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时间:2023-09-08 17:12:18

导语: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第2篇

一般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认可与接受,学习者愿意主动学习,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1]。就业不尽人意、专业门槛低、专业口碑不佳、专业报考率较低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的专业认同。甚至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最难就业榜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位列其中。

虽然旅游就业形势尴尬,但旅游现实发展却如火如荼。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16%、16.3%。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4.8%。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惠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是专业认同的研究主体,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探索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 [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高于女同学;大一新生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专业认同普遍低于其他年级;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专业选择受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影响者,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较高,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第3篇

一、实验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旅游业的特点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对实验教学环节给予充分的重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和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熟悉旅游业相关的业务,甚至熟练操作一些具体的流程。那么进行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从业者的重要手段。对于高职学生,实验教学更应该加强。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具有开展民族旅游的丰富旅游资源。然而喀什地区目前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深层次的挖掘,没有很好地发挥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优势。笔者认为,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低,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喀什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是为喀什地区景区(点)以及旅行社和酒店业输送专业人才,促进南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我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方面起步晚,底子薄,再加上资金方面的限制,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步伐缓慢。面对这样的形势,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就要勇于剖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一)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为饭店、旅行社、为景点景区输送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而许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计划所列课程中实训与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甚至是缺失,如喀什师范学院的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之比为68:10,而且10个学时的实践课只是由两名带队老师带领学生到市内的几个景点游览,这种短时间和简单的景点串联显然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虽然从2004年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一直在做调整和改进,但到目前为止,实践性环节的总学时仍不及理论课程的15%,与专业理论课的比例大致是1:5,可见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实验室建设的缺失

当别的高校在进行旅游实验室建设体系完善和实验教学改革时,我校旅游专业面临的是没有实验室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所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技能方面培养的一个瓶颈,迫切需要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要求能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种类也繁多,而经费问题常常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建设旅游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师资力量的不足

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特点,即除了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换句话说,这些教师本身就应该是高级宴会设计师、高级调酒师、高级烹饪技师、高级导游员,或在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担任过总经理、部门经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些对于旅游专业教师的高要求,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教师的挑剔,但它代表了旅游教育对于教师要求的趋势,是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要和学生的愿望相适应的。但目前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普遍存在旅游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与旅游教育的要求不对称现象,“双师型”师资人数离教育部要求的比例甚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普遍,制约了旅游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旅游实验教学体系的缺乏

过去也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把实践教学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导致实践教学逐渐失去自身特点,这显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需求。即使是在旅游类院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中,注重实验教学手段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模式,有研究表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饭店管理实验,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而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还属于薄弱环节,处于前面所提到的“理论教学的附属课程”这一状况,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力图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方面有所突破尽一份力量,同时也想“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专家和学者和相关领导对该问题的重视和探讨,从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喀什地区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心智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战略地位

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综合型学科,对一些旅游必备的行业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因此,必须打破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明确实验教学的战略地位。

(二)严格定位,修订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设计都是有区别的,基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处于高职高专这样一个层次,培养目标定位为:为旅游相关行业提供一线员工或基层管理人员,重视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依据确立的培养目标制定好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要体现层次性,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操作到职业综合技能培养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层次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为主,使实验内容自成体系,后一层次以前一层次为基础,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不同,涉及到的课程以及教学计划要与之相适应,切实起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

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课和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课,可以通过整合的方式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践课程的总量和环节方面要与专业理论课程并重,要尽可能使学生深入到旅游的主要环节中从事实践活动。

