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时间:2023-09-11 17:27:27

导语:在中小学生德育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小学生德育原则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68-01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从小学开始,这是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度的阶段,对培养创新能力异常重要。而数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务必要把握好这个时期,改善数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1.引起兴趣,加强创新欲望。首先在课堂上,老师要重视教学语言,在保证其准确性的基础上,还需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为学生打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令其觉得身心愉悦、融融恰恰,尽量能够产生共鸣;其次,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课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把无形的知识通过有形的设备具体表现出来,更直观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使其创新欲望更加浓厚。

2.多问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很多世界级的大发明最初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对人们有激励作用,鼓舞人们探赜索隐,去寻找这个世界的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不懂就问而且多问,老师尽量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

3.多多思考,开发创新潜力。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且独立的思考尤为重要。多思考对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有着巨大影响。一般而言,小学数学题目常会有多种解决方法,老师应多鼓励一题多解,这样能够拓宽思维,促使其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

4.动手实践,强化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需要感性材料支持,才能加以运用。

消化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需勤动手,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创新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氛围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兴趣和求知欲是前提。小学生求知欲旺盛,见到新鲜事物很容易就能引起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要经常创建一些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也有很多类别,如问题猜想情境,有利于思维的延伸;问题错误情境,能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等等。将学生全部的兴趣和求知欲给激发出来,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创新意识,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数学课堂上,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保证。

2.挖掘潜力,加强创新精神

当今时代,全球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比的是综合国力,许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当成教育的前提工作。缩小至一个学校,也同样如此,必须挖掘小学生的创新潜力,强化其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有主见,能够辨别是非且敢于批判、敢于冒险。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提出问题,经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于学生,不懂就要问,不要害怕出错,而且要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便错了,也没什么。对老师而言,应多多鼓励这种行为,而且需认真对待每一个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详细令其满意的答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对学生的质疑,老师可尽量将其进行拓展,以活跃学生思维。例如,课后习题有道“66+58”的算术题,在一般的算法之外,老师可教他们一些简便算法,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习惯。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动脑思考过了,所以,要对此多加鼓励。

3.改变教学模式

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数学有很强的思维性,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既是创新,就不能走传统的路子,要打破定式的思维,改变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潜力,又可强化其创造性和变通性。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学模式、课堂学习以及思维训练同时创新,开放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能借着开放的名义哗众取宠。因此,采用开放式教学,问题并不一定得多有难度,而是要有代表性,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例如,在讲到“约数、倍数”这一小节时,可以设置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从7、9、63三个数中任选两个,说出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看谁反应快,说的又好。”台下同学都积极的举起手,“63是9的倍数”、“63能被7整除”、“7是63的约数”等。通过这些回答,可对今天的讲课效果做出一个总结,了解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4.将理论和实际完美结合

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都很强,它把现实中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生在学习中,课堂是主要的阵地,但现实中也很重要,因为学以致用,最终还是要在实际中运用的。所以,要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祛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让他们觉得数学很亲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实际例子,将实际中的交易买卖引用到计算上,比如“一斤白菜3毛7,两斤半多少钱”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可提高其运算能力以及灵活性。此外,对于习题,不必局限于课本,可精心设计一些,课堂上多增加诸如“一空多填”“一题多解”之类的训练,或者让学生自己出题,然后交换着做,总之,要以创新为核心。

三、结束语

经以上分析,可知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做好长远打算。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既要提高自身水平,还需改变教学方式,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最终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景贵.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阅读,2013,35(1):209-212

第2篇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全社会应着力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切实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学校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

首先,开齐开足德育课程,严禁随意调整德育课程和减少课时。通过国家德育课程这一主要载体,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就是国家开设的德育课时也还是少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一周2-3节,还基本上以传授社会知识为主,能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吗?应该增加德育课时,专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关爱他人等品质。日本的民族精神培养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更新德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直接接受所谓的思想道德标尺,伦理道德、价值规范不是简单的知识,不能被视为简单的教学科目,更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性的学习来获得。

