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时间:2023-09-10 14:50:04

导语:在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 脑梗死;康复期;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5-01

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患者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同时要做好康复护理,这对于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愈后情况。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2.3岁。其中脑血栓形成76例,脑栓塞14例,腔隙性脑梗死10例。经治疗急性期无死亡病例;恢复期治疗护理中并发肺炎6例,褥疮4例。随访1-3年,100例患者中,29例完全恢复肢体功能、60例部分生活自理、11例完全依赖他人护理。

2 护理方法与体会

2.1 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介绍本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特点,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出现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等心理现象时,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信心。通过护患之间的良好交往,护士对患者的疏导,激发患者的信心,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2.2 膳食指导 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饮食摄入注意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少吃蛋黄、奶油、动物内脏,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进行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

2.3 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把残废减轻到最低限度。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训练。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生命体征稳定,便可进行功能锻炼。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在功能位置,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步骤如下:①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min/次。②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③坐位到站立训练,要点是掌握重心的移动,要求患腿负重,身体质量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④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前行或在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⑤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活动;肘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背伸侧移的活动;⑥掌握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⑦尽量鼓励病人自己动手进餐,从而锻炼上肢的功能,并逐渐训练病人学会自己照料或部分自理。

2.4 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语言康复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使病人逐渐表达自己的要求,鼓励病人说活,避免病人懒言不语或简单比划,要反复训练病人逐渐提高到能对语,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2.5 吞咽困难护理 吞咽困难是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病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物。对轻型病人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重型病人给予鼻饲饮食。

2.6 注意训练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发生 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要为患者创造一个排便的环境,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2.7 皮肤护理 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在注意肢体锻炼的同时,对脑梗死致偏瘫的患者,每2小时应为其翻身一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垫于腰骶部,使其悬空,减轻骶尾部受压。由于护理得当,本组100例患者无发生褥疮。

3 结 果

100例患者中,29例完全恢复肢体功能、60例部分生活自理、11例完全依赖他人护理。

第2篇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脑梗死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现将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科收治的103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3例中男患者77例,女患者36例,在门诊CT或MRI确诊,既往有高血压病64例,冠心病病史10例,糖尿病史24例,脑卒中10例。

2 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脑梗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这样才能按照病程不同时期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将所改变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 基础护理 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1-2小时监测T,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瞳孔大小不等,血压高,呼吸脉搏慢等,即有脑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师,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拍背,吸痰,清除口腔分泌物,如有低氧血症,予2L/min吸氧,防止吸入性,坠积性肺炎发生,不能自主翻身的病人,每1-2h协助翻身,拍背,动作轻柔,勤洗,勤换衣裤,保持床单清洁,平整,避免出现褥疮,按摩四肢,预防肌肉萎缩,防止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2.2 心理护理 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状态中,而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作为护理人员要关爱患者,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病情,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痊愈过程,也可请治疗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思想负担,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用药护理 脑梗死患者需要多种药物给予治疗,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发现药物反应及时汇报并协助处理。

2.4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脑梗死患者要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流汁,半流汁或软食,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能吞患者,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床头要有吸引装置,防止食物误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不能进食患者予以鼻饲。

2.5 康复护理

2.5.1 肢体功能障碍护理:患者由于患肢活动受限,加之长期卧床,最终将导致肌肉萎缩,应及早做肢体功能锻炼,早期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患肢尽量避免输液,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定,即可开始做肢体的被动或主动运动,功能锻炼主要采取被动运动或按摩为主,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肢体挛缩变形。

2.5.2 康复训练: 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树立信心,语言功能的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6 出院指导 病人出院时大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等,出院前告诉患者回家后要继续坚持康复训练,按时规律服药,定期复诊,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定时测血压,血糖,血脂。

3 体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病人虽不及脑出血危险,但病人大多年老体弱,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才能赢得时间,我们通过对103例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深深体会到,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质量,只有掌握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规律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存质量,使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06

