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旅游管理体制

时间:2023-09-08 17:12:14

导语:在旅游管理体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旅游管理体制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一、旅游管理的定义与其必要性

所谓旅游管理,指的就是从事旅游业的管理者运用其管理的各种职能,目的是为了向旅游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并且保证服务质量,对旅游业所进行的有计划、有指挥、有组织的调节与监督活动,其中包括旅游业的部门、人、财、物、地区等。旅游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是具有外部协调作用的,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业是一门独立的行业,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旅游管理能够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与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密切相关。第二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的内部协调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内部的各个部门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保证。第三方面体现在旅游业的需要,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它从不同的方面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更具有对外开放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

(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

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

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

(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

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 徐嵩岭.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J].旅游学刊,2003(4) .

[2] 吴耀宇.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胡北明.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D].四川大学,2006.

[4] 张晓.加强规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曲颖.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研究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3、深化旅游计划与投资管理体制。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下,全面规划管理全国旅游基本建设工作。确定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分工和投向重点。国家主要负责非盈利的重点工程的基本配套,地方负责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一般性项目的投资;盈利性的项目将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投资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制。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

自1978年我国开始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至今,已有三十年之久,在这三十年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以及深化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81985)。在起步阶段张我国主要进行的就是由政治接待型向经济事业型转变的改革。在1978年之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机构主要进行的就是外事性以及政治性的接待工作,在三月份有关部门转批了有关于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意见。在1981年的三月国务院就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见。1985年,国务院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它的出现加速了我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了繁荣发展。

(二)发展阶段(19851992)。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我国按照国际管理把旅游业正式的纳入了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开始从政治接待性转入了经济事业型。1985年出台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 施行办法》对当时开班旅行社的业务起到了规范作用。在1992年之后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全国氛围内展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向新的发展阶段迈入。

(三)深化阶段(1992)。1992年以来,国务院出台各种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强化了对于旅游管理业的管理,维持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有效的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到伤害,树立了我国良好的旅游管理发展形象。这一阶段标志着我国的旅游管理改革已经迈向了新的阶段,旅游事业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好的前景正在向我们招手。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正在一步一步的发展着,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一)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而且还和其他的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餐饮、交通、住宿等等行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这些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国家并没有针对这些相关的服务行业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出现了一部分黑心旅行社为了能够提高自身效益,不惜一切代价欺骗消费者,着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相关政策及法规有待完善。由于现代社会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也在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改善和创新之中,但是却很少涉及到一些政治法规层面,使得一些不法的商家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不法活动,不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还打乱了旅游市场的市场秩序。

(三)旅游产业结构失衡。对于现阶段的旅游商品开发来说,我国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旅游商品属于旅游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有效的推动了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不协调,就造成了旅游商品还一直处在自发阶段,再加上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相对来说,还比较缺乏创新能力。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衡。

三、对于我国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建立完善的公共参与制度。公众在旅游业当中占据主题位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公共参与制度。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决策时一定要让公众对其有知情权以及提议权,从而能够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以及保证公众在旅游业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在制定以及实施相关的法规时也应该让公众充分发挥监督权。其次,相关部门还要注意避免让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阐述自己对于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决策以及执行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监督权,对于旅游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主导位置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而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却在不断的增加,充分发挥旅游行业的的职能作用,不断的提升旅游行业的自律性,将会成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上述提到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应该引导以及帮助旅游行业部门、旅游行业协会,并且逐步的将旅游行业与政府相区分。旅游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就是在审议和决定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落实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决策、监督旅游机构设置监事会以及针对内部和行业资深形式监督权。除了上述职能以外,旅游行业协会也应该肩负起各个地区至今的统领职责,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的单位告知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策略;实践路径

一、新经济时代的旅游行业

(一)人均消费支出趋于扩大这个时代注重信息技术、数据分享、交互利用及人类身心全面发展。身处这个尊重劳动的时代,人均收入大大增加,旅游消费支出随之上涨。站在恩格尔系数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上看,收入增加的同时,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大大降低,住行方面的支出就会提升;在基本的物质资料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开始追逐精神慰藉,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旅游消费产品的受众,也会成为旅游行业增值的经济来源。

(二)目标人群期望值越高在通常情况下,旅游行业依存特定的景色、古迹、古建筑,并以旅游衍生品及其他周边产品为支撑吸引广大消费者,进而扩大经济收入量。从本质上来讲,旅游行业也是消费行业,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消费,也会得到同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旅游及其衍生品的价格逐渐上涨,再加上“物美价廉”消费心理的影响,游客群体期望获得更多的视觉享受和人性化的服务。由此可见,新的发展环境及广大消费群体对旅游行业抱有较高的期望值,相关旅游产业急需落实改革策略、调整自身结构和发展方向。

