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0:04
导语:在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灾害教育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LUO M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Strengthen students' attention and disaster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ir viability,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graphy teaching in disaster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ways and means of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literac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urvive.
Key words geography teaching; disaster educ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natural disasters
1 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防灾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部分,但现在学校在防灾减灾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读背防灾减灾中的“条条框框”;中学灾害教育课堂中,教师教学资源缺乏,在讲述灾害原因、预警和影响时缺乏现代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生动的阐述灾害来临时的危急情况,无法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有的学校在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灾害逃生技能时,仅仅采用发出警报逃跑的简单方式,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也将灾害教育的目标简化为了解相关的灾害知识,教育成效微乎其微。
2 防灾减灾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善
2.1 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讲解灾害的发生原因、发生过程及其影响等,例如世界火山地震带,中国地震带、构造地震如何发生,以及震源、地震波、震级、烈度等,其术语、概念都是有教学要求的。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自然灾害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在所需条件都具备时才会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量运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灵活的运用案例,能激发学生对防灾减灾教育的兴趣,并且通过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灾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2 课外活动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竞赛、主题班会、避难训练等,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等。学校应该每年组织一次逃生演习与救援演习,运用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以及紧急应变能力。
2.3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2.3.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现代化教学能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立体的生动演示,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中,能增强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直接的感受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其强大的破坏力,从而使学生重视防灾减灾。例如: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台风、龙卷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过程及其形成原因,还可播放一些关于地震、泥石流的灾前预警或动物在灾前的不正常行为的专题片,教授学生面对灾害时应采取的措施。
2.3.2 编制校本教材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各种自然灾害知识都有涉及,但学生灾害意识还是不强,所选的事例年代久远,地区差异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给学生似乎灾害离自己很遥远的错觉。编写校本教材,结合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为例,介绍其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去灾害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写调查报告等,进一步强化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防、抗、治灾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4 提高教师的防灾减灾的素质
教师是课程教学最终的实施者,地理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承担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责任,在保证自身的防灾减灾素质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在教学中教授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能力,教学要有感染力,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在教授防灾减灾知识时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并结合实际灾情进行,不仅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灾害知识,还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防灾减灾策略,在实践中引导教育学生。
3 实例教学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正在努力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使防灾减灾教育不止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深入广大学生的心中。以高中地理湘教版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第四节地震和火山为例,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地震确实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从而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地震;随后播放一小段日本地震前、地震时人们的应急反应和日本地震灾后的情况,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随后教师逐一介绍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的概念,并介绍震级和烈度,利用PPT演示不同震级和烈度造成的影响,教师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利用课件演示世界两大地震带和其各自的名称。让学生看计算机的演示课件,考虑我国的位置与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简介我国四个地震带的分布,详细介绍地震的预兆和避震方法。地震预兆可以用一首歌谣来说明: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躲避地震的方法可以分为学校避震、家庭避震和户外避震。学校避震主要注意:在操场或室外时,可以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者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震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教室内千万不要跳窗,不要站在窗户旁边,不要到阳台上,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不要慌乱,躲避到各自的课桌旁,用书包护住头部,闭上眼睛,等待地震过后,在教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家庭避震主要注意:要躲避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等待震后再撤离出房间,到户外开阔地。在户外避震须注意: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者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和水塔下;避开变电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物体。
4 结束语
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发。同时,人们灾害意识的薄弱,灾害知识的缺乏更加剧了灾情,基于现阶段的国情,对中学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具有必要性,灾害教育有利于中学生认识到我国灾害多发的现实,提高灾害意识,增强学生在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健.中学灾害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综述[J].地理教育,2011(1-2):103-104.
[2] 王真,王旭.中学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1(10):68.
[3] 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 宋雪交.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灾害伦理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Abstract: As a natural disaster, earthquake has inevitably happened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nd continues to cause damage to human life. Earthquakes are unpredictable natural motion, it usually leads to destructive disasters. In face of the earthquake, what human beings can do is neglectable, but it can determine the loss and lives which can be retrieved before an earthquake.
