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3-09-08 17:12:06

导语:在农村的发展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的发展方向

第1篇

【关键词】民间信贷 农村普及 发展现状 未来走向

一、民间信贷的概述

民间借贷是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

二、民间信贷的发展现状

由于上述所提到的民间信贷覆盖地域广、形式更为多元化、手续较为简单、贷款额度较大等特点,加之银行金融体系在农村的网点本身不是特别完善,因而,这是民间信贷在农村蓬勃发展而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民间信贷在农村的现状如何?是否仅仅通过民间信贷农村的借贷机制就足以完善化,因此,我们走访了金华、舟山、宁波等多个地点,对民间信贷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

(一)面向的贷款人群广,资金需求大

由于受到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需求影响,农户和一些中小型的信贷机构的资金需求量也是相对比较大的。从舟山市菜园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53个农户中,其中63.1%的农户曾经通过邮政储蓄、“缘字”等多种形式通过民间信贷贷款;14家夜排档、海鲜馆、船商等中小型企业,其中高达87.6%的经营者在创业初期、生产扩建以及运营危机时向一些信贷机构贷款。可见,农村的借贷需求也是比较广,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

(二)借贷利率高,商业风险大

不比金融机构的利率浮动机制,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在借贷利率方面与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相比,利率相对较高。宁波市鄞州横街镇芝岭村一家邮政储蓄的工作人员曾女士告诉我们,他们这里的借贷利率为15.6%/年。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走访了宁波建设银行,他们的贷款利率为6.3%/年。相比之下,民间信贷的利率高出银行同期贷款率大约3倍。这对于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农村的农户和中小型的创业者而言,不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同时,曾女士也向我们反映在借贷过程中,由于资不抵债,坏账的情况也时常出现。

(三)信贷缺乏保障机制,资不抵债时有发生

由于民间信贷多为自发行为,也缺乏明文的法律保障机制,民间信贷很大程度上都是维系在“缘”字之上。然而,维系在“亲缘”“地缘”“业缘”之上的民间信贷本身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对借方而言,缺少有力的法律保障,很多借款人可能碍于情面、颜面,不会以“借条”的形式作为凭证,此外,拥有借据的借款人也可能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法证实其成为有效的法律传票,而对贷方而言,也可能迫于借方金额的限制以及个人传统观念的约束,不便于大额的借贷。在这种情况下,资不抵债、坏账的状况时有发生。

(四)借贷风险大,非法集资走俏

在我们走访芝岭村的农户过程中,张大爷向我们透露,由于信贷机构的缺乏,以“缘”字维系的民间信贷也经常出现,虽然借款金额不是很大,然而由于缺乏借款的凭证,收款情况不容乐观。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金华市武义县上江村,很多农户由于信贷机构的缺乏以及自身的家庭资产变现能力差等原因,不得不选择以“缘”维系的民间信贷,更有甚者,选择了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形式,上江村的书记告诉我们,由于迫于家庭的压力和资金的需求,资金需求无从借贷,这样的非法渠道虽然需要蒙受很大的风险、贷款偿还金额也非常巨大,但很多人还是会铤而走险。前段时间热火朝天的吴英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为,在借贷风险方面,民间信贷急需规范化。

三、民间信贷的未来走向

由于民间信贷缺乏法律的保证和制度规范的指引,探其发展的路径也是磕碰跌撞,历经了不少阻碍。近来发生的较为轰动的吴英案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一些个体私营企业或者个人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然而却仍然费劲心思筹集大量资金,这无论是对个人价值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都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挑战。借着民间信贷的发展现状,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和一些专业化的意见,想为农村借贷提供一个适时有效且险性相对较低的生存环境。

