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18
导语: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挖掘教材,教中取义
1、落实课程学习专题
在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教材中都分别穿插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具体在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最后单元的《学与做》,其中五年级上册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说名道姓”,下册中也就是《学与做2》中专题名称为“节约用水”等。在对“说名道姓”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生活学习中周围人姓和名,然后结合百家姓加深对姓的了解,在调查的过程中提升孩子们的交际面;对于调查中发现有和古今同名的姓名,以激励的方式来加强拥有和名人同名的学生的自豪感等。
2、巩固课后习题
为了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苏教版教科书课后习题中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好好利用课后习题来提升语文综合性训练。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课后的习题是《介绍世界名城》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开展活动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网上查找、图书馆书籍中的找寻的方式将自己了解的世界名城简介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再结合本单元所学习的《秦兵马俑》、《埃及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等课文,同时指导学生在介绍世界名城时主要阐述的是城市和美称之间的关系,再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组内的介绍比赛,完了之后再由组内推荐1名代表在班级内介绍,由全班学生从介绍的内容以及口语交际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评分,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提升了学生们自主搜集知识的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贴近生活,学中受益
日常生活不失为一个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舞台,但是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因此作为老师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作为着手点,然后提炼出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我国传统节日和国际性的节日非常多,作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节日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比如在端午节时,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节日倾注方式等,通过这些文化教育让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国际性节日时,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开展一堂以母爱、父爱等的专题活动,让学生讲讲自己和父母亲身经历的感人事迹,然后来回忆父母的呵护和关心,这样可以激起他们对父母的爱戴和感激之情。同时还可以搜集一些讲述古、近、当代的人们报答父母的恩情脍炙人口的典故,通过朗诵和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孝敬父母的认识。也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三、课外拓展阅读训练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结晶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在新课改政策实施之后,其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字数必须超过100万字,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提升理解能力、不断拓展其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能够促使学生不断的创新。在苏教版小学课程安排中就有恩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文,比如在六年级上册中有“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主要就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拓展视野,在六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三单元有“我读书,我快乐,阅读《西游记》”等课文,从中可以让学声门对中国古典名著产生兴趣,在西游记阅读完之后,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四大名著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课程编排之内的有关于名著的课文,可以通过故事的发展来介绍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这样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给学生安排阅读功课,比如安排学生阅读白话版《西游记》,然后组织开展阅读讨论活动,让学生对其主要的人物来抒发自己的看法和感想,讲解该著作中的流传甚广的成语、歇后语等,增长学生的见识,另外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提升了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结合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如何在阅读中取得高效,这是一直以来都值得探究的一个话题。结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理想,学生的阅读成效并不高,笔者认为兴趣是决定阅读成效高低的关键要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来提升阅读的成效,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论述,即:运用情感式朗读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结合生活的经历创设情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阅读教学;成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能力。然而结合当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比较低,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困惑和掌握。结合现状,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笔者关于如何为高段语文创设情境的几点实践措施:
一、运用情感式朗读创设情境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朗读与阅读这两者之间不可分割,一般来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逐字逐句并且很容易带着思想感情去朗读,而阅读通常情况下是默读,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很可能就跳过去了,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心里在读,没有朗读那样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感式朗读,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
比如结合《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章中表达了解放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不远千里帮助朝鲜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情操,赞颂朝鲜人民质朴与感恩的情怀。如果仅仅通过学生的默读,可能很难产生效果。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式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通过对文章中的这些富有感情的段落、句子进行情感式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情境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细腻的思想感情。通过情感式朗读情境的融入,引导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全面解读课文的内涵。有时候我会要求学生起来分角色朗读,或者是有感情的小组朗读等,以提升文本的阅读成效。
