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腹部手术的护理

时间:2023-09-10 14:49:53

导语:在腹部手术的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腹部手术的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手术室; 腹部手术; 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90-02

腹部手术感染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并对手术的成败造成一定的影响[1]。手术室是引起外科腹部手术感染的主要高危科室,因此必须要提高控制感染的意识,以加强对手术室感染的管理,以降低腹部手术的感染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2]。为了分析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4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4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床号码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其中干预组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17~74岁,平均(45.5±4.5)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19~76岁,平均(47.5±4.6)岁。其中开腹手术102例,腹腔镜手术38例。纳入标准:(1)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2)无心血管疾病史者;(3)无神经系统病史者;(4)认知能力正常者;(5)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意者;(2)合并糖尿病者;(3)合并肝硬化、心血管、肺部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如建立完善的手术室制度、做好消毒工作;控制手术室菌落数;定期检查医务人员的收菌落数等。干预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主要预防护理措施如下。

1.2.1 加强空气质量管理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护理人员应采用DF-医用型空气消毒机取代传统的消毒液熏蒸法加强对手术室的空气消毒,而且DF-医用型空气消毒还能起到杀菌、净化、除臭等增氧效果,从而为患者营造一个无菌化、空气清新的手术室环境,以降低术中的切口感染率。

1.2.2 无菌物品的管理 对于手术中要用到的器械、物品必须要严格做好杀菌消毒工作,以防出现因侵入性诊疗操作造成的切口感染。所有的手术器械都必须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并加强对一次性物品与无菌物品在使用前的检查,确保合格后才能正常使用[3]。而无菌物品室中的无菌物品应设置专人定期检查,以把关好进入手术室的物品合格情况。

1.2.3 坚持无菌操作的护理原则 (1)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操作,保持无菌台面的干净,手术切口与无菌台面上的无菌巾应超过4层。同时还要加强对术中切口的保护,在进行空腔脏器切开前,必须要先用纱垫做好周围完好组织的保护工作,在空腔脏器切开时,应先消毒后操作,以防出现内容物污染。在浸湿无菌敷料过程中必须要加盖无菌单,对于手术中怀疑被污染或已被污染的器械必须及时更换[4]。(2)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外科手消毒、术中操作、无菌手术衣及无接触戴手套法等方面的无菌操作执行情况,严格观察手术区域的消毒情况,并做好切口的保护工作,以更好地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被感染机会。同时还要由内向外对手术切口进行消毒,而对于已被感染的切口应由外向内进行消毒,应对手术部位的15~20 cm范围内进行消毒。对切口进行覆盖的敷料不得过于厚密,防止其对汗液蒸发的影响。

1.2.4 手术切口的护理 由于患者的皮下脂肪肥厚,而脂肪液化容易造成非感染性裂开。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腹膜缝合之后对对肥胖手术患者采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切口的冲洗,以清洗掉死亡的脂肪组织,在更换干净的敷料之后再进行缝合,不得留下无效腔,以免脂肪液化导致切口不愈合或者感染。而在化脓性病灶处理之前,护理人员必须先用纱布垫做好周围正常组织的保护措施,且要在伤口缝合前采用甲硝唑溶液进行清洗,以减少切口处的细菌数量,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1.2.5 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在手术前必须要做好物品的充分准备,严格控制手术室的人员数量,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人员的进出。对于无菌手术与污染手术必须要分开实施,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手术时必须要做好门户管制,在接台手术时,必须要对地面进行湿拖和消毒,才能将接台手术患者接进手术室。另外,必须先将污物桶清理干净,并进行消毒后才能接入下一台手术无菌包[5]。

1.2.6 围术期保温 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要调整好温度,应结合患者的体温进行温度的调节,避免出现围术期低体温现象。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6 ℃以上时,而室温在22 ℃~24 ℃时,应及时采用电热毯、暖水袋及压力气体对患者的手术床进行加温,并采用覆盖、穿脚套的措施帮助患者取暖,以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6]。对于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必须加温到37 ℃后才能输入,对腹腔的冲洗应采用温度为37 ℃左右的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预防患者体内热量的大量流失,避免患者术中出现体温下降现象。

1.2.7 严格落实检测制度 要加强度手术室物品的抽检,并加强对手术室环境质量的监测。每天手术结束后,所用的器械和物品必须归位,并进行手术室的彻底打扫,然后采用标准的消毒液对所有手术器械、物品及手术室地面进行消毒。

