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知识的剧增使全球信息化浪潮高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从而使各行各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是新时代的起跑线,它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未来。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然而现代教务管理还效率不高,规范化不强。如何改变教育管理和发展战略,以迎接经济全球一体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

信息技术发展在教学模式、办学方式、教学制度、教学思想、高校功能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变化。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校园网的普及,给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在我们身边。

教务管理计算机化与网络化在国外的许多大学已经开展多年,管理模式基本上是面向全局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多数采用分布式网络管理。它将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以提高教务管理效率为目的,强调系统间数据的流通。由于多年运行不断改进,国外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的稳定运行阶段。但是,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大的差别,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不同,教务管理办法也不同,所以我们还不能简单的引用,还应该本着借鉴学习的态度,探索研究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型。

2.目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高校正在积极采用先进的手段进行教务管理,有的高校自行开发教务管理系统,有的高校采取购买的方式,有的高校则为委托专业软件开发公司量身定做教务管理系统,并且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运用网络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务管理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已经在高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促进了教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然而,现行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难以满足网络化的要求。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的丰富,都使教务工作日益增多;多校区的产生,教务工作往往是校、院、系三级分层管理,教务工作的复杂化,使得教务管理系统需要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操作过于复杂,不适合目前高校的教务管理情况。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网络式教务管理系统,虽然促进了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也在某些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往往过于追求严格的管理模式,脱离了高校实际情况,操作过于繁琐,不适合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务管理者使用。

三是教务管理系统灵活性差,缺少可扩充性和开放性。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对教务管理系统的灵活性要求很高,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多数不具有扩充性,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地调整。因此,造成一些管理系统不能长期稳定的应用。

四是教务管理系统的平台很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很多,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人员,也有在高校教务工作的管理者;开发的应用软件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单机版的教务管理系统,也有基于Internet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平台的水平高低不齐,但是能真正适合高校教务管理实际情况,并且智能化的可扩充性的教务系统并不多见。

三、 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根据实践体会及对高校教务管理发展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未来几年会向下面几个方向发展:

1.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化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校区的增多,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系统要求尽快实现网络化,以便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

2.增强辅助教学的功能

以往的教务管理系统只作用于单纯的教务管理,和教学相脱离。在高校网络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加强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时刻体现教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

3.提高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性

比如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运用智能技术,以帮助教务管理者更轻松地管理教学、教师更方便的教学、学生更好地查询信息等。

4.加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高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和建设,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建设首先要求进行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文章就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阐述。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顶端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高校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应该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熟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浅谈。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育领域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达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过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就是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而共享、协作、交互以及开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信息化的平台。由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体的系统建设工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建设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高校要有必要的硬件设备,以便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求高校加强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就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建设。

2.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所谓的潜件,就是指人的观念、思想等等,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自己院校内展开现代教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在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潜件建设时,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从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最终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3.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能够为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进行合理、科学以及操作性强的制度考核标准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这里所指的规章制度包括师资队伍信息素质的考核、应用以及培训等等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要体现出激励机制,能够很好的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发,还能够满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考核的时候能够量化考核以及定性评价的需求。最后,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还要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对于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建设的制度要强有力的执行。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

三、结语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这个人的灵魂,那么这个人想要拥有好的灵魂,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府,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大学生的普遍使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与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有着直接关系,而高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本文中,笔者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浅谈了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海芝.中外高校信息资源的采集、保存与利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 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3] 崔茁.新升格本科院校高师类毕业生不良择业心态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3)

[4] 李瑜.基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第7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民办高校 大学英语 挑战

2012年初,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教育信息化也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在全国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是占课时比重最大的公共基础课。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在编教师42人,在校学生12000人左右,每名大学英语教师周课时18学时以上。近年来,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一直致力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革新,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却仍然是一个难题。因此,笔者就从实践角度谈一谈信息技术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

一、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面临的挑战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大学英语综合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大学英语口语课等主要课型,除视听说课是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外,其他课型都是在传统教室进行,教师主要依靠黑板、粉笔讲授课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摆弄手机,注意力不集中,上网搜索练习答案或课文翻译的现象。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经引起了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转变;大学英语课堂也应该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因此,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堂教学以及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资源表现形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是纸质教科书,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就是教师和教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黑龙江东方学院2014年正式引进了句酷批改网和新视野听力网络平台,其中,句酷批改网的学生论坛里定期更新各个网站的英语资源,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BEC商务英语等常规的资料外,还增加有VOA、BBC、CNN等音频和视频资料。教学资源借助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环境得以丰富和扩大,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满足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传统教材的要求,大学英语教材也从单纯的纸质教科书变成了由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三位一体的立体教材;出版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化内容、电子教案等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社区分享。由此,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开放,传播更加快捷。