(三)旅游管理体制存在漏洞众多旅游景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引来了许多发展乱象,主要源于旅游行业缺乏方针制度的引领和约束。第一,旅游业管理体制存在法律法规短板。从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来看,不论是哪个行业都可能存在发展滞后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种滞后性表现在不法商贩攫取利益、利用法律法规漏洞、旅游酒店文化用品乱象等方面,是掣肘旅游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管理体制存在地区差异性。旅游管理体制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实际管理政策与政府要求大相径庭。部分旅游区只看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只看重眼前利益,忽略了长远开发利益。实际旅游管理单位与政府之间脱节现象严重,各个旅游区各自为政、不受束缚、不参与资源统筹利用交流会,使旅游资源推入了盲目开发的境地。第三,缺乏先进管理概念的支撑。从逐利的角度看,许多旅游区过分重视旅游环境及周边产品带来的经济增值,轻视引入先进概念、总结旅游经验的重要性,没能合理统筹处理旅游资源,也没能优化管理体系。

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路径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在国家大力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节点上,作为第三产业重要部分的旅游业有着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活动空间。所以,在迎合发展大方向,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要转变管理思想观念。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特别是要明确自身职权,努力从传统体制化管理向服务化引导与调控方向转变。在旅游战略、长期发展规划、行业规范制定及市场定位上,必须坚持始终为旅游行业、竞争市场及受众人群提供专业化与规范化服务的发展原则。除此之外,政府应该联合各职能部门市场补充工作。一旦出现市场手段不能再发挥合理配置资源职能的时候,必须及时帮助市场参与者并为其提供协调服务。与此同时,政府必须牵头制定全面的约束条例,一方面,规范经营旅游资源的产业机构,另一方面,规范消费者的旅游行为。政府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细则,并将市场调控权力和责任分散到企业身上,加大竞争市场框架把控力度,进一步激活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完善的协会体系结合西方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政府并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在众多规范任务与引导任务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协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协会高效管理竞争市场的重要渠道,发挥着协调政府与旅游产业之间关系的作用。所以,在推进落实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站在国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多市场主体的管理体系,融合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多个主体的管理思路,确定联合管理办法。推进实践工作时,政府与相关部门必须发挥指导作用,鼓励旅游区组建旅游协会。若是当地已经存在旅游协会,需要加大管理层面的理论引导和支持,强化旅游协会市场引导性和协调性。与此同时,可以进行协会资质考核,并将部分管理权限和话语权分散给资质过关的协会;也可以强化监督机制,令旅游利益的相关方去限制和管理权力利用行为。除此之外,应该严格打击竞争市场当中的垄断行为,治理不符合规章制度的旅游管理协会。正面引导一些走偏的旅游协会,严格处理一些违规情节严重的协会,帮助旅游产业营造阳光下、健康运行的环境。

(三)优化机构设置旅游行业涵盖了多个不同的管理单位,具有管理复杂性。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与国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本该属于旅游产业的许多资源还隶属于其他管理部门,随着国内经济、政治与国防势力不断增长,资源限制政策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正因如此,在执行具体旅游管理工作时,政府才应该强化“大旅游”观念,协调统一全国各地的旅游资源,并考虑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指导地方性旅游单位做好旅游定位和管理体制优化工作,将旅游经营行为放置到大众和协会面前。另外,在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之上,必须加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打破沟通壁垒,凝聚更大的发展力量,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市场转型升级的速度。

(四)提高消费者的作用和权限谈起旅游产业,归根到底是说服务行业。旅游行业主要通过为游客提供景点衍生品和服务扩大无形价值,所以收益和增值的主要来源是消费群体。在推进落实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消费者是一个重要的引导主体。落实具体工作时,必须从真实的市场经济体制出发,突出消费者的本质需求,进一步总结旅游行业的重要市场导向。尤其是在旅游定位问题上,一定不能使用强制性手段,必须深入分析市场需要,充分听取广大消费群体的意见和需求,再推动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规避胡乱开发、损毁名胜古迹等不良现象。

(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革新旅游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演进过程:初步建立时期,发展时期,完善时期。改革开放伊始,国内逐渐建立了多个旅行浏览事业管理局,随着思想和经济的逐渐完善,管理体制走上了市场引导的发展之路,也相继设立了多个旅游管理单位,出现管理分工细化现象,营造了旅游事业全面开花的发展现象。现如今,管理体制开始由微观控制转向宏观管理、权限逐渐下放、市场竞争逐渐自由,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发展局面。但是人们必须认识到,管理体制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符合经济市场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必须加大开放力度和引导力度,因为,只有这样旅游服务才能持续走下去、才能走得更长远,也只有这样旅游行业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融入更繁荣宽广的国际市场。