[2]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

第3篇

【关键词】 脑梗死;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围术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84-02

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常会引起呼吸衰竭的,为患者维持有效的肺通气量,纠正低氧血症,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临床中一般采取呼吸道行气管切开[1],保持呼吸道通畅,现将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呼吸道行气管切开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84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62-88岁,平均年龄在73.29±3.29岁,此组患者均临床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并且伴有严重呼吸衰竭。

1.2 方法 此组患者遵医嘱实施呼吸道行气管起开术,术前给予充分的准备工作,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此组患者经过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后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15例;69例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有10例患者自动放弃治疗;有5例患者治疗无效临床死亡。

2 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2.1 术前准备 做好消毒准备,并备好抢救设备、抢救药品以及吸痰器。将患者去枕仰卧,头向后仰开放气道,此组患者中直接进行气管切开的有45例,经气管插管后转为气管切开的患者有39例。手术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且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及呼吸,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配合处理。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呼吸情况 气管切开后观察呼吸困难有无好转,气管内外套管有无衔接好,注意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观察吸出痰液的性质、量、并详细记录。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低氧血症是否得到纠正,氧合效果良好,以及观察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观察患者使用的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是否有效,患者呼吸形态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2.2.2 皮下气肿 气管切开的患者常会出现在颈胸部,按压有握雪感及捻发音,是气管切开术后气体进入皮下组织产生的[2]。此现象可能在术后1-2天内出现,约6-10天能够完全吸收,严重的患者可以及时拆除缝线,有利于气体溢出。

2.2.3 伤口渗血 由于手术属于开放性手术,手术操作与吸痰操作不当会使毛细血管破裂或气管粘膜损伤引起,术后由于患者剧烈咳嗽,局部小静脉扩张而引起出血,可根据情况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2.4 控制感染 只要控制好人工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但对于短时间脱机困难、气管切开时间较长的患者较多会发生肺部感染,[4]我科有15例患者已发生。控制方法:①遵医嘱使用抗生素;②加强气道湿化温化作用;③做好口腔护理;④定期清理气囊滞留物;⑤将床头摇高30度;⑥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

2.2.5 加强基础护理 进行床边心电监测,观察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面色、口唇以及甲床的颜色,有无紫绀,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对于高热的患者及时进行降温措施,可以采用物理降温,也可使用药物治疗。加强口腔护理,每日3-4次,根据患者的口腔状态合理的选用漱口溶液。注意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按时翻身扣背按摩身体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形成。

2.2.6 营养支持 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给予留置胃管,保持每日进行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营养、易消化的流食,保证机体的需要,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静脉滴注营养液。

3 讨 论

3.1 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机需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管道连接的紧密性,气管导管固定牢固,呼吸机的通气模式和呼吸机各参数的调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血气分析的各项指证做相应的调整,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可以选用SIMV模式辅助呼吸,无自主呼吸的患者给予PCV,PSV,IPPV模式控制呼吸。呼吸机的呼吸频率范围在12-14次/min,潮气量为标准体重×(6-8ml/kg),呼吸比在1:1.5-1;2,ARDS的患者必要时可选用反比通气2:1;吸氧浓度咋40%-60%之间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造成氧中毒,PEEP在3-6cmH2O之间[3]。呼吸机的使用必须调节好每个参数的报警界限,禁止关闭报警音量,出现报警及时解决报警原因。

3.2 人工气道的管理 气管切开时呼吸道失去了正常的湿化及加温作用,使用呼吸机将储水罐内的水温调节在35-38℃,使送到患者气道内的气体温度达到35-37℃[4]。气管切开的患者每天呼吸道蒸发500ml-700ml水。定期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参考文献[1] 李岩.12例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杂志,2011,23(8):67-68.

[2] 孙睿.34例气管切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34(6):347-348.

