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3-09-08 17:12:07

导语:在小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1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58-02

校本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家受到了广泛重视,并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实践,有大量的校本课程得到了实践检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总体上有所减弱,但它已然成为学校教育实践当中的正常活动或工作之一。

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学校有效利用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校园文化等,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其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跨文化素质培养,提高社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一、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等途径,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有效整合优质资源

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一是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科研成果等,确保校本课程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二要开设反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课程,突出学生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规范性

避免重复设课、因人设课;严把校本课程质量关,规范课程评估体系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二、校本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延边大学校本课程体系由四大系列课程组成,即多元文化特色系列,新生研讨系列,通识教育选修系列,专项选修系列等。

(一)多元文化特色系列

充分利用学校多元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特色教育资源,建设学校特有的多元文化特色系列校本课程,推进具有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该系列课程由以下三类课程组成。

民族文化特色类课程:立足朝鲜族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课程群,实现朝鲜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如“朝鲜族民族舞蹈”等课程。

民族区域特色类课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民族区域特色课程群,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长白山药用植物学”等课程。

东北亚研究类课程:立足对外交流与合作,开设服务于东北亚研究的课程群,为民族学生的成长注入多国文化元素。如“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等课程。

(二)新生研讨系列

通过新生研讨系列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选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转变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改革,使更多的本科新生从中受益。此类课程由以下几类课程组成。

专业认知类课程:如“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选择”等,以学科专业的入门知识为主要内容,采用生动有趣的选题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实践探索类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实验操作、参观校外实践基地等课内外相结合的途径,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如“与太阳能零距离”等课程。

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过课堂讨论与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熟悉学校各种资源与环境,明确学习选择,加强自我管理,较好地完成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转变。如“人文管理:实现梦想与成才的‘工具’等课程。

学术研究类课程:此类课程融会贯通相近学科知识,以生动的选题来吸引学生对学科专业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并通过讨论、发表小组研究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如“药学与健康”等课程。

(三)通识选修系列

通过此系列课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交融,增进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为其一生的多向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识选修系列校本课程主要由四类课程组成。

人文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能力、审美鉴赏力,使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和方法认识事物;了解哲学分析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人文科学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文化底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大学生。

社会科学类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增加其社会使命感和公民责任感。

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类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四)专项选修系列

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满足学生接受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类课程群:以丰富学生社会经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依托学校各学科专业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岗位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专业之长,自主走向社会,开展社区援助、科技兴农、医疗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创新性实验类课程群: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为目的。以各级各类实验室为依托,搭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跨学科的前沿课题探讨。

创新创业训练、就业等各种培训类: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创新、创业、就业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就业培训、职业证书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活动。

专题讲座类:以营造浓厚科研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层次为目的。邀请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杰出校友及学校教学名师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体会专家学者学术魅力,了解学术前沿。

外语夏令营课程群:以强化外语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语言优势和区域优势,举办英语、韩国语、日语、俄语等外语夏令营,提高学生外语技能。

学科竞赛培训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组织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为核心的各级各类学生竞赛项目培训工作。

三、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

延边大学校本课程已自成一个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校本课程建设达标标准,对课程的教学日历、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测验考试等环节制定了详细的质量标准。二是定期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切合实际地提出课程整改要求。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注重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注重在课程内容更新上有突破。

(二)严把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关

学校对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了如下规定:职称方面,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并曾主讲过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课程;研究领域方面,要求主讲教师应对该学科领域做过较系统的了解和研究工作,积累有相当数量的有关材料,发表过相关论文或出版过相关著作。新开课的主讲教师必须提前向所在教研室提出申请,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进行试讲,由所在学院教学委员会进行审核评议,审核通过的课程方可列入开课计划,面向学生开课。

(三)加强校本课程质量监控

以学期为单位,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评教活动。一是每学期对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各教学单位反馈到主讲教师本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导和帮助存在问题的教师整改提高。二是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反馈到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定期汇总有关教学检查及评估结果,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为主讲教师以及课程所属教学部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三是组织校督导组或专家,对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考试考核、课后辅导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随机检查,确保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同时把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年终岗位考核联系起来实施教学奖惩制度。

(四)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学校科研成果,将教师的课题融入到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去。近年来,延边大学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实验类校本课程,而且优化了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积极开展校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为了进一步强化校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加大了有关校本课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十一五”以来,通过国家级、省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在多元文化教育、区域民族文化研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科研转化教学内容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结合学校的相关鼓励政策,积极推动了教师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钊华.对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教育探

索,2007,(8).

