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49:53
导语:在开发区发展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规划是龙岗开发区发展的“龙头”,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依据。
(一)规划对我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起着协调我区各方面发展,对我区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作用。我区能否建设的好,管理的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只有这样,我区的建设和管理才能依据规划科学的、有序的进行。否则,建设的管理就在很大程度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龙岗开发区总体规划对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二)自觉依据规划对我区进行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有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趋于科学、合理、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个对城市规划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如何自觉依据规划对我区建设和管理。这些年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我区自1992年合肥市批准建区以来,建设日新月异,新小区、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出现了一些败笔,如在二十埠河道的绿线上建设的小区。龙岗开发区要发展好、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所谓规划是“龙头”,就是讲规划要先行。这样我区的发展、建设、管理才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才能避免盲目性,甚至破坏性。规划已经一定程序确定,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由于长官意志或部门利益而随变更。规划必须高起点,才适应和满足我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以科学的规划减少建设的失误。规划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特色化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开发区发展速度的快慢,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取于我区规划是否高起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特色性;更重要的方面取决于我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否严格依据规划的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建设是龙岗开发区发展和基础,是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和前提条件。
龙岗开发区总体规划制定出来以后,如何贯彻于我区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开发区建设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种境界关键在于严格按照我区总体规划来具有实施各项建设项目,使规划逐步付诸实施。开发区建设的不断进行,为开发区的高效能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客观对象,使之“有的放矢”的起到保障各项建设项目维持良好的状态或形象的作用。
龙岗开发区管委会在开发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根据规划的部署,管委会有计划地组织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地下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区生产和社区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其他物质设施建设的基础。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奠定了我区发展的空间大格局,并为陆续我区开发创造了条件。其次,根据规划新确定的空间开发步骤,我区管委会集中地组织新区建设和村居改造。对于我区的行政中心、商业区、工业加工区、仓储区、对外交通等关系我区形象的重要地区,要精心筹建。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我区建设的整体协调和高水准,又能迅速形成开发气势,强化集聚效应,吸引更多投资。再次,根据规划新确定的原则及控制指标,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引导投资方向,规范建设行为,把我区建设纳入统一有序的依法管理的轨道。上述三个方面,一为构筑基本框架,二为集中开发,三为规范秩序,有利于我区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沿着规划新确定的方向健康发展。如果我区建设偏离规划的轨道,即使规划再好,也总是有建设单位对规划的要求不屑一顾,各行其是,结果各种“建设性破坏”层出不穷:野蛮的侵占道路红线,愚昧的糟蹋河道绿线,粗暴地损害我区和谐的整体形象。综上所述,没有规划的高起点,就没有建设的高标准;另一方面,我区规划如果贯彻不力,我区建设就会失控,规划管理只能是低效能的。
三、管理是龙岗开发区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规划管理的优劣对龙岗开发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城市形象的具体体现。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说的是建设重要,管理更重要;建设难,管理更难。从广义上看,开发区建设只要有规划,有资金,建起来并不难。但对建设好的一些项目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效果的优劣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重点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队伍、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规划管理是一个过程,反复性的特点十分明显,难度比规划和建设更大一些。比如,我区存在着大量的违法建设,并且屡禁不止,使一些社区脏乱差。我区管委会组织规划监察队强拆后,但很快就回潮,形成强拆---回潮---再强拆----再回潮的恶性循环。
[关键词] 大九寨 国际旅游
一、“大九寨”的范围
四川省将阿坝州的九寨沟县、松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黑水县规划为“大九寨”国际旅游核心区,范围共32256km2。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汶川、茂县、理县、小金作为“大九寨”辐射区的区域构架。其中九寨和黄龙是“大九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立“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意义
九寨沟、黄龙两处世界遗产地旺季时人满为患,旅游产品单一已成不争的事实,多年来阿坝州其他众多高品位旅游资源一直处于自然世界遗产地的“形象屏蔽区”。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是对阿坝州所有旅游资源的整合,把除“九寨-黄龙”的其他高等级旅游景观推向世界,实现大区域、大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九寨沟、黄龙旅游区的产品档次和服务管理水平;是为了大力整治周边环境,完善重要景区和支撑中心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是为了全面促进阿坝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资源特点集中体现在奇山异水,熊猫之乡,羌、藏风情及藏传佛教文化,草原风光和遗址等五个方面。“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具有高品位、容量大、多样性、原始性和垄断性的特点;是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保护区最多、最集中的自然生态旅游区;是世界自然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是了解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民族走廊;是世界了解中国大熊猫及其相关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佳窗口;是了解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及了解现代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最理想地区。主要的旅游资源见下表。
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旅游开发战略构想
1.全球化发展战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是对阿坝州、四川省、西部,乃至中国、世界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策划,是应“区域大旅游”、“区域大管理”的理念提出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最终将其建设成集九寨沟-黄龙奇山异水、国宝大熊猫、羌藏风情于一体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目的地,倾力打造“世界主流风光目的地”和“中国标志性景区目的地”国际化品牌。