第4篇

1.定义

脑梗死(ceredrql infarction)或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的坏死所致的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为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占60%-90%。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最终完全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由于各种栓子(血流中各种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中断而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脑栓塞。

2.病史资料

通过对21例患者的观察,男性15例,占71.4%;女性6例,占28.6%。其中45岁-55岁的5例,占23.8%;56岁以上的16例,占76.2%。伴有高血压的患者16例,占76.1%。糖尿病的患者有8例,占38%。冠心病的患者3例,占14.2%。有5例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的病史,占23.8%。

3.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岁-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青少年发病者以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为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通常病人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约有1/4的病人病前有TIA史。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病例在睡眠中发病,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典型病例在1-3天内达到高峰。病人通常意识清楚,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短,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变化。神经系统体征视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而定,常见为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脑栓塞的起病年龄不一,因多数与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有关,所以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急骤是主要特征,在数秒钟或很短的时间内症状发展到高峰。

4.治疗要点

脑血栓形成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化的治疗原则,只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病期,选用某种或某些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4.1急性期治疗

4.1.1早期溶栓

脑血栓形成发生后,尽快恢复血供是“超早期”的主要处理原则。超早期是指发病6h以内,应用此类药物首先需经CT证实无出血灶,病人无出血病史,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

4.1.2控制血压

使血压维持在病人病前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一般急性期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死加重。血压低者可加强补液或给予适量药物以升高血压。

4.1.3抗脑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梗死范围大或发病急骤时可产生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影响脑梗死后缺血带的血供,加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应进早防治。

4.1.4抗凝治疗

对临床表现为进展型脑梗死病人,可选用抗凝治疗。但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对出血性梗死或高血压者均禁用抗凝治疗。

4.1.5高压氧治疗

脑血栓病人若呼吸道没有明显分泌物,呼吸正常,无抽搐及血压正常,宜尽早配合高压氧治疗。

4.1.6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脑梗死的预防与治疗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阿司匹林是研究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来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2]

4.2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康复医学的进展,康复治疗应从起病到恢复期,贯穿于护理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要求病人、医护人员、家属均应积极而系统地进行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训练和康复治疗。脑栓塞的治疗包括脑部病变及引起栓塞的原发病两方面。脑部病变的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由于心源性脑栓塞的充血性梗死区极易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用,甚至即使使用也应待急性期(5-7)天过后较宜。原发病的治疗在于根除栓子来源,防止脑栓塞复发。主要为心脏疾患的手术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减压病行高压氧舱治疗等。

5.护理措施

询问病人的患病时间,有无明显诱因,有无伴随症状及并发症等。有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目前用药及治疗情况。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对人物、地点的定向判断能力。有无肢体功能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吐词是否清楚。有无血糖、血脂增高。CT扫描结果。

5.1躯体移动障碍

5.1.1功能训练

给病人讲解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会病人保持关节功能位置,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每1-2小时翻身一次,以免瘫痪的一侧长期受压而形成压疮,翻身时做一些主动或被动活动锻炼,逐渐增加肢体活动量。做到强度适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会病人及家属锻炼和翻身技巧,训练病人平衡和协调能力。在训练时环境安静,使病人注意力集中。

5.1.2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如有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时,可予糊状流质或半流质小口慢慢喂食,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有糖尿病者予以糖尿病饮食。

5.1.3用药护理

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宜慢,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有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应注意观察。用溶栓、抗凝药物时严格注意药物剂量,有无出血倾向。口服阿司匹林病人应注意有无黑便情况。应用抗凝、扩血管及溶栓药物治疗过程中,如病人再次出现偏瘫或原有症状加重等,应考虑是否梗死灶扩大或并发颅内出血等。同时应观察全身情况,及早发现是否有栓子脱落引起栓塞:如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后,可出现腹痛。有肢体血运障碍时,皮肤肿胀、发绀,并可导致功能障碍。久服阿司匹林作抗凝治疗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或溃疡病。

