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9:48
导语: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92-02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首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研究生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受到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其社会价值的导向,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学校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往往学校只重视学术研究、专业素质、科研成果等学术领域。“重学术研究、轻思想道德修养”的现象在众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遍将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上,认为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最重要成就,而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培养单位的重视程度、人员物资的配备、教育规划等方面看,常常处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附属地位。
(二)导师方面
虽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是以研究生自己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但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的状况看,部分研究生导师对自己肩负的责任认识不清或者说不够到位,往往注重学生的业务学习,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自己与研究生的关系只是一种学术上的传承关系,在培养工作中更多地注重学术指导,忽视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加之导师一般工作比较忙,科研任务比较重,本身压力很大,与学生见面的时间少,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放松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社会环境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种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发展趋势。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研究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价值观、思想意识等都会受到多元化社会意识的影响,使得高校研究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学生考虑自己较多,对社会责任、义务和贡献考虑较少。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的可控性,研究生有了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也屡见不鲜,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往往受网络媒体的影响。
(四)研究生自身特点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年龄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学习任务逐步转化等。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独立,思想趋于成熟稳定,但研究生注重研究查资料搞科研,做实验攻项目,独处时间多,活动少,缺乏思想交流,集体组织性差;2.思维方式多样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研究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心理浮躁,功利性强。在当今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多姿,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在校大学生。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析与思考
(一)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L改变陈旧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的根本宗旨。引导研究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同步前进,完善自己的人格,回归人的本质,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以往高校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归为两课教育,运用枯燥的说教法进行理论灌输,而不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导致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指导,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观念;其次,以人为本,一要尊重研究生的人格、权利和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平等待人:第三,关心研究生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中体验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上发挥更大的热情。
2.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差,创新成果水平不高。研究生教育既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性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上的作用和优势,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相互激励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同时,还应重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使研究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其次,研究生要勇敢的提问题。只有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培养创新意识。
3.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当前社会转型既给当代研究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困惑和压力,导致一些研究生专业思想不稳,职业理想偏差,厌学,甚至极少数学生有自卑、焦虑、厌世和人格等不良心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是关系到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长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谈心、咨询、讲座、心理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择业、婚恋、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指导他们更好地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
4.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争做综合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四学”即“学知(Learning to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 lye together)”、“学会做人(1earning
to be)”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目前社会需求和研究所特点都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侧面上反映出思想工作的效果。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养成,应体现为“在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的同时,学会做事、做人,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三有一好’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塑造研究生品格。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有效的载体实现其育人的功能,而校园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方面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潜移默化地在行为规范、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对其成员的性格、心灵、精神的塑造及升华。
2.鼓励社会实践,促进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研究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既可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更进一步地坚定自己的思想政治信念。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实践基地,丰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方式。这样,不但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同时还会激发研究生为行业服务、艰苦创业的精神。
3.发挥导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就是研究生导师对其研究生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导师在研究生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导师们不仅在学识上具有较高的造诣,且大部分都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指导作用,也应在思想教育上发挥引导作用。导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研究生也希望导师成为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引路人。可见,导师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1.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靠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己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手机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渠道。要加强校报广播台、电视、校园网、宣传栏等高校新闻宣传媒体的建设和利用,充分发挥高校新闻宣传媒体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的作用,注重利用校园网络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职业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1.职业心理辅导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具有渗透性强、针对性强、综合性强、辅导形式多等特点,它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分析更为透彻,能够直接切入问题关键,因此将其引入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更为顺利地进行。职业心理辅导的引入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找到高职学生的兴趣点以及问题所在,明确高职学生的思想问题究竟在哪里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指导,解决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贴切学生需求的弊端。在这样针对性的、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能为学生接受,能促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知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2.职业心理辅导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职业心理辅导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手段被引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通过职业心理辅导师的教学,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发展状况,找到自己的思想中的问题,有效地从思政老师的指导中找到解决方式。职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了普遍存在的职业选择迷茫的状态,让学生从迷失无措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理想。通过职业心理辅导,学生开始认清自己内心的需求与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并在思政老师的引导下,制定学生自己个性的、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就业。3.职业心理辅导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填了新的内容。职业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的知识领域,它的加入势必会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内容,扩充已有的研究领域范围。这一知识的充填,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向学生就业问题有更深的介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找到人生归宿。职业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多元的职业观、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观,使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理念更加务实,更加注重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适应未来社会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职业心理辅导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思想观念会更加开阔,更加多元,更加长远。这是党和国家期望看到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思想理念与职业追求。
