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时间:2023-09-10 14:50:12

导语: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7-01

1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课题和项目时能够去很好的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海,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和文献,并与市场相关成功范例进行结合应用,既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具体,无法得心应手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内涵进行发掘应用,既而使得设计的项目作品内容平庸,效果不佳。这些作品项目的质量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不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不断感染熏陶既而加深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的感受。然而目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感日渐下降,而对国外其他地方的文化更加感兴趣。目前学生不少对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的文化更加喜欢甚至崇拜,而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疏远淡化。

1.2 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内地设计师以及港澳台设计师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的告示、海报、包装等项目设计上,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弘扬和发展。然而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设计主体,但是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比较循规蹈矩,流于形式,创新能力比较差。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设计项目和作品都限于模仿的趋势,由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入,使得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往往进入一种模式困境,既而设计的作品会和之前优秀的作品比较近似,模仿痕迹比较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局限于教学内容中优秀的作品而使得自己的作品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应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掌握,在具备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传道解惑,使得学生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2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善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善。

(1)制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授课内容方案,在我们国家设计历史内容里重点教授来自原始社会的人们如何同现代的人们比较息息相关的生活工具的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所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体会和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都有着不少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课程内容,目标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方面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然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渐渐淡忘,印象也渐渐模糊,这就说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授课内容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对学生以后的平面设计作品起到影响。这些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教课中也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引人入胜。所以目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改进当前传统死板的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使用不同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元素和平面设计机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教学内容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应当有重点的对一些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一些具体设计环节主题的内容中,总课题应当以图像为主进行讲授,将图像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发掘体现出来。如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应当从字的具体意思同传统历史进行联系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中发挥出其创新、动手、分析能力,进而更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并应用在今后平面设计中。

3 结语

经过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提高加强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色的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朱孝岳.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第2篇

以调查研究为主,采取整群分层抽样调查的形式,于2011年10月~12月对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几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年级、生源地的海外华裔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情况等。在广东省随机选取了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5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6份,有效回收率为92.2%。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知的基本情况、受访者接受情况,受访者对现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等方面存在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等。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forwindows进行处理,采用均值T检验和方差比对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

1.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306份。受访者中男性1,122人(占总人数48.7%,后同),女性1,184人(51.3%);其中生源地为港澳地区的有1,568人(68.0%),台湾地区的有207人(9.0%),外国及其他地区的有531人(23.0%)。从年龄上看,受访者集中在18~32周岁,其中18~22周岁的有2,003人(86.9%),23~27周岁的有275人(11.9%),28~32周岁的有28人(12.1%)。从所受基础教育的情况来看,受访者中中学之前在大陆地区受教育的有726人(31.5%),在港澳地区受教育的有1,002人(43.4%),在台湾地区受教育的有186人(8.1%),在外国及其他地区受教育的有392人(17.0%)。从第一语言的情况来看,第一语言为汉语的有2,010人(87.2%),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有296人(12.8%)。

2.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知的基本情况

(1)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兴趣程度的情况

调查发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示“非常感兴趣”或“较感兴趣”占受访者中的62.0%,觉得“无所谓”的占34.9%,觉得“完全不感兴趣”的占2.7%。在大陆和台湾地区接受基础教育的海外华裔青年明显较在其他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为感兴趣(P<0.05);同样情况出现在不同的第一语言的组别之间:第一语言为汉语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示“非常感兴趣”或“较感兴趣”占受访者中的82.7%,明显高于第一语言非汉语的28.6%(P<0.001)。

(2)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具体爱好情况

从爱好内容上来看,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各种形式的爱好分布较为广泛,但也不难看出,他们对于舞蹈、音乐相对于其他形式更为喜爱,而对戏曲则比较陌生。

(3)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熟悉情况

对于任意一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熟悉情况而言,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一点不懂”或“有所了解”,而“有所掌握”或“精通”者显得较少。另外,我们发现在基础教育背景和第一语言不同的组别中,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熟悉程度有着明显的的差异。其中,在台湾地区接受基础教育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所掌握”或“精通”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同样,第一语言为汉语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所掌握”或“精通”者占32.4%远高于第一语言非汉语者的8.1%(P<0.001)。

(4)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态度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态度上,针对文化传播和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海外华裔青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大多数人认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益(P<0.001)。但就个人发展而言,则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其自身发展“没什么作用”,这一点对在外国或其他地区接受基础教育者尤为明显(P<0.001)。

3.海外华裔青年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认知情况

(1)海外华裔青年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海外传播情况的评价

海外华裔青年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海外传播情况总体并不满意,其中认为传播情况“非常好”和“较好”的只占总人数的25.7%,认为“一般”的占66.3%,认为“不好”的占8%。

(2)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途径我们发现,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途径