关键词:地震灾害 应急机制 借鉴
Key words: Earthquake Emergency mechanism Reference
作者简介:石岩,男,1987年3月25,中国矿业大学09级行政管理研究生
我国近期的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以其毁灭性大,不可预测,以及灾害前灾害后的管理机制不尽完善,给我国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在地震是否能被预测方面,国内外专家大都趋向地震是无法被预测的,所以人类能做到的就是如何在震前震中以及震后做到些什么,来尽可能减少和挽回损失。这方面新西兰可以给我国带来一些借鉴。
新西兰在面对地震的经验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平均每年发生大小地震近3000次,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卡特曾用 “实在是太幸运了”来形容他们的低伤亡率。但灾难面前并不能只依赖幸运来逃避灾难,更重要的是新西兰人应对地震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和建造技术的高要求
在新西兰设有专门对抗震建材和隔震技术进行研究的协会,由于新西兰是地震多发国家,其对于建筑物的隔振技术和抗震建材的研究也比较早比较发达,比较重要建筑物都安装有隔震的装置。对于抗震建材多选择木架大玻璃轻型建筑,对于居民建筑有相应的以木质为主的建材。国家的重要重要性建筑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这非常奏效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损失,特别是对生命的保护。
新西兰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制和监督体制,比如《建筑法》就非常明确的规定了,在建筑物建造过程中,设计者建造者以及建材所应该达到的标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量化。并且有很完善的责任制度。而在设计者建造者的资质方面有很严格的核准标准,很有效的避免了物不能尽其材的问题。将已有的发达的隔震技术和防震建材应用在建筑物上,解决了建筑物的质量问题。
二、政府对于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对于民众的教育
应急机构在应急机制下,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代表政府进行主导和管理。新西兰的三级政府应急机制做的比较成功,将不同层级的政府责任和工作细则以及各级应急机构在地震灾害发生时的角色进行了细化,有各自的工作职能。当自然灾害发生,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各个应急机构有序的有效的发挥着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和民众的自发的有序行为呼应一体,共同作用,做到了将地震灾害的危害减到最小。
防灾教育作为文化层面的建设成为新西兰民众防震救灾的软实力。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育与宣传,让民众知道该如何防震救灾,将灾害降低到最小。以及如何进行自救和他救,人的素质是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地震灾害发生时,民众有秩序有程序的进行自救和配合政府的管理,成为新西兰应对地震灾害的又一制胜法宝。防震教育渗透到民众的各个层面,以各种有效的形式进行落实。
三、地震保险的完善应用
地震保险算是针对于地震灾害之后的社会和经济保障措施,新西兰的完善应用也被誉为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对于如何分散地震灾害的巨大风险,新西兰将其风险分散为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有三部分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这是新西兰根据自己国情来制定的分散体制,通过有效的法律支撑,新西兰民众得到了较为稳定的灾害保险,而政府也减轻了自己的负担,更好的管理了自然灾害。所以,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
对于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建筑物质量
要想提高建筑物的质量,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研究防震建材和隔震技术,这要具体到各个地震带和各地,根据各地的不同地质不断研究建筑材料和隔震技术,在物质层面提高防震的效度。同时,还要借鉴技术材料先进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术和先进建材,一五一十的应用到建筑物之上,这是关键所在。需要完善各个方面的环节,建筑师设计师的资格,建造者的流程与监督机制,以及责任机制,还要以相应的法律作为保证。
二、政府应急机构的完善和善后措施的建设
我国政府机构在面对地震灾害以至其他自然灾害的时候,各个方面的措施还不够细化,经验还不足够。完善一整套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机制,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分工和角色,以及政府与各救助组织以及民众还有媒体等的配合与协作,关键点还是在关系的定位上,这点做的越完善,对于国家的利弊转换就越明显,同时要借鉴的是保险制度,将灾害风险尽量分散。当然,借鉴的同时还要以国情为基准。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 国外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9)
关键词:抗震能力;城市区域设防;经济损失
Abstract:China is a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and serious country, many natural disasters, the greatest threat to humanity posed by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losses from earthquake disaster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study on how to improve the fortification with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urban areas.
Key words: seismic capacity; fortification of urban areas; economic losses
中图分类号:U612.3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人口、技术、信息、物质财富高度集中,在国家、区域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入,城市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结构愈来愈复杂,城市功能在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相互间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一旦某个环节遭受破坏,极易造成连锁性的毁坏,使整个城市陷入瘫痪。
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地区遭受干早、洪涝、滑坡、泥石流、台风、冰雹、霜冻、病虫鼠草等灾害的袭击,地震时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害,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20世纪内,我国已有50万人死于地震,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近年来全球发生地震更为频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受灾地区10万平方公里,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经济损失1800亿美金。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15841人,失踪3485人,受伤5890人经济损失3000亿美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是地震灾害。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地震灾害的人数占死于各种自然灾害总人数的58%。
由于我国的地震属大陆板内型地震,一般震源都比较浅,在东部地区一般震源深15至20公里。由于震源浅,人口稠密,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因此造成的危害特别严重,也就是说,我国东部地区如果发生一个6级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可能比西部地区发生一个7级地震的损失还要大。所以,如何提高城市区域设防与抗震能力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城市区域设防与抗震能力措施分析
目前城市整体防震减灾功能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提高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提高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成为城市发展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以为,可以具体采取一下措施:
1、城市规划建设具备科学性
有必要做好城市基础的探测,查明易造成地震灾害损失的城市地下活动断层、软土层及土液化层等地段分布。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重视地震安全问题,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以城市探测结果为必要的科学依据,将探测结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合理规划布局,把那些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地段规划为广场、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
2、建筑施工中重视抗震性能
历次震灾表明,95%的经济报失都是由建筑物倒塌和破坏造成的,因此,提高城市的综合防震能力首先要从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入手。
