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0 14:50:11
导语:在课程体系的优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103-04 收稿日期:2016-10-10
作者简介:张瑞平(1968―),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备受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的关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坚实安全的幼儿园,更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这一发展之需,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专业化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幼儿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阵地,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合格甚至优秀幼儿园教师的重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要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
本研究旨在解析《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找出当前学前教育R悼纬烫逑抵写嬖诘闹饕问题,构建符合国家、社会及学生发展需求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高等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专业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1.《专业标准》的基本框架
《专业标准》作为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其基本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基本理念包括“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
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基本要求组成,它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园教师分别规定了14个领域和62项基本要求,架构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结构。
在实施建议部分,《专业标准》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教师教育的院校、幼儿园、幼儿园教师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启示
《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培养培训幼儿园教师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要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学科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依据《专业标准》要求,对照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师德为先”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师德与专业态度是教师职业的基准线。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易受伤害,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保护幼儿,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专业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共提出了20项基本要求。
“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轻专业理念与师德”是我们现行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之一。对照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修课程,我们对学生“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的教育都是渗透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专业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政策解读等相关课程,学生缺乏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课程考核方式看,我们现行的考评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评,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专业态度方面的考评。当然,价值观、专业态度等很难用行为目标描述或检测,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我们不可以因此而弃之不顾,而要精心研究,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要依据《专业标准》,把体现价值观、专业态度、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作为我们课程研制的重点,加强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在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新时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2)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标准》不仅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幼儿发展知识、幼儿教育和保育知识,而且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通识性知识。
“重专业知识,轻基础文化素养”是我们当前课程体系的又一主要问题。目前,我们的学生多为三年制或五年制大专,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幼儿园的课程包括五大领域,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如果缺乏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在幼儿园教育中就会捉襟见肘。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占大部分的是教育类课程和技能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明显欠缺,尤其是三年制大专,除思想修养、大学语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几乎没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为此,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应重视并加强基础文化类课程。
(3)要重视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力为重”是《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该标准从7个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出了27项基本要求,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保教实践能力。而实践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纵观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不能落到实处是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我们的实践课程在第一到第五学期基本都是在校内观摩幼儿园录像或模拟实践,学生缺乏观摩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虽然有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但多是放羊式的,缺乏老师的专业指导与监管,甚至有的学生因对口升学、找工作等多种压力,只拿着实习鉴定表让某个幼儿园盖了个章,而没有去实习。为此,我们应关注现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建立长效的校企或校园(幼儿园)合作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具备相应职业能力的幼儿园教师。
(4)要重视并加强学生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是《专业标准》的又一基本理念,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要“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在教育工作中学会主动收集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学会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广泛开设各门课程,涵盖多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时空上获得延续性,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в胙盗罚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和教育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将以《专业标准》作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的指导,根据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结构合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1.幼儿园教师岗位职责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1)岗位职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①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②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
