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21
导语:在旅游管理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目前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一方面,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管理队伍学历水平不高,我国旅游行业基层员工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都是职高毕业,只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靠操作技能突出得到晋升的。另一方面,大量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旅游行业认识不够,就业定位不准,往往有很高的热情,但不愿吃苦,起步就想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频繁跳槽,无法稳定工作,加之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如职高生的操作能力强,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而使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在用人上不愿考虑聘用高学历学生,使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毕业学生处于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这说明,在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问题。分析其原因如下:
第一,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旅游企业用人的需求错位,而造成学生无法在本行业就业。
第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缓慢与行业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由经济管理、地理、历史、外语类专业转轨而来的,相当多的教师是转行来教旅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原专业的痕迹,使理论教学过多而缺乏实用性。
第三,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联系不够,目前高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的联系较少缺乏长期协作,学校的教学实习计划,由于缺乏旅游企业的有力支持,往往流于形式。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来自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应充分听取各层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深入旅游企业现场研究,建立由旅游行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对该专业的指导、咨询、审议和协助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培养人才的目的性;使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专业岗位群,使培养的学生岗位明确,定位准确。所开课程应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突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所选教材必须是实践环节充分,技能性强,符合高校办学特色的教材。
(二)用“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理论实践结合
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注重理论实践并重,建立理论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理论又懂操作,在旅游企业中“下的去、上的来、留的住”。笔者在长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建设工作中,构建了以下理论实践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避免了目前一年级纯理论教学,二年级才刚接触专业,三年级完全没有理论教学的理论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脱节严重的弊端,该体系在第一学年由于学生理论必修课多,采用第二课堂,节假日到旅游企业认知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进入高校学习就能接触到专业实际;第二学年,通过校企互动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校内实训与校外短期定岗实习结合,职业资格学习,使学生能深入旅游企业的实践,参加企业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第三学年,深入旅游企业的顶岗实习与专业综合知识培养的毕业论文结合,真题真做,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仅仅是技能训练,他们必须在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企业出现的问题,查阅大量资料,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敬业乐业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使学生在三年学习中实践不断线,不仅能培养他们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成为企业认可的行业骨干。从我校旅游管理03―06的4个年级毕业学生反馈情况看,该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三)理论教学应以职业能力为主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设计等方面应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划分出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等不同的能力群组,每一群组由不同的具体项目组成,每一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章节中,形成统一的规划和优化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与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紧密结合,应根据发展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行业先进的理念与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一种能力,同时还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要求。因此把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重新定位,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探寻者转变。在我校开设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就能较好的体现这种转变。在该课程中教师主要以讲座形式展开教学,根据旅游企业实际营销案例,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为企业策划,学生分小组讨论企业情况,探索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教师给予指导,案例分析与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设立校园旅游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学校应在校园内采取“自建”的方式建立旅游实训中心,如导游模拟讲解实验室、饭店客房操作室、模拟中西餐实训室、酒店吧台操作室、旅游景区设计实训室等小型的实习场所,一方面可以进行技能实训、展示;另一方面可以对外营业让学生参与管理与经营,学生可通过真实的担当服务员、管理员、客人等角色更好的培养服务意识,掌握专业理论,他们能及时对所上课程进行实践,使课堂理论与实际运用充分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爱业乐业精神的教学目的,这为学生的高素质就业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1、科学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高质量、高比率的就业
实践教学基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顺利与否的关键,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例,2003年以来,我们以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成都等地多家酒店以及旅行社、景区等众多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分为低星级酒店―高星级酒店;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国内股份制酒店―国外先进的酒店三种类型,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将来的就业方向,灵活选择实习基地。以我校学生在某五星级酒店顶岗实习情况来看,这家酒店的来宾几乎都是外宾,管理人员一半都是外籍人员,酒店就是一个国际社区。因此酒店对实习学生的要求不仅是服务意识、能力,还有外语水平,以及灵活快捷的反应、与客人沟通的能力、紧急情况应变能力等。该酒店对学生的实习培训非常重视,培训计划完善,除了职业理念教育、操作技能训练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成长发展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到国际知名品牌管理的酒店实习让学生更自信。实习完后学生能很轻松的就业,这对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很有好处。
2、“顶岗实习2+1模式”强化实习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阶段,其教学实行过程控制很重要,抓好基础管理:做好实习前的教学准备,实习计划大纲、实习指导书完善;做好实习前的培训动员、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工作;提前将实习安排、达到的目标等情况告知学生家长,并签订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实习安全保证书,得到家长对顶岗实习的认可;建立实习生档案,学生每周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报告;采用教师现场指导与跟踪指导两种方式,每位实习生指定专业教师指导实习、指导论文;使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及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畅通,保证实习顺利进行。将旅游企业职业培训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参与旅游企业对学生的培训,提出人才发展规划,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人才管理。教师指导与旅游企业操作能手指导相结合,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充分提高,使他们在就业时相比其他学生更具有择业优势。学生实习岗位技能学习与毕业论文结合。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第一时间发现旅游企业中的问题,根据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撰写出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强化了所学专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六)“校企互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人才培养的保障