5.2生活自理缺陷

将病人使用的用物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信号灯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及帮助解决。协助卧床病人用健侧手进食,消除病人依赖心理,必要时协助进食。训练病人及告诉家属定时协助病人排便。恢复期尽量要求病人完成生活自理活动,指导病人简单而有效的交流技巧,循序渐进,以增进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以适应回归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5.3基础护理

5.3.1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疾病的手段之一。护士必须认真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必要的卫生指导。对卧床病人早晚各进行一次口腔护理,一般用生理盐水,如有口腔疾患的则分别使用不同的溶液。如:真菌感染者用1%-4%碳酸氢钠溶液;厌氧菌感染用0.08%甲硝唑溶液等。

5.3.2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去除皮肤污垢。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排泄功能和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5.3.3会阴冲洗

早晚用温水冲洗会阴一次,保持会阴清洁无异味。

5.3.4膀胱冲洗

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天早上用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单位进行一次膀胱冲洗。

5.4心理护理

因偏瘫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因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病人可变得性情急躁,甚至发脾气,这样常常会使血压升高、病情加重。护士在患者面前要表现大方、得体、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2001,5.北京,人民出版社:575-580.

第5篇

【摘要】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调查,为推行和改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测试。并与中国常模作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在抑郁、偏执、焦虑、躯体化四方面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性等几方面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明显的存在多方面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因此在药物治疗和康复理疗的基础上,应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保持病人的心理健康,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脑梗死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调查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32-03

脑梗死(CI)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种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是神经内科最觉的临床疾病之一。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重点控制疾病。[1] 据统计,卒中有2/3的患者留下残疾,包括偏瘫、失语等严重残疾[2]。可严重影响的生存质量和生活状态,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产生许多社会适应性及精神心理问题,而后者又可对临床药物、疗效、康复及患者的病情变化、预后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内科60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心理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收集2009年3月―2010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初诊患者共60例的个案资料,所有患者均由我科主治医师或以上的医师根据CT或MRI结果,并参照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神经病学》[1]中听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 调查内容

①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调查。②分析产生心理失调的原因。③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调查工具

我参照有关文献,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有患者进行测试。

1.4 调查方法

对纳入该组的每位患者单独测试,以求患者根据最近一周内的感觉如实回答,遇到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某些项目不易理解时,有工作人员逐项念给他听,并以中性的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的方式把问题本身的意思告诉他,一次评定约为20分钟。所有结果统计后与量表协作组提供的国内正常人评定结果(中国常模)进行对照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描述及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34例(56.7%),女性26例(43.3%),男女之比为1.3:1,年龄35-85岁,平均65.5岁,各年龄组患者构成见表1,其中以65-74岁年龄段最为常见,其构成比为50%。

表1 患者年龄分段频数及构成比

2.2脑梗死患者各心理因素与正常人数的对比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在抑郁、偏执、焦虑、躯体化四方面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性等几方面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表2 60例脑梗死患者SCL-90各心理因素与中国常模的对比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脑梗死病因分析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就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并在此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使脑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供应区域和邻近区域的脑组织血代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其次为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患者可以出现偏瘫、失语等脑损害病状[4]加之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超重等更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本研究组中65-74年龄段构成比最大,为50%,男女之比为1.3:1与有关本病分布的其它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 心理失调原因分析

本调查利用SCL-90量表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在身体化、抑郁、焦虑及偏执等方面存在显示异常,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我对产生心理失调的原因分析如下:①疾病是一个慢性过程,易遗留残疾,使病人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易怒等种种心理反应;②多疑和敏感,一些患者不愿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些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为严重,以至于别人在低声说话时也会认为是在议论自己或隐瞒自己的病情;③行为退化或依赖心理增强,有些患者存在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就认为另一侧肢体也不能活动,吐词不清,就不原说话,拒绝康复理疗,甚至认为这辈子完了,而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④角色减退或缺如,即患者对病症满不在乎,如有些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或虽然承认自身有病,但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因而言行和疾病严重程度不相适应,以致发生一些不利于治疗或休养的行为,认为医生小题大做,所以不遵医嘱服药,办理入院手续后,几天不来病房,给治疗方案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⑤角色行为异常,病人因脑功能受到损害,出现反复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或肢体瘫痪,表达不清,自理能力降低而形成悲观忧郁、痛苦、绝望等不良心境,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于自杀等。