切实做好建筑物抗震设计,需要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程项目。首先要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一重要环节。
以往的地震灾害实例证明,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往往能够有效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科学的抗震设计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施工才能发挥作用,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的同时,更要确保施工质量过关。在原材料选取上,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选材,进行必要的材料检验,确保原材料质量达到建筑施工要求;在建设过程中,做到保质保量,杜绝偷工减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不能简化工序,省略环节。通过层层把关,严密防范,确保建筑施工质量,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已建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对己建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己建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是多震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抗震措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能力,在城市开展己建建筑物杭震加固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3、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积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等活动,使公众更多的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救互救技能,从而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消除对地震灾害的恐俱。
当地震灾害来临时,可以从容面对,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能依靠地震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广泛参与下,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4、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由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危害性之大,给城市的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要认真研究对策,预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制定应急行动方案,并据此开展预防工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能够快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组织有力、决策科学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保证;
(2)要构建反应灵敏的地震信息平台,把各类灾害信息及时汇总上报,为科学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3)将应急决策及时传达给各部门,快速展开地震应急行动;四是为政府各部门地震应急联动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互通信息,互相协助。
(4)强化政府部门间以及城市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地震应急反应不是一项孤立的应急行动,既需要政府部门通力合作,也需要周围城市的支援帮助。因此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应对地震时,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5、建立素质过硬的应急反应队伍
开展灾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专业救援队伍是关键。素质过硬,行动高效的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震后及时展开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社区应急志愿队伍能够立即赶赴灾害现场,成为救援工作的先行兵。能够指导群众紧急疏散,第一时间带领群众及时开展自救互救。在灾害事件处理过程中,作为专业救援队伍的后备军,能够协助专业地震救援队伍救助被困人员,配合相关部门维持现场秩序,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
6、.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大中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保障灾后民众必需的生活需要,达到降低地震灾害对灾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灾后社会稳定的目的。
7、切实做好生命线工程的应急处置
生命线工程是维系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性工程,一旦遭受严重的破坏,将使城市功能陷入瘫痪,严重制约救灾行动的进展。同时山于受灾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极易引发社会秩序紊乱。
适当提高生命线工程的设防标准,加强对生命线工程的监管,在做好生命线工程日常维护的同时,还应当制定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并成立专门的应急抢险队伍。一旦生命线工程遭受破坏,能够立即做出反应,及时排除故障,维持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为受灾民众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及后续的救灾行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 国际投资
日本3月11日发生的强震及其次生灾害表明,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会给国际投资带来相对较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而且难以预测和分散。加上国际投资的地点分布广,投资量大,更使加强对国际投资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日趋重要。本文就国际投资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投资中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及其危害
从风险的本质来看,我们可以把自然灾害风险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某种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引起重大损失的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国际投资中,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以将自然灾害风险分为以下七大类:(1)气象灾害风险。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海洋灾害风险。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灾害风险。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风险。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风险。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6)农作物灾害风险。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7)森林灾害风险。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投资方向的不确定,投资方式的多样性,不同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对国际投资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灾害与农作物灾害对国际投资影响最大,也最常见。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截至3月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73亿美元,由此可见,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管理成为了我国国际投资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据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报告显示,将会使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减少0.25%至0.5%。世界银行3月21日《东亚经济半年报》表示,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发生的9级大地震及海啸,将给日本带来1220亿至2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灾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时间。由此可见,此次地震对各行各业影响巨大,不仅包括日本本国的财产遭到巨大的打击,各国在日本的经济投资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国际投资的自然灾害风险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下图为2000至2010年全球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可见在没有大灾发生的情况下多数年份的全球经济损失规模稳定在300-600亿美元之间,而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当年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700亿美元,达到正常年份规模的4倍之多。