[关键词]4H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赵莹雪(1971- ),女,四川西昌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14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010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20-02
一、前言
当前旅游业正面临着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的需求,旅游人力资源素质已经是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以1986年旅游业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我国旅游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2009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中国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成立于1979年的上海旅游学院是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院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年底, 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类专科及高职院校已超过1081所,在校生总数达11.55万人。这些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提升,导致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间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完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办于2003年,近年来该专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在总结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前期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构想,以期进一步完善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结构性供需错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为旅游业培养服务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还是中高层管理人才,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学生总体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仍比较盲目。造成大量毕业生择业时转行或因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等原因,短暂就业后离开旅游岗位。这种问题的出现并非由于旅游人才供大于求;相反,当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据统计,当前我国旅游业有近6000万就业规模,但实际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却只有4450万人。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在2020年旅游业的就业规模将从目前的6000万增至1亿人左右,广东是“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要在2020年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结构性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2.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能力培养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与中职生相比,有更多的理论知识、更强的理解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应相对具有更强的旅游实践能力,应该更能胜任旅游一线或中级管理工作。因此,对于操作性和实际性要求很强的旅游业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但是,由于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源于传统的地理系、历史系、管理系等,因而显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存在一定程度的“因人设课”“因力办学”的现象,实践课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较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突出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欠佳、能力与素质结构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3.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专业实践安排与旅游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通常实行寒暑假学期制的教学安排,而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旅游企业在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往往是用工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和最乐意接受实习生进行专业实践的时期。然而,此时往往是教学计划中的假期,没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安排,因而在合作企业提出用工需求时,学校通常是作为中间者告知学生有相应的兼职机会,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这期间学生的专业实践往往是零散和缺乏组织的,实践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都难以实现。同样,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专业实践往往又是旅游企业用工淡季,旅游企业即使勉强接纳了实习生,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教学与实践脱节。
4.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单一,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旅游业将面临更多选择、更高服务质量的需求市场。此外,中国尤其是广东省旅游正由传统的“低起点,高增速”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的“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这些变化对旅游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然而,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体验,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难以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致使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是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即“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high cultural quality,high service skills, high emotional quotient and high self promotion)”,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学期授课制,实行旺季顶岗、淡季学习的弹性教学制,经过两次“校内学习―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学交替循环过程,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实现一年会讲解、两年能导游、三年懂管理的三阶能力递进。
2.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的“结构性供需错位”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前期专业调研,与旅游企业相关人员与行业专家开展专业研讨,了解到广东旅游业将急需以下两大类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一是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工作在旅游企业一线岗位,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其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业务技能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需要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国际档次的高文化品位、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旅游消费服务,这就需要大量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做保障。二是高级专业性与新业态旅游人才。广东正全面提升旅游魅力,实现传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结合国民休闲计划的推广,大力开发省内专项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林业、海洋等相关产业与行业的融合发展。这种发展需要一批既熟悉传统旅游业又了解岭南文化、广东历史、海洋旅游、生态旅游、会展节庆以及其他特种旅游的专业人才。
针对两大类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4H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广东旅游业,坚持职业道德、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技能特长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4H素质的、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岗位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导游员、旅游计调员、旅游咨询员、旅游营销员、景区管理员等,需要获得导游资格证、旅游咨询师证、旅游计调师证、旅游营销师、旅游产品策划师、景区管理师等岗位证书之一。
