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16
导语:在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吐曼河 生态环境保护
吐曼河维吾尔语意译为“雾河”。地处东经75°30′—76°15′,北纬39°25′-39°36′之间。是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噶尔水系克孜河北边支流之一。发源于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是一条典型的泉水河,河源在疏附县木什乡明尧勒村,沿河经过疏附县、喀什市,河流末端汇集在红旗水库,全长77.6km,集水面积487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6×108m3,流量常年稳定在3~5m3/s,控制灌溉面积23万亩。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等多重功能。
一、吐曼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吐曼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吐曼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污染严重,硫酸盐、总硬度、矿化度等天然水化学指标本底值较高,且随着流程的延长逐渐变大,到下游红旗水库时各项水化学指标已远远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要求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喀什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喀什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喀什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吐曼河穿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喀什市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吐曼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喀什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吐曼河属泉水河,流经喀什城区长达20公里,在喀什市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喀什市的“母亲河”,是南疆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喀什市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吐曼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喀什市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吐曼河已经成为自治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并且由于吐曼河是跨市县的河流,下游疏附县两个乡及伽师县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条件艰苦,一直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吐曼河河水作为饮用水源,已经严重影响了下游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吐曼河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滥采地下水,改变了城郊湿地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湿地的生态效用。一块湿地的价值比相同面积的海洋高58倍,而湿地的功能被改变,将带来灭顶之灾,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无节制地抽取城市地下水,不仅使昔日的湿地迅速变成干涸的荒漠,而且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地层沉陷,因此吐曼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吐曼河改造完成后,喀什市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吐曼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喀什市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吐曼河生态环境现状
吐曼河的上游、下游均地处干旱区,荒地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自然因素影响而造成土地风蚀、沙化及汛期对土壤的冲刷。
三、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选择浙江省南部山区泰顺县作为研究区域,对全县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全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34.1×108元,是当年该县GDP的6.40倍,其中以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为主,三者分别占总价值的62.35%、21.8%、7.16%,生态系统有着巨大的间接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结果显示,极重要、很重要、重要区、一般重要区域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1.43%、34.57%、20.35%、13.64%,评估结果可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生态保护关键区的确定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InVEST模型;浙南山区;泰顺县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社会经济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社会经济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自然资产核算是目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为了对这些价值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国内外基于各种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索[2~4]。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框架,探索了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服务类型的评估方法[5~8]。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价(integratedvaluationofecosystemservicesandtradeoffs,InVEST)模型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常用的工具,该模型运行较简单,并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模拟效果[9~10]。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分异规律,并明确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区域,目前对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基本是按照环境保护部《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沙漠化控制、营养物质保持、海岸带防护功能6个方面进行评价,该评估在省级、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上可行,但在小尺度上就略显简单。
浙江省南部山区属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浙闽赣交界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如何加强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确定生态保护关键区以及针对不同区域制定相关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均需进一步明确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极其空间分布。本研究选择泰顺县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方法,定量评估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以期为权衡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亦有助于将价值评估结果纳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政绩考核体系。
1研究区概况
泰顺县土地总面积1762km2,属亚热带海洋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16.1℃,年均降水量2008.8mm,年平均蒸发量1148.6mm。境内沟谷纵横,有大小溪流数百条,分属飞云江、交溪、沙埕港、鳌江四大水系。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5.6%,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山地灌丛等5个群落类型。除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内保护较完整的13.4km2原始森林外,其余基本都是次生林。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全县中度以上土壤侵蚀所占比例为25.09%,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729.96t/(km2•a),属轻度水利侵蚀,水蚀的主要形式是坡面侵蚀和细沟、小切沟侵蚀,并伴有重力侵蚀和泥石流。
