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

时间:2023-09-08 17:12:23

导语: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

第1篇

知识产权对一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促进作用。美日韩出台的知识产权政策加速了本国的经济复苏。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近一年多来,中央密集出台3个知识产权专题文件,改革知识产权政策成为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湖南省出台了系列推进知识产权建设的政策意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大幅提高,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建设创新湖南、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坚实基础。同时,由于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不顺,仍面临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保护不够严格、侵权易发多发、影响创新创业热情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指出,2015年湖南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排名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第12位[1],比2015年湖南GDP全国排名落后3位。随着湖南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的持续推进,梳理、完善、优化、布局我省知识产权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知识产权治理的省政府综合协调机制

当前我省的知识产权行政体制可以说是“行散且神散”,管理部门有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多个厅局,专利、商标、版权等仍然分散在不同部门。知识产权管理涉及面广、扩散性强的特点,决定不同部门“各自为战”的履职方式容易导致创新发展难以形成合力,建立高层次的、有权威的协调机制势在必行。

在近期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中,难以一揽子实现知识产权管理大部门制。在省级层面,建议整合现有的协调机制,升级改革为“湖南知识产权强省综合协调委员会”。其职能应为贯彻中央部署,设计顶层战略,规划重大政策,统筹涉外事宜,决策重大事项,协同推进知识产权政府与社会的共治。在委员会的层级和隶属关系上,该委员会隶属于省政府,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统领、负责创新驱动战略和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的综合协调。委员会由相关厅委组成。委员会办公室设省知识产权局,具有协调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督促其他相关部门履行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推进对外跨地区合作。委员会下设“湖南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全省知识产权行政许可事项和服务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在市级层面,支持长沙市继续推进“三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株洲和湘潭按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的要求,设立独立的、集中管理的知识产权局。其余市州参照省级层面,成立相应知识产权强市(州)综合协调委员会。

中远期策略,建议全省逐步将工商行政局商标管理职能和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管理职能划入知识产权局,建立“三权合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在国家层面,建议修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为建立“三权合一”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提供法律依据,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

二、健全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的科技政策

知识产权的科技政策主要包括创造、运用和管理三类。

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制定中长期“专利导航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引导全省专利布局方向,服务规划计划决策;细化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制定减免中小企业专利规费的政策;组织实施专利“百强企业”工程,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制定专利发展战略。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大力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向日本政府一样认定一批技术转移机构,赋予其专利申请、维护、转移和转化的职权;建立技术转移报告制度,要求财政资助、非科研项目完成后5年内,向社会公开专利许可情况,对于5年内未实施许可的专利,允许中小企业申请获得免费许可权。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湖南基础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库,定期重要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报告,降低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风险。

三、深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制造业的知识产权产业政策

湖南是制造大省和农业大省。不同行业知识产权储备大相径庭,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手段。当前,我省已进入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跨越、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阶段,“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方面,提升农业知识产权水平。借鉴美日经验,设立专门的企业创新研究项目扶持资金,改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重生产、轻研发的政策取向。实施“三农”精准扶贫计划,完善农业产业组织和市场秩序,以“合作社(农协)+地理标志(商标)+企业+农户”的模式,推动农业商标和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

另一方面,筑牢制造强省优势。鼓励企业做“百年产品”“百年老店”,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积极参与甚至主动引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在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有产业基础的领域,加快完善技术、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力争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对接国际惯例。

四、完善有利于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知识产权贸易政策

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我省知识产权贸易政策呈现出“四大转向”特点:从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等政策工具逐渐转向允许和鼓励知识产权贸易;从注重知识产权进口逐渐转向进出口均衡发展;从知识产权技术引进逐渐转向注重消化吸收;从政府注重管理逐渐转向注重服务市场。应从战略高度树立“知识产权贸易第一贸易”的理念,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商品进出口,鼓励企业购买国外专利、版权、品牌等知识产权,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途径获取知识产权,鼓励湖南有条件的高科技公司和品牌企业向国外输出专利、品牌、版权等,开展知识产权转让与许可。强化湖南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护,严格遵守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支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与维权,在“走出去”战略中更加注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五、构建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知识产权金融财税政策

实施金融财税政策更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金融政策方面,其主要帮助知识产权实现预备期价值的汇聚和后期价值的转化。我省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份额较小,融资产品类型单一,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建议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提高知识产权融资效率,提高市场性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引导商业性银行开展相关金融服务,吸引市场化资本纳入知识产权融资体系。