2.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新成立的“大九寨国际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以及对人力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整合。以国际旅游最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利用现代资本运作方式,用活、用足、用好旅游发展资金政策,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3.开发多功能旅游产品组合系列。“大九寨”将由过去单一的纯观光型向会议、观光、休闲度假、运动探险等综合功能型旅游产品转变,深度挖掘旅游产品内涵,提高产品档次,建成国际会议、休闲、商务、度假中心。近期着重推出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奇山异水游,卧龙、四姑娘山熊猫故乡自然生态观光游,羌族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游和川西北大草原与藏族民俗风情游。
4.协同整合营销理念,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协同整合营销理念”是旅游市场营销创新,是政府引导、协调一定旅游活动空间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体制、政策与观念上的创新。从构建“完整的旅游活动空间”这一角度出发来建立“大九寨”协作区合作体制,对外以一个声音、一个品牌集群、一个旅游产业板块说话,实现形象认知度、美誉度的整体提升。
5.整体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布局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分期建设。重点打造两个主导精品景区――九寨沟、黄龙;打造三条旅游主环线:(1)川主寺-黄龙-九寨沟-神仙池-巴西-热尔大草原-黄河九曲第一湾-瓦切-黑水-松潘县城-川主寺(内环线);(2)成都-茂县-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内环线-平武-绵阳-成都(东环线);(3)成都-茂县-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内环线-红原-汶川-成都(南环线);打通四个快速通道:大九寨-成都,大九寨-绵阳,大九寨-甘肃,大九寨-青海;建设五个重要旅游城镇:九寨沟漳扎镇,九寨沟县城、若尔盖唐克乡,若尔盖县城,红原县城;建设六个优先开发旅游景区:甘海子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旅游景区,神仙池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牟尼沟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纪念碑园旅游景区,九曲黄河第一湾旅游景区,日干乔文化第一景区。
6.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尽快实施大九寨生态保护规划,控制每个旅游景区合理的环境容量,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管理监测预警系统;第二,主要旅游通道、景区结合退耕环林、环草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第三,加强对文物古迹和社会旅游资源的保护,贯彻执行“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张 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37~40
[关键词]工业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调整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开发区的概念及分类
开发区(Development Zone)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的区域。[1] 开发区是指是在上世纪年代中期以来,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为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在经济活动中采取宽松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等吸引投资,实行相对特殊体制和优惠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域。
开发区有多种分类标准,以其经营活动的特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农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商业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等。其中工业开发区是最常见的类型。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随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到城市土地研究中,土地集约利用即通过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土地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按照土地投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国内外诸多学者有不同的论点,但大都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程度、土地收益程度进行衡量[4]。
按照这一分类,工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空间集约度和资金集约度两方面进行构建。[5]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的内在关联
经济集约是开发区土地集约的最终目的,而空间集约是达到经济集约的手段之一。资金集约应当作为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首要指标。不同产业因其生产工艺与流程的差异有不同的容积率,而容积率高的产业其投入产出率未必高。即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若要通过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对工业工业区的空间集约度进行控制,必须依据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容积率等空间指标。
5.工业开发区经济集约度提高的途径
按照企业个体和工业区乃至区域划分,工业开发区经济集约度提高应当从工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入手。
5.1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核心。通过合理优化工业区内的产业结构,通过土地置换等手段引入上下游产业延伸其产业链,在工业区内部尽量减少生产运输交流等成本,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工业区土地利用集约度。
5.2提高企业生产技术
虽然存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但地块上的企业若提高其生产工艺水平,那么将提高边际临界,从而在保持相同投入的条件下将获得更多产出。
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偏低。部分工业区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产业导向不明,对于工业区未来的发展缺少可持续规划,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导致土地达到供应条件后没有企业及时进驻,土地供应滞后。
2.开发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普遍较低。由于工业区部分工业的性质决定了往往以单层厂房为主,决定了其工业区容积率较低。同时也由于部分开发区建立较早,当时企业进区门槛低,集约用地意识差。
3.部分开发区投入产出强度偏低。目前部分工业区投资强度没有达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规定的投资强度最低下限值,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工业区工业用地出让较早,土地价格不高,工业区以引进项目为核心,侧重于满足企业要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控制用地规模,导致项目用地规模偏大,投入产出强度偏低。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发展规划
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核心。产业发展规划应当从产业结构入手,考虑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及工业区已入驻的产业合理把握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指导具体工业区管理。
通过产业规划对工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工业区土地利用集约度。
企业进入选择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工业区启动的需要,事先的产业规划难以准确无误的把握。同时由于城市和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工业区的产业自身存在新陈代谢。而工业区的整体产业结构完全调整有较长的周期,同时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这本身与集约利用原则违背。产业优化应当在总体产业结构规划的基础上以企业为单位渐进推进,并主要通过管理方对企业的选择完成。