3.3 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的心理失调特征,提出以下心理护理措施: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基础。它本身也具有缓解心理应缴、调节情绪的作用,护理人员要以和善、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耐心协助病人,使其体会到自己是被接受的,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没有用,没有希望。多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优良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或护理。

(2)对患者要高度负责,处处为其着想,各种操作果断、利索,如遇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言行上表现有信心,丝毫不能流露出不利病情的言语和表情。

(3)要有把患者当亲人的同情心,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依赖心强的病人急需得到亲人照顾与医护人员的关怀,然而亲人照料只能在患者心理上起一定的安慰作用,而医护人员的关怀同情却可减轻痛苦。

(4)对有自持心理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主观积极性。

(5)发现患者角色减退或缺如时,则耐心地向患者说明极早进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以争取患者合作,保证他们安全与顺利康复,发现患者角色过度时,则恰当地向患者介绍病情,鼓励其循序渐进的锻炼肢体功能,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同时言语亲切,态度和蔼,使其感到自己的活动是在护士及康复理疗师的监护下进行的,绝对安全。

(6)发现患者行为异常,如病人经常表示不想活,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或对一切表现淡漠时,应加强与病人沟通,关心、体贴病人,注意病人的细微变化,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其面对现实,接受挑战。病人在极度抑郁的时候,常有自杀意念。抑郁病人在最严重时,可能没有精力去执行自杀行为,而最有可能付诸行动的是在恢复期,即病人的精神运动迟滞得到缓解后,就可能把自杀意念变成行动。所以还应做好患者家属、亲友、同事等人的思想工作,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帮助,消除不良想法,认真对待疾病。

(7)心理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严重抑郁、焦虑症状或者伴有其它精神心理状态时,还应与医生及时沟通,配以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或其它抗精神病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3.4 重视心理护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现代疾病是多种综合因素致病,要进行全方位论断治疗,注意情绪、个性、不良行为、心理应激这四大因素。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提倡整体化、全方位治疗,即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视康复理疗,饮食调理和心理治疗或疏导,使患者的病情改善及生存状况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心理治疗和疏导已经成为一个受到广泛重视的关键环节。

本调查显示,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尤其是抑郁或偏执相当明显,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其沟通,加强健康教育。使其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以便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病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江,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5:158

[2]王拥军,公众卒中防治原则.大众医学2005:9:18

[3]张理义,袁国桢,肖海,姜厚璧主编.心理医生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第1版2004:351-355

第6篇

[关键词] 脑梗死 2型糖尿病 肠内营养 长期鼻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45-0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2型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脑梗死致脑损伤后会出现能量消耗增加,以及机体为满足应激状态下对能量与代谢的需求而组织的大量分解。同时患者在经过急性期临床治疗病情平稳后,多由于吞咽及进食困难需要长期保留鼻胃管,鼻饲流质,若营养供给不合理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能量过剩则加重代谢紊乱,因此,维持患者良好合理的营养显得尤为重要[1]。我科于2008年1月10日收治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长期、合理给予肠内营养,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张某某,男,81岁,因突发急性脑梗死,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3个月,经脱水、降压、营养脑细胞,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基本控制,但因家属拒绝置入胃管,遂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以肠外营养为主,少量流质饮食为辅。后因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经常出现肺部感染,腹泻等情况,转我内分泌专科治疗。

