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时间:2023-09-11 17:27:18

导语: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 机制

一、国际贸易制度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

本文从制度变迁、贸易政策、政府的行为等方面来研究制度因素在国际贸易过程屮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去探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性的因素。

第一,国际贸易通过制度变迁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使得经济增长。制度通过一种制度变迁对国际贸易及经济增长就必然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制度变迁可通过契约约定来减少风险;(2)制度通过创新来改变一国国际贸易的路径依赖。

第二,国际贸易的制度因素通过R&D溢出效应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不同的制度安排对国际R&D溢出的影响也不同,制度质量越高,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R&D溢出也更多,从而有更快的生产率增长。制度通过影响国际贸易的R&D溢出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营商软环境状况来提高技术溢出的制度安排;(2)加强教育体系的建立促进一国的技术溢出;(3)建立知识及产权的保护体系促进一国的技术溢出;(4)制度能加强市场化程度达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目的并以促进技术溢出。

第三,国际贸易通过制度的合约实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对于合约实施制度对国际贸易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介约实施制度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时主要分析制度与贸易的主体,阐述合约实施制度与一国比较优势。许多理论多从技术的差异、要索禀赋、规模经济导致的产品差异等方面来考察国际贸易。

第四,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度安排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贸易的发展,各国对外贸易的干预措施也在不断加强,并影响国家的贸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在许多国家代替了自由贸易政策,各国均为自己的利益设置了关税和非关税障碍。

第五,国际贸易的政府行为影响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政府行为及其作用往往是被限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即使是国际经济行为,也只能理解为从一国利益出发,在一国范围内实施的行为。从政府行为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公共权力,一个国家的政府行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政府行为对国际贸易及增长的影响通常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关。

二、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第一,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国际贸易既是商品在全球配置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也以货物为载体使知识和技术在国际上传递。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歩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与传统理论中归结于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增加不同,但是显得更合理。国际贸易作用技术进歩的载体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使得贸易国技术创新。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促进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机制。

第二,国际贸易从进出口贸易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学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可见出口贸易作为其中之一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第三,从国际贸易角度看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而作为作随际贸易而来的FDI来说,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国际贸易与FDI均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结果,是两种国际分工的具休农现形式。FDI和国际贸易及其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替代关系、互补关系、跨时期转递关系和不确定关系。

第四,FDI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具有(1)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FDI实现技术外溢的途径。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体现在促进引入国的生产效率、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这些对经济增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FDI实现技术溢出主要通过示范、竞争、关联、人力流动等方而来实现;(3)FDI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促进经济增长;(4)FDI推动制度改革以拉动经济增长。

三、小结

本文探讨国际贸足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从国际贸易的制度因素、技术进歩、进出口贸易、FDI等方面,从理论上去分析和评判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机制,同时研究的重点多放一个国家内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性的研究上。第一,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主要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造成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性的机制來分析。第二,分析了进出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第三,从国际贸易角度分析了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项义军,《国际贸易》[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

[3]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第2篇

【关键词】民间金融 地区经济增长 建议

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在此背景下民间金融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运而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作用,如减少了交易费用、集中了金融资源等。虽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检验,即金融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他们检验的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其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不断分析与检验。因此,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关系分析的重要性

民间金融经过二十年时间的发展,其总量持续上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增长性和经济贡献性的降低、流动性加强等问题,所以民间金融急需深入发展,以及急需深入研究民间金融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于民间金融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与研究,从文献角度而言,部分学者以经济结构与民间金融发展之g的关系为视角进行分析,如张杰于一九九八年在《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中》明确指出了金融三元结构;部分学者注重分析与研究了我国民间金融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经济影响;还有部分学者以发展渠道为视角进行了分析,如易宪容于二零零二年对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论分析。

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是紧密联系的关系,民间金融的发展需要地区经济的支持,地区经济增长背景下,民间金融才能更好的发展。地区经济增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金融发展,即民间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地区经济增长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良好互动发展。