工业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对新入园企业还是对已有企业的调整都应当遵循以下的选择原则。
2.1成长性原则
所谓成长性原则,既要求该企业应当具有交好的成长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长的生长周期,同时也代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2收益性原则
根据前文所述的经济集约性要求,入选企业应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3集群性原则
入选企业应当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通过企业的集聚,充分发挥企业的外部性,以产生规模效应,以促进产业集群地方网络的形成。
2.4环保性原则
从基础设施的负荷和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这应是必循原则。
2.5土地利用效率原则
入选企业应集中在保证一定水平的经济效益基础上的那些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较高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彭森.中国开发区年鉴.2005[Z]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机理和相互作用.[J].规划研究,2007(3):27.
[3]龚义,欧阳安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
[4]何芳,魏静.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2001(3).
[5] 朱仲羽、刘伯高.开发区“二次创业”探讨.[J].铁道师院学报,1998(3):18-21.
这次会议,我在去北京学习之前就进行了专门部署。我感觉,这次全市开发区工作会议开得很及时、很务实。很及时,是因为这次会议,是在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力推工业化,特别是在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很务实,表现在市政府与各县区、市经济开发区签订了责任状。签订责任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责任。我市的产司成立不久,实力还不强,压力比较大,还承担着煤化工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的责任。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产司仍与5个区和市经济开发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决定拿出2.2亿元支持园区配套建设,这就是务实之举、创新之举,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办好开发区的决心和对各县区发展的重视。省里为加快园区发展,启动了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个集中区建设,创新省直管集中区模式,班子正在紧密锣鼓组建。实际上,我市早就实行这种模式,比如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煤化工新区,还有正在规划的合工业走廊集中区,一共4个。上周,省政府、市政府、化集团与中石化仪征化纤在北京就公司注册、项目开工进行了新一轮磋商,明确了本月注册,7月20日开工,一期投资3个项目,包括180万吨甲醇制丙烯、60万吨乙烯、60万吨乙二醇,总投资达到25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投正在大规模建设,市科技局也在加紧招商。合工业走廊已列入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我们必须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与市的协商,加快20平方公里的集中区规划建设。按照书记的要求,王诚同志、祖德同志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其中起步区10平方公里,位于合阜高速、商杭高铁、蚌高速相交的地方,今年必须尽快启动建设。
从刚才的交流发言看,我市的开发区、园区的总体发展势头不错,全市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年的4.9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39平方公里(其中市经济开发区20平方公里、开发区10平方公里、工业园5平方公里、煤化工新区45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6平方公里、开发区12.23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7.91平方公里、大通工业园4平方公里、开发区7.24平方公里、合工业走廊集中区20平方公里),省级开发区数量达到5个,煤化工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正在待批,批准后省级开发区将增加到8个,这种势头要继续保持、要继续巩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开发区的投资、产值、税收等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差距,就是责任,就要落实。当务之急,就是围绕开发区的大建设、大发展,明确责任人、增强责任心、落实责任状、履行责任制,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下面,我强调四点意见。
第一,要做实平台
首先,要统筹规划。当前全省各地,特别是江城市带城市都在借力示范区效应,大抓规划,大力投资,大建平台,掀起新一轮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开发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的“强磁场”,作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动机”,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争得主动、获得先发,规划至关重要。各开发区要根据发展目标,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科学编制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把该利用的空间利用好,把该控制的范围控制起来,防止乱搭乱建,防止土地浪费,减少拆迁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区产出率。特别是20平方公里的集中区规划,必须高标准,决不能低于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区的水平,否则就是低水平的,就是没有竞争力的。要把开发区规划同七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百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百亿企业发展规划、亿元企业发展规划,同矿业、国投新集、化集团等大企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既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又要错位发展、互为补充。
二要加快建设。去年,全省89个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为28.7亿元,而我市开发区总投资为23.9亿元。今年,各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必须达到16亿元,投资强度必须达到每亩110万元。现在,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2个集中区,都在按照“八通一平”的标准,一次性把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如果我们还是走一步算一步,进一个企业修一条路,小打小闹,我们的开发区发展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开发区都在反映资金短缺,但我认为,资金根本不是问题。我一再要求,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市场运作。市城投、产司自组建以来,已经发挥效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又强调要组建若干个投资公司,包括旅游投资公司、林业投资公司。下一步,将召开职教园区座谈会,成立教育投资公司,这些平台都能很好地解决资金融通问题。职业教育对企业发展、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强调职业教育。如果一个城市引进了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产业工人,怎样留住企业?企业怎么发展?因此,我们要在新区建立规模大、条件好、水平高的职教园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就业、面向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书记强调,园区建设一定要抓紧,快速推进,强力推进。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煤化工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这些已经或即将批准筹建的省级开发区,今年必须出大形象、见大成效,决不能“挤牙膏”式地推进。产司对各园区的支持,不是一次性直接拨付资金,而是用来配套投资、撬动投资,引大企业建设基础设施。5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等6大领域,这是继年4万亿之后的又一接力政策,对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大利好。此外,市委、市政府初步考虑,从今年起连续6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贷款贴息。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把政策机遇转变成发展机遇,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决不能把两只眼盯着财政,两只手伸向政府,把财政投入当成主导性投入。广东佛山市经济那么发达,他们的欧洲工业园,就是引进新加坡资金;工业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资本。