[2]靳淑梅.延边大学多元文化课程构建[J].教育评论,

2012,(8).

第2篇

关键词:新办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22-03

对于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已进入我国双语教学问题研究的新阶段。一部分学者撰写了构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文章,个别学者立足某一具体专业探讨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纵观我国已经取得的有关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关于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研究,甚至对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都非常稀少。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总结了我国双语教学师资、学生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及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原则、思路、措施等。学者们对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虽已初显,但大多就事论事,不十分完备,欠缺系统性和全局观。本文立足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专业双语课程群为基础,构建了由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习与专业双语(专业主干课程)等课程模块有机融合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国际化特色,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一、双语教学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2001 年第4 号文件,“双语教学指用外语讲授学科专业知识。学校采用外语(大多是英语)原版教材,全部或部分使用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近些年,各高校的双语教学基本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但双语教学改革和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正在攻坚和解决之中,问题的存在并不能阻挡高校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双语教学课程群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正在开发的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和特色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专业建设发展走国际化道路,办学与世界接轨,培养全球公民。引进全球公认的非常先进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及配套教材,在一个专业内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程构成的双语课程群,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融合、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及国内从业素质与国际从业素质的融合,以全力推动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习等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群有机融合,教学相长,共同确保专业双语课程群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组建专业双语课程群

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程构成的双语课程群,12门课程全部是国际上最前沿的课程,引进课程的同时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确保课程与国际接轨。专业双语课程群在实现学科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的基础上,尤为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及读、写、译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全球酒店有效工作和发展的能力。

国外教材进入中国后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可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选购与外文原版教材配套的中文翻译教材,中国人翻译后做了一些去美国化的处理;二是选派精通中、西方酒店管理的海归人士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能够将教材内容进行较灵活的融合、比较和本土化处理。

(二)公共英语课程为双语课程学习的基础

本科第一年开设2个学期的综合英语课程,一是为了衔接高中英语学习,助推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是为专业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综合英语课程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

(三)专业实习课程为双语课程学习的准备

本科第一年开设各类以认知和操作为主的实习课程,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实习课程的开出,一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二是为后面的管理实习做铺垫。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12门专业核心课全部学完以后,获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酒店主要岗位的流程标准和实践操作能力之后,进入管理岗位的实践,即管理实习。

课程设置与双语课程配套,前期或同期开出对应的专业实习课程。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课程学习,对酒店的基本情况、酒店各岗位的运作流程和标准等有较形象和具体的认识,能为相关双语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四)专业英语课程有助双语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本科前三年,每学期开出酒店英语课程,共开出6个学期。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双语课程同步。以下是酒店英语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的配套关系图。

酒店英语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语言能力。具体开设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二是分担双语课程语言目标压力,即专业双语课程主要承担读、写、译方面的语言能力目标,酒店英语课程主要承担听、说方面的语言能力目标。这样,专业双语课程和酒店英语课程相互补充和配合,共同确保双语课程教学语言目标、学科目标和思维目标的实现。

专业英语课程应采用实训教学模式,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为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一)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教学问题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双语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实操、图片、案例分析和小组作业等形式促进教学。

2.按酒店的组织架构编排教学班的师生关系。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创意为模拟的酒店上下级关系,营造浓厚的职业学习氛围,并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和身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灵活编排,如“前厅部的运转与管理”课程,主讲教师A为前厅部经理,辅讲教师B为前厅部主管,各小组长为前厅部领班,各小组成员为前厅部员工。或可将各小组身份进一步细分,按照高星级酒店前厅部的组织架构,将各小组命名为前厅部下面的各个部门。按照这种教学理念,将教学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学习单位和活动单位。

3.课程网络学习及手机在线学习。借助网络平台,将双语教学课程开通为网络课程,学生每人一个账号,登录后可自主开展网络学习和复习。借助手机平台,将双语教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信息上传为手机共享资源,学生通过手机随时查阅课程有关知识点和信息。

4.教学班学生说课竞赛活动。在每门课程教学结束前的1―3周,组织学生说课。说课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英语语言,采用小组间竞赛形式,由主讲、辅讲教师主策划,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辅助配合来完成。举办说课竞赛活动,一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系统的进一步的梳理;二是为了给学生展示和锻炼能力的机会,锻炼其英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对知识归纳提炼乃至升华的能力;三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方法

与国际接轨,变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按照“重小考,轻大考;重过程,轻期末”的考试理念和原则,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考核。