二、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大型国有控股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已经无法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民间金融市场应运而生,且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地区制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金融的发展,一般地区制度环境较差,民营企业则更愿选择民间金融融资,但民间金融对民营企业业绩有着不良作用,从而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不良作用;但民间金融在良好制度环境管制下,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不良作用就会减少。从地区层面而言,在当前金融体系背景下,金融发展水平与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作用,即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更有利于减少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不良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在关注与重视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能轻视制度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制度环境的改进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不良打击。为了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合理化,需要完善民间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即从法律视角明确规定了正常民间金融融资与非法集资行为的分界线,非法集资行为主要包括集资诈骗与非法贪污公众存款等,保障民间金融融资的规范化、合法化,与此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与高利贷等。制度环境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健全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从长远角度而言,中央与地方政府应高度关注与重视中国市场化进程,并积极推进,创建公平廉政的司法体系,放宽企业经营决策的要求,增加企业经营决策的自,保障民营企业的产权,拓展金融市场的多方面发展,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及制度环境的完善,从而真正发挥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第二,民间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民间金融活动具备存在的现实需要与客观基础,但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理融合的实现才是处理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关键,即以指导民间金融合法化发展的方式满足社会融资的各种需求。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理融合的实现需要多种措施的支持,主要有: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中小民营商业银行,符合该条件的一般都是发达地区;加强小额贷款单位的发展;促进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单位的创建;结合市场发展原则合理开发民营企业需要的相关金融产品,不仅保障了民间金融供应方的资金安全而且较少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创业投资企业与投资管理单位的创建,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这种股权投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营企业的治理及增加了公司的未来收益。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理融合,不仅可以减少民间金融投资风险而且可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及发挥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促进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有着紧密联系的关系,但影响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良好互动发展的因素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地区经济增长与民间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我国金融制度创新、改善金融结构、加强金融风险意识,从而真正发挥民间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路,谢志华,李思飞.民间金融、制度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4,(03).

[2]朱冰心.民间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浙江统计,2009,(09).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制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正经历过山车式的发展阶段,从几年前的膨胀式高涨到近1~2年间的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房地产一直牵动着国民的神经。但是,无论如何,房地产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获得发展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便其在特定的时期面临特定的困境,但是它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是难以割断的。而对区域经济而言,其增长与区域的资源、教育、政策以及投资直接或间接相关,良好的持续的房地产投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这已经被无数的案例所证实。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房地产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区域经济对房地产的支撑也越来越模糊。但房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和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

(1)房地产业的波动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间断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波动型”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类型的产业相比,我国的房地产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幅度相对较小。当然,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比重的上升与一些传统产业的比重下降是同时出现的,即便房地产业位于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业行列,正向支柱地位迈进,但是,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房地产业总是表现出对区域经济的间断性影响。(2)房地产投资的整体作用与区域经济总量之间关联密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业投资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地王频生,实际投资增长势头表现的异常强劲。当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活动是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任何脱离区域经济本身的做法都将导致失败,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使然。可见,房地产业通过投资而产生的辐射作用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密切相关的,如同任何投资都不能脱离土地等生产一样,房地产投资难以单方面的发挥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力量,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这个角度讲,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了。(3)房地产业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视域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往往与其保持一种同步的关系,其增加值的增长过程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来,货币的供给或者发行就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期货币的供给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产出的增加。可见,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

二、房地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1)房地产业的“惯性”超过了区域经济的承受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持续的提升,房地产的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这一现象能够很好的说明,房地产业已经进入到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它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的显现。从这个角度讲,应该以宏观经济为视角,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进行实时的把握,以期获得作为及时和关键的信息。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失衡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会遭遇瓶颈,房源大量积压,三四县城市面临崩盘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调整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调整和消除阶段性的消费断层,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2)房地产投资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业之间存往往在着广泛的、甚至是复杂的关联,这些行业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使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区域经济而言,虽说是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行业和水泥、玻璃行业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对这些产业所出产的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钢材产量的增长,还极有可能形成一种对需求的长期增长的预测,这又会使得社会对钢铁的需求和投资都会长期增加,如果这些投资最终转化为了生产能力,如果房地产业能够对其形成有效的需求支撑,钢铁行业将会一如既往的良性的发展下去。

三、区域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房地产业的发展既向社会提供了可供使用的土地、房屋等生产资料和产品,也从现实生产过程中带走了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与劳动力,而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能够提供的资源数量必定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越快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影响房地产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房地产也的产品体系中,住宅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住房的支出就会越高,房地产的容量就会越来月大,产品价格也会随之走高;相反,收入水平越低,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就会越少,房地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影响和限制房地产投资水平。房地产开发的规模、水平与结构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水平的限制与影响。此外,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规模还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制约,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则受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资金、物资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率越高,房地产业开发投资规模越大,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就越大;反之,则正好相反。

四、结语

房地产业被称看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房地产建设住房结构比例,尽最大可能增加中、小面积的商品房供给量;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的发挥作用,实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社会公众提高购买房屋的能力,促进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文基于这样的忧思,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为相关产业或区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张静.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12~14

[2]周达.房地产业与中国区域经济总量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39~43

[3]王达琪,王秀艳.房地产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44

[4]孙颖.浅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决定作用

第4篇

关键词:航空航天制造业;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49-05

一、研究背景

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防现代化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首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政府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之下,着力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互动对于深度军民融合及区域经济良性加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基地,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国防科研生产横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等六大行业,航空航天制造业是发展最为显著的。目前,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拥有30余家工业企业,40家科研机构,近8万从业人员,7千多研发人员,以及超过25亿元的资产总额。并通过资源整合大力建设了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三基地一园区一院”的发展格局。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所选用的数据样本为1996―2011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陕西省统计年鉴》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分别作为陕西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衡量指标,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代表其在基本建设的投入指标,新产品产值NPO代表在科研技术方面的投入指标,然后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固定资产投资额FAI、新产品产值NPO与陕西省GDP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