入科情况评估: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失语,口腔不能闭合(咬合肌僵硬),中度吞咽困难,留置导尿,大便失禁,解黄色水样便,3-4次/天。右侧肢体瘫痪,肌肉轻度萎缩,右下肢活动受限。体温:37.8脉搏9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80mmHg。随机电脑血糖12.8mmol/L。营养状况评估:非瘫痪侧上肢臂围(AC)31cm,非瘫痪侧上臂三头肌皮褶厚度(AM)29cm,三头肌皮褶厚度(TSF)17.9mm。腰围76cm,腹围83cm。

入科后,在营养支持方面,建议家属配合,同意置入鼻胃管,由我院营养科提供饮食配方,实施以肠内营养为主,外周静脉补充氨基酸为辅的方案,其他治疗同前。经我科两年住院治疗,现患者血糖、血脂控制平稳,营养状况良好,皮肤光泽有弹性,原来全白的头发约有50%变黑,神经系统功能部分恢复。

2 护理

2.1 肠内营养

2.1.1 计算所需热卡 (身高173-105)*25Kcal=1700Kcal。

2.1.2 营养液的选择 纯牛奶200ml,500ml肠内营养液(无锡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自制营养均浆(根据所需热卡):150g主食、100g肉类、500g蔬菜、9g植物油,煮熟后加水至1200ml左右,用搅拌机制成均浆。另加肉类200汤汁、200克水果汁。当天用当天配,冰箱内保鲜,服用前微波炉内加热。

2.1.3 输注方法 用30ml注射器缓慢推注,每次推注时间不低于15分钟,时间:6:00am喂纯牛奶200ml,9:00至19:00分6次给予自制均浆,21:00至23:00分两次给予肠内营养液混悬液500ml。汤汁及水果汁根据血糖情况酌情在白天喂入。

2.1.4 胰岛素的使用 每次喂食前,根据血糖情况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6-8U,晚上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6-8U。

2.1.5 血糖监测 血糖控制不稳定时,每两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并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及鼻饲量。血糖稳定时,不定期测空腹及四餐前监测。

2.1.6 胃管的选择及更换时间 选择硅橡胶鼻胃管(生产商Nuricia Medical Devices B.V),每60天更换一次。

2.1.7 药物治疗 莫沙必利分散片5毫克,每天三次。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呃逆及呕吐。其他的病因及对症治疗等。

2.2 其他方面的护理 做好定期翻身拍背、肢体功能锻炼、睡气垫床,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废用综合症等。尿道口每日消毒两次,按要求定期更换导尿管,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3 评价

3.1 病人前后营养状况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详见表1、表2)。表1 病人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表2 病人各项生化指标比较

3.2 其他评价内容 无低血糖、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出现肺部感染两次,无其他护理相关并发症:如压疮、吸入性肺炎、口腔糜烂等。

4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年发病率为150/10万人口,死亡率为120/10万人口[2],本病已成为目前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而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占全部脑梗病人的20-25%[3]。因此,对于此类脑梗病人,治疗上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各种并发症外,更应特别重视营养的合理供给。坚持长期、合理的肠内营养对2型糖尿病合并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4.1 规范性操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鼻饲期间抬高床头10-30°,既可减少胃反流,又能降低颅内压[4]。每日完成鼻饲后用温开水冲注胃管以减少堵塞,并在胃管内灌注保留适量(20ml)温开水,并封闭胃管末端。下一次喂入前,抽出等量的水分。注意胃排空情况,如有潴留,及时停止鼻饲,对症处理,外周静脉补充脂肪乳、复方氨基酸。病人长期卧床,易致便秘,此时可以在营养均浆中加入香蕉、猕猴桃等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必要时加用开塞露,以帮助排便。因此规范化操作,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有关症状在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2 本例患者的鼻饲肠内营养方法 对没有胰岛素泵及输入泵的病人,除能有效的控制好血糖,符合一贯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出院后继续实施。

4.3 自制营养均浆 经济实惠,制作方便。富含膳食纤维,减少便秘。

4.4 2-3小时间断鼻饲结合血糖的监测 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且可以指导短效胰岛素的剂量调整。

