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7:15
导语:在社会治理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测绘技术
一、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测绘所得的地理信息是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是地理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部分。1、测绘地理信息能促进智慧城市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为了服务于民,那么我们在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之后,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就本文而言,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十分的复杂,需要加大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且还需要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便利,例如:当人们需要出行的时候,需要对前往方向的几条路线进行查看,选择合适的路径。测绘地理信息是将许多细小的信息收集在一起,经过计算机等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有利的选择。测绘地理信息在应用的时候,需要结合整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促进城市的平稳发展。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需要在这个转型的阶段,控制好相关工作的布置。2、测绘地理信息是拓展智慧城市智能服务的重要工具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包括很多,其中包括交通、电网、经济等等多个环节。智慧城市是我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来的,在建设的时候就需要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将会建立一个标准的地理信息平台,在建设的时候,如果有数据需要参考,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查询。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大对信息平台的宣传,尽可能广泛地应用这个平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便利。智慧城市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加大环保技术的应用,节约资源。测绘地理信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智能化的适应,积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服务质量。
二、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低空摄影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是现阶段我们常用的一种测量方式和测量系统。这项技术是由地面的人进行控制,在低空利用一些摄像机进行拍摄,根据拍摄的图片进行测量和测绘的工作。在实际应用的时候,需要对拍摄机器的分辨率以及拍摄反映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低空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较高的分辨率比较受人欢迎,所以广泛应用。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主要是对城市的三维模型进行建设,测绘人员需要对三维空间进行熟悉,能够将拍摄到的数据在三维空间中建立出来。三维空间中我们常用的有可视化技术,这项技术也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查看。低空无人机的应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2、倾斜摄影技术倾斜摄影技术也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是对地面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经过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处理。这种技术是我们对地面信息采集技术和航空摄影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对这两种的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在多个角度进行拍摄,提升我们拍摄的效果。它能够全面地拍摄我们需要的画面,对拍摄的画面进行整理时,需要我们在地面建立标准的三维模型。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我们需要将地面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3、LIDAR系统LIDAR系统是对一些传感设备进行应用,这种技术主要是依靠对激光波段进行分析。这些激光回波的信息会经过详细的计算,并按照科学的绘制方法进行绘制。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城市内部的基本情况的分析,还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对相关图像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在对影像进行应用的时候需要加大对光谱的处理和分析,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做好对LIDAR系统的应用,这种技术需要我们做好对新技术的应用和使用,才能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4、高分辨卫星遥感遥感技术是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在上个世纪已经广为使用,不仅仅应用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更多的是应用在农业观察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遥感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和了解,能够使人们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控。遥感技术需要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相结合,一起使用。这些技术能够对地面的农业、交通等进行指挥和合理的规划。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地面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控和分析,更多是为了提高人们应用的质量。
三、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会加大对数字信息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数字信息,这些信息有利于人们开展建设活动,更能够方便人们开展生活。那么为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质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对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为了提高对大众的服务水平,需要我们做好细节的处理工作,也方便我们指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结束语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我们加大对新型技术的应用,依靠先进的技术解决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相关细节信息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时候,需要实现城市内部的信息化、智能化等。
参考文献
[1]刘利.浅析智慧中国建设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测绘通报,2014,02:128-130+134.
[2]艾朋.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中国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4,16:200.
[3]熊伟.面向智慧城市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J].测绘科学,2014,08:39-43.
【关键词】抑郁症; 心理社会干预; 焦虑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被抑郁症困扰,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其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为了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的心理社会干预,以了解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到2009年10月收入我院的抑郁症患者100例,入组条件:①诊断均符合CCMD-III诊断标准[3];②均为首次发病;③经系统治疗临床痊愈出院。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及经济条件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社会干预,患者在痊愈出院后护理人员每月对其进行电话随访1次,在其返院复诊时由专职护理人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1次。
1.2.1 心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由2名治疗师、8~10例患者及其照料者以小组的形式接受心理社会干预,包含5部分内容:①心理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首先提供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其次,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同时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更多信息,以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和合作,鼓励其树立积极的治疗信心;②为患者提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每天观察病情变化,实施相应的护理,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情感,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为患者解除痛苦和焦虑,同时向家属和亲友解释情感和经济支持的重要性,通过干预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让家属参与治疗,主动去关爱患者,并教会其如何应对疾病,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③认知行为治疗,针对患者存在的认知上的偏差,采用言语交流与行为矫正方法相结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正错误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④放松疗法,让患者平卧于床上进行放松训练,微闭双眼,两臂防御身体俩侧,先让其领会主观感觉,如握拳-松开,深吸气-慢慢呼气-放松,从面部至下肢肌肉和关节依次放松,并嘱患者多听优美舒缓的音乐,以稳定情绪,缓解负性心理;⑤集体心理辅导,由专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由家属陪同每月参加1次互动式活动,时间约为60~90 min。
1.2.2 评定方法 采用Zung式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各量表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进行评定。经评定分数越高在各方面的功能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2.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
组别
SASSDS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组52.28±10.1447.64±8.4253.76±9.4643.64±7.76
对照组54.08±8.9653.44±10.0653.47±9.2353.45±10.82
t值-1.42-2.76-0.24-4.37
P值>0.050.05
从表格中可见干预后6个月两组有明显改善,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6个月的心理社会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心理、社会功能上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心理护理的特点在于激发患者的潜在心理资源,协助患者渡过危机,以正确的方法面对困难和挫折,通过干预主要是让患者充分宣泄自己的情绪和紧张、焦虑、苦闷的心理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针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自己活着的意义,从而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重获生机。从表格中也可以看出对患者采取早期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和帮助患者重建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使其进入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5]。
抑郁症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药物的治疗,更需要家庭社会这个强有力的后盾,在出院时护士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家庭宣教,尽可能多的让患者参与家务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其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6]。通过对本组患者实施的心理社会干预,给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家务管理、提供医疗服务、陪同就诊、真诚而切实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对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感到满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精神疾病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开展心理社会干预治疗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同时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说明对抑郁症患者开展心理社会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心理社会干预的作用将日趋明显。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
[2]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3] 王永红.心理社会干预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影响的研究.护理研究,2009,11:2858.
