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3-09-10 14:50:10

导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模块项目化,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人们对高素质环境类人才的需求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实践方式,进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和胜任岗位的能力提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已成为各大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模块项目化改革,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毕业后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一、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创建的意义

联系论认为: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将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不应该按知识的形态、知识的层级、能力的类型、技能等设置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而是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就业环境,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心理规律和职业活动原则来组织。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正是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二、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团队按职业能力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打破 “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市场营销岗位需求出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重新整合课程,全面推行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在制定课程体系过程中,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助理营销师职业资格标准,对进行调研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论证,得出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基本包括市场分析、方案制订、产品销售和营销管理四步骤,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是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营销控制能力。以此为指导,分解、整合知识点与技能,最终转化为各种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形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提出构建与技能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进而有机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以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这四大能力模块学习前,我校增加了一个认识营销板块,让学生对市场营销有个初步了解。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如图)

2. 市场营销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重建教师的能力。为适应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我校组建了一个个教师团队工作组,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组织向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转变,建立首席教师制,组织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专业组织机构。与此同时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形成一个模块就有项目课程和一个项目工作组的教师团队。此外以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市场营销课程体系,需要会同相关行业、企业、劳动部门的营销类专家、行家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因此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做到专兼并重。

3.市场营销模块项目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安排在第一至第五学期进行学习,每个学期学生完成一个技能单元模块的相关项目化课程,从整体上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系统,组成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技能。

4.市场营销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在模块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建立符合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CIPP评价模式,它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对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施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其次,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用人企业即社会的评价与反馈。专业应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除了在课程体系方案的开发过程中让企业全程参与外,还应迅速反应企业对用人的反馈结果,以及时对课程方案进行修正和调整。

三、结论。通过上述步骤建立的项目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能真正体现“三个一致”: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以及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漳州市职教中心.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课程体系 模块化 递进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0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定向为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合市场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必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适合职业动态发展需求,并按照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1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核心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晋升的要求,而不是按学科来设置和编制课程。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这三模块课程相对独立,每个模块关注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三模块之间又互有联系,互相促进,三个模块的课程安排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素质到专业再到拓展,体现的是“先成人,后成才”。此外,各模块内课程同样按递进式关系进行编排。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内容:

1.1 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各模块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学界线,按照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素质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专业的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和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每个课程可能包含若干与该岗位相关的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拓展模块主要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1.2 课程体系的柔性特征满足行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模块化的课程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开发与设计,能及时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各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变化调整课程模块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这种柔性特征使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能满足市场需确保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1.3 课程体系递进式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递进式课程设置上,既满足就业需求,又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自身对岗位的偏好,兼顾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螺旋式深入,体现课程的递进,同时满足岗位晋升的需求。这种递进式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扭转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还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纵深方向上提升职业能力。更能从学生的人生规划出发,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企业调研,获得企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深入企业一线座谈,了解当前企业的组织构架、岗位设置、人员配比;针对每个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企业考核标准、职位晋升考核条件。全面了解各岗位的入职资格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

2.2 分析调研结果,提炼专业培养目标岗位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各个企业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当下企业所需的岗位层次,提炼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以及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专业基层岗位群表、中层岗位群表,描述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之后将整理好的专业目标岗位反馈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最后形成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定稿

2.3 整合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上一阶段分析结果,规划递进式岗位群工作任务模块。以岗位职业群为基点,课程设置至少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职位从初级至中级的提升而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能力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入职场的底层职位依据任务模块。针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形成课程模块。围绕着课程模块的目标,形成专业递进式岗位群教学(课程)模块。

2.4 设计考核评价标准

结合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考核标准,制定各课程模块的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进行监控。同时,引进资格证书(上岗证)考级机制,让学生“双证”、“多证”在手。

3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有效保障

3.1 教师素质提升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涉及到本专业各位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再培训,深入企业挂职,切实了解工作职能,加强动手实操能力。这对于整个专业的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

3.2 辅助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后续的实施除教师因素之外,还需要学院的教辅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课程安排,实训室建设上提供帮助。

3.3 考核标准设计

针对专业的核心技能,采用“双证书”制度,并推行过程式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引入企业考核制度,尤其是在专业模块考核过程中,要参与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科凤等.“整合”与“解构”的有机融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4]施芬.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0,(11).