1.小学期教学模式。改变高校传统的以学期或学年为教学周期的模式,本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以两个月为一个周期。小学期教学安排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是方便教师教学和工作安排。短周期授课将更有利于兼职教师的聘请,有利于教师外出进修、访学、挂职和进行必要的社会服务;二是方便学生参加相关课程的国际认证。每门双语课程都配套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小学期教学使学生认证考试的压力分散,学完一门课就复习一门课认证一门课。

2.以随堂小测试为主导的课程成绩评定。每次课安排上一次课的知识小测试,每次测试时间大约10分钟,从第2次课开始。小测试成绩共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课程教学结束时,对每次小测试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参考。除了小测试,教师还会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作业,各小组从搜集资料,到设计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综合性项目作业共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30%。

3.国际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课程教学结束时,按照国际先进的标准和要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全体教学班学生均参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委员会对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反馈给授课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表1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考核办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一所新办的民办外语类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自身的特色定位,提出了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主干课实施双语教学高起点战略,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构成的双语课程群,由此搭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架构。但是,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虽已确立,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师资、学生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结焱.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经管类课程为

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

[2]宁晓洁,原一川.高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唐泳,段洪.西部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体

系构建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4]陈跃华.高职商务类课程ESA 模式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J].职教通讯,2011,(18).

第3篇

关键词:法学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75-02

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根据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设计的各门课程的系统。多年来,我国高校在法学实践教学理论上缺乏论证,在课程体系上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目前,实践课程内容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规范、如何具体运作尚无统一认识。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欠缺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沿袭大陆法系,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很薄弱。目前,对法律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实践基本能力,开展哪些实践形式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些环节能否符合实践教学的本质,这些实践环节如何开展,以什么标准评价这些实践环节,这些能力和环节通过怎样的课程体系去实现,都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

(二)没有将实践教学视为一门课程

作为一门课程,应当有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具体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标准等指标体系。作为一门课程,必须严格按照课程理论关于学时、学分、教材、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而开展,应前后有序,不得随意改变。但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课程还没有形成包括以上内容的规范化的课程体系。

具体的实践性教学应当包括如下内容:(1)确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容。即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容、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2)制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工作方案。即编写和准备教案,明确实践性教学的环节、措施和具体方法;(3)规范实践性教学过程。对于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进行规范,确定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手段。(4)制定对教学内容的考核要点、考核方法、考核标准等。

(三)法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缺少统一标准

我国对于法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已经有规范化的管理,教育部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了16门核心课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整个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但基本上确立了全国高等法学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统一了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我国对于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缺乏规范化的管理,造成各高校对其理解不一,实际操作中呈现百花齐放。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各有其特点:清华大学与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通力合作开设法律诊所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坐诊”受理各类消费者的投诉,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获得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帮助消费者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武汉大学以律师事务所为基地,配备年富力强且多年从事律师职业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法律诊所课程。浙江大学注重提高司法实习的实效,设置了短学期司法实践课程。南京大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并结合法学教育特点和要求,不断丰富读、写、议的内容体系。综上,目前关于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是各行其是,系缺乏国家基本规范。

(四)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区分开来

实践性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专业实习,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和方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已有规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也有学者提出,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当具有如下具体环节:(1)公众法律意识调查;(2)旁听审判;(3)社会调查;(4)专业见习;(5)疑难案件辩论;(6)模拟审判;(7)法律义务咨询;(8)专业实习。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课堂内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课堂外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目前,各校已经开展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较为多样,有模拟审判、专业实习、旁听审判、社会调查、法律咨询等形式。此外,诊所式教学、以师带徒等也是培养学生的良好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如何设置和讲授缺乏统一认识和规范。很多教师通常运用案例分析等方式来体现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案例分析的运用体现为,只是教师给出经过高度概括的案情,然后提出问题,由于课堂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充分讨论和分析的时间,然后很快给出标准答案,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法学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应当体现出学生作为主体的亲自参与性,而不是被动接受者的身份。

(五)实践教学专业设置过于狭窄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指出,目前,法学毕业生的求职大多还把眼光盯在律师事务所、政法和国家机关上,但实质上社会工作、企事业单位等等,都应该是法学专业的就业市场,而现在很多市场还呈现一种封闭状态。

很多法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只能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中择业。但是,学生中相当数量的人不能通过统一司法考试,因为司法考试历年的通过率很低。事实上,法学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领域不限于此,还有其他法律服务工作和非诉讼事务领域。法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既要适应法治进步需要为立法、行政、司法及法律监督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也要培养为公司企业和公民等提供权益保护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还要培养全球化下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及跨国权益保护所需的涉外法律人才。由此可见,在法学实践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诉讼实务训练,也不能忽视非诉讼实务和其他技能的培养。