③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④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⑤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
⑥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幼儿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2.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幼儿园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可概括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八种职业能力,即: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除职业认知与适应能力外,其他七种能力恰恰是《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七个领域要求。为了更好地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见表2)。
3.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专业标准》及幼儿园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构建了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必修课程。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及30项基本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并根据此目标来确立课程内容,设置了26门专业必修课程(见表3)。
(2)加强基础文化素质培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基本素养、幼儿园教师通识性知识的要求及学生发展需要,除上述专业必修课程,我们加强了公共基础课程,以夯实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语文素养、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等。
(3)兼顾学生个体优势,开发专业拓展课程。
为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凸显学生的优势,增加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我们还设立了大量专业拓展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幼儿教育前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育儿百科、幼儿经典绘本导读、幼儿影视作品欣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园科学活动小实验、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件制作等。
(4)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根据《专业标准》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议及要求,我们同时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综上所述,我们新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 电子游戏 新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一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我国刚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文化开发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时尚流行文化众多,例如,汽车文化、酒吧文化、旅游文化、网络文化、服饰文化、纹身文化、桌面文化、民俗文化等,却没有体育的地位,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实际现实非常不符,其中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体育课程是未来社会精英阶层接受体育教育、养成终生体育观念的最后园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使其真正感受体育的各项功能和乐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出了校园之后,缺乏制度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不可能自觉、自律地重视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内容、措施等进行体育教育,运用更多更新的手段开创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以及学习特点发展新趋势。
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均衡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近30年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各级课题等达30万篇之多,不断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各个学校也渐渐开展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形式落后、内容陈旧,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条件都有很大差异,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也很大程度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改革的积极性。第二,几乎所有研究都基于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所限。各学校体育课大同小异,研究的主要方面大多是运动量、教学方法、相关教学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重复研究较多,大多层次较低,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和社会文化形态变化的实际情况越来越脱节,所以致使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不高,课外也极少以体育课内容作为锻炼手段和锻炼形式,导致连续20年青少年体质呈下降态势,反映出体育教育全面失败。现有的体育课内容不能完成高校体育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任务和使命。第三,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体育需要不能形成实际对应关系,造成课堂资源的实际浪费。第四,电子和网络游戏在大学生中普及率很高,但是容易使学生沉溺其中,带来很多社会负面影响,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以身心练习为主导突破原有课堂形式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打破现有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重置评价指标,开创高校体育课程新局面应该是各高校不可回避的新任务和新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结合电子游戏新课程模式研究
1.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
高校体育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身体锻炼、教学时数及活动形式的组织性、安全性是必要条件,而电子游戏的种类很多,手机游戏、PSP游戏、电脑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等各类别游戏由于运行平台、方式和规则的不同,不一定都适合体育课形式的需要,必须经过科学的筛选、评定、改造,也要增加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或体育器材才能真正进入课堂。教学网站及数据库互动查询系统均有成熟的技术,体育课报名与课程内容查询可在校园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机器上完成,不存在技术和实际条件的障碍。将体育活动类型和方式与当代流行的电子或网络游戏相结合,进行规则和方式上的改造,创造出全新的体育课内容和模式。通过校园局域网打破原有高校体育选课和课外活动形式,将高校体育课延伸至课前和课后。
2.建立电子与网络游戏积分方式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课评价新机制
建立以网络平台为主的体育课任务布置、教学计划、教学形式、成绩管理、教学内容公开、学生参与与互动的课前与课后新模式。结合电子游戏的高校体育课程中运动量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关键环节,需要适合不同的性别、年龄、技术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特点甚至生活背景的大学生人群。在规则制定中必须考虑极端情况下的挽救措施,积分制的合理性集权制,与电子游戏规则和角色的接近性,学生甚至可能出现游戏角色化妆上课,必须强调安全性和集体参与性等,利用学生热爱的体育课内容创编一些体育小品在学生的文艺汇演中宣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破原有的体育课成绩管理模式,由教师评分改为体育活动积分制,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实施看到积分情况对应的体育课分值,教师按照电子游戏规则方式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出勤情况等给予奖惩积分,使学生重视团队表现,培养集体意识,强化其创造性和个性色彩。