第3篇

关键词 模块化 营销与策划专业 职业活动导向

1 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模块化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是高职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任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以职业岗位划分模块,体现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精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中重点骨干建设项目。其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项目为引导,通过校企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工作人员的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核心、营销与策划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在全国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中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在营销与策划专业的课程改革方面,我们通过调研,会同各类企业的营销业务骨干、营销专家共同进行岗位、能力、课程的分解,最终组合出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具有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性”、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的特点,这是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目标决定的。但是在强调上述“三性”的同时,更要体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格发展。为实现夯实学生生存与发展根基这一教育目标,应建立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匹配的关系。①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职业为导向,岗位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而形成的各个全新课程的集合。因此,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我们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核心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职业活动导向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为了构建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把所有的课程分解为职业岗位群共性的素质与基础要求的基础课程模块与围绕目标岗位核心技能建立的特色活课程模块。整个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构成。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基础课;核心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销售业务能力、服务营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是课程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能力模块是在综合以上能力基础上具有旅游行业特色的模块,是训练学生增强旅游营销策划各项能力的课程模块。

2 职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2.1 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共性的基础模块课程体系

基础模块课程体系设计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共性的素质与基础要求。在我们的培养方案里,具体细化为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基础课,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我们针对岗位群要求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与职业基础能力,将模块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与职业基础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包括思想政治概论、思想政治基础、形势政策、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OFFICE软件应用、经济管理基础、营销法规基础、营销会计与结算等课程作为职业基础模块课程,使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相对应。

2.2 立足于特定的岗位的“3+1”活模块课程体系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在研究该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将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应到能力需求,再对能力需求进行分解,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从而组合出“3+1”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3是指围绕目标岗位核心能力(销售业务能力、服务营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构成的3个课程模块,1是指具有行业特色、综合应用3项技能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块。足于特定的岗位的“3+1”活模块课程体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培养,立足于市场经济和人才的需求。它通过设立若干个与实际岗位对应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在某一具体方向内深入学习和强化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和企业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

3 职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运行要点

3.1 将工作室教学模式融入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规定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选择的岗位方向,进入各自选择的工作室学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1年建立了浙江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营销与策划研究所,同时工商管理系在2012年建立了营销与策划专业系列工作室。工作室以研究所为依托,以教师为导师, 经过师生通过双向选择建立师徒关系。目前共有5个工作室,7位导师,所有二三年级学生都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既是教学单元又是对外商业服务机构, 主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调查、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平面设计、CI设计等项目。这5个工作室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模块,包括市场调研工作室、销售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旅游营销工作室以及营销策划工作室。今后还将增加更多工作室,方便学生选择。

3.2 进行职业导向模块化项目课程设计

按课程项目化的思路,我们专业开发了一批对接职业岗位的项目课程,如销售实务对接销售岗位,营销与策划实务对接营销与策划岗位等。为了配合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我们还专门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职业特色的项目教材,如旅游营销策划、销售实务、营销与策划实务等。

3.3 开发更多选修课,形成课程超市

高职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才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为了体现这种弹性和灵活性,我们致力于开发数量较多的选修课模块。像企业招贴与POP设计、商业活动策划与实施、企业VI设计、商情分析、旅游产品设计、网络创业、浙商经营技巧等,原来有些课程属于必修课的,现在都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

3.4 双证融通与模块课程进行衔接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即将学历教育规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资格的认定。目前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②显然,职业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中必须体现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标准中。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取得与可以选择取得的资格证书作为毕业前提条件,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4篇

关键词:模块化培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高校,更是把这项工作当作重中之重,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1]。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培养目标的一群课程的组合模式,本质上是不同课程间的搭配与组合[2]。如何把这些门不同课程间进行有机地搭配与组合这就是制定培养方案的精髓所在。培养方案既要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和特色,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从而实现管理严格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3]。该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浅谈一下培养方案修订中实施模块化课程培养的必要性,为建立高质量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 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塑性成形方向和凝固成型方向。这两个方向都是以金属成形(型)为主,利用工装模具对金属成形(型)过程中规律变化进行研究。但是,这两大主要研究方向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塑性成形主要研究的是固态金属材料在压力作用下材料的流动规律、微观组织形貌演变及力学性能变化等知识。而凝固成型主要研究液态技术在凝固过程中的结晶过程等。二者无论从材料的状态还是外加载荷的大小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无论是塑性成形方向的学生还是凝固成型的学生都利用一套培养方案。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内容混合。

