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信的可靠性

时间:2023-09-08 17:12:20

导语:在通信的可靠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的可靠性

第1篇

【关键词】光纤通信可靠性可靠性评估模型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电力通信网络已建设成多数地区覆盖的电力专用光纤网络。在电力系统生产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电力通信网络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同时还需要通信网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光纤通信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建设与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光纤通信网络概述

光纤通信网络传输的媒介与载波分别为光纤与光波,其中,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可将光信号加以传送,由一处传送到另一处。光纤通信系统主要包括光发送机、中继器、光纤光缆、光接收机等设备。相较于其他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网具有很多显著优势,在电力通信中,其主要优势有:光纤不惧高温;光缆具有较轻自重,尺寸较小;光纤的传输带宽极大,可承载较大通信容量;光纤在传输中衰耗较低,中继距离相对较长;光纤不受电磁、雷电及强电的干扰等。

二、光纤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模型建立

2.1建立光纤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

在电力光纤通信网络中进行可靠性评估,首先需要建立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从抗毁性、网络有效性与生存性三方面对其安全加权系数进行量化。在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中,对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一般情况下,在确定权重系数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可对评估专家主观权重及实际运行客观权重进行取值,或是可在对大规模系统进行研究应用时,利用群决策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

2.2可靠度评估模型

根据光纤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估的原理,对模型内的因素权重及评估指标因素集进行确定,从而建立其光线通信网的加权安全评估模型。该模型为:

S=αS1+βS2+γS3

其中,S是光纤通信网中的安全加权指数,S1、S2、S3分别是网络中的有效性能指数、生存性能指数与抗毁性能指数;α、β、γ是权重系数,且三者之和为1。

三、提高光纤通信网可靠性的相关措施

在提高光纤通信网可靠性过程中,要从软件方面、硬件方面与维护人员素质的提高三方面展开工作。

3.1从软件方面加以提高

在光纤通信网软件建设方面,首要工作就是保证网管系统的功能齐全。这是因为网管系统对光传输网而言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对通信网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视,如有必要时还可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通信网的正常运行。之后,还要对通信监测系统的功能加以完善,建立并完善通信监测的管理数据库,为通信网的可靠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3.2从硬件方面加以提高

在光纤通信网硬件建设方面,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对光纤传输网络进行合理设计;在光纤线路中保留备用光芯;采取一定措施对传输电路可靠性加以保障;对某些部件加以定期更换;准备必备的一些备品备件;对通信电源安全性加以保证;对维护用的工具、仪器和仪表进行合理配置等。

3.3提高维护人员业务素质

维护人员过硬的业务技能与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光纤通信网可靠性运行的重要支撑。在光纤通信网建设中,应提高维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每个维护人员都应对维护设备和电路运行方式加以熟练掌握,对各种仪表、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技术性能、工作原理、发出的各种警报及警报产生的相应原因进行准确把握,以便在光纤通信网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雷雨田,张可人,徐志强.安全可靠性评估及其在电力光纤通信网的应用[J].湖南电力,2011,31(3):29-34.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 通信网 可靠性设计 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层次化通信网有三层结构。第一层是接入层,它是用户访问通信资源的中介。访问用户只需借助交换机或集线器便可顺利连接到通信网络中。第二层是分布层。分布层处在接入层、核心层两层的中间位置,起着协调的作用。第三层是核心层。核心层具备消除单点故障、保障传输速度和调用备份资源的核心作用。

1 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设计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通信网本身来寻找影响因素可知,影响因素主要是内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侧重于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可控环境及不可控环境两种。可控环境指代的是可以控制的环境,例如:温度和湿度。不可控环境指难控制的环境,例如:人为因素及自然灾害。内部因素则取决于通信网在实际维护管理中是否全面、到位。

其次,从通信效果来寻找影响因素可知,可靠性影响因素则集中于下列几方面因素:(1)设备是否可靠;(2)网络设计是否可靠;(3)管理维护是否有效;(4)用户对性能的具体需求。

再次,从智能技术方面来寻找影响因素可知,通信可靠性与智能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有利的方面来看,智能技术逐步提升,这对通信可靠性必然是有利的。但从不利的方面来看,智能技术的更新让通信网变得更复杂,一旦故障发生,故障所涉及的范围将更广,而故障维护及日常管理较以往却更加困难。

2 层次化通信网的优势

计算机通信网是层次化结构。这种通信网的实质是:将一个本身较为复杂的通信网简化成不同的层次模块,每个层次模块有着特定的功能,这对于通信网运行及后期维护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好处。

层次化通信网在可靠性设计上有如下优势:(1)通信网在进行了层次化划分后,每层都能充分利用带宽资源,网络成本在无形中被降低;(2)通信网在进行了层次化划分后,管理人员可进行分层次的维护管理,管理的效果得到了提升;(3)如果需要进行业务上的扩展,管理人员只需根据业务的特性,将其增加到特定的层次中,而不需要进行整个网络的调整,这使得业务扩展十分简便;(4)管理人员可分层次进行针对性的差错,检查准确度更高。

总的来说,通信网在运用了层次化模块运行后,除了上述几点优势外,还能明显地看出:其可靠性能更有保障,这也是层次化通信网如此普及的根本原因。

3 层次化通信网可靠性设计的几个要点

3.1接入层及其可靠性设计

接入层是用户访问通信网的中介平台。访问用户只需借助交换机或集线器便可顺利连接到通信网络中。

OSI模型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体系,共7个层次,具体如下:(1)物理层,负责比特流的传输;(2)数据链路层,负责链路管理与介质访问工作;(3)网络层,负责路由选择和寻址工作;(4)传输层,负责主机与端之间的连接工作;(5)会话层,负责创建管理维护会话工作;(6)表示层,负责数据加密和格式处理工作;(7)应用层,负责程序通信工作。

