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业投资概念股

时间:2023-09-10 14:49:59

导语:在创业投资概念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业投资概念股

第1篇

从1999年3月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时至今日,创业板已和投资者进行了十年的“爱情长跑”,以致有人将“推出创业板”比喻成“狼来了”。在今年创业板再次被提起时,许多业内人士相信创业板将“呼之欲出”。

当前创业板的推出已无制度上的障碍,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唯一的前提便是股市稳定。而对于这一前提,无论是从市场供需层面,还是管理层的宏观调控来看,都表现出较为乐观的迹象,因此,创业板的推出随时可能付诸实践。

意义重在制度建设

推出创业板的初衷,在于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建设。具体来说,是为中小企业、新兴高科技行业,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和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退出渠道。但正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市场炒作风险较大。未来我国创业板在投资者准入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会设置一定门槛,以尽量避免过度炒作。此外,在上市公司数量控制方面,也会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的原则。

在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推出创业板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避免大规模倒闭。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一层面的要求并不能降低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很多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或许仍难以从中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创业板的推出将使那些具备成长潜力和长期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当前推出创业板不但能够从经济层面鼓励创新和产业升级,刺激经济的活力,而且能够带动股票市场的活跃,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

掘金创业板投资机会

关注创投概念股

创投概念股主要是指主板市场中涉足风险创业投资行业,并有望通过相关项目在国内或者国外创业板上市中获得收益的上市公司。从最近两年的股市表现看,但凡在创业板推出预期较为强烈的时期,创投概念股就会通过上涨来提前反映这一预期。自去年11月初A股市场见底以来,创投概念股表现极为活跃,按流通市值计算的wind创投概念板块累计涨幅已达42%,约为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的2倍。

1月14日闭幕的2009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再次提出,将创业板的推出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创投概念相关个股再次受到市场的追捧。不否认其中存在一些炒作成分,但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渐行渐近,创投概念板块的投资机会也不断涌现。笔者认为,2009年3月“两会”召开前后,将是比较敏感的时间与政策窗口,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创业板”相关概念公司的股价走势。(见表1)

关注三类创业板上市公司

“创业板”的推出将会提升相关A股公司的股价投资价值、拓宽相关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有三类上市公司将受益:一类是受益于创业板市场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券商板块”,其中以创新类券商、含有创新类券商股权的A股公司为主;二类是“直接受益板块”,以直接参股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A股公司为主;三类是“间接受益板块”,A股公司参股投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此类创投机构投资的公司登陆“创业板”市场后,A股公司将间接受益。(见图)

券商板块:“创业板”推出后,可以为创新类券商带来交易手续费收入、股票承销收入、直投业务(私募股权)收入三部分增量收入。如果从定量收入考虑,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小市值公司,其贡献交易量较为有限,不构成收入亮点。从股票承销收入考虑,根据普华永道预计2009年有80只中小盘新股上市,融资额为320亿元,假设都以“创业板”为主,根据2007年4.5%的平均承销费率,创业板能实现的承销收入只有14.4亿元,这部分收入在券商增量收入中占比有限。直投业务由于仍处于初始拓展期,短期内不会有较多的收入提供。因此,“券商板块”受益更多体现在“创业板”概念的集体上涨机会。对于该板块,建议关注承销业务基础雄厚的中信证券、海通证券。

直接受益板块:A股公司中直接投资“创业板公司”的股权,受益最为直接。“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代表了医药、信息网络、新材料等行业。其上市股份除上获得成长性溢价外,还因为流通盘不大,易受到游资追捧,股权增值显著。但由于创业板储备、排队公司信息收集的局限性,直接受益类A股公司面临发掘难度大的困难。通过对A股公司相关信息的筛选,综合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发展的稳定性、创投概念的信息确定性,笔者认为具有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的A股公司张江高科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公司将是“创业板”推出的直接受益者。该公司2007年、20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31元、预测0.48元。

间接受益板块:“创业板”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通过专业“创投机构”投资得以快速成长。“创业板”的推出不但为这类专业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创造了退出机会,还提供了丰富的回报。拥有“创投机构”股权的A股公司,获取了股权价值间接提升的机会。

通过对A股公司投资“创投机构”的信息整理,结合最近3年中国创投机构排名变化,笔者选出了稳定性较强的“创投机构”A股公司股东。建议关注电广传媒(全资控股的达晨创投2007年贡献利润1.45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均有数家公司上市)、南天信息(投资1000万元、持股10%的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未来两年中将有多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大众公用、钱江水利。(见表2)

第一批上市名单猜想

“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这就是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而根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超过430万家,但是符合条件的不到1万家,而在这1万家中,现在已经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可能只有几百家,真是万里挑一。

据悉,目前深交所已经做好了开设创业板的准备,同时有约300家公司在证监会排队准备在创业板发行,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部将负责创业板的发审工作。对于首批上市的将有40家企业,甚至60家,以及华谊兄弟、天涯在线等企业已经被列入首批创业板上市名单等传闻,深交所人士予以否认,“首批上市多少家企业现在是没有定的,也没有所谓的名单。”但是这些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笔者根据本次创业板给出的明确信号,并综合各种市场信息,对创业板的第一批名单作了一个猜想。

