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教学成果展

时间:2023-09-08 17:12:17

导语:在大学教学成果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教学成果展

第1篇

(一)新生入学教育与创业意识培养

1、在校史校情教育中培养。每个学校发展历程虽不尽相同,但大都经历一个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通过参观校史展览,向新生讲述学校创业发展事迹,激荡心灵,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

2、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培养。现代社会,大学生只有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我,不断探索开发自身潜能的有效途径或方式,才能准确把握人生方向,塑造成功人生。对于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所引导,将有利于其在大学生活学习过程中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进行创业意识培养。

(二)学生日常管理与创业意识、能力与素质培养

1、环境文化熏陶。在校园、班级环境中营造创业文化,渗透创业意识教育。第一,在宣传栏上要形成突出和强化创业意识的人文环境,形成提倡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倡导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观念。第二,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突出与强化创新、创造,形成创造性教学风气,形成“学习为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的良性循环,形成人人争创造,人人争创新,人人想创业的思想文化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三,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上,鼓励师生创新、创造、创业。第四,要广为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创业方法和奋斗经历,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每年不定期邀请成功创业毕业生返校作创业事迹报告。

2、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活动既可结合专业课程学习进行,也可结合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进行。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刻苦耐劳精神,并从中有所感悟和发现。

二、在学生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一)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对少数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疏导和个别辅导。

2、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二)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1、强化心理咨询中心功能。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加强日常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对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3、调节目标。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挫折都与目标确立不当有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实际能力正确设定生活和奋斗目标,调整理想水平,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预设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教会调整方法,以便继续前行。

4、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帮助他们根据自己学习、成长要求,正确分析自身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要充分理解,以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自我价值。

5、增强挫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不及格就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表现是由其错误认知导致的。人生道路总是崎岖不平,丰富多彩,一次失败不能代表全部。

三、在学生管理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1、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文化搭台,德育唱戏,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德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文化长廊等,塑建“文化育德”、“文化育人”氛围,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充分展现自我价值。

2、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我院定期开展人文讲座,各类知识竞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大胆展现自我,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弥补了课堂知识的不足和个人认识的单一化,有助于促进文化素质提高。

3、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发展。娱乐性的校园体育活动能把学生从疲惫的学习状态中转移到文体活动的兴奋点。每年十月份举办田径运动会,形式各样的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体魄、缓解了紧张的学习神经,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合作和人际交往。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加强社团管理,建立实践基地

第2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发展问题; 探讨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电大今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进行的重要战略转型,是对原有学校的功能定位、教学模式、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电大开放教育教务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分析了在开放大学建设转型期,分校在开展开放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就对今后发展和努力方向做了一些肤浅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1)专业教师奇缺。开放教育试点正式推进以来,随着专业门类的增多,课程烦杂,专业教师缺乏的特点日益突出。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专职教师配备不足,而在职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利用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指导的能力普遍较低。年轻教师缺乏定期的培训或者进修,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缺乏深度的认识;而对于民族地区电大来说,校内部分科室,一直被称为是养老、临退休人员的理想安置地,所以,一直以来岗位人员处于“有人无实力”的现状。长期下来,养成了时间观念差、工作散漫的思想状态,工作上拖拉扯皮、无头绪,另外,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90年代后期的大中专毕业生,年龄偏大,对信息技术或网络教育比较生疏,学习探究能力差,同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2)教学科研能力差。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决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唯有优秀的教学团队,才能不断锤炼并锻造实践,使教学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长期以来,由于我校教师学历、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大多数时间教师都是基于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支持与辅导,缺乏面对面交流与探讨以及主动参与教学科研的实践意识,对于远程教育之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缺乏深度的探究,这一系列的因素致使学校教学与科研能力差,教学与科研脱节。

(二)课程资源建设不足,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自开放教育全面开展以来,各个专业的设置已逐步体现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课程文字教材已经逐年更新,但是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只有一少部分配有辅导软件,其余专业课程只有文字教材,而且大部分以文字主教材为主,无辅助教材(即计算机辅助软件或vcd光盘等),在此类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电大学员来讲,自主学习可能成为一大障碍。再次,在开放教育全面开展的这几年,各级电大虽在网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都做了最大努力,但大部分主要还是以文本试题为主,很少有视频内容。资源内容单一、匮乏。而分校都是导入借用省校及往年的资源,平台分级,但是资源重复,无形中使学员对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失去动力和兴趣。再者,分校专业设置虽多,但是缺乏特色专业建设,致使各专业统抓统管,缺乏特色品牌。