[4] 徐俊冕.临床实用心理护理.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4.
关键词:流浪儿童;非营利组织;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来,流浪儿童问题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关注。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近些年来,由政府设立的相关救助机构,对社会上的流浪儿童起到了很大的救助作用,但并不完善。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除了发挥政府救助机构的作用之余,民间的非营利组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非营利组织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张成福认为:“该组织设立的目的不在于获取利润,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自愿人员组成的,实现自我管理的,具有独立、公共和民间性质的组织或团体。”以宝鸡市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为例,该组织是由宝鸡市民政部依法审批的专业从事流浪儿童援助和保护工作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其援助的对象是那些流落于宝鸡地区,年龄在6-18岁之间的流浪儿童和被社会边缘化的儿童群体。它们的宗旨是帮助那些流浪儿童重新回到家庭和主流社会,获得和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它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做着努力:
(一)收纳、援助地区的流浪儿童。宝鸡市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致力于为流落在宝鸡地区的流浪儿童和被社会边缘化的儿童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作为非营利组织,它和大多数政府部门一样,均为服务导向。对于宝鸡市及其周边的流浪儿童,援助中心通过三种渠道帮助、收纳流浪儿童。第一,该中心与当地警方合作,将那些未受到法定监护人监护、四处流浪的流浪儿童送到援助中心。第二,该中心通过当地市民,在当地市民的发现和指引下将那些流浪在街边乞讨的流浪儿童带回援助中心。第三,通过援助中心内部的的外展工作小组,将宝鸡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流浪儿童带回援助中心。
(二)对援助中心的流浪儿童进行生活教育。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为收容的每一个流浪儿童提供饮食、住宿、衣物,以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有序地安排和管理流浪儿童的日常生活。此外,还为中心的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进行文化课的辅导学习,通过相关评估,一些儿童还可以去社会公立学校接受通常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对一些智力残疾的儿童,该中心因人而异对其开展特殊教育。同时,该中心还采取公众共同参与援助的方式,经常组织社区的志愿者、市民以及在校大学生和中心的流浪儿童进行交流、联欢,使流浪儿童重新树立生活信念。
(三)充当政府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该援助中心会根据每个流浪儿童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的帮助儿童回到正常的家庭中生活。对一些通过调查确实有困难的儿童家庭,中心会协助解决儿童的上学和户口问题,以及申请贫苦家庭最低生活保障等。另一方面,宝鸡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也会协调安置一些儿童去福利院。中心对一些无法确定家庭来源的儿童(其中大多数为智力残疾儿童),在做过所有可能的努力后会向民政部门提交安置申请,目的就是为这些儿童解决长远的生活问题。这就很好的发挥了政府与被帮助儿童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面临的困境
(一)人员困境。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大部分由志愿人员组成,具有不确定性。人员年龄、素质、文化程度等参差不齐,且流动性较强,专业性较低,不便于管理。宝鸡市新星流浪儿童援助中心,其中主要人员是一名澳大利亚志愿者和11名本地专门从事流浪儿童援助的工作人员。其余都是当地热心市民和在校大学生,这些人员工作时间一般不连续,随机性较大,因此机构缺乏专业性的、持久性的人员。
(二)权利困境。非营利组织对于政府有着监督者的角色,政府部门往往会设立一些机构,如政府设立的社会救助站,目的也在于帮助流浪儿童,以此更好的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但是这仍然不能完全保证能够公正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就在于监督并帮助政府更好的行使义务和责任,处理好社会事务。但是,非营利组织可以影响政府部门决策过程的程度为何?这一点,一直以来就未能得到明确地界定。
(三)财务困境。非营利组织运营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一般非营利组织所需要的资金来自于政府预算拨款、单位收支结余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及其民间爱心人士的捐助。因此,资金具有不稳定性和非持续性。那么,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如何得到解决,政府的补助、民间和企业的捐助、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行经营业务的比例应当如何分担等,都是非营利组织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促进非营利组织作用发挥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护非营利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比如非营利组织人员的构成及其资金来源等等。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实现非营利组织成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对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管理,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重视社会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将政府的部门职能转移给非营利组织承担,让其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依法给予非营利组织一定的自和自制权,为非营利组织的更好发展营造优良的环境。
(三)加强公民参与,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正确的认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和责任。近年来,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识逐渐加强,但是任然不能满足非营利组织的需求。因此,要有效地鼓励全社会成员的参与,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意识,弘扬整个社会的志愿精神,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织起来,使其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中。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10
[2]李东方.构建新型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李景鹏.关于非政府组织若干问题的探讨[J].公共管理科学,2003,1
论文关键词:行为理论 认知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个案社会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
一、对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行为理论(Behaviortheory)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者消失。促使个体学习的动机为强化,举例说明,若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者该行为得到意料之外的好评,这种行为则很容易被学习而且也比较会持续维持;相反,若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惩罚,或者该行为得到不希望的结果,这种行为将会很难以持续维持。例如,在小学的学习中,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是会受到老师学生表扬的行为,就有学生不断从事这样的行为并且持续维持,然而,当一个学生做了好人好事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误解、被指责,那么他以后就极少有可能再从事这样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这里,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巧为,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等等。
(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ontheory)
对于社会认知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DavidShafer认为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等等。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案主找出不合理的信念,与之辩论,进而以更实际的认知。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事件的认知。方富熹在《儿童社会认识发展研究简介》中提到,在内容上认知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问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三)认知行为理论(CognitionandBehaviorTheoyr)