在OSI模型中,集线器处在第一层。换句话说,凡是与集线器相连接的设备,都可与其共享带宽资源。交换机处在OSI模型的第二层。将交换机和集线器比较可知:交换机比集线器更占优势。究其原因是:在单播流量的转发过程中,集线器所完成的是无差别发送工作,也就是集线器会给每个端口发送,而不进行端口识别工作,相对而言,交换机则能进行端口识别工作,它会选择那些通过了认证识别的端口来进行发送。

交换机种类颇多。为了保障通信网的高效,本文建议交换机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依据端口数量来选择;二是依据速率要求来选择;三是依据端口种类来选择。这样,交换机的性能发挥到最佳,接入层的可靠性也能得到提升。

3.2分布层及其可靠性设计

分布层处在接入层及核心层的中间位置。该层次功能如下:(1)对于从接入层中传来的访问请求,分布层会进行逐一过滤,一方面会拒绝一些请求,另一方面会将接受的访问请求依照优先级的顺序加以排列,从而一一接入网络实现访问;(2)当核心层、接入层间的路由协议有所不同甚至出现冲突的时候,分布层会在中间起到协调作用,对路由信息进行重新,保障网络的顺利连通;(3)通信网中存在许多细节化的路由,分布层会将这些路由汇总,并形成一个汇总路由,汇总路由对宽带占有率的降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分布层有着它独特的功能特性,这些功能特性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分布层的可靠性。

3.3核心层及其可靠性设计

核心层是整个通信网的核心位置。该层次功能如下:(1)核心层可提供速度更快的数据链路,高速数据链路可以保障数据在实际传输的整个过程中更加快捷;(2)假如遇到网络故障的情况下,核心层中的路由协议可将负载模式进行一定调整,从而将已经备份好的网络资源进行顺利的调用;(3)为了使整个通信网的可靠性得到保障,核心层能将通信网中的一些单点故障逐步消除。

在核心层中,其设备往往选用的是背板结构。所以,设备在具体的选型中要尤其注意带宽、结构的选择,确保核心层在实际的处理工作中速率更高、性能更全面、可靠性更强。

4结语

综上,本文首先论述了通信网在实际进行可靠性设计中所受的各类影响因素,既论述了外因的影响也论述了内因的影响。其次,本文论述了将通信网设计为层次化结构的具体优势和可靠性保障。再次,本文论述了通信网设计为层次化结构的几个要点,主要论述了接入层、分布层及和核心层的可靠性设计。希望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可给相关人士一些有利的借鉴,设计出更可靠有效的通信网。

参考文献

[1]罗俊星.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设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2012.

[2]韩晓峰.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设计研究[J].煤炭技术,2013,21(20):15-16.

第3篇

关键词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安全性;可靠性;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184-02

在整个移动通信电源系统之中,通信电源系统运行质量又直接关系着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和可靠运行,对于其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为此具体地探讨了提高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1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典型配置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主要是为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提供安全、稳定、可靠、不间断的供电保障。移动通信电源高低压系统主要包括高压配电系统设备、燃油贮存、供给系统、变压器、油机/市电切换设备、应急油机接入/切换设备、低压配电系统设备、固定备用发电机组等,其相关设备的典型配置如下。

1.1 高压配电系统典型配置

采用两路10 kV市电供电方式,两路市电取自不同的变电所,采用两路独立的引入路由;高压配电系统具备两段独立母线,配置母联开关;同一低压配电系统中两台变压器分别从两段母线取电。

1.2 备用发电机组典型配置

备用发电机组容量应满足局楼保证用电设备运行的最大负荷;多台备用发电机组应根据低压配电系统配置,采用分段运行方式或并联运行方式。

1.3 低压配电系统典型配置

采用低压母线分段供电方式;低压供电系统应满足当任一主要输出开关故障中断,都不应影响其承担负载的正常运行;固定柴油发电机组输出与变压器输出采用自动转换开关切换;开关电源系统、UPS系统、机房专用空调系统的供电,应分别从两段低压母线各取一路,形成主备用供电输入模式。

1.4 变压器典型配置

省际枢纽楼变压器的配置应按不少于2台设置;地市级以上移动通信局变压器应采用2台或多余2台的变压器,在其中一台变压器故障或检修时,其余的变压器可满足保证负荷用电。

2 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要求

2.1 安全性

近年来,随着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也促使了移动电源的产生,并迅速得到了发展。消费者对移动电源认知与需求的提高,是对市场上所有移动电源产品的考验,更是促进移动电源行业发展的助推剂。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实时满足通信控制安全数据传输业务和安全监控数据业务需求,确保通信系统满足实时的可测性、可控性、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安全性、保密性等需要。因鉴于移动通信电源系统控制所需的通信系统从提供的业务种类和现有公众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公网首先可进行一些如远程视频监控等特色业务的探索,然后通过高带宽、高冗余来保障移动通信的安全性的业务需求。而3G系统中的安全防范技术是在2G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3G系统提供了双向认证机制,而且在改进算法的同时把密钥长度增加到128bit,还把3GPP接入链路数据加密延伸至无线接入控制器(RNC),既提供了接入链路信令数据的完整性保护,还向用户提供了可随时查看自己所用的安全模式及安全级别的安全可视性操作。

2.2 可靠性

在通信网络中,电源设备是通信设备的心脏和枢纽,尤其对于核心交换和长途传输设备而言,电源设备的可靠性就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对于通信基站而言,电源产品除了要稳定可靠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需求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产业正逐渐从“注重用户数量增长”向“业务种类与业务结构并举、用户数量与服务质量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变。至于系统间的无线干扰问题,低频段800 MHz的系统频段由于系统发的频段据GSM-R较近,而2000 MHz频段的3G系统由于距GSM-R较远,其干扰不大,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忽略。