为剔除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首先运用GDP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及航空航天器出厂价格指数对GDP、FAI以及AMO、NPO的原始数据分别处理,使之成为以1996年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可比数据。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对这4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取对数运算,分别记为LnGDP、LnAMO、LnFAI、LnNPO,具体数据(见下页表1)。本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

(二)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首要问题是关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研究,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动的一种性质。本文基于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变量LnGDP、LnAMO、LnFAI、LnNPO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2)。

从下页表2可以得知,LnGDP、LnAMO、LnFAI、LnNPO 4个变量在原水平下其ADF值均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故为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以后,新序列DLnGDP、DLnAMO、DLnFAI、DLnNPO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其ADF值均小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4个变量数据均为平稳性数据。基于此可以判定,序列LnGDP、LnAMO、LnFAI、LnNPO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协整检验。

(三)协整检验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顾名思义,协整关系则是指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使用E―G两步检验法对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基于“两步检验法”的思想,对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其与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的检验是相同的。因此,下面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变量LnGDP与LnAMO进行回归估计,可以得到:

从上述统计指标判断,Prob值都在0.000,显然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模型回归的系数非常显著;F值为1 006.313,相应的概率值为0.000,因此可以拒绝模型整体解释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良好;R方和调整R方都在98%以上,说明该模型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DW值为0.99,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

通过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

通过下页表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回归方程(1)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认为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基于协整检验的思想,本文认为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1)为LnAM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而前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取对数运算,故回归方程的系数代表了弹性的概念。因此,通过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增加0.82%。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和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判断我们可以得知,此回归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而且,方程各系数和方程整体均具有显著性。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也不存在序列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通过表4中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2)的残差序列ADF检验值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说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根据协整检验的观点,可以认为LnNP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方程(2)为LnNPO与LnGDP之间的协整方程。协整方程系数表明,如果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1%,陕西省GDP则增加0.59%。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协整检验。同理,对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陕西省GDP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回归方程如下:

由上述统计指标可以看出,方程拟合效果较差,方程整体和方程系数都不具有显著性,而且LM检验表明残差序列存在2阶自相关。

用ADF检验法对残差序列u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5)。

表5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3)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大于显著性水平10%下的临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设,认为该残差序列是一个非平稳序列。

根据协整检验的思想认为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采用协整检验,只是对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相关检验,而其对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方向等问题,并不能给出更加合理清楚的解释。因此,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1.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AM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AMO与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使用水平值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考察。然而,滞后阶数对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若滞后阶数不同,则所得因果关系也会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利用较多的滞后阶数进行多次检验,将会获得更为全面合理的结果。

选择滞后阶数从1~4,对俩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6)。

下页表6显示,当滞后1期时,拒绝原假设,LnAMO与LnGDP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原因;当滞后阶数为2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LnGDP到LnAMO);当滞后阶数为3阶时,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LnAMO到LnGDP);而在滞后期为4阶时,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不难看出,在较短时期内,主要存在的是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地方经济增长到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而在滞后3期时,存在反向Granger因果关系(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

2.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NPO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鉴于LnNPO与LnGDP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使用水平数值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7)。

由下页表7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均存在由LnNPO到Ln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在滞后四期的时间内,都存在由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长到地方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3.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LnFAI与Ln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需要对平稳序列进行差分之后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8)。

由表8可以看出,在滞后期数从1~4时,LnFAI与LnGDP之间均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且差分后的数据,表示了变量在前后年份之间的波动,因此这一检验结果可以解释为,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波动与陕西省GDP波动之间在滞后四年的时间内都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以及新产品产值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建立起了长期平稳的均衡关系,且二者弹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59,而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还未形成平稳的均衡关系。(2)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总产值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时间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新产品产值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并未形成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增加的原因。总体上看,二者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也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及结论,为了深入推行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重点扶持优秀的航空航天制造业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和分批上市。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并通过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且以上市企业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完善科研机制建设,提高军民融合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加深军工与民用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不仅对国防科技工业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且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得以更好地推动,“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被更好地建立。(3)政府应该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并通过增加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投资等方式,加速并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与此同时,科技人员的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培训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进而来保证企业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力。(4)努力探索本地区其他产业的支撑。例如,本地其他产业部门在资金、技术、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帮助,及对国防科技产业管理创新提供的意见等,所以应大力促进区域产业部门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3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李国柱,刘德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张近乐,李玉芬.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实证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9-24.

[4] 张近乐,易晨晨.比较视阈下陕西省航空航天制造业贡献度分析――基于区位商及 VAR 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44-50.

[5]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73-77.

[6] 董洁,游亚楠.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55-58.