二、职业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1.注重在指导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辅导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要充分发挥职业心理辅导的干预作用,使学生真正认清自己,对自己有客观的把握与认知,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职业理念因人而异,它建立在对自身的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发挥职业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职业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职业心理辅导老师要在课下对学生做好单独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双管齐下的方式将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终身发展的职业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2.将职业心理辅导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职业心理辅导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各司其职或各自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达成两者真正的融合。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能够兼容两方面的知识,将融会贯通的内容用来指导学生,实现两者真正融合的教育,而不是两种专业的简单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实践中感受职业心理辅导就业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让学生运用原理去实践,真正掌握与明确原理的指向性与含义。这一过程当中学生要树立新的就业理念,要加强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彼此信任的思想教育,发挥思想教育的多元价值。3.职业心理辅导的融入扩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新领域。职业心理辅导的加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领域,扩宽了原有的研究领域,成为新的学科。这一跨学科研究的出现,使研究者开始重视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重视无法操控的精神世界对正确思想观念树立的影响,以此更深入地研究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所在,从心理层面寻求突破,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严重脱节的问题,以帮助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小结
职业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引进从心理层面突破了学生原有的内心排斥和隔离,使他们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接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进职业心理辅导进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理念,使学生更好就业,更好发展。
作者:冯妍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何龙山.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
[2]覃海逢.论高职院校职业心理辅导[J.职教时空,2009
关键词:柔性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其教学理念也更为注重教学目标,与当前我国教学需求呈现背道而驰的发展状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西方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管理模式,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柔性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在经过多年的应用与证实,最终获得多个院校的认可,并在后期发展中逐步引入中国教育模式当中。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高校应积极引入柔性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管理理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价值与作用。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当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体制正在与时俱进的进步着,政治体制逐渐得到有效完善,社会不断在发展与变化。但是,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出现明显滞后的发展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没有创新,并在教学方式上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新形势存在差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改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还有滞后的教学理念,只有改革教学理念,其教育工作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1]。1.2多元文化交织:全球一体化是当前各个国家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个国家在往来交往过程中逐步增加了交流,并在国际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下,世界文化开始出现交织现象,各个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文化理念,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的思维观念开始出现多元化现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再局限于一个观点,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重难关,对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管理的实施策略
2.1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传统刚性的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当前高校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为了改变当前教学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改变教学模式,将灌输式教学、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并将柔性管理模式融入教学当中,明确教学主体对象,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理解学生的思维观念,并根据不同学生特点,采取因人制宜的教学模式,区别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内化成自觉行为,使学生能够做到自我管理。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必然会与教师存在不同的理解及看法,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或疑惑时,需保持对学生群体的尊重,并对其进行引导,以柔性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3]。2.2创办学生自主管理群体: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该年龄阶段学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并对事物也有明确认知,学校在管理工作上,需改变主观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管理主角。院校可根据教学需求让学生成为管理组织群体,让学生自主创办管理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与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得到有效锻炼。我国高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并在事件独立处理能力上也十分薄弱,高校不妨可利用这一薄弱之处,将管理权交予学生手中,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做到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也是传统教育的解放。2.3构建民主沟通机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柔性管理所注重的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着重加强对学生的重视,对学生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尊重,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具备的教学品质。学校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民主沟通机制,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沟通平台,鼓励与提倡学生提出问题,表达个人意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尽早实现柔性管理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刚性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更符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需求,也更符合当下学生的思维观念,对学生组织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协助作用。教师在采用柔性管理时,需对学生群体做到充分尊重,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不同的思维观念,遵循以人为本,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并创办学生自主管理群体,将管理权交予学生手中,构建民主沟通机制,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可与支持。
作者:洪飞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晨静.柔性管理理念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2013(02):3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简介]杨媚,德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山东德州25302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63-03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学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就此进行的探讨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大有助益。
一、研究现状
王礼湛、余潇枫认为,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对思想品德的要求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要求与其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环境的矛盾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既规定着过程的性质和基本方向,又是它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产生,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进展。
朱仁宝有关德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直接推动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内容并转化为自身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动机产生的内部因素中包含着人的信念、道德理想、个性的心理品质等因素引起的动机。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和反映。激励内部动机是培养受教育者正确动机的根本方法。激励内部动机可以主要从受教育者的迫切需要、有效兴趣、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树立牢固的世界观及提高抱负水平几个方面着手。
刘居安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方面谈动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简言之,就是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机。动机因需要而产生,没有接受主体的需要,接受主体的行为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复杂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可以概括为四项,即物质利益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需要、追求真理的需要、政治参与的需要。
段文阁认为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个体内在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中的价值,但又不能夸大这种价值,甚至把个体道德需要看成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唯一动力。另一方面则要充分认识到社会道德需要在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梅子、尚金声指出:良好的情感是良好品德行为的动力。情感在个体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于钦波提到: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因素也将成为个体思想道德形成的动力之一。
亓凤香认为: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启动和展开,是由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由个体所感受到的外界客观存在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并能推动个体践行各类社会规范的压力。它以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社会推动、社会强制和社会反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外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且重要的,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以保障适度的外在动力。