天涯在线: 2008年9月1日,天涯已经完成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金额高达2亿元人民币。为适应上市要求,天涯公司正在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工作,以在既定的时间内上市。

中金在线:这家位于福建的著名财经网站很可能将与天涯在线作为首批创业板中的网络公司登场。目前,中金在线网站设有26频道,259个栏目,内容涉及财经、股票、外汇、期货等理财资讯。其作为最权威的财经信息服务平台,具有创新的互动交流资讯空间,并推出多元的高端产品增值服务。

华谊兄弟传媒:华谊兄弟原计划在国内拟推出的创业板上市,但为募集更多资金,可能转而决定在国内主板上市,但具体募资数额尚不清楚。

中国制造网:一个中国产品信息荟萃的网上世界,面向全球提供中国产品的电子商务服务,旨在利用互联网将中国制造的产品介绍给全球采购商。2007年3月,中国制造网融资500万美元。这是中国制造网唯一的一次融资。一度推迟上市的中国制造网渴望于年内在A股上市,目前公司已进入上市缄默期。

吉联新软件:一家为航运、物流领域提供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咨询及技术支持等服务的企业。2007年的营业收入是4000多万元,净利润率30%多。2006年的数字是2000多万元,2005年是1000多万元,基本符合创业板的上市要求。

冠昊生物:以研发无抗原、有诱导再生功能的天然生物材料及再生型组织替代体为己任。中国国际投资私募资金论坛将冠昊生物评为“2008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30强”。公司已于2008年6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有望在创业板上市。

康比特:北京中国运动营养行业龙头,中国第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运动营养食品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4月,康比特获得IDG的注资,同时IDG表示希望帮助该公司实现在中国创业板的上市。

迈特生物:由江苏鼎桥创业投资,致力于把迈特生物打造成为中国天然健康产业的龙头,力争2009年实现内地创业板上市。

爱国者:华旗资讯旗下两家子公司―爱国者理想飞扬、爱国者数码音频,暂定2009年分别在创业板上市,而母公司华旗资讯将随后在国内主板上市。

第2篇

奥运会对2008年的中国股市来说,同样是一件大事。尽管对奥运会举办前后的市场行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从4~8月间一定存在着股市“淘金”的机会,却是普遍的一种共识。

对此,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奥运概念股。我们需要提醒的,一是随着奥运会的一天天临近,关注的行业要做相应的调整,之前关注的是金融、地产、建筑等行业,现在应逐渐把目光投向旅游、餐饮、交通、体育等行业;二是必须警惕某些奥运概念股可能存在着投资“扎堆”、估值过高的陷阱。

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的是除奥运概念股外的投资机会。在奥运会举办前的三四个月时间里,除了那些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奥运会的股票外,还有哪些机会是投资者不应失之交臂的?

透过年报寻“白马股”

3、4月份是年报披露的高峰期,这段时间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年报寻找“白马股”,从而把握住投资良机。

提到“白马股”,很多投资者马上想到的是每股收益高的股票。其实,这样的看法并不全面。“白马股”是指那些业绩优良、市盈率较低、公司基本面向好,具有股价偏低、未来上升潜力较大等特点,有可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个股。

寻找“白马股”跟相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通过观察“首、眼、腿、蹄、尾”等来识别。

“马首”是指业绩的优良性。通常通过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进行衡量。白马股的市盈率要保持在20倍左右或少于20倍;其净资产收益率每年至少要保持在6%~10%之间;每股收益是多少属于白马股,需要就个股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

“马眼”是指业绩的稳定性。白马股的业绩必须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等。

“马腿”是指业绩的成长性。主要通过对其所处的行业是处于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公司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和效果、产品的科技含量如何、人才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马蹄”是指业绩的真实性。要观察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是真正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还是来自于偶然性收入。还要注意有的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甚至是直接变卖家产,更有极少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财务上的技术处理,给业绩注入水分。

“马尾”是指业绩的含金量。从财务报表看,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确实好,但再仔细观察现金流量表,就会发现现金流量的状况实在不佳。有的企业在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其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却远远低于投资活动产生的巨额现金流出。

找到“白马股”后,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采用中长线投资方式。“白马股”股价不易常受各种消息影响而大起大落,更多表现为慢牛行情,所以,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树立中长线持股的心态。

(2)要把握最佳买入时机。通常有两种:一是在股市极度低迷,财务报表尚未公布时,“白马股”与其它股鱼目混珠,一起随大盘沉浮,投资者可较低价位买入,然后长线持有。二是财务报表公布后,耐心等待大盘强势调整的时候,逢低买入。

(3)要掌握正确的买入原则。投资者在买入“白马股”时,要掌握“低买为主、追涨为辅”的投资原则;同时,不要选择股价过高的“白马股”。

与创业板相关的机会

3月2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筹划近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可能很快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跨出重要一步。