目前,行业分工的逐步明细、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之下,电大学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是以在职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自主性更强。伴随行业结构的分工和教育改革,使得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重复,有些课程专、本科统开,有些课程不同专业统开;同时,自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全面推行以来,专业规则当中已无自主选择的课程(即选修课),学生自己已无选修的余地。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式,既有悖于电大开放教育办学的宗旨,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违背了高等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思路。

(三)教学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远程开放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主要方面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教学支持服务。因此,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所电大学校能否更好地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指标。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大学校,其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在逐步推进整改,但是

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各类配套资源的配置和建设令人担忧。

(四)管理不到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电大只所以以“广播电视大学”命名,是与当时成人学习的教育教学条件相对应的,即以广播电视等多媒体电化教育为主要手段,这一时段曾在远距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大远程教育迫切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这一切使电大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在开放教育发展逐步成熟,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逐次推进的条件之下,各级电大都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更新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专业技术条件的制约,加上网上资源建设和各种学习软件的匮乏,使大部分远程教育设备未能更好的利用,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平时考核管理不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与改革都比较滞后,加之各级各类成人类高等教育机构并行发展,使基层电大招生生源逐年下滑,许多成人类办学机构刻意降低标准,变相招生,以“市场”为主要导向,无形当中给受教育者养成侥幸心理,不在学习上下功夫,使平时管理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背,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加大了平时管理与考核的难度,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长远发展。

二、改进的思路

(1)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研究政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学校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齐心协作和整体团队共同的努力,更需要领头雁——“管理者”的不断探索和经营。所以管理层也是关键。管理层要不断研究政策,带头加强学习和研究“远程教育”的管理知识和业务,充分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统筹兼顾,上下运作。要按照开放教育的要求和管理模式来进行合理规划,切实以网络化的平台环境为依托整合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要关注政策,争取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实四支队伍人员配置,加大信息化的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强化与普通高校、地方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人人参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调发展的路子。把电大办成独具地方品牌特色的新型开放大学。(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外聘兼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由于开放教育实行分散办学、个体化教学的方式,因此,要配备各个专业门类齐全的专职教师进行辅导确实有很大困难。针对目前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紧缺、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开放教育的特点,应该充分发挥系统办学和地方社会办学的优势,不断加强与上级主管学校、兄弟学校、地方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成立助学团队,聘请校外专家和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和课程辅导员,加强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辅导,并重视对兼职教师和校外辅导员的培养,组织他们学习电大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电大教育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不定期举办课程研讨与交流,提高其教学水平。(3)依靠政策支持和系统优势,解决资金问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系统办学优势,争取上级电大在各项收费标准、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照顾支持,尽量下浮或者减免各种管理费用,使基层电大把有限的经费收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这样,既使基层电大收到实惠,又增强了竞争力和凝聚力。二是依靠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研究政策,抢抓机遇,积极利用近几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优惠扶持政策,努力争取项目经费和技术设施。同时,依靠自身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使各项经费合理地利用到基础设施配置建设当中。(4)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通过教学过程当中实践总结而制定的,分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实际实践中总结完善、突出特色,使之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招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5)以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伴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使得教育信息传播及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网络信息技术的高效与便捷利用,使偏远地区的基层电大能够依托系统优势不断加快教学与管理改革,以“开放”和“远程”为基础,整合系统内部优势资源,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利用纵横交错的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真正把电大办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式远程教育大学。总之,有了良好内外环境和四支队伍,通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热忱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远程开放教育必将成为新时期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开放教育经济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薛志刚: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3篇

为何评?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教学成果作为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是教育工作者们经过多年艰苦实践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创新性。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现阶段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上。因此,着力推进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选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更加重视研究与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职业教育要推进校企合作,坚持市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实施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工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推动全面协调发展。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继在高等教育领域成功举办六届后,首次以国家奖的名义扩展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颁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进一步强化各级各类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激励广大教师长期投身教学一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也有利于系统梳理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共享改革创新经验,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怎么评?公平公正基础上突出实践性、创新性

评审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教育部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对评审原则、评审标准、评审方式、评审组织、异议处理等做出明确要求,评审要经过网上初评和会议终审阶段,强调专家评审,加大公示力度,加强社会监督。

