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27:16
导语:在区域环境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问题;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1.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
区域环境保护是我国总体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建立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有利于保护区域环境,也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总体环境。我国的环境保护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1.2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政治安全,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国家环境安全也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现阶段,有许多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环境安全,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那么污染防控、执法监督和生态保护就有可能迷失方向,环境管理工作不能有序进行,所以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1.3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环保产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已经形成了初级的产业体系,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正规的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可以使环保产业不断规范化、正规化,符合国内和国际环保产业主流发展趋势。
2.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功能结构
2.1风险知识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工作就是评估环境的系统风险,然后再采取相关的措施降低风险。环境危险源是真实存在的,然而系统内部有些部件具有脆弱性,对于一些环境危害的发生缺乏抵御能力,所以环境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要清楚了解风险来源和系统内部的脆弱环节,建立与环境风险相关的资料信息库,及时了解环境危险源,然后降低环境风险。
2.2监测和预警机能
环境监测和预警机能是降低环境风险危害的中心环节,环境监测是进行环境预警的前提,如果没有环境监测体系,就不能及时监测到环境危险源,发现不了险情,也就不可能有预警的过程和应对方案。监测到险情,然后及时准确的发出预警,各部门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应对风险。监测是基础,预警也可以指导后续的监测工作,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监测和预警机能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重要的机能。
2.3能力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监测到风险,然后发出预警。该系统的能力可以保证预警及时准确的传送到各部门,所以环境监测体系需要具有完善的机能,的媒介可以是网络、电话、电视等。
2.4响应能力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响应能力是指:该系统通过系统发出预警后,各单位或者部门采取防范措施或者处理风险的能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响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的意义,是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功能实现的最后环节。
3.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框架内容
3.1环境监测预警管理机构
环境监测预警管理机构可以对环境监测的结果进行收集、审核、汇总和分析,可以处理数据,对环境污染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可以准确掌握一些基础信息,并且将环境监测的结果及时储存到数据库中。此外,它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向环境管理部门反映环境污染的状况,然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的程度进一步加重。建设环境监测预警管理机构的重点是建设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在线监控环境的质量,全方面把握区域环境的相关情况。
3.2污染源监测预警体系
污染源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掌握重点污染源的数据,可统计分析在线监测数据、在线比对监测数据和手工监测数据,可实时监控重点污染源的企业,掌握企业的污染状况。
3.3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可调查统计河流沿岸和水库周边的污染源,管理重点水污染源和风险污染源,掌握企业污水排放的规律、污染物排放的类型以及排放量,可获得污染源的位置,及时控制污染发展趋势,避免对河流或者水库造成重大污染。
3.4空气监测预警系统
环境监测空气预警系统可以自动采集数据库中的检测数据,然后绘制相应的柱状图、饼状图或者曲线图等,可以将采集的数据与气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报警超标的数据。
3.5生态监测预警系统
生态监测预警系统可掌握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情况,预测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可以对生态环境恶化区或者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预警,从而达到对生态区治理和控制的目的。
3.6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声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分析对比噪声预警数据库中的点位数据,如果发现异常的数值就会提示工作人员,该体系还可以在地图上标注污染程度,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污染程度,这可以非常清晰的表达声环境的污染情况,还可以了解受噪音影响的人群分布情况。3.7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应急监测预警系统是针对一些环境突发事件设置的,该系统可以明确危险源的位置、类型或者危险程度,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环境突发事件,以及其可能会波及的范围,可详细调查和记录危险源周边的环境,并且设计好救援的路线和救援的方式。
4.结语
建设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可以提升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水平。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区域环境,降低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并且采取相关措施应对环境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实践策略
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导孩子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是有效的方法,所以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活动的环境和建造活动区域的材料,只有结合环境和材料才能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出宽松愉悦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锻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区域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创造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能力,以操作为目的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幼儿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他们各方面的发展还不稳定,正处于一个开始阶段。所以我们的区域活动的建设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发展特点,为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能接近生活、感受生活,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从玩中学会成长,学会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和其他一些良好的品质。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的心灵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必须从幼儿的整体发展考虑,创设与孩子各方面相符合的区域活动。整个教育的环境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过程、态度形成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所以活动区的建设应该为孩子提供能够独立思考的空间,锻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能够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总结出自己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我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孩子,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顺利地把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下去。我们的教师除了在基本知识上的传授,还应该拥有一颗爱护之心,特别是对待我们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他们的关心要足够,拿出一个教师应该拥有的专业态度去对待。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建设要根据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做主整个区域。我们对区域环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到幼儿在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还要注意让他们彼此之间不相互干扰,让孩子能专注地投入到某一活动中。
