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8 17:12:26
导语:在风险辨识与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面板数据同时包含了许多横截面在时间序列上的样本信息,不同于只有一个维度的纯粹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是同时有横截面和时序二维的。使用二维的面板数据相对于只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序数据,在理论上被认为有一些优点,其中一个重要的优点是面板数据被认为能够控制个体的异质性。在面板数据中,人们认为不同的横截面很可能具有异质性,这个异质性被认为是无法用已知的回归元观测的,同时异质性被假定为依横截面不同而不同,但在不同时点却是稳定的,因此可以用横截面虚拟变量来控制横截面的异质性,如果异质性是发生在不同时期的,那么则用时期虚拟变量来控制。而这些工作在只有横截面数据或时序数据时是无法完成的。
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关心这个异质性究竟是多少,我们关心的仍然是回归元参数的估计结果。使用面板数据做过实际研究的人可能会发现,使用的效应①不同,对回归元的估计结果经常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在某个固定效应设定下回归系数为正显着,而另外一个效应则变为负显着,这种事情经常可以碰到,让人十分困惑。大多数的研究文献都将这种影响解释为控制了固定效应后的结果,因为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固定效应)很可能和回归元是相关的,在控制了这个效应后,由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自然会对回归元的估计结果产生影响,因而使用的效应不同,估计的结果一般也就会有显着变化。
然而,这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假说,本质上来讲是有问题的。我们认为,估计的效应不同,对应的自变量估计系数的含义也不同,而导致估计结果有显着变化的可能重要原因是由于面板数据是二维的数据,而在这两个不同维度上,以及将两个维度的信息放到一起时,样本信息所显现出来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这里提出另外一种异质性,即样本在不同维度上的相关关系是不同的,是异质的,这个异质性是发生在回归元的回归系数上,而不是截距项。我们试图从面板数据的横截面维度和时间序列维度的样本相关异质性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使用的效应不同会使估计结果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而这很有可能正是由于异质性导致了在使用不同效应时,使估计的结果有显着的差异。
另外,所谓的不可观测的异质性(Unobserved Heterogeneity)在理论上被假定是无法用回归元观测的,同时,一般认为面板模型的固定效应与回归元可能是相关的,而且这个效应与回归元是否正交(相关)实际上也是判断应该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的标准之一(Greene,2002;Mundlak,1978)。而所谓的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实际上至少并不是完全不可观测的,通过适当的模型设定,把固定效应再进行分解,就得到可观测的和真正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并且模型的估计将在国家效应和随机效应之间获得融合,在这点上,我们与Mundlak(1978)的结论是一致的。
面板模型的很多方法和解释通过教科书的广泛传播和人们的应用,已经形成了面板计量技术的使用者和研究者头脑中标准的理解,而这种已经在人们脑海中形成规范解释的东西则可能是较难以改变的,因此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在文中尽量使用直观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并对我们的想法给予简要而直接的证明,来加强论文的理论性。
一、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哪一个维度?一个有其他遗漏变量的例子
读者可能会对这个问题稍微感到奇隆,并回答面板数据由于是二维数据,那么其回归结果也应该同时来自于两个维度,这正是面板数据的长处,并且直觉上两个维度上的相关关系应该是一致的,这应该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这个回答表面上看似正确的,然而真实的答案却不是那么简单,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并不真的一定同时来自两个维度,关于哪个维度占主要的问题在面板数据的分析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当我们有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维度相关异质性问题时。
这里我们所说的异质性不同于传统的面板异质性。传统的面板异质性宣称异质性来自于依横截面和时点不同而变化的截距项,并通过横截面和时点的虚拟变量捕捉;而这个论点可能是武断的,异质性可能并不来自于截距项,而是来自于回归元的系数,尤其是在数据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即自变量与因变量在横截面上的相关关系与时间序列上的相关关系是不同的②,这是我们所探讨的异质性,导致这种异质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遗漏变量是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另外自变量在不同维度上对因变量本身就具有不同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可能。图1为有其他变量遗漏的情况。
图1的面板数据样本具有4个截面,6个时期,数据由如下过程生成:
然而,如果是不可观测的,那么模型就会产生遗漏变量偏差。在实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应用中,经常采用的步骤是先做混合回归,然后做横截面固定效应回归,然后做时间固定效应回归(或与横截面固定效应同时使用)。如果看图1,很可能研究者就会采用横截面固定效应或者双固定效应,而在上面的案例中,采用混合回归与横截面固定效应回归都会得到完全错误的结果,其中横截面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偏差最高,双固定效应的估计稍好,但是也经常产生有偏的结果,只有时期固定效应会产生最无偏有效的估计结果。
图2给出了使用各种效应得到的回归拟合线,每个回归的截距项已经取平均从而使得回归线落在样本点的中央,从图2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模型设定对估计系数产生明显的影响。很明显,只有时间固定效应得到了x与y的真实的相关关系,偏差最小;横截面固定效应则显示了x与y在时序上的相关关系,是偏差最大的估计;混合回归也基本显示了时序的信息;而双固定效应在这里凑巧也有较大的估计偏误,这是因为双固定效应的双向组内均值离差操作损失了许多有用的样本信息,并且在我们模拟中的一个相对大的干扰项方差也降低了估计的效率。
那么,为什么以上结果会发生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探讨面板数据模型固定效应估计的本质。
1.横截面和时间固定效应的本质
如果我们有一个截面个体的时间序列样本y和X,我们可以对y和X做回归得到截距项α和系数向量β,这反映了样本在时序上的相关关系,如果我们把每个截面都做回归,就得到一个方程系统:
从式(5)和式(6)中,很容易发现,拟合准则对于β和α的一阶条件产生了同样的估计条件,也即是横截面固定效应估计量的估计条件:
Xβ+Dα=y (7)
这个估计量即是有一个线性约束=β的每个截面个体的时间序列回归的估计量,同时我们知道这也是横截面固定效应的估计量。因此,我们有推论1:
推论1 横截面固定效应估计本质上是在做一个有线性约束的时间序列回归,约束则是每个横截面个体具有相同的回归系数。同样,容易证明,时间固定效应估计量本质上是在做一个有线性约束的横截面回归,约束则是每个时期的横截面回归具有相同的回归系数。而回忆固定效应的算法,我们知道,横截面固定效应(时期固定效应),或者说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实际上是约束每个横截面(每个时期)的误差项的均值为0的结果,因此,固定效应,或者说不可观测的异质性实际是估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2.每个横截面的和总的β的关系
给定横截面个体i,我们知道该横截面的时间序列回归的估计量包含在式(10)中:
可以看到,每个截面的时序回归实际上是把估计横截面固定效应的样本按横截面分成n份,或者反过来说横截面固定效应的估计实际上是把每一个截面的时序回归的样本放到一起形成一个大样本,那么,每个截面的回归系数与固定效应的回归系数β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通过假设只有一个回归元x来给出直接的例证,若只有一个x,则对于某截面i有:
