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课题研究

时间:2023-09-08 17:12:21

导语:在高中历史课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历史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新课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的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而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指,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加入物理学科的元素,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适合终身发展的品质与能力,被归纳为四个方面: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贯彻实施核心素养,便成了当代高中物理教师新的关注点,本文主要对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以及对改革后的课题研究应如何实施进行了阐述。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典型案例,高中物理一线教师便是这一举措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课题研究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培养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科研和创造不应只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词,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需从小培养才有利于深入和内化成自身的素养,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并提升相应的培养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高中物理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

(一)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2004年和2019年人教版两版新旧教材主要在排版、内容、习题、插图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排版方面增加了每节正文右侧的空白栏及旁批内容,空白栏为学生作随堂笔记提供了便利。新教材的知识内容整体并未发生变化,但每本书及部分章节内容安排都进行调整,从目录到章小节内容都有调整的部分。在习题方面,新教材在每章末增加了A组和B组复习题与提高题,这种改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旧教材习题数量过少、题目难度过低等问题。在插图方面,新教材更多选取了实际拍摄的图片,突出了物理生活化和时代化的特征。

(二)新课改中课题研究的变化2004版必修1课题研究中研究的主题是“桥梁的研究”,2019版必修1的课题研究并没有给出指定的研究内容,而是提供了一个“研究样例”和一个“参考选题”,分别是“球形物体空气阻力大小与速率关系的研究”和“橡皮筋弹力与伸长量关系的研究”;2004版必修2课题研究中研究的主题是“潮汐现象”“潮汐发电”,2019版必修2课题研究提供的样例和选题分别是“关于甩手动作的物理原理研究”和“掷标枪动作的物理原理研究”。2004版教材的课题研究包含课题的得来、课题的规划、课题的实施三个部分。2019版教材的课题研究中的“研究样例”包含问题的提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数据、数据处理和结论四个部分,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参考选题”与研究样例会用到同类型的解决方案,但参考选题只提出问题,此处考查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因此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二、课题研究改革分析

课题研究的变化同时也反映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包含着教育改革的改革思路和育人理念,分析课题研究的改革,也是在深入贯彻体会教育改革。

(一)从教材变化分析旧教材主张放宽眼界,摆脱教材的限制,留意观察身边社会及自然的事物,对于不懂的问题要问个究竟、探个明白。而新版教材更加强调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的内容不受教科书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和质疑,发现并提出自己值得研究的问题,把更多的主动权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放手去做。不仅如此,新版教材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所研究的课题需要以教材中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是已掌握知识的实践延伸,在一定成熟的知识体系的帮助下,让中学生的研究变得不再“可望而不可即”。综观两版教材,不难发现课题研究的研究内容从大到小、从宽泛到具体、从难操作到易上手,研究过程也更加具体细化,旧版教材重在让学生思考已经给定的问题,自己观察并解决,而关于问题如何解决并没有具体的陈述和指导。新版教材则重在解决问题,在研究样例中,不仅给出了一整套的实施办法,还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及完整的结论分析,如此一来,有了样例,学生便明白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便可以仿照给定的程序,自行完成参考选题,或学生也可以自行发现并选择同类型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也传授给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让学生掌握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从育人理念分析中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使得他们并不具备完全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再加上繁重的课业及考试压力,导致课题研究这一板块大多被师生所“遗弃”,而新版教材的课题研究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研究的主题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结合,内容上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操作过程更加容易实现,并且教材中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可以先参透研究样例,模仿或自行完成参考选题部分,也可自行选择同类型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被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是高中生长期的学习习惯和模式,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和管理,却也养成了中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被动的接受和不懂就问,久而久之缺少了自己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而自己通过努力去解决各种问题恰恰是离开校园后必须具备的品质。新版教材的课题研究便充分弥补了这些不足,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和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能力。