与创业板的推出相关联,有些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因涉足创业投资,或本身的部分业务可以“分拆”,有望通过创业板上市而大获其利。这些就是所谓的创投概念股。目前,沪深两市参股创投的上市公司有数十家。

从基本面分析,在创业板推出初期,创投概念板块将会呈现井喷式行情,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创业板推出的时间表。

东方证券策略分析师毛楠认为,创投概念股投资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关注持有主要创司大比例股权的上市公司。因为主要创司有着众多的项目储备,创业板的推出将大幅增加其上市项目的数量,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深创投,在2000年拟设立创业板时,当时提出首批推荐的15家企业中就有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参股的6家。

第二,选择上市公司投入创司股本与自身股本总市值比例高的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投入创司资金占自身总市值比重越多,公司从创司获得的利润对公司的每股收益影响越大。

另外,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具有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一般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行业。投资者切不可忽视风险,应以波段炒作为主,一旦题材兑现,一定要及时获利了结。

股指期货的两个看点

随着股指期货推出时间的日益临近,有两类个股值得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一是沪深300权重股,二是参股期货公司股。

由于股指期货本身是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而影响“沪深300指数”的重要关键所在就是那些沪深300权重股。因此,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期,此类股票将凸现作为战略筹码的稀缺性价值,值得重点关注。另外,从国外经验看,绝大多数国家推出股指期货后,成分股要明显比非成分股的收益率高。这些情况也非常有可能在中国出现。

在沪深300权重股中,权重比例排名比较靠前的股票有招商银行、中国联通、民生银行、中国银行、万科A、宝钢股份等。这些股票随着2、3月份市场的震荡出现调整,从而为未来行情积蓄了动力。

参股期货公司股之所以存在投资机会,是因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期货公司带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再加上券商只能通过期货公司参与期货投资的规定,亦为期货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了理由。

目前,参股期货公司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津滨发展、倍特高新、正虹科技、西北化工、美尔雅、鲁能泰山、江苏弘业、中大股份、张家界、深华新、云南铜业、新天国际等。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这类股票的市场表现值得关注。

涨价与升值的背后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两个比较大的形势:对内是CPI不断攀升,一、二月份分别高达7.1%和8.7%;对外则是人民币持续升值,截至3月20日,工商银行美元结汇价是7.0491,今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3%。

在奥运会开幕前的四个月左右时间里,显然涨价与人民币升值的势头会继续保持。对投资者来说,则可以在这两个因素的背后寻找到投资机会。

首先说CPI上涨。在某些行业或领域,价格上涨能带来利润的增加,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有限或是能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出去;这些行业对投资者或创业者来说,就蕴藏着很好的发展机会。

在此种背景下,食品饮料、农业农化等行业最为受益。其中,中高档白酒由于生产的稀缺性、需求的旺盛以及局部的寡头垄断,具备较强的提价能力;而从全球范围来看,2008年主要农作物依然面临继续上涨的压力,而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和稳定的消费需求增长也将推动价格上涨。

另一个受益者可能是能源行业。随着国际油价在2008年1月初突破100美元/桶,传统能源部门本身受成本上升的影响比较小,而利润却因价格上涨大幅提高,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另外,由于能源价格上涨,节能技术将受到追捧,新能源、替代能源等也随之不断兴盛。

其次,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一些行业在2008年可以说机会无限。

第3篇

PE投资者已然发现行业拐点已至,洗牌在所难免。一些人担忧创业投资繁荣消散行业将要陷入衰退,还有人则为自己的高价投资陷入焦虑之中,部分投资者对未来不安、担忧、紧张。但是更多人选择面对现实,PE行业经过2006年-2009年的快速发展期,以及2009年-2011年的非理性疯狂期,2012年的拐点已经到来。凡事预则立,PE机构开始谨慎投资,精巧转型,做好变数到来之前的准备。

2、PE行业洗牌――浪淘沙

拐点带来挑战,未来的市场将会更加考验PE的专业性和服务能力,项目选择的好坏对上市价格的影响度将会更高,匆忙和投机选择的项目失败的风险在加大。谨慎投资,全面评估项目的风险性已显得尤其重要,增值服务的效应亦将会被放大。大浪淘沙之中,PE机构将赢在服务与细节。

3、PE退出艰险――履薄冰

2011年中国企业上市之路充满艰险,海外市场潜伏做空机构、众多中国概念股铩羽而归;创业板造富神话破灭,估值逐渐恢复理性,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时间审批和排队现状仍摆在投资人面前。2011年,国内外股市估值下降,PE退出渠道受阻,变现困难。展望2012年,资本市场环境何时回暖尚难下定论,PE造富神话将破灭。