如果现在有多于1个的回归元,并且回归元之间理论上是无关的,那么这时式(13)仍然成立,但如果回归元之间是相关的,问题就会复杂很多,不过如果使用偏回归方法,先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我们仍然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我们自己所做的一些数值模拟和估计也显示了这点,细节不在这里补充。由以上的讨论,可得到推论2。
推论2 横截面固定效应估计本质上是在做一个有线性约束的时间序列回归,其估计结果等于对每一个横截面进行时序回归得到的系数的加权平均。同样的结论可以推广到时间固定效应的估计,即时间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等于每个时期横截面回归估计结果的加权平均。
现在我们知道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什么使用混合效应,横截面固定效应会出现明显的偏误,而时期固定效应的结果则是正确的。因为和由于非平稳性导致在时序上两者是相关的,但是因为是随机生成的,并且和的生成过程是独立的,因此和在横截面维度上是不相关的。而使用混合回归不区分样本信息究竟来自哪个维度,它合并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二维的样本信息进行回归,因此导致的估计产生向上的偏误(因为被遗漏了),但混合回归的结果并不是偏误最严重的,因为至少在横截面方向上和是无关的;横截面固定效应估计则有最严重的偏误,因为如前所述,横截面固定效应是做一个有线性约束的时序回归,其结果等于每个截面的回归结果的加权平均,而这里和在时间序列上相关性明显,导致估计结果有很大偏误;只有时期固定效应产生了最准确的估计,因为时期固定效应做的是横截面方向的回归,而这里由于在横截面方向上和是无关的,因此即使缺失,也不会对的估计结果产生干扰,时期固定效应在以上我们所模拟的数据中是最好的估计量③。
上面的例子中所做的模拟数据是一个有着大T小N的数据集,而面板数据一般是有着大N小T的数据集,因此我们的模拟可能会由于其特定的T和N而受到质疑,而实际上,理论结果并不受到样本尺寸的明显影响。图3和图4展示了另一个有着相对大N和小T的模拟数据,其中N=6,T=3。
一、安全评价目的和基本原则
1、评价依据:本报告按照公司QHSE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控制程序》(TPCC/CX04)的具体规定及公司文件的要求,做好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和隐患排查工作,准确查找出各装置存在的隐患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方便日常查阅及整改。
2、情况说明:根据公司安保部体系贯标的要求,结合装置实际情况并考虑2014年至2015年新建项目,做好隐患治理 ,车间积极组织车间各个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危害识别评价工作,以达到隐患治理、消除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确保安全生产的目的。为全面细致的做好危害识别工作,针对各装置现状及实际情况编制了危害识别计划,并组成由车间领导、各个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工人技师参与的危害识别小组,运用JHA、SCL、HAZOP等方法对装置进行了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二、评价依据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范围。
按照公司QHSE程序文件的要求,今年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范围主要包括日常分析及设备检修分析两部分组成,车间组织工艺、设备和安全等技术组对各系统开展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四、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对象
车间成立了专业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对设备设施和日常作业活动进行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涉及设备、设施、工艺节点、系统单元,以及日常生产操作、检维修作业、开停工操作项目等工作过程。在辨识评价过程中,坚持以原有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结果为基础充分考虑动态变化内容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共完成406个辨识评价项目。其中:
1、日常生产操作:145项
2、日常检维修作业:23项
3、停开车及停电等作业:90项
4、恶劣天气及办公环境:5项
5、一般设备、设施:113台(套)
6、工艺过程、系统(单元):30套(个)
五、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采用的方法
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中,车间生产过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辨识与评价方法。对各种日常操作、日常检维修作业、设备大检修项目、停开车作业等均采用了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对各种设备、设施等采用了安全检查表(SCL)分析法;单元采用了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辨识评价方法。
具体情况如下:
1、工作危害分析(JHA):263项(其中Ⅰ级风险22项,Ⅱ级风险213项,Ⅲ级风险25项,Ⅳ级风险4项)
2、安全检查表(SCL):113项(其中Ⅰ级风险16项,Ⅱ级风险80项,Ⅲ级风险15项,Ⅳ级风险2项)
3、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30项(其中Ⅱ级风险21项,Ⅲ级风险9项)
关键词:施工现场;危险源;风险评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其经营生产的活动中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这就要求每个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危险源识别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控。在因此,我们需要对危险源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提高施工安全性。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现状
通过对近两年的相关研究论文和资料阅读分析,发现对工业生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研究较多。很多的书都说明了一些常用的工业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方法,像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帝国化学公司(IDI)危险度评价法等都是普遍的使用方法。我们的相关专家对这方面一直在进行着研究,全国OHSMS认证指导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国家培训教程》就列除了一些常用的危险评价方法,主要是类比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等n种方法,并且将其的适用范围、应用条件、优缺点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刘卓慧主编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统编教程》主要介绍的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安全检查表(SCL)、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件树分析(El…A)、故障树分析(FTA),风险评价方法主要介绍了风险评价表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这就说明现如今人们对施工场地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越来越关注,对安全的认知也是越来越多。
2、危险源辨识
2.1、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是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是要找出每项工作有关的所有危险源,并考虑这些危险源可能会对什么人造成什么样的损害或导致什么设备设施损坏。危险源识别的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预先危害分析法、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专家咨询、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风险概率评价法、查阅文件和记录、危险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树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矩阵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特点和局限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般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来识别危险源。
