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民营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3-09-11 17:27:30

导语: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1篇

第二,“温州模式”说到底,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孰是孰非的激烈争论围绕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发展民营经济。当时居主流的观念是,即使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也必须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只能让民营经济起“补充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包括“温州模式”实践在内的不断的实践,反复的思考,人们终于认识到,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温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符合人们要求致富和追求过好生活的愿望。“温州模式”的实践证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在利益的激励下,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可焕发出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也不依赖政府,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路、发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在关于“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的争论中,人们对“温州模式”贬斥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市场的无序。确实,在温州出现过大量违反市场规则的现象,温州的商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柳市生产的伪劣低压电器给用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遭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并受到国务院联合检查组的检查。这种市场的无序状况理应受到谴责和处罚。但也要指出,在计划经济秩序依旧占统治地位,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温州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秩序”发展市场经济,一度出现市场无序是必然的,人们对温州一些企业违反市场规则的种种无序现象严加谴责,也是正确的。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当时许多人是带着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秩序中形成的观念来看温州的,他们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如竞争、投机、长途贩运)也看作是无序,而加以否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人自己也渐渐认识到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逐渐纠正了自己的行为,转而注重产品质量,重视市场信誉。同时人们也逐渐习惯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改变了对“温州模式”的看法,认同了“温州模式”。此后“温州模式”迅速在各地移植和推广,各地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甚至连长时间坚持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地区(主要是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也逐渐放弃原有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变。当然,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有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得很不错,有些地方则还未发展起来。实际上,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并不容易,而且各地条件也相差很大。从各地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指出来。

第一,“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点在于,温州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这与温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和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附约,就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使温州有着久远的经商传统、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因此商业文化或者说市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温州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不甘于贫困。为了追求财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辛,善于学习,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那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就未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或很少与市场接触,农业文化根深蒂固,计划经济的秩序又成为不可逾越的成规,以致人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与温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只要我们亲身到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看看,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差距有多大。在这些地方要移植“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绝非易事。温州人能够不远千里到异地他乡开发廊,办服装店,甚至摆修鞋摊,设法寻找赚钱的机会,而当地人却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却又不去学。当然,有了温州的经验,以及在全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切都在改变之中,不过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因此,各地在学习温州经验,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第二,一些地方在移植“温州模式”以发展民营经济时,往往注意给民营经济以各种优惠,这在民营经济刚起步时可能有必要,但从温州的经验看,要发展民营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宽松的环境,让人们自己去闯,去创业,去承担风险。要知道,在“温州模式”兴起之初,温州干部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很大,也做过一些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例如,曾把最早创业的“王”投入了监狱。但不久,在温州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的影响下,派到温州去“灭火”的干部,经过实地考察,反而给民营经济助燃。那时,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温州市政府不可能给民营经济以优惠,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却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民营经济之火才越烧越旺。而在有些地方,民营经济也曾点燃过星星之火,但却没能燃烧起来。现在,各地都在提倡发展民营经济,可是许多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并不好,当地政府并不懂得在市场经济下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或者是政府管得太多,不放手;或者是步步设卡,处处干预;或者是把民营经济当作“唐僧肉”,各个部门都去“吃”一口。

第三,在温州,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出过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究其原因有民营经济自身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不规范的问题。对此应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采用正确的办法去解决。试想,如果当年在处理柳市制造和

销售伪劣低压电器问题时,一棍子将其打死,也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同样,如果当时不严加整顿,不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市”的方针,也不会有今天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可见,各地在学习“温州模式”、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民营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值得注意。有的地方一看到民营经济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把民营经济看作漆黑一团,借整顿之名,将其封杀,更多的地方则是从本地的狭隘利益、短期的利益出发,对严重破坏市场规则的民营企业(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肆意包庇,甚至纵容,这样,民营经济同样会走上绝路,因为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造就优秀的民营企业。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认识这个道理,他们应该从“温州模式”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教益。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虽然“温州模式”现在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它以往有过现今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温州模式”也需要进一步发展,这是各地在学习和移植“温州模式”时更应注意的。 第一,“温州模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温州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市场环境。在温州经济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固然温州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温州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市场发展不足和不完善的约束。以金融来说,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企业是很难发展的。温州的经济由于在长时间里缺乏正规金融的支持,为了满足民营企业融资的需要,不得不依靠各种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也确实发生过一些严重问题。但在国家银行不能满足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简单地取缔这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和活动并不能解决问题,迫切需要的是发展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如民营银行)来替代,否则非正规的金融一时取缔了,但它还会冒出来。市场发展不足和不完善,不是温州所能解决的,需要有关部门来解决,但温州也有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成立和发展民间投资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可惜未得到应有的支持。