在评审过程中,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严格实行“管评分离”,评审工作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具体实施。中国教育学会架构了评审专家委员会、网评专家库、会评专家组三级评审组织,在专家遴选过程中,强调权威性、代表性和专业性,兼顾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比例的平衡。最终,从全国遴选出1600多名专家建立网评专家库,从中随机抽取800多人参与网络评审,成员覆盖29个省份。会评阶段,会评专家组成员100人,覆盖23个省份。

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评审标准上,着重考察申报项目是否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办法;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推广效果。评审流程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所有环节结果均由评审专家票决产生,保证了客观性和公正性。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兼顾高等教育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成果。在同等水平情况下,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和一线教师倾斜,优先奖励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和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所取得的成果。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析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3个层面的具体获奖情况是:基础教育类特等奖2项,一等奖48项,二等奖367项;职教类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高教类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政策的变化

从7届教学成果奖励的目的来看(表1),1997年以后的奖励目的尽管没有明显变化,但仔细分析仍略有调整。1997年的《办法》强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充分肯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成果,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2005年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实践”和“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9年则进一步强调“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表1 教学成果奖评审目的分析

年份 目的

1994 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1997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充分肯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成果,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2001 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005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9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聚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

2014年评选出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类,共有1320个项目获奖。其中,经国务院批准5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批准,148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67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纵观各领域教学成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教育领域的获奖成果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切实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致力于破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难点问题,三是体现了综合改革的思路。许多优秀教学成果坚持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些成果致力于破解素质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德育问题、评价问题、育人模式改革问题,探索出一条条教育教学的新路子。

(2)在职业教育领域,则涌现出一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如针对重技能轻素养问题,有的成果探索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深化了职业素质培养的内涵。还遴选出一批注重中高职乃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衔接的成果,对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培养通道进行了有益探索。

(3)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命题。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特等奖成果均聚焦于此。据介绍,在评选标准上,本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着重考察成果的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和示范性。聚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回应时展的新要求,成为获奖成果的显著特征。

奖励的范围和数量均有大幅增加

1994年国务院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对申报成果提出了3个条件:第一国内首创的;第二,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第三,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1997年以后对奖励分等提出了具体标准:特等奖要“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特殊贡献”,一等奖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等奖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4年各奖励等级的标准是:特等奖应“在教育教学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一等奖要“有重大示范作用,产生重大成效和较大影响”;二等奖要“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产生显著成效,发挥重要示范作用”,并且要求特等奖和一等奖成果应不少于4年的实践检验,二等奖不少于2年的实践检验。从各年度教学成果奖分等评审标准来看,在评审标准越来越严格和具体的形势下,获奖成果数量逐届增加,本届获奖成果更是大幅增加(表2)。这也体现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实践,针对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将改革创新的理念落到实处,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

能源电力类成果获奖情况

在2014年高等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中,有关能源电力类的教学成果(表3)共计11项,职业教育类有3项成果(表4)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纵览这些成果,从改革主题及趋势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建设是研究重点。其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最为集中,课程体系改革也受到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是各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 教学成果

由于英语教育的全面普及,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对我国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的英语的教学成果。

一、目前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的现状

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指的是英语教师在英语专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语言知识(subject-matter knowledge)

②教育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

③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④学习者的基本知识(knowledge 0f the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我国目前拥有中小学英语教师1079427人,其中小学英语教师311323人,初中英语教师542633,高中英语教师225471人。在师资方面,全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只有40%毕业于全日制学校并获得本科学士学历。有60%通过函授、电大、夜大、网络和自考等方式获得本科学历。其中初中和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半数拥有本科学历。可以说我国的英语教师的整体英语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差异比较大,从整体专业性水平上来看还不高,这直接对教学成果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质量不够高的同时,我国英语教师的数量也相对缺乏。以小学为例,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至少还有10万人左右的缺额。英语教师普遍课时多,教学任务繁重,往往只能应付基本的教学任务,难以更多的发挥教学热情,缺少时间进行学习。这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制约了教学成果的改善空间。

二、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同教学成果的关系分析

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和英语教学的成果紧密相连。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一个拥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英语教师往往,能在教授基本英语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对英语知识背后文化的学习。不但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将英语的思维模式带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能力,变得更为主动的学习。这对学生在英语方面的长期发展终身受益。所以说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同教学成果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三、提高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的措施