(一)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机构

在农村,由于贷款人群广,资金需求相对较大,加之信贷机构的不普及,成立商业化小额贷款机构非常有必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农户和商户的借贷都基于“缘”字之上,而源于“缘”字的信贷本身就上述论述的理由对借贷双方而言就有很多不适,因此,成立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纷争。农户以及中小型的信贷机构可以不受到人为因素和价值观念的限制,外加小额信贷机构的制度规范化,通过机构借贷,满足生活或生产迫切的资金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政府以及相关立法部门应该建立适时可行的法律制度,指引民间信贷向正规化发展。针对民间信贷的办理程序无序化、担保物品无力化,尤其是贷款利率高息化等,对借贷双方的交易方式、权利义务以及利率水平等合规合理化,给予一定额度上下浮动,避免款项成为坏账以及高利贷事件等事件的发生,在确保借贷双方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下降低了商业风险,赋予借贷双方很好的屏障。

第2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新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大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大都是一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所需劳动量大,工艺相对简单,因此适合于乡镇中小企业生产,从而非常有利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在全国出口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和195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87.9%和84.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这些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反过来又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使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入世”挑战,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按照国际惯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关系应日趋紧密。在国内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 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力的大小决定着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成效,也决定着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就高一些。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收入也就有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讲,围绕加工来种,围绕加工来养,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的种养成果有销路,让加工企业有原料,实现“双赢”。发挥好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不仅会推动产业化向新的发展空间迈进,而且可确保农产品有一条进入市场的稳定渠道,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总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如: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一般来说,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精度加工发展,经过加工转化后,可以几倍、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地多层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据统计,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65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产值4176万元,其中31259家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平均产值3006万元,其中像三元、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旺旺、夏进、汇源、德大、华龙、鲁花等一大批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有品牌,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少,尤其是后者,是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素质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7:1,而我国只有0.43:1。没有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由于其需求性小,科技含量低,因而形成价值低和竞争能力不强。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原料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

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到20%至30%甚至50%。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在外就餐趋势增强,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1.8%,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0年中将有1亿农村居民转移到小城镇。

第3篇

地方政府教育职能与责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政府管理教育职能作出明确规定,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要转变职能,由行政、直接管理向服务、宏观管理的方向转变。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全面执行国家与中央关于教育的宏观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实事求是,立足于地方教育的发展特点,灵活运用国家的教育政策,因地制宜,不断发现地方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与纠偏,推动当地教育资源完善,提升地方教育质量。

二、地方政府职能缺失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一)城乡资源不均衡,教育公平严重欠缺

一是在硬件方面,农村的教学设施简单、教学配备单一低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设备的运用上,很多农村学校仅仅是摆设,为了应付检查。平时的教学活动、实验课、操作课上,学生很少接触到相关的教学设备,从而仅仅学到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实践操作基本一片空白。

二是在软件方面,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且不均衡。优秀教师都想向城市发展,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偏低,缺乏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教师的缺乏,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进步缓慢、提升困难。

(二)政绩观建设重点学校,拉大校际质量差距

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没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机械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去落实当地的教育,这样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于当地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只能是弊大于利。地方政府很多时候片面的追求教育绩效工程,不惜集中大量财力去建设所谓的重点学校,而这些重点学校只能让少数的学生受益,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是不利的,他们所在的学校教学基础设施依然简陋,对于地区间的教育公平会逐步拉大,校际质量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三)政府财政分配结构不合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均由政府财政拨款。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的财政收入远超过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在相应的教育投入上就会产生差距。同时地方政府在农村中小学投入方面,缺乏相应的完善机制。经费的规划、使用上存在太多的随意性、主观性。地方政府在经费的监管上也存在缺失,没有相关的匹配制度进行规范。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地方政府职能缺失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均衡教育资源

为了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当地政府应当改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取消重点、名校的建设,同时向落后、偏远的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人才扶持,全面提升偏远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并结合当地学校的发展情况来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同时响应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重点扶持落后地区教育发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的硬件设施。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当地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投入的资金、改善办公环境,吸引有志教育事业发展的青年教师来此任教。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建立偏远地区教师帮扶项目,每期委派一定量的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设置2年轮换期,来解决当地偏远地区教师资源稀缺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办学质量提高