二、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从课程建设角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职业伦理课程

由于法律工作责任重大。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法律工作者的职业伦理教育,同时,法本身所蕴含的公正、诚信等价值内涵等都决定了法学教育过程中也应加强对法律专业学生的道德品性和职业操守的教育。法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忠于祖国、忠于法律、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品德;要使他们具有法律信仰,把握法的精神。职业伦理课程属于包括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在内的基础实践。职业伦理课程的设置应当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服务人员职业伦理道德课程等。

(二)专业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学年论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做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对于法学理论课程体系问题,不少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许多专家认为,应当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在规定法学本科必须修满的法学课程总时数的前提下,重新确定一般法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将其减少至20门左右。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法学本科的必修课程应该减至11门,在必修课程之外应该建立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分理论法学课程群、公法课程群、民商法课程群和刑事法课程群。与此同时,他还为不同的课程群拟就了具体的课程。后者的观点值得借鉴,同时对我们法学实践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所警示,即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应当相呼应。

国家对于法学实践课程虽然进行了一定指导,但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尚未充分发展到足以独立的情形下,指导性意见过于概括和笼统。国家应当参照规定法学理论核心课程一样规范法学实践课程基本的课程内容,除此之外,各高校在必须完成实践基础课程之外可以根据各校的特点及市场需求建立实践教学课程。这样,在实践课程上国家既实现了宏观管理,又尊重了各高校的办学自主性。

(三)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主要是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具体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等。法律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须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来充实。法律人才不仅要精通法律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法学本身的发展必须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法律的运作也离不开相关知识与环境。可以设置法律文书写作、辩论技巧训练、谈判技巧、和解技巧、沟通交流技能等实践课程。

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其中,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就业不理想的原因比较复杂,实践性教育滞后是原因之一,因此,改变法学实践教学理念,加强法学实践课程建设,使法学专业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有其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霍宪丹.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J].政法论坛,2004,22(4):30.

[2] 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14.

[3] 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42.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英语的人才,用人单位也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尽管经过10余年的持续改革与快速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凸显出有别于高校的自身特色,学校数量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素质普遍下滑,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英语知识基础也相对地越来越差,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远低于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建立起切合中职教育特色和就业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体系,重新思考英语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明确目标和方向,实现课程教学的合理创新和规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英语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要求中职英语课程发展必须在考虑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环境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就业为方向”的课程标准

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英语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的理念。《大纲》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采用“能做”行为目标表述方式描述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将“语言+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始终。可以按照英语基础课、行业英语选修课和英语文化选修课等模式划分,涵盖语言基础和行业英语应用技能。

1、语言基础课程是中职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在基本语言交流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时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式的学习态度,为将来就业、升学、终身教育做准备。

2、行业英语应用技能课程则显现中职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等岗位一线需要的,能直接应用所学英语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考虑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按照岗位所需有针对性地设置行业英语课程,将学生未来职场所需的英语应用技能纳入范围。

3、提升语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针对英语学习所需的英语文化知识与人文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的建立还需要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化和弹性化评价体系。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评估考核学生的方法仅仅是英语卷面考试,主要内容是趋同于高校的知识性和基础语言性考核,标准则是分数的高低。这样的单一片面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

(三)“宽渠道、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大纲》还提倡教师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内容、途径和手段,改变单一地以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状况,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拓宽学习和英语运用的渠道,构建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四)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范围。

英语课程标准的建立还应该将英语教师纳入课程标准构建的规范之内,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让教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和授课的随意性。从基本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对教师进行理性规范,让教师明确职责,从而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较为关键,让教师自身通过各种培训和自我提升,提高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区别于本科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中职特色。

三、结语

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构建应该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要贯彻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把“能力本位、素质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身特色。参与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理性探讨,结合国内外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依据专业、社会、企业要求,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将教育标准与企业(或行业)标准融合,构建既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英语课程标准体系,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扬.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框架及其开发[J].职教论坛.2006,(22).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前言

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属于基础学科之一,并且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整个小学期间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在此阶段,虽然学生所学知识较简单,但若这些基础知识一旦没能学好就会面临基础不牢固现象,导致其进入高年级后学习更加困难。此外,小学数学知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后其他学科学习等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对此学科给予关注。传统填鸭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久而久之失去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等,在此状态下,教师积极构建探究式教育模式显得十分必要。