在财政政策方面,还存在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政府采购不明显等问题。建议进一步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加大对专利审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知识产权研发及应用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我省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收购和订购,审核购买国外产品,扶持国防自主创新采购等。

在税收政策方面,税收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我省税收环节不公平、税收制度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建议完善税收政策,激励优质知识产权产业,允许提取技术研发准备金,减免成长型科技企业的技术转让转化税费,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借鉴江浙发达省份的经验,完善知识产权税收的征收、监管方式,协助税务部门建立专门数据库,形成公开的知识产权交易价格参考体系。

第2篇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综合保护体系 预警机制

一、前言

知识产权是对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它包含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地理标志、设计专有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所确认的权利,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谁在某个领域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谁就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控制权。但是知识产权无形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容易受到侵犯,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而为数不少的企业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漠,忽视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其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焦点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际,必须积极思考如何在创新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管理和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包括企业的微观保护和外部的宏观保护(如法律、政策等)。本文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探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

二、目前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原因分析

1.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是导致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根本原因

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和知识是公开的,但权力是垄断的,利用他人的知识必须要征得其同意并支付报酬。过去,人们习惯于无偿使用他人的技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虽然有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仍然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估计不够,对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竞争价值估计不足,总是一味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忽略了比资金、设备更为重要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第二,有的企业在对外宣传报道、经验交流活动中,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差,泄露自己企业还没有取得合法专有权的技术或经营秘密,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第三,由于“跳槽”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不少“跳槽”人员在流动过程中,为了得到“新东家”的器重或作为今后工作的资本,将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的原企业的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带到新企业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加之作为“新东家”的企业管理者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合法经营意识差,也顺理成章的接受了这些本属于其它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些企业甚至采取非法手段,通过“挖人”来窃取其他企业的商业或技术秘密。导致了这些企业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第四由于交易方业务人员法律意识淡漠,把在正常业务交往过程中了解到的对方的商业秘密或技术秘密有意无意的泄露给第三人或自己使用。

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及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企业知识产权流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态,知识产权管理无机构、无制度的现象十分普遍。首先,表现在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建立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合理高效的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事宜的工作机制的基本思想。因此不能形成贯穿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其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构的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工作表面化。有的企业虽然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大都限于一般性的管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有的大中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的数量与企业规模很不相称;有的企业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管理能力和工作手段不足,与日益繁重的知识产权工作不相适应;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既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专门人员。第三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差。一些企业虽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可操作性,使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起不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

三、企业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的建立

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已经成为目前困扰我国企业的现实问题之一,因为这些流失的无形资产一旦被其他企业申请保护并取得专有权就成为这些企业与自己竞争的砝码。企业因此会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除了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家各级知识产权机构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外,还应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内部环境。因此,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已势在必行。

1.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乏是目前制约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应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第一,企业领导者或决策者要加强自身学习,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过去对待知识产权的落后被动的观念,真正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拓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第二,企业应通过定期召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或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树立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第三,通过宣传、培训或企业文化建设等形式使普通员工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另外通过精神的、物质的或两者相结合的手段密切企业与员工的合作关系,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

(1)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工作机构的设立和人员的配备是企业全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前提。机构的设立和人员的配备数量应该与企业规模相适应,既要避免人浮于事,又要保证工作质量。知识产权保护客观上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来实施,所以企业应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使其在掌握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还能够熟练掌握和驾驭知识产权法律和国际规则。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同时管理人员职责分工明确,避免互相推诿。

(2)企业知识产权专门机构应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以及具体实施策略。首先在了解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长短利弊的基础上,选择对本企业最有利的保护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比如对企业的一项新技术,是作为企业的技术秘密保护起来,还是申请专利加以保护;申请商标权时,是申请一个商标还是同时申请多个类似的商标;企业是否转让或许可其他人使用自己辛苦打造出来的商标;是否要打入国际市场以及如何打入国际市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3)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企业知识产权专门机构应制定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企业科技开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文件化、程序化、规范化。具体可通过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如企业章程、员工手册、企业内部保密制度等规范各类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有完备、详细的档案管理和废弃资料的销毁规定。最终使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保护。

(4)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职务成果的权属协议以及在劳动合同中设置保密条款。针对不同级别的员工,设置不同要求的保密义务,对于高级员工的流动,设置竞业禁止条款,使员工明确自己在保护本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职责和法律义务,避免企业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被泄露,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

(5)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合同法》等法律规范与交易方或合作方签订保密协议,避免因企业的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被对方泄露甚至使用给公司造成损失。