4、PE并购退出――新转机

IPO退出受阻,PE寻求多元化退出渠道。尽管并购退出的回报率远低于IPO退出,在PE火爆之时,IPO的退出方式是投资者的不二选择。然而,随着IPO退出回报率下降,以及基金自身退出压力不断增大,2012年并购和同业转售等退出方式将成为PE基金着重考虑的退出方式。

5、新三板扩容――欠东风

银根紧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越发凸显。新三板的推出曾被赋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任,然而新三板的推进进程则是一拖再拖,困难不断。2012年伊始,专业人士已经透出口风,监管部门已经对“新三板”扩容方案的发展步骤、审核制度、上市标准、市商制度、转板机制、退市标准等六大关键政策达成共识,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6、PE人动――潮汹涌

2011年下半年,PE行业白热化竞争与二级市场持续低迷双重作用下,中国PE市场逐步进入深度调整期。在市场格局重构的过程中,投资机构的团队稳定性开始遭遇挑战,频繁的人动记录下了中国PE行业的变革历程。除去PE机构之间投资人的自然流动,以及投资人独立组建新基金“单飞”两种情况外,PE从业者在上下游领域之间的跨界流动将成为新的跳槽趋势。

7、文化产业投资――正当时

文化产业创业和投资正当其时。2011年,随着小马奔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等文化产业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投资人对于文化产业投资的信心倍增。先知先觉的投资者早已开始行动,据不完全披露,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0至50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金额约有300亿元人民币。

第4篇

陈一舟的创业历程,是典型的淘金互联网的“海归”成功之路。斯坦福商学院有着一贯的创业传统,当今国际众多叱咤风云的大公司,从HP到Sun、Cisco,再到Yahoo、Excite和eBay,都是斯坦福的学生创办的。陈一舟深受影响,有着独立创业的情怀,即使有高薪伺候也不去给别人打工。

1999年打造的ChinaRen社区,几乎成为中国大学生必上网站。逢上假期,师哥师姐伤感别离时会说,“去校友录找我吧”。2000年,陈一舟将ChinaRen卖给搜狐张朝阳,他个人获得44万股搜狐股票,2003年7月,搜狐的股价达到历史最高的3 9.74美元/股。凭借着ChinaRen和44万股搜狐股票,一买一卖间,陈一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打造千橡航母

2003年,从美国股市上,他看到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复苏。这一年,陈一舟召集旧部,携近百万美元创业投资回国成立千橡公司。取名千橡,寓意公司将要有橡树一样旺盛的生命力。他吸取前两次的经验,决定做社区,并且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稳抓现金流,千橡公司正如它的寓意那样,快速稳定地发展起来。

做ChinaRen时他就积累了很多关于社区的经验,更何况陈一舟最了解和喜爱的就是社区,并自称是在社区里泡的时间最长的中国CEO。当时中国开始出现“韩流”,于是陈一舟创办的DuDu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资本运作,将魔兽世界中国网、uume、5Q校园网、DoNews、豆瓣网等全都并人千橡,千橡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并购机器。

2006年3月,陈一舟的干橡集团宣布获得来自于GeneralfAtlantic(GA)为首的包括DCM、TVC、AccelPartner以及联想投资等在内的4 80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是2006年以来最网完全从韩国网站借鉴风格。然而,陈一舟最终发现韩国的东西“拿来主义不Work”,DuDu网成长并不理想。自己做不成功,陈一舟开始想到收购,起初想要收购一个游戏类网站,结果没有成功。接着他收购了猫扑。猫扑原本是个人网站,这个网站上曾经出现过诸如“手机调到马桶里”之类的著名搞怪帖,是个另类风格的社区。2004年3月,通过股权置换方式,陈一舟购下猫扑网。两年后,猫扑网络流量排名从全球的3000位开外,提升至目前的30位。完成猫扑的收购,陈一舟并未裹足不前,开始大的一笔互联网风险投资,也是WEB2.0概念中融资额最大的企业。打着2.0概念的网站非常多,千橡何以受到了风险投资的垂青?

真正有经验的风险投资,投的不是资产,而是团队。资产可以毁灭,而一个好的队伍能不断创造新的资产,以陈一舟为首的管理团队被证明在互联网社区有着极为成功的经验,陈一舟和他所领导的团队就是投资者最大的保证。而且,千橡在过去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较大的价值,体现在所有资产和它的变现能力、未来增值的潜力。投资者正是基于这两点,才大力支持千橡。2006年千橡规模至少扩张一倍,旗下有“中国第一娱乐互动门户”猫扑网、号称中国最大的视频分享中心UUme、魔兽世界中国网站WoWar、IT社区及媒体平台斗牛士DoNews、软件下载网站DuDu、猫眼宽频Pcast、校园社区网站5Q、城市门户Renren、互联网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mapbar等。

收购经

相对于自我积累式的自发型成长而言,成功的收购往往可以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捷径,陈一舟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者。他认为,企业发展要灵活一些,不能完全靠自己创业,也不能完全靠收购。是适合收购,还是适合自己去做,最后都是看成本。收购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且大部分收购对象在被收购后,它原有的资产扩大很多倍。如果没有新的成倍价值的增长,收购是没有意义的。由于资源、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往往发生在上市之后,如搜狐等,企业上市之前的并购案例并不多见,千橡就是少数上市前并购并且成功的公司之一。

