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医基本治疗方式

时间:2023-09-08 17:12:11

导语:在中医基本治疗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基本治疗方式

第1篇

关键词:肛瘘病;中医;手术

肛瘘是一种直肠疾病,较为常见,在我国其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1.7%~3.6%,国外为8%~25%。具体发病原因可能由人体性激素分泌过度旺盛加上排泄不畅引发感染引起[1],也有可能因其他病症如克罗恩病、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并发。肛瘘病具体发病形式可分为括约肌间肛瘘、经括约肌间肛瘘、括约肌上肛瘘及括约肌外肛瘘四类,其中括约肌间肛瘘最为常见,占肛瘘病症约70%。经由现代医术的发展,虽然手术治疗肛瘘病依旧是唯一可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措施,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他配合手术治疗措施也被一一挖掘并实施,其中中西医结合是我院比较典型的治疗肛瘘病方式之一,效果显著。下面,笔者将具体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呈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肛瘘病患者30例,随机平均分配成两组,对照组行西医手术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手术治疗方式上加行中医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33±1.2)岁。病程20d~13年,平均病程(7±1.75)年。观察组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31±1.2)岁。病程15 d~13年,平均病程(9±1.75)年。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排脓、疼痛、潮湿发痒症状及硬结或肿块,病症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别。

1.2方法

1.2.1西医手术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西医手术治疗,西医手术治疗方式的具体表现:取患者侧卧位,将处进行碘伏常规消毒,并骶管麻醉或局部麻醉,在麻醉生效以后,可用探针沿内的包块向内进行探查,探针穿过肛管的直肠环处时,将探针的远端从内口处穿出并沿探针的行走方向将肛瘘齿线以下的部位管壁切开,使切口呈现出"V"字形,然后将切口进行修剪并刮去管壁处的腐败组织。

1.2.2中医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进行西医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中医内外治疗。内治分型法:①湿热下注型的患者:出现潮湿瘙痒和胀痛,并在术后常溢出脓性的分泌物,肛口或切口处有灼热,患者大便质地较干,舌苔黄腻或舌红苔薄黄。这时中医的治疗以利湿解毒清热为主,药用为萆薢15 g、黄柏12 g、薏苡仁11 g、茯苓10 g、滑石15 g、泽泻10 g、白术12 g、甘草3 g、桃仁10 g;将中药进行熬煎,口服,口服3次/d,药物熬煎3次/剂,约熬煎150 mL/次;②正虚邪恋型的患者:部常常出现隐痛,手术后的瘘口出现时愈时溃的症状,外口的皮色暗红或暗淡,且从外口溢出脓性分泌物,脓液清稀。患者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这时中医的治疗以益气健脾、养阴清热为主。药用为鳖甲15 g、青蒿15 g、生地15 g、丹皮10 g、知母12 g、黄芪25 g、白术12 g、山药15 g、天花粉15 g、甘草3 g、沙参12 g。将中药进行熬煎,口服,口服3次/d,每剂药物熬煎3次/剂,约熬煎150 mL/次;中医外敷法:通过各种散剂、膏剂等中药直接在患处进行涂抹的方法,具有止痛止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除湿止痒的疗效。中药外敷是提高药物的扩散作用的有效方法,可直接被肛管和肠壁吸收药物,减少从肝脏进入血液的环节。由于药物可直接作用病灶,故见效快,效率高。