3.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的监督及预警机制

指定知识产权管理专项负责人,监督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市场监控手段,及时发现侵犯本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并及时进行取证及保存证据工作,采取和解、行政、司法等措施,积极实施维权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四、结论

第3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法制 互补关系 互动关系 互融关系

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是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并列的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得到大力推进和深入实施,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将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相混淆、等同或分离的误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厘清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之间的关系,对更好地发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的互补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确权保护,而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面发展;由确权保护到全面发展,彼此构成了平面与立体的互补关系。

1、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确权保护

知识产权法制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各类法律制度的总和。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依法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工商业标记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1]知识产权权利人对知识产权享有支配的权利,知识产权属于一种对世权、支配权。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划界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确权,确定将哪些客体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之中。知识产权法制通过有效地调整因确认知识产权归属、知识产权内容公开、授予知识产权权利人独占、许可或转让等权利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法通过确认智力成果权,明确了智力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激发智力劳动创造者的创造热情,促进科技进步,使知识产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全面发展

知识产权战略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为充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获得增创竞争优势并扼制竞争对手,掌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综合手段,谋求实现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具有深层次、全局性、竞争性、对抗性的方略和举措。知识产权战略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彻底改变了以往法制对知识产权单一保护的状况;知识产权战略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注重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综合能力;知识产权战略针对所面临的形势及其竞争目标,引领创新主体以全面筹划和掌控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综合手段来参与竞争,从而赢得战略发展的主动权。相对于知识产权法制而言,知识产权战略实质上是对如何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法制的总体谋划,它突出了知识产权全面发展的战略运筹。

3、法制与战略构成了平面与立体的互补关系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到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从单纯强调“保护”到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的新跨越。知识产权法制侧重于对实现知识产权确权的切实保护,而知识产权战略侧重于对实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战略目标的总体推进,为知识产权法制保护的有效实施指明了方向,弥补了知识产权法制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再创造方面的不足。因此,知识产权法制确权保护是实施并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和支撑,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法制的航标,发挥着引领知识产权法制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系统推进,拓展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方向。知识产权战略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方位的运筹,涵盖了知识产权从创造到其运用价值实现的全过程,构成了知识产权立体式发展的体系,是对处于平面(基础)层面的单一法制保护的有效拓展延伸。知识产权法制与战略构成的平面与立体的互补关系,对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的互动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而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对知识产权攻防竞争的战略谋划;维权保护是手段,攻防竞争是目标,彼此构成了保护与竞争的互动关系。

1、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

知识产权法制在强调对知识产权确权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所谓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是指依照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是将法律与制度结合起来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一种手段。知识产权执法是对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的有效手段,而知识产权的执法权限和执法手段需要知识产权法律赋予。法制对知识产权的维权保护是加速知识产权运用的基础和支撑,如只有有效阻止和打击商标侵权、专利侵权、著作权侵权和假冒伪劣知识产权产品的行为,才能规范市场秩序和鼓励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的社会经济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产权的再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的维权保护正是激励知识产权由创造走向运用的保障,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使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地位得以巩固、使知识产权的运用价值得以实现,从而激励人们致力于创新、创造,支撑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知识产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2、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攻防竞争

知识产权攻防竞争是指权利主体以知识产权竞争为核心目标,进行全局性竞争谋划,以对抗竞争对手并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是以知识产权防御策略和进攻策略为核心切入点的知识产权维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发挥知识产权财富资源的作用。如在国际经贸中通过主动运筹知识产权对技术的垄断与反垄断、知识产权对市场的控制与反控制、知识产权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等一系列策略和举措,把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知识产权提升到引领和驾驭现代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充分体现出知识产权的独特优势和市场价值,进而成为抢占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为达到有效维护知识产权并赢得竞争优势的目的,知识产权攻防竞争通常是一种交叉结合、协同推进的策略。权利主体通过知识产权进攻策略拓展自身合法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对竞争对手加以制约或设置壁垒,实现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或自主标准长期占领市场,实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的目的;同时,通过知识产权防御策略建立坚固的防线,防御竞争对手采用知识产权进攻或反进攻手段所形成的限制。