完善评价制度建设,正确评价学校与教师。当地政府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设置出科学的评价机制。此外必须建立教学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学校、老师教学的评估报告。在督导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与家长,真实、客观了解教学情况,从而全面、公正评价每个学校的教学绩效,及时纠正教学上存在的偏差与不足。

(四)制定有效措施,关注农村教师成长

当地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完善教师的工资补贴制度,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相应补贴,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教学评价与教学督导,设置绩效工资方案,使得真正工作的教师劳有所得,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与竞争感,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当然,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在设置奖金、补贴的标准上要结合本校实情,不可过多加重学校财政负担。

对于农村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不仅要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规划,还要建立合理、公正的教师晋升渠道,帮助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以此推动农村教师队伍的壮大。

第4篇

关键词:河南农村;流通体系;市场开发

一、当前河南农村市场发展现状与农村市场开发问题

现今的河南农村市场,由于人口、人均收入和消费额的大幅增长,具有较大需求量,并且增大的趋势还在进一步扩大。

1.当前河南农村市场发展现状

首先,在消费额逐渐增长的同时有着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广大农村丰富的农产品没有与城镇的工业产品很好地实现互通有无、各得所需。其次,与河南的城镇市场进行比较,消费差距相对有所减少。尽管各个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由于各个农村居民的商业类型不同比较起来是参差不齐的,但随着河南农村的物流发展,与城市的差距是有缩小的趋势。第三,实地调查表明:河南农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河南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停地提高,消费水平也在同时提高,时尚高档的商品也在逐渐地走入河南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市场的开发势在必行。

2.河南农村市场开发上的问题

根据新型农村的发展方向,采用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来进行市场的营销是一个必然。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网络的硬件、软件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等,目前投入并不充分,为此制约了新型的农村市场的发展。其次,河南农村新时代的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缓慢。一方面是受农村基础设施制约,另一方面是河南农村市场竞争无序和征信缺失,对新农村的电商体系建设造成了阻碍。最后,就是河南农村人们的“眼见为实”的消费意识,也大大限制了电子商务开发新农村市场的难度。

二、电子商务运用是开发河南农村市场的一把利器

1.电子商务为开发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通过网络上传产品图片、广告语等形象资料,直接和直观地把商品介绍给千千万万的客户,开展网上宣传营销活动,扩大商品的销售量;通过网络及时了解顾客的消费状况和竟争对手的情况,恰到好处地介绍商品的质量、价格、性能等信息;避免山寨品牌,注重选择符合农村薄利多销的消费理念等,给客户一个物美价廉心理感受,从而增加新的商业合作伙伴和商业机会。

2.电子商务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农村的满意度

电子商务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上下游之间进行供应链管理活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可以完成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处理,提高服务满意度。尤其是针对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偏远区,把产品的服务做到细致入微,对农村各地点的配货要及时,增加商品的乡下驻点。

3.电子商务提高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反过来推动农村市场

电子商务提供了更贴近市场需求服务,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敏捷性和适应性;电子商务还改变了企业竞争态势,使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也能在大范围内提高影响力和营销力,更容易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中小企业获得来自农村市场提供的成长正能量的同时,农村市场的开发也获得了巨大的开发空间。

三、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实施的策略

1.加强农村网络建设推广,提高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意识

网络信息的普及大大推动了河南的经济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成为新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引入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网站建设、维护与更新;要进行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完善农村网络信息功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不仅能够使农村人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外界的商品价格与销售状况,并且可以迅速地联系城市以及国外的商家销售的商品。通过网络的销售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电子商务上的虚拟交易,不仅扩大了河南农村人们的信息量,拓宽了销售渠道。要让农村转变习惯沿用传统的参加产品交易会等形式获取定单,让销售员开展面对面的网上推销,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完善河南农村网络信息管理机制,明确商务部门综合执法