[7] 王育宝,吴狄.陕西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选择与竞争力分析――基于偏离一份额分析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218-221.

[8] 李清光,李晓钟.中国茶叶出口价格变动的动态关系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11):53-56.

第5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时序变化; 地区差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49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82- 02

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战略应当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升,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到经济发展建设中来。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为: ① 经济增长质量从其外延含义上确保严格意义上的界定与分类,显示出其测度的随意性较大。② 经济增长质量作为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中的一种测度,其往往具有主观赋值的特征,因而也就相对缺乏以数据实事为根据的考虑。③ 在进行经济增长质量总体研究与评定时,具有机械性与单一性,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性测度。

1 经济增长质量的定义及测度方法

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上判断,其作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长的效率方面,而这只是狭义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涵义界定。从广义上说,其应当被看作为一种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价值范畴。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巨大,甚至在进行经济社会众多领域的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另外,在经济方面的研究领域中,也有人曾经这样进行界定,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当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或者概念,其在表现出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同时,其在与社会、政治等因素之间也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经济增长质量也具有反映现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经济水平及社会收入情况的特质。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经济增长质量更能代表当下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与状态是否良好,也是实现经济不断发展,增强其持续性的关键所在,更是增强经济建设中结构基础的关键,而最后,经济增长质量对促进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稳定、全面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一种能综合表现经济现象的指标。其主要通过它实现对经济现象与问题的分析与测度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到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侧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其经济指标体系,就必须实现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建立运用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在内的测度分析系统。

2 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系统与区域视角分析

2.1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经济增长质量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更不是内容结构简单的概念。其往往在经济测度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其作为一种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价值意义。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在表现上也是从3大方面进行的。

(1) 经济增长结构。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结构中的测度标准,从其指标的选择内容上来说,其主要的依据应当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投资消费结构方面、经济金融结构方面、国际收支结构方面来总结的。

(2) 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产出、价格变动及就业方面。因此,在进行经济增长测度的过程中也通过对这3个方面进行稳定性的考察。

(3) 针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源与环境方面为标准的测度而言,实现资源利用应当根据经济生产过程中相关的因素作为基础性测度标准。

2.2 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视角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及特征在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整体趋势上具有从微观到宏观方面的全方位测度功用。因此,利用经济增长质量为测度标准,进行分析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情况。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彼此关联的特征,在进行总量的分析与区域发展特征上看,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标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与调节。

(1) 经济增长结构应当作为一种可以真实全面反映紧急金融结构的常见性的指标。

(2) 在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情况进行表现的同时,不能仅将人均接受教育水平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应当以各个区域之间的关联数据内容为参考多角度分析。

(3) 经济增长的结果作为一种常见的收入分配问题,国际上最为通用的度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但是我国各地区域之间的基尼西戎不存在被广泛认可的测算结果。可见,我国只能通过运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比例以及胎儿指数作为测度成果分配的基础指标内容。

3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概念下的价值判断,这种定量的分析与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权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其增长质量的指数变化受到了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增长的稳定性与幅度都有所减缓。经济增长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作用也是负方向的。据此,针对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是希望能在考虑增长数量的同时,兼顾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状态。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海英,张纯洪.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的非一致性实证研究[J]. 经济科学,2006(2).

[2] 程永红. 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 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 沈利生,王恒. 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 经济研究,2006(3).

第6篇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新疆自治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为新疆环境的快速回复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从而促进新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回归分析 模型拟合

一、引言

库兹涅茨曲线(KC)最初并不是用来反映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假设,而是用来反映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差异之间关系的,此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S.Kuznets在1955年对收入差异进行研究时提出的。受这一理论的启发,在1991年,Crossman和Krueger在研究42个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横截面数据的分析时,发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型,这就与反映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差异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相似,于是便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设: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整体环境质量将随着经济增长逐渐得到改善[1]。

那么这个假设是否是必然成立的呢?国内外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答案不一致,有的专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证实了这一假设,以我国专家学者为例:2004年,高振宁,缪旭波,邹长新在研究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发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总体上符合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2];2005年,王瑞玲、陈印军在研究我国“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时发现,我国"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并不都是标准环境库兹涅茨的倒“U”型,而是呈现倒“U”、正“U”和“三次曲线”三种类型[3];2007年,宋涛、郑挺国、佟连军在利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研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结果表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曲线也不呈现单一的倒“U”曲线[4];2008年,彭立颖;童行伟;沈永林对上海的环境与经济研究,结果发现4项环境指标同人均GDP的拟合曲线呈现典型EKC特征,即倒"U"形[5]。

