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时间:2023-09-11 17:27:27

导语: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第1篇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超级秘书网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

一、目前高校处级领导干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1.“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制约了审计结果的利用转化。

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大部分属于离任审计,很少开展任中审计,“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滞后性,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

2.审计力量不足及审计任务繁重,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及时有效运用。

大部分高校审计处只有三人左右,审计人员只能组成一至两个审计组,由于批量任免、调动、退休,集中开展审计,每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少则有三四个,多则一二十个被审计人员,在进行离任审计时,要对被审计人整个任期进行审计,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有的时间甚至更长,审计期间跨度大,还存在政策规定有变化、人员变动、业务量大等原因,而且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审计组成员还要参与部分基建(修缮)项目隐蔽工程的签证和测量工作、基建工程材料市场询价及定价、物资设备采购验收、大宗物资采购的市场询价、各种审计制度的制定及完善、办公室收文发文等工作,这样用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更紧了。由于审计时间短,任务繁重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审得过细,导致审计证据收集得不足,许多问题未能被发现,得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难以保证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果,导致审计结果不能有效运用。

3.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受限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涵加大产生矛盾。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涉及财务、基建、大额专项资金、校办产业、后勤社会化、科研经费管理、高校收费、助学贷款、社会捐资助学、国家“两奖一助”奖学金、勤工助学各项资金管理等经济行为,需要对经济责任人的经济管理水平、工作业绩、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廉政情况等作出全面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局限与审计业务内容的广泛产生矛盾。另外,审计人员受职业、知识面限制等,对审计结果往往注重微观的多,宏观的少,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层次质量,造成有的审计结果不能被直接运用。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配合机制不健全,审计结果得不到合理转化。

(1)与审计结果运用有关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尚未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组织部、人事处和纪检监察室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谈话、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

(2)工作人员间的配合不够默契。由于审计人员对干部管理与监督的知识掌握不够,对组织部门管理干部的意图理解不够,导致有的审计行为脱离了审计目的;另外,组织部、纪检监察室的工作人员对审计专业知识、审计定性含义与评价、审计职能作用等的了解也不多,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监督之间的对接。

5.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透明,影响了运用效果的发挥。

按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处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报告,在报组织部的同时,抄送纪检监察室和其他有关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公开披露,未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审计影响限定在被审计单位和部分领导这一小圈子里。

6.没有制定监督审计结果运用的责任制。

没有建立健全通过组织部、人事处、纪委监察室等多部门联合监督的责任制,也未建立保障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来规范审计结果的落实。再加上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是平级关系,没有处罚权,独立性不强,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措施和建议

1.前移审计关口,推进任中审计,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时效性。

在目前“先审计、后离任”原则难以落实的环境下,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充措施。

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说,经济责任审计在原来以离任审计为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任中审计,力求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秋后算账”,发挥“治本”作用。按照中央要求,审计署2009年和2010年审计的37名省部级领导干部中,有33名是任中审计。

2.进一步整合审计力量,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和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库等。

(1)目前,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是个不争的事实。就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之所以“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落不到实处,不仅是委托部门任务安排滞后的问题,即使委托部门在被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前安排审计,审计处也因为上述矛盾而无法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进而影响到审计结果在干部考察任用中的运用。

(2)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审计结果运用。

对同一被审计单位来说,不同审计任务的审计目标、要求和时间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审计的内容、程序和结果却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将相关信息输入信息共享系统,其他审计人员在审计同一被审计单位时可查阅相关信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有效地运用审计结果。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档案管理制度。审计处还应建立审计台账,将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等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分清责任,记于相关领导干部名下,形成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如遇到审计时间紧的情况就可利用以前年度的审计成果,特别是对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只需将其任职期间尚未审计的时间段进行审计或财务检查,就可达到全面审计的目的。

3.创新审计方式和理念,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创新审计方式和理念,将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现代的计算机审计相结合。建设一支既懂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全面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4.探索研究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内容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命运,政策性非常强。因此,经济责任联席会议单位必须通力协作,研究制定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规范,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5.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联动性。

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有以下作用:一是审计对象更具针对性,在计划的安排上注意突出重点;二是加强了审计交流;三是方便了重大复杂审计事项的移交;四是促进了审计意见的落实。

6.将审计结果分级,创新审计结果运用的形式和平台。

(1)坚持把审计成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任免程序,不见审计结果不做结论。

(2)探索创新扩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形式和平台。

一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考验,也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曝光。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通报制度。审计机关每年将审计结果归纳、总结,重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和根源挖掘,并提出审计建议,形成审计结果综合分析报告。

三是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反馈制度。通过审计回访、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定期调度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结论和整改的情况。

四是将审计结果运用与干部任前公示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

五是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中,并作为党风廉政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考核等次。

7.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责任制。

(1)按照“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对造成审计结果不真实、责任评价不客观,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出现任用干部偏差的应首先追究任命部门的责任,防止和杜绝领导干部“带病上岗”、“带病履职”、“带病提拔”等问题。