第2篇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经验做法

1、认真贯彻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

突出工业立市的主导地位,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的思路。把发展工业作为已任,举全市之力抓工业,集中主要精力发展工业、支持工业。对重点产业、包企业、包项目进行定向包扶,尽所能服务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落实扶持政策,制定产业规划。采取超常措施,聘人才、引资金、上项目,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2、实施市级领导、市直部门产业、包企业责任制

确定了由市级领导包林木加工、医药、奶牛、酒业、能源等七大重点产业,同时还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对40户重点骨干企业实施“五包”。按照分类指导原则,一个企业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组织、一个推进措施,协调解决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实行了月例会、季通报、半年检查、全年考核的保障措施,年末与目标办联合考核兑标,建立起科学、规范、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今年共为包扶企业组织书记办公会7次,市长办公会19次,协调解决问题200余件,帮助落实生产资金5500余万元。

3、实施了向企业委派联络员制度,密切政企关系

为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企业设立、生存、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提高服务质量,由经济局对市域内2003年税收20万元以上及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企业实施了派驻联络员,主要是帮助企业和投资者代办、领办各类手续,强化信息沟通,了解企业情况,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反映企业和投资者的呼声,维护企业权益,每名联络员都能够做到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难,每月至少深入一次联系企业,及时反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协调处理企业提出的问题80多条,企业满意率达到90%以上,更大程度上鼓舞了企业的创业热情。

4、出台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

为了扶持工业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推进工业立市若干意见、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发区优惠政策、企业税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不仅吸引外来投资商来海林创业,更重要的是还要鼓励海林自己人创业,发扬吃苦耐劳,干事创业的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三性:进取性、协调性、创造性,形成人人想创业,人人想办企业的良好氛围。

5、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服务于民营经济

工业立市是天字号工程,各个部门都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第一职责,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事不过夜,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中心,20多个相关部门成为企业服务中心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领办、代办、一次会议协调等服务机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否定报备制、失职追究制、无偿代办制等六项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按时、定量推进,严格执行“八在八不行为准则”,与全市51户企业签订了“协议服务关系”,严把部门入企审批关,切实维护“协议服务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做到了政府企业“零距离”、行政审批“零收费”、跟踪服务“零缺陷”、发展环境“零干扰”。先后为建龙矿业公司、新集团、三峡果业公司、北味食品公司、金鹅药业、巨锋磨料、佳源纺织等42户企业办理采矿许可、土地征用、注册登记、企业代码、税务登记、卫生许可等全程手续,领代办各种证照184个,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876人次,办理行政审批项目184项、免费举办涉企商务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班2期,培训263人,纠正不良执法行为、事件18起,利用网络为企业搜集信息340条,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参阅》刊物,为企业搜集、传递商务信息达300余条,为横道酿酒总厂、威虎山啤酒厂等5户企业制作了推鉴产品、展示风貌的幻灯片、宣传片,委托韩国人运营了韩文网站,译发25个招商项目和我市招商引资政策、资源开发、森林有机食品等宣传信息,首开海林招商项目直接登陆韩国网站的先河。企业服务中心还组织16户用人需求较大的企业,参加了牡丹江市人才交流会,为建龙公司、林海纸业等11户企业推荐、引进各类人才127人,帮助海林林业局木制品厂和牡丹江佳源木业公司引进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中证公司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力支持了企业的发展。版权所有

第3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界定界定的必要性

民营经济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陌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它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更没有对民营经济的一个全面统计。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从经营者的角度讲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从所有制角度讲的,民营和非公有制有很大交叉,但二者不同。非公有制经济中应包括外商投资部分,而民营经济中不应包括这部分,民营经济中包括国有民营的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包括。第二,认为民营经济是除国有、集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成分。在这种理解中,集体经济过去可以归属到公有制经济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集体经济已经由过去的集体所有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民营化了,而且集体经济民营化是其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集体经济列为民营更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第三,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其实民营经济最初提出时就是指个体、私营经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进行,民营经济的范围开始扩大,这种狭窄的理解越来越不符合现实。