3 提高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措施―智能化

3.1 休眠功能

比如中移动公司的某某分公司大多数通信设备采用开关电源直流供电方式,造成整流模块长期处于低负载率工作,转换效率低下;并且出于对通信电源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考虑,开关电源系统容量采取整流模块冗余配置,且预留的蓄电池充电容量在正常工作时并不使用,极大地浪费了能源。为提高电源设备的转换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某某分公司应用了开关电源整流模块休眠节能技术。某某分公司计划部技术专家介绍,开关电源整流模块休眠技术是根据负载电流大小,通过智能休眠技术,与系统的实配模块数量和容量相比较,来自动调整工作整流模块的数量,把整流模块调整到最佳负载率下工作,从而降低系统的带载损耗和空载损耗,使部分模块处于休眠状态,实现节能目的。基于以上,某某分公司2012年投入资金200万元,对全省首批1664套基站开关电源进行节电改造,当年底完成全网5038套开关电源改造,该项共节电1612.8万度。

3.2 充放电管理功能

某某电信经过对各能耗的调研分析,得出机房和基站耗电占总耗电的85%左右,而基站耗电中以主设备耗电和空调耗电为主,机房耗电中以空调耗电和机房设备耗电为主。因此,通过空调改造、引入自然冷源降低空调能耗,成为某某电信重点采用的技术之一。在确保基站运行环境正常的前提下,某某电信根据对基站室内外温、湿度的监测和逻辑判别来控制基站智能通风设备,直接引入室外冷空气对基站进行自然冷却,并联动控制基站原有空调设备的启停,该系统为“智能通风控制系统”,有效降低了基站空调的运行时间或替代基站空调设备,达到了利用自然风对基站通风散热、降低基站电能消耗的目的。从201年起,某某电信通过总结基站智能通风/换热系统在运行维护过程中的经验,以及环境因素对通风/换热系统的节电效率影响,连续通过一期、二期工程完成了全网可改造基站三分之二以上的智能通风系统改造。至2012年底,累计投资1100万元改造完成智能通风基站2121个,占全网可改造基站数量的67%,共节电1094.6万度。

3.3 谐波治理

通信电源系统谐波治理不仅能降低通信电源系统的运行能耗,有效节约电费,还能较大地提高供电系统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柴油发电机组的有效利用率、延长供电系统的使用寿命,从而很大程度的节约了通信电源系统的一次性投入,有效的节约了投资成本从而进一步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比如H 局配电系统的总容量为5800 kVA,在采取了各种谐波综合治理措施后,整个系统运行的电流降低了600 A,相当于整个配电系统有效容量提高了416KVA,即系统容量提升了7.17%,节约了一次投资430万元。另一方面通过谐波治理后,通信电源系统的谐波得到有效抑制,提升了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消除了供电系统中谐波对通信设备的影响,改善了因电流过大引起电缆及设备开关发热严重问题,因此,进行通信电源系统谐波综合治理意义重大。

总之,在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运行中,安全性与可靠性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概述了移动通信电源系统的典型配置,分析了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提出了提高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措施―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潘润东.节能型直流电源产品的应用简析[J].通信电源技术,2008,25(5):65-66.

[2]章异辉,刘衡.论直流开关电源节能降耗的工程措施[J].通信电源技术.2008,25(5):51-53.

[3]宋福全.大力推进节能工作促进节约型企业建设[J].电信技术,2008(7):25-27.

[4]王蓓蓓,唐为民,王丽.移动通信机房电源系统节能潜力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07,24(5):75-78.

[5]陈璞,刘宾.一种快速高精度脉冲输出DC/DC变换器的设计[J].微电子学,2011(03).

[6]马瑞,陈晨.基于DSP控制的智能电表设计[J];机电信息,2011(21).

[7]郑锡楚,黄赞能,何洪强.舰艇模块化开关电源的研究及检修[J].中国修船,2011(04).

[8]李磊,杨君东.单级三电平交流斩波器的控制策略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1(07).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

一、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理论的概述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是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根本要求,反映着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规定时间及范围内所能完成指定功能的概率和能力。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系统应用的有效性,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前提。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抗破坏性、生存性以及系统部件在多模式下工作的有效性,要求计算机通信网络部件和基础结点必须为各用户终端提供可靠的链路,从而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正常工作。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理论包含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可靠度两方面内容。可靠性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保持连通并满足通信要求的能力,是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规划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和参数之一。而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度是指计算机通信网络在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涉及到二终端可靠度λ 终端可靠度以及全终端可靠度三种类型。

二、影响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因素

1.用户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用户终端设备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设备,其可靠性至关重要,也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与否的关键所在。计算机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的日常维护,主要就是确保用户终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用户终端的交互能力越高,网络的可靠性也越高。

2.传输交换设备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网络可靠性以及满足日后发展的需要,必需考虑有一定的冗余和容错能力。布线时最好布置为双线,以便网络线路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切换。网络集线器将若干个用户终端集中起来接入网络,通过它可将所连设备的问题与通信网络其它部分隔开,构成保证网络可靠性的第一道防线。集线器是一种单点失效设备,若它发生故障,则与其相连接的用户就无法工作,可见集线器在提高网络可靠性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网络管理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对于大型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来说,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的复杂性一般来源于不同设备供应商的不同网络产品和设备的规模庞大和复杂度高。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过程中,为确保信息传输的完整性,降低故障发生率、信息丢失率、差错率,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提高的目的,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实时采集网络运行参数并统计网络信息,监视网络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

4.网络拓扑结构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

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通信网络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决定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有自身特点的影响,网络拓扑结构在不同行业领域及规模层次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对于维护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有着关键作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初期,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有效性和容错性的评价标准通常由网络拓扑结构的直径和连通度来决定。

三、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的原则

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的优化是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可靠性的提高,能够有效避免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事故造成了严重损失。

(1)遵循国际和国家标准,采用开放式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体系架构,从而能支持异构系统和异种设备的有效互联,具备较强的扩展与升级能力。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选择先进而成熟的网络技术,选择实用和通用的网络拓扑结构。

(2)计算机通信网络要具有较强的互联能力,能够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安全性和可靠性要高,具有较强的冗余和容错能力。应选择较好的网络链路介质,保证主干网络具有足够的带宽,使整个网络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