第3篇

一、对内部审计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内部审计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内部审计模式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是组织和部署审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基本方式的根本因素,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内部审计模式一般由审计定位与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内部审计定位决定了内部审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又决定着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审计保证措施促进审计指导思想、审计基本方式的贯彻执行,从而进一步体现内部审计的定位和作用。

二、明确内审定位,创新工作思路

审计定位决定着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经过内审工作实践,我们对内部审计的定位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内部审计是企业综合经济监督部门,是企业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围绕企业的内在需要,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服务。实践中,应当通过审计这一特殊的工作方式,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实现“审计―控制―管理”的协调统一。

为了体现内审定位,必须在审计工作指导思想和观念上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审计定位实现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审计目标实现以查错防弊为主向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的转变,为企业提供保证与咨询服务;三是审计方式实现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转变,进行全过程审计监控;四是审计职能实现从就事论事的单纯性审计向综合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服务的转变,逐步扩大审计内涵,丰富审计信息;五是审计成果实现以追求单纯数字成果向追求审计综合效果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提升内审工作的综合价值。

审计思想观念的五个转变,实际是要求审计人员重新审视内部审计定位、审计职能和审计成果的体现,重新明确审计目标、审计方式、审计程序的内容,在思想观念和审计方式上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推进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

三、改革审计基本方式

为了体现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思路,在审计实践中应当通过改革和调整审计方式,逐步建立“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程审计监督格局。

(一)立足内部财务信息的审计监督。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网络化已普及应用的实际,通过改革现行财务审计的基本方式与手段,探索和推行财务审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网络在线实时审计”等,逐步实现“动态监控、过程跟踪”的财务审计格局。这种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对财务信息进行事中监控的基本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保证作用,应当是财务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立足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对企业资金特别是对企业流出资金的载体――各类支出性经济合同,通过探索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招投标审计,实现“事前参与”;通过结算付款前审计,实现“事中监控与事后评价”。这种以资金流为基本点的审计方式,是防止企业效益流失,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果的直接体现。

(三)规范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审计监督。通过探索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风险评估等,对企业重要经营领域进行管理审计。诸如经营成果考核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等,对企业重要经营行为实现“事后评价”,从而将内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通过改革上述各个领域的审计基本方式,使内部审计覆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企业重要经济行为实现全过程的审计监控,能够更好地体现内部审计的基本定位与指导思想。

(四)保证措施。为了使内部审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式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必须实施强有力的审计保证措施。实践中,应当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来达到这一目标。

所谓“制度化”,是将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在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中得到体现。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如企业审计管理办法、财务审计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合同审计办法等,直接明确审计的有关规定;二是通过与其他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在企业专业领域或其他管理部门的专业制度中明确审计规定的条款、环节。如在合同管理办法中明确审计条款、在干部管理办法中明确经济责任审计条款、在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中明确经营成果考核审计条款等,作为审计制度的补充或辅助。这两种方式相互响应、互为补充,将内部审计在企业各个领域的制度层面实现全覆盖,为审计工作开展奠定制度基础与依据。

所谓“程序化”,是将内部审计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在各个管理或作业流程中落实审计环节,使内审成为企业重要管理或作业流程中的必经程序。如在企业主要经营领域中,建立“财务决算,不审计不决算”、“专项费用,不审计不认可”、“经济合同,不审计不签约”、“资产损失,不审计不核销”、“业绩考核,不审计不兑现”、“基建工程,不审计不结算”、“对外结算,不审计不付款”的关键控制点,由内部审计承担监控职责,使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得以确立,通过“控制”使内部审计达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同步审计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意义

上市公司是指依法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获得证券交易所审查批准后,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与一般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特点在于可利用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广泛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财务报告信息较全面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因而它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是资本市场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派生其他信息的源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资本市场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降低资本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完善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仅抑制了上市公司信息的造假行为,而且也打击了证券市场中的暗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市公司和某些机构利用上市公司信息进行人为的股价操纵。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是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使证券市场在良好的秩序下运行,必须建立规范的上市公司信息运行机制,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能够保证信息使用者平等地获得必要的信息,进而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其他利益,使他们在作出相关决策时,能平等地获得必要的相关信息,以防止少数主体通过非正常渠道取得垄断信息而牟取不正当的利益。

3.落实公司经营管理责任。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一方面能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外部信息使用者关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等数量化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资源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通过公司披露的信息可以落实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切实保护公司的资源安全无损,并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为股东和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

二、当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缺陷

财务报表在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的各种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当前的财务报告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批评的焦点是公司财务报告没能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没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财务报表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具体而言,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确认与计量方面的缺陷

首先,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都是以某一主体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为基础,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确认。以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基础的传统会计难以在期末财务报表上公允地反映那些价值易于变化的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仅把重点放在存货、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性资产上,较少关注知识产权、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无形的资产。而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已愈加受到关注,然而这些信息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却不曾露面。随着高科技公司的大量涌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商誉和人力资本的计量与披露变得越来越重要。沃尔曼(1996)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他认为有相当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资产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

