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风险管控的课程

时间:2023-09-11 17:27:12

导语:在风险管控的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风险管控的课程

第1篇

我县在册吸毒人员XX人,总人数排在全县 第X位,管控压力大,风险隐患较高。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坚持党政同责,织密禁毒“防火链”。全面加强禁毒队伍、信息化建设和经费、装备等基础保障工作,提升禁毒基础工作水平。一是提供组织领导保障。我县重新调整加强了县 禁毒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任禁毒委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第一副主任,书记、县长做到亲自过问、亲自指挥。分别组织召开了X次县委常委会议、X次书记办公会议、X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禁毒工作汇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召开了推进会、培训会等会议X次,全面部署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实落地。二是提供政策支持保障。制定了《XX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整改工作方案》、《XX落实省禁毒委联合督导工作专项整治方案》等文件,为禁毒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委常委会每两个月研究一次禁毒工作,两办督查室每两个月专题督查一次禁毒工作,县 禁毒委结合禁毒工作考评细则,按月调度并及时下发通报。明确将禁毒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绩效考核和平安建设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修订完善了《XX禁毒工作责任制规定》,出台了《县 领导及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联系乡镇禁毒工作安排表》,明确要求全体县 领导及所有禁毒委员会成员单位每月到联系乡镇督查、指导禁毒工作1次以上。三是提供人员经费保障。禁毒办在原有X人的基础上增加了X个编制,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X人,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正式民警X人协警X人,乡镇禁毒工作人员按照30:1标准安排到位,禁毒工作经费预算X万元,美沙酮维持治疗经费X万元殊人群收治经费已落实XX万元,社戒社康工作经费、举报奖励经费、出所必接等经费据实安排。四是提供业务指导保障。举办了XX禁毒业务专题培训班,重点培训了社戒社康人员管控、吸毒人员风险评估、禁毒APP和禁毒子系统的操作流程。印发了《XX乡镇禁毒工作台账》《XX社区禁毒工作台账》模版,指导全县禁毒工作台账建设,受到XX 县 禁毒办高度评价。所有乡镇和派出所排查了XX个乡镇吸毒人员XX人(其中低风险人员XX人,中风险XX人,高风险XX人、死亡XX人、出国出境XX人),并对实际管控人员实行一人一档管理。

2.坚持查堵前移,织严缉毒“组合链”。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通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着力铲除诱发、滋生问题的土壤。一是政策宣传到位,抓实舆论阵地管理。制订出台《XX深入推进预防教育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拍摄禁毒公益宣传片,开辟禁毒宣传专栏,并在电视台和大型户外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钟南山、朱之文的禁毒公益广告;开展禁毒宣传六进活动,X万余名师生、X家企业员工、X万个家庭、XX家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接受了禁毒宣传教育。疫情期间,与村民签订不吸毒不贩毒不种毒不制毒承诺书。县委党校利用各类主体班、专题培训班开设禁毒教育课程,受训人次达到XX人次。禁毒教育基地有X万余名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校师生、县 民接受了生动直观的禁毒教育。各乡镇禁毒工作人员深入村、社区引导群众对全县禁毒工作进行客观评价,支持家乡的禁毒工作。落实贫困吸毒人员及家庭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应帮尽帮”政策,县 禁毒办、公安局、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涉毒贫困人口进行走访慰问。推进学校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禁毒宣誓制度,将知识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中小学落实禁毒专题课程每学年不少于X课时。县幼儿园举办了禁毒教育亲子绘画比赛等X项禁毒主题活动,实现了“禁毒教育从娃娃抓起”。组织XX所学校XX名在校中小学及职中学生参与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学校及学生参与率均为100%,及格率为XX%,满分率为XX%。二是内部防控到位,抓实公职人员管理。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禁毒工作责任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单位公职人员涉毒吸毒问题整治工作情况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将公职人员涉毒吸毒问题纳入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订出台了《关于遏制公职人员涉毒吸毒问题的意见》,组织部会同公安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在公务人员招录、选调生选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招聘中,建立健全涉毒吸毒人员的筛查审查机制,对发现的涉毒吸毒人员不得录用聘用。将公职人员纳入了毛发检测范围,共有近XX名公职人员接受检测。三是场所管理到位,抓实涉毒药品监管。在寄递物流行业开展“净边”行动,张贴宣传广告,签订易制毒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入滇审查告知书,开展从业人员宣传教育。对XX家使用精麻药品的医疗机构和单位建立信息档案,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精麻药品管理不失控。加强易涉毒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管控,与业主签订了《XX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禁毒责任书》,严查贩售、吸食。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精麻药品管理。对全县 XX家易制毒化学品使用企业建立了工作台账,严防易制毒化学品外流。截止目前,我县 未发生易制毒化学品非法流失案件。每年定期对全县 XX余名“两客一危一校”驾驶人员开展尿检筛查。

3.坚持戒治结合,织紧戒治“管控链”。紧紧抓住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禁毒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风险评估管控必严。我县出台了《XX吸毒人员风险分类评估管控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吸毒人员风险评估管控,对中、高风险人员坚决落实“四包一”管控措施,吸毒人员管控率由XX%上升至XX%。根据社戒社康协议,对外出务工人员定期尿检、实时管控,精确掌握了人员动向。对于无法接受“双向管控”人员,通过邮寄监测试纸、远程视频尿检等方式,全面加强监管,确保社会管控“无死角”。将毛发检测技术应用于吸毒人员管控工作中,检验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对客观评估吸毒人员复吸风险隐患提供了精准依据,全面降低了复吸率。二是外流毒贩整治必严。下发了《XX打击外流贩毒整治工作方案》,对全县 范围内吸毒人员、有贩毒前科人员以及特殊群体贩毒人员的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走访,要求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办理居住证。同时,到重点村组张贴外流贩毒典型案例及判决布告,组织乡镇禁毒专干、村(社区)干部、社区民警、村辅警深入乡镇、村(社区)开展摸排清理,进一步准确掌握“外流贩毒前科人员”、“重点外出务工人员”底数。目前我县外流贩毒人员XX人,圆满完成XX 县禁毒委交办的“不新增1人”的目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压降了XX%。三是涉毒严打斗争必严。深入开展“两打两控”、集打斗争等行动,2020年已办理行政案件XX起,累计查获吸毒违法人员XX人;强制戒毒XX人,社区戒毒XX人,社区康复XX人;“逢嫌必检”“出所必接”完成率XX%,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率上升至XX%。在“堵源截流”专项行动中,我县利用流动查缉站侦破涉毒案件XX起,抓获涉毒嫌疑人XX人,缴获各类XX克,超目标任务XX%。办理各类刑事案件XX起,刑事拘留XX人,逮捕涉毒犯罪嫌疑人XX人,移送起诉XX人,打击团伙犯罪人案比XX,超过目标值XX%。破获部督案件XX起,抓获犯罪嫌疑人XX人,缴获各类总计XX余克。

二、下步工作打算

1.责任再压实。按照《XX禁毒工作责任制规定》,明确和落实好乡镇、成员单位主体责任,将各项工作和任务再细化、再分解。以贯彻落实中办52号和《XX 省禁毒工作责任制规定》为抓手,深入治理突出问题,全力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坚决扭转毒情严重面貌。

2.宣传再推进。充分发挥新闻舆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从多个方面推进禁毒预防教育宣传;充分发挥城镇街道社区、农村和各个企业的作用,推动各类学校、流动人口、易染毒高危群体的禁毒预防教育宣传;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用危害的典型事例教育群众,用禁毒斗争的巨大成效鼓舞群众,激发群众参与禁毒的热情。

