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14
导语:在统计学的局限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关键词 天气预报;方法;天气预测
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80-02
天气预报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进步、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密切相关,天气预报产生到发展,是很多人努力与汗水的结晶,天气预报方法在不断趋于科学化、准确化。现如今天气预报主要采用数值预报的方式进行预告天气,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往往能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多天的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指导,及时降低了很多自然灾害的破坏性。
1天气预报简析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为研究对象,对某一区域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大气的运动状况作出预测,一般情况下,天气与气候的预测都属于天气预报的范围,天气预报依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不同类型,在0小时-1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为短时预报,而1天-2天的预报则是短期天气预报,半个月左右的天气预报则是中期天气预报,通常,我们所能听到的是短期或中期的天气预报,短时预报则较少。天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事物,一些气象谚语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水银气压计的发明,真正科学的天气预报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漫长的气象预报发展至今,已形成四个可以清晰辨明的发展阶段:民间技艺,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数值预报。下文将对这四种天气预报方法作详细说明,以了解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历程。
2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综议
2.1民间技艺
很多国家都有关于气象的研究,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历史也很悠久,我国古人很早就关注气象方面的知识,早在殷代的时候,甲骨卜辞上便有天气预报的相关记载。在国外,像那些历史久远的古国,如巴比伦、古希腊,较早时也有关于天气方面的记载,巴比伦有很多关于气象的谚语,而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前人或以前的气象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作成一部世界上最早的气象方面的书籍,名为《气象汇论》,气象谚语凝结着无数人的生活经验与切身体验,很多谚语都包含着众多有用的信息,也有很多谚语是科学的,在没有广播、电视观看天气预报的年代,农民往往依据气象谚语有效地安排农时,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很多谚语只是事物的表面观察,没能全面认识大气的运动状况并给与科学的解释,局限性明显。因此,以此作为预报天气的依据,不准确性显而易见,很多人因无法解释一些天气状况,而将天气蒙上迷信的色彩。早期天气预报的种种局限性带来天气预报方式变革,促成能得到准确天气数据的测量工具的发明与使用。
2.2单站预报
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站预报在民间技艺之后又成了天气预报的一种方式,所谓单站预报,即以一个站点气象要素的演变为依据,这些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地、地面气压等要素,单站预报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天气预测,虽然准确率不高,但相比传统的以经验进行天气预报的民间技艺,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科技革命的成果,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努力,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空气温度表,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各种测量仪器的发明,使得风速、气压等要素实现测量,这些能对气象要素进行测量的仪器的发明是气象发展史的一次飞跃,气象学理论的逐步建立,信风、大气环流理论的产生发展都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通讯系统的局限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较低,单站预报仅仅停留在一站之地,预报有坐井观天之感,不能对站点以外的天气进行预报,虽然单站预报在天气预测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准确性,但是其局限性又促成了新一轮天气预报方法的更新与发展。
2.3天气图预报探析
2.3.1天气图预报的背景与预报过程
天气图预报在气象预报与气象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天气图预报需要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获取大量由地面到高空的气象方面的数据与信息,并将不同地点的气象要素进行有机地联合,这使气象观测在单站预报的基础上有质的突破。在一战的时代背景下,恶劣天气的突然来袭重创了英法联军,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些灾难在对气象资料进行研究,作出气象图进行天气预报后是可以避免的,气象图以各种符号标注天气系统,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可将气象图归为三类,即地面气象图、高空气象图、辅助气象图,具体定制天气系统的过程有两步,第一步,对大气形式进行预报,由于大气在一定时间段间隔中,两个点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就可推断出未来天气系统的位置与强度,由同一时刻地面与天空的配合,了解与规划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利用动力气象学与天文学的有关概念,对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进行推测。第二步,在天气形式预报之后,结合当地的气象要素的具体数据做出天气预报,从天气形式预报到天气预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的是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加上档案中的相似天气的例子,天气图预报对于短期天气形势变化不大时比较有效,突发的天气状况发生时,预报员往往由于来不及做出判断,对天气错误报道,决定天气的因素很多,在科技没能足够发达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预报也十分困难。
2.3.2天气预测方法
天气与短期气候的预测一般采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天气的方法,数理统计学的发展更为气候预测提供了好的条件,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各种数列的统计归纳,了解与发现规律,进而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统计学方法容易忽略事物背后某些相关的重要因素,降低了准确率。这是统计学方法需要改进与突破的地方。
2.4数值预报探议
2.4.1数值预报模式
大气运动遵循着特定的物理定律,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演算推论,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气运动状况,是目前所能进行天气预报的最为准确且有效的方法。通常所说的数值预报模式是建立在V.Bjerknes的工作与研究的结果之上的,他给出了描述大气运动的方程组,该方程组设七个变量,分别是纬向风速、垂直风速、经向风速、温度、密度、比湿、气压,由于求解十分困难,方程组的精确值未计算出来,但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让计算机可求解,得出了其数值解,由于计算量极大,在当时,利用计算机求解也需要很长时间,很多近代国内外科学家都为此做了很多尝试,在20世纪初期,英国数学家用数值方法计算天气变化,用手摇计算机摇了几个月,由于过程极为复杂,技术的落后,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一些研究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实践,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值预报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能对世界范围内7天-9天的天气状况进行有效预测。其准确性也达到了让很多人吃惊的程度,在未来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之下,天气预报所能预报的天数也会越来越长。