在活动区的设置上,教师可以结合孩子的意见,采用固定和灵活相结合,创设出丰富、具有选择性的活动区域。对安静的区域和吵闹的区域分开设置,比如美术区、手工区、生活常识教学区等相对比较安静一点可以设置在室内;而运动区、游戏区、唱歌区等比较吵闹的活动可以设置到室外,让两块区域的活动互不干扰。另外我们活动区域的环境还应根据季节、活动主题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教师一起装扮活动区。
三、提供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
同一个班级,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孩子不同的能力、需求进行选择,为孩子提供更多趣味性和可变性的材料,促进他们的发展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照顾那些发展能力较弱的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善和提高自己。比如,为了锻炼孩子们图形思维能力,在美术区设置了画立体图形的活动。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我们要求画出正方体、长方体等图形,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就可以先教他们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然后再扩展他们的能力。这种方式极大程度地照顾了能力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对孩子和教师都具有重大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和应用中,选择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让孩子们学会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学会与其他孩子相互合作。另外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让孩子更加完善自己的性格,争取做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
关键词:环境质量监测;督查;质量
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是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现状进行监测是基层监测站的首要任务,也是服务于人们的根本体现。我国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越来越重视,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监管检查的机制,在测量数据上没有足够的真实性等问题。现在要完善的就是建立科学的环境质量监测的督查系统,做好监查的工作。
1 开展督查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的问题是我国相当重视的问题,要想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就要对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当然,是要以监测的数据为依据,做系统的分析工作。监测的数据不仅可以校验各项污染减排的质量,还可以作为城市环境治理和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这项监测的结果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内容。为了能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准确性,就必须要重视测量的督查工作,这能为环境监测的质量做好保障工作,还能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进程,所以,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要对督查工作给予重视。
2 环境质量监测现存的问题
2.1 监测点在设置上没有代表性
各个城市都希望能将环境的质量都能达标,增加城市环境考试的绩效点,在这种行政的影响下,相关的部门将环境的监测点都设置在环境质量相对好的地段上。有的城市就将工业空气质量测量点设置在远离污染重的区域,将监测商业交通区域的空气监测点设置在空气相对清洁的区域;这样在城市考核评比的时候就能使本城市的环境质量名次靠前,但却不能清晰反映出真实的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也不能了解到真正的质量变化情况。还有的城市在设置监测点的时候,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太小,不能及时发现环境存在安全的隐患。这些都充分说明在环境监测点的设置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2.2 环境质量监测的仪器和方法不统一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问题上,各地使用的环境监测仪器都存在差异,多个公司多个仪器型号都在各地出现。在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上,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出来的数据也有一定的偏差,因为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误差,测量人员也没有办法去控制。在监测方法上,使用手动监测和使用自动监测也是有误差存在的,而且差距还相对较大,这就导致了在环境的质量监测上产生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也缺少客观的依据。
2.3 监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欠缺
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人员在综合素质和监测的能力上也有差距,还有监测投入的经费和仪器的因素。在经济较好的市级监测站可以用少数的人就完成监测任务,而经济条件差的城市甚至用多于几倍的人数才能完成监测任务,并且在监测的能力上也比较差,对监测的结果也缺少准确性,有的出现了质量异常的数据都不会去处理,监测数据严重的失真。有的监测站是由其他部门的空气站工作,本来就任务重,再加上要进行环境监测,就更是疲于应对,不能及时做巡查工作,而且还不具备专业的测量,在管理维护上也没有经验,使环境质量的检查数据没有真实的保障。
3 环境质量监测的督查内涵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是指为了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各要素和环节进行的监督检查以及旨在发现潜在环境问题,预警环境风险而开展的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督查的基本程序主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其管理职能确定。
4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的工作内容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以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为对象,既具有对环境质量监测的监督管理、监测数据督查功能,同时具有调查区域环境问题、预警环境风险的作用。
4.1 调查核实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代表性、科学性。一方面,通过对历史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踏勘,论证布设的监测点位=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反映功能区水体或大气环境质量特征及污染水平,点位的数量和分布是否完全满足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核实具体采样点位置与上报信息是否相符,并对其周边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对于水样采集点,主要看其附近是否有其他污染源汇入。
4.2 全面审核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一方面,根据区域环境质量多年来的整体情况或变化趋势,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审核,核实异常或可疑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实地查看监测站是否保存了一年以上的环境质量监测历史数据,调阅环境质量监测原始记录,查看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人为修正数据现象;对自动监测系统,要查看采样仪器数据、中控机数据与上报数据是否一致。
4.3 开展环境质量现场抽测或调查性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空气,可利用空气质量流动监测车或采用手工监测方式,对全部或部分监测点位开展现场比对监测;对于重要或敏感的水质断面,可采取上级监测站与下一级监测站共同采样,分样分析,分别报出监测结果的方式开展督查,并分析双方数据的可比性,确定误差来源及解决办法。
结束语
对环境质量进行测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依据。在测量的工作中,一定要确保测量的方法得当,目前我国各地的监测在仪器上有较大的差异,使测量的数据没有可比性;再加上各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不合理,规避了重点的监测区域,使监测的数据缺乏准确性。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的督查管理,对监测的方法和数据进行监督管理,保障环境监测工作能有效进行,并且使环境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查力度,为环境的质量监测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廖岳华.关于开展环境质量检测核查的思考[J].中国会议,2013(8).
