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活中的体育

时间:2023-09-08 17:12:17

导语:在生活中的体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活中的体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学生的素质培养学校负担着主要责任,在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应该充分全面的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时代的进步带动了人才的素质要求的提高,因此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目的和方法有待提升。当前对学生的新素质要求是健康的体魄、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并且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体育锻炼。

一、生活化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表现特征

1.1 使学生的体育课贴切实际

使学生的体育锻炼结合实际日常生活,贴合实际,才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充分的找到最佳结合点,使教学目标与生活相互交融,让学生学会并且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会了、弄懂了,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创新的解决问题方式,才是学习的根本性目标。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和理论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在业余实际生活中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2 强化了体育课的互动性与交流性

在学校里的体育教学课程上,应尽量保持有互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生理和心里需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增强个人自信心,坚强自己的精神意志,个人才能得到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得到人格的尊重,开发追求自身生命的乐趣和激情,积极认知和体验人生的痛苦与快乐的一面。

1.3 为学生将来的生活目标铺路

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现状,放眼学生将来的生活目标,全面弄清学生的多方位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需求的产生,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锻炼意志,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并且,在校学习中,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当进入社会之后可以继续自主学习需要的知识技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学设计生活化

2.1 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把目标定位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适用技能、生活态度、世界价值观,这几个目标具有何种关系?它们虽然各自具有其特点,却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

现实生活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课堂。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要据此合理利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按照教学目的,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课堂中的生活气息,学到生活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注重现实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理想,感受现实生活,追逐自己的理想目标,是教学活动具有生活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2.3 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经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相互协调配合,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例如在"田径短跑"单元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短跑的了解。其结果有利于技术和各项素质的提高,反应效果良好。加强对学生"勤学善思"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能不断创新和开拓。

每个人都在生活,体育教学活动也是生活中的一项事情,并且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让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学校老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基础,体育教育设施的布置贴近生活,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象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体育教学充满生活乐趣。

三、教学实施主体关系和谐化

3.1 师生关系和谐化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受到教育活动本身的影响,也带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精神文明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显著作用。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应当做到学生和老师以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自由民主的发言,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

3.2 学生间和谐化

课堂上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谐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为此,老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间关系的和谐化发展。要把教学活动看做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而不是为了在教师评比制度上的胜出。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解决实际相关问题,积极探索运动的乐趣,总结体育锻炼经验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中,需要把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处理,促进关系良好的发展,为教育事业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正确的教学方式所需要的是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它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为此,体育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价值观,良好的人生生活态度,健康的体魄,充分落实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目的。生活化的体育教育活动,注重教学目的和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指的是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理想为基础,考虑到教学实际目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得到解放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新课标改变了传统课程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中学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三维健康观 创新意识

一、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提高,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中学生应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系统了解甘肃省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旨在为我校今后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走访了甘肃省天水、定西、陇南等市的中学体育教师,对新课标下中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了访谈。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二)文献资料法

参阅了CNKI上发表的有关文献资料,并查阅相关理论著作。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实施带来的可喜局面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新课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突破口。与过去相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尤其技术教学时学生能主动听、主动练。

2.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积极性得以伸张:中学新课标的实施给了体育教师更大的空间,教师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调动。过去,由于体育没有文化考试的压力,一些教师只需依据教学参考书和课本进行授课。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大力提倡和培养中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

1.全面的身体训练应坚持:人体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所以体育教师不应只片面地训练学生的某一项技能,而应将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其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学会掌握运动技能: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学会对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习惯。

2.技能指导。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强烈,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

3.坚持实践。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习惯。

4.学会制定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倡导与培养体育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往往没有规律,很难持之以恒,所以制定一个严格的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体育生活方式最重要一步。

(四)学会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自由组合互相交流,学习,纠错,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学会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加学生间交往。

四、结论与建议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卫生习惯。只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得到强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才能主动,才能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并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健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对社会、对自身都将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

第3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并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

2.培养观察、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以及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与分类。

教学难点: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以及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实物和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首页,你看到了什么?