张军指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多端性,“受者”和“传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转变观念,研究受教育者的需求心理,建立受教育者的接受机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途径,形成载体合力;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监管机制,从接受主体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和接受规律进行研究,才能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动力。
何琪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具有生活性、复合性、动态性的特征。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就要树立动力意识和观念;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二、总结
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观点众口不一,但从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 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的动力。虽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见解和观点,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那就是的确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的动力,并且这一动力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发生着影响,也同样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开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施行这一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准确实现教育目标。
(二)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是有意识、有思想、会行动的人。这就决定了这一教育活动不可能像往盘子里倒东西一样,倒进方的就是方的,倒进圆的就是圆的,一成不变。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文化积累、社会关系、心理特征等等在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因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施教,一成不变,而是必然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接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工整合,变成自身思想体系的一部分,然后体现在行动上。鉴于受教育者的这种特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动力就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角度、深度、层次不大相同。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不同的学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表述的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观点。就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个问题而言,学者们的考察视域主要集中在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在已有的研究中,也曾提到哲学关于动力的理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同时又是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以王礼湛、余潇枫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将这一哲学原理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认为矛盾同样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他们侧重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对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途径,描绘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是如何一步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走向深入并最终达到制定的教育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认为动机是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发动力,而动机产生、发展的内部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各种需要,需要是各种动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动机则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和反映。需要与动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了个体的内在需要或者说动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产生行为的结果也就不存在了。但应该注意的是,持这一派观点的学者并不同时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矛盾是它的动力,只是就这一方面所作的探讨并不多,有的只是在研究成果中作了概况式介绍,没有作为研究重点。鉴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一派学者所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方面的研究无论是针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针对群体还是个体都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研究,对于社会、国家、教育机构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动力有哪些、来自何处则鲜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之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价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古代的德育教育是与伦理、政治相结合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评价方法是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制定的,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思维;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过多的采用定量的方式,过度注重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创新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将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从而发挥评价工作的指挥棒作用,提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个学科交叉发展、综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地深入,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适应和采用这种整合的发展趋势,用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科学思维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在实施和发展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第一,不断改革和寻求稳定相统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模式与人们对于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的模式的需求有一定的矛盾,所以,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不断的改进评价方法,但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也要保持稳定,要考虑到高校教育中的其它因素,要解放思想,但是不能孤立的进行改革,要将不断改革和寻求稳定相结合。第二,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整合各学科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还要结合被评估者自身的基本需求、思想道德形成规律等,只有将科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第三,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定量分析是客观的,可以将某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客观、公正的分析,比较直观;定性分析较为大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对具体要素的评价具有局限性。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可以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更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第四,把握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将受教育者看做一个整体,整合性的引入科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时效性;同时,针对不同的被评价要素,即不同的受教育者,要坚持层次性的分析,将整体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发展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而发展的,人的思维活动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环境在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也不能一尘不变,要不断创新,不断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方法的创新要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化发展起到推进作用。除了传统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分析法,还可以采取更为人性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传统的评价体系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评价受教育者,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更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凸显受教育者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主动参与评价,受教育可以相互评价甚至自评。同时要注重受教育者在实践中的考评,加大此类考评比重。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的发展、理论知识的践行、能力的显现都需要社会实践的考验,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所以要加强考察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水准和能力。在个性化发展的考评体系中,有意识的考虑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对创新素质的发展、创造的潜能、长远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和发掘。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有以下几点: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对评价方法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注重理论研究,明确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依据科学的价值观,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制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的方法体系。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更加科学和全面,必须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进程,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当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手段还局限于查阅文件、检查资料等传统的方式上,这种评估方式有其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必须对评价方式不断更新。第二是要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评估。主要是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避免人为的一些过于传统和流于形式等现象。第三是注重长远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对象和对象的当前表现,要尝试将毕业前和毕业后的评估有效结合,有政治性的评估,还要有道德性的评估,评估学生在校内的思想政治表现,还要评估学生在校外的思想政治表现,总之是要拉长评价的广度和深度。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仅要注重对原材料的检查,更要把现代科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评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办法的不足之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先涛.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创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2]虞满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新机制的构建———一个性化发展为视角[J].黑龙江史志,2009,12.