以2010为例,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部门(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共计发生了373起自然灾害,洪水的发生频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灾182起;另外,全球还发生83起风暴灾害、29起极端天气灾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损失也是近20年来最严重的。其中,年初发生在海地的强地震和发生在俄罗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为惨烈。
同时,世界知名再保险公司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950起,经济损失达到1300亿美元。公司在灾害报告中说,2010年是1980年以来自然灾害高发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灾害是由飓风、洪水等天气原因引发的。预计2011年因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洪水等导致的自然灾害会进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烟尘覆盖了挪威北部、波兰北部海岸、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南部海岸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地区,导致欧洲空中交通瘫痪,而由此给在欧洲地区的国际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欧洲旅游业蒙受的损失初步估计在10亿欧元左右,也使对旅游业的投资蒙受巨大的损失。
对于我国来说,就自然灾害的不同类别而言,洪水是导致我国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近二十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000 亿元。地震是导致我国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 级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级达7 级以上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级达8级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发生的4 次震级达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中国,地震死亡人数高达59 万人,约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热带风暴和雹灾等气象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二、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据统计与预测,世界开始进入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国际投资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直面自然灾害,抗击国际投资风险也就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
在国际投资中,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预防是防范损失最根本的办法。而预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办法即是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只有在投资前对投资国是否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程度、灾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资金额面临的灾害损失,预防资金因为盲目投资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剧。
以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地震带为例,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因此,对于在该地区的房地产、实体资产以及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的投资对象的投资应相对谨慎。
(二)加强对投资对象的风险评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
(1)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基于指标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侧重于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方法的优化,涉及的空间尺度范围较广,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国家和市级等空间尺度。目前,适用于全球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计划有Hotspots、美洲计划,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标体系从国家、市级尺度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基于指标体系的风险评估是借鉴空间信息格网技术,将具有致灾因子各种属性(如强度、频度)和脆弱性指标(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数据转变成格网形式,通过一定数学法则叠加得到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灾害风险值,最终达到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
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在国内外发展都较为成熟,适合以较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但此种方法主观性强,无法模拟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
(2)基于风险概率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如gambel分布),对历史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灾害发展演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承灾体损失数据,建立灾害发生概率与其的函数关系式,以此达到预测未来发生的灾害风险。
(3)基于情景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各种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情景下自然灾害强度(对于洪涝灾害来说,如淹没深度、淹没时间、流速等)的模拟,并叠置承灾体属性信息(如土地利类型数据、人口密度等),以直观地显示灾情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影响,从而达到自然灾害动态风险评估。
(4)VaR模型。在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评估上,我们可以采取VaR方法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VaR的中文含义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最小损失。投资主体采用VaR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各种业务和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并将其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以提高其资本充足度,增加其资本实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的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是由许多微小的、独立的随机因素组成。而每一种随机因素不能压倒一切因素作为主导作用。具有这种特点的分布即是正态分布,适合采用方差――协方差进行国际投资风险的计算。投资主体便可以根据模型估算的市场风险价值进行风险管理,将该测量出的风险值和要求的损失上限进行比较,当风险值小于该损失上限对说明投资金额的风险还在控制之中;而当风险值大于该损失上限时,说明投资主体必须采取必需的手段进行调整,控制好投资金额的风险。
(三)对投资对象要有充分调研
在同样的地域环境中,不同的投资对象收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灾害为例,受到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房地产、工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面对暴雨、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农产品遭受损失最大。因此,对投资对象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投资对兴国自然环境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相应可能损失最小的投资产品。
三、国际投资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引起的国际投资风险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以下是相对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一)运用政府财政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补偿