虽然民营经济最初是为了避免“公有”和“私有”的争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才提出的特殊概念,但它并未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结束而消失,反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断壮大、成熟,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这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顺应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的特点。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民营经济概念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成分,但在当时这种模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随着姓“资”姓“社”争论成为历史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让这种模糊延续,应该是澄清民营经济的含义、给予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概念的时候了。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民营经济应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它应是国民经济中除国有(包括国有控股)国营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的组合,包括城乡集体经济(包括乡镇经济)、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根据港澳台地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运行方式,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列为民营经济的范围应该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我认为我们所指的民营应是“我国民间经营”,外商投资的性质虽与港澳台投资的性质几乎相同,但它不应包含在民营经济的范畴中。因此随着国有经济成分的不断减少,多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民营经济的范畴也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体、私营经济扩展到了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以外的全部经济成分。从国家对民营经济(准确地说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变化来看,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界定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民营经济是目前国民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速度最快,也是发展前景最广阔的一部分。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处,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变化(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实表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哪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就越富裕。据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为2.15亿人,其中有70%都是被非公有制经济吸纳。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估计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活力。

其次,民营经济是我国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赢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营经济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

最后,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具体说应是当前及今后矛盾突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调整会有效地促进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着重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强劲、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而且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不断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民营经济的作用就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民营经济的结构就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国民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结构就越来越取决于发展速度最快、渗透力最强、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无疑就是民营经济。另外,从部分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来看,民营经济也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带动源。以私营经济为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第4篇

1、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追求效益最大化,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民营企业因其灵活的体制,实现了高效率管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独具优势;民营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竞争的经验,并拥有强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销售方式和服务网络,拥有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近二十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之一。

中国的信息产业很早就与民营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富影响力的莫过于出现了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代表的民营信息产业。它们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没有民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就没有中国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2、专业化的工业园区所产生集群效应是产业发展的最有效载体

专业化的特色工业园是指围绕某一种(类)特定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直至到达消费者手中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所构成的产业聚集区域。一般来说,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企业之间属于既配套协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企业都面对自己的细分市场并从中取得优势。企业面对的是比较单一的市场,进入和退出的壁垒比较低,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随着配套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该地区将形成产业区位优势,并产生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点是某一行业或产品,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高度集群发展,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比重,在当地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业集群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较高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中心城市向周边产业扩散的生产要素传递网络,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紧密,辐射能力较强,形成区域经济优势;高度的产业集群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产业高度集群将使得产业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产业集群区域内产业高度分工协作和产业效率高,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产业群内信息透明度高,交易费用低,成本优势突出;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产业群内有着浓厚的创新氛围;产业群内产品品种繁多、规格齐全、价格低廉,市场辐射能力强;从而对于整个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逐步构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多为新生代企业,企业科技能力强,生产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同时,电子信息产品具有较复杂的标准化结构,技术含量高,供应链易于分割以协作生产。目前在我国,由于高端信息产品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因此现阶段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都属于加工类企业,产品利润较低,也要求大规模协作生产。建设电子信息产品特色工业园区,可以通过集群效应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3、构建特色工业园区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

在我国,浙江的特色产业群最为发达,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群已达500多个。在浙江形成了遍布全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出现了中国塑料编织之乡、中国泵阀之乡、中国钮扣之都、中国最大的皮革加工生产基地等。一块块充满活力的区域特色经济带来了整体的大繁荣。产业集群凝聚的雄厚合力,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跨入全国前列的助推器。

4、构建特色工业园区是形成江西省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在我国整个中部地区经济的提升中,江西的作用举足轻重。江西已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群的优势,即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同时,江西的产业门类齐全,如绿色食品、中药材、电子仪器、日用化工、文化用品、特种水产等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江西作为一个后发地区,相对简单的产业链,反而使它有灵活的选择机会。我们可从空白处做起,立即进入制高点。因此,研究制定允许和鼓励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以及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和发展信息产业的特色工业园区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江西省信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运行模式探讨

1、产业发展方向

江西拥有一批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同时也拥有大量的基础劳动力。因此,我们应利用江西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并结合原有的优势产业点,从中低端切入,积极发展高度集中的劳动密集性信息产品制造业,建设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软件产业是高科技劳动密集型产业,江西经济虽然落后,但是拥有大批软件技术人才,同时由于软件业的发展与全国水平相差不大,我们有机会在软件产业发展上寻得突破。

2、总体规划及地、市分地区规划

信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发挥比较优势,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一园一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深入研究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优势对11个设区市的信息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进行大致分工,形成省级总体规划。各地市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对现有的工业园区进行重新定位和专业化分工。例如,南昌市可以按“一区多园”的原则,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昌北经济开发区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特色产业园,突出“一园一品”、“一园一业”。只要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我们就可以把产业分解得更为细致,如南昌市建设“电子元器件工业园”、“光电子工业园”,软件产业也可分解为“MIS软件园”、“LINUX软件园”等等;又如吉安市可以建设“电声产品工业园”、“彩电工业园”、“线缆工业园”等等。