[2]王帅,丁俊男.关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点位设置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8).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实施,是根据区域现有的自然与社会条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现有自然资源为基础,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大目标。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寓经济效益于治理措施之中[1~2]。
目前,我国生态经济型开发治理模式主要运用在小型或微型生态系统中,而将其运用在较大区域治理中的经验很少。本文以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为例,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采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研究所紫色土试验站的部分收集整理和试验数据,运用现代生态恢复学原理与方法,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急坡地、陡坡地、缓陡坡地三个区域环境尺度范围内,针对性地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为促进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3~5]。
1区域环境概况及其生态特征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地理坐标110°32'16″~113°16'32″E,26″07'05″~27″28'24″N,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40.5℃,极端最低气温-7.9℃,年平均降雨量1325mm,年平均蒸发量1426.5mm。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无霜期286天。紫色土面积为16.25×104hm2,呈网状集中分布于衡阳丘陵坡地的海拔60~200m的地带,东起衡东县霞流、大浦,西至祁东县过水坪,北至衡阳县演陂、渣江,南达常宁市官岭、东山和耒阳市遥田、市炉一带,以衡南、衡阳两县面积最大。该区域主要的生态特征可概括如下。
1.1干旱缺水、水热矛盾突出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层浅薄、蓄水保水力弱,旱季极易干旱,雨季又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之紫色土颜色较深,吸热性强,导热性差,夏秋季土温很高,昼夜温差大。据测定,紫色土丘陵坡地最高温度可高达76.3℃,昼夜温差可达45.9℃。每当炎热盛夏,土温过高,使其生长在其上的植物凋萎而死亡。
1.2水土流失严重
紫色土的母岩为紫色页岩,其结构松脆,颜色深,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常因热胀冷缩而风化崩解,加之地形起伏、植被稀少,在雨水的冲刷下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层浸蚀和堆积作用频繁,据统计1967~1993年紫色土丘陵坡地水土流失量高达175t/(km2•a)。
1.3人为破坏频繁,植物群落破坏容易,恢复难
该区域人口较多,土地少,农民较贫困,加之绝大多数农民的燃料主要来自林木,因此,迫使当地农民为追求短期限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营方式,过度使用环境资源,最终造成环境恶化,使植被恢复难度较大。
2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的选择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是一种易受干扰而遭破坏的脆弱生态环境,对环境因素反应灵敏,生态稳定性差,生物组成与生产力波动较大。同时也面临着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难题。因此,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的研究,从全局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高度选择与该区域相适宜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就愈显得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由于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急坡地、陡坡地、缓陡坡地的土、水、肥、光、温等生态要素的差异性,因此,可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分为三个小系统,即急坡地生态系统、陡坡地生态系统、缓陡坡地生态系统。针对不同系统的生态要素的差异,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把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与农民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以达到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生态治理的目的[6~8]。于2009~2010年通过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现行实施的、且具有一定实施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模式进行普查,选出3类共10种模式(表1)。
3结语
(1)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将区域的生态治理与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是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系数 主成分分析 TOPSIS法
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指标评价角度,Ki-Hoon Lee和Reza Farzipoor Saen建立了一个DEA模型,以所有与经济、社会、环境等相关的直接花费以及人力成本为投入要素,以节约成本为产出,并且引入税收利益的双重作用因素。李希炜(2008)设计了一个具有6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的评价系统,该评价体系通过在十个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实验,帮助企业找到阻碍发展的根本原因。章和杰等(2007)以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为理论基础,将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引进约束层指标,在方法上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另一个是财务管理的角度,诺尔曼・斯特朗和马丁・沃克(1993)选取1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盈利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公司盈利信息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及可持续发展能有显著影响。苏冬蔚、吴仰儒(2005)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计量模型,选择了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并运用屏面数据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综合来看,涉及区域环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将以财务指标为评价体系,对东西部地区部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区域差异系数,将东西部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对比,来探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差距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一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一)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财务角度出发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以下几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作为一级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率润、净资产利润率、股东权益利润率等。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效益,主要是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按时足额地归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债务。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潜在能力。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净理论增长率等。
为了所选的二级指标能够更好地体现一级指标,结合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主要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筛选,从而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由于反映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的多样性,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即将分散指标信息集中化,以尽可能少的指标来表示原有信息。设有N个待评价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数位P个,样本数据矩阵为:X=(X1,X2,…,Xp)其中Xi=(x1i,x2i,…,xni)T,(i=1,2,…,p)。用数据矩阵X的p个列向量作线性组合为:
通过数据标准化、建立相关系数矩阵,求出特征值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选出主成分等步骤建立综合评价模型F=∑WiFi,其中,Wi表示各主成分因子的权重,权数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区域差异系数
为了消除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将东西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更加公正、合理的对比,引入区域差异系数这一概念并利用TOPSIS模型,对样本所涉及的区域环境进行评价。
(一)区域差异系数指标体系
本文将主要从整个宏观环境出发,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区域差异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区域环境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在三个子系统下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建立区域差异系数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在确定每个系统下的分级指标时应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司样本属于医药化工行业,所以在指标的选择在上会注重科技教育的投入以及资源环境等指标。虽然整个指标体系尚不够成熟,但也能够较为明确地反映出整个区域的发展状况。
(二)TOPSIS模型
TOPSIS距离函数是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常用且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解同时又最远离最劣解,则为最好;否则为最差。模型建立步骤分以下五步:
第一步:将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所在省市的各项指标值进行排列,构成矩阵A。其中xij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值,i=1,2...,m,j=1,2...,n。