二、采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时候之所以阅读成效不高,是因为学生没有对阅读的内容激发强烈的兴趣,缺乏了求知欲。当前来说,信息技术全面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运用于一线教学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情,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开设更多的良好的情境。阅读教学中,我认为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多媒体有助于让阅读情境变得有声有色。
结合阅读《草原》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将多媒体情境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从多媒体屏幕上观看草原的图片和情景,通过学生的观看,引导学生了解草原,先从视觉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结合学生的课文阅读,这样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就能更迅速、更高效。在运用多媒体创设阅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多媒体情境创设的“度”,通过对这个度的把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内涵。
三、结合生活的经历创设情境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一个人的经历、体验多了,也就能读懂阅读材料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在阅读情境的创设中,我适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情境创设,一般来说,我会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片段,引导学生去感知和体验,针对阅读来说,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对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感同身受,才能真正领悟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情境的创设中,结合生活经历,我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读懂文章中所蕴藏的深层的思想感情,窥探作者的心理状态。
结合《梦想的力量》这课,讲述的是瑞恩为了实现非洲孩子喝到井水的梦想,不断努力,最终从一个小的梦想变成了一个大的梦想,并且梦想一步步实现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我在课堂一开始的导入阶段就提了一个与孩子们切身的生活经历相关的问题:“请同学们跟老师分享一下,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大部分孩子都是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比如长大要当一名工程师,长大要当一名教师,还有的学生提到梦想是可以不再让父母操心,可以做一个照顾别人的人……孩子们的梦想都很好,我表示认可,随后我又提到:“可是如果我们光有梦想可以吗?光有梦想不去实现,梦想会成为现实吗?梦想是需要力量的。”随后我引导学生打开课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梦想的力量》,一起来看看实现我们的梦想究竟需要怎样的力量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语文阅读教学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教学开展创新的人性化的改革,引导学生对于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的技能,还要善于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卢方亮.创设阅读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11期
一、教学方面的常规工作
我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每次开学初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计划切实可行,计划落实到周,并监督实施。开学初校长和我组织领导听推门课,并及时给予指导交换意见,特别是我校的新教师较多,新教师的课需要把关培养,如我们第一次听了贾爽老师的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李辉老师的课《水与生命》,听后认为他们的课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改进,于是对他们进行了跟踪听课、跟踪指导。每节课后及时给予指导交换意见,现在使我校的新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很快,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本学期教师之间互听课活动开展的很好,我校教师现在均完成了20节左右。我校坚持月考制度、期中学区统考制度,每次月考我精心设计月考试题,并坚持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在这方面得到了督导评估领导的肯定。如:本次期中考试,我校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教师对这次考试每位教师逐一对所教学科进行全面教学质量分析,并及时总结、研讨,写出自己的改进措施。我对全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并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二、在教研方面,依靠教师,落实以研促教、以学促教的思想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传统的教研流于形式实效性差。改变这种现状,从年开始我校的教研工作已经步入正轨,积极主动地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好我学区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理论、践行实践活动,每学期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都能给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如本学期薛建江校长讲《如何说课》、我讲的《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等专题讲座,促使教师在观念、角色、教法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如何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学区充分利用我校和小黄山小学距离近、均有同轨班的优势,经常开展一课多上、同上一节课、跟进上课等活动。教研活动双周学区集中研讨,单周学校教研,不少教师骨干在课例研讨中成长起来,可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每周教研活动,我都会配合教研组长精心组织,特别在课例研讨中每一次老师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由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业务优势,通过真挚的交流,更让大家获益匪浅。
一个苹果换另一个苹果,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则会收获两种思想,有时还会产生新的思考。我已经感受到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望提到一个新高度。使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我校的李丹讲的优质课课《可爱的草塘》和《天气与生活》获市级奖励,王荷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获县级奖励,李丹老师的阅读指导课《皮皮鲁与鲁西西》获市级奖励,这都是教研活动中结出的硕果。
我校与小黄山小学经常搞跟进上课和同上一节课活动,如:李立新老师在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先是在小黄山小学五年级上的这节课,通过课例研讨,我们认为他有必要重上这节课,于是他用我校五年级学生重上了这节课,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很成功,但生成了新的问题,巩固练习时有一道数学题“一个物体长度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米比较哪个长?”这道题一直到下课学生也没有搞清答案(因为答案分三种情况讨论),研讨后我给大家留了思考问题,“谁能有解决这道题的好办法”,课后我和茹彩臣老师继续探究这个问题,我和茹彩臣老师根据这道题的题意做了演示教具“米的1/3和1/3米的比较演示器”,李英云老师首先在课堂上试用效果很好,有推广价值,此教具还在县自制教具评选中获县级二等奖,我校的许多教具的制作不是为制教具而制教具,教具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又服务于教学。教研活动真正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我校的教研活动真正收到了实效。活动走在了其他校的前列,被评为校本研修先进校。