第5篇

关键词: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创新

在古代,人们也会选择在闲暇时光或者压力大的状态下对名胜古迹和风水宜人的小镇进行游玩和观赏,宋代的诗人王令就曾经写过“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的诗句,来描述春游时候大家争先恐后的场面,因此,旅游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更是成为现代人休闲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中,人们可以增加自身的见识,提高思想上的境界,通过感受名胜古迹来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也可以排解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正因为现在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导致现在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旅游企业和小旅行社,造成了市场上的良莠不齐,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旅游中的公共管理体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创新旅游管理机制。

1旅游的分类

(1)地理位置上的分类。在旅游中,人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有些人旅游只是在家乡附近出行,有些人喜欢出国旅游,所以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又分为入境和出境旅游,入境是指其他国家的公民到我国来进行旅游,出境则是指我国公民到他国进行旅游,二者都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手续的办理。(2)按照旅游目的的分类。许多人对于旅游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纯粹的休闲娱乐,这类旅游的目的地主要是一些娱乐和度假观光场所。另外还有一种是生态旅游,为了增强自己的体力,这种旅游方式一般都选择强度较大的旅游基地。

(3)按照人数进行分类。一般现在的旅游形式有团队游、自驾游、散客游、互助游等多种形式,通过人数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有些喜欢独自出行的一般都是自己完成旅游的一切事务,另外,也有选择跟随旅游社进行旅游,都是由企业完成对酒店和地点的选择,游客只需要跟着团队就能完成的旅游模式。

2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现状

(1)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旅游公共管理体制来说,存在着的主要矛盾就是管理内容形式的单一,过于注重在游客旅游形式上的管理,旅游局相关部门在进行有关规定的实施中,总是忽略游客在旅游中的切实感受。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当地景区的管理总是在传输其历史人文因素,忽略了游客对于旅游景区吃住行的要求,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的从游客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发展一些当地美食和特色。但同时,也有一些景区太注重于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忽略了游客精神世界的满足感,这种情况的出现都说明了现代景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内容过于失调。例如,对于正定县来说,相关旅游部门过度的把焦点放在对景区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上,没有将景区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交融,从而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提高当地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2)政策实施力度不强。对于现在的旅游行业来说,管理机制仍然不到位,实施政策的手段不足,导致在景区的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旅游业是现阶段我国的重要发展项目之一,但是实际上,大多旅游部门在我国的成立时间仅20年左右,这就导致了旅游制度的不完善,旅游业在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很多,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与企业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甚至为了经济收益私下里违背了旅游市场的规定,从中牟取利益,虽然我国旅游部门在此问题上一直在加大保障力度,但是现阶段,这种事情仍是屡见不鲜,需要有关部门寻求新的治理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3)对市场的监控不足。随着人们对于旅游爱好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出现在旅游市场中,这些或大或小的公司导致了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求大于需,所以有些商家就会在市场上通过各种违法活动造成了现在市场的不良竞争。相关旅游部门对于市场的监控上并没有做到实时到位,导致许多企业可以有机可乘,从而引起了旅游市场的混乱,对于行业和游客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

3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1)多方面发展旅游管理内容。在当地文旅局对于景区的管理和宣传上,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对于景区来说,应该从景区的历史背景、当地文化、景区风貌、地理环境、娱乐设施和美食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分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工作,把控好各个环节上的调度,提高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程度。

(2)加强部门的管理政策。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制度的完善,做到权利的集中管理,必要时可以借助政府部门的帮助来完成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模式,由文化旅游部进行统一式管理,做好宏观调控,对于各个地方的文旅局也要做到发展方向统一,为旅游行业的共同进步做出努力。

(3)提高对旅游市场的行政管理。对于现在市场中旅游企业良莠不齐的状况,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旅游社的管控权利。在旅游社的相关证件办理上做到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批准,对旅游社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办理过程中的严谨性和保密性。设立多个监督部门,对各个旅游社进行实施监控,也可以成立旅游反馈部门,接收游客的反馈信息,如果发现有虚假旅游情况的发生,要对该旅游社进行全面调查,明确其中问题,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就要对其进行执业执照的吊销,并对相关人员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旅游局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控能力,建立良好和谐的旅游市场,为人们的旅游出行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旅游公共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着许多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针对性处理,全面提高旅游机制的严谨性和服务性,从而保证人们日常旅行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吴凯.基于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现状剖析及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8):155.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提升专业人才素质的一大途径。近年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本省,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行“工学结合,三课堂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打造优秀实践教学队伍、落实各项实践教学管理目标等,形成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