第二步:将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规范矩阵Z。
,原指标为高优指标。
,原指标为低优指标,其中x`ij为xij的倒数。i=1,2,…,m;j=1,2,…,n。
第三步: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
其中:
第四步:计算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式距离。
,i=1,2,...,m
,i=1,2,...,m
第五步:计算各个目标的相对贴进度。
C*i=S*i/(S-i+S*i),i=1,2,…,m,C*i越大说明第i个被评方案越接近最优值。
(三)区域差异系数的运用
通过TOPSIS得到的区域差异系数是一个相对值,能够反映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能源等各方面的综合差异,使区域差异系数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而且分析原理直观,计算过程易于实现(迟国泰等,2007)。通过区域差异系数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折算,消除区域差异,使评价指标纯粹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xij第i个企业的第j个指标为例,ki表示第i个企业所在省市的区域差异系数,则有:X`ij=xij/ki,X`ij表示折算后的指标值。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为了能充分反映地域差异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样本的选取中主要考虑了企业分布、行业差异以及数据完整度等因素,筛选了东西部地区各10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涉及到浙江、江苏、山东、四川、贵州、新疆六个省市,选取了2011年的财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
(一)原始数据分析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值。
设变量V1-V16分别表示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已建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16个指标。
为消除纲量的影响,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通过MIN-MAX标准化法将数据转化为0到1之间的值,即:
当变量为效益型指标时:
当指标为成本型时: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的检验值为0.616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分布值为551.088,自由度为120,显著性小于0.01,因此样本数据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和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五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69%,大于80%,说明所提取的五个主成分已涵盖了原始数据大部分信息。通过分析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F1在现金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上的得分较高,说明F1更多地反映了偿债方面的信息,体现了偿债能力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F2在体现盈利能力四个指标上的综合得分较高,因此可以认为第二主成分更多地反映盈利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F3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股东权益周转率指标上得分较高,因此认为F3主成分更多地体现了营运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F4在各指标上的载荷较为平均,没有相对突出的正系数,是综合能力的反映;F5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两个指标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因此认为F5反映发展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所选取的四个一级指标中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的强弱依次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通过所提取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wi,得到综合评价函数:
F=0.41817F1+0.2081F2+
0.18362F3+0.1018F4+0.083F5
通过此评价函数,计算得到在以内部财务为主要考察指标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表3、表4所示。
表3显示,样本中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最高的为F值万昌科技的为2.559;整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为0.856。表4中,样本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最高的为贵州的久联发展,F值为0.586;F值最低的为四川的天原集团,整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为0.306。对比发现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在最大值与均值方面都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高于西部地区。
(二)基于区域差异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1.区域差异系数的计算。本文运用TOPSIS模型,选取样本所涉及到的东西部地区共6个省市的2011年的相关的17个指标数据来计算区域差异系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和浙江三个省份的差异系数更加接近于理想值1,也就是说该区域具有相较于四川、新疆和贵州这些地区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资源环境来看,东部省市的宏观环境更能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和支持。
2.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通过公式:x`ij=xij/ki(x`ij表示折算后的指标值、ki表示区域差异系数),用区域差异系数修正原始的指标数据;然后再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新的评价函数计算得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F`,如图2、图3所示。
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修正前后的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区域差异系数越小,变化幅度越大。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由于较低的区域差异系数导致了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均值从0.3064提高到了1.5547;相对而言,区域差异系数较高的东部地区,变化幅度明显要小于西部地区,修正后的综合评价均值为1.567,基本与西部地区的均值持平。由此可见,外部区域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隐含在企业的产出、经营绩效等指标中,如果将企业的经营成果剔除掉由这些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部分,东西部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也说明了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一方面反映出国内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较弱的共性与提升内部竞争实力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影响,提示中小企业结合宏观环境特征进行产业定位与发展选择的重要性。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研究思想上,以企业财务指标为基础,通过引入具有特定宏观环境特征的区域差异系数,探讨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部要素,及与外部宏观环境的关系;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以客观性评价为支撑,将主成分分析与TOPSIS法结合,通过实证分析对比区域差异系数剔除前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现差异。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在构造区域差异系数时外部宏观环境指标的选择仍有讨论空间;基于客观的原因,样本的选取存在着数量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等,需要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总之,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环境中的成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清晰刻画和深入讨论应是企业个体和宏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Ki-Hoon Lee,Reza Farzipoor Saen. Measuring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40(1)
2.崔勇,段勇,赵文晋,王丽莉,李鱼.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初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4)
3.李希炜.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简易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4.章和杰,黄必成.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7)
5.Norman Strong,Martin Walker.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Earnings for Stock Return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68(2)
6.苏冬蔚,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
7.刘斌,刘星,黄永红.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主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3(12)
Abstract: City circumstance, the scope and level of city economy development directly affect city logistics and city logistics system planning. This paper is established in cities of Yangzi River Delta Region,discusse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ity,analyses factors while city logistics system is planned. Flow of city logistics system planning,mode of ci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of strategic positioning advanced based on it. Finally logistics system of wux is positive analyzed.