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提高英语教学专业性水平的措施。

(一)提高对英语教师的学历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技能,越来越成为一种基本的沟通工具。这就要求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中都必须受到良好的英语教育。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同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密切相关。因而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选拔英语教师的过程中应当严格评选标准,建立科学、严格和公平的准入制度,确保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在此之上,一些英语教师已经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甚至多年,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学历并不高,应当建立合理的鼓励的机制,促使他们积极的进行进修,参加各种进修班和学历学习,提高他们的学历,进一步加强英语的专业技能。目前,英语作为一门同世界接轨的实用语言也更新快速,同时教学理论也不短发展,加之现今的学生个性化越来越强。这些因素都要求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保证自身的专业性水平能够胜任英语教师的工作。

(二)各大院校加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目前英语教师的数量仍旧不足,这就要求各大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要加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英语教育人才。在提高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现今英语教学的特点,与时俱进,只有科学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保证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从而保证日后英语教学成果。

(三)建立科学的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评价体系

要保证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十分关键。科学的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评价体系必须立足以下几点。首先,应当是英语教师主动参与为主的评价体系。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评价体系是衡量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的标准。通过广大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统一整理制定出科学的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评价体系。第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的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评价体系必须立足了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性水平。这也是评价体系的根本目的。第三,以英语教师的教学成果为依据的评价。提高专业性水平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后提高英语教学成果。只有在立足了英语教学成果的前提之上才能保证评价体系的真实和科学。

四、结束语

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同教学成果紧密相关,通过对我国目前英语教师专业性水平的分析,对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成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69-04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地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科专业不断地增多,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大,教学管理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统一地教学管理,由于覆盖面过大也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有必要采取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然而,许多高校在学校层面上已采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但由于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不能如同学校层面信息化那样进行统一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仍然存在学校教学管理平台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不断提升的空间,有必要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索。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按照学科或专业门类进行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立足于本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对上接受并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意愿,对下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活动并监督教学质量,故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给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致使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

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随着学生人数增加、专业增多、师资扩充,教学任务安排环节也在不断增多,致使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不断增大,给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包括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等,还有许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需要及时处理,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协调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学院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显然,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杂且强度大,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故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平台将其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书面通知、电话通知等方式中彻底解脱出来,以提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整个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

2.教学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使用效率低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为了满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需求,加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为教学管理人员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以改善传统的纸质办公条件。但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单独完成,其工作成果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完全独立,且多以Word或Excel电子文档的形式零散存储,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安全性比较差,使得工作成果难以积累和传承,管理查询效率很低,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故教学管理过程实现网络化和无纸化办公并规范管理教学文件资料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沟通与交流

多数高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比较单一,一种方式是通过每个学期中间组织教学院长、督导组专家、教务人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组织督导组专家听课和学生给授课老师教学评价打分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学管理网上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广大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以增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此,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有必要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进一步拓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并与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对接,使得教学管理体系整体得以优化。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和方案

1.建设目标

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充分考虑与学校层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关联和互补关系,通过构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学院公共信息管理等,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教学过程质量信息的反馈与处理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院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大大缩减教学管理流程,解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事务繁杂及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建设方案

以往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一般由多位教务员负责完成,每位教务员工作成果通常会产生大量文档资料,且数据信息完全独立,难以对这些文档资料信息进行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学院教学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每位教务员工作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将会统一存储到数据库中,以方便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以上对二级学院当前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对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改善,具体工作运行模式转变如图 1 所示。

三、系统功能实现

1.系统平台构建

考虑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与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兼容,实现二级学院数据与学校数据共享,减少冗余,实现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共享。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授予教务人员不同处理事务的职责,同时,该系统面向教师和学生开放部分教学信息。系统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如图2 所示。

2.系统功能设计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教学管理事务的集成平台,根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分类,该系统总体功能可划分为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五大功能模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总体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1)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

①学风警告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到课率不高(如迟到、早退或逃课)、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作业剽窃现象严重、请假方面存在不正之风、上课多次睡觉、玩手机等情况通过系统及时上报,系统将自动汇总并反馈给学院教学科,学院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比如警告、通报批评、取消考试资格等。

②教师工作量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核对教学工作量和津贴信息,若存在疑问可以通过系统将问题反馈给院办。

③教师教学资料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提交教学大纲、授课日历、教案等。

④教学管理网上调查: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教学过程中教风和学风、教师在教学(如课堂教学、指导课程设计、实验或上机、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教学质量反馈等与教学相关的事宜进行调查。