2.4.2数值预测的发展,以ENSO现象为例
ENSO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英文缩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信号,在1986年,Game与Zebiak设计的海气耦合模式成功两次预测了厄尔尼诺现象,增强了天气研究界的信心,很多气象工作者都潜心研究,使ENSO的研究与数值预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天气预测的准确性虽然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但以ENSO为例,数值预报方式有效且科学,能促进天气预测精度的提高,相信在众多科学家不断潜心研究与技术发展之下,天气预报的精度也会不断提升,对很多典型气象的预测结果也会更加准确。
3 结轮
天气预报经过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发展体系,历经民间技艺、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数值预报的发展史,预报的精度逐步提高,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天气预报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会有很多没能及时预料的天气现象的出现。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加上很多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潜心研究,未来的天气预报也会更加准确,预报方式也会更加先进。
参考文献
[1]杜钧,陈静.单一值预报向概率预报转变的基础,谈谈集合预报及其带来的变革[J].气象,2010,36(11):1-11.
关键词:卫生统计学 PBL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58-01
卫生统计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是预防医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实用性强、应用广等特点。卫生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别于其他门类的医学课程,因此被很多医学生认为是一门难以学习和掌握的课程。Problem-Based S.Learning,简称PBL,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Ho Barrows于1969年首先创立,认为是一种较好促进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1]。自引入医学教育领域以来,许多研究表明PBL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技能和实践能力。我们尝试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调动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多采用“灌输”的方式,老师灌得多,导得少;学生学得多,议得少;授课时间多,自学时间少。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不能确定该选用哪种统计方法。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明显降低,由于长期的死记硬背,学生的分析问题推理能力未能很好锻炼,不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其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PBL教学法则是在介绍每章内容前要先提出一个或多个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应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够正确选择统计方法了。
2 PBL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2.1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促者,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在课堂交流中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2.2 学生的学习态度
以交互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密切师生联系和双向交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基本概念与统计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3 PBL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PBL教学为将来独立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其具体步骤。
(1)理论授课:结合各个章节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引出问题,给出正确处理问题的统计思路与统计分析方法。
(2)确定问题:每次理论授课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结合自身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文献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问题,同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3)小组讨论学习:指定学生组成专题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特定问题查阅文献,对文献中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并对分析讨论结果已报告形式进行总结。
(4)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文献资料的检索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归纳总结各小组讨论报告。
(5)成绩评定:通过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对专题学习小组和课堂提问的学生进行评定[3]。
4 PBL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及相应对策
4.1 PBL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PBL教学效果。(1)传统教学法的讲授能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而PBL教学只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2)学生长期习惯于传统式的灌输式教学,缺乏主动学习的技巧。(3)卫生统计学总课时有限,学生要较好地回答问题,需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4)目前国内医学院校采用的各种版本卫生统计学的教材,编排体系并不适合PBL教学。
4.2 解决对策
针对PBL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PBL教学模式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各章节内容学习时,首先采用经典案例授课,用经典案例引出分析问题的统计学思路,给出解决问题的统计学方法,在讲授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形成统计思维方式。(2)根据专题讨论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3)结合授课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学习任务。(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是看老师的主导作用与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4]。(5)根据授课内容、设置的问题、讨论主题,探索编制适合PBL教学模式的卫生统计学教材。
通过PBL教学模式改革,使预防医学本科学生逐渐培养起良好的科研思维能力,了解卫生统计学理论知识体系,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医学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孙蓉,王劲松,孙峰.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10(1):95.