三要升级创牌。品牌就是招牌、就是实力,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不仅在招商引资上成为企业的首选地,而且是更多优惠政策的惠及地。我省除了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芜湖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外,最近,和安庆经济开发区都跻身“国家级开发区”俱乐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达到6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各项指标非常明确,市经济开发区要瞄准这一目标,对标挖潜,对标奋斗。合工业走廊集中区创牌工作,要紧盯江城市带各市集中区动向,争取同步创牌升级。当前,省政府正在着手启动省级开发区扩区工作,已经审查批准了一批,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搭上这趟“顺风车”。
第二,要降低门槛
以前,我们出台了一些促进开发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现在看,和先进地区比,和江城市带示范区比,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政策优惠的程度还不够。为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发展,市委、市政府比照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惠政策,制定了《市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意见》,即将上会研究,共十章34条,许多条款的优惠力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条件不优,就会变成“高地”,而不是“洼地”,就引不来资。
一要强化土地保障。省里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规定:示范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示范区外市、县新增耕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示范区市、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找好办法,把土地指标用足用好。对外,要千方百计挤进国家、省里的盘子,使用国家、省里的指标;对内,要按实绩论英雄,改进土地指标分配机制,在各开发区间实行土地指标余缺调剂,谁招的项目多、项目大,谁就获得更多的土地指标。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使用土地指标,开发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也可有偿调剂。要区分轻重缓急,保障开发区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用地需求。要启动开发区重大产业化项目用地快速报批通道,缩短报批时间,满足开发区建设和扩容需要。要盘活闲置土地,坚决纠正土地“圈而不用”、“多圈少用”的问题。经核查,市经济开发区有14家企业存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不足的情况,县区开发区也同样存在土地征后利用不够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批而少用、批而不用的项目该清理的清理、该整改的整改、该收回的收回。
二要强化税收扶持。市里的若干政策意见规定,对转移到开发区的企业,在建期间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市财政、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一定要把能减的都减掉,能给的都给足,让企业为之心动、招之即来。现在,有企业反映我们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及时、兑现不及时、返还不及时。如果我们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兑现不了,政府就没有诚信可言。
三要强化金融支持。市产投要发挥好投融资主体作用,创新投融资模式,为开发区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要指导各县区加快投融资公司建设,为开发区融资搭建更多平台。金融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担保体系。当前,要重点开展好分行业银企对接活动,还要把银企对接会开到开发区去,把金融超市开到县区去。
第三,要狠抓招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引进内资增长都作了明确要求。刚才,谌伟同志对这一方面作了很多要求,我就简单的补充几点。
一要创新方式抓招商。开发区要实现大发展,重在招商引资,贵在方式创新,必须高密度、宽幅度、大强度地持续推进。要以诚招商。就是要发扬“钉子”精神,一定要盯住,建立客商档案,主动出击,锲而不舍,以诚动人、以诚感人、以诚待人,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以商招商。已经入驻的客商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商人信商、商家互信”这一特点,做好“借商宣传、以商招商”的文章。要以会招商。现在各种节会非常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要抓住这一契机,根据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特色务实的招商活动。
二要承接转移抓招商。面对产业转移的大好形势和激烈的竞争态势,我们必须借助示范区效应,开展大规模的招商活动,既要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方位出击。关键开展好五个活动:一要开展“大走访”活动。走访在投资的企业,挖掘信息源;二要开展“大培训”活动。根据产业转移特点和产业特色,组织专家培训,提高项目推介、开发水平;三是开展“大对接”活动。主动走出去,实行“面对面”、“点对点”的上门对接,开展低门槛、低头招商;四是开展“大宣传”活动。在产业转出地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宣传五彩的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五是开展“大落地”活动。狠抓合同项目、意向项目落地,力争早日开工,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面展开。已正式成为的成员,去年已被正式纳入核心城市群,今年要积极争取,而且也具备进入的实力,请同志、同志好好琢磨一下,力推更好地融入,承接产业转移。
三要加强对接抓招商。去年与央企对接,效果非常好,对接签约项目25个,投资规模1466亿元,居全省第二。中石化与我们的合作就是央企合作的一部分。今年,书记专门到国务院国资委进行了沟通。6月份,市委、市政府将与央企搞一次大型对接活动。开发区拿什么去对接?怎么对接?我认为这次对接的重点是产业,各县区、各开发区要提前准备,制定方案。三年退城进园计划必须严格落实,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契机,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
四要严格奖惩抓招商。在市政府第九次全体会议上,我就强调奖励要奖励到县区班子,奖励到主要责任人。招商引资更要这样奖励,只要为招来商、引来资,不管是什么身份、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大胆奖励,而且要奖得“惊心动魄”;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对损害投资环境、破坏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要重罚,而且要罚得“心惊胆战”。
第四,要优化服务
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人才?是资源?是市场?但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在服务。毕竟资源和市场都是有限的,唯有服务是无限的。营造一个好的服务环境,才能引来企业、引来项目、引来资金。
一要围绕项目审批优化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单位,要结合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行“一窗式”服务,把项目审批作为第一要求、第一责任,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各级各部门要服务大局、顾全大局,凡是国家和省里明令取消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取消;凡是能向县区下放的权力,必须下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国土空间进行不同功能划分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区域空间规划的转型性变革。20*年初,**以这一理念来规划**北部湾经济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今年1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正式批准实施。该《规划》把4.25万平方公里的经济区划细分为1912个综合地理单元,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经济区划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地区。其中,适宜开发的城市地区仅占总面积的9%,限制开发的农村地区占总面积的56%,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占总面积的35%。