随着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和完善要求,这种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需求。因为现行的培养方案在不断修定过程中,总趋势是总学时数不断缩减。这样,分担到每门课程中的学时数也势必会减少。这样如果每门课程中仍然包涵两大研究方向的内容,势必会影响课程授课质量。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课程门数的限制和课程学时数不断减少。很多年轻刚留校或者留校不久的青年教师上讲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经过反复调研和比较分析,认为原有的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充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所以决定在新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采用了大三学年模块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即原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和大四学年中课程设置保持不变,而在第三学年实行模块化教学,即按照液态成型和塑性成形两个模块进行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只要完成其中一个模块的学习即可。学生到大三学年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完成塑性成形或者凝固成型其中一个培养模块中的课程即可。

2 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施模块化培养的必要性

2.1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

新的培养方案中对本科生大三学年实施的模块化培养。将原来的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方向的内容集中讲述变为分开讲述。这对于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课程深度有非常重要。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分塑性成形和凝固成型两大研究方向单独讲述。这增加了每个大研究方向内整个课程的学时数。之后的模块化培养模式,将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教与学”。教师可能适当增加课程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对知识点加以学习和理解。正所谓学习知识在“深而精”,而不在“多而浅”。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技术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如果学艺不精,那对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是不利的。

2.2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众所周知,青年教师留校后要过第一关就是教学关。他们首先在留校过程中要经历“试讲”环节,而且即使成功留校工作后,想要上讲台还得经历助课、试讲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门数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发展就是个重要限制。材料工程系根据原培养方案的弊端,切实从提高青年教师上讲台机会入手,提出了模块化培养模式。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3 实施模块化培养有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

原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太多,不利于更加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一个科学地课程体系应该是课程门数合理、课程内容适当、教学主体明确。必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教学条件为基础,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把好教学质量的第一关。新的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培养适当增加了专业专修课程门数,这对于增加学生的选课兴趣、拓宽专业领域内知识点都有好处。而且新的模块化培养在学时方面,给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排教学内容,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慢慢理解和体会。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他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慢慢积累。所以充分地释放一些空间和时间给教师和学生,会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做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

3 结语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中实施模块化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做到有的放矢,以人为本。实施好模块化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都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第5篇

关键词:模块化;模块结构;教学;分析

1.技工院校模块化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模块的方式,可以根据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分析,从而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的组合,一个模块就可以构成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成绩,并且可以通过检测的方式对教学单元进行分析,其可以组成不同的教学活动,而且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成。模块的内容包括单一的课程和相关的知识点,结合了试验课程和理论课程,根据特定的内容完善教学,形成教学单元。模块化教学可以充分的解决实践的问题,并且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在技工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单位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在进行课程的设置环节,要通过模块设计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格局,将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对专项能力的目标和标准进行分析,并且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在课程考核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对理论课程进行考核,还应该对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老师可以完善教学的方式,进一步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使教学质量的评估更加的科学。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转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在职业导向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并且实现了教学团队的完善,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同时单位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参与到讲课中,帮助学生实训和实习,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完成各项技能的鉴定,通过各项新的技术的研发,可以建立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从而为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服务和推广。