知道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的原则,掌握做人的标准做人的方法,并不一定能真正内化为每个人自身的人格要素,它需要一个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不断获得体验、反复协调、主动修正、逐渐完善的过程。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真实的社会情景,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活动,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点不乱写乱画,保护文物是爱国,有的说不破坏城市公共设施,不破坏卫生环境是爱国,有的说节约粮食、节约水电是爱国,还有的说,不迷信、不信谣言、不说影响国家形象的话也是爱国。这样一来,爱国行为便不再是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我们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监督岗等,以践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教师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团队组织每年都利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主题活动,采用讲故事、诗歌朗诵、演唱等形式悼念先烈,使全体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还可以结合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和欺诈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召开“诚信在我心中”、“当社会失去诚信的时候”等为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总的来说,学校团队组织通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体验中成长。切实帮助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犯罪等现象日渐增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灵信箱”,开通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等,加强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疏导,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和道德的和谐发展。

四、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支持。应建立一整套学校、社会、家庭相匹配的德育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知识,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进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

家长在家庭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社区及有关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人的道德素养,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 班主任 实效 对策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原则,指导着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更加突出了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和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关注和教育。而整个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班主任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班主任对中小学教育实际效果的作用

班主任掌握着中小学生的日常工作,应该是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懂得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明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园丁”。

(一)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知“知心人”

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教诲和指导,尤其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他们能够并且最愿意求助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形象逐步从过去的玻璃外的“偷窥者”转向学生的知心人,有些班主任还是学生的“知心姐姐”。主要是因为班主任工作逐步透明化,更多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前提而开展工作,班主任更多地从规范学生转为倾听学生。因此,学生愿意向班主任表达自己的想法,反映班级的问题了。

(二)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指路人”

班主任应该向中小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在一些特长培养和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就会遇到经济问题,将会向班主任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此时,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倾听者和指路人。

(三)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中小学生较为擅长模仿教师的行为,因为他们是想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知识、有文化的优秀的人,他们的内心是渴望进步、存在真、善、美的。由于班主任是他们常年的陪护者,学生与班主任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最为相似。因此,班主任就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是随着2009年《中小学生班主任规定》的颁布而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的,这一文件的公布为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同时也对规范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评价,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班主任工作地实际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爱与责任的教育欠缺

班主任多为任课老师兼职,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影响了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从而形成了对中小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将失去和学生更多地沟通和交流,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完全不知情。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信心,对中小学生的情感造成伤害,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积极性,最形成班主任只能强制管理班级的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有九成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备受关怀和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这为班主任的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家长对班主任的托付,请求班主任关照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的要求的执行。这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考验。应对这样的情境,班主任处理得不够妥当,甚至形成不良之风。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造成学生对班主任不满;同时,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造成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了重大阻碍。由此,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是不合格的。

(三)价值观念的教育欠缺

中小学教师为了学生升学率和学生优秀率,十分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尤其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出现了偏差。有部分教师较为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帮助和引导。班主任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特点,对成绩较差或者不太遵守纪律学生的作为安排在教室的最后,并且将这一小拨学生放在一起。这样就会形成恶心循环。

三、增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效的对策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的心理发展状况为根据,以中小学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归宿。故而,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作细致,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与责任

班主任的爱与责任的体现不是在重大问题上,而是班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中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晨读时,有个别学生有东张西望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矫正。再者,在班级卫生大扫除的过程中,有不爱劳动和表现出爱劳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地去教育和引导,督促其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这些细小之处就需要班主任专心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组织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生活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有九成独生子女的班级中,每个学生渴望成为小集体的中心,从而形成了自我为中心之风。因此,班主任需要及时调整这样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同学间的和睦关系。

(三)正确评价,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班主任作为班级直接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评价学生,基础是班主任自身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再者,需要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师生和睦的关系,融洽的班级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需要在尊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仁[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马红宇,周宗奎,陈继文.小学优秀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第4篇

贯彻落实全市第十二次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教育局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意见》,完善校本德育体系,推进道德素质培养行动——青少年道德教育工程。

二、工作重点: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校本德育”研究、诚信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从学校、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1、要以“寻找人物、寻找事件、做一件事”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少年儿童深入开展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了不起系列活动;要围绕纪念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2、要结合体验教育和“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积极开展年段(班级)探究性德育活动。

3、进一步深化体验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亲身实践中懂得做人的道理,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扎实开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突出抓好诚信教育。