初步实践表明,严格按照《规划》来推进经济区建设,既能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又有效地保护了青山碧水。今年前三季度,**北部湾经济区的GDP总量达1543.78亿元,同比增长16.3%,增幅比全区高3.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8.6%。同期能耗指标又呈下降之势,半年多来,北部湾沿岸直排入海的工业污染源、污染物同比减少46%,各类海域沉积物均达到一类标准,海洋生物质量达标率为100%。
继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扩大到全区范围。从2007年10月起,**组织专家对涉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灾害危险性、自然保护地、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优势、战略选择等11个方面实施详细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在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确定了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的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明确了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管制原则。其中,重点开发区确定面积为5.56万平方公里,限制开发区确定面积为12.34万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确定面积为5.9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3.1%、51.9%和25%。
一、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XX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武汉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产值增幅分别高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生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69.25亿元,增加值575.62亿元。重庆市高技术产业XX年销售产值达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高新技术的四大支柱产业。
二、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高
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分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集聚区、食品产业集聚区四大块,分别位于武汉市的西、南、东、北面。其中,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区内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55名两院院士。园区拥有8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技、教育实力居全国第三,XX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高科技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内容摘要:随着区域发展环境、需求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变迁,产业结构会不断重组,支柱产业也会发生相应的转换和更替。本文结合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产业现状,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其工业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 产业结构 产业评价
创建于1992年7月的徐州金山桥经济开发区,于2010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正式更名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区划面积152.8平方公里、拥有企业3000余家、是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综合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结构逐渐完善,对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既是对园区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回顾,也为园区做好未来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随着区域发展环境、需求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变迁,产业结构会不断重组,支柱产业也会发生相应的转换和更替。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遴选支撑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选择与区域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还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为客观地分析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不同产业类型的现阶段优势,选取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 Share Method)对其评价。该方法将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将区域或城市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和偏离分量,通过数据来说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评价区域或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计算基期一般为5年,而考虑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和数据统计现状等特殊原因,选取2006年和2008年数据进行分析,将计算基期定位3年。为使结论更准确、可靠,本文结合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将工业产业划分为八种行业门类,并选取江苏省为对照标准区域、按照相同分类标准进行工业行业划分,分析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以确保结论从行政隶属、区域政策、经济外向度方面均具有比较高的合理性(见表1)。
工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评价
根据SSM方法原理,计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评价指标。
变量定义。定义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工业行业产值2006年为bij,0、2008年为bij,t;江苏省各工业行业产值2006年为Bj,0、2008年为Bj,t(见表2)。
计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8类工业行业在[2006,2008]时间段的变化率rij、江苏省8类工业行业变化率Rj;并按照江苏省产业份额标准,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各行业在2006年的产值进行标准化计算 bij(见表3)。
(j=1,2,3,…n)(1)
(j=1,2,3,…n)(2)
(j=1,2,3,…n)(3)
计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工业行业的份额分量Nij、结构偏离分量Pij、竞争力偏离分量Dij、经济增量Gij(见表4):
(4)
(5)
(6)
(7)
计算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对于江苏省的结构效果系数W、区域竞争效果系数U、相对增长率L(见表5):
令、
(8)
(9)
(10)
工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重点产业优势突出,形成了鲜明的主导优势;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对表3数据进行分析,增长率rij显示开发区内各工业行业都有较大比例增长,尤其以新能源与清洁生产、金属加工、医药化工等增幅最为突出,仅有建筑建材和印染纺织两类行业发展相对于江苏省平均发展水平较为缓慢。
对表4数据进行分析,各行业预期产值Nij和实际产值bij,t显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除印染纺织行业外,均超出江苏省经济发展预期水平(见表6)。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行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自2005年8月“二次创业”活动顺利推行以来,江苏省和徐州市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坚实的工业经济基础,促进了开发区迅速发展壮大,并确保各行业均衡发展。
