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时间:2023-09-08 17:12:07

导语:在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作业练习库;网络资源;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市级精品共享课程群包含地理学科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等系列课程。“作业练习库”作为其精品共享课程群拓展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论》课程学习有机融合,为师范生自主学习、开放学习提供资源共享平台。其构建有助于地理师范生深化课程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地理专业素养。本文侧重探讨网络资源“作业练习库”试题的类型及其设计。

一、“作业练习库”构建的类型

“作业练习库”依据布卢姆提出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认知过程的六大类别对试题进行分类为基础题、提升题和综合题三层次作业,试题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是巩固、应用与评价课程学习的方式之一。

1.基础题类型

基础题以课堂及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及掌握为检测目标,其问题多取于《地理教学论》教材,主要涉及每章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相关内容,具有试题数量多、知识覆盖面广、考查内容简明等特点。基础题一般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主要检测对所学章节基本内容的了解,如结合第二章第二节“地理课程的改革”学习内容,设置试题“简述地理课程标准的含义”、“ 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设置的变动”等。二是“理解”层次,主要检测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深入领会和深刻理解已学内容,如结合第二章第三节“地理教材的变化”学习内容,设置试题“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地理教材”、“ 如何理解教科书的编写要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空间”等。基础题设置有助于师范生有条理地梳理章节知识体系,宏观把握知识结构,从而达到理解掌握、复习巩固、深化课程学习之目的。

2.提升题类型

提升题以课堂及课本知识学习的迁移、应用、实施为检测目标,其问题立足于教材并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和教改热点拓展延伸,主要以章节主干和重难点知识为载体,结合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应用,具有试题数量较少、能力考查为主、外延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体现考查学生“运用”、“分析”水平,即学生能将已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具体情景中,并对知识间内在联系深入剖析,进行内化、迁移和应用。如结合第三章“目标:地理教育学的核心内容”章节学习,设置提升题“选取《地理教育》期刊近期刊载的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按认知层次对其主要知识进行分类”、“ 设计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思路”等。提升题设置有利于师范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融入教学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讨和深化剖析,从而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从师任教能力之目的

3.综合题类型

综合题以课堂及课本知识学习的迁移、应用为基础,围绕章节学习主题,以综合能力为检测目标。其问题涉及多学科融合、多种方式探索,主要以课内外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求学生突破“三中心”,操作实践与行动研究相结合,试题具有综合性强、开放程度高、课内外有机结合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评价”水平,即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如结合第七章“评价”学习主题,设置综合题“观摩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结合第八章“教师”学习主题,设置“以某中学为例,调研地理新课程实施现状”等。综合题设置有益于师范生走进中学课堂、融入地理课程改革,向一线教师学习请教,从而达到巩固专业思想,坚定教育信念,促进未来教师专业成长之目的。

二、“作业练习库”试题设计的原则

“作业练习库”试题设计,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知识测评基础上,还应凸显新课程理念,符合地理教师培养目标,遵循设问角度多样、活动空间广泛、思维方式开放等基本原则。

1.设问角度多样

设问角度多样即每章节试题采用丰富多彩、层层深入的行为动词对问题解答提出要求,主要涉及基础题的“简述”、“阐释”、“理解”等,提升题的“收集”、“设计”等,综合题的“评价”、“撰写报告”等,多层次、有梯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创新意识形成。如基础题“简述地理教学原则的拟定依据”、“阐释地理事实与原理并重教学原则的内涵”;提升题 “收集整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典型案例”、“结合高中地理教材某一课题,运用思维导图法设计教学过程”;综合题“调研某中学新方法运用现状,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当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对‘好题’或‘差题’进行评价”等。

2.活动空间广泛

活动空间广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业完成过程中利用期刊、书籍、视频与相关教师的咨询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和交流学习。如“阅读《大教学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经典著作,简析教学理论对地理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访谈中学一线教师,领悟地理教学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等。试题设计突出多形式学习活动,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信息意识,为师范生未来教师职业发展持续学习提供支撑,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二是置身不同的地域空间去关注现状、剖析原因、研究问题,就要求师范生立足课堂、面向社会、走进中学,在多元化环境中学习思考,使师范生获得广泛而深刻的学习体验,丰富和充实学习经历。如“访谈中学一线教师,说明理论学习对教学实际的指导意义”、“调研某中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等,试题设计突出多渠道探索研究,利于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研做结合、校内外连接,尽早融入基础教育地理教师角色,真实体验和切生感受教书育人的艰辛与快乐。