3、法制与战略构成了保护与竞争的互动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是通过维权保护手段来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有利于激励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毕竟单一的维权保护手段还不足以对知识产权运用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果知识产权权利人还仅仅停留在满足于静态的维权保护手段,则无法取得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而知识产权战略则是在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手段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运筹知识产权攻防竞争的策略来加速对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并赢得竞争优势,发挥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作用。实践表明,知识产权运用是自主创新的落脚点、知识产权创造的主要目的和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对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产权法制是维权保护的基础,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维权保护的拓展延伸,更是深层次的维权保护手段。因此,建立一个知识产权法制保护与知识产权战略运筹协同推进的互动体系,将是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实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略之策。

        三、知识产权战略与知识产权法制的互融关系

知识产权法制强调对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而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对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规范管理是系统运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彼此构成了互融关系。

1、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

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是指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制的规定,对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等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健全完善,所开展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是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的有效保证。知识产权法制强调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其侧重点是在制度层面上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把握,为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满足知识产权确权和维权对法律的需求。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规范管理不仅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法制的显著标志,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知识产权宝贵财富的最大的发崛和集聚,对发展知识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

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是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部署,在知识产权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所开展的以知识产权攻防策略为主导的一系列活动。当今,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和运作,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知识产权战略以激励创造为基础、有效运用为目的,依法对知识产权进行系统运筹。知识产权的系统运筹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建立有序、规范的知识产权竞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知识产权效能的最大化,进而提高知识产权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力。

3、法制与战略构成了管理与运筹的互融关系

从知识产权法制到知识产权战略的拓展,使得知识产权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从而实现对知识产权资源由规范管理向系统运筹的提升,这是知识产权效能得以最大发挥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转变和提升的过程中,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是知识产权系统运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只有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管理,才能为知识产权系统运筹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制度,才能为知识产权系统运筹提供强大的竞争力。知识产权系统运筹需要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和遵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才能以更深层次的策略来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因此,知识产权规范管理与其系统运筹形成了相互融合、协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系。

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保护能力;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知识产权的创造是保护存在的基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据相关统计数据,制约我国当下产学研一体化的很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知识产权的创造系统与保护系统二者间的衔接不畅。现有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建立对知识产权的评价体系,而对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协调评价的实证分析尚显不足,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种能力进行了耦合评价。

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机理

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是知识产权的两个子系统,知识产权的创造产生技术创新成果,即专利、商标和著作;创新成果经过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资本化转化为知识产权价值;知识产权价值通过申请、授权和维权得到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的保护。简而言之,知识产权的创造产生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了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知识产权整体优化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是否协调。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两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放大效应,二者之间存在着协同耦合关系,如图所示。

图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关系

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了包含5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耦合评价模型

1.耦合度模型

设变量u1为知识产权创造系统的序参量,变量u2为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序参量,uij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xij(i=1,2;j=1,2......n)。Aij,Bij是系统序参量的上、下限值。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对系统有序的功效系数uij可表示为:

其中,耦合度值C∈[0,1]。当C=1时,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度最大,说明两者达到了良性共振耦合。

2.耦合协调度模型

当两个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取值都较低且得分相近时,使用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本文构造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来衡量不同区域两者之间的交互耦合协调程度。其算法可表示为: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U1为创造能力的序参量;U2为保护能力的序参量;H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交互耦合协调度。为保证D∈(0,1),必须使H∈(0,1)。α、β为待定系数。

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分析

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12年我国31个地区知识产权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2013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2中国知识产权年鉴》、《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2013中国统计年鉴》。

表2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2.结果分析

本文在确定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参数α、β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吸取专家的意见,赋予α=0.6,β=0.4,即综合协调和指数H=0.6U1+0.4U2,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及区域耦合协调度对比结果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来看,各省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耦合协调度水平普遍较低。31个省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是0.1864(见表2),位于低度协调阶段。

(2)各地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根据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大小可以将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三类:①中度协调类(0.3≤D

(3)东中西三大区域耦合协调度基本呈递减趋势,但也有个别省份表现异常。

参考文献:

[1]单锋.知识产权系统优化论[J].管理世界,2014,(9):182-183.

[2]王永初,王启志.耦合度的新定义及其应用[J].华侨大学学报,1999,20(3):273-277.

[3]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18-21.

[4]ILLING WORTH V.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92-93.

