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7:15
导语: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利用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water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water pollution is aggravating, more and more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common people.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water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eg lai for the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atus, and bring forwar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Take advantage of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1.1、水资源保护的概念
水资源保护是指为防止因水资源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源污染和破坏,而采取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措施的总和。核心是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演化规律,调整和控制人类的各种取用水行为,使水资源系统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以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水资源保护不是以恢复或保持地表水、地下水天然状态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
1.2、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现在各国都强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必需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广,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防洪、防涝等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
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既相互对立,有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2、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2.1、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概况
讨赖河流域内主要河流有讨赖河、洪水河、红山河、观山河、丰乐河、马营河等六条河流,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1.0亿m3的河流有讨赖河、洪水河、马营河3条河流,另外3条河流小于1.0亿m3。其共同特点是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变化大,汛期7-9月份来水量占全年总水量47%-77%,水量补给主要是以冰川融水、降水和地下水为主,地表水资源为11.6216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0.5137亿m3,水资源总量两者之和为12.1353亿m3,其中地表水占总水资源量95.8%,地下水占总水资源量的4.2%。
2.2、用水现状
根据调查资料,讨赖河流域2006年总用水量为15.8763×108m3,其中城乡生活及牲畜用水0.6448×108m3,工业用水1.5729×108m3,人工生态用水1.45078m3,农田灌溉12.1562×108m3。根据以上统计资料,与1980年相比,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增加1倍多,城市生活用水增加近6倍,林草灌溉用水增加1.5倍。分析流域现状年用水,流域农业为主要用水部门,虽然从用水量发展来看,工业、城乡生活及农村生活用水增加,但从用水总量分析农业仍是用水大户。
2.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讨赖河流域共建大中小型水库52座,总库容2.32亿m3,万亩以上灌区14个。总灌溉面积167.04亩;建设干渠29条,总长327.71km,支渠196条,总长1128.30 km;配套灌溉机井3887眼。这52座水库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49座。讨赖河干流引水工程在讨赖河出口兰新铁路附近,已建成讨赖河渠首枢纽一座,一岸两侧引水,主要向讨南、讨北、清水、临水、农垦边湾农场及鸳鸯灌区的农田及林草灌溉,以及嘉峪关城区等生活、工业用水。
2.3、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上游干流没有调蓄工程,水资源时空分布难以控制,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依然存在。
(2)水资源利用总体上比较粗放,效率偏低。
(3)水量设计设施落后,破损严重,不利水资源调度管理。地下水基本处于无序开发状态,严重缺乏管理。
(4)现状分水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供水时间与需水时间不相匹配;而是只有时间规定,没有水量规定;三是没有对地下水合理安排,没有纳入分水范畴,四是与现在倡导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不协调。
(5)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水资源管配置和有效监督不到位。
(6)水污染问题虽然不十分严重,但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7)水价普遍偏低,不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一调度和高效管理。
(8)地下水的严重开采,给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水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将会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对水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期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支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意见和建议
(1)全流域在规划分水的制度下,必须走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是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是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并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系统。
(4)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严禁超标开发地下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5)建立监督机制,保障水权制度有效运行。
(6)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是新机制运行的关键。
(7)全面进行水价改革,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河西地区讨赖河流域主要河流初始水权分配方案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水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治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问题,如过度开垦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恶化;对水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江河断流;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下沉;过度围湖造田,侵占河道,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和行洪能力。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在治水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人水相亲、人水两利,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系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是有承载能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内,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失去物质基础,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局面。因此,我们要科学分析每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认真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研究对策,确保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摸清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全面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规划方案。其次,要全面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在立项前对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退水水质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判断其取水是否超过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使重大建设项目符合当地的水资源条件,达到相协调的目的。