1.3 切口感染的评定

参考《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7]对患者手术切口的感染情况进行评定。若切口针孔有分泌物溢出,并出现红、肿、热等现象或伴有≥38 ℃的发热,且分泌物病原学为阳性使即可判定外为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感染率、手术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手术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严重,且机体免疫力比较低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容易引起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腹部手术的切口感染通常都是发生在术后4周内,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需要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的感染。临床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主要与手术室空气、物品的污染、患者自身免疫力、手术时间及围术期的不当处理等因素有关[8]。许庆梅[9]报道通过对该医院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前后进行分析发现,实施护理管理后的空气菌落培养数量、护理人员刷手后手菌落数以及手术患者感染例数均明显优于实施护理管理前,并认为实施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手术患者的术中感染率。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干预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通过采用无菌技术操作、环境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及围术期保温等护理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预防腹部手术感染是一项重要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由于引起手术感染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需要对手术的各个环节加强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手术的切口感染率,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周秀娟,高建萍,赵悦.手术室新型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24):3832-3833.

[2]胡春燕.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2,10(31):2951-2952.

[3]叶明媚,刘付良燕,王梅清.浅谈手术室预防和控制急性多发伤手术感染的措施[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5):3050-3051.

[4]吴英娇.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26):257-258.

[5]张忠义.浅析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27):343-344.

[6]梁丹霞.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护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299.

[7]洪海珠,林凤,陈连娣.探讨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3):2024-2025.

[8]曾莹,马晓玲.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666-1667.

第2篇

[关键词] 腹部手术;心理状况;疼痛程度;胃肠功能;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13-03

手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虽可解决诸多问题,但手术麻醉及创伤会给患者带来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从单一疾病护理逐渐转向预防、保健、康复等综合护理模式[2]。笔者根据腹部患者的特点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心理及生理状况,促进了患者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142例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本科行腹部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1例。观察组:男37例,女34例;年龄20~74岁,平均(51.25±6.17)岁;行胃肠道手术53例,阑尾切除术14例,肿瘤切除术4例;微创手术31例,开腹手术40例。对照组:男38例,女33例;年龄20~73岁,平均(51.21±6.18)岁;行胃肠道手术54例,阑尾切除术14例,肿瘤切除术3例;微创手术32例,开腹手术39例。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患者;②术后昏迷、伴有精神疾病及沟通障碍疾病患者;③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如: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健康饮食、指导用药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及自身疾病原因,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术后康复也有一定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法及过程,告知患者手术期间可能产生的不适感,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恐惧心理,从而减轻其手术期间的应激反应。术后告知患者手术情况及可能达到的预后效果,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与鼓励,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引导患者放松心情,必要时可播放患者喜好的音乐,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焦虑、抑郁程度。

1.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更加明显。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可通过交谈、说话,播放喜好音乐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对于疼痛程度严重的患者给予适量镇痛药物。同时指导患者取舒适,尽量减少咳嗽、深呼吸等动作,避免牵拉切口,产生疼痛。

1.2.3 饮食指导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给予肠内营养,一般在术后6 h即可指导患者进食流质类食物,待患者出现肠鸣音后给予半流质食物,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排气,早期食物摄入应避免产气类食物,以免发生腹胀,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及异常反应。

1.2.4 早期康复护理 患者回到病房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给予四肢关节及肌肉被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6~8 h患者可取半卧位,根据患者舒适情况变换;术后第2天帮助患者坐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下床活动,并指导患者生活逐渐自理,如:洗手、吃饭、上厕所等。康复护理期间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且不可使患者劳累过度,以免发生意外。

1.3观察指标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定;{2}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48 h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3}观察两组患者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康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24、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的比较(d,x±s)

3 讨论

腹部手术是治疗腹腔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腹腔手术技术已日益成熟,尤其是腹腔镜、胆管镜等微创手术的问世,使手术创伤性更小、术后恢复更快[3],但无论哪种手术方式,均会对机体产生一定影响,如:患者心理状态、术后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4],这些因素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对康复进程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减轻手术对机体的影响,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课题。

由于手术患者对自身疾病、手术方法及预后效果了解较少,术前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术后由于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很易引起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5],而严重的负性情绪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具有不利影响[6],因此,针对上述特点,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给予腹部手术患者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改善其不良情绪。

疼痛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在术后1~2 d疼痛较为明显,虽然疼痛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功能,但仍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7],严重疼痛不仅可增加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还可抑制胃肠蠕动、降低分泌物排出[8],因此,给予腹部手术患者积极有效的疼痛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24、48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给予腹部手术患者积极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可减轻其术后疼痛,促进其康复。

手术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课题,腹部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及麻醉等各种原因,术后胃肠功能多处于麻痹状态,使患者胃肠功能低下[9]。多数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从而缩短术后排气时间[10]。也有研究认为,术后早期活动可改善手术患者内脏自主神经功能,提高迷走神经张力,从而增强胃肠蠕动,减轻胃肠道不适症状,促进营养吸收和切口愈合,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1]。笔者对腹部手术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同时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给予腹部手术患者饮食及康复指导,有助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促进切口早日愈合,使其尽早康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笔者认为,早期肠内营养及早期康复训练均有利于腹部患者康复,但在应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必须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状态下开展,以免发生意外。

综上所述,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借鉴采用。

[参考文献]

[1] 曾燕,韦喜艳.术前疼痛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7-68.