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十六类: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坍塌、火灾、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淹溺、灼烫、放炮、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伤害。
2.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方法有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两大类。
2.2.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适用于有可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借鉴的作业内容。
(1)、对照、经验法
对照标准、法规、检查表,依靠分析人员的经验和观察分析能力,直观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最常见的方法。岗位操作规程大都运用该方法识别、编制,操作规程也是岗位辨识最直接的对照对象。
(2)、类比方法
利用相同或相似作业条件或工程系统的经验和统计资料类推、分析和评价。这两种方法具体到应用中又可分为:调查法和安全检查表辨识法。
调查法:根据工作经验、查阅资料确定调查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辨识。
安全检查表辨识法:按辩识内容编制检查表,按表进行辨识。
2.2.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辨识。常用于复杂、无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如事件树、事故树等方法。
3、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问题
3.1、危险源清单更新不及时
根据现场检查发现,由于施工周期较长,很多项目没有根据施工进度对危险源清单进行及时更新,所以使得新的风险不能得到及时的辨识和控制,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还有这种情况就是一些个别项目在本月单项工程中已完工,但是在下个月还是有一样的问题出现在施工中,新开工的项目危险源却没有补充进去,部分项目单项工程持续施工几个月,但是危险源却一直存在,危险源没有同季节气候、施工进度、工艺特点等变化的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我们的施工在不断的进行着,施工的部位也是逐渐的转变着,因此对于防护监控的重点也在变化,施工现场的危险源控制重点会随着施工进度不断的进行辨识更新。
3.2、危险源辨识与现场实际结合不够
在工程还没开始之前,我们的项目就需要通过危险源辨识小组调查形成危险源清单,或者对于特殊的个别项目也可以仿照类似工程项目危险源清单,将其照搬过来参考使用,就下定义说项目的辨识的危险源适合现在的项目,忽视了对项目施工内容、 环境、工序、工艺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没有综合施工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多数同类型项目的危险源清单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实质的针对问题,更不能起到风险控制和指导现场施工的作用。
4、施工现场的风险评价、控制
危险源确定后,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明确风险等级,确定项目较高风险危险源。许多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常引用法规、标准中“重大危险源”的概念,该概念确定的危险级别太高,对企业内部安全控制存在不适用的可能。有必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量身定做确定“内部不可承受风险”的概念,即可能导致重伤、死亡事故的危险因素。以此确定内控指标,制定相应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等控制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实施。
4.1、强化企业、项目部两级管理
危险源辨识的重点工作在项目部,我们工程中的项目危险源辨识就必须是我们的项目总工程师来带头,然后各职能部门和现场的管理人员、工班长、有经验的作业人员积极配合。我们的辨识小组对类似项目的危险源清单进行参照时,不能盲目的全部照抄,必须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即照项目规模、使用的设备、施工方案、地理环境、人员素质等主要因素,然后删除一些不合适的危险源清单、再对其进行调整、完善,对于新型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施工,辨识小组需要组织有关人员或聘请专家,结合现场实际采用系统安全分析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期间需要项目部随时对施工进展中的危险源清单进行及时更新,提前做好危险源辨识,企业应在各项目部上报危险源清单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类别进行修正,形成危险源数据库,为新开工程项目积累经验。
4.2.技术措施
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过程中对能预见的危险源要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预防。减少由于技术预防不到位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项技术措施主要的运用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空间防护、危险源屏蔽、控制与危险源的距离、时间防护、预警防护、个人防护等。在进行施工时,应当根据现场危险源的性质、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诱发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为有效的措施,以达到消除、控制、防护、转移危险源的目的。危险源控制的技术措施包括施工作业中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和安全设施两个方面。
4.3、人的控制
在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过程中人员行为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危险源的状态,因此,在建筑现场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施工人员加强相关的危险源辨识的培训和岗位标准的培训,让施工操作人员能准确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对由于环境因素带来的措不及防的危险源,也需要备有有效的应急方案,对于突发风险,每个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风险发生时,要戒慌、戒躁,保持沉着、冷静,有序处理,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4.4、较高风险危险源的管理
通过制定专项管理方案、技术措施、完善规程、建立应急救援机制、落实组织措施等途径进行管控。在方案、措施完善的晴况下,重视教育培训、过程监控、绩效考评与问责制度的执行尤为重要。教育培训方面尤需强调以事故预防为主的较高风险危险源控制的培训教育。绩效管理方面需重视安全承诺的实效作用和现场安全管理绩效的考评。应从明确控制目标、管理措施的实施部门、期限及检查办法、问责办法等多方面、多角度确保有效实行闭环管理,在保证投人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问责与激励,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是事故高发的重点场所,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是现场安全管理的基石。所以我们的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安全管理、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确保组织措施、合同措施,管理水平、效果与经济结算和激励相结合等管理制度、办法能够有效执行。现场管理要始终抓住重点,围绕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这一核心,合理定位不可承受风险,确保控制效果,实现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郑东,周慈.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J]. 建筑安全,2012,04:45-48.