3.完善高校体育课程结合电子游戏的课程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结合电子游戏的课程体系。从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程任务、考核方式等教学文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和改革,从学生教学单位分配、教学时数统计、教学过程管理监督、教学效果评价、体育器材与用具的分配使用等环节全面创新,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改进和积累教学经验,定型“游戏”模型,比较学生体质改善情况,最终形成理论科学、过程新颖、学生喜爱的全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立新型体育课师生关系,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习惯和热情。改革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将其与大学生流行文化形态相结合,创新出新的体育课内容、形式和教学用具,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养成,改善学生的体育观念,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结 语
现有体育课程模式在我国已经具有5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课堂模式一直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包括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体育技能等与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时代文化都越来越不相匹配,使得原本极其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冷落,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状况。突破常规教学课堂模式,贴近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追求个性的特点,使体育课尝试与电子游戏方式结合,为体育课程理论发展创新提供实证依据。将高校体育建立以身体素质、机能、体育专项素质、专项技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使体育课堂变得更积极、更活跃,富有亲和力,开拓和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为我国体育在新时展起到试验和探索的意义。
电子游戏一直是大学生热衷的文化形式,也是在我国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文化项目,但是目前众多的网络游戏给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将电子或网络游戏与体育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电子游戏形式应用于体育课堂中,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进行体育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根本性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建东:《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措施与建议》,《上海体育学院报》2001年第5期,第174-175页。
[2]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学刊》2002年第10期,第95-97页。
[3]汪正毅等:《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225-227页。
[4]潘绍伟、季浏等:《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4期,第11-13页。
论文关键词:旅游美学;真实;和谐;创新
旅游美学是伴随着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课程,是旅游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旅游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在领略和欣赏旅游客体美的同时揭示其审美特征。具体地说,旅游美学是以旅游审美对象(即旅游者的观赏对象)、旅游审美主体(即旅游者)和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的美学分支,是旅游学与美学交叉的边缘学科。随着各高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旅游美学的课程定位也基本确定下来,作为旅游文化范畴系列,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90后”的教学对象,旅游美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工作也需要反思和改革。
一、依据美学基本原理,传承新的文化内涵
美学的基本原理是对旅游美进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这里不过多展开,只是强调最为根本的原则——科学真实。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尤其要把握这一原则。真实就是符合客观规律,这是美的基础,不真何以谈美!课堂内容讲授科学真实美,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必须遵守的。这一点不能停留满足在简单的传授,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得到,发自内心去体会,最后得以升华。掌握这一原则应该分两步:第一是科学陈述,条理清楚,这是前提和基础;第二是将美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来体会,这是上层次和升华。面对有形、有色的自然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科学准确陈述其成因和属性,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起点。例如我们在讲述黄山时,首先要清楚地告诉学生黄山的成因。作为花岗岩为主体的风景名山,黄山首先表现出的花岗岩石的特征,岩石的色彩多呈灰黑色、山体坚硬、易脆裂、断裂层面棱角锋利等等,极易风化形成的球状景观成了黄山四绝之怪石的主要成因,所以人们才能直观看到“飞来石”、“猴子观海”、“仙人晒靴”、“梦笔生花”、“八戒石”、“天鹅孵蛋石”等等,山体的球状风化也让游客看到了黄山的“柔美”。作为黄山标志的“飞来石”不仅是黄山的象征,更渗透了人文历史,如它所记录的“红楼梦”,承载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传承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人文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的讲述,更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因为这部分内容广大庞杂,对有些问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把握好主流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对佛教雕塑的讲述和理解,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是要交代清楚的,每个历史阶段对美的标准是有差别的,如西魏的雕塑注重“清秀”,佛像都是突出骨感美,直观感受都是瘦骨嶙峋,渗透出出家人的艰辛与清苦,也表现出佛教誓将凡人救出苦海的决心;唐代则是以圆润、丰满、华丽为特色,看后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平和,使信仰者体会到佛教抚慰人心灵的力量。这些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佛教雕塑所表现出的古人的艺术天赋,更重要是表现了人们的信仰和人生观,由此才会使这些看似冰冷的雕塑,有了生命和灵魂。因此在对知识科学清楚陈述的基础上,传承新的文化内涵,启发学生对美进一步的理解,对美真正的感悟,达到升华,才会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二、追求美的意境,完善和谐之美
旅游美学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旅游者的体验,从直观感受到最终目标,是追求一种意境,完善和谐之美的旅程。广义上讲和谐是指人与自然天地的协调,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运行的法则和规律,遵循规律方能够在宇宙的运行中寻求平衡的共生发展关系。狭义讲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旅游美学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和意境,是对和谐之美的最好诠释,是更高一层的形式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客观实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则表现有刚柔、强弱、润燥、轻重;势则有快慢、动静、聚散、抑扬等等,正是这些对立因素的统一在具体事物上,形成了和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美就在于这种多样统一,即和谐。正如布鲁诺所说:“这个物质世界如果是由完全相像的部分构成的就不可能是美的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组合中,美就在于整体的多样性。”