(3)在制定必要的网络管理条例的同时,加强相关应用人员的定期培训,同时对运行中的网络进行自动检查和维护,养成良好的维护和应用的职业习惯。

四、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分析

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所有设备、软件、硬件、网络协议以及各分层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化设计,计算机通信网络通常有以下三种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

(1)最优选择方法。该方法就是研究出各种满足网络可靠性要求的方案并进行比较,在几个方案中甄选出最优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求精和优化。此外,在费用充足的条件下,还可以通过设计一定冗余的方式来增强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从而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扩容和升级的顺利进行,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最优化的实现。

(2)多级容错系统设计方法。当网络出现故障时,网络的容错系统可保证网络继续正常运行。多级容错技术使网络具有一定的自保和自愈能力,即便网络出现多种故障,容错技术使网络仍能正常工作,故障单元无需立即修复或更换,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对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降低了维护成本。

(3)分层处理方法。分层处理法的应用对于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所面临的此类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分层的方式,分别定义系统层、服务层、物理层及逻辑层等不同层次上的差异化可靠性度量指标,从而制定针对性方案措施,以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设计的最优化。

五、结语

在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充分认识到造成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安全漏洞原因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实施,从根本上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以提高我国信息网络设计的水平。

第5篇

关键词:可靠性理论;计算机通信网络分析;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

现如今有很多学者都加入到了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的研究之中,以期望能够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供帮助。但是要想提高其可靠性,重要的手段就是优化设计目标。传统设计中,设计人员所使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动态规划以及梯度法等,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现阶段设计人员更多的是使用神经网络方法以及遗传算法来进行目标优化设计。这两种方法都具有相应的优势,都能够降低用户应用计算机的成本,因此制定的尝试。

1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理论分析

1.1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体现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理论主要是工程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价值的研究越来越多,整个研究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健全。通常情况下,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计算机通信网络,一是连通性,这是计算机网络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表现,可以说,如果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连通性比较强,其可靠性基本上都有保证,因为连通性高,计算机也就能够顺利为用户提供通畅的网络链路,正是由于网络链路的存在,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节点才得以有效的运行,所以,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重视计算机的连通性。其余方面主要有生存型、抗破性以及有效性等。

1.2 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概念

所谓计算机可靠性,就是指计算机网络能够在一定的操作要求条件、维修方式条件、温湿度条件、负载条件以及辐射条件下,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直能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修下,即保持网络通信系统的连通性,并且可以完成基本的网络通信需求。在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和运行设计中,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是反应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否良好的关键判定参数,对于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稳定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在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中,往往还需要用到可靠度的概念,所谓计算机网络可靠度,就是指可靠性的实际完成概率。记为R(t),其中R(t)=P{T>r}。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可靠度有三种类型,即2-终端可靠度、γ-终端可靠度和全终端可靠度。其中若γ=2时,γ-终端可靠度就是2-终端可靠度,而当γ=n时,其就是全终端可靠度。也就是说,2-终端可靠度与全终端可靠度都是γ-终端可靠度的特例。

2 多目标优化理论分析

2.1 多目标优化概念

多目标优化(Mufti-criterion Optimization)问题也叫多指标优化问题或向量优化问题,它是指在一组约束条件下,极小化(或极大化)多个不同的目标函数。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意义在于找到问题的一个或多个解,使设计者能接受所有的目标值。因此,可以认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是多目标优化问题中的一个特例。在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以及国防建设等社会中的各个部门,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多目标优化问题。比如,在设计计算机通信网络主干网时,一般要考虑如何使费用、时延尽可能小,可靠性和生存性要尽可能大等,这是三个指标的优化问题。可以说,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甚至无处不在。

2.2 多目标优化特点

与单目标优化问题比较,多目标优化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1)要求在给定条件下,多个目标都尽可能地好。

(2)各个目标并不总是独立存在,往往相互之间存在着耦合或矛盾,一些目标的性能改善往往会引起另一些目标的性能变坏。因此,各个目标的最优解之间的矛盾难以兼顾而无法同时达到最优。

(3)各个目标一般没有共同的衡量标准,很难进行量的比较,或者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之间存在着模糊性。

由于多目标优化问题存在以上的特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满足设计者要求的解具有一定的“满意度”。在求解过程中,传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基于单目标优化问题的最优思想,大多数的求解方法始终坚持寻求问题的最优解。

3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分析与多目标优化

为更好的了解可靠性地下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与目标优化,本文提出了一个优化案例。其节点服务中心的可靠性为0.95,工作站的可靠性为0.9,服务中心之间链路的可靠性为0.9,服务中心与工作站之间链路的可靠性为0.85,Rmin=0.9。并且提出了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设计的算法,该遗传算法是在matlab环境下运行的,遗传算法的参数为:种群大小POPX7.E=100最大迭代次数MAXGEN=500,交叉率pc=0.3,变异率pm=0.7程序迭代次数为32次,每次运行都随机生成小同的种群,然后取这20次得到的最好结果进行比较。

由于在初始化和变异的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可靠性,将不满足可靠性约束的解去掉,然后将网络费用、平均时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则在计算综合满意度时三个性能指标的权值分别取Wc=Wd=0.5.Wr=0。结果表明中心结点为:1,2,转化成树结构有三条边,分别为(3,1),(1,2),(2,4),工作站端为3,1,3,3,4,4,4,2。

如果网络费用比平均时延稍微重要,则We=0.8,Wd=0.2,Wr-0。结果显示中心结点为:1,2,转化成树结构有三条边,分别为(3,1),(1,2),(2,4),工作站3,1,3,3,1,2,2,2,2。

通过分析可见,在这些不同权重的可靠度条件下,均能得到较好的满意度。可以说将多目标优化和遗传算法结合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令人满意的解,能成功解决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NP-hard问题,快速实现并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拓扑优化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十分必要,其是对计算机通信网络设计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计算机通信网络具备了可靠性的性能,其才能安全稳定的进行运行,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对其进行多目标优化,具有很多的优势也有很多要求,比如设计人员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将所有的目标性能都进行优化,以使每个目标都能够完成制定的任务,另外,设计人员还要清楚,各个目标之前并没有完全的独立,彼此之间也有很多的联系,以及矛盾之处。

参考文献

[1]刘晓娥,唐涛,万丽军,黄樟灿.基于链路可靠性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3).