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
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目的是追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因此,必须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同时抓。在节约用水方面,要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强化对饮用水源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逐步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要抓紧地下水超采区核定,加强地下水保护工作;要抓好水质监测站网建设,加强水质监测,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区水质旬(月)报,确保供水安全。
正确处理依法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依法利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行政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要进一步健全水资源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依法管理水资源,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做好取水后用水、排水的监督工作。其次,要强化水资源费征管,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节约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
1 引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我省最重要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1],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实施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水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既是水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2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基本情况
2.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
珠江三角洲位于东、西、北三江汇合的出海地带,承接西、北、东江的过境水量平均每年约2941亿m3,而当地水资源总量为284.5亿m3,不足过境水量的10%,丰富的过境客水是该地区水资源最大的特点[2]。据《2007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2007年东江(含东江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5.8%,西江为1.3%,北江为10.0%。
2.2 存在问题分析
一是水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东江流域单位GDP水资源占有量不足西北江的2%,呈现区域经济、人口重心在东部,而水资源重心在西部的格局[3]。二是主要依靠过境水,水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三是水质污染及供排水混杂使三角洲成为水质性缺水的典型地区。另外,珠江三角洲河网纵横交错,受外海潮汐作用,容易造成污染物回荡,极大地加剧了珠江三角洲的供水矛盾。四是近年来三角洲河口地区枯水期咸水线呈逐渐上移的趋势,已严重危及珠江三角洲沿海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五是城乡一体化的供水联网体系暂未完全形成,抗风险能力较低。六是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多以地市为单元,市与市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无法没有实现地区间水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管,水资源及环保设施布局不合理及重复建设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3 水资源一体化方案研究
3.1 “三个方面,四个层面”的一体化思路
“三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是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体化、节约保护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 “四个层面”是按一体化的空间范畴来划分。第一层面是各地级市内部实现一体化;第二层面为片区一体化,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实现广佛肇、深莞惠(港)及珠中江(澳)三个片区的水资源一体化;第三层面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第四个层面是整个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一体化。
3.2 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推进水资源调蓄工程一体化。目前东、西、北三江的水资源调蓄总体能力不强,特别是西江在省内还没有一座流域性的控制枢纽工程,通过东、西、北三江水资源骨干调蓄工程的建设,可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全面提高三角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保障供水安全。二是推进水源一体化建设。通过广州西江引水、西水东调、珠海澳门中山取水口上移、花都北江引水工程等重大跨行政区水源工程的建设,并与现已建成的东深供水、深圳东部供水等跨流域、跨行政区重大水源工程一起,构建珠江三角洲水源工程骨干网,形成珠江三角洲完善的水源一体化供水格局。同时,推进三角洲地区江库联调工程建设,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形成区域江库联通、相互补给、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以水资源的统筹配置和水源一体化建设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特别是抵御特枯年、咸潮、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协调统一,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推进供水管网一体化建设,通过供水管网的联通,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内部及城市间供水管网的互连互备,在突发事件面前共同应对,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一体化发展,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应急保障能力。
3.3 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保
推进珠江三角洲河网一体化建设。由于河道挖沙、占滩等人类活动及上游水沙特性的变化,目前三角洲河道水沙分配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角洲目前的水沙分配既不利于三角洲河道的自然演变规律,也不能完全适应三角洲地区的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再加上三角洲水污染严重,取排水口混杂及咸潮上溯,严重制约了三角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保护饮用水源地为第一目标,结合岸线整治、口门整治、内河涌整治及取排水布局调整等,在三角洲地区建设水资源调控工程,促进珠江三角洲及口门健康良性发展,实现三角洲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科学合理划定三角洲主要供排水通道。按照供排分流原则,在整个三角洲范围内对取排水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划定珠江三角洲5条主要供水通道和9条主要排水通道(见表1及表2),实现互通可控的供排水格局,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的独特性,将珠江三角洲供排水通道建设成为该地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特色和亮点。
3.4 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实现资源共管
建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一体化协作平台,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基础设施,促进水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共管。以东江、西江、北江流域管理局为基础,流域管理区域管理相互协调[5],加强省内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并配合珠江水利委员会做好珠江全流域水资源管理,实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水量水质一体化监控,水文测报自动化和决策管理一体化。推进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4 总结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互助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保障地位。实现山川秀美、生态良性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绝对离不开水的支持。“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1,2]。