和谐所包含的变化、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节奏等因素,会使人感受到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既严肃又有亲切,既粗犷又有细腻,既华丽又有纯朴等等。和谐的法则被完美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之中,旅游美学不仅是要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更是要将其作为人格魅力和内在气质的一种培养和积累。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把所讲述的教学内容达到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对知识的尊重。如旅游美学教学内容中对中国古建筑的内容讲解,其处处渗透出和谐因素。作为中国古建筑礼制建筑代表的故宫,从选址、宫内外的陈设到细微处的处理,处处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尽善尽美的和谐思想。首先是对“天”和“祖”的认可和尊敬,帝王坚信“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对上天和祖先的祭祀和供奉是不容马虎和轻视的,因此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祭天、祭社稷和祭祖成了国事活动中重要的内容,称为国之大典,合称“三大祭”。所以如今北京故宫东南方位设置的圜丘坛(明清两代皇帝用于祭天)、祈年殿(明清两代皇帝用于祭祀五谷社稷)和左前方的太庙(明清两代皇家祭祖的家庙)成了实物见证。还有中轴对称、皇权至上、阴阳五行等思想的运用,都是多样统一思想的体现和传承,是时代赋予“和谐”文化的内容。
除了教学知识的和谐因素,课堂上还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具体应该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学生为本;学生尊敬教师,以师为友。教师和学生首先要获取双方在人格上的尊重,再定位于角色的不同。相互在人格上的尊重是和谐的首要前提,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丰富的知识内容、与时俱进的授课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尊敬教师,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做一个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变被动学习的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氛围,才会有最好的授课效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讲,这样的授课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感悟,而是相互学习提高、相互享受知识的过程。
因此,追求旅游美学教学中和谐美的法则,也是在现实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形式规律去创造美好事物的一种形式,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还将不断地发展,补充新的内容。
三、确立课程知识体系,推广新的教学方法
这里所谈的课程知识体系,是指旅游美学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旅游美学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在领略和欣赏旅游客体美的同时揭示其审美特征,它还应该是定位于文化范畴,它既具有文化属性特点,又具有其独特性。其表现的文化属性这里不作展开,只是强调其对欣赏旅游客体美和其审美的特征,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静到动再到感悟升华的过程。所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就要有别于一般的文化类课程,要有所创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结合传统的教学中所采用的封闭式的单一的授课方法,推出直观式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针对传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还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十分必要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性新专业的设立及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迫切要求和课程内容的改变,这种授课方式无疑受到质疑和严峻的挑战。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旅游美学仅仅依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直观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1.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制作授课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其直接推上课堂,必须指出的是课件的制作一定不能只是单纯的电子文档和物像资料的简单应用,而是以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交互性、衔接性和画面的艺术性为准,将传统的文字授课,通过高科技手段,与图片、录像等物像资料结合起来,做到界面清晰,教学内容完整。这也就结束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讲稿无法向学生解决的旅游美学从接受、再转化到升华的难题,通过生动、优美、立体、清晰、直观的界面,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旅游美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把听觉、视觉和大脑思维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利用互联网,推出网络授课。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各高校得以推广和实验。有了前期的教学方法为基础,可以作为一种网络教学的一种尝试。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美学的教学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环节中,可借助于其他课程,将其教学内容贯穿进去。如借助导游业务,可以在实务导游过程中将美的感受涵盖进去并且传授出来,可使导游技能上升为一个新的台阶,也是旅游美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借助饭店管理,可以将饭店经营中的硬件装饰所带来的全新的美的标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借助餐饮文化,可以将中华饮食文化美的理念诠释给学生。这些实践内容,可以使学生从美的抽象中走出来,确实感受到美是实在的。
四、走进“90后”的群体。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现在高校学生已经以“90后”出生的年轻人为主体,新一代的人群有新一代的特点,面对于全新的他们,我们虽然不能盲目地迎合,但是讲究一些方法还是必要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优秀的教师,对他所教授的学生,应该是很了解的。
1.是对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要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考上大学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基础比较厚重,但个性化知识层面不足,对美的感知偏重于灵感,缺少内在的认同,对于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中美的标准,基本停留在表面,很难达到认知,何谈融入和升华?况且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和死记硬背式,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谈不上创新式学习。但是也要看到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接受事物快,喜欢表现自我。面对这样的群体,对大学教师既是一个难题,也是挑战,所以尽快让学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找出他们的不足,得到他们的认可,一定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在生活上做他们的朋友,在传授知识上做他们的良师,在做人上是他们的榜样。
关键词: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体验视角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并推动了一系列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中旅游最是显著。随之而来的便是旅游的相关行业,于是也就有了专门的旅游教育。其中有了专业的系统教育,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不小,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因为起步晚,缺乏经验的它同样存在不足。伴随着对旅游的不断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旅游消费者真正追求的是体验感,而并非局限于走走停停,拍拍美景,所以旅游专业的教育应该从体验出发,从而对课程设计内容不断创新。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所存在的不足
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都应该体现出科学合理性,我国现在的旅游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则是课程体系的设计问题。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计面“大而全、小而全”。这样的设计表现为内容大量重复出现在许多课程上,这也是众多师生无法迅速适应的原因。其中最明显的是基本理论管理的重复,因为它在最初的理论课上设计了经济、管理以及旅游的相关课程,但又在讲授旅游学类的时候涵盖相当多的法学、文化、经济、地理等平行级的基本知识,造成了课程“大而全”的局面。另外,在大的旅游管理专业下分三个方向,即旅游景点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这三个小的方面又表现出相互交叉的小而全的特点。因为某一类有相应的管理、营销,而这三类的管理与营销必然有很多重复性。综合来看,这种“大而全”和“小而全”的课程设计十分不科学,也浪费了师生不少时间与精力。