1.3疗效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切口完全愈合;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创口基本愈合;无效:治疗后无任何改善;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均获痊愈,对照组患者伤口平均愈合时间(27±1.5)d,观察组患者创口平均愈合时间(19±1.5)d。痊愈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30%,9例,观察组患者复发率3.3%。经数学计算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中药治疗肛瘘病的方法有很多,既有内服,又有外敷法。并且外敷法在治疗创口愈合时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发症较少,极易被患者接受。然而在中医治疗肛瘘病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许多中药用药方法都是有医生的经验取得,对于疗效的判定很难进行比较;中西联合治疗肛瘘的临床研究偏多[2],但进行基础实验的研究偏少。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偏少;随着中医临床治疗疗效的评价标注的进一步规范,基础实验的广泛开展。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疗肛瘘病的临床疗效将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西医;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手足口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发生在六岁以下的儿童,其传染范围广,对患儿的危害大,严重的影响到患儿的身体健康。另外,手足口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手足口病主要采用中医和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290例患儿为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每组145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有男患儿80例,女患儿65例,年龄在1岁到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士0.2岁。对照组患儿中有男患儿72例,女患儿73例,年龄在2岁到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士0.4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医的治疗方式,即,对患儿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按照0.5-1mg/kg的量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临床治疗期为7天。对观察组患儿在采用甲基强的松龙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进行治疗,给予患儿服用安宫牛黄丸,每次四分之一丸,每天2次[1]。对观察组患儿临床用药7天。在7天后,对比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2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临床观察,并且根据如下3项标准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痊愈: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完全愈合。有效:患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基本愈合。无效:患儿持续高热状态,口腔溃疡有所扩大,并且加重[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在临床上,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口腔溃疡以及出现疱疹,在手足口病的发病初期,大多数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发热,进而很多的家长认为是感冒引起发热,会让患儿服用退烧药,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耽误了患儿的病情,严重的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患儿到医院就诊的时候手足口病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情况,可见,很多家长的疏忽影响到患儿疾病的快速康复,造成患儿身体上受到严重的影响[3]。

在针对于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面,主要有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由于采用西药治疗,药效发挥较快,患儿在一天左右临床症状就有所改善,但是,西药药效发挥的快,消失的也快,后劲不足,无法做到长效治疗。而单纯的采用中医治疗,由于中药的药效发挥的较慢,在短时间内无法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患儿的年龄都较小,无法进行长时间的等待,容易诱发危险的情况[4]。因此,在临床上,采用单纯西医或者是单纯中医的方式都无法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观察组的145例患儿主要采用的是中医和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通过西药的短期效果和中药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的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100%。因此,在针对于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应该首选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方式。

另外,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共290例患儿没有发生任何的不良反应,可以说,本次临床研究采用的中药和西药在临床上是非常安全的。在患儿出院之时,需要对患儿的家长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对于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使患儿的家长能够非常清晰的了解,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就诊,并且通过及时的就诊能够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5]。由于手足口病具有较为严重的传染性,因此,当发现身边有手足口病的患儿时,应该及时的进行隔离,确保自家的儿童不被传染上等等。总之,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利用中医和西医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患儿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康复出院,最大程度的确保了患儿生命的安全。因此,中医和西医联合治疗手足口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显彬,李秀惠,杨华升,谢玉兰,田一梅,张佳莹.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重症60例临床体会[J]. 环球中医药. 2011,14(06):130-131.

[2] 周文,高虹,李芹,郑玲,陈达,邹文.重症手足口病121例的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2,15(06):124-125.

[3] 王绪韶,苏锋,张文良,刘志远,杨惠泉.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144例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14(03):240-241.

第3篇

方法:选择自2007年1月开始来我院治疗肿瘤的45名患者,按照患者的意愿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是中医组、西医组与结合组,每组有15例,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出院后随访3年,统计患者3年内的存活率。

结果:结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中医组和西医组治疗临床效果。结合组患者3年内有12例存活,而中医组和西医组的3年内存活的例数分别为7例、8例。

结论:通过对比后发现,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效果是最显著的,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法与西医治疗法的临床优势与劣势方面互相补足,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37-01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而西医是近现代出现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肿瘤的临床效果也具有明显优势。在治疗方面,中医与西医有各自不同的优势。现今临床治疗肿瘤常用的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互相补足,保证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以下为具体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所有45名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5~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28例。女性患者中患乳腺癌9例,患子宫颈癌11例,患其他癌症8例;男性患者中患肝癌5例、肺癌4例、鼻咽癌3例,其他癌症5例。

1.2方法。对三组患者分别采用单纯中医抗肿瘤法、西医抗肿瘤治疗和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方法,所有患者经过常规治疗3个月,治疗过程除主要治疗方案不同外,所有辅助治疗方法完全相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肿瘤标志物检查,以判定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下降的程度,当数据符合标准之后,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待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随访三年后,统计患者中存活的例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1]。