[2] 彭志行,赵杨,易洪刚,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9-81.
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的5月份到2011年的8月份收治的40名肝炎肝硬化患者,将其作为治疗组,另外选择40名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在清晨空腹的状态对他们进行静脉血检测,主要检测他们血液中的总胆汁的浓度、血清的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血清胆固醇,与治疗组的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组患者要比对照组健康者在以上物质的检测水平上高,在其他指标的检测水平比对照组低。
结论:通过患者在肝脏上检测的不同指标,对肝组织病变的水平进行检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帮助和思考,帮助肝硬化患者判断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及时预后。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临床检验观察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82-01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主要起到分解和合成的重要作用,发生肝硬化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从我们国家看来,主要的原因就是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因此,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检测他们的肝功能,在临床上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目前,肝硬化病情判断的标准还是依靠肝脏的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这种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创伤性,在检测的费用上也是比较高的,对于一般的患者难以接受[1]。因此运用生化检查的方法来测定患者的肝功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从2010年的5月份到2011年的8月份收治的40名肝炎肝硬化患者,将其作为治疗组。其中有23名男性患者,17名女性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是44岁。所有的病例都经过了标准程度以及实验室和临床检验,也进行了B超和病理检查。在临床上的诊断都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寄生虫病学分会所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方案。另外选择40名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25名男性,15名女性,他们也都不存在内分泌和脏器疾病。
1.2检测的指标。主要对患者的CHE(血清的胆碱酯酶)、ALB(白蛋白)、CHO(血清胆固醇)以及TBA(总胆汁酸)进行检测和比较。
1.3检测的方法。在对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的时候主要运用到罗氏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运用到检测过程当中的所有的仪器和样品都是原装的进口产品,所运用到的测定白蛋白的试剂盒是由德国罗氏诊断公司生产的。
1.4统计学的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在多组数据之间运用方差法进行分析,P
2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和检查健康的对照组之间在不同的肝功能指标上的比较,只有TBA(总胆汁酸)的检查指标比较高,在CHE(血清的胆碱酯酶)的平均活性、ALB(白蛋白)、CHO(血清胆固醇)的水平都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3讨论
肝硬化在我国是一种高发性的疾病,在这种疾病的病理学上一般呈现出来的就是广泛结缔组织和纤维组织弥漫性的增生,细胞间质的炎症浸润。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主要起到分解和合成的重要作用,发生肝硬化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从我们国家看来,主要的原因就是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因此,对于乙肝患者来说,检测他们的肝功能,在临床上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目前,肝硬化病情判断的标准还是依靠肝脏的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这种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创伤性,在检测的费用上也是比较高的,对于一般的患者难以接受。在人体的血液所需要的CHO(血清胆固醇)中,有60%到80%都是由肝脏产生的,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伤,对合成CHO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通过观察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肝硬化患者的血清中CHO水平明显比健康人要低,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肝脏的具体状态可以用血清中的CHE(血清的胆碱酯酶)、ALB(白蛋白)、CHO(血清胆固醇)以及TBA(总胆汁酸)等多种指标来反映,因为在血清中,CHO(血清胆固醇)的活性的半衰期是很短的,因此,只用这一个指标就可以将肝病患者患病情况和病情的变化有效反映出来,这种评定的方法不会在ALB输注的时候受到影响[3],然而TBA(总胆汁酸)与肝脏损伤的情况是成正相关的,肝脏功能恶化的等级越高就表明TBA(总胆汁酸)的水平越高,在对患者进行肝脏疾病方面的预后也就越来越困难,所以说,通过不同的临床肝功能指标的应用来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4]。
参考文献
[1]依娜瓦提克孜・库尔班,吾加巴特.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20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12(7):438-439
[2]段忠诚.拉米夫定短期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179-180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91-02