⑤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用于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⑥教学事务通知服务:通过发短信、电子邮件或QQ、微信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学事务信息重要时间节点的自动提醒机制,如重要教学会议参会通知、新学期开始第一周上课提醒、课程监考任务信息考前通知、国家法定节假日教务处调整上课时间信息等温馨提示,防止教学事故的出现,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从打电话通知中解放出来,大大节约了教学事务通知的时间。

(2)教学档案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教学资料如课程考试资料(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平时成绩单、实验成绩单、考场记录单、试卷分析单、成绩报告单)、课程设计资料、课程实验或上机报告、生产实习资料(日志、周记、总结、试卷、成绩报告单)、毕业设计资料(任务书、进度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说明书、毕业设计相关图纸、毕业设计答辩决议及成绩单)、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资料等,将其录入教学档案资料库,以方便各种检查或者教学评估时查询和借阅相关资料。

(3)教学成果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成果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将各类教学成果文档录入教学成果资料库,当需要查阅相关教学成果资料时,只需通过教学成果数据库设置查询范围进行自动查询,并可直接打印相关教学成果文档资料,提高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以往手工查询方式出现的差错率,并避免了以往纸质教学成果资料长时间存放存在遗失或者破损等问题。

①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主要包括各类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论文、教师主持或者参与教学建设项目等。

②指导学生创新成果方面:主要包括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比如,以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为例,在竞赛方面:指导学生获得各级“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等数学竞赛、外语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工业工程改善创意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

③其他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获奖、青年教师课堂观摩教学比赛获奖、教师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优秀成果奖、中青年教师在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奖、教师在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优秀教材奖等。

(4)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①专业和教材建设:负责新专业和教材出版计划的申报、教材建设项目和优秀教材奖的申报,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将自动汇总生成学校统一要求的格式,统一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报至教务处。

②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5)公共信息管理

①通知公告管理:用于学院各种最新通知公告,如: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例会、国家法定节日放假期间教学安排调整的通知、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等。

②学院教职工通讯簿:用于方便查询学院教职工的通讯信息。

③常用文件下载:用于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文档与表格的下载。

3. 系统界面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功能框架结构,利用和HTML完成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界面的开发,该系统主要运行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身特点,通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系统地应用有助于规范和简化日常繁杂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轻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差错率,减少教学事故的出现,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推动教学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巍.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8-20.

[2]季燕萍.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大学教育,2013(13):150-151.

[3]阎燕.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5):44-47.

第6篇

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初夏时节,万物生辉。在这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文学创作中心”揭牌仪式。在此,我谨代表牡丹江师范学院向今天莅临学校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地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牡丹江师范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黑龙江省政府与牡丹江市政府共建大学,是黑龙江省区域基础教育研究、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对俄商贸人才培育、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的核心基地。建校60年来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学校在2012年9月策划成立“乃寅写作班”,这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校教学研究与作家培养相联系的一项有益尝试。在省作家协会、省教育厅高教处、牡丹江市委宣传部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韩乃寅老师孜孜不倦、潜心育人的无私付出和热情感召下,在学校教务处、创就中心以及文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学校逐渐把“乃寅写作班”提升到特色发展的战略层面,拨付专项经费、创新教学管理,形成了乃寅写作班的中远期发展规划。短短6年的时间,乃寅写作班就培养了88名写作特长生,8部长篇小说相继问世,由东方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两家国家级出版社出版;115篇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等作品在《诗刊》《北方文学》等国家、省市各类期刊发表。8名学生被吸纳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名乃寅写作班学生被派往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学习,实现了校际资源共享。在教学研究方面,写作班的教师将教学经验及探索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继续教育研究》《写作》等重点期刊上,在高校写作教学领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都在“智库专报”上对“乃寅写作班”创意写作人才培养进行了批示。2017年11月“乃寅写作班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年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4月,“乃寅写作班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荣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推荐到教育部进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比。可以说,“乃寅写作班”创设之出提出的“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已经被我们成功实践。

在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以“乃寅写作班”为依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文学创作中心”今天即将揭牌成立,这是学校深化校会合作、融合发展、服务龙江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传承文化脉络、拓展地域文化特色的重大实践,暨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律,又符合龙江发展实际。学校将在经费、师资、研究、实践等多角度,全力以赴支持创作中心开展工作,也希望莅临仪式的各级领导、嘉宾和兄弟院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宣传推介,我们期待创作中心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大学生作家并形成特色群体、期待你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期待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特色与成果,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助力领航。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艺术类应用型创新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学和社会之间互动的加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实际,艺术类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也必须做出积极的改进,要以项目市场化为导向,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