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种方式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3)海外华裔青年认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主要问题

海外华裔青年认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以及传播方式的选择上。

三、讨论

1.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海外华裔青年还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定兴趣,尤其是基础教育背景在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的受访者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可能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基础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较港澳地区及外国及其他地区更为重视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了基础教育背景中比较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对形成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不难理解,语言对文化兴趣度影响的重要性,因此第一语言为汉语的海外华裔青年自然会更乐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另外,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爱好的内容来看,大众化、非语言类的艺术形式更容易为海外华裔青年所喜爱,这可能也是音乐和舞蹈在所有形式中更为受欢迎的原因。针对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熟悉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台湾地区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年相对其他地区基础教育背景者而言更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从台湾地区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中所渗透的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不难看出以上结果产生的原因。近年来,大陆地区基础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加之英语和“奥数”教育这类功利性质的教育大行其道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造成了冲击;而长期的殖民文化对港澳地区的影响亦不是数十年可以轻易改变的,在外国及其他地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更加难以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针对文化传播和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大多数人认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益;但就个人发展而言,则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其自身发展“没什么作用”,这一点对在外国或其他地区接受基础教育者尤为明显。这是充分说明了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很不足,生活和教育环境中中华文化越淡薄的地方,此处的青年就越倾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没有很大的作用。没有来自自身的需求作为动力,海外华裔青年就很难主动去接触并了解中华文化。由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言、教育和文化背景对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方面,大陆和港澳地区应该借鉴一下台湾地区的经验,在中小学更多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注重“从小抓起”。最近,大陆地区将书法课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高考制度等都是有益的尝试;港澳地区在中小学积极开展并强化的普通话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相信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效应。至于在外国,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和数以千计的中文学校正成为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基地。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教育形式多面向的是年龄较大人群,没有覆盖到基础教育年龄段的海外青少年人群,今后应该更多的将触角向低龄华裔学生延展。另一方面,对已经回国并在中文环境中学习的海外华裔青年来说,大学应该抓住教育的最后良机,有意识的通过各种方式让华裔青年增强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感,并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以艺术为手段和桥梁的方式应该成为这种文化教育的首选,因为艺术是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习惯障碍的唯一方式。大学应该重视针对在校海外华裔青年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

2.海外华裔青年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认知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海外华裔青年对目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现状并不满意,虽然了解途径十分多元,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结果显示,海外华裔青年普遍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以及传播方式的不尽如人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现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体验环节。变“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为亲身体会的艺术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学生艺术团的作用,让海外华裔青年参与其中,并有意识的排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节目,并培养一批熟悉中华文化的“青年艺术使者”,让他们回到原居住地发挥文化传播、朋辈教育的作用,使得中国文化艺术走下神坛,走进海外千家万户寻常人家,充分调动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中华文化的火种深植于他们的内心,使华裔青少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火炬手,让中华文化借助中国传统艺术的翅膀走向世界。

四、结论

1.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一定兴趣,尤其是基础教育背景在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的受访者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基础教育背景中应该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这对形成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海外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不强,应该加大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度,注重对海外华裔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介入。

第3篇

一、在卫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1. 符合时展的要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卫校校园文化中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快速,卫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卫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卫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自信。

2. 推动卫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卫校学生的成长。同时,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理念相辅相成,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将极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医学理论体系,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卫校学生的一言一行,极大程度地帮助卫校学生增强综合素质能力,变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在卫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方法

1. 增设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在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在卫校护理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仁者爱人”理念,让儒家思想慢慢地去影响学生的理念,并带入到护理工作中,以“精神障碍护理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各类精神疾病病人,这些精神疾病病人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到其他人的关爱。如果学生在校园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便能做到“仁者爱人”,用一颗包容、大爱之心去关爱病人,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学校可以广泛开设中华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甚至可以结合各专业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从而增进卫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卫校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到平时的一言一行。

2. 在卫校校园环境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学校可以利用卫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代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例如,可以在教学楼或者宿舍楼的附近放置石雕,在雕刻上刻字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介绍中医理论。在卫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载体上都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让卫校学生时刻的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的同时,也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高度,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艺术高度,让卫校学生成长在充满中华文化的摇篮中,使中华文化深入的融合到卫校校园文化中。

3. 通过卫校校园媒体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可以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人人网”、“微信平台”上设立专门的宣传账号,定时定期向学生发送手机报,弘扬中医学理论与中华文化的联系,用电子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体系。使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被学生所接受,卫校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交流平台上也更容易接受中华传统文化,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第4篇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小学教育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教育对象接触得越早,所受的影响就越深刻,小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优秀文化,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糟粕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改良。在此基础上,知识学习、情感培养、道德塑造等都要循序渐进。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素材选择到融合方式,侧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引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让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和历史发展等,进一步扩展到现代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诚实礼貌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如学习写毛笔字,学习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