3、园区企业组织形式

建设信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可以根据园区主导产品的特点,组织和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园区企业一般可由若干民营中小企业积聚形成,将主导产品的生产流程分解,各企业分别承担上、中、下游供应链的一部分。如建立吉安市的“电声产品工业园”,以耳机类产品为主导产品,可由各个企业分别承担采购、元件组装、注塑、包装、销售等业务;也可由园区内一个知名大企业为中心企业,若干民营中小企业为中心企业提供生产配套服务,组成园区产业群。园区内企业应以民营经济为主,民营企业的利润驱动机制可以促进园区迅速壮大发展。

4、园区运行机制

信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园区的建设初期,政府通过对产业园区的规划、制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对基础设施一定的投入,从而吸引企业入园,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引导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园区的整体运作受市场运行调节机制影响,企业之间是市场经济关系,园区成长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园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园区内促进信息产业专业协会等中间体组织的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园区内促进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政府以服务、协调为主,不干预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竞争,保护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

5、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体系

要使得信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应在园区内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到位。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聚集力。目前我们在处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讯设施和环境建设也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政府要提供便捷、完善的政府办事、咨询、信息服务,特别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体系;我们还要引导配套服务企业入园,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物流运输、餐饮等服务,建立完善的园区管理服务体系,为形成稳定成长的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6、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和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并充分发挥区域内中心城市的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要以城市为依托,以发展工业、壮大经济总量为目标,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培植新的财源,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信息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

三、政府在构建信息产业特色工业园区过程中应做的工作

1、选择产业发展目标

政府在选择产业发展目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调动比较多的资源,结合江西区域优势、特色以及信息产业特点进行研究,探索和制定适合省情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选择产业发展目标时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从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的角度出发考虑产业发展问题,要防止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和避免出现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2、制定产业政策和推广宣传工业园区,引导民营经济进入信息产业

产业政策是园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政策一方面引导和鼓励企业进入特定产业,为园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给予了入园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吸引投资进入。对于园内企业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在有条件的园区内可实行“零费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政府还可以建立“特色产业群发展基金”,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资帮助和贷款贴息。

政府应扩大对特色工业园区的对外宣传,提高各个特色工业园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宣传推介特色工业园区是短期内吸引众多企业加入、壮大园区、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之一。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园区企业在国内外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国际机构举办专业性的博览会,以尽快突显特色信息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

3、投资基础设施和提供配套服务

只有政府先期投入――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形成园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不要怕过多的投资造成政府的负担,政府的投资是具有乘数效应的,在园区企业得到壮大发展后,政府可以从企业的税收中获得丰厚的回报。政府与产业将形成一种共赢局面。

政府应狠抓园区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既要从宏观上引导,搭建园区服务体系框架,又要在微观上参与到服务体系中去。第一,政府本身就具有服务的职能,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地改善其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第二,政府在园区建设初期投资建设若干服务性企业单位,待园区运行正常后,再将服务单位出售给个人投资者;第三,政府可以通过让利吸引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集团或个人投资参与到配套体系的建设中来。这样可以使工业园区从创建开始就具备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

第5篇

哈尔滨市的民营经济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特别是作为民营经济主体的个体、私营经济,更是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5月底,总户数首次突破30万户大关,达到 304 419户,比2009年底净增8 894户。近年来,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民营科技“小巨人”企业成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领头羊”。此外,还有一批民营企业通过“科技联姻”、“攀亲结缘”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坚持“民办为先”,确立民营经济发展新思路

发展民营经济,思想是先导,政策是基础,环境是保障。为此,必须坚持“民办为先”,不断探寻发展新思路。一要以优先的思想引领民营经济发展。发展民营经济,要破除三种旧观念,树立三种新理念。从我市实际来看,要破除“国有经济为重、民营经济为属”的传统观念,明确“主题是发展,主体是民营”的定位;要破除“重外资轻内资、优外商薄内商、宽外企严内企”的传统观念,树立“内资、外资一起抓,全民、集体一起上”的工作思路;要破除民企“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意识,树立“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的创业精神。二要以优惠的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因素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要放宽领域,在产业政策上扶持。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引导规范”的方针,降低民间投资的门槛,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企业开放。三要以优良的环境保障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深入开展简政放权、服务、政务公开和环境测评等活动,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通过规范执行行为、打击不法经营、开展综合治理、维护合法权益等,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二、坚持民企为重,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