2.模块化教学的概括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要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完善各类教学组织形式,一个教学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模块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应该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使学生有充足的实践进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模块化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结合了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课程,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的环节,老师可以科学的把握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而且在学习任务重可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3.实践教学的模块结构体系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要侧重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可以分成校内理论实验教学和校外实训和实习等,并且可以采用综合实训的方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应该形成不同的模块,实践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理论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模块,分别是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在实训的环节,要涉及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可以充分掌握自动控制、电子技能和仪表的操作等。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而且一般在理论课程完成后进行,而且结合了毕业设计,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1)基于岗位职业工作过程分析建立课程体系的思路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应该坚持就业导向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明确岗位的需求,并且使学生具有一些必备的证书,了解人才的规格,明确课程的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技工院校要提升电气自动化赚也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完善当前的教学体系,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模块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非常的了解,而且在教学体系制定的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明白相关岗位的内容,学生必须明确在岗位中需要进行哪些工作,在课程设置中要完善学生的哪些能力。在模块化教学中,也应该对于人才提出规范化的要求,深入研究就业的岗位,而且针对实际的工作,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适合市场的人才。(2)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背景下建立课程体系的流程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坚持技工院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制定运用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中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模式,通过对实际岗位的工作流程的分析,在设计课程中才能更加的专业,在科目的开设中可以采用逆向分析的方式。在技工院校,学校应该完善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应该与时俱进,而且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岗位的实际需求的分析,可以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建立教学内容,而且还应该对实际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防止教学内容晦涩难懂,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防止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4.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在技工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学工结合的思想,对电气自动化的一些新的技术进行探究,坚持职业导向的方针,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学生实践的平台,实现学工交替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岗位上进行实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作为基础性工作,而且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将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从而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能力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中应该突出职业性特征。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与其他的联系,实现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从而搭建实践的平台,在校企合作教育的环节中,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校内和校外都应该建立实训基地,通过对工作的模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衔接,确保人才培养的方案具有实践性特征。在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该符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引领下,社会用人单位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校企合作中,采用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的方式,实现学生和家长的反馈,确保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监督,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大量的企业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学校内部应该建立起三岗实训的模式,三岗实训主要包括试岗、顶岗和上岗等培训。试岗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了理论知识后,亲自到企业进行实训,感受企业的氛围,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尽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了解各类工艺的流程,对企业内使用的设备有充分的了解。顶岗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在企业和企业内部员工的指导下进行各项操作,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在岗位上应该提高各项操作的熟练度,提高操作水平。上岗指的是学生在毕业后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在企业内部担任一定的职务,要承担各类任务,实现了毕业和就业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坚持三对接原则,主要是实现课程体系和职业岗位工作的对接,课程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对接,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坚持职业导向的作用,并且将岗位技能的培养作为核心,对各项工作进行分解,确定核心的专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的各个知识点在实践中融合,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岗位的分析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2)课程体系的构成①进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解构应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并不笼统,其是具体化的,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专业培养目标,在读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中,应该确定好职业能力的标准。②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关能力的课程建立在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技能和态度的分析,从而可以确定好教学的内容。按照专项技能对课程的模块进行划分,针对每个模块都应该制定相应的目标,建立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定好教学的基本环境,完善教学的组织,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方法的设计,完成评价标准的设计。在确定好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的关系后,应该结合理论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进行分析。(3)模块化教学取得的成果在课程体系完善后,要将模块进行逐一的开发,各个模块之间具有独立性,从而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有独立的空间。在教学的研发以及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老师应该结合自身的经验,进行自主分析。在课程模块设计环节,每一个模块都象征着一个具体的技能,各个模块的结合就能展示出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模块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直接的展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老师更加有针对性。教学模块的划分还能使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完善,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他们会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已经成为老师的一种自觉的习惯。

在技工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由于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而且还涉及很多实践的环节,因此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老师的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黄谊 单位: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衔接 计算机应用专业 中职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24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召,很多中职学生想继续深造,而不愿早早地就业,中职升高职的比例逐年扩大,达到30%左右。如何培养对口升学的中职学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中高职衔接成为了职业教育重大的研究课题。我国的中高职衔接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了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文件。在教职成2011年6号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规划纲要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1],为进一步做好中高职衔接做出了重要指示。本文以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研究对象,就两者如何进行有效衔接展开研究。

1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衔接现状

1.1 培养目标无法高度统一

一般中职计算机专业有两种培养方式:就业班和升学班。就业班以就业为目的,强化技能培养,但专业开课范围太广,杂而不精。这种方式忽视了那些虽然加入了就业班学习,但又改变主意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导致他们基础不扎实,上升空间较小。升学班则以升学为目的,注重理论的培养,而忽视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这两种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弊端,无法与高职的培养目标高度统一,形成职教体系。

1.2 课程开设重复,降低学习效率

中高职间缺乏交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无法形成良好的衔接。通过调研对比一些中高职院校教学计划发现,开课名称、知识点和技能点等重复率较大,约占60%左右,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1.3 课程体系脱节,专业对接困难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老牌专业,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它的特点是应用广泛,杂而不精。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市场分工越来越明确,对人才的专业领域的要求更高,计算机应用专业广而杂的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已将该专业细分成很多子专业。如: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多媒体应用、电脑艺术设计等。由于不少中职学校还在延用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给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衔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遵循的原则