3.思维方式开放

思维方式开放即作业练习题的组合注重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如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多端思维等。开放思维方式对提高思维品质、促进思维活跃、培养综合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试题设计重要原则之一。如基础题“简述地理教学基本能力”、“ 简述地理教学评价的种类”等,答案惟一,侧重形成方向性、绝对性的聚合思维,促进语言表述的规范、严谨;提升题“理解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等,借助已学知识和经验,沿着多种途径、多维角度进行思考探询,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开发性与创造性;综合题“通过访谈调研或文献分析,探究科研型教师的成长之路”等,融入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等多种思维能力,促进多端思维发展,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问题设计注重思维方式开放,对于拓展师范生综合能力和开发多方面潜能,注重思维发散、启迪思维创新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作业练习库”是高师院校课内外结合、学习资源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其三类型、三层次试题的设计注重师范生学习实际和基础教育地理课改要求,从而形成一个以练反馈学、以学促进练的双向过程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葆华,冯佐海,庞宝成,缪秉魁.高等学科平台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2]陈国超.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教学研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

第2篇

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存在的问题

1.对学校发展规划认识模糊。由于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发展规划的概念内涵,往往把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等同于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或者在未弄清学校发展规划的涵义和意义之前,凭着自己的经验理解和想象,去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使得学校发展规划对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优势不能显现出来。

2.未能发挥规划制订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协作整合作用。有专家对各个学校制订的规划进行研究,发现有四种类型:

(1)缺乏发展起点的规划。这种规划往往不能从学校发展问题着手,或找不出学校发展问题症结所在,脱离学校实际而制订的,不是“基于学校”,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学校教师对这种规划没有基本的认同感,甚至于感到失望和无所适从。

(2)校长个人的规划。这种规划往往出自于学校几个主要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手笔。校长是认同的,无奈教师不认同,学校其他成员不认同,校长很难实施规划。

(3)分工制订的规划。把规划分成各个部分,由各个部门制定自己的规划,可能一部分教师或校长对这种规划有认同感,但这部分教师往往局限在中层管理人员和一些资深教师上,另外一些教师没有机会知道规划,更加没有机会参与规划活动。这一规划的弊端在于各个部门的目标可能不一样,整合在一起比较困难,有时候各部门制定的规划像过去的工作计划,离SDP项目要求的规划存在一定的距离。

(4)协同整合的规划。这种规划由学校共同体所有成员一起讨论制订,尽管各个部门的规划目标也有差异,但是与学校的使命、愿景和培育目标一致,教师对这种规划有高度的认同感,校长容易推进这种规划。无异,这种规划是最理想的规划。但在教育发达国家,这种高水准的规划不多,在我国可能更少。

3.规划制订的繁琐化现象。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有,在我国更是多见。主要表现在规划的内容确定上,一是言辞华丽而缺乏实质性内容;二是规划内容繁多而且琐碎,也就是说太注重细枝末节,缺少整体整理和突出重点;三是规划内容缺乏创新,特色不明显,规划有低水平重复现象。英国有专家提出,SDP项目务必记住KISS法则――尽量使其简单,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4.规划制订后实施的力度不强。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价标准没有到位,未能把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结合在一起,未能把规划实施的过程价值和结果价值并重。

由以上提到的问题,我们对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研究,可以从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涵义及其特征、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内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程序等方面深入进行。

如何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

(一)明确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涵义

尽管许多教育管理专家和教育人士,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解及定义表述的角度和方式不同,但对学校发展规划本质属性的揭示还是一致的。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对“合理需求的规划”,规划本身应是对社会和社区发展需求、教育改革需求、教师学生成长需求及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积极应答;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对“动态过程的规划”,规划应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以学校自身教育理想和价值取向为导向的自我变革、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动态过程;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对“共同愿景的规划”,规划应是集群体智慧通过协调整合形成共同愿景的表征,而非某个人或一部分人员愿望的体现;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对“特色建设的规划”,规划应是对学校中现有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样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决定了学校是否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个性。