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提高民企自身素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按照“内增素质、外塑形象、追求卓越”的要求,提高民企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内在动力。一是创新技术。坚持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选择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高、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和产品。要提高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民营企业实现“三个转变”。二是创新体制。要按照“集聚、发展、壮大、提升”的思路,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进行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打造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航空母舰”。三是创新人才。要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为民营企业输送劳技人才,努力建设能力强、观念新、素质高、懂经营、懂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和员工队伍。要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有资金、会管理、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回乡创业,并在职业技能鉴定、职称评定和专家选拔上与公有企业人员同等对待。

三、唱响全民创业的主旋律

全民创业,是省委、省政府两年前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适时提出的一个重要决策。两年来,全省各地按照这一重要决策,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哈尔滨同样在全省全民创业的大潮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全民创业在我市的经济发展总体进程中,口号还不够响,部署还不够深,干劲还不够足。所以要特别强调在全市唱响全民创业的主旋律,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

四、发展民营经济、扫除一切障碍

第6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制度创新、比较优势、企业家精神

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6年民营企业只有82万户,从业人员只有1171万人,注册资金只有3752亿元,而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达到221万户,注册资金增加到21042亿万,从业人员已有上亿人。1995年与2001年相比,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从54.4%下降到47.3%,而国内民营投资的比重由34.4%上升到44.6%。从民营经济的总产值来看,从1987年的5088亿元增家到1998年的57543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22.4%。民营科技企业出口拉动作用明显,2001年深圳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从1996年到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出口额年均增长75%。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日增,2001年,深圳市民营企业共上缴税收155多亿元,占全市税收的47%,税收的贡献约占半壁江山,民营科技企业从1996年至2001年纳税年均增长73%。民营企业除了数量快速发展,实力大大增强以外,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具有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经营形式日益多元化,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特点。

民营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

2002年中国GDP增长率依然保持在8%的速度,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票市场却一直低迷,人们可能对这一反差很难理解。事实上,这是因为中国的GDP增长率的主要贡献者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根据有关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产值占到GDP的65%,而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主要成分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0%以上,民营企业只占5%,而这两种经济实体的业绩情况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

可以看出民营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优于其他国有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也大大高于其他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所经营的行业也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密切的重要产业,如电子,制药、化工、机电、软件、饲料、农业等。另外据统计,民营企业的资本收益效率是18%左右,而占有资本41%的国有资本收益率为5%左右。民营上市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理解中国股票市场与GDP的不同表现了。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要素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充分显示了民营经济的巨大威力和对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作用,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更使我们认识到制度事实上也是一种经济要素,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同样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制度创新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我们一定要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的建设,因为我们的制度创新空间和改革的空间还很大,一旦这一生产要素被充分挖掘出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我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力价格,生产成本和内需市场、人口等有形东西,更在于制度方面的改革或创新空间所带来的新的推动力。这些制度包括私有财产的保护,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面我们展开讨论:

私有财产的保护

我国《民法典》草案中的《物权法》中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条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物权法》的内容,法律不仅保护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也同样保护私人所有权。在保护国家、集体、私人财产方面,《物权法》草案一视同仁。国家、集体、私人财产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侵犯哪一种财产都是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不能形成一整套对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的规则,人们对财产权权利的实现和利益的享受不能确定,就很难产生投资的信心、置产的愿望和创业的动力,“民有恒产,始有恒心”。《物权法》草案提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无疑给民营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民间资本的“平等待遇”问题一直是民营投资者心中难言的痛。即将出台的《物权法》无疑是及时雨,为民营投资疏通了法制渠道。民营企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

企业产权制度是关于企业所拥有的产权如何界定、划分、保护的一系列规则。简单地说是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产权问题是民营企业最核心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控制关系,也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的治理模式,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所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安排。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的产权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形成单一的封闭性的产权结构,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合一,这种产权模式在民营企业的创业时期有很大的优势,曾经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由于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这种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分使企业的决策缺乏合理的约束,不能形成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开放式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克服家族制的藩篱,摈斥家族管理的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使企业能够科学决策和民主化管理,消除对个人的依赖性,降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风险,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规模化的发展。

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竞争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完全没有竞争或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中,企业产品无替代性,经营者可以通过垄断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收益,就不会刺激经营者增加努力与投入。所以除了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必须彻底打破政府和国家的垄断经营,对民营资本开放,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让它们与国有资本、外国资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不仅是推动以前那些行政垄断或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民营经济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