关键词: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发展模式
Key words: city logistics;system planning;developmen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74-04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物流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物流规划,力争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目前,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成为物流领域研究重点之一,高俊[1](2003年)分析了城市物流内涵、探讨了城市物流和其他物流区别,并阐述了城市物流规划意义和注意事项。程世东[2](2005年)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物流与其他物流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物流规划必要性,介绍了城市物流规划内容。陈倬等[3](2007年)提出了城市物流脆弱性概念,拓展了城市物流系统研究深度。蒋满元等[4]从绿色物流、和谐物流等角度对城市物流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对城市物流系统研究文献引入不同的物流概念,深化了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研究理念。但对城市物流系统的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对城市所处经济区域、城市规模等影响城市物流系统因素考虑不多。
城市所处区域环境、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物流规模,进而影响物流系统的规划。本文立足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探讨了该类城市特点,分析了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类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流程和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战略定位方法,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1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概述
1.1 相关概念
①城市物流。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的清理等活动高俊[1]。城市物流与企业物流、行业物流、区域物流等物流相比具有配置的资源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研究的内容不同、综合的程度不同等特点。
②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城市物流规划是指在一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根据现有物流状况以及未来的物流发展需求,从社会的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经济、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合理配置城市物流资源,以最小的社会消耗完成城市物流[2]。
1.2 城市物流规划的意义和内容
①城市物流规划的意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涉及面广,需要考虑因素多;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为对城市物流活动进行总体优化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加快城市化进程;2)提高现代城市功能;3)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4)消除物流背反现象;5)利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6)实现相关各领域协调发展。
②城市物流规划的内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规划,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进行物流园区的规模预测、布局规划、物流配送通道的规划。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确定适合的城市物流系统配送模式,配送车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配送道路系统和交通管理措施。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城市物流发展政策研究。
2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
2.1 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特点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涵盖了江浙沪两省一市共16个城市。2007年长三角GDP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具有以下特点:①城市经济规模大,除上海以外,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市生产总值都超过3 000亿元。②第三产业比重大,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9%,江苏八个市三产比重为38.2%,浙江7个市三产比重为40%。③人均收入水平高,2007年16个市中居民收入有15个超过15 000元,9个超过20 000元,平均收入达到19 719元。④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实际利用外资由2000年105.64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374.23亿美元,年均增长19.8%。⑤进出口总额高,2007年长三角城市进出口总额达7 774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35.8%。
2.2 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流程
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物流业发展方向,要建立起符合该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发展需要的社会化、专业化、可持续性化的物流系统;需要系统了解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特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规划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①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分析。城市物流系统的发展模式分析是对城市区域环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城市物流市场及现代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城市经济、物流基础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和城市物流系统之间关系。确定城市物流发展的模式,首先需要分析城市所在的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其次,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对应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应当分析包括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城市的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等因素。第三,应当对城市物流市场进行分,包括城市公路里程、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客、货运量、城市客、货运周转量等因素。最后分析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的分析流程见图2。