一、以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创建探究式的学习模式,首先就要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此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实现自主探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创建的问题情境应该对以下几点给予注意,其一,要将创建问题情境的冬季掌握好,简而言之就是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该问题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其二,要明确问题情境的目的,这样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能使其更加有针对性,并且问题要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点来展开设计。其三,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非常多,可以针对某一重点、难点展开提问,亦活着针对某种数学现象进行提问,然后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学生之间探究性的讨论,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后,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教师就可以真对次知识点展开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提问到:“同学们,在你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特征,你们能进行举例说明吗?”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必然会立刻投入思考,主动取回忆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然后纷纷回答“自行车支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房屋房梁也应用了此性|”等等。然后教师再提问:“同学们,如果将三角形换做圆形或者其他形状,还具有稳定性吗?”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展开探究式学习,然后在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借助网络教学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课本知识常以一些简单算术为主,这些算术问题的难度非常小,同时也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好基础性算术,可以帮助学生学生处理生活中的一些运算。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基础的算术教学加强重视,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帮助学生创建有趣的动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又使整个教学气氛显得轻松愉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乐趣,进而主动探索问题。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一般会十分简单,但是小学生年纪尚小,对于数字的概念比较模糊。要想增强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其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创建加减法动画教学情景,如:草地上一共有2只牛和一支羊,每间十分钟后又来了2只牛和1只小羊,教师将这种情景制作成为动画,借助多媒体中的Flash技术,把这个简单的应用题以动画的方式体现出来,然后再对学生提问题“一个小时后,草地上一共出现了多少只牛与多少只羊?”教师在学生观看动画后鼓励其进行分组探索学习,以探究式的讨论得出问题答案。通过这种动画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又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久而久之,使小学数学应用题小学效率提高,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改变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位置,在我国新课标教育改革背景下,明确指出学生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仅仅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扭转自身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以一种生搬硬套的方式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式实践学习,找到计算梯形面积的最佳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梯形模具,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拼接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像,并且在足够的实践时间内,让学生用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计算梯形面积的最佳方式,使其在实践中获得快乐,并且激发其探究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新课标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依旧采取传统的教法,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加之该学科较为抽象,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而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并且通过其自主探究、亲自动手等获取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其自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

【参考文献】

[1]元书兴.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周刊,2013.11(17):103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教学体系

游泳运动在促进人体健康和形体健美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效,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游泳健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国,游泳就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倡导的主要健身项目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游泳健身指导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已经客观地成为体育院校游泳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然而,面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游泳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规格等方面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却显得单一、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对游泳人才的需求。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技术而轻理论的现象,研究型教学应用于技术课的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丰富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所学的技术动作由简单机械的重复转换为边练习边思考,并通过教师讲解、查阅资料、互相探讨等方式逐步积累大量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设立合理的目标,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要在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责任心;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基础,对核心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分析透彻,使学生形成完整牢固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把握游泳运动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要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将实验班的学生分组,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研究发表各自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以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学习效果,最后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才能保证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应用

游泳是一项在水环境下进行的体育活动,有许多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点和难点,因此必须大胆摒弃对多数项目教学有效,但对游泳教学效果差的方法,选择和创新对游泳教学效果明显的方法。

2.1 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游泳由于水的特殊环境,视觉和听觉受到限制。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只能借助陆上动作的模仿来建立动作概念和动作表象。水下摄影使学生能看到来自水下的真实动作,三维动画更把教材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和扩展化。多媒体演示能够集图、文、声于一体,同时作用到人的多个感官,强化了在游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能够充分显示游泳技术和实践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和轻松愉快。同时,多媒体演示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控性,教师可以结合动画示范和讲解,无误差地多次重复;学生可以针对自身动作的错误,自行分析和纠正。

2.2 全面实施分层次教学

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游泳的兴趣、起始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远远大于他们在其他体育项目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力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并主要根据学生在水中的实际活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出教学层次。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第 1 层次是不怕水、悟性高、掌握动作快的学生;第 2 层次是不怕水、但掌握动作慢,身体协调能力差,做动作紧张、僵硬的学生;第 3 层次是怕水,心理紧张,在水中不敢做任何动作的学生。这种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和个别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践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游泳的教学质量[2]。

2.3 强化示范法,淡化讲解法

示范和讲解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游泳技术教学过程中,示范又特别重要,直观地观察动作有利于学生洞察动作的实质,迅速、准确地掌握动作。强化示范法,着重强化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完整配合动作示范。要让学生从各个方位(侧、前、后)清楚观看示范动作,教师要重点示范关键动作。示范时既有慢游,也有全力游。其次,是局部动作示范,演示动作的各主要阶段和演示定格动作。第三,是慢速示范。在游泳教学中,有学生始终在一些重要而有一定难度的技术环节方面表现出学习困难。这时的示范应尽量在不破坏动作连贯性的情况下放慢速度,或在不破坏动作结构的前提下分解示范。