[2] 李越.护理干预对老年人腹部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124-125.

[3] 赵雪勤.针对性疼痛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0):102-103.

[4] 戴英伟,吴秀芬.舒适护理干预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指标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78-279.

[5] 蒋立荣.上腹部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170-172.

[6] 毛丽娟,戴宝珍.实用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96.

[7] 林洁,杨华,罗素君,等.护理干预对肠道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35-136.

[8] 穆宝华.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7):3548-3550.

[9] 林雪梅,符梅华,罗晓芬,等.药熨配合电针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91-92.

[10] 张明党.护理干预对肠道手术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69-70.

第3篇

【关键词】腹部手术;疼痛;护理

疼痛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效的疼痛护理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十分重要。为了提高护理水平,笔者对103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了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控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3例腹部手术患者,男59例、女44例,年龄20~77岁。其中,胆道手术38例,胃大部切除及胃穿孔修补术 26例,肝脾手术21例,其他上腹部手术18例。

2 护理方法

2.1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工作沉着、稳重、有条不紊,关心体贴和尊重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理解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并以娴熟准确的操作技术取得患者信任,使其心理上有安全感,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的成功,以减轻因其焦虑等不良情绪造成的增敏性疼痛。请性格开朗、乐观的患者与其交流,通过正面或积极的言语和暗示引导患者,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能力。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处理都应告诉患者,让其有心理准备。向患者介绍疼痛、止痛药的有关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等。通过对患者的教育,让他们对术后疼痛有正确认识,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并予止痛。

2.2加强基础护理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出、出血及感染迹象;顺引流管走势将其妥善固定,减少因翻身活动引流管刺激引起的疼痛;协助患者翻身,背部置靠垫,膝下置软枕保证舒适;指导患者侧身起床,使肌肉松弛,张力减小,可减轻疼痛。创造良好的病室氛围:病房温度 光线适宜,尽可能降低噪音,创造整洁、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开展时间护理,尽量将治疗、护理集中在适宜的时间段进行,避免对睡眠时间的干扰以促进患者较好的入睡来减轻术后疼痛。同时指导患者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如咳嗽或做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以防牵扯缝线,引起伤口疼痛;留置引流管的患者翻身及改变时,避免压迫、扭曲、牵拉管道及时排尿防止术后尿潴留,如出现排尿困难时,立即诱导排尿(如听流水音、按摩膀胱区、针灸等),必要时给予导尿等分散患者注意力,采用视觉分散法:电视、读小说 ,听力分散法:音乐、听故事,触觉分散法:轻轻按摩伤口周围的皮肤。

2.3应用镇痛药的护理对担心止痛药物作用的患者,说明在强烈疼痛的情况下,使用止痛药是不易产生依赖性的,而持续忍受强烈的疼痛则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手术后切口疼痛患者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定时用药,而不是待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因此应该依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部分患者常规剂量镇痛无效,患者依然疼痛,不要将因疼痛而要求增加止痛药剂量而当作成瘾。所以,给药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动态变化,尤其是第一次给药后,应了解患者的反应以确定其用药剂量。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注意观察。

第4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妇科手术;腹胀

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腹胀是妇科腹部手术后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多因手术中肠管受到激惹使肠蠕动减弱,肠腔内积气过多所致。临床工作中对术后腹胀的护理一般只是执行医嘱,较少采取更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腹胀的影响,对80例妇科择期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妇科住院的择期腹部手术患者80例,其中子宫全切术41例、子宫及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术23例、卵巢囊肿切除术16例,年龄在24~65岁之间。根据手术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手术种类、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胀情况、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