1、要以《宁波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创建第二批行为规范先进(示范)学校为目标,分年级、分阶段、分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知行结合的学习训练活动;引导农民工子弟克服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2、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精神,突出抓好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作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三)根据德育目标及不同年龄学生的成长特性,确立不同学习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组织学校教师编写《年段德育目标和要求》。

(四)完善德育各项机制(责任机制、协作机制、研讨机制、教导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保障德育工作正常开展。教育局将把学校建立德育工作机制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并进行随机督查。

(五)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按照分级培训原则,全面启动班主任培训工作。通过理论培训、班主任论文评比、定期召开德育会议等途径,充分发挥教师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六)按照反腐倡廉工作和《宁波市关于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确定两所试点学校,以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推广。

(七)加强对学生健康教育的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中心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指导教师。

(八)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继续做好家庭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及其他教育工作。

(九)坚持“三贴近”原则,大力加强校本化、自主化活动建设。特别要注重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坚持民工子弟学校“校本德育”的基础上,开展公办学校与民工学校结对工作、开展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与城区学生的手拉手活动。

四、主要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

1、区中小学德育干部年度工作会议;

2、继续开展家庭教育研究;

3、读书活动征文比赛。

第二季度:

1、“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演讲比赛;

2、举行第一期班主任培训;

3、环保教育主题活动;

4、人口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研讨活动;

5、举办*区首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

6、在试点学校开展廉政教学案例、廉政活动案例征集活动。

第三季度:

1、举行德育课程展示活动;

2、交通安全棋设计比赛;

3、社会实践擂台赛。

第四季度:

1、在试点学校开展编写廉政知识读本、廉政文化作品展览活动。

2、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先进)学校评选;

3、举行第二期班主任培训;

4、班主任论文评比;

第5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07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衡量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就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自2006年宁晋县各学校推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以来,作为语文教研员的我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探索,对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一、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内容,能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它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健康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变了仅以学业成绩评定学生的单一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扎实开展好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困境

(一)教师的力不从心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不仅要求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观察记录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创新发展、运动健康、审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可见,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当今的教师不仅教学任务繁重,而且还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做细做久,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需要边实践边摸索,很多教师不知如何插手,因此,学生素质综合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二)学生的随心而为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涉及的各个项目中有的可以量化,有的不可以量化。能量化的指标易于给出客观评价,但不能量化的指标难以客观评价。尤其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在评价时不免掺杂感情,融入过多的主观因素,致使评价结果失真。

(三) 家长的急功近利

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较综合素质而言,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成绩更为关注,甚至片面地认为“高分数就是高素质”。当素质综合评价与学生的毕业和升学“硬挂钩”时,家长就会将心思放在评价结果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满意的评价,不影响升学,便不惜托门子、找关系,人为左右评价结果,导致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失去公平、公正。

(四) 学校的被动应付

现今,很多学校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艰难抉择的境地,往往“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实实在在地搞应试教育”,表面上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实质上以教学成绩考评教师。再者,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不具备学生素质培养、展现的充分条件,如课程开设不全、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素质综合评价就很难真正、全面开展。

三、 落实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策略

走出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困境,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素质综合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

(一)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均起着导向作用;对学校与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速度等有鉴定功能;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具有激励作用。学校只有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价值,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抛出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探寻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才能创设条件将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落到实处,才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难有规律可循。其中涉及的评价条目、评价方式、评价原则等均需要评价者熟练掌握,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培训机制,对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所有评价者进行系统化培训,端正评价者的评价态度,规范评价者的评价行为,从而使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三) 营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依靠学校和教师外,更离不开社会与家长的支持,何况社会与家长兼有评价者角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社会与家长对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仍存在诸多不解甚至是片面认识,他们很少关注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为学生带来了哪些发展,只关注评价结果的应用。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

(四)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

第6篇

一、以科学的教学机制为核心,运用切实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进行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时刻关注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在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理论,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了解当今国情,在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再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与国家配套措施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学生产生思想理念形成的内驱力,引导中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在解决中学生困难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有组织或自发地运用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开展与成长成才相关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尽早形成内化的、真正地对社会的认识,知行和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达成个体自身的和谐。