由此可见,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就是在充分分析时代背景和社区环境以及学校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及优先发展项目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发展的合理需求,通过群体智慧的协调整合,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具有学校个性和特色的、得到学校全体人员认同,而进行创制拟定的可以实现的愿景。

(二)把握好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程序

作为一种过程的学校发展规划,在其制订中必须考虑以下四个程序:

1.充分分析学校现今状况――明确学校目前在什么地方

每所学校发展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都有自己的历史,在自己以往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传统和优势,也都有自己的缺陷和劣势。即使是新办学校,也不是从零开始,学校建设过程中蕴涵的文化因素,学校组成人员的经历和文化背景,都会对学校产生影响。因此,在制订规划前,对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与把握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1)分析与把握目前学校与时代背景、教育改革趋势的契合度。2006年10月,中国将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实行所有方面的开放,这将必然带来制度和观念更加多元和嬗变。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目标、课程、管理等等,就会相应发生变革。如果不对这一时代背景与学校目前状况的关系认真分析与把握,学校发展无疑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今天的课程改革,正是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是十多年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新任务,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核心和关键。如果学校发展不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十有八九要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分析与把握时代背景、教育改革趋势与学校发展的契合程度,能使我们的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更全面、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

(2)分析与把握目前学校与社区环境的融合度。学校所在社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既对学校育人提出相应要求,也会影响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进程。学校只有分析与把握与社区环境的融合程度,制订出自己的规划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到社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也才能使规划的实施得到可靠的保证。

(3)分析与把握目前学校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磨合度。我们制订学校发展规划,虽是指向学校未来的,但却要牢牢地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必须要对学校的人力、物力、生源、师资、领导班子、校舍环境、办学理念、办学成绩和问题等诸多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磨合程度,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做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

2.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希望学

校能到达什么地方

学校发展目标包括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板块发展目标和阶段完成目标三种类型。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除了要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目前状况为依据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才能保证发展方向的准确和目标的落实。

(1)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基本依据。以前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育人目标,是自上而下式的、缺少校本化和具体化的内容,给人以空洞和流于形式的感觉,这说明从根本上就缺乏对学生和教师发展需求的充分关注,以至于很难被教师和学生所认同。因此,深入调查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家长对学生发展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2)学校优势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逻辑思考:学校要发展。需要找到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再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校发展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在寻找问题时常常陷入问题的泥潭。因为有许多问题和缺点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那些与学校发展目标有关的问题才有意义,而这些问题准确的表述是“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差距”。要缩短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差距,除了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外,还应考虑学校的优势。“需要”决定目标的必要性,“优势”决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多角度的分析学校显在、直接、现实的和潜在、间接、未来的优势,对学校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很关键的。

(3)学校本土资源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前提。学校本土资源包括学校的物质资源和学校制度、文化及精神资源。这些本土资源中孕育着学校发展的希求和机遇,我们往往习惯看重物质资源,而忽略文化及精神资源。殊不知,学校中的组织文化和精神,以及组织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才是学校生命之流的河床。因此,尊重并深入、全面地研究学校的本土资源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前提。

3.学校发展规划内容的具体制订一怎样到达学校发展目标所在地

学校发展规划内容的研究涉及的面很广,如学校办学理念的设计、学校基本制度建设、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改革及发展规划、学校布局与建筑环境规划、学校形象设计等。如何把这些内容协调统整,进行目标和措施的规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制订。

(1)学校简介和学校发展思路简述

学校简介主要介绍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特征、物质环境、现具规模、师资状况、学生特点、办学特色、学校面临的挑战和学校的需求等;学校发展思路简述主要是找准并提出学校发展中的真实问题,以此为起点,通过何种抓手与何种策略进行解决,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简述中既要体现根据校情确定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根据社会发展确定的理想追求,通过简洁明了的阐述,使全体教职员工能明确并认同学校发展的方向、路径及努力的结果。

(2)对学校原有的优先发展项目进行剖析和重新确定

实践证明,每所学校在其办学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优先发展项目。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成因,或是政策优势、或是地理优势、或是人员优势等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剖析自己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成因、现状及其对整体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的作用,然后综合各种因素(特别是学校将来发展的需求),重新确定未来几年内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对完成这些优先发展项目需要什么条件和多长时间进行规划。