重点产业优势突出。结构偏离分量Pij值越大说明区域i内的第j个产业在原有的产业结构中占据的份额越大,为该区域的份额优势产业;Pij值小则说明没有份额优势基础;竞争力偏离分量Dij值越大说明区域i内的第j个产业实际增长量超过以对照区域为标准的该产业预期值越多,属于强势竞争力的产业类型;Dij值小则说明属于弱竞争力的产业类型。根据表4数据可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行业按不同特征进行划分(见表7)。
结合表2和表7分析,2006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新能源与清洁生产和建筑建材等行业的产业份额已超过江苏省平均水平,而其余4类则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经过3年发展,除建筑建材、印染纺织行业增长相对缓慢,其余6类行业都有迅速增长。综合分析,近年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大力推进了产业附加值高、技术要求尖端的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清洁生产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促进了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电气电子、医药化工、金属加工、印染纺织等产业的份额提升;逐渐引导着能耗较高、环境影响较重的建筑建材等产业的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表5中,结构效果系数W=1.03,表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江苏省整体产业结构基本匹配,符合江苏省产业调整升级方向;区域竞争效果系数U=2.52 ,表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其产业发展趋势能有效促进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产业经济发展相对增长率L=2.60,表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远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这与江苏省、徐州市给予的经济帮扶、相关政策扶持都密不可分。
结论及建议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发展远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然而,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政策环境不断变化,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仍要加强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
(一)加大科研投入,坚持自主创新
科技研发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若要得以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尖端核心技术的掌握和保密,并不断突破创新。目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65家企业建立了省市级研发机构,其中28家被评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积累,着力培养自主创新骨干企业,推进园区自主产权建设。
(二)注重环境保护,推进清洁生产
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国工业大力发展,经济水平得以大幅提高,然而却使世界承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低碳发展理念促使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积极推行环境保护。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采取政策引导、财政激励等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为国家节能减排贡献力量、改善开发区环境。
(三)完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对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工程机械、新能源、食品医药加工等产业集群,但集群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发展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化。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不断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组织产业链完善,积极构建产业链网,使产业发展在地理布局、产业结构上都得到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经济中长期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13)
2.杜莉,原毅军.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7(9)
3.李岩.广东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4.成思危.论创新性国家的建设[J].中国软科学,2009(12)
5.姜春云.关于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问题的探讨[J].求是,2010(6)
一、把握原则。明确思路
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千亿级开发区,首先要明确思路。确定发展方向。为此,在集中研讨后,我们确定了在发展中必须把握好的几个原则。
1 坚持集群化发展的原则。切实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切实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培育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强化不同产业的关联和支撑,促进相互关联企业的快速生成和集聚,促成产业集群发展。
2 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大中小企业共生网络,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产业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集约发展提升竞争力,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特点,科学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配套,大力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
3 坚持生态化发展的原则。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优先发展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二、发挥优势,用好政策
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主动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积极把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大产业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战略机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的需要。
1 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经开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规模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项目。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2 紧紧抓住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优势。吉林市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间腹地和重要区位,在全省和东北亚区域占有重要位置。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框架下的吉林市发展规划》中“北拓、南优、西调、东控”的空间发展策略和长吉一体化“双核心、对进式”发展模式。吉林经开区处于吉林市未来工业化推进的主要区域,是吉林市产业布局调整和扩展城市空间的理想区域,也是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区的核心区。与长春市东北部、东南部开发建设相呼应,是向长春方向延伸、衔接、靠拢的前沿区域。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吉林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项目承载区、长吉一体化战略的产业融合区和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先导试验区,在此难得的发展契机面前。理应承担起“先行先试”的重担,为吉林经济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3 紧紧抓住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国务院同意吉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这标志着吉林经开区的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吉林经开区可利用国家级开发区享有的政策,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提高开放水平,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周边园区。实现空间拓展,增强总体经济实力。经开区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只要勇于先行先试。就一定能够实现经开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工业强区为目标,以发展化工产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精心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发展与工业紧密结合的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态优化、产业集聚、第三产业发达的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城。