本期在校本教研活动方面,开学初根据教师的疑难困惑确定了研修主题,使校本研修向从深发展,注重实效,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新课程理念和目标有效的落实,推进课改实验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如我校低、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题研究,高年级的研修主题“高年级讲读课文模式的探究”、“低年级阅读课文模式的探究”。
高年级语文教学课例《百合花开》,通过集体备课,单云萍老师主讲了这节课,通过反复研讨,县教研室袁亚玲主任听课后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节课指导后可以推广。低年级教研组也同样进行了主题课例,由刘英华老师主讲的课例《特殊的葬礼》,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匠心独具的巧妙设计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骊城教育网《基层信息》栏目对我校语文校本教研进行了报道。总之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了督导评估小组的肯定,我将继续努力抓好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要让学生40分钟课堂教学始终兴趣高涨,仅仅靠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的,而多媒体的应用则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加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多媒体的运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低年级教学中我深感多媒体的应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就给识字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演示,使学生在恰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创设一种乐学、好学的情境。例如:教学分类识字中有关水果的内容时,笔者从网上下载了各种色彩鲜艳的水果图片,让学生先看图片识字,然后再看图片选词语,选对了就通过电脑把掌声送给他。在巩固生字时,又设计了摘果子的游戏,读对了就把果子送给他。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识字也就不觉得单调乏味了。另外,还可以制作动画片引导学生识字,通过声、色、光的感染,调动学生诸多感官,如:通过听声音学习“闹钟”“小鸟”;通过观察学习“太阳”“月亮”;通过模拟片中动作学习“穿衣”“刷牙”“洗脸”等。因为有了动画作基础,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识字兴趣,教师只是加了“一勺糖”,学生们便争着来“喝”这杯原本“苦涩的咖啡”了。不言而喻,电教媒体便是这咖啡中的糖了。这种做法,不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而且录像带和VCD光盘的音像功能具有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与形象性,久而久之,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二、利用动画,教学笔画,正确书写
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就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字的间架结构,用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模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学会分析字形、,探索字意,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在教学“鸟”时,“鸟”字的笔顺和第四笔竖折折钩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鸟”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上笔画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竖折折钩”这个笔画学生很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鹰、辩、摔”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也可以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三、运用新颖的练习手段,巩固识字教学
小学生认识一个生字,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才能牢固掌握。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进行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反复练习取得明显效果。下面笔者就简单谈一谈动画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1.展示声旁,以学生字
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笔者采用了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出示一个“青”字,让学生以这个字为声旁,扩展出另一个字。在这些以声旁为主的后面相继出示一些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时,电脑就及时的给予鼓励:“你真棒!再来一个!”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每个人都能够积极思考,展示自我。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记住了原字,还认识了许多的新字。这样的巩固练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视频演示,识别形近字
汉字中有许多的形近字,小学生在识字时如果不认真加以分析,很容易认错,所以必须通过新颖的练习手段,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方法。通过电脑课件演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采用抽拉偏旁、映出图片、组词解义的方法使学生区分字形。如教“跑”“泡”“炮”“袍”等字时,制作了“氵”“足”“火”“衤”偏旁抽拉片,“跑步”“吹泡泡”“放鞭炮”“一件长袍”的图画抽拉片,以及“跑步”“泡泡”“鞭炮”“长袍”组词解义抽拉片。教学时,首先映出“包”字,然后依次在“包”字左边拉出偏旁,右边拉出图画片、组词,使学生看图组词,认准了字形,理解了字义,而且掌握了汉字的结构规律,提高了学生对形近字的分辨能力。
3.激发斗志,强化识字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应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及作用分析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学的速率和教学的内容,认为只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足够多的内容就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事实恰恰相反,只注重速率而不注重情感的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既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开发,既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低年级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明显高于高年级,且在年级的高度与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之间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反比例关系,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于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越来越低,反之,则越来越高。
其次,许多学生对于语文课程抱着“上课与不上课差别不大”的态度,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总体成绩的提升并无太大作用,而诸如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
再次,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采用自己看书的方式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而非由教师讲授,他们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自身的学习十分困难,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距甚远。