[2]虞红芳,詹柔莹,李乐民.一种启发式的计算机局域网拓扑优化设计方法[J].通信技术,2002(3).

[3]符军.基于遗传算法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分析及优化[J].才智,2009(12).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 信号系统 安全策略 可靠性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运量日益增长,列车运行密度不断加大,为了保障运营系统的安全、高效,配置一套科学、合理的信号系统成为大家关注的核心。

目前,对于信号系统设计方案的取舍,注重其功能的实现和价格的高低,而很少甚至没有从安全和可靠性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其结果是造成系统性能和用途不协调,投资大小和投资方向的准确性下降,通俗地说不是“大马拉小车”就是“小马拉大车”。本文将从列车检测方式、机车信号选择、设备控制方式等的安全和可靠,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信号系统的方案设计提供—些借鉴。

2 系统方案的安全策略

信号系统的安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方案的安全性和设备的安全性。—一般人们只注重了设备的安全性,而忽视了方案的安全性比较,也就是说在不同没备提供同样的安全性指标时,巾于方案选择的不同,也会造成整个信号系统安全性能的差异。

2.1 列车检测方式的选择

实时安全的列车检测是实现列车安全运行和其他系统安全工作的基础,合理选择列车检测方式也就成为确保运营安全、高效的关键课题。列车检测的方法有模拟轨道电路、音频数字轨道电路、查询应答器、感应电缆环线、计轴以及无线通信等。

传统的模拟轨道电路用于检测列车位置,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不能提供“车—地’传输的足够多的信息,较长的应变时间也无法把行车间隔时间进一步缩短,而且存在钢轨绝缘接头,增加了维修工作量,并影响乘坐的舒适性,所以已几乎不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正线中运用。

音频数字轨道电路采用微处理器对地面信息进行数字编码,再传递到钢轨上,由于其编码可包含的信息量大,不仅可以检测列车位置,还可以作为“车—地’通信的方式,对列车进行较精确的控制,并且由于数字轨道电路的高度灵敏度和可靠性,所以该系统的安全性能是很高的。另外取消了钢轨绝缘接头,已使之成为城轨交通工程中采用的ATP系统的主要方式。

查询应答器也属于较实用的系统,在国外有较多的运用,我国上海莘闵轻轨交通工程已设计采用此方式。该系统工程造价较低,维护成本低,使之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虽然查询应答器系统不能提供紧急制动功能以及钢轨的断轨检测功能,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封闭线路,一般能够进行良好的行车组织、车站管理和线路维护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之处。当然,在繁忙的线路上,这种不连续的列车检测方式将降低整个运营系统的安全陛和效率,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采用相应的补充设备,譬如在必要地点设置电缆环线。

感应电缆环线的检测列车的方法大多被用于移动闭塞系统中,它可以实现“车—地”的双向通信,并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位列车的位置。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武汉轻轨一号线就是采用的这种设备。但与查询应答器一样,它也无法对钢轨的完整性进行检测,所以其本身是存在安全性缺陷的,当然可在采用这种系统时,增加轨道电路作为补充,可以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另一个问题是,感应电缆环线存在串码干扰问题,特别是在某段环线被损坏时,而环线的铺设也对工务维修带来不便,这些因素都是设计时应考虑的。

计轴设备一般作为主设备故障情况下的备用设备使用,它的安全性缺点在于无“记忆性”道区段有车占用情况下,当停电再恢复供电时,计轴信息会丢失,造成轨道区段无车的假象使用计轴设备时,一定要采用不停电措施或者其他手段以保证运行安全。

无线通信则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因素,目前尚难以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运用。

2.2 机车信号的选择

由于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正线运营中,已基本取消地面信号,列车凭借ATP机车信号运行。依据ATP机车信号的“车—地”信息传输方式,可分为连续式还是点式ATP系统,虽然点式ATP系统和连续式ATP系统都属于“故障—安全”系统,并且在信息量、信息传输速度,信息码可靠性等技术参数均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但是两者的区别仍对运行的安全性和行车效率产生影响。

点式ATP系统意味着“车—地”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不连续的,显然这样造成了后续追踪列车无法及时得知前行列车的运行区段,也就不能及时改变运行速度,以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并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车—地”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间断的,反过来,将对“车—地,’通信的设备的可靠性要求更高,以免遗漏某个点的信息。点式ATP系统对列车的高密度运行、加速效率以及紧急停车等都是不利。但考虑到工程投资和维护成本的约束,点式ATP在低密度等项目中仍具备一定的优势。

连续式ATP系统克服了点式ATP的缺点,能够及时得知前方区段占用或故障情况,以及时改变运行速度,保证运行的安全和高效。连续式ATP系统即能适用于固定闭塞,也能适用于移动闭塞。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车—地”的信息传输可以是间断的或连续的,但列车的速度检测必须是连续的,只有连续的速度检测才能保证列车运行速度实时地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另一方面,在配有ATO系统的列车上,虽然ATO系统具备很高的可靠性,但其本身不是“故障—安全’设备,所以仍需要ATP系统的车载设备能够提供列车行进速度和安全速度的指示信息,以便司机监视和控制。

2.3 设备控制方式

设备控制方式指的是对沿钱各种信号设备控制点的设置方式,一般分为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两种。虽然控制方式的不同选择对设备本身的可靠性并不会产生变化,但对于整个系统运行的可用性带来影响。

采用设备集中控制方式,可以减少系统维护工作,并且减少沿线工区和人员配置;而采用设备分散控制,则可以减小系统故障时的影响面,从而提高全线运营的保障性。由此在系统设计时,可依据设备不同的重要性来选择,例如:ATS设备的故障—般不会对全线运行安全产生巨大影响,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有利于发挥其优势;而ATP中央设备的故障可能造成全线范围的停运,其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对于可靠性不是很高的ATP系统采用采用分散控制方式是个明智之举,即便设备故障其影响也是局部的,可以容忍的。