4.5 口服给药方面 缓释片、长效药不能碾碎喂入,因为该类药碾碎后吸收加快,故在治疗方面应选择短效类药物。

通过充分、合理、长期地建立营养支持,补充营养、防止代谢紊乱,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5]。要保证肠内营养能够顺利完成:血糖的监测及控制是必要前提;精心调配肠内营养均浆是护理的核心;规范化操作,减少长期鼻饲饮食的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是一项关键的护理措施[6]。此例患者的鼻饲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对设备条件要求不高,便于在同类及基层医院开展,为广大护理同仁提供一定的指导及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静.肠道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7644.

[2] 杜艳华,胡义奎,李芳,等.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GMP140,CD62P和CD63水平的影响[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9):651-4.

[3] 李领侠,周西,王妮.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1:78.

[4] 李领侠,周西,王妮.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1:78.

第7篇

贵州省铜仁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铜仁市5543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采取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36,采取中医康复护理),对两组NIHSS、ADL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 脑梗死;功能康复;中医康复护理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主要是脑供血系统发生障碍后,导致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后造成的脑损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挽救患者生命,脑梗死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系统、全面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而言,至关重要[1]。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全部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给予头颅CT或MRI确诊,将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存在障碍的患者排除。其中男40例,女32例,患者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0.5±2.5)岁;病程6-15d,平均病程(8.5±1.2)d;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如下: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活血化瘀、降压、脱水等治疗;指导患者减少食盐摄入量,避免高脂食物,补充蛋白营养,多食用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保持足够的饮水量;对患者进行护理,病情处于急性的患者需要去枕平卧的姿势进行休息,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和拍背;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情况;对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研究组采取中医康复护理,具体如下:基础护理措施与对照组相同。

(1)心理干预:大部分脑梗死患者会因为过度担忧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对其不良情绪进行准确评价,将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增强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将中医康复治疗的护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告知患者,使其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提高治疗依从性。

(2)药物指导护理: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养成定期排便的良好习惯,可通过甘油栓、番泻叶等药物帮助患者保持肠道畅通,及时排便。

(3)康复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早日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待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之后,要鼓励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屈伸肌等锻炼;在进行站位和坐位训练时,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患侧,以帮助其保持身体平衡,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的延长锻炼时间,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晕或头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停止运动康复训练;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帮助患者进行步态、手功能等日常康复训练,使其可以独自进行翻身、行走、起床等动作,帮助患者掌握吃饭、穿衣、梳洗等基本生活技能,增强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1.3观察指标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ADL(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5.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其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为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所以需要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否则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脑梗死是因为精血亏损、忧思恼怒造成的,治疗时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针对性中医护理[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麦海芬.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25(33):3105-3106.

第8篇

脑梗死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急、恢复慢、致残率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使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能力,甚至回归社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我院内科2007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住院出院在家接受家庭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64-78岁,平均67岁,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史48例、糖尿病史24例、冠心病史18例,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语言功能障碍,其中于发病第1天入院40例、1周内入院80例。以上90例住院治疗后愿意接受家庭护理指导,并能长期坚持的患者。

2家庭护理指导方法

2.1心理指导患者因脑梗死后在感情上难以承受,常产生抑郁、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1]。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安慰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切忌暴喜、暴怒、忧虑等精神刺激[2]。

2.2生活护理指导患者脑梗死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在家庭护理中,应注意①创造良好的居室环境,室温以18-20℃为宜,温度以60%为宜,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②防褥疮穿着的衣服应柔软,冷暖适中,勤更换、勤清洗,避免褥疮的产生。③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坠件发生,特别是运动障碍的患者,应加防护栏和其他安全措施,肢体偏瘫或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应避免与热的物品接触,避免意外烫伤,防止意外情况发生。④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满足病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2.3饮食护理①要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以支持机体的消耗和康复的需要,对于呕吐反射和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鼓励其经口进食,则应实施鼻饲。鼻饲食物为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等,每次鼻饲量为200-350ml,每日4-5次;鼻饲时,应加强患者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②要保证进食环境安静、轻松,不要催促患者。喂食时患者应取半坐位或坐位,进食后维持30min才可躺下,食物以糊状或固体为佳,液体(流质、饮料等)应以茶匙喂食,应避免引发咳嗽而使患者无法控制。