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Meichenbaum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认识行为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中的发生作用,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从这种意义上理解,认知理论只是认知行为理论的狭义理解。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理解和运用
社会工作者应该将认知和行为治疗结合起来,在经典的行为治疗中加入认知矫正和引导。例如,对于有多动症和侵犯行为的儿童的冲动行为,可以采用梅钦伯姆的“自我指导性训练”。教会儿童在行动之前仔细的思考以达到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这种训练中所包扭的技术,有示范法、反馈、社会强化、公开的和内心的言语复述等等。为了改变这些儿童的行为,训练中要求特别强调利用语言教会儿童解决问题和决策技巧社会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的过程为:接案期间,对案主的情景进行分析,分析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问期,认知重建;后期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相关技巧对案主的行为进行干预。
(一)接案期:情境分析——将事件放置于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中
社会认知理论是从“三方互惠交互作用”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机能的。在这一模式中,认知、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在认知活动中,认知情境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体的解释就是,考察案主的行为是必须将其行为放在案主成长生活的环境,只有结合案主生活的环境才能清晰地看到案主的成长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下案主的行为是怎么样产生的,案主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以及案主家庭成员、案主同辈群体、案主生活的社区等人是如何看待案主的行为,同时,分析这些人的看法是否对案主有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影响到底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案主是如何回应别人的看法的,用图表表示如下:
任何社会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认知情境可以为社工理解案主行为提供相关信息和线索。在小组社会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活动方案设计之一就是“情景再现”,通过当事人对所发生事件的叙述。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重塑当时的情景,了解案主对事件的反应、认识、理解。“当……时,我怎么处理?”,案主通过回忆、联想等方法解释在当时情景下,自己为何采取那样的行动。通过案主的描述,社工首先要辨认出案主所存在的特定的认知,社工、及其他组员对案主事件进行阐述,给案主以多维的角度再次认识自己的行为,通过与组员之间的讨论、辨析,社工帮助案主重新对该事件进行阐述,帮助案主重建认知。
(二)中间期:认知重建——了解案主的认知过程
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认知。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案主分析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首先要帮助案主正确分析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其次,要帮助案主分析社会环境,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要梳理案主的思想,应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法帮助案主清晰认识自己的认知状况,以Beck的六种认知错误为指南,寻找案主可能存在的负面、不正确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改变认知是社工进行行为干预的重要步骤。以作者曾经做过的小组工作——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为例。“强强”,是一名大一男生,自进入大学开始,他就变成一个孤单的人,经常自己一个人,他不信任其他的男生,认为别人不值得信任、交流,别人是否理解自己根本不重要,与宿舍、班级其他男生的关系都比较清淡。经过前几次的交流沟通,我们不断了解到有关强强的信息,他在高中的时候有很多关系很好的朋友,现在的宿舍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没有相似的成长、生活背景,而且彼此之问差异较大,他从最开始不参与舍友的聊天慢慢地脱离了宿舍,其他的人经常是结伴而行,他就自己独行,与班级同学的交流也在逐渐减少.
在小组中我们设计了情景再现、回应他人的四种态度、信任跌倒等游戏,鼓励强强参与,表达想法,帮助他寻求对他人的信任。随着小组活动的不断推进,强强与其他组员的关系呈正向发展态势,交流的深度、广度均有所增进。他愿意将自己尴尬的事情、糗事公布于众,喜欢嬉戏、逗乐,愿意紧靠着坐,能够真诚的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通过合作性游戏活动减少组员过去的负面情绪。活动中他深深地观察到其他组员真诚、友善,放松心情并降低了防御心理认识到朋友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性,终于放弃成见,主动去理解他人
(三)后期:行为干预——以农民工子女重获友谊为例
郭某,男,就读于某农民工子女专属学校六年级一班,他是令全校师生都讨厌的角色,一提到坏事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学习成绩差,没有什么人缘,是被边缘化的同学,捣蛋难以管教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对于学习很差他认为是老师水平太低,老师讲的他都听不懂,许多同学都不明白,又不是他一个差;对于他经常打架他认为只是其他同学欠打,只有打他们才听话,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他极力否认人缘不好,只是不受某些女生的欢迎罢了。
郭某之所以被老师讨厌的原因还在于:一方面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二是案主自己的社会交往不健康,与同学的交往以物的交换为基础,与父母没有正向的亲子互动,与老师的交往远远达不到老师的期望,因此挫败了学习的积极性,破坛子破摔。
经过进一步的与案主交流,案主发展到现在这么令人讨厌的地步,转折点在于一次校长查自习纪律。他在自习课堂不安分,与纪律委员发生冲突被校长撞个正着,校长决定对学校的纪律进行,以他的不良行为做典范,抓出每个班级最捣蛋的三名同学,他就是第一号人物,于是,广播批评,班会批评、所有人都批评,一时间他就是风云人物,郭某的不良行为很大的原因还在于环境。
社工引导案主正视自己自己的偏差行为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尴尬。通过对案主当前情形的分析,案主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同时,流露出他还是很愿意和同学保持亲密的友谊关系,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1.生气日记
生气日记可以帮助案主正视生气,明确生气的价值,自己采取生气应对措施对他人的影响,郭某决定尝试记录两个星期的生气日记,真实记录,当生气程度低于2级时社工贝给案主以奖励——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
2.认知重组
分析生气暴力的原因,郭认为暴力是为了证明自己,分析以及修正不恰当的想法,训练其形成正确的信念,使暴力行为减少发生以至不再发生,具体的做法是,找出不和里的应对问题的思路,并分析形成合理的应对思路,自我学习,尝试采取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3.自我概念——通过同学的讨论,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全班同学围绕以下几点进行讨论:认识暴力;郭同学的优点(转变不利的班级环境为有利的优势视角);郭同学表达自己暴力后的真实想法。
老师应该去刻板印象,摒弃“唯学习好者优秀”的价值观,老师要积极的无条件关注,针对于农民工子女普遍学习效率低现象,社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开展一对一的学习辅导活动。
4.给家长的一封信,涉及到关于教育孩子合理方法的建议(省略)
三、总结:认知行为理论下的社会工作者
认知行为治疗着眼于情绪问题,认为情绪紊乱是不良认知加工的产物。人们并非对生活事件产生直接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而是通过他人的介入与评估的方式对之加以反应。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借以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帮助案主在改变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新行为的学习来强化认知,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除了具备尊重、接纳、积极无条件关注、同理心等基本素质外,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最重要的是明确的洞察力。社工在与案主交流中要能敏感于案主特别的认知,只有在准确把握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运用行为技巧进行干预,认知的把握是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前提。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态度、评价、解释、影响等,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认知影响,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就可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情绪,情绪的表现情况直接导致行为的演变结果。因此,社会工作者非常有必要了解案主的认知过程。改变案主的认知过程就是改变案主在形成此过程中中所产生的观念,以此来干预案主的行为。
其次,在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重建案主的认知结构。社工在运用认知理论干预案主的行为时,要立足于案主所生活的环境系统,在帮案主改变认知时,要与案主一起分析其产生不良认知的原因,并分析不同的因素影响案主的程度,让案主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事件的态度、看法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案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干预和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重要的是帮助案主分析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状况,找出错误的认知并加以纠正。