3.打击再深入。大力开展外流贩毒整治,集中破获一批重特大案件,抓获一批XX 籍在外毒枭,坚决遏制我县外流贩毒发展势头,确保完成“外流毒贩人数下降XX%、外省县 抓捕并打击的外流贩毒人数达到前三年平均数XX%”的目标任务。

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伴随实务界与理论界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认识的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与发展已经提升到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的新高度。在此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并需要不断改进与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企业管理工作,将不断促进企业加强流程管控,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稳健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整体。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实现都需要各方的参与;二是两者都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当中;三是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企业的价值。由于内部控制主要规范内部管理流程,而风险可能涉及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从这个意义上缴,企业内部控制属于风险管理。然而,内部控制的提升,将增强企业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二者是互相促进的。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企业的内部控制相比较起来,它是站在更高的战略层次上来分析问题的,比内部控制更加细化,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随着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二者之间必定会相互交叉且相互融合,最终相互统一。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较弱

一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二是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看作一种静态的东西,认为仅仅是规章制度,如文件法规、技术规范和应用模型等。三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涵有很多重合之处,单纯的将二者混为一谈,忽略了其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效果。四是片面相信国外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念,忽略了将其与我国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使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土不服。

2.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组织机制较弱

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不能有效制衡管理层的强大权力,董事会没有或者不能负起监督管理层的责任。二是过分夸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认为只要建立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的发展就是必然的。三是缺少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发展阶段、行业特性、技术条件、外部环境等情况的评估机制,使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本末倒置。四是管控模式和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控制企业风险,难以建立有效的内控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五是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没有将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控程序融入到管理与业务的制度与流程中。

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没有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再先进的制度也不起作用。影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执行力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执行人员素质偏低、企业文化落后、资源配置不当是主要因素;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及制度与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性也给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执行带来困难。内部控制针对的是“事”而不是“人”,是一种“非人格”的控制机制,其控制对象不限于受控方,施控方也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内部控制需要全员参与、平行参与和平等参与,这与我国传统的等级制、科层制是大不相同的。

三、企业提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建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的管控文化

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将高管层、中层、普通员工全部联动起来,将内部控制的理念贯穿入公司上下,并对公司主要风险点建立追踪机制,以承接各种风险。二是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包括合规在线、合规课件、合规漫画等,进一步巩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文化。三是在传统金融内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走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控道路,鼓励内控与风险人员学习专业课程,系统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2.建立合法合规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

在越来越明朗化的行业大环境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监管办法以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需要建设既合法合规又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一是从自身实践出发,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机构,并高度重视内控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设立组织架构,设有内审、合规和法务等模块,并将治理层和管理层相隔离,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三是由内控部门制定一系列制度,有助于内控识别、评估和解决风险。

第3篇

为了加强对大企业的事前税务治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正式《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明确提出税务风险管理由企业董事会负责督导并参与决策,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应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其他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全面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在法定报告内容和法定披露制度不断强化的环境下,公司必须实施税务遵从、透明度、公司治理的相关流程,董事会应对包括税务风险管理在内的公司治理体系负责。

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因涉税问题,引发公司股价下挫,给公司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中国证监会会计部的《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显示,企业在收入确认、金融资产减值、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和政府补助等会计处理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企业存在被调整税款的风险。税务治理已经成为众多国内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总结税务治理具体实践,提升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税务治理水平。

二、企业税务治理相关理论

(一)税务治理的定义英国学者Mr David Fwilliam认为税务治理的定义,可简单地表达为公司治理,而与税务相关,来协助董事提高公司价值,从而增加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根据我国学者王家贵的解释,企业税务治理是指企业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所实施的分析和研究、筹划和计划、监控和处理、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等全过程管理的行为。企业税务治理不仅包括税收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利用,依法避税的技巧和方法运用,事前筹划和计划实施组织,也包括企业涉税业务流程规范和管理组织,还包括避免违规受罚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综合管理内容。税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为了以较小的管理成本支出而达到化解不特定税务法律风险及成本,以创造企业整体价值。影响企业税务治理的因素主要包括:

(1)外部因素:客观经济环境(主要指税收负担水平)对企业税收筹划提供的空间大小,外部税务征管部门的税收征管压力和对企业运用税收政策及筹划项目的认可程度,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指股东)对企业税务治理水平的认可程度。

(2)内部因素: 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程度,涉税风险防范意识以及企业税务部设置和税务治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包括:税收筹划能力、涉税问题应对能力和税务公共关系沟通能力等。

(二)税务治理的目标企业税务治理有两大目标,分别是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控至最佳水平,以创造企业的整体价值及维护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形象,是大型企业集团税务治理的关键所在。

(1)税务风险。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税务风险包括政策遵从风险和业务交易风险:政策遵从风险是指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财税人员对涉税业务核算和会计处理的不正确或者不准确,导致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被取消资格或者吊销证照、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产生的风险。业务交易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因缺乏安排或者税务筹划不当,导致企业纳税成本增加或者承担不必要的税务负担而产生的风险。

(2)税务价值。税务价值,通过运用税收筹划、利用税收政策降低税务负担,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形成的公司形象,包括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有形价值主要指合乎法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通过税收筹划等手段,降低企业税务负担,是可量化的经营成果。无形价值主要指良好的税务治理可以帮助公司形成良好的声誉,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有助于公司吸引人才、资本市场融资等,是难以量化的经营行为。

(三)COSO框架与企业税务治理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拓展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其模型表示。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用以促进效率,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帮助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从。COSO报告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有如下三个目标: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税务治理对上述三大内控目标会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企业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落实税务治理:(1)控制环境。指企业整体应对税务风险的态度、税务战略和税务风险目标,包括管理层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程度,税务风险制度制定和沟通的范围,以及税务部在集团的地位。(2)风险评估。指企业应对不同类别税务风险的熟悉程度和反应,包括企业识别、评估、管理和消除税务风险的流程。(3)控制活动。指企业通过设计和制定详细的流程对已识别的税务风险进行管理,以实现对集团税务风险目标的控制,包括详细的规章制度、复核、审批和运用外部资源等环节。(4)信息与沟通。指企业记录税务风险目标与企业内外有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记录用于识别和量化税务风险的操作指引,以及控制风险的措施;制定风险监控流程,保障税务风险控制措施受到评估,以及有新的风险出现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控制和补救措施。(5)监督。指企业通过采取复查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实施有效性的措施,保证有效性得以实现。风险监督将能够识别风险控制失效或者企业税务目标没有实现的领域;一旦发现,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大型企业集团税务治理实践:以A集团公司为例

A集团公司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营日化产品,公司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多年来稳居行业领先地位。集团公司立足日化主业的同时,拓展了另外两个基本业务单元即金融资本投资和商业房地产业务,逐步发展成了复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公司具有强烈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是,税务治理相对滞后仍然以核算为主的形式存在,税务治理的日常责任主要由财务部下属的办税员完成,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A集团公司设立税务部的必要性

(1)跨行业发展导致涉税处理复杂。近年来,A集团公司立足日化主业的同时拓展了另外两个基本业务单元,通过参股或控股的形式涉足投资银行、保险、医药、商业房地产等行业,逐步发展成了复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及部分国外区域。公司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复杂的产权关系,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的税种、税收政策、涉税事项多种多且并日趋复杂,税收贡献对所在地区的影响大,税务治理已经成为该公司经营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

(2)税务治理专业性越来越高。由于国内外税法纷繁复杂而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税务成本属于沉淀成本,税法的相关处罚规定很严格,集团范围内的涉税交易额巨大,稍有疏忽就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如果没有独立的税务部和高素质的税务专业人才,难以应付日渐复杂的各项税务工作。