第5篇

日前,国内首家知识产权应用展示中心―CSIP知识产权应用展示中心(以下简称展示中心)在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正式成立。展示中心的成立,旨在信息产业领域深刻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十一五”纲要规划要求,引导专利分析软件开发与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依托CSIP服务能力

作为信息产业部的直属事业单位,CSIP为我国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公共、中立、开放的服务。为有力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增值,2005年10月,CSIP正式成立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部初期以MII-THOMSON知识产权实验室为依托,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高效的知识产权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服务平台,立足于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为国内企业提供与全球同步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同时为国家高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目前,CSI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部主要开展两方面的服务工作:

第一,服务国家重要课题研究。CSIP立足软件与集成电路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能够为国家重大专项立项、技术标准制定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热点专利技术追踪、重要领域专利布局分析、重点领域专利地图绘制、重要专利和核心专利保护分析。

第二,服务企业知识产权建设。CSIP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通过对专利情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包括专利信息的商业情报价值和技术情报价值,帮助企业在此基础上合理部署研发力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服务内容包括专利检索、专利分析(专利战略分析、专利侵权分析、专利无效分析、竞争对手战略分析、特定领域专利技术方案预研分析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咨询、知识产权培训等。

经过数年的发展,CSI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部已在服务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在服务行业与政府方面,先后就刀片服务器、电动汽车、RFID射频技术及测试方法、CPU和DSP相关技术完成专利布局分析,开展了信息产业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专题―集成电路产业知识产权问题专题研究”软课题研究和CPU指令集的知识产权保护课题研究,参与完成《信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及相关配套体系文件,并完成《国内手机电视预推标准研究》的报告;2007年8月,着手开发满足专利文献搜集、管理、分析、应用需求的高效专利信息系统。

在服务企业方面,在存储器低功耗技术领域、基因工程领域就专利进行无效检索和分析鉴定,为企业专利反击行动提供咨询,为企业提供综合的知识产权服务和战略规划咨询;特设计各项中高级课程,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培训,现已在专利检索与分析、专利信息挖掘、专利地图制作、专利与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利交易、诉讼等方面展开了众多培训,并开展了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此外,CSI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部还领导成立开源软件知识产权研究工作组,组织完成《开源软件知识产权分析方法总论》与《Free Type软件知识产权分析报告》;在市场推广与品牌运作方面,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IP China集成电路与软件知识产权峰会,在业内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服务政府和企业的过程中,CSI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部积极探索,广泛对外合作,致力于提高企业应用专利分析技术和相关软件的水平。为此,CSIP先后与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携手共建了MII-THOMSON知识产权实验室,与保定市大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联手组建CSIP-大为知识产权应用实验室,并积极筹建了MIICSIP知识产权应用展示中心。

构建展示中心

CSIP负责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在专利检索分析、知识产权战略咨询等方面为政府部门及业内企业提供权威、专业的服务,具有良好的产业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CSIP发现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重视,却苦于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不足,缺乏知识产权工作制度、方法的指导,缺少专业知识产权软件工具的辅助,在知识产权、专利管理及分析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迫切需要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分析软件,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流程。同时,据调查,国外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分析软件开发的企业已经比较成熟,国内同类企业也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他们一方面推动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促进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为提升我国创新效率、创新价值、知识产权应用管理水平做出了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国内同类企业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软件功能需不断改进,宣传力度有限,尚需要知识产权先进理论及技术支持,需要国家的统一引导扶持。

基于此,CSIP在信息产业部指导下积极建立知识产权应用展示中心,将国内外优秀知识产权软件资源集中在展示中心这个平台,旨在扩大企业专利检索、分析软件与服务的影响力,为知识产权检索、管理、分析软件产品供应商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展示平台;同时为政府及企业用户创建开放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咨询环境、示范环境、产品选型的参考环境、解决方案模拟部署及实验的综合环境,使客户享受一站式全方位的IP软件产品体验。

集培训与咨询于一体

CSIP此次建立的知识产权应用展示中心受到产业各方的高度重视。国内外知识产权软件企业对展示中心的建设也非常支持,并积极参与到展示中心的建设中来。

目前,首批已有来自国内外的7家优秀知识产权软件产品供应商入驻展示中心,他们是:北京彼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韩国长煦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保定市大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汉光知识产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恒和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和台湾连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展示中心成立仪式上,展示中心各入驻企业代表与客户在知识产权软件、专利管理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展示中心目前总计有18个知识产权展示软件可供用户体验试用,包括专利数据库、技术专题专利数据库、专利下载工具、专利分析软件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软件等各类知识产权工作辅助软件。这些软件涉及基础数据、专利分析、IP管理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贯穿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整个过程。