关键词 在研究生 学习倦怠 学习压力 社会支持 调节作用
分类号 B842.3
1 问题提出
在研究生教育就是国家计划内,以在人员的身份,部分时间在工作,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在研究生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虽然在研究生人数不断增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们学习欲望非常强烈,但是他们真正的学习状况如何?截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在研究生学习状况的报道。现实情况是,很多在研究生学习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对学习感到比较厌烦。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业没有兴趣或者缺乏动力却又为外部因素所迫不得不为之时,其对学习的有关认识就会发生改变,从而感到厌倦、疲惫、沮丧、挫折和缺乏热情等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以消极或者逃避的态度对待学习的一系列行为。上述在研究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就属于学习倦怠。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均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目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如何?学习压力、社会支持是否影响学习倦怠?它们是如何影响学习倦怠的?截至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研究。本研究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2.1.1试测被试
从高等院校简单随机抽取100名在研究生进行试测。
2.1.2正式测验被试
从陕西、江苏、北京、山东简单随机抽取543名在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254人,女277人,未填写性别者12人。
2.2研究工具
2.2.1学习倦怠问卷
通过检索国内外学习倦怠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台湾学者杨婷淳参照学习倦怠相关量表修订了信度、效度较高的在进修人员《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包括消极学习态度、人际疏离、学业不良情绪和情绪耗竭四个维度。消极学习态度是指个体以消极的态度衡量自己的学习表现,因而感到失望、无意义感。人际疏离表示个体对学校人际关系的知觉显得负面及疏离。学业不良情绪表示个体对学校功课感到厌倦、乏力、提不起劲。情绪耗竭表示个体感到挫折、沮丧、不被关心、不被了解。被试在学习倦怠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高;而被试在学习倦怠问卷上的得分越低,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低。
简单随机抽取10名在研究生及其导师进行访谈,了解在研究生学习状况,并请他们对杨婷淳修订的在进修人员《学习倦怠量表》每个条目的可读性与理解程度、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以及问卷条目的编排和呈现形式等进行评定。他们一致认为,该量表简单、易懂,能够准确反映在研究生学习状况。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高等院校抽取1130名在研究生进行《学习倦怠问卷》试测,然后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检验KMO值为.93,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6502.08,P=0.001,说明适合作因素分析。以主成分法抽取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得到各项目的因子载荷。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4个因子可以解释全部项目变异的63.65%。根据4个因子的内容,结合已有文献和本研究的理论构想,我们把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消极学习态度、人际疏离、学业不良情绪和情绪耗竭。
为了进一步验证学习倦怠问卷的结构效度,我们利用Amos17.0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4因素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所用数据为543人正式测验结果。下表为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括号前的数字为项目,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即各项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项目的路径系数都大于0.63,说明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项目结构效度。在研究生学习倦怠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情况:x2/df=4.28(
学习倦怠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3,分半信度系数为0.86。由此可见,学习倦怠问卷信效度较好,适应于在研究生。
2.2.2在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
参考学习压力相关问卷及相关文献自编《在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该问卷从专业学习、科研能力、论文写作、学业考核等方面考察在研究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问卷为李克特五点量表,共13题,问卷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学习压力越大。试测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可以抽取一个因素,特征根为5.92,该因子可以解释全部项目变异的45.55%。除项目2因子载荷为。21(
为了进一步验证在研究生学习压力问卷的结构效度,我们利用Amos17.0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素结构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所用数据为543人正式测验结果。表3为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括号前的数字为项目,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即各项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
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项目的路径系数都大于0.35,说明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项目结构效度。
从表10可知,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学习压力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在研究生学习倦怠越高。第一层变量社会支持和学习压力进入回归方程之后,决定系数R2为0.22,在两者的交互作用作为第二层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决定系数R2变为0.24。Rsup>2为0.02,并且交互作用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存在社会支持和学习压力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的调节变量。
把社会支持得分在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在研究生分为高社会支持组,一个标准差以下的分为低社会支持组;再把学习压力得分在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教师分为高学习压力组,一个标准差以下的分为低学习压力组,做社会支持和学习压力的交互作用示意图,见图1。从图1可知,在学习压力比较高的在研究生中,获得不同社会支持的在研究生,其学习倦怠存在较大差异,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多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低于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少的在研究生。同样,在学习压力比较低的在研究生中,获得不同社会支持的在研究生,其学习倦怠也存在差异,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多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低于获得社会支持比较少的在研究生。
4 讨论
4.1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现状
本研究发现,6.07%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非常强烈。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混文凭思想,对学习采取放任的态度,以为在学习能够应付了事,企图蒙混过关。还有个别在研究生看见他人深造,因不甘落后、不甘示弱,便盲目跟风,加入在进修的大军,而等真正入学后却发现要顺利毕业并非易事,于是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出现学习倦怠的在研究生,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充满厌倦感,什么都不想做,认为什么都不好;对什么都没兴趣,即便是曾经感兴趣的学科,曾经喜欢参加的活动,也觉得索然无味。他们终日态度消沉,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但又把所有的愁苦、愤懑积压于心,不向别人倾诉。当这种厌倦和郁闷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对学校、教师甚至人生、社会都产生厌恶感,甚至自暴自弃,自伤自杀。在人员攻读研究生既是我国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途径的重要举措,也是搭建在人员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对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各高等院校应重视和关心在研究生的学习,加强其管理工作,改善其学习状况,以保障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4.2不同亚群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特点
