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

时间:2023-09-10 14:49:56

导语:在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村经济管理职能

第1篇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容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多,涉及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般而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制度设计,即农村财务和资产的管理;二是对农村上地資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三是制定具体可行的农村发展目标;四是对农村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

2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集体资产管理混乱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透明、支出不公开,村民对村级财务不知情,财务审查制度缺失。在村级资产管理上,不能充分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使用,为数不少的村级固定资产、集体资源等方面的承包租赁合同在为数不多人的掌控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以至于承包租赁费出现了不应有的减少状况。使民主监督、财务公开之类的工作流于形式,其开展的财务管理活动并没有真正“对外开放”。

2.2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管理松懈,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农民缺乏土地流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土地得不到集中利用,制约了经营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撂荒”问题。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部分零散地块出现撂荒现象。

2.3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实现,既有农村土地经济利益纠纷,又有财务监督审核、农村土地管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经济管理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影响后续的经济管理工作。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行使职权时无法做到依法行政,在发生诸如土地流转合同纠纷、集体财务公开审计等问题时,缺乏足够的依据和举措,导致管理效率不高。

2.4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农村地区没有发达的经济实力,更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吸引力,以至于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缺乏应有的文化程度,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等方面要求。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并重的工作,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财务、审计、管理等知识,还要有跟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虽然乡镇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配备了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农村财务,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思想认识

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意义重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在深入破题,调整农业产能成为亮点。作为农村政策的执行者,基层管理人员要落实并到位,扎实推行,以便实现政策的常态化,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群众利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生产保证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这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各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从政治高度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增加责任意识,强化思想认识。

3.2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力度

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财政投入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必须一方面提高补贴比例,另一方面通过贴息贷款、小额放贷等形式,增加信贷投入的比例,让农民有钱办事。其次是化解债务,优化财务运行体制。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要推行村级财务的民主化运转,发挥广大村民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作用,增加公开透明度,保障经济管理职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实现农村经费核算民主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职能行使

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经济财务的核算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农民也会经常因为土地的问题大动干戈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并不能找到合理的相关的法律政策依据,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都没有提及,这就加大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难度,严重的影响了管理部门的执法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作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经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民的意愿,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指导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发展高效、绿色、集约的现代化新农业。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制定本地具体的、可执行的土地管理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出台农村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办法,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

3.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经济管理部门作为管理阶层,首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决定了土地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理念的认同与否。其次,要加大对农民技术水平的培训。要加大对农民的素质提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经济不断建设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各地区农业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提升管理质量,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谭占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8):222-222.

[2]叶邓军.剖析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J].吉林农业,2015(16):55-55.

[3]张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措施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7):234-235.

第2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管理探讨

1基本概念及内涵

农村经济管理可以直接理解为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为根本依据来进行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自觉、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其根本依据就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其基本前提是确定生产发展目标;其管理过程就是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管理人才层次落后、信息网络不发达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深刻理解农村经济管理的实质,把握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要素,是推动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前提。

2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机构设置没有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管理部门尽管看上去分工明细,但并不能做到职能上的有机配合。各自为政、职责分割、协作壁垒的现象使这种机构设置状态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机构运行缓慢使其办事效率无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及时的协调反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联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

2.2经济活动中市场、流通领域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状态,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市场机制得不到有效激活,市场基础设施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比如,一些地区农产品的价格标准体系由于没有参与市场竞争而得不到健全。农产品的流通由于供求信息规模的限制而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特征不足使得商品流通不能真正步入市场化的轨道,这种落后体制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化、现代化的脚步。在生产模式方面,分散的、单个家庭农户式的生产模式,使得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集体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这样的经营模式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贸综合企业竞争,也就不能融入现代农业经济的市场领域。这也是欠发达农村地区长期没有形成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因所在。

2.3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工薪待遇受经济水平影响较大,这些地方往往不具备吸引人才的优势。没有先进的知识结构、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水平,得不到及时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的机会,上述原因使得当前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管理队伍的文化层次和管理意识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需要,是当今欠发达农村地区普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阻碍因素。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前提。要以增加农业收入为关键目的,因此需要合理、完善的体制作为保障。因此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任务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大局,努力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要着力在机构改革和制度创新上做文章,不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的新路径。各级基层干部要最先转变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思路,比如在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上采取新举措;合理配置落后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在农业各项功能的拓展方面加大力度,尽一切可能完善农业经济的产供销链条,是农业经济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3.2建立以维护农民利益为目标的有效机制

我国政府历来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以切身农民的利益为前提。欠发达农村地区各级政府要努力倡导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满足农民的基本诉求表达,统筹协调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还应当加强经济管理机构自身的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职能,深刻理解管理机构的职责就是要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利益、服务于农民正当的经济活动,而不再是计划经济环境下强权控制。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农民参与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基本群众管理经济事务、自行调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自治能力。

3.3提升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

稳定队伍角度,要积极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条件,从人事政策和工薪待遇方面解决面临的困难。在农村各级乡镇实行人员定岗定编制度,确保农村基层经济管理的专人负责制度得到确立。从提升管理水平角度出发,要大力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把握好国家关于农村经济的政策法规,切实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提高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新路子。

作者:满海力 周国华 单位:吉林省前郭县海勃日戈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系统;经济稳定;调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宝清县农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前,乡(镇)经管站是县农经总站的派出机构,人、财、事三权由县农经总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系统垂直管理,乡(镇)经管站在县农经总站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打破农经队伍系统管理,“人权、财权、事权”下放到乡(镇),编制性质由事业管理直接过渡到公务员管理,县乡农经工作仅存业务上的指导而非领导和管理的关系;原乡(镇)经管站更名为农村经济管理办公室,人员也由改革前的73人锐减到50人。