财政补偿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构成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损失传统的资金补偿来源。但是,以我国为例,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有限。这些有限的财政收入中,由财政预算安排的灾害救济支出只是财政支出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9.35亿元,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35%。20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18亿元左右,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8%左右。可见,当巨灾发生时,依靠国家财政救济支出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是比较低的。
但是,政府财政补偿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受灾方第一时间的补偿,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点,对稳定市场社会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商业保险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灾害风险
(1)保险转移风险
对于国际投资,保险转移风险可以分为单一的和综合的两种方式。所谓单一风险的保险转移就是指国际投资方购买保险将某一种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例如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仅承保单一的洪水风险。所谓综合风险的保险转移是指投资方通过购买保险将两种或以上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国内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险种条款大都为投保人提供了这类风险转移方式。例如企业财产综合险的保险责任往往包括雷击、暴风、暴雨、台风、洪水、泥石流、雪灾雹灾、冰凌、龙卷风、崖崩突发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
(2)再保险转移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8条的规定,再保险的定义为:“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实质是在全体被保险人之间对风险的又一次转移和分散。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说,再保险转移方式是原保险人以缴付分保费为代价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再保险人。
如今,再保险已经成为整个保险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再保险应该成为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伦敦、纽约、苏黎世、慕尼黑、中国香港等都是著名的国际再保险市场,通过这种超越国界的再保险安排,使风险分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于国际投资风险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从而能分散消化得更为彻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发展、壮大起来,这样,大大方便投资对象分布广泛的国际投资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险类风险转移方式
在国际上,所谓的其他保险式风险转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简称ART,是除开上述两种保险产品的保险转移方式。其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风险载体,二是可选保险产品。风险载体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风险自留集团、共保集团和资本市场。可选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有限风险再保险、多年期/多险种产品等。
笔者认为,由于载体不再局限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选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单调的保险产品,传统保险方式可能产生的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可以由此而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国际投资,投资方向、投资金额灵活多变,规模巨大,新型灵活的保险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也可以为不同地投资量身订做保险产品。
(4)巨灾债券及其衍生金融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巨灾债券多是针对地震、飓风和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设计的。如美国东海岸的飓风、加州的地震、欧洲冬季的暴风雪、日本的地震和龙卷风等。巨灾债券是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债券。在资本市场上,需要通过专门中间机构(SPRVS)来确保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偿,以及保障债券投资者获得与巨灾损失相连结的投资收益。巨灾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巨灾债券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触发条件,即赔偿的条件,赔偿性触发条件是以其实际损失赔偿数额来表示的,指数性触发条件则用某种特殊的指数来表示,如行业损失指数和参数指数等,是一种损失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投资者的收益和损失是由发生怎样的自然灾害风险或风险程度如何决定的。根据债券发行时约定的条款,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时间内应得的利息,还可能会损失部分本金。
笔者认为,相对于其他保险产品,巨灾债券流动型、规模大、损益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紧密相关,这就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风险对冲的投资工具。与常见的金融工具期货相似,巨灾债券也可以开发其期货,期货分为可以分为预测发生灾害和预测不发生两种。当国际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投资对象时,可以做多与投资对象相关的预测灾害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或做空预测灾害不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这样,即使灾害发生,由巨灾债券期货带来的收益可以补偿部分国际投资的损失。如果对冲量适当,完全可以锁定国际投资的最大损失。
相应的,还可以开发巨灾债券的期权、互换等,充实巨灾债券的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过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成为首个触发多个巨灾债券的自然巨灾。据统计,日本地震将使面值共17亿美元的10只债券面临触发点挑战。
(5)利用天气指数等自然灾害期货
天气指数期货指的是每个月的开始,期货市场主管机构都会根据过去10年当月的气温情况,为降温度日数或升温度日数确定一个初始值,比如40度(华氏)。为使市场运转起来,指定的做市商将接着喊出“出价”和“要价”,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这是投资者可以买进或卖出的度数。
对于国际投资者,天气的变化对部分投资产品的收入影响巨大,而对于投资者,对天气的预测和农产品的收益行程对冲,使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收益,或将因天气原因引起的损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现有期货市场,今后如果让天气指数期货这样的衍生品能够发展起来,保险公司可以在这些市场上转移承保风险,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其在技术上的困难将会大大降低,不可能总是出现“投资险越做越亏”的情况。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灾害指标为标的,进行期货的创立与交易。
综上所述,在进行国际投资前,应对投资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对投资对象有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相结合,金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使得自然灾害风险的转移既以保险市场为基础,又有资本市场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国际投资者应该时时以风险管理为标尺,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避免突如其来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邹铭,范一大等.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吕向敏,杨建立,张惠兰.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4]郎一环,王礼茂,张明华.中国短缺资源跨国开发的风险管理――以石油为例[J].资源科学,2003(05)
[5]葛全胜,邹铭,郑景云.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8]Sigma.The picture of ART,No.1/2003
8时20分:做好演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班主任入班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其余教师各就各位,各楼分管负责人进行检查。