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主要是因为颅内的血管病变造成的局部短暂性的视网膜动脉或者脑血管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的短暂,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局限性的脑功能缺失、昏厥发作、一过性的偏身瘫软、偏身麻木、短暂性的语言不利、阵发性的眩晕等[1]。它的发病特点就是反复发作、历时短暂、发病比较突然,假如不能进行有效地治疗和干预,就会发展成为脑梗死,本文主要在微循环改善、脑神经营养、防止血小板凝固治疗的基础上为35名患者运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8年的5月份到2011年的9月份收治的65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在选择之前已经排除了有脑梗史,由于代谢障碍、脑寄生虫、脑外伤、外脑肿瘤引起的脑梗塞以及有一些药物禁忌症的患者。他们的年龄在39到78岁之间,全部同意积极配合治疗。按照随机的方式将他们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有30名患者,其中有14名女性患者,16名男性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0±3.4岁;在治疗组中有35名患者,其中有14名女性患者,21名男性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1±3.5岁.两组患者在临床病史、体征、症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微循环改善、脑神经营养、防止血小板凝固等常规方式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在250毫升的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20毫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连续治疗两周,每天一次,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2] 显效:患者的头痛、偏身麻木、阵发性的眩晕等体征和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失,在治疗之后六个月内进行的3次随访,都没有再次发作;有效:患者的头痛、偏身麻木、阵发性的眩晕等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在治疗之后六个月内进行的随访中,只有一到两次类似发作的现象;无效:患者在体征以及临床症状上与治疗之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恶化:在患者住院期间,虽然对其进行了积极治疗,患者依然发展成为脑梗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地治疗,在治疗组中,总有效的患者有32名,总体的有效率是91.4%;在对照组中,总有效的患者有21名,总体的有效率是70.0%。治疗组在临床治疗的总体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3讨论
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在中医上属于小中风和中风前兆的范畴,所以这种病症也被具体称之为脑中风的前奏[3]。在影像学的检查中,脑部短暂性的缺血发作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明显提示,先兆性的症状也不严重,患者在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理,但是这种病症继发,在致残率、致死率和卒中率上都是很高的,在预后方面也是比较差的。
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在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之后,发生脑卒中的会占三分之一,患者在发病两年之后,有大约5%的患者死亡[4];患者在发病四年之后,会有大约10%的患者死亡。在目前临床上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为脑部血液循环起到供应作用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颈动脉形成粥样硬化的血栓,造成管腔狭窄,降低了供应脑部的血流。其他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血液中成分异常,比如血小板减少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等[5]。
本研究主要考虑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短暂性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因为单纯运用西药治疗会存在一些副作用或者本身的局限性,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用,药物中的主要成分是川芎嗪单体和丹参素[6]。通过现代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嗪可以对脑血管起到扩张的作用,使脑血管中的血流量增加,对脑血管的痉挛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还可以有效改善组织的微循环,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使血液的黏度降低,将血液的流变性进一步改善。丹参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对磷酸二酯酶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纤维蛋白的溶解速度进一步加快,减少血栓素,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将机体血管内部的自由基消除。将这两者有机结合,在预防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病情的复发上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所以,从综合性的情况分析来看,运用从中药当中提纯出来的现代中药制剂,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要比单纯运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的效果更好[7]。
通过临床的对照实验证明,经过积极有效地治疗,在治疗组中,总有效的患者有32名,总体的有效率是91.4%;在对照组中,总有效的患者有21名,总体的有效率是70.0%。治疗组在临床治疗的总体效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亚民.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活血安脑汤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0(1):166-168.
[2] 卞秀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6):1-2.
[3] 赵丽华,贾卫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28-28,30.