(二)在对损益的确定和信息披露上的缺陷

20世纪30年代以来,利润表一直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广泛关注,在财务报表中,没有其他任何数字能够像每股收益那样更吸引投资阶层的注意力。市盈率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反映出了它的显著性。利特尔顿(1989)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也多次强调了利润表的重要性。但是,价值增值在产生之时不予报告,而必须推迟到实现之时再予以报告,这会导致收益确定存在潜在的时间误差。现行财务报告过于重视盈利的单一计量,在一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世界里,任何单一的数据都不可能捕捉到企业每一个报告期间内影响财富变化的方方面面。现行利润表无法满足21世纪市场经济的要求。

(三)在满足及时性要求方面的缺陷

财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信息的相关性。报告的及时性即何时披露财务报告最为恰当的问题。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要计算会计主体的利润实现情况,从理论上说,只有等到会计主体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得以准确的计算。但此举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这样一来,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截止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按传统的做法,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一般需按年度、季度或月度等固定的时间基础进行编制,并定期公布。但时至今日,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动,尤其是资本市场业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代,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能否继续满足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令人颇堪疑虑。由于用户对于企业的投资及信贷决策往往需要经过连续地分析与评估程序才能定夺,因此,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应对外提供更短的期间或时间以及更加灵活的财务报告。

(四)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渠道与介质方面的缺陷

信息披露的渠道与介质,即应通过何种方式提供财务报告信息的问题。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在信息需求上的差别和在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则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倾向于使用定性信息,有的则倾向于使用定量信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这四种信息类型的重新组合又可能产生不同的偏好。此外,有的使用者喜用文字及数字式描述的信息,有的则喜用诸如图表、图像等直观的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的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改进的思路和对策

(一)提高财务报告计量基础的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在传统中作为计量基础的历史成本信息不再是唯一的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践中将得到广泛使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准则的制定中,都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公允价值概念,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也逐渐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这一计量属性。因此,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应是历史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重,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作为历史计价信息的补充同时提供。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及有用性,拓展财务报告信息范围

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这不仅包括披露企业现有的内部财务信息,还增加披露和企业相关的外部信息,如对企业决策有影响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市场信息、行业信息、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等;不仅披露与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还披露与企业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资产质量、不良资产状况、成本水平、企业规模、偿债记录等;不仅披露企业的事后性信息,还增加前瞻性信息披露,如企业前景、盈利预测、企业管理当局前景规划等;不仅披露确定性信息,还披露一些不确定信息及加强对风险性信息的披露。同时,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还会增加对相对值信息的披露,因为相对值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更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三)拓展财务报告的披露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未来财务报告将提供实时报告。实时报告的显著特征是在任何时间,信息使用者都可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这种适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的特点使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将大大增强。同时财务报告将不再拘泥于以一种形式提供,仍然以报表、文字为主,但可以辅之以图形、影像声音等更为生动的形式,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信息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从而在各个角度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外交互式报告也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主流。报告公司与信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网络紧密相连,一方面,报告公司在网上公布其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与信息,供使用者选用;另一方面,财务报告用户也可通过网络主动提出信息需求,促进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这样通过交互式联系,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财务报告,使之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体系

未来财务报告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将需要增加以下内容:全面衡量企业在价值创造中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增值表,以便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信息;为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为不同使用者提供时间和内容上有差别的差别会计报表;为适应股份制改革的日趋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提供的股东权益变动表等。

参考文献:

[1]王华.财务会计研究前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边德生.基于报表使用者构建新的财务报告体系[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第5篇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促进有效的控制成本费用,达到服务于企业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履行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服务职能,向组织提供与所审查的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忠告和资料。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及执行质量。内部审计部门是组织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门。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目前的问题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业务指导;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审人员重实务、忽视理论研究;对内审作用及内审机构的有无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

配备不全,限制了内审工作的开展。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适应改革的发展方向,强化审计责任,消除内审局限性,依法审计,在监督与服务中求效益。

关键词:

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企业管理对策研究

正文:

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部门进行的审计。是内部监督的重要形式。主要审计企业的财务收支及与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部门资料。企业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因素,有计划的指挥、调节、监督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是由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决定的。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管理,同时受企业管理的制约。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

为了全面开展审计工作,我国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5年10月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内部审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内部审计的职能是指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客观具有的功能。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服务等四项职能。

1、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机构监察和督促本企业内部各种经济活动在正常轨道上运行。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效益、财经纪律等方面的审查,监督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是否全面履行经济责任等情况。

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企业股东及董事会等决策层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看其是否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是否完成任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重要的是检查评价;二是业务上受当地政府审计厅局的业务领导,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2、管理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计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彻底的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的作出结论,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的具有管理和参谋性质

的职能部门。

3、评价鉴证职能

内部审计的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经营活动及其绩效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评价是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过程。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