2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数据主要包括:①土地利用数据,以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结合2012年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30m×3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野外实测的地物光谱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资料,通过计算机解译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②气候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数据共享中心,包括2012年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ANUSPLIN插值软件[11]将研究区及周边共12个气象站点的降水量观测值进行插值获得;潜在蒸散(ET0)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98年对Penman-Monteith模型的修订版本[12]计算获得;③土壤数据,通过对1:1000000土壤空间属性数据栅格化获得;④植物养分数据,来自遥感估测以及已有研究成果;⑤NPP(净初级生产力),采用周广胜等[13]的自然植被NPP模型得到;⑥产品供给及其他(如SO2、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等)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泰顺县统计年鉴2013》和泰顺县环境保护局,该研究以2012年为核算年。
2.2评价指标体系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和Haines-Youn等[14~15]生态系统服务分类基础上构建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产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3大类17项指标构成(产品供给包括6项,表1包括11项),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费用支出法等[16]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
2.3评价方法
2.3.1产品供给生态系统产品供给价值指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所需的价值。
2.3.2固碳释氧植物每生产1t干物质可以吸收1.63tCO2(CO2分子量中C元素的含量为27.27%),同时释放1.19tO2。生态系统的净化环境功能包括大气环境净化和水环境净化。大气环境净化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对SO2的吸收和滞尘功能的价值;水环境净化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对COD和氨氮净化功能的价值。用污染排放量分别乘以单位排放量的处理费用,即为生态系统环境净化功能的价值。SO2治理费用和除尘价格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确定,生态系统年净化水质价值采用网格法得出的全国城市居民用水平均价格计算,水的净化费用为2.09元/t。
3结果与分析
3.1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主要是指其产品供给服务所产生的价值。主要包括农业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渔业产品、水资源利用和水电6项。农业产品主要指粮食、油料、药材、茶叶、水果和蔬菜;林业产品主要指油茶籽、笋干、板栗、木材和毛竹;畜牧业产品主要指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禽肉、禽蛋、蜂蜜和牛奶;渔业产品主要指水产品;水资源利用主要指农业灌溉用水、林牧渔畜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与环境用水;水电是指泰顺县全年135个水电站的总发电量。依据《泰顺县统计年鉴2013》统计得到全县生态系统产品供给总价值为8.11×108元,其中农业产品产量为16.63×104t,总价值为5.67×108元;油茶籽、笋干、板栗产量共计0.36×104t,木材1.90×104m3,毛竹109.37×104根,林业产品总价值为0.43×108元;畜牧业产品产量为0.83×104t,总价值为1.52×108元;渔业产品产量为298t,总价值为429×104元;水资源利用总量为6615×104m3,总价值为3839.88×104元;水电发电量为6.89×108kWh,总价值为0.05×108元。
3.2生态系统间接服务价值及总价值固碳释氧服务价值:由自然植被NPP模型计算得到2012年泰顺县单位面积NPP为710.13g/(m2•a)(以C计),故全县NPP总量为125.12×104t/a,计算得到,2012年生态系统固碳价值为4.19×108元,释氧价值为4.92×108元,固碳释氧总价值为9.11×108元。营养物质保持服务价值:在营养物质保持量的计算中,以各气候带营养元素N、P、K在植物体中的质量分数为依据[20],结合当地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来计算泰顺县生态系统的N、P、K含量,分别为0.485%、0.054%、0.27%,计算得到,2012年泰顺县生态系统固氮量为6068.53t,固磷量为675.67t,固钾量为3378.36t,总营养物质保持功能的价值为1.3×108元。水源涵养服务价值:2012年泰顺县年均降水量为2162.75mm,年均潜在蒸散量为690.56mm,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27.16×108m3,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价值为208.32×108。土壤保持服务价值:由1:1000000中国土壤数据库获取泰顺县不同土壤类型的N、P、K含量。计算得到,泰顺县土壤保持总量为6908.63×104t,保肥总量为88.4×104t,总经济价值为22.98×108元;因土壤保持功能减轻泥沙淤积量为0.12×108m3,经济价值0.94×108元,泰顺县土壤保持功能总价值为23.92×108元。气候调节服务价值:2012年泰顺县森林、草地和城市绿地等植被覆盖面积为1684.21km2,每公顷绿地夏季在周围环境中可吸收81.1×103kJ的热量,全县植被因蒸腾作用吸收的热量为136.59×108kJ,合379.42×104度电。全县水面年蒸发量为0.22×108m3,在气温25℃环境下,1m3水汽化为相同温度的水蒸气需消耗2.43×106kJ的热量,全县水面蒸发消耗的总热量为54.6×1012kJ,折合15.17×109度电。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产生的经济价值为72.82×108元。环境净化服务价值:2012年泰顺县SO2排放总量为163.73t,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174.69t,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总经济价值为22.27×104元。全县废水排放总量为52.39×104t,全部直接排入自然界中,其中,COD排放量195.27t,氨氮排放量为1.36t。生态系统净化水质的价值为109.5×104元。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泰顺旅游区面积占全县面积25%,拥有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云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氡泉-九峰省级风景名胜区、三魁天关山省级森林公园、南浦溪市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区。全县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6×104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1×108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05.8×104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48×108元;接待入境游客1605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81.21×104元。由表1可见,泰顺县生态系统间接服务价值为325.99×108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为315.48×108元,文化服务价值为10.51×108元。结合3.1节可知,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34.1×108元,具体地,水源涵养价值为208.32×108元,占总价值的62.35%;气候调节价值为72.82×108元,占21.8%;土壤保持价值为23.92×108元,占7.16%。
3.3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综合评价根据泰顺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选择固碳释氧、营养物质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服务指标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综合评价,建立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采用综合指数法[21~22]对各评价指标分级赋值后进行等权重叠加,并将评价结果分为4级,即极重要、很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由图1可见,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西北部的黄桥、乌岩岭、杨寮一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最高,该区域为全县的多雨中心,加之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原始森林保护较为完整,森林植被覆盖度高,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是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县总面积的31.43%;中北部的百丈镇、莜村镇以及南部仕阳镇一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较高,该区域降水较为丰富,蒸散量低,植被覆盖度高,是水源涵养重要区,占全县总面积34.57%;其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处于中等,这些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及农用地沿山间盆地及溪谷广泛分布,占全县总面积的20.35%;罗阳镇、泗溪镇、三魁镇、雅阳镇一带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最低,该区域地处山间盆地,属全县人口集中分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13.64%。