4.2.1不同年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从整体上看,30岁以下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高,30~40岁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次之,40岁以上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低。这是因为30岁以下的在研究生刚踏上工作岗位或刚工作几年,正处于业的探索期,工作热情比较高涨,因而单位领导一般都交给其比较多的工作任务,但由于业务不熟练、经验缺乏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另外,由于受高等院校扩招、就业难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要么与大学所学专业不对口,要么与学历低的老员工相差无几,甚至比老员工的工作还要差。“知识贬值”往往会令大学毕业生迷茫、困惑、失落,随着社会上学历“水涨船高”,他们在就读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匆加入在进修行列,因事先对学校、所学专业、研究领域等缺乏了解,致使其学习倦怠程度比较高。40岁以上的在研究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已经轻车熟路,重回学校多是因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强烈的感受到学习新知识必要,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机会,学习动机比较强,所以学习倦怠程度最低。
4.2.2不同工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工龄差异。从整体上看,工作5―10年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高,工作15年以上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最低。这是因为工作5―10年的在研究生已经进入业发展的稳定阶段,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另外,他们正处于成家、养家糊口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的重担、生活压力比较大。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致使该工龄段的在研究生心力交瘁、疲于奔命,这样必然会对在学习造成强烈的冲击,因而其学习倦怠水平比较高。工龄可以反映员工经验的积累和内化的程度。工作15年以上的在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比较娴熟地驾驭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和满意的工作成绩;另外由于其工龄较长,场上已经具有稳定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因而其工作方面的烦扰相对较少,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因而其学习倦怠程度较低。
4.2.3不同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在学习倦怠的人际疏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单位人际疏离程度显著高于事业单位。这可能是由于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负荷的大小等不同造成的。相对而言,企业单位工作节奏比较快,员工工作压力比较大,人际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员工与上司、员工与员工间的良性互动较少,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有的员工经常加班加点,致使其无暇顾及在学习,而事业单位相对比较轻松一些,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习问题,充实、提高自己,因而他们学习倦怠程度比较低。
4.3社会支持在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任务量的大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倦怠存在高相关。任何超负荷都会导致个体产生倦怠感。回归分析发现:学习压力越大,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程度越高。在学习对在研究生的个人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课、公共课学习,又要撰写科研论文,因而学习任务比较重。繁重的学习压力是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在研究生的调查及访谈表明他们的学习压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外语水平差,检索、阅读外文文献费时费力;不能把握本专业领域学术前沿;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时常常力不从心;专业的研究训练缺乏;科研能力不强;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吃力;写作、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的难度较大;学习时间不够;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导师的沟通、交流较少;对专业缺乏兴趣;研究生学业考核难度较大;与研究团队协作、沟通较少。由于学习负担比较重,思想压力、心理压力比较大,导致有些在研究生在压力面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信心。
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支持性的活动)所构成的系统。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本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学习压力对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具体地说,社会支持对减轻或降低学习压力起积极作用,获得社会支持比较高的在研究生,能够缓解或降低学习压力,进而能够缓解或降低学习倦怠程度。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被更多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分工协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不仅能为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解决办法,而且也为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和工作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氛围,减少了在研究生知觉到的学习压力。虽然学习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关键的是在研究生自身对学习压力的主观认识、评价和体验。不论领导、同事、导师、家人、同学、和朋友等提供给在研究生的实际的支持(例如,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便利条件、帮助学习疑难问题等),还是他们提供给在研究生情感上的支持(例如,关心在研究生学习状况等),都能够减少在研究生知觉到的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增强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在学习,使他们安心学业,潜心研究,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缓解或消除学习倦怠。因而,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学习压力对在研究生学习倦怠的造成的消极影响。
5 结论
5.16.07%的在研究生学习倦怠非常强烈。
5.2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工作单位在研究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社会价值 教材呈现
一、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作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潜科学(所谓潜科学,就是说它本身还不是科学,但具有一些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的潜在因素,或者说,只是科学的萌芽状态),其发展经历漫长的过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的历史科学[1]。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通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凸显。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结合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当代历史教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
(一)“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人们常把历史比做知识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知识成果,是文化价值的结晶,是促进人类智慧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由此决定了历史教育的首要社会价值在于认识、选择、学习并最终传承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先进文化财富。对于过去文化记起结晶的传承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和最基础的社会价值。任何脱离这一功能的历史教育,就如同用黄沙堆砌城堡,最终只能功亏一篑,徒留一盘散沙。
(二)“润物细无声”――陶冶精神品格。