(三)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各类实验教学基地是整个实验教学的载体。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指各类实验室和学校自办产业。实验室的建设要遵循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经济实用原则和产学研结合原则,结合我院的实际,建设一个能够体现现代旅游的先进理念的和一定规模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虽然各个高校的旅游实验室建设各有特色,侧重点不同,但总体来看主要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形体(礼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依据其培养目标配备相应的仪器和设备,成为旅游专业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合作交流、社会服务等的重要阵地。那么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民族学生较多、汉语表达能力欠缺的实际,对旅游实验室的建设还可以再加入汉语言教学实验室这个部分。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期、分阶段进行,先建立较为重要的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和形体(礼仪)实验室,以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不断完善。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可以和喀什市知名的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努力促成“产学”结合、共享资源,打造我校在以上三个专业方向上实训基地,这样做既有利于学校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也有利于为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和深造提供场所和有利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不拘泥于形式,除了借助于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的这些企业现有的实体之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和国内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优异成果的一些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以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著称,学院的建筑都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模式精心规划设计的,校园中有两座供师生课间休息享用的咖啡厅和七间不同风格的餐厅,它们既为学生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一名所谓“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一旁指导与授课。每期毕业生PARlY也是由学生自己策划,会场布置总是新奇美妙。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理论结合实际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的办学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再比如吴水田,陈平平在其文章中提到的广州大学城广之旅实验旅行社,是校企合作下的结晶,在合作和运营中十分重视学生参与,创新了运作模式,即以“校企投入,企业化操作,专业指导,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运作模式,体现了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旅游专业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关键。如何加强旅游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说,“请进来”就是邀请行业精英和操作能手到学校来进行示范教学,这些行业精英和操作能手可以从与我校进行合作的优秀企业员工或是管理者中选出,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项目,教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场地的选择也不要只局限在学校的实验室,这样既能够降低教学成本,也加强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为其就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可以定期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送出去”就是对于旅游专业教师的再教育,目的是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可以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到全国知名的酒店、国际旅行社或风景名胜管理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或者是到合作企业中兼职或调研,使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这种途径,有利于建立一支技术优良、专业素质强的实验教师队伍,让实验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建立完善的实验制度体系

实验制度体系主要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安全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等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制度体系能够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就是结合我校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和专业实验室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规范化、网络化管理,同时对有条件的模拟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另一方面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校企合作以及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对学生、教师、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的制定。

四、结束语

第4篇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教学 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对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我国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并逐渐的趋向规范化、国际化。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于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本科旅游专业教育现状来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育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集丰富理论知识和优秀实践能力为一体的旅游专业管理人才,改革和创新本科旅游专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现状

(一)老师为教学中心,重“教”轻“学”

从当前我国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然后机械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牢牢的束缚在课本知识中,并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以书本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旅游专业是属于服务行业领域的,因此,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旅游专业课堂教学时,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是一味的重视专业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出现学生普遍实践能力不高的现状。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排课时,安全理论课的时间往往比实践课多,这样就让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还有一部分高校,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基地,但是,又不主动的去联系旅游企业,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只能一味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迟迟不能参加实际的操作,让所学的知识得不到运用和巩固。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只是片面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实际的运用过,在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将很难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并且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相对较差,很难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三)以专业为中心,重“专业”轻“综合素质”

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大多数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的,并没有对书本知识进行扩展教学,因此,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只是掌握了旅游方面的知识,对于其他与旅游方面挂钩的地理、英语等学科知识都不是太了解,也不会灵活的运用,因此,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综合素质都不高,并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正在逐渐的与国际接轨,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我国的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基于高科技基础上的休闲文化旅游方向发展,对于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想要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旅游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师生互动,强化教学内容