4讨论
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质量评价法,另一类是价值量评价法[23]。本研究分别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对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物质量评价法主要从物质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其特点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价值量评价法是以货币价值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其结果易于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可以从另一侧面展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进而保证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本文采用InVEST模型对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能够较为精细地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差异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该研究结果显示,泰顺县生态系统服务以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为主,有着巨大的间接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极重要区面积为553.8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43%,远大于目前县域的林地保护面积。随着泰顺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林地面积逐步增加,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加之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应该大力恢复和发展生态公益林,既能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又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泰顺县2012年全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34.1×108元,是当年该县GDP的6.40倍,该比值高于国内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如Costanza等[24]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结果显示,1994年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合当年世界GDP的1.82倍;Boumans等[25]利用全球生物圈复合模型(GUMBO)得出,2000年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约为当年世界GDP的4.5倍;陈仲新等[26]把我国植被类型合并为若干个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并参考Costanza等包含1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分类系统与17大类生态系统效益的分类方法及经济参数对1994年我国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进行了价值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当年GDP的1.73倍;吴珊珊等[27]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计算得出2004年渤海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当于环渤海地区GDP的1.73倍;欧阳志云等[11]提出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并估算出贵州省2010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当年全省GDP的4.30倍,比较发现,泰顺县生态系统在评价指标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依然有着巨大的服务价值。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评估时间、评估指标选取、评估方法及参数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利用遥感技术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克服了传统生态统计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ANUSPLIN插值软件、Penman-Monteith模型、自然植被NPP模型等技术手段使得各项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区域实际情况;但另一方面,遥感数据处理、模型运算精度、统计数据获取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最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产生一定偏差。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发展对策
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野生植物资源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资源因为具有生态性、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野生植物在在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和水分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异能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正好可以满足自然界物质的能量循环的需要。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野生植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基因的特点,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植物资源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但是还有大量的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食物种类,对于稀有的品种和风味产生了更大的需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逐渐走向人们的餐桌,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在人们饮食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源是满足这一趋势的主要途径,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前景。
野生植物资源也是重要的原材料来源,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更多的具有原材料价值的野生植物将会被开发,促进工业的发展。同时野生植物资源还具有很好的观赏、绿化和旅游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绿化美化要求的日益增长,野生植物资源的观赏价值更多的被人们发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野生植物资源还具有很重要的药用价值,在常规植物资源不能根本治疗人类疾患的时候,就需要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大范围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潜在药用价值也会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人们对野生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保护意识还很淡薄。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哪怕是一种的野生植物的形成也需要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年的时间,但是毁灭却是很可能发生在一夜之间。大部分野生植物资源的灭绝都是因为社会公众和各级领导部门对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相应的保护工作资金投入不足,保护管理部门的人员不到位,致使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生长地被其他用途所侵占,而很多的物种被过度的采挖,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减少,生长环境严重退化,分布地区减少,物种濒临的危险更加的严重。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正濒临灭绝,甚至其中的一些物种已经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认识不清,给科学保护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虽然相关部门组织过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但大部分也都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是调查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我国繁多的濒危灭绝的野生植物资源相比实在是收效甚微。