②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是确定城市物流系统在区域物流系统中的地位。通过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发展状况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在区域中的地位,对城市物流系统设计指明方向。其战略定位步骤见图3。
首先是确定城市物流战略定位影响因素。其次是确定战略定位指标,对影响因素具体化,在科学、合理、可行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第三是选择城市物流战略定位评价模型。最后使用该模型进行城市物流战略定位分析。
③城市物流系统的设计。城市物流系统的设计是在确定城市物流发展模式和城市物流战略定位基础上,对城市物流系统进行全方位规划,包括两个阶段:规划方案设计和规划方案优化。规划方案设计包括[5]:物流基础设施配置、物流园区设置、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物流政策法规的实施等内容;规划方案优化是对各方案进行论证和比较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优化修改,最终制定规划方案。如图4所示。
3实证分析
无锡位于长江沿岸、太湖之滨,是以沪宁杭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长江经济发展带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十・五”以来无锡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1 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无锡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城市主骨架市域公路网,加上无锡机场、国家一、二类口岸等重点工程的持续建设,已拥有对外开放码头24个、通航城市16个,实现了与上海机场的空陆联程,基本形成了公铁水空为一体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无锡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已拥有新东南物流、住商高新物流等一批合资合作的外资物流企业。重点规划建设的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和无锡口岸物流中心进展顺利,后期规划的宜兴物流园区、藕塘物流园区和无锡空港物流中心也进入了规划建设启动阶段,江南商贸物流城、锡澄商贸物流集聚区等一大批物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为主、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由政府支持、依托无锡电信公司与上海艾旺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无锡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初具规模,其“一库三平台”基本实现了物流的信息、信息查询、动态跟踪、车辆调度等系列服务功能,目前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此外,无锡星网、无锡大明等一大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信息中心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初步实现了跨地区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3.2 无锡市物流系统规划研究
对无锡市物流系统进行规划研究,按照前述规划步骤,首先确定无锡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然后进行战略定位分析,最后进行物流系统设计和改进。
①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分析。影响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因素很多,本文参考了长三角地区十一・五规划等文献资料,将物流战略定位影响因素分为环境轴、资源轴和成长发展轴三个轴,考虑了城市道路长度(A1)、城市道路面积(A2)、邮电业务总量(A3)、注册到位外资(A4)、客运量(A5)、客运周转量(A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A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8)、进出口总额(A9)、全社会货运量(A10)、货运周转量(A11)、汽车数量(A12)、固定资产投入(A13)等13个因素。通过统计年鉴查询得到16个城市2003~2007年的在这13个指标上的数值并求得每个指标的平均数,经过无量纲处理得到如表1所示数据。
使用SPSS聚类分析中Hierarchical Cluster功能,对表1数据进行分类得到表2的分类结果。其中第一类只有一个城市即上海;无锡和苏州、南京、杭州、宁波等五个城市属于第二类;其余10座城市则属于第三类。这和我们日常的直观印象较为相似。
第一类城市属于国际性大都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在区域中位于首位,产业结构合理,城市物流系统流量大,城市物流系统较为完善,城市物流需求量、供给量,城市物流的输入量及输出量基本处于平衡,本文称该物流发展模式为平衡型发展模式。第二类城市属于区域性大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处于跟随的地位,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某一两项指标在区域中处于领先,比如苏州市的邮电业务总量、客运量,城市物流系统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由点及面逐渐形成城市物流系统的特性,比如无锡市正在加强航空口岸建设,以航空口岸的建设带动城市物流的发展,具体分析城市经济规模及水平,城市物流系统流量及流向发现物流输出量大于输入量,本文称该类模式为输出型发展模式。第三类城市无论从城市经济还是城市物流系统来说都相对落后,处于追赶者的地位,本文称该物流发展模式为追赶型发展模式。
②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分析。在进行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分析时用以上的指标,选取如下模型对第二类五座城市的物流系统的重要性进行排序[6]。
设:比较区域为n个,影响城市物流战略定位的因素有m个,则 i城市物流战略定位的模型为:
我们对无锡市所在的第二类模式中五座城市进行物流战略定位的分析,得到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无锡市物流重要性在五座城市中排名第4。
③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设计。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区域属于输出型模式,城市物流系统服务于本城市经济的发展,服务区域核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以输出为主,城市物流系统的构建如图5所示[7]。
④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优化。在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需要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提出以下措施:
1)发展特色物流。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充分利用无锡机场良好的物流设置和完善的口岸基础设置,提升无锡机场物流中心功能,优化通关条件,创造快捷的通关条件和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通关速度,逐步形成集进出口货物集散和国内原辅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