【一幅现代化城市建筑群的画面,汇总本章的主要图形,运用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们展示丰富的图形世界,给他们带来直观感受,让他们观察、思考、判断,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师:在画面中,你能发现数学的影子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多媒体配合演示。】

引入课题,板书:§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

二、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出示常见的几何体实物,让学生识别: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板书:常见几何体的名称)特别指出棱柱有直棱柱和斜棱柱,本书只讨论直棱柱(简称棱柱)。

2.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几何体的实例。阅读并观察课本第2页的彩图,寻找画面中含有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3.自学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中的四个问题。

【从熟悉的生活中识别几何体,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实践探究,明确强化。

1.做一做:用学具中的橡皮泥、几何体的压模器等材料,自制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模型。

【学生自由组合,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精神。】 转贴于

2.说一说:观察自己做出的几何体模型,并且用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

3.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在交流中形成对几何体较全面的认识。】

4.试一试:如何把自制的一些几何体分类,谈一谈分类的理由。

(板书:几何体的分类)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拓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1.随堂练习:第6页第1题。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体。

2.游戏:我说你摸。

(1)请出两位学生,其中一位说出某种几何体的特征,另一位闭上眼睛从一堆几何体模型中摸出相应的几何体,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2)教师说出某种几何体的名称或特征,请学生摸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

a.球;b.锥体;c.柱体;d.几何体所含有的面都是平的;e.几何体所含有的面中,至少有一个面是曲的。

第4篇

关键词:电子百拼;生活本领;提高

“电子百拼”比赛,全称“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全国妇联、等五个部委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活动。电子百拼(电子制作)活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而且器材设计比较科学,类似于积木玩具,完成后声、光效果十分明显,也是提高学生生活本领的一项很好的活动。

“电子百拼”培训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趣味性――电子百拼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电子制作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决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产生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由于“电子百拼”独特的子母扣设计将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等各种电子元件制成元件块,以便于组装连接成完整电路的科技型玩教具,它既克服了一般玩具知识含量低的缺陷,又突破了传统电子制作必须进行焊接的局限,使得电子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方便、简单。陶行知说过:“‘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根据我们制订的活动方案让学生从简单的手电筒电路到有趣的三极管调光灯电路;从简单的讯响发声电路到成就感十足的收音机电路,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电子制作的兴趣,使电子制作成为了“任你玩”。不少学生利用电子百拼器材拼出了生日贺卡、非常实用的家用防盗报警器、收音机等,如图是学生在细心聆听自己拼装的收音机电路收到的电台节目,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学生从拼装中获得了知识,更是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同时也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和赞许。在平时的电子制作活动中,我注意点燃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之火,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实践活动中的障碍,帮助他们突破困难,从而使他们乐于主动地探索科学的奥秘,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本领。

2.基础性――电子百拼寓教于乐使你了解电子原理

由于电子百拼是从最基础的电路和元件入手的,所以电子百拼活动入门门槛较低,即使是初二刚刚学习物理还没有接触过电子器件的学生也能进行拼搭活动。所以电子百拼活动使我们的学生很快踏入了电子知识的殿堂。学生在不断制作实践中渐渐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电子基础知识。在活动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操作安全意识的培养,使之养成科学良好的习惯。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严防电路的短路故障。要求学生活动时集中精神,不开玩笑,不懂的仪器设备不要动。最后,安排活动要充实,使每个人都有事情做,以提高活动效率。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进行电子制作的好习惯。每次活动时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制作不成功时,知道先检查什么,再检查什么。

电子百拼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对电子百拼的熟练和兴趣的不断上升,也为了促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的提高,以百拼器材为物理电学实验,巩固和拓展了初中电学知识。

3.挑战性――电子百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态度,使学生的人格、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要在电子百拼的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激发和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化的兴趣,使百拼活动具有不断的挑战性。例如,第一次带着学生用数码管、3V电源和若干导线拼出英文字母“O”时,学生非常兴奋,原来生活中的那些发光的字是这样形成的,学生感到电子知识的学习比较轻松、有趣,从而树立信心。接着我又创设新的情境:你会用数码管、3V电源和若干导线拼出英文字母“S”吗?让学生对科技活动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兴趣,并在不断的成功―失败―再成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收获。