[关键词]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46-02
一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1978年以后全面进入对外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转变,这一环境变化也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创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改革。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联系都不断加强,逐渐成为共同的地球村。另一方面,全球格局不断变化,新兴国家不断挑战旧的世界格局,思想上各国也不断碰撞。比如中国在海外建立了众多的孔子学院,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影响世界。同时中国也深受国外思想和思潮的影响,韩流、好莱坞、宝莱坞和美国篮球大联盟等各种文化思想不断影响国人,特别是研究生这一高知识人群,受到的影响也不断加剧。从国内上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开放型经济文化体系,使我国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但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众多领域,经济粗放型发展,教育领域改革脚步缓慢,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十分繁重。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众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缺乏主体间性,课程内容枯燥等,都是一系列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紧跟时代和历史潮流,结合中国国情和马克主义,不断进行改革,把握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文化开放政策。
从微观层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创新的必要性。对于教育者来说,研究生教育主体有国内的和国外的,也涉及中央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内部以及各地区职能部门及企业,也关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相关领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言行乃至思想对受教育者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先自身接受教育,只有很好地领会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不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和举措上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才会有助于研究生个人成长,也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等人才。对于被教育者,这一人群有着自身特点,事业成熟、思想比本科生更加健全稳重、自治能力强,他们接受过多年社会和教育的洗礼,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但同时他们也在思想、就业、学术、收入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压力。在学术上,各个高校毕业要求高,需要进行科研和发表文章,学生学术压力大。在经济方面,很多人没有固定收入,有的人面对家庭的巨大开销束手无策,面临着不小压力。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本科生更加困难、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需要培养研究生这一群体自身接受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来说,教学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磨合,任何一门学科和学说的形成,也是经过大家多年的艰辛探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只有不断适应国情和时代步伐,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才能发展。
二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思考
研究生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三高人才,与大学本科生思想相比,研究生有着更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教育模式。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创新作为工作的中心,推动创新不断发展。
1 制度创新
建立有效的联动负责机制和“思政教育导师制”。对于联动负责机制,各个高校在教育部的牵头下,以高校研究生院为单位,建立学院级别的思想政治负责小组,每小组负责各个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专人和固定时间以集体形式进行教育,形成国家教育部――高校研究生院――各级学院――政治小组的四级负责制。教育部督促,高校总研究生院监督,各级学院小组具体负责执行和贯彻思想,引领好各个小组内研究生成员的共同思想成长。
建立合理的“思政教育导师制”。导师制是研究生院的特色教学模式和机制,应该加以完善和创新。选择优秀的思政教育导师,把那些具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优秀导师都调动起来,只有好的教育者才有利于好的教育结果。同时成立高校研究生导师培养监督委员会,监督导师行为,按成果评选优秀导师,也对导师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评选考核体系,并且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出现教学事故或不负责任的老师,可以考虑淘汰出导师队伍,从制度建设上确保导师切实履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2 信息技术创新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积极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设置改革,从而更好地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建立一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该系统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系统设计教育时间、地点、方式方法,使之更加有针对性地符合研究生生活和思想发展要求,更好地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网络终端和学生微信相互链接,学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学校及时按时最新的党情资讯,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了解国家政策。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对于我国国情来说,理论课程是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对此进行创新。多组织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一,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应当多一些互动,多一些交流,甚至学生翻转作为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多媒体教学。第三,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列出话题或者书目,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阅读,同学写好阅读笔记和发言稿,在课堂上表达意见。
改革思想政治课程设置。我国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偏向知识传授但没有解决研究生的现实生活问题,重视专业轻视思想道德的建设,重视专业课程的传授轻视交叉学科的应用。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比如增加实践和生活应用能力,增加学科交叉应用能力。这对于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应该把书本知识和学生应用相结合。知识的获得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和操作教学,建立研究生实习和创业基地,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和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其次,建立互联网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互联网知识平台,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通过建立思政专业网站、微信群、QQ 、学习微博等即时通讯平台,让思政课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3 对辅导员队伍的创新