鉴证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证和证明,据以作出审计结论。内部审计部门接受政府审计局的委托或企业高层的指令,对企业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鉴证,反映和说明某一经济活动事实或某一方面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和有效。

4、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是通过对被审查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咨询服务,帮助其有效地履行职责,提高工作质量的功能。

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本企业服务,对最高层负责,完成其指派的任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企业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完成他们交办的工作。

随着WTO的加入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内部审计的职能正在逐步完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被人们认识。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或之后)产生的客观效果。

1、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

通过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情况,制止违规行为,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自成立以来,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查出不合规问题15项,金额达305万元,均按照国家法律作了整改或上缴财政。有效地防止了违法违纪行为的产生,维护了财经纪律,教育了财务人员,为今后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事实上不少单位的信息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具有造假性质的“账外账”和“两本账”及私设小金库现象,因此,有必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查错防弊,提高会计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发现问题,查明损失浪费、贪污腐化行为,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提供证据和信息,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警察”的特殊作用。

2、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増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

(1)、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

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新形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内部审计人员应重视生产经营情况,对企业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提出有效措施,经济有效的使用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维护财经纪律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出发点。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自1989年建厂初期就开始实行外委工程审计监督工作,成效显著。审查了公司建设的全国性的大型工程项目DOP四万吨、DBP二万吨、810酯、山东増塑剂技术开发中心中试装置DOS、DOA项目、两万吨苯酐等基建工程项目及日常防腐工程、检修工程、粤港城大酒店、兔巴哥食品公司等外委工程项目,审查工程结算5700份,审查总价值53340.15万元,审定值45520.30万元,审减值7819.85万元。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但节约了资金,减少了资金流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成绩得到了上级审计部门的肯定。

3、鉴证作用

(1)、开展联营审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联合经营是在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取得实效,一个企业和一个或数个企业为发展生产和产品交换而进行的经济联系。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由齐鲁石化公司与临淄区政府各投资50%而组建的联营企业。从公司建立到目前为止,虽曾一度效益较好,1992-1996年人均经济效益列淄博市工业企业第三位,跻身于中国化工500强,但随着俄罗斯及西方国家増塑剂产品的大量低价进口冲击,1997-2000年效益下降,有的月份出现了亏损。由于我们加强了联营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遏制了乱摊乱挤成本现象,审计科提出了压缩公司办公费用和车辆维修费用、出售办公用车、优化生产原料丁辛醇和苯酐的采购办法和采购方式等建议,降低了成本和消耗,规范了联营企业财务核算办法,投资双方的合法利益均得到了保证。

(2)、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实行领导班子在任定期审计,有助于监督企业领导依法办事,遏制腐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为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考察提拔干部提供依据。

开展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评价企业领导在任期间生产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肯定成绩,纠正不足,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促进作用

(1)、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增加收入。

(2)、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

通过经济责任制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

(3)、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不定期的开展对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依法办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以来,责成公司审计科配合山东新诚会计师事务所对下属兴达工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粤港城酒店等单位进行年度不定期审计,共查出不合规事项63项,涉及金额105万元,均作了整改,有的按照法律规定作了处理。规范了二级企业的财务帐目,培训了二级企业的财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促使二级企业财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5、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1)、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

(2)、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山东齐鲁増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审计科早在1993年就向领导层提出了降低DOP、DBP产品进料成本的建议,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2001年自己设计上马了两万吨PA项目,开工率达100%,月产苯酐2381.3吨,是设计值2000T的1.19倍,PA收率达108.8%,是设计值的1.017倍,邻苯单耗降低4.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每吨原料自产比外购节约1000元,月节约资金238.13万元,全年降低成本2381.30万元。年副产高压蒸汽52190T,创效益469.71万元.残渣实际采出量(1260元/T)为9.54KG/H,低于41KG/H的设计值,酸水实际采出量为(160元/T)0.375T/H,低于0.57T/H的设计值,成功实现了高负荷、高质量、低能耗、高收率的达产目标。2001年扭转了前几年的亏损局面,应对了国内外増塑剂行业的竞争,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6、参谋作用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也由原来的面向国内市场转上了国际市场,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可靠的经济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内部审计事业的飞速发展。内部审计可以提供世界性的先进的技术资料和经济信息,客观公正的为领导决策服务。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在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维护财经纪律方面,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深化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具体业务缺乏指导。

西方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独立性较强。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太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

2、重视审计业务,忽视理论研究。

企业内审人员审计业务得心应手,导致理论研究处于低点。充电意识淡薄,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国际内审发展的步伐,目前,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企业报考者寥寥无几。

3、作用与认识脱节

在现代的大企业中,仍有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认为企业领导是“一言堂”,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审计有抵触情绪,甚至不配合,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这与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有的对内审怀畏惧心理,持有怀疑态度。

4、专业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有甚者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沈阳黎明集团上市公司(黎明股份)财务报告长期作假,沈阳会计师事务所竟查不出问题,最后证监会邀请财政部及知名院校专家学者才查出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重视服务监督,轻视服务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关键在于它能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四、内部审计应用方面的对策