1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互助县境内有6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年水资源总量为5.103 3亿m3。其中,湟水入境水量12.2亿m3,出境水量16.9亿m3;大通河入境水量22.04亿m3,出境水量26.72亿m3。经对现状年水资源利用分析,该县多年平均降水深为482.4 mm,折合降水总量16.5亿m3,占青海省2 064亿m3的0.8%,天然降水明显不足。全县年产水模数为15.2万m3/km2,按37万总人口和6万hm2耕地面积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 379m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5%,平均占有水资源量7 365m3/hm2,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27.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贫水县。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互助县修建了大量的蓄、引、堤水工程,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截至2004年7月,全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22项,其中水库37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29座),涝池50座,治沟骨干工程15座,淤地坝29座,电灌站87座,机井48眼,水电站8座,水轮泵站3座,万亩灌区10个,民营渠道71条,人畜饮水自流工程223项,人畜饮水机井工程3座,人畜饮水小高抽工程9座,人畜饮水人工井工程22座,喷灌工程6项,集雨利用工程1项,完成坡改梯3.2万hm2。上述工程可控制灌溉面积1.42万hm2,可解决17.6万人、18.0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些大小水利工程,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缺水程度加剧
一是天然降水资源地区间差异较大。互助县水气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暖湿气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东南沿海台风输送的暖湿气流,因水汽历经山脉,受高山阻挡,进入境内已成强弩之末,含量甚微、造成干旱少雨。又因全县各地海拔高低不一,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位于湟水河谷地区的沙塘川、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地区以南,降水量在300~400mm,中部浅山地区,包括蔡家堡、西山、东山乡以及五峰、威远镇、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南半部,降水量在400~500mm,靠近仙米达板山南侧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以及东沟等乡北半部地区年降水量在550mm以上,属大通河流域区的扎隆沟、浪士当沟和甘冲沟等地区的降水量在500~600mm。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9%~78%,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左右,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反映年际变化的cv值一般在0.13~0.22,并且存在着cv值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经分析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519.6mm,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分别为:p=20%时,降水量596mm;p=50%时,降水量513mm;p=75%时,降水量454.1mm;p=95%时,降水量380.3mm。三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不大。根据互助县河流水系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将全县分为马圈沟流域区,沙塘川流域区,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区等7个水资源利用分区,根据2003年《互助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只有马圈沟流域与沙塘川流域水资源利用属于绿区(有开采潜力区),而其他5个区为红区(即无开发利用区)。全县地下水实际年开采量为1 119.49万m3(2003年基数),除了沙塘川流域区地下水开采量大外,哈拉直沟流域区、红崖子沟流域区地下水目前开采量很小,而水磨沟流域区、湟水干流区、大通河流域地下水只有个别地段有开采价值外,总的开采价值不大,属无开采价值区。
2.2工程型缺水严重,保障措施不力
一是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互助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水利工程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互助县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7 879.57万m3,其中按水资源类型分,地表水6 671.45万m3,利用率为13%,地下水1 028.12万m3,利用率为16%;按供水用途分,农业用水6 654.42万m3,工业用水291.06m3,城镇生活用水706.04万m3,农村生活用水229.45万m3,年需水总量8 369.05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7 141.9万m3,平均灌水量5 400m3/hm2,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村人饮需水量1 227.15万m3,供需相差489.48万m3。二是拦蓄骨干工程少。互助县水资源之所以匮乏,最根本的原因是拦蓄骨干工程少。虽然境内有湟水河、大通河经过,但2条河流6~9月占全年径流量52%的洪峰径流,白白流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水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互助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4,大多数地方存在大水漫溉的现象,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加上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造成的流失率至少为20%以上,严重影响了供水工程效益的发挥。
2.3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一是近年来国家虽已制定了一系列涉水法律,互助县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配套法规,但仍然存在着执法难的实际和执法不严、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三是水资源的管理体系还未完全理顺,虽然成立了水务局,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形成,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站在局部利益的立场上,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四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还未形成,对浪费和污染水资源的现象缺乏自觉的抵制和监督。
3对策
3.1围绕资源型缺水实际,大力开展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措施,推动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1要在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突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政府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制定规
划、建章立制、形成制度保障,为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提供体制保障,为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2套指标体系,奠定技术基础,将全县的用水权总量分配到乡、村、社,明晰到户,配水到地,初步做到“水权明晰”。市场引导,就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引导作用,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一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二是允许水量自由交易,鼓励用水户将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出售,出售价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三是农业灌溉用水实行 “水票制”,由用水户持水权证向水管单位购买亩灌溉轮次水量,水管单位给票供水,确保总量控制,促进水价到位,方便水量交易。公众参与就是建立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的民主管理水资源机制。
3.1.2在普及常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一是加强输水设施建设,搞好节水灌溉工程;二是加强水量监测控制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地表水引水口门的取用水计量设施和机电井地下水取用水计量设施。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建成以管灌、滴灌、渗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项目。四是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五是在城乡生活用水中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并全部实行以表计量制。六是大力推广“u”型渠、fa旱地龙等水利科技新技术,以科技促进节水。
3.1.3加强水资源保护,实行水资源的论证制度。对境内的河流划分功能区,重点加强源流区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用水要服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中对生活及重要生态环境用水的安排,对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供水、用水、排水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各类项目立项前需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建设高耗水、重污染、影响水安全的工业项目。坚决制止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3]。