二、现行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诱因

改革后,农经系统人权、财权与事权的分离,农经体系建设问题日趋显性化。

(一)体制改了,人员散了,队伍难稳定

2001年机构改革打破了农经队伍系统化管理模式,奉献农经事业半生或大半生获得的职称证书瞬间犹如废纸,政治上的很无望、经济上的大落差,乡镇农经部门陷入了“想留留不住,想提提不了”的不良发展困境。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经系统寻求发展,即使是乡镇自行调配了人员,但也是专业不对口,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农技、畜牧、广播站等部门非专业人员涌进农经系统。经调查,改革前宝清县乡镇农经管理系统拥有人员73人,截至2011年末,离岗流失人员31人,调入1人,借调7人。现有50人中,实际在岗人员40人,有4人退养、6人赋闲;仅有的40名在岗人员尚有10人在乡镇政府兼职劳转办、能源办、信息办工作或兼职妇联主席、统计助理,剩余30名全职在岗人员能完全履职的屈指可数。

(二)工作多了,职能弱了,监督难到位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广泛实施,虽然其业务性强、政策性强,加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三资委托等诸多农经工作内容频繁增加,农经队伍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强化,而是被蚕食,被弱化,队伍萎缩退化迅猛;工作活力不强,农经工作表面化,管理监督职能弱化,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要求的实现,制约了农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是人员匮乏,力不从心。40名农经管理人员负责全县10个乡镇农经管理工作,加之8名“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非专业人员的涌入、队伍本身的老化、断层,要想发挥职能作用力不从心;目前编制在乡(镇)农经管理部门,日常工作服从乡镇的指派,乡镇“中心”工作变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农经管理工作反而成了农经人员的“副业”,工作人员分身无术;实行村级三资委托之后,由于人员匮乏,乡镇经管员既当执行官又当当事人,更甚者有的乡镇党委、政府违背国家监督管理政策派农经管理部门人员到村里任会计,一手抓监督一手抓核算,违规管理,篡位管理。

二是活力不强,监督乏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特别是受管理权的限制,形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的窘况。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在处理业务主管和行政主管的关系上处于两难,有的强调业务忽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的淡化业务,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有的农经人员不想事、不干事,对待业务工作敷衍了事,浮于表象,作用不突出,甚至连正常工作都难以开展,造成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查处;有的乡镇农经人员老化、断层,缺少活力。县乡两级业务断链或者悬空,县级农经管理部门仅靠业务指导没有制约性,管理无法到位,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落实,严重影响了全县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性质变了,调整难了,上下不顺畅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经管站人员属于公务员管理,人员由乡镇自行管理,加之人员流失严重,人员配置也极不均衡,影响了各乡镇农经工作均衡发展。

一是上下不顺畅,影响了农经工作有效开展。从国家看,农业部分别设立了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和农村合作经济经管理总站,司、站属于隶属关系,农经司副司长担任农经站站长;从省级看,省农委分设经管处和经管站,处、站属于平行关系,由省农委领导统管;从市县看,只设立农村合作经济经管理站,承担处、站分别部署的工作。从国家和省级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讲,工作重叠、政出多门,公务员管理、参公管理与事业单位并行。这种上下不畅、体制不一的工作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经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国家农经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

二是人员难调整,制约了农经工作协调发展。首先表现为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占据乡镇重要岗位,虽然其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应定期进行轮岗,但由于农经管理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乡(镇)内部无法自行调整;更主要的是机构改革时,人员编制是按当时实有人数核定,工作量和人员的比例存在着差异,加之改革后乡(镇)之间的农经部门拔尖人才无法横向交流,专业技术力量无法横向平衡。

三、几点建议

农经队伍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农经队伍建设,关系到农村各项重点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是有序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宝清县乡镇农经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为切实履行经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能,稳定干部队伍、调动经管干部的积极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垂直管理,确保职能作用。综合分析农经系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人权、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恢复“三权”由县级农经管理部门实行“双重管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农经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干部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重新核定编制,确保均衡发展。相关部门要根据农经系统承担的职能和任务,以及所管理区域的农业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综合情况,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统一调配,不断减小农经工作地区不平衡性。进而有效地规避乡镇随意安排非专业人员顶岗、占编现象,做到宁缺勿滥、按需选用适合人才,净化经管队伍,确保农经事业均衡稳步发展。

(三)合理确定性质,稳定系统民心。作为农经管理系统,体系最健全,在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按照相关政策及时、合理确定农经系统的单位性质,否则将直接影响农经系统职能作用的发挥。

第4篇

一.国际规则的介入,对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应对WTO的首要任务。

加入WTO后,我国原有的政府管理经济职能首先受到冲击.其原因有三:一是WTO自身规则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占有国家部分管理权,过去完全由国家所独立拥有的经济权力,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共有.二是WTO将不断影响政府管理决策的自主性.加入WTO后,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张,国内外各种利益集团必然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企图介入政府管理决策,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将受到影响.三是传统的经济管理职能在WTO规则下暴露出明显弊端.以政府对农村的经济管理来说,其直接干预的方式使农民失自主经营的活力,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鉴此,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守WTO的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迫切需要."入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政府入世"。

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时,必须从事无巨细的微观经济活动中跳出来,让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首先,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要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变为间接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支持措施,为所有经营者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从以前的“强制命令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第二,要加大服务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断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田的标准化生产;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竟争,要加快建立信息公开化制度,促进信息自由交换。第三,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调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弃农村经济管理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加入WTO后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不能削弱,还要更具有艺术性。国际经贸往来的种种经验表明,谁对WTO规则学习、运用得越充分,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就越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入世后政府转变职能,肩上的担子不是变轻了,而是更重了。