如何在自己没有做大的时候就开始收购别人?陈一舟这样回答:“收购是一种需求。有需求,就要去找,找到了合适就买。”猫扑他做不出来,但可以收购过来占为己有。回顾陈一舟的收购史,“猫扑”、“Donews”、“Renren”和“5Q”等为数众多的子品牌连成一串,堆成一窝,为什么陈一舟对各种各样的网站收购如此孜孜不倦呢?因为在陈一舟看来,WEB2.0时代网民的需求高度多样化,用户需要给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特别是社区概念里面几个网站,一定要有一些不同特色的品牌。就像宝洁卖洗发水一样,同样是洗发水,有很多不一样的品牌。比如,猫扑网很受年轻人喜欢,但是这个市场还不够细,千橡又新推出了“Renren网”和“5Q校园网”,“Renren网”提供的是城市分类信息服务,而“5Q校园网”则是一个只针对在校学生的社区网站。千橡是互联网业的宝洁,旗下有很多产品,都是通过一个分销渠道系统去卖。旗下九个网站各有特色,吸引不同的人群,自然能创造更多的合力价值。

反过来考虑一个问题,这些网站既然陈一舟自己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反而被他收购呢?因为陈一舟能给它们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舞台。这就是双赢的交易。

陈一舟像猎豹一样有着敏锐嗅觉和矫健身手,能准确、成功地抓住机会。他收购网站有两个特点:一是社区、二是娱乐性。在他看来,社区具有高度互动性与粘着度。社区在自身成长同时,会给用户带来更大价值,用户反过来会更愿意留在这个地方。而喜欢娱乐的人大都是年轻人,也是消费能力很强的群体,所以长远收益是可预期的。陈一舟开始把这些收购来的网站逐步融合到主打的猫扑网平台上,并加大投入,增加了朋友圈、帖吧、猫仔队、猫眼电视台等新产品,并推出DuDu网络加速器等服务。

在互联网第二轮投资热来临之际,干橡一系列的收购举动自然吸引了国际创业投资家的关注。虽然收购对公司来讲意味着壮大,但每一次收购对创始人的个人股份则意味着一次稀释。但是,国际风险投资商对陈一舟的偏爱和慷慨很大的降低了稀释比例,源源不断的资金加入解决了陈一舟的后顾之忧。

并非尾声

目前看来,千橡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卖内容的公司”,而千橡也逐渐从一个创业型公司,变成一个成长型公司。“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千橡将怎样继续成长,这是摆在陈一舟和千橡面前的首要问题。

第5篇

创投家、企业家、深交所博士、科技局局长,还有律师。

1月30日,在试图建成深圳硅谷的南山区,他们四围而坐,嘴里不断重复着这些字眼:上市、股权、退出、孵化器、路线图。

王守仁坐在主席台上,玳瑁眼镜,衣袖微挽,最后发言:“2007年中小科技企业迎来了新机遇,我刚从科技部开会回来,科技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各部委都要扶持本行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开发行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专门扶持初创期的企业。”山西口音回荡会场,“中央急得不得了,就是要通过资本市场的流动增值带动产业链结构调整和升级,今年中小企业板要扩容400到500家,但上市资源短缺,可以说是条件符合的,报一家上一家。民营企业再不能是武大郎卖烧饼的思想了!”

65岁,当过政府官员,做过书记、大学教授、企业高管的王守仁,与500年前的宋明理学泰斗“阳明先生”同名,是中国搞股份制改革、创业投资的先驱,现今,他定位自己为“创投顾问”一一上推动政府制定相关行业法规,下问诊企业投资策略、治理结构,加强创投机构协作,为其境内外联系搭建桥梁。

“中国第二轮创投来了!”王守仁说,江苏的县级市江阴抢尽了风头,到目前,江阴共推动19家企业上市,募得资金1OO多亿元,“江阴板块”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颗明星。各地政府纷建孵化器,欲图把圈里的“猪娃子”养成“大肥猪”,再上市卖个好价钱,外资、本土创投充当了其中的最大推手。来自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一份最新报告表明,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总额达143.64亿元,比2005年增加22.17%,创下历史新高。

而在20年前,这一盛景无论对外资还是本土创投而言,都近乎奢望。“如果说企业是卫星,创投就是分节把它们送上天的火箭。”王守仁认为,在中国现今的投资、体制环境下,“两头在外”(资金来源、退出渠道均在国外)的外资创投与“两头在内”(资金来源、退出渠道均在国内)的本土创投是在两条轨道上跑的火车,并不存在直接的对抗,在2007年前,两者在孤独叙说着个人史。

本土创投史(1985―2006)