第6篇

――激励创造,建立与完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有效连接机制,是构筑知识产权第一竞争力的核心要义。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等知识在国际国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表现为科技水平的较量。而知识产权就是赋予技术创新者对其智力成果拥有垄断使用的产权收益,来推动技术创新,并成为继续创新的重要动机。因此,构建知识产权第一竞争力,就必须站在推进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的高度,努力从国家宏观层面、行业中观层面以及创新者微观层面寻求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连接。

从国家层面而言,必须通过制度配置和政策安排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归属、利用以及管理等进行政策性指引,确保智力成果通过市场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围绕知识产权的发展,配置高科技产业促进政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知识产权、实现高科技产业化为主要目标,重点塑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集团,面向国际竞争,保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发展,努力促进由“技术立国”战略向“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转变。从行业层面而言,必须以加快行业整体发展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多渠道促进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配套技术的成果开发,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创新者层面而言,必须面向市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或综合应用源头创新、消化吸收引进以及技术集成等创新模式。必须高度重视专利文献的应用,详细了解本技术领域里的最新技术情报,做到“产品未动,产权先行”,避免重复开发和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

――有效运用,促进智力成果向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是构筑知识产权第一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2010年8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了2010年《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面临竞争优势断档风险。蓝皮书分析,在这样一个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我国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只有促进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流通,促进知识产品充分有效地运用,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有效化解已经显现的竞争优势断档风险,防止由局部断档演化成全局性断档,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首先,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应通过完善政策体系,着力推动知识产权的应用与商品化、产业化,引导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技术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共同实施知识产权成果,有效解决上中下游产业技术与服务的配套,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市场竞争的群体优势;其次,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促进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流通。进一步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技术转让收入按研究成果重点分配,切实体现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创办企业直接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知识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的良性循环;第三,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价体系。开发知识产权交易系统软件、建立国际标准、组建专利联盟。

――依法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以维护科技优势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构筑知识产权第一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围绕知识产权为制高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引发了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并进一步引起社会、政治的全面变革。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外延和内涵将不断扩展和深化,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从单纯的法律范畴上升到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因此知识产权保护难度也将不断加深。适应时展,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无疑是我国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自主创新成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切实将科技实力转化为法律权利,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一是要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强原创性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原创性发明专利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二是要密切跟踪国际知识产权的变化,深刻了解国际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认真研究解决知识产权新问题,逐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使知识产权成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有力支撑。三是要在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的同时,改进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与协同配合机制,是构筑知识产权第一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制度设计、流程监控、运用实施、人员培训、创新整合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系统工程。”在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和重视微观层面知识产权的科学管理。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本领域内的专利技术数据库等手段,通过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技术专利信息的跟踪调查分析,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避免新成果遭受侵权指控,避免关键技术遭受国外知识产权围堵,也同时避免自主知识产权遭受侵权等风险情况的发生,扎实做好知识产权侵权和法律诉讼的防范工作。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制度。抓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贯穿于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取得、知识产权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全过程,推动知识产权由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实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三是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性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来实施,必须重视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吸引高端知识产权人才的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第7篇

最近一年来,对西部最大的综合装备制造业企业——重庆机电集团的4万多名员工来说,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务已经耳熟能详。

在2011年9月首次知识产权工作大会上,重庆机电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谢华骏提出了“到‘十二五’末期,全集团的专利申请总量要达到5000件”的目标。而到2011年年底,在这个原本只有81件专利的综合性集团公司里,已经挂起了全力实现“申报专利总量达到1000件消除零专利企业”目标的旌旗。

谢华骏多次在全体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企业集团,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增强集团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作支撑。

对于“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重庆机电集团以具自身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一点一点地照亮着这个庞大经济组织的发展图景。

意识先行——“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很多为国家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国有重点企业都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重生产、轻专利”,“重有形、轻无形”,“重制造、轻创造”的现象突出。一份来自《重庆日报》的报道称,90%的渝工业企业“零专利”。

企业发展观与整体意识的改变并不容易。对于2000年由76家企业组建而来的重庆机电集团来说,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意识直接来源于市场的驱动。

重庆机电集团是一个提供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工电器、通用环保、机床工具、电子信息、有色冶炼、轨道交通、高端铸造、直升机等10+X业务板块产品的开发、制造、销售及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作为重庆机电集团重要的十大板块业务之一,数控机床板块属于具有尖端技术要求的高端制造业,在连续开发先进的技术后,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荣获了国家多项专利奖项,并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但综合重庆机电集团的实际情况看,一些技术创新做得好的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支撑和保障;相反,一些创新能力较差的企业,就显得应对吃力,订单不足,效益下降,生产情况不饱满——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无疑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据《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指出,目前中国500强企业平均拥有专利566.26件,尽管如此,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的‘短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重庆机电集团向记者提供了大量研究数据。