1.3 护理干预 ①术前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解释所患疾病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向其介绍同病区手术成功实例,增加患者安全感和对手术的信任度;教会患者自我调节,帮助其进行情绪调整。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的期望值,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1];②术前指导:向患者讲解术后尽早下床活动的意义,一般术后24 h便可开始,早期活动护士会指导或扶持。指导患者练习术后需做的咳嗽、翻身、收缩、放松四肢肌肉的运动等并要求患者在指导、练习后独立完成直至掌握;③护理:患者术后取去枕平卧位,腹部放置沙袋6 h,6~8 h患者完全清醒后在护士协助下可以枕枕头、翻身采用侧卧位,12 h后采取半卧位,使腹部肌肉松弛,降低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④饮食护理:术后6 h麻醉作用消失后,鼓励患者少量进食一些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以刺激肠蠕动,促进排气,并能补充体内水分,忌食一些容易发酵产气多的食物,以免增加肠道积气,导致腹胀;⑤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本组病例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术后6 h即可以进行床上早期锻炼,24 h后开始下床缓慢活动,根据妇科腹部手术的特点,制定活动计划,并由护士协助患者第一次下床活动视具体情况给予正确指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分类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腹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术后腹胀发生情况(n=40)

组别腹胀人数发生率(%)排气时间(h)

干预组37.518±2.5

对照组1127.539±3.8

注:χ2= 5.54,P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n=40,h/%)

组别

干预组33/82.50*6/151/2.50

对照组11/27.5023/57.506/15

注:*χ2=24.63,P

3 讨论

腹胀是妇科患者腹部手术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采取对症护理干预措施,使肠蠕动尽快恢复,促进排气,减少术后腹胀的发生。表1显示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大部分消化系统功能正常,手术不触及肠管,虽然由于手术刺激和麻醉影响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但术后6~8 h麻醉作用消失后,胃肠蠕动功能会逐渐恢复,此时干预组患者在护士指导下开始进食。进食通过咀嚼、吞咽运动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食物经过胃、肠管后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气。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8 h少量进食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腹胀是有效可行的,与肖俊英等[2]研究结果相似。

通过术前护理干预,使患者认识到术后活动的重要性,解除术后不敢活动的思想顾虑,掌握术后活动的时间及方法技巧,尤其是早日离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利于早期排气,减少术后腹胀的发生。表2显示干预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早,依从性较强,容易听从护士指导,对术后影响活动的疼痛不适等能以积极方式应对。

参 考 文 献

第5篇

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接受的395例实施腹部切口手术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结论:对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有效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出院,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53-02

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手术方法最普通常见的,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不仅仅只在术后,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也是护理的一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康复情况的好坏与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照料是很有关系的。在本次研究中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95例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现将护理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妇产科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接受的395例实施腹部切口手术的患者,其中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有360例,进行子宫全切手术的患者有3例,子宫次全切术的患者有7例,进行异位妊娠的患者有25例。患者的年龄在22~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1±5.7)岁。患者住院的时间为7~12d,平均住院时间为(8.2±3.5)d,患者的切口愈合之后出院。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饮食调节。进行腹部切口手术的患者需要充分的调整好饮食。也别是对于需要择期手术的患者更加需要患者根据具体的身体情况在采取相应的饮食调节措施。可以按照适宜能量、低脂肪、低膳食纤维以及少量多餐的原则来合理的调节患者的饮食。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补充能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从而提高血浆蛋白量,充分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来尽快的促进腹部伤口的愈合以及增强机体自身抵抗力和组织修复的能力。如果是糖尿病的患者应当通过对饮食的控制和药物来血糖的含量,在患者的血糖稳定时再施行手术。如果是贫血的患者,需要采用药物来给患者补充铁元素。如果是消化道吸收能力差的患者需要通过补充营养的方法尽量改善,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1]。

1.2.1.2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耐心细致的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效果,要嘱咐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如对于吸烟的患者在手术前2周内要戒烟,手术前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备皮时间不能超过术前24h,尽早的手术能够减少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的概率。医护人员还要向患者讲解有效咳嗽的方法、重要性以及在咳嗽时如何保护伤口。

1.2.1.3心理护理。对患者在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需要耐心的听取患者的疑惑同时给予患者最细致的讲解,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还有患者会担心长期的住院治疗,其本身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会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情绪低落以及恐惧等等不良的心理。心理上情绪的波动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的影响[2]。所以医护人员应当仔细的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的不良心理状况应当尽早的给予患者最贴心的关心和帮助,在同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应当采用最和蔼的口吻。给患者心理做疏导,尽量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医护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术中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在手术中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横切口以及减张缝合,在关腹时应当保证满意的麻醉,动作要轻柔,从而避免腹壁组织的撕裂,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彻底止血。要逐层缝合好伤口,预防好伤口的感染。

1.2.3术后护理。

1.2.3.1切口护理。在腹部切口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每天观察患者腹部切口的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药敏实验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于广谱抗生素一定要谨慎使用,避免伤口的感染。另外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切口处有没有渗血的情况以及切口的张力是否增加,特别是对于肥胖的患者,医护人员就跟要密切的注意切口的伤情,还要对患者采用红外照射伤口,如果发生伤口裂开的情况需要立即告知医生来采取相应的措施[3]。