这20年,本土创投可谓一波三折,但他们仍然不乏有大族激光、同洲电子这样的硕果。“创投的生存必然要适应我国转型期的体制环境,投资也要适应中小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王守仁坚决反对照搬美国模式,“我一再说,我们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体制环境,美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我们还在转型期,起点不一样。”

中创流产,本土创投初潮陷沉寂

中国在1985年制造的第一枚火箭一一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未能创造奇迹。“注资3000万,形式模拟西方国家”,王守仁双眼微合,语气舒缓,“中创是国企,充当了财政资金投资科技企业的一个通道,但并没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当时改革开放不久,计划经济体制还占主导地位,不具备创投的生存环境”,再加上没有后续资金跟进,中创为求生存,很快走偏,转投地产和股票。

直到1998年,“由科技部牵头,社科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参与组成一个课题组,对国外,特别是美国发展创投进行专项调研,之后给国务院提交报告《关于建立中国风险投资的若干意见》”,王守仁说,此前,科技部每年1O个亿建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火炬计划,各省科技系统也纷纷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多是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投资了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我认为功不可没”。王守仁说,中国由政府而非个人充当天使投资者系国情所定,但正是科技系统点燃了本土创投的第一把火。

创业板火爆,民间资金助推第二波

“1999年第一届高交会期间,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决定,提出要发展创投,在上海、深圳交易所开设高新技术板块,中国创投进入新阶段。”

王守仁说,这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向中国转移;科技部火炬计划的铺垫;以纳斯达克为首的全球创业板火爆,尤其是香港也设立了创业板。

本土创投进入狂热期。除科技系统外,各地政府纷纷设立国有独资、合资创投机构,大公司和证券机构也参与进来,“1998年,北京5个亿设立北京科投,上海政府6个亿设立上海创投,1999年,深圳政府5个亿、大型国企2个亿联合设立深圳创新投资公司,此外,山东、天津、湖南……”作为深圳创新投这一家中国最大创司的组建者之一,王守仁面露喜色,语速加快。

民间资金也大量涌入,“他们投资了大批企业,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了第二次推动作用,但由于政策法规和资本市场退出渠道缺位,再加上从业者刚入行,理性不足,所以许多资金都沉淀下来,固化在企业里。”

2001年下半年,纳斯达克带头暴跌,中国创业板停止开设,创投进入“萎缩调整期”。“此时许多注册资本少,投资缺乏理性,没有后续投资的机构挣扎在死亡线上。还有一些机构干脆停业了。”

盘整喘息,十年磨剑蓄势而发

低谷像感冒一样持续,“直到2004年中小企业板开设,本土创投才看到希望,特别是2006年,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我个人判断,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细则的颁布和落实,未来3年,本土创投将唱主角。如果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高新技术产业链建成,未来10年,中国创投市场绝不亚于美国。”王守仁认为本土创投的优势明显:一有政策扶持,与政府关系密切,二熟悉产业环境,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成后,P/E值较高,交易成本较低,四是经过1O年历练,本土创投功力渐长。

“考验他们的时候到了!”王守仁走在前面,步伐矫健,“中国人古往今来创业精神就强,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一辈子就是干活赚钱,赚钱干活,现在机遇来了,中国未来将是投资基金的世界。”

外资创投史(1990―2006)

“施正荣抱了个猪娃子,无锡把它培育成肥猪,外资创投拿到国外去赚了大钱。”王守仁形象地描述外资创投的进入与退出。他们的大手笔总是让人记忆深刻,除尚德太阳能外,IT业的网易、搜狐、携程、盛大、百度莫不因外资vc注资推动上市而一鸣惊人。

初入中国,水土不服遭惨败

外资vc最早进入中国在199O年左右,ChinaVest、IDGVC是其中的代表。其时,中国正大力发展能源、交通等传统产业,兴建电厂、高速公路、港口和码头,王守仁说:“大批游资游进香港,他们以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到大陆进行股权投资,我国驻海外机构也参与进来。”

当时,王守仁在中国两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中农信的香港公司工作,首次触电创投业。时至今日,当他回想起那家来自美国的“亚洲战略投资基金”时,仍不停叹息。“他们

投了5个多亿,包括2O多家汽车零配件制造厂,还有五星啤酒厂,本想通过产业整合在纽约上市,但策略出了偏差,投的国企,也未打通海外上市通道。”当时,创投所宠的科技企业仅少数几家,民企则多从事轻工业。

亚洲战略的惨败勾勒出外资vc首战的境遇。

保守推进,加快带入本土步伐

外资vc大举进入在1997年之后。随WTO舞步踏入的有凯雷、鼎晖、华平,以及来自日韩、欧洲的vc。1997-2001年是孵化期,外资Vc在中国没有什么实际投资经验,完全以硅谷的成功案例作范本,认为应支持海归派,应投资35岁以下的CEO,狂热成为此间的主要特征。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2001-2003年,外资Vc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学习期,很多创业公司先后失败,多数的vC变得非常保守,对风险的评估非常高,对未来的预期也很悲观。vC开始投资给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热衷选择成本低的Ic和制造项目。直到2003年年底,伴随着IT业回暖和海外资本市场的复苏,以携程上市为标志,纳斯达克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06年由外资vc主导的投资额超过109.2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6.1%,本土vc主导的投资总量仅为34.34亿元,占23.9%。对此,王守仁并不认同,“这是表面现象,分析创投要从行为而不是名称上分,如果算上当年我国对科技产业的投资,包括政府和民间机构投资孵化器、产业园区,本土投资比例要大大超过外资vc。