3.2围绕工程型缺水实际,努力做好工程建设与管理
3.2.1 充分认识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水忧患意识。利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互助县传统的“二月二”物资交流大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日等时机用广播电视、散发材料、张贴标语、悬挂条幅、设立咨询点、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宣传《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水忧患意识,水法制意识。同时,对广大群众加强节水意识宣传教育,水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和动员全民植树种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制止水环境污染。
3.2.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全县的水资源,应下大力气,抓好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在科学合理评价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制定规划。严格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合理用水,通过法律手段促进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尤其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有效制止乱开乱挖水资源现象,严厉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4]。
3.2.3大力加强以水资源调控为主要功能的骨干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调控的措施主要包括蓄水、引水、提水、集水和跨流域调水等。“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从互助县川水、浅山、半浅半脑、脑山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争取实施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通过骨干调控工程的建设,变无水为有水,变无用水为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5年,主要计划建设以下工程:引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南门峡水库灌区四支渠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红崖子沟老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前头沟水库中低产田改造等13项工程,以此来逐步改变农用灌溉用水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切实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到农业灌溉中。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积极争取实施哈拉直沟流域综合治理、互助县淤地坝系、互助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湟水流域二期综合治理等9项工程,以此抓好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现人均1 333.33hm2标准基本农田,并采取打水窖、建涝池等工程措施,大力发展节水补灌,保证人均666.67m2旱涝保收田。治理开发“四荒”地,扩大林草植被;加强水保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初步实现山变绿、水变清、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蓄水工程方面,利用青海省实施的湟水北干渠项目,新建松多水库,总库容800万m3以上,以此来缓解红崖子沟流域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在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方面,积极争取新建西山乡至蔡家堡乡人饮、东沟乡石窝至东山乡人饮、柏木峡至威远镇小寺村人饮等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提水工程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建设3项以上的提灌站工程,使局部地区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工程方面,在现有小寺供水水源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水源地,以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3.2.4全力抓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及水利管理,确保其发挥效益。经过多年的努力,互助县已建成了大、中、小型的各类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互助县的水利工程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修建,由于受当时设计和建设技术等影响,加之建设年代久,目前一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因此,“十二五”期间,还要积极筹措资金,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做好已建水利工程的维修工作,特别是对已有蓄水工程进行治理、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增加蓄水量;对已有渠道逐步进行更新改造和防渗处理,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在保证每一项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水利管理工作,狠抓水利管理和乡(镇)水利水保站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使全县形成以县水管队为龙头,乡(镇)水利水保站为骨干,村社水管组织为基础的水利管理网络。同时,把水费征收和综合经营作为水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带领工程管理人员进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为逐步走上“以水养水”的道路,增加水资源管理经费,扩大水利经济实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 张得俊,任虎成,齐国亮,等.互助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09(3):90-92.
[2] 韩永荣.青海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3,19(4):49-51.
1.1区域内水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匀
松花江流域是东北地理区域内水资源总量最丰沛的地区,然而,该地区的整体工业水平则不高,大部分地区是国家所有形式的大农场,是国家主要的产粮区。而与之相比,辽河流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明显偏少,但是该区域尤其是辽河的中下游地区,是整个东北地区工业水平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广泛集中了大量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十分的巨大,而该地区水资源总体偏少的情况造成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例如:辽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已经非常有限,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表水,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对水资源的正常循环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全流域共打机电井400000眼,地下水开采量达到25224000000m3,占总供水量的46.31%。因此,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制约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对应的,也造成了水资源缺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1.2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
东北地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水平较低,而相对于地表水的开发相对落后的现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明显的处于严重超标的的状态。例如:松花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偏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率较高。辽河流域区水资源的各项开发利用指标均大于松花江流域地区,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整体开采率和能够开采率有的地区已接近或者超过100%,有的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已经处于超警戒值的超采状态,整个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2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1水质污染已成为东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密集,大量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江河,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的水质污染使有限的水资源丧失了开发利用价值,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集中饮用水源的质量。水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严重影响地区生态和环境质量以及人畜饮水安全。