1.2.3.2康复教育。在手术后医护人员要多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来增加患者对于病情的知识,以免患者放松对于切口的关注。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讲解床上大小便以及科学起坐的意义,从而避免因为这些方面的不注意而导致患者切口张力增强妨碍到伤口的愈合。指导患者护理的使用腹带,每天查看腹带的松紧程度。患者在手术后要尽量避免剧烈活动,要保持大小便的通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做好全面的解释工作,以防因为操作时患者的变动导致切口的裂开。

2结果

通过对患者术前的饮食调节,健康的直达和新玻璃护理,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以及术后对切口的严密护理,患者在术后都痊愈康复出院。

3讨论

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应激都有积极的作用。缓解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紧张情绪,稳定的心理有利于身体状态的安定平稳,稳定的身体状态是在手术成功和恢复中的重要因素。才采用人性化的护理的方法,处处以病人为本,处处为病人着想,稳定手术病人的情绪,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人的治疗时间,降低了病人的痛苦,减少了医疗费用。通过对腹部切口的针对性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义才,潘铨.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3):1631

第6篇

【关键词】 高龄; 腹部术后; 引流管;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115-03

doi:10.14033/ki.cfmr.2015.07.05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年人口占社会人口比例逐渐增加,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腹部手术放置腹腔引流管,用于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同时术中放置引流管将腹腔中积聚的脓、血、积液及渗出物、消化液(胆汁、胰液)等及时引流至体外,以防止腹腔内感染,促进切口及吻合口的愈合,减少毒素的吸收,因此做好老年患者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尤为重要[1]。2013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67例65岁以上的腹部手术行腹腔引流患者术,现将引流管护理的观察与护理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室行腹部手术的65岁以上的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平均年龄(77±8)岁;其中65~75岁47例(70.1%),76~85岁18例(26.9%),85岁以上2例(3.0%);胆石征25例(37.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3例(34.3%),其他12例(17.9%),其中乙状结肠1例、肠梗阻2例、结肠肿瘤4例、腹部外伤5例;术后根据手术需要均在腹腔相应部位放置引流管,平均置管4 d。

2 结果

腹腔引流管滑脱1例,患者拔脱4例,堵塞2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67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3 讨论

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外科临床护理上接触高龄患者不断增多。老年患者一般体质较弱,患者多有心脑血管基础性疾病,加上“怕病”的心理,至就诊时往往病程已经较久,腹腔炎症、污染较重,因此急腹症患者手术后,均需要置引流管。故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工作环节。

3.1 术后护理

床位护士与巡回护士认真交接患者手术部位、切口部位、敷料包扎情况及皮肤情况,了解引流管的种类、数目、引流部位和引流液的性状,尤其注意置管引流液的量和性状[2],核实后在登记表上签字。对引流管进行标识并妥善固定确保引流通畅。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引流管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床位护士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嘱家属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定时按摩四肢,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协助床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2 肢体的护理

评估术后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休征、术后肢体的感知觉和活动度。对有躁动及神志不清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性约束,避免引流管被患者抓脱,避免坠落事件;常规行腹带护腹,避免老年患者咳嗽、躁动时切口裂开[3],使患者卧位舒适、肢体功能位。

3.3 引流管的观察

严密观察引流管液的情况,正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腹腔引流液一般为淡红色,且引流量10~100 ml[4]。腹腔引流液出现棕黄色或绿色,提示胆漏;腹腔引流液出现食物残渣或粪便,提示肠漏;放置胰腺周围的引流管出现透明或米汤样液体,提示胰漏;引流管24 h无引流物,提示可能出现管道堵塞或脱出;术后24 h内,引流液为持续增加的鲜红血液,则提示腹腔出血。认真观察记录引流管液体的量、色、质,出现以上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

3.4 引流管的通畅

腹腔引流管要保持整体是密封通畅的,勿使其折叠、扭曲,患者翻身时勿受压,术后巡视病房时,常规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并记录。

3.5 引流管的固定

术后要记录引流管的深度,做好标记,避免移位、脱出,妥善固定于合适位置。引流管要选择合适的活动长度,以免患者翻身、活动时挣脱,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或负压盘,避免牵拉及误拔引流管。引流管应固定于低于腹壁平面,防止引流液逆行回流造成腹腔感染,协助患者翻身、活动时要给予暂时夹闭引流管,合理进行管道滑脱风险评估单的应用[5],每班定时查看妥善固定引流管。