1.3统计学分析。根据SPSSl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i±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主要分局X.2检验。所有数据相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长久以来,中药治疗肿瘤的主要作用就是预防和减轻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肿瘤方法的并发症,减轻化疗等药物对身体各脏器功能的损害。中医在治疗时主要讲究的是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根治,治疗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重要抑制肿瘤的生长或复发,同时固本培元等达到以毒攻毒、消灭肿瘤的作用[2]。对于晚期的肿瘤患者,中医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控制瘤体的生长,还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起到预防、调养、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西医治疗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方法。西医治疗肿瘤不仅能够治愈,还可以良好的保护周围临近组织、器官等,这是中医治疗不能达到的效果,虽然西医治疗肿瘤的方法是目前治疗肿瘤方法最为广泛的方式,但西医治疗肿瘤的合并症与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近些年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治疗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成为目前医学界常用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不仅补足西医的不足,更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加了临床治疗肿瘤的显著效果。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的作用。患者经治疗后,生活质量与存活时间明显增加。西医放射治疗肿瘤同时应用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不受侵袭,还能控制放射治疗的局部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后遗症,提高生存率。

应用中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法在治疗乳腺癌时,不仅可以保留的基本形态,再配合根治放疗方法更能够很好的控制肿瘤,保持患者的形态近似正常,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3]。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同样可以有效的治疗直肠癌,其临床效果也很好,在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或者是由于癌症达到晚期不宜手术的患者,通过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都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痛苦,减轻甚至治愈直肠癌引起的出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直肠癌最常用的方法。

综合来讲,中医和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方法对于肿瘤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控制癌症的进展,能很好的控制肿瘤的扩散,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与不适症状。因此,目前中医和西医结合放射治疗肿瘤在临床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现代医学的人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金山.浅谈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与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6)79-80

第4篇

关键词:中药熏蒸;拔罐;急性期;偏瘫;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是该类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类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阶段会出现偏瘫症状,使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受到不良影响,目前采用中医学方案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日益受到广大患者及医生的欢迎[1-2],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病情在急性期出现偏瘫症状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61.4±0.6)岁;脑卒中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7±0.5)个月;治疗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1.6±0.7)岁;脑卒中患病时间1~1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4.8±0.4)个月。上述3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有明确的脑卒中疾病史;②脑卒中疾病患病时间在2年以内;③患者年龄在40~90岁;④排除合并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和可能导致出现偏瘫疾病的可能;⑤患者治疗期间能够严格执行医嘱;⑥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排除标准 ①患者没有明确的脑卒中疾病史;②脑卒中疾病患病时间在2年以上;③患者年龄在90岁;④合并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和可能导致出现偏瘫疾病;⑤患者治疗期间不能够严格执行医嘱;⑥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方法 采用常规脑卒中偏瘫疾病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与拔罐方式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具体措施:主要方剂组成为宽筋藤、白芍、鸡血藤各60 g,桂枝、苏木、红花、川芎、灵仙、伸筋草各30 g,冰片3 g,用水加热至42℃,并在汽疗仪中进行熏蒸治疗,持续20 min/次,1次/d,实施拔罐治疗,肩贞穴、肩髑穴、肩露穴3个穴位用中号火罐,天宗穴用大号火罐,留置10 min/次,1次/w,计划治疗2个月[3]。

1.5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病情治疗效果、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

1.6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脑卒中疾病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脑卒中疾病症状表现明显减轻,肢体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无效:脑卒中疾病症状表现没有减轻,肢体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改善。

1.7数据处理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

2结果

2.1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偏瘫病情治疗效果,见表1。

2.2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23.69±3.42)d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方案共计实施(34.08±4.57)d;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18.97±3.11)d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方案共计实施(27.50±4.52)d。两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药物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在急性期阶段出现偏瘫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痰湿郁结、肝肾不足、肝阳上亢导致阴阳失调,经络失其所养,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从而导致出现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的临床症状表现。采用拔罐疗法对该类疾病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拔毒泻热等治疗功效。采用中药熏蒸方式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可以被煎煮散发到水蒸气中,进而直接作用到患者的体表,在经过皮肤黏膜、汗腺皮脂腺进行吸收,渗透进入到患者的体内,通过血液循环系统遍布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黄俊卿,薛继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疼痛的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8(15):122-123.