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为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教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处于同样的教学主体地位,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辩论法,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六个组,然后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探讨,并且选出一个主题作为课堂辩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赛,当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老师一定要提前一周将所需要辩论的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找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有利的教学时机,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辩论和互相交流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辩论赛结束之后,在选出优秀辩论小组时,老师一定要秉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且充分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对每个小组的论据、论点进行评判,对新颖观点要给予支持和鼓励,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老师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由学生来扮演游客和导游角色,锻炼学生与游客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并且在遇到突发问题时,现场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里面,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通过案例教学,强化教学内容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案例中去,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理论-案例”的教学模式,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旅游专业的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与专业紧密的联系,采用在旅游管理领域里面发生的真实案件作为教学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到案例探讨中来,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和交流,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调动同学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老师在学生进行探讨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新颖、优秀的观点,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案例发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案例中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上顺利的实施,老师在课前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并且让学生提前预习和搜集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充分的准备,而不至于一片茫然,又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教学内容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与企业合作的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在实际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校可以采用与校外旅游企业积极合作的方式,推动学校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使旅游管理专业的现场教学能够具有层次性和实践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来,在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学校与旅游企业相互合作,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良好的现场教学环境,学校为旅游企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目标。对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学校在排课时,一定要合理,最佳的排课模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占一半,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在实践课中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去巩固知识,并且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校来说,除了可以在学校外面建立实践基地,在学校内也应该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基地应该包括有实验餐厅、实训大厅以及旅游多功能实验室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的真实体验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逐渐的与国际接轨,但是从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倾向于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网络将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想要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一定要与时俱进,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当然,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要以教学目标为基本前提,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除此之外,还应该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服务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对于搜集的教学资源一定要进行整理,选择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料,从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为了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还能够利用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更多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老师也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因为多媒体而扰乱了原本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一定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多问、多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一定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旅游发展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永贵.旅游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9(8):108―109.

[2]余永霞.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7):88―89.

[3]张胜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改革之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4―147.

第6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现行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现状,必须采取措施,强化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高等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形式及特征

(一)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形式。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实施的场所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三部分。

课堂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其实践环节包括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校内实训主要是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例如模拟前厅和客房、酒吧、西餐烹调操作示范室、模拟餐厅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小型灵活、仿真训练的特点,主要用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积累实践经验。校外实习给学生创造了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一般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2.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

3.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要求存在差距。

师资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旅游院校任教的,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理论水平较高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少数来自旅游行业的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技能,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够科学,从近期来看教师整体素质与高校实践教学要求相脱节的问题还将持续。

(二)校内实训设施不完善。

尽管各旅游院校一般都有模拟实训室,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一些学校的模拟实训室布局不规范,仿真程度小,设备不齐全且更新速度慢,导致部分相应的实训项目无法进行,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实训效果。近年来随着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将更难得到模拟实训机会。

(三)校外实习效果欠佳。

一是很多院校的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近年来许多高校都会组织在校学生进行一次所谓的集体实习,但实际就是去某个景点旅游搞一些活动等,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几乎毫无帮助。二是实习学生多,有条件而又愿意接收高校学生进行系统、规范实习的正规单位及岗位有限,很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实践机会。三是实习基地不固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许多学校的实习基地不够规范,而且由于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合作不够稳定,就很难保证给予学生实习所需的指导和锻炼的机会。

三、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实践课程。

首先要制定一份系统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措施。整合实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践课程的安排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课程内容应及时调整,增加些能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内容及教材中没有而现实生产中大量应用的内容,删减一些陈旧不实用的内容,避免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师资,师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各旅游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是要把好“进人”关。高等院校在招聘新的旅游专业教师时,不仅要关注学历,而且要强调实践能力与经验。在进人来源上,除了要从各大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外,还要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二是要加强培训。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专业教师到行业挂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实习带队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也可以直接兼职,深入企业相关部门参与实践管理,提高专业技能。三是要优化外聘教师队伍。学校可以从酒店、旅行社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层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也可邀请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旅游专家到学校开讲座。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通过采用先进的实验设备、科学的教学模拟软件、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与旅游企业相近的仿真职业环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强化旅游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从而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四)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体现了对实习生的具体要求,一般主要由学生日常行为考核、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学生基础理论考核、学生职业技能考核、学生毕业实习考核等内容组成。从对学生的考核内容来规范学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考核方式以过程与结果并重为原则,通过自我考评与他人考评相结合得出考评成绩,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以提高(自身)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魏凤云.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2]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5,(S1).