总之,我国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相关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三、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发展对策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目的就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力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的平衡。野生植物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为了使野生植物资源的数量得到不断的扩大,就要遵守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对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适度大胆的改革,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就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各级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执法的监督,依法严厉地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使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
同时也要提高公众对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努力提高社会各界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各地区也要充分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的措施,使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重视对于保护区的认识,力争强化整体的布局和规划工作。将保护区的建设和相应的保护机制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机制。
总结: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野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挑战;策略
为助力我国生态建设,我国林业部门先后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1-4]。当前,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明显增加,但木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林业产业科技水平亟待提升,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尤为重要[6-7]。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当前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面对的困难,进而对新时期应当怎样更好地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1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原因
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支持。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0-16]。1.1避免水土流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中的枯枝落木吸收水分,具有一定储备地表水的能力,森林中的植物根系对土壤具有凝聚力,在暴雨等天气时,减少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往的林业工程也充分证明,扎实地做好林业资源发展与保护工作,才能让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水灾发生概率。同时,这对自然地理环境原貌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的生态也因此得到改善。1.2应对沙尘天气。森林可作为沙尘的屏障,对沙尘形成阻隔作用。森林可形成防护林有效降低风速,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以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多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得以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得到有效改善,防护林改善了下垫面的植被状况,树干枝叶对局地小风场可起到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止局地扬尘,林业资源对防风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效果较为明显。1.3调节气候。森林对气候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每一处森林都具备小气候特征,这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之一。森林对周围地域的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气温。相关研究发现,林地日均气温明显低于林地外日均气温。一方面,林地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另一方面,林地比热容大,增温慢。此外,森林中的小气候系统可通过水循环向环境中释放水蒸气,提高生态环境中的湿度,从而使周围的气候更为舒适。1.4净化空气。绿色植物借助于光合作用,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再释放出氧气。有研究表明,1hm2阔叶林1天可以消耗吸收1t二氧化碳,释放0.73t氧气。森林中的多数生物也因此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生态环境也因森林面积的扩大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作用较为明显。
2林业资源保护面对的挑战
2.1林业资源保护机制不够健全。为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当前已形成相关监督保护机制,并对林业资源保护中的责任进行了细化。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林业资源的复杂性,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上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很多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受人力物力限制,尚未结合当地林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尤其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基层政府用于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资金较少。此外,由于林业资源保护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针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难以从法治层面进行惩治。基于市场利益的刺激,有的企业或个人对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林业生产作业中存在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上述问题凸显了加快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的重要性[17-18]。2.2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相对薄弱。虽然,林业资源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基层林业部门不仅需要落实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还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监管。只有将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对林业资源形成更好的保护。但是,在当前不少地方的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当中,有的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控制度,增加了毁坏林业资源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原因所在[19-20]。2.3林业资源保护投资总额不高。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资源保护的实现途径之一。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往往经济不够发达,难以承担林业生态工程所需资金,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规划暂时被搁置[21-22]。