其次,改革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解决高职旅游人才专业能力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通过走访旅游行业企业、回访毕业生,广泛开展广东省旅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根据典型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配置课程;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编排课程顺序,构建“基于4H培养目标的三阶递进”专业课程体系。我院的具体做法是与广东省旅游协会以及多个旅行社密切合作,搭建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方参与的“三元组合”教学平台,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项目,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三,改革学期制授课形式,实施弹性教学安排,解决专业实践安排与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吻合旅游企业生产服务周期,教学要素围绕区域旅游旺季进度配置,平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旺季学生全部进企业顶岗,工作与学习交替实施;教学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教学安排上打破原先两年半校内学习、半年就业实习的“2.5+0.5”的传统授课教学安排,以满足企业旺季人才需求和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大二暑期7月中旬到8月下旬进行教学顶岗实习,大三下半年进行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内学习―顶岗实践―再校内学习―再顶岗综合实践”的校内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第五学期提前1个半月从暑假开始,11月底结束,安排暑假的1个半月在企业顶岗实践,9~11月再返回学校学习。
该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面的共赢。对学生而言,一方面,通过有组织地对不同岗位的实践,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全方位认识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和业务,实践各岗位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不断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12月份是用人单位的集中招聘期,此模式可保证学生在签约后随时进行就业实习和提前进入就业市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而言,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通过暑假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为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旺季用人之需,而且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从而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基础。
第四,改革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解决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改革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方式为学校+“企中校”+“景中校”的多元教学方式,改革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为“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让学生在“企中校”“景中校”中全方位体验旅游企业文化与职业环境,潜移默化地感受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教师,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以及季节性员工等服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旅游企业员工一起工作和生活,淡季在景区学习基础理论课程。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使教学环境从学校扩展到企业和社会,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扩展到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教学方式由“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引申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由教师单方评价扩展到“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从而达到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吻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四、结语
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职业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将是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总结前期专业建设成果,构建了“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为核心,探讨如何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旅游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荣明.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五所院校的调查研究[D/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1-06-
01.
旅游作为一项活动,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它是伴随着商业,冒险,宗教和文化交流的活动。旅游业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旅游要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更为迅速的移动才可以。所以交通运输的改善,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1825,第一条铁路在英国修建,1841年,库克和铁路公司已经签署了一份合同,利用火车旅行成功组织团体出游。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个人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业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利用大型公路建设,不仅缩短了旅行时间,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和愉快的旅程。同时,在付费假期逐渐增多,旅游活动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我们都知道,国际经济目前趋向于一体化,而且我国也早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中进步较快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观念改变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在未来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能力和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管理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出现不到20年,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关系走向见好,中国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更迫切地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些专业人才需要具有专业的地理和经济知识。在此背景下的旅游管理学科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发展旅游产业,并且培养工作在旅游管理各方面的高级专业人员。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在旅行社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面加强基本训练。在得当、科学的训练模式下,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并且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同样精彩的工作。
现代旅游管理,培训和支持方向都必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形势,适应生产,管理必须符合道德,具有专业的知识。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能够游刃有余地在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商店,和其他领域实际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结合商业管理理论与现代旅游、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管理、先进的教学和研究的专业知识创业适合当下的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学科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旅游路线及方案的研究工作、旅游设施及地域的开发工作、旅游市场上的导向与营销工作、会展旅游行业等方面。旅游资源和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在劳动和经济领域实现经济效益。在管理方面也要考虑周全。
旅游管理这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之中,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旅游规划和旅游营销。
旅游规划:旅游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整体部署过程的实现。旅游业规划需要相关政府批准,是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基础。因此,旅游规划是顾及整体状况的远景规划,为旅游业提供指引。
旅游营销:包括旅游的导向性营销,目的地文化及产品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等。目的地营销体系从现代空间运动分析的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市场进行分析,根据管理的综合分析,并研究开发针对性的区域旅游营销策略、营销策划和营销方案。
旅游,还分为国际和国内的旅游,由于不同的主体对象管理方式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旅游经济发达国家,一般从国内旅游逐渐开始走向国际旅游。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对外交流,大多由国际旅游业开始带动发展。国内外自由开放的旅游项目和管理方式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通过旅游可以使人们身心健康,改善健康状况,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相关部门,如促进贸易、餐饮和酒店业、民用航空,铁路,公路,电信,轻工,工艺品,园林等的日常发展,促进各行各业继续完善设施,提高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国家科技文化交流,开辟新的渠道,创造条件,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循环的发展和扩张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管理经验,增加了资本积累,改善了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带薪休假的增加,这些优良条件将继续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在第二十一世纪,国内外游客人数达到30亿一年的旅游业有望成为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结束语:
旅游和休闲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和商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企业、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主题公园、旅游规划机构;旅游和休闲产业企业。旅游管理的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凡是涉及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进行策划或者执行。在蒸蒸日上的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旅游管理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必将拥有更多更广的发展,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旅游管理产业输送优质的管理人才,为旅游管理产业带来发展上的明媚春天。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旅游业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通过它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等的辐射、带动,对在经济建设中实施旅游发展战略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来看,应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高层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宜昌经济规划要求,从原来注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视野、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定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关于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宜昌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五年中,宜昌将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因此,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熟悉旅游管理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为确定专业主体构架的依据。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如茶吧经营管理、酒吧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康乐服务、多语种导游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设置、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
三、关于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和实践并重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综合化的特色,为学生终生学习、终身发展做准备,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做到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三大模块:旅游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在二、三两个学期安排课程实习,五、六两个学期安排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附:旅游管理专业三大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表:
这种课程模式,充分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服务于技能的有效掌握,充分体现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尽早(第一学期)进入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多层次设置教学(学习)目标,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实践课程体系突出,技能课占总学时的43%,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技能的程度,确定学习方式和把握学习进程,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四、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能力为本位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即通过在校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礼仪和中外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同时具备计算机、英语等应用能力;热爱旅游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操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搞好专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我们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内设置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秘书、导游员资格等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五、关于培养途径模式:产学结合、校校结合
培养途径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尤为重要。产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1、在校内创设产学结合的环境
(1)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其主要设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行业现有水平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最终目的:既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可进行实验、实习,又可进行岗位实践;既能承担旅游类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和鉴定,又可模拟仿真服务过程;既可为学生按旅游行业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又可为旅游从业人员知识更新、职业培训、推广新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2)兴办产学结合的产业。依托旅游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并通过校内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的关系。通过“引厂进校”、“引店进校”,使产学研结合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校内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势头。
(3)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课程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加强教学上的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现代性、研究性、适应性和超前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业精神。
2、建立具有产学结合特点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最佳方式
(1)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通过产学相结合方式,共同组织社会教学资源的运用与开发;由企业提供实习业务资料和实习条件,派专家进行实训课讲授;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咨询、培训;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由双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培训和考核;学院根据专业岗位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弹性管理;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授课,使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2)与企业全方位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宜昌环坝旅游集团联合办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时间;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的一致认同。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激发了学习兴趣,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3)采用双元制(边工作边读书)办学模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前培训、求学深造、就业安置“一站式”学习机会,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如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黄牛岩扶贫助学安置班”,学生在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后进入企业从事餐厅、客房的顶岗服务工作。企业提供教室和必要的教学条件,学院采用集中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实现集中学习与顶岗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职教模式。学生基本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承担全部学费,三年里不仅能取得大专毕业证,还能同时具备特大型旅游企业工作经验。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高职教学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强调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强调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顶岗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缩短为零;下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来满足校企合作教育和培养应用性高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2]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的专业技能操作课.
[3] 胡善风、程林:《运用现代营销观念改革旅游教学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 史士本: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教育科学研究.