二、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着手,从而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文学科教学中

由于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小学教学工作主要在教室内展开,课堂教学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会消耗掉小学生大量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智育和德育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过度地关注知识传播和技能掌握,客观上强调“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人文理念的传承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开展各科教学工作,既可以规避德育和智育不协调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填鸭式”教学方法带来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基于课堂教学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侧重于人文学科的应用,如思想品德、社会、历史、语文等学科,它们在知识主线、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便于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

(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校内活动

当前,教师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解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不足,知识体系也不丰富,很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尤其对民族大义、高尚道德等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与生活脱节,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性”。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活”在生活之中,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开展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量让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绘画、书法、茶道、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三)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校外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走出校园,将校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在家贯穿“孝悌”教育,让小学生懂得谦让、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当前小学教育机制相配合。选取教育内容时,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海霞 赵雪芹 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

参考文献:

[1]丁琳琳,刘振宇.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28-31.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二) 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改革措施,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策略

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无论何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实、守信、孝亲、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永不过时的优良文化。中学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对中学德育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千百年,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学时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育中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传统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中学生懂得了何为礼让、勤奋;在百善孝为先中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勤俭、忠诚、诚信、仁爱、谦虚、礼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指导着中学德育教育,引领着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能够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的实例比比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先辈和前人用他们的行动教育中学生何为爱国、何为忠诚,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中学生充分了解到爱国的内涵,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志向,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能够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还不成熟,中学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素质的重要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具有高尚素质的中学生。在德育课上充分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经典的传统故事启发学生,能够不断培养中学生的高尚素质和修养,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

二、对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学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认识

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结合,但是并不深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深入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也没有进一步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其内涵,将其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充分结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模式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促进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开展中学德育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入中学教育的课堂。中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于中学德育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深入,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的格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例如: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活动,学校老师可以带领中学生走进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与他们一起聊聊天;举办大型传统文化诵读活动,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传统书籍,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品味传统文化内涵,耳濡目染逐渐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培养良好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情操。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教育中一直对于中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德育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政府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还不全面,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缓慢,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学校与社会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学校也要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重视起来,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对于全民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中学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明信 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2004,(11)

第7篇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演变成因及其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对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促进作用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化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基础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陀螺的研究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鸣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寻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历史地域特点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代化 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刍议 浅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化和生活化发展模式 “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 近60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解 “全球化”思潮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7-28.

[4] 霍志钊. 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兼论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的责任[J]. 广东社会科学,2006(4):86-89.

[5] 方李莉. “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J]. 民族艺术,2007(1):80-87.

第8篇

[关键词]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2-0047-04

一、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场面非常火爆。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透露:初步统计,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参观的人数是没有免费开放时的5倍到15倍①,现在这个人数还大有增加的趋势。以重庆市为例,今年首个清明假日,著名的三峡博物馆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据《重庆晨报》报道,4月4日当天,三峡博物馆接待了8000多位参观者,到下午两点,人民广场上还弯弯曲曲排着两条“长龙”,排队人数近1万。因为是节假日,在参观人群中,普通市民最多,大部分是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参观,他们耐心地听解说员讲解,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大家都知道,博物馆中的展品大多数是历史文物,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参观,可以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要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仅仅通过观赏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地学习、接受教育。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不够,广大的中小学生仅仅从语文和历史这两门课程中学习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对于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相对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的学校甚至成了纯粹追求升学率的场所。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匮乏。2003年,重庆市组织了一次青少年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②,这次调查共发出500份问卷,却只收回292份(占58.4%),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漠不关心或者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却自认为水平有限不敢作答。通过对交回问卷的分析,调查者发现被调查者对有关爱国主义的人、物、事的回答平均正确率达53.92%,尤其是课本里出现的、社会上广泛流传的问题内容正确率可高达92.47%;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修身养德的名言警句、典故等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4.02%,对相关传统处世知识的回答平均正确率为28.08%,对相关立志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为29.86%。可见,中小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相当狭窄,这种状况实在令担忧。因此,在中小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1.文化

文化的内涵复杂,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据说已有二百多种,但至今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定义。研究各种文化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对文化最广义的理解:“文化”跟自然相对,是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产品的总和。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③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分为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而精神层次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它不仅以外在物质载体的经典文献、制度、文物等有形的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无形的主体形式存在着。尤其是后者,通常称为“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集体无意识”等。因此,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身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像血脉一样构成人存在的灵魂。