例如,我们在三极管电路的教学中,通过新的情境的不断创设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一直处在探究新领域、新课题的兴奋之中,从电子放大电路、开关电路、有光灯亮、无光灯亮、电容延时亮和延时熄灭电路,采取了步步设疑,层层深入的方式,逐步提高电路的难度,使三极管电路的教学犹如造塔工程,从基础到提高,使学生在不断的闯关和挑战中学到了三极管的电路知识,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为电子百拼的创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创造性――电子百拼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与能力

从简单的电子电路到大型集成电路的过程无非是科学家不断创新与创造的过程。在我们的电子百拼活动中,只要通过不同元件与不同单元电路的组合,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电路。

例如:下图是一个PNP型三极管组装的有光会亮的发光二极管电路,请修改成NPN型三极管组装的无光才亮的发光二极管电路(新增器材可自选)。

第5篇

关键词:感悟;体验;内心感受;道德意志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去感悟,获得道德认知,会理解和掌握得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什么时候学生需要体验、体验的切入点在哪里,采用怎样的体验方式等等,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道德认知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道德知识。当然,体验重在实践,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一、提供“出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合理的意见要采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有什么联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矫治。同时老师也应做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错误”的积累,体验“错误”是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受挫的感慨,以及相互竞争的力量。

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实践中体验

教学中对于儿童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可向儿童提供生活素材,通过情境的创设,形成十分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儿童相应的体验,我的做法是:一是回归生活,走出课堂“玩中体验”。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来到教室外面玩一玩,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很高兴,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汇报说,操场上的小草嫩嫩的,柳树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花池里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真美,还看见了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蚂蚁在地上找食物,等等,学生在寻找春天中进一步感受、欣赏春天的美,体验到春天到来的愉快。二是利用实物情境,引发学生“玩中体验”。三是设置特定情境,引导学生“玩中体验”,从中萌生真正的感受和体验。

三、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时,我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自我服务劳动,如收拾餐桌、洗碗筷、喂小动物等,第二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我引导学生说说劳动的乐趣,交流劳动的经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我学会洗碗筷了。”“老师,我学会钉纽扣了。”“我知道怎样喂小鸡。”……在教学时,我还教学生怎样安全地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四、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体验

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的家》这篇课文,现摘录如下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介绍自己的家庭,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1:(上台,介绍家庭的成员、干什么工作,然后举着一张全家人游览摩陀寨的合影照片)我和爸爸、妈妈玩得多开心呀!

(师把照片贴在黑板中间)

生2:(上台,在介绍家庭成员和年龄后又把家人为自己过生日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我多快乐呀!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先让学生充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并利用照片向同学们表达自己对“家”的体会,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开心事或介绍自己一件珍爱的物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体会到“家”的概念,感受并分享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从体验生活的温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五、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如教学《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时,许多学生对家禽家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动物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得并不很多,所以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的电视片或出示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各自特征,感受它们的可爱,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儿童对有关动物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教学参考书.

第6篇

关键词:主题墙;幼儿;家长;教师

幼儿园的主题墙是促进幼儿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无一不受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墙体现了园本课程。它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便于幼儿间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为实现对话提供有利的条件。透过主题墙幼儿可以发现同伴的优点,形成对人和事的积极心态。通过主题墙能让教师有效地倾听幼儿的想法,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传递着幼儿成长的信息,传递着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共同的心声。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应有三个参与者:教师、幼儿和家长,那我们将怎样来具体实施呢?

一、主题墙的创设应融合审美,教育价值为一体,能丰富幼儿认知、凸显教育意义

主题墙是幼儿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所以不仅要美观,而且要能丰富幼儿认知、凸显教育意义。主题墙的布置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就可以使其鲜活、实用。

一是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白”。“留白”也是一种艺术。老师们千万不要在学期初就将主题墙所有墙面铺满,至少要有一半墙面空白或者只提供协调的底色,目的是为幼儿的参与留出空间,展示孩子作品和孩子们收集的学习资料,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墙饰设计的热情。新主题学习开始,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环境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思考墙饰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以及采用的材料等,让幼儿感觉自己是墙饰布置的主角,从而主动地思考与创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二是教师要经常根据孩子的需要对墙饰进行修正,并允许孩子在活动时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墙饰,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也就是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记录。