一、实行“工学结合,三课堂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贯彻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工学结合,三课堂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就是通过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生―员工―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较为全面而直接地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该模式能较好地实现校企合作,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全程实施柔性教学管理,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旅游旺季进行岗位实训,旅游淡季学习理论技能知识。“三课堂互动”是指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旅游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展示学习成果,提高职业技能;在此基础上与旅行社充分合作,开展短期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融“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适应旅游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从2007年开始,学院分别与武汉大学旅行社、武汉黄鹤楼假日国际旅行社,湖北省海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等10多个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其实湖北省海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于2012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旅游管理专业省级示范基地。以省级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准,促进校企合作深入的开展。此外,学校积极挖掘校内资源,通过内引外联、内外结合方式,至今已经形成学生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就业选择的系统而有效的校外实训合作体系。

三、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并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人才共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群学生综合实践教育的具体要求,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教学规律,专业实践形成了包括企业参观、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课内外专业活动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综合实践教育体系。共同为达到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由如下环节组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四、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为内涵,按照“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举、技能水平与素质提升并重”的原则,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与培训师队伍,打造区域知名度高、省内一流的优秀教学团队。在校企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以省级实训基地现有专职教师队伍为依托,选聘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导游员和技能大师50名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相关企业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到高校讲学或接受培训,提高理论素养,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五、落实实践教学管理各项目标

校企合作为一种资源利用方式,鉴于其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应当完善并成为一种长期的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订单班”建设。从新生进校起,相关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前期介入,在自愿报名基础上通过面试筛选组建订单班。对于订单班的学生,企业单独开展课程,提前将企业文化、业务知识、行业政策法规、导游技巧等岗前培训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准职业人员。

(二)观摩学习和实习实训。有计划、分批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和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学习及景点线路实习。在开展企业学习及景点线路实习的环节中,企业均配备导游部经理或旅行社优秀导游员等专门人员参与指导。

(三)形式多样的第三课堂的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除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外,还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活动。我们有针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活动,定期举办各类专业指导讲座,聘请行业知名专业和优秀导游员为学生进行讲座,学生通过讲座更加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同时,我们也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的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让学生初步展示自己,展示导游的风采,对成为一名优秀的从业人员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课改及科研建设。(1)构建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企业课程开发体系。通过对基地企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职业素质, 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能力模块, 构建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见上图:

(2)“课、证、研”一体化.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湖北省导游基础》的教材一直选用的是湖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除将考证与课程紧密联系外,我院与企业双方还将这种紧密联系延伸到科研上,双方正致力于配套实训教程的开发。

在认真落实以上五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实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实训机构与职责》、《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实施细则》、《实训基地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岗位职责》、《技能考核实施办法》、《一体化教室管理制度》 等。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的改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落实、促进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打造与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素质、潜力发展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学生成为旅游业所需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董鸿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第7篇

随着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社会已经逐渐趋向于智慧时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旅游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智慧旅游的提出与执行,则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与改革。因此,??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基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种旅游产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新概念、新模式。我国“智慧旅游”最早由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提出并实行,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电子通信等技术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创新、旅游资源整合与规划,实现旅游行业“新”形态的构建与发展[1]。

智慧旅游与目的地旅游管理的有效结合,推动了旅游行业管理方式现代化转型与升级,实现了旅游资源以及各地区旅游信息的有效整合,促进了旅游行业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旅游各机构、各部门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

1.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企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管理是旅游行业目的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建设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为实现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与全面性,应注重企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例如,在依据智慧旅游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立旅游内部信息管理平台,用以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提供便捷式旅游服务;结合数据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建立电子门票预售体系,用以实现旅游售票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提升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应用自动化、监管等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监测系统,实现旅游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导游管理、旅游车辆管理、旅游方案规划管理等,在动态监管与指挥中提升企业运行安全性与稳定性,强化整体管理效率。

2.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行政管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指挥与领导中心,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中,主要侧重于智慧型办公与保证体系的构建。即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定位跟踪技术、智能显示设备等,实现智慧旅游指挥管理(包括人员调度、事件责任人监督、旅游风险评估、旅游应急处理)的智慧化管理,用以强化行政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游客管理体系的构建