第5篇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眩晕,急诊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68-01

采用临床常规方案对眩晕进行治疗通常见效慢、易复发、症状表现程度重。本次研究对患有眩晕的急诊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患有眩晕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9.2±1.4)岁;眩晕病史1-8年,平均病史(2.4±0.8)年;治疗组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59.4±1.3)岁;眩晕病史1-9年,平均病史(2.5±0.7)年。两组患者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口服氟桂利嗪,每次5mg,每天一次,口服阿司匹林,每次40mg,每天一次,口服眩晕停,每次25mg,每天三次,口服维脑路通,每天0.2g,每天三次,计划治疗两个星期。

1.2.2 治疗组治疗方案

采用中医辩证施治方式治疗,具体方案为:① 肝阳上亢型:天麻钩藤饮随证加减,方剂组成为石决明(先煎)30g,天麻、夜交藤、炒栀子、钩藤各15g,桑寄生12g,茯神、川牛膝、杜仲、益母草各10g,黄芩5g,胁痛且胀的患者加用柴胡和郁金;② 痰浊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方剂组成为陈皮、茯苓、白术各15g,天麻12g,半复、竹茹、代赭石、砂仁、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③ 气血亏虚型:归脾汤随证加减,方剂组成为黄芪、党参各20g,川芎、生地、白术、白芍各15g,当归、茯苓、肉桂、炙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2枚;④ 肝肾阴虚型:左归丸随证加减,方剂组成为山萸肉20g、熟地、菟丝子、枸杞子、山药各15g,阿胶(佯化)12g,鳖甲、知母、龟板胶(佯化)、鸡子黄、丹皮各10g、黄柏9g、鹿角胶(佯化)5g。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计划治疗两个星期。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药物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眩晕病情治疗效果、停药后眩晕病情再次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痊愈:眩晕等症状表现和体征经药物治疗彻底消失,复查各项结果基本恢复正常,并随访三个月眩晕病情没有再次复发;有效:眩晕等症状表现经药物治疗后明显减轻,复查各项结果有显著改善,并随访三个月内眩晕症状偶有发作;无效:眩晕等症状表现经药物治疗后没有任何改善,复查各项结果没有任何改善[1]。

1.5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当两组数据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方式治疗后(6.18±1.36)d患者眩晕症状表现彻底消失,药物治疗方案共计实施(11.72±1.64)d;治疗组应用中医辩证施治方式治疗后(3.47±0.81)d患者眩晕症状表现彻底消失,药物治疗方案共计实施(7.10±1.42)d。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彻底消失时间和药物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第6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方法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87-01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强调的卫生工作政策。对全世界的医药学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发展的研究要求高度分化和高度结合的统一。宏观整体观测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方法,而微观分析方式是西医学的特色方法,两者进行结合是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同时也是推进医学成熟发展的主要方法。

1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论的探究

(1)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对循证医学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突破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果想要获得突破行的进展,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大力提升临床疗效等方面,将提升临床疗效作为一个突破口,只有提升其疗效,才能为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先要提高临床疗效,首要要做的就是大力推进循证医学的思路及方法措施,在多年以前循证医学就被提出,获得了全球范围内临床专家的认可。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领域,也应该相应的借鉴循证医学的做法。在临床实践及研究中,可以将循证医学的思路及方法加以借鉴应用进来,可以有效的提升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而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今对循证医学的广泛使用已经推进了现代医学革命的进步,同样,循证医学的广泛使用也定会推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进步。

(2)宏观整体和微观分析进行结合。宏观整体就是将系统论及系统分析法结合来研究中西医学,把医学看作是一个整体,分别将中医和西医视为它的两个分系统,驻足于医学这个整体,观察中西医之间的不同,在根本上防止片面性(比如用西医来解释中医或是用中医来解释西医)。同时将中西医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联系,来掌握中西医学的各自特色本源,进而找到能够深入理解这些特色的思路,推进中西医理论的发展。

微观分析是通过方法论、认知论、语言工具等从内在及深层次原因来分析方向的发展,深入探究,找出中西医学中的相同语言。具体来讲,对中医学的概念、命题、理论进行细微的观察研究,特别是对中医哲学进行大力的探究。

(3)疾病、症状、药物相组合。所谓的疾病、症状、药物结合的研究,基于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涵盖现代医学)为方法,以提升临床疗效为目标,以研究基本为基础,研究症状为重心,研究药物为重点,使疾病、症状、药物有机的进行组合来研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思路,也是科研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方案。