三、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以后,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工具均发生了改变,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系统成为教学的必备工具。如何将大学英语课堂转向讨论式、交互式的模式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传统课堂里,学生听课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融入信息技术后,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平台直接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习方式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

四、教学评价方式面临的挑战

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大学英语课程的最终评价由两部分组成:过程管理成绩(50%)+期末试卷成绩(50%)。其中,过程管理成绩包括句酷批改网作文写作的成绩、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成绩、单词测验成绩等。虽然形成性评价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卷面50分的笔试成绩仍体现出终结性评价的统治地位。因此,我校于2015年9月引进外研社ITEST考试系统,争取尽快实现全面机考。这样,学生的各项成绩将会被自动记录和分析,避免了传统的教师阅卷可能出现的偏差或者错误;并且,公共外语教研部能够根据ITEST系统生成的成绩分析进一步研究我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五、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

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在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但是由于综合课和口语课仍然使用传统教室,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坚持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实际是处于分离的状态,理论上,我校教师意识到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然而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目前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也就逐渐轻视了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另外,即使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有想要学习的欲望,学校目前也并不能有效提供相应的培训。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对大学英语教学发出了挑战。如果信息技术有效地与课堂相结合,就有可能改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长期费时低效的现象。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能提高学生全面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移动手机终端实现即学即练,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信息化进程势在必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要包括经济上、设备上、师资培训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闫沐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3):51-56.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11.13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各种信息纷涌而至,给高校也带来了大量的有关教育、学生等各类信息,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用传统的信息、数据提取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高校的要求,而且大量信息所带来的信息的消化、安全等问题,使得高校必须要借助数据挖掘的工具去提取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模式。

1 数据挖掘的概念及过程

1.1 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是一种提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音的、模糊、随机的在实际中应用的数据里,提取出其隐藏在内部、不被人们事先知道的信息和数据的过程。

1.2 数据挖掘的过程

数据挖掘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挖掘、结果的分析与应用。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数据清理去掉噪音数据,保证数据的一致,然后对多个文件或多个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合并、压缩数据,形成有效的数据集,便于进行数据挖掘,缩短挖掘的时间,提高挖掘质量。接下来对数据进行挖掘,根据数据的不同类型及特点,选取不同的算法,例如采用分类、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技术。最后对所得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使其能被用户接受和理解,然后将得出的结果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2 数据挖掘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已不单单是计算的工具,它还帮助我们分析和处理数据,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接触、获得到的数据种类不断增多,数量也急剧上升,此时用传统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已不能更快速、更有效的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了,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数据挖掘这一手段来进行工作。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管理也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会积累大量的教学数据,但我们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统计与分析,无法了解数据深层的内容。在教学评估中,教师也只能把学生的平时和期末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无法客观公正的做出评判。教学工作者仅凭简单的经验分析就做出结论,往往存在很多的漏洞,这就需要数据挖掘为我们提供一种更深层次了解数据隐藏的信息和内容的方法,使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出正确客观的分析评价,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可见数据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3 数据挖掘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整合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校园的文化生活更网络化、信息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高校教育信息化所产生和积累的数据,为我们进行数据挖掘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数据挖掘可以应用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评价、课程设置、网络教育、分析学习者特征、干预师生行为、辅助考试等方面。

3.1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原则的要求,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学和对教师教的评价。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积累了大量的学生成绩、行为纪律、处罚奖励等数据,利用数据挖掘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客观准确的得到学生的评价结果,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的学习行为,同时还能尽量避免教师因主观作用对学生做出的不公平的、不客观的评价。将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运用到教学评价的数据中,使教师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并给予合理的意见,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 合理设置课程

高校学生所进行的课程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对于课程的学习要一步一步按照先易后难来进行,而且由于教师、学生以及班级的文化氛围的不同,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在学习相同课程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情况下,教务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就很难根据学生的成绩做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从而做出教学进程的决策。因此,要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已有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和内容,分析各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找到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设置做出合理的安排。

3.3 个性化、智能化网络教育

个性化、智能化网络远程教育充分的利用了数据挖掘的技术,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首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信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模式,进行因材施教。其次,对已保存的学生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符合教学规律。最后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数据挖掘,了解学习者的浏览模式,重新进行页面之间的链接,以符合学习者的访问习惯。

3.4 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学习者特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已经学习的或即将学习的内容。学习风格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利用数据挖掘来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而且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完善其人格,有利于学习者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5 干预学生行为