会造势,能催生,但也令人不安的外资VC

外资vC之所以火爆,王守仁认为除资金雄厚的因素外,他们也十分擅长自我宣传,“确实,他们创造了成功案例,也为投资者创造了丰厚收益,外投的主要管理者是有经验的华人,通过媒体和论坛宣传造势提高声誉,能使投资者给予他们高度评价,从而募集到更多新基金。”

王守仁承认,外资vc对中国创投市场的投融资体制起到催生作用,带来了新理念和投资管理经验,甚至在纳斯达克形成中国概念股板块,使西方投资者藉此看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力量。

但他们也产生一些副作用。王守仁说,外资vC主要是把中国优质企业拿到境外上市,中国本土民众并未享受到经济高成长的成果。其次,外资创投是纯商人行为,不会顾及中国民族经济的独立性,这难免在一些行业通过收购和境外上市涉及到国家安全。“凡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实际上已变成外企,身份变了,其市场收益权是外国人的。他们很可能大部分变成国外跨国公司的一部分,如果国际上一发生什么动荡,他们很可能就会撤资,扔一个烂摊子给我们,”因此,2006年9月,国资委等六部委共同了新修订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此加强了监控。

第6篇

艰难,让他重新认识四川PE现状

采访陈红炬,从一开始就让人对其行事作风印象深刻:他甚至比记者更早到达约定地点。在随后的采访中,陈红炬言谈中不时体现出独特的思维,这或许与其职业生涯有关。曾任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项目经理、中国建材投资基金投资经理、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高级经理、一家知名外资投行驻西南地区的首席代表,现为成都创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经历的丰富,让陈红炬对创投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

陈红炬告诉记者,他从事境外资本在中国的股权投资管理,从1994年参与组建和管理中国建材投资基金就开始了。

陈红炬本科学的是生物,研究生又攻读哲学。他说,哲学帮助人学会系统思维,,让你能看到很多事物结果背后的逻辑,这也帮助他能更深地去理解做创投这件事:投资的本质是对价值的发现和创造:通过系统的研究发现具有潜质的企业,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外部资源帮助企业规范管理、提升价值。做到这两点,实现投资回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谈起早期的经历,陈红炬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国一些最优秀的金融家和投资家开始组织中国产业资本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陆续出现一些产业资本借助金融资本的推动、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经典案例。自己曾经亲身经历了那一时期,系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标志性案例,与一批国内外知名机构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和个人关系,在投资界和资本市场积累了丰富的高端人脉和经验,那时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也已成为今天中国投资界的标志性人物和领军者。

2002年以后的几年之中,作为一家外资投行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负责人,对四川的产业格局和企业特点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与摩根士丹利、鼎晖等合作伙伴联合深入考察了五粮液、国腾、卫士通等数十家四川优秀企业,帮助他们完成了最早的海外私募融资。通过对四川优势产业的系统研究,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但是这项努力进行得非常艰难。一方面,四川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起步太晚;同时,经验和视野的局限,加上近几年“全民PE”的乱象,也妨碍了本土资本通过更为广阔的比较观察,更深刻地理解股权投资的核心价值,更清晰地辨别真正优秀的股权投资机构。

这种状况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一方面,几年以来,这个团队充分展示出成熟GP的经验和能力,持续发掘出数十家有潜力并已经通过上市或并购实现了巨大增值,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另一方面,却很少有本土资本能认识到专业团队发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按照股权投资的专业模式参与投资。作为管理人,只能组织外来资本或是提供给成熟的投资伙伴完成投资。这对陈红炬、对本土资本而言,都算是一种深深的遗憾,现在反思,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以成熟投资人的眼光去看不成熟的内地市场。

资本急功近利,让PE行业两败俱伤

根据清科数据显示“PE过冬论”流行,中国PE的募资、投资和退出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与前两年的“PE热”、“全民PE”宛如冰火两重天。

对于这样的现象,陈红矩的看法是:目前的PE行业确实进入了冬天,并且认为这是“第三次冬天”。第一次冬天是在2000年的纳斯达克网络科技和首批中国概念股热潮,催生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筹备建立创业板的计划,以及由此而来的第一次中国本土资本的风险投资热。,这一次热潮的主要推手是各地地方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2002—2003年,纳斯达克价格泡沫破灭,中国的高层决策者受到强烈警示,因此将创业板计划无限期搁置。直接导致了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第一次寒冬的降临。