三、研究课题的实施策略

改革后的课题研究具体应怎样实施成了高中物理教师思考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明白课题研究改革后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从目标意义入手,谈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获得参与研究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研究出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和体验,研究结果带来的成就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科学探究素养,却会贯穿物理学习始终。与此同时,探索的积极体验也会给学生物理方面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2)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研究课题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过程,期间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法依赖教师,无论结果如何学生都必须通过探究、查阅资料等手段独立完成,由此一来,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便得到了培养,久而久之,内化成自身具备的品质。(3)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具备了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才能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教育改革也在向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便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4)培养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功,这些都需要点滴的渗透,需要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感悟、体会,并提炼成自身具备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是设置课题研究环节最主要目的,当代中学生缺乏培养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大环境,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这方面素质的重视度不够,课题研究的改革正是迈出了改进这样现状的一步,将教育改革不仅仅停留于书面口头,而是落实于实际,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做出实质贡献。(5)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书本上的知识都来自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活现象的研究、总结,学生直接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由于缺乏了提出疑问、研究、总结的过程,知识就不能“活”在生活中,不仅仅是物理,各科学习都普遍存在这一问题,课题研究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平台,让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知识的相关性,使学生研究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1)教师指导研究的主题教师带领学生对所要研究主题的背景框架做初步的分析和了解,并对将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做回顾梳理,申述注意事项,接下来引导学生说出研究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科学方法,并对这些研究方法作以详细的指导,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技术储备,使得他们具备独立解决研究主题的基本能力。(2)制订研究计划有了基础知识的支撑和对研究方法的了解掌握,此时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根据研究样例的实验研究过程,自行制订研究计划、设计实验,设计具体实验步骤。在此阶段,教师将不再对学生设计的具体步骤进行干预,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积极探索、积极体验。(3)研究实施学生将自己制订的研究计划和设计的实验步骤付诸实践,如无法得出结论,则需根据实际情况检查并修订第二步中制订的研究计划,然后实施修改后的方案计划,再次研究实施,直到得出数据。(如流程图所示)(4)处理数据,总结结论学生进行多次试验,并根据自己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统计,并且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排除误差数据,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经总结得出结论。将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进行整理、撰写为纸质版报告。(5)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讨论研究的过程。在该阶段,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并对其中的错误进行指正,带领学生总结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6)研究效果评估这一阶段是教师参与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入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来评估,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课题研究部分的成果,并对本次活动的总体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大多数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加以渗透,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改革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多数会以这种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学校里教育,不应该以应对考试为最高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功底,也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学习到的知识或许不为今后职业生涯所用,但钻研探究的意识,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精神品质。现代教育也应积极向改革方向靠拢,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维度的提升,更需提高对各方面能力的重视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更多能够独立解决困难的人,和具备科研精神、科研素养的人。学习的知识也不应该仅仅只为考试服务,教师应时刻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改革的思路转变育人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形成适合终身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学生的未来关乎国家今后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需要科研技术的支持,科研人才的培养需靠高等教育的栽培,但科研精神和科研素养要从小培养意识,这就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只有从小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具备科研精神和素养,为以后成为科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的选择和研究过程,研究主题将物理生活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细化研究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充分体现着新课改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物理课题研究的改革也是新课改乃至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高中物理教师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紧抓核心素养,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重视对学生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2]曾彪.数学分析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途径[J].科技风,2021(2):40-42.

[3]刘雯霞.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思考[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0.

第2篇

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新课标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和现代化,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当堂讲解、演示的内容,与学生的问题探究结果、材料研习结论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设备,如投影设备、录音影片、模型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以及历史课件的开发和制作。

一、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不仅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领域多,而且呈现方式也各式各样。比如:图片及各类文献;近现代影视资料;考古出土的历史文物等都是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

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历史借助不同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历史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不仅为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注入了一股强劲活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兴趣,准确的理解历史发展轨迹,以史为鉴,培养博大而宽广的处世胸襟,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教学模式利弊分析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全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进行。这类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但历史知识量庞杂,属于典型认知性的学科,一味讲述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枯燥,教师缺乏感染力,学生缺乏能动性,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就会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2.情景复现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主要以创设历史情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应仅局限对概念的理解,还应以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来认识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或模拟复现,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感性认识,从而引发积极思考,掌握知识点。比如,在课堂某一环节中插入角色扮演,充当某一历史人物来“重现”历史,教师从旁指引事件的发展,让学生直接融入历史情境,占据课堂主体地位。

3.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主导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接参与,通过亲自动手查阅资料来获得历史信息与学习技能。历史课程主要以文字材料为主,对史料的整理辨析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学实践中,可以由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也可以布置某一主题,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资料进行研习,引导学生克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型的教学模式,知识点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过程中得到不断巩固与加深的,所以这也是一种探究过程,通常以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出现。对历史的学习,不是要机械式的背诵观点与结论,而是要学会如何比较历史,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学会立身处世的原则,形成正确历史观。