3加快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3.1做好生态保护宣传,提高群众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林业部门需要充分用好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普及林业资源保护对生态及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注重提高当地居民对林业资源的基本认识,从而减少林业资源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24]。3.2采用农林结合方式,加强部门联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原则既需要侧重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也要注重林业与农业资源保护的有效结合,使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协调林业资源的使用与保护时,通过农林资源的结合,对农林用地规模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既有利于对林业用地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协调农林用地的全面可持续利用。例如,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应与保证农业耕地红线相协调[25-26]。3.3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完成生态保护目标。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时,应充分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实时监测,对林业资源分布、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实时对林业资源进行防火防灾监控,从而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并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与优化工作方案。林业资源保护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让林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7]。3.4采取多样保护措施,实现林业持续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的地域不同,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在植树造林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对现有林业植物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当地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成活率。在选择树种时,尽量实现当地林业资源树种结构的多元化,提高人工林抗病虫害能力。这不仅能丰富林业种植资源结构,还能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8-32]。
4结语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背景;林业经济发展;思想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进行林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前提,有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较高的重视,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现代经济背景下,需要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高效合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1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思想认知
思想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的执行力。想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推动,就需要充分地对林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进行了解。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工作具有多元、复杂的特点,需要多个部门及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其中,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基础。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对于林业经济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一些先进设备及技术的引入,对人工补植方式合理地运用,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空缺区域进行高等树种的补植,对林业生态系统结构进行完善,有效地提升林业经济的生态效益[1]。
2制定合理规范的生态保护制度
想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在生态保护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推动,就需要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制度作为支撑,并且结合多个不同岗位的相互协调、良好配合,才可以完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目标。对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以及确定林业经济发展的评估标准和监测内容,保证森林保护执法队伍的高素质,让有关专业人员可以对林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同时,提高对林区过度开垦及采伐行为的惩处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3遵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进行高效合理的林业资源配置
通过选用合理的林业资源高效配置模式,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能够一直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林业生产发展,在建设过程中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对林木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其中,所谓适地适树,就是指林业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在适合种植乔木的地方不种植灌木,而在适合种植灌木的地方则不进行乔木的种植。通过适地适树的建设原则将林业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林业生产的经济及生态效益。例如,有些地域主要是低山地带及汉水谷地的特点,故此可以尽量选取茶、油桐、杜仲和山茱萸等与地区相适应的经济树种,由此将该地区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展现出来,从根本上做到对水土流失的预防,最大限度地提升林业产业的经济价值;在进行一些不具备天然落种更新的落叶松人工纯林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选择混交林的建设,如将樟子松、云杉块状等混合,通过对树种组合的优化、林龄结构的科学配置,能够更好地进行优质绿化苗木的培养,继而在进行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落实生态保护理念,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2]。
4推动林业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生态及林业经济协调
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能依靠供应木材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产品获得收益,并且可以通过对林业旅游的发展促进林业经济建设。所以,有关林业单位应该具备优质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通过对林业资源的利用,创设一个具有趣味性的娱乐休闲场所,并且通过林业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较高的经济价值建设。因为林业旅游从本质上分析是国内扩大内需及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可以为各林业单位的发展建立一个优质的空间。所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大幅度地强化林业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业经济效益,保障林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3]。
5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
在实际进行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以单一地依靠传统工作手段进行建设,需要引入对应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需要有关单位对现代科技进行大力发展,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与借鉴,有效地确保国内的林业资源发展具备良好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基层林业站;天然林保护;生态建设;保护措施;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6-017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迅速,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天然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自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土保持、动植物生长等具有着重大意义。天然林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放缓生态环境的恶化,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当前的环境现状得到改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基层林业站水平,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尽量兼顾环境问题和资源保护,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