(3)税金支出成为企业重要资金支出。税负成本在A集团公司净现金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公司的资金周转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合理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将成为A集团公司进行内部效益挖潜的重要手段。

(4)权威性指导着税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为复合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税务治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和配合,没有一定的权威性,很多涉税事务难以落实到位。

(二)A集团公司税务部职能定位为了有效地拓宽和提升税务治理的各项工作,A集团公司按照集团总体的工作部署要求,组建了独立的税务部,利用SWOT分析工具,在基于COSO框架的基础上对集团税务部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定位。

通过SWOT分析,A集团公司税务部对部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有了清晰的认识。税务部在遵循公司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对部门管理职能进行了定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战略规划、运营支持和合规要求。

(1)战略规划方面。以公司战略为指导制定税务战略,进行由税务驱动的内部流程再造。同时基于公司业务情况、交易模式等信息,负责整体税务筹划并制定税务方案,优化公司的税务环境,降低企业整体税负。

(2)运营支持方面。帮助建立注重税务的企业文化,承担专家顾问角色,提供税务技能及商业咨询服务,提供税务数据及税务知识管理。参与集团日常经营活动,协助集团建立整体节税模式,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降低管理成本。

(3)合规要求方面。与外部监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落实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及内部税务自查,培养专业的税务人才。制定税务策略使公司税务受益机会最大化,为高级管理层的商业战略、投资决策提供税务方面的专业建议。 及时掌握国家税收法律、政策及相关法规,设计税务培训课程,对成员公司的财务人员及其他部门人员进行税务知识培训,确保国家的各项税务政策在成员公司得到贯彻执行。负责指导纳税遵从体系性建设工作,包括管理制度、流程和操作指导的规范,控制日常纳税风险。

(三)A集团公司税务管控体系建设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集团总体组织结构上属于集团一级管理部门,归属于集团财务中心,拥有独立的人员编制、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权。税务部以集团整体战略为指导,基于COSO框架建立了六大税务管控体系,包括专业部门及专业人才体系、税务规划及税务分析体系、税务内控体系、税收成本控制体系、税务共享平台体系、政策研究及专业培训体系,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税务风险,提升税务价值”的税务治理目标。

(1)专业部门及专业人才体系建设(COSO控制环境建设)

部门职责:作为集团税务治理的主管部门,税务部以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为指导,专注于集团税务规划管理,税务关系协调,财税政策宣导、纳税控制体系建设、投资项目税务分析、税务团队建设和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等部门使命的达成,是集团以及各分子公司实施税务治理的全面管控,是集团税务政策制定、税务治理目标分解、纳税控制管理、税务风险的快速反应、税务团队建设,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责任部门,对税务队伍的稳定、发展、成长、积极性和凝聚力负责。

岗位设置:根据税务部的工作职责和业务发展规模,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税务总监的带领下,根据公司业务规模和部门的职能建立了相应的岗位编制,设立了税务执行、政策及培训、规划与分析和税务内控四个工作模块。另外,在各成员公司中设置相应的税务会计岗位,业务管理隶属于集团税务部的税务执行模块,实行垂直的业务管理。

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税务部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部门成立后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以项目工作制的形式开展各项工作,在培养各成员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让大家自由发挥聪明才智,快速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税务专业人才。

(2)税务规划及分析体系建设(COSO风险评估建设)

开展年度税务规划工作,明确纳税目标 :税务部以企业营运策略为起点制定年度税务规划,根据A集团公司年度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分析,在每年初确定全年税务规划目标,并报集团公司管理层批准。税务部每月对全年纳税达成数据实行动态分析管理,及时发现日常执行与目标规划的偏差,确保全年的纳税任务在税务规划的指导下按时准确完成。

加强IT技术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税务部通过建立基础税务信息数据系统,开发内部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人工处理环节,提升税务核算的准确性,实现税务核算标准化、税务数据和税务指标实时化。税务部遵循简易、快速、清晰的原则,建立了财税法规档案库,方便各成员公司的财税人员查阅相关税种中有关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法规。同时,部门在积极探求ERP与发票管理软件及纳税申报软件的数据联动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开展税务分析工作,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税务部通过设置税费预算达成率、主营业务毛利率、三项费用率、增值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和综合税负率等关键税务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分析体系,分析各成员公司的月度涉税数据,进行税种的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对相关人员提出预警,并提出可行的税务处理建议,最终形成税务分析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3)税务内控体系建设(COSO控制活动及监督建设)

税务流程及制度规范建设:税务部结合集团业务多元化的特点,统一各项涉税事务的管理标准。在纳税申报流程方面,设置各层级审核节点,严格对申报的数据进行把关,保证各成员公司日常税务执行及时准确完成,规避因漏缴、错缴而导致的税务处罚。在涉税合同审批方面,设置税务审核节点,规避业务执行中出现税务风险。在关联定价方面,设置定价审核流程,对价格的更新时点、审核的标准进行规范,同时定期对毛利率波动状况进行分析,切实保障集团关联定价政策执行到位,确保集团各成员公司纳税水平的稳定。税务部在公司登记、税务规划管理、税务分析、关联交易、税务培训、涉税条款审核、发票管理、合同管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开展税务稽核,落实税务内控:为了落实税务内控工作,税务部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税务稽核风险管理清单,采用事前分析、事中现场沟通核实、事后跟踪落实的工作程序,定期对各成员公司的涉税业务进行专项稽核,保证各成员公司严格执行各项税务政策。通过对集团业务的全面把控,将税务风险控制在萌芽状况,有效地防范了集团整体的税务风险,同时也为税务筹划空间的拓展提供支撑。税务部开展税务稽核的重点主要包括:销售收款业务流程稽核、采购付款业务流程稽核、存货管理流程稽核、相关合同及业务单据票据稽核、相关税收优惠的利用程度稽核、各税种的纳税过程稽核。税务部针对税务稽查中发现的涉税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建议被稽核单位加强对各项涉税业务的开展进行全程管理,以降低涉税风险发生的概率,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4)税收成本控制体系建设(COSO控制活动建设)

投资并购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主业经营良好,资金充裕,处于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类投资并购和重组业务越来越多。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重大投资并购项目初始阶段就开始介入,与业务部门开展充分的合作,根据企业发展策略对股权运作、资产配置、关联交易及公司设立模式、重大交易布局重组方式与时机选择等各种经济行为决策所涉及的各税种成本进行分析测算,做好全局性业务规划与最低税负纳税安排,给出最优操作方案。

生产采购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的主业是制造和销售日化产品,具有固定资产投入大,产品材料消耗大,运输作业量大的特点,生产采购环节的增值税进项发票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业务,制定了相应的发票管理办法,规定了生产采购中各类发票的适用情形和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的范围。同时,在遵循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发展和日常作业负担等因素对各类生产设备的折旧计提方法作了统一规定。

销售服务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税务部,通过对销售业务的调研分析,确定了销售服务业务的关注要点,包括公司设立形式、销售收入确认的时点、销售合同中发票及结算要求、视同销售的情形、纳税义务时间、促销方式中的费用发票合规性、销售人员激励形式中的个人所得税等,落实销售纳税策略。同时,针对各公司增值税使用量大和发票面额大的情况,制定了增值税发票管理办法,确保发票的领购、保管、开具、递送、签收环节得到有效管理。针对日化快消品促销费用大,促销周期长,促销模式多样的特点,费用发票回收周期长和来源多的特点,做好相关费用的预提,保证每月费用能够实际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确保每月企业所得税纳税额的平稳。