2.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感情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据对情感教育的了解,将其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育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使其乐于主动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第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育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路,促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通过自我发现与探索,主动完成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提升自身素质;
第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感教育法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进而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1.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方、学生为被动方的教学方式,以背诵、抄写加深学习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机械性的学习,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因此,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引入了“情感教育”,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非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前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应用策略:
(1)转变教学思路,强调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无论是何种教育方式,都应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使学生从原有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索学习,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从而通过自身的探索实现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中,一旦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地选择者,就会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刺激,促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思考,进而在情感上拥有较强的满足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教育法,即鼓励式教育,使学生在表扬和鼓励的环境下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2)从教学内容入手,渗透情感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即为语文教材。教材是诸多语文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将教学经验中的精华部分上升为理论,从而形成的一部集智慧与心血与一体,融知识与情感为一身的教学资料。语文教材中不仅包含丰富的教学知识,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因素,是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完美融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都选用古今中外的精髓名篇,并且大都是注明作者用以抒感的经典作品,可谓是“内心情感的结晶”。如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作者鲁迅在书中有着细腻的情感描写,所呈现出来的并非是冷淡、枯燥、无情、乏味的文字符号,而是打动人心、极易产生共鸣的细致描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彼此之间分享心得体会。通过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实现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课堂教学并非以向学生传授教学大纲内容为唯一教学目的,与传授教学大纲内容同样重要的还有为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而在此过程中,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可用当前发达的网络环境、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出合理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如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即为语文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材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找出课堂教学相关的图片、生活现象、具体案例等,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间的距离。如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红楼梦》的对话艺术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一段有关《红楼梦》的视频片段(可以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亦或是黛玉葬花的片段等等),使抽象的形象以及舞台效果真实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其引入作品的特殊氛围之中,使其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
(4)改革作业方式,延续情感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其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都相当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资源和有限时间的条件下,充分开展情感教育教学活动,是当前情感教育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延续情感教育。如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西游记”鉴赏一节,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作品片段重现”的课后作业,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以录像的形式上交作业,对于条件相对欠缺的学生,可以选择以录音的形式上交作业,这样,也可以实现对作业形式的丰富。
三、结论
初中语文教学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情感教育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转变教学思路,强调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从教学内容入手,渗透情感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改革作业方式,延续情感教育”四方面提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心;自由表达
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认识到要想根本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教过小学低年级、中年级、也教过高年级。从教学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习作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苦恼。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不会写话;二是不知从何写起;三是写出来的话相当于记流水账;四是即使写出来,也不能实事求是。不是编的,就是抄来的:五是学过的好词不会用。面对这种情况,我研读了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标准改进习作教学的总体策略。