1.确定风险辨识的风险性标准隶属度函数S,S=(S1,S2,S3,S4,S5)。其中:Si的值可以通过专家调查方法确定。
2.第1层风险的辨识。海明贴近度模型σi=N(S,Bi)=1-dH(B,Si)其中:S=(S1,S2,S3,S4,S5);Bi=(bi1,bi2,……bi5)。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权数,有Hi=[σi][W]T,其中:[σi]—主对角线元素分别为σ1、σ2、σn的对角矩阵;[W]T—第1层风险因素的权向量。根据矩阵Hi中各元素的数值大小序列,对第1层相对应的风险进行相对排序。
3.第2层风险辨识。根据第1层辨识的结果,对Hi、[σi]相应的风险进一步辨识,找出主要因素,辨识过程与前相似。反复使用上述辨识过程,可容易推广到二阶以上的情况。
融资风险的分类
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风险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于工程项目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其第一级风险基本可分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经济风险、信用风险、竞争性风险五大类。
1.政治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内容:政局不稳;政策多变;债务;战争内乱以及国有化五个方面的要素。
2.不可抗力风险因素包括:地震;海啸;火山;洪水;狂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等。
3.经济风险因素包括: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变化产生的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导致的金融风险。
4.信用风险因素包括:债务人是否能归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和发起人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完成项目。
5.竞争性风险因素包括:项目实施后是否会有多家同类性质的项目与之发生竞争。尤其是BOT项目的融资更是如此,在特许经营期内如果有同类型的项目与之竞争将会对本项目产生巨大的损失。
风险管理和对策
针对以上的五种不同种类的风险提出以下四点风险管理措施
1.降低政治风险的办法之一是政治风险保险,包括纯商业性质的保险。还可以进行适当股权安排以适应政府政策的变化。或者要求在东道国或其友好国家有强大影响的私营公司参与到项目融资中来,或者促进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集团中的国际金融公司参与进来。
2.防止不可抗力风险最好的办法是投保。保险主要针对直接损失而言,即通过支付保险费把风险转移给有承担能力的保险公司或出口信贷机构。阵地间接损失,可以寻求政府资助和保证。
3.为了控制市场风险,须做好海外市场调研分析,对市场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市场动态。可以通过签订或供或付的长期供货合同锁定产品价格,确保项目收益。控制金融风险有多种方法。如运用掉期等衍生工具,固定利率的贷款担保,理想的多种货币组合方式,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密切合作等。
4.控制信用风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对方资信的彻底调查与了解。比如债权人可以委托法律专家和财务顾问与债务经纪人接触并协助其工作。并要求将其财务信息,担保手续公开化,以确认资金落到实处。另外也可设置专有账务资金管理违约风险。
结束语
关键词:联合站 风险识别 危害因素 管理体系 整改措施。
一、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背景及意义
联合站作为油田甲级要害生产单位,其安全生产平稳运行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联合站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并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存在形式、阶段各异,同一过程和活动的危害因素又相互联系,为全面科学识别出作业活动过程及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准确判定其分布、种类、数量、引发事故的条件,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二、目标分析
1.指导开展危害因素辨识,解决危害因素辨识方法难以为员工掌握的问题。
2.解决管理体系文件与风险评价结果、与部门职责不符的问题。
3.指导开展风险评价,解决风险评价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的问题.