二、国际市场的扩大,对原有的经济结构带来了新冲击,调整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国内逐步融为一体的农产品市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要坚持面向国际市场,加快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兴利避害,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打造区域农业的“航空母舰”,提高本区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发挥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本着“压粮稳棉,发展经济田”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基本建成40万亩小麦、20万亩棉花、10万亩芦笋、4﹒5万亩油料、20万亩林果、3万亩牧草、5万亩蔬菜、3万亩泡桐、2﹒5万亩水产等九大商品基地,并建成肉鸡、芦笋、油脂、蔬菜、牧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上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这些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规模小、深加工能力较差、资本运营机制不够合理等原因,其相对的产业优势在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加入WTO后,按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有目的、针对性地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能力,尽快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品牌意识严惩缺乏,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对农产品品牌的审报、认定工作,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对已有的品牌(如粟海肉鸡等)要重点加以保护,并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继续扩大其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注重强强联合,实现规模扩张。永济市芦笋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发展壮大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全市18家芦笋加工企业联合组建成永济黄河芦笋集团,年加工能力3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其它优势产业也要成立相应的产业协会,统一组织和管理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努力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采用集团作战的方式,积极应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第三,积极进行产业化开发,发挥优势产业的整体效应,加入WTO后,要真正把区域内有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不能满足于小规模下的种养加工,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要选定区域内特色产品,建设生产基地,积极进行市场开发、加工、储运及技术创新、产品链延伸,实施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在鼓励多样化发展基础上,重点发展几个主导产品,以此组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最终形成产业规模。今后,粟海集团等龙头企业要继续采取公司十农户的形式,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实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

(二)、做好农技推广工作,提升传统产业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一把开启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钥匙。加入WTO后,面对广泛的市场竞争,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积极发展传统产业的“名优特新”产品,有效规避经济结构趋同,全面提高农业产业效益。随着市场开放的逐步扩大,国内外一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将跨入国门,如何变科学技术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一是要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要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目标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要由以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三是鼓励农业科技售货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永济市为纯农业地区,在应对WTO的过程中,必须逐步提高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投入,继续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加强对现代化栽培方法、现代饲养方法、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防治、中低产田改造、先进技术装备和生物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力争实现“精品产业”。

第5篇

近几年来,在公共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改善民生”、“全民共享”等原则的落实,从公共政策角度而言,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尽可能反映整个社会的利益,进而有效避免出现政策落后以及缺少人文关怀等问题;从公共财政角度而言,建设支出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社会性的支出比例正在逐渐上升,政府财政正在向公共财政方面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财政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民生的改善。

二、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公共经济涉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民生涉及了国民生活的基础,通过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可以促进改善民生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就对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以下分析。

(一)公共产品的供应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改善民生的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稳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基础生存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加,但是这些公共产品因为管理与体制等原因,难以得到长期、快速的供应,使得公共产品需求与供应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情况。因为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服务与产品以及社会保障等均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尽管部分产品可以由私人经济承担,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最有效的供给主体还是政府。只有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一些公共产品,才可以确保人民群众得到相应的公共产品种类与质量,进而达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为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但是,针对目前的状况而言,还需要做大量和民生有关的公共产品供给工作。这里以社会保障工作为例,尽管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和城市相较而言,其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虽然在农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其发展速度并不快,农民的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要想增强农民以及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问题,就需要加强政府的公共经济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实现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进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公共经济职能是促进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

对于改善民生而言,不是针对小部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而是大部分甚至全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是一项公共事业,需要达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进而也就要求政府实现相关的职能。由于市场经济资源在进行配置的时候,主要强调的是效率,而非公平,所以,只有政府在公共事业中发挥相关的作用,加强对公共资源协调配置,才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才可以进一步在确保社会公平的情况下,增强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民生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了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还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转换与失灵有着一定的关系。在部分关键公共事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加强市场化发展的现象,比如,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就太过市场化发展,没有将处理卫生服务问题的公平性当成是首要工作,一味注重全体人民群众共同担当健康的责任,尝试着利用市场发展处理医疗卫生问题,这样尽管可以降低政府的负担,但是也致使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增涨,导致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难度,并且因为公共经济管理职能转换不当的原因,经常致使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与布局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出现医疗服务效率相对较低、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公共事业与公共资源分配的时候,市场作用是无法代替政府作用的,凡是涉及到民生方面的公共事业时,一定要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促进改善民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政府公共支出的调整、弥补市场调节问题是改善民生的保证

现阶段,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公共产品的供应,均是由政府通过补助的方式实现的,比如,减免税收、津贴补助、优惠贷款等,这些问题都与政府的公共支出有着一定的关系。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而言,相对适合的方式就是,政府可以对公共产品的产出与供应进行间接的管理,不要将自己当成是“划桨者”,而是应当扮演“掌舵者”的角色,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充分利用预算支出形成一定的经济刺激,进而营造一个高效的产品供应市场,加强私人部门的参与,但是这也不表示,针对和民生命脉有着紧密关系的公共产品供应只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刺激,才可以得到相对高效的配置。反之,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经常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功利性,因此,太过重视市场私人部门对民生公共产品的供应,非常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马太效应”的产品分配问题,进而导致民生情况得不到相应的改善,比如,在对医疗保障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对相关部门的财政投入较少或者相应的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缺乏相应的公共资金、社会公平性与公正性,进而出现医疗产品分配不当等相关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公共产品的顺利生产与供应,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弥补市场中存在的盲目性与功利性,进而确保公共产品需求的可及性与公平性,进一步确保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保证与改善民生的需求