一、保护天然林资源重要性
1.天然林资源的生物学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天然林资源对于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天然林中的绿色植被可以有效地吸收空气中存在的有害气体,经过自身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其次,植物的根系可以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涵养水源,预防水土流失;最后,天然林中的多种动植物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能够防止土地沙化的出现,对于整个区域乃至全球生态都有着积极作用。
2.天然林资源与动植物的关系
天然林资源除了树木之外,还包含着天然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对于维护生态稳定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完善的城市建设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严重的挤压到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迫使许多珍稀物种数目减少甚至灭绝。此外,良好的自然林资源还可以为伴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保证自然林系统的平稳运行。
3.天然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天然林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其对于人类社会同样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林破坏不断加剧,过度砍伐造成森林资源数量不断减少。由砍伐过度带来的物种灭亡、土地沙漠化和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洪水、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这一情况,保护天然林资源显得更有必要。
4.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必要性
天然林保护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步骤,只有做好天然林保护工作,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全方位管理,才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天然林先天具有物种众多、生态体系相对完善的特点,使天然林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相对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与人工林有着巨大的不同。依照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做到全面仔细的认识天然林,因此容易发生对森林资源认识的问题,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造成了稀缺物种的死亡。鉴于此,由基层林业站展开对天然林资源保护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充分的必要性。
二、关于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相关建议
1.加大保护天然林宣传
在我国,大多数天然林的地理位置较远、覆盖面积较广,基层天然林保护工作的推进中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基层林业站要加强宣传工作,对天然林附近的居民进行广泛的教育,利用村委会宣传、打标语宣传等基层宣传手段使普通民众意识到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宣传内容与居民实际相联系,让人们明白天然林保护与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天然林遭人为破坏的现象减少。此外,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保证基层工作人员可以起好带头作用,对中央方针政策进行贯彻落实。
2.完善网络管理体系
在信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完善网络管理有着重大实际意义。由于天然林保护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基层管理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基层林业部门有必要求助上级部门,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建立系统化的网络管理体系,为天然林保护工作的展开夯实体系基础,同时也能方便上级机关对天然林资源的把握。最后,在建立基层林业站时,尽量选择负责任、热爱林业工作的从业者,以提升基层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稳定提供人才支持。
3.在基层林业保护中不断创新
相关部门应在完善网络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天然林保护制度,在基层林业保护中鼓励创新,尤其是机制创新。通过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提高护林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方便上级部门的监管。将现代科学的管理制度引入护林工作第一线。
4.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关键作用
基层林业站的建立主要是针对当地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基层林业站一般位于天然林保护第一线,在工作中具有距离优势和控制优势。因此,在天然林保护工作中,应不断强化基层林业站的工作职能,增强一线护林人员的责任心,争取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做到合理管理、科学管理,适应当代林业发展的新要求。
结语:
基层林业站作为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最前线部门,肩负着落实中央政策,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任。站点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在思想上重视天然林保护工作,将先进的技术理念引入日常工作当中,并且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在基层林业保护中不断创新,使天然林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在提高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们营造出一个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贾丹丹.基层林业站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及建议作者出版源[J].中国科技投资,2013(12)
[2] 胡会峰,刘国华.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J].生态学报,2013(10)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现状;对策
森林经营是森林资源培育措施的总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追求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分类经营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与保护并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管、防、治、补相结合;积极培育与限制性利用相结合,逐步建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效益,担负起污染防治、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游憩保健、绿化美化等主要任务。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1 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祁连林场总经营面积67710hm2,林地面积为31895.6hm2,其中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572.9hm2,疏林地面积341.7hm2,灌木林地面积19448.3hm2,未成林地18.2hm2,苗圃地8hm2,宜林荒山荒地506.5hm2。
1.2 森林资源管护情况
为了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的管护,进一步落实责任,根据祁连林场实际,将辖区森林资源划分为26个管护任务区,逐一分解落实到人,层层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合同,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人头。做到管护面积、管护人员、管护职责、奖惩“四到位”。公益林管护主要采取巡山宣传为主,设卡为辅的方式进行。组织人员在防火期进行清山检查,从而有效控制不安全隐患,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3 存在的问题
1.3.1 林种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差。国家为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于1998年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祁连山天然林林木停止抚育采伐,直到现在一直未进行抚育采伐。因此,天然林林木林种结构发生变化,林分龄组比例失调,近成熟林逐年增多,幼龄林少,森林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侵害严重,林分质量偏低,树种单一化,形成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生物量小、防护功能较低。