1、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明确隶属关系,增强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

2、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将从行政设置转变为单位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设置,逐步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政府委派制。

3、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4、端正认识,厉行企业内部常规审计,减少违纪违规问题。

5、建立并实行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改变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实行风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

6、开展外委工程予结算审计,减少企业资金流失。

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079-03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规模愈来愈大,集团公司、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企业管理层次的不断增多、管理空间的不断拓展,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开始出现。近年来,中国的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体系,对完善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1.IIA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是国际内部审计新的《职业实务框架》(PPF)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9年6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第五年会上推出。

2.国内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这是2003年3月4日,李金华审计长签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4号令)对中国现行内部审计定义的新的表述。

3.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为防止局部利益可能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由本部门或本单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对各职能部门经营活动或经营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和鉴定。从而达到内部效益最大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和服务。

二、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企业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审计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企业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业务建设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与西方内部审计相比,差距很大。因此,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弊端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足够的认识。当前一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企业经营与核算是最主要的,而审计工作是次要的,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审计所做的工作可以由财务部门代替,极大地低估了审计工作“一审、二评、三促进”的作用。另外,一些部门和人员对审计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有意设置障碍,从而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质量和作用。

2.机制上的缺陷。内部审计的核心要求是独立性,这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发表客观公正审计意见的基础。目前,由于公司职能转变、机构调整组合和企业母子公司改制等原因,部分单位将内部审计设在单位财务部门或将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客观上削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处于“弱化”状态。内部审计机构一般设置在单位内部,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既定的经营管理目标服务。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受管理层直线和单向领导,工作受到管理层的约束和控制,难以自主确定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意见和建议不具备强制性,而一旦面对单位领导参与或直接违纪违法以及不公待遇时,缺乏其他的报告和诉求机制,例如,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因而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审计意见无法保证客观性。

3.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目前,中国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当对某一销售收入进行审计时,往往审核其合计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所附票据是否齐全,而不管其价格是否合理,认为那是经营部门的事,与财务无关;再如,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是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准确的会计核算。

4.审计手段落后。中国现在的大型企业集团,很多都已实现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审计手段。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审计人员必须掌握联机数据库、微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中国目前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撑专家,主要是使用传统的手工测试。

5.内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1)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的现有内审人员多数只注重财务与审计知识的学习,但对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把握还有较大差距。复合型人才少,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因而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较弱。(2)职业素养欠佳。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3)内审人员安排随意性较大。企业在安排录用内审人员时,考虑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的较少,安排闲置人员较多,内审机构成为“老弱病闲差”职员的安置场所。

6.法规制度不完善。中国虽有《审计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律,但是从部门和行业上来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规范审计工作质量和约束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够系统。使得审计人员在检查和评价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处理违纪问题时,缺乏可靠依据。当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感到无章可循,甚至无所适从。

三、强化中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是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1)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学习。尤其是企业主要领导要带头宣传、带头学习、带头贯彻,把重视审计工作放至企业执行政策、合法经营、勤政廉洁、树立形象、提高效益的高度来抓,把审计监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2)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把审计决定落到实处。对一些重点审计项目和存在的问题要责成有关单位和人员限期落实,排除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和干扰,以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审计人员的权威。(3)加强汇报和沟通,提高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还要加强同被审计对象单位的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真正感到审计工作政策性强、知识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经济监督而不是单纯的挑毛病、找茬罚款,促使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变被动配合为主动配合。

2.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发展初期,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在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于企业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内在动力不足,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缺乏内在需要,定位上不够清晰。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目前,应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单位职能部门之外。内部审计机构应从行政设置转变为单位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设置,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推行内部审计人员委派制。在保证形式上独立性的同时,实质上的独立性也很重要,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发表审计意见时能不受外部干扰,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性。

3.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合理确定内部审计的内容。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内部审计已经摆脱了财务领域的局限,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目前,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相当深入。从美国来看,内部审计部门已广泛涉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领域。由于中国内部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晚,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目前内部审计的实践情况来看,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审计。会计报表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属于经常审计范畴。通过会计报表审计,能够了解企业的财务收支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资产质量是否优良,资本结构、资产结构是否合乎企业发展需要,还能够了解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打下基础;二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采用聘任制,而经营管理者是否能够被留任续聘的主要依据就是其经营业绩,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经营业绩则需要依靠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以会计报表审计为基础,重点审计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和成本费用开支情况,以正确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不仅关心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还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发表意见。从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将是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企业的壮大、内部审计理论的发展以及内部审计实务的深入,中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也会逐步扩大其工作范围,全面参与企业决策、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流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审计手段创新。内部审计应当成为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受益者,积极探索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等。现在审计署已经实施了金审工程,政府审计在审计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前头,内部审计应当利用被审计对象相对固定的优势,开展信息化建设,迎头赶上财务等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审计效率。