1.低年级从写话入手,重视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 语文新课标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告诉学生,练习说话和写话都要讲真话实话,说你自己想说的话,并完整地写出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习作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习作。于是,我采用了多种办法激发学生写话兴趣。例如:我班张晶同学在小练笔上写到:爸爸、妈妈总不在家,我就想哭,姥姥看见了就给妈妈打电话,说我想妈妈了。于是我就让她在全班把这段话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给他评一评写的好不好,而后我又给予她热情的表扬,这样激发了全班同学迫切的动笔之心,也想写一写,试一试。这时我就趁着即将激活写话兴趣的机会,告诉学生一有想说的话,无论是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还是听到的、自己做的都要写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于写的好的同学提出表扬,不敢写的帮一帮,面对面以对话的形式,老师巧妙地问一问,鼓励他们说说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告诉孩子你们说的这些话,再把它写出来,就是老师布置的小练笔。渐渐地不会写话的同学就有内容可写了,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越写越有信心,这样班级里不会写小练笔的孩子就不存在了,慢慢地形成了爱写的风气。同时告诉学生把我们学过的好词、好句子用上会更好了。于是,全班学生在老师不断的赏识、赞扬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而且坚持每天一练,哪怕是一句话,一点小事,只要你认为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就让他们写出来,渐渐地养成了爱写的习惯,把它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像每天吃饭、睡觉那样成为生活的需要。同时,还培养学生会看带注音的书籍,懂得从古至今的名人名家的故事,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积累素材,充实头脑。总之,习作的成功在于大量的练习。
采取多种方式练习写话。比如:A、抄写、听写句子练习。有计划地抄写、听写课文中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人物对话,使学生切实感受如何写句子和使用标点。B、积累和运用词语练习。经常用字组词、扩词,用词语联系生活说句子,把说出来的句子写出来。C、由说到写。写话前,先让学生说一说,相互说一说,然后再写。二年级会写的字多起来,可以先复述课文,然后再练习写一写,记多少写多少,这样练习有计划地进行,习作能力会更快。但是,教师要加强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写话质量:要交代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说完整话。即讲清楚“谁”“在干什么”或“怎么样”,“什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把句子说具体、写具体的练习。写完后,让学生自觉地读一读,检查有没有少字、多字、错字或落下标点符号,如此循环反复地指导、练习,学生有了兴趣,教师教的也顺手,后来的发展不言而喻,为以后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2.从中、高年级,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课标主张:中高年级“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可见,课标从习作内容到形式,都主张多一些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由写自己的话到自由表达,再到有个性的表达,在内容和情感上贯穿“真、实”二字。有实在内容、讲实话、讲自己的话。在语言和形式上贯穿“活、新”二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生活,我告诉他们只要你们稍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像大海里的珊瑚,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如:刮风、下雨、飞鸟流云,日升日落,这些都可以作为写小练笔的素材。为了真正让学生坚持每天一练,开始先让学生抄名言名句,好的片段或写一写家里或班里发生的事,然后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多想像,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自由地表达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首先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写自己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想象,不局限在课堂的知识里,学生具备了想象和观察能力,写命题小练笔就不难了。但是,这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先从课本入手,找出书里有代表性的文章当作范文,指出好在什么地方,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同时恰当地运用那些修辞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这些修辞方法的描写有什么好处等等。再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同时结合阅读教学,适当地渗透习作常识。例如: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的顺序写、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写人要从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写;记事要从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方面交代清楚等。这些习作常识要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有所注意,为自由习作进行写法暗示、渗透。到了高年级指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进行运用。还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看报的习惯,为习作积累素材。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困惑;有效性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预习的方式却值得深思。
本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完善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语文预习现行困惑
语文这一学科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教会学生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它教会学生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是它的预习多变而复杂。经过对多位学生和家长的实际调查访问,我发现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语文预习是一项留于表面的作业,教师难布置、学生难操作、效果难检查。具体调查访问情况如下:
困惑一:教师难布置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布置较有新意、让学生感兴趣的预习作业往往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无论怎样布置还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再有就是对生字词的初步认读要求,把不认识的字,通过各种方式读对,会认,会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时还要加上对课文内容的圈画、批注、释疑。
困惑二:学生难操作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预习对新课的学习很重要,但却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预习没有用,这看似是矛盾的回答其实正好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知道怎样操作。
困惑三:效果难检查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些很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反应不知道如何检查孩子的预习作业,有的家长甚至要求老师别布置预习作业,改布置一些“硬件”作业,如:词语抄几遍、练习做几题这样他们可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作业。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教师在检查预习效果时,也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的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因此有时为了方便检查,老师也会接受家长的“合理建议”。这样,预习形同虚设,几乎没有什么实效性。