1.1.2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急防火能力不强。目前,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尤其突出,随着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林地内可燃物普遍增多。林区杂草茂盛,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防火形势非常严峻。辖区内全部是山区,山区通路、通水、通电的情况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尤其是林区道路,辖区内共有道路约361.8km,其中油路74km、沙石路63.5km、土路224.3km。林区道路崎岖不平,加之山体滑坡、雨水侵蚀和洪水损毁,雨雪天气尤其在春秋两季,几乎62%的林区道路不能正常通行,严重影响了林场对林区的巡查管护和正常工作的开展,远不能满足现如今护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道路修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1.3 森林病虫鼠害日趋严重。特别是青海云杉林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不断上升和扩大。因经费严重短缺,每年采取防治的面积不到成灾面积的1/3,而且防治技术落后,防治效果较差,不能有效控制病虫鼠害的蔓延。祁连林区云杉林,因长年遭受嫩梢害虫危害,枯梢密布、针叶稀少、树冠秃顶、林木多年不结实。森防科研赶不上防治工作的需要,病虫种类和区系分布尚末完全查清,一些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未作深入系统研究。森防基本建设还很薄弱,专业人员不足,防治设备缺乏。
1.1.4 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发展缓慢。近几年,实施了天保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但林牧矛盾突出,造林绿化任务繁重,且造林后期需围栏封育管护,造林成本增大,造林费用严重不足。封山育林专项资金少,使国有林场发展缓慢。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保证
生态公益林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益,加强生态公益林领导小组建设,让其发挥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协调解决工程设施建设、资金配置、人员安置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多形式、多途径大力宣传生态公益林对国土安全的重要性, 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对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环境友好型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还要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典型案件,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公益林领导小组作为项目的具体执行单位,在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管护目标责任书的制定、工程管护落实情况的监督执行、检查验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每一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工作班子。
2.2 明确目标责任,加强林业执法,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林场所制定的公益林管护目标责任书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能落到人头、山头、地块的管护责任及能够调动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配套的奖罚措施。切实发挥森林公安的主力军作用、管护员队伍的基础作用和检查站的屏障作用,加大对盗伐、滥伐、毁林、侵占林地等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破坏生态公益林的专项打击活动,把专项打击与常年打击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活动结合起来,发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立即制止,能处理的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迅速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它部门处理,防止处理不当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确保公益林资源的安全。
2.3 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护措施
从林地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管理等诸方面,必须按照的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必须制定与国家要求相统一、符合自己实际的管理制度,制约、监督、督促工程实施单位和管护人员按照国家的规范进行工程管理。
2.4 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
对宜林地进行全面造林,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建设等方式加大投入,因势利导扩大公益林绿化总量;对灌木林地进行乔木树种补造,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对纯林(特别是杉木林)进行林分改造和梯度经营,即采用三三制;对纯杉木林中成、过熟林按山势分成上中下3块,保上留下砍中间。通过5 年时间,对中间地块进行复层异龄林改造,然后再视山势、林龄等情况逐一改造切实提高林地利用率。
2.5 实现林区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木材的停伐减产,林场无收入来源,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育苗产业、旅游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形成新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苗木生产基地由林间苗圃向川区苗圃发展,租赁土地向城区边缘发展,解决林间苗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苗木生产周期长、培育成本高的问题。
一、浅谈坚持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不仅是与人类发展客观规律相符的必然需要,更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因而在我国林业事业发展中,必须坚持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能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对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林业又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应从传统的木材生产转移到与生态建设发展相适应的需求,加强生态林业建设,有助于引导人们全面认识林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主要内涵就是加强天然林和生态林的保护,利用采伐人工林替代天然林和生态林的采伐,从而减少原始资源的浪费,而这不仅是保护国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各种资源循环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国家执行的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在一定作用上促进了生态建设的发展,加上国家设立的生态效益补偿金等措施,对于那些不择手段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必须严厉制止,始终坚持生态建设的基本原理,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弥补生态环境恶化、林业资源缺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原则
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首先,实施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其次;应坚持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基本原则;最后是着力保护生态稳定性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上述三项基本原则,才能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以生态为核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浅析
(一)不断加大生态理论教育力度