本文就以新疆自治区1985-2007年的历史数据为样本来研究,观察其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1955年10月1 日成立,自治区行政区包括23个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68个县和自治县,全区总面积166.0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中国陆地面积第一大、国土面积第二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总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边界线长度占四分之一。2007年,新疆人口稳步增长常住人口达2095.19万,人口出生率为16.79‰。各民族中,维吾尔族有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有780.2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39.75%;哈萨克族有138.1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7.04%。新疆有着辽阔的地域,适宜的气候,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土壤,因而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特产资源十分丰裕。在群山峻岭、绿洲戈壁之间,有着数不尽的“粮仓”、“肉库”、“油盆”、“煤海”。因此,研究新疆自治区的环境与经济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在国内学者研究中,有的研究江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的研究北京的、上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也有人曾研究过乌鲁木齐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6],于是基于新疆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新疆自治区1985-2007年共计23年的数据,来研究新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曲线是否符合环境EKC的特征,进而为新疆的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模型分析

(一)指标选取

一般说来,在研究经济发展水平时,最常用的指标就是人均GDP,它与反映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都有密切的联系,能够比较简明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所以采用新疆自治区的人均GDP来衡量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环境污染状况所选用的指标就比较多了,但由于工业污染所排出的废水、废气、固体废渣是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一般将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作为衡量当地环境状况的指标。同时,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等也可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但在本文中将只将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总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作为研究对量列入环境污染指标,也是在对环境污染的研究中经常用的几个指标。

(二)模型建立

在研究EKC问题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假定EKC存在,选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拟合一次、二次、三次多项式与对数形式相结合的模型进行估计,然后找出拐点;另一种是采用横截面和面板数据来分析。本文采用时第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学者们在对多项式次数选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本文将对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如上四种模型的拟合,并对拟合效果进行对比,进而选取最为理想的拟合效果。在这里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是1985-2007年共23年的新疆人均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了使拟合效果更明显,在此将新疆人均GDP的单位更换为千元,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单位更换为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千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单位更换为千万吨。

四个模型形式为:

(1)线性:

(2)二次方程:

(3)三次方程:

(4)对数方程:

如上式子中, 为环境污染指标, 为人均GDP, 为系数。

对选取的3个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如下:

如图中所示,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废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13、0.974、0.951,可见其相关性比较高。并且检验p值的通过率也很高,因此可见,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GDP显著相关,从而建立以上三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计量模型具有充分的解释意义。

1.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数量模型

从此图中不能轻易看出人均GDP与工业废水的关系,人均GDP上升的趋势十分明显,而工业废水怕放量则上升幅度较小,虽然整体上略显上升趋势,但在上升过程中,还存在着小幅度的下降。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拟合,分别进行一次、二次、三次和对数函数模拟,结果如下:

图中是对人均GDP和工业废水的一次、二次、三次多项式拟合和对数函数模型拟合,由可决系数可首先将对数拟合排除;其次在进行参数检验时,二次多项式拟合方程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无法通过t检验。通过比较,三次曲线拟合效果要更好一些。因此,三次多项式拟合即为效果最佳的拟合方式。

2.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数量拟合

从上图中的可以发现,在人均GDP上升的同时,工业废气排放量也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且与GDP同步上升,并且从1999年左右开始急剧攀升,这对新疆的大气环境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并且一直到2007年仍未有回落的趋势,因此工业废气的污染应该受到格外的重视。

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拟合,结果如下:

由上图中,可以看出一次、二次、三次曲线模拟效果的可决系数都很高,因此首先排除对数函数模拟。同时,在进行参数检验时发现,三次曲线模拟中,一次项系数和三次项系数都未能通过t检验,如下图所示,于是通过对比,最终确定二次曲线模型为最佳模拟效果。

3.人均GDP与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数量模型

人均GDP和工业废弃物产生量的相关系数是0.951,相关度很高。而从上图中更可以直观地看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尤其从2004年开始,固废的产生量更是急剧增加,并且直到2007年上升的趋势仍未改变,甚至增幅更巨,这就给环境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下面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拟,结果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对数函数模拟的可决系数最低,可以首先排除;然后在进行参数检验时,发现二次曲线方程的一次项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三次曲线方程的一次项、二次项、三次项系数均无法通过参数检验。于是线性模型具有最好拟合效果。

三、结束语

由以上三个模型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这里环境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曲线并不呈现出倒“U”型曲线,而是呈现同步型、“U”型、“N”型曲线,因此无法证明EKC假说的成立。由于新疆自治区发展起步比较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可能正处于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同时,由三个拟合模型也可得到结论:新疆的“三废”的排放量很难在短期内出现拐点,其环境质量也必将继续恶化。而由库兹涅茨曲线所代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新疆是行不通的。因此,新疆自治区必须减少污染,及时治理,比如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例,适当减小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比例;同时还要加大污染治理的投资,增加全面的环保意识等等。

参考文献:

[1]Grossmanc C,Krueger A B. Envi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 Number 3914.1991.

[2]高振宁,缪旭波,邹长新.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农村生态环境.2004(1).

[3]王瑞玲,陈印军.我国"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资源与环境.2005(2).