事实上,重庆机电集团一早就借助重庆知识产权局的力量对本公司的知识产权、创新能力情况进行摸底、宣导、培训等等。

2011年6月,重庆机电集团总公司派出知识产权工作小组在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向虎的带领下逐一走访了下属40多家子公司,并对其知识产权与创新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走访发现,对这个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发展工作差距非常明显:

其一,数量不多,含金量不高,集团及所属各企业共拥有专利81项,集团虽然也入选了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但从专利拥有数量上看,远低于500强566.26项专利的平均水平;其二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集团到企业,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知识”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三投入不足,人才匮乏,多数企业“重生产,轻研发”,缺少研发经费投入与营业收入同步增长的保障机制,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既懂专业又懂知识产权的人为数不多;四是运用不好,保护不力,部分企业虽然也有专利、商标,但在专利、商标的管理、使用、保护上缺乏保护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甚至有制度也没有得到落实,专利和商标仅限于对外宣传时拿出来装点门面,当企业产品被仿冒、商标被盗用时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保护自身权益,减少和挽回损失。

7月29日的半年工作会上,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黄勇强调了“要从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决定集团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抓好企业自主创新”。

9月,重庆机电集团特别召开了全集团的首次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在重庆市国资系统中率先启动这项工作。谢华骏在《强化认识 奋起急追 增量提质》为题的发言中,将强化认识放在了首要位置,多次、重点提及,“培育全集团‘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加强宣传培训,提升企业和员工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意识和基本素质”的工作成为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同时,作为一次涉及200多人的高管以及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会议,此次会议邀请了知识产权局的专家进行多方面的专业培训。

自此次会议开始,重庆机电集团知识产权工作小组与重庆知识产权局联合深入到企业,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对企业进行了指导和帮助,对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释疑,对一些知识产权案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加快企业领导树立知识产权意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机制落实——规划推进图:“硬任务”与“软激励”并举

然而,这个传统的工业企业所面临的现实是,如何从管理与运作中改变原有的知识产权发展观并将其融入到每个子公司和业务板块之中。

对此,重庆机电集团的核心战略是“激励创造、积极运用、有效保护、科学管理”。

从文化到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框架

第8篇

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校不够普遍,在开设课程高校中学习知识产权的学生比例还不高,从事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校数量还不多。据初步统计,1993年至2009年这些高校总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四千多人,平均每年仅数百人。(二)知识产权的特点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更多的是复合型实务人才,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还存在偏重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传播,对科技、经济、经营管理、外语等知识教授和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三)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课程大多数为教授法律的教师授课,少数为科技处、专利中心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者其他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专家学者,缺乏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四)我国现有的高校知识产权教材主要以《知识产权法》为主,加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法学的范畴,理论知识雄厚,实务操作不足。

为了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议如下:

一、采用选修课、必修课、网络课程以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在高校中面对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开展知识产权普识教育,加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

二、知识产权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应该研究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协调合作的知识产权教育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知识产权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因此高校应该开门办学,加强实践教育环节。高校应在知识产权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在内容上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加强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教育实践基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根据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加强知识产权课程体系建设,文理交叉,科技与法律并举,管理与外语兼具。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依托知识产权教育条件比较好的高校,邀请相关实务部门人员参加,联合开展高校知识产权课程研究,并有计划地开展新课程教学试点工作。

第9篇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教育 创新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无一不是与人类的智慧创造紧密相连。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大生产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大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正是在不断创新的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用以保护智力创造成果的知识产权应运而生,并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和维护竞争优势的规则体系。到了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高未来新人才的知识产权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具体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有何价值,又该如何开展呢?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教育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1967年签订的《世界知识产权公约》将知识产权解释为“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产生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认定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知识产权的实质就是把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作为财产来看待,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传统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版权)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标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线图等也逐渐成为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内容。世界各国立法保护知识产权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创造者对其创造成果享有的精神及经济方面的权利;二是作为一种国家政策,以知识产权来激励创造,促进创造成果的应用和传播,鼓励公平贸易,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知识产权教育是指根据不同教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知识、知识产权发展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教育行为。知识产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专门培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层面。知识产权宣传教育重在强化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重视知识、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知识产权培训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工作者培训成为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中小学教育在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则是培养未来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人才。总体而言,知识产权教育旨在普及产权知识,增强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使人们自觉形成遵守知识资源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价值