2.4提前预测,正、误动作对比矫正

在进行某一部分技术教学之前,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在进行该部分练习时可能出现或产生的错误动作[3]。为了防止这些错误动作的产生,教师在进行完正确的技术示范后,还应有意识地做一下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动作,并向学生指明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使学生对正确技术和错误动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对比。一般情况下,目前高校的游泳教学通常是进行集体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矫正学生错误动作最好是采取分类指导法,也就是把学生所产生的错误动作分成几种类型。如爬泳手臂技术教学中,把移臂有问题的、臂划水不规范的、两臂交叉时间掌握不好的,通过分组分类,抓住各组带有共性的错误动作,经教师有针对性的多做示范,分别向各组提出矫正和改进意见,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动作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矫正一个错误动作往往比学习一个新的动作还要困难,即便被矫正了的动作,如不注意巩固仍然会有重蹈覆辙的可能[4]。因此,教师做技术示范应具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对改正过来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巩固新建立的正确概念,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结论

总之,游泳作为一项为数不多的水上项目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性,教师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严谨的教学设计,将研究型教学与游泳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墅.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2013,07:185+216.

[2]崔哲雄,张晓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体育学刊,2013,03:78-80.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优化;Delphi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c)-0143-03

德尔菲法(Delphi法)是一种通过有效控制反馈来收集可靠专家意见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匿名的方式进行多次函询以征求专家的意见,具有四个特性:匿名性、专业性、信息反馈性、统计推断性,所以通过Delphi法收集到的信息能反映专业性很强的专家的真实想法,同时也避免专家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1]。目前Delphi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和预防保健等领域,但用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评价比较少见,本研究采用Delphi法对中职学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结构按临床工作岗位进行优化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学校、学生、医院三方就工作岗位和任务分析进行问卷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初步建立课程结构优化指标体系,5个一级模块指标: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31个二级课程指标:公共基础模块10门课程、专业基础模块7门课程、专业模块6门课程、专业拓展模块6门课程、专业实践模块2门课程。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库的建立 咨询专家的确定是Delphi法预测效果的关键因素[2]。专家的选择首要考虑研究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专家人数的确定是依据研究的规模性来定的[3]。另外,还要考虑失访率的出现,确定专家人数最好比拟定的人数多1~3名为宜[4]。

1.2.2 咨询的方法 在初步拟定的课程设置优化指标体系上,制订第一轮专家咨询表,咨询问卷涵盖本课题研究的所有课程种类、授课时数及开课学期,发放咨询表均采用现场发函形式。对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数据处理,再根据统计结果制订第二轮专家咨询表进行第二轮函询,如此反复,在函询中,可以将专家反馈相差大的意见相互提供给其他专家,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意见以及是否修改。咨询结束,首先对专家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分析,计算专家意见的集中度、协调程度来评估函询专家咨询结果的可信度。主要的运算指标:算数均数(x)、中位数和变异系数(CV)等[5]。

1.2.3 综合指数法和届值法 根据优化课程设置的指标要求专家对各门课程按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判,对每个程度按照Likert 4级评分法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按正性分别赋分4、3、2、1分。同时,要求专家对每一门入选的课程进行建议最佳授课时数和授课学期。根据专家赋分来计算每项指标的x、满分频数(Kj)、CV。第一轮咨询后采用综合指数排序,删除排序比较排后的指标。在充分考虑专家的修改意见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咨询,采用届值法筛选指标,用每一项指标的重要性分值来计算、Kj和CV。前两项届值的计算方法:均数-标准差,得分高于届值的指标重新入选;变异系数届值的计算方法:均数+标准差,得分低于届值的指标入选。为避免重要指标被筛除,以上三项衡量尺度中,指标的剔除标准: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判断尺度不符合届值的指标被淘汰[6-8]。

1.3 质量控制

在Delphi法中指标体系的质量控制最重要是专家选择和人数确定。Delphi法专家选择是具有10年以上在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且有权威性的人员,并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调研表的认真填写[9]。人数的确定根据Delphi法代表性要求和失访率的因素,拟定了15名,最后确定了12名。其中三甲医院2名、二甲医院5名、二乙医院5名,均有2年以上临床带教经验,对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要求有较深的认识。