三、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历史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简单的说,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教学法,合理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视频与声音,动画与影片,这些媒介都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实质画面,将单调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1.有效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宽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特有的音像效果与情感渗透力,为学生再现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让他们如临其境般感受历史的波诡云谲,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发。比如,学习“”这一历史事件时,选播影片《》中的几个特写镜头:大量官兵吸食鸦片,清兵溃不成军;国库白银外流,百姓因家破人亡。这些令人扼腕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弱民贫,也深笃鸦片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抵触。

3.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具备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且信息储量庞大。不仅能为学生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展开对历史英雄人物才略伟绩的联想,还能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教训的吸取,来体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一课时,利用影视剧《北洋水师》中邓世昌英勇抗战,为国捐躯;而李鸿章为求自保则敕令北洋水师避而不战;慈禧太后为庆贺生辰而大肆挪用公款;最终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的一连串画面,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装备先进的北洋水师会如此迅速地被日军击溃?”在真实感官影像的刺激下,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内心百感交集。从而能够更细致地展开思考,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最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探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考试中实验部分失分较多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试题逐渐成为了考试的热点。这些实验试题中,最难回答或是最不好得分的,就是实验简答题了。考生对考试内容也很明白,可就是不会正确解答,要么解答的原理不对,要么解答的格式不合理,要么解答的语言不规范,不能够用化学语言来回答,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平时考试乃至高考失分的关键点。例如,在这学期我校高二化学期中考试时,探究实验题占18分,笔者带的3个班的学生中,平均得分11.73分,约占总分的65.2%,大多数学生在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实验现象描述、实验方案可行性评价等方面失分。

2.缺乏探究精神

探究性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在化学教学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究性,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特殊功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是验证其化学原理,学生做实验时,还是按部就班地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来完成实验,缺乏探究精神,不会去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能不能换用其他的方式进行实验。

3.学生实验能力较差

在高中化学实验实践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验之前早已填好了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对一些细微现象、反常现象则观而不察,视而不见,而且很多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例如,在做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时,没有将溶解的固体或稀释的溶液冷却就转移到容量瓶,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再如,在进行分液操作时,没有将分液漏斗的瓶塞打开,导致液体不能顺利流下。

4.实验教学缺乏创新

当前化学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但只是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删去一些重复的部分或不重要的部分,内容上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总是守着教本上的实验内容,或者按照一成不变的实验步骤,很少对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进行局部的补充、改进,实验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基础

学生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的实验。学生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的重要形式。但学生因为基础原因,很多化学实验根本无法按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例如,学生对实验仪器不了解,蒸馏烧瓶加热不垫石棉网,导致受热不均而破裂。再如,对试剂的用量或者相互滴加顺序不清楚,导致探究结论不正确。比如做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先无气泡,后有气泡,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则一开始就有气泡。

2.教学方法

教师在长期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方法已带有一种惯性,仍然不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中习惯于“教师为主宰,学生为受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按图索骥,照方抓药”。还有长期的传统教学使教师已变成了“保姆”式的教师,教学中不敢放手,甚至包办代替,害怕学生做不好,在教学中缺少有效的启发或引导。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暴露出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思维等弱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当前的实验教学。

3.实验条件

众所周知,学校的实验条件对于实验教学的效果也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有限,一个班级做化学实验,往往只开放一个实验室。这样,一人一组做实验的学生比例很小,大多是3人或3人以上一组。本来,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最好是一个人一组,最多两个人,要是3人一组的话,就有一个学生作为旁观者,使得他们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或者根本不愿动手去做。在这种环境下开展的实验教学,自然就降低了学生原有的实验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实验,优化探究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报告探究的目的所在。

三、优化探究实验教学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做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具体到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只有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探究才有正确的方向,学生才能在探究过程中经受住困难或挫折的考验,从而对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得更深刻。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核心原则,是指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科学、装置合理、操作程序和方法正确。探究性化学实验设计的全过程都要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步骤等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由此而得出的实验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宗旨。

3.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指实验设计者要敢于突破陈规,实验设计有新颖、独特、巧妙之处,能反映出设计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思路等。创新是探究性化学实验设计的灵魂。一个成功的探究性实验设计,必须反映实验设计者别出心裁的构思。

4.可行性原则

课题内容应该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即设计实验必须切实可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科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抓住学习的要点。