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作者,又是剧中人。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因为其中充满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既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者,又有卖国求荣者;既有杀身成仁者,又有求生害义者;既有富贵不能者,又有为权贵而折腰者;既有悲剧、喜剧人物,又有笑剧、闹剧人物……历史教学过程应当在力求传承五千年绵绵不断历经沧桑磨难的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的“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
历史教育的根本社会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古往今来,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都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西周统治者在庆典上总是追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2],以时刻警惕重蹈覆辙;司马迁身受腐刑,然忍辱偷生撰写鸿篇巨制《史记》,其主要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3];怀揣共同目标的西方史学泰斗,也不乏其人: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写史就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到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波斯人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至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4]。另一位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评价自己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5]。只有从历史教育中总结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并用以指导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才是历史教育最终的社会功能与最大的社会价值所在。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利与弊
透过以上对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分析,不难看出其在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现实情况,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不管是在呈现方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做出了较大程度上的变动,力求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育符合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三维目标可以概括出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是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新课标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清晰的结论即《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具有一致性。这是当代历史教育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有力表现。
(二)历史教材呈现方式仍有待改进。
1.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对教材呈现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新课程打破了历史内容单一的呈现方式即以学习主题形式取代时序性通史形式。之所以采取这种呈现方式,借用新课标的说法,初中历史教育应当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学习主题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课程改革的初衷总是好的,但是新课标虽然体现了设计者追求完美,力求使历史教育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但在实际的落实中却有较大难度。
首先,这种学习主题形式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全面、系统的自我整理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无法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将对各类历史问题的成因、先后、结果等都感到困惑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将举步维艰的困顿感。而现实情况则是教材的编纂者高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对初中的历史教学不甚了解。虽然初中课程经过改革,将历史纳入中考考试范围,但初中历史课程仍没有摘掉副课的帽子,授课老师也不能保证全是专业教师,而上课一般是采用勾勾画画的形式,然后临近考试,由学生背诵考点内容,分数依然很高。然而这样的知识都是零乱的,既无法形成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更无通史概念,更有甚者古往今来的朝代顺序尚不能掌握。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通过短时记忆的方式固然可以应付一时,然而学习态度没有端正和中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以为划划背背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层面上,何谈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次,历史课程改革要服务于历史教育,最终为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是遵循时间顺序的,大体来说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往往没有“前因”就不存在“后果”。然而单就个体历史事件本身而言,其发生原因多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打破了时间线索,选择性地罗列历史主题,这种表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因为只有在清晰掌握人类文明史脉络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达到“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巨著《历史研究》充分体现了考察人类文明史与指导人类文明克服危机,不断前进之间的密切关系。黄仁宇先生亦强调通过分析文明史发展历程总结出客观历史规律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更是在充分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改进初中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一些建议
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改革的驱动力,也是评价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立足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是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改下历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材的编纂者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精选学习主题应有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对于存在一定因果联系的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应当有简单交代,可以划入“了解”的内容,这样既能保持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灵活教学方式方法,又不至于让学生面对一框新内容时有“如坠云雾”、“摸不到头脑”之感。
(二)在一课之后增加总结性的学习主题。
除在教材中所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灵活的教学内容之外,可另设“想一想”、“小结”等类似的新的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按照历史时序及历史事件前后因果联系进行排列、思考,达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聂幼犁教授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开拓未来。”[6]赵亚夫教授说:“从本质看,历史学科既不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又以讲授事实为能事,它培养一种精神品质―关系到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看法。”[7]两位老师的观点正是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及新课改要求中的陶冶人类精神品格的体现。然而不管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在其深入学习和体会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新课如果在精选学习主题的同时更侧重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意识,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本知识,传承文化财富,在学习中陶冶精神品格,更能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人类历史的智慧成果,并最终落实在社会实践之中,实现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
[2]诗经・大雅・荡[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86.
[3]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M].湖南:岳麓书社,2007.260.
[4]转引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7-18.