2 结果

2.1 专家的选定

本课题研究实聘专家12名,男性10名、女性2名;具有高级检验师资格9名,中级检验师资格3名;有10名承担检验科主任、副主任职务,9名有5年以上专业教学经验(表1)。

2.2 专家咨询的影响因素

专家对该研究的重视程度,按相关要求不能0.5,说明协调性比较好。具体处理详见表2、表3。

2.3 专家的咨询结果

根据专家咨询,对一级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均数、满分频率及变异系数的判断标准,满分比越大,该指标的重要性越大(表4)。

二级指标内容根据、Kj、CV届值计算公式进行筛选,同时还考虑相关性研究结果,标准差

表5 二级指标分析

3 讨论

3.1 评价方法的可靠性

评价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有Delphi法、相关系数法等,权重设置的依据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会议法等[12]。Delphi法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要素做出概率的估算。中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是在参考相关文件、文献分析、专家咨询、专业调研、岗位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优化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用Delphi法进行评价,从而体现评价方法是严谨而可靠的。

3.2 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①本评价所选择的专家共12名,涵盖了行政管理、教育教学、临床岗位和临床与教学四个领域,体现了专家的代表性;②两轮函询,专家反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比较高,说明专家对该研究项目有非常高的关注和了解程度;③本研究从专家对指标做出判断的依据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系数两个方面,采用专家自评的方式来确定专家的权威系数,国内大型Delphi法在卫生系统的应用研究W一般在0.5上下波动[13],经测算,专家的权威系数均>0.5,说明参与本研究的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专家咨询的精度较高,结果较可靠;④对一级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排序法,依据排序结果计算权重,二级指标是通过对专家函询结果计算算术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权重值来筛选的。每轮函询后都进行专家协调性检验,其两次协调系数分别是0.56和0.60均>0.5,值分别是55.34和46.68,协调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杜新军.某医科大学独立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8.

[2] 陈卫,马永军.基于Delphi法和AHP法群体决策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杂志,2003,29(5)18-20.

[3] 季新强,刘志民.Delphi法及其在医学研究和策略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6,15(6)422-426.

[4] 简党生,史建平.Delphi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5):459-462.

[5] 田珍.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2-14.

[6] 徐志晶,夏海鸥.德尔菲法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8,3(6):78-79.

[7] 林颖欣,胡坚志.应用德尔菲法建立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评价指标研究[J].福建中医药,2010,41(3):52-54.

[8] 张霞,吴世达,陈健,等.德尔菲法在地铁运行环境卫生学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4):229-231.

[9] 田珍.PDCA循环用于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2-14.

[10] 李俊漪,白玫,刘华平,等.法在护理岗位任务分析及人才需求预测研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学杂志,2006,41(4):35-37.

[11] 张立威,黄婉霞,徐庆锋,等.基于法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9):2271-2273.

[12] 杨小峰,泰柳花,王惠珍,等.法确定临床护理专家的资格认证方法[J].现代护理,2005,11(6):411-417.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探究式教学方法也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法教学遇到了困境,在具体教学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分析探究是教学方法应用的对策。

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比较重视,虽然政府不断地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我国目前开展的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物的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比价繁重,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点讲解完毕,如果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时间不够,课程的许多知识点不能讲解。所以,教师没有办法开展探究式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理论知识过多

高中生物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也比较重要,所以,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因为每门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学的知识点密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难以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因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的时间多,导致生物课程的知识点不能完整的

讲解。

(二)教师能力不足

生物课堂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很重要,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对于不喜欢生物课堂的学生,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旁观者,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不大。

(三)教学要求不明确

目前,我国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没有明确的要求。造成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清楚,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

(四)设备不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不具备完善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差,需要做的实验设备短缺。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生物实验是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员,所以实验设备全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完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人的课程和班级较多,实验操作困难,教师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大部分教师放弃了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优化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一)为生物探究教学方法创造条件

对我国高中课本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哪一些课程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在课堂占据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师教授的大部分是理论性知识,缺乏实验操作。我国应该对教育体制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对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满足生物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高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学校要定期对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检测,选出优秀的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完善教学设施

现在我国农村的基础教学实施比较落后。高中生物教学理论与实验联系比较紧密。对于生物教学的探究性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加强完善教学设备是教学的基础条件。

(四)改善高中生物的教学体系

探究性教学主要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要求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把实验画在黑板上进行,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取代了探究性教学。目前,我国的教学体系仍然不完善,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体系,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探究式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实验设备的条件也不完善,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改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尽量安排高中生物教学的密集型,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为高中生物探究学习创造了基础性条件。我国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强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利用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性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 构建体系