(4)设立动态联系及综合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观念及特点,中医学对传统哲学思维过于依赖,是一种整体的医学体系,其特点是:整体理念、辩证求因、宏观调整等。中医学最重视的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方式使宏观调整。当代西医学的发展模式依然是还原分析法。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带动了西医学从多层次、多学科向纵向发展,给西医学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尽管中西医特点各不相同,但人类生理病理活动规律不会由于认识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尽管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诊疗方式不同,但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两者间的相似处慢慢的被发现。可以说两者在医学理论、方法论、诊疗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认识高度,但是有都殊途同归。首先要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医,吸纳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当代医学想纵向发展,在这种基础上完成现代科学方法和整体辩证思维的结合。在比较静态、独立、简便的基础上设立动态联系及综合的思维方式。

2 发展趋向

2.1深入中西医对比研究

加大对中西医对比的研究,从表面现象的对比到成因分析及实体共性的讨论,以推进中西医的结合。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之上,今后将重点研究深层原因和实体共性。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发现中西医的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的方向及不同层面体现出的多样性生命活动。

2.2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给中西医提供了客观的根据。随着当代医学的不断前进,现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医学交流的一个平台,它不但为中西医学的共同点找到内在联系的实质,而且对中医学的差异也能很好的进行观察,对各方面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进而深化科研的纵向发展。比如,中学指出疼痛、疯癫与“淤血”有关,西医学则指出是与神经有关,现代血液流变学指出,不正常的血液流动导致失调的神经活动,而失调的神经活动也有可能是血液流动不正常。所以两者可能从血液和神经的相互作用中,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理论。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前进方向应该遵循一个开放的,多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系统。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科学家、医学家还是医药公司将会层出不穷的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向具有科学性、层次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多种类科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探索发现新的医学认识,界定新的医学界限,创造新的医学成果及技术,编制新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概念的框架,创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新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陆,周永红.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其运用原理[J].光明中医,2011(1):54-56.

第7篇

关键字:中医肿瘤学科;中医药;治疗方法;

一、肿瘤治疗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各种污染源大大降低的环境质量,甚至出现了雾霾等恶劣天气现象,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得出,中医疗治疗方法在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放化疗的增敏减毒等方面均展现出其不可小觑的潜力。

1. 1. 现代医学治疗

关于肿瘤治疗,现正处在综合治疗的时代,当今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在血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其主要治疗策略建立在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的评价、体力状况评分、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特征的基础之上,大部分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这一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临床早期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成功,但即使是这样,现代医学总体治疗的有效率在30%到50%之间,换言之,一半以上的患者依旧无法治愈,肿瘤治愈率仍很低。针对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和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比早期患者还要差些,而且最主要的是在近些年里治疗的进展越发缓慢。综合当下基本情况,探求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已然迫在眉睫。

通过对近三十年的临床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大体上氛围四个阶段: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期、随访观察期和晚期姑息治疗期。此外,现代医学治疗存在“一个盲区,两个弱点”。“一个盲区”是指现代医学对随访观察期的肿瘤患者一般只观察而不治疗,事实上这个阶段的肿瘤复发率高达50%到70%;“两个弱点”是指晚期患者易出现诸如癌痛、癌热、恶液质、骨相关事件等并发症和放化疗期患者的毒副作用影响其治愈率。

1. 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是我国治疗肿瘤的特色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6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接受了现代医学治疗法和中医药治疗法。,中医药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却争议不断,中医药肿瘤治疗的作用被恣意夸大,有些人甚至提出用中医药替代现代医学治疗;相反的,也有一些人提出废除中医药,认为“中医不科学”,这些显然对中医药治疗缺乏全面客观地认识。目前阶段中医药虽然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还没有一个能与现代医学共通的理论产生。事实上,尽管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能确定仅用中药就能治愈肿瘤的证据,目前还只能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

在中医上普遍认为,肿瘤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全身机能状态的失衡所致,在治疗方面强调辨证论治。