现阶段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虽然也包括了公共产品的供应结构问题,但是其主要问题还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此时就需要政府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减少非公共产品的支出,将“服务投资性财政”转变成“公共服务性财政”,将支出的重点转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将政府投入重点放置在公共民生方面,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确保在进行改善民生工作的时候,可以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假如存在着一些民生问题,就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确保财政结构更加合理,进而确保公共产品供应的高效,加强民生的改善。假如公共财政体制还不够健全,政府系统的内部也没有对各级财政分割问题进行相应的理顺,那么,各级部门与机构就非常容易出现自利倾向,进而阻碍改善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确保公共产品的供应具备相应的资金保障,加强公共产品供应的成效已经成为改善民生的必备需求。

(五)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的公共经济管理是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

要想有效扩展公共事务的管理范围,加强对日益复杂公共问题的处理,政府一定要不断提高公共经济管理的效率,除了需要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之外,一定要加强对法律手段的应用,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将工作内容纳入到法律当中,还可以加强规范公共经济管理机构的权限与工作过程,使得整个管理工作都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进而在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比如,社会保障就是利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由政府对一些因为伤残、年老或者疾病等原因导致丧失劳动力或者失业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与物资帮助,这样就可以为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些针对社会保障与劳动的各项法律法规,大多数企业与管理人员均不会自觉自愿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通过这些明确的社会保障条款,就可以加强社会保障的达成,进而为改善民生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出发,提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的措施

在改善民生工作中,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而言,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政府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并且对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加强民生领域中的公共财政支出,为有关民生的各项工作提供可靠的财政支出,进而努力实现公共经济管理的法制化。通过对公共经济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改革,可以在根本上达到民生的改善。并且也正是因为公共经济管理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才需要针对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的调整,进而促进改善民生工作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完善相应的民生改善工作,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进而提出有效的措施,加强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此时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市场监管,进而重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在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转变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并且明确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一定要担当起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将公共资源更加倾向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进而加强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

(二)加强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建设

政府加强对公共事业的协调,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已经成为了改善民生的首要条件,其中公共经济管理就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主要组成内容之一,而在政府公共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直接和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相应的公共政策。所以,为了确保民生达到预期的改善成果,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在加强以及保证公共政策公平性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建立并且完善相关政策决策和监督机制,利用相关制度政策监督保证民生政策的落实。事实上,主要就是尽量使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调研、执行、决策以及监督这四个环节进行有效地区分,进而利用相关政策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

(三)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

在现行的分税制度下,财政权力太过集中,事务权力太过下放地方,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大部分均是由基层政府担当,因为财政能力有限,基层政府还没有建立正规的融资渠道,导致相关的公共事务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对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与稳定性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民生工作的顺利发展,一定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经济事务管理责权的合理划分,明确中央以及地方的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重视公共经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第6篇

关键词:乡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02-1

1 乡镇政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存在困难

随着取消农业税,乡镇的重头戏和最为头疼的收钱、收粮问题也迎刃而解,可以说得到实惠的是广大百姓,但作为最基层的乡镇人民政府的各种职能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变,出现新的情况。

1.1 行政管理职能弱化

由于现行体制问题,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计生办、土地所等管理职能上划,乡镇政府既没人权,也没财权,缺乏对这些部门的有效制约力,导致乡镇职能削弱,增加了协调难度。乡镇在管理方面严重存在着“责、权、利”不相一致的问题,本属于乡镇政府管理的事务,但人权、财权均在上级业务部门管理,致使乡镇政府管理权名存实亡,无法有效发挥乡镇职能作用。

1.2 乡镇财政能力弱化

农业税取消后,虽然上级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进行补偿,但乡镇缺口仍然很大,仅能勉强维持乡镇最基本的资金运转,许多欠款乡镇无力偿还债务,再加之教育、修路、打井、办电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加大,导致乡镇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

1.3 乡镇干部角色转换较慢

农业税取消,乡镇干部从繁重的“催粮要款”任务中解脱出来,农业税取消后,相当一部分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进而影响乡镇整体作用的发挥。

2 政府只能转变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兴办公益事业难

现在农村办各项公益事业,如“村村通”工程、文明生态村创建等公益事业,难度很大,瓶颈束缚就是缺乏资金。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调控功能进一步弱化,乡镇财政无力满足大量的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需求,且村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白。靖宇县111个行政村只有3个村有集体企业,企业效益也并不很好;临近县城的部分村有大棚收入、门市房及车库出租等收入,其他一些村留有少量机动地,每年收一些土地承包费,算作集体收入,但这样的村也占极少数,而其他绝大部分村集体收入几乎没有。从实施税费改以来的这几年,兴办公益事业大力提倡“一事一议”,但实际运作效果并不理想,全县只有花园口镇的部分村能够按“一事一议”程序来兴办公益事业,但收取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而其他乡镇在这方面完全是空白。主要是由于农民认知程度不一,加上集体意识淡薄,很难达成共识。

2.2 人地矛盾解决难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出台,种地的效益明显提高

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的土地“热”了起来,原来不重视土地的农户开始要地,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纠纷。

2.3 农村债务化解难乡村两级负债现象很普遍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做为一级财政,可用资金本来已经捉襟见肘,取消了农业税就等于彻底断掉了化债的资金来源。且各村发展集体经济情况不好,上级部门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目前连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满足达到,化解乡村债务更是难上加难。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快乡镇职能转变

乡镇党委政府职能要尽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如何加快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改变农村面貌作为第一要务,将农民如何安居乐业作为责任与任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上来。