4.指导进行两书一卡、应急预案,完善各级安全检查表,解决风险评价和现有安全管理脱节的问题。
三、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1.单位组织开展各层次、全方位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培训,涵盖本单位各级管理者、负责人和员工。
2.对各班站进行现场调查,指导危害因素辨识。
3.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分级。
4.确定对照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并实施岗位操作规程、两书一表一卡、应急预案等风险控制的机制。
上述优化步骤中,风险分级和危害因素的辨识尤为重要,以下逐条阐述。
四、具体实施措施
1.风险识别的划分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自身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现今作业活动划分过程中,由于至今尚无一个明确通用的“规则”来规范单元的划分方法,因此会出现不同的人员对同一个对象划分出不同单元的现象。按照操作项目、生产作业单元、作业活动、场所类别划分的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导致危害因素辨识的遗漏。另一方面,作业活动划分由于生产、管理等各项作业活动复杂程度不一,风险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分层次划分相关作业活动,以便逐步拆解,避免遗漏。
根据经验,应按照分级的方法,将作业活动分解成作业活动(一级作业活动)、工作任务或过程(二级作业活动)、工作任务或过程细化(三级作业活动)。高一联合站主要作业场所有:输油岗、污水岗、卸油台、计量岗、化验岗。将其定为一级作业,而后逐级划分。
在二、三级作业活动划分过程中,在生产单位以工艺过程为主线进行划分,重点检查有无职能遗漏,划分作业活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原则:
1.1各级作业活动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应以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进行明确。
1.2具体的划分着眼点应明确为划分到最基础的可以实现风险控制的单元,为对于生产单位而言“可以指导编制修订对应的操作卡,检查表或作业指导书为止”。
1.3作业活动划分的目的是充分辨识危害因素,划分程度的把握主要看该项作业活动涉及的危害因素数量多少。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几十种危害因素,也不能太简单,如仅涉及一、两种危害因素,一般以能进行清晰辨识,主要危害因素没有遗漏为准(一般该项作业活动涉及的危害因素为10-20个左右为宜)。
2.危害因素的辨识
高一联合站在危害因素识别中,主要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实施作业危害分析,能够识别作业中潜在的危害,确定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置,以防止事故发生,防止人员受到伤害。主要用于识别人的动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便指导编制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危害分析主要步骤如下:
2.1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2.2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2.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2.4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经验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针对辨识出的各类危害因素,查找目前的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便于进行风险评价,并对下一步各类HSE控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根据单位目前的实际,查找在操作规程、管理方案、隐患治理计划、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作业计划书、HSE检查、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现状和缺陷。
五、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取得成果
通过危害识别管理体系的建立,使联合站存在的危害因素得到全面有效的识别。管理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现场风险管理,完善作业许可,两书一表,四有一卡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编制工作,培训讲课7次,培训人员277人次,修改程序文件22个,完善全站危险识别因素960条。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抓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关键环节安全环保监管。从而实现联合站安全合理化、运行高效化管理。
六、整改措施
1.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及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修改完善检查表、操作卡。
3.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完善各部门作业教材。
4.会审并.危害识别管理程序文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 (Q/SY 1002.1-2007)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08
[3]《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1.1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事故预防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科学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科学成果,形成了用于实现事故预防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质是: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生产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危险源或危险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状况;确定对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风险、危险源辨识
安全培训是避免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证培训内容中涵盖所有岗位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码头为例,针对其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和生产工艺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针对现场的作业活动情况,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将整个作业步骤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找出导致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可能引发的事故,利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照企业设备设施清单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个零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功能损失,分析每一个故障或功能损失可能导致的事故,最终提出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下能量意外释放的情况,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场所环境的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导致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流体装卸工艺这一重大危险因素,独立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划分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相关要素,运用先导词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发生偏差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种模式下的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可以确保辨识结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识结果重叠,综合辨识信息并去除重叠部分形成最终辨识结果。
2结合辨识信息开发培训矩阵、培训课程和试题库
2.1岗位培训矩阵
结合企业特点,由安全培训行业专家、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岗位人员三方组成培训开发小组,共同制定培训需求分析,确保将安全培训专业意见、公司实际安全培训需求状况、岗位员工工作习惯与易接受培训方式有效结合,既符合安培知识结构,又兼顾员工和企业实际需要。培训课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法规要求、生产操作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特殊工艺等内容,适用性覆盖企业全部岗位。将培训内容分配给每个岗位的员工,生成培训矩阵。
2.2针对性培训课程