研究生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首先研究生辅导员数量上就不足,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待遇十分低,往往处于高校底层,相应的待遇不高,这就造成辅导员流动性大,数量存在着大量的缺额。其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能力不足。一些高校为了弥补数量的不足,大量招收一些低层次人员,造成我国辅导员构成成分有待提高的情况。同时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的服务对象是高层次人群,无论思想还是学业上都处于高水平状态,这就对一些能力不足的辅导员造成了严重困扰。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支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高校需求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第一,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和我国高校情况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发展路径。把研究生辅导员纳入教师队伍,给予相应的职称和物质奖励,吸引高等学历人才加入这支队伍,提高学生和辅导员的配置比例。第二,根据研究生的差异,确定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工作。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更有着阅历和知识,有些人是工作后几年才来就读,有些已经结婚,因此研究生辅导员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实施路径应与本科生辅导员有较大的差异性。必须尊重差异,引导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节奏合理化。研究生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生特点相适应的工作方法、实施路径等特色工作方法,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形成具有研究生辅导员专业的工作内容。第三,建立研究生辅导员专门的工作机制。研究生辅导员在一些高校是专职,属于正式编制,但在一些高校只是兼职辅导员,协助学生和学校做一些工作。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一视同仁,无论在奖金发放、工资待遇还是福利方面,都应该一律平等。并且在工作时间上,应该尊重双方的选择,灵活处理。一些兼职辅导员有着自身的主要工作,就不能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处理,应该充分考虑其作息规律,灵活应用。
4 对现实环境、场地的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场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依旧在我国占有主要地位,用考试作为学生接受程度的评判标准,但这过于单一。可以建立井冈山革命历史教育基地、校园思政角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场地和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走出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参加历史博物馆研习,定期组织观影,播放历史战争的影片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5 对知识内容的创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形势,更要坚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党的建设、十和十三五规划等方面精神,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服务社会、热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同时,知识内容创新应由单一的理论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内容既要符合我国生活的现实性,也要有着高度的前瞻性。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教学;高职院校
在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的大背景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多,毕业大学生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在高职院校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以就业为导向,展开了就业教育教学。不过在就业教学中,存在着重视针对高职生展开就业方向把握和政策教育的教学,而忽略了针对高职生价值观、就业观和职业观的教学,即忽略了就业的思政教育,这不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将思政教育嵌入到就业教育教学中势在必行。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就业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1.不重视在就业教育教学中实行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定向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按需办校的背景下开办的高职,其教育工作者将大多数经历都投入到培养学生技能和知识上,主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全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没有意识到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上,思政教育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而出现了思政教育的空白区[1]。在相关调查中得出,很多高职学校中都特别重视就业政策、信息、求职技巧等相关就业指导内容的讲述,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替代思政教育,却忽略了学生准确掌握就业政策和情势时,思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不重视思政教育很难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不高,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就业。
2.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展开就业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被调查的22所高职院校中,其中的专兼职就业教育教师47人中,只有27.6%的人是思政教育、管理学或者教育学专业毕业的老师,而美国只高校院长一职就有43%的人是取得了教育科学博士学位。相对比来说,从事就业教学思政教育的教师高学历人员显著的要比其他相关教师队伍要低。第二,没有较强的职业意识,教师队伍波动性较大。在访谈就业教学老师时得知,有很多相关老师有换职业的念头,这以兼职性的思政辅导员为最。在相关教师中只有64.3%的人认为自己能够恪守职责、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高职毕业生对自身认识和定位不准
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众客体,在了解生存性条件时,不但要对教育、职业、成才等问题予以掌握,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详细地了解自身状况,对自身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2]。然而很多高职生的就业观并不完全正确,不能够依据当下社会情况来认清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往往不切合实际。很多高职生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社会对其没有较高的评价,社会要给他们提供的就业职位也较少,然而他们在面试中仍将自己定位到好工资福利、条件优渥的岗位上去,因此也就无法顺利就业。有部分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并没有比本科生差多少,只是早毕业一年而已,所以将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放在同等的水平上,不愿意付出努力。
二、加强高职就业教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重视度提升,加大投入力度
第一,领导在重视程度上发挥主导作用。想要开展持续的就业教育教学,必须由管理者即院长牵头,将学校、系部、专业等就业教育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出来,并且教学部、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专业课程研发部等部门相互连接,处理好就业教育教学、培养计划、发展规划等有关工作的关系。第二,依靠全体员工的力量,充分将各领导、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工作者、员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于基于就业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思政教育其客体和主体均是师生,因此只有师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才能够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实现“统一”“全员”性作战。在就业教育教学中嵌入思政教育不只是领导、管理、辅导员的工作,更与广大师生有着重大关系。
2.打造高素质的教育团队