当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轻视农、工、商而仅仅强调“学而优则仕”;讲究“官为本位,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轻视妇女的社会地位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它积极的一面出发,从它可取的教育功能方面出发来阐述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类的教育是以文化传承和培养塑造下一代为其不变的使命。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传承性。传承什么?传承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传承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一切成果和结晶。”④所以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教化或教育的功能。概括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教育是把人类创造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也就是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使他们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教育创造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它蕴含在所培养的人才之中,同时也蕴含在所创造的物化的知识中。因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它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同时,教育又离不开文化。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例如中国古代教育是在古代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展开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是封建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拔制度结合在一起,影响中国教育上千年。

2.教育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考察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教育具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有重伦理道德的传统;有重视基本知识传授的传统;有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这些传统当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促进其发展。此时的教育就要承担起传授传统文化、强化国民民族认同感的责任。

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获成功,得到了国内外如潮的好评,其关键因素就是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极大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瑰丽画卷,其轴心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良传统。据媒体报道,奥运会开幕式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热,市民纷纷购买国学书籍,希望更多地了解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位市民对记者说:“看过奥运开幕式才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精髓需要加深理解。”奥运会开幕式吸引了许多孩子和家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向往。看了开幕式,许多孩子对于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充满了好奇。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掀起了一股“读经热”,江西、湖南、重庆、深圳等地出现了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私塾”,这些“现代私塾”里教的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这说明传统文化正在与教育紧密结合。教育部批准的“京剧进校园”以及央视“百家讲坛”的成功都充分说明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展现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教育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文明。

3.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作用

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撇开教育谈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撇开中国传统文化谈教育都是不对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处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它们交互作用,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因。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文化模式和文化内容正是通过教育传播才得以保存、发展。教育者如果善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育手段的话,则会产生较明显的教育效果。

四、在中小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和激发爱国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尽管它们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着共同的功能:那就是传递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和塑造着一代新人。在中小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与骄傲。可以这样说,人们头脑里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得越多,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就越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元素和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有利于使学生建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2.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根本。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与否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多种文化并存并且激荡发展,我国有部分青少年盲目的崇拜西方的社会制度,崇拜西方的一切,从而摒弃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此,在学校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必然可以使他们正确的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对西方的文化加以辨别吸收。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现代化,从而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扬。

3.有利于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今部分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其自杀问题、犯罪(暴力)问题,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或网络上见到。而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是教育他们开拓进取、百折不挠、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最好素材。这不仅可以教育广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理想,实现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还可以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杜绝虚度光阴和轻生现象。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都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死的鲜明态度。反过来想想今天的中小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很痛心疾首。所以在他们中间开展有关于这些渗透着生命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他们树立顽强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4.有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免费开放博物馆的通知强调,博物馆、纪念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符合世界文物展示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对于调节社会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推动我们中华民族更加文明和繁荣昌盛。

注释

①http://news.省略/focus/2008-03/31/content_7888679.htm

②都进学,李必勤等:《关于新世纪青年群体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期

③张岱年等:《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刘智远,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客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张龄.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9篇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因此更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渗透。从目前我国初中的道德文化现状来看,着实令人担忧,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有效的接收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师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关键词】

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环境现状

任何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很高的期望,尤其是80后、9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从小会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航,但是这种教育模式还是存在着只看重成绩的误区,超前教育频现,补习班注重知识填充,可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种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超前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身心成长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较早的接收传统文化爱教育,则可以避免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进而能够让孩子身心更加健康的成长。

(二)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现状

在我国新课标理念提出以及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地区都尝试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样也获得了许多有显著成效的科研成果。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学教师始终存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存在误差,甚至出现一些地区的老师片面追求表面工作,新课标改革中的教学改进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初中生课业负担较为繁重,同时接触的很多科目压力也较大,而有些语文教师还是盲目地认为需要布置大量的作业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相关知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知,虽然投入较大,但收效绩效,语文课外投入与收效存在较大差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关键。而我国近年来始终处在重理轻文的情况,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提高语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教材,将传统知识传递给学生们是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语文教学前,语文教师应该对每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更深入的理解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侧重点,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只有掌握分寸,认真解读课本,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吸纳优秀的多元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认真解读课本,明确教学目标,要在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不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新思想,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我们也要顺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吸纳优秀的多元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更新语文教学思想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自身修养,引导学生接受、热爱传统文化

通过教师自身情感,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修养,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通过教师自身的感情,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来起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热爱之情,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讲课中游刃有余的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方面,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读书活动,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转变学习方法,推动学生于都制度的深化,结合学科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和转变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内容,培养和激发学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感

在我国强调素质的过程中,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也始终坚持不断进行改革,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更多的添加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中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指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深入的挖掘教材的内涵,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感。针对目前初中生阅读功底较低的情况来看,要深入发现其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阅读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阅读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各种阅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和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感,以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

作者:王兴华 单位:辽源市第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晓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