2.4 系统的通信

现代化的信号系统依赖于计算机之间大量的信息传递,所以系统通信的安全、可靠性必须得到保障。通信网络运行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供商所描述的系统功能外,用户必需关注系统的安全通信接口、升级能力、失败/恢复技术以及我国对密码进口的制度等等。

3 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在信号系统的设计时,除了系统安全性外,可靠性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高度的可靠性也是高安全性的一个重要保障。为了能够放心地在实际中运用,设计一个完善的信号系统必须定量地分析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例如:在国铁规范中,已明确了列车超速防护的车上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低于104h,地面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不低于105h。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由于ATP系统在正常驾驶模式下使用,是惟一能连续控制列车运行,并长期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的驾驶模式。降级驾驶模式是ATP系统出现故障情况下,在限速条件以人工驾驶来降低列车运行风险所采用的一种驾驶模式。不过,诙漠式并不能避免所有风险,特别是不能保护列车不闯关闭的信号机,所以要求正常驾驶模式必须非常稳定可靠,以尽量减少采用降级驾驶模式。鉴于上述因素,在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提出ATP系统正常驾驶模式的可靠必须高于99.99%。其中,月为系统可靠性概率;T为系统设计寿命;MTBF为平均无故陶司隔时间。

4小结

第7篇

一、两种不同的会计目标观

(一)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公司大量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受托责任几乎无所不在。作为委托方的所有者十分关注资本的保值与增值,并通过财务报告上所反映的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委托方如实反映受托方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

(二)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信息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一)可靠性的涵义可靠性指确保信息免于错误以及偏差,并能够重视反映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应使决策者足以信赖。它要求会计信息要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忠实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可靠的会计信息,才可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如果所提供的信息不可靠,就对决策没有任何用处。通常,如果一个理性的、对会计信息有充分理解能力的人,依据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就认为这些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一项信息是否具备可靠性,亦可从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

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反映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真实性并不要求会计信息百分之百地反映客观实际。事实上,会计信息往往是近似计量的结果,而不是精确计量的结果。只要选择运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合规、合理,并进行了无错误的加工、整理,会计系统所输出的信息就认为是真实的。

可核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也叫做可验证性。即对同一会计事项,由不同的人依据相同的方法和程度,应当得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论。现行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核性。

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在根据会计准则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应主要考虑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而不能根据个人的偏好或为了其他不正当的目的,故意去选用会计方法或歪曲会计信息。中立性要求会计人员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偏不倚地选择会计方法。

(二)相关性的涵义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相关信息则指与正在处理的事项具有某项关联的信息。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部门所做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有关。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就是要为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有关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增强决策者的预测能力,能帮助决策者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目前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虽然主要是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但未来是现在的延续,如果不明白历史,预测就会缺乏基础。

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决策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时的预期结果。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往往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反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预测。例如,一个公司的月报,对于本月的效绩具有反馈价值,对于年度效绩同时具有预测价值。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在使用者失去影响决策能力以前予以提供。如果会计信息提供过晚,已经失去决策的时机,信息的相关性将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用处。及时的信息不一定要相关,但相关的信息必须及时提供,否则,相关的信息也就会变成不相关的了。

对比二者之间的构成内容可以发现,可靠性着眼于过去,偏重客观反映,强调会计人员立场的中立态度和信息的如实反映,以提高信息的真实可信;相关性是面向未来的,偏向于主观测定,为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与决策者的决策目的相关联为特征,二者的出发点是有明显区别的。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辨证关系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二者的一致性。首先,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是确保会计信息有用所不可缺少的,它们互相依赖,统一于有用性的总体质量特征。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从而对使用者产生误导作用。如果信息虽然真实可靠,但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去甚远,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的意义。其共同作用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会损害信息的有用性。信息如果不与决策相关,即使特别可靠也毫无意义;而特别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可靠,失去了可靠性保证,亦会降低或丧失其相关性,误导甚至有害于决策。其次,可靠性与相关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了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可靠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并且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受到成本一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制约。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二者共同影响或决定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者的矛盾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有时会发生矛盾,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较好,但相关性较差,二者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有用性。一是历史与未来的矛盾。可靠性是面向历史的,要求如实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相关性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带有较多的估计和判断,强调预测价值、反馈价值,注重及时性。历史与未来、主观与客观这些对立的因素也决定了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完全兼容,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对两者的重要程度必须做出选择。二是及时与精确的矛盾。作为相关性的附属特征,及时性在保证财务信息有用性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信息提供不及时,相关的信息也会变得无关。然而要提高及时性,财会人员必须减少耗时的认证、核算工作,代之以大量的主观估计、判断,迅速产生一些近似的财务指标来满足需要,这一做法从本质上又损害了可靠性。在实务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发生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由于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提高相关性,有可能损失可靠性;提高可靠性,有可能损失相关性。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就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相互斗争、相互妥协、此消彼长的最终产物。