2)打造综合港口物流。借江阴港港口功能转型期,充分利用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内河航运系统,形成高效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便捷的物流系统,从装卸型的简单服务港口向功能型的综合服务港口转变。
3)探索服务外包物流。建设包括物流园区、保税区、港口、交易市场在内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针对远洋、近洋、内贸运输的不同特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运作、互助互利的方式建立离岸物流商贸中心,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口岸物流服务中心。
4小结
区域物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地区,对该区域城市物流系统做有效的规划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文给出了该区域的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步骤,并对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的模式,及在区域物流系统发展中重要性,在现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措施。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城市物流系统的绿色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俊:《城市物流规划初探》[J];《物流科技》2003(2):7-9。
[2]程世东等:《城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55-57。
[3]陈倬等:《物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J];《物流科技》2007(4):5-9。
[4]蒋满元:《现阶段城市物流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动因与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11):13-16。
[5]李磊等:《城市物流体系框架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2004(2):54-58。
关键词:区域游戏;游戏环境;互动性
区域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学习,主动进行探索与交往的一种游戏形式。区域游戏的构建与运行,涵盖了包括幼儿、教师、游戏材料在内的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
区域游戏的互动性首先反映在区域游戏环境的构建阶段。在构建区域游戏环境时,应当使各项因素充分互动。本文从区域游戏涉及的各项因素入手,对区域游戏环境构建的互动性进行了剖析,并对区域游戏环境构建互动性的实现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利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务。
一、区域游戏环境构建语境下互动性的含义
区域游戏语境下的互动概念是广义的,在区域游戏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注重人人互动,又要注重人物互动。
一方面,在区域游戏环境的构建中,教师、家长、幼儿应做到充分互动。教师应充分引导、劝诱;家长应有充分的信息参与回馈;幼儿作为区域游戏的关键应当充分参与、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区域游戏环境的构建过程就是教师、家长、幼儿能动地对环境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区域游戏教学目的的过程。
具体来讲,这种互动性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人人互动。这主要包括教师、家长、幼儿之间以及其相互之间在建构区域游戏环境过程中的互动;另一方面,人物互动。这主要是指教师、家长、幼儿各自或共同地与区域游戏环境所涉及的场地、材料所产生的互动关系。
二、目前区域游戏环境构建存在的误区
互动性对于幼儿区域游戏环境的构建以及区域游戏的开展至关重要,但目前不少幼儿教育机构在此问题上仍然没有体现人人互动和人物互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构建区域游戏环境时,单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在区域游戏环境构建的方方面面一手包办,忽视幼儿的参与及能动性的发挥。这种现象是区域游戏环境构建中最显著的问题。如果不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会扼杀幼儿在区域游戏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该环境构建失去与幼儿的互动性。
第二,在构建区域游戏环境时,幼儿教育机构与家长相分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割裂,忽视家长在幼儿区域环境构建方面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忽视了家长的作用。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的把握只是一般、普遍的;而家长对幼儿的认识是具体、特殊的。幼儿教育机构须充分了解这些信息,使游戏环境构建具有针对性。
第三,在构建区域游戏环境时,一味地模仿先进地区幼儿教育机构区域游戏环境构建模式,忽视本地资源、民俗资源对实现本地区域游戏环境构建互动性的特殊意义。
三、互动性区域游戏环境构建的实现
根据上文对区域游戏环境构建互动性的剖析,笔者认为,要实现和贯彻该互动性,应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应正确处理主导和引导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在区域游戏环境构建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预留充足的空间。这也是实现区域游戏环境构建互动性的前提。如前所述,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忽视了幼儿在环境构建的参与性。因此,在区域游戏环境构建问题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限定在保证游戏安全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上。
第二,应当重视家长在区域游戏环境构建中的作用,加强沟通,实现三方互动。家长的作用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在《家长法案》《目标2000年教育法》中对家长参与问题予以明文规定;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实施“向家长开放”政策。因此,不能忽视家长作用,不能割裂教育机构、家长、幼儿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将该教学信息让家长充分获悉,询问家长建议,通过家长了解幼儿的薄弱环节,分析对策,确定区域游戏环境构建的定位与方向。
第三,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民俗资源,使区域游戏环境易于与幼儿产生互动。幼儿的成长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更容易在利用本地资源构建的游戏环境中找到归属感,更容易自然而然产生互动。
综上所述,互动性对于区域游戏环境的构建至关重要。为实现区域游戏环境构建的互动性,教师应为幼儿在区域游戏环境构建过程中能动性的发挥预留充足的空间;应当重视家长在区域游戏环境构建中的作用,实现三方互动;应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1994.