森林是维持林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载体。林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关联。林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植树造林,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植树造林,同时更是发展林业经济的关键。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林业工作者,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加大生态理论教育力度,并从思想上和主观上强化自身的林业生态理论。当前,我们对生态林业的认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就需要加深人们对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着力提高人们的林业保护和建设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助推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开展林业工作时,应采用湿地公园、森林旅游以及夏令营等多种途径开展生态理论教育,着力提高人们对生态林业的认识,从而以大自然方式宣传生态林业,提高人们对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为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是实现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因而要想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首先就应健全和不断强化有关林业资源的保护政策,确保林业资源的发展和管理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确保生态林业管理常态化,其次应减少林业资源环境,以国家政策的扶持、科学系统的管理。系统而又全面的搞好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最后,还应对生态林业的建设加大监督力度,着力提高生态林业建设与林业资源管理的科学水平。
(三)以生态学原理和战略发展策略以及新工艺技术促进林业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以战略的眼光和角度发展并建设生态林业,不仅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后代对于生态环境的需要。面对当下滥采滥伐、开采无度的现象必须进行制止,以战略的高度保障人们的生活基础。因而为了实施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就主要着力提高林业资源再生的能力,而这就需要生态学原理和战略发展策略的支撑以及新工艺技术的配合加快生态林业的建设。尤其是林业建设的周期性长和各种林业资源时刻面临破坏的特殊性都会对林业可持续战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加大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
林业资源的宝贵性不言而喻。加强现有林业资源的保护,是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途径。因而我们要想保护现有的林业资源,就必须严格控制采伐量,尤其应在采伐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林木的采伐权限,并加强区域性林业资源采伐量的管控,确保现有的林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为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五)确实做好低产林的改造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林业资源极其丰富,林业管理机构也是星罗棋布。因而不同的林业管理机构的发展策略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应站在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并结合区域经济和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内的低产林进行改造,确实做好低产林的改造工作,严防“皆伐炼山”想象的出现,做到改造及时、改造有效。在改造过程中应坚持砍伐灌木、保留乔木、留保留带以及局部整地植树的策略对低产林进行改造,大量种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林木,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六)着力提高荒山的绿化速率
荒山绿化工程是林业建设的一部分,其可以加快树木成林的速度,对树木的生长和环境的影响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加快荒山绿化的速度。一般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来完成:首先,以国营林场为依托,进行规模化经营;其次,以股份制进行经营;再次,荒山绿化的联合经营;最后,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林业,通过政府扶持加快荒山的绿化,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1.生态意识范畴的哲学内涵剖析
生态意识范畴的界定在学术界中一直都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总体上可以把生态意识看作为是主体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界产生的破坏和一些消极后果进行主动的反思,即主体思维或者是实践活动在人类思想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所以,通过一些实践或者其他途径让人们从意识上了解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进行自觉保护的观念意识。
人类的意识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即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发展。而错误的思想意识则能够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要正确的引导人类理解生态意识的内涵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生态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二,生态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然环境需要人类自觉的去保护,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不仅是保护了物种的种类,最重要的是保护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第三,生态意识是一种回归意识。因为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中孕育而生,人类社会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论是人的现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最后,生态意识是一种忧患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供给,但若人类无限度的向自然界索取和破坏,最终必然导致自然界的严重失衡,最终受到惩罚的必然是人类自己。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2.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主要维度探析
生态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通过各种“神性”、“鬼性”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形成朴素的生态观,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由于前人的对自然界的良性合理的开发,才使得后代人拥有了宝贵的财富。而如今,文化的复杂多样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冲突,也使得生态观念遭受了巨大的重创,人类为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大肆破坏生态环境,掠夺式开发环境资源,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等。现如今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逐渐的审视自身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层面上。因此,经过这些年来人类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也为未来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文化、推动高职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维度。
再者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制度建设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能否与生态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取决于人类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依靠法律制度的??制性。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向自然的不断索取,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强制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明文规定。所以完善的制度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
3.促进高职学生生态意识形成的对策思考
3.1 加强生态文化的教育,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21世纪生态环境的主题,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具体方法有:首先,可以开展保护环境专题讨论会,以作业、调查等方式促进学生去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其次,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并提出当前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希望学生从点滴做起,热爱自然,而不是去破坏环境。再者,可以开展保护环境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拥有保护环境的紧迫意识,然后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增强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进而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