游客作为旅游企业服务的主体,在基于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时,应注重游客管理的优化与完善,用以保证游客管理与服务的全面性、系统化、准确性实行,从而促进旅游企社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树立。例如,通过利用全球定位跟踪技术、感应与身份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对游客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整合、分析与管理。依据整合与分析得到的结合制定旅游规划,提升游客服务质量;通过对旅游地区游客动态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影响游客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进行游客服务精准定位,满足不同游客旅游需求。

4.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下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

对于智慧旅游而言,公共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一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十分重社会体系下的公共服务,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家旅游行业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我国在智慧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强化,用以在细节中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与效率,推动旅游行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例如,建立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对旅游地区交通安全保障、风景区游客动态安全保障、旅游资源与环境安全保障等,在保证游客旅游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规范游客不文明行为,强化旅游资源可持续稳定发展。

第8篇

1.1实践能力的缺乏

高职教育所需要的师资要求为双师型教师。关于双师型教师很多学校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校认为教师需要教师序列和其他序列的双职称,如经济师、工程师;有的学校则认为教师必须有实践工作经历,也就是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有的学校则是需要教师每年要有一定的顶岗实践学时。以上三种判定的依据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教师掌握一线工作情景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够处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教学可以理论和实践结合,并且能够从事实训环节的教学指导工作。目前很多高职学院主要是各大重点高校招聘毕业生来补充专业师资,没有从社会引进专业人才的意识。这些毕业生直接从校园到校园,他们具备比较深厚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这种理论基础应对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是足够的,但是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技能,他们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显得不足。

1.2科研能力的薄弱

学校强调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大量的精力花在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方面。很多教师的课时量较饱满,周学时平均在16学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30学时,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科研工作,加之高职学院的科研氛围不是特别浓厚,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没有主动从事科研的习惯,往往把科研仅作为职称晋升的被迫工作。

1.3专业建设能力的不足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广义的专业建设不仅仅是专业本身,还包括了专业的产学研、社会美誉度和专业学生的社会影响力。为了建设好专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撰写教学改革创新论文、建设精品共享课程、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等。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以上提及的能力方面处于较弱水平,主要原因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了该专业的专业建设,自身学历学位、职称的不足影响了各类课题的申报效果和命中率,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一个核心的专业带头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专业的快速发展。

1.4社会服务能力的欠缺

高职教师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课堂授课,高职教育是开放教育,高职教师也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旅游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思考和服务。很多本科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早就开始与政府部门或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有的已经成为区域旅游行业发展的参事和智囊团成员,有的教师成为旅游企业的高级顾问,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但是很少有高职旅游管理教师能够在区域经济的旅游行业占有一席之地。高职教育就是在分析当前区域旅游市场的情况下,为区域旅游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高职教师应该与区域经济有着更紧密的服务与交流合作。

2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提升的路径

2.1聘用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充实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把实践能力作为考核教师能力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一是在新教师的招聘中,优先选择那些学历较高并有5年左右实践经历的社会人员,最好拥有经济师等以上中级职称。二是提升在校教师实践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暑假培训、顶岗实训实现,注重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向经验薄弱教师平时教学中的传帮带。三是为了缓解专业教师的紧缺,可以积极联系地区旅游管理行政单位、企业的管理部门,组建专业的兼职教师团队,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较好地弥补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吸纳他们专业进入指导委员会成员,为专业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意见。

2.2提高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首先是要有科研意识,重视科研,把科研作为教学以外的重要的工作任务。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在平时备课搜集专业素材时培养质疑精神,发现科研问题,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实际生活中的难点,然后整理成,使论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高职学院都要把科研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好服务。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交流活动和讲座,尤其支持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为科研寻找丰富、详实的素材。

2.3通过专业带头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水平,首先可以引进或者任命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一般学历职称高,实践经验丰富,社会服务能力强。通过其能力的发挥,调研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和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和区域市场对接。专业带头人不仅拥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带头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并且完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专业课程的改革,根据课程的性质,结合学院实际,形成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案。通过专业带头人还可以申报各类课题,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打下基础。

2.4建立专业教师协会,主动服务社会

为了改变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目前社会服务能力较差的窘境,发挥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群体优势,减少单打独斗,可以在区域内组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协会,通过建立协会,积极地进行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地解决旅游行业的问题,如制订旅游规划,策划旅游节的活动实施方案,担任各种旅游相关活动的评委等。通过协会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对策研究,如针对酒店的星级评定、酒店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景区导游的素质提高、区域内的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生存状况等实际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保障因素

3.1政策保障

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院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制度的保障是提升师资的基础。一般说来这种保障制度有:教师外出培训制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科研工作支持制度、课程改革支持制度、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遴选制度、双师型师资认定制度、师徒制度等等。

3.2经费保障

第9篇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