二、中医药治疗在各阶段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辨证分型论治,比如说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以肝郁为主、胃癌的治疗主要以脾虚为主等,“稳定病情、带瘤生存”也是现在医学治疗癌症的一大特色,治疗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上不能根治消除癌细胞。中医药治疗和现代医学治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医治疗后肿瘤体的缩小程度缓慢不够明显,但其优势在于对自觉临床症状有很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尽管短期抑制效果不够明显,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稳定性较好。在整体疗效上来看,中医药肿瘤治疗更侧重于从患者整体上改善和调控患者的身体病情和生活状况。中医药治疗有效的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中存在的“一个盲区,两个弱点”的缺陷,中医药通过调体、辨证治疗来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增强患者抵抗力,有效的降低了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在这一方面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在这一方面有关中医药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在整体治疗方面,除了部分晚期地行为评分的肿瘤患者外,我们建议患者不要只接受中医治疗,还需要接受综合治疗,包括放化疗、手术等,主张进行分阶段治疗。在围手术期,中药的条例可以理气健脾,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提高免疫能力,促进术后恢复,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辅助治疗期主要应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化疗、免疫、生物靶向、中医药等,化疗期间中药疏肝、理气、和胃的调理可以有效的增敏减毒,通过一系列临床干预研究和动物实验我们得出,在这个阶段放化疗等现代医治手段明显影响着患者的中医征候变化,这一点表明,化疗药物严重加重或导致了患者脾虚。在随访观察期,中医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主要控制中医临床症状、调节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调理,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延长无瘤生存期。在晚期姑息治疗期,最好以中药治疗为主,扶正与祛邪并用,积极控制疾病,增强生存能力,延长生存期。整体而言,需要做到现代医疗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辅助,还要注意“两个综合”的应用,即中药静脉制剂与中成药与中医汤剂的综合,中西医的结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优势,首先它的“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的观念与近现代医学中所提倡的“个体化医疗”观点很相近,其次它在放化疗过程中的增敏减毒作用不容忽视。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在不同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提倡一现代医学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为辅的治疗模式,但辅助治疗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三、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思路

经典肿瘤学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加拿大籍肿瘤学专家Schipper教授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和层面。他认为发生肿瘤症状不是人体细胞丢失所致,而是打乱了细胞间调控和信息传递的能力;细胞发生癌变是由于细胞调控失常,是环境和少数基因变化的结果;致癌作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并且存在逆转的可能。从这一新观念来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果癌细胞过度杀伤就会导致机体本身内环境的失衡,机体正常反应受到破坏,这样更加恶化了原本就已处于失衡状态的机体,调控能力更加紊乱,反倒更加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对肿瘤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绝不是完全消灭癌细胞,我们更多的应将治疗重点放到机体的反应性中来。所谓“带瘤生存”的原因便在于此。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中医药肿瘤治疗的研究思路。

3. 1. 重视证型的标准化

中医治疗肿瘤疾病的基础在于辨证论治,证型标准化的研究重点应在于对生存质量的评价,确立量化指标的主次关系体系。

3. 2. 重视肿瘤稳定性

肿瘤治疗的患者多处于中晚期,结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医治特点,其近期医疗效果评价不应再着重强调瘤体症状的缓解程度而应重在评判肿瘤症状的稳定性上。

3. 3. 注重群体观察总结规律

中医药治疗是一种临床经验的积累,尽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医务工作人员在平时对肿瘤患者应多多观察总结,从群体角度出发,对病情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中医肿瘤有效治疗方法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因此,为保证规律的可靠性,应该综合评判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生存。

3. 4. 开展二级预防

从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尚未完全弄清癌症病产生的根源,因此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一级预防是有很大难度的。一般情况下,细胞癌变不是一蹴而就,在发生癌变之前往往会经历很多年的病变演变过程,如果能够较早的识别出即将发生癌变的细胞并控制其癌变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二级预防的开展工作意义非同小可。而相比于西医,中医在细胞癌前病变阶段的治疗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目前医学界已经发觉到中医的这一潜力并已经开展的多项有关方面的研究。

3. 5. 加强中医药肿瘤治疗研究

目前医学研究报告已得出药物作用很难修复肿瘤已突变的DNA,但在相关基因翻译、转录、复制中起到了较好的调控与干涉作用,因而提高了自身细胞因子基因或机体抑癌基因的表达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中药治疗恰可以借鉴药物治疗的这一特点。中药治疗的优势之一在于中药成分复杂,当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时,中药比单一成分的药物能更好的调控相关肿瘤基因的表达。加强中医药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发现并揭示其肿瘤获效的整体调控机制,并为抗肿瘤新型药方的开发和研制提供有力的证据,筛选出适合肿瘤治疗的中医新药。