2.1 能力本位原则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首先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第一要素,遵循能力本位原则。必须充分地调研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岗位划分及能力要求,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针对岗位能力制定教学计划,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能力培养的进阶模块,循序渐进。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强,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2.2 课程体系一体化原则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需要遵循课程一体化的原则。只有加强中高职间的紧密联系,充分沟通,统筹兼顾,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形成完整的一体化教学体系,避免冗余和浪费,形成高效机制,才能解决课程开设重复、课程体系脱节、专业对接困难等问题。

3 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构想

3.1 统一目标,构建“大职教”体系

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高度统一,构建“大职教”体系,为顺利地完成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奠定基础。无论中职还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不能脱离“职业”二字。二者人才培养的规格有所区别,中职培养的是经验性人才,而高职培养的是一线策略性高技能人才,但最终都是围绕着职业目标而展开的。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可以将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统一成: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具有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3.2 能力本位,模块化进阶

中高职间长期缺乏交流导致课程体系间的联系是松散的、无关联、独立的,给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何将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实现紧密耦合呢?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中高职紧密合作机制,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执行模块化进阶式的课程体系,有效实施“宽口径,活模块,厚基础”[2]教学模式。可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将中高职“大职教”课程体系划分为初、中、高三大进阶模块,中职主修初级模块,高职主修中、高级模块。课程间形成高度整合,一步一个台阶,促使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最终通过职业认证来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根据能力本位划分的多个模块可根据实践需要分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等[3]。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界定好哪些内容由中职完成,哪些内容就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断档、不遗漏、前后续接[4],同时根据模块的设定编写材。

图1 中高职模块化进阶示意图

3.3 优化学制,学分对接

为使模块化进阶的课程体系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施弹性学制,并用学分进行衔接和控制。中职升学班的学制一般三年,高职实行的是三年学制,中高职读完一共是六年,学制偏长。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快速输送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可将学分与学制挂钩,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差异,允许优秀学生在完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分后提前毕业。在下面给出的课程模块衔接和学分对应表(见表1)中,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设定成必修模块,保证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而专业核心模块则设定成选修类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还可跨越不同的专业修得学分,使知识更为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

4 结束语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成功衔接依赖很多客观的因素,只有破解陈旧观念,形成新的职教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的思路,减少中高职在课程体系衔接上的教学消耗,才能促使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教职成[2011]6号.

[2]王莉.以“项目教学”课程模式引领职高课程改革[J].中等职业教育,2012,(1).

第7篇

【关键词】 综合实训 模块化教学 MES

专业综合实训,一般指学生在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所涉及的目标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际训练。在人才培养中设置专业综合实训环节的主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通过有效的专业综合实训能够让他们大大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缩短从学校到实际岗位的磨合适应时间,而从全社会而言,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会受益于大量高素质技能熟练型人才的加入。

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般通过专业综合实训、见习、顶岗实习等形式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是理论与实践连接的中间环节,是使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思维与全局意识的一个关键教学环节,其实施虽然是在控制之下进行的,但却是开放式的,可以使学生充分自主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技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改进财经类专业实训教学环节的设计。本文借鉴在工科专业技能培训中广泛运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MES),探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模式设计问题。

MES译意为“职业技能训练模式”,通常称为“模块教学”,是指每一种技能模式由一个或多个模块构成,每一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而技能模式就是用模块的形式表示的工作规范。该模式是目前工科及其他职业技术类学校十分推崇并普遍付诸实践的一种技能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在实训中,同类的知识与技能合为一个项目群组,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中,每一种技能模式由一个或多个模块构成,每一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而技能模式就是用模块的形式表示的工作规范。该模式是目前职业技术类学校十分推崇并普遍付诸实践的一种全新的技能教学方式。MES源于职业技能培训,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即实际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在学校培训中就设置哪些训练内容,针对性极强。一般而言,在模块化教学实施方面,其特点是:第一,围绕技能培养目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第二,围绕模块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第三,MSE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知识结构(讲授内容)模块化、岗位分工模块化、讲授方式模块化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MSE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的适应性分析