技术研发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日化制造集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500强中的国际知名日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不断提升的科技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特点和获取的相应资格,A集团公司税务部将技术研发列为日常业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重点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合规性,关注公司研发项目的立项及实施,关注新产品的开发及销售,以充分利用国家针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出台的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转让定价业务管理:A集团公司是覆盖全国各个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经营的日化业务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在全国拥有众多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并且享受的税收政策存在差异,公司间的内部交易频繁,对各公司的税收影响大。为此,A集团公司税务部将转让定价业务作为日常业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按照相关法律制度的要求,加强对转让定价的管控,对转让定价中涉及的转让定价方法选择、各成员公司的功能定位、同期资料提报等进行了统一分类和规范,并通过月度税务分析,对转让定价体系进行跟踪落实,以确保符合税法的相关要求。

(5)IT系统共享平台体系建设(COSO控制活动及监督建设)

税务月刊与税务月历:税务部每月收集整理当月度最新的税收政策和典型案例,通过共享平台在集团范围内实现共享,提升整个集团特别是财税人员的税务政策认知能力和税务问题处理能力。税务部每月通过分析和整理当月各税种的申报日期及当月需要重点关注的税务信息,形成税务月历,在集团范围内做好纳税申报时点提醒,规避因纳税申报引起的税务风险。

在线税务咨询:税务部通过在集团网络办公系统中建立在线咨询平台,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对日常税务咨询问题及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事中指导和事后跟踪,有效保证了税务问题的切实解决,不仅降低了企业日常经营的税务风险,也有效推动了部门服务水平的持续进步,提升了集团的税务管控职能。

月度税务例会:税务部通过与中介机构合作,每月召集财务部及相关业务部门针对当月出现的重要涉税业务进行讨论,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同时,利用第三方的专业权威和独立性,推进涉税业务的顺利开展,提升部门的管控能力和服务水平。

税务答疑手册:税务部定期通过对集团范围内发生的各类重要涉税问题或者频繁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涉税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税务问答知识手册,并组织相关人员对手册进行学习,规范各项涉税业务的处理。

(6)政策研究及专业培训体系建设(COSO信息与沟通建设)

政策研究方面:将网络现有资源与专业中介机构资源相结合开展税务政策研究,对国家税务总局及各地税务局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提炼,形成研究报告递交集团管理层。

专业培训方面:税务部开展税务培训选取的主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为最新税务政策研究的成果,即与集团业务相关的动态政策的税务专题;另一方面是与税务相关的税务会计实务处理及涉税沟通技能。培训主题涉及营改增、涉税会计核算、发票知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关联定价、税务稽查与风险应对等。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深入贯彻税务内控文化,可以有效提升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税务意识。

(7)变革后的税务治理效果。通过总结分析,A集团公司税务职能活动在变革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变革后的税务工作已经由一种单纯的核算支持型工作转变成一种多方位的企业内部专业管控型工作。A集团公司税务部在深化内部税务治理的同时,注重将集团诚信纳税的企业文化、办税人员税务知识扎实、工作认真细致、快速、准确、高效办税的良好企业形象传递给税务机关,与税务征管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政企之间的友好互信关系。

(四)A集团公司税务治理发展规划 通过变革,A集团公司税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的管理,税务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税务管控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素质方面。在多元化业务的急速发展及海外需求扩张面前,税务部面临高端税务专业人才缺少、国际税收视野和经验不是的问题。A集团税务部未来将考虑引用优秀人才或通过部门内挖潜的方式,培养具备财税筹划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高端税务人才。同时,配合企业海外拓展需要,培养具备海外税务核算及风险管理的人员,加强国际财税法规的研究解读与应用,以国际化税收视野的高度应对各类税务实务问题。

(2)税务风险管控方面。A集团公司目前主要注重业务过程的管控,事前管控相对不足。因此,A集团公司未来应注重业务流程节点的管控,建立标准检查体系,将税务治理工作向业务前端推移。通过挖掘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远程的税务信息支持,建立关键指标自动预警体系,最终建立全面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

(3)税务研究与培训方面。相比优秀的咨询公司,A集团公司缺乏更加专业的税收政策研究团队,税务培训多采用外聘培训师的形式。未来,A集团公司将加强税收政策研究能力,提拔一批内部专业讲师,以更加有效地将税务治理融入公司业务发展。

四、结论

公司的税务治理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业务支持型的职能工作而存在。当前很多企业包括大型集团公司和中小公司,缺乏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税务控制流程的缺失或不完善,专业岗位设置的不合理,使得企业税收成本高于正常比例,遭受税务稽查处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A集团公司通过分析自身业务快速发展和业务领域日趋发展多样的状况,设置了独立的税务部,提升税务治理在集团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利用SWOT分析工具确定了战略规划、运营支持和合规要求三个职能定位。A集团公司在COSO框架下开展集团六大税务管控体系建设,包括税务部组织架构设置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税务规划及分析体系建设、税务内控体系建设、税收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税务治理平台体系建设、政策研究及专业培训体系建设和政企共建体系建设,大大提升了集团公司的税务治理能力,为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保驾护航。企业管理层必须提高对税务治理的重视程度,建立注重税务管理的企业文化,确保各项税务管控措施执行到位,从而实现“管理税务风险,提升税务价值”的税务治理目标。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7103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372150)、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11YJA79009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109153、11nkjl04)阶段研究成果;同时感谢中山大学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中心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90号。

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推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在逐渐成长为企业集团。随着企业集团规模和业务的拓展,一方面壮大了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了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规模的扩大,管理链条的增长,信息的不对称等,又使得各种风险进一步积聚增大,其中,财务风险是民营企业集团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因此,民营企业集团需要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性,进行适当地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1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概述及特征

1.1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概述

对于企业集团,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存在,使企业集团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从而存在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这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这种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通常体现在筹资方面,资金结构不合理;在投资方面,决策随意性大;在资金营运方面,管理手段落后;在收益分配方面,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等。

1.2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特征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1.2.1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连锁反映

对于一个企业集团而言,集团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这无意间会形成一条条的业务链,这些业务链的存在,使财务风险在集团内的传导更顺畅,如集团内部单位之间的贷款互相担保、资金拆借等业务的发生,容易使这方面的风险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连锁风险。

1.2.2内部人操纵利益形成的财务风险

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各子公司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经营目标与集团总体目标存在不一致时,内部人将有可能强行或过度占用集团有限的资源,以便让子公司获得更多收益,从而形成内部人操纵利益的财务风险。

1.2.3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影响面大,破坏性强

企业集团的规模一般比较庞大,当某个成员单位的财务发生困难时,如果没有及时加以有效的控制,风险可能在集团内蔓延,这不仅可能影响整个集团的发展,威胁企业集团的生存,还有可能在宏观方面影响所在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2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

健全的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是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基础。虽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民营企业集团中的应用发展,集团内部治理有了较大改善,但是还有民营企业集团受到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没有健立健全公司的治理机制。有些民营企业集团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三会”,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或即使在形式上设了“三会”,也并没有真正履行职责。因此,实际工作中,治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控层次缺失。

2.2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人才

民营企业集团在日常经营中更多重视销售业务的拓展,较少考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只看到了项目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看不到利润背后所隐藏的财务风险;在投资决策时,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那在风险来临时,企业集团将无力承受,往往损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国企业集团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相关教育和管理培训也较少设置相关课程,风险管理人才就显得非常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发展的因素之一。

2.3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2.3.1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一些民营企业集团都是老板说了算,没有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架构和处理程序,权限和职责等也未加以严格规范,尤其在资金营运、利益分配、职责权限及事项汇报等方面管理混乱且权责不明,使得风险监督和控制无从谈起。