(3)制定优先发展项目的行动计划

各个部门根据优先发展项目制定行动计划是落实规划的关键。有必要指出,对优先发展项目制订行动计划应该要分年度和分阶段的,它一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如何进行新课程开发和对原有课程的维持;(2)学校组织和管理系统如何跟进;(3)如何促进教职员工专业发展;㈣需要怎样的材料和设备的支持;(5)如何发挥学校共同体的作用;(6)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和经费筹措计划。同时,行动计划还应当考虑监控和评价工作。行动计划必须考虑负责实施行动的部门或具体人员、具体监控和评价的部门或人员。行动计划的时限必须明确:什么时候这项活动应当计划、实施和总结,什么时候应当监控,什么时候应当评价。因为教育变化速度很快,行动计划应当允许经常修改,不要强求一成不变。

4.学校发展规划达标评估体系的确立――怎么知道已经达到目标所在地

如何描述、评价一所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的达成,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规划的质量。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的数量、学校占地的面积、特级或高级教师的数量、获奖人数等这些量化的指标,虽然这本身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但这只是一种外延的发展,要关注内涵的发展,即质的内在结构的发展,必须将内涵外显化。我们可作如下思考:

(1)进行客观的民意调查。根据相应的项目设置民意调查表,分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不清楚等五个意向,面向本校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高一级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员工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学校发展的一般情况。

(2)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的三至五年规划中期、终期考核工作,从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的眼中来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效果。

(3)从校本发展的角度,把学校专业发展水平视为学校发展规划达标所追求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学校专业水平是指学校组织的团队精神,即组织文化和组织的专业水平。它能针对学校优先发展项目进行自我有效检核,具体表现在:

(a)学生能得到相应发展。学校是否有专门的知识和工具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是否采取了有效鼓励学生发展的措施?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态度、做人做事、学习方式是否有进步?

(b)教师能得到相应发展。学校是否有专门的知识和工具来了解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是否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机会?学校是否采取有效鼓措施励教师发展?学校是否为教师进步不断创造机会?

(c)学校有效管理的形成。学校是否形成了大家认同的办学目标?学校的组织部门和规章制度是否有效?学校上下关系是否协调?学校健康的组织文化是否形成?

(d)学校自己专业知识库的形成。学校层面专业知识库的是否形成?学科层面的专业知识库是否建设?

(e)学校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学校管理人员的配备与发展情况如何?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怎样?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提高情况怎样?

第3篇

【关键词】柔道运动;运动;发展;主要问题;解决措施

柔道运动在我国发展多年,在国普通高校中已经初步开展起来,在日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和挖掘了柔道运动的现代教育价值,形成了柔道特有的学校教育理论,其体育,胜负和修心三方面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对人“德、智、体”培养的基本要求,很值得研究推广。

1.柔道运动的简介

柔道(Jūdō,じゅうどう)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就是“温柔的方式”。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的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

2.柔道运动在我国开展的简述

(1)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柔道运动这门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普通高校的师生对柔道这个项目的直接了解很少,甚至有所误解,认为练习柔道的人都是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功夫高深,其实不然。

(2)柔道运动有国群众基础不理想,大专院校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了解程度太低,没有真正认识到柔道这项运动的文化,技术与价值所在。2)高校柔道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同时具有高学历,高竞技水平,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柔道人才很少,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柔道这项运动在我国的普通院开展缓慢。

2009年5月16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柔道分会在北京科技大学正式成立,大学生柔道协会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项目普及与推广,对柔道项目的礼节,技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该项目的易学性,观赏性,健身性和社会性,加大柔道项目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以开设选修课和组建学生柔道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立体化推广,筑起中国柔道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担当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道柔道人才的重任。

3.青少年柔道运动存在的问题表现

(1)当前我国基层青少年柔道运动的发展与柔道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选材面非常小,愿意从事柔道运动的青少年很少。2)业余训练出勤率低,柔道运动人才的流失的现象严重。3)好的柔道运动员苗子较缺乏,而且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基层的训练经费保障不足,教练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等。4)所有这些使基层青少年柔道运动呈现出低水平和不平衡的发展状况。

(2)柔道运动的基本特点。1)柔道运动的技术复杂,培养周期长,据调查,柔道运动员人基础训练的培养到成熟需6-10年,有些甚至需要12年。2)柔道运动的损伤率较高,根据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柔道项目运动损伤率仅次于排球和棒球,排在前3位,高达1。94%。我国学者在对安徽,河南等10支柔道队进行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柔道运动员的总患病率为70。67%,损伤发生年龄集中在16-20岁(64%)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青少年柔道运动的发展。

