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

时间:2023-09-10 14:49:49

导语:在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

第1篇

9月17日至23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为进一步推动网络安全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宣传,xx市妇联围绕“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活动主题,多措并举深入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一是线上通过市妇联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和相关活动情况的宣传推送。9月20日在“xx女性”微信公众号头条“想要上网安全?妇联有妙招!”的信息,同时要求各级妇联进行转发、推送。

二是深入村(社区)“妇女之家”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进社区活动。9月17日刊江办事处妇联主席朱喜玉在朱木桥社区“妇女之家”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向社区的妇女群众宣传讲解了网络安全知识。让广大妇女群众了解网络宣传知识和防护技能。

三是线下组织巾帼志愿者宣传网络安全知识。9月22日,巾帼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解答咨询等多种形式向过往居民宣传讲解。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切实做好妇女群众、青少年网络安全工作,为创建平安xx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篇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时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社会化作为网络发展的衍生物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范式,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青少年的重要生存和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社会化的又一广阔空间。虚拟社会化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时也不能忽略虚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网络道德问题。近年,越来越多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间题,不仅直接危害着网络的正常有序运行,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确保其虚拟社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一、虚拟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按照施化者的性质,我们可以将“人的社会化”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是传统的社会化范式,是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和传统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其主要特征是施化者的真实性、确定性及受化者的被动性比较明显。虚拟社会化是在电子传媒尤其是网络中的社会化。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上讲,现代青年对网络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虚拟社会化作为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衍生物将会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极其深刻的推动作用,而青少年作为上网群体的主力军自然会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具体而言,作为一种与传统社会化范式(真实社会化)迥异的社会化机制,虚拟社会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虚拟社会化范式中的施化者具有虚拟性,即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施化者由真实社会变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这就决定了施化者自身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特点使得青少年在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更加顺利地实现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对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整合。作为施化者的虚拟网络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扮演的极好场所。青少年在虚拟环境中以戏剧化的交往行为来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在角色预演和角色换位中正确理解角色内涵、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而这一切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便是虚拟社会化中施化者的虚拟性,是它为青少年顺利实施角色转换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

其次,虚拟社会化范式中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真实社会化相比,虚拟空间里的社会互动,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社会化范围。青少年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必须首先使自己融人一定的既有社会关系中去,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网络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和更为广泛公开的媒体,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高速度的信息传输为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交流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一开始便突破传统的时空局限,从而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在虚拟社会这一特殊的交往环境中,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以“点对面,’的交流方式将自己融会到“无线”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更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的社会化范围。

再次,虚拟社会化的个性化内容,使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受化方式得到了增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把人模式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使人积极实现其个性化的过程。在虚拟社会化条件下,个体具有更多的选择自主性。受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化方式。这种自主选择其实也是青少年社会化从传统的教化向自我社会化的转化的体现。可以说,虚拟社会化的“受化”方式,使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自我实现”的趋势得到增强。

最后,在虚拟社会化进程中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的社会化脱节。在无强制性约束力的虚拟空间里,青少年的角色认同出现了真实社会化进程中不曾有过的巨大困难。青少年正处于情感体验和情绪大震荡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将自己置于现实的人际互动中实现对自己行为方式的规范,并完成对于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任职。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方式、情感交流方式、角色转换方式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虚拟社会化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人际互动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关系被脱离现实的人际关系所替代,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导致社会互动受阻,使得青少年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的社会化严重脱节。他们在虚拟社会中无法找到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角色整合模式,无法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遵循正确的交往行为方式。

二、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虚拟社会化对青少年现有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的恶的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道德观念的淡化

在互联网中,网民们以“虚拟身份”进行网络交往,而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这就为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提供了繁衍的土壤。有学者称21世纪为“道德方面采取相对主义的世纪”。其实无论是道德相对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都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淡化的体现,其实质都可以归结为个人主义。这种网络世界里的个人主义,随着虚拟社会化的推进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许多青少年都受其蒙蔽、欺骗、蛊惑。

(二)道德心理的弱化

虚拟社会化在消除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地域、时间限制的同时,疏远了人际情感,弱化了人的道德心理,最终将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淡漠与紧张,造成个体对于现实社会中他人生存状况的漠不关心。这种道德心理的弱化对于网民自己也无疑是一种“慢性自杀”。这种道德心理弱化现象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三)道德人格的异化

伴随着网络而生的“网络成瘾”、“网络心理障碍症”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造成了青年社会化的人格缺陷。所谓“网络成瘾”,指网民完全沉溺于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不能自拔,使得青少年不能有效实现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角色转换,因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问题。正因为网络为人提供了变换角色的机会,青少年常常会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角色混淆,造成自身的角色迷失或双重人格。 (四)道德认知的混乱