8时45分:全体参加人员进入演练现场,指挥部和各位领导在指挥台就坐。
【解说一】按照总指挥示意开始解说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男:地震灾害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极大,最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让人触目惊心,记忆犹新。做好地震应急演练事关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要深刻吸取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教训,牢固树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宁可做过,不可错过”的防震理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做到安不忘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女: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提高抗震救灾方面的能力,提高全校师生防范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不断为我校抗震救灾提供经验有效应对地震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校决定举行本次地震演练,本次演练针对学校发生地震灾害以及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制定了本次校园师生应急避险和紧急疏散演练方案。
8时58分:总指挥宣布:“xx二中地震应急演练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现在按照计划开始演练,首先开始“紧急避险”。
9时整: 拉响警报(等待全县统一警报,学校做好备份),进入紧急疏散演练。
【解说二】:(在警报结束后开始解说)
男:师生演练的是紧急避险和紧急疏散,由于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为了增强演练的实战性,这次演练主要以教室为避震场所,通过演练,让师生学会就地避震的方法。地震发生时,无论师生在教室,宿舍,还是餐厅里,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千万不要惊慌,要根据地震的强弱判断地震的远近、大小,选择正确的避险方法。
女:地震发生时,师生可利用桌子下,卫生间等空间较小的地方就地避险,避震时应注意保护好头和颈部,可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等顶在头上,身体尽量卷曲,重心下移,同时,双手要牢固抓住身边的桌腿等牢固物,防止地震摇晃将人甩出。
男:待地震第一波结束后,老师和班干部要冷静,果断的指挥学生迅速撤离建筑物,撤离时,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千万不要慌乱拥挤。
女:疏散时,要避开高大建筑物、霓虹灯、广告牌等悬挂物,防止砸伤。还要避开高压线、煤气管道、易燃易爆危险品库等,防止受到其他伤害,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有序的疏散到操场,全体师生被转移到安全地带。
9时20分:演练总指挥报告演练情况,幷就本次演练做小结。
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的西北民族大学档案馆为例,简单阐述了民族高校档案馆异地备份的具体策略,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理论法规的学习,实地考察;重点在于探讨异地备份的地点选择,存储介质,备份对象以及后期的管理工作等。
【关键词】
档案;异地备份;具体策略
0 引言
档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历史记忆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一旦遭到破坏便无法恢复。然而,我国是一个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对档案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凡事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是人类发展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对重要档案进行异地备份,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确保档案安全的一项比较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1 民族高校档案馆异地备份的前期准备工作
1.1 加强理论筹备——深入学习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关于异地备份的相关规定
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七条要求:“归档的电子公文,应按本单位档案分类方案进行分类、整理,并拷贝至耐久性好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异地保管,一套提供利用。”
国家标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第7款要求:“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到耐久性的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第3套异地保存。”国家标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也明确指出:“归档的电子文件至少要一式二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利用。必要时,复制第三套,异地保存。”这些规定是对异地备份保存必要性的肯定,也为异地备份保存提供了法规依据。
1.2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对甘肃省档案馆异地备份库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进一步的探索民族高校档案馆异地备份的实施策略,笔者所在的西北民族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一行7人前往甘肃省档案局备份档案库(后库)参观考察。省档案局后库管理处副处长接待了考察组一行,并就省档案局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和备份档案库建设情况等作了详细介绍。我馆工作人员仔细观看了省档案局备份档案库(后库)的各类设施、设备、库房灾害防范体系等。双方围绕档案异地备份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获取了宝贵经验,为即将开展的异地备份工作扫清了一定的认识障碍。
除此之外,本馆还计划邀请省档案馆的数据备份专家来我馆进行技术讲座,详细了解目前档案备份市场的软硬件应用情况、应用案例,寻找最切合本馆实际的备份方案。
2 民族高校档案馆异地备份的具体策略
2.1 立足馆情,选择异地备份的合理地点
西北民族大学档案馆坐落于兰州,位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西北地震带上。为了更好的规避自然风险,我们在选择异地备份的地点上一定要慎重考虑。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异地备份地点选择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包括远程异地备份和近程异地备份。鉴于我馆实际,在“异地”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为求省事,仓促决定。首先,此“异地”应与本馆所在地有相当的距离,最好能确保两地不是处于同一地震带,同一大河流域,以求自然灾害突袭时,一方能幸免于难,否则,异地备份的初衷就无法达到。其次,要充分考虑异地备份两地间交流运输的便利性。因为在重要档案的异地备份移交工作中,如果交通闭塞,就会带来运输困难,不仅加大了经费投入,还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造成重要档案的损坏,那就得不偿失了。
2.2 认真鉴定,确定异地备份的档案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档案馆馆藏丰富,本馆目前已经对党群、行政、教学、科研、产品生产与开发、基建、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等11类档案均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自1950年建校以来的各类教学、行政档案均保存完好。面对这些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源,如果不分主次,全部进行异地备份,那将是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从经费、人力上来说都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邀请档案鉴定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各类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定,分出轻重缓急,必须有侧重点,先重要档案后一般档案,先历史档案后现行档案,先使用率高的后使用率低的,有计划有原则分步骤实施。笔者看来,首当其冲需要进行异地备份的是馆藏的精品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档案。作为建国以来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本馆馆藏的校史档案,反映学校的发展变迁,校园文化内蕴的档案应是十分珍贵的。此外,作为一个56个民族学生齐聚的民族高校,反映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各民族风俗文化类的档案也是本馆的馆藏特色,是必须予以重视的。当然,对馆藏特色和精品档案,也就是俗称的“镇馆之宝”进行异地备份,还需要考验各级档案馆管理者的胸襟和远见,因为少数领导者难以克服地区本位思想,担心馆际互备会造成馆藏特色档案的价值降低。相信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异地备份的大势面前,他们最终会深刻觉醒的。
2.3 反复对比,敲定异地备份的承担载体