完善河南农村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很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建立相应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这一机制,一方面可以做到检查落实监管部门的职责,分配好监管部门的工作,各个监管部门负责各自的任务;另一方面,利于进行综合管理工作,使各监管部门的工作不能太分散,要相辅相成、协调开展。现今的监管部门权利分散,职责权利混淆不清,以至于各部门不能各尽其责。在电子商务发展建设的同时,需要根据国家商务部门的要求,各个商务部门必须成立商务执法大队,整合商务执法职能。各地均应认真研究相关政府部门电子商务监管职能的职责和权限的边界,明确商务部门的综合执法。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建立网络信息追踪系统,确保即时查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建立河南农村商业征信体系,依法保护监管农村市场

在发展河南农村电子商务经济的同时,必须依法对商品的销售进行严格的管理,杜绝商业欺诈行为的发生。网络信息能够带来更便捷的发展渠道,但是,也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存在,交易没有保障,为此更要加大网络犯罪的监管力度。在河南农村发展上,要建立商业征信体系,要对农村市场进行法律上的保护,防范农村市场上的的各种不良商业竞争活动。要提高河南农村市场征信意识,宣传以征信求生存、谋发展的商业理念。鉴于城镇出现的信用问题,做好规避防范体系,发现不良即取消了对客户的信用额度等。进而,推动河南农村的经济发展,构建一个安定健康而又飞速发展的河南新农村。

第5篇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通过根据土地的质量情况来协调安排土地的使用价值,这个过程称为土地利用。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以及协调处理好土地资源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显得极其重要,为此土地利用规划则应需而产生。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的性质、规模、容量和承载力前提下,并结合社会综合环境和自然环境,对土地资源做出行之有效的利用并赋予土地价值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更好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满足人们的生活、生存、生产需求,从而能够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龙珠村作为贺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事例,其土地利用规划在适应“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政策方案实施中,得到了科学有效的规划和利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土地的作用,为当地经济、人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龙珠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变化走向

1、农村的城镇化趋向

随着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变化以及人口的增加,深刻的改变了传统农村的地域结构。农村的领域逐渐扩展,并形成一定的商业小圈,广大农村地域凝聚起大量的新兴小城镇。此外,原有的城镇街道随之农村规划用地的延伸也得到了拓展,使得城镇、街道与农村新兴小城镇相互接轨,形成片状、条状、带状分布使得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2、农村村民的非农化转向

在政策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大化,使得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此同时,耕地面积的下降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主要是年轻力壮、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力转移。转移朝着外出务工方向发展,并且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的个人收入,逐渐的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在住房建设等方面趋向于城镇聚集地发展,引发农民的居住地向城镇推进,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使农民身份发生转变。就从事的生产生活来看,该村的耕地逐渐的开始以规模化耕作,实行土地承包。村民转让出使用权,转向从事工业生产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脱离了土地开始以商人和工业生产者的身份谋发展。在农转非的过程中,了解到在一个家庭中由之前的1个人从事商业或者工业生产活动增加到3个人从事此类活动。此外,在居住地上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向城镇或市区置业,该村30%以上的家庭在城镇或市区拥有自己的用房,农村居民呈现向城镇居民的地域上转变。

3、农村产业的工业化走向

在该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用于农村产业的发展上,农村农用地向工业建设地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上。使得该村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变成了多元化发展的经济结构,同时推动了农村工农商的发展,间接或直接使农用地转变成为工业用地、建设用地等非农形式,大大的推进农村产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进程。通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在此背景下该村的产业布局上出现了块状分布,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农村中涌现出砖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打火机制造厂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也上出现了文化投资、餐饮服务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

三、龙珠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益

1、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效益是指在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当中形成与自然界生态之间在相互碰撞、相互摩擦之间,以至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与自然界生态逐渐融合和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积极有效影响。该村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中,有效的结合了“清洁乡村,美丽广西”这一有利政策,对村里的绿化用地进行调整规划,从建设用地的美化、绿化到居住地的美化、绿化使得村容村貌变得更加的整洁有序,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规划的变化能够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