一、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

1、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各要素的市场化。在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市场要求了学生具备的能力,市场为学校提供了课程,同时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完成学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认定中,完成了教学成果的转化。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体现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市场化,体现了艺术院校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的“顺风车”。

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率高。高校与社会的积极合作紧密地联系了高校和社会的关系,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既能够加深了解。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教学项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完成,同时也能够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够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为学校提供有利地支持,同时企业也能够在与学校的互动中掌握人才的培养情况,招募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彰显创新教育的的意义与内涵。

2、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本科创新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一,能够促进艺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项目市场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工厂化”运作能够集中较多的相关的艺术类专业,能让较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教学工作者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其创新性研究,从而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能够促进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整合了多方的资源和力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能够推动教学的时代化创新、市场化创新、科学化改革。

第三,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中,按照市场标准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在大数据市场化的运作中,一切要求都是高标准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第四,能够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在大数据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指导者,更是学习者,能够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促进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中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从市场的要求中实施教学工作;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的紧密结合;立足合作企业,实施工学交替,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工作的结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实施校企互认制度,提高教学评价的水准;在教学成果市场化方面,积极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商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制定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不能成为“象牙塔”,不能闭门造车。在社会与大学互动频繁的情况下,高校应该走出高校,走向社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以市场的要求为标准。艺术院校的创新教育教学更不能把学生“圈”在学校,要与行业的专家和人才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让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标准,促进艺术院校调整教学目标,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2、有效实施项目课程

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艺术类应用型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从专业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创新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一般在“教学工厂”中开展教学,即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中实施教学,积极与合作企业互动,努力实现项目市场化。学校内的实训基地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场地,模仿市场中的企业,包括岗位、项目等都能够体现工厂的市场化。因此,艺术院校也要积极利用学校内的实训基地,努力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影视广告业的教学中,要积极利用实训基地,设置导演、灯光、纸片等设置具体的岗位,让学生投入到这些岗位中,进而让学生学习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创新教育制度化的管理中,也能够保证项目的“日常化”,提高工作的真实性。通过对“教学工厂”功能的拓展,能够促进艺术院校的改革,加强创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避免了单一的、被动地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应;使教环境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在与行业零距离地接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真正的体现创新教育的实用性。

3、项目课程的评价市场化

课程的考核标准要通过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在项目完成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给予总结评估。一般的考核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情况,将考核的最终标准放在行业的要求上。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比较苛刻,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就是这种苛刻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改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够有力地推动学生就业。

4、教学成果商品化

艺术院校在与企业、公司的合作中,能够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学校能够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以求得社会的认可,企业或公司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两者的交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教学成果的市场化。另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签订“项目使用协议”,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项目的商品化,促进企业的利用。教学成果市场化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启动阶段,即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确定项目的前景,重点做好同类产品的统计、产品的定位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制约,以充分的准备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第二,设计阶段,要努力创新,以创新赢得市场,以特色赢得客户,以科技提升质量。第三,实施阶段,要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做好定价、市场推广等工作,进而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市场与高校的联系十分紧密,高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教育需要积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基于大数据时代项目市场化的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连接市场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创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能够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成果的转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艺术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广项目市场化的创新教育教学,在与市场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将创新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新形势下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4)

第8篇

【关键词】协同教学;移动平台;大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从2003年起,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各个高校均已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平台,特别是针对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精品课程、重点课程,但是交互平台的应用情况却不甚理想.精品课程中只有部分课程使用了交互平台,其中包括学习论坛、答疑系统、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考试系统.其中,不到50%采用学习论坛,不到2%采用作业提交与管理系统与考试系统.可见交互平台使用率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协同教学在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分工合作,发挥专长,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评价可以解决传统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如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社会惰化问题影响团队的协作效率等.因此提出如何将信息化的平台创新和协同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这个创新性的重要课题.

一、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的意义

建设基于协同教学机制的信息化大学数学教学移动平台,有如下作用和意义:

1.适应目前信息时代的学生学习模式.目前课堂上,学生几乎人手一个手机,虽然课堂手机的使用降低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但是也说明了移动终端确实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大学数学类课程,公式推导多,理论性强,比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又非常重要,所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将资源整合到移动终端上,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互动.