据调查,目前档案界比较常用的档案异地备份的载体主要有三种,即移动硬盘、光盘和缩微胶片。三种载体均各有优缺点。移动硬盘存储量大,读取速度快。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存储容量仍在不断加大,而且价格还比较低廉。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防各种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否则数据尽毁。光盘的存储容量也大,成本更小,其不足之处在于刻录光盘比较花费时间,而且光盘的后期保存维护也相对比较麻烦。缩微胶片存储量大,而且可以长期保存,聚酯片基缩微胶片的寿命可达500年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档案缩微品具有法律凭证作用。但利用缩微胶片备份也有它的缺点,它的查阅不太方便,而且成本过于高昂。对仅仅作为高校内部教辅单位的档案馆来说,缺乏行政职权,地位尴尬,经费问题是始终无法绕过的瓶颈。
反复对照三种载体的性能优缺点,本着尽量用较少的载体来备份大量的档案信息,尽量用生命周期长的载体来保证备份载体的可读性和可利用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馆实际,笔者认为采取三种载体综合运用的方式应该是比较可行的。对于一些需要永久保存的特别重要的但利用率不太高的档案资源采用缩微胶片的形式进行保存,而其他的档案数据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移动硬盘和光盘进行备份,以求最大限度的达到保护档案的目的,也适当的节省开支。
2.4 多方协商,做好异地备份数据的后期管理
档案异地备份的后期管理也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备份的双方通过协商制定出相关的管理规定细则,便于大家共同遵守。其中以下方面是必须重视的:库房钥匙由专人保管,重要档案坚决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泄密等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库房均需安装监控设备、防盗门及防护栏,配备灭火器、吸尘器、防磁柜、恒温设备等,以求库房管理达到防火、防盗、防光、防尘、防潮和防霉等要求。对备份载体进行日常维护;对重要档案进行定期抽检,发现问题及时妥善解决等等。
【参考文献】
[1]巩宝荣.《电子文件的异地备份保存》,《北京档案》,2002年第10期
[2]范韫.《重要数字档案异质异地备份探析》,《数字与缩微影像》,2012.1
那么“环境一号”卫星有什么用的技术特点,能实现哪些功用,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箭双星
环境A星对地观测更精细
环境卫星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环境应用系统总工王桥说,本次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了两颗具有中等分辨率的光学小卫星。其中,环境A星重473公斤,轨道与太阳同步。主要在可见光谱段范围内工作,采用多光谱和高光谱探测手段,形成对地物大范围观测和高光谱遥感能力。如看到一个蓝色的屋顶时还能知道它是塑料、油漆或别的材质。
环境B星可精确观测火灾地震
环境B星采用多光谱和红外光谱探测手段,可以对火灾、地震带来的地热等与热量有关的灾害现象进行精确观测。
“高光谱、全天候、大视野、高重访周期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一号’必将在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发挥出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王桥说。
观测优势
观测精度、广度高
王桥说,环境卫星是在国内民用卫星里首次使用了超光谱有效载荷,其观测谱段达100多个,可大大提高对地面环境目标的观测能力。
全天候、全天时观测
此次“环境一号”在民用卫星中使用了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可进行环境目标的全天时、全天候的综合观测。
两天一次重复观测
环境卫星由于采用小卫星星座技术,大大提高了卫星的重访观测周期,可实现2天一次的高时间分辨率的重复观测。另外卫星观测幅宽高达740公里,也是“环境一号”卫星的另一个明显优势,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大范围观测。
主要任务
构建环境监测“天罗地网”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副司长罗毅表示,我国环境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同时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环境质量和灾害情况进行快速和科学的评估。
从卫星传回地面的数据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地面站负责卫星下行数据的接收、存档管理和数据分发任务;接收下来的海量数据经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处理、分析,形成数据应用产品才能被环境及灾害监测部门使用。
未来发展
精度更高
王桥表示,我们正在进行环境卫星二期工程的论证,今后环境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卫星的综合探测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隐私;通风;心理辅导;荧光材料
0 引言
救灾帐篷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陪伴灾民度过了灾后那段黑暗的日子。救灾帐篷可供救灾指挥、灾后应急医疗救治、临时性校舍、救灾物资中转贮存及人员住宿等使用,然而对大多数灾民来说,目前的救灾帐篷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隐私保护以及篷内空气不流通等问题困扰着他们。笔者就现有的问题,在现有救灾帐篷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设计,解决灾民在篷房内生活遇到的一些问题。
1 现状分析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除了洪水,地震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对其的观测和应对也十分重视。
目前的救灾帐篷虽能给灾民提供一个暂时避难的生活空间,但在结构和功能上仍不能满足灾民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和优化。
根据调查分析,灾民对球在帐篷的需求还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灾民在帐篷中的隐私问题
灾害发生后,很多灾民挤在一个小小的救灾帐篷内,灾民的日常起居全在这小小的帐篷里。在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大环境下,人们在帐篷内生活,关于隐私方面的需求被忽略而无法被满足,比如在帐篷内换衣服等涉及隐私的问题。在灾民心理极度敏感的时期,这些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2)帐篷内部闷热、空气不流通
现有救灾帐篷的通风情况不是很好,如果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的时候,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室内空气不流通会滋生细菌、导致呼吸道疾病等。
(3)正能量的暗示
灾害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灾后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4)帐篷内“夜灯”安置
灾后供电紧张,靠临时拉线照明十分困难,因此灾后的照明系统在现实环境中需要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灾后帐篷的改良设计说明
2.1 在帐篷角落处搭建简易更衣室
针对本设计点,日本的建筑设计大师坂茂曾提出一个关于用纸筒搭建救灾场所的设计,针对一个大的空间用纸筒进行分区,但设计成本较高,搭建较难,针对中国这种独特的情况明显不适合。
本改良设计以保护灾民隐私为立足点,决定在现有救灾帐篷的基础上为灾民搭建一个简易的更衣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灾民的需求,保护他们的隐私。改进过程中,不对帐篷的其他构造做大的改变,只是将帐篷的正门做微小的改变,并合理利用帐篷的正门与其垂直的墙面角落部分的空间,通过两个垂直墙面和门围成一个简易的三棱锥状的空间,形成一个三棱柱状的简易更衣室,来满足灾民对隐私保护的需求。
使用者需要换衣服时,可以将门向后拉至与其垂直的墙面,通过固定设备,将原本的门固定在墙面上,形成一个三棱柱状的空间。使用者可以在里面换衣服等。通过三棱柱侧面(门)的遮挡,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密闭的更衣空间,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
按照最新救灾帐篷的尺寸标准,增加的布片与门帘重叠,宽度与门帘一致,高度略小于门帘。具体尺寸为:1600mm(高)*900mm(宽),顶部距离地面2000mm,满足绝大部分使用者的身高要求。
缝制针码:各大片拼幅部位的明线7针~11针/30mm,其他部位的明线8针~12针/30mm,起止针须重缝3道或4道线,长度不少于20mm,断线接头处须重缝20mm~30mm。
若采用搭缝拼幅,各幅面拼接处相搭25mm~30mm缝3道线,若拼幅采用双针机折边缝合时,允许缝两道线。横拼时拼缝顺向朝下。
各缝制部位应缝制牢固,不得有开线、断线、下炕(掉道、塌边)等缺陷。
缝制针眼应做热合贴膜防水处理(不含培土布部位)。
2.2 在帐篷正门对面墙面上开窗
针对帐篷内部闷热、空气不流通等问题,对现有帐篷做以下改良:在帐篷正门对面的墙面上开一扇大小合适的窗,通过墙面开窗实现对流,来缓解帐篷内部闷热和空气流通困难的问题。开窗处墙面采用三层不同材质:最外面一层材质与帐篷最外层材质相同、篷房内层采用防蚊虫纱窗、中间一层采用透光但不透风的透明塑料。在实现对流通风的同时,实现照明、防蚊虫等功能。
窗户大小为600*600mm,其靠近地面矩形边距离地面1400mm,窗户的顶端低于门高150mm,以达到对流的目的。
2.3 在篷房内侧印刷图案
灾后心理辅导至关重要。但是如今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心是在物质方面救济灾民,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抚慰灾害对灾民的心理创伤。本改良设计决定在救灾帐篷内侧印刷预防治疗灾后生理与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的方案,在物质方面救济灾民的大环境下,同时在心理上帮助灾民。灾民可以参照救灾帐篷上的内容,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早日走出灾害的阴霾。
2.4 在门窗、电器开关处粘贴荧光材料
救灾帐篷晚上内部黑暗,且救灾帐篷里面居住的灾民相对较多,如果个别灾民晚上有需要而起床,若不能快速找到电灯开关的位置,就会磕磕碰碰甚至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本改良设计在电器开关处贴荧光材料,开关处的荧光材料会在夜间发出微弱光亮,使有需要的灾民在不影响其他灾民休息的前提下,更快的找到开关。