做到了以上两点,主题墙不仅得到了美化,而且幼儿也从中学到了知识。

二、主题墙的创设应以幼儿创设为主,每个幼儿都有平等参与主题墙创设的机会

在我们幼儿园刚刚开始进行主题墙设计的时候,老师们都走进了一个“盲区”,就是“完成任务”。每次当老师们接到主题墙内容的时候,大家都会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会加班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样持续了几期,但毫无效果可言,在整个主题墙的设计当中,只有老师没有孩子,这样就是去了主题墙真正要传递的东西。主题墙的创设应以幼儿创设为主,每个幼儿都有平等参与主题墙创设的机会。老师应该起到指导、辅导的作用,把孩子们自己动手的权利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再加以引导、辅导,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幼儿园设计主题墙的意义,让孩子们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主题墙的创设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调整作用,使主题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三、主题墙的创设应有家长参与的痕迹,能充分与家长互动起来

在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活动中,教师们常常会发动家长帮助幼儿共同收集材料,以期待在丰富孩子感性经验的同时,使孩子了解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本月“欢欢喜喜庆中秋”的主题墙创设活动中,教师给了家长主题的内容,虽然家长们都很用心的准备,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家长的思维和幼儿的思维是不一样的,虽然家长和幼儿一起完成,但是很多时候还是由家长全全包办的,比如:文字性的东西会很多,幼儿根本就不能理解;所设计的版面没有童趣,幼儿没有参与到其中等等的问题。所以在“家园合作”的主题创设过程中,我们只有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富有创意的环境创设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创造者。

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与环境之间相互融合,得到了更有利的发展,也使我们的主题墙这一资源利用到了教育中让环境变得更加的美丽,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本领。利用好每一处的资源让孩子们能更开心的学,这样教育也变得更轻松,更优化。总之,幼儿园主题墙传递的是教师和孩子们的共同成长和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心声,让孩子们动起来,让我们的主题墙“活”起来,为了见证孩子们的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王维.《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四要决”》,中国幼儿教师网

第7篇

[关键词]解放 互动 乐学 自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针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弊端,注重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解放思想,多与学生互动交流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有的点头致意,有的视若无睹,有的面无表情。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完全没有必要;也或许是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不以为然。我们经常抱怨,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我们是否想到,这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如《说说心里话》一课的教学中,开始借助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滔滔闷闷不高兴地坐在教室里,小丽走过来问道:"为什么不开心啦?"滔滔愁眉苦脸地说:"今天,爸爸因为我踢足球的事生气了,我就是喜欢踢足球,这有什么错?"滔滔是该耍赖争吵,还是该和爸爸谈谈心呢?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同意"耍赖争吵"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和爸爸谈谈心的"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来帮滔滔出主意。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互相讨论中,学生知道了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不应该蛮不讲理,耍赖争吵,该明白家人对自己的期望,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对方。

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在课堂座位的分布上可将传统的“秧田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U”形式等,甚至还可以到教室或学校外某一现场进行实地教学。如《美丽的春天》一课,可以通过室外教学,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春天、发现春天。再带学生回到教室画春天。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让师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敞开心扉,激起学生乐学的情绪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

1.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如《我的一家》一课,教师不宜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明白家庭的温馨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自己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激发学生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恩。

2.多采用激励措施,如课堂上多使用“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或发“小红花”等正面激励措施,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

3.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要由语言表述改为表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可活跃学生身心,表现学生内心世界,保持学生积极乐学的情绪,又可活跃思维,深化道德认识。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综合素质 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简介]黄雨春(1976- ),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工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文化研究工作。(河南 郑州 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7-02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愈加迅速,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了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全面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本。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纵观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待业学生人数也相应上升,2008、2009两年学生就业率甚至不足七成,尤其是在剔除了读研和单位试用人数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储备迅速增长,新的学科不断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化的需求也愈发迫切。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与交叉综合并存,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各职业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每一种职业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这所有变化都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需要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等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上进行良好适应。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的缺点,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强健学生身体,还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拥有四根支柱,即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know)、学会生存(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体育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手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体育活动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一)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人的品德是在持续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自我约束作用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其中,既有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这种主要由外因影响的准则,又有思想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自身影响占主导的规范。在积极的情感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高尚的体育道德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高尚的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良好道德观。同时,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以及平静的心态。保证学生在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下学习生活。