在干预学生行为方面也可以使用数据挖掘技术。高校的教育教学人员可以根据高校数据库中保存的学生的家庭条件、学习状况、奖励处罚等情况,通过数据挖掘中分类等方法找到学生行为活动的关系,及时对做出学生下一步行为的预测,防止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例如在学校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学生学习压力重,而且家庭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抑郁或偏激行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及教师可以及时做出预测,并做好预防工作,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3.6 辅助考试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用来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从考试分数可以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能说明影响成绩的因素有哪些,无法得知教学中关乎成败的关键因素,就不能对教师教和学生学起到促进作用。利用数据挖掘可以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做出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可以用平时成绩、作业成绩、点播课件等各种平时教学中的成绩进行考察,缩减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考核。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使用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处理、分析。考试题的质量对学生考试的分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将数据挖掘应用到对试卷分析的数据库中,通过对每道题目的难易度、区分度、相关度等的分析,教师就能够对试题的质量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为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4 结束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带来是信息量的增长和提取信息工作的难度。数据挖掘技术有效的避免了传统信息提取的问题,更深层面的发掘隐藏的规律和模式,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途径,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技术还将更广泛的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自力.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

[2]刘同明.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4).

第9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中心;机构设置;教育信息化;S-P分析法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概念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学校而言,信息化能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但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真正提上各学校的议事日程不过是近几年的时间。虽然很多高校从“十五”时期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还是经常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诞生到现在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其基本职能和任务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其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门,其自身的建设也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西部开发计划的开展,西南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即是从西南地区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机构设置情况分析西南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二、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及基本职能

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本质是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本质上看,教育技术中心是主体,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者,信息技术是被利用的对象,且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如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普及传播先进教育理论和理念,倡导先进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教育技术中心主要负责教育技术硬件大环境的建设,如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多功能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学校闭路电视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调频广播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等;精品课程的建设;网络课程的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大至整个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应用);教学网站的开发;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如教育技术理论普及、先进教学模式的倡导、教育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教育技术教学实验研究,如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网络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资源库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等。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了西南地区的九所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的方法了解所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下设机构设置情况,并根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本质和基本职能划分了九个科室作为研究的问题项(如表1)。并将研究的几个学校分别编号(如表2),根据访问网站所了解的信息,每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置了该机构就填“1”,没有就填“0”,由此创设了S-P数据源表(如表3)。事实上,S-P表原本是利用学生的问题得分表进行教学情况分析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一种表,S代表学生,P代表问题。但是在本研究中,笔者将这种表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机构设置的分析应用中,S代表样本学校,而P就代表设置的机构,由此,形成的S-P源表中“1”和“0”也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即“1”代表了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置了此机构,“0”代表了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没有设置此机构。经过数据采集得到如下S-P源表(表3):

四、结果分析

将以上S-P数据源输入到程序里面,运行得到以下S-P曲线。

分析结果图1:

由以上S-P曲线可以反映出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1)从这几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属机构设置的全面性来说,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的机构。其中云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属机构设置的全面性是最高的,各个部门的划分比较详细,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新项目的研发,并通过公共课的教学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推广开来,再通过培训部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真正起到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带动了全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而像西南科技大学、曲靖师范学院和重庆交通大学,可能由于对机构职能的界定不同,其对下属机构的设置就不是很全面。

(2)从机构设置的种类来看,每个学校都设置了网络中心,都重视校园网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作用。而且有77%的高校都设置了公共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有半数的高校设置了办公室和信息中心,对整个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33%的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研究教育技术的伦理与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将之推广开来,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人员在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职责,并没有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本质。由上图我们还可以看出,只有云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置了培训部,西南大学设置了校园卡管理中心,其他学校没有把这两个机构单独列出来,而是并到了其他的机构,说明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办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无论如何,这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疑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从S-P曲线的形状来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般而言,S曲线表示学生的得分情况,曲线越靠近右侧,表示学生的得分越多,反之亦然。S曲线通常是一种变化比较缓慢的S型曲线。如果在S曲线的中间出现水平部分,则称为S曲线的断层。断层的出现表示学生对测试中的某些问题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或者是对问题中的解题条件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扩展到本研究中,S曲线的断层部分即现代教育技术部和教学服务部的设置方面出现了偏差,很多高校将教学服务部直接合并到现代教育技术部中,也有的将其并到其它机构中,并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区分了不同的职能。与S曲线相对应的P曲线则表示学生对每个问题应答时正答数的分布。P曲线的断层表现为P曲线中间出现的垂直的部分,此现象是由测试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的。具体到本研究中,则说明相邻的两高校对两个机构的设置出现分歧。

五、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南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虽然起步晚,但还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这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是相一致的,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也是因为各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

由于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发展的实际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在数据的收集和研究对象的选取方面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构的划分方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分析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还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3 50-52

[2]柯和平,郭向勇.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教育技术中心的生存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27-32

[3]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罗子林,胡志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和任务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