3.6 引流管的更换

每日更换引流袋、瓶或负压球,标识日期并签名。保持腹壁置管部位的清洁、干燥,如有敷料潮湿、引流口有B出,应及时更换敷料。观察置管部位有无发红、肿胀、渗液等情况象。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更换引流袋前,检查待换的引袋、瓶或负压球等,外包装有无破损、是否在有效期内[6]。更换时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更换完毕再次挤捏引流管,使引流液能够顺利流入引流装置。

3.7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依从性较差,术后因疼痛、卧床等因素,易产生焦虑和不安,对治疗缺乏信心[7]。术后应定时巡视,询问患者,多跟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表达不安与焦虑情绪,运用放松技巧转移患者注意力,如询问家庭住址、既往病史、子女情况等,观察患者的腹部及全身情况,询问患者的感受,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患者身体的早日康复。

3.8 拔管的护理

腹腔引流管,应该根据引流液量的变化,决定拔出时间,严格遵医嘱给予拔除[8]。拔管后,应该严密观察、记录患者腹部有无不适,引流管处的皮肤、敷料有无渗出,发现问题时,立即向值班医师汇报。

3.9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情绪状况和行为模式用患者理解接受的方式介绍留置腹腔引流管理的目的及重要性,使患者配合[9],耐心、细致、多次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腹腔引流管是医生对腹腔内病情变化的观察,是本次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将腹腔中积聚的脓液、渗出液体等引至体外,避免感染,有利于术后恢复[10],老年患者大都有基础性疾病,病情一般均较重、病程也较长,患者易产生焦虑、烦躁易怒、恐惧、悲观等心理,护理人员在巡视、换药、沟通过程中,均应保持一颗同情心,应该允许、耐心倾听患者传达的各种信息,增加患者的信任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11],让患者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75.

[2]虞建明.老年病人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0):2739.

[3]杨爱民.高龄患者术后舒适护理在ICU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210.

[4]刘肃,张静.管道滑脱评估单在泌尿外科患者管道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3):33-34.

[5]张希,唐芙蓉.经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4(8):693.

[6]吴志娥.留置引流管外科手术病人的有效护理[J].护理研究,2012,26(3c):824-825.

[7]马玉荣.普外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09,6(1):2467.

[8]王艳秋.399例老年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0,2(2):78-79.

[9]付连英.高龄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58-59.

[10]韦升余,韦进.腹部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护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12):48-49.

第7篇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9-02

作者简介:卢杏娟,女,浙江永康人,本科,助产士。在妇产科疾病的治疗工作中,开腹手术一直以来都是最主要的方式与产妇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的护理

王娟顾红艺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兴225400)摘要:目的:探讨产妇妊娠期合并梅毒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本院18例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在产前、产时、产褥期的整体护理。结果:通过对产妇综合护理干预后,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梅毒产妇产后恢复,提升母乳哺养成功率。

关键词:产妇妊娠期; 梅毒感染心理护理; 母乳哺养; 沐浴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9-01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传染。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能侵犯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各器官,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危险性极大。妊娠期梅毒是高危妊娠,易造成流产、早产、死胎及胎传梅毒。此类患者要兼顾妊娠和防感染两方面,护理也有其自身特点。我科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有18例妊娠合并梅毒的产妇住院分娩,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均为晚期妊娠,年龄22~35岁。初产妇12例,经产妇6例;18例在产前检查时发现梅毒快速血浆反应(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实验(TPaA)阳性而确诊。

1.2治疗方法与结果:告知产妇自身病情,取得了解与支持,18例患者均给予驱梅治疗,经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予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G可以通过胎盘屏障),1次/日,连续15天为1个疗程1周后再复查。18例患者均以剖宫产结束妊娠.分娩出隐性胎传梅毒儿12例,对患儿进行了及时的驱梅治疗。

2加强自我防护,减少职业暴露

98.8%的护士意识到自我防护的的重要性,各类职业防护措施中,经常戴手套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起到重要作用。掌握患者阳性资料。护士要有意识了解患者检验结果,对患者有阳性检验报告者应采取交班时注明,或是在治疗本、临床本上标明,使每班护士在上作时都掌握情况,避免接触或受伤。

3产妇护理

3.1产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孕妇在产检确诊为梅毒时,主要担心胎儿感染,会出现紧张、焦急、怨恨、委屈等情绪,怕被家人冷落,怕被其他人知道.表现极度痛苦、烦躁不安。通过与产妇的交谈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向产妇进行疾病介绍,讲解梅毒各个分期、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护孕妇的隐私,尊重病人。