运用风险识别信息,结合企业现有的《体系文件》、《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操作手册》、《技术检保任务书》、《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记录》及安全培训材料等开发如下课程:《企业主要安全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生产作业过程简介、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安全风险、风险控制措施3部分,总体上介绍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对企业有所了解,宏观掌握安全注意事项,针对企业所有岗位。《三级安全教育》,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制定,涵盖厂级、队级和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侧重不同级别人员,使其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内容。《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针对企业重点作业环节,逐项讲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误对比操作图解和经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标人群为一线操作各岗位。《内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主要规范企业内部维修部门,针对其涉及的维修项目,从操作工具、劳防用品、操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良好作业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委外维修安全风险控制》,针对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突出施工过程中企业特有施工要求和环境场所影响,明确双方权责,适用于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培训和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日常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安全风险控制》,重点针对企业作业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设施和不同的作业场所环境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设备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和故障处理等内容,也有场所环境中能量意外释放和能量隔离的要求。《流体输送工艺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企业特有工艺的培训,针对性强,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目标群体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艺改进和工艺评价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考虑到参训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增加参训积极性和趣味性,以上课程均配有专人讲解、视频、漫画、正误操作图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3试题数据库
针对以上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选取主要知识点编成试题,分别以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生成数据库,并分配试题难易程度。试题库实施动态管理,内容定时更新,保证随机选取后形成的试卷兼具知识广度与深度。
3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
3.1在线培训
员工凭工号和密码登陆后便可见培训主界面,由于培训系统已嵌入原有办公系统中,所以员工在本部门即可随时完成。员工选择本部门下分属的自己岗位,针对分配的课程学习,系统自动记录接受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课时要求方可参加考试,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训课时不达标的问题。
3.2在线考试
安全管理部门提前安排考试科目并配置试卷,确定考试时间、题目难易度、合格分数等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拥有重新配置试卷和强制交卷等权限。员工凭工号登陆考试界面开始答题,试卷题目具有标记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参考人员漏答。答题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试时间倒计时结束后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同步显示成绩。
4结论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
建设工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一直以来,安全性是建设工程单位管理的重点。因此,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和管理对建设单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重点对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辨识因子进行了分析,最后简要的说明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
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针对建筑工程而言,其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很多,LEC法是施工过程中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根本没有对一些辨识因子做出准确、全面的考虑,如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等影响建设工程事故后果的辨识因子未准确评估。因此, 通过风险评估,从经济损失程度来判定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因子,从而确定风险等级,具有更系统的科学性。
风险是指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后果的结合。风险从客观的角度对系统危险程度进行了描述,其又称为风险度。风险具有概率和后果的二重性,风险可用以下函数来表示:
R=f(p,c)
其中,c表示损失程度,p表示发生概率。
本文对建设工程中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辨识因子的考虑主要从c这个角度来进行,而对p的研究略。
在建设工程中,由于重大事故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工期损失、环境影响和社会信誉损失。
1.1经济损失辨识因子
经济损失是建设工程在发生重大事故时所造成的一种直观损失,任何一个事故都会或多或少的造成经济损失。经济损失是所有损失的各种费用的总和,用c1表示。
表1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1.2人员伤亡辨识因子
建设工程是一项特殊的行业,往往造成重大危险事故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人员伤亡事件产生,人员伤亡辨识因子用c2来表示。人员伤亡等级是根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如表2所示。
表2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1.3工期延误辨识因子
工期延误就是由于事故的发生导致进度受阻,建设事件延长,其用c3来表示。
表3工期延误等级标准
1.4环境影响辨识
环境影响就是在施工事故发生时对周围建筑物的破坏或者环境污染等,用c4来表示。
表4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1.5社会信誉损失辨识因子
在施工过程中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会让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影响公众对建设单位的质疑,进而工程单位社会信誉有损。用c5来表示社会信誉损失。
表5社会信誉损失等级标准
1.6 根据事故发生的后果(c)和概率(p)等级,利用关系式R=f(p,c)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分为四级。
表6风险等级标准
2.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方法
2.1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原则
以消除或者降低危险为基础,确保系统安全;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实行动态跟踪,重点管理,坚决禁止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立即消除重大危险,定期对中度危险进行整改,检测和保护轻度危险,防止其发生成中度危险或者重大危险。
2.2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方法
首先,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体系及实施计划,落实重大危险源工程的施工策划、监控、检查和验收的实施。其次,明显的重大危险源公示牌要设置在施工现场。再次,危险性较大工程的施工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第四,施工单位应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并有书面记录和签字,要使作业人员清楚掌握施工方案的技术要领。第五,施工单位应定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各项措施,并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最后,遵行循序渐进(PDCA)的程序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科荣. 建设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控的若干要点[J]. 福建建筑, 2008, (02) .