4.青少年爆发力的训练的积极性

我国在第29届奥运会取得的辉煌成绩,特别是柔道项目的夺得三金,它极大的鼓舞和调动青少年对柔道项目的认识和参与,柔道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正规化,在加强青少年竞技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训练,其中发展他们的下肢肌肉的爆发力显得尤为重要。12-17岁的青少正处于学习阶段,从事柔道训练时间少,不够用,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在短时间内发展他们的下肢肌肉爆发力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5.青少年爆发力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训练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力量训练的能量特点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②力量训练的动作幅度(关节角度)必须与技术动作相适应;③力量训练的方向必须与技术动作相一致;④做力量练习时,技术动作要求最用力的部位应承担最大的负荷练习;⑤做练习和用力时必须超过动作技术的力,即需要超负荷练习;⑥在力量练习中必须保证动作速度,即要具有爆发式动作;⑦力量训练中应考虑练习顺序。

6.青少年柔道训练中的几点建议

(1)青少年时期的生理特点为骨质柔软,骨骼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拉力能力较小,易弯曲或变形。因此应防止脊柱弯曲,避免在硬地上进行踏跳练习,同时负荷不易过重。时间过长,负荷过多,次数过频,都会影响下肢发育,或促成骨骺端的骨化,而阻碍身高的增长。此时骨骺的生长是最快的阶段,被认为是最脆弱的,进行大强度训练时必须有专门的教师或教练员的保护和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合理安排训练。

(2)全面地分析力量训练后带来的生理疲劳。当大脑皮层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组织、器官、系统机能失调,导致学生在训练后出现睡眠障碍、头痛、头晕,或是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或是导致长时间的肌肉酸痛.对青少年的机体训练,多进行一些克服体质量的训练和促进智力发展的运动,避免过度的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使运动员既有饱满的精神参加训练,又有饱满的精神参加学习。

(3)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考虑其对长骨生长板或是足趾关节及软组织潜在的损伤。这种损伤会引起生长阻碍,造成急性慢性疼痛,损害运动功能,还可能会发生形态改变。然而研究结果提示,监督管理完善的力量训练可以减少对生长板、关节及软组织造成损伤的危险。

(4)不可忽视柔道运动员腰、腹、背肌的力量训练从解剖学和人体运动学角度分析。躯干是身体重心所在,又是联接上下的枢纽,躯干稳定可使后蹬和摆腿有牢固的用力点,而加强腰、腹、背力量训练,能使躯干更加挺拔有力,更进一步发挥躯干的内在动力,增强蹬地、摆腿、收腹举腿的效果。

(5)最大力量是发展快速力量与爆发力的基础。发展柔道运动员最大力量可采用组合训练法,即先采用负荷最大、动作速度快、重复次数少的练习,力求增加工作的肌纤维数量,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强度和协调性,然后紧接着做轻负荷、快节奏的练习和专门下肢力量练习,提高肌纤维同步工作效率和参加工作肌肉的协调性,这样能达到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同步提高的效果。

(6)以上几点建议适用于有一定力量训练基础的柔道运动员,且在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系统性训练地区则个别针对性的原则,极限训练量原则,为今后走向竞赛场地夺冠,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戏剧表演 中学生 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2-01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表演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巨大,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锻炼口才,更有利于学生丰富自身内涵、领悟人生哲理、培养团队精神等。

一 戏剧表演能提升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技能

英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首先,在排话剧的过程中,剧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对台词的过程能够锻炼对方的英语听力。听力在英语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听说读写中排在首位,英语是一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一门工具,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你无法听清楚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没有正确的输入与理解,就谈不上输出,所以排练英文话剧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中学生的听力水平。其次,排练英文话剧能提高学生的英文发音,在排练过程中,同学们在相互交流配合的过程中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发音,可以使大家的英文发音更加纯正。另外,英文戏剧表演使得同学们的表达更加地道,原汁原味的英文戏剧语言更能让人进步,能让学生在表达中避免一些尴尬的中国式英语。