2.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避免教师教学成果的反复创造.高校教师往往在教授一门课程3~5年后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形成风格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这些教学成果通过信息平台共享可以避免相似的成果反复创造,节省了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3.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因为大学数学就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相关类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方法等相关课程在国外的大学课程中已经当作公共课进行设置,平台的建立模式可以推广至其他课程的建设,较好的成果容易转化成优秀的教学成果,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二、移动教学平台建设的步骤

探索学生在移动终端的大学数学类课程的学习模式,将在实践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优化配置,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共享的平台.

首先了解学生在移动终端的学习特点,通过调查和小范围实验的方式进行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希望提供电子教学资源以及和教师的互动方式;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大学数学类课程的理论性特点结合实际应用,设计具体案例学习内容;最后在软件设计方面,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内容,避免在线学习模式中过多的资源分类,精简逻辑结构,让学习软件易于操作易于理解,并且乐于分享学习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集中大学数学相关专业类的知名教师,协同合作,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整合,让学生体会到跨学校、跨区域的学习感受;另外建立信息化平台的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在线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对于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三、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的目标

通过平台建设,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优质资源的整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学生的跨维度学习是时代所需,信息技术类学生以后的就业也和学生本身对于大学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结合的综合素质结合;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通过有效的共享和分享可以给学生多维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教师的知名度,当然其中的知识产权的问题会全面衡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本身也可以为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现所学到所用的有效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和载体的三方共同作用下,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最宝贵的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

结合目前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协同教学的机制,将线上的教学资源整合到移动终端上,方便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是目前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在这个方面虽然也有很多学校进行了尝试,如云南大学已经搭建基于协同过滤的在线教学视频系统,但是整体平台建设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步阶段,且目前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参考文献】

[1]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2]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3]刘晓剑.试论协同教学的团队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11(1):42-45.

第9篇

关键词: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近几年来,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每秒数十万亿次乃至数百万亿次计算能力的高端并行机已相继研制成功。同时,廉价的PC机群、多CPU(多核)的桌面系统和个人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使得今日的并行计算机,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价廉的桌面式并行系统中,有多个处理器可供使用,迫使人们必须学习并行计算,才能有效地利用手边的丰富资源。这就为并行计算的教学的发展和推广带来了新机遇,也对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推广提出了新要求。在此条件下,为了适应高性能并行计算迅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计算学科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在高校中普遍开设高性能并行计算类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之相应的,配合该学科发展的课程建设也是刻不容缓。

2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并行计算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逐渐形成了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学团队的建设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可以有助于并行计算课程的推广,并为其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1 并行计算系统课程特色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包括并行计算、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和并行程序设计等课程,力图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的宽口径、通才、适应性强的高等人才的培养需要,定位于全国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全国普通高校中计算机专业,兼顾全国高校中面向计算型的非计算机专业。系列课程将“并行计算机”、“并行算法”和“并行编程”融为一体,将“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融为一体,将“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融为一体,将“基础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努力沟通“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和“计算型应用科学”。

2 团队的结构及特色

在并行计算系列课程长期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陈国良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指导和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团队成员中包括多名教授、副教授、讲师,年轻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

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专业蕴含了并行算法、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并行程序设计等领域。每门课程都配备至少两位教师,以便轮流执教。通过在职培养和短期出国进修,进一步拓宽团队成员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

二、教学团队的作用

1 教学团队带动了系列课程的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来就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学团队酝酿和筹划并行计算课程的配套系列教材建设工作,根据并行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了并行计算课程的系列教材――并行计算系列从书:

《并行计算――结构・算法・编程》教材,是以并行计算为主题,探讨了并行计算的硬件平台(并行计算机)、并行计算的理论基础(并行算法)和并行计算的软件支撑(并行程序设计),强调了融并行计算机结构、并行算法设计和并行编程为一体,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该教材为“九五”国家规划教材(1996)、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2002),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修订版)》教材,是以并行计算模型为主线,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中诸多常用的数值和非数值计算问题的并行算法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加强了学科发展趋势的论述,充分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该教材为“八五”国家规划教材(1991),获得1995年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是以当代可扩放并行计算机系统结构为主题,着重论述了对称多处理机、大规模并行处理机、机群系统和分布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的组成原理、结构特性、设计方法、性能分析,增加了相应系统的实例,强调了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并行算法实践》教材,是以并行算法编程实现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并行程序设计的有关内容、典型的非数值并行算法和数值并行算法的MPI编程实现过程,突出了算法设计与实现的结合。