[4] 金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中药灌肠对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5(8):287-289.
[5] 姚萍,查天兰,孙成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10(5):78-79.
关键词:焦虑症;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0-001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多。诸多的社会应激因素的增加使得焦虑症成为了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中药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与表现来进行对症治疗,立足于整体调节及辨证论治,具有理法方药的灵活性和疗效的可靠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已取得了一定疗效。
1 研究意义
早在5000多年前焦虑就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情绪。弗洛伊德(Freud)曾提出焦虑是一种“基本的现象和神经症的中心问题”,焦虑是“某种感受”――一种特别不快的情绪状态或人类器官组织包括经验的、心身的和行为的综合状态。生活在不确定性世界中的现代人,在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在都市化的流浪、归属感的淡化中,在权威的不断消逝、身份感的不断模糊中,“焦虑”已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登上了历史舞台。焦虑作为目前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目前关于中医治疗焦虑症的研究较少,基本停留在临床经验的总结上,各医家对焦虑症的认识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不少临床研究样本小,且普遍存在不够客观化和规范化的问题。这使得中医学对焦虑症的认识始终无法摆脱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中医疗效的发挥。祖国医学拥有丰硕的成果,浩瀚的史料,但是,历代治疗焦虑症的方剂散在于众多的中医古籍中,没有自成体系,尚缺乏全面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尤其是在焦虑症方剂组方配伍规律的系统研究上。因此,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焦虑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以方药作为切入点,借助计算机技术,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客观地总结出焦虑症的方药证治规律,实现个人经历到一般规律的转化,能有效地克服个人经验的局限性。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收集资料
2.1.1 文献范围 本研究文献收集的范围从秦汉至现代(2010年),时间跨度约1700年。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和建国后全国公开发表的期刊中治疗类似焦虑症的方药均列入收录范围。
2.1.2 方剂的纳入、排除标准 ①中医文献中并无焦虑症病名的记载,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广泛性焦虑可归属于“郁证”、“不寐”、“怔忡”、“百合病”、“卑”、“脏躁”“灯笼病”的范畴,惊恐障碍可归属为“惊悸”范畴。除了以上述病证为参考范畴外,凡以心神不宁、少寐多梦、惊恐不安、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内治的中医方药均可人选。②丸、散、汤、膏、酒等均可入选。
2.1.3 数据规范化与建立数据库 (1)数据的规范化对检索到的方药记录以下指标:方名、年代、文献出处、功效、主治、组成、药量、剂型等八项。除药物名称的规范需以《中药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为标准,同时参考《中华本草》外,其它录入标注均与《方剂大辞典》同。最后参照词典后面的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将剂量统一换算为克(g),以排除各种因素对最后分析的影响。(2)建立数据库本研究使用数据库Excel编程建立数据库录入系统。
2.1.4 分析整理 为了更准确地探讨焦虑症方药的内在规律,先将历代焦虑方按历史朝代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宋以前(约为公元1279年以前,包括汉、唐、宋),金元明清时代(约为1912年底以前)、近现代(公元2011年)以前。分别录入数据库,再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类药物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去认识不同药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情况,并结合历代对焦虑症的认识,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推论出粗略的证治规律、治疗原则和方法。
3 主要技术路线
本课题拟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和建国后全国公开发表期刊中治疗类似焦虑症的方剂,并建立秦汉至今中医治疗焦虑症方剂的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结合中医学理论对所得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探索,采用以证类方、以法类方、以药类方的方法进一步汇编推导,总结出中医治疗焦虑症方剂的科学内涵,并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概括其组方结构和药物配伍方面全面系统的倾向性,揭示中医治疗焦虑症方剂的内在规律、提出以病因、病位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得到了显著发展,数据统计学方法也变得日趋多样,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数据库与人工智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其功能是从众多的数据当中挖掘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对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聚类分析能够被当成一种数据分析工具,能真实反映出数据分布情况,本文主要对统计学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而表现统计学在数据挖掘应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应用分析