财经类专业,就各培养层次而言,都有对应的具体职业(职业群),特别是高职高专培养层次人才,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因此,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引入MSE模式,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方式。但是,由于财经类专业本身的特点及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某些局限性问题,因此在运用MSE模式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性改造。

其一,财经类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技能、能力素质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财经类专业的未来就业岗位,与工科技能岗位相比,其工作情景不能在学校中被高度仿真模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的专业综合实训中掌握必要技能,还要具有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即要有自我提升、自我调整、权变适应的能力素质。而MSE强调高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无形中会限制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养成。

其二,现行财经类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大量存在简单地将理论课教学与综合实训简单叠加的方式,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训课自成体系且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专业综合实训责任不明,不成体系,且内容更新缓慢,与现实情况发展不能同步发展,从而影响了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MSE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运用对策建议

1、将研究性学习与MSE模式结合起来,以兼顾专业职业技能养成与专业领域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研究某些课题来学习某些知识、生成学习能力、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某方面素质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应该渗透所有学科已成为共识,在借鉴国内外MES实践的有益经验基础上,MES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综合实训目标的设定必须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MES模式的目标,一方面应根据实际岗位的要求,拟定核心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要素。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适当扩充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供学生参考选择,而不必做到千人一面。

(2)实训内容的编排必须联系主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有差异,发展空间有大小,接受能力有高低,这就要求模块化实训教学的内容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训模块内容的统整应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挂钩,及时吐故纳新。

(3)在实训讲授方式方面,增加项目设计、自主性课题(实验)研究。项目设计方面,其题目最好来自用人单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制作到作品展示的整个实战过程,撰写项目设计论文,并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在其他学生、教授和用人单位代表面前展示进展情况和解决方案;而自主性课题(实验)研究,则是学生自主构成研究小组,在咨询指导老师,针对某一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提交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4)实训手段的采用必须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模块化实训教学支持体系。目前,各高校建立了许多实训室、实验室,但多是硬件设施较“硬”,软件建设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施的潜力。在财经类专业综合实训中,应加快运用信息技术,营造高度仿真的模拟实训环境,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方面,国外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比如德国“模拟公司”企业管理软件等。

2、改革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兼顾教学管理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出发,对专业培养课程设置进行系统的模块化分析,构建由理论教学、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各环节的模块化、组合型教学方案设计指南,教师在指南的指导下设计具体课程教学形式。现行财经类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将课程体系设计条块分割成公选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训课几大块,而许多课程分别由不同学院(系、部)独立设计教学内容、独立教授,缺乏必要的沟通,往往造成公共选修课、基础课、专业课等各自为政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特定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指南,由相应的院系教师在指南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从而体现不同专业在教学模块上的个性化色彩。

(2)模块化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方面,在学校现有院系设置体系的情况下,建立跨机构的专业培养方案项目小组,由该项目小组评审各教学模块的设计情况。各院系教师根据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对每个模块制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对每个模块都指定了模块负责人。项目小组则进行对专业模块之间的协同性、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条件与教学方式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估,通过适当修正调整后形成系统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兼顾教学管理的便利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3)财经类专业的专业综合实训,可以在专业课程体系经过系统科学的模块化设计基础上,按照“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原则加以实施。“模块化”是指在对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应知应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群和能力要素进行分类后,形成的具有同类性质的训练项目群,便于形成阶段性的强化训练。“组合型”是指针对不同训练对象、训练要求,对各模块和模块中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进阶式”是指在实训中,明确不同实训项目的难易程度,按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综上所述,在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实训教学中,可以借鉴MSE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本身的特点,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进研究性学习环节,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而要成功地实施MSE实训模式,还要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对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思路进行整体的系统化设计,同时建立起一个对应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保证MSE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永泽:项目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方案制定与实施[J].经济师,2006(10).

[2] 倪春丽、李玉春:模拟公司:一个面向应用的专业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4).

[3] 马占成:浅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的模块化[J].会计之友,2007(20).