三、两种目标观下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均衡

(一)受托责任观强调可靠性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证券

市场欠发达,公司治理结构趋向内部治理的情况下,受托责任观占上风。所以会计就必须随时提供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反映受托责任也就成为会计的基本目标。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作为产权责任必须如实加以反映,不偏不倚,而且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中更强调可靠性。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报告受托资源的管理情况,因此应以提供历史的、客观的会计信息为主,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在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下,会计信息强调其所依据的会计制度与会计系统整体的协调,以反映经营业绩和评价为中心。重视收益和损益表,以获得评价业绩的财务数据。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优于相关性。重视客观的信息,在会计确认上表现为只确认已经发生的交易信息,因为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验证性的特点,因此在计量模式上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二)决策有用观突出相关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与资源流动的信息,所以决策有用观更突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要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就要考虑决策者类型、需求偏好和决策视角的差异。决策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及风险状况更为关注,在会计确认上表现为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同时还关注尚未发生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在计量模式上,历史成本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更多的要求以公允价值等为计价基础。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下,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超过了对可靠性的要求。决策者不仅关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同样受到重视。决策者已不能满足现有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会计系统提供更多的与决策有关的预测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决策有用观之所以为人们所采纳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股东和投资者需要借助会计信息做出买卖及持有决策。由于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前瞻性的信息与决策最为相关。所以决策有用观除了强调可靠性外,更强调相关性,即会计信息有助于预测公司的未来价值。决策有用观在强调相关性的同时,并不否认会计在报告受托责任方面的职责。FASB也认为,财务报告应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怎样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均衡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相互冲突的,有相关性则必然不太可靠,而有较强的可靠性则不具备相关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基于会计计量模式来考虑的,因为会计的相关性要求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这一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在计量模式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相反,可靠性则要求在计量属性上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至此,可以发现,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冲突实际上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冲突。然而,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看相关性与可靠性。从定义上看,相关性即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可靠性指会计信息值得使用者信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自然是针对信息使用者的,要使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有用,其最起码的条件是这种会计信息要值得使用者信赖,所以,抛开计量属性的不同,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定义来看,可靠性其实是相关性的前提条件,而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计量结果要客观、可靠,用历史成本计价的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是相关性的基础,但往往其相关性受到强烈的指责。过分注重可靠性而使信息失去相关性,不仅会使信息的“有用性”降低,而且还可能由于大量不相关但可靠的信息披露而造成财务报告的信息超载。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计量结果要相关、有用,但一味追求相关性,而以牺牲信息的可靠性为代价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从这两种观点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来看,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而且,受托责任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其实是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的前提条件。

由此可见,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从强调可靠性到突出相关性,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完善,监管手段的加强,会计环境的改善,会计计量、记录、报告等技术方法的发展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将逐步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将按照会计目标的定位,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以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发展方向。

四、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我国现在的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而定的,即既要考虑受托责任观,叉要考虑决策有用观,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决定了其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尚不足以理解复杂的会计信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在目标的定位上仍然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并逐渐向“决策有用观”发展。

(二)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现实选择在西方国家,会计目标是建立在“决策有用观”之上的,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以后,相关性已经成为会计信息的主流,可靠性居其次。但我国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会计发展水平和职业规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选择上也难免存在差异。

(1)以可靠性为主。首先,经济体制是决定会计目标的基本因素,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中仍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国家对企业的行政治理的惯性还未消失,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自发调节企业内部经营行为还不太现实,因而会计的首要目标仍是满足国家治理经济的需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仍是首要满足国家调控经济的需要的信息质量属性。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还不高,国家财政对加大企业成本的会计方法的承受能力有限,而我国可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来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所以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计价模式是目前较好的选择。而历史成本是一种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计量属性。第三,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股份公司大部分是原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要考虑国家控股的特点,以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利益为导向,会计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比较低。而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还不健全,近年来暴出多起会计信息造假案,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赖度。

第8篇

摘要: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现有系统在信息管理的内容规范、结构及功能设计方面存在局限性,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优势,因而在确保信息安全可靠方面存在隐患。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药品信息管理; 安全可靠性; 内容规范; 结构功能设计

计算机信息系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医院药品流通管理,为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但随着实际使用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目前管理软件在设计上容易忽视药品为特殊商品这一特征,在信息内容规范、相应的结构设计以及基本功能体现方面均有一些问题存在。直接影响药品流通、使用方面的安全可靠性。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流通管理中信息的内容及内容采集缺乏规范性药品流通管理中基本信息的来源不具备规范性,目前来源主要为药品说明书、包装等。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信息内容是否具有完整性和权威性:首先,基本信息具有时效性,说明书等不能提供此方面的信息;此外为更好确保药品流通和使用安全,基本信息不应只包括药品自身信息还应包括药品相关生产、流通企业的资质信息;其次,药品说明书及包装尽管在内容上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及约束,但它是由企业提供其本身既为药品入库验收过程中的被检验的具体对象,其中的内容作为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值得商榷。

1.2 管理系统在存储模块的设计上未充分体现药品管理的一些基本职能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明确体现药品管理的各项职能,不能因为信息内容的重复而在信息存储模块的设计上忽略或淡化了某些基本职能。例如:(1)药品总库验收过程中有两种单据伴随:医院药品验收人员据实填写的入库验收单和供货单位提供的随货同行财务发票。两种单据所包含的药品购入信息基本相同,但是所体现的职能有明显的区别:入库单侧重于药品的物流及安全管理;财务发票在药剂科登记侧重于财会辅助管理。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往往从信息内容出发将两种单据的信息简化为一个存储模块导致仅有一种单据的内容被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而另一种职能因为结构的缺陷被忽视在信息系统之外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药品药房验收,在现行系统中其具体操作采用确认入库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方式对出库单的内容存在很大的依赖性,进而淡化了药房对待收药品的独立验收职能。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出库单的依赖影响验收时信息的完整采集,往往药品的批准文号、有效期以及生产批号等信息的确认容易被忽视;其次确认过程仍属于人工核对范畴,因此精确性会受到主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1.3 信息管理系统未能充分应用药品管理最基本的核对功能核对是针对同一客观事实通过独立的信息采集、输入、最后进行信息比较以确保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反映过程。核对功能的实现以内容和结构为基础,由于内容的不规范和结构的不科学导致在管理中的基本核对不能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比较运算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 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规范药品基本信息来源及内容信息来源及内容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从药品商品信息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息两方面考虑建立标准信息模块:

2.1.1 药品商品基本信息模块(1)来源上,以药品注册信息为来源,具体文件包括:《药品注册批件》、《进口药品注册证》和《医药产品注册证》;(2)内容上,除包含药品通用名称(编码)、药品商品名称、剂型(编码)、规格、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编码)等基本流通信息外,还应包含注册信息文件名称、文件登记编号、注册文件有效期等辅助信息。

2.1.2 企业资质信息模块(1)来源:《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 GMPGSP 认证书;(2)内容:包括企业完整名称、生产和经营范围、各证书登记号和有效期等内容。