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关注热点。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性教育……制定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在全社会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创新型国家”。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将会被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所以,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认知方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并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充分利用当做增强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创新与发展。然而,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农耕社会,形成了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作为人的高尚伦理道德,而把追求利益看成是卑贱的小人所为。这种传统思想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但这种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在影响着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价值取向,也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相左。传统思想讲道义、讲和谐,提倡安分,而知识产权讲利益、讲竞争。在知识产权法中,专利、商标的申请日,著作的出版日等,都是人们争夺知识产权拥有者权利的基本要素。为了维护或取消一项专利权,人们动用了撤销、无效、复审、行政复议等多种法定程序,其中无不充满争夺、竞争的火药味。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由于我们传统的认知方式和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验教训,从古代的四大发明被全世界无偿使用,到宣纸、景泰蓝制造工艺的友情赠送,再到近年来我国动植物原生种、中草药甚至是人种血样被无情地掠夺抢注,都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游戏规则,面对激烈的知识、智力创新的竞争,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创造大量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型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是积极转变认知方式,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让知识产权制度为我所用。所以,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转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形成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正确的知识产权的认知。

2.开启创意智慧,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发明专利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科技发明知识、了解科技发明人物、体验科技发明过程,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借助大量知识产权案例信息、发明故事、专利文献、技术方案等的启发,能够培养和锻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质疑批判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利用本地丰富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高新技术产业、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知识产权教育宣传基地,提高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学生从小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具备围绕问题组织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外,在学习了解科技发明创新原理和知识生产原理的过程中,大量的发明创造案例和故事,特别是同龄人的发明创造成果,能够直接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发明动机,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创造发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利用知识产权知识保护和运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积极申请专利;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实现成果的转化。让学生在发明创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力量,激发学习的动机。同时,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创造发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明白全国每年都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青少年学生为自己的发明成果申了专利;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发明的要领,学会发明的技法,每个学生都能搞出发明来。同时,通过知识产权教育,让学生明白,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为发明创新保驾护航,也能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实现个人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3.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国际教育发展动向来看,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懂得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能力的未来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此,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中,明确提出将“综合化、跨学科、开放性、重体验”等作为今后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点。今后,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关注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今后的课程实施也要更多地从学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转变。知识产权教育为学校实施跨学科课程、为学生将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相联系搭建了很好平台。

知识产权制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社会领域,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技术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以专利、商标、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教育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活动,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法律道德教育等于一体,是一门综合素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一生的成长极为重要。

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素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目标定位来说,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既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养成尊重知识产权、崇尚创新的优良品质;也关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爱国、敬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从实施方式来说,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主题研讨、专题调研、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和迁移创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各学校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知识产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养成意识、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弘扬创新文化,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

世界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经验显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要想取得成功,营造一个良好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的文化环境是关键,也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大背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用短短20年时间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此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挑战,并把知识产权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然而,我们面临着现实的挑战,一是社会民众的知识产权观念及保护、应用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二是社会民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实施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有赖于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氛围的形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发展迅速,但在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上缺乏思想、观念、制度的积淀,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很薄弱。要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必须在继续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培训力度的同时,从小培养社会民众积极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是整个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是真正在全社会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关键。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依法合理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助于自主创新、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思路

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在整个知识产权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中小学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并不是单独设置一门知识产权课程,而是把知识产权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因此,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思路。

1.明确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定位

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产权教育的小范围,而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综合考虑教育目标。除了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性内容的学习,培养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外,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分析与综合、问题解决与迁移创新等能力。此外,还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敬业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科技和人文素养。

在内容选择方面,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素材,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机、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体现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的教育事件、活动案例作为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进取精神,有效落实教育目标。

2.创新知识产权教育实践途径

结合现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综合化、实践化、生活化的特点以及知识产权教育跨学科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帮助学生联系实际,提升综合素养的平台。因此,知识产权教育过程要避免以知识产权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为重点,而应结合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学习、小课题研究、实践性学习,甚至是创客、DI等丰富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搜集、综合实践考察、专题调研、方案设计、主题讨论等学习方式,从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多种视角学习和分析国家、企业和个人发展和应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新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保护知识产权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意义,使学生积极利用知识产权工具保护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产权教育不是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科技、经济、金融、贸易、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知所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品格、坚定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学校需要创造性地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教育,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知识产权学习内容成为检验学生知识、能力、道德素养的练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