[3]卢爱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饭店就业观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酒店实习 教育管理, 出现问题及对策

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现状

1.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实习时间安排

某些大学开设这一专业目的是为培养能系统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及其他相关旅游服务业或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专业实习时间为期24周(不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5个学期;专科专业实习时间为期24周(不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4个学期,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剩下的学期里有一个查漏补缺得机会。由于旅游企业中旅行社、旅游局、旅游公司、旅游景区等企业可提供的实习岗位少,再加上学校管理困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一般都是以酒店实习为主。实习地点在2003年是北京地区及周边的三星级以上的酒店为主,经过八年的实践,现在已发展为以郑州地区为主,北京、上海为辅的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主要实习内容是熟悉餐饮、客房、总台、商务中心等部门的运作和服务技能,其中以餐饮和客房为主。

1.2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效果

从2003级到2007级实习情况看,主要取得以下效果:

(1) 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对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老师的讲授,而本专科教育有注重理论的教学。因此学生通过实习熟练掌握了酒店主要部门的基本服务技能及运作情况,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了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

通过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用人的需求与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自己知识的欠缺,以及竞争的激烈。很多学生实习后很少逃课,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很高。

(3) 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酒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大学生们择业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多年来,“天之骄子”、“精英人才”等观念严重地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观。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为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广泛受到酒店赞誉好评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受到各实习酒店的一致好评。首先,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自觉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其次,学生本身综合素质高、悟性高、可塑性强、组织纪律性好、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在工作中能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学生很快就成为各实习酒店基层员工的主力军,受到各实习酒店上下一致认可。

2.浅析学生在酒店实习教学各个期间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2.1 实习前准备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这个阶段,学生心理主要表现为好奇、兴奋、紧张。由于平时很少跟高级的酒店接触,没有做好做基层工作的准备;在学校三、四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检验自己学到的理论,对学生来说是很兴奋激动的事情;从学校学生的角色转变为酒店员工角色,这个转变还包括环境的转变,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紧张。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t2.2 实习前期(前两周)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生心里充满新鲜感,不仅听指挥,而且热情高涨,不知疲倦。这个期间一般都是上岗前的培训期,同学们还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只是了解酒店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同学们很有激情,学得很快,效果也很好。急于上岗实操。由于在培训期还没有真正上岗,在思想上学生的角色还没有转变,认为自己还是学生,别人有义务交给自己要学的东西。

2.3 实习前期(三、四周)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短暂的新鲜感过去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在生理上表现为困倦、失眠、水土不服、感冒、浑身酸痛等;行为上则表现出对纪律的挑衅,总想试试不遵守纪律能把他怎么样,受到惩罚后又想不通,觉得委屈,觉得领导总针对自己,故意整自己。由于同学们们思想上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突然从安逸的学习环境到艰苦的工作环境,一方面是大量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由于酒店基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学们身体的劳累和思想上得委屈,使部分同学思想上对工作产生一些不满和抵触。由于酒店服务的性质,不同的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这一时期是学生和酒店的磨合期,一般会持续两周左右,如果顺利渡过,实习就成功了一半。

2.4 实习第二个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都逐渐适应了酒店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一切正在步入正轨,按部就班,实习进入稳定时。前一阶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满都逐渐淡化。工作上有了一定得起色,已经可以正式上岗,操作技能比较熟练,有了一定得成就感。但是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有厌倦感苗头萌生。认为自己在一个岗位上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2.5 实习中期(三、四、五月)学生心理状态、存在问题

由于学生对酒店各种规矩已经熟悉,也就学会偷懒钻空子了,许多学生开始混日子,倒计时盼着回家。同学们对一个岗位工作操作熟练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以后,慢慢觉得基层工作的乏味和枯燥,要求酒店安排轮岗和一些管理层的岗位。但是酒店由于成本问题很难安排轮岗和管理层岗位。

第8篇

本文主要从能力和素质等层面来分析“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和旅游管理专业队伍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研究出适应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