2001.6
[5] 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
[6]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7] 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8]赵居礼: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不断地提高。老百姓手里有钱了,自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生活从以前简单的能够柴米油盐过日子,提升到在精神、情趣、思想上也同样需要得到满足。旅游行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能够高速地发展也正是证明了这一点。而行业既然蓬勃兴旺起来,自然就需要在行业内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保证行业内良好、健康的发展。而要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校企合作是十分常见并且高效的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保证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实践经验,非常符合我国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几乎巳经达成共识。然而,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双方重视度不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其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技能。因此,在许多高校中都会针对临近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推荐。然而,在这之中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仅重视该企业项目是否与旅游专业对口,却很少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包括该企业的经营状况、配套设施和等级资质等。而另一个方面,相关的旅游企业虽然接纳了实习生,但大多时候对实习生不够重视,仅仅只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些简单并且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实习来获得重要的旅游行业相关的实习经验。
第二,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要让学生在进入社会、行业后更加具有竞争力,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社会实践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学生很少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需要背负极大的责任。这是因为,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依然沿用着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理论知识的传授占据十分大的比例,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却很少。
第三,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善。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当中,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许多高校中,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配套设施的配备上存在十分重大的问题。许多高校完全没有配备相关的设施和场地,比如说模拟导游的实训室和礼仪培训教室等,或者即便配备但也存在数量不够、设施老旧等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理所当然的,企业对于这样的学生不具备信任感,也只能让学生去处理一些简单的机械性工作,导致学生更加缺乏实践的经验。
三、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第一,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出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只有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让高校及时地掌握旅游行业当下最前沿的消息以及实际的发展状况,并让高校能够及时地调整培养学生的方法和模式,使得学生具备符合旅游行业当下需求的能力。同时,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旅游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深入高校,开展各式的讲座和培训,让高校和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当下旅游行业的发展形势和行业需求,在开拓了学生眼界的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培养出所需求的人才。
第二,改善高校课程结构。要想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和经验,那么现在高校中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结构就必须要进行改变。高校的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课程需要与当下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了解目前的旅游市场,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旅游市场要求的人才。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要认识到,仅仅是课程结构的调整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够高质、高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第三,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完善教育配套设施能够让教师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当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配套设施的搭建,能够让学生在尽可能拟真的环境下来完成实践活动,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
四、结束语
(一)界定
通常,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后新增的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从1999年开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逐步在全国地级市设置本科院校,通过专科学校独立或由多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后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如何办好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工作研讨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却是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的统一观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结合地方特色,服务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走“优势+特色”的办学之路。
(二)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明确,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其办学宗旨。
其次,办学层次较多。由于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由原来的专科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而成,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兼有本科及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方面界限不清晰。
最后,资源优势不突出,办学压力大。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其知名度及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导致竞争劣势。同时,由于本科教学对教学资源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使得资金投入力度大,办学压力大。
二、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由专科层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其最初就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但是,由于本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不长,在教育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错位与不足。因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进行符合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地区旅游业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度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力求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目前,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重视,由于地区资源优势与发展特色的不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从地区旅游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出发,构建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贺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贺州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在国家高等教学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于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贺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2年开始专科办学,以适应地方经济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本科办学始于2009年,响应国家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的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从专科办学到本科办学的转变过程中,面临以下四大难题。
1.教学理念转变难
虽然在旅游管理本科办学中仍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技能与实践的掌握与训练,然后不同于专科办学中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突出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储备及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本科教学关注的核心内容。因此,转变教学理念,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转变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2.课程体系构建难
课程体系是整个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不仅决定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也影响着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方向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制、课程设置、学分分配、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是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点与办学定位的体现。以专科办学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向本科转型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适应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TPT教学模式;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一、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直接和间接的辩证关系