[4]宋涛,郑挺国,佟连军.基于面板协整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检验与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07(4).

[5]彭立颖,童行伟,沈永林.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机制 衡水地区

一、引言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因素的动力系统,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主要通过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该机制存在的不足是注重产出结果,忽视经济增长质量。而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注重生态、节约、高能效的产出过程,除了注重产出结果之外,还注重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是经济落后、资源匮乏地区提高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衡水地处冀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衡水地区充分开发内部资源和整合利用外部条件,地区经济增长迅速,2007年的地区GDP为536.09亿元,GDP指数103.6,2012年的GDP为 1011.5亿元,GDP指数110.4。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一定增速。其中,从产业增加值和增速可知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约为60%,第三产业贡献率约为30%,第一产业贡献率约为10%。

衡水地区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起飞阶段,地区经济增长机制正处于逐步形成和完善阶段,因此,基于现有的经济增长因素,探寻构建衡水地区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对加快衡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衡水地区经济增长因素

1.人口和劳动力因素。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在人口年龄构成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人口数量与人口总数量呈正比,同时,劳动投入与经济增长也是呈正比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衡水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数据显示,1964年,衡水市城镇化率仅为1%,1982年为3.0%,1990年为7.3%,2000年为19.9%,2008年36.5%,2010年40% 。衡水市人口总数从2008年的427.98万增长到2011年的436.39万,衡水市单位就业人数与私营及个体就业人数分别为8.48万和5.01万、8.75万和6.60万、8.41万和6.85万、8.93万和7.11万。

2.资本形成或资本积累。资本形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固定资本投资是保证区域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物质条件。“十一五”期间,衡水市建城了桃城工业聚集区、故城衡德工业园、冀州工业聚集区、安平工业聚集区、武邑循环经济园区等5个省级工业聚集区,省重点在建项目园区入住率100%,工业聚集区投资聚集效果明显。2006年—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68.0亿元、197.3亿元、241.1亿元、361.6亿元、476.4亿元、56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7.4亿元、135.5亿元、158.9亿元、170.8亿元、245.8亿元、323.6亿元。其中,现代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0.1%。

3.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对外贸易情况可从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即净出口)和利用外资情况,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衡水市五大支柱产业拉动出口增长,数据显示:2009年—2011年,衡水市净出口额为:25.47亿元、28.39亿元、30.09亿元。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183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79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2%。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约占投资总额的99.4%。其中,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的制造业,外资利用率约占外资总额的76.3%,电力、热力、燃气生产及供应业利用率约占外资总额的27.2%。

衡水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倾向于借助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增加产出,忽视要素使用效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衡水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根据衡水经济增长数据可知,衡水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过低。2010年,在GDP增速为13.6%的情况下,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6%、50.8%、29.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比中低收入国家印度低很多。根据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知,第二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依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这种产业模式在经济起飞阶段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效应,因此,从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2.人力资本发展滞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为专业化以及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包括与资本融合在一起的技术进步和不包括资本投入的技术进步,其内涵大于全要素生产率所测定的技术进步。伴随着衡水地区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不断提高。但是,限于衡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发展规模,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率不高。数据显示:2006年—2011年衡水市人才密度指数分别为:7.7%、7.7%、7.92%、8.46%、9.15%、9.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地区GDP的影响,从支出的角度看,影响地区的消费水平;而从收入的角度看,影响地区的储蓄水平。其中,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储蓄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来说等于投资。因此,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河北省各市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衡水市2011年最终消费339.29亿元,资本形成总额499.71亿元,均为全省最低。

四、完善衡水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

1.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可以平衡衡水地区经济发展中三产业比重不合理的现状,同时,可以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凝聚到附加值高的产品中去。第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发挥地区优势,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第二,扩大投资规模。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导资金流向,优化产业结构。第三,平衡国际贸易。借助国际贸易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主要有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依托地方高校,通过校企联合的办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创新能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入住衡水,通过借鉴和模仿,一定程度上实现科技创新。第三,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其存在的基础是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可以提高新一代资本品的社会贡献率。

3.扩大社会消费。受全球经济增长下滑的影响,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扩大内需的途径,一是提高消费水平;二是提升消费结构。根据衡水地区的消费实际,可以采取的方法,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二是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支出力度的方式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三是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导社会消费,以此提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总之,无论是提高消费水平还是提升消费结构,对于拉动衡水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衡水地区现有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秉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不同方面完善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使处于起飞阶段的衡水经济能朝着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任若恩.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2]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

[3]衡水市统计局2012年统计公告.

[4]河北省经济年鉴2012年.