一、广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进行全面分析之前,笔者先对广西民办高校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后,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民办高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传统的普通高校形成互补,各占半壁江山,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广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在80年代初期才逐渐恢复过来,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民办高校规模小;二是区域发展不够均衡;三是缺少民办品牌;四是思想教育不足。从上述存在不足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广西民办高校还处于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在政策上进行了倾斜与调整,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够专心进行教学研究,使高校发展有了一定的底气。经过30年的发展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要想真正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提高到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高度上去落实,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形成特色和体系。

二、广西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西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模式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很多固有问题仍然存在。

1.就理论讲理论,教学方法不灵活

在广西部分民办高校当中,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过于关注学习基础理论和根本技能,对于《基础》只是一般性的重视,作为辅助课或者选修课进行教学,课程的地位不高,导致学校不重视、投入不到位、教师不研究;有的部分院校虽然能够将其列为必修课,但由于教学主导意识没有形成,教学水平迟迟提高不上来。比如存在就理论讲理论的问题,教师照本宣科,上下一般粗,一般性地落实大纲要求,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与丰富,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

2.结合实际不紧,理论与应用分家

综合性民办院校一直是主流的发展趋势,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仍然是以专业性较高的院校为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对于普遍的民办学校而言,自己的专业课往往有针对性地安排作业实习、现场观摩和分析讨论等内容,但是对于《基础》的教学,由于理论与专业的差距较大,且不容易看到教育的效果,往往在实践的环节中是比较弱势的,更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氛围凝固,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民办学校在开设《基础》课程时,没有针对教学目的、意义、方法进行动员,学生对于科目设置的原因不明,无法从内心深处去学习和体会课程的重要性。另外,从授课本身而言,和谐、灵活、开放的授课环境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有利支撑,但是在整个内容的教学中,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空泛、死气沉沉,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基础》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三、构建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体系的对策

1.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保证《基础》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1)明确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民办高校在教学理念上比较注重实践教学,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基础,强调最多的是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灵活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课程与理论学习与普通院校相比有差距。虽然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主体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是作为教育机构,必须考虑现代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影响下,要求民办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文化并重、专业与德行并行,除了要求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专业化教育,还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进行专业化的引导。

(2)提升理论学习的基础地位。民办高校必须将《基础》课程作为重要的工具来应用,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其统一到素质教学当中;将《基础》作为必修课程来实施,进行必要的政策倾斜,提升其主体地位,提高师资力量,增加授课时间等,以政策性措施推动地位的转变。另外,在整体考试当中,必须明确《基础》课程的学分比例,这样才能够真正在措施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否则就会造成“两层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要避免把考试弄成专门修学分,要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真正能够在未来指导自身的实践与发展,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和学习。

(3)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民办高校从生源与教学模式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创新意识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习中高度重视自己的形象和理解,通过旁征博引和小中见大等手段简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教育当中,教师“为人师表”,既要在学识上为人师,更要在德行上做表率,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坚实的专业基础、高尚的人格修养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因此,教师的行为能力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2.脚踏实地,转变模式,创造《基础》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环境氛围

(1)紧盯新课改,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硬性强调考试,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后续发展和教学效果。所以,针对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必须紧盯新课改关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要求,在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和确保实现教育目标上下真功夫。具体而言,就是落实“以人为本”,让教育主体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来,教育内容围绕学生需要研究,教育效果要针对实际效果检验,教育方式要结合学生兴趣使用,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

(2)创造新方法,进行换位思考。要想真正转变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发展高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逆化,采取多种思维方式加以贯彻落实。有的先将结果提出,进行反向分析,得出对与错;有的先将疑问提出,而后通过讨论,得出具体结果;有的只提出案例,通过反向推理、现场辩论等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总而言之,无论是“反问”、“设问”还是“提问”,其最终目的和最终结果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抓住《基础》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其学习效果如何是教学的直接反映,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必须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积极设计和应用多元化、民主化、个性化和开放化的教学模式,在相互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学生的思想,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要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来关心和爱护,在教学设计中,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根据思想实际,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关注全面特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开展《基础》课程教学,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不以分数论英雄”。所以,在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价上,不能光看分数,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素质、态度和课上课下的课程参与情况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要适度地改变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核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纠正错误行为。在进行《基础》教学时,还必须对大学生所关注的“成才、成长、爱情、人生和就业”等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时分析其心理特征与感情变化,积极做好心理疏导,使他们少走弯路。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