2、提升了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对人类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在规划的过程所需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总价值之间的关系,能够衡量出在利用规划中是否体现其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该村的土地利用规划使农村向城镇化推进、农村产业向工业化发展、农民向非农化转变,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该村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规划所带来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规划成本,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3、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对当地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做出积极有利的影响,利用规划理念去引导和鼓励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民诉求。该村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在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的实际利用中建设“十个一”(一室、一会、一队、一网、一景、一长廊、一场地、一基地、一品、一标兵)来引导当地村风民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此外,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程序上,采取民主决议和村规协议等方式,使当地村民的民主权益受到的保障,增强村民参与自治的意识。

四、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

1、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建生态和谐美丽新农村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建设,需要顾及当下的同时还要考虑长远之计,考虑到国计民生。通过运用规划手段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治理农村的卫生死角和改造农村土地流失坡地、堤坝、可以建设好整洁干净美丽的农村,保持好农村的生态平衡。修缮和修建农村的文化娱乐场所,可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经济基础和文化保障。

第6篇

目前,农业、农村、农民已是我国热议的重要话题,即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在农村要大力推广农机设备的使用,让它代替人工劳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加强农机管理,以有效得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一体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1 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现在,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一直都是以人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农民的生活比较辛苦,且靠农业生产产生的价值不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大型农业生产机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力,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农机机器设备的使用与推广,可以增强我国的国民经济,走向农业强国。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机设备的,并转变为农业一体化形式,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固,同时,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经济回报,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保证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创新农机管理,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

2.1 推行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的相关的法律体系,保证农机中介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以便良好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农机中介组织的作用,从农机管理机构中剥离出来以后,农机中介组织直接服务于农业市场,负责大部分的农机服务业务,有利的推动了农机中介服务组织的欣欣向荣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国家财政负担,大力推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农机中介组织的法律和规章,确定农机中介组织具有的法律责任,以及权利和义务,并规范其市场行为,合法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推动农机中介服务市场和农机中介组织机构的良性发展,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确保有序的进行农机经营体制改革。对于投身职业技能鉴定、农机鉴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的农机科技人员,以及通过个人合伙创办、或是个人创办、或国家与个人共同创办等,多种途径建立的农机中介机构,国家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2.2 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在我国农业的发展的长远战略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进一步提升高农民的全面素质,为了有阶段有计划、地完成好这一长期目标,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有机结合技术扶贫、人才扶贫、观念扶贫、教育扶贫、和资金扶贫,并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第二,在农业改革的道路中,要始终坚持以农民经济收入为基础,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固,另外,推广特色农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 以农机安全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3.1 完善基层农机推广制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机推广体制,并配备必要的办公地点,以及农机技术人员,这样当农民遇到问题时,可以求教相关的技术人员,得到解决的办法,另外,政府要适当的调整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方式,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3.2 加强基层农机技术管理

在农机技术管理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预防措施,这也是保证现代化农业安全生产的要求。在基层农机管理的推行中,我们要树立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模式,但是,目前比较缺少这方面的技术推广人才。我们要正确认识农机技术的新要求,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的指导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3.3 大力宣传农机推广工作

由于农民在法律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通过在农村的党务公开栏里张贴农机信息,或通过广播和区域电视台等媒介,以多种方式宣传农机的新成果、新机具、新信息,让农民深刻的认识现代农业机器设备,并逐渐地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树立起科技兴农的思想,从而实现农机的广泛应用。在原有的实施试验示范基地和农村地区政府推广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和基层农机站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国家补助的推广资金推动农机工作的发展。