四、优化探究实验教学的策略

1.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遥控学生活动

根据文章重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的线索,顺着这个线索,学生的思维方向、操作细节、讨论要点便会顺利展开。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时修正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研究的意识,包括求知意识、形成假设的意识、概括结论的意识以及迁移应用的意识。其中形成假设的意识最为重要,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那么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没有科学的假设,就没有科学的验证活动,更不会有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学生会通过实验观察、测量及一定的推理,形成假设。在分组活动时,小组的划分要有多种形式,不能只是按座位划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高、中、低混合搭配,建立小组长负责制,同时教师给予及时指导。不同的思维模式与不同的思考方法会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起带头作用,掌控讨论的内容,使学生思考的方向能铺展开,能力中等或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比较简单,通过分组合作,交流探讨,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启发,激发灵感,问题就会自然得到解决,而新一轮的问题又会在争论中浮现出来。组员要做到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发言,及时做记录。实验、讨论、概括以及总结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化学能力。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活动记录本,可以随时记录收集的资料、发现的疑点、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等。在反馈环节中学生就会底气很足,畅所欲言。教师要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表达所思所想,以便清楚掌握学生思考问题有无新颖的方式、认识问题是否有偏差、思维障碍点在哪里等,使下面的教学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这样学生渐渐增强自信心,并且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

2.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所谓探究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己设计化学实验方案,进行相关知识探索,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就是问题的发现者与探索者,探究过程如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和猜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一步实施方案、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组织讨论与交流。例如,教师在讲解“新制氯水”的成分时,若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依靠推导而得出结论,但是这一结论是否符合推论,却一直没有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因此,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为学生的假设和猜想取得科学论证,达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通过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证明结论的正确与否。例如,课题:探究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

(1)提出问题:新制氯水的成分主要有哪些?

(2)提出假设:主要含有:Cl2、HClO、H+等。

(3)设计方案:

①Cl2的检验:根据Cl2强氧化性特点,可以利用KBr、KI等还原剂进行检验;

②HClO的检验:根据HClO的漂白性特点,可以利用有色布条等有色物质进行检验;

③Cl-的检验:根据AgCl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的特点,可以利用滴入AgNO3-HNO3溶液进行检验;

④H+的检验:根据物质的酸碱性利用pH试纸或石蕊试液进行检验。

(4)实验步骤:

①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同加热,通过反应制取氯法,尤其是一些魔术实验的教学效果更是突出。这种教学方式最具魅力和化学学科的特色,易将学生带入“新奇境地”,并很快融入对教学内容的探究中来。

如通过“水火相容”的奇观引入“燃烧与灭火”的教学;通过“空杯生烟”的妙景引入“铵盐的制法”的教学;通过“滴水点灯”的神奇引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教学等。总之,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化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展开。但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确保化学现象明显,药品用量适当,避免出现穿帮,以切实增强其“神秘色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活用问题探究,构建教学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设置教学情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大脑产生问题,最终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要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题的习惯,要尝试交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不仅想“问”,更要多“问”、会“问”、善“问”。

如对一些实验现象的疑问:为什么镁在燃烧时会发出白光、冒白烟?为什么牵牛花遇酸显红色,遇碱显蓝色?为什么明矾在天然水中才会有净水能力?等等。还有对一些生活中化学现象的疑问:煤气泄漏时人们会闻到臭味,煤气本身有臭味吗?白色衣服与易褪色的有色衣服一起洗涤,为什么白色衣服易染上颜色?为什么工业酒精、干燥剂等都不能食用?还有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为什么要使用酒精代替汽油?为什么说酒精是绿色能源?等等。总之,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享受课堂,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四、引用化学故事,构建教学情境

教学中通过讲述一段与所授课有密切关系或实际应用的化学小故事,或介绍化学领域中与所授课知识内容有关的科学成就,或利用化学史中有关研究的趣闻、趣事等来构建教学情境,配合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关键是要选好素材,把握好时间与火候,避免喧宾夺主。

例如,在学习银镜反应前,可以先给学生讲个“镜子的历史”的小故事:早在三百多年前,威利斯人采用水银制造玻璃镜,并轰动了整个欧洲。由于当时只有一个威利斯人会制造这种玻璃镜,所以价格非常昂贵。然而,制造这种水银镜子太费事、费时,且水银又有毒,镜面又不太亮。后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一提到镀银,也许你们会认为是在玻璃上镀上一层银。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实际上根本用不着电,而是利用一种特别有趣的化学反应镀上去的。那银到底是怎么“镀”到玻璃上变成镜子的呢?至此,学生已经进入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情境。