5.充实审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群体结构。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就要有一批合格的、胜任的、高素质的内审人员。加强内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充实审计队伍人数,选聘优秀的尤其是专业内部审计人员。因为内部审计人员接触面广,在工作中能全面接触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面,要求具有全面超脱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2)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经济活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目前审计任务重,人员不足,一时又不能增加人员,为了更好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3)优化群体结构。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组建内部审计机构时,除了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外,还可聘用其他的专业人员兼职,例如法律顺问、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师,统计师、计算机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形成合力。

6.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审计法》中第29条《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规章,对中国公司内部审计缺乏强制力。如果在内部审计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出台,是很难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中的复杂问题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应尽快制定适用于中国公司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弥补中国法律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空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效力来明确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义务和职责,为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者提供有力的执法依据。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直接参与生产、流通领域创造价值的过程,对企业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经营者是否按规范和效益原则营运资本,使资本保值、增值。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霞,张军立.中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4).

[2]代娟.中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交通财会,2009,(5).

[3]范碧辉.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4]齐志红.对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和建议[J].现代商业,2009,(1).

[5]宋长秀.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6]方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6).

[7]张松艳.对中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2).

[8]王建忠.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管理研究,2009,(4).

[9]张味英.关于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9,(4).

[10]吴晓路,何国昱.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6).

Talking About the Internal Audi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HUANG Zhi-lin

(Anhui Auditing Vocational College,Hefei230601,China)

第7篇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近年来,甘肃移动面临公司在大力借助流量经营、互联网全面发展的时刻,内部审计如何在高投资、高成本的压力下防范企业运营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何将管理理念和战略构思落地,已经成为审计人员亟需思考的主要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曾经缔造了无数企业辉煌的西方管理文化,能够给甘肃移动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呢?笔者拟通过这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甘肃移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探索提高审计质量的模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产品的全部活动。全面质量管理在管理上的意义超出了统计意义,它不是单纯技术方法的引用,而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代表着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理念。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文 /zuowen/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企业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战略匹配关系,重视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目前,甘肃移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是制约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直接原因

目前,甘肃移动在审计本文由收集整理质量管理控制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计划和实施阶段。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和简化的基础环节。由于时间和审计资源的限制,有些项目未开展缜密的审前调查,造成制定的审计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

2.缺乏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制约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由于缺乏科学、严谨的量化指标体系来衡量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甘肃移动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手段依然主要靠定性的管理来实现,难以运用现代的管理科学技术、it技术等来实现精确控制和管理。具体表现为:评价指标难以量化,控制体系难以标准化,考核体系执行力度不够、客户需求重视不够等,进而导致审计效率较低、审计风险较高等问题。

因此,甘肃移动目前的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公司战略转型发展的需要,风险防范和把控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运用新的模式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迫在眉睫。/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两种学科在管理特质的要求上具有一致性

一般来说,适合进行质量管理的通常是那些技术要求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繁重、不确定因素较多、各类资源有限的管理项目。而审计项目本身具有工作强度较大、处理关系复杂、承担责任重大、审计资源紧缺等特征,完全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特质相吻合。

2.降低审计风险和内部外部监管环境的要求

公司内外大量的违规腐败案例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出现了重大漏洞,或内部的监督防控体系形同虚设。因此,一旦发生重大的内部审计质量事故,对企业造成的后果和影响都不堪设想。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不仅是企业加强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国家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基于全面管理模式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1.选取关键质量特性指标,建立“以数字说话”的评价标准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论的要求,可采用流程图分析、因果矩阵、帕累托等多种工具,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内部审计的客户需求进行筛选、计算和确定。笔者认为,可选取审计报告完整性(y1)、数据准确性(y2)、审计评价适当性(y3)、审计建议操作性(y4)、审计流程规范性(y5)、审计结果信息化程度(y6)6个关键质量特性(ctq,criticalto-quality)指标作为定量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评分。//zuowen/

以“审计报告数据准确性”这一评价指标为例,可以将其细分为三种类型的数据:

a型数据:定义为十分重要的数据,不允许出现错误。如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结论数据、竣工决算审计结论性数据等;

b型数据:定义为一般数据,即使出现错误,对于审计报告整体而言影响不大。如内控审计、审计调查等审计项目中非关键数据;

c型数据:定义为允许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数据。如工程施工结算中审计结论数据误差在5%内均可视为可接受。

针对每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又制定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评分标准,具体得分为y2=y21*y22*y23,计算公式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级、量化和建立评价标准,就成功地将以往无法量化的审计报告数据准确性指标予以量化,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最终通过评价“有效性系数”k1-k6来具体衡量内部审计质量(y),从而达到运用统计学工具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目的,寻找解决方案和改进空间,全面提供审计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8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质量管理

内部审计是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加强各单位内控建设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壮大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1 内部审计的含义及作用