关键词: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 危险源预警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铁路项目施工环境复杂,不可控因素多,加上铁路建筑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大量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劳务工,新的技术、设备、材料不断涌现,在作业活动中存在事故隐患,针对施工计划中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随年或季、月施工计划一起,要求各施工作业单位根据“重大危险源”清单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重大危险源清单”不是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等安全评价工作得出的成果。本文就对这一过程进行简单论述。
2.在施工过程的危险源辨识2.1施工作业活动划分风险评价的对象是辨识出的危险源,而危险源辨识的对象是作业活动。因此,划分作业活动是风险评价的前提。实践证明,作业活动划分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对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工序为主线划分作业活动。例如,铁路站场施工,可分为如下几个施工阶段:地基处理,基床以下路堤、基床、路堑、路基支挡结构、路基防护、路基附属设施等。对每个施工阶段,分为若干种作业类别,对每个作业类别,划分出若干种作业活动。例如,将路基支挡结构工程划分为10种类别:重力式、短卸荷板式、悬臂式、扶壁式、锚杆和锚定板挡土墙等。其中重力式挡土墙可分为基坑开挖、模板加工、钢筋加工和混凝土施工等作业活动。又如隧道施工可分为如下施工阶段:洞口段及洞门施工、开挖支护、防排水、仰拱施工、二次衬砌施工、隧道内沟槽施工、铺轨等。对每个施工阶段可划分为若干作业类别,作业类别可划分为若干作业活动。例如,开挖支护工可划分为:1、、钻炮孔、2、装药3、连线起爆、4、开挖、5、运碴、超前支护。其中,石质围岩开挖涉及爆破作超前支护使用的格栅钢架可分为切割、焊接、吊装等作业活动。最终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具有如下的特点:在性质上相对独立,所包含的作业内容也相对独立。在划分作业活动时,还需考虑在工序这条主线之外的其它方面。例如:施工外部环境、天气、产品质量等。针对每个方面,再划分出若干种可能发生的作业活动。2.2危险源辨识2.2.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在铁路施工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通常并不需要采用太复杂的方法,以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为主结合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等进行分析,即:当作业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相连接的作业步骤时,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辨识每个步骤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对于某些作业活动,包括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可同时辅以安全检查表方法。2.2.2辨识的充分性为保证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四个方面,缺一不可。(2)既考虑目前进行的工程项目各种作业活动中现实存在的危害,也要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内将要实施的工程项目中作业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害。(3)把事故、违法违规、安全检查等作为鉴定辨识充分性的尺子。充分的危害辨识结果,应包括本项目和类似项目近年来发生事故的原因,所有严重的违法、违规现象,安全检查表中的绝大部分项目,特别是重要的项目。(4)要由有实践经验、懂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人员组成小组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将辨识的结果发放全体项目成员手中,予以补充、调整和完善。
2.2.3危险源的描述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描述不准确、不妥当等现象,恰当地描述危险源是危险源辨识的关键,也是正确评价其风险程度的前提。描述危险源时应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物、人、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应注意把危险源和其引起的结果(即事故)区别开来。例如"钢丝绳长期磨损而未及时检查、更换"是危险源,而"断裂"是其引起的结果,不能写到描述中;注意将危险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区别开来。如"隧道空压机噪声大"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危险源,正确的描述应当是"未对隧道空压机采取降噪措施,使噪声超标"或"在空压机附近作业未采取昕力保护措施"。危险源描述要具体,只有具体,才能 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即判断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应出现诸如"无证上岗"、"操作错误"、"管理不善"、"施工方案不正确"、"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齐"等笼统的词汇,应具体地描述事故发生的原因,随之引出明确的控制措施。
2.2.4共性作业活动的调整在危险源辨识时,可对同类项进行合并。例如,邻近铁路营业线机械设备作业,其工作安全要求和内容是相似的,且风险也大致相同:1)申请营业线施工计划;2)机械设备检查验收;3)防护 (一机一人一防护);4) 机械设备在指定范围内施工;5)列车通过提前停车等待;6)收工后做到机具物料不侵限。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按上述六种作业安全要求进行。但要注意,除列出各种设备的共性危害外,还要列出不同设备安装涉及的特殊危害例如;吊车支出吊臂的角度、吊车支腿下的地基承载力等。
在涵洞与桥墩工程的主体结构工程中都有的“钢筋制作加工”、“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模板拆除”等,由于过程、对象和相关的危害及风险大致相同,可只辨识一次。但是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特殊性。例如,桥墩主体结构施工的特殊性在于主体结构施工多数处于高空作业环境,高空作业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评价方法有RAC风险评价指数法、ESP评价法、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等。由于工程铁路建筑施工的特点,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的应用比较普遍。3.1方法介绍 LEC法,主要是以系统危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值定为0.1—10, E——人体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E值定为0.5—10,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定为1—100,评价公式是:D=LEC其中:D—危险性分值,根据经验,总分在40分以下为可承受风险,总分在320分以上是高危险分值,1—2级需要严格监控,并制定方案或目标进行控制,3—4级需要加强监控,对运行进行控制。
3.2风险评价将辨识出的危险源清单采用上述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得出风险评价表。下面风险评价表为临近铁路营业线作业危险因素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危险级别为2级以上(包含2级)的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整改或停止作业。从结果我们也可看出,临近铁路营业线施工管理不善始终是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因素,这也与工程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4.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得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编制清单进行,(在工地设立重大危险源警示牌和文件方式)从而警示各方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做到动态性、针对性管理。
5.结束语铁路施工项目建立在项目“危险源预警机制”,可以增强铁路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安全风险管理与施工计划紧紧结合在一起,可以做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防范”,始终使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6.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equipment in natural gas production program are high-tension apparatus. The medium is combustible and explosive gas and flammable light hydrocarbon, so there are high risk in the producing program. FMEA is applied to natural gas production enterprises,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risk in apparatus, and find out the weakness of safety management, work out the more comprehensive hidden danger identification lists, and crea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pointing educating-courses and testing-questions.