2.3.2财务决策机制不健全,对财务风险监控不力

财务决策是对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目的在于确定满意的财务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风险存在的程度。民营企业集团中普遍存在凭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的现象,个人决策占有很大的比重,事实证明,不进行周密而系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的投资决策,往往会导致项目的失败。集团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

2.4缺乏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企业集团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集团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方位的管理活动,主观地将全面预算等同于财务预算;还有的企业集团由于预算缺乏可靠的测算依据和计量标准,导致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使财务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指导、实践意义。

2.5缺乏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

相当多的民营企业集团内部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基于现实的经济利益考虑,为节约成本费用开支,集团内部通常也不会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同时,基于企业商业信息保密,较少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内外部审计监督机构的缺失,无疑将增大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

3民营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3.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对于民营企业集团而言,想要正常运营并快速发展,必须建立起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和机制。为此,民营企业集团必须摒弃“家族式”的盲目集权模式,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和健全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权限和程序。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保证股东会、监事会知情权的同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3.2培育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民营企业集团应从重视和培养懂专业、有能力的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做起,用制度、理念以及文化来培养和留住人才,建立起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企业集团还应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相关风险文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操作方法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努力让每一位员工具备一定辨别风险的能力,使“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文化遍及企业集团的每个角落,真正增强整体的风险意识。

3.3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3.3.1构建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

为加强民营企业集团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管控,应构建有效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各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属于母公司的派出机构,母公司有权对其人员任免、管理、业绩考核、岗位定期轮换做出决定。集团总部委派的财务总监应参与公司包括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活动;监督检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定期向集团管理层报告委派单位的资产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其次实行资金统一管理,也是民营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重要手段。

3.3.2建立科学的授权体系

企业集团应以《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为基础,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的权利和责任,从管理授权和资金授权两方面,遵循重要性、时效性、成本效益、可执行性及动态平衡性原则,对各层面如:股东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营层、总经理对管理人员进行授权。企业集团可对各层面制定事权划分细则,细分战略管理、资本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品牌管理、运营管理、预算管理、法务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细项,从管理事项和资金两方面进行授权,并依据一定程序,根据企业集团所涉及的产业类型和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使授权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和可执行。

3.3.3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建立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主的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从资金管理入手,建立以现金流量为主的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集团企业可能通过编报资金周报、月度资金使用计划表、月度大额资金申请表及月度现金流量滚动表等,及时掌握集团内各分子公司的现金需求及结存情况,为企业集团提供资金预警信号,为及早防范风险提供数据支持。(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模型,构建中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民营企业集团应根据自身行业特点,确定财务分析预警指标、风险指标,多维度综合分析企业集团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并运用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内部的筹资分析和投资分析,对企业集团而言,就是建立了一个中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3)建立重大财务风险应对预案。对于重大风险引起的重大财务风险,企业集团也应建立相应的应对预案,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通过实现设计好的应对预案,可以在风险来临之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管理,防止财务状况恶化。

3.4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序开展,应首先体现在全员参与。预算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集团的所有部门均应积极参与,全面树立预算理念,建立成本效益意识。集团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员工都必须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其次,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预算流于形式的关键。民营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不同的行业特点、经营规模设置不同的组织形式,通常应由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工作机构和执行机构三个层面构成,企业集团需明确各层面的组织构成及职责权限。最后,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应全程跟踪。全面预算涉及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监督、考评等一系列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预算目标的编制、汇总和审批环节,还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并与员工绩效挂钩,通过考评等手段促进预算目标的达成。在具体实施时,民营企业集团应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采购、成本、费用等各项预算,使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沿着预算管理的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

3.5建立内部审计的监督机制

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是民营企业集团实施内部监督、事后控制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企业集团内部制衡机制的作用,并对企业集团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经营风险进行预警,还能促进集团建立起权责分明、互相制衡、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全方位保障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为了使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杜绝内部人操纵,民营企业集团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内审机构,强化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明确内部审计的重点,并配备综合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风险的监控作用。综上所述,民营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将贯穿整个发展过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将面临新的财务风险。民营企业集团应不断优化集团内部治制结构,全面推行预算管理,推行财务集权管理,构建内部审计机制和先进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断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保证企业集团平稳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庆龙.浅谈民营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3(24).

[2]谢才兴.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4).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141-05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talent has become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industry.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with the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aching will also move into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it’s very necessary to bring the training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alents into the reform category.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learn from the “IMA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mpetency quality framework”, excavate the competency and qualit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alents, reconstruct knowledge system, to formulate an appropri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explore new models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Accounting; Talent Training; Competency Quality; Knowledge System

在人工智能不断替代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的今天,会计人员迫切需要向管理会计职能转变。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管理升级。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然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比较匮乏,在未来会计人才的梯队建设中,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教育也需要步入一个新的转型期。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近几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不断被应用,传统的财会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以往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工作足以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所代替。同时,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正需要财会人员承担更多管理和咨询的职能,而非单纯的会计核算。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型财务管理会计”转变,掌握更多管理会计的知识。

其实每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的结果评价过去、把控现在、预测未来,从而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价值。2016年底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管理会计正式被定性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并提出“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的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由此可见,国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会计对于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现有财务人员近两千万,其中90%以上是核算型会计,能够完全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相对不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随着会计软件的普及、大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大部分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岗位被信息系统所取代。会计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将逐渐形成运用管理会计的社会氛围。但目前,由于多数的国内企业不太了解管理会计,自然也不太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相关教育体制还有待提高。

目前,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财务会计教学占比较大。研究发现,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职场后,上升到一定位置就很难再提升,原因就在于缺乏管理会计的系统学习。高校是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以需求带动发展。企业更倾向于聘用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沟通能力良好的管理型人才。但目前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中均未设有管理会计。在对全国21个知名财经院校调查后发现,仅有两所院校设置了管理会计方向,即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在会计学专业设置了国际管理会计方向,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了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方向。因此,建设管理会计教育体系、开发管理会计教学资源及创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课题。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高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环节。

三、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借鉴IMA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2016年11月8日正式了《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从五个大的模块(规划及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中细分出28个能力素质,分五个等级(入门级、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详细定义了管理会计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IMA希望通过能力素质框架的,更好地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让中国的管理会计成为创新管理和提质增效的主力军。如图1、表1。

这份能力素质框架中提出的五个能力模块分别代表了管理会计领域里相对独立的能力体系,同时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规划与报告”和“决策”这两个模块是专业基础,“科技”是管理工具,“营运”即业财融合是条件,而“领导力”则是它们的核心,它将影响其余四个模块能力的发挥。它们有机结合,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立了一个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的国际化标准。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

不可否认,发达国家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方面确实有独特的优势,积累了宝贵经验。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为中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实用的体系和详细路径。我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建设可以借鉴其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价值的部分,着力提高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促进会计人员的能力向参与战略决策、融入管理方面转变。

管理会计的知识应该是“T”字型结构的,T”字的一竖代表“专”,即专业知识要钻研得深、研究得透;T”字的一横代表“博”,即知识面要宽、学识渊博。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如图2。

其中,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力作为四大核心技能尤其值得关注。

1.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分析能力

财务信息分析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日常财务分析评价和资本运营活动的财务分析评价。管理会计人才除了需要重视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以外,同样要重视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只有将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有效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帮助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挖掘未来发展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

2.战略决策能力

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分析能力是管理会计人员的起点,而参与战略决策能力则是管理会计人员的制高点,是高层次财会人才必备的能力。它要求管理会计人才站在单位战略高度上,从财务的角度发现单位组织设置、运行机制、业务流程等业务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灵活地运用信息分析结果提出充分、高效利用单位内外部资源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建议。