1.1 内部审计的含义

内部审计是指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独立设置的专职机构及人员,是对各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益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分为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单位内部审计本质是一种控制活动,它通过对受托责任的过程和结果的检查,查明受托人的责任完成情况,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并运行有效等。在公司内部各级管理层次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独立行使检查、确认职能,可以减少信息内外不对称,有利于契约的签订和执行;履行咨询、服务职能,可以改善其他控制程序,影响受托责任环境,从而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当对被审计者的行为和行动缺乏信任时,通过鉴证被审计者来证实受托责任的履行,这就是审计的目标。当受托责任关系中存在不信任时,审计是促使受托责任完整履行的主要方式,所以说,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受托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保受托人能在界定的“控制”范畴内,保证整个受托责任系统的有效运行。

1.2 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制度,内部审计职能体现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在企事业单位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显重要。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管理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有效治理:(1)它能协助单位识别风险因素,分析风险结果并确定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的轻重缓急。(2)可以针对单位运行风险管理程序在实际中是否如预想的那样发挥作用提供确认。(3)通过社会中介咨询服务可以改善风险管理和控制流程,进一步帮助管理层和董事会改善管理。公司治理中的其他治理主体可以依赖内部审计作为有价值的资源,使其发挥作用。

2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一方面是内部审计环境质量控制,另一方面是内部审计项目作业质量控制,在内审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2.1 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很多公司的领导层对审计的认识肤浅,所以内部审计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未开展好。内部审计建立在受托责任制的前提下,有的管理层只看经营结果,不看控制过程,等到出现问题后才想起内部审计。领导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认识不足,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未得到实施,审计报告得不到重视,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解决。

2.2 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

经济发展的复杂和国际化,使得内部审计业务多样繁杂,要求内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审计程序,还要掌握经济、外语、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特别是电算化在审计中的运用。但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从退休或富余的会计人员产生的,职称不高,部分从业人员对审计业务不熟悉,知识结构肤浅,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3 内审质量控制技术手段落后,审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基本上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而审计技术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内审质量底下、方法落后,仍停留在过去的手工查帐方式,不善于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内审。在单位违章行为越来越隐蔽、越高超的情况下,以前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不能满足审计的发展需要,更会给审计工作增加更大的风险。如有的单位审计只重视事后审计结果,轻视过程跟踪,不能满足管理需要。

2.4 缺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再监督机制

了提高企事业内部审计质量和公信力,现在国家审计包括政府审计、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各种审计互不干预。很多单位对内审工作的业绩评价以项目审减金额等指标来片面评价,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再监督机制缺失,也没有设立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专门检查的工作组,缺乏科学的、量化的评价审计质量的标准。

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3.1 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好领导参谋不断创造成绩,审计工作为单位减少损失、间接提高单位利益,让单位领导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单位经营管理及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内审人员配备与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审计工作渗透到全部管理中,这将有利于防范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3.2 加强内部审计独立地位,合理配备内审人员

在单位内部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实现内审机构业务独立、资金独立。在审计业务中,根据审计项目业务繁简,可以聘请兼职内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中介审计来共同参与,更好的完成内审工作。同时,各级单位应按照本单位规模配备适当的内审人员来满足审计需要,同时还可以兼聘一定数量的具备沟通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的兼职内审人员,并且要保持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长期稳定。

3.3 搞好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搞好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除了设置内审机构外,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针对当前许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及人员较少的现状,单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树立良好职业道德。

(2)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更新财务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和方法。

(3)加强审计理论研究,把审计实践中产生的可取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知识,为审计工作的开展献力献策,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审计考核,采取激励措施,配备专业审计人才,提高审计队伍建设。

(5)减少审计成本,节约审计人力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满足日常审计需要的内审人员,在业务扩大或集中审计时可以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其优点是社会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一般较强,降低人力成本,并且外审人员具备丰富的审计与管理咨询经验,能够较快完成审计任务。

3.4 创新审计方法,改进审计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运用拓展,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要求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家内审协会提出:“在推进审计转型的过程中,要实现审计方法从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工作,就要加强单位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改变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能力,使全体审计人员都能熟练地运用电算化、审计软件、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论、数学法、统计学、信息论等现代方法,实现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网络化、科学化,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质量、增加单位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J].会计之友,2008,8.

[2]李建英.加强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0,2.

第9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危害;规避;控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6301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可是他们如今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例如会计信息不实、虚假账目等。同时,关于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案件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会计师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强化审计风险分析工作,研究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必不可少。

1 审计风险

狭义上的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认为公允揭示的风险,但是财务报表上却没有进行公允揭示;或者审计工作人员认为公允揭示,但是财务报表上公允揭示的风险。审计人员是基于职业要求作出的审计风险的判定,因为提供的信息不够及时,审计判定结果就存在和事实不符或者与事实相反的现象,这种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就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使得审计员承担不良后果,这就产生了审计风险。

广义上的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损失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的内容关系密切。广义的审计风险包含营业风险和狭义审计风险。因为在对客户的财务报表做审计的时候是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就不能把财务报表的所有不足地方都一一找出。因此,审计工作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者遇到很难被发现的错误。即使算不上是审计失误,但是也是有审计风险的。所以,审计风险也包含营业风险,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范围更加扩大化。