关键词: FMEA;安全管理;设备划分;风险分析;天然气
Key word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safety management;equipment division;safety analysis;natural gas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14-03
0 引言
安全管理是在良好生产的情况下,避免发生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T天然气生产企业将原放空的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除去天然气中多余的水分和轻烃,生产出适合于外运和管输的合格的天然气。由于天然气为易燃易爆气体,危险性很大,所以做好安全管理非常重要。T企业为新企业,安全管理在初步阶段,要有效的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利用FMEA分析方法对生产设备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并运用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开发出相应的管控工具。
1 理论依据
安全管理实质上是风险管理[1-2],做好风险管理必须做好安全风险辨识工作。
常见的系统安全风险辨识方法[3]有:工作危害分析(JH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事件树分析(ET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
FMEA[4-5]是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功能系统,子系统,功能部件等,分析功能部件可能出现的故障,各故障可能导致的对整个系统的风险,进而找出导致故障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完成分析对象的安全风险分析工作。根据辨识结果预先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依赖于与设备设施相关的标准,更与现场员工的工作经验密切相关。可以说员工的经验决定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FMEA实施流程
2.1 成立分析小组
分析小组成员包括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安全专家,FMEA分析技术人员等。一线员工和安全专家的经验决定了辨识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FMEA技术人员负责向小组成员介绍FMEA流程和方法,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工作,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整理。
收集基础资料:设备设施说明书,相关设备设施标准,企业及行业事故案例,安全评价报告,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2.2 确定分析对象
现场一线员工带领FMEA技术人员现场查看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并共同确定分析对象。
2.3 划分设备单元
将整个生产设备按功能部分、子功能部分、功能部件逐级划分,这样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4 识别设备部件
通过设备说明书及现场人员简单介绍,对设备部件的功能做初步了解。
2.5 安全风险分析
分析出设备部件出现故障后可能导致的风险,以及导致设备故障的原因因素,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由相关专家及有经验的人员对辨识结果进行评价,最后由FMEA分析人员对辨识结果进行整理。导致设备出现故障的直接因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的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间接原因[6]。
3 T天然气生产企业FMEA分析
3.1 T天然气生产企业简介
T天然气生产企业注册资本4000万元,成立于2013年4月9日。其目标是将井流中的天然气和原油分离,并脱出天然气中的水分使其达到外运和管输的指标,同时回收天然气中凝析出的轻烃。
3.2 分析前准备
①成立分析小组。分析小组由固定人员和非固定人员两部份组成,固定人员包括:FMEA分析技术人员,天然气安全生产专家,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等;非固定人员包括:集团技术人员,设备技术管理人员,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场站站长、班长、富有工作经验的一线员工,外包公司技术人员。
②确定分析对象。富有经验的员工现场介绍天然气生产企业设备设施,介绍内容包括:设备设施种类及其功能,生产介质的性质及其存在形式,生产工艺流程。通过了解初步确定分析对象,同时可以现场拍摄照片,用于之后培训课程的开发。
③收集基础资料。基础资料的收集:场站的建设资料,场站竣工验收报告,设备设施的说明书,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介质(天然气)性质说明、存在的风险、应急措施、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事故案例报告,应急救援演练,安全评价报告,相关的作业票,特种设备检查记录等。
④小组培训。由FMEA分析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FMEA分析方法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FMEA分析原理、流程、应用实例介绍,并明确组内各成员的职责。
3.3 T天然气生产企业设备设施划分
根据现场设备设施的查看以及相关资料查阅,经小组内部讨论,将T天然气生产企业设备设施按功能划分为采油树模块、61方罐模块、注醇撬模块、加热节流模块、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低温分离及混烃回收模块、混烃储罐模块、外冷系统模块、往复压缩机模块、辅助生产设备模块、公用设备模块共11个模块,对各模块继续按分子功能部分划分为部件,现在以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为例,见表1。
3.4 T天然气生产企业FMEA分析
设备设施划分完成后按照小组成员分工对各设备部件进行分析。以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为例,通过与天然气生产专家,企业设备技术人员,企业设备管理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场站站长、班长、及经验丰富的操作工人的交流讨论,最终确定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进站分离器罐体的主要故障是开裂,见表2。
从FMEA分析结果来看,高压分子筛脱水模块的进站分离器罐体的主要故障为开裂,安全风险为天然气泄漏导致火灾爆炸、设备损坏,污水泄漏导致环境污染是罐体面临,引起设备出现故障的危险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①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安装时有吊装作业,作业过程中可能因为指挥不当导致车辆碰撞罐体。因此可以制定出相对应的安全操作规程,解决这一问题。②物的不安全状态。选择的罐体不满足工艺要求,未根据压力、密度、来液量、介质组分选择合适承压、容积、耐腐蚀的罐体,导致罐体开裂现象。可以制作出相对应的隐患排查单,解决这一问题。③管理因素。投用前未进行法定检查,投用后未进行定期法定年检,使用过程中未进行定期检查。可以制定出相对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解决这一问题。
3.5 建议控制措施
通过对天然气生产企业11个模块的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现有隐患排查制度对设备设施检查不全面,企业员工进行隐患排查时大都依赖个人经验,因此制订了更加完善的隐患排查标准及清单,见表3。
②导致进站分离器罐体开裂的主要因素是安装时进行吊装作业对罐体的损坏,及安装前、投用后未进行定期法定检查,使用中未进行定期检查,因此应制定完善的吊装作业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
③现场人员安全知识与安全意识差,而且该企业培训内容浅显并且没有针对性,因此开发出适合本企业,更具针对性的安全风险培训课程,见图2。
4 结论
①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全面系统的进行危险源辨识,FMEA是对设备设施安全风险分析的合适的分析方法。FMEA分析方法将设备设施划分为各功能部件,分析出各部件可能出现的故障,及这些故障导致的风险,分析出可能导致故障的因素,制定出相对应的控制措施,完善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②根据安全风险信息数据库制作的隐患排查单有很好的全面性和实用性。③通过培训让企业各岗位员工掌握其工作中所要掌握的安全风险管控知识,是企业安全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安全培训内容空洞、缺少针对性;不能通过安全培训使企业员工意识到其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不能掌握如何管控安全风险。依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做出培训课程,然后与员工沟通,确定岗位类别,制作出相对应的岗位培训需求矩阵,根据岗位培训需求矩阵分配培训课程,解决了安全培训内容的不全面性和无针对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虹.浅谈FMEA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会议,2014.
[2]隋鹏程,陈宝智.安全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0-45.
[3]高进东,冯长根,吴宗之.危险辨识方法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4):57-60.
[4]黄子涵,陈全.模糊理论FMEA在煤矿胶带输送机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4,45(2):2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