中职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能力素养现状存在问题培养

1“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的能力素养

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素养。

1.1掌握中职旅游专业现代化的理论同时兼具教育实践能力

“双师型”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活动,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能力,还应跟上现代化职业教育步伐,谙熟中职旅游教育专业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此外,还应积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及拥有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1.2拥有此专业前沿的理论知识

中职旅游“双师型”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理论水平,积极参与本学科的科研工作,争做学科带头人,如具备旅游相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通过互联网或者现场参加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成果,让高理论水平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

1.3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能力

旅游专业“双师型”的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和临场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临场教学、动手实践、亲自示范,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此外,能够带领指导学生获取各种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能够不断获取掌握最新本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操作技术。

2“双师型”旅游专业教师发展现状

2.1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

缺乏专业师资尤其是缺乏“双师型”师资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如许多中职学校缺乏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

2.2“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青年教师少,中年教师多;低职称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老师少。如文化课老师基本不参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

2.3“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整体基本素质是好的,虽然有一些极为优秀的教师。但同时也应看到,师资素质也还存在待提高的方面。

2.4“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

相当一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是持有两个资格证书而已。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抱有错误思想,“单纯”的认为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就是达标的“双师型”教师。导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来取得各种证件,如教计算机的、教语文的拿导游证等等,造成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后果。

3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双师型”教师有多重标准,不统一

当前,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多重标准,这种标准上的不统一造成对“双师型”教师的错误看法普遍存在,校领导和教师个人不再注重提高专业技能,中职学校也不再重视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因此,造成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下滑,降低了整体“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满足不了中等职业教育现展的需要。

3.2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原因

部分中职旅游教师不重视专业知识素养,自身才疏学浅,另外,该专业教师的职业薪资不理想,或者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奖惩机制不合理,奖励机制落实不利,从而造成部分教师消极怠工,不注重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对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手段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效利用。

3.3教师培训环节薄弱

近年,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也日益重视针对中职教师的各类培训。但是培训模式单一,名额有限。学校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规范的管理方法。

4对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4.1到高级别的星级酒店或者旅行社企业实习锻炼

首先是轮训:以半年或一年为一周期,前往县市或者省内高级别的酒店或者旅行社,可以任一定职务、挂职锻炼或进行相应部门的基层锻炼,对教师接受新的服务理念、了解新的服务动向及程序都有很大的帮助。然后是多去企业学习锻炼。学校可以鼓励教师申请去现代化企业学习,教师通过在企业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素养。如根据企业需要,做旅游服务、形体训练等专题培训和安排设计旅游推介会等。最后是教学实训模式。学校采取鼓励机制让旅游专业的老师或学生引进对外经营管理,大力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的模式,学以致用,强力打造“企业建在学校,课堂设到企业”的新模式,切实推进教学实训模式的开展。

4.2开展校内技能集训

旅游专业教师间每学期进行一项专业技能方面的大比武,比如第一学期中餐摆台,第二学期西餐摆台,第三学期导游讲解,第四学期才艺比拼。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4.3积极参加新秀评选、课程改革,提升专业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县市教坛新苗、新秀、学科带头人等活动的评选,以不断提升自身乃至整个学校的旅游专业的教学水平。

4.4引导旅游专业教师参加旅游行业协会或论坛

比如参加国内城市间甚至是国内外城市间交流的旅游协会等,不断了解旅游行业协会的新动向,使自己在专业技能素养和行业思想上处在行业发展前沿,跟上时代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

4.5组织教师参加行业考试

旅游专业的教师要参加服务员考评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导游考评员(国导、海外领队)以及星级饭店考评员等考证。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1.需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经调研,旅游企业从多年已有的工作人员中发现,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旅游这个特殊行业,企业企业十分看重学生这些能力。然而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人员几乎都是老师家长,显得比较单纯,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或“心肝宝贝”,其成长历程普遍由父母设计,因而,大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大学生协调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然而高校往往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即使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相关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几乎很少有学校让学生去独自和社会上的人和事打交道,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没有让其多看、多问、多体悟。