(二)设置的课程与旅游管理教育所期望培养的人才目标并不和拍,所需与所应联系不够紧密。因为许多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兼顾经济利益、教师、和学校教学设备,根本没有从教学目标出发去设计课程,更多的考虑利益,所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值一提。还有些院校为了丰富学校的专业面,跟风开设旅游专业,课程大多设置一些理论课,或者设置一些与旅游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不相关的地理、文学、历史课程。这种设计导致了课程散乱,没有整体与系统可言的严重后果,更别提能培养出好的人才了。
(三)课程教学顺序与正常学习巩固顺序相违背。一般一个专业的课程都遵循“先修学,后继学”的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不断温习旧知识,从而学习顺畅。但如果违反了这种顺序,不仅会使教学体系不合理不完整,还会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根本无法迅速理解吸收,也不能更好的回顾之前所学。
二、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不足所提出的相应解决措施
所有课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明确的培养目标。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前提是对这项目标有一个全面理解。高等院校的任务是要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和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应该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旅游管理教育的培养专业必定要遵循我国总的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旅游事业所需的各类人才,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教学和科研部门工作,为旅游相关的企业单位服务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
(一)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靠课程设置,,而且优秀的课程体系是该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与实际能力的最佳方法。因为从教学计划的角度来看,某一专业或学科发展的问题其实就是课程问题,而且这个问题还与办学效益、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设置课程时既要注意到岗位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兼顾学科的要求,特别是在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兼具。某一类的体系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如果以大学通用的必修选修来分类的话,前面的为旅游管理基础必修,后面的则是针对不同的方向的不同选择。
(二)强化旅游管理教学师资力量。教学的主题是老师,所以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相关。所以设计优秀课程体系的一项十分关键的任务则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力量建设,有效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专业教师。国外旅游教育的成功经验证明,一个优秀的旅游专业老师要兼备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专业老师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之前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老师,另一类是前者的学生。虽然后者较前者接受了更新的知识,但是他们共同特点就是实践经验的缺乏。
其次,旅游院校应该创造机会使青年旅游老师到旅游企业单位实习、兼职、交流学习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让他们定期不定期的接触旅游实践事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任聘一些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人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到学校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校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最后,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旅游专业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大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会学生不断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摒弃原来传统的填鸭说教式教育方式。
三、总结:
由上可知,,虽然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中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与缺陷,但目标和其主体方向明确,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只要应用科学,不断完善,设置优秀的课程体系,坚持致力于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必然会使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琴;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2010(05)
[2]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2011(10)
【关键词】游戏思维;反转课堂;课程体系;动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65-01
目前大学课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许就是学生被动学习,教师不知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本论文尝试解决的问题也正是这个。在这里请允许作者先概括几个关键词的内容,以辅助读者能更清楚的了解本论文的观点。首先,关于游戏思维是指游戏开发时所要策划和设计的内容和思路,这也是游戏的核心。策划的工作主要包括五点:1.游戏类型的确定2.游戏风格和表现手法的确定3.游戏开发难度的预估4.游戏从投资到收益前的支出预算5.归纳上述内容,形成可行性报告。而课程体系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和课程结构。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教师进行指导,利用反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利用策划游戏类型的方式编写课程观
在策划游戏类型时,首要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受众群体,考虑游戏是给什么样的人群玩,那么游戏的类型就会相对应的进行制定。而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针对的受众群体是学生。所以需要先观察研究此类学生群体即动画专业学生,先了解他们,再去策划该如何让他们主动学习,学好知识。
二、利用游戏开发难度的预估方式来确定课程目标
确定了谁来玩此款游戏以及游戏的类型后,就是要针对游戏玩家来确定游戏的难易程度。太难了,玩家会受到打击,不想继续玩下去,太简单了,玩家又会失去兴趣。而课程目标的制定也应该是根据教学主体,即学生,来确定其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确保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并且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落实到教学游戏中,就是制定游戏玩家的关卡。学会一定的知识以后才能通过关卡,获得升级。
三、利用确定游戏风格和表现手法的方式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是为了教师而写,应该是为了学生而写,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内容的确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和性格,基于学生的成长视角来进行教学。我们制作的这款教学游戏可让平面设计的学生来设计游戏界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显示出专业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即玩家,这个过程既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又是玩耍的过程,会带动一定的积极性。而学生通过获得更多的角色,占领更多的领土来获取更多的分数,这里的分数即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学分和课程分数。
四、利用游戏中从投资到收益前的支出预算来决定课程活动方式