二 戏剧表演能提高中学生的表现力

随着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在中高考中英语分数比例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英语这门语言地位的衰落,在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地深入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国人数逐年增多,各种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培训机构中对优秀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表现力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知识要扎实,课堂需要有气氛和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而排戏剧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水平,更能提高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和张力。

三 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戏剧是各种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是一门综合艺术。一台戏剧从排练到完成,涵盖了很多种艺术门类,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们全面的艺术天分和才干。另外,戏剧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友情,学习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适应集体氛围、团队氛围,具备集体观念,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在排练及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思考和适应剧本中的角色,从最初的排练到最后的演出都需要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调配合,这是学生锻炼学习提升的一个好机会。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精神,而戏剧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四 英语戏剧表演有利于丰富学生自身内涵,在不断充实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会更加有动力

人才的竞争力积累于他的创造力、感受力及感受美的能力中。全球经济、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源源不断的丰富的想象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智慧的行事策略是一个国家、企业、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比尔盖茨、乔布斯等身上无不体表了这种能力。艺术教育正是教导人们怎么认知美、体会美,对于学生人格及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而戏剧表演正是艺术表演的一部分。艺术促进人们神经系统等各方面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教育对学生各科成绩的提高帮助明显。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巴尔的摩市一所小学做过一个实验:让全班排名在最后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每周参加一次英语话剧排练,两个月后,这些学生在自信心、学习态度、责任感、沟通能力及在英语成绩上都有明显的提高。戏剧教育在培养和引导学生想象丰富性、思维逆向性与创造力形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人前阶段的这种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发展直觉、推理、想象,以及在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更和谐的人生观。哲学的实践论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这种和谐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第5篇

一、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意识

我们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高广大中小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我们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坚持贴近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文明意识。

二、明确规范中学生行为习惯

让学生学习、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还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反学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的改正。并且进一步熟悉和牢记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树立个人的良好的形象,以便形成优良的校园文明风气。因此,我们学校印发了“拒绝五项不良行为,限期整改表”,要求由班主任的签名及家长的签名活动,并有及时的跟踪监督。以及学生要有自己的省思本、记账本,记录自己成长足迹,以便形成习惯。

三、长期坚持以养成习惯

1、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在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师。“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首先,教师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注重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中外名人习惯故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再次,在学生中间,也可定期选举“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利用班会课、开学典礼等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破学习成功的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靠聪明,也靠勤奋,但最主要的是靠养成好习惯。

2、活动教育法。

主要利用每周主题班会、歌操比赛、班级值周等活动。各种实践活动在老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操作性为一体,既深化了课内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抓三个环节:以兴趣促实践、以实践促习惯、以成果促习惯。感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去做,在实践过程中暴露若干不良习惯及时给予修正,最后用学生取得的成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课堂渗透法。

课堂既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战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各学科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用爱心、恒心、细心去关心他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员、全程、有效参与,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任何活动不能只是一时的兴起,要有长期的、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训练内容滚动进行。在训练中,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值日生、小监督员制度)、自我评估(班级、家庭评比表)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环境促进法。

第6篇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一、问题提出

随着学者们对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选择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学方法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研究方法的批判等方面。如“填鸭式”教学方法、半脑式教学方法、管制式教学方法式等,严重阻碍了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一个新时代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称为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方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及教育实践者的关注。

二、项目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

针对PBL,国内目前有“基于项目的学习”、“课题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等多种译法,但较为通用的即“项目学习”。不同的学者对项目学习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国外有学者指出,项目学习是以项目形式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模式,该模式要求学生扮演世界中的角色,通过主动学习自主地创建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学者刘延申(2001)指出项目学习是指通过学生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项目,亲自来调研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以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1] 。

简单地说,项目学习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探究为中心、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从二十世纪初起,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应该反应社会;随后Kilpatrick提出教育应该是“一种全身心而又目的性的活动,而该活动是典型的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2]。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对项目活动进行研究认为,项目活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项目活动具有真实性并具有现实意义。即项目学习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项目学习过程中所研究的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任务。Blumenfeld 对学生项目学习的过程进行了一下描述:提出问题、探讨、推测、计划、试验、分析数据、结论、交流成果、提出新问题、创造新产品[3]。其次,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该特点是其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项目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来主动的选择项目,并自主地组织、讨论、研究、分享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项目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一) 明确任务,选择项目,成立学习小组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由教师进行学习内容介绍,提出对学习内容的整体要求,明确课程设计的任务,但并不过多关注细节以免约束学生的思考空间。大体上,对于课程学习的时间、范围以及主要阶段完成的内容、时间及学习成果的形式提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再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选择。