2.2一些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包括沙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形式。东北地区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东北西部的科尔沁、松嫩和呼伦贝尔三大地区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这三大沙地的总面积约为80000km3。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沉积了相当厚的中、细沙层,沙地被草本植被覆盖并发育形成古土壤。但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导致一些地方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近半个世纪来,东北西部沙漠化面积急剧扩大,“三北”防护林的建成,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得到治理,但就总体而言,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3东北地区应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策略
3.1科学正确的认识东北地区的整体生态和环境质量状况
东北地区的整体环境和生态状况,相对而言在全国范围内还算不错。在一些地区的一些环境领域内有一些严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国家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整体意识的提高,这些问题相信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本前提下,要做好生态恢复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要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环境条件基础之上开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和恢复好东北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协调可持续,从而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生态基础。
3.2科学合理的进行水资源的配置,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水要求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好生态和环境,根本的对策是通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节制社会经济用水,切实保证生态和环境需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生态需水量的计算要跟区域的年降水量、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及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起来。对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地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生态需水量要加以区分,降水量大于400mm的半湿润地区与东部湿润地区面上(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可由天然降水满足,生态系统较为稳定。
3.3科学正确的认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环境生态质量的监测工作,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文摘要:依据伊春市水资源的特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的构想进行了论述。
1伊春市水资源特点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巾段。区内山峦起伏,林木繁茂,河流纵横,降雨丰沛,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地表水都随时汇人河流,顺流而去。枯水季节,尤其是冬季,条条河道冻结断流,用水偏多地区经常发生水荒。伊春市地下水资源普查资料尚不全面详细。从前,人们一直误认为地下水是一种受降水丰枯影响较小的衡量水资源。但随着用水量不断增大,明显暴露出地下水供给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受大气候环境影响,干旱周期的到来,最近几年地下水位显著下降,水荒问题越演越烈,涉水争议时有发生。
伊春市地下水的匮乏,主要决定于地区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首先,小兴安岭地面坡度较陡,地表水随坡就势顺畅外流。其次,伊春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可富含水的第四纪松散层较薄,在低洼的河漫滩部位也只有4~8m,而潜水层厚度一般仅为2—4m。下层的岩石裂隙水虽然可深达数十米或近百米,但是,含水量十分有限。多年来,全市在生产生活用水中钻进了数百眼深井,出水量能达到设计指标的很少,而且深井的出水量与潜层水和地表径流水有着直接联系,出水能力随地表水的丰枯而变化。以上事实证明了伊春市地下水资源是匮乏的,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会产生地下水位逐年急剧下降,造成土地干旱,沙化,加剧水土流失,影响地表植被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恶化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2大力开发利用地表水
在地下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开发地表水资源,实现洪水资源化,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可行的策略。伊春市降雨多年平均值约为600mln,地表水资源丰富。但是,降雨年内、年际分配不均衡,给开发利用造成了很大困难。实现地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唯一有效的手段是兴建以水库为主的蓄水工程。利用水库蓄水,实现年内、年际径流量的重分配已是成熟经验。伊春市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水库工程建设几乎为空白。可喜的是,目前人们对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汤旺河区、南岔区西林区和伊春中心城区以城镇供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4座水库已建成或正在兴建。这标志着伊春市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步人了正确轨道。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要使水资源开发利用更趋科学合理,还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
2.1研究科学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水利工程之问相互干扰问题、地表水与地下水调剂问题、水能开发的梯级划分问题、水利工程与营林工程争地问题、生态与环保问题等等。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工程布局与建设就难免出现不和理,造成自然资源和经济投入的损失和浪费。
2.2研究适合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环保型坝体结构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山地,黏土少而砂砾百丰富。利用黏土筑坝不但取料困难,还需开辟料场,破坏自然环境,不利环保。利用砂砾石筑坝也有成熟经验,但是,这种坝型需要较缓的边坡,填筑体积大,经济指标偏高。为了适应伊春市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水务部门应立项研究一种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安全、经济、环保的坝体结构,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事业顺利健康发展。
3转变水程效益观念加大水利工程投资力度
传统的水利工程效益观念,重点考虑的是直接获得的有形效益,如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分析中,重点考虑的也是直接获利部分,这就使得水利工程建设比价偏高。如能将保护生态环境效益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益也计人一定比例,情况就能大为好转,投入产出比就容易被人们接受。具备一定规模体系的水利工程可使洪水资源化,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针对全市地下水资源短缺,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有限等情况,坚持除害兴利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积极兴建~批蓄水工程。通过丰年枯用、季水年用,闲水忙用,优化配置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
4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效益
4.1统一管理,规范市场,放开经营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基础。具体体现在统一的权属管理和统一收取水资源费。依法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统一管理体制,依法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水权与水市场体系,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利用。