四、对中医药治疗相关问题的探讨

4. 1. 对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议

笔者认为,无论从科学认识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科学的内容本身来看,中医学都是科学的。这是一门引领人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是对理性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都符合理论和辩证思维的要求。从发生学的角度讲,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产生环境不同,中医学的科学性只能从实践的有效性角度来评判而不能简单的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来评判。时间的有效性是根据它的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得出。中医药治疗疾病是辨证论治,强调人与社会、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在中国几千年的一直实践中,证型不断被重复并通过中医药疗法体现,也就是说中医学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因此得出结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不可撼动。

4. 2. 中医肿瘤的科研系统化

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后台整体认识,在技术上必须加以改进,学术方法上的革新与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整体科学方法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证型标准,这对中医疗效评价和临床规范造成了影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要想更好的提高医治效果,需要研究出新的技术方法,纠正在中医治疗方面的认识偏差。在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法,将有确切效果的中医肿瘤治疗规范化,不断验证与优化,加快中医肿瘤的科研系统化进程。

4. 3. 中医肿瘤治疗学科建设

独特的理论、团队的建设和技术层面的支持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想完成学科建设,需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去研究出新的中医学理论。在现代中医的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是的中医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在发生学方面产生了变化。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来看,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培养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需要操作能力强、懂得中医思维方式、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的掌握中医学科核心技术、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

五、结语

在治疗肿瘤的全过程中,我们提倡中医全程介入,辅助治疗,现在中医肿瘤学科建设和中医中立科研系统化建设均已起步,随着科学的进步,会吸引更多同道中人参与其中,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前景也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 杜丽华,胡慧菁. 谈中医治疗肿瘤[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7)

[2] 朱颖,殷东风. 中医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6(08)

[3] 邹玺,刘宝瑞,钱晓萍.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4)

[4] 储大同. 肿瘤中医药治疗评价标准的新共识及其启迪[J]. 中国处方药. 2004(08)

[5] 于晓原,高巧梅,牛进宝,李高中,韩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伦理价值[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06)

[6] 林吉品.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析[J]. 光明中医. 2009(02)

[7] 李忠,刘耀,李洁,尤玉琢,黄佳琴,李文明. 中医肿瘤学科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 中医学报. 2010(01)

[8] 胡兵,安红梅,沈克平. 中医肿瘤辨证抗癌与科学抗癌[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2)

[9] 刘永衡,孙桂芝. 谈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体会[J]. 环球中医药. 2009(05)

[10] 李丛煌,花宝金,林洪生,侯炜,关天宇.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 北京中医药. 2010(03)

第8篇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石笋医师,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一新的治疗方式。

病例:33岁的王女士是一家公司的白领,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导致她近两个月来腰腿经常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患上了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医院的医生给出的治疗方式又不尽相同,有建议保守治疗的,也有建议做手术治疗的。王女士为此感到痛苦异常。

《养生杂志》:石老师,对于现在的椎间盘突出病症,您有什么比较好的治疗建议吗?

石主任:我们医院通过10年来对颈腰椎疾病的重点攻关,总结出“能简单不复杂,能微创不手术”的椎间盘疾病治疗原则。

《养生杂志》:能具体讲讲“能简单不复杂,能微创不手术”是什么意思吗?

石主任:就是说根据患者的病情我们尽可能的采用简单和微创的方法来治疗。颈、腰椎间盘 突出症是当前社会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治疗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微创治疗、开放手术治疗。以前一般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随后多会选择开放手术治疗;但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针对病因的微创手术能够从根本解决治疗的问题,而且相对开放手术,微创治疗更安全、创伤更小,所以选择微创治疗是保守治疗无效后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主张开放手术。也正是因为微创手术的兴起,据不完全统计,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开放手术例数,近十年国内外已呈较大的下降趋势,而微创手术正逐步受到医患双方的欢迎。微创手术也是目前外科系统治疗的必然趋势。

《养生杂志》: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微创技术?

石主任: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简称:PLDD)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将PLDD作为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在国内很多医院都在开展此项技术,并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所以我院也引进了这项技术,为患者更加轻松解决颈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痛苦。除此之外,经过专家们长期经验累积证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与臭氧的结合使用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完善。我院为此也引进了臭氧设备,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后会对患者追加臭氧治疗。

《养生杂志》:那是不是说微创治疗是患者最好的选择?