二、以完善的沟通渠道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期心理,进行以构造心理和谐为目标的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心理和谐是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心理和谐能使人得到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引,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诚信待人、真情待人、以己推人,而这正是当代中学生迫切需要的。通过讲座、谈心培养学生的心理和谐,使学生以包容的心态面对社会,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促进中学生思想认知的提高。制度是沟通渠道建设有力的保证。在沟通渠道建设中要着力建立和完善三个方面的制度:领导责任制、考核激励制和内部沟通制。领导责任制,即相关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身体力行,确保沟通渠道畅通无阻、落到实处;考核激励制,即建立科学的心理素质考核标准,及时发现问题,鼓励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改善心境,达到心理素质良好的标准;内部沟通制,即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谈心制度,增强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团队意识。建立学生教育培训档案,做到时间、方式、内容、人员、形式、效果“六落实”。在各班中建立诚信制、设计个人发展计划、完善学生建议系统,在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中达到学生心理和谐。

三、以班、团和学生组织的优势为依托,运用第二课堂为载体,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以班、团和学生组织的优势为依托进行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建立健全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维护校园稳定的长效机制。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对学生干部给予关心和理解,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约束和规范中学生的行为。在课堂之外,鼓励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在教师指导下广泛开展学生自愿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利用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启发学生自觉性,发挥学生独立感知、独立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公正行事的意识,提升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引导中学生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能力,最终达成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指导,占据网络及宿舍宣传平台,进行以优化校园文化宣传为落脚点的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必须利用现代科技、贴近学生生活,形成立体化教育格局,才能够适应构建和谐校园的时代需求,持续高效地向学生传达社会主义崇高的理想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在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完善校园网建设,把校园网打造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舆论阵地,使学生有效地跟随时代步伐,寻求思想进步,自学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利用网络优势媒体及时转变学生思想理念,学生公寓是学校学生班级之外的一个重要集体,校园文化建设进公寓是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内容,集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激励为一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人文素质,最终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7篇

伴随着高考制度形成的应试教育,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智育有余,德育不足。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孩子们受到多种媒体的冲击,尤其是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的普及,他们接触纷纭复杂社会的机会很多,在中学中不时地出现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加上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有效的思想督导,致使许多孩子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而误入歧途,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对中学的德育教育进行新思考、再探讨。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德育工作的内容因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中学阶段,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工作。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建设祖国使命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组织一系列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活动使中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赋予学生为振兴民族大业而学习的自觉性,强调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学进行德育的具体内容,各中小学应长期抓下去。

2.公民意识的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是遵纪守法的教育,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工作忠于职守的精神,使其能够溶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3.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良好的品德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勤俭节约、不怕挫折、助人为乐、乐于合作、扶危济困等。对中小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的人,这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起点;做一个能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这是当今社会建设的需要,还要教育他们做一个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开拓创新的人,在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这种精神。

4.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师者,以身垂范。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要想使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应当成为当今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

德育教育应认真分析中小学生的思想特点,看到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做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扎实的工作。

1.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德育领导,建立德育骨干教师队伍,也就是在校、级、班三个环节中组成理论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队伍,在德育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和组织作用。自上而下地安排好教育方向、教育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德育工作的侧重点。做到内容明确,目标一致,认识统一。此外,与德育工作示范校及时沟通各种信息,交流经验,加强校级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平衡发展。

2.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民主平等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获得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源自内心的自控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设身处地处理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被称为换位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换位理解最容易使双方达到一种同意与赞同。因此,教育者要经常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体会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能否被学生接受,能接受多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取得效果最佳等等。只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入情入理,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评价

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一定方法来检验,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我认为可以遵照一下五项标准:

1.德育工作是否具有生动、灵活、多样的特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2.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3.是否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第8篇

1、进一步深化中考中招改革。扩大中考中招改革实验范围至20个县(市、区),不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将均衡招生比例提高至40%—50%。

2、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努力把课程改革引向深入。适时召开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九年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两年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经验,巩固扩大课改成果,部署工作。

3、扎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按照孙刚副省长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和2009年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交流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新闻媒体进行一次集中采访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抓好样本学校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开展大学--中学合作体试点;继续加强课改师资培训尤其是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快制订2011年高考改革方案;开展“我的课改故事”征文评比、优秀教案和教学实录评比、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通用技术优质课评比、精品校本课程评比等活动,继续组织专家视导活动。推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试验室建设。