4.2加强理论研究与基础工作
紧迫任务是全市水资源评价、可利用量评价及其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基本特性研究。以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为目标,从供需两方面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3制定予案防灾减灾
伊春市年内降水不均,年际变化也很大。水资源的供给予案应适应蓄水工程发展,才能提高蓄水工程在枯水年的防灾减灾能力。予案中还应考虑丰水期对过量开采地下水地区的回灌问题,在恢复水环境同时,尽可能利用地下蓄水,调剂丰枯,最大限度减小灾害损失。
4.4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事发展
引进水价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生活用水和不同行业用水水价。同时施行定额管理政策,在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行业定额用水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超额加价政策,促进节约用水,为水务事业滚动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水资源。
第三条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开发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二)开源与节流并重,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三)开采与补给平衡,涵养水源,防止水源的枯竭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四)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
第五条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自治州(地)、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权限和范围,负责相应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建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技术标准划定地下水宜采区、限采区、超采区和禁采区。
自治州(地)、市、县(市)编制的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报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编制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应当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依据。
流域或区域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进行。
第八条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承担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第九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
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必须符合流域或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取水许可申请需要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呈报申请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附具规划同意书。
家庭生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用地下水的,免于申请取水许可。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工业、城镇供水项目和大型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取用地下水的,应当在报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附具经审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
未提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的相邻区域开采地下水,开采方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前,应当征求相邻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开采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单方面批准开采地下水。确实需要开采地下水的,其取水许可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并审批。
第十二条取水许可申请批准后,需要凿井的,凿井工程承建单位在凿井前应当提交凿井方案,经当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凿井。凿井工程竣工后,经取水单位组织验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
凿井工程承建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
利用截潜流等方式取用地下水的,须经当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当地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5日内做出是否核准或批准的决定。
第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农村牧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技术服务工作,无偿提供水文资料和相关信息,加强对凿井活动的监督指导。
第三章地下水资源保护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以生活饮用水水源、重要工业项目用水水源、绿洲边缘生态用水水源为重点区域,划定地下水水源保护区。
第十五条在地下水宜采区应当合理开采和积极利用地下水,在因地下水位过高而形成的土地盐渍化区域,应当采取措施,加大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地下水水位。
第十六条在地下水限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和下达年度开采计划,合理调度地表水、地下水,从严控制取水总量,不得擅自扩大地下水开采,实现采补平衡。
在城市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限制地下水开采,原有自备水源取水量应当逐年递减。
第十七条在地下水超采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下水开采量调减目标,提出年度计划开采量和井点布局、开采层位的调整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在地下水禁采区,禁止兴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对原有取水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停方案和水源替代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进行勘探、采矿(含采油)、工程建设等活动,应当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水污染监督管理,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查处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下水资源动态监测站网的建设,做好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监测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开展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本条例第十条第一款所列取水单位应当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并定期将监测资料报其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取水许可、下达开采计划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因、工作不负责任,对违法开采地下水、破坏污染地下水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的,对有关部门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凿井、修建截潜流等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取水单位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赔偿。