1 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加大化工产业链式发展步伐,增强产品关联度和互补性。规划汽车化工专用料园区。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贴近的精细化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生物化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一是依托吉化原料优势,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条,以康乃尔化学公司为龙头,提高附加值,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贴近的精细化工,建立康乃尔化工园、众鑫化工园、汽车化工产业园区、化学合成药产业园区,康乃尔化学、吉林怡达、吉林奥克、众鑫化工、吉林制药、杭氧吉林公司等企业2015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二是依托吉林省玉米资源优势,以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化工,吉林燃料乙醇及外阜公司、博大生化、博海生化等公司2015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三是以吉林化纤为龙头,大力发展化学纤维制造业,化纤集团及其外阜公司2015年计划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0亿元。力争到2015年,全区化工产业产值实现600亿元。
2 打造新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吉林经开区将以建设高附加值的特种纤维产业基地为目标,依托现有企业和项目。巩固和发展碳纤维产业的原料、技术及科研优势,以中钢吉林碳纤维公司为龙头,加快发展碳纤维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生产,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80亿元:以吉林高琦聚酰亚胺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聚酰亚胺纤维等特种纤维,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80亿元;以化纤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竹纤维、麻纤维等纺织新材料,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4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基地可望实现产值200亿元。
3 打造品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
基地。精心打造品牌食品工业园,大力发展乳品、饮料、粮食、油品、饲料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数量和水平。一是以吉林娃哈哈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以牛奶为原料的饮料行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30亿元。二是以美国嘉吉饲料吉林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饲料行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10亿元。三是以吉林市博廒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植物油行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10亿元。四是以中粮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水稻综合利用产业,2015年计划实现产值40亿元。到2015年,品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实现100亿元。
4 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全力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为汽车、化工、食品、能源、航空等产业提供零部件、压力容器、机械、电子类配套产品为目标,逐步形成区域性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大族激光吉林公司、鼎新安全科技公司为龙头,力争到2015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100亿元。
四、握沙成团,创新突破
吉林经开区要站在新的起点上,以超前的思维,广阔的视角,围绕发展目标的实现。谋划大思路、运作大手笔、打造大平台、实现大发展,在更高层次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经开区“握沙成团”的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1 在制定新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上取得新突破。抓紧组织制定与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区域发展规划,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研究解决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明确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突出可操作性。特别是要突出推进支柱产业配套融合这一发展方向,依托吉林石化公司和区内化工产业优势,深入研究制定化工、汽车产业配套融合发展规划,有效指导汽车化工专用料园区的规划建设。“十二五”期间,经开区将要在贯彻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和长吉一体化进程中,切实发挥排头兵和龙头作用,当好改革开放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产业核心集聚区、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型生态工业新区。
2 在强化招商促进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上取得新突破。要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经济总量持续扩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经济运行持续提速。围绕化工、化纤纺织、碳纤维、品牌食品等主导产业,强势开展招商引资,在招大商、招群商上下功夫,采取超常措施上争外引,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全力引进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未来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不断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组织好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建设。抓好组织协调,强化推进措施,全力组织好工业经济运行,突出抓好吉林化纤、燃料乙醇公司、松花江热电等20户重点企业运行。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全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要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3 在增强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搞好区内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面提升开发区投资环境。开工建设西区三号道、杏林路、闽江路、汶水街、赣江路等17条主次干道。完善污水、蒸汽、给水、电力、天然气等管线和信息设备,加快二次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实施经开大街、昆仑街道路绿化工程。九龙路、九江大路和管委会广场等彩化工程,空港路、新康路等26条主次干道照明工程。开展区容区貌、私搭乱建、施工围挡和散流体运输专项清理。