3.1.2孕期护理: 产前应密切观察胎儿发育情况,孕36周后住院待产,加强胎心、胎动监测,防止胎死宫内。孕期禁止性生活,以免重复感染。

3.2产时护理:由于病原体可通过产道传给新生儿,本组18例均在39周时剖宫产提早结束妊娠,以避免经产道引起的母婴传播。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处理,手术均安排在隔离手术间。新生儿娩出后在脐带5~6cm 处剪断。迅速擦净全身的血迹、羊水,吸净口内的羊水,尽量保护新生儿少受母血、羊水的污染。手术者清理受污新生儿时及时更换受污手套,有条件的可将新生儿交另一位护士处理。

3.3产褥期的护理

3.3.1梅毒产妇产后安置于隔离病房单间,注意消毒隔离,并有明确的隔离标志,每日的基础护理与会阴护理放在最后,护理人员的手采用7步洗手法。产妇使用固定便盆和体温表,分泌物用1:500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处理。出院时床单位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3.3.2密切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梅毒产妇产后由于子宫壁病变,易发生大出血,因此护理人员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监测生命体征,检查宫底和会阴垫。

3.3.3饮食护理:梅毒产妇大量消耗能量,抵抗力下降,指导加强营养,少量多餐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矿物质、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所有的生活垃圾装入医疗垃圾袋贴上特殊标签后处理。

3.3.4做好皮肤护理: 勤换内衣、被褥,以纯棉、宽松为宜,更换后的衣被用 1∶500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再清洗。保持会阴清洁,每日早晚两次会阴消毒。消毒后用物按照消毒隔离原则处理。

3.3.5正确指导母乳喂养: 梅毒螺旋体主要存在于患者的体液和血液中.在母乳中并不直接分泌,而由于破裂或其他原因使母血混入母乳中引起污染。现在大多数学者Hj认为,只要经正规驱梅治疗后,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或1∶2以下者,可以直接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方式,使婴儿正确含接吸吮,保护及婴儿口腔黏膜。

4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认真做好体格检查,检查婴儿皮肤有无斑丘疹、溃疡、糜烂或四肢末端剥脱性皮样改变,肝脾是否肿大.血小板下降等情况。检查梅毒RPR血清学反应,本组有12例婴儿RPR阳性,根据医嘱给予梅毒治疗,注射部位无硬块发生。每日观察吃奶、大小便、体重、体温、精神状态和新生儿黄疸变化。

5新生儿沐浴

新生儿出生后按APgar评分情况酌情为患儿进行沐浴。为梅毒患儿沐浴、治疗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为避免交叉感染,梅毒患儿洗澡应放在最后进行.所有的衣服、包被均应先消毒再清洗。

第8篇

【关键词】 腹部手术;胃管固定法;护理研究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是腹部手术后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起着减轻胃肠道压力、降低胃肠道通透性、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等作用,是手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临床上胃管滑脱或自行拔出等屡见不鲜,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因此,妥善固定胃管、提高舒适度甚为重要。本科室自2007年10月开始通过临床实践对胃管的固定方法及固定材料进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间因腹部手术行胃肠减压患者共402例(除外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者),其中男224例,女178例。将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2007年10月前为传统组,2007年10月后为改进组,两组病人资料见表1。表1 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 (例)

1.2 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1], 患者胃管使用医用橡胶胶布,取长胶布两条,分别固定于鼻翼及脸颊部。改进组采用材质为3M公司生产的高弹力宽型胶布,取两条胶布长8~10cm,从一端的中间撕开长度的1/3,2/3未撕开的部分紧贴在鼻翼上(靠近鼻尖),撕开的两条胶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向下螺旋绕贴于两侧鼻翼上,再取5cm长的胶布将胃管粘贴于脸颊部。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胃管滑脱、胶布过敏、脸颊部烧伤及术后48h下床活动情况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采用传统方法者,有23例病人发生胃管滑脱或自行拔出,而改进组仅为4例。且与传统组相比,改进组皮肤烧伤发生率明显减少,术后48h下床活动者明显增多,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效果比较

3 讨论

留置胃管作为胃肠减压和鼻饲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留置时间的长短和舒适关键在于固定[2]。采用传统方法固定胃管时,胶布与鼻翼接触面积小,且受力不均,胃管粗、硬,活动度差,加上患者鼻及颊部腺体丰富,油脂分泌多,易出汗,故常常容易滑脱[3] 。本组有23例患者出现胃管滑脱,其中16例就是由于固定效果差,在头部或下床活动后发生自行滑脱。传统胶布透气性差,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特别是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容易出现皮肤过敏、发红甚至烧伤的现象[4]。本组有12例患者出现皮肤烧伤,其中有7例由于皮肤瘙痒,灼痛难忍,而自行拔除胃管。由于传统方法固定效果差和固定材料的缺陷,患者术后的翻身和下床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一步影响术后的恢复。本组患者由于担心胃管滑脱,术后48h仅有41例下床活动,比改进组明显为少。