应用文写作维护社会秩序文种语言使用应用文是党政机关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需要,是为党政机关提供行动依据、保存查考凭证的需要,是党政机关宣传先进文化、教育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习作由于写作技巧掌握不好或语言使用不当,影响了应用文种要表达的主题。下面从学生的一则习作谈应用文写作中文种和语言的使用问题。
学习“请示”这一文种后,一个学生按照已知条件“代替xx林场给上级主管单位YY写一则请示,要求拨款XXX万元购买两辆森林消防车(缺少的条件可以合理想象补充)”进行写作练习,完成了下面的习作。
X X林场关于请求买消防车的请示
X林场〔2013〕6号
Y Y Y:
①众所周知,全球气候转暖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②我林场今年高温,森林干燥,目前,已发生了多起森林大火,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③我林场面积扩大了许多,所以现有的森林消防车不够用。④再由于我场现有的消防车年久失修,不能使用。⑤基于以上原因,急需拨款RRR万元,购买两辆森林消防车。
当否,请批复。
X X林场(公章)
2010年8月19日
认真分析梳理,这篇习作存在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事由“请求买消防车”写得不够完整,应为“请求拨款XXX万元购买两辆森林消防车”。
2.正文部分语言逻辑性不强,用词不准确。
首先,从结构上看,请示正文由两部分构成的:前一部分写请示的理由,而且理由一定要充分;后一部分写请求事项。
第一部分写请示的理由,也就是买车的理由,一定要考虑各种原因之间的逻辑顺序。正文第③句林场面积增大是买消防车的理由,也是必要条件,应为第一句;正文第④句要说明消防车超过使用期限,是买车的重要条件,应为第二句;正文①、②句气候转暖是买车客观的自然条件,应为第三句。
其次,从语言选择使用上看,习作的第①句有开导劝诫教育的含义,不适宜使用在上行文中。习作第②句,是学生想象出来的理由。学生片面认为,写得严重点,发生多次火灾并造成严重损失,能引起上级重视,拨款买车的砝码会增加。但是,这样的理由客观上造成的弊端是,无意中“弹劾”了林场领导的失职。因为一次火灾后没有采取措施,没有加强防范工作,结果引发了多次火灾发生并造成严重的后果。
习作第③句用了一个模糊词“许多”,没有清楚表达出林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导致买车的理由不够充分。模糊语言作为语言学新起的分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应用文写作中也经常被用来传递信息。③句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没有起到使整个句子表达更准确的作用,语反而使语义变得更加模糊。
习作第④句“我场现有的消防车年久失修,不能使用”一句中“年久失修”使用不恰当,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不够。“年久失修”含义是“年代久远,荒废失修”。林场的消防车一定要做好维修保养工作,要时刻严阵以待。消防车可以“年久”,但是不可以“失修”,习作中又一次不自觉地“举报”林场领导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
3.习作第⑤句结构颠倒,应用文语言的程式性掌握的不好。“急需拨款200万元,购买两辆森林消防车”,先写了要求上级拨款,再写自己想买车。而请示的事项应该先写本单位想要做什么,再写请求上级帮助什么。
4.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事项时所使用的报请性公文,是党政通用文种。练习题中的单位――XX实验林场是行政单位,所写的请示是行政文件。而行政文件的时间落款应该使用小写的汉字数字,而习作中却使用了阿拉伯数字。
由此,我们总结出应用文写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项:
第一,要选择好文种,要符合公务活动需要;
第二,写作主要内容要简洁明了,结构要符合写作要求;
第三,语言要准确、简洁、朴实,逻辑性强。
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后,公文能顺利运行了,切实维护了公文的正常运转秩序,也切实使公文成为党政机关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
X X林场关于请求拨款XXX万元购买两辆森林消防车的请示
X林场字〔2013〕6号
Y Y Y:
由于经济发展,我林场面积逐年扩大,由原来的500万亩扩大到700万亩,现有的森林消防车已不能满足护林防火的需要。再由于我场现有的消防车大多是1995年购买的,早已过了使用期限。近年来,全球气候转暖,温度升高,森林干燥,今年我林场已发生了两起森林自燃现象,但是由于发现及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鉴于以上原因,急需购买两辆森林消防车,请求拨款RRR万元。
当否,请批复。
关键词: 社会认知理论 Web2.0 外语学习
网络信息时代到来,Web2.0的发展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交际、互动的平台。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和认知活动的必然结果。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依据,分析Web2.0对于外语学习者的积极作用。
1.社会认知理论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1]和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Halliday[2]指出,语言不是个人头脑中的东西,而是社会现象。Halliday指出语言运用的三种主要功能:表达思想,相互交流和创造与情境相关的话语。
这种社会认知理论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多元论或转换论,认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或系统,而个体、个体心理活动与环境等都是该系统的构成成分。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能力的过程。[3]脱离真实环境来谈论语言学习或语言能力是毫无意义的。在社会认知的新理念下,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它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交往。[4]社会认知理论是从“三方互惠交互作用”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机能,在这一模式中,认知、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事件都是相互影响的。[5]
社会认知理论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和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Halliday为代表。它接受了认知―建构主义的“外语学习不是机械的条件反射过程而是个人头脑对目的语的建构过程”的主张,克服了其只注重语言能力而不注重交际能力的缺陷,提出语言不是个人头脑中的知识,而是社会现象的观点。这种学习理念认为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适应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能力的过程。[6]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应用比较普及,该理论最基本的框架是三方互惠决定模型,即强调个人的行为、主体认知和社会环境三者是动态交互决定的。[7]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认知论注重习得从社会和认知两个角度进行,既有社会因素,又兼有认知因素,将人类内在的机制与外在的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社会认知论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互动作用。
2.Web 2.0简介
Web 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的热门概念之一,目前Web 2.0概念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说Web 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 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又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我们从上述Web 2.0概念可以清楚地看出Web 2.0理念主要是基于技术而实现的,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维基百科(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等以Blog,TAG,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8]
Web2.0具有以下特征:(1)多人参与:在Web2.0里,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Web2.0的内容更多元化:标签tag、多媒体、在线协作,等等。在Web2.0信息获取渠道里,RSS订阅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2)人是灵魂: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各个人共同组成互联网信息源。Web2.0的灵魂是人。(3)可读可写: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4)Web2.0的元素: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5)个人看法:Web2.0实际上是对Web1.0的信息源进行扩展,使其多样化和个性化。博客是Web2.0里十分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在未来里,博客的地位将更为重要。
Web2.0应用的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内容和用户三方面的相互作用,用户创造或附加内容,技术提供内容组织和与用户交互的手段,内容或基于内容的互动满足用户需求,这是一种稳定的三角关系,“技术”、“内容”与“用户”在Web2.0应用中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互动”特征。[9]
Web 2.0的一个本质是把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利用集体智慧来将互联网调试为一种所谓的全球的大脑。Web 2.0同时也是所有使用者们进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
3.Web 2.0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实际应用中正是上述Web 2.0这些技术主导着世界,并迅速拓展到社会多个层面。网上外语资源种类繁多,可分为技能类、知识类、应试类和远程教育类四大板块。外语学习网站、外语学习软件、维基百科等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比书本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在Web 2.0的世界中,学习者克服了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在主动理解的基础上将网络资源与以往的旧知识整合归纳。Web 2.0综合应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为外语学习者创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外语学习者带进一个全新的外语学习世界。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实践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Web2.0为学习者提供了实践的条件,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与书本,而且可以及时反馈给学习者。比如通过BBS论坛或聊天室等设计进行的讨论比以往面对面的讨论具有以下优势:在面对面的讨论中教师可能无意识地控制了讨论,使学生的发言机会减少;或是大胆乐于表达的学生控制了讨论,而使胆怯、沉默的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在网络讨论中,各方都有机会表达自己,而且对于胆怯内向的学习者来说,网络无疑成为他们发掘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能力的过程,Web2.0就是一个多人参与的平台,人人可以是内容的提供者,也是资源的分享者、学习者,在博客及其他社会性软件的交流中获取信息,辅以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等。这时候的信息面更广,而且内容往往是经过大量用户大脑筛选、分类、思考、提炼过的,具有相当的价值,在国际互联网上有很多网站,通过real-player播放器提供视频、音频的新闻、生活、旅游、电影、音乐等节目的播放是英语学习的良好资源。旺旺英语学习网(省略/)有大量精选VOA特别英语节目,可随时收听,此外还有与此相关的VOA流行美语、VOA美语习惯用法等知识;沪江英语网(省略/)有英语听力的训练方法指导、资源下载、沪江标准VOA英语听力材料、各种学习节目等。丰富的资源为外语学习者随时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
交流互动是Web2.0环境的一大特点,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它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交往。Web2.0恰恰给学习提供了这样的交流环境,因为正是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减少了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和压力,让学习者能够轻松自如地学习外语。