(二)制定项目学习计划和小组分工

项目学习计划决定了三W:who(谁来做)、what(需要做什么)、when(什么时间做,要多久)。一个好的的计划,是完成项目的前提和保证。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中去,每个成员都要了解到项目学习的总体规划和细节,了解自身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了解需要配合其他人的地方,这样他们会对项目有效执行更加富有责任感。

(三)独立探究,相互批评

建立按计划进行项目进展交流和评分的机制,首先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第二步是实施方案,最后开展交流。 学生大部分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是在此过程中完成。

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的任务,通过深入研究、调查分析,搜集相关资料;根据项目时间计划,阶段性的完成项目的每一部分;保持纪录对活动的看法、感想和建议;小组成员定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论,并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教师即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

(四)定型成果,提炼总结

项目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将学习的成果制作成作品展示出来。由于外语教学课程的特点,其项目学习的结果本身就是成果。这些成果形成过程,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学生成果定型的过程中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用更为精确的词语表达想要表达的语句不仅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作品制作完成后,举办各学习小组间的交流活动,邀请多位教师进行评阅。在项目学习中真正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自我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以便使学生对所进行的项目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四、总结

项目学习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习和学习的内容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本文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中学英语项目教学的思路,尽管目前项目学习模式在当前我国环境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只有小规模的尝试,但其未来大力发展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EB/OL]. [2010-01-20].省略.edu.en/ 20011 112/3009281.shtml.

[2] Kilpatrick,W. The Project Method [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18,19(4): 319~335.

第7篇

一、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平时应该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和资料,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将历史故事、革命经典歌曲、历史题材的电影等比较恰当地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仅要向他们讲述一系列的历史客观事实和历史事物的存在,而且要通过培养他们关注历史的眼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成就进行关注和探索,从而使他们对中国的悠久历史了解深刻,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承。

如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故事会、演讲比赛、诗歌会等活动。通过历史节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教育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课本,抓住历史信息

爱国精神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国家最高利益为职责,并反映了历史进步趋势的思想和行为。自古以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爱国诗篇为人所推崇,中国人在行动中不断丰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中华民族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反对侵略,捍卫,实现民族平等;在群体与国家的利益上,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地方拥护中央,个别民族支持整体民族;在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上,祖国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便是典型。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老师还可以很轻松地搜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可以大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今天的爱国主义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关注现实应讲历史的原则性意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科学性,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应实事求是,不论是讲历史的指导性意义,还是历史的现实创新,都要有原则性。

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应热爱中国文化,热爱国土河山,团结友爱,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四、历史联系实际

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讲述的历史可以把林则徐禁烟与今天的禁毒相联系起来说明不同时期的爱国的举动,其目的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简述郑成功,清政府设置台湾府与今天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结合起来,说明两者都是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性。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所占有的影响空间,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多个朝代的更替与发展,多种民族的迁徙与融合,还有那些惊心动魄的连年战争与惨绝人寰的悲惨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讲述历史事件的重要案例进行重点描述。同时,通过挖掘更多历史场景的演绎,把当时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还有当时人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选择的特定命运,使同学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同一时代的历史现象进行多样的比照,并向学生展示历史人物更具独特的性格魅力,这些都能够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得以传达,并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第8篇

关键词: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分析检测中心拥有1000余万元分析检测设备,按着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农产品安全检测、加工食品品质检测进行系统分布设置,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提供良好的设备支撑,为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学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黑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打造农经品牌,大力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外部影响力,要求各部门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分析检测中心团队面向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双重需求,在完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结合食品加工专业的专业建设及食品通用检测技术等课程的课程建设,面对周边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对高精仪器设备的需求,开放资源,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一、多元投入,高水平建设,创办特色检测中心

我院分析检验中心经过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省财支持的生物制药实训基地项目、省财支持的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建设项目三次投入,依据黑龙江省现有企业的主体产品需求购置分析检测中心设备,设备起点高,配套能力强。检测内容涵盖农产品、食品、药品的品质和安全及农业生产环境分析监测等四个领域。为种植、养殖、食品、生物技术、制药等五个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入效能显著。使分析检测中心能与企业接轨,配套能力强,检测内容涵盖面广。