(二)积极的活动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才智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个人的才智是其智能和才华的综合体现,包含智力素质、科学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科技水平迅速发展,对生产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谁能想到一个没有积极体育活动情感的人却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身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全的评定有了新的标准,健全的身体素质需包括运动机能素质、抵抗疾病素质和心理适应素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当前近30%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人格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通过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备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学生积极的体育活动情感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

二、体育活动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的作用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体育竞技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活动,如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调节,以及强烈的情绪体验和直接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潜能,主动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因为体育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远远比其他科目多,它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体育竞赛中,由于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这不仅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交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融入集体、接触社会。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师生更好地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社会角色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学生在游戏中个体角色的不同扮演,参与者同时体验了各种角色的义务、责任、技能与心理。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并且以各自不同的角色,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此种经历对于个体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活动,很多时候正是以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规则、环境,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三)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也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心理调适的过程,个人只有具备了抵抗挫折的能力后才可能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比赛具有其鲜明的竞争特征,有竞争就会有胜利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一方来说,这种体验就是一种挫折体验锻炼过程。学生在体育竞赛中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种情景引发的挫折感,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炼。个体承受挫折并通过自我调整重建信心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重建信心的过程就是个体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自我控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9篇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TP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39-02

1 前言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选拔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没有健康的身体将很难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健康身体的培养仅仅依靠每周的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部分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改进学校体育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有益的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部分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关键词,查阅相关体育期刊、文献资料。

2.2.2 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访谈提纲,对本校部分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本校的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设计问卷,在高一、高二、高三的三个年级中各抽取50名(男生、女生各25人),共计15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了解其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2.2.3 观察法

利用课间、课余时间观察同学们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时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2.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进行综合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其参与行为。在被调查的150名高中生中,有102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占53.9%,排在第一位;有42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重要,占28%,排在第二位;有5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太重要,占3.33%,排在第三位;有1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重要,占0.67%,排在第四位(如表1所示)。P于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必要性的认识,有89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非常必要,占总数的59.33%,排在第一位;有53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必要,占35.33%,排在第二位;有7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太必要,占4.67%,排在第三位;有1名高中生认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必要,占0.67%,排在第四位(如表2所示)。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重要性、必要性具有较高的认识程度。

3.2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本次对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主要从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提高运动技能;增加同学交往;浓厚的体育兴趣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为本校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频数的选择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76.67%、59.33%、50.38%、47.33%(如表3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还是比较多元的,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3.3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及组织形式分析

从对老师的访谈中,可以得知,高中生在课外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课间的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其中占第一位的项目是上午或下午二节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课间集体跑步。就组织形式而言,主要是每天的体育教师统一组织指挥的课间集体跑步和每周一次由年级段长组织、体育教师配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代表凭借物卡将体育器材借出,进行练习,结束后归还的形式。但是由于场地极其有限,再加上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即将高考的压力,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不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没有真正达到锻炼的效果。

3.4 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关于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效果是否满意,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对150高中生的调查中,选择比较满意的有55人,排在第一位,占36.67%;选择不太满意的有54人,排在第二位,占36.0%;选择基本满意的有24人,占16.0%,排在第三位;选择非常满意的有9人,占8.3%,排在第四位;选择很不满意的有8人,占5.33%,排在第五位,从而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满意度不够高。

3.5 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虽然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较高的认知程度,但是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并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影响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运动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无法开展;(2)学生学业负担繁重,仍然以文化课的学习为第一要务;(3)体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缺乏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5)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有较高的认知程度,对于其参与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1.2该校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呈现出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质、健康体魄;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塑造健美形体等方面。

4.1.3 该校开设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跑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其中每天上午或下午二节课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课间集体跑步占第一位。

4.1.4该校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效果的满意度并不太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该校的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使得许多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无法开展;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尤其是高三阶段面临高考压力,需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得到较好的激发,缺乏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力等。

4.2 建议

4.2.1 学校领导层面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切实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4.2.2 w育教师要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保证课外体育活动落到实处,真正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应有的作用。

4.2.3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更应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强健身体,以更好的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为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4.2.4 家长应明白“孩子的身体健康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这个道理,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动机[EB/OL].http:///wiki/%E5%8A%A8%E6%9C%BA.

[2] 向云安,向云飞.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