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策略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是需要教师的引领。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间
学生的接受、理解力和学习基础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单独提出预习要求,而在上课时,要注意与他们预习情况相结合,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能表达预习的一点所得,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对于他们不会的地方,提醒他们注意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提出一些较高的、力所能及的预习要求。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提供几条高校预习的方法原则:
第一,勤动手。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 ,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 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多阅读。阅读教材是预习的中心环节,方法有两种,即粗读或者是细读,粗读指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概貌,粗读要求尽可能找出疑难问题。细读指阅读教材要细致深入,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下工夫反复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卫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丁安廉、和学新.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六年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生字的数量是3500个,而在这3500个字中有1600至1800个字的识记是要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完成,也就是六年识字量的一半都要在低年级完成,确实识字教学任务相当繁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最困惑老师的问题。
一、重视识字教学
有些教师以为,识字教学不就是教孩子认几个字,写几个字吗?这些字都是常用字,没有一个我不认识,不会写的,不用像教高年级一样下功夫备课,其实,这样认为是非常错误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一件看似简单而实则富有情趣的事。因此,教师在开学前,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低年级学生的一些认知特点,对识字教学的要求了然于胸,比如哪些字属于只要求认识的字,哪些字属于掌握的字,不同课时出现的生字应该用哪种法和技巧学习,这些教学前教师都要做到通盘考虑。
二、识字教学,不能孤立的识字,要做到多方面的结合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材为识字提供了语言环境,要让孩子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并从中找到要学习的生字。理解字义更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表示,教学“迅速”时,用举手的方法解释。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字词的意思,有感受到了学习生字的快乐。
2.结合图画识字
低年级识字教材配有丰富的图画,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
3.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
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准确地理解字义,巩固所学的字。如教学“串”时,让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很快联想到“冰糖葫芦”、“羊肉串”,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字,学生既感兴趣,有印象特深。
4.结合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识字
结合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识字,比如用字组词、用词说话等。
5.音形义结合起来
把每个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学习。
三、不要用定义法解释字义
很多字义本来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可是如果用定义法解释字义,反而越解释孩子越不理解。比如“人、口、手、大、小、多、少”这些字,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字所表示的客观事物,没必要给孩子用准确的定义来解释它们。还比如“两岸树木密”中的“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准确地理解不是太容易的事,可能有的孩子把它理解为“多”。如果用两幅图就能很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密”的字义,一幅是画了一大片树林,但稀稀拉拉;另一幅画是,不大的一片树林,但比较密。让孩子说,哪一片树多?不用多说,孩子就明白了,什么样才叫密。
四、教学中要分层次进行
比如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找出要学的生字——出示带拼音的卡片认读生字——把卡片上的拼音折去认读生字——理解字义——用字组词说话——分析字形(这一环节也可以在理解字义之前,视不同的字而定)——教师范书——学生书空(掌握笔顺)——学生描红——在田字格中书写——强化更高。如果有新出现的笔画或偏旁,还要适时让孩子认识并掌握。
五、不可忽视范书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好好写一写这些字。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都要掌握,课堂上范书时,一定要把每一笔给学生交待得清清楚楚,不能拖泥带水,含含糊糊。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看清老师的范书,范书的位置也很重要,应该在黑板的左上角,这样,教师在书写的时候,身体不会挡住学生的视线。
六、课堂结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因此,安排课堂结构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点,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带领孩子学习新内容,剩下的时间,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强化巩固。
在教学中如果注意以上策略,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学生自己轻轻松松就能学会更多的汉字。
(上接第38页)
四、结论
本文中,笔者试图比较韩国语的“”和汉语的“的”句法、语义特征,力求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日常中韩翻译中去。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了韩国语的“”和汉语的“的”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差异也有共同点。此文还有很多问题没有阐述,今后将进一步加深与完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权宇振.对于“”用法的研究.汉阳大学研究生院国文科硕士学位论文,1999.
\[2\]刘舜熙.韩国语关于“”的研究.汉城大学研究生院国语教育系硕士学位论文.1999.
\[3\]李尚赫.关于“的”派生的形态.高丽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1991.
\[4\]孟珠忆.现代汉语语法.青年出版社,1992.
我通过数年的教学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找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教师担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其次,教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引导。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让学生自主学习,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爱好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爱好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