3.4 要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根据农村的实际经济发展,推广基层的农机工作。由于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农民认识农机,并通过农机示范平整土地等实际操作的形式,让农民看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以便更好地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5 加强乡镇农机站的职能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建立乡镇推广小组,安排专人到乡镇各村实地组织培训,推广农机工作;一方面,在乡镇目标管理中,实施乡镇农机推广站责任状制度,在年底根据责任状逐级进行考核。为了落实乡镇企业的农机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要加强农机站和农业部门的合作关系。要想真正的落实农机推广工作,不仅要增强乡镇各级的宣传力度,还要在农业综合技术和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提高农机站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外,还需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促进农机站的推广人员积极、主动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中。

3.6 加大政府方面的扶助

农机管理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如政府出台的农机购置津贴制度,带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回报,体现了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度。在建设农业经济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农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政府还投入了很多的资金用于农机管理,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基层农机管理网络体系,保证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推动了现代化小康水平的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策略目标。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22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担任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因此,应对农村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以实现对于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农村的经营管理,应基于农村的整体发展态势以及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劳动力水平等各项因素,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本文主要讨论了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缺点以及相关完善措施。

1 农村经营管理缺陷分析

1.1 管理层认识不足

在农村的管理层中,很多人认为对于农村实行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认为农村的发展只要依照现有发展套路进行即可,并没有将农业的发展放到一个变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也缺乏对于农业突破发展线路的相关探索,且认为有关财务透明体制、减少农民生活负担等措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导致了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散漫,被动性强,也阻碍了农业的创新发展。

1.2 相关体制不健全

农村经营管理模式涵盖的工作范围主要为农村财务审核、农民负担监督、农村土地承办等,工作议程设置十分复杂。虽然如此,我国当前有关农村经营管理的管理法规和相关体制却处于严重不健全状态,不能实现对于农村经营管理的有效监督,也没有适当的惩罚措施对不合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相应处置。奖罚体制的缺失造成了经营管理的主动性较弱,也就很难使农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1.3 土地经营规模不大,农民收益增长慢

目前,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经营管理,也就不容易实现对于农业项目的创新实践,一些大型机械无法在小规模的土地上进行作业,由此导致了农民的土地经营积极性较弱,农民收益低,田间劳动量投入较大的不合理发展状况。长此以往,农业的发展便有可能在这种不良循环中走向停滞,最终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态势。

1.4 农村劳动力科技水平比较低

当前,城市中普遍存在“民工潮”现象,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质量较低,具体体现在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农民对于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很难实现对于机械化设施的操作,加之对一些科学的种植栽培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导致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

2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的对策

2.1 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知识教育

针对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况,要想实现农村农业的快速创新发展,首先就要对农民实现农业知识教育,使农民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以指导他们科学、高效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国家可以选派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教育的方式选择应符合农民的信息接收习惯,把科技性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以方便农民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业知识培训时,培训员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对于不懂的问题进行询问,以激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动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创新性发展。

2.2 注重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较缓慢,这也就阻碍了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管理层与农民的有效沟通,长期如此,则易引起积攒管理层与农民间的矛盾,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村的经营管理要尤其注意信息化的发展。一是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基于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农民的合理要求制定相关条例,并及时将决策信息告知农民,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二是农村管理层应加快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广播、有线电视以及网络的畅通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传达度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信息化发展,就要完善不同的信息传播路径建设,使相关决策能够快速、准确传达到农民耳中,避免农民由于信息获取缺失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三是经营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能够与农民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沟通,及时知晓农民的需求,了解农民对于当前所执行的相关决策的态度,以知道决策层制定出更加符合农民需求的决策,便于对农业生产实现有效经营管理,最终整体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

3 结语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是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农村地区实行的经营管理应基于本地区农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本地区劳动力的质量、农民的需求对于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使经营管理决策真正符合广大农民的需求,适合农业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经营管理决策发挥其推动农村地区发展,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中华.起好步 开好局 扎实做好2011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2011,(01).

[2] 迟培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实践[J].中国农资,2013,(12).