[2]李季湄,肖湘亭.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全过程;质量标准;监测控制;环境污染
1.充分认识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1.1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推进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提高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推进典型农村地区空气背景站或区域站建设,对于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1.2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重要保障
开展对新增指标的监测评价,需要实施分析方法选取、仪器检定选型、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系统调试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信息等一系列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保障上述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1.3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与健康息息相关。为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应及时准确环境监测信息,尽快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机制。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2.加快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
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监测指标,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自2016年1月1日起,以上各地均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逐点实时监测结果。
2.1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
按照上述时间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完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分步填平补齐相关监测仪器设备设施。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设立必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空气监测点位。各省、地市级监测站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应建立健全数据传输与网络化监控平台,进一步加强各省区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
2.2要加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系统能力建设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兰州白银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新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同时扩展31个现有农村环境空气监测子站功能,形成区域环境空气监测能力。
2.3要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
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国家空气背景监测重点实验室的立体监测、区域预警平台以及数据实时传输及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
3.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能力建设顺利推进
3.1要加强组织,协调推进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要加大投入,保障资金
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所需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
3.3要加强培训,提升水平
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监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开展培训,以培养技能人才、专业拔尖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为重点,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科学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3.4要定期评估,加强考核
各地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严格考核验收。
4.自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部分组成。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储存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手机各子站的检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去的检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储存;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检测子站的检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检测设备的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系统有关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5.自动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5.1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
5.2具体完善促进实施手段
质量保证环节包括:A.监测人员培训;B.设定标准监测方法;C.分析员筛选;D.站点考核;E.检测仪器的阶段性维护; F.仪器使用,校准,维护历史记录。
质量控制环节包括:A.数据检查;B.数据处理;C.监测仪器的日常校对;D.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5.3主要控制手段
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6.质量控制操作责任划分
6.1监测站操作员质量控制环节责任范畴
按照操作条例,执行监测站的例行操作和仪器的站内例行校准;鉴定和设备报告,监测站环境的潜在变化和潜在问题;鉴定和报告监测站的潜在安全问题;对监测仪器进行简单的站内测试和维修;定期参加质量控制部门的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操作培训;当被要求时,参与质控和质保方面的监测站审计工作;在监测站点巡查后24小时内,完成仪器校订电子记录表格并上传至中心数据服务器。
6.2设备供应商、设备服务商部门质量控制环节的责任范畴
例行和紧急设备维护和维修监测及辅助设备。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7.控制措施
7.1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
7.2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7.3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
8.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全面迅速发展,由于人工介入的工序的逐渐减少,自动化空气质量监测对于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环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因此做到全程空气监测质量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设计;园林景观;重要性
1园林景观中生态设计的内涵
1.1当今城市园林景观的内涵
园林景观客观上存在植物、建筑、山水与地形等因素,在城市环境中,园林景观为人们生活提供亲近自然、享受美景的生活场所,在设计中一般遵循功能性与艺术性。现代的园林景观不单单局限于观赏与一般功能要素,在环境危机势不可挡的今天,园林景观应多一些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必要功能内涵。
1.2生态设计在园林景观中的内涵
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发扬物质的可持续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在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兼顾人们生活的功能性与观赏性。生态设计是从宏观角度对一个景观空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具体是指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融合在城市景观设计要素之中,对一个区域进行生态设计的总体规划,并且起到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以达到景观空间与生态和谐、人们生活与生态和谐的最终目标。
2园林景观中生态设计的原则与运用
2.1遵循自然条件与人文关怀
实现一个区域的环境景观生态化,必须建立在对原本地貌与地形的认知上,因地制宜地对一个园林景观进行生态型塑造,这是一个城市进行景观改造的基础。前期要对气象、气候作出科学的观察与分析,作出对环境有利的改善措施。有时也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气候类型在原有景观上重塑与改良景观,并合理利用废弃设施,保持景观原有的文化与历史风情。不仅有利于人们快速接受新生态景观,还有利地保护了历史遗产与文化。一个区域的环境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人,所以对于区域景观的功能性要求也至关重要,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生活的便利性、遵循当地人们的生活规律,体现出公众性、社会性。基于此,在合理改良景观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找到当地文化与环境的相互的关系,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与游玩休憩,实现景观的生态化与人性化的融合。
2.2植物的合理的生态选择与配置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突出生态种植,尽可能选用本土植物,选用当地特有的植物。乡土树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可发挥更好的生长优势,与其他植株种类相比,本土树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遗传性、发展性。还可采用抗逆性较强的树种,有利于植被的再次生长,减少树种对环境的依赖性。所以我们可以将当地特有的优质树种与抗逆性强的树种合理地配置在一起,减少人工管理的成本,在较低的经济投入中达到较高的生态效应。
我国有很多风景区会采取不同区域的植株划分,比如彩叶景观区、古建筑林景观区、落叶林景观区等。利用植物高低错落的景观现象,植株季相色彩的变化现象,小块、面的多变景观现象丰富景观的观赏性,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种植方式的生态化,有很多形式可以采用,比如:孤植、丛植、片植等。丛植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将不同植株混植,形成一个整体的园林景观,良好的布局与配置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空间。
在城市进程加速的今天,很多城市对河道、马路进行重新规划或者扩建,因此这些地方往往成为绿化的漏洞。还有一些小面积的河流流域与周边的小防护林带会因为人为或者自然灾害被逐渐破坏,失去原有的面貌。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在这些分区的间隔与交界中,配置适当的防护林与隔离带,阻止区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对优化城市布局、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实现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景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3运用现代技术
在很多城市的屋顶规划上就以可持续性为发展原则,在土壤方面,利用先进又环保的无土栽培技术,不用考虑雨水的冲击对植株与环境的影响,有机的土壤在管理方面也比较机械化,标准的配置就可以维持土壤的健康性。可再次利用在植株代谢中产生的枯枝落叶,用作植物天然的营养培土,对污水中累积的有机物也可采取同样的方式,体现了很好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了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经济负荷。对于危房或者改建的房屋,可将拆迁留下的废弃砖块变废为宝,重新堆砌用于园林小品的组建,从而重新组成了美丽的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