理论和实践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首先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实践使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现实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由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实践要求,就要求此方面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型方式。提高个人学习知识能力的方式主要有汲取直接经验或者间接经验。而在这里所指的,理论就是“间接经验”而实践就是“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水源”与“水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没有直接经验的获取就谈不上后续的分析,就不会产生间接经验;如果没有间接经验产生,就不能从零散的观点论据中归纳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就更谈不上付诸于行动之中。
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表现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受旅游业综合性、依赖性、敏感性影响:员工流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就使得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方面我们的关注点也应当有所侧重。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上有优劣: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社会和企业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新一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旅游企业在此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
大学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方式大多都是简单的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研究讨论、讲学讲授、读书指导、日常谈话等方法。这使大学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失了旅游企业最为重视的实践经验和快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TPT模型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TPT模型就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并试图应用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于TPT模型就是一个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型。即“理论(Theory)——实践(Practice)——理论(Theory)”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摒弃以往固有讲授式教学方式,并将其改为导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自学和分析为主,老师专业讲授指导为辅。课时:一学期(36个课时)。
每节课老师进行基本的概念讲述后,给同学们布置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案例分析任务,把学生按小组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下发一个与上课有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要求下节课把小组讨论的结果以讲授的方式与老师、其他小组分享并讨论,最终形成书面材料作为平时基准成绩。当然在小组个案中,有需要攻坚的问题可以主动要求老师现场指导。这种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整个学科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理论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并提高了学生从理论层次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实践方面,按照从校内起步,逐步延伸直校外,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方式,完成学习全过程。而在这里选择了先进行校内实践,再进行校外实践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校内锻炼的是课程中所学习的招聘及筛选这一块的工作;而校外实践时间受限制,在实习期间有可能学生只能接触到以下琐碎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人员的入职离职手续、薪资福利发放等杂事。而在学员培训、劳资管理、绩效考核方面可能接触不多。而选择从校内到校外实习过程也是按照人力资源不同板块而设置的顺序。
校内实践内容:积极融入学生团体,积极开展招收新人、园内宣传、方案策划、组织协调等工作。(课时:大约3—5个课时、实习期一学期课余时间)。通过以单个学期为周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作为校内实践,在新学期学生联合会,社团联合会以及各种社团招新时,可以通过多方协商,把班上的学生打散至每个部门去帮助协助招新、培训工作以及激励管理制度方面的策划,并在后期不断的跟进调查。在校内实践中,我们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在招聘和筛选方面的能力;在一定区域内,培养了学生初级培训的能力。而在实习期间在任课老师的监督下,社团招新的两周和最终期末的两周共开四次关于本次实践的例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疑惑,统一找老师共同解决;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一同分享,相互沟通交流,并在学期末进行书面或口头总结。
校外实践:参与旅行社、酒店等行业人力资源工作。(实习期长短可按照学生课时、旅游企业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有较为强大的实习基地,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运用与旅游企业当中(包括酒店方面、旅行社等方面),把学生安排到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进行实习。每周开一次例会,总结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并将校内实习与之比较,得出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对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要求,并与大家进行共同互动交流。
通过两次实习,学生自己总结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归纳和总结。实习结束后,邀请有经验的专业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工作人员帮忙解答指导。
最后就是再一次从实践到达理论的层面就是从直接经验转化为系统理论的过程。要求学生以实习期的经验体会为重点,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召开主题班会;其次,邀请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总结,邀请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方面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进行讲座,尤其是邀请学生实习地的不同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每周一次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实务讲授,从而将理论融于实践,从真正意义上使在校大学生走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值得说明的是:在提高老师业务深造方面:任课老师自身也应该进行自身的提高。首先要对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的监督和参与,并认真笔记总结经验;其次,认真参与人力资源实务的讲授;最后,私下里尽可能与各个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沟通交流,并借此机会不断巩固学生实习基地。
学习周期:整个的学习和实习预计要求三个学期结课。
四、结语
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来看,我们遵循了TPT(理论——实践——理论)教育模型。用TPT教育模型让学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有了更深的学习。在理论上,两次理论的学习从点滴切入,使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实践上,实践穿插在理论学习中间,使实践更具目的性,更加锻炼了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而从整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安排来看,遵循从个性共性到共性
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大多数人都能够喜爱的音乐曲目,并采用相关设备,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总之,技术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课程需要音乐教师根据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们认识到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结合技术教育目标,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展其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B207)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在校企合作教育、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开设创新专业、开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本文拟结合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较成功的做法,改变过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效果,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求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企业对于“订单式”培养方式认可度不高
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有着市场竞争的意识,但是很多企业还缺乏人才竞争的意识,不想与学校签订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有的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双方培养目标有分歧,实习重点不突出,不确定学生专业训练和实习考核的内容、方式,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势必会增加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只有少部分具有人才竞争意识的企业投入精力与高校签订相关“订单式”合作协议。
(二)学生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表现不热情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对工作实习岗位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当学生带着满腔热情的希望来到实习企业时,发现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巨大差距,有的学生觉得企业给的工资待遇太低,工作任务太繁杂,也有的学生觉得企业的工作太单调,比如景区讲解员工作。这样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了脱离工作岗位或者消极怠工,这样对于专业的顶岗实习过程不完整或者实习效果差,没有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每个人的要求不一样,众口难调,造成学生对于“订单式”培养不感兴趣。
(三)学校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投入不够
由于近年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有的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资金不足,使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设备不能满足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求,基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导致学生于实习实训教学设备不足而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中,由于学校政策和企业方面的种种原因,导致合作不畅。这就导致学校方面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投入不够,制约了校企双方合作,很难形成一个良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策略