数据挖掘就是指从众多实际应用数据中获取批量大、有噪声、且随机性强的数据,将潜在的信息与数据提取出来,就是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而大多数原始数据具有一定的结构化特征,比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等半结构化发掘有用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形式的;数据挖掘能以归纳形式存在,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信息查询、信息管理、信息决策控制中,方便数据的维护与管理。由此可见,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下面将对统计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数据挖掘与统计学的关系
(一)数据挖掘的内涵
通常来说,数据挖掘的定义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界定,大部分对其的定义只是停留在其背景与观点的内容上。通过对不同观点的统一整理,人们最终将其描述为:从大量多样化的信息中发现隐晦性、规律性等潜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创造、加工的过程。数据挖掘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能够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众多的科学融入到一起,从而实现技术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其中,数据库、人工智能与统计学是数据挖掘当中的三大支柱理论。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从数据库当中发掘各种隐含的知识与信息,此过程的方法非常多,有统计学知识、遗传算法、粗集方法、决策法、模糊逻辑法等,还可以应用向邻近的可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在以上所有技术的支持上能够使数据挖掘更为科学、有序。
(二)数据挖掘与统计学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统计学的主要功能是对统计原理与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指对数字资料进行的收集、整理、排序、分析、利用的过程,数字资料是各种信息的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其作为特性原理的认知、推理方法[2]。而统计学则表示的是使用专业的统计学、概率理论原理等对各种属性关系的统计与分析过程,通过分析成功找到属性间的关联与发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统计分析方法是数据挖掘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数据挖掘这一课题被提出来之前,统计分析技术对于人们来说更熟悉,也是人们日常开展工作、寻找数据间规律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不能简单的将数据挖掘作为统计学的延伸与替代工具,而是要将两者的区别认识到位,再结合两者间的不同特点分析其应用特点[3]。大部分的统计学分析技术都是建立在数学理论与技巧上的,预测通常较为准确,效果能够让大部分人满意。数据挖掘能够充分借鉴并吸收统计学技术,在融入到自身特点以后成为一种数据挖掘技术。
统计学与数据挖掘存在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不断对数据结构进行发掘。鉴于统计学与数据挖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致使很多研究学者与专家将数据挖掘作为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机构[4]。但是这种认知非常不正确,因为数据挖掘不仅体现在与统计学的关系上还体现在思想、工具与方法上,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对数据挖掘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比如,通过借助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够关注到更多统计学与数据挖掘上的共通点,但是两者存在的差异依然非常大。数据挖掘就是指对大量的数据信息不断挖掘的过程,DM能够对数据模式内的数据关系进行充分挖掘,并对观测到的数据库处理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二、数据挖掘的主要过程
从数据本身出发探讨数据挖掘过程,数据挖掘的过程分为信息的收集、数据集成、数据处理、数据变换、数据挖掘实施等过程。
首先,要将业务对象确定下来,明确不同业务定义,并认清数据挖掘的目的,这是做好数据挖掘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虽然挖掘的结果不能被准确预测到,但却需要对问题的可预见性进行探索[5]。其次,还要做好数据准备工作,包含数据清理、数据变换等工作,数据清理的实际意义是将噪声与空缺值补全,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平滑技术,而空缺值的处理则是属性中最常见的,可以将统计中最可能出现的值作为一个空缺值[6]。