面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发展的制度性要素,笔者想起了诺斯一句意味深重的话:技术的进步,教育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都不过是增长而不是增长的原因,对于经济增长,惟有制度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我国的制度创新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制度创新的空间还很大。

第7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改革开放;现状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民营经济就是由民间经营的经济,是一种以经营方式来界定的经济形态,即广义的非国营经济。民营经济中包括了全部的非国有经济和部分的国有经济,其中非国有经济部分中既有私有制经济,又有某些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成分等。

从目前理论界的研究看,对“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认识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所有制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从所有制性质上看,民营经济是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经济,是完全的非国营经济,是公有与私有混合的经济;二是经营主体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民营的概念在国内外早就使用过,民营是相对于国营、官营而言的,民营经济是就经营主体而言,不是所有制概念。我们认为,民营经济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是非国有经济中为民所有、为民经营的那一部分经济形式。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经济,对我国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起了基础和加速作用。

(一)民营经济与国民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民营经济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比率在逐年增长;民营经济上缴税收比重不断升高,民营企业中的个体私营的税收增长率高出全社会税收平均增长率;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带动脱贫以回报社会;安排下岗职工,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的很多下岗职工都在个体私营企业里工作。

(二)发展呈现出数量加速扩张和质量的渐进提升的双重景象。个体企业数量和资金总量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持续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新亮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三)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民营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率就越快;民营经济已是部分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特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它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按照市场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衡量中国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关键指标。

客观地说,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是快速、持续、健康的,但我们必须看到整体规模狭小分散、管理水平偏低、产业结构趋向和技术水平较低是民营企业的先天性缺陷。我们必须看到大型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产权结构不合理、融资难、竞争力不足和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也面临许多挑战。

三、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民营经济

在我们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职能在转变的同时,地方政府尤其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尤其是执法部门,执法人员也在不断的转变政府职能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干部帮助企业家把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一)优化政务、法制、市场和舆论四个环境。建议除国家和各省的法律、法规规定外,一律取消民营企业登记的审批条件或改为登记备案制。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政策规定。规范行政执法部门名目繁多的收费和花样翻新的摊派。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资支付的管理和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中小民营企业的正面宣传,对讲究诚信、守法经营的中小民营企业,要在政府出版物、网站、电视台以及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进行广泛宣传,扩大他们的影响和知名度。

(二)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创新意识不足,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技术、人才、融资等因素较为突出。着力致力于引导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发挥财税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具备公共研发、技术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

(三)大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型、从事农产品加工型的“四类中小民营企业”。建议对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设立奖励基金;鼓励银行扩大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规模,缓解中小民营企业出口退税难的问题;对吸纳下岗人员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一套与小微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实现从家族经营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转变;从不规范经营向讲诚信、重操守、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转变。

(五)建议结合国情,尊重市场规律,理顺政府、商会(协会)、中小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坚持“民办、官助、党领导”的原则,明确商会、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加强商会和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加大扶弱助小的力度,建立和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党的十七大强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无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乘改革开放30年的东风,早已占据“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肯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促进;发展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民营经济依然在逆势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说,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激发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源泉。总体而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

(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尽管代表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但民营企业在拉动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方面仍然是不可抹灭的基本力量。据统计,非国有部门对国家GDP的贡献率高达60%,自1980年以来,每年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在近30年来为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小贡献。

(二)可以推进市场化进程

作为民营经济的主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组织目标明确、组织结构简单明了、组织沟通顺畅、对市场反应更灵敏、创新能力较强。利用这些优势,它们活跃在需求分散、个性化强的领域,它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市场竞争更加灵活、更加充分。

(三)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

有关数据表明,近年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民营企业年均增加300多万个工作岗位,以吸收从国有企业转移的人员,大大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在稳定社会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民营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从总的经济发展情势来看,根据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日前的《2009-201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简要分析报告》,2010年将是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叠加,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这些因素会给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虽然民营企业的经营如火如荼,但仍然有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许多老问题: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税费负担较重,而民营大企业则面临着“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等新挑战。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发展情况,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障碍。

(一)融资困难

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年累计新增企业贷款5.7万亿元,其中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40.9%、34.3%和24.8%。总体上看,容纳民营企业最多的小企业依旧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不愿投资、不能投资、不敢投资、不会投资”的现状下,很多民间投资主体难以获取投资资金,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税费负担较重

在增值税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在增值税制度方面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而且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程序还需向税务部门申请代开;其次对比一般纳税人而言,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工业企业为6%,商业企业为4%,要高于商业企业的平均负税2.95%、工业企业的平均负税3.97%。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尽管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较多,但与发达国家的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和税收抵免等措施相比还是有一段差距,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作用还不是很大。