(一)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发展中应该抓紧时机,提高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重视,依托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加大校企双方合作的力度,各个省教育厅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着力推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思路,可以依托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寻求合作,与其校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申报省级实训基地,争取各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以湖北省为例,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启动了“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育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2012年湖北省共认定10个“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将给予每个基地100万元的经费支持,认定50个“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给予每个基地30万元的经费支持。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对获批的基地予以授牌。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既发挥企业的优质资源,又解决了资金上不足,真正促进“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的内涵建设,让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的需要,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做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教育
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对旅游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前所述由于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怎样让学生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旅游从业者,需要发挥校企双方共同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必须结合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既注重专业理论素质的打造与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又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素质、潜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旅游业所需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订单式”培养模式,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旅游从业人才的服务意识与技能。
(三)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完善“订单式”培养内涵建设
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借鉴他们的实际做法,为实现“订单式”培养目标,从每年新生进校起,旅游企业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通过面试筛选组建订单班。对于订单班的学生,企业单独开展课程,提前将企业文化、业务知识、行业政策法规、导游技巧等岗前培训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准职业人员。有计划、分批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和实习实训。
旅游企业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学习及景点线路实习。在开展企业学习及景点线路实习的环节中,企业均配备导游部经理或旅行社优秀导游员等专门人员参与指导。具体如下:
(1)专业认知实习――大一学生。通过对大一新生组织开展专业认知实习,能让学生对行业业务范围、合作企业文化状况等方面有综合了解和认识,能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学习方向,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奠定学习基础。
(2)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大二学生。按照湖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的要求,将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规定的4门科目的考试教材,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4门核心课程(即《全陪导游实训》、《地陪导游实训》、《景区导游实训》和《旅行社计调综合实训》)。本实训基地可供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实习实训提供场地,有助于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3)毕业顶岗实习――大三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旅游企业接待、导游服务等实际工作中,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为最终实现就业做准备。旅游企业将对本专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对实习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提供保障。
订单班学员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有旅游企业工作和管理人员充当教师角色全程参与,实现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种“订单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真正实现了在教中学,在学中做,理论与实紧密结合,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学生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总结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在全省已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与企业开展“订单式”教学探索,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总之,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注意克服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多想办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才能发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苗晓娜.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3(07):101.
[2]何小华.浅论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J].文教资料,2011(05)
[3]乔红学.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8):117-120.
关键词:旅游;新业态;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在旅游新业态发展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在学科发展越来越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基本是建立在以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开发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更倾向于教学专业化、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
一、旅游业态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分析
酒店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贯穿于生产、销售和流通等社会经济领域中,已成为现代社会覆盖范围最广的产业之一,所以社会对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较广泛的。这为酒店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们进行该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根本动力。
2.市场对人才需求质量分析
当前,酒店专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矛盾,这种矛盾存在既有学校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差距,也有因学生兴趣志向转移引起。
二、旅游业态发展下人才培养能力分析
1.素质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身心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能进行业务更新。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2.业务要求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现代旅游产业从业人员业务知识;熟悉公关、礼仪知识。
(2)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专业及管理发展能力:具有基本服务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服务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产品营销能力等。
三、旅游新业态发展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企业第一、二线岗位需要。
2.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与技能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导,区别本科理论教育,在教学体系上突出职教特色,以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大体系”为框架,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内容,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和市场的角度设置课程内容,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不脱离实际发展。按照“以学生为主题,能力本位为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2)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突出技术应用性,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中应强调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本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社会和行业需要为原则,以“应用、实践”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酒店接待服务技能与旅游中低层管理技能为主线,以“酒店接待服务技能”为基础,以酒店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为目标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酒店参观实习;酒店专业实习;酒店服务技能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该体系综合素质训练和专业素质训练相结合,以专业素质训练为主,综合素质训练为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逐年增加。除每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课堂练习外,还按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生校外参观实习、酒店操作实习、学期综合操作训练等环节,从教学学时数上和训练项目上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校企合作“2+1”的培养模式。旅游新业态发展下酒店管理专业是对实践要求较强的专业,由于行业流动率较高,相关的企业要求员工能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马上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要想培养出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是目前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中添加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完成课堂教学,进入企业实习或见习,这样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需求实现最大程度的衔接,解决目前人才供需矛盾,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
四、结语
在旅游新业态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必须以不断满足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逐步探索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色,努力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改革,重视强化实践课程,突出课程的实战性和仿真性,优化提升综合平台课程的内容和水平,完善现目前人才培养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