信息收集指的是按照特定的数据分析对象,可以将分析中需要的特征信息抽象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出较为科学、适合的信息收集方法,将全部的信息全部录入到特定的数据库中。如果数据量较大,则可以选择一个专门的管理数据的仓库,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数据集成就是指将来源不同、格式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的数据集成到一起,进而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变换就是通过聚集、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挖掘,对于一些实用数据,则可以通过分层与分离方式实现对数据的转换;数据挖掘就是结合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点,并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实现对有价值数据的挖掘,事例推理、规则推理、遗传算法等都是应用较多的方法[7]。
三、统计学方法中的聚类分析
在统计学聚类方法基础上能够构建出潜在的概率分布假设,可以使用试图优化的方法构建数据与统计模型的拟合效果。基于统计学聚类方法当中,Cobweb方法是在1987年由Fisher提出的,能够以分类树作为层次聚类创建的方法,在分类树上,每一个节点都能代表着一个概念,该方法就是对节点概率描述的过程。Cobweb方法还使用了启发式估算方式,使用分类效用对分类树的构建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对最高分类的划分目的,能够将不同分类对象全部归类到一个类别中,并依据这些内容创建出一个新的类别。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局限性在于假设的属性概率分布都是独立的,并不能始终处于成立状态中。
只有在掌握了Cobweb算法以后才能对概念聚类算法的特点进行探究。Cobweb算法能够以分类树方式创建层次聚类,可以将概率表现为p(Ai=Vii/Ck)条件概率,其中,Ai=Vij是一个类别下的,同属于一个值对,Ck是概念类中的一种。在给出一个特定的对象以后,Cobweb能够将全部对象整合到一个节点上,从而计算出分类效应,分数最高的效用就是对象所在的节点位置[8]。如果对象构建失去节点,则Cobweb能够给出一个新的节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用,这种节点计算方法起步较晚,能够对现有的节点与计算相互对比,从而划分出最高的分类指标,将全部对象统一到已有的分类中,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类别。
Classitci是Cobw eb方法的一种延伸与发展,能够使用其完成聚类数据的处理,在该方法下,节点中的每一个存储属性都是处于连续分布状态中,能够将其作为分类效果修正的方法,并以度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度量基础上能够实现连续性的积分,从而降低分散发生率,该方法是积分过程而不是对属性的求和过程。
Auto Class方法也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聚类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对结果类的数目进行估算,还可以通过模型搜索方式分析空间中各种分类的可能性,还能够自动对模型数量与模型形态进行描述。在一定类别空间中,不同的类别内属性存在关联性,不同的类别间具有相互继承性,在层次结构当中,共享模型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模型是混合模型,混合模型在统计学聚类方法上使用也非常普遍。该方法最为基本的思想就是概率分布决定着每一种聚类状态,并且模型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由多个概率在分布状态下产生的。混合模型还能够作为一种半参数密度评估方法,其能够将参数估计与非参数估计的优点全部集中到一起,并将参数估计法与非参数估价法的诸多优点融合到一起,因为模型具有一定复杂性,为此,不能将其限制在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形式上,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模型与求解存在关联,与样本集合的联系非常少。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数据发掘中应用聚类方法非常有效,并且较为常见。比如,构建出Cobweb模型与混合模型,采用Clara与Clarans方法中的抽样技术,将Denclue方法用在概率密度函数中。
结束语
统计学方法自产生开始已经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将严谨的数学逻辑作为基础,将分类算法假定作为独立条件,属性值之前能够相互保持独立,对假定进行计算,当假定成立时,可以再与其他分类算法进行对比,这种分类算法准确性非常高。为此,其不仅能够对连续值进行预测,还可以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对系数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爱菊.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瓦斯气体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10):2646-2650.
[2] 许长福,李雄炎,谭锋奇等.任务驱动数据挖掘方法的提出及在低阻油层识别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1):39-46.
[3] 郑晓峰,王曙.基于粗糙集与关联规则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数据挖掘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32-138.
[4] 周复之.固定收益决策支持系统机理建模与数据挖掘的协同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29(12):38-45.
[5] 张继福,张素兰,蒋义勇等.基于约束概念格的天体光谱局部离群数据挖掘系统[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29(2):551-555.