3.风险管控能力

风险管控能力包括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现在单位的?L险管控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管理会计人才应积极参与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这理应成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硬技能”之一。

4.信息化建设管理能力

财务会计要转型,就应该走进数据、走进业务、走进流程、走进系统,运用数据发现、解决和防范问题,同时通过对流程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这里所说的“走进系统”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甚至通过改造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人才还应具备全面预算管理能力、税收筹划管理能力、成本控制管理能力、绩效考评管理能力这四方面的辅助技能。

(三)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提高的“软技能”

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于管理,而管理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以外,同样需要重视软技能的提升。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应提高的“软技能”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如图3。

其中,沟通能力、构建网络能力、换位思考能力、领导力和组织才能作为四大核心技能尤其值得关注。

1.沟通能力

管理会计人才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要对自己的提案有信心,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说服领导让它得以执行。

2.构建网络能力

管理会计中的沟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成本改进皆需要网络,一切管理会计工作都需要网络,在财务办公室内部是无法完成管理会计工作的。因此,卓越的管理者都应懂得构建网络以提高自己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一个优秀的管理会计师,即使没有过高的职务,也会知道在组织内如何构建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所需的网络,获得组织的支持以落实自己的管理会计工作。

3.换位思考能力

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应该站在老板、同事、顾客和竞争对手的角度看问题,而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视角的深度使他们不仅可以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领导力和组织才能

优秀的管理会计师会懂得如何处理部门内部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他们会把各类人才聚集到一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能够引导他人最好的一面,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推动组织的进步和改进。

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人才还应提高主动精神、追随能力、团队精神、自我表现能力这四方面的辅助技能。

四、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措施

(一)制定培养方案,重构知识体系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应用型本科应根据管理会计人才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制定培养方案。同时对照IMA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管理会计研究经验及发展思路,以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岗位定位

现代高等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真正实现需求带动发展。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制定什么样的培养方案。管理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在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财务预算、资金筹划、税务分析等工作,参与财务、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管理会计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环境需要,具有扎实管理会计理论基础,掌握现代财务管理技能,具有强烈的竞争与风险意识、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会计、管理、经济、理财等方面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财务、管理、绩效、战略及风险等领域为各类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3.管理会计知识体系

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即“财务会计+经营会计+战略会计”。深入分析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还有所不同。比如,总会计师应该更加关注全面预算、风险管理、战略决策方面;财务经理应该更加关注成本管理、信息分析、绩效评价方面;一般会计人员应该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和基础工具的使用。这些不同的诉求也应在本科课程体系设置里得到体现。应用型本科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如图4所示。

X

4.管理会计课程设置

有了能力框架和知识体系作支撑,就可以设置管理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了。相关课程开发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如表2。

(二)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洞察力与前瞻性

管理会计要出成果,对具体业务不了解是不行的。因此,管理会计人才要在实务工作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务必理论联系实际,切忌仅是理论教学。同时,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于洞察力与前瞻性,良好的洞察力意味着管理会计人才能够从数据中找出主要矛盾,发现本质问题。如果要有效地发挥出管理会计决策支持的作用,那就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自身的洞察力。所有的基本知识技能都可以在学校学到,但是判断力和洞察力就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所以在本科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校外专家为实务指导老师,自编实训教材,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顶岗实习。

第二,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最新的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企业的经营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管理会计的学科知识有一定难度,如果只讲书本知识,当讲授到与实践结合比较深入的知识点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听不懂。所以,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或者配合沙盘来讲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人才,教师首先要同时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采用“外引”与“内培”两种方式,一方面从外部引入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提供条件让老师有机会去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发横向课题,与企业人员共同探讨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讲授法――启发教学

针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实例、故事、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引导出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以项目驱动为目的的授课方法,可伴随多媒体器材的应用,例如利用手机客户端,借助互动教学平台来进行。

(2)研讨法――小组讨论

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管理会计各种分析方法开展分项实践。4-6人分成一个小组,建立小组规范,共同参与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管。

(3)演示法――案例分析

借鉴国外管理会计经典案例,或结合我国企业经营实际,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案例展开分析。这属于综合管理会计大案例,管理会计案例的选择总体上应符合实用性、代表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启发性的特征。

(4)比赛法――以赛促学

第6篇

【关键词】风险分析;桥梁工程;桥梁管理

1引言

目前,风险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技术手段,其在保险、工业系统、工程项目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标志着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的崛起。在现展进程中,各类工程项目常常面临工期延误、费用超出预算等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环境复杂、项目技术越来越难以操作,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技术风险显著提升,严重危害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技术风险综述

2.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定义:大型桥梁工程中因技术原因为工程建设带来的风险。实质内容是指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由于现代工程技术无法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使现代工程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差异性,从而导致工程风险性提升,为工程质量和实施进程增加难度。依据对工程整体质量影响情况,将技术风险划分为3类:(1)在大型桥梁建设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风险称之为关键技术风险,作为影响大型桥梁建设的主要因素,其对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关系重大;(2)重大技术风险是指可以提供经验借鉴的风险,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会直接降低工程的成功率;(3)一般技术风险对工程的结果影响较小,在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中通过严格把控能够有效避免其对于建设结果产生的影响,也是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技术风险。

2.2技术风险分析

技术风险分析指对技术应用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认识,对技术风险带来的工程项目进行评估,并且通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制定出应对方法,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4点。

2.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特大型桥梁技术风险分析的基础,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为工程带来危害和的技术风险进行研究是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作为首要步骤,虽然在技术风险分析中较为简单,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

2.2.2技术风险评估

技术风险分析需要由多个环节协同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技术风险评估作为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技术风险评估由3部分组成,其内容为技术风险测量以及技术风险损失估计、概率估计。技术风险损失估计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通过对工程建设中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损失进行评估,而技术风险概率指的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数学统计原理对技术发生可能性作出合理预测。

2.2.3人为因素分析

人在生产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特大型桥梁工程的实施者,人为因素常常会造成技术风险的发生,在整个技术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其位置至关重要。人为因素的产生多数由于实施者对技术风险认识不足,监管不力,通过采取相关措施能够达到有效控制技术风险的目的。

2.2.4技术风险的决策和管控

技术风险控制能够有效预防技术风险的产生,对技术风险控制的管理和控制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分为技术风险动态管理和技术风险监控。技术风险的决策和管控是技术风险管理的生命和血脉,对实现技术风险分析有着实质性意义。项目工程的决策者通过对技术风险进行分析,可以整体把握工程情况,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型桥梁工程的发展意义重大。

3技术风险管理

3.1技术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1.1技术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对技术风险的意识比较模糊,管理者未形成一定的概念。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为了追求工程速度和质量忽视技术风险的现象。由于缺乏技术风险的管理意识,导致许多潜在的技术风险没有得到解决,从而提升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

3.1.2缺乏科学管理方法

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桥梁工程却未能及时作出改变,一直沿用传统风险技术方法,无法实现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的转变,与世界发展进程接轨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外国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在我国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主流的技术为量化技术,而我国在技术风险管理采用的定性管理已经严重落后。

3.1.3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现代工程技术风险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有着严格的要求。专业技能强、知识储备量丰富以及良好的素质内涵是现代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挑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存的技术风险管理者多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对风险管理学未能进行有效的系统学习,导致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风险管理问题。

3.1.4缺乏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技术风险管理制度的确立,国家尚未建立明确的标准,风险制度不完善,直接导致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无技可依,更无法实现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1.5缺乏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型桥梁工程项目的建设经验越来越多,但是完善的技术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却一直未能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更是无从谈起。同时,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严重滞后了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进程。