Web2.0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具有众多的优势,使得听、说、读、写各种语言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学习者在主动理解的基础上将网络提供的信息加以整理和组织,并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或将以前的知识加以整合。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参与交流互动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意识和语言意识。外语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或个人的认知活动,而是成为一种融思考、理解和分析为一体的社会锻炼。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人行为,主体认知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互动,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流,就没有语言习得的可能。Web2.0的丰富资源与技术结合,出现了多种学习外语的软件和网站等。博客、播客、维基等在网络的技术支持下使得外语学习成为个人行为,主体认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为外语学习开创了新时代。
参考文献:
[1]Hymes,D.Sociolinguistics and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In Edwin Ardener(eds.)Social Anthropology and Language[M].London:Tavistock,1971.
[2]Halliday.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Arnold,1973.
[3]Lave,J.&Wenger,E.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张璇,顾晔.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外语多媒体网络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94):33-36.
[5]龙君伟.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建构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57-62.
[6]刘采敏.楚向群基于任务教学法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型高级英语课堂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6,(108):27-31.
[7]雷雪,焦玉英,陆泉等.基于社会认知的wiki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2).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治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治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回结为两大部分:一是治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治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治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治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治理活动的行为结果。治理道德的价值蕴躲在治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治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治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治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治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穷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治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治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治理者和被治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治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治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治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职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治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治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天气、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治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治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气力,从而有效地控制治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治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治理系统。现代化治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治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治理者,又是被治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治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同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治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治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视馆员;馆长治理馆员,馆员以行政治理规范监视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治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治理和治理条例不完善、不公道为由,要求修改治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尽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治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治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治理行为规范体系。治理道德价值是治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治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治理主体,即图书馆治理者的工作内容。治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治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治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实在,在图书馆的治理活动中,治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治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治理绩效,实践治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治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往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往的原貌原样,使治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治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治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假如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爱好,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治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治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治理中创造了治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治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治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治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治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标准在观念上往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治理活动与一般的治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治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治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治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治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治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进步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以为,文化心理是治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治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治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看、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协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治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治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治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治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进步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治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治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治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的气力,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治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躲,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躲、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进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条件与基础。治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上风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躲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治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躲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进步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治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躲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治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进步,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治理道德形象、丰富的治理知识、有效的治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进步。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治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治理活动,使图书馆的治理活动具有公道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治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治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同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治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治理者尽对不能用一元化的治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治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治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治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治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万君宝等.治理伦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