3.2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需要进一步的转变党员领导干部的意识、强化对工作认识、提高化解各类矛盾的能力,保证经济及各项事业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下发展。一是抓好乡、村两级的思想作风建设。杜绝因工作疏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滋生矛盾隐患、苗头的情况出现。二是提高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多学习国家政策、法律、部门规章制度等知识。三是实施党政领导下访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倾听群众的呼声。四是做好源头预防工作,建立健全的矛盾排查防控网络,对辖区内突出问题及随时进行拉网式排查,摸清底数,加大处理力度,确保矛盾不激化并及时有效处理。

3.3 妥善处理乡村债务

一是不准新增债务。二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口径、内容对乡镇债务进行清理核实,核清债务债权主体、分清偿债义务和清偿责任。三是由于当前的债务主要是过去“普九”达标、兴办集体企业和为完成税费而引起的,因此,在债务化解上,凡是因国家政策(如“普九”达标)造成的历史欠帐,应出台相应政策,集中核消一部分债务。

3.4 统筹乡域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民间协会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带头作用,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引导乡镇干部把工作精力向抓项目、谋发展上倾斜。

3.5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扎实开展乡镇干部的学习教育来全面提升执政能力

国家先后制定了一大批涉农法律法规,各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民惠农政策。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现代市场经济、涉农法律法规、农村适用科技和公共管理等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强化发展观念,加强理论修养,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指导水平,努力适应新时期对乡镇干部的要求,更好的为乡镇经济发展做贡献。

3.6 多元兴办公益事业

第7篇

关键词 村集体经济组织 财会管理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及相关服务措施的推进,各地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财会管理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政策,实施了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村账乡管、村(居)委审计等制度,使农村财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村级财会管理较乱、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仍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党群关系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财会管理问题、提高农村财会服务效率迫在眉睫。

一、村级组织财会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简称村级组织),是指全体村民以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形式组成的,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同时兼有社区管理职能的农村基层管理单位。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为基础,以村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财会管理,一般是指村级组织财会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既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要从事社区服务活动,涉及到很多经济和财会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和总结,并依此进行决策、计划、控制和监督。因此,农村财会管理主要就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等工作。

目前,一些村一级集体经济规模还较小,业务量不大,所以村财务管理和村会计管理往往合二为一,通称为“村财会”。村财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维护村集体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所以要实行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并实施必要的审计监督。

(一)村级组织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特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村级组织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对象是村级组织中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支出和收益等六个方面内容(会计要素)。这六个会计要素构成了村级组织“资产负债表”和“收益和收益分配表”的基本内容。

村级组织的资金运动不同于村办集体企业、农场和农户的资金运动,但与它们存在一定联系。例如,村级组织有来自村办企业或农场、农户上缴的利润和承包费,也可能有对这些经济单位的投资等。村级组织会计只核算这些承包收入和投资支出,而不核算这些经济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具体活动,受村级组织自身经营形式和经济活动的特点、内容所制约和决定。与其他行业的会计主体相比,现阶段村级组织的会计核算具有以下特点:(1)核算内容的复杂性。(2)核算形式的多重性。(3)核算方法的特殊性。村级组织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主要应围绕经济承包合同来进行。另外,村级组织会计核算的方法和体制还因受到当地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而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既体现为财务活动(资金运动),也体现为财务关系。

村级组织要开展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活动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资金是村级组织开展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各种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村级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资金运动(即“资金流”)或财务活动。它是村级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从广义角度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耗费、资金收回、资金分配五个方面内容。从狭义的角度看,村级组织财务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和净收益分配三个方面。

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运动的每一个方面,表面上看是钱和物品价值的增减变动,其体现着村级组织与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经济利益关系就是财务关系。村级组织的财务关系主要包括与国家、投资者、债权人、被投资者、债务人之间财务关系,也包括与各承包(承租)单位、承包户的财务关系,还包括村级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财务关系。

所以,财务管理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相关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村级组织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村级组织的资金流转具有两重性:首先,村级组织社区管理活动中的资金流转,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收支流转的性质相同。其次,村级组织经营性活动中的资金流转,与企业资金流转的性质相同。因此,村财务管理的范围,从涉及的内容看,有农业财务活动、工业企业财务活动(下属加工企业)、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村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基本建设财务活动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

在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对象都是资金及其运动,但管理的角度和方式却不同。会计核算侧重的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控制,侧重的是村资金运动所体现的信息流;而财务管理侧重的是有关村资金运动本身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

由于目前多数村级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合而为一,财会工作一起抓。因此,村级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实行民主理财,确保村级财务正常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任务。

二、当前村级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财会管理的条件和水平各异,所以,当前各地采用的村级组织财会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具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1)自管式。这种模式下,由村级组织自行委派财会人员管理资金和账务,进行日常核算和管理。具体实施方式又有:村财自管、村账乡监、村账站审。(2)代管式。即实行村账乡管。在不改变村级组织资产所有权、审批权、使用权、收益权的前提下,经村级组织表决同意,由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计服务中心或会计管理站,全面负责处理村会计业务,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即记账,集中管理。(3)会计委派制。由乡镇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会计人员,经择优录取、集中培训后统一委派到各村组从事会计工作。(4)委托中介机构记账。(5)村间互助管理。(6)统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村集体的会计核算由乡镇代为处理,而且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也由乡镇统一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等使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仍面临着种种困境。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

当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财会管理还较混乱,一些村级组织在进行账目处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相关制度进行,甚至相关总账与明细账处理也迥然不同。账目混乱,财务收支不明确,存在部分收入未入账。财务资料和会计档案保存管理混乱,直接导致无法正常开展账目的核对查证工作。所以,亟待加强规范化治理力度。