2.4运动护理指导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增加脂肪酸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脂、加速血液循环、防止血液瘀滞,而且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尤为重要。可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死后遗症和复发的积极措施。可以根据患者个人的身体情况自行选择适当、适量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2.5肢体的康复护理①患者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以便为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②要保持患者肢体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屈,肩关节稍外展;下肢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足底可放一硬枕。③为患者进行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日2次,每次20min。④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等。⑤指导患者主动运动,如在床上练习肢体的抬举和屈伸、练习缓慢抬头运动;在坐椅上练习扶椅站立、坐下、站立;协助患者双下肢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并转换重心锻炼;5-6周后进行步行训练,并注意步行的姿势、步幅、频率、伸髋曲膝、重心转移等过程及步态。

2.6语言的训练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地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3结果

所有患者(除4例复发后因其他疾病在第3与第4年分别死亡外),在5年中,基本坚持了以上护理指导。5年内90例脑梗死患者复发7例(11.29%)。言语障碍好转45例(50%)其言语障碍基本恢复10例(11.1%)。肢体肌力恢复65例(72%),其中肢体肌力完全康复18例(20%)。

4体会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指导,能有效消除其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并能增强患者和家属主动训练的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的进行。特别对老年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的康复指导和护理,能使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心理护理;脑梗死;抑郁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96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脑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1], 已成为神经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脑梗死发病急、症状重、致残率高, 患者心理负担大, 易造成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2], 影响患者预后, 为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收集本院9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 入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且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抑郁的诊断标准[3]。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排除脑梗死发病前患精神障碍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3例, 年龄59~72岁, 平均年龄(68.9±1.8)岁;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60~73岁, 平均年龄(68.5±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与患者及家属签定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并备案。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凭借护理人员的经验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 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多交流,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心理辅导, 寻找出现抑郁的原因, 常见原因包括担心治疗费用、担心日后生活不能自理、对治疗无信心等方面[4], 根据具体原因, 采用包括优化治疗方案、讲解成功病例在内的多种方案进行干预;③安抚患者家属, 患者家属的态度对患者治疗信心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及指导, 首先树立家属的治疗信心, 嘱咐家属多陪伴患者, 减少其无助感。

1. 3 观察指标 [5]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均行1次HAMD测定, 总分0 ~20分, 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的程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 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为(7.3±1.9)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2.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对比( x-±s, 分)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出院时

观察组 48 16.2±4.0b 7.3±1.9a

对照组 48 16.5±3.9 10.6±2.6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高发病、常见病, 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预后不佳。发病年龄以中老年群体为主[6], 大部分患者对突发的急病或者对紧张的医院抢救场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易造成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据相关统计, 脑梗死患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高达35.3% [7], 发病率之高, 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已深入人心, 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 如何应对是摆在当下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机会多、交流多、距离近, 从护理工作入手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8]。从本次统计的结果分析,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辅助干预患者的抑郁状态,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 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护理工作中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能显著降低患者抑郁程度, 利于疾病的康复, 利于生存质量的提高,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怡.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2):358-359.

[2] 陈映琳, 刘亚萍, 陈秋利, 等.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2, 26(15):1387-1388.

[3] 李春芝.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100例疗效观察. 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7):806-807.

[4] 路法枝.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临床分析.医学信息, 2015(9):139-140.

[5] 叶迈蕴, 郑淑智, 张孝琴, 等.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3):9-10.

[6] 陈业鹏, 刘娜, 徐树军, 等.急性首发脑梗死后抑郁与病变部位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3(2):245-246, 255.

[7] 田中臣.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