第一,展开师资结构的优化。就业教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主体是相关专业老师,因此在构建专业教师时,应当对学历、知识、年龄、职称等结构架构给予重视。年龄要呈现出梯队式的结构发展形势;知识结构上要求尽量涉及到所有专业课程;应当优化职称和学历结构,逐渐地使专业老师职称和学历逐渐提升。在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就业教育教学思政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地扩大,面临当前这一形势,高职中从事就业教育教学的思政教育老师已经无法满足该教学思政教育的需要,因此聘任教师担任该教学任务已经成为历史所趋。基于就业教育教学的思政教育兼职老师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在读研究生;在其他学校任职的老师或者高校退休教授;研究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者。兼职老师由于来自各行各业,其条件各不相同。这时就应当将约束机制构建起来并尽快完善,监管兼职老师的力度加强,做到以聘请和解聘的需求做出相关工作调整,使兼职老师的竞争上岗机制逐渐健全,实施汰劣留良制度,在竞争中优化兼职师资队伍的配置[3]。第二,科学管理。在管理专职和兼职的相关教师队伍上,应当要严苛地构建起培育、筛选和末位淘汰制等制度,加强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使其紧密协作互补优势。新聘请的兼职教师,尤其是在企业中的技术员或者科研院所的专家,他们不但实践经验丰富,同时拥有的专业理论也十分深厚。不过唯一的缺点是高职学校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为了坚持聘为所用原则,这时学校应当将专职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在展开就业教育教学的思政教育课时效果显著。同时,专职人员在与兼职老师进行协作时,能够学到很多在教材上找不到的知识以及处理实际难题的办法。兼职和专职的教师相比较,后者在就业教育教学中的任务、责任比前者要大得多,所以专职教师在各个方面均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针对教育对象展开阶段性教育
高职三年中是学生从成长到成熟,一直再过渡到成才的这一个过程,所以在高职中展开基于思政教育的就业教育教学,有非常显著的递进性、层次性和过程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特点、形成品德的规则和高职教育特点为依据,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达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螺旋上升、逐渐提高的教学成效。高职一年级是成长时期,是高中到高职转变适应高职生活的时期,这一年级是以适应性和入学教育、基本党团知识教育和专业理念和学生教育等为重点。第一,以系部、院部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高职第一课“军训”、生存之本“劳动”、公民义务“守法”等专题活动。以社会倡导和占主导作用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为依据,采取熏陶、启示、塑造和感性等形式使学生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规范和指导。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公益和学生活动,课外的生活更多彩多姿,使学生的劳动理念和公德心得到培育,强化社会责任感。例如举办校园文化节、体育竞赛、诗词朗诵、智力竞赛等一连串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课外文化时,心情得到放松,在交流中促进了解,团队理念增强。高职二年级,这是高职学生成熟时期。进入大二预示着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政教育进入最重要时期,该时期主要是从学习目标、学风教育和实践训练出发,强化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党团知识教育,使学生的此类素质逐渐提升。这一时期主要是开展“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从业根本”职业道德、勇于实践“深入一线”、“立身之本”诚实守信等主题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思政内容作为丰富头脑的武器,同时使其成为自身行动的指南针,在就业教学中,把学生的勇于探索、坚守信用的精神培育出来。在就业教育中将“诚信”作为着力点,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进行诚信教育。另外,要与专业的实际相结合,使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得到强化,邀请企业的高素质人才来开展讲座,激发学生热爱自身所学专业的积极性。大三年级是高职的成才时期,这时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向成熟发展。进入大三年级主要是以创业教育和就业观为重点教育内容,其主题有“观念转化,准确择业”“革新理念,主动创业”“树立远大志向,树立终身学习观”等。使职业道德得到培养,将奋发图强、兢兢业业、团结合作的理念树立起来,为以后的就业、创业创设有利条件。另外还要以各类的形势和国情教育为依据,使学生能够准确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高职学生开展就业教育教学时嵌入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在就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加大规范力度,同时需要领导以及全体师生的互相配合,使他们均能重视思政教育在就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参考以上三点意见,希望能为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作者:栾辉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冉思丝.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22—24.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思想教育
多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校企结合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但是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开展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课题。研究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1]。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是塑造有思想、懂政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以培养人为根本任务和目的。一方面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要不断与时俱进,吸纳新的内容和方法。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实现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顺应职业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发展的趋势,成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给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1.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学生成才、成人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接受了学校的校园文化,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学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中人才与人才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可以使他们亲身感受优秀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清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处理好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关系,能促进高职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和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促使高职学生养成良好品德,促进全面发展。
1.2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融入了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到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社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的时间[2]。新时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确引导大学生创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市场压力,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压力,并由市场来评判员工的劳动是否有效,从而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2.校企文化融合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要求转变。校企文化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的全新课题,这一全新理念的转换,首先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的转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整套落实,既有以往经费配套不到位的历史原因,也与难以找到一个花费少、针对性强、收效大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实践教育基地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校企文化的融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校企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1.隐性教育的内涵