游戏中的投资到收益关系到游戏发行商发行这款游戏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收回的利润,以此来确定制作这款游戏是否是值得。而在这里,我们也需要去测算制作这套课程体系需要花费多少成本,这里的成本指的是人工和工作量,人工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工作量的问题就关系到课程活动方式,教师将如何安排课程活动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反馈。在这里,本文推荐一种区别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翻转课堂②”,通过亲自测验和试验证明了此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确实有可取之处。利用反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实践为主,教师配合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游戏的具体编写和设计。
五、课程结构的总结归纳
游戏策划的最后一步是归纳上述内容,形成可行性报告。用这种方式,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对课程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并形成体系,而不是单方面的。经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希望能打造出一个更加完善的课程结构,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真的将知识学以致用。
注释:
①叶丙成:台湾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组组长,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无线网络、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②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
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作者简介:
关键词:案例教学 连环考核 教学模式 游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34-02
数字媒体专业是随着近几年数字时展而诞生的专业,是艺术表现和技术展示的结合,而游戏专业属于该专业,游戏需要有绚丽的画面表现,又需要有灵活精悍的技能,是数字媒体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当今市场的宠儿。无论从行业市场、知识体系,还是从将来的发展来看,游戏专业方向的教育都十分重要且必要。
1 数字媒体专业游戏方向的教育定位
数字媒体专业下的游戏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数据媒体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应用软件,特别是游戏、虚拟仿真类软件的策划、开发、设计、制作,毕业后可以在不同领域从事应用软件设计、开发、信息服务及媒体管理等工作。
2 游戏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游戏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结合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迅猛发展的现状,游戏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入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采用项目化案例教学,结合专业体系课程连环阶段考核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1,2]
3 项目化案例教学
游戏专业是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技能专业,包含多门专业课程,每门专业课程都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技能,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知识点都是连贯的,前期课程为后继课程做铺垫;后继课程是前期课程的延伸,是前期课程的深入应用。学习各门课程时以整套项目为依据,逐步细化项目,将项目分解成多个小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能从实际案例的演练中明白各知识点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直接面对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轻松掌握应用技巧。整套项目案例化分解教学,能让学生清楚知道每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以及课程之间是如何贯彻衔接的,从而完整地掌握整个专业课程组的知识体系。
以《游戏策划》《游戏引擎》《游戏开发综合实训》和《数字媒体专业实训》4门专业课程组为例。首先,学生在《游戏策划》课程中通过学习经典案例的策划设计流程和方法掌握游戏策划的方法,在课程中分阶段进行分析学习,完成游戏作品的阶段性策划方案,并及时汇报讲演,在讲演交流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游戏作品策划方案及Demo;然后在《游戏引擎》课程中项目化分解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位同学逐步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游戏,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游戏设计制作中的每个知识点及应用方法;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和总结,进一步团队合作完成游戏策划课程中策划出的游戏作品,此时游戏专业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游戏项目设计开发的流程及方法;最后在《数字媒体专业实训》课程中引导游戏专业的学生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共同合作,从作品的构思策划,到作品的设计制作,再到作品的测试,完成一款完全原创的作品。既巩固了整个专业的课程知识,又进一步掌握了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合作方法,培养了团队意识和能力。
以整套项目为主线,细化项目,形成融合每门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案例,以项目案例为依据进行讲演授课,让学生边学边实践,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明白实际项目的设计制作流程和方法。此种项目化案例教学让学生能轻松学习,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去设计、去尝试、去实践,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积极,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试验,效果显著。
4 游戏专业课程的连环考核模式
游戏专业课程以教授实操技能的知识为主,对于课程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专业技能,能否很好地应用专业技能完成好的作品,所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要以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专业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知识技能是贯通应用的,所以采用多门专业课程的连环考核模式非常合适。[3]
以《游戏策划》《游戏引擎》《游戏开发综合实训》和《数字媒体专业实训》4门专业课程组为例,分4个阶段进行连环考核。
第一阶段,团队合作完成一份完整的游戏作品策划方案及Demo,分4部分4次进行汇报讲演,逐步完善改进,最后整组综合演讲展示,并记录第一阶段的总成绩100%=策划方案30%+第一次汇报讲演10%+第二次汇报讲演10%第三次汇报讲演10%+第四次汇报讲演10%+综合演讲展示20%+平时考勤10%。
第二阶段,独立完成一款完整的案例游戏,并答辩展示作品。
第三阶段,团队完成第一阶段中策划的游戏作品,并展示作品。
第四阶段,游戏专业与动漫专业团队合作完成一款原创作品,并答辩展示。
其中,第一阶段的总成绩作为《游戏策划》课程的成绩;《游戏引擎》课程的成绩100%=第二阶段成绩40%和第三阶段成绩40%+平时成绩20%;《游戏开发综合实训》课程的成绩100%=第三阶段成绩40%+第四阶段成绩40%+平时成绩20%;《数字媒体专业实训》的成绩100%=第四阶段作品答辩成绩50%+报告成绩30%+20%平时成绩。
每个阶段的考核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分,学生也可以去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并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分数,互相交流,多维度地考核,促进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通过多门关联课程的连环考核来检测学生对整个专业方向知识的学习情况,不仅仅是对独立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而且与多门课程有直接的关联,是对学生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5 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中游戏专业课程的教学依托数字媒体的艺术表现能力,结合计算机技能的应用能力,将项目化案例教学逐步细化融入各知识点,进行连环学习考核,学生从实践操作技能中学习领悟,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也有很好的提升,效果显著。
从学生角度看,项目化案例和连环考核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教师角度看,项目化案例教学和连环考核模式使教学更加灵活,能更好地将最新技术和信息融入课堂。从专业领域的需求来看,项目化案例教学能为行业培养更专业、技能更强的人才。[4,5]
参考文献
[1] 赵竞.游戏设计与开发课程跨专业合作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培训,2016(10):169.
[2] 李园园.游戏开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与实施[J].软件导刊,2014(3):33-35.
[3] 芦明明.高项目化实践教学在游戏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165-167.