(三)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民间投资缺乏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是主要原因。此外,民营经济老板法律意识的缺乏和单薄以及这个领域法律人才的缺乏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

(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不成熟

技术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使民营出口困难,而造成民营出口困难的核心原因还在于民营企业大多数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果民营企业能在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上取得新的发展,将对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管理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开始阶段可以加强企业凝聚力,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会阻碍其发展,导致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缩短。

三、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一)政府方面

1、排除政府歧视,采取措施吸引民间投资。除了国家必须垄断经营的行业,其他行业应对民间资本开放。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此外,在进入手续上,民间投资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政府可以在民营企业投资哪个项目上予以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

2、开通融资渠道。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困难,首先,国家要进行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将资金引入到最有效经济效益的领域;其次,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面向民营经济的非国有金融机构;最后,要逐步减轻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给予民营企业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的支持。

3、税收方面。鉴于民营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了使民营经济在公平的税收平台上竞争,从而使民营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建议在税收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以下支持:在税收政策目标上,应引导民营企业向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方面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税收政策目标;在税收手段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允许亏损抵补、减税、免税以及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等形式;在税收服务上,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辅导,及时办理民营企业办理发票结算、税务登记等工作。

(二)企业方面

1、领导方面。企业家个人的品质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企业的发展程度。作为企业的领导,首先要了解国家经济、法律各个方面的政策;其次要了解市场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发展势态;最后,要做好领导的各个职能――计划、组织、沟通、激励等,不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事务中,而是放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科学决策能力和研究企业战略上。

2、技术方面。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政策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应该不断加大研发人才的引入,改进产品研发技术,提高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

3、管理方面。一是要改变企业管理体制,用现代管理模式逐步替代原来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用人唯亲制度,把选人、用人限制在了近亲的范围中,因而往往会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在解决问题时,就难免因团队知识面较窄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当企业需要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发展时,家族式管理成为阻碍。为此,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二是要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的一大弊端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这个弊端阻碍了企业的标准化进程,进而阻碍企业规模的形成。改进内部管理制度就是要加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执行性;此外,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宝贵、最关键的资源,所以要把引进人才和不断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作为企业的基础工作,而且要将其放在日常管理活动的首位,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完善企业运营机制的主要手段,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伦顺成.对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法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经济,2008(7).

2、马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J].金卡工程,2009(1).

3、朱礼玲.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理论前沿,2008(8).

4、高士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

5、潘华实.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2004(2).

第9篇

【关键词】玻璃墙;辩证关系;民企发展

2011年的全国两会,适逢“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汇点。两会代表委员中,民营企业家,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上下的共识是,从就业到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民营企业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民营经济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经济力量之一。这些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不断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听到,有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支持是政策很好,但执行不容易。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市场经济主体发展的时效性、针对性,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从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解读民企发展的“玻璃墙”

1.1 “玻璃墙”形成的外部客观因素

1.1.1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

在我国,外源融资是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外源融资指从企业外部筹措资金,主要包括股票、债券、银行信贷资金等。其中又尤以银行融资代表的,间接融资渠道为主。与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其对社会的贡献不协调的是民营企业在使用外源融资时,一直困难重重。

1.1.1.1 融资主渠道仍为自筹资金

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09年,开展了一项针对民营经济的调查活动,结果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自筹资金是主要融资方式;截止到08年为止,民营企业自筹资金比例,平均达到70.5%。这一趋势说明自筹资金在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中占有的绝对统治地位。民间非正式金融,手续尽可能地简单,融资方便灵活,利率在市场供求的驱动下自行决定。这些特点,都较好地满足了民营经济特殊的流动性资金需求。民间非正式金融,伴随着民营企业规模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其融资方式已经发生重大的转变。但由于其非组织性的“无机循环”,而普遍存在,金融效率低下和风险过度积累的问题,其结果阻碍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1.1.2 直接融资渠道作用弱化

直接融资渠道,在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困境问题上作用甚微。一方面源于,我国证券市场将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并且设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这对于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规模的民营企业而言,想通过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中,尤其是审批制度,隐含着政府以国家名义,保证发债企业有还本付息;使企业债券在某种程度,成为国债的延伸。这种“特权”,在赋予国有企业时,政府都存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更是难以分享。

1.1.2 政府对民营经济没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长久以来,我们看重“出身”,爱把企业分成三六九等。同样是投资,姓“外”能享受税费减免,还有政府亲自保驾;姓“国”更有政府财政和银行的扶持;姓“民”则两头不沾光,成了“三等公民”。