4、做好普通高中首次评估工作。随机选取20所普通高中进行评估,引导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创造特色。做好普通高中电子学籍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5、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精神。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指导督促各地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适时召开第二次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总结和交流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6、积极推进城镇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加强对示范镇中心小学、初中和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指导,推动各地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建立健全以城镇为依托、城乡衔接、布局合理的中小学网点布局。

7、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根据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制订下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评选细则,评选表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并给予适当奖励。

8、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会同有关处室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情况,制定《*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同时,督促各地集中财力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努力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快达标。

9、继续组织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督促南昌市教育局和东湖区、西湖区教育局以及委、厅各有关处室和直属各单位认真落实帮扶方案,及时总结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扩大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范围,进一步提高受援方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10、开展城区扩充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全省中心城区通过联合、兼并、托管等多种形式,实现城区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全覆盖,带动薄弱学校建设,破解城区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贯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1、强化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中小学生省情教育。

12、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召开全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

13、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月”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校普遍开展“素质教育月”活动,形成每年一个主题,每年一次集中展示的活动制度。鼓励各地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推进模式。

14、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15、继续开展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加强班主任和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评选表彰工作,组织拍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专题宣传片,总结和宣传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

16、推动学生校外教育广泛开展。探索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评估,以评促建。

17、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换届改选全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充实一线德育工作者,加大对德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开发校本德育资源。

四、建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长效机制

18、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破解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各种难题的针对性措施。标本兼治,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个解决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

19、继续坚持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分片包干责任制和月报制度。进一步督促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把规范办学行为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

20、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规范办学行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规范办学行为的良好局面

五、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21、认真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适时召开全省第二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表彰一批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出台《*省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实施意见》,促使我省特殊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2、继续推动各地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研究制订《*省特殊教育学校合格标准》和《*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评估标准》,推动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努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23、继续加强全省特教学校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开展第三届特教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提高特教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4、在全国“助残日”组织开展一次大型的扶残、助残活动,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关心特殊教育。

25、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大力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制定《*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标准》,启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活动”;组织第二期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继续组织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2010年新增结对乡镇中心幼儿园100所。

26、督促各地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督促各地从规划着手,在做强做优民办骨干幼儿园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全省民办幼儿园健康有序发展。

27、以示范园建设为抓手,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继续开展示范幼儿园评估工作。加强幼教师资培训。以结对帮扶、教学观摩、跟班培训等不同形式,切实发挥省级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

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工作

28、全面贯彻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在全省中小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举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办好内地民族班,全面完成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内地民族班招生任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班、新疆班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内地民族班的内部管理,确保内地民族班安全稳定。

29、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中小学安全管理责任,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加强中小学安全督查指导,加强对学校针对性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中小学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开设交通安全教育专栏,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在部分县(市、区)巡回组织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演练,评选全省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第9篇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并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启超先生在深刻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国必先新民”,“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强调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国”,必须先着手改造国民性,培养造就一代“新民”。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又要切实完善推进法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更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尊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成为法律专家。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宪法教育,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要适当加大对《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权利的尊重与平等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初步形成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识,建立守法观念。

高级中学、中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教育,使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法治常识和一般性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知识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护以及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扎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其心灵中从小就种下现代法治文明的种子,就能为中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按照将德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之中的科学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途径。”2007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更是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学科内容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乃至体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本身就应当挖掘和拓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小学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法制内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指南,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具体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相关学科乃至全部学科中启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学到法制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又能使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提升法治素养,还能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能实现学校教师“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中小学思品课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中小学思品课,并强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的法制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增设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识教育课程。

三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教育。专题教育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题材鲜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认知能力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积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党课、团课、主题班会、主体团(队)会、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和宣传栏、板报、漫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可以会同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门,组建法制宣讲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宣讲。

五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局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综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电信、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手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监督评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加强监督评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制度,都是难以落到实处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情况,纳入“六五”普法的重点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内容,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切实建立健全年度评估考核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抓好对大学生、中职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环境,是无声的普法教师,对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质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