凿井工程承建单位未按核准的凿井方案施工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下水超采区,未按调整的计划开采量、井点布局、开采层位开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海域面积26万km2,大约是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6696km,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km,面积500m2以上海岛2878个,均为全国第一;舟山渔场是全球4大渔场之一,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等可开发的海洋能居全国首位。2010年7月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省围绕防灾减灾、水资源、水生态3大保障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全省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能力。但是,近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防洪安全保障、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随着单位面积人口、财富的快速增加,对防洪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水土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是人类活动频繁,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对管理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从水利角度出发,探讨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防洪御潮和水资源、滩涂资源开发等关键问题,以保障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2统筹兼顾,搞好相关规划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勾画了美好的蓝图,根据该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沿海几大河口海湾及近海地区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包括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温州、舟山7市,为了保障这些区域的防洪御潮安全,科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为协调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应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编制或修编相关规划。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和重大工程布局、防洪御潮、水资源配置、岸线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滩涂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港口航道布局、海洋能开发,借此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防洪御潮能力[1]
洪涝灾害和台风暴潮灾害是浙江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特定的地理地形环境、气候和潮汐特性决定了浙江省沿海地区是水灾害多发的地区。(1)据1949—2009年统计,影响浙江台风共有203个,平均3?4个/a,其中登陆浙江省的台风共40个,平均0?66个/a。发生台风灾害的年份有44a,平均1?4a中就有1a发生台风灾害。(2)降雨集中是浙江省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浙江省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9月,大多数由梅雨暴雨、台风暴潮和短历时暴雨引发。(3)浙江省沿海地区大多数为海积平原,地势低,杭嘉湖平原、萧绍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地面高程分别为1?6~2?2,4?5~5?5,2?6~3?2,2?7~3?1m,杭嘉湖平原高程甚至低于平均位。(4)浙江省沿海大部分水域属强潮区,潮强流急。在台风影响下,风暴潮流和台风浪联合作用下水动力很强,容易造成潮灾。浙江省防洪御潮工程体系主要由海塘及沿塘水闸、水库、堤防工程等组成。海塘是最重要的御潮工程,浙江省海塘建设历史悠久,特别是1997年遭遇11号强台风后,浙江省开始标准海塘建设,于2000年完成,并不断续建,建成20a一遇及以上海塘1723km,提高了沿海地区的防台御潮能力。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海塘工程的安全,自2008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强塘工程”,计划于2012年底完成海塘和沿塘水闸的配套加固工程,提高防潮能力。目前浙江省海塘总长2248km,可分为钱塘江海塘(长415km)和浙东海塘(包括岛屿上的海塘,长1833km),其中100a一遇的海塘长254km,50a一遇的海塘长1050km,20a一遇的海塘长419km,20a一遇以下的海塘长525km。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县级以上河道堤防长7940km,其中设计防洪标准为100a一遇的堤长461km,50a一遇的堤长1926km,20a一遇的堤长4348km,10a一遇的堤长1206km。尽管近10余年来,浙江省在防洪御潮工程体系(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等新形势、新情况下,浙江沿海及海岛地区水灾害防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①沿海城市化加速使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日益突出;②经济、人口等要素进一步集聚对现有工程防御标准提出更高要求;③海塘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沿海地区大多数为软土地基,标准海塘沉降和变形大,降低了防潮能力;④超标准风暴潮防御问题。因此,依据新形势、新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现有防洪、防潮工程的防洪、防潮及排涝能力,提高台风、降雨量、洪水、风暴潮位、台风浪等预报精度,从流域、区域角度建立与保护对象相适应的工程防御体系,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超标准洪潮灾害的能力,保障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4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1]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水资源量538亿m3,占浙江全省的56?3%。区域水资源主要特点有:(1)总量较丰,人均较少。平均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88万m3/km2,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388m3,约为全省平均的66%(见表1),全国平均的60%,世界平均的15%,人均量相对较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约有70%的水量集中在5—9月;年际水资源量差别较大,最枯年份的水资源量仅为正常年份的1/2;在空间分布上,山丘区水多,平原和海岛区水少,地区间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差异可达2~3倍之多。(3)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不高。区域内的河流多为源短流急的小河,独流入海,加上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不高,约30%左右。至今,浙江省在沿海及海岛地区修建了各类供水工程达15万处,使得该区域现状供水能力达到176?3亿m3,约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38?1亿m3的26?3%。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的是宁波,约34?0%;海岛地区因水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其开发利用率最低,如舟山仅15?1%左右。已建供水工程基本满足了该区域在平水年、一般枯水年的水资源需求。但在连续干旱年或特殊干旱年,区域内特别是海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问题有:①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②水环境问题突出,限制了水资源利用;③海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据预测,到2030年90%保证率时,区域需水总量221?4亿m3,为现状用水量的1?4倍。现状供水工程状况下,7个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缺水,缺水相对严重的市有台州、温州和舟山,缺水量分别为6?6亿,8?0亿,1?0亿m3,缺水率分别为20?7%,20?9%,29?9%。因此,为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在沿海6市需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建或调整蓄水工程,以增加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调整灌溉制度;沿海产业布局应考虑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宜的产业。在舟山海岛地区,降雨相对较少,蓄水能力弱,内部可挖掘潜力不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大陆引水、岛际引水、海水淡化,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雨水资源和海水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平原生态湿地型水库建设,实施水库联网,翻、引河网水入库等新型雨水利用手段。
5加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2-3]