2 教学团队推动了系列课程的教学建设和改革

团队推动了教学改革,形成了完整的教改思路。将并行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设计、并行数值计算和并行程序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国内形成一门新型“并行计算”课程。在保持本学科的经典完整内容的同时,力图反应本学科最新成果以及发展趋势。保持内容先进与新颖,广泛吸取国际多本同期同类教材中的优质内容。以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兼顾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同时考虑国际交流的需要。并行计算课程于2003年入选首批国家精品课程。

团队在教改思路的指导下,加强了实验教学部分。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结构一算法一编程”一体化学习方法的意识,让学生充分理解对于求解一个给定问题的任何并行算法,都必须采用某种并行编程语言,最终运行在一台具体的并行计算机上。

团队在资源建设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要求,制作了中文和英文的两套电子讲稿, 并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不断加以补充和修订。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采用了课件动画演示的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此外,还针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示范性教学录像,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推广需要加强网络教学。教学团队制作的网上教学环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学环境,其中包括各章节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例题讲解、习题实例和学习参考资料,并在网上提供讨论答疑。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广,在并行计算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完成了示范教学录像(10学时)和全程教学录像(60学时上网。实验教学中的相关素材,如上机演示、示例程序等也都成为网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3 教学团队创建了全国并行计算教育与培养基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教学团队成员在全国各重点高校讲授并行算法,在全国各地推广并行算法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的成立,教学团队逐渐成为了全国并行计算教育、培训I和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的成果先后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课程推广和培训活动。2001年以来先后在贵州、成都、太原、大连、深圳等地举行课程讲习班,使得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推广和辐射到全国各主要地区。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成立了“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该基地以并行计算系列课程及其教材为建设目标,致力于在高性能计算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合作开发。

4 教学团队在全国推广并行计算课程

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积累与建设,它的建设对我国该课程的教学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为了将此成果尽早、尽快地推广并辐射到全国各地,我们采用了边建设、边推广的办法,在推广中不断地完善课程自身的建设。

我们非常重视与全国有关高校同行交流,虚心征求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以达到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目的。为此,我们曾分别在国内众多高校进行了有关并行算法方面的学术报告和并行计算方面的专题讲演,达到既传播教学成果又广泛吸纳各方意见的目的。

并行计算课程的建设,自始至终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近5年来,我们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分别在全国各大地区举行过为期10天至1个月的“全国并行算法或并行计算”暑假教师(也包括研究生)课程讲习班,积极向全国推广并辐射并行计算教学成果。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并行计算系列课程的教学成果逐步推广和辐射到我国各主要地区。

5 教学团队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相关学科发展

多年来,我校并行计算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并行算法“理论一设计一实现一应用”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提出了并行计算“结构一算法一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由于我们在并行计算方面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研究队伍以及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所以能够连续不断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计划”(重点)和“973计划”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并行计算的科研成果很好地促进了并行计算的教学建设。

同时,团队促进了并行计算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教指委认证后各个高等学校都可开设该课程,完成了课程从少数研究型大学到多数普通院校的普及,为并行计算学科在国内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行计算的受益者除了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外,广大的计算应用型专业,如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等专业方向的学生,也从该系列课程中受益,促进了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教学团队的进一步建设计划

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现有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建设,使得团队可以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1 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成立了“高性能计算课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我们将结合该基地的建设开发相关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行计算课程。

2 适时修订《并行计算》系列教材

并行计算系列丛书中的《并行计算(第3版)》和《并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第3版)》作为“十一五”国家规划入选教材,将在未来的三年内完成。目前课程教材的整体内容尚有些偏深,一般高校的普通计算机专业开始使用时,尚有一定的困难。针对目前习题数量偏少,习题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在修订教材的同时将特别加强应用型例题和习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编写并行计算系列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选解。同时,增加更多的大型应用综合作业,以便于学生从“应用问题一设计算法一编程实现一机器调试运行”中了解实际应用问题求解的全过程。

3 积极引进人才,进一步提高团队素质

在努力培养和建设已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结合科大计算机系人才引进和教育部“111引智计划”的实施,聘请海外人员,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并行计算的前沿与进展专题讲座。利用科大“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方针,邀请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等我校兼职教授以短期、集中的方式讲授深层次的、带有科研背景的并行计算有关内容。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团队在国际上的影响。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