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孕着他所处民族、国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情绪体验,但因特网中大量的西方文化垃圾很容易促使尚处于世界观、道德观认知期的青少年模糊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确认,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知,这就使得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也慢慢被消解和融化,由此可能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下降和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冲突.、迷失。

(五)道德行为的失范

当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迅速普及时,网络空间的道德现状却异常混乱。传统道德在全球性、全方位、开放性的“网络社会”面前显出了它在某些方面的无能为力。现实伦理关系中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来实现,因此人们的道德行为在外界制约和内在约束共同作用下自觉服从于传统道德规范。而网络社会中,这种外在的“道德制约”和内在的道德自觉之间的统一被自由、无序的网络秩序所打破,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其间接作用性。这种情况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依赖于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直接道德舆论抨击难以像在现实中一样起作用。与此同时,新的网络领域里又尚未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加上青少年自身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弱等特点,从而诱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精神垃圾、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模糊等。

三、在虚拟社会化进程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推动网络道德建设

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无论从网络发展状况还是从青少年自身特点等方面讲,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都有其必要性。

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的延伸,又具备与既有道德不同的许多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在进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其特点,遵循其规律,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使青少年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应该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我们应当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合传统道德资源。从广博的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完善既有的道德体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对于民族文化、传统道德的认同感,确保他们即便是处在网络空间中也能以固有的自律意识,做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除此之外,还应该实施网络道德规范化和网络管理法律化,以有效而成熟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形成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相互兼容、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应该尽快更新观念,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模式,建立完善的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当网络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时,我们的学校德育体系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作相应的改变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道德教育观念,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德育工作,丰富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另外,必须加强网络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网络水平,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使学生在教育传播者的示范作用下,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

第3篇

一、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1.学生世界伴随着大量网络信息。学校作为先进文化与精神文明的传播场所,面临海量网络信息的冲击,功能弱化。不少学生缺乏甄别能力,遭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些人沉溺于网络游戏场景,甚至找同学演练伤害他人;有些人热衷于网络交友聊天,宣泄情感甚至上当受骗;更有甚者深受不良网站的毒害不能自拔,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2.教师谈网色变,隔离网络。面对这些典型的青少年网络问题。不少教师与家长步调一致,齐刷刷地反对学生上网。其实这种极端的做法只能暂时产生一点效果,于事无补。

二、网络时代教师的反思

面对教师以及家长的行为,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网络真的是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源吗?我们真的能彻底地、有效地隔离网络的消极影响吗?时代在发展,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在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数据直接表明,在欧美国家,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网络,约有一半的青少年上网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只有极少数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诚然,在我国有许多青少年常常沉迷于网络,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网络化给大家带来的积极影响不用赘述,网络作为媒介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出在哪呢?出在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做到有效合理地引导。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强调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传授,最终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可见如何看待网络,领悟其中的技术与思想,规避不良影响,为学习生活服务,都需要教师和家长认真思考。

三、网络时代教学的应对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关注的是学生对于技术本身的掌握程度,却往往忽略了规范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具体如何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是一项带有挑战性的任务。笔者的实践体会如下。1.开发教学资源,规范网络文明。通过在校园局域网内部建立教学资源网站,让无限互联网变为有限上网。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到网上,这样既能有效控制外部网络的诱惑,又能让学生在课上体验到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笔者在校园网建立的信息技术教学园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登陆自己的个人平台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等,师生之间实现网上交流,规范学生网络上的言行,培养学生网络文明用语。2.用活教学工具,构建网络安全。大部分教师使用电子教学软件仅仅局限于广播、收发文件等功能,远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技术优势。例如利用电子教学软件设置上网限制,通过建立学生访问网址的黑白名单,实现有效引导学生安全、健康上网,阻止不良网站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对于个别极端学生,可以使用学生限制功能,实行限制某位同学可浏览的网站、可用的程序等,以此来纠正学生的上课行为习惯,提高自控意识。3.把握教材内容,渗透信息素养。在教学模式中,有目的地选取专题内容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领悟人文精神。如在讲“信息交流”一课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讨论网络成瘾症的由来,通过正面的、直接的师生互动,倡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工具。在母亲节等节日来临时,结合word文档的教学,布置学生有关节日贺卡的制作,积极开展学生作品展示等交流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4.模拟危险情境,提高安全意识。传统的宣讲效果有限,学生只会机械地背诵《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教师可适当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网络文明与安全意识。例如,模拟计算机“中毒”状态,启发学生杀毒、防毒意识;播放“熊猫烧香”病毒制作与散布者的视频信息,提醒学生网络世界绝非自由世界,也同样有法可依;选取典型网络诈骗案例,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自主探究加密与解密技术,引导学生安全设定个人账号密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4篇