2005—2006年,随着中国A股市场的全流通和中小板的推出,迎来了中国VC/PE行业的第二次热潮。民间资本尤其是沿海地区民间资本的快速崛起,大量采用国际通行的有限合伙形式,成为这次热潮的典型特点。在过度投机的动机驱动下,大量资本蜂拥追逐Pre-IPO项目,用价格手段恶性竞争,导致非理性的价格泡沫。2007——2008年的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中国的VC/PE行业经历了第二次洗牌。

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包括很多内陆地区在内的本土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在短线逐利的心态驱使下,类似的现象再一次出现:蜂拥追逐Pre-IPO,忽视尽职调查和风控,价格泡沫随处可见;随后的市场下跌,使得非理性的过度投机资本被行业淘汰。

陈红炬还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6月,某PE机构进入太阳雨(原日出东方),平均成本为12元/股。2012年12月4日,日出东方创出新低,收盘价为11.5元,也就是说,日出东方已跌破其进入时的成本,该PE在日出东方身上只能赔本赚吆喝。

陈红矩表示,这些暴露出国内部分PE在应对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时的浮躁心态,急于上市;而PE退出的方式不仅仅只有上市,上市不应该作为PE投资成功的唯一指标。但目前国内整个商业环境是将IPO作为唯一标准,而这必然会埋下许多隐患,包括欺诈上市,企业上市后业绩直线下滑,过度透支未来发展等问题。

造成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还是部分LP的急功近利,给企业带来许多压力和负面影响,第一是制造和加深了投资人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第二是逼迫企业自身也开始急功近利,进行财务造假,或者通过其他短期利益行为去迎合投资人的胃口。这种短视行为必然会被市场惩罚,从而造成两败俱伤,使得企业受伤,投资人受损。

陈红矩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在投资之前就把问题发现,PE资本的进入应该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甚至利用PE的优势去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坚持价值投资 做星探+导演

陈红矩表示,不同的投资家风格和经验不同,从而导致投资行为的差异,同时也因为LP的风险爱好不同和资金匹配期限的不同,会吸收一些经验,根据市场环境做一些适应投资人风险偏好的投资。

陈红炬认为,真正成熟的投资家,无论个人风格和偏好如何不同,都会认同一点:坚持价值投资,以专业的精神和专注的眼光去做自己最熟悉的行业。

第7篇

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意义

国家工商总局、工信部和科技部等部门都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下企业的融资困难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全国工商联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进行系统调研后发现:因为融资难、税负高、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先后陷入经营困境;其中,长三角地区更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据工信部统计,2011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大约为15.8%,亏损额的增长率高达22.3%。科技部门调研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比一般中小企业更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模式和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受到的冲击更大。

中央政府一直认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要求。2010年12月16日,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并在2011年2月24日联合召开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启动会”,共同启动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目的是通过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带动金融资金支持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在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如何确保金融机构资金投向国家政策鼓励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关键问题。在科技和金融结合刚刚处于试点的阶段下,应该着重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确保实现科技金融试点工作的目标。

科技金融要防止成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

根据中国央行6月1日晚间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70%是县级以下的融资平台。据估计,当前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余额已经超过10亿元。这些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一大抓手。但是,很多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是银行的贷款资金,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显现。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中央各部委就不断地下发文件,要求清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严控贷款规模,加强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近日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10月31日前上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

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中,要求地方政府申请试点,建立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银行加大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当前中央政府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限制银行贷款的情况下,申请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地区,很可能借助科技金融的各种金融创新工具,构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作为支撑地方政府发展建设的资金池,从而避开当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申请银行贷款的限制。

科技金融要防止IPO泡沫

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实现IPO青睐有佳。部分企业瞄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截至2011年7月19日,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有249家,大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达四五十倍的市盈率造就了国内一大批亿万富翁,在财富效应的巨大影响下,很多国内企业都将在创业板上市当作目标,国内很多投资机构也集中投资于一些IPO之前的科技型企业。还有一部分企业瞄准了国外资本市场。近期中国互联网公司正掀起了第三次赴美上市的热潮,从优酷、当当、麦考林、搜房,到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形成热潮。

不过,从2011年3月至今,美国股市刮起一阵中国概念股停牌风,包括中国高速频道、艾瑞泰克、盛大科技、盛世巨龙、纳伟仕、智能照明、福麒国际、数百亿等在内的18家中国公司先后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的财务不过关、业绩不理想或者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来支撑企业持续发展。而实际上,遭到停牌或者退市的有些在美上市公司也不是非常差,有些公司当初在美国资本市场IPO,就是为了只想去圈一把钱,而不是想做大企业。在美国相对严格的监管情况下,部分上市企业逐渐被发现财务做假遭到停牌或者退市也就是必然而然的了。

在科技部和“一行三会”联合下发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及其他板块上市融资。不过,中国在美上市的公司退市给国内科技金融合作提出了警示。因此,如何挑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其上市融资则成为如何保证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质量,防止出现类似在美国上市出项的IPO泡沫,是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