五、运用认知冲突,构建教学情境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教学中,通过认知冲突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材内容与求知心理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在学生心中引发认知冲突,进而引起他们在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促使他们进行积极地思维、探究、讨论,形成良好的认知氛围。

例如:在研究苯酚的酸性时,笔者先将苯酚分别与氢氧化钠和紫色石蕊试剂反应。其中在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学生观察到苯酚由混浊变为澄清,得出苯酚应该显示酸性。但在与紫色石蕊试剂的反应中,却没有看到明显的红色。此时,在学生心中会产生苯酚不显酸性的疑问,促使学生对苯酚的酸性产生怀疑,迫使其一定要探究苯酚遇紫色石蕊试剂不变色的原因。然后通过接下来的探究与学习,学生知道了原来苯酚其实只是一种弱酸,其酸性还不足以使紫色石蕊试剂显现红色,进而对苯酚的酸性产生新的认识。同时学生对苯酚的酸性到底有多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下一步教学埋下良好的铺垫。

六、利用媒体辅助,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可以把形、声、色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均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尤其在揭示化学教学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途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实效性 策略研究

为了研究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我们在我市选取了八所普通高中理科班的学生发放了236份调查问卷。调查问题如下:

1.高中物理学习中,你觉得物理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在物理课堂上你们经常和老师展开讨论吗?你是否希望这样的讨论多一些?为什么?你有过类似讨论的机会吗?

3.到目前为止,你印象中做过多少次物理实验?自己是否亲自动手做过实验?

4.用简短的一句话描述你心目中理想的物理老师及理想中的物理课堂氛围。

5.你认为合适自己的物理教学是怎么样的?

从回答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堂与教师有交流和对话,然而结果却是很少有学生有这样的机会;学生希望能够多与老师互动,激烈地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但是这样的情形是不多见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一些可以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尽量采取互动的形式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家向往的。因此,想要在物理课堂上得到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班级上创建多个学习小组,建立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责任关系。每次课堂教学,都安排学生参与,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遇到问题时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解决,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体验每一个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

2.课堂问题讨论要循序渐进。教师应摒弃以前自问自答的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对问题疑点、难点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过早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结论,要让学生在多次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并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3.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言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不用举手点名回答问题或者发表言论的老套做法,学生可以自主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或者对老师提问,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随意加以妄断或者否定。一改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开展双向或者三向的多向活动。[1]

二、树立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围绕三个环节开展,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分析问题,三是解决问题。以下是具体的三个环节:

1.学生初次自主地对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初次自主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以及给予他们思维拓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涉及发现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交流讨论等探究要素。

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随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即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找寻问题的结果或解决方案。

2.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物理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及他们对此做出的猜想和假设认真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者根据知识原理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老师不能一味地以板书和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要注重交流式教学,缓解课堂严肃紧张的气氛,要试着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看、想、问、说、做。老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要注意收放的程度,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去了解的,就尽量不做详细讲解,能够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要留给他们自己探讨研究。这样学生会慢慢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方法,深刻掌握知识点。[2]

3.探究式教学的总结和反思。这一个环节主要涉及评估者一要素。师生共同探究之后,老师让学生整理思考总结这个学习过程的结论和方法,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规律。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同一个问题,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现实生活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其创新求异。

三、尽量组织学生较多次数的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然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很不满意,主要有:

1.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往往以讲授为重要授课模式,使得实验课没有充分时间,直接缩短实验教学时间。

2.由于多媒体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很多老师习惯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直接演示模拟实验过程和结果,偏离原本的物理实验教学目的,没有实际操作,这使得学生对物理结论不够信任,也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更是匮乏。

3.没有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都是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他们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不是很了解,也不明确实验目的。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做实验的热情不是很高,积极性也提不起来,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很差。

4.对于物理实验操作没有实质性的考查。由于高考对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没有一定的考核测试,所以大部分老师对实验教学不大重视。

教师首先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把应该做的实验认真做好,设计好每个实验的过程,适当改变实验形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不要一直重复相同的实验教学模式,要适时适当地做出改变。例如有些时候可以把一些练习题通过实验来做,还可以增加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物理实验要尽可能多地出现在物理课堂上。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常理和有悖物理定理的问题,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这会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引导他们对物理思想进行总结。任何一个物理实验都是有一个设计思想的,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是包括设计者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构思。让学生多研究一些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从中得到一些领会,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实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把橡皮条的结点两次拉到同一位置;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时候,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使长木板倾斜以平衡摩擦力,等等。