石主任:不能这样讲。再好的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有其对病症的选择性,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不是所有的椎间盘突出病症都适合此项技术。所以,为了更好解决大家的病痛,我院专家组会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同时,微创治疗只要配合中医传统疗法就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所以我们又总结出了治疗方法的十六字原则,即“盘内消融、整体松解、康复理疗、配合药物”。也就是说,微创针对椎间盘因素,再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对脊柱相关环节进行针刀整体松解,调整力学平衡,并运用传统中医理疗方法促进机体恢复,适当运用药物解决诸如性期疼痛等问题。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57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 ~90%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现总结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经我院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门诊患者,其中浅表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15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25~35岁9例, 36~45岁11例, 46~55岁10例,56~65岁5例, 65岁以上1例。

1. 2治疗方法

1. 2. 1质子泵抑制剂( PP I)类药物治疗这类药物是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使其不可逆而失去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是目前抑酸作用最强的一类药物,常用的为奥美拉唑(商品名为洛赛克) ,还有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等。

1. 2. 2胶体铋剂类药物此类药物由于其胶体特性可载酸性环境下与黏膜渗出的蛋白结合在一起,在胃黏膜上形成牢固的保护膜,并通过铋离子对幽门螺旋杆菌产生杀灭作用,从而发挥黏膜保护作用。常用的制剂有: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 、胶体碱式枸橼酸铋,胶体果胶铋等。

1. 2. 3抗生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杀菌,要求在酸性环境中不失去活性,保持稳定;能穿过黏液层在局部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等。

1. 2. 4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规范饮食习惯,尽量避免化学药品对胃的刺激,可杜绝病因,减少对胃的损害。调畅情志、改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是针对病因治疗,非药物治疗在中医方面还包括气功、针灸、理疗、推拿等,疗效都得到了肯定。

1. 3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经验单用一种药物杀幽门螺杆菌(HP)效果一般不理想,根除率大概在20%左右;两种抗HP可达到50% ,三种可达到80%左右,多种药物不仅可提高效果,还可

防止耐药性。另外,蒙药治疗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1. 3. 1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治疗方法洛赛克20 mg,每日1次,口服,加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3种抗菌药物中的2种, 0. 2 g,每日2次口服, 7d为1个疗程。另用非药物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1. 3. 2以胶体剂为基础治疗方法丽珠得乐110~120 mg,每日1次,口服,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3种抗菌药物中的2种, 0. 2 g,每日2次口服, 7 d为1个疗程。另用非药物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1. 3. 3蒙医治疗方法 早晨:空腹阿如拉―10味17粒,用汤钦―25味汤做药引子;午:饭后乌格优―13,3g用加阿木萨―4汤做药引子口服:晚:用查干汤做药引子口服查干乌日乐15粒。根据病情变化酌情减价方剂。

1. 4疗效标准

1. 4. 1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镜所见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1. 4. 2好转标准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

2结果

27例病人中, 10例用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治疗方法,其中7例治愈, 2例好转; 11例用以胶体剂为基础治疗方法, 8例治愈, 2例好转; 其余6例采用蒙药治疗, 4例治愈, 2例好转。

3讨论

三种方法治疗中,前两种效果相当,治疗效果明显,有复发现象,蒙药治疗效果一般慢一些,但坚持服用,效果较好,并且复发率低。另外,非药物治疗治疗慢性胃炎可以减少病因对胃黏膜的

刺激,以利病情好转;对症状较轻微者可达到自身恢复的目的;对症状较重者,或伴有增生与肠化的患者,可减轻病人的顾虑,延缓或防止病情发展。胃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更需注意保养。

3. 1注意个人卫生

病从口入,胃病尤为如此,做到勤洗手,多刷牙,尤其是饭前刷牙比洗手更为重要,尽量避免共用餐具。

3. 2注意饮食卫生

选无毒无害之食品,正确烹调加工,保证饮食清洁卫生;尽量避免在外就餐,确保饮食卫生。

3. 3饮食有节

细嚼慢咽,不饱不饿,忌不吃早餐,晚餐过多;忌火锅;忌冰冻食品直接入口。食谱要杂,但不宜一顿品种过多;酸甜苦辣皆可健胃,因人而宜,不可一概忌食。

参考文献

[1] 张声生,牧童,汪红兵,吴兵,朱培一,刘卫红,李萍.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2,(01) .

[2] 柯莹玲,单兆伟. 5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0,(02) .

[3] 高蔚,王增珍,黄绪镇,唐嗣斌,付向华. 饮食行为与慢性胃炎[J].医学与社会, 1996,(04) .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