2.2 完善药品流通管理环节

2.2.1 库房验收环节(1)建立独立的入库单信息存储模块,信息的输入由药品验收人员专门负责;(2)建立独立的药品发票信息存储模块,信息的输入可由药品采购人员负责。

2.2.2 药房验收环节根据药房验收信息存储模块的内容要求首先认真采集药房验收信息并首先独立输入到该模块中,然后再将模块信息与药库出库单信息进行计算机的比较运算做到精确核对。把原有具有依赖特征的确认方式转变为信息先输入再核对的独立信息核对方式。

2.3 充分体现管理的基本核对功能通过信息来源内容的规范以及结构和方式上的改进,使核对功能在整个药品的医院流通管理过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2.3.1 基本信息的核对通过基本信息来源及内容的规范所建立的药品商品基本信息模块具有标准性及权威性特征,在对药品进行验收时设计为采用组合信息的精确查询方法从药品商品基本信息标准模块中进行调录。组合信息来源于具体验收过程,只有当同时满足组合信息中所有信息时才能从标准模块中调出所需要的商品信息进行日常录入。因此调录的过程包含着药品验收采集信息与标准信息的核对过程。

2.3.2 药品流通环节中的核对(1)药品库房入库验收中入库单是库房验收人员主动采集的信息;随货发票是供货单位提供的被动信息。两种单据信息的独立登记不仅是管理职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入库流通信息的核对功能奠定基础:通过计算机对两种单据的相应信息进行比较运算可即时获得最精确的核对结果;(2)药品药房验收环节中采用独立信息核对方式同样为信息的核对提供基础。

2.3.3 有效期的报警功能报警功能实际上是将有效期与计算机系统时间进行比较核对的过程。在完善后的系统中,有效期的预警功能不再仅仅是针对药品的有效期,同时还包括药品注册信息、企业资质信息各类证书的有效期,效期的管理促使药品基本信息处于动态管理状态。

第9篇

Key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personnel

一、4G通信的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2014年是中国4G商用元年,以运营商大规模放号发展4G用户为标志,全国LTE产业布局已经开始,4G全面激活移动互联网,为用户、应用提供商和运营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带来重大变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因此,运营商考虑的是怎样把流量规模做大,怎样提高用户价值,依据欧美、日韩国际运营商比较通行的模式,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合作来做大流量,运营商做好流量经营。

在这种背景下,通信设备制造商及其上下游供应商、运营商以及外包的维护第三方急需掌握最新技术的年轻人才。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去向问题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个人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毕业生通常能够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设备管理与维护、移动通信相关产品检修、测试与销售服务工作,从事的岗位主要有网络优化工程师、基站运维工程师、互联网运营等职位。因此移动通信课程作为我校通信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对于接口工作内容、向学生阐述未来工作职责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通信专业成立8年来(从2008年开始),一直追求教学与产业相结合的准则来培养学生,但受限于使用的教材大多较为陈旧,以讨论推导通信技术理论为主,涉及实际工作内容不足,实验大多采用现成实验箱验证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相对简单,无法面向真正的商用设备进行操作,导致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实际工程需要相差较远,学院课程仍构建不起来通信系统架构的局面[1]。

厦门理工学院转变为应用型大学之后,对于行业应用技术能力的要求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因此结合课程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调整授课内容、培养行业技术、扩展实验渠道几个方面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移动通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2]。

二、改革具体措施

2.1搭建移动通信体系平台,优化调整移动通信课程群

构建新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扩展课”教学课程体系建设[3],加强移动通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以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群体系建设,即每个课程都有多位教师在内,这样不仅促进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营造浓厚的教学科研交流氛围,而且还可以尽量确保同一团队在相近课程任教,便于构建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2.2建全“理论-模块实践-整体综合项目实训”的实践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专业是实践性、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环节的能力训练[4]。目前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是南京润众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它由独立的RZ6001移动终端、RZ6002移动基站、RZ6003移动交换机等组成,除能完成各种基本的移动通信技术实验外,还能实现 GSM和CDMA系统手机的通话与测试实验;并且能将独立的移动终端(MS)、移动基站(BTS+BSC)、移动交换机(MSC)及PC服务器(HLR、VLR、AUC、EIR)等相互连接,逼真地模拟实际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结构及运行状态,是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系统,方便学生理解移动通信网的构建、移动网各主要组成部分(MS、BSS、MSC、HLR、VLR、AUC、EIR)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为学生从事移动网络维护打下基础。

通信实验箱的实验项目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信号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基本原理的理解,如模拟调制、数字调制、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语音压缩、短信收发等理论,增强学生操作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但是这个实验箱的缺点也很明显,即模块实践部分仅仅是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只能对理论部分有个验证性理解,尽管具有模拟通信系统的运行流程,但依然不等同于现网实际的商用通信设备,改进办法可以将在现有实验的基础上将多门相似课程的原本独立的简单实验打通,构建在小学期(或第三学期)内开设的综合类项目实训,完成较大难度的实验环节,取代原有验证性实验。

2.3开展校企合作,同知名企业建立平台共享机制

近年来,厦门理工学院一直走“亲产业”之路,把“应用型”植入专业建设,不搞“大而全”、不求“高大上”,而是坚持精致特色思路,在转型中加快发展。我校通过教育部专家评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通过校企双方发展需求的深度对接,以我校光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依托创新基地,中兴通信公司将向我校提供现网通信设备和仿真教学系统,组建类似于电信运营企业的新型通信工程实验室。通过对引进的中兴通讯公司实际通信设备的认知与操作,学生可以看到现网真实运行的通信设备,了解程控交换机系统结构及组成,初步掌握对实际程控交换机的物理配置和用户数据配置,基本掌握中继配置、七号信令配置、消息跟踪、状态查询及监控,实现本局电话业务和局间电话业务。同时中兴通讯将市场需求转化而来的企业研发项目引入基地,为基地提供研发与服务需求,提升合作院校参与行业科研的能力,推动应用科研反哺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