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中,财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学习,会计兼出纳现象比比皆是,一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助长了一些基层干部、现象发生。一些村级组织会计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淡薄,做账时,账目中多记、少记、漏记及随意调账等违规状况比比皆是。

(二)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监管力度薄弱

从管理机构角度来说,乡镇经管站是村级财会的主要监管部门,但它缺乏行政强制措施,再加上一些村级组织中缺乏民主理财监督的严肃性,致使村级组织财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一是违规设立账外账。如有些村土地管理经费实行单独建账,未纳入村统一财务核算。二是票据管理不规范,存在村干部自领收据和收据保管不完善的情况。三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和坐支行为存在较多。

农村经济监管者主要是农民,很难采用相应的行政手段。虽然设有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但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对本村财务运作主动监督的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多数村没有审计组织。

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偏少,普遍年龄老化,业务水平差,甚至一些不具备基本财会素质的人员也进入了财会岗位,长期采用“单式流水账”,仅记录现金收支,造成无法稽查考核。

随着村级经营活动开展越来越多,农村债务呈现增长趋势,一些村级组织债务及物资管理手续不全,呆账坏账较多。

三、完善村级财会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财会管理制度

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相关财经政策与法令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并严格执行村级财会管理的相关制度,当前尤其要建立简明、规范、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台账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会人员管理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等财会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要规范财会工作流程,管好村级组织的财产物资,确保会计信息处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财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各项计划的完成。

(二)贯彻落实民主监督、财务公开

农村财会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实施民主监督、财务公开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理财和监督小组的作用,不定期对财务的来龙去脉进行检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农村财务的管理中,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处理好村集体内部各行业、各经营层次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与投资者、被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的财务关系,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兼顾按资分配,搞好经营成果的合理分配。管好各种合同的签订、结算和兑现工作。

(三)乡镇相关部门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

乡镇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村级组织财会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成立财务监察委员会,建立审计小组,安排具有相应资格能力的专业人员不定期对村级组织的财务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是保证村级组织各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经济计划、财务预算贯彻落实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风险、财产损失和腐败现象的得力举措。

(四)加强财会人员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一些农村地区相对欠发达,信息获取可能会滞后,因而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财会专业讲座和培训班等途径使相关财会人员普及财会政策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从而促进农村财会人员利用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手段和方法,认真做好经济核算工作,开源节流,努力增加收入,不断降低成本,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扩大集体积累,管好、用活村级组织的各项资金,保证资金的顺畅流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参与经营决策,加强内部控制,指导和帮助承包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办企业以及村事业单位搞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业务水平,为农户提供成本、价格等经济信息和经营咨询,进行经营指导,促进生产发展。

(徐洁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张惠忠单位为嘉兴学院商学院会计系)

[作者简介:徐洁(1993―),女,浙江淳安人,嘉兴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张惠(1966―),男,浙江海宁人,嘉兴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二级理财规划师,会计系主任,财务管理研究所所长。]

参考文献

[1] 祝丽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控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农业部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Z].农经发 〔2007〕22号.

[3] 张彦辉.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7):146-147.

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水利;管理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农村水利工程灌溉率普遍降低,一方面对农村水利工程没有进行充分利用,造成对水利工程兴修及维护的不重视;另一方面灌溉率降低导致农作物需水不能及时进行灌溉,直接让农作物产量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来看,在新时期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1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概述

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主要是针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它具体是指在农村的发展建设中,为了充分地发挥农村土地效益,让农作物可持续地达到增产,通过水利部门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对农村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兴建及后期维护,从而在水资源方面满足农作物生长,通过水利工程的合理利用,达到农业增产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效应。与传统的农村水利工程相比,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具有更大的全面性,首先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不仅仅是从水利工程的兴建角度出发的,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已逐步成为了新时期的重点,合理的规划能够确保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提升农业灌溉率,同时还能够避免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造成巨大的浪费,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渠道防渗,对土渠输水效率加以改造等等。另外,对于新时期持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等国家政策要求,这就需要农村水利工程在新时期进行过程中,其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具有更强的实践经验以及更科学合理的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等等,对于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而言,其重点需要放在管理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方法,付诸实践,最终才能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小(二)型水库和山坪塘是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两大重点,科学合理的管理实施,能够有效解决好农村灌溉难、灌溉不及时等问题。

2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面临的问题

2.1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意识

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说,并不单单将事先规划的水利工程付诸实际,对其进行修建完成即可,对农村水利工程后期的管理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不过从各个地区对新时期农村水利管理的落实情况来看,其成效还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部分地区建设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不重视导致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意识,进而对水利工程的后期维护修补工作开展不足,一些农村支渠水资源渗漏现象严重,造成水资源的加大浪费,在某些地区虽然表面上对小(二)型水库与山坪塘给予重视,但在实际中却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将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起来,总体表现管理意识淡薄。

2.2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

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职能部门虽然是水利相关部门,但对于建设资金的投入而言,其大部分都主要依赖于地区政府部门,这样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权利大多数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而政府部门往往是一个需要处理多方面事项的机关单位,有的政府部门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存在财政紧张,而政府又需要工作政绩,无形中就会出现将一部分用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挪用到其它容易在短时间内出政绩的项目中,再同时加上个别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对农村水利工程质量不断缩水,导致农村水利工程质量不达标。

2.3对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

对农村水利建设重建设轻管理,是当前我国各个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到水利工程建设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不断地兴修更多的农村水利工程,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对于不科学不合理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政府财政紧张;另一方面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固然重要,但其管理表现得更为关键,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但实际上,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一味地大力提倡兴修水利工程,而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对于建设完成的水利工程,对使用效率及后期维护管理工作监管也不够重视,最终形成了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管理的疏忽常常会造成渠道建设完成以后,由于管理不得当使得渠道遭到人为破坏,对渠道工程防渗的后期管理不够,导致一部分水在渠道输送中被损耗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建设轻管理导致的问题。