[4] 施国荣:论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模式改革与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第8篇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多元化协同教学;网络资源库

作者简介:余建国(1979-),男,湖北安陆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冯梅琳(1979-),女,陕西合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JG-12-6-9)、江西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XZG-11-03-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94-03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是培养学生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科学,会进行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对工程产品或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及优化并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的学科。[1]近些年来,我国IE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快速成长壮大的IE教育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IE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创新与改革明显滞后,不利于IE创新人才的培养。[2]由于各高校之间存在着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办学优势、行业背景、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资源的差异,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服务行业,办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复合型IE创新人才是非常关键的。[3,4]

一、IE人才培养定位及措施

IE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从北京机床厂、一汽大众等机电制造业起步,逐步拓展到钢铁制造、有色金属等行业,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优势学科依托,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IE人才培养定位如下:基于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IE创新人才。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第一,IE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色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矿冶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培养具有大工程观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第二,通过理论学习、沙盘模拟、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等多元教学方式将IE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地应用于矿冶机电类的典型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实施上,以核心课程群协同教学为主线,基于网络集成教学平台,校企合作,注重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第三,构造多类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及企业科研平台,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和课外文化活动,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IE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构

1.IE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IE教育办学定位与特色的研究与思考,按照“突出实践教学,办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本着“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基本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多层次、全过程”原则,按照“强化应用、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专业涵盖的岗位、业务范围、基本能力要求等,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入论证、认真研究、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了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创新型IE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2.IE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首要任务。[5]目前典型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层次化课程体系和模块化课程体系两类:[6,7]层次化课程体系课程之间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差;模块化课程体系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灵活地设计和组织具有不同作用的课程模块,从而构建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基于大工程观和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按IE岗位工作需求和全面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模块化课程群,弱化课程体系的学科性,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作用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构建,在课程内容上,积极引进学科与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IE专业模块化课程群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三、课程群多元化协同教学方法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自2000年创办招生开始,由于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通过近些年的专业教学实践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面临着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首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从“专才”培养转向了“通才”教育,教学内容也朝着“厚基础、宽口径”的方向发展,[8,9]相应地专业课的课程门类与学时数都大幅度受到精简,不仅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也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群体性从时间、空间以及其功能上进行整体融合和规划;[10-12]其次,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交互式教育环境的引入,教育模式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化交互教育已成为现实,[13]基于网络化的教育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网络教育。IE模块化的课程群体系结构对教学模式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中基于核心课程群构建协同教学团队,利用多媒体信息和网络技术设计构建网络集成教学平台,对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讨论、作业管理、实践教学、测试反馈、沙盘模拟、交流论坛和课外拓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一体化集成;同时设计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图像、声音、动画以及影像等多媒体素材,为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以IE专业ERP原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包括“数据库原理”、“WEB开发技术”、“生产计划与控制”和“ERP原理与应用”四门课程,利用四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密切关系构建ERP课程群协同教学体系,达到以数据库原理为基础、以WEB开发技术为手段、以生产计划与控制为核心、以ERP综合应用实践为目标的ERP课程群教学体系。ERP课程群多元化协同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四、结论

针对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通过研究,对IE专业2009级、2010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革新和完善,按照课程群网络协同教学的思想设计构建了IE专业课程群教学体系,基于网络集成教学平台,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基于大工程观和矿冶机电特色工程背景,按IE专业全面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构建了相应的模块化课程群体系,采用网络化协同教学模式培养理论和知识相结合的IE创新型人才,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普遍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我校IE专业学生近几年在全国ERP沙盘模拟大赛,创业之星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取得了佳绩,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专业的科研实践项目,硕果累累;学生年均就业率95%以上,IE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

基于网络资源库的课程群集成协同教学平台的创建,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学习素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深度和广度。在协同教学平台上,学生、教师、领导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协同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同时注重学习知识的共享、评价、反馈和再利用,对课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处理,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群网络协同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互动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促进IE专业以协同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蔺宇,齐二石,史英杰.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148-149.

[2]程光,孙秀芳,孙静.面向国际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7):103-104.

[3]余力,付艳.工业工程专业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41-145.

[4]刘春林,李伟明,薛勇.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3):78-79.

[5]董学平,鲁照权.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65-267.

[6]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7]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03.

[8]汪筱兰,沈耀良.“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由大类招生想到的[J].中国人才,2010,(22):211-212.

[9]邓丽曼,王娜,成舸.宽口径厚基础按信息大类培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1):34-36.

[10]谢文武,韩瑾.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的融合——以金融核心课程群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33-135.

[1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