3.2技术风险管理对策

3.2.1提高工作人员技术风险意识

可以通过以下3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风险意识:(1)应在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施工前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风险意识;(2)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对技术风险的宣传,时刻保持施工人员对技术风险的警惕性;(3)工程结束后,对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做出总结归纳,为以后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2加强借鉴和学习

由于我国技术风险分析和管理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国应加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技术,快速有效地提升我国风险分析和管理的水平。

3.2.3培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让其了解工程技术风险的重要性;(2)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定期进行学习,聘请技术风险专家授课,与相关院校进行合作,开设技术风险管理课程,为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保障;(3)应结合实际,在桥梁建设工程项目中吸收经验,从而达到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3.2.4优化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技术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风险问题频繁出现。完善的技术风险管理制度是实现桥梁工程项目良好发展的前提,因此,应规范技术风险管理制度,严格风险管理制度标准。

3.2.5完善组织结构并加强技术风险管理

特大桥梁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技术风险管理部门有效加强管理体系,成熟的技术风险管理部门能有效提升桥梁技术风险评估效率。降低因技术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1]。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和管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技术风险和技术风险管理两方面作出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为相关工程提供指导性意见。

作者:赵静 单位:邯郸市高速公路管理局

第7篇

关键词 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流失 原因分析 应对机制

一、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原因分析

(一)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原因之企业因素

专业人才在工作过程中,追求的是自身的发展以及专业能力的升级,最基本的理念是在优化自我发展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水平,忠诚于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专业人才发展过程中是对知识和能力的无止境追求。但是,企业最关注的就是专业人才的利用价值,这就和专业人才的初衷向背离,若是企业不能树立良好且贴合人才需求的企业文化,就会导致企业和专业人才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深。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自身追求的目标若是出现背离,就会导致专业人此产生工作懈怠情绪,甚至会出现跳槽的危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薪资结构并不能符合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且薪资结构和专业人才的劳动结构不成正比例。第二,企业长远战略目标并不显著,专业人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前程渺茫的感觉,甚至是整体职业定位出现了严重模糊现象。第三,企业对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专业化培训和工作指导,专业人才没有获得专业领域优化发展的机会,也会产生离职情绪。第四,专业人才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专业能力得不到认可,也会导致专业人才和企业之间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加之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匮乏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原因之个人因素

在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方面,企业因素占据一定的比例,人才自身的问题也非常关键,多数专业型人才都十分关注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教育培训项目和发展机会十分看重,若是企业不能有效满足其需求,技术人员就会产生不良情绪,若是这种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消解和沟通,就会逐渐压抑成为离职隐患,最终导致专业人才出现离职问题。加之,有些专业人才在就业观念和专业化成长方面秉持的就是动态化流动、动态化学习的态度,希望依靠更换更加优秀或者是贴合自身需求的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这种主观性因素也是导致专业性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

(三)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原因之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在逐渐增多,正是由于供不应求,也无形中增长了专业人才的市场价值,这就导致各个企业都在寻找专业性技术人才。员工的选择路径增多,离职跳槽的几率也就随之增大。

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风险识别分析

(一)高技术人才流失风险识别

企业要想更好的建构坚实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就要集中关注专业人才的思想动向,特别是高技术人才,不仅掌握着重要的核心技术,也同样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若是这部分专业技术人才发生流失问题,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企业要对这部分人员的流失问题进行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在评估机制中,要对企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控,并且建立完整的预判机制和风险预案,以减少企业的实际经济上损失。

(二)专业型人才流失风险识别

对于企业来说,专业性人才是发展的源动力,也是非常稀缺且关键的工作岗位,若是出现人员的离职,会对企业的常规化运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借助管控措施和管理办法,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A判对策。企业要建立动态化的人才招募机制,不断充实储备人才数量,并且借助有效的培训和专业化指导,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有效应对策略分析

(一)利用风险防范机制应对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

在处理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的过程中,企业要集中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企业要针对问题建立一种有效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企业能在减少风险事故的同时,建立一种主动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框架,保证管理流程有序进行。第二,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只有给予专业人才充分的尊重,才能建立更加有效且长久的激励效应,促进员工提高向心力,减少其离职的意愿。企业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绩效考评结构,确保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第三,企业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体分析机制,强化沟通交流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专业技术人才在一种和谐化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特别要注意的是,企业只有保证了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系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管控效果。第四,企业要针对专业人才需求,建构更加有效地专业化培训和教育课程,确保专业技术人员能具备更多发挥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有效的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

(二)利用风险控制机制应对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

企业要针对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有效关注,不仅仅要提升预判能力,也要完善应对问题的控制能力,确保管理结构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减少人才流失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不利的社会影响。在风险控制方面,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的实际效果,建构有效的信息数据库。在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中,要对在职人员、离职人员、储备人才以及员工的工作动态进行汇总,确保信息结构的完整度,提升管控效果的同时,根据信息对员工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

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常态化薪资调研,强化薪资结构的有效性,从根本上减少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问题。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动态化备份管理,确保技术人员流失不会对企业的常规化运营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企业要有效利用合同约束机制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有效运用《专利法》《劳动法》等维护自身利益,也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最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资源的保护措施,建构更加完整且有效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环境,为专业技术人才带来企业归属感,保证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创设更加和谐的合作关系。只有强化开发和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在人才发展规划项目升级的同时,确保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的辅助下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力,孟凡仲.稳定吉林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策略研究[J].行政与法,2013.15(10).

[2] 陈达云,段超,杨胜才等.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现状与对策研究--湘鄂渝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调研报告[J].民族研究,2014.15(02).

[3] 徐宪.西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障碍与疏导[J].开发研究,2016.15(04).

[4] 冯海英.青海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03).

第8篇

关键词:配网基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质量优化管理

一、配网基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设计缺乏规范性

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没有遵循相关规范,审核单位也缺乏缺乏充分的检查,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控制,影响到施工后续的质量管理。

(二)质量管理制度缺失

由于配网基建工程本身具有复杂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对施工环节和施工流程进行全面优化控制,减少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1]

(三)施工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

由于配网基建工程的施工人需求量大,流动性也比较大,部分施工人员缺乏施工专业素养,在相关技术培训中很难达到相应效果,同时缺乏质量意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容易影响到施工质量。

(四)工程验收缺乏工作标准

配网基建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发生安全隐患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为配网基建工程应用带来严重后果。在施工完成后的验收过程中,必须做好全方位验收工作,对验收标准做好全面控制。在实际验收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质量控制意识,导致验收工作不到位,缺乏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保障验收工作的落实控制。

二、配网基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一)重视配网基建工程的前期设计工作

配网基建工程的前期设计对于后续施工的质量管理优化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在前期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配网基建工程的建设需求和建设环境进行前期调查和研究,对于设计中的质量问题进行优化,对于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因素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保证配网基建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要进行会审,保证施工设计合理,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2]

(二)做好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工作

在配网基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相关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统一配网工程施工记录,规范施工标准,确定施工质量控制方案,为后续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依据,也为相关施工环节的落实提供重要的指导。在施工现场要形成良好的质量意识,开展精细化培训课程,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控能力,及时发现各类质量问题并予以解决,对于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和极易出现质量隐患风险的环节要做到重点控制,在施工前要对施工工地进行工艺标准交底,明确施工工艺要求和质量,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进行提前的风险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做好风险应对,提高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减少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

(三)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

实际施工阶段是配网基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质量工作的开展不到位会对后续施工产生严重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从科学的角度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对于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工程进度编制项目设置表,严格执行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做好检查记录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跟踪检查,对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要进行重点排查,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解决和应对,在实际施工中,要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控制目标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责任要落实到岗位,并及时问责,严肃处理。[3]