2 审计风险的危害性

2.1 对国家带来的危害

因为会计报告与审计报告与事实不符,企业负责人或者管理层就不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这就会造成国家做出错误的监督和各项决定。

2.2 对审计部门的危害

对于审计部门来说,企业难免会出现一些故意或者是无意的错误和财务信息,因为审计失败,就会引起审计部门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对审计的能力有所影响,也对审计部门的公正、公平的形象有所损害。审计人员还会因为审计失败而赔偿损失。审计失败会给群众留下不良印象,群众逐渐会对审计部门不信任。

2.3 对审计对象的危害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审计失败,审计部门就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企业负责人就不能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容易做出错误的经营策略。

3 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当前的审计工作应该能够适应于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制社会下。现代审计的流程、行为、结论等诸多方面都应该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可以接受社会的监督。因此,可以说审计风险不会存在隐蔽性,而是更加透明。我们应该对审计风险及审计管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因为只有正确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才能找到有效的规避和控制措施。

(1)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中。在进行客户选择的时候,审计部门的外在环境和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有可能造成选择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对象企业的停产或者主打产品销售业绩大幅度下降等;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因为方案不够全面就会导致错误审计决定的计划风险,例如为了可以减小投入、节省人力物力,就随意丢弃自以为没有必要的审计流程;在分派审计工作人员的时候,也会存在派遣的审计人员能力不足,造成能力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或者缺失职业道德等;在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时,还会出现因为证据不够充分的情况,这就引起了证据审计风险,例如审计对象没有提供必要的说明材料;在进行抽检的过程中,如果样本不具代表性或者样本数量不足,也会引起抽样审计风险,例如样本的数量过高,浪费了成本,样本没有代表性,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尤其是判断抽样,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如果经验不足非常容易漏掉主要项目;在进行审计报告编写时,会因为意见不同意造成的报告审计风险,例如编制了准确性不好的审计报告。每一项审计风险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错误,都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企业的严重欺骗行为、违法违纪行为是增加审计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审计对象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虚假账目、随意改动资料、做虚假证据,使得审计工作人员不能掌握真实的资料。例如关联方贸易,有些上市企业利用关联方贸易把大笔亏损转嫁到不需要审计的关联公司,这样能够躲避审计人员审查到真实的财务情况。因为关联贸易过程十分复杂,审计人员并不一定能够发现所有的错误,不能辨别关联贸易就很可能引起审计失败,带来审计风险。

4 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4.1 适当进行审计风险教育活动,提高风险意识

很多人虽然已经基本了解了审计风险,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依然没有足够重视审计风险,也不明白应该怎样去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仍然使用传统的审计形式和审计办法,这就必将使得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处于不利位置。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把审计风险纳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在审计工作的每一个流程都应该重视规避与控制审计风险。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国外先进的审计防范,提前预测到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控制审计风险在能够被容许的范畴内。

4.2 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公平公正、敬岗爱业、忠于职守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应该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样审计工作人员才能团结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带来好成绩,也能够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除了应该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审计、法律和经济等多方位的知识,同时可以公平公正地得出结论,依据法律进行审计。可以通过开展全面的培训课程,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及业务水平,同时,审计人员也应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及时找到错误、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措施。审计人员也应该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由于审计工作是一个复杂并且繁复的脑力活动,如果没有好的事业心及责任心是不能出色完成工作的,所以,各部门也要加强培养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4.3 管理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

管理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详细来说,审计的质量是占据核心位置,并且管理方法作为引导作用,以制度作为基础前提,形成一个审计全过程的体系,并且质量控制体系具有以人为本、以制度管理人员的特点。例如:审计项目评分制度、重大审计项目审计制度、审计出现错误漏洞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组长负责人负责制度、审计执法责任制度、审计回访制度等。一定要保证复核三级制度,逐级的进行审查,明确责任。也就是审计部门组长对工作的底稿和证据进行复核,然后交给审计业务部门的领导对审计小组的报告再次进行审核,最终复核机构对审计事项的所有材料进行最终审核。并且所有审计工作都需要再审计业务会议过程中进行审核和决定,并且对行政执法采取一票否则方式,而在目标管理的考核中采取重奖重罚的方式。

4.4 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尽量避免风险

为了更好的防范审计风险和保证质量,就要严格的遵守审计纪律。首先,只要是会议就需要讲解纪律。其次,对于审计制度要健全,每年年底进行考核。再次是严格遵守纪律,即使某个科室的任务完成的都很优秀,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廉洁的作风,在年终考核中取消其参加资格,还要对其进行扣罚将近等惩罚。最后,对于审计工作也增强透明性,出现审计纪律破坏的人员,审计单位能够马上举报。

5 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有一些因素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却可以应用一些对策去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要审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地防控,才能确保审计机构的公正性和严谨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爱英.浅试论控制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J].财经界,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