20多年来,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对什么是隐性教育有诸多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承认: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显性教育的效果越来越不显著的时候用于强化教育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罗剑明认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对象客体的思想、行为、情感、心理等发生影响的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方式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徐安鑫、何义圣等认为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淡化了教育形式,强调一种自然的教育和学习。
2.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特点
要总结隐性教育的全部特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主要从教育目的的隐藏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及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出发加以阐述。
(1)教育目的的隐藏性
从不同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心理上未察觉到的教育,因而决定了它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能否以一种含而不露的方式将教育的目的隐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交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与熏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和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藏而不露(藏,但不深藏,不藏死),不主观上强加于人,而且还要达到理想效果。
(2)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从隐性教育的定义可知隐性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隐性教育内容涉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实力和软实力,而且包括学生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不同发育阶段生理、心理和身心健康等各种内外因素。因此,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内容丰富、分散、随处可见。
(3)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选择教育方式方法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隐性教育既不是刻板的说教,又不是生硬的灌输,它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借助多种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校园文化、网络建设、人文环境及世界焦点热点等。还可以采用其他教育方式,如参观访问、体育比赛、实践劳动、自由演讲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无意识地受到熏陶。
(4)教育途径的开放性
学生是在不受任何教育因素的控制下,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为学习内容,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与观察获得知识或感悟等。它是一种非封闭的、非课堂的自我学习,不是按着固定标准或模板生产出的产品,不会为过于追求产品的达标性而采用的教育,是完全开放的教育方式。
(5)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通过学习自身的接受认可而发生作用的,因而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这就使教育形成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约束力,因而保证了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二)实施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从近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思想政治中隐性教育的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有它内在的合理性及现实的独特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政治思想信念、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这就意味着要想实现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功能,单靠正面进行理论灌输是不够的,更多的则是需要经常性的引导、影响和熏陶及学生自身的能动实践,从而使学生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等习惯。这就决定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非强制的渐进过程。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间接暗示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来说,它避免了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这种方式给予活动主体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受教育者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在教育中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动的,而是自愿的、主动的。这种方式对他来说是乐于接受的,它满足了活动主体自主、自尊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各种各样的观念相互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来至西方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等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传播,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年人深受其害。这些影响着他(她)们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从而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模式是“灌输式”的说教方法。这种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就很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逐渐削弱。当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当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创造。如果在这样的情景下研究隐性教育能够覆盖学生的生活空间,消除他们的学习逆反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途径。
要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需要四方面的努力。
(一)学生自身的努力,即学生要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在学校、在社会、在生活中,应该有一种要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想法,并能自觉主动吸收一些对促进自己思想道德品质有帮助的东西。总而言之,要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二)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有隐性教育的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真挚的爱影响学生,努力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三)需要学校的努力。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它们都是一种隐性的教育素材。学校的学术氛围、校园精神风貌等能够集中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及学术素养等。这些都能够反省学校的价值体系、目标追求、行为模式,是一种富有渗透性的教育因素。
(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有成型的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