2.需具备一定的领悟能力和自学能力。领悟力及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核,也是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同类型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总体而言就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前述的调查数据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旅游企业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我们的深度访谈结果则清晰地表明,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此项能力非常不满意,其缘由主要在于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领悟能力不足。他们所指的领悟力在一定程度即指学习重组能力,有时也指对问题系统化思维的洞察能力。具体而言,毕业生在与上下级沟通过程中,能不能清晰地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能不能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如果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能力的话,那么毕业生有没有意愿与能力通过自学去逐步提升。3.需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调研,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在降低成本,不愿送学生去继续学习,一是因为企业担心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动,送人学习不会为自己企业带来长久利益。二是很多企业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因此,旅游企业希望学生能立马上任,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然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风格往往高校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校给学生提供的理论知识,泛泛而谈,但缺乏企业的具体实践教材。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很多旅游企业往往愿意接受在其他旅游企业工作过具备一定经历的学生。这次调研中,用人单位最希望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就是经历真正的实习,与问题解决能力一样,实践能力也是受访者提及最多的一种能力需求。毕业生在校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有一个专门的实习,时间尽量长一点。实践能力可能不是一两个月就能体会出来的,我觉得至少半年。另外,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尽量不要将相识的同学一窝蜂都分在一个部门,这样会让个体有依赖性,妨碍真正体验社会,适应社会。

三、聚焦旅游企业现实期待的教改建议

1.注重职业软素质的课程教导。根据对百里杜鹃、黄果树、十里河滩等景区企业的调研来看,随着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增多,包括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在内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唯学历是尊”的现象在逐渐改变。如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企业的期待值相吻合。如果一个员工文化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但敬业意识差、忠诚度不高,这样的话,旅游企业肯定不会接受。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的课程重点就是要瞄准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提升进行展开。如果靠传统的讲授法和实训,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软素质,软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学生的教化能力,靠学生的潜移默化,需要学生从内心深处获得共鸣,并下功夫。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程。在校期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科学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因此,在整个教学规划中,帮助学生做好科学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胜任底层到高层的工作岗位打基础。学校定期或不定期请旅游企业各岗位的人士到学校来讲课,这些人均由不同年龄和学历构成,由其讲授在其岗位上的乐趣及人生感悟,适当渗透一些企业文化,以改变学生的就业看法。学校开设名人讲座、组织交流会和咨询会,请旅游行业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学,为学生的就业答疑解惑,让学生和专家学者们正面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旅游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就业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读书期间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实践实训设计与安排。实训课程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软肋,根据现行是否在校划分,一般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本科生一般是前3年在校内进行实训(高职高专是前2年),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才有机会安排出去实习。学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建立持久的合作模式。双方可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教学改革模式和考核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伴工伴读”式教育。旅游旺季期间,将课堂搬至课外,进行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再回到教师和校内实训。这样工读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4.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高校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特点,通过制定机制,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要在数量上保持完美的比例,又要保证双师型的老师的质量。学校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又要为双师型教师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和任务实现目标,也要合理设置专兼的双师型教师的课程。专兼职教师需要分开的课要分开,需要配合的就要配合完成。对于完成不好的或配合不好的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保障不力,师资队伍建设就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5.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高校通过制定政策,并提供制度作为保障,激励教师将其教学过程设计与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相结合,根据岗位的特点,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任务,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调研发现,贵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教师在唱独角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教师会单向传统信息,师生互动性不强,整个内容照本宣科,知识比较僵化。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整个课程设计建设上,要突出旅游管理的实践性特点,整个教学内容要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将旅游企业完整的操作过程为核心,并在过程中设计一定的工作任务要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具体岗位的需要。

作者:张世兵 熊兰 丰凤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红芳.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7-07-30(5).

[2]李兆举.旅游本科生为何高不成低不就[N].中国旅游报,2006-04-28(7).

[3]陈国成,范晓辉,赵静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3‐194.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6):238‐240.

[5]李莹.大学生就业行为与心态调研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