(四)严格执行验收标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依据相关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做好对工程施工过程的有效管控和最终把关,保证配网基建工程质量验收工作,阶段性验收要做好对隐蔽工程的验收,竣工验收是对于施工质量问题进行最终发现的关键阶段,在工程验收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负责的质量意识,对于施工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并做好记录,依据相应施工阶段的各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督促监理单位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进行监督,建立关键施工工序控制制度,保存相关图文资料,相关单位做好监督管理职责。

(五)合理安排配网基建工程资金

在施工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实际的施工情况,在招标过程中要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完成招标工作,保证充足的施工时间,从而保证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在资金投入中也要结合配网基建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控制资金投入,根据工程进度,依据资金使用计划合理分配,加快工程验收,完成缺陷整改,避免配网工程扎堆,合理分配相应资金。

第9篇

【关键词】国际租赁 教学 思考

国际租赁,也可称作租赁贸易,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有关设备等物品的租赁合同,这种合同一般租期较长,出租人购买设备,然后将设备出租给承租人,承租人将设备用于生产经营,在租赁期满后,可根据双方的约定对设备进行处理。国际租赁作为一种整合融资与融物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我国《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却未对国际租赁理论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对国际租赁不怎么感兴趣,了解也不多,导致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够深入,从而也不利于国际租赁市场的繁荣。因此,我们应着手于国际租赁教学课程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国际租赁行业的发展历程,并穿插相关案例,尽量让学生融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从事国际租赁实践或理论研究,壮大我国国际租赁行业的人才队伍。

一、国际租赁的发展历程

国际租赁行业发端于美国。1952年,美国J·H·杰恩菲尔德创办了一家专门经营租赁业务的公司,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经营此类业务的公司,名叫美国国际租赁公司,它标志着国际租赁行业的发端。之后,国际租赁市场繁荣,不仅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悄然兴起。

(一)发达国家国际租赁的发展

截止2000年,据《世界租赁年鉴》统计,全世界租赁成交额1978年是410亿美元,1987年是1038亿美元,2000年达到5000亿美元,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而电脑租赁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从融资租赁在设备购买的市场渗透率(租赁交易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来看,美国为30%,德国为18%,日本为8%,发达国家平均的市场渗透率在15-30%;从融资租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美国租赁业对GDP的贡献已超过30%。而中国的租赁业对GDP贡献不到3%,特别是电脑租赁行业,更是少之又少。

(二)我国国际租赁的发展

我国国际租赁开始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租赁公司,它由北京市机电设备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日本东方租赁公司合资设立。同年7月份,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也成立了,从而开始了我国租赁行业的新篇章。兴起于八十年代初的我国国际租赁行业取得了较可喜的发展,但到九十年代,我国国际租赁行业开始出现问题,相应也放慢了发展的步伐。在发达国家,国际租赁的市场渗透率可达到10%以上,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更高,达到30%左右,但中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3%,远落后于美国,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尤其是因为我国有关国际租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缺乏行业自律,国际租赁业务发展普遍出现问题。据非现场检查指标反映,很多国际租赁公司已偏离租赁这一主业。有11家租赁公司以经营借贷业务为主,租赁资产低于总资产10%的有5家;15家租赁公司的融资租赁余额约为58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9%,而且,自去年以来租赁业务还在萎缩。一些租赁公司不良资产比例高,有一半左右的公司租赁逾期率超过20%,核销损失后,有的公司可能出现资不抵债。部分租赁公司已出现支付困难。

二、国际租赁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国际租赁教学中,从事教学的人才缺乏,即使是这方面的人才,在教学方面,也多是表面的理论讲解,对于国际租赁最重要的模块,即风险管控方面,却表现得相当乏力,如何设计方案,把控风险,是我国国际租赁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国际租赁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从事国际租赁教学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也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培训,专业知识方面不是非常扎实。因此,我国国际租赁教学人才缺乏的问题很严重。正如一个企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一样,对于国际租赁教学来说,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资本。没有从事国际租赁教学的专门人才,租赁市场的发展将严重受阻。

(二)国际租赁风险控制方面的教学薄弱

教师在从事国际租赁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风险控制这一领域,这是租赁行业发展的核心,正是基于制度规范、诚实信用,国际租赁市场才能蓬勃发展。然而我国在这两方面都极为薄弱,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方面,我国有关国际租赁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甚至相互矛盾。在我国新合同法出台前,对于国际租赁合同纠纷,一般只能从原《经济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去找法律依据,而这两部法律规范的一般是传统租赁,对于国际租赁并不是非常适合。这种法制状态,非常不利于我国国际租赁市场的稳健发展。1998年我国终于施行了新合同法,国际租赁纠纷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法律依据,但这部合同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对国际租赁的实质性违约和非实质性违约方面,没有比较严格的划分,这也让许多国际租赁损害赔偿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有关国家租赁纠纷法律规范的不足,上文提出的仅是一小部分,足以证明我国国际租赁法律体系漏洞较多,急需进行国际租赁法规钻研,完善法规体系,这需要教师在从事教研工作中落到实处,为完善国际租赁法律体系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提醒学生,如果国际租赁的制度风险是其中小部分的话,那么较大部分的风险还是来自于人,制度的实施靠人,制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如果人们都诚实守信,制度也就如同虚设。国家租赁业务的风险,更多地是来自于承租人。承租人的信用,决定国家租赁市场的昌盛。自出租人将其所有的设备出租给承租人那刻起,承租人能否妥善保管好设备,并如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关系到融资租赁合同能否继续履行,也就进一步关系到国际租赁市场的发展。国际租赁行业的发展,仰赖于承租人的信誉。

三、国际租赁市场风险管控方案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国际租赁市场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承租人的信用问题。因此,管控国际租赁市场的风险,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完善我国国际租赁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国际租赁长期未得到法律的有效规范和保护,不利于国际租赁市场在我国的持久发展,因此,完善我国的国际租赁法律法规,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为我国国际租赁市场的培育保驾护航。新合同法已经将国际租赁单列,作为一种独立的经营行为,表明国际租赁业务的地位已经在法律上得以明确。除此之外,我国应进一步探究国际租赁内在的运行规律,完善国际租赁行业的具体行为规范,真正保障国际租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实行国际租赁减免税办法,鼓励中小企业对国际租赁行业的投资。

(二)加强国际租赁理论的深度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国际租赁展开深入的研究,只有在理论体系充分的前提下,国际租赁市场的发展才有理论指导的支持。对于国际租赁产生的渊源、国际租赁与传统租赁模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国际租赁市场运行的规律和国际租赁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应涉及,并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弥补我国国际租赁理论研究上的不足,从而助益我国国际租赁市场的繁荣。

(三)建立国际租赁市场信用机制

教师在国际租赁教学过程中,对于租赁市场信用机制如何建立以及完善,往往很少涉略,其实这才是国际租赁市场发展的长久之计。一方面,我国应提高国际租赁市场的准入门槛,让其有别于传统的租赁模式;另一方面,应对进入国际租赁市场的企业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对于不诚信行为,尤其是承租人的不诚信行为纳入信用考核体系,并将这一信用评级作为其在国际租赁市场运营的考核因素之一。

(四)加大对国际租赁教学的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对国际租赁教学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有关国际租赁的教学人才欠缺,教育设备落后,教学方法缺乏新颖性。在设有财务管理和金融专业的学校,应充分重视国际租赁教学的改革和研究。积极培养符合国际租赁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国际租赁理论的研究,爱才的同时也惜才。

参考文献

[1]朱怡宁.中国国际租赁业现状[J].科学决策,2002(12).

[2]李荣.中国国内及国际租赁业务发展浅析[J].消费导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