四、结语

高中物理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可能高中阶段对物理学习的内容会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理规律,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碰到的一些问题。物理教学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各高校和老师应认真对待和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物理教学 习题教学 功能

长期以来,充分发挥高中物理习题的教学功能,摆脱困扰我们的“题海战术”,是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潜心研究高中物理习题的教学策略,实现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新突破,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功能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功能从高考的角度可以具体地概括为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分析与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做高中物理习题时,学生首先要通读题目、弄清题意,搞清楚显性和隐性的已知条件,抓住关键词句,把文字、图像转化为形象的物理状态,想象出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物理效果模型;然后定性判断这种变化的趋势,确定解题方向,选择适当的规律和公式;再结合相关已知条件进行具体的计算和解答。这一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物理习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根据物理现象推理形成概念、规律;根据类比推理作出判断或构建物理模型;当一部分条件变化时,根据推理确定其他条件的相应变化;能够正确运用验证式、反证式推理。当拥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高中物理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有效。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高中物理习题中,很多习题的解答是需要通过实验完成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实验才能完成习题。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验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反复实验才能实现创新与突破。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同样作为理科课程,数学和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数学是物理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物理概念定量的阐释都需要数学公式的表达,随着物理概念的深入,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也相应增加,物理的最前沿和数学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发展。因此,在物理习题练习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物理习题的解答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其需要学生使用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等一系列解题方法。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这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均具有很大帮助。

二、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1.注重选择习题的目的性

在物理教学的习题练习中,教师应该做到有的放矢、专项突破,有目的性、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习题。习题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做习题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因此,选择合适的习题是十分关键的。

2.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物理习题来说,往往解题思路是多样化的,很少有固定的或者唯一的思路。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解题思路,尝试用多种方法阐释习题,不要让学生形成一个模板的固式思维,以至于影响后续学习。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型的课堂模式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习题教学中同样应该关注,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多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要全盘操控。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解题的趣味性

教师的讲解一定不能枯燥乏味,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语气,要多些幽默的成分。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

5.注重习题教学的评价

评价一个学生不应该只评价结果,而要更注重评价其学习的过程。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更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在平日的习题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反馈,促进学生学习。

三、结语

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深入研究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习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拓.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2]叶爱珍.提高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第6篇

关键词:实效;研究;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3-02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地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1.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实习作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2.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

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做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是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教师很神。此时学生带着凝惑,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猜想。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有的学生露出自信的笑容,而有的学生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交流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加强质疑思辩,培养探索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如果青年华罗庚对苏家驹教授关于代数五次方程的解决,若不加以怀疑,怎么会"敢向明星试微尘",而以于否定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善问,大胆质疑,努力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多鼓励,从而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显露思维过程,教给学生类比、联想、猜想、概括论证的方法。把思维进展的层次"模拟"展示给学生,充分利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抓好横向与纵向、发散与聚敛、分析与综合、顺向与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或从同一条件得出不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主渠道。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们必须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设计上可通过观察、实验、分组交流、设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计算机模拟、竞赛等多种形式,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如:好奇、兴趣、探索、与实际操作的愿望等,促进和推动学生的学习,并加强对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课程教学设计

从2004年开始,高中地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结构等都发生改变。在改革过程中,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使用的范围比较广。与其他教材相比,人教版的栏目设置比较合理,在每一单元后面有“问题研究”一栏。笔者将以《行星地球》一节为例,探讨“问题研究”的课程教学设计问题。

一、“问题研究”的特点

“问题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议题比较集中,内涵相对丰富;第二,它体现出整体性、结构性;第三,进行课程设计的计划一定要周密,组织准备工作要充分;第四,对时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的学习主要是说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选择并且确定要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并学会应用,进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主动学习的条件。通过分析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可以发现“问题研究”选择的主题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畅想式问题;第二是热点问题;第三是国家层次的问题。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问题研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分析“问题研究”的课程教学设计

1.研究课程标准

在《行星地球》一章中,第二小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太阳的能量开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课堂设计必须体现出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课前的准备工作