在改进组中,我们采用高弹力宽型胶布,由于胶布较柔软透气,能够长时间保持干燥,与皮肤表面粘合严密,接触面积大,持久贴紧皮肤,且胃管左右摆动有一定的活动度,达到牢固固定的目的。因固定牢固,胃管不易滑脱,避免了因反复插管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和损伤。与传统组相比,本组患者胃管滑脱率和皮肤烧伤率均明显减少, 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由于改进组的固定方法增加了患者术后活动的安全感,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者明显增加,对术后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采用改进的胃管固定方法和材料后,患者胃管滑脱率和皮肤烧伤率明显减少,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明显增加,不仅可以减轻因反复插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还可以减少由此而带来的护理工作量。该方法由于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因此易于临床推广。但由于材料价格偏高,胃管粘贴更换的时间和频率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焱.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5.

2 陈雅琴. 胃管固定两种方法之比较.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 69.

第9篇

1 感染原因分析

1.1 某些侵入性操作 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与外环境直接相通,造成呼吸道清除机制不健全,此时细菌易侵入并致下呼吸道感染,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患者由于患病,机体抵抗力低下,口咽鼻部细菌菌株多,是医源性呼吸道感染细菌的主要来源。侵入性操作可将口咽部细菌带入呼吸道。此外,全身麻醉后咳嗽反射消失,气管套囊周围分泌物淤积和下漏,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肺组织。

1.2 呼吸道分泌物坠积 长期卧床患者和昏迷患者的呼吸道清除分泌物机能下降,分泌物难以排出,沉积于肺底,又由于腹腔手术后患者害怕伤口疼痛,不愿意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使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而沉淀于下呼吸道。麻醉药、镇痛药的使用,抑制了患者的呼吸中枢和咳嗽反射中枢,降低了排痰能力。手术中液体丢失,术后禁食造成痰液粘稠,增加了分泌物排出困难[2]。

1.3 医疗用品污染 雾化吸入装置、吸氧管、湿化瓶及呼吸机管道等消毒不彻底或保存不当致污染带菌,特别是雾化吸入手术插管,吸痰及麻醉机应用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这些器械未经严格无菌处理的均可导致病菌长驱直入,引起或加重下呼吸道感染。

1.4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有的医生凭经验用药,未做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寄生在口咽部、胃内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当该类细菌或真菌被吸入下呼吸道时,造成支气管或肺部感染。

2 护理对策

2.1 祛除诱因 腹腔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老年人,有多种基础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因而术前应积极控制基础病。鼓励患者进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丰富的维生素,以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抗感染能力。要求患者戒烟,对患者进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教育和指导。

2.2 协助患者排痰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身麻醉未完全清醒、未完全消除时,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若留有气管插管者,应及时吸痰,吸痰时操作正规,动作轻柔、敏捷。气管切开患者一般给予3-4L/min流量的氧气。吸痰前先加大氧流量(4L/min)。停吸氧2min后给予吸痰,吸痰完毕仍给予5L/min吸氧,平衡后调节氧流量。每次吸痰抽吸时间应小于15秒。

2.2.2 有效地咳嗽咳痰 协助患者坐起拍肩,咳嗽时按压切口和腹部,以减轻刺激性疼痛。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将无效咳嗽变为有效咳嗽,即分2次将痰咳出,首先做深呼吸5-6次,再深呼吸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

2.2.3 湿化呼吸道 术后3天内最易发生术后并发症,此期间可进行肺部理疗。给予超声雾化吸入,2~3次/天,充分湿化呼吸道。术后6天可将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具有抗菌、湿化气管、稀释痰液的作用。

2.3 严格无菌技术

2.3.1 物品消毒 气管插管、吸痰管、面罩等均采用无菌的一次性物品,并做到一人一物一用。定期消毒呼吸机管道,保持湿化器及雾化器内的液体无菌。定期消毒处理呼吸机。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及氧气管应严格消毒,若暂时不用,应干燥保存,以免细菌滋生。对经鼻插管及留置胃管患者,每班行口腔护理1次,以减少咽部细菌定植及胃肠道细菌逆行入呼吸道引起感染[3]。

2.3.2 手卫生 由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养成认真、正确的洗手习惯。认真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也是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

2.3.3 环境监测 应重视环境污染对患者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新鲜,限制陪护探亲人员,重症监护病房谢绝陪护及探亲。

2.3.4 药物使用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怀疑有感染存在时应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第三抗生素。护士应掌握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配伍要求、给药时间,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用药反应,以缩短用药时间。

参 考 文 献

[1]高德彰.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