[6] 张欣欣,缪弈洲,张月红等.CrossRef文本和数据挖掘服务――《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94-599.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脑萎缩的诊断不再只依靠尸检结果,CT影像能为生理和病理学基础研究提供较为准确、快速的信息,使脑萎缩的诊断变得更为准确而及时。本文拟回顾分析经头部CT检查明确诊断为脑萎缩的14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为老年脑萎缩的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做头部CT检查患者279例,其中脑萎缩145例,男104例,女41例,年龄50~86(平均69)岁。
1.2临床表现145例脑萎缩患者中记忆力减退103例,占71.0%;肢体麻木87例,占60.0%;头昏64例,占44.1%;神志意识改变49例,占33.8%;行为异常19例,占13.1%;偏瘫6例,占4.1%。
1.3CT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平扫诊断,所用CT为GE9800全身CT机,GEHispeedDxi螺旋CT机,TCT-700S全身CT机,层厚10 mm,间距10 mm,均无增强扫描。诊断采用目测阅片和线性测量法相结合。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不同年龄阶段脑萎缩患者患病率情况表1显示脑萎缩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7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86.2%(125/145)〕明显增高,与70岁以下〔13.8%(20/145)〕比较差异显著(P
2.2男女脑萎缩患病率比较279例患者中男性156例中脑萎缩104例(66.7%);女性123例中脑萎缩41例(33.3%)。女性脑萎缩患者明显低于男性(P
2.3145例脑萎缩患者CT表现见表2。表2134例脑萎缩患者CT表现分类
3讨论
3.1脑萎缩与年龄关系脑萎缩临床上称大脑萎缩症,病理改变为脑组织的广泛性显著萎缩,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表现为脑组织减少,继发脑室的蛛网膜下腔扩大〔1〕。主要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除增龄性老年脑CT表现单纯萎缩外,多数合并脑质局限性异常。临床表现主要为智能下降、不随意活动,感觉或运动障碍,癫痫和共济失调,CT表现为弥漫性脑沟脑回、增宽、加深,腔室、脑池扩大,蛛网膜下腔增宽。本研究结果显示脑萎缩与年龄呈正相关,随增龄脑萎缩发病率愈高,程度愈明显。
3.2男、女脑萎缩患病率据报道Huckman等〔2〕应用CT观察了300例患者的大脑,认为女性脑萎缩早于男性,而Takeda等则认为男性大脑萎缩速率为同龄女性的2倍〔3〕。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脑萎缩患者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男性。
3.3脑萎缩诊断方法CT影像分辨率高,可及时、准确直接观察到活体脑的解剖结构,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人脑提供了有利条件〔4〕。脑萎缩范围分广泛性和局限性两类,前者包括脑皮质和髓质及全部萎缩,后者包括局部、一侧大脑半球或小脑、脑干萎缩。判断有无脑萎缩,在临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测法,将脑沟、脑池及脑室的大小与正常同龄人对照,若有明显增宽则为脑萎缩;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变圆钝,则提示相应脑萎缩,但应注意生理变异存在的可能性;脑沟宽度>5 mm可提示脑萎缩;第三脑室由裂隙状或梭形变圆钝,则提示脑萎缩,但应注意与脑积水区分。为更准确地判断脑萎缩及其程度,可采用径线测量和容积测量,但CT对脑萎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采用目测和阅片和线性测量相结
合,诊断准确率较高。CT能清楚显示脑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对临床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脑萎缩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因此,CT检查在脑萎缩疾病诊断中占据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贾朝阳,强万本,魏斌,等.CT表现脑萎缩与癫痫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0):930.
2Huckman MS,Fox J,Topel J.The validity of 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cerebral atrophy by CT〔J〕.Radiology,1975;116(1):85-92.
3Takeda S,Watanabe H,Matsuzawa T.Associ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with increased atrophy of brain matter in the elderly〔J〕.J Am Geriatr Soc,1986;34:259-62.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运用的局限性以及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当前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局限性我国目前沿用的商业银行会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大多都是以核算作为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对财务信息最终效果的总结,而缺乏对财务信息的动态分析;其次,商业银行会计往往是银行的会计单独核算,缺乏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导致银行业务中的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后,商业银行会计仅仅突出了其反映的功能,而使得会计应有的对商业银行极为重要的控制职能没有真正发挥。
(二)管理会计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效益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经营目的,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纷纷出台相关对策措施,采取了一定的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手段。但是就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会计核算制度来看,本商业银行的各个营业网点究竟盈利多少、该年度实现了多少利润、应当实现多少贷款利息才能够保证不亏损,对于这些问题,目前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制度都很难给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三)管理会计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伴随着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就要通过管理会计的方法进行投入产出的测算,以及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的计算与确定。使每个项目的开发和每笔资金的投入控制在一定的成本范围之内,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却尚未跟上这一发展步伐,许多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方法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运用,因此,加强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