第8篇

黄寰,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的财政支出都有所增加,但是东部的财政支出却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同时财政支出的结构差异也很大,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而东部在科技支出方面的高比例又大大推动了东部区域的经济增长。加大中部和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且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对于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长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财政支出;区域;经济增长;科技支出

一、 区域经济中发展的问题,需要财政政策来配合解决

(一)区域经济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

市场本身是有自我调控能力的,可以通过“完全竞争”使经济的区域布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达到最优。然而,市场机制的效率效应倾向于扩大地区间的差距而非缩小地区间差异。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市场机制会导致“市场失灵”。地方公共产品会供给不足,市场可以充分提供居民和企业所需要的私人产品,但是对于满足大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国防、文化教育、医疗等都出现供给不足。在现有市场机制条件下,会产生很多负的外部性效应。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会承担所有的成本,而产品收益也全部由厂商获得,厂商会努力扩大收益缩小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比如说有些工厂为降低排污成本,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地下或排向河流,这样工厂获得了最大收益,但周围环境却遭到破坏,附近居民为工厂的行为,付出了健康的代价。面对很对外部性效益,不管是正向外部性还是负向外部性,政府都可通过财政或税收机制给予补贴和征税,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市场调节无法消除区域周期性波动,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会不断调节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使产品达到供给平衡,在此过程中,市场会周期性供给不足或者供给过剩,供给不足,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供给过剩,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工人工资变少,失业增加,经济萧条,如此周期反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税收和财政政策稳定波动。市场调节会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区域,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这样发达的地区越发达,落后的地区越落后,形成区域的“马太效应”。这样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区域就先发展了,其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基础设施都得到快速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的居民就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生活条件也较差,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这样市场调节导致了区域间的收入分配不公。

(二)发挥财政政策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干预纠正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为地方公共产品筹集经费。财政通过税收筹集到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费用。目前区域性公共产品大部分只限于辖区内的居民享受,而覆盖全国性质的公共产品较少,所以地方政府有责任负担区域公共产品经费的筹措。财政政策大概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当经济不景气,比较萧条时,在现有的累进税率情况下,税收收入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赋压力都会减少,这样有利于刺激经济,刺激社会需求。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相应增加,经济萧条时,贫困人数和下岗人数增加,会有更多人符合救济条件,从而获得政府的转移支付,从而有效需求会相应增加。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工作,失业人口减少,符合救济的人数减少,同时税收收入也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税收压力会增大,这样有效需求会降低。

现在区域间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差异大,公共服务水平未均等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源向不发达区域流动,通过政府转移政策加大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设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逐步实现区域均等化。

二、 各区域的财政支出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东部、中部、西部的具体划分为:东部11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海南;中部8省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一)东、中、西三个区域的财务支出状况

从表1和图1可以近年来东部、中部、西部的财政支出都在不断上升,东部和西部的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差基本保持不变,但西部和中部的财政支出在近几年都是西部的财政支出超过中部,而且差距逐渐扩大。

东部财政支出明显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的经济增长也是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的,财政支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让东部经济增长明显快于西部和中部。但是虽然今年来西部地区的财政总规模投入大于中部,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却仍然落后与中部地区,当然这与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较广也有关系。

其实财政支出在东部、中部、西部不仅存在规模上的差异,而在支出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就2012年而言,全国财政支出较多的部分是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保障支出、其他支出。在很多支出方面东部地区都是明显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都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以及人才保障,还有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在科技支出方面东部地区投入比例很大,与西部地区差距巨大,这说明东部地区很重视科技创新,注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强势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二) 科技创新的财务支出状况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东部、中部、西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都有增加,但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依次递减。一直以来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差不多都是中部的三倍多,在2012年东部这一差距继续扩大,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中部的4倍多,而中部在科技方面的支出一直多于西部,但差距相对东部来说不大。

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的增加能够带动地区科技创新,大大提升生产力。但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差距,造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一,这样也造成各区域经济实力发展不一,致使区域发展不均衡。

(三)财务支出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获得了国家很多政策的倾斜,很多资源都流向东部地区,致使东部地区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集中,在短时间内,东部获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大大提升,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也把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很大提升,从而反过来推动东部经济发展。而中部和西部,虽然也有“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扶持,但是扶持力度相对较小,获得的资金较少,财政支出较少,而在科技方面更是落后,科技创新能力的落后更是让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落后于东部,区域差距被拉大。

三、 采取合理财政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一)合理的财务支出结构和财务转移支付

区域财政支出差异不仅是财政支出在规模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在支出结构方面的差异。要缩短区域经济差距,更重要的是调整区域财政支出结构,不同的支出项目对不同的区域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不同,但同时中部和西部也要努力扩大科技方面的支出投入,增强区域创新力,推动区域企业的创新活力,而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中的科技资金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大大增加,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增加西部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西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升西部地区的社会福利,让不同区域的居民能进一步享有公平的社会福利。