第8篇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作;思考

农村工作是一项最基层,最直接的工作,它的工作直接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密切相关,依据农村工作的特点,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围绕保障农村稳定、粮食增收,节约水资源的根本原则,做到稳定、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确保水利工作在农村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农村水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水利工作,主要从事农村的水利规划、抗旱、防汛、除涝、工程建后管理、运用、水事纠纷等最基层的工作,农业发展由过去单一的靠粮食产量转变为抓粮食产量的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由过去小手工作坊向机械加工转变,使农业经济逐步发展成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使得现有的农村结构,水利基础设施陈旧现状和保障能力与之不相适应,相对来说农村集镇化的发展,拉开了现实与发展之间的距离。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使得农村水利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建设管理跟不上

农村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环境,农村灌排设施,防洪除涝等防御水灾害的设施,加上,一直困扰农民引水安全设施,都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2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一直以来农村主要是靠单一的追求粮食产量来增加收益,原有的水利工程能够主要满足现有粮食作物的需要。可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农作物像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的种植,它们的生长对灌溉、抗旱、除涝、降渍等就有了严格的要求,这样一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给我们从事农村水利工作的工作者带来困扰。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小型水产养殖户的兴起,对水源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被人为污染,破坏,必将影响农村社会环境的稳定,造成社会矛盾与经济矛盾并存。

1.3农村水利产业结构主导地位的片面性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组织主导逐步向走向农民自主,由尽可能以资代劳向出工转变,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政策、投资上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均是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辅以带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属于纯公益事业。政府在水利建设上给予了财政上的扶持。但是农民认识不到位的是,认为都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负责建设,将自身的责任均依靠在政府的投入上。但实际上。对于防洪除涝上,真正的受益方是百姓,很明显完全依靠政府的投入是满足不了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应该是将农民自身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政府作为辅佐地位,才能有利于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2.今后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依据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既定的目标,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协调搞好农村的水利工作,在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基础上,协调好资源配置、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抗旱、防洪、除涝、降渍等基本水害治理工作,完善农村水环境与农业灌溉用水的安全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水利工作者的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科学利用水资源,逐步提高农村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活面貌。

2.1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面对近几年我国水资源明显短缺的实际情况,人们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均面临严峻的节约问题。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宣传水法知识,改善农村用水质量问题,采用最简洁的方式使农作物见最大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灌排渠系的防渗措施,发展微灌、管灌技术,在节约投资的情况下,尽量实施渠道衬砌化。以减少水量的流失。

2.2提高农业灌排标准,加大治理水环境

要深入实际研究农村灌排渠系的技术标准,合理规划设计,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及配套设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作用,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随着灌排渠系多年运行,加之管理不到位,很多灌排渠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淤沙现象,要加大灌排渠道的清淤力度,加强水环境的宣传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3解决防洪除涝问题,提高农村引水安全和供水能力

农村集镇化的发展,使我们水利工作者面临解决小城镇防洪除涝等水害问题,重点解决短历时暴雨造成的内涝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的能力的同时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问题。农村居民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要想解决污染水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就必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生产力布局上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善水利工程管理理念

合理利用有关水利的法律、法规、政策,对纯公益性的管理人员及单位要采用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尽量减轻财政支出。依据农村实际的产业结构特点,研究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政策,方针,制定防洪除涝标准,为农村水利工作服好务。农村水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提高管理者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要明确责、权、利,对具有特殊性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养护情况灵活掌握,做到协调合作,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水利服务体系,负责当地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防洪、除涝、降渍、抗旱,协助做好水行政执法和规费收缴,积极推广农村水利的新技术,制定监督机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促进科技和指导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结语

农村水利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环境安全与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要求我们作为基层水利工作者,要不断充实自身职业修养,提高文化水平,懂得知法、懂法、合理用法,我相信随着水利工作的不断完善,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跟林,徐军.对农村水利工作的一点思考,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