关键词:考核体系改革与实践;考核评定标准化;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59-02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它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是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培养满足国家石油行业需求、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油气开采综合训练”作为专业实践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考核中存在考核项目层次简单、考核形式单一、考核评价方法不完善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对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构建了考核项目层次化、考核形式多样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考核评定标准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并应用于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课程考核体系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检验学生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考核体系是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不断地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并客观、合理地解决它,才能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过去油气开采综合训练课程考核体系分析后,发现该课程考核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考核项目层次简单。油气开采综合训练内容应包括认识油气开采基本工艺流程,了解常用油气开采技术,认识常用生产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一般工艺和设备的故障分析与处理,了解增产措施及方法等诸多方面,大体可分为基本、专业、综合技能项目。因实践教学环境具有较高危险性,目前的油气开采综合训练多为工艺流程、设备认识、对部分设备的操作,对油气的开采与增产技术等其他方面内容涉及少。即训练项目多为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少。考核也只能针对开出的项目开展,造成考核项目层次低,考核内容简单片面,不能完全覆盖油气开采各方面知识,学生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现场工作实际需要。
2.考核形式单一。考核中多采用实操考核,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不能多方面、全方位测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以实操结果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依据确实很难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也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如考核结果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不具备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具有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学生成绩平平。总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适宜采用当前较为单一的实操考核形式。
3.考核评定标准不统一。目前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教学任务按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安排在三周内完成,又为了实现小班制教学,参与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且本课程的考核项目操作步骤分值大,在考核评价中若教师对考核评定标准把握不同,不同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势必造成差异。因此,规范统一考核标准,减少人为失误,是正确、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
三、考核体系的重构
构建系统、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分析总结出的相关问题,研究梳理提出了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力求通过改革,建设合理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记忆性学习为理解性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学习,并引导学生形成工程意识、积淀工程素质。
1.考核项目层次化。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条件,确保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人身安全,在基本技能实训项目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基础上增设综合技能实训项目,增加“油气开采综合训练”课程的实训内容(包括故障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等方面)。对于增开涉及到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安全性低的训练项目,可以开发一批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供学生学习。学生考核时,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项目抽取项目并配以合理权重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考核环境,达到详细、全面、准确反映考生实训真实情况的目的。
2.考核形式多样化。单一的实操考核,存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偷懒、死记硬背操作步骤然后进行操作考试,对工艺流程和设备仪器工作原理不了解的情况。因此,对于实践类课程,实际操作考核只是考核形式的一种,还应适当增加闭卷或开卷笔试和口试考核环节,考核内容涉及工艺具体施工过程、设备仪器的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知识。同时,严格审查学生撰写的笔记、报告,严禁学生互相抄袭或完全抄袭教学指导书,要求学生须对综合训练操作项目逐个写出心得体会、教学建议等。
3.考核评价方法复合化。形成性评价是关注过程的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效,考核时间与考核空间的过程化,更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既平稳紧张又能阶段兴奋的波浪形学习状态,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更有利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终结性评价是关注结果的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看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与能力的现状与发展。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方案,将部分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而并不是在课程结束时一考定乾坤。
4.考核评定标准化。对照本专业行业技术标准,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在注重程序规范、动作标准的前提下,把单个考核项目内容细化、量化,将考核点作为采分点,分解得充分合理,能够涵盖考核要素,配以合理分值,在基本、专业、综合技能项目间设定不同权重。实际考核评定过程中,有利于不同教师统一把握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学生间的评价差异最小化,更加公平合理。引入行业规范制定的考核评定标准同时也体现了“卓越计划”的“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特点,培养学生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较长远来看,我们要分级结构与编码,尝试开发出一套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应用与管理软件系统,便于信息处理,解决考核评价工作时间冗长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四、教学实践效果
我们于2015年在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入了考核评定标准化,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成绩管理(见表1)后发现:与课程考核改革前相比,改革时学生成绩不及格率上升了14%,改革后与改革前持平,但成绩优良率大大提高。虽然目前的样本数量小,但也基本能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积极,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结束语
通过对“油气开采综合训练”课程考核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了课程考核体系的建设观念和方案,能够合理、客观地评测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应用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下一步我们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深化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等方面改革,以期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考核体系,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本文就针对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从改变师生观念、实施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等方面入手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了解,在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总体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在实验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验证,因此就出现多了验证性实验而少了探究性实验,多了教师演示实验而少了学生实验;二是演示实验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出现学生被动观察的现象,难以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获取知识;三是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总是先由教师演示,学生“看热闹”后,再去实验室“照方抓药”地做实验,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动手不动脑;四是很多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的三维目标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实验教学价值的发挥。
二、从改变对科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研究科学实验教学操作策略入手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端正教师和学生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要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实验的教育教学价值,重新认识科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除了教师要端正态度外,还应关注学生对科学实验教学的认识,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认真研究科学实验教学的操作策略,使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最大化
2.1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演示实验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一是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通常被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设法把实验做成功,实验现象明显即可,这是对演示实验肤浅的认识和狭义的理解;二是演示实验往往存在可视性较差的现象;三是演示实验中蕴含着的丰富内涵,没去深入地发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相应的措施进行研究——演示实验必须确保成功:第一,要认真做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第二,了解、掌握实验的准确程度,找出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和减少误差的方法;第三,要估计和掌握实验时间;第四,要认真设计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什么时候要提出什么问题,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这些事项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2.2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把凡是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也经历了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最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提高了实验教学中学生体验的有效性。坚持完成分组实验,能够让学生收获很多。