4 在构建和谐新区、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开发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实施民生工程,重点做好泥草房改造、保障性住房、校舍改造、扩大就业、医疗救助等民生实事。继续推行失地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村居民的生存发展、看病就医和老有所养问题,不断提高村居民生活水平。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文化、休闲设施配套,打造新型和谐社区。不断改善村居环境,探索推行“区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创造洁净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深化“平安开发区”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群众解决机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开发区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本文作者为国家级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发展框架思路
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的有利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总量、产业层级和经济外向度,把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和吉长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经济增长极。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群效应明显,工业服务体系完善,具备一定城市功能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吉林新城。
发展目标: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加快*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市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均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开发区应按照*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吸收外资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举办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为主。根据需要也可兴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事活动场所和举办旅游、提供寓所等服务性项目。
第四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为开发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条件,不断完善供水、供电、供煤气、排水、通信、道路、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第五条开发区内投资者的投资、财产、收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
开发区内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主管外国投资工作的部门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对开发区行使以下职权:
(一)组织制订和修改开发区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制订和开发区的具体管理规定;
(三)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开发区内的投资项目;
(四)检查、督促、协调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的供应;
(五)检查、监督、协调市有关部门和其他单位设在开发区的分支机构的工作;
(六)协调解决开发区内各项目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问题;
(七)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七条除本条例第六条授予开发区管理机构行使的各项职权以外,开发区内原由市或区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门分管的基础设施、土地房产、环境保护和公安、交通、消防、文化、教育、卫生、绿化、计划生育等工作,仍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八条开发区公司按照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发展规划,负责本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房产经营,协助投资者兴办企业,并帮助联系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的供应工作。
第三章投资与经营
第九条鼓励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发区内投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或者采取我国法律允许的其他形式进行投资、经营。
国内企业、其他经济组织等也可在开发区内举办独立经营的企业或者联合经营的企业。
第十条在开发区内进行投资,投资者应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办理申请和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外商投资企业在开发区内使用土地,应按照国家和本市土地使用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外商投资企业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开立帐户。如需在国外或港澳地区的金融机构开立帐户的,应事先经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在*市境内设置完整的会计帐簿,进行独立核算,按照规定报送会计报表,并接受财政税务部门的监督。
第十四条开发区内的企业应在注册登记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经营。
第十五条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有权在批准的合同范围内,自行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筹措、运用资金;采购生产资料和销售产品。
第十六条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行确定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和奖励、津贴制度。
外商投资企业招聘人员,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外商投资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应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保证职工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工作。
第十八条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依法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开发区内的企业停业解散,应向原审批部门申报理由,按规定办理手续。
第四章优惠待遇
第二十条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有关优惠待遇外,还可以享受本条例规定的优惠待遇。
经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的国内企业,除减免税优惠必须由国家批准外,可以享受本条例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一条开发区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在1995年底前免征地方所得税。
第二十二条外商投资企业在开发区内自建的房屋或者购置的新建房屋,自建成或购置的月份起,免征房产税五年。
第二十三条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纳税有困难的,经企业申请、税务部门批准,可减征或免征工商统一税。
第二十四条开发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需要借贷的短期周转资金,经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审核同意后,应确保贷放;其它信贷资金,优先贷放。
第二十五条外商在开发区内可以按照统一规划,投资开发场地,从事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和房产经营。
从事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开发区内生产性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内可以建立保税仓库,为开发区内外的企业提供服务。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还可以建立转口型保税仓库和保税加工区。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条例同样适用于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开发区投资举办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