二、创新管理模式,利用共享平台,拓宽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学院经济和社会效益

分析检测中心实行项目管理,教师除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基本教学任务外,还担任分析检测中心的项目负责人,教师承担项目,学生全程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部分检验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面向企业、社会, 开拓分析检测项目、职业资格培训、技术服务等多项服务功能, 构建融教学、培训、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的多功能分析检测中心。几年来先后接受委托为牡丹江德士盟蜂业有限公司、隆赫达食品有限公司、沈阳蜂蜜家、双鹤药业等单位检验样品2186余次。

三、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2007年学院依托分析检测中心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寒地果树育种栽培重点实验室”;2011年与宁安技术监督局开展了合作共建工作,以中心优势的专业团队为依托,在试验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科研项目等方面对其全力支撑;并依托中心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在服务牡丹江小蜜蜂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在这些企业中完成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分析检测能力的同时,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一些简单项目的检验工作,真正达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几年来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科研工作作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黑龙江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胁迫下PPCC333对梨生理保护机理的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厅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寒地优质果基地建设及加工技术开发”、黑龙江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人工模拟蜜蜂制作蜂粮技术的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样品检测及数据分析工作。共计化验样次达5815多样次。

四、深化课改,双证教学、大赛拉动、师生同步提高

与牡丹江德士盟蜂业有限公司、蒙牛(齐齐哈尔)、牡丹江技术监督局食品检验所、宁安技术监督局等多家单位共同研讨并依据毕业生回访的情况,基于用人单位典型岗位对员工的需求,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大纲(仪器分析、食品通用检测技术等)。使教学项目内容“原于企业,高于企业”,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使分析检测中心成为教学的主阵地。

采取“双证”制教学,在教学项目内容构建上,将行业、企业标准,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证培训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考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95%以上,实现毕业生到准员工的角色转变。

举办各种典型技能项目的师生技能大赛,强化训练,提升学生兴趣,使分析检测中心成为师生技能的练兵场。每年制定学生技能大赛计划,如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等项目的比赛,并按计划实施,通过大赛拉动,突出教学重点,以赛促练,带动学生练技能的积极性。针对新技能的开发,对教师展开技能训练与比赛,以赛促练,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两年来教师、学生参加省内外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秀成绩。

多年来一直坚持通过开放分析检测中心,以自身主持的科研课题和来自企业的真实检测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以项目组或兴趣组等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全程参加项目检测,将国家标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大部分毕业生均已成为食品加工类企业的分析业务骨干。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 生物 课程 知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一个人的生物科学素养构成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和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其中,基本事实是学习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所必需的事实。

中学生物学课程要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一个生物学的知识框架,向他们展示一幅较为完整的生物科学的画面,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是我国生物学教育中的强势,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对事实的记忆和财理论试卷能取得较高分数的满足。这就是生物学课程对知识方面更高层次的要求。

1 案例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圈”是自然界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知识表明,人类要想更好地生活,在开发自然界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时常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和行为,如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生活垃圾乱丢、乱扔,给自己带来了方便和利益,对环境、对他人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都是生物科学中环境意识没有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来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广大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之后,要向社会推广、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每个人的意识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阅读材料

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分为三个水平: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

(1)了解水平: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如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了解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等。例如: ①简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②说出水和无机盐的生理作用。③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④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⑤列出入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⑥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理解水平:要求能把握材料的实质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这一水平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着最低水平的理解,进而能够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理解水平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是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等。例如:①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③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④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⑤收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事例。⑥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3)应用水平:应用水平包括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四方面的内涵。运用是指能将可得的材料恰当地应用于新情景;分析是指整体分解或组成结构;综合与分析相反,即将部分按其规律重新组合成整;评价则对某一事实、现象作出价值判断。这一水平要求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应用水平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有:分析、得出、设计、拟订、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等。例如:①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②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③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④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⑤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3科研活动

(1)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目标要求成谈个人学习的感受。

(2)练习:以下为某教师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中确定的知识目标,讨论其是否与标推的要求相吻合,表述方式是否恰当?请用最恰当的行为动词加以修改。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能量之一。②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③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总之,课程目标是一个科学体系,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对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教师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都要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完成新课程的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