浙江省耕地面积仅208?17万hm2,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制约着浙江省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滩涂开发,在寸土寸金的临海地带开拓发展空间,对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滩涂可分为河口区滩涂、平直海岸区滩涂、港湾内滩涂和岛屿周边滩涂4种类型。根据冲淤特性,滩涂也可分为淤涨型、稳定型和侵蚀型3类,浙江省滩涂绝大多数属前2类。浙江省滩涂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已有约66?67万hm2(1000多万亩)。自建国(1949年)以来截止2010年浙江省沿海共围垦滩涂面积约23?74万hm2(356?10万亩),其中,杭州市约4?46万hm2(66?9万亩),宁波市约7?10万hm2(106?44万亩),温州市约1?85万hm2(27?77万亩),绍兴市约2?85万hm2(42?68万亩),嘉兴市约1?00万hm2(15?03万亩),台州市约4?78万hm2(71?71万亩),舟山市约1?70万hm2(25?57万亩)。目前,已围土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已从单纯的农业利用转向高效立体养殖业、效益农业、工业、电力、交通、港口和城镇建设等。1950—2009年浙江省滩涂围垦面积中已开发利用约18?93万hm2(283?88万亩),占已围面积的80%。同时,滩涂围垦还衍生了大量的人工湿地,1950—2010年有约6?53万hm2(98万亩)转化成了水库、河道、养殖场等湿地水面,占围垦总面积的27%。浙江省滩涂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滩涂处于缓慢淤涨状态。据统计,杭州湾庵东附近岸线、瓯江口、飞云江口、鳌江口、椒江口及台州湾的岸线以平均10~70m/a的速度不断向外海推进。近20余年来,随着海岸人类活动的加剧,滩涂有加剧淤积的趋势。据实测资料分析,在围涂及促淤工程实施后,邻近滩涂的淤积速率可提高4~7倍。建国后浙江省曾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以及2004年进行过4次滩涂资源调查,根据历次调查数据,50余年来滩涂并未随围垦面积的增加而减少,而是稳定在约25?87万~28?87万hm2(388万~433万亩)的水平,变化幅度也在平均数的6%以内,说明滩涂资源在合适的围垦速率条件下是可以恢复的。根据2004年滩涂资源调查,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的滩涂资源面积约为26?07万hm2(391万亩),全省适宜造地滩涂区面积约为17?47万hm2(262万亩),扣除2005—2010年已围的面积约为4?95万hm2(74?3万亩),不考虑滩涂自然淤涨,2011年以后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仍有约12?51万hm2(187?7万亩)。近几年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度加大了滩涂围垦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匡围滩涂4?21万hm2(63?11万亩)。“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继续适度加大滩涂围垦力度,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技术上还需进一步研究:①滩涂围垦的供沙问题。长江口来沙和浙江省河流输沙减少对滩涂的影响;②滨海湿地保护与滩涂围垦及其环境影响研究;③滩涂淤泥资源化利用综合技术研究;④深水围涂综合技术研究。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3-0063-02
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巴音敖包地区位于阿拉善盟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管辖。巴音敖包地区为内蒙古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的予留工业区,面积约51.98 km2。本区人口稀少,蒙、汉、回杂居,以牧业为主,近年随着工业的发展,矿业开发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巴音敖包地区位于贺兰山北麓中低山丘陵区与乌兰布和沙漠交汇区,地形上总体为南高北低。属典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7 ℃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73.70 mm,且多集中在6~9月份,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734.20 mm(E601蒸发皿)。区域范围内分布有苏海图沟、巴音敖包沟、磨石沟、甘久沟、东德苏海图沟、布鲁廷高勒沟等多条沟谷。
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资源分布特征
巴音敖包地区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脊柱北端与阿拉善弧型构造东翼的交接部位,地层区划属陕甘宁盆地分区贺兰山小区。区域范围内主要分布有第四系孔隙潜水、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碳酸岩溶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和相邻含水岩组的侧向径流补给,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或以地下侧向迳流的方式补给相邻储水类型[1]。
3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该地区现状2010年以开采地下水为主,用水总量5.1 693×104 m3/年。水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区内绿化、生活用水的现状需求。
4 水资源数量及可开采量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地下水补迳排关系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水岭的一致性,并结合阿拉善―乌海行政区划界线,确定评价区总面积179.72 km2,其中:低山丘陵区面积109.63 km2,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面积70.09 km2;评价对象为区内地表水资源量、可利用量和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区天然年径流量成果系列采用邻近站汝箕沟水文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系列比拟,并经年降水量―天然年径流量相关合理性分析,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山丘区采用总排泄量法,平原区采用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均衡法。
评价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81.13×104 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367.35×104 m3(山丘区323.52×104 m3,平原区297.93×104 m3,扣除重复量―山前侧向流出量254.10×104 m3),扣除重复计算量(河川基流量+洪水入渗补给量)42.19×104 m3,评价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6.29×104 m3。
评价区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32.45×104 m3,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277.97×104 m3,扣除重复量(沟谷基流量)32.45×104 m3,评价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77.97×104 m3。
5 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 总用水量
5.2 水源配置方案
依据国家有关用水产业政策和工业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建议水源配置方案如下。
5.2.1 自产地表水 根据总体规划,评价区范围内各河沟地表水主要用于乌吉铁路沿线生态绿化,建设和保护贺兰山丘陵地区天然绿色屏障。即区内地表水只用于巴音敖包地区丘陵地区生态建设。
5.2.2 地下水 用于巴音敖包地区综合生活及绿化用水。
5.2.3 黄河及再生水 用于巴音敖包地区工业生产用水。
5.3 供需平衡分析(见表2)
综合生活用水按60 %折污,工业用水按15 %折污,污水收集率2015年、2020年分别按80 %、100 %考虑,污水资源转化率取72 %。再生水资源量估算参见表3。
从表4中可以看出:当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巴音敖包地区2015水平年黄河水指标达到600×104 m3/年、2020水平年黄河水指标达到1 000×104 m3/年时,其黄河地表水及再生水资源可供水量才可以满足区内工业生产用水的需求。
6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及建议
巴音敖包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不合理的开局,将会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根据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结合该地区水资源现状,确保区内各类用水水量和水质,达到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如下对策及建议[2]。
优化配置地区水资源,必须加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3]。
建议开发区水务分局近期考虑在苏海图沟设置截潜伏流工程,以便更好利用有限的地表水资源,中期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及防止生态恶化的前提条件下考虑开发利用贺兰山北麓第四系下更新统洪积深埋孔隙潜水,同时应加深两地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
评价区域范围内分布有局部富水的奥陶系、寒武系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分布总面积25.47 km2,其中评价区范围内分布面积15.50 km2。含水层岩性以寒武系灰岩为主,厚度43.11~48.75 m,埋深2.45~11.05 m,涌水量1 846.58~2 555.63 m3/d,建议开发区水务分局针对该含水岩组作进一步的补勘及相应的评价工作。
建议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及早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争取黄河水指标,只有在续增黄河水指标的情况下才能保巴音敖包地区水资源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要尽可能发展节水高科技高效能工业,搞好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厂矿企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排污量,废污水资源化。
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地下水长期观测工作,监测本区地下水量水质的变化动态,保障供给,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要严格按照报告中“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保证综合生活及生态用水需求,同时考虑开发利用庆华集团露天采矿疏干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维云,王永红,付丽荣.阿拉善盟乌斯太地区水资源评价[J].内蒙古水利,2010(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