分组实验中老师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二是引导实验观察、探讨分析实验现象;三是注重培养学生多动脑。例如,在沸腾实验中,我让学生注意水未沸腾时和快沸腾时声响的不同,分析“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道理。再如,上分组实验课时,我会在热心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各个实验环节的基础上,还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完整意识,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我会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必要时就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实验。这样可以提高探究实验教学的质量,逐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转贴于
2.3开展课外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和创新意识。课外实验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课中的实验为根源,探索一些来自生活的创新实验来替代书本同类实验,可使实验生活化、趣味化、多样化。比如:可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药品,选取生活和社会中的科学现象、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以拓宽实验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让学生“过把探究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后布置些家庭小实验,如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学生会于第二天七嘴八舌地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再如,我把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常见的材料铁的性质一课时,我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
2.4开展实验操作设计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有效性。目前的中考中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不仅仅限于笔试,还要测试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开展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创意科学实验设计竞赛,丰富实验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也包括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从零开始,通过探究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设计新实验。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成员自从课题申报到课题的实施,有意识地围绕本课题,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策略尝试研究,以上的策略正在进行第一轮的实验,已有了一定成效,章老师所带的二(3)班及我带的二(5)班科学期末全市成绩评估,超市平均分十分,八年级科学组总排名居全市第五。这些成绩的取得跟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是分不开的,相信在我们的继续研究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将更会有进一步的进展,效果也会更明显。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2]朱时清.《科学》实验教科书(7-9年级),浙江版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教学体系
游泳运动在促进人体健康和形体健美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效,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游泳健身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国,游泳就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倡导的主要健身项目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游泳健身指导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已经客观地成为体育院校游泳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然而,面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游泳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规格等方面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却显得单一、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对游泳人才的需求。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技术而轻理论的现象,研究型教学应用于技术课的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丰富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所学的技术动作由简单机械的重复转换为边练习边思考,并通过教师讲解、查阅资料、互相探讨等方式逐步积累大量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
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设立合理的目标,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要在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范围内,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责任心;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基础,对核心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分析透彻,使学生形成完整牢固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把握游泳运动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但同时也要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将实验班的学生分组,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研究发表各自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研究方向,以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学习效果,最后要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评价和反馈,才能保证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游泳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应用
游泳是一项在水环境下进行的体育活动,有许多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特点和难点,因此必须大胆摒弃对多数项目教学有效,但对游泳教学效果差的方法,选择和创新对游泳教学效果明显的方法。
2.1 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游泳由于水的特殊环境,视觉和听觉受到限制。尤其是初学者,往往只能借助陆上动作的模仿来建立动作概念和动作表象。水下摄影使学生能看到来自水下的真实动作,三维动画更把教材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和扩展化。多媒体演示能够集图、文、声于一体,同时作用到人的多个感官,强化了在游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能够充分显示游泳技术和实践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和轻松愉快。同时,多媒体演示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控性,教师可以结合动画示范和讲解,无误差地多次重复;学生可以针对自身动作的错误,自行分析和纠正。
2.2 全面实施分层次教学
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游泳的兴趣、起始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远远大于他们在其他体育项目和文化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力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并主要根据学生在水中的实际活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出教学层次。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第 1 层次是不怕水、悟性高、掌握动作快的学生;第 2 层次是不怕水、但掌握动作慢,身体协调能力差,做动作紧张、僵硬的学生;第 3 层次是怕水,心理紧张,在水中不敢做任何动作的学生。这种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和个别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践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游泳的教学质量[2]。
2.3 强化示范法,淡化讲解法
示范和讲解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在游泳技术教学过程中,示范又特别重要,直观地观察动作有利于学生洞察动作的实质,迅速、准确地掌握动作。强化示范法,着重强化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完整配合动作示范。要让学生从各个方位(侧、前、后)清楚观看示范动作,教师要重点示范关键动作。示范时既有慢游,也有全力游。其次,是局部动作示范,演示动作的各主要阶段和演示定格动作。第三,是慢速示范。在游泳教学中,有学生始终在一些重要而有一定难度的技术环节方面表现出学习困难。这时的示范应尽量在不破坏动作连贯性的情况下放慢速度,或在不破坏动作结构的前提下分解示范。
2.4提前预测,正、误动作对比矫正
在进行某一部分技术教学之前,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在进行该部分练习时可能出现或产生的错误动作[3]。为了防止这些错误动作的产生,教师在进行完正确的技术示范后,还应有意识地做一下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动作,并向学生指明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使学生对正确技术和错误动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对比。一般情况下,目前高校的游泳教学通常是进行集体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矫正学生错误动作最好是采取分类指导法,也就是把学生所产生的错误动作分成几种类型。如爬泳手臂技术教学中,把移臂有问题的、臂划水不规范的、两臂交叉时间掌握不好的,通过分组分类,抓住各组带有共性的错误动作,经教师有针对性的多做示范,分别向各组提出矫正和改进意见,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动作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矫正一个错误动作往往比学习一个新的动作还要困难,即便被矫正了的动作,如不注意巩固仍然会有重蹈覆辙的可能[4]。因此,教师做技术示范应具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对改正过来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巩固新建立的正确概念,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结论
总之,游泳作为一项为数不多的水上项目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性,教师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严谨的教学设计,将研究型教学与游泳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墅.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开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2013,07:185+216.
[2]崔哲雄,张晓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体育学刊,2013,0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