2.4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开展,地区需要通过水利工程的作用促进农村及地区经济,这就需要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更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管理人员较强的管理能力,让水利工程得以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但从各个地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情况来看,一方面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较为缺乏,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不健全不重视,这样造成新的人才培养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没有引起重视,不能结合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任务与目标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要求,加上管理人员对自身能力提升不重视,存在一定的惰性,这样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无形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3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3.1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意识

各级水利部门要正确划分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确保水利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到位。政府、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农村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其对农村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号召群众加入到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同时还要有侧重点地健全小(二)型水库及山坪塘这两个版块的管理制度,从它们的功能发挥优势方面不断加强管理意识,确保这两个方面得到充分利用。

3.2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

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在投入中起到带头和模范的作用,明确各个地方对当地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比例,更多地运用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投资。农村水利工程涉及广大农户,必须灵活运用“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水利工程发展机制,调动各阶层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投入。

3.3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充分提高质量监督水平

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和广大群众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责任,把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对监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充分发挥其质量监督职能。监管工作人员还要对工程采购的各种施工材料进行实时监督,以保证工程所采用的材料都是质量过关的产品,以防有人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3.4加强水利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多种形式,对人才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掌握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理论知识,还要了解最新的经济发展状况,提高经济管理头脑。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程专业人员的培养,鼓励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对于我国新时期而言,农村经济急需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而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是其农村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开展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农村及地区经济,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钟娟 单位:重庆市垫江县普顺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第9篇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的核心权益,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内容,也维护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基石。通过查阅权威文献,本文梳理了从九十年代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沿革,通过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新疆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进行区域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本文结合现有学术理论和自治区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职能发挥上的局限以及内部监督机制的缺乏,并提出了一部分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对完善和改进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学术上的建议。

关键词:

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村账乡管”模式

众所周知,村级财务管理是村级事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要环节,有效的村级财务管理能够维护农牧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提高和促进农村事务管理民主化,能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农牧民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进而提高农区和牧区治理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是西部大开发重要省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辐射区,但是新疆经济发展相对内地落后,并且农牧区人口比重较大,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大力提高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应该成为自治区农村和农牧区建设的当务之急。农村和农牧区工作是自治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会对自治区在“十三五”期间顺利完成各项规划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疆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概况

(一)新疆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沿革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由来已久,其具体形式随着国家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而不断丰富。据文献记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自治区全面实施和以“统分结合”为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自治区政府也同时开展农牧区审计工作,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农业和牧业承包合同、财产物资、结算资金、固定资产管理、村(组)干部离任、农牧民负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多项审计。可以说,最早自治区农牧业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来自外部的自上而下的财务监督。针对农牧区财务混乱现象,1997年自治区各级农经部门结合贯彻执行新的财会制度,相继实施清产核资工作、“两公开一监督”和“双代管”制度、凭证上岗制度、以及会计工作日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农牧民上访的趋势,得到了农牧民的拥护。1998年5月5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农牧区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新疆各地区政府部门根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农村财务管理办法》、《集体资金管理办法》、《农牧民承包土地管理办法》、《农村财务审计制度》、《村干部误工补贴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和规章,为全面实行村务公开制度以及民主管理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村级财务管理中农牧民参与最深入和广泛的两项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由此开始建立。2000年部分乡镇实行了“村账乡管”的管理制度,村账村管的村也建立了会计集中办公制度,提高了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规范了村组财务,有效地防止了村组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资产的行为。2001年部分县(市)逐步开展农村会计电算化工作,提高了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规范了村财务管理,有效地防止了村组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财产的行为。2004年,自治区政府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公开村范围内“一事一议”筹资情况;新疆政府各部门结合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工作,对农牧区涉农收费进行公示;结合整顿乡村债务,公开村级债务债权状况,逐步实施和实现农村经济事务的全方位公开。2006年,自治区开始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农村“一事一议”、以及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重点审计,丰富了村级审计监督途径,村级财务外部监督作用得到加强。2011年,自治区开始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8月19日,自治区纪委在特克斯县召开全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特克斯县的先进工作经验,自治区开始全面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截至2015年底,自治区实行财务公开村数8500个以上,占全区总村数的97%以上。建立村民主理财小组的村8000个以上,占总村数的九成以上;实行“村账乡管”的乡镇数接近700个,占全区乡镇的80%以上。综上所述,自治区自治区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是随着农村和农牧区经济制度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从最初单一的来自外部的财务监督发展到对农牧区集体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制度上包括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小组、“村账乡管”、专项审计和重点审计等内容,人员管理上实施财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科技领域推进会计电算化制度等,这一系列措施在制度上、人事上、设备上丰富和发展了村级财务管理内涵,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自治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各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水平测度分析

目前学术领域公认的是,村级财务管理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农牧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关。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同,自治区不同地区财务管理水平差异很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村级财务公开和“村账乡管”以及村财务监督上这几个方面上。

1.部分地区实现完全的村级财务公开和“村账乡管”模式

从村级财务公开程度上和“村账乡管”实施的程度上看,截至2013年底,只有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昌吉、阿克苏等地州实现完全的村级财务公开。截至2013年底,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州、阿克苏地区等地实行完全的“村账乡管”模式。