1.1.2.1 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民营投资“”,是由我国目前垄断的体制环境决定。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存在一系列进入壁垒;国家垄断行业,垄断经营限制了民营投资,同时,面向民营企业的低层次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民间的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并且屡禁不止;地区垄断,导致民营经济投资社会服务业,存在进入障碍。

1.1.2.2 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08年,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限制。

1.1.2.3 税赋和法律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从税收立法上看,对民营经济的税收负担还有失公平。在民营企业之间,因其性质不同,也会存在税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税负差异。从税收执法上看,税务机关对民营企业日常税收征管偏松,方式方法简单,服务不到位。客观上增加了企业负担,造成税赋不公,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

1.2 “玻璃墙”形成的主观局限性原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外部客观因素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的局限性使得诸多矛盾具象化,与外部因素发生了化学效应,使得民营经济步履艰难。

1.2.1 民企经营者的管理思路老化

当代中国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很大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的私营经济发展起来的,资本运营较为简单,以非金融融资为主,资金来源有限,扩大生产能力受限;品牌化经营,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创新性较低,独特性较少,目标性不明确,导致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文化未成型,战略管理不明晰,从原动力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2.2 民营企业行业组织不成熟

在经济主体多元化的今天,组建行业协会已成为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目前中国行业协会职能定位不明确,行业自律和价格协调作用不大,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现象,跨地区、全国性的协会较少,不能作为国内产业的代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行业协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完善。

2.从辩证唯物角度,谈打破“民企玻璃墙”的哲学思考

2.1 “杠铃”、“脊柱”与“玻璃墙”的解析

我们可以把民企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形象的比喻成一位举重运动员,所要举得杠铃和支撑运动员身体的脊柱。现在的状况是:运动员,即民营企业,在将杠铃扛到肩膀上,正准备发力时,发现脊柱与杠铃的接触面上,有一道无形的玻璃墙。若发力,则玻璃墙破碎,会伤其自身;若杠铃太重,则直接压碎玻璃墙,受伤的还是运动员。

2.2 “民企发展哲学”的内外因辩证原理的综合运用之道

2.2.1 “杠铃”重量要减负

脊梁在这里理解为,影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可表现为国家政策针对性不强,地方保护性政策多样化、融资渠道窄且门槛高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它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为了民营经济扶正发展方向和提高发展速度,这就要求我们改造外部环境。从立法入手,在法律上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在机构上,建立民营企业的主管行政部门,使得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政策上,加大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力度,拓宽发展道路。在金融上,降低信贷门槛,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机制,避免信贷危机与风险,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这就在重量上减轻了杠铃的重量,减轻了玻璃墙对脊柱的压迫。

2.2.2 增强骨质,挺直脊梁

脊梁在这里理解为,影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可表现为企业创新能力低、竞争形式仍较多地依赖于单纯的价格竞争、缺少科学管理的战略意识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内在根据,归根到底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即便杠铃的重量减少了很多,但是自身体魄不够强健,挺不直脊梁,那么对于民营经济这个运动员来说,依旧是不堪重负。

这就要求我们改善自身问题,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骨质得到增强。从企业管理上,调整经验管理和家族管理的模式,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在投入上,增加产品的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机制上,摆脱单一的价格竞争,从渠道竞争、品牌竞争、等多方面入手,开展品牌经营,实施品牌战略;在行业上,建立行业组织,统一对外谈判,拓展民营经济组织创新,培育产业集群;在文化上,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理顺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管理的联系,保证民营企业基业长青,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提高。在人才上,提高经营管理者队伍素质,加强企业家塑造。这就使民营企业的脊柱骨质得到了强化,在重量减轻的情况下,能有充分的动力举起杠铃,化解玻璃墙的隔膜,让民营经济这个运动员站直身体,高举杠铃,取得成功。

总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时,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面对民企发展的“国进民退”瓶颈期,我们应站在唯物辨证的立场,循序渐进的引导发展。正因坚信打破“玻璃墙”是民企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探索过程中,所遇到内部、外部的各种艰难困苦,才愈显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民营企业产业资金链统计的报告(摘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0(13).

[2]黄海.聚焦民营经济热点[OL].2011,9,新华网:news.省略/politics.htm.

[3]蒋三庚.民企发展政策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迈克.费瑟通:《大国策---民营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孙立平.回顾民营经济发展三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本社,2009,1.

[6]王树林.民营经济成长的地方管制性壁垒研究[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8.