(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财税合作

通过财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可以让生产资料在区域内无障碍的自由流动,这样更加优化资源配置,而生产成本会降低,利润会增加,这样可以促进区域内的各地区经济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间有很多公共物品是需要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样地方政府需要共同为公共物品的修建筹措费用,这样需要平衡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财税合作,建立区域间利益的补偿和分享机制,地方政府也可为共同公共产品建设共同联名发型公债筹措经费。

(三)财政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财政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差异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形成新兴产业中财政支出的稳定的增长机制,对于不同区域的不同新兴产业设定专项资金政策及财政补贴和补息政策。财政预算要包括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创新型科技园建设、产业联盟建设以及新兴产业一流的人才和核心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并且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四)鼓励和加强自主创新对策

加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科技交流并且多给予财政支持,这样有利于帮助中部和西部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主动进行人力开发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财政补贴,无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都可以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创新成品的转化,同时要给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补助,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积极性。当然对中部和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加大,减轻中部和西部的财政压力,同时为中部和西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同时中央政府和中部、西部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积极、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高效、高科技产业转向中部和西部,对于一些收益高、前景不错但有风险的高科技自主创新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信用担保,为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筹集研究经费。(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逯建彪.探讨区域经济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发展[J].财税金融,2011(2):29.

[2]罗剑.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失灵与财政政策调控[J].新经济,2014:26-27.

[3]马骁,杨宇轩,赵艾风.中国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的成因――机遇对营业税的分析[J].财经分析,2012(10):52-55.

[4]母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研究――基于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干预视角的分析[J].海南金融,2010(9):4――8.

[5]陈胜军.财政支持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69――77.

[6]陈胜军.财政支持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69――77.

第9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利益。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各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品牌更鲜明、效益更佳的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旅游经济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经济协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运转方式(马海鹰,2004)。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旅游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宏观驱动力。

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业要素的流动、共享,达到旅游经济增长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之目的,最终扩大地方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区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观驱动力有:

1.资源互补,市场共享。

由于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及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样,主导旅游资源也会有显著差别,区域之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资源互补通常是区域间旅游业联合的基础,实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为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形成丰富、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旅游业在其成长过程中,经济总是和规模不断扩张,市场范围逐渐扩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逐步加快。

原有区域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要素扩张的需要,需要寻找新的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区域旅游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大和客源市场半径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区域限制,向区域外更大范围流动。区域合作为这种扩大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一般选择资源、劳动力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以实现其资本增值之目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联合提高了双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国际上,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以著名的饭店集团为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联合,为这些国家的旅游接待业和旅游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有力证明。

3.加强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旅游行业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有些产业甚至把信息作为赢利的核心,如旅行社业。旅游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行政区的封闭式旅游发展忽视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动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一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4.合作开发与共同管理,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

许多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跨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许多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会共同拥有某些独立旅游资源实体的一部分,如一条风景河流流经几个区域(地区或国家),一座山脉跨越几个区域,一片森林覆盖地涉及到几个区域,等等。这样,相邻的区域因为共同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成为联合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如果不进行区域协作,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相邻区域要么没有能力(如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开发,要么不愿意开发或暂不考虑开发(由于利益难以协调的缘故),最终共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这是各区域都不愿出现的结果。二是由于资源的跨地域性,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合作,也无法实现资源开发;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开发,而不顾及到其他区域,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这种“不合作”多以第二种形式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混乱局面,区域之间最终会“艰难”地走到谈判桌旁,开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无论这种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身都是有益处的。随着合作的深入,区域之间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最终形成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业的共同管理的内在动力机制。

5.减少地区冲突,缓和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且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及社会交往中会触及其他区域的利益,由此产生区域冲突。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设施和项目的建设,旅游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便会产生区域矛盾和冲突。为了减少冲突带来的利益损失,区域之间常会选择协商方式实现联合协作,共同解决产生冲突的问题,以缓和紧张的区际关系,保持各自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间的联合不仅具有经济的目标,更具有政治意义。

6.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业区域合作,政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即在进行旅游业合作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政治上的信任与联盟。有的区域合作目标是要在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统一。如欧洲联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欧洲地区,以与北美和亚洲抗衡。近年来,东盟的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范围扩大到非东盟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日、韩三国。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化、政治一体化、文化区域化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旅游业成为“10+3”组织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旅游业合作是促进“10+3”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世界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体不断涌现,而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区域利益主体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已成为必然。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微观驱动力。

旅游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者和核心力量,是区域利益的主要实现者。区域之间的企业联合协作构成了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旅游企业作为合作主体,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驱动力主要有:

1.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

规模经济,又名规模效益,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资产总量、原料来源、市场范围都会不断扩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区域的要素供应、市场需求都不能适应企业的扩展,企业就向外拓展生产要素的供给、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寻求新的投资区域和合作伙伴,通过兼并、合资合营、收购、重组、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与区域州同类企业或区域内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扩大自身的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范围经济是由企业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优势,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优势。在旅游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更具有范围经济的优势。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

[1]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