2.不同地区村级财务监督水平差异较大

从村级财务监督内容上来看,来自上级的外部财务审计监督是村级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阿克苏、和田、阿勒泰等地州村级财务管理外部监督实行的比较到位。阿克苏、和田和阿勒泰地区在2009年以来较全面较及时地实行了村级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内容包括村干部专项审计、农村集体经济常规审计和村资金项目清查三类审计工作。其中阿克苏和阿勒泰地区率先实施村干部任期内专项审计工作。从村级财务监督效率上来,外部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结果作为村级财务监督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村级财务监督效率不同。本文选择阿克苏和和田作为对比地区,由于不同地区实施外部监督的时间不同,再加上资料不完全的原因,和田地区选择2010、2011和2012年份三年的统计数据,阿勒泰地区只有2013年、2011年和2009年的统计数据以作对比。虽然年份不完全相同,但是考虑到年份差异只有一年,且不同地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惯性,短时间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不会发生较大变大,所以认为差异造成的影响可以接受,不会影响对比结论。对比结果显示,和田地区违纪金额占审计金额比例远高于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违纪金额比例三年来看每年均大于百分之一,而阿克苏地区最高的违纪比例不到千分之三,因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和田地区外部监督效率很高,查出许多违法违纪行为,有效地抑制住了村干部腐败、填补了财务漏洞,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村民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违法违纪金额比例较高也间接反映出和田地区村级财务监督有很多漏洞,监督机制仍需要改善。综上所述,大体上看,阿克苏地区和自治区北部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较高,其他地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二、自治区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账乡管”模式存在的缺陷

“村账乡管”模式是我国较为普遍的村会计模式,有助于规范农村财务收支行为,有效遏制村干部腐败,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必须认识到,“村账乡管”模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实施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财务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和村民自治权利的行使这三个方面上。

1.村组织与乡机构路途远造成乡成本增加

首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由于地处干旱地带,面积广大但是人口数量少,村落分布相对分散不集中,这就导致村组织与乡机构之间的地理距离较大,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工具相对落后,这会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上的延迟滞后。在村会计制的背景下,会计费用由自治区村委会和村民承担,因此地理距离的不便会加大会计的成本,进而增添村委会和村民的经济负担。

2.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及时性被削弱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机构只是村级财务会计业务,就相当于市场上的“代账公司”,机构的财会人员对村里发生的经济业务并不十分熟悉,大多时候不知道整个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这也使得财务会计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会受到困扰,无法判断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进而使得“村账乡管”在监督和财务管理上的作用无法发挥。会计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入账存在时间和空间的人为分离,这就使得机构不能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会计信息,导致村委会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决策的时间不得不发生延迟,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3.村民自治权利的行使受到限制

“村账乡管”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1998年我国施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而“村账乡管”模式将村级财务分离,会计记账权利转移到乡级,这就不同程度地干预了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使得村民自治权利的的行使受到一定约束。

(二)村级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广义上的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的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外,还有财务预算、资本运营和财务决算的职能。村级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村民相当于企业的股东,拥有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第二,村委会类似于企业的管理层,负责村集体财产的经营和管理。第三,村级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都是理论,由于村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所有者需要借助财务管理这种手段来进行行为监督,以防止自身利益受损。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村级财务管理与企业层面上的财务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从组织形式到理论基础都有共性。因此,村级财务管理除了对村财务活动具有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外,村委会还可以利用村级财务管理进行项目的投融资决策,利用财务管理知识进行村财务预算和决算,以及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估等财务活动,从而帮助提升村集体财产的价值。遗憾的是,目前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只体现在监督和控制农村经济活动、保证农村经济业务合法合规上面,村级财务管理其他方面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再加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起步较晚,大部分地区仍未实现100%的村级财务公开和“村账乡管”,因此,政府把资源主要投入在建立村级财务管理基本制度上,对于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并未投入资源,从而导致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难以再上一个台阶。

(三)村级财务的监督力度较弱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监督主要来自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体是县乡两级农经部门,由农经部门组织审计人员到农村财务审计。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外部,自上而下发起的监督,这就会导致村级财务人员和农牧民缺乏主动监督意识,过分依赖外部组织的监督。外部监督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外部监督不可避免地具有时滞性,因为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分属于两个组织范围:主体是农经部门,是村委会的上级组织;客体是村级财务管理,本质上是村委会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审计的主体和客体空间的分离使得当财务问题发生时,村民没有办法要求外部审计部门立刻来对问题进行核查,使得不良影响无法得到立即遏制,这就减弱了监督的效力。其次,农经部门派出的审计监督人员只对农经部门负责,不对村民负责,这就使得审计监督难以完全从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审计监督人员有可能会偏袒责任人来达到的目的。由于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使得村民无法及时地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这是新疆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有一大问题。

三、完善新疆农牧区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新疆自治区政府应充分了解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持续提高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改进自治区村级财务管理软硬件设施,重视完善通信网络设备,扩大互联网和通信信号覆盖率,并对电子设备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调动各相关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改进进行严格督导,并且从法规制度上为村级财务管理的提高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二)提升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新疆自治区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村级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进行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除了知晓财务的基本流程外,还应该学会利用财务管理进行村项目投融资决策以及财务预算和决算等财务活动,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资金保值增值上的作用,提高村集体资金的利用率,力图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三)健全财务监督机制

除了来自外部的监督外,村委会还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村委会应通过全体村民共同决策的方式制定具体措施,赋予村民进行内部监督的权力。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扩大村级财务管理监督范围,丰富村级财务管理控制手段,以此来保障农牧民村级财务知情权,并且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

(四)继续推进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是保障村民知情权的重要举措,新疆自治区政府应该继续推进村级财务公开,力求尽快在全疆范围内实现村级财务全公开。特别是在村级财务管理相对较弱的南疆地区,更要加快实施村务公开,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姚天竹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