(1)让学生搜寻与“问题研究”相关的资料

现在社会科学技术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尤其是网上资源信息量比较大。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主题找寻资料,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锻炼。然而,教师也必须注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查询资料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效率也不是太高,因此,让学生查询资料的次数不能太多。要提高学生查询信息的效率,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相关信息的整合,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在提供资料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讲究侧重点。针对《行星地球》这一章节来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星系、星云图片,让学生思考天体系统主要的构成,进而让学生通过搜寻资料掌握天体系统的级别。

(2)评价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进行评价。在课前,教师设计几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天体系统的构成情况以及天体级别,然后教师收取表格,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时,对学生应该以激励为主。

3.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教学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第二小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太阳可以为地球提供能量,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设置“小主持人”的角色方式,让一名学生引出这个话题,这名学生应该活泼、开朗,比较有号召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对地球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与光热有关的东西”等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探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4.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在“问题研究”中,学生进行合作或者分享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成立研究小组,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问题研究”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地球的运动》这一小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成立研究小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一,成立技术组。所谓技术组就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演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模型,进行地球运动的演练活动,当地球运转到不同的位置时,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上的范围有所变化。通过技术组的演练,学生能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掌握。

第二,成立询问组。在学生演练完成后,教师进行知识的补充,学生可以对知识有全面的掌握。教师讲解完知识后,由询问组的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然后开始提问同学。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存在不足,并采取措施进行知识的弥补,进而对知识全面掌握。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学生对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进行“问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要固定学生的思维方式,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这样,“问题研究”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喜强.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研究”部分的新课程教学点滴——以《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一课为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07)

[2]卢钢,彭琰清.高中必修教材中“问题研究”板块的作用与处理策略[J].地理教学,2010(05)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研管理体系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95

近年来高中历史实践调查研究的比例有所上升,同时社会提高了对教研成果的创新性、价值性和服务性的要求,导致历史科研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完善高中历史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尤其是优化教研经费投入及管理成了不可忽视的研究问题。

一、目前高中历史科研管理粗放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中历史课题研究的预算和决算管理不足,部分课题申报者的预算往往缺乏真实性、完整性、精细性、实际性等,给预算的执行和监管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高中历史学科的经费报销审核流程仍有待完善。部分课题项目的承担者忽视课题申请、报销以及审核等环节的管理,这就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科研经费用到实处。此外,高中历史科研还存在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的问题。部分课题申报者等将经费资助数额的大小作为课题项目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忽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导致研究偏离目标。

二、高中历史科研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

1.推进科研设计分层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历史课题申报的制度设计,避免项目重复建设。课题项目的合理科学分层和分工,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课题申报上的重复,为高中历史教研经费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还应完善课题申报的信息管理,强化管理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数据库。这不仅能够强化技术,避免课题申报者凭借信息漏洞而重复申报,而且可以为申报者提供已有课题项目的信息,避免申报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重复申报。

2.促进教研管理优化

为了有效应对当前教研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机构应改变以往资助管理粗放的状况,从项目标准、责任主体、预决算管理等方面强化管理效力。

其一,明确管理标准和办法。教育部门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结果性评价状况,提高对管理过程的重视,逐步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其中,应充分开展评审回避、同行评审以及匿名评审等方式,并建立完善的评审信息公开、反馈制度,减免非学术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教育部门还应提高管理制度化程度,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成果鉴定、结题管理等文件,强化对高中历史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立项结题、成果推广的全过程管理,促进教研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其二,明确科研责任主体。为了提高经费管理的有序性和明确性,应结合高中历史教研情况,落实“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学校作为课题项目申报的责任主体,应主动承担起领导、监督的责任,结合单位内部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事、财务、审计、监察方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为高中历史科研管理体系的优化奠定基础。

其三,优化教研资助的预决算管理。地方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和完善绩效预算、零基预算,提高高中历史教研资助费用的使用价值。为了提高预算的严谨性,教育部门应结合相关教研资助费用的管理办法和课题研究项目的实际需求,编制科学、具体的预算项目。学校在开展高中历史教研时应营造勤俭节约的氛围,妥善安排经费项目支出,使经费能够用到实处。此外,高中历史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在课题研究方案上应明确罗列相关研究项目以及开支预算,为经费合理安排及教研管理体系的完善奠定程序基础。