一、突出重点,依法从严整治

这次专项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遏制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经营活动蔓延的势头,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尽快实现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秩序的根本好转。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坚决取缔“黑网吧”。对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机关依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坚决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扣押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对以电脑学校、劳动职业技术培训班、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等名义变相经营网吧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整治。文化部门一旦发现“黑网吧”,要及时书面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机关予以取缔,并将结果抄送文化行政部门和*机关。电信部门要根据文化、工商、*部门提供的擅自设立的网吧及其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名单、被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或责令停业整顿的网吧及其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名单,通知并监督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立即终止或暂停接入服务;对逾期未终止或暂停接入服务的,由电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从专项整治之日起,暂停审批新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暂停办理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变更手续(省级以上连锁网吧经营企业设立直营门店的除外)。

(二)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行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累计2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要责令停业整顿;对累计3次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的,一经发现,立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超时经营、在营业期间封堵或锁闭门窗和安全出口的,文化行政部门和*机关要依照各自职责从严予以查处。继续加强对学校内部和周边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管理。工商部门会同*、文化部门取缔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大专院校校园周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活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管理。*机关要依照有关规定,加强信息安全监督检查。

(三)严厉打击利用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各级*机关要组织专门力量,从严查处利用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复制、查阅传播有害信息等违法行为。要指导、监督网吧切实落实用户上网登记和上网信息记录留存措施,保证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在线运行,确保安全管理软件安装率达到100%,开机在线率达到90%以上。对擅自停止、干扰破坏网吧安全技术措施运行的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要将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纳入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一并进行。要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管理,加大对互联网文化产品传播、展览、比赛等活动的管理力度。对未经文化部许可、擅自利用互联网从事网络游戏、音像制品、演出剧(节)目、艺术品、动画等互联网文化经营活动的,由文化行政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取缔。对未经文化部内容审查、擅自传播上述进口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依法查处,并会同信息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二、明确步骤,有序推进整治工作这次专项整治用半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排查取缔阶段(3月1日——3月31日)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普遍开展一次清查摸底、自查自纠工作。要认真组织拉网式检查,摸清黑网吧的底数。对被亮过“黄牌”(已两次有违规经营行为被查处)又发生违规行为的网吧,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黑网吧予以取缔,并抓住典型,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以提高专项整治的震慑力。

(二)清理整顿阶段(4月1日——6月30日)

结合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和集中整治,重点检查被亮过“白牌”(有一次违规经营行为被查处)的网吧,对违法违规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查处,把网吧总数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帮助守法经营者提高经营规模和水平。(三)复查验收阶段(7月1日——8月31日)

暑假期间,要集中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入内的行为,继续对违规经营3次或在规定营业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的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市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协调小组将组织力量,进行暗访和重点抽查。检查的重点是专项整治工作中措施的落实情况,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得到有效遏制,管理责任是否落实,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和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到位,利用计算机监管系统对网吧实行全程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是否建立,群众是否满意。对群众意见较大,问题突出的地区,由市各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限期解决问题并进行通报,初步完成控制总量、调整布局、规范经营的任务。

三、加强领导,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网吧管理、开展专项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专项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务求取得实效。

(一)建立工作机构,落实专项整治责任。为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将成立由市文化局、*工商局、市*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广电局、市法制办、市文明办、团市委等部门组成的全市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协调小组,研究全市专项整治工作的重大问题,加强督查指导。协调小组下设专项整治办公室,由各有关部门、网络公司派专业人员参加,具体负责全市专项整治的实施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的整治工作责任制,特别是要落实基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责任。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依法办事,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处罚到位。

(二)明确职责,健全综合治理机制。各级文化、工商、*、教育、财政、法制办、文明办、共青团、网络公司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深入检查《条例》执行情况,把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文化行政部门要发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等违规行为,并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好专项整治工作。要加强对网吧经营者的教育引导,成立网吧经营行业协会,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行业自律,增强其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登记管理,依法确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市场主体资格;要依照《条例》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坚决查处取缔无证照或证照不齐的“黑网吧”。*机关要加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治安及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在网吧中制作、复制、查阅、传播有害信息、进行危害信息网络安全活动的执法力度。通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接入服务的监管,对为网吧违法提供接入服务的要严厉查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管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大宣传教育和管理力度,严格校纪校规;组织学生开展远离网吧的签名、宣誓活动,开展“网吧危害”大讨论,让中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增强中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上网条件,提倡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财政部门要保证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日常管理工作必需的经费,支持建立计算机监管体系,落实专项整治经费及举报奖励经费。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要组织力量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营造专项整治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加强青少年网络文明教育,广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我管理,自觉远离网吧,配合文化等部门开展创建“安全放心网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