1.门向后拉形成的简易更衣室;2.后墙开窗(600*600m)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步,居民的住宅以及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由于人们对防震的意识比较薄弱,随着人们防震意识的不但提高以及近几年来地震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逐渐提高。在建筑的抗震功能中,抗震的设计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这是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考虑的问题。
1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
建筑结构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抗震能力,这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因此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但是,从目前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都遵循着小震级的地震可以抵抗,大地震能够修复的原则,虽然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物的抗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在面临大的地震时还是存在不足。尤其是一些设计人员的侥幸心理,在设计时缺少灵活的应变,一味的照抄照搬,使数据最终产生错误。不仅如此,在进行建筑施工时,一些建筑承包公司为了节省建筑开支,从而偷工减料,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的甚至是私自改变施工的设计方案,最后在导致建筑物抗震结构的改变。而施工人员不够专业也会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为了方便或者自身的不注意,对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施工没有做到设计的相关要求,最终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2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2.1要结合建筑结构与性能进行设计
在大部分的现代建筑中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做建筑框架。在钢筋混凝土这种结构框架中通过控制钢筋的勾践面积和最小配筋率达到抗震的最终目的。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可以在建筑的墙上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再在墙上安装一些特殊的减震材料等。尤其是对于建筑中的构造柱的要求要更加的用严格,他必须要延伸到建筑的顶部,而且还需要与圈梁进行连接,进一步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增加建筑的抗震承载能力。同时,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性能。不同结构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抗震防震的要求,只有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性能才能为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实际数据,从而达到抗震的最佳效果。在我国一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地区,而有些地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设计人员来进行不同的抗震设计。在发生大地震可能性较高的地区要以该地区对大的地震强度来设计,不仅仅如此,还要将建筑自身的的结构来最终确定他的抗震能力。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基础部位以及内部结构的设置需要进行抗震设计,在发生大地震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建筑物,进而保证建筑中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2.2要结合建筑规划以及建筑环境进行设计
要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就需要在建筑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所在的周围环境,选择地基比较稳定的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过近,在地震发生时造成的伤害就可能越大。在建筑设计之前还应该详细了解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尽量将建筑物建设在地质结构条件稳定,地势较高的地方。对于建筑其他
方面的规划,比如说地震逃生通道的建立,它能够更好的保证地震发生时时人员的及时疏散。
2.3提高建筑抗震的设计质量
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对建筑物会造成破坏,严重时还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但是,造成伤亡损失一般是因为建筑物的倒塌,所以,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建筑抗震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今我国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还比较低下,许多设计施工人员对相关法律和规定的忽视,在施工操作中出现的不规范,使建筑在抗震方面的性能还有待提高。所以要提高建筑的抗震设计质量就要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要根据相应的设计数据以及结合建筑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建筑设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2.4地基施工要用特殊隔震材料
建筑的地基是整个建筑的关键部位,它的质量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和抗震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施工时,最好使用特殊的隔震材料。在地基的建设中,通常要对它进行特殊处理,进而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和损害。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就有对地基抗震的特殊处理,比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施工时,他们在建筑地基中铺上砂子以及粘土,在中国的南方的建筑中还发现了糯米这种减震的材料。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抗震技术的不断提高,相应的抗震的特殊材料也越来越多。在地基的施工中铺设相应的建筑材料,能够有效的降低地震波的冲击,从基础上来保护整个建筑物,起到较好的抗震效果。但是,在市场中,一些材料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企业在选择防震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生产质量,必要时可以对材料进行相应的检测,以确保施工建筑的整体质量。
2.5悬挂隔震的隔震措施
所谓的悬挂隔震就是把建筑物的大部分的结构悬挂于空中,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带来的能量就不能够传到悬挂的建筑结构部分,最终可以降低地震带来的冲击。这种悬挂设计一般都采用于较大的钢建筑结构。这样主要的钢柱框架在遇到地震时可以不受到其他钢结构的影响,最终起到抗震的目的,而且在这样的建筑结构中,悬挂式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地震的能量,降低地震带来的伤害。
2.6在建筑物层间设置隔震设备
在对建筑层间进行设计时,要用隔震设备来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这种隔震技术设施主要采用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建筑物的减震装置,它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底层的震波进行进行吸收,从而减少上部建筑物所受到的冲击。在进行施工时可以采用粘弹性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的方法,通过在建筑的内部设置橡胶垫以及其他隔震装置来进行防震。而且这种建筑方法也可以用于旧建筑的防震改造中,一方面在施工时比较容易操作,另一方面这种隔震设计也可以很好的起到防震的效果,从而也降低了施工的费用,节省了社会资源,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这种隔震装置的应用也有它的局限性,他不适合在楼层比较高的建筑上实行。因为这种装置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延长建筑结构的自身震动周期,最终会导致这种装置在高层建筑中不仅不会起到相应的防震效果,有可能会加重整个建筑结构的震级,从而起不到最终的防震抗震的最终效果。
3总结
加强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正常发展创立良好的环境,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实际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对建筑设计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加强了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促进我
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霍延超.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思路[J]..科技致富向导,2010, (1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