3.强化科研质量考评

为了提高对高中历史科研管理的实效,教育部门及学校应积极健全预算审核制度。同时,课题负责单位还应制定内部绩效管理制度,以“高水平的教研成果、高层次的教研人才”作为教研绩效评价的导向,充分利用绩效拨款开展深入的绩效评价,鼓励创新及实绩,提高对高中历史教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此外,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应建立管理诚信激励机制,对科学、严谨、规范使用教研经费的学校及个人进行奖励,并通过信息渠道进行公开表扬;对浪费、违规、违法的经费使用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并公布具体单位及个人名单。通过科学编制项目预算、落实绩效评价和诚信激励机制等措施,将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资助体系,提高教研人员违法违纪的成本和难度,为教研经费的高效应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总之,为了保障高中历史教研落到实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不断总结教研及实训工作经验,推进科研设计分层,促进教研管理优化,并逐步强化科研质量考评,提高高中历史教研项目管理实效,保证高中历史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 参 考 文 献 ]

[1]聂劲松.中国教研制度的形态演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第9篇

课题负责人:丹阳市第5中学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1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问题的提出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各种特征;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地达到形成学生地理意识的程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1些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地理教学对本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中学的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地理学习能力亟待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中学地理教学创设了1个教改的舞台,我们借此良机,在学校开展“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1条重点中学促使学生均衡发展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1)、发挥地理学科特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国家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1,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范围是10分巨大的,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1时间内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只有通过地图,才能1览无余。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1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的1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社会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1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8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材的变革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3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1。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学评估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不知“撒哈拉沙漠”在何处?认为吉林是辽宁的省会;到1个陌生的环境里,分不清东南西北;课本的内容可能熟记,而不会应用于实践;不会读各种地图……。综观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地理意识缺乏,地理学科特点不了解,地理学习方法未掌握的缘故。

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10种能力”中明确提出:学生应会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高考新1轮改革对教学评估手段与教学方式将发挥1定程度的正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评估手段作保证。随着高考新1轮改革的出台,人们已普遍从1999年的高考试题中意识到“以能力要求立意”的命题正逐渐代替“以知识立意”的命题。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对高考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内容与其它学科内容的结合反映了特殊的优势,这是由于地理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广泛性以及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课题所决定。XX年在5省实行“3+x”的高考科目,其中,综合将成为“x”的主体形式,可能在更多的省区实行“3+x”或“3+综合”,因而对地理知识的要求与重新认识已成为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话题。

地理图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图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但在答题情况调查中,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却不容乐观。因此,为了保证地理教学最直接的检验成果——高考成绩,教师也应在今后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图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就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地理是1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1就是要让学生掌握1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高3的地理课程也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放在1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什么叫学习能力?概言之,即人们在学习实践中运用已经习得与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等),去进行深1步求知获能的各种实际才能。地理学习能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应包括①地理认知能力(对地理事象观察、认知、记忆等方面的能力);②地理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地理特征及成因的能力);③地理应用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③地理创新能力(包括评价物象具有独特、灵活的新观点;对待事物,解决问题具有新的思路;问题的表达、决策和调研具有新的见解或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第1阶段——对我校高1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地理学习的目标和自信心,但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上存在不足,而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有待培养。鉴于此,我们此项课题研究围绕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3方面展开,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做到"会学地理"。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主要有以下3个依据:

1、从现代教学理论看。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与此知识相关的1系列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保证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地理学科有独特的特点: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如高中地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有地理知识的综合汇总能力,而不是单1的掌握其中的某单个知识点,地图是将知识汇总,明确其中联系的最好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图能促使学生的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能发挥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想象思维能力。这些都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2、从中学生的特点看。

中学生的年龄在13~18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1定的困难。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形象诱惑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步加强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地图的认知能力。

3、 地理学科特点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2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2。5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课活动、第4。6课活动、第4。2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3课活动、第4。8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1。4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1。6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4。3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5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4、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题正式研究之前,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1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设定课题计划,调查分析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教材,照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分工明确:谭延平、侯建成负责理论的原则把握;侯建成负责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张琳霞、陈春蕾负责课题各种材料及成果的整理;朱秋娥、王洪玲、宋彩萍负责地图的收集和整理;汤国华、王文华、侯建成负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整理;所有成员各负1职,并协调工作。

(2)、实施过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a、认识规律原则:

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1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b、实际性原则:

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c、。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1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2、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首先,要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读图1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3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1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1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要利用“1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1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1图多思、1图多用。每1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1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哪1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1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1个方面。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总之,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1图多用,多图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

第3